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体育器材管理制度范文

体育器材管理制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体育器材管理制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体育器材管理制度范文

第二条健身气功裁判员技术等级分为国家级、一级、二级、三级,实行分级考核审批和注册管理,并报上级主管部门备案。

第三条凡思想品行良好,热爱健身气功事业,能够胜任健身气功竞赛裁判工作的18周岁以上至60周岁以下公民,均可申报健身气功裁判员技术等级。

第四条能够演练1套以上健身气功功法,掌握裁判法和健身气功竞赛规则,并能承担县级以上健身气功竞赛裁判工作者,可申报三级健身气功裁判员,由县级体育行政部门审批。

第五条能够演练2套以上健身气功功法,熟悉和比较准确运用裁判法及健身气功竞赛规则,任三级健身气功裁判员满2年,担任地市级以上健身气功竞赛裁判工作3次以上者,可申报二级健身气功裁判员,由地、市级体育行政部门审批。

第六条能够演练3套以上健身气功功法,熟练掌握和准确运用裁判法及健身气功竞赛规则,任二级健身气功裁判员满3年,担任省级以上健身气功竞赛裁判工作或地市级健身气功竞赛副裁判长2次以上,并具有组织竞赛裁判工作能力者,可申报一级健身气功裁判员,由省级体育行政部门审批。

第七条能够演练4套以上健身气功功法,精通和熟练运用裁判法及健身气功竞赛规则,任一级健身气功裁判员满3年,担任全国(国际)健身气功竞赛裁判工作或省级健身气功竞赛副裁判长2次以上,并具有较高裁判理论水平和丰富的执裁经验及组织竞赛裁判工作能力者,可申报国家级健身气功裁判员,由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评审,报国家体育总局批准。

第八条健身气功项目设荣誉裁判员。从事健身气功裁判工作20年(杰出贡献者可适当放宽年限),执裁全国及国际健身气功比赛10次以上并无明显错判,且年龄在50岁以上的健身气功国家级裁判员或有特殊贡献的一级裁判员,可由省级体育行政部门推荐,经国家体育总局批准授予荣誉裁判员称号。

第九条健身气功裁判员晋级必须经过严格的培训考核。培训考核由各级审批单位组织实施。培训考核的内容可分为基本理论(裁判法、健身气功竞赛规则及健身气功专业知识)、功法技术和裁判现场模拟。

第十条申请健身气功裁判员技术等级称号,均应向当地体育行政部门提出,按规定填报相关材料。如当地尚未开展此项业务,可通过当地体育行政部门向上级体育行政部门申请培训和评审,由具有审批权限的体育行政部门批准授予。

第十一条被授予健身气功裁判员技术等级称号者,由批准授予的体育行政部门颁发证书、证章。证书、证章由国家体育总局统一制作。

第十二条健身气功裁判员由审批单位每2年注册1次,注册时间为偶数年的12月1日至次年1月10日,注册年龄为60周岁以下,国家级裁判员每人每次交纳注册费50元。受到赛区或审批单位处罚,或2年内未担任裁判工作和未参加裁判学习,暂停注册1次。连续2次未经审批单位注册的裁判员,技术等级称号自动取消,其裁判员证书失效。

第十三条健身气功裁判员的权利和义务:

(一)完成审批单位指派的裁判工作;

(二)参加审批部门组织的裁判员学习培训;

(三)监督本级裁判组织执行各项裁判员制度;

(四)检举裁判队伍中的不良现象;

(五)对技术处罚有权向上一级裁判主管部门申诉;

(六)承担培训和指导下一级裁判员的任务;

(七)配合裁判组织进行裁判员执法情况调查。

第十四条各级体育行政部门不得跨地域、跨系统审批健身气功裁判员。一级以下(含一级)健身气功裁判员异地迁移时,可持审批单位证明和本人裁判员证书到所在地相应的体育行政部门更换裁判员证书。国家级健身气功裁判员跨省或系统工作调动时,须报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备案。

第十五条各级审批部门每4年举办1次健身气功优秀裁判员评选活动,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每2年举办1次裁判员评选活动,对优秀裁判员进行表彰奖励。

第十六条对裁判员的处罚从警告、取消该次比赛裁判资格、停止裁判工作2年,直至撤销技术等级称号并终身停止裁判工作。对裁判员的警告和取消该次比赛裁判资格的处分,由竞赛委员会做出,并报该裁判员审批单位备案;裁判员被停止裁判工作2年、撤销技术等级称号并终身停止裁判工作的处罚由竞赛委员会报该项裁判员审批单位批准,由该审批单位发出通报。受到赛区处分的裁判员,由本次比赛的总裁判长在该裁判员证书内注明。

第十七条健身气功竞赛活动的主办单位负责选聘裁判员。全国性比赛,副裁判长以上职务由国家级裁判员担任,临场裁判员技术等级为一级以上;省级比赛,副裁判长以上职务由一级以上裁判员担任,临场裁判员技术等级为二级以上;地、县级比赛,副裁判长以上职务由二级以上裁判员担任,临场裁判员技术等级为三级以上。

第十八条各级体育行政部门实施健身气功裁判员技术等级,须在试点的基础上全面展开,用2至3年时间完成健身气功裁判员技术等级的套改工作。套改工作按照裁判员晋级程序进行培训和考核评审。评审委员会一般由体育行政部门管理人员、健身气功专家和高于评定技术等级的健身气功裁判员组成。国家级、一级健身气功裁判员评审委员会人数为7人或9人,其中有关专家和健身气功国家级裁判员不少于4至5人;二级、三级健身气功裁判员评审委员会人数为5人或7人,其中高于评定技术等级的健身气功裁判员不少于3至4人。

第2篇:体育器材管理制度范文

从职业教育的角度而言,会计电算化已经成为很多职业院校的重要专业,承担着为社会,尤其是中小企业培养会计人员的重要使命,面对中小企业目前存在的诸多问题,从职业学校会计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的角度,应当如何帮助企业解决财务方面存在的这些问题,是职业教育院校应当着重思考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我国当前中小企业的特点

(一)规模普遍不大

由于资本存量数量不高,资信程度普遍较低,资金筹措也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就中小企业而言,普遍存在生产规模较小,创新能力较弱,产品的品种、质量、标准化程度和技术含量偏低的问题。

(二)集约化程度不高

中小企业虽然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但是,由于中小企业经营范围广泛,涵盖了我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服务业、农业、制造业、建筑业、批发零售业等领域无所不在,相对而言,分布非常广泛。

(三)产出较小、技术装备率低

中国的中小企业特别是小企业,在现代化过程中,没有能够实现小型企业的跨越发展,由于技术装备率水平偏低,多为劳动密集。作为中小企业,一般而言,投资总数量较小,多为传统技术,产品的附加价值较低,而财务问题的不规范又使得他们面临改进技术装备的瓶颈。

(四)整体的组织化程度较差

以前提到大企业的问题,通常是大而全,中小企业存在类似的问题,虽然规模不大,但小企业是小而全,专业化协作程度较低,特别是在管理方面,包括财务方面,不规范一方面让中小企业的普遍效率较差,另外,也增加了企业的额外成本和负担。

二、中小企业在财务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

概括起来,我国的中小企业,在新的时代和形势背景下,由于其自身的规模以及管理方面的特点,普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和困难。

(一)扩大融资规模面临困难

财务方面的不规范直接导致了企业发展的外注动力不足等问题。融资难、担保难是当前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特别突出的一些问题,由于中小企业的信用等级偏低,财务管理制度的不健全,导致银行在贷款扶持方面不热情不主动;从另一角度而言,企业的发展缺乏科学的规划,存在投资规划的短视行为,无视自身的投资能力和客观条件,也是不易融资的重要原因。

(二)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相对薄弱

大多数中小企业对现金的管理没有形成良好的运行和保障机制,经常发现现金闲置和不足现象往往多发,没有形成合理高效的资金周转体系;另一方面,企业的资金筹措政策不够完善,对固定资产的管理不到位等管理问题也造成了资金利用效率的低下。

(三)管理模式和管理观念相对滞后

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对财务管理的核心地位不太重视,对于财务管理相关的理论方法方面,缺乏必要的认识和研究;部分财务管理人员没有专业的知识储备,缺乏必要的训练和专业技能,财务管理观念落后,缺乏科学性和规范性,导致会计信息失真,财务管理较乱。

(四)风险意识淡薄

在中小企业界,盲目跟风投资的现象较为普遍,前期市场调研以及未来风险预测普遍缺失,导致项目利润率较低;另一方面,搞多元化经营的行为在许多中小企业中存在,盲目扩大固定资产投资比例,也容易导致企业资金结构比例失调,使企业陷入财务困境当中。

三、职业院校从专业建设角度应如何帮助企业解决上述问题

面对中小企业存在的上述问题,作为职业院校,从专业建设的角度,应当如何更好地进行人才培养,为中小企业输送更多优秀的财务人员,是当前职业院校在发展的过程中应当思考和规划解决的问题。笔者以为,从专业课程开设的角度,以下的课程比例应当优化。

(一)加大融资课程的开设力度

财务管理一个重要的使命就是要拓宽融资方式,提高资金使用率。课程应从经营情况、企业管理、信誉建立等方面入手,不断地提高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提高财务管理质量和企业信誉,进而帮助企业赢得银行的信任;另一方面,可开设选修课或者讲座,引导学生学会合理借鉴外国中小企业融资成功模式,如引入风险投资、利用民间资本等,拓宽学生的视野,以便他们进入社会后,能借助企业获得银行贷款。

(二)优化财务管理课程比例

一是教会学生掌握如何合理地进行资金分配,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二是加强存货和应收账款管理,严控资产,避免出现资金和坏账;三是转变财务管理观念,增强财务安全和规范的意识,进而引导和帮助中小企业加强财务管理意识,注重风险理财,掌握优化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相关知识,为良好的财务管理树立正确的观念。

(三)加强财务规划类课程比例

对于职业院校学生而言,要适当增加财务规划类课程的比例,能够辅助引导和帮助中小企业做到集中优势,专业经营,抓住有利机会实现发展,扩大规模,向专业化方向发展,提高市场占有率,从而提高和增强企业的活力。

四、总结

第3篇:体育器材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 中学;体育器材;管理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9-0018-02

1 前言

开展体育教学离不开体育器材的使用。所使用的体育器材出现问题时,不仅将会对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带来不利的影响,甚至会对学生的安全产生危害。随着中学体育课程中体育项目逐步增多,其配套的体育器材也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在方便教学开展的同时,也增加了体育器材管理的难度。为了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体育器材的利用率,延长体育器材的使用寿命,加强体育器材的管理已成为中学的一项重要的管理内容。

2 目前中学体育器材管理当中存在的问题

对体育器材的管理重视程度较低 中学体育器材的管理应是学校日常管理工作当中的组成部分,但在实践中,学校领导往往对教学质量以及教学内容的管理很重视,对体育器材的管理却没有给予应有的关注。相应的管理制度亦不完善,在部分中学中,一些体育器材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其闲置时间相对较长,造成一定程度的资源浪费。部分老旧的体育器材未及时更换、管理粗放等,这对保障体育教学的开展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体育器材专业管理水平不够 在多数中学当中,从事体育器材管理的人员多为体育教师,即使有专门人员一般对各类体育器材的性能、维护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也较为欠缺,致使其在工作当中并没有及时对体育器材进行合理的保养以及维护,使得体育器材的损耗程度较大。同时,部分体育器材的管理人员责任心相对较差,对体育器材的日常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没有充分的认识,平时没有对需更换、维修的体育器材进行及时处理,为体育课程的展开带来不便,也为体育教师以及学生的安全埋下隐患。

部分体育器材的质量未达到标准 现在体育器材的购买渠道比较多,但体育器材的采购制度尚不够规范。一方面出于利益的考虑,部分中学院校选用价格相对较低的非正规厂家生产的体育器材;另一方面,部分参与体育器材购置的工作人员由于受到专业知识的限制,其对体育器材质量的判断能力相对欠缺,导致一些质量较差的体育器材进入到学校当中,造成体育器材质量良莠不齐的局面,给体育器材教学应用带来隐患。

3 加强中学体育器材管理的对策

针对上述中学体育器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笔者多年从事体育器材管理工作的经验,就如何加强中学体育器材的管理提出以下建议。

提高体育器材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现阶段,随着各类体育项目的不断增加,体育教学的普及性增强,体育器材的类别、数量相应增加,同时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推动体育器材的多样化以及科技含量逐步提高。这一变化对从事体育器材管理人员提出了新的专业能力要求。因此,在日常管理的工作当中,相关人员应加强关于体育器材管理方面知识的学习,掌握体育器材质量标准,提高体育器材管理的精细化程度,实现不同类型、不同用途体育器材的分类管理。同时,体育器材的管理人员应增强责任心,对于需要更换、需要维护的体育器材应及时进行相应的处理,对于体育活动场地中存在影响器材使用寿命的隐患及时进行排查,并做好详细的记录和汇总上报。

完善体育器材管理的规章制度 学校相关部门应对目前各类体育器材的使用情况以及管理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体育器材管理制度。首先,应对进入学校的体育器材进行严格把关,确保所购置的体育器材符合体育活动的要求,确保其质量能够达到国家的相关标准。其次,所建立的规章制度应对体育器材管理人员的责任进行明确的划分,使得管理人员能够了解自身的职责所在,为体育器材日常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同时要建立健全体育器材管理人员的考核制度,并严格落实奖罚制度,使得管理工作能够向着规范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具体而言,所建立的管理制度应涵盖体育器材的申报、购买、检验、使用、修护、更换等各个环节,确保体育器材的管理工作能够有序地进行[1]。

建立体育器材专职管理机制 在中学体育器材的管理工作当中,学校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明确体育器材管理的专业职能部门,安排专人负责体育器材的管理。同时,学校应定期组织相关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使其能够对现有的体育器材的相关维护知识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对新购置的体育器材能够形成一定的认识。同时,学校应安排专门的库房存放体育器材,并根据自身的情况,建立体育器材的检测机制,能够及时进行体育器材耗损检测等工作。对于用于学生体能检测的相关器材,学校应保证存放位置的固定性,加强安全管理,避免搬运途中对相关器材的损伤。

提高体育器材安全管理水平 现在各中学的体育器材的种类相对较多,在存放保管的过程中,应首先了解各类器材的用途等指标,按要求分类存放,方便查找,便利应用。例如,对于重量相对较大的体育器材,应放置于较低的位置,从而能够降低搬运过程中发生问题的概率;对于绳、垫等器材进行存放时,应尽量选择在干燥、通风情况良好的区

域;对于球类器材进行保存时,应对其的充气量进行合理的掌握,避免气体量较大保存造成表面裂缝,同时也应避免气体量过小而造成内胆粘连[2]。

重视体育器材的日常维护工作 体育器材的寿命一方面受其质量的影响,而另一方面则由其维护工作的质量所决定。因此对于中学而言,应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设立体育器材维护的专项资金,为体育器材的日常维护提供保障。同时,应对各类体育器材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对于使用频率较低的器材,应减小购置量,避免造成资源的浪费。对于管理人员而言,应制定合理有效的维护规范,并严格依照其中的相关条款执行,对于所发现的问题应及时处理并做好相应的记录,为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提供帮助,为教师以及学生的安全提供保障。此外,相关管理人员应对学校从事体育活动场所进行定期检查,对其中影响器材寿命的因素进行及时汇报并处理,最大限度地延长器材的使用周期。

4 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学校各类教学体育活动的深入展开,中学体育器材的数量以及种类逐步增加,这对体育器材的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因此,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有效的管理措施。管理人员应尽职尽责,加强学习,更新知识,提高专业能力和水平,为提升体育器材的使用效率,完成学校体育课程教学目标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张斌,谷晨.优化高校体育运动器材管理的对策研究[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29-30.

第4篇:体育器材管理制度范文

一、体育器材的管理

1.人员专业化

学校对体育器材室的管理安排专人负责,成立专门的科室。管理人员要求有一定的体育专业知识,还要能够了解掌握各类器材的构造原理和使用方法(体育教师比较适合)。学校应有专门的大房间来存放,房间要宽敞、明亮、通风、干燥,利用专门的柜子和架子按规定整齐有序地摆放。管理员还需要将器材归类入册登记好,填写好流水账本和明细册。

2.管理制度化

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管理规章制度,做到有章可循。管理员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对于违反规定的个人和集体要依规处罚。每个学期开学时要清点好器材,写好本学期需要购买的器材的申请报告,制定服务于教学的工作计划;学期结束后,应清点好器材,写好器材报废登记册,做好工作总结。规范借还登记制度,管理员登记好每节课学生借出的体育器材数量,同时登记好归还的数量,做到有据可查。还规定借器材时只准体育委员来登记并且指定两名同学拿器材,归还时全部器材拿齐一起还,这样才不会乱,从而改变了以往借出去收不回来的现象。

3.存放和使用科学化

体育器材管理员对体育器材的存放和使用要遵循科学合理的原则。根据器材的使用分两大类:室内的和室外的。有利于体育教学和课外活动开展的原则,室内经常使用的器材要放在易取易放处,室外的要根据活动范围来定,如单杆、双杆、肋木活动范围小,应该立于场地的边角和小面积的地坪。除此之外还要根据器材的质地和特征进行科学的存放、保养、维修及使用。尽可能延长它们的使用寿命,发挥它们的使用价值。

4.管理和使用安全化

对于体育器材的管理和使用必须做到严格管理“安全第一”。在购置体育器材时严把质量关,杜绝伪劣产品;安置体育器材的场地要安全合理,不要杂乱无章;对各种体育器材和设施要按时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建立体育器材的安全制度,向学生介绍各种体育器材在使用时应该注意的安全事项,增强学生的对使用体育器材的安全意识;对于使用过多或有明显损坏的器材要及时更新,确保体育器材的安全性。

二、体育器材的养护

体育器材的种类多,可以根据质地不同分为:①皮胶质类,如篮球、排球等;②金属质类,如铅球、起跑器、标枪等;③木质类,如接力棒、跳箱等;④纤维类,如服装、球网、海绵垫等;⑤电子仪器类,如秒表、测量仪等;⑥复合质类,如跨栏架、羽毛球拍、钉子鞋等。各种器材由于质地不同,养护的方法也不同。具体方法如下:

1.皮胶质类器材

该类器材数量大,用途广,使用频率高,学生喜爱,但是易磨损,抗压性差,易燃易爆,所以在使用时严禁蹬压,防尖利性器物割扎,还要保持器材洁净干燥,禁止雨天使用。

2.金属质类器材

此类器材品种多,使用广,但是易受潮,因此要随时保持其表面洁净。如果是长期置于室外的器材,如球架、单杆、双杆等要及时涂油防锈,如有损坏和松动的要及时修理,预防危险,对使用中带有危险性的要强调安全。

3.木质类器材

此类器材品种多,使用频率不高,易燃、易潮、易折、易变形,要定期刷涂油漆,还不能用力敲打,不能日晒雨淋,用完后收回室内,以延长器材的使用期。

4.纤维类器材

此类器材品种多,使用频率高,易燃、易潮,须及时清洗、晾晒,随时保持清洁干燥,否则易坏,破损的还要及时修补,更要防潮、防霉。

5.电子仪器类器材

此类器材品种少,使用频率高,易坏。使用前要认真参阅其有关说明,小心谨慎地使用,以免弄坏。电子器材有效提高了体育教学和比赛的效率和精确性,现正在广泛使用。此类器材需要专业性的养护。

6.复合质类器材

此类器材数量大,运用广,结构复杂,一定要把好质量关,否则很快就损坏了。对其的养护要按照其构造的材料来具体实施。

第5篇:体育器材管理制度范文

学校体育运动风险防控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防范学校体育运动风险,保护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合法权益,保障学校体育工作健康、有序开展,根据《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侵权责任法》等法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学校体育运动是指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组织开展或组织参与的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训练、体育比赛,以及学生在学校负有管理责任的体育场地、器材设施自主开展的体育活动。学校体育运动风险是指学校体育运动过程中可能发生人员身体损伤的风险。体育运动伤害事故是指体育运动中发生的造成人员身体损伤后果的事故。

第三条 学校应当依法积极开展学校体育运动,组织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增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组织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活动应当加强体育运动风险防控工作。

第四条 学校体育运动风险防控遵循预防为主、分级负责、学校落实、社会参与的原则。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当建立健全学校体育运动风险防控机制,预防和避免体育运动伤害事故的发生。

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不得以减少体育活动的做法规避体育运动风险。

第五条 本办法适用于全日制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等学校、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运动风险防控工作可参照本办法,结合实际执行。

第二章 管理职责

第六条 教育行政部门应当把学校体育运动风险防控作为教育管理与督导的重要内容,纳入工作计划,制订适合本地区的学校体育运动风险防控指导意见或工作方案,明确风险防控的具体内容和基本要求,指导并督促学校建立完善学校体育运动风险防控机制,落实防控责任和措施。

教育督导机构应当对学校体育运动风险防控进行督导检查,检查结果作为对学校进行考核和问责的重要依据。

第七条 学校应当建立校内多部门协调配合、师生员工共同参与的学校体育运动风险防控机制,制订风险防控制度和体育运动伤害事故处理预案,明确教务、后勤、学生管理、体育教学等各职能部门的职责,组织和督促相关部门和人员履行职责,落实要求。

第八条 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当严格按照国家有关产品和质量标准选购体育器材设施,没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应当要求供应商提供第三方专业机构的安全检测及评估报告。应当建立体育器材设施与场地安全台帐制度,记录采购负责人、采购时执行的标准、使用年限、安装验收、定期检查及维护情况。

学校体育器材设施应当严格按照安装要求,由供应商负责完成安装,安装完成后学校应当进行签收,签收结果记录在体育器材设施与场地安全台帐中。

由教育行政部门采购交由学校使用的体育器材设施,应当将采购安全台帐同期交付。

第九条 学校应当按规定安排学生健康体检,建立学生健康档案,按照《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规定,纳入学籍档案管理。学生新入学,应当要求学生家长如实提供学生健康状况的真实信息。转学应当转接学生健康档案。涉及学生个人隐私的,学校负有保密义务。

对不适合参与体育课或统一规定的体育锻炼的学生,学校和教师应当减少或免除其体育活动。

第十条 学校应当主动公示体育运动风险防控管理制度、体育运动伤害事故处理预案等信息,接受家长和社会的监督。

第三章 常规要求

第十一条 教师在体育课教学、体育活动及体育训练前,应当认真检查体育器材设施及场地;体育课教学、体育活动及体育训练中,应当强化安全防范措施,对技术难度较大的动作应当按教学要求,详细分解、充分热身,并采取正确的保护与帮助。

第十二条 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组织开展大型体育活动或体育比赛,应当成立安全管理机构;制订安全应急预案;检查体育器材设施及场地,设置相应安全设施及标识;设置现场急救点,安排医务人员现场值守;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组织学生参加跨地区体育活动和体育比赛,应当根据活动或比赛要求向学生及家长提供安全告知书,获得家长书面反馈意见。

大型体育活动或体育比赛需要第三方提供交通、食品、饮水、医疗等服务的,应当选择有合格资质的服务机构,依法签订规范的服务合同。

第十三条 学校应当根据体育器材设施及场地的安全风险进行分类管理。具有安全风险的体育器材设施应当设立明显警示标志和安全提示。需要在教师指导和保护下才可使用的器材,使用结束后应当屏蔽保存或专门保管,不得处于学生可自由使用的状态;不便于屏蔽保存的,应当有安全提示。教师自制的体育器材,应当组织第三方专业机构或人员进行安全风险评估,评估合格后方能使用。

第十四条 学校应当对体育器材设施及场地的使用安全情况进行巡查,定期进行维护,根据安全需要或相关规定及时更新和报废相应的体育器材设施,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第十五条 学校应当利用开学教育、校园网络、家长会等进行体育安全宣传教育,普及体育安全知识,宣讲体育运动风险防控要求和措施,引导学生和家长重视理解体育运动风险防范。

第四章 事故处理

第十六条 体育运动伤害事故发生后,学校应当按照体育运动伤害事故处理预案要求及时实施或组织救助,并及时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

第十七条 发生体育运动伤害事故,情形严重的,学校应当及时向主管教育行政部门报告;属于重大伤亡事故的,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及时向同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教育行政部门报告。

体育运动伤害事故处理结束,学校应当将处理结果书面报主管教育行政部门;重大伤亡事故的处理结果,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向同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教育行政部门报告。

第十八条 学校应当依据《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和相关法律法规依法妥善处理体育运动伤害事故。

第十九条 学校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可会同体育、医疗、司法等部门及相关方面的专业人士组建学校体育运动伤害事故仲裁小组,对事故进行公平、公正的调查,提出仲裁意见,为事故处理提供依据。

第二十条 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当健全学生体育运动意外伤害保险机制,通过购买校方责任保险、鼓励家长或者监护人自愿为学生购买意外伤害保险等方式,完善学校体育运动风险管理和转移机制。

第6篇:体育器材管理制度范文

(一)学校方面的因素

首先,学校相关的管理制度不够健全,还存在诸多的不足。就学校领导而言,对小学体育的认识往往停留在表面的管理上,就很多小学体育管理制度而言,只是一种摆设与形式,根本就没有发挥管理制度应有的作用。其次,学校经费投入不足。学校体育经费的来源包括以下几种方式:政府拨款、学校自筹以及社会资助。但在我国很多小学,经费的来源比较单一,大多依靠政府的拨款,而这些所得的经费大多用于购买新的体育器材、维修旧的体育器材以及组织体育竞赛活动。有些小学经费开支中甚至没有涉及体育经费这一项,即使有,部分学校也没有专款专用,而是随意地开支;最后,学校方面缺少对学生健康档案的建立健全,甚至在发生安全事故后,未能及时对事故进行处理与整改总结。

(二)教师方面的因素体育教师总体学科素养不高。

很多学校的体育教师是由其他学科的教师来兼任的,由于这些教师在体育素养上总体水平不高,影响了体育课程的有效开展,容易出现因教师的不专业而导致学生受到伤害的情况。

1.教师自身传授技术动作不规范,导致学生在练习时受伤。

如在短距离跑时,学生脚后跟跺地跑,导致小学生脚部的受伤;跳箱和跳山羊时,因为小学生的上肢力量弱同时又没有掌握踏跳与推手的时机,难以获得一定的腾起高度,导致身体绊在器械上跌倒;在做技巧前、后滚翻动作时,因头部位置不正,团身不好,造成颈椎挫伤等。

2.教师对体育活动的组织不够科学。

教学中,教师对危险性较大的教学内容,如做低单杠、支撑跳跃等练习时,缺乏对学生的保护与帮助,容易发生伤害事故;在投掷课时,由于教师的疏忽,学生对面站立,之间距离不够,造成学生被器材砸伤的伤害事故;另外,由于课的准备部分时间不够或流于形式,没有使学生承担主要练习的身体部位得到有效的活动,都容易导致学生在后续活动中发生意外。

二、小学体育教学发生伤害事故的预防措施

(一)加强体育安全教育

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安全教育是不可忽视的。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不管是生理、心理等都还不够成熟,就个体学生的认知水平而言,他们缺乏自我防范的意识和能力,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中,很容易受到伤害或者是发生意外安全事故。为此,学校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提高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特别是体育教师,应在平时的教学中,向小学生传授体育安全常识,分析活动要旨以及对伤害事故的规避,增强小学生的预防能力,减少伤害事故的发生。

(二)教师科学组织体育活动

教师标准的动作示范是学生模仿与练习的榜样。体育教师课前认真钻研教材,掌握动作的重点、难点,示范动作要坚持课前预习,以便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树立一个正确规范的动作表象。另外,体育教师在备课时,对教学安全要有所预见,对于哪些练习易出危险,要提前做好分析,从而合理选择组织教法。在教学中,每节课都应根据本课的教学重点,选择有实效的准备活动,以保证后续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教学中还要健全各种安全措施,充分发挥体育委员、小组长的作用,帮助其他学生做好各项防护工作。教学中运动量要注意由低到高,并在运动量较大的练习之后安排适当的放松运动。在夏季高温的情况下,要防止学生中暑;在冬季寒 冷的情况下,注意准备部分可适当拉长,并提醒学生在运动后保暖。

第7篇:体育器材管理制度范文

 

 

一、指导思想:

按照《小学体育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以良好的精神风貌迎接2008年奥运会:坚持以“健康第一、育人第一”为宗旨,把学校体育工作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加强体育课改教研活动,努力施行新课程标准,用新的理念来强化教育教学活动。争创学校的体育特色,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

二、工作要点:

    1、体育的教学工作。要求体育组的每一位老师要认真钻研新教材,认真备课,认真上好每一堂课。充分贯彻课改精神,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提高课堂效率。

2、抓好校运动队(田径队、三棋队)的建设和训练工作,做到定人、定时、定地进行训练,每天不少于1小时。为下学期参加市、街道举办的各类体育比赛做好充分准备。团体成绩力争保持领先位置。

3、开展群体竞赛。本学期将进行班级间的各项体育比赛,如:全校性的广播体操比赛;田径单项赛;三棋比赛。

4、认真贯彻落实《体育器材室管理制度》,要求做到爱护器材,器材摆放整齐,能及时回收器材,学期末做好体育室的器材清点、财产登记工作,做到学校财产不流失。

5、根据学校的要求,开展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实践。

6、加强学校的卫生工作,改善校园环境,落实卫生措施,强化卫生教育和常见病、多发病和传染病的防治工作,重点抓好食品卫生教育、青春期卫生教育、配合上级部门组织开展的预防腮腺炎、伤寒和副伤寒等传染病的宣传教育工作,确保学生的身心健康。

三、主要活动:

二月份:

1.参加街道体育教研组长会议。

2.制定体育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

    3.市小学一、三年级体育备课活动。(浒山街道中心小学)

4.学校田径队开始训练。三棋兴趣小组开始活动。

    5.下发校广播体操比赛的竞赛规程。

三月份:

    1.街道优质课评比。

    2.市小学体育教学展示活动。(周巷中心小学)

3.体育课安全教育。

    4.市体育教学计划、论文、案例评比。(3月17日之前交教办)

5.搞好体育室的布置、器材的摆放等工作。

6.校广播体操比赛。(3月底)

四月份:

    1.校体育教研活动。

五月份:

1.校田径单项赛。

    2.市小学名牌学科研讨活动。(文棋小学)

六月份:

1.宁波市中小学体育课教学展示。

2.校第四届三棋比赛。

3.期末考核。做好统计工作。

4.清点入库体育器材。

5.体育工作总结。

 

 

 

 

浒山街道白云小学体育教研组

2006年2月

第8篇:体育器材管理制度范文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参加2006年河北省第十四届大学生运动会的66所高校和北京市部分高校。

2.研究方法。本课题采取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和访问座谈法。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高校体育安全事故的类型。学校体育安全事故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在学校正常的体育教育教学活动中发生的事故;非授课时间(即课间休息或课外活动时)学生在校园内进行身体活动时受伤的事故;由于学校管理不善造成的学生身体伤害事故;由于教师的不当教育行为对学生身体造成的伤害事故。

2.学校体育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对于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发生的原因,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视角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第一,主观原因。包括课前准备仓促。体育课前因准备时间仓促,教师临时指派几名学生去搬体育器材,教师对器材没有进行细致检查,易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教学组织管理不严。课堂上教学目标不明确,让学生自由活动的时间长,有的学生荡秋千、爬云梯、转太空球等,教师没有严加管理,或没有及时制止。容易发生伤害事故。或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对危险性较大的体育项目,如做投掷、体操等分组练习时,教师组织不当,没有充分调动体育骨干的积极性,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也容易发生安全事故。对学生缺乏全面了解。本院每年新生有3500人左右,学生中有少数人患有先天性心脏病、肺病、低血糖等疾病,教师对学生的身体状况缺乏了解或虽然知道但没有区别对待,没有对学生进行全面身体健康检查,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准备活动不充分。准备活动是上好体育课的必要条件,每次上课或剧烈运动前都要引导学生认真做好准备活动。有的教师对准备活动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上课时总是敷衍了事的做一下,关节没有活动好,特别是对运动中肌肉承受负荷较大和易伤的关节、部位没有活动开,从而导致受伤的发生。

第二,客观原因。气候环境变化。我省四季分明的气候特点,也是事故容易产生的原因,不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就可能最大限度地发生安全事故。如夏天气温高易引起疲劳和中暑;避免学生伤害事故的发生。冬天气温过低易导致冻伤并使肌肉僵硬、身体协调性差;有时教学时再遇到刮风、下雪等恶劣天气等等,这些都会导致学生受伤。场地、器材存在隐患。教师课前对场地安排不够合理,造成多班人拥在同一场地上课的混乱现象;或跑道和活动场地坑坑洼洼等,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另外,学校的室外体育器材,如单杠、双杠、爬竿、爬绳等,受日晒雨淋,天长日久就会生锈、腐烂,学校没有及时保养和修理更换,学生在活动时器材发生断裂,致使学生摔伤。

三、学校体育安全事故的防范

1.建立、健全学校体育工作的安全机制。一是成立以学校校长挂帅的学校体育工作安全领导小组对学校体育工作中的安全问题,学校领导必须高度重视,要真正做到常抓不懈,层层负责,建立、健全学校体育工作有效的安全机制。二是体育教师和班主任要加强有关学校体育安全的法规、办法、理论的学习,结合学校、年级或班级等所进行的体育活动,通过体育与健康实践课、理论课或班级的主题班会等形式指导并提示学生所进行的体育活动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注意的事项、解决的办法等。三是加强思想教育认真贯彻《体育卫生工作条例》和《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的精神,提高学校领导,体育教师和有关人员的思想认识,把增进学生身体健康,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作为学校的头等大事来抓,体育教师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安全教育,以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为目的,只有时时、处处加强学生的安全意识,才能防患于未然,做到“安全第一、健康第一”。

2.提高体育课活动中的规范要求。一是提高学生的防范意识。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有责任在课前做好安全教育,使学生牢固树立安全意识。体育教师要认真检查场地器材。二是做好课前准备工作。教师要了解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和运动能力,应系统的研究教材,了解教学任务,以便在遵循教学原则的基础上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和任务。三是必须做好准备活动。认真做好准备活动在安排准备活动的内容时,要根据教学内容而定,既要有一般性的准备活动,又要有针对性的专项性准备活动。准备活动的量不宜太大,以身体感到发热、微微出汗为宜。四是课堂教学组织要严谨。教学中教师要周密设计和安排,特别是分组教学时,要充分调动体育骨干的作用,落实安全措施。在教学中要遵循由易到难、由分解到完整的教学规律,安排合理的练习项目,使同学们在和谐的统一组织下进行练习,充分体现“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五是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教师要懂一些运动医学、运动训练学,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如果在教学中一旦出现问题,教师要有一定的应急措施。

四、结论与建议

1.加强法制管理制度的建设。完善学校体育伤害事故防范与处理的法规和管理制度体系,推出以校园安全文化为中心的创建活动,在《纲要》指导下,进行安全文化教育,尤其要通过教委组织一套适宜学生的安全文化知识读本,并依此开展正确而深入的课外自护演练轮训。

2.改善教学训练设施条件。要力争有关方面加大对学校体育教学的资金投入,不断完善学校体育教学的场馆改造与扩建,更新体育器材和设施,确保提高器材使用的安全系数,为体育教学和学生课余体育活动营造一个安全舒适的环境,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预防体育伤害事故的发生。

第9篇:体育器材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

体育教学是学校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和主要工作方面,在实现素质教育,提高国民体质的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体育教学,特别是小学体育教学日益受到重视,越来越多的资源投向小学体育教学。一些城市小学享有充分的体育教学资源,取得了令人心喜的体育教学成绩。但在一些乡镇小学,由于投入的不足,体育教学资源却十分地缺乏,严重影响着小学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对乡镇小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构成了巨大的挑战,情况令人担忧。

一、当前,一些乡镇小学体育教学面临的困境究其原因是多种因素造成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体育教学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到位,投入小学体育教学工作的资金严重不足,未充分发挥对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指导和监督作用。

(二)开展体育教学所必须的用品和器材缺乏,体育教学场地有限,制约着学校体育工作的正常开展;一些学校未建立起严格的体育器材和体育场地管理制度,已有的体育器材和场地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这是乡镇小学体育教学工作中最为普遍的一个问题。

(三)一些乡镇小学在教学中不认真贯彻素质教育的基本方针,片面追求升学率,重视智育,轻视体育,随意修改规定的体育教学计划,肆意占用体育课时,基本的体育教学课时得不到有效保证。

(四)乡镇小学的体育教师配备充分,很多的体育教师由非专业体育教师兼任,体育教师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尊重;青年体育教师的引进困难,体育教师队伍青黄不接,教师质量达不到基本的要求;一些体育教师的教学观念过时,思想道德水平和业务素质不符合新时期小学体育教学的要求,敬业奉献精神有待加强;体育教学方法陈旧,不能很好地适应现在小学青年儿童的身心特点。

二、要化解一些乡镇小学体育教学工作遇到的困境,必须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学校和体育教师三方面着手,牢固树立素质教育的意识,转变观念,加大投入,多措并举,切实增强乡镇小学体育教学资源,为乡镇小学体育教学提供优越的硬件和软件环境,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工作打开突破口。

(一)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全面贯彻素质教育方针,认真执行国家教委颁布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高度重视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进一步加强对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指导,加大对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资金投入,完善小学体育教学基础设施,充实和丰富小学体育教学资源,提高小学体育教学条件;加大对青年体育教师的培养和引进,壮大青年体育教师队伍,为学校体育教学提供强有力的师资力量保障;努力改善小学体育教师的待遇,提高体育教师的地位,建立较为完善的体育教师教学成绩考核制度和体系,适当采取一些倾斜政策来调动青年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完善体育教师培训和深造制度,促使小学青年体育教师努力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为小学体育教学注入活力和动力。

(二)乡镇小学应积极争取上级部门对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投入,购置体育教学工作必备的用品和器材,修建必要的体育教学场地,建立健全体育设施和体育器材的维修、保养和使用的管理制度;认真执行规定的体育教学计划,不随便占有体育课时,开足开好体育课,千方百计为学校体育教学工作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评优、评先等教学考核要充分考虑到体育教学工作的特殊性,尊重体育教师的教学成绩,切实提高体育教师的地位,鼓励体育教师不断学习,完善自我,努力提高体育教学成绩。

(三)乡镇小学体育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掌握乡镇小学体育设施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利用学校有限的体育教学资源,开展教学工作;在教学前应认真备好课,做到教学有计划、有目标,保证教学工作出成绩;体育教师应转变过时的体育教育观念,以终身体育观为出发点,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认真贯彻执行《全面健身计划纲要》提出的“各级各类学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做好学校体育工作。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与习惯”要求,努力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观念和习惯,为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打好基础;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体育知识的意识,提高教学成效;寓教于情,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为体育教学营造良好的环境气氛;此外,体育教师还应不断学习体育理论知识,自觉地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和业务素质,用最新的体育理论知识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跟上时代的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