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常见的财务风险防范措施范文

常见的财务风险防范措施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常见的财务风险防范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常见的财务风险防范措施

第1篇:常见的财务风险防范措施范文

关键词:财务管理;建筑施工企业;风险防范;措施对策

近几年来,建筑行业发展十分迅速,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但是受到企业内部管理以及外部市场等因素影响,建筑施工企业的财务管理同样面临着一定的风险因素。企业要想更好地稳固社会市场地位,增强企业的经济效益,加强对财务管理风险的防范至关重要。现分析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的主要财务管理风险,探讨防范财务管理风险的措施对策。

一、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的财务管理风险

1.垫资风险

实施建筑项目建设不能朝夕完成,其施工周期相对较长,建筑市场中多采用按月办理结算的方式,由施工企业预先垫付资金进行施工建设,待工程竣工验收后回收垫付资金。当前建筑施工企业采用垫资施工的趋势日渐显著,对于建筑施工企业而言,资金大量被占用将增大财务管理风险,并对施工企业的生产与经营造成一定的阻碍,影响企业的竞标能力[1]。与此同时,垫资施工也将增大资金不能按期收回的风险,若合作企业不能依据合同要求,不讲信誉,建筑施工企业将因资金周转困难而致使财务状况发生恶化。

2.合同风险

财务管理往往贯穿于建筑项目建设的始终,在工程招投标阶段也不可忽视财务管理的作用,若财务管理意识淡薄,必将阻碍今后的财务管理工作,带来财务管理风险。工程招投标阶段主要的财务管理风险则为合同风险,顾名思义,合同风险主要指因为合同签订、变更、续订等环节带来的各项财务管理风险,常见的有合同签订过于盲目,没有依据实际的施工情况;施工过程中出现设计变更,相关的管理人员没能及时续订合同,致使合同双方责权不明,出现各种财务纠纷。

3.税收风险

新时期,建筑工程项目建设普遍采用项目责任制加以管理,施工企业承担的项目管理有所弱化,然而项目部往往在工程竣工验收后解散,项目建设过程中的责任难以再向项目责任人加以追究。在此情况下,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的税收风险明显加大,由于当前的建筑材料市场不够完善,税收违规现象时有发生,比如说购买材料开具假发票,甚至不给予发票等,加大了施工企业的税务检查风险。

4.市场风险

受到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建筑行业的市场环境日新月异,加之我国自然资源的相对匮乏,造成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企业财务管理面临更大的市场风险。其一,恶性市场竞争,在建设项目的招投标阶段,存在部分施工企业不择手段中标现象,通过大幅度的降低标价,或者是缩短周期等形式承揽项目,造成实力相对较弱的企业不得不退出建筑市场[2];其二,存在较多的不规范市场行为,比如说地方性保护、下浮、让利,甚至“暗箱操作”等行为时常发生,严重导致建筑市场价格出现扭曲,加大建筑施工企业的财务管理风险。

二、防范财务管理风险的措施对策

1.加强对风险的识别与预警

防范财务管理风险,首先要加强对风险的识别与预警,对风险危害性加以分析,依据风险对企业可能造成的危害,有重点地采取防范措施。为此,建筑施工企业应加强对风险的识别与预警,构建相关的系统机构,对潜在风险加以控制。一方面,识别施工企业财务管理风险,通过采用现场观察方式对业务活动加以了解,分析各项生产经营中存在的财务风险,与此同时,对财务报表加以对比分析,尽早发现企业存在的财产损失因素;另一方面,为更好地加强对企业资本运营的监管,企业应设定风险预警指标,通过对资本运营情况的调查与监督,判断财务管理是否出现异常,若发现了财务管理风险信号,需加强对预警分析,并上报主管部门,最后由企业领导作出决策。

2.做好合同审查,防范合同风险

作为法律文件,施工合同将是维护企业利益的最有力的依据,由于合同的各项条款较多,在签订过程中必须做好审查工作,尤其是对合同中涉及到的价格计算、付款日期、付款方式、结算、索赔等方面,必须要保证其内容的完整性,并对双方的责任加以明确。签订合同过程中,最忌讳的莫过于粗心、盲目,这样是增大合同风险的主要原因,施工企业应加强警惕,坚决拒签设计不达标、资金不到位、审查不合格的合同[3]。如果施工过程中出现了设计变更,应根据实际情况追加合同价款,做好施工现场的签证工作,保证索赔工作合法、公正。

3.完善税收筹划管理

建筑施工项目往往存在分包与转包,施工企业多进行外地施工,企业的管理尤其是涉税管理难度大,若不能加强税收核查,将带来一定的税收风险影响财务管理效率。基于此,施工企业应完善税收筹划管理,首先税收申报工作应由专人负责,避免税收申报不及时,尤其是避免增值税的维修、加工等业务延误;其次,以票控税,加强对发票的管理,为成本核算提高合理依据;最后,针对联合分包的项目,施工企业应安排财务主管加强对成本的核算,对纳税申报加强审核。

4.构建风险分散机制

由于部分财务管理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建筑施工企业应构建风险分散机制,将其转移或者分散,尽可能减少财务风险对企业造成不利影响。第一,回避风险,依据财务管理目标要求,制定多种理财方案,对其加以对比分析,选择财务管理风险相对最小的方案;第二,转移风险,建筑施工企业可将自身财务管理风险分担给其他合作伙伴,在风险转移的过程中一定要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要保证风险转接合法。

三、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面临的风险因素较多,其中最为主要的有垫资风险、合同风险、税收风险、市场风险等。由于各项风险因素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建筑施工企业应加强对风险的防范,制定科学的防范措施,比如说加强对风险的识别与预警;做好合同审查,防范合同风险;完善税收筹划管理;构建风险分散机制等。

作者:董水平 单位:陕西建工机械施工集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徐桂兰.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与风险防范问题探讨[J].时代金融,2014(,36):131,135.

第2篇:常见的财务风险防范措施范文

关键词:财务风险 企业经营管理 防范 控制

一、财务风险概述

(一)财务风险概念

财务风险(financialrisk)公司的财务结构以及融资手段不合理所造成投资者预期收益下降的风险。传统意义上的财务风险一般单只因为借款而产生的风险,是由于筹资决策而引发的风险。其实在企业的运营过程当中受到的客观因素以及认为主观因素的影响造成的一系列不确定性因素的相互作用导致的财务状况偏离预定财务目标的可能性风险统一称为财务风险。

(二)企业财务风险的特征

客观性。也就是说此案无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不会根据人的意志为转移。风险处处存在,时时存在,我们不可能完全的逃避掉;多面性。是指在企业财务管理的任何方面都会产生财务风险,例如在筹集资金、投资等财务活动当中;随机性。财务状况不断变动,财务风险随机发生,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有发生的课程性。从而造成企业的财务状况的不确定性;收益性和损失性。风险与收益是成正比的,其风险越大收益越大,相反,风险越小收益越小。财务风险的存在促使企业不断的改善管理,提高资金利用的效率;激励性。就是指由于财务风险的客观存在,对于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以及经济效益的增加起到了一定的激励性。

二、财务风险的产生

财务风险的产生原因是有规律可循的,只有找到根本原因,我们才能够进一步做好防范措施。以下是常见的财务风险起因:

(一)宏观环境的复杂多变

宏观环境通常指经济、法律、市场等诸多方面因素,宏观环境的变化对于企业财务风险的产生具有重大影响。并且宏观环境存在于企业外部,不能受企业控制,很难改变和及时预见,而企业的财务管理系统不能够快速高效的与外部环境的变化相适应,这就会加大的财务风险的概率,进而为企业财务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

(二)财务人员风险意识不够

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与财务风险息息相关,财务人员以及管理人员都需要具备一定的财务技能和良好的职业素养,如果财务人员素质不足,就会在日常财务管理以及风险管理过程当中降低工作效果,而素质不足的管理人员的错误决策也是产生财务风险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投资策略不合理

资金结构不合理以及投资策略的不合理也是财务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当前,我国大部分企业管理人员通常不能够采用科学客观的角度来下达财务决策,难免会带有一定的主观性,这就会增加决策失误的概率,从而加大了财务风险。有很多管理人员在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时候,通常是借鉴自身的经验或者是主观意识而不是通过烟盒的考察分析,而最终造成重大损失。只有通过科学的手段来进行财务决策才能够进一步避免投资的发生。

(四)企业内部财务体系不合理

企业内部的财务体系、流程混乱也是产生企业风险的常见原因。企业的内部财务运作体系当中各部门之间、上级下级之间,以及总公司与分公司之间在资金的管理以及数据的处理,财务流程的执行操作都存在一些职责管理不合理,造成整体的财务管理效率不高,并且容易出现财务风险隐患。

三、财务风险防范措施

(一)正确认识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并且对企业影响重大,所以财务人员要梳理正确的财务风险观念,正确认识财务风险的本质内容以及规避办法,做好规避措施。另外,在企业文化推广的过程当中也应该注重风险管理文化的建设,增强员工的风险意识,从而从整体上提高企业的风险意识从而促进企业内部形成较好的风险防范风气。最后,企业领导在做决策的时候要充分考虑财务风险,理智经营,不能够盲目的追求受益。财务人员也应该积极运营各种规避风险的措施为企业决策者提供数据参考,做到全员都对财务风险形成正确的认识,并将财务风险的防范贯穿于整个企业活动当中。

(二)建立合理的资本结构,采取合适的借款策略

企业在构建自身资本结构的时侯应当注意与自身的需要以及情况结合,并且针对自身的需要选择适合企业发展并且风险适当的筹资方式,来满足在企业的资金需要。认真分析自身发展以及项目需要,制定筹资计划,合理利用杠杆作用,避免盲目筹资而为企业加大财务风险。

(三)建立有效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

企业应该建立反应灵敏、及时的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一般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编制现金流量预算,建立短期财务预警。由于企业理财的对象是现金及其流动,就短期而言,企业能否维持下去。并不完全取决于是否盈利,而取决于是否有足够的现金用于各种支出。准确的预算可以为企业提供预警信号,使经营者能够及早采取办法。另一方面,在建立短期财务预警的同时,还要建立以债务保障率等财务指标体系为主的长期财务预警系统。

(四)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降低财务风险,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是一个好办法。内部控制能够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有效的降低经营风险。董事会要能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决策起到真正监督和引导的作用。注意明确管理者所应承担的风险责任,赋予其相应的风险管理权限。内部控制的同时也要加强内部审计部门的职能。总之企业应本着从实际出发,务求实效的原则建立单项或多项内部控制系统,通过积累经验,培养人才,逐步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李卫红.试论企业财务风险[J].地质技术经济管理.2006(3)

第3篇:常见的财务风险防范措施范文

关键词:企业;财务风险;现状;防范措施

一、企业财务风险的现状

(一)企业管理体制不健全

现在的市场环境和发展状况都是多变不可捉摸的,不同的时代背景使得企业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的变化也更加的多样。现在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主要包括: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法律环境、社会人文环境等,这些环境因素的变化也使得企业的财务风险更加的多变,也提高了财务风险的发生率。我们要清楚的认识到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在给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小的挑战。而面临这些挑战企业管理者如何建立健全企业管理体制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在我国目前的管理体制上是缺乏针对风险防范进行的体制改革的。目前在管理体制方面我国企业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管理者对财务的风险管理不重视、财务管理体系不完善、缺乏专业的财务管理人员等,这些问题就造成了企业在进行日常经营以及应对外部环境时缺乏预见性,对社会市场给的信息反映较滞后,应对风险的措施力度欠缺,不能做到有效的应对。

(二)企业资本运用不合理

众所周知企业的资本是企业正常经营以及存货的重要物质基础,只有拥有雄厚的资本作为管理经营的基础才会有不断扩大规模、开展多种经营的可能性,才会使得企业的发展生产更具多元化。在我国中小企业在企业总数量中占了很大的比重,而中小企业的投资大都是个人和合伙经营的投资模式,因此存在很多的企业的资本结构是极其不合理的。而资本结构的不合理就给风险的生根发芽拍下了伏笔,目前我国的资本结构主要有:正常的收支平衡型资本结构、资产负债表中存在赤字以及自有资产的全部亏损三种情况,以上的任何一种资本情况都有财务风险存在的可能性,因此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发展条件采取行之有效的防范措施,合理运用企业的资本并制定出适合企业发展的财务管理机制有效的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经营绩。

二、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建立健全企业财务管理体系

我们要清楚的认识到在市场经济发展的条件下要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行时不可避免的要与风险打交道的,要明确的知道企业的财务风险是一种客观的存在,其或大或小的影响是由我们的经营方法以及管理策略来决定的,任何企业都有财务风险的存在,因此我们要建立健全企业财务管理体系,必须做到科学的识别、分析和预测风险并做到有效的规避风险或者将风险的危害程度降到最低。因此,我们要针对不同的财务风险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在财务管理中建立和不断完善财务管理系统,提高财务决策的科学化水平起着重要的作用,应设置高效的财务管理机构,形成风险无法入侵的管理体系,配备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健全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强化财务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使企业财务管理系统有效运行。

第4篇:常见的财务风险防范措施范文

一 、上市公司所面临的财务风险

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导源于自然、政治、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其原因复杂而多变。从技术层面看,形成财务风险的主要因素有资本负债比率、资产与负债的期限、债务结构等因素。其实际财务状况偏离预期财务目标,形成财务结构不合理。它是上市公司各种风险在财务上的集中反映。财务风险是企业货币化的表现形式。一般来说,公司的资本负债率越高,债务结构越不合理,其财务风险越大。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主要包括:无力偿还到期债务、筹资风险、利率变动风险、再筹资风险等。“筹资风险”又是其中最常见和最重要的风险。

1.无力偿还到期债务

对于负债性筹资,企业负有到期偿还本金的法定责任。由于负债经营以定期付息、到期还本为前提,如果公司用负债进行的投资不能按期收回并取得预期收益,财务状况恶化,或短期资金运作不当等,公司必将面临无力偿还到期债务的风险,其结果不仅导致公司资金紧张,也会影响公司的信誉程度,甚至还可能因不能支付而遭受灭顶之灾。

2.筹资风险

筹资风险是我国上市公司最为常见的风险种类,是企业债务到期偿还的不确定性和经营风险延伸造成的结果,也是由于负债筹资引起、且仅由资本承担的附加风险。企业承担风险程度因负债方式、期限及资金使用方式等不同,面临的偿债压力也有所不同。按筹资风险成因不同,可分为现金性筹资风险和收支性筹资风险两种。

现金性筹资风险。它是指企业在特定时点上,由于现金流量出现负数而造成的不能按期支付债务本息的风险。由于现金短缺、现金流入的期间结构与债务的期限结构不相匹配而形成的一种支付风险,它对企业未来的筹资影响并不大。同时,由于会计处理上受权责发生制的影响,即使企业当期收入大于支出,也并不等于企业就有现金流入,即它与企业收支是否盈余无直接关系。由此可知,这种风险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企业理财不当所致,从而表现为现金预算的安排不当或执行不力所造成的支付危机,或是由于资本结构的安排不当所致,以及债务的期限结构不合理而引发的企业在某一时点的偿债高峰风险。

收支性筹资风险。收支性筹资风险是指企业在收不抵支情况下出现的无力偿还到期债务本息的风险。企业经营中的收不抵支意味着经营亏损和净资产总量减少,从而对企业偿还到期债务造成影响。由此可见,收支性筹资风险是一种整体风险。一旦这种情况发生,就可能对企业债务的偿还产生不利影响,绝非某一项或某一时点债务的偿还与否问题。同时,从这种风险产生的原因来看,这种风险意味着企业经营失败,或者正处于资不抵债的破产状态。因此,它不仅是一种理财不当造成的支付风险,更主要是由于企业经营不当造成的净资产总量减少所致。此外,从风险产生成因来看,不仅将使债权人的权益受到威胁,而且将使企业所有者面临更大的风险和压力。因此它不是一种暂时性风险,而是一种终极风险,其风险的进一步延伸就将导致企业破产,而且这种风险如不及时得到控制,将会给企业未来筹资和经营产生十分不利影响。

3.利率变动风险

公司在负债期间,由于政策性变化以及通货膨胀等影响,贷款利率发生增长变化,利率的增长必然增加公司的资金成本,从而抵减了预期收益。

4.再筹资风险

由于负债经营使公司负债比率加大,相应地对债权人的债权保证程度降低,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公司从其他渠道增加负债筹资的能力。使未来筹资成本增加,筹资难度加大。

二、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防范

导致上市公司财务风险原因很多,加上风险程度各异,因而,应根据实际情况,多角度、多层面、全方位进行防范。从客观上看,除不可抗力形成的财务风险外,其余大部分财务风险都是可以防范的。我们通常所说的上市公司财务风险主要是指“筹资风险”。因而,上市公司财务风险防范,主要指防范“筹资风险”。

1.采取技术措施防范风险

筹资风险是企业面临最多也最为常见的财务风险。从筹资风险成因入手,在明确其发生规律和程度的基础上,采取科学的应对措施及时加以规避或防范,能够确保企业经营过程中理财的安全性。因此,筹资决策除规划资金需要数量,并以合适的方式筹措到所需资金以外,还必须正确权衡不同筹资方式下的风险程度,明确规避和防范风险的措施。

现金性筹资风险防范。应注重资金运用与负债的合理期限搭配,科学安排企业的现金流量。如果负债期限、负债周期与生产周期相匹配,则企业总能利用借款来满足其资金的需要。所以,按资金运用期限的长短来安排和筹集相应期限的负债资金,是规避风险的重要对策。

收支性筹资风险防范。必须从其产生的根源来寻求其具体对策,一般而言,应主要从两方面来应对。

一是调整财务结构。从财务上看,资本结构状况是产生收支性筹资风险的前提。因此,要想从总体上规避和防范风险,首先应从优化资本结构入手。资本结构不当是形成收支性风险的主要原因,而资本结构的优化应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入手。从静态角度,主要是提高资本与负债的比率,从而达到降低总体风险的目的。从动态角度,应重视资产利润率和负债率的关系,强化财务杠杆的约束机制,有效调节资本结构中资本与负债的比例关系,即在资产利润率上升时,调高负债率,提高杠杆系数,充分发挥杠杆效益;当资产利润率下降时,适时调低负债比率,以防范其风险。当然,通过调整财务结构来规避和防范风险,必须建立在科学基础上,既不可为了规避风险而丧失杠杆效益,也不可为了追求杠杆效益而提高杠杆系数加剧风险。

二是债务重组。一旦企业面临风险,所有者和债权人的利益都将面临风险,如果处理不当,则双方受损。因此,在此种情况下,企业应采取积极措施做好债权人的工作,避免其采取不当措施,使其明确企业持续经营是保护其权益的最佳选择,从而动员债权人将企业部分债务转作投资或降低利率,即进行债务重组。适时进行债务重组是降低企业筹资风险,避免债权人因企业破产而造成损失的上策。当然重组计划能否实施,关键取决于对重组和破产的理解,以及对企业重组后持续经营的信心。

2.调整经营策略化解风险

为了有效规避和防范筹资风险,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将精算技术等先进方法引入财务风险控制体系,不断创新防范措施收到了较好效果。

有意回避法。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设法回避一些风险程度大而且很难把握的财务活动。

多角化风险控制法。即多投资一些不相关的项目,多生产、经营一些利润率独立或不完全相关的商品,使高利和低利项目、旺季和淡季、畅销商品和滞销商品在时间上、数量上互相补充或抵销,以弥补因某一方面的损失给公司带来的财务风险。

风险转移法。风险转移,就是把财务风险暴露转移给其他人,这是通过市场交易进行收益、风险的流动配置最主要的方式。常见的方法有:保险、扩大投资组合、套期保值等。

通过保险规避财务风险。采用保险转移风险只适合纯风险,因为保险只企求消除掉损失而不奢望获利。投机性风险通常不是可保风险。

扩大投资组合进行风险分散。投资组合理论的基本思想是,通过分散化的投资来对冲掉一部分风险。因通过扩大投资组合进行风险分散化,可以消除非系统风险,但不能消除系统风险。最佳投资组合的设计与个别投资者的收益、风险偏好无关,对于降低企业财务风险具有指导意义。

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套期保值降低企业财务风险,通过期货市场转移企业财务风险。

第5篇:常见的财务风险防范措施范文

关键词:企业法律风险管理

风险,是指人类对于自身决策和行为所产生的未知性结果的一种主观认知,也是自我反思的一种体现。任何事情,都是有风险的,进行商业投资,其实就是一场博弈,风险无处不在,加强风险管路,做好防范措施,是降低风险的一种有有效手段。随着我国法治社会建设进程的推荐,依法治国已成为我国主要的治国战略方针,在这一社会背景下,法律风险管理成为企业法制建设的一个中心任务,成为了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扩大市场份额的一个战略制高点。企业法律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需要领导者、管理层和群体员工的努力,从思想上具备法律风险防范意识,从企业管理上渗入法律风险管理理念,明晰企业法律风险的概念,加强相关法律风险防范机制的构建。

一、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概述

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是法治社会建设中企业风险管理的新目标。企业经营面临着多种风险,而企业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对于这些风险要素有着监管的责任,这个风险管理理念的提出,最早是在上个世纪50年代,真正受到重视是在90年代多个大企业内部失控事件发生之后。相关企业风险管理法律制度的制定,将这一概念的提升到了法律高度上,企业风险防范制度的建设纳入了强制性建设的范畴。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作为消费大国逐渐成为了各个国家市场争抢的焦点,使得我国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化,在这种情形下,法律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能够帮助我国企业有效规避市场风险,改善经营管理模式,切实提高市场竞争力。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企业法律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逐渐成为了企业法制工作的中心任务,《国有企业法律顾问管理办法》、《关于印发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当前形势下企业法律风险方防范有关问题的通知》等文件的,为我国企业法律顾问制度的建设,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的构建,提出了新的指引方针。

二、企业法律风险的界定和区分

企业法律风险是企业风险管理中的一个要素,其管理对象仅限于企业法律风险,以法律制度或者是企业签订的合同为基础,其管理内容仅包括违约、违规、侵权、行为不懂那个和怠于行使权力这5项,单一性不包含法律风险内容的风险要素,诸如财务风险、战略风险等都不属于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的内容。要想构建科学合理的企业法律风险管理体系,首先必须要对相关概念进行专业的解读,引入法律风险管理的基本理论体系和框架,以此为基础补充企业法律风险管理要素,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企业法律风险管理体系和防范机制的构建,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首先需要合理界定法律风险,但是由于法律风险和其他风险的相交性,难以有效界定。比如说:企业投资行为,会同时面临着投资风险、法律风险和财务风险。因此必须合理分析一个企业经营决策中包含的风险要素,判断有无法律风险,明辨法律风险和奇特风险要素之间的练习,是因果关系,还是并列关系,阐明要素关系,为企业管理工作的进行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确保企业管理的有序性。目前,我国对于企业风险有多种定义,最权威的定义标准当为2010年的《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指南(征求意见稿)》中的定义:“企业费率风险是指基于法律规定、监管要求或合同约定,由于企I外部环境极其变化、或企业极其利益相关者的作为或不作为,对企业目标产生的影响。”

三、企业法律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

1.思想保障体系的构建

(1)增强企业管理者的法律风险防范意识

企业的首席执行官(CEO)和首席财务官(CFO)有监管企业风险,加强内部控制的职责,这是风险管理的最初定义。因此,在构建企业法律风险管理体系时,首先,便需要增企业管理者的法律风险防范意识,具体包括以下两个方面:①法律风险防范决策意识。企业管理者是整个法律风险管理决策的者,只有管理者真正具有法制意识,认识到依法治企的重要性,方能在决策时自觉遵守企业法律风险防范的相关制度,建立完善的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②法律风险防范执行意识。目前企业法律风险管理都是通过法律顾问展开专项法律风险防范工作的模式来进行的,企业管理者能够贯彻落实相关制度,并将这一意识传递下去,便可保证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的稳定运行。

(2)提升企业职工的法律风险防范意识

企业员工至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的主要对象,也是法律风险机制的主要执行者,因此,提升企业职工的法律风险防范意识,是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思想保障体系构建的基本内容。提高企业员工的法法治意识,让他们学习法律运行机制,学会使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身权益,在工作时加强法律风险防范,提高警惕性,遵纪守法,同时以防他人危害自身或者是公司的权益,才能够有效降低企业法律风险。

2.法律风险防范机制的构建

(1)加强企业法律风险源控制点的设计与监控

以企业相关的法律制度为基础,加强企业内部控制,明确企业各个管理环节的法律风险源控制点,实施两点或多点控制手段,确保各个环节法律风险防范措施到位,建立整体法律风险防范机制,使得企业内部形成一个稳定封闭的法律风险管理体系,能够有效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法律风险防范的质量。每一个企业决策,每一项企业生产活动的进行,都有可能伴随着法律风险,加强企业法律风险源的控制,就是从源头上降低生产风险,确保企业的法制化经营。

(2)加强企业内控制度和法律审核程序建设

o规矩不成方圆,企业的法律风险管理需要完善的规章制度来进行约束,确保各项法律风险防范措施的执行都是科学合理的。明确企业法律风险管理要素,优化企业内部管理机制,强化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构建统一化的法律审核程序,制定各个要素的约束控制规则,能够进一步保证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的有序性。对于企业成员来说,内控制度能够起到规范其行为的作用,明确了企业风险防范管理的界限。,让员工明白自己为人处世的安全区域,一旦越过警戒线就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可以说制度是员工自我管理和群众监管的基础。

(3)完善企业法制化管理,提升企业法律信用度

依法治企,是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的核心战略,作为管理者,必须明白法制化建设对于企业长期发展的战略意义,将合法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一个基础。在经济体制全面深化改革的社会背景下,企业法律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必须实现整体化建设的目标,将企业与法律机构联合在一起,实施企业法律风险防范,实现以企业决策者为核心,企业各个部门、各个管理阶段、企业员工与法律机构、法律顾问等多重对接的管理模式,创造出一个法制化的企业管理环境。

四、结语

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是现代化法制企业建设的要求,是企业风险理论和法制管理的结合体,其理论研究根植于风险管理和法律法规的基础之上,要想合理构建法律风险管理体系,就必须深入研究相关理论知识,明确企业法律风险管理要素,加强思想保障体系和法律风险防范机制的构建。在企业经营的过程中,伴随着自然风险、市场风险、财务风险等多种风险机制,而法律风险只是其中的一种,准确定位法律风险防范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明确法律风险的管理要素,切实解决企业法律风险管理体系构建中的常见问题,是确保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可行性的有效策略,也是企业要想长期稳定发展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宋寒松,胡健泼,唐姚.构建我国企业“走出去”反腐败法律风险防控体系[J].人民检察,2014,24:9-12.

[2]傅治,周志刚.浅析我国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1,01:8.

[3]刘俊颖,何溪.建筑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成熟度模型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18:48-52.

[4]向琳,李俊东,张曾莲.构建中小企业对外投资风险与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基于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的研究[J].财政监督,2013,17:10-12.

第6篇:常见的财务风险防范措施范文

关键词:企业并购;财务风险;防范措施

1企业并购分析

企业并购是指企业的兼并和收购,企业在自愿、平等、有偿的基础上,进行资本运作,包括并购企业的资产收购、股权收购和公司合并。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下,企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并购活动可以扩大企业的规模,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企业并购过程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企业并购后可以产生新的企业优势和竞争优势,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并购活动为企业带来了巨大优势的基础上,也会为企业带来较大的财务风险,包括企业的预期收益风险、决策风险、操作风险和资金风险。企业并购从另一层面来说,包括横向并购、纵向并购和混合并购,横向并购是指并购企业和被并购企业属于同一行业或者产业,也就是竞争对手的关系,横向并购企业的产品属于同一市场的企业之间发生的并购活动。横向并购可以扩大企业产品的生产规模,降低并购企业的生产成本,同时还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纵向并购是指在并购活动中将生产环节或经营环节相关的企业进行并购,纵向并购可以在企业产品的运输、仓储方面节约成本,加快企业产品的生产速度,提高企业的利润。混合并购是指并购企业和被并购企业之间在生产和经营方面均没有关联,在产品和服务方面也没有任何关联的企业。混合并购是为了减少并购企业的财务风险,将企业的资金分散开来,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综合竞争力。

2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分析

2.1在并购活动前对被并购企业的价值难以评估

并购活动中涉及到双方资金的交易和企业价值的评估,对被并购企业进行价值评估是并购活动的基本环节,但由于会受到经济周期的影响以及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影响,企业的价值评估存在一定的难度。通常来说,企业价值的评估方法包括企业成本评估法、市场评估法、企业收益评估法。这三种方法的计算方式不同,所关注的企业价值也不相同,所以,采取不同的企业价值评估法,其评估结果也会有所不同。一旦由于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利率的上浮和下降以及经济周期的变化等因素影响,对被并购企业的价值评估产生较大的误差,会对企业以后资金的运作、回收以及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产生较大的影响。在并购活动前,企业会根据被并购企业的市场价值进行评估,还会根据被并购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基本的衡量,但通常情况下,很难详细的了解到对方企业的财务经营状况,所以,在评估过程中与实际情况会出现一定的误差。对被并购的企业进行价值评估,具体来说,是指评估被并购企业在未来能够创造的预计现金流量现值,在这个过程中包含了企业资金的风险价值和时间价值。由于对被并购企业未来财务风险的不确定性,导致对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掌控越低,企业的财务风险就会越大。由于一系列的不确定因素,给并购企业带来了较大的财务风险。

2.2在并购活动中企业的融资渠道范围较小,资金支付方式存在缺陷

目前,我国企业的主要融资渠道包括向商业银行进行贷款、发行债券、发行企业上市股票等,但由于这几种融资方法融资速度较慢,能力有限,在企业遇到紧急状况和财务危机时,向商业银行进行贷款存在一定的难度,而发行债券和股票的融资速度较慢、周期较长,并不能有效的解决企业的财务危机。我国由于相关经济法的规定,相关部门对企业的融资流程审批较严格,要求较高,导致企业的融资渠道较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和运行。由于企业的融资周期较长、范围较小,在审批过程中需要较长时间周期,对企业的并购活动也带来了一定的财务风险。在企业并购过程中,一旦达成交易,需要支付大量的资金费用,所以,资金的支付方式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财务风险。通常来说,一般企业会选择现金支付和股票支付,现金支付方式要求企业具有较大的现金流,一旦企业遇到紧急情况和财务风险,可以有充足的现金来应对,否则,如果企业由于在并购过程中支付了大量的现金,会大大降低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行。

3企业并购活动中财务风险的防范措施

3.1掌握被并购企业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在并购活动中,对被并购企业价值进行衡量和评估是并购活动的重要环节,不同的评估方法所得出的结果也会有偏差,由于每种评估方法都有其侧重点.比如市场评估法所侧重的是被并购企业的市场价值,成本评估法所侧重的是并购活动中所产生的成本费用,根据每种评估方法得出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不同评估方法产生不同结果的具体原因,深入的了解被并购企业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了解被并购企业在市场中的地位和实际情况。为了减少并购活动中给企业带来了的财务风险,在并购活动进行前,应该通过不同的评估方法,对被并购企业进行深入的了解和分析,对被并购企业财务数据的完整性进行分析,从根本上减少企业并购给企业带来的财务风险。

3.2增加并购活动的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

在并购活动中,并购企业需要对融资方式和融资渠道进行考量和分析,发行企业股票和债券等融资方式周期较长,融资速度较慢,企业资金存在问题的情况下,向商业银行进行贷款也会存在一定的难度,企业需要承担较大的财务风险。并购企业对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进行分析,选择适合企业经营发展的融资方式对企业来说至关重要。扩宽企业的融资渠道,应该使企业的融资周期较短、融资速度较快、风险小、成本低。较好的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可以使并购企业在并购过程中减少财务风险,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根据企业的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资金支付方式是企业并购必不可少的环节,无论是现金支付还是股票、债券支付,都会在不同程度上给企业带来一定的财务风险,所以,优化资金的支付方式,是企业并购的基本保障。选择合适的资金支付方式,尽量使企业的财务风险降到最低,是企业并购中财务风险防范的基本措施。

3.3对并购后的财务风险进行整合分析

在并购活动中,会出现并购企业和被并购企业的企业环境、企业文化、企业规模以及管理方式都不相同的情况,如何将两个完全不同的企业进行整合分析是并购活动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在初期的适应阶段,并购企业应该引导被并购企业快速的适应新的角色,可以快速适应新的企业环境,同时进行财务系统的整合优化,使企业具有新的优势和市场竞争力,对企业的财务部门进行统一的管理,尽量减少并购活动给企业带来的财务风险。

结束语

企业并购活动是常见的企业经营活动,可以加速企业的发展,为企业带来新的优势。在企业并购中会出现财务风险问题,为了减少财务风险的发生,应该增加并购活动的企业融资方式,掌握被并购企业信息的准确性,同时应该对并购后的财务风险进行整合,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减少企业并购活动中的财务风险。

参考文献:

[1]马士营.论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风险及防范措施[J].现代经济信息,2016(13):250-251.

[2]于奇.论企业并购的相关财务风险及防范措施[J].现代经济信息,2015(20):151-152.

第7篇:常见的财务风险防范措施范文

[关键词] 企业;筹资风险;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 F270 [文献标识码] A

Enterprise Financing Risk Analysis and Prevention

WANG Qianqian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China's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enterprise financing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on expanding business scale and taking market shares. However, financing risk can lead to bankruptcy. Based on this, the enterprise should keep the reasonable debt ratio, focus on market interest rates change, optimize the financing structure and deadlines combination, pay attention to currency fluctuations, set up risk prediction system, strengthen to control management risk, and improve their competitiveness, so as to effectively avoid financing risk.

Key words: enterprise, financing risk, prevention measures

一、筹资风险概述

企业筹资是以企业为筹资主体,为满足企业在生产运营、对经营投资和优化资本结构等条件,借助金融机构和筹资渠道,高效快速的筹集所需流动资金。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的经济进入发展的快车道,企业筹资作为企业扩大经营规模,优化企业结构的重要经营方式在企业发展和跃进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企业短期盈利的膨胀固然能为企业带来可观的利益,然而以筹资为方式的企业发展手段必然会增加企业按期还付利息的筹资负担,加之在经济形式变换莫测的当下企业资金利润率、借款利息率都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因此企业筹资的风险一旦没有得到有效的预防和控制势必会成为压倒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企业筹资风险的隐形条件较多,经营决策的失误和瞬息万变的市场,都可能成为造成企业筹集资金使用效益降低的尴尬局面出现,继而引发企业危机。从而产生筹资风险。

二、企业筹资风险的内因分析

在发展的大环境下,企业通过筹资的方式扩展运营规模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方式,在这种背景下企业筹资所带来的风险不能避免。这就意味着分析企业筹资的组成和风险成因意义重大。筹资风险主要有两股力量,由举债本身和举债之外两种因素构成。举债本身因素具体表现为“负债规模、负债利息率和负债期限结构”这三部分;举债之外的因素则与企业的经营决策,预期现金流入量和资产流动性及金融市场等条件有直接的关系。本文将举债本身因素称为筹资风险的内因,将举债之外的因素称为筹资风险的外因。

(一)负债规模较大

衡量企业负债规模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指企业负债数额的大小或是指负债金额在企业资金总额中所占比重的多少。企业负债规模较大,意味着其在利息支付方面的费用将会占企业盈利收入的一大部分,在收益降低的背景下企业的偿还能力将会走下坡路,这时筹资风险将会被极速放大,企业难逃破产的艰难处境。另外由于负债比重在企业运营发展中较高,无形之中放大了企业的财务杠杆系数,导致股东福利分红也得到提升,依然没有缓解压在企业身上的重担,因此企业较大的负债规模,将会导致其财务风险系数的增加。

(二)资本结构不当

企业资本结构不当具体表现在资本总额上,由于资本总额中初始资本和借入资本比例失衡,导致对企业收益产生一定的冲击造成紧急财务风险。企业借入资本在资产总额中的比例放大,意味着资产负债率提高,财务杠杆利益也随之增加,进一步扩大了潜在的财务风险。企业的借入资本,财务杠杆利益和财务风险三者之间即是一天生产链的关系,彼此间又相互捆绑互相影响。因此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而言,合理分配利用债务融资,提高债务融资利用率,协调好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两者的分配关系,能极大程度的降低企业经营成本输出,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可见优化调整资本结构,平衡财务杠杆利益和降低财务风险对企业的发展而言至关重要。

(三)筹资方式选择不当

以筹资为方式扩展企业规模在如日中天的国内市场成为主流,然而由于该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因此企业选择的筹资方式不当问题时有发生。当下我国国内市场主要有“银行贷款、发行股票、发行债券、融资租赁和商业信用”五种主要融资方式。不同的筹资方式有不同的优势和劣势,因此企业在筹资过程中选择合适的筹资方式能缩短企业的发展间期,同样不适当的筹资方式也会导致产生大量的额外费用,加重企业负荷,对企业的资金周转造成冲击进而形成财务风险。

(四)负债的利息率

负债规模和负债利率是对企业利息费用造成直接影响的两大因素。企业的负债利息率越高代表企业在利息费用支出方面的负荷就越大。其次企业的负债利息也与股东收益是挂钩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负债利息的变动对股东收益的影响较大,在息税前利润恒定的稳定外部环境下,负债的利息率提高导致财务杠杆系数被放大,股东收益自然也随之提高。

(五)信用交易策略不当

在当下社会中,赊销模式称为企业扩展经营规模,抢先市场份额的重要手段。因此商业信用成为企业间合作的促成条件之一。为防止应收账款占据企业大量流动资金造成企业资金周转风险,就要对合作企业进行全面的资信评估,从而签订合适的信用期限合同。企业信用交易策略的不当,会导致大量应收账款的形成,一是拖占了企业大量流动资金,二是加大了坏账的发生机率。应收账款的长期挂账,加之企业没有切实可行的催收制度,将会导致企业资金链吃紧或发生断裂,加大企业的财务风险。

(六)负债期限结构不合理

企业的负债期限结构虽然不会对企业的运营负债造成一定的冲击,但对企业的流动资金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企业负债期限结构的不合理,依然能为企业筹资风险提供潜在的温床。比如企业筹集的长期资金却向短期借款过渡,是最常见的筹资风险之一。假如企业的筹资方式为长期借款,它的利息费用至少能在一定间期保持恒定,但如果企业以短期借款进行筹资,则利息费的调动幅度将会有较大的变动。第二企业如果有数额较大的举借、短期借款,并将筹集的短期借款分配应用于长期资产中,一旦短期借款到期将会导致企业不能及时偿还短期借款的艰难局面。一旦债权人要求企业按合同规定按期偿短期借款,企业则面临破产的风险。第三,相比于短期借款,长期借款的资本筹集过程缓慢,且取得成本较高,受限制条款也较多,长期借款比重的过量无疑将企业置于雷池之中。

三、筹资的外因分析

(一)经营风险

经营风险存在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客观存在不可避免,企业的经营风险通常表现在企业税息前利润的不确定上。经营风险异于筹资风险,但筹资风险和经营风险间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和共通性。股东均摊风险的情况是在企业完全采用股东融资的背景下产生的,此时的企业经营风险又可以称为企业的总风险。企业的另一种融资方式则是将股本与负债融资相结合的形式,在这种条件下财务杠杆与股东收益具有一定的影响和冲击起到一定的扩张作用,股东收益也会随之变动,在这种条件下企业所要承担的风险要超过经营风险的范围额度,我们将所承担风险和经营风险的差值称为筹资风险。同时这也意味着一旦企业在经营运转过程中出现资金周转困难的问题,营利利润不够填补利息费用的缺口时,企业极有可能面临破产危机。

(二)资产的流动性风险

企业预期现金流入量对企业资产的流动性负债本息有着直接影响,企业的负债本息的偿还方式为现金,因此对企业负债本息偿还情况直接起到制约作用的不单单是企业的盈利状况,而是企业预期现金流量能否及时到账。企业预期的现金流入量到账的数额,时间及资产的整体流动性才是解决负债本息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在现金流量回笼到支付负债本息的过程中,一旦企业出现决策失误和失误性预估,或信用政策过宽等不利情况,都会导致预期的现金流入量不足以支付到期借款本息,最终导致企业不得以通过变现的方式以求自保。资产变现的过程中由于资产性质不同,流动性也不尽相同,库存现金的流动性最强,而固定资产的变现能力最弱。由于企业库存现金和固定资产在总资产中所占的比重不同,对企业的财务风险系数的冲击也不同。但企业财务风险的大小可以通过企业资产的总体流动性来观察和总结,企业总资产中变现能力强的资产所占比重越大其财务风险就越小。

(三)金融市场风险

金融市场是融资的重要途径,在一定程度上金融市场对企业的负债经营起到了宏观调控的作用。企业借款时金融市场的资金供求关系将会影响到企业负债利率走向,金融市场利率,汇率的变化情况都会将矛头指向企业的筹资风险。当企业通过金融市场进行短期贷款融资时,一旦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遇到金融紧缩,短期借款利率急升其所对接的利息费用也会骤然增加,导致企业在短时间内无法偿还利息费用面临破产。

四、针对企业筹资风险产生的原因提出的防范措施

(一)保持合理的负债比率

在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下,负债经营既能通过财务杠杆获取利益,但同时也意味着企业要承担由负债背后隐藏的筹资风险。企业想通过财务杠杆获取利益,显然筹资风险不可避免,只能通过企业及时调整负债经营比率,合理规避筹资风险,将筹资风险进行分散。企业负债经营的负担通过企业的资金结构的分配合理程度来体现,也可以说其具体表现是将企业负债比率与企业生产经营情况的贴合程度进行对比。保持企业负债比率的合理性是为了调节风险与报酬两者间的矛盾关系,平衡优劣实现利益最大化风险最小化。为保持较为平缓安全的负债比率,企业首先可以通过调整资金结构来实现,在市场需求量大,产品销售量走高,资金周转快的条件下企业可以适当提高其负债比率。反之对于生产运营状况走下坡路的企业,要不断的降低其负债比率,不然将会造成适得其反的效果,筹资风险极有可能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二)关注市场利率变化

金融市场的利率变动同样也能引起一定的筹资风险,这就需要企业要关注分析资金市场供求状况,对市场利率走势做出判断和反应,尽快做出自保形的筹资安排。比如市场利率较高时,企业要调整缩短短期资金所占比例份额。反之当利率较低时,企业可以适当放宽筹资条件,此时筹资也较为有利。

(三)优化筹资结构和期限组合方式

企业可以通过优化筹资结构和期限组合方式,形成最优资本结构,分散筹资风险。最优资本结构的组合方式是指企业所能能承受的最大筹资风险能力下,将总资本成本压缩到最低。高额的资金成本,限制了企业的利益空间,企业在组合中将股权资本放大而将负债资本压缩到零,虽然规避了筹资风险但企业的收益也不会有太大的空间。同样如果增多企业的资本负债,虽然能以较低的资金成本获利赚取最大的差值,但隐藏其后的风险不言而喻。因此对于企业而调整选择一个合理安全的最优资本结构,平衡风险与收益两者间的关系,以风险防范可控的前提下实现收益的最大化。

(四)规避汇率变动带来的筹资风险

金融市场的汇率变动与市场的供求状况有着直接的关系,当货币所代表的价值量的和货币供求关系发生变化时就会影响到金融市场的汇率变动。企业为合理规避由金融市场的汇率变动带来的风险,可以从预测汇率走向趋势入手,根据汇率变动趋势制定相应的解决策略。企业可以放宽债务的归还期,将债务拆分按阶段归还,拉大借款和还款之间的时间差,防止汇率变动导致债务徒增加剧企业经营风险形成的局面。其次企业的债务币种结构要进行合理分配,在种类和数量上进行适度组合,分散风险。企业合理规避市场汇率的应对方法中,可以在筹资过程中增加保值条款,其次可以在还款方式上选择借款货币与还款货币的一致,将企业所承担的筹资风险降到最低。

(五)建立风险预测体系

企业在建设完善的风险预防机制前需要立足于对市场走向的思考。企业可以建设内部安全财务信息网络对可能存在的财务风险进行排查和预警。企业的风险预警机制要具备一定的前瞻性,对可能存在的运营风险进行预估,并设置财务风险高发的临界点,当数值达到临界点马上进入预警状态。企业的风险防范机制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风险预警,另一方面是风险发生时的应对方案。因此企业要制订出当风险发生时的合理风险规避措施。比如企业通过调整其筹资结构就可以合理的降低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其次通过财务杠杆来调控负债比率,进而保障了投资风险在可控范围之内。第三,企业可以选择总资本成本最小的融资组合,通过对现金流量进行分析,避免企业因为无法及时偿还债务导致企业面临破产危机。

(六)加强控制经营风险

企业的经营风险与筹资风险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因此企业要加强对经营风险的控制,进而对可能出现的筹资风险起到一定的限制和制约。在控制企业经营风险问题上,首先要求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变化,把握市场走向,明确市场供求关系为基础,及时调整产品结构,丰富产业组成,从而提高企业的盈利水平。第二企业要避免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的决策性失误导致企业财务危机的出现,将可能发生的筹资风险减少到最低限度。企业要发展就必须筹集到与其发展规模相适应的资金。因此,企业要加强对经营风险的认识和控制,树立风险意识,制定相应的风险防范战略,当风险来临时有效地规避风险。

[参 考 文 献]

[1]陈丹.企业财务风险防范措施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22):298

[2]李百吉,贾海涛,李征.企业多元化经营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中国商论,2016(20):32-34+36

[3]王菊仙.浅析中小企业的筹资风险及防范[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6(7):53-54

第8篇:常见的财务风险防范措施范文

关键词:财务风险;集团公司;防范;研究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3-000-03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着大量的风险,比如政策风险、法律风险、合同风险、财务风险等等。企业如何风范经营风险已经成为企业管理者非常重视的课题。集团公司的规模通常非常大,因而其财务风险管理尤为重要。

一、相关理论概述

(一)财务风险的相关概述

1.概念

财务风险指的是因公司不合理的财务结构,或者筹资不当等财务管理的原因,从而公司在一定程度上丧失偿债能力或者企业投资者的预期收益减少的风险。从其内涵上来看,财务风险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财务风险指的是损失的不确定性。而广义的财务风险在损失的不确定性之外,还应当包括收益的不确定性。财务风险通常能够全面反映一个企业真实的经营状况,因为财务风险时刻影响着企业的经营活动。

2.类型

企业财务风险的类型很多,较为常见的财务风险类型包括:筹资与投资风险、营业风险等等。

筹资风险是指企业在筹资过程中存在的风险,比如利息、汇率、财务杠杆效应以及购买力风险等等。

投资风险是指企业向某一个项目投资后,由于市场需求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到该笔投资的实际收益相比预期收益减少的风险。比如利率与汇率风险、通货膨胀风险等等。

企业在销售产品的过程中,无论是从成品资金转化为结算资金还是从结算资金转化为货币资金,其金额都具有不确定性,并且都需要一定的时间,这其中存在的风险就是资金回收风险。

(二)集团公司财务风险特征与管理内容

1.集团公司相关理论

按照我国《公司法》的规定,并没有“集团公司”这样的说法,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集团公司。一些公司或者经济体以资本纽带,为了共同的经营目标,共同遵守集团章程开展经营的企业法人联合体,其组成部分通常有一个母公司、若干个子公司。通常集团公司的资产规模都非常庞大,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单位也比较多。集团公司通常都是企业集团内的核心企业,集团公司具有独立的民事责任能力。

2.集团公司财务风险特征

集团公司因其经营规模大、资本构成复杂等特点,其财务风险也具有一定的特征,一是风险的覆盖范围广,无论是集团公司内部的哪个子公司发生财务风险都将影响到其他子公司与集团公司本身的经营活动。不但会引起集团公司内部的经营失序,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到市场的失控;二是风险结构复杂,由于产生集团公司财务风险的原因非常复杂,集团公司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变化都是其产生原因,比如国家汇率的变化、银行利息的调整等外部因素,再比如内部管理体制不健全、投资决策不科学等等内部因素,因而集团公司的财务风险在结构上就表现出复杂性。

3.集团公司财务风险管理内容

集团公司财务风险管理指的是集团公司对其财务管理活动中可能出现的各种财务风险进行识别、评价,进而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风险控制的过程,因而其管理内容就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应对、应对效果评价等。

二、集团公司的财务风险分析

(一)集团公司筹资过程中存在风险

筹资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偿债风险与收益变动风险两种。偿债风险是企业不能够按照借款合同规定的借款方式、还款金额与还款期限等条件按时还贷的风险,这种风险带来的后果是企业多支付利息,甚至还要支付一大笔违约金。收益变动风险是由于集团公司使用一笔资金究竟能够带来多大的效益是不确定的。主要表现为:

1.筹资收益不均衡风险

集团公司要发展壮大,往往自身资金难以满足需求,此时就需要采取各种措施筹集资金。因此筹资决策是否科学合理必然直接影响到整个集团的经营能否稳定运转。集团公司筹资风险还表现为“杠杆效应”,也就是说集团公司能够通过多层次投资控股用同样的成本@得不同的贷款,从而产生杠杆效应,这可能会导致集团公司的负债大大超过其资本的实际承受能力,因而很容易发生偿还不力的后果。比如,B公司尽管向银行筹到了短期借款2亿元,但是却没有评估该笔借款的实际成本与收益之间的关系,事实上出现的结果是,该公司使用这笔借款所获得的收益还不足以与利息相抵,因此,该公司不但没有从该笔借款中获得收益,还额外承担了一大笔借款利息。

2.风险控制不健全的风险

集团公司通常都会对其下属的分公司、子公司在筹资上进行一定的限制,比如规定,子公司的筹资项目必须要上报集团公司批准方可实施等等。但是集团公司由于是由多个独立核算的经济体组成的,其各个组成部分都可以单独进行筹资,因而集团公司确实很难确切掌握其子公司的筹资活动,因而无法控制筹资金额与筹资质量,由于每个独立的经营体在筹资过程中都存在风险,并会最终将风险累积到母公司身上,导致母公司受到巨大的冲击。

(二)集团公司投资决策过程中存在风险

1.投资前收益评估不科学的风险

一般来讲,高风险必定预期着高收益,而低风险往往带不来高收益。集团公司在做出投资决定的时候,首先必须要评估项目收益与风险是否平衡。事实上,任何的投资都有其潜在的投资风险,因此在集团公司的实际投资中,出现投资风险是必然的事情。而且,集团公司的结构复杂,其子公司可能处于不同的行业、区域,而子公司又有相对独立的经营决策权。因此,子公司的投资情况母公司往往很难全面掌握,这也是出现投资风险的原因。

2.决策机制不科学的风险

在决策过程中,没有执行科学的决策程序,拍脑袋项目比较多,对于投资不进行科学的可行性研究,也不跟踪投资实施情况,不进行投资效益后评价,这些因素都会导致出现投资风险。比如,A公司是制造业企业,其主营业务是钢铁冶炼。其规划发展部门提出一项投资议题,要向医药行业投资1亿元,建立一个制药厂。由于没有制定投资决策机制,规划发展部门向公司总经理汇报后,总经理单独向董事长汇报就确定了投资事项,根本没有进行投资的可行性研究,也没有进行项目评估,致使投资失败,公司承担了1亿元投资损失。

(三)集团公司资金回收方面存在风险

资金回收风险指的是集团公司存在无法将结算资金转化为一定价值的货币资金的可能性。假如集团公司出现了财务风险,那么资金就存在被侵蚀的风险。主要表现在:

1.应收账款管理不科学导致的资金回收风险

有些公司的应收账款高居不下,大量资金处于长期无法回收的境地。深究其原因,在于,没有建立完善的应收账款管理体系。比如,在很多公司里,在应收账款的管理方面,财务部门负责统计应收账款报表,但是并不控制应收账款的额度,而对于销售部门来讲,尽管清收应收账款的工作主要是由销售部门完成的,但是也没有明确的考核与控制制度。在绩效管理方面,销售部门主要的考核指标是销售业绩,因此,销售人员在工作中的主要任务是更多地销售商品,而不会过多地考虑控制呆、坏账,而且从业务角度上看,清收应收账款与销售业务的岗位要求相差很大,销售人员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

2.资金管理制度不健全,导致资金回收风险

集团公司在采购、销售的过程中,其资金也存在被侵吞、挪用的风险。从实践中来看,任何一个公司通常都会建立自己的资金管理制度,规范资金使用。如果这些制度不健全,则可能带来资金风险。比如,通常情况下,公司都会制定预付款管理制度,对预付款适用的情形、额度进行管理。假如不对这些事项作出规定,则采购人员为了更好地完成采购任务,就会大量承诺预付款、定金等等,致使公司资金管理出现压力,并最终导致出现资金回收风险。

三、集团公司财务风险防范策略

(一)集团公司筹资风险的防范策略

1.遵循收益均衡原则

集团公司在筹资过程中,一定要遵循收益均衡原则,这一点至关重要。在均衡原则指导下,集团公司就不会一味的去追求收益的最大化,也会考虑到风险的存在,当然也不可能片面地为了避免风险而放弃可能的筹资机会。集团公司只有把握住收益与风险二者的均衡关系,也才能真正做到防范筹资风险,均衡原则同样适用于集团公司防范其他财务风险。

2.健全风险控制机制

既然筹资风险无法完全避免,那么集团公司就必须做好应对筹资风险的措施与计划。通常有效的防范措施可以按照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与事后补救三个阶段进行。集团公司在筹资风险事前控制过程中,要认真评价其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因素,从实际出发制定出最科学、合适的筹资策略。因此,集团公司就必须在均衡原则下确定公司的最佳资本结构,科学评估筹资风险与筹资成本,力争企业利益的最大化;在具体筹资措施方面,集团公司可以合理安排不同筹资的筹资期限,让筹资始终处于动态之中,比如在银行借款中,就要做到随时有借款,随时有还款;还应当评估进行长短期筹资时的风险与收益,根据集团公司对风险所持态度选择不同的筹资方式,以便集团公司的筹资成本降低,风险也降低。在事中控制过程中,集团公司对所属子公司的筹资情况要做到及时跟踪与控制,发现风险较大的项目,就要及时采取措施尽早补救。在事后补救过程中,集团公司要对出现的筹资风险进行认真分析,制定成本最低、效果最好的补救措施。

3.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

集团公司的财务风险种类多,风险防范的任务重。尤其在投资领域的风险更为隐蔽。由于集团公司是由母公司与一系列子公司组合构成的,往往在决策机制上存在着母公司不掌握子公司的投资情况,子公司在作出投资决策的时候不经过母公司的同意等等,这些都暴露出决策机制不科学的弊病。为此,集团公司应当建立健全决策机制,集团公司本身可以建立母公司的决策机制,同时通过对派驻子公司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等实施严格的授权与管理,达到控制子公司投资的目的,比如可以规定,派驻子公司的董事在子公司董事会进行表决前应当事先向集团公司就表决事项进行汇报并获得集团公司授权表决的具体意见;再比如,可以规定派往子公司担任总经理的高管应当定期向集团公司董事会述职等等。

(二)集团公司投资风险的防范

1.建立投资决策机制

科学的投资决策机制对于任何企业来讲,都是控制投资风险的重要举措。首先就要做到投资项目的所有者与管理者不缺位,只有确定了项目的所有者与管理者,才真正能蛴腥顺械F鹜蹲使芾淼脑鹑巍F浯我健全信息收集机制。正确的决策要依靠大量真实科学的投资信息,没有信息收集,或者收集不到位,都可能带来投资决策的失误。最后,还要建立决策失误的责任追究制度,坚决避免出现任意、盲目、随意决策的情形,要让有责任的决策者承担起因决策失误带来的损失。

2.分散投资风险

在投资中还要做到“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中”,以便分散风险。首先,在投资过程中,集团公司要选择固定资产、股票等等,同的投资类型,要在集团层面上形成一个比例合适的投资组合。其次,在同一类型投资里也要做出不同的投资计划,比如,在固定资产投资里,就可以选择不同的行业投资。再次,还应当在所投资行业里,尽量选择不同投资对象进行多家投资。最后,集团公司还应当选择风格不同的投资管理方式来管理投资项目,以便进行风险分散。比如,在有些项目上选择主动型管理风格,而在另外一部分项目中选择被动型管理风格。

第9篇:常见的财务风险防范措施范文

1.1资产比重较高

供电企业生产的主要内容是电力销售和电网维护,各级各类供电设备、网架结构是供电企业生产经营的基础,因此,在资产构成中固定资产占有绝对比重。如HB省电力公司2007年固定资产269亿,占总资产84%。在企业财务管理中,资产流动性和投资风险、资产贬值风险同时存在。

1.2资金高度密集

目前电力企业处于发展的黄金时期,电力需求强劲是一种全球性现象。国际能源署(IEA)最近公布的研究报告显示,在未来30年里,全球私人投资者和政府必须向电力产业投资10万亿美元,中国电力产业所需投资也将超过2万亿美元。根据“十一五”规划,全国未来五年电网建设投资将超过10000亿元,平均每年2000多亿元。大规模的城网、农网、县城网建设已经展开,尽管如此,电网建设速度相对经济发展速度以及居民生活对电力需求的增长速度来说还是稍显滞后,这客观上要求企业必须加大电网建设投资规模和力度,获得强大的资金支持,持有大量的货币资金也就从可能转化为成为必然。

1.3融资风险较大

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对电力需求的急剧增加,电源建设投资迅猛增长,电网结构的薄弱和供电卡脖子现象日益突出,因此,近年来供电企业对电网新建和维护投入大量资金,预计“十一五”期间全国电力公司投资120亿元用于电网建设,其中大部分以融资贷款方式取得,造成资产负债率急剧上升,偿债风险和还本付息压力巨大。

1.4投资收益回收困难

由于电网的社会化和公益性,国家对电网投资制定了明确的指导性意见,包括城乡电网改造、村村通电、户户持卡、同网同价等,造成一些电网投资带有明显的德政工程目的,不符合企业投资收益的风险控制原则。特别是电力销售价格受国家控制,企业无法根据投资行为回收合理收益,造成很大的潜在风险。

2供电企业财务风险成因分析

在列示供电企业财务特点及其管理中面临的严峻形势后,笔者进行分析归纳,将供电企业基于上述特点所产生的财务风险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2.1政策风险

政策性风险是国家政策对企业资本运营和经营活动产生的风险,诸如利率调整、汇率变动、财政税收政策等方面。供电企业作为国家骨干企业,其经营发展必然和国家政策要求有密切关系,供电企业的发展必须以满足国民经济整体利益为出发点,这样必然面临政策性层面的财务风险。

2.2自然风险

供电企业属于典型的高危行业,目前电力设备受外力损害的现象较为普遍,诸如自然灾害、人为破坏等会造成设备的损毁报废。自然灾害引发的电网崩溃、大面积停电等事故也屡见不鲜。供电企业只能通过提高抵御自然风险的技术能力和加强企业管理来规避这种风险,并将风险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低。

2.3筹资风险

企业因筹资活动而引起的收益不确定性以及到期不能偿付本息的风险。供电企业属于微利企业,自有资金匮乏,偿债能力不足。一、二期农网改造和县城电网改造工程的巨大资金投入,绝大部分依靠银行贷款,资产负债率过高,还本付息的压力相当大。再加上电力企业属于高投入的技术密集型企业,设备更新较快,自有资金不足,影响了企业生产经营,面对银行利率上调的趋势,势必增加还贷压力。2.4营销市场化风险

目前电力交易逐步趋向市场化,在这种交易模式下,电价体现电力商品的需求弹性,在电力供需的动态平衡过程中电力现货价格必然上下波动,形成电价方面的风险。同时厂网分开、直供大用户的分割、用户需求、市场购买力等因素造就了客户市场资源风险。

2.5资产风险

农网改造形成的资产总量并没有给电力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且资产产权关系尚未彻底理顺,产权主体不明晰,管理职责不到位。不能给企业带来效益的大量的不良资产长期挂账,账面资产与实际发挥效能的资产存在很大的数量和质量方面的差异,资产收益率低,速动资产占固定资产比率小,资产结构方面也存在风险。

2.6成本控制风险

成本控制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的重点,包括对工程成本的控制和生产费用的控制。企业成本不实,会计信息失真,将直接误导供电企业的有效管理和科学决策,最终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给企业经营成果带来风险。

3供电企业应用财务风险的管理策略

市场经济条件下,供电企业的生存环境更加复杂,更需要我们制定企业财务管理战略,为正确进行各项决策的风险预防与控制创造条件。常见的风险策略有:

3.1风险回避策略

风险回避(RiskAvoidance)是考虑到风险事故存在的可能性较大时,主动放弃或改变某项可能引起风险损失的方法。就风险管理的一般意义而言,回避风险是一种最彻底处置风险的方法。通过回避风险,可以在风险事故发生之前完全彻底地消除某种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而不仅仅是减少损失的影响程度。然而,回避风险终究是一种消极控制风险的方法。采取风险回避的方法,最好在某一项经济活动尚未进行之前。为此,要放弃或改变正在进行的经济活动,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所以它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具体表现为:第一,回避风险是人们感知风险存在并且对损失的严重性完全有把握的基础上,才具有实际意义。第二,对某一具体的风险单位来说,有些风险是无法避免的。例如,全球性经济危机、地震、瘟疫等。第三,避免某种风险,又可能产生另一种新的风险。一般来说,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采用风险回避策略。如某风险带来的损失概率和损失幅度相当高,或者在控制风险时使用其他的方法控制风险所需成本相当大,甚至超过了其产生的效益值。

3.2风险接受策略

风险接受也称风险自留(RiskRetention),它是一种由企业自己承担风险事故所致损失的一种财务风险管理技术。其实质是将企业自身承受的风险以及生产经营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财务风险承受下来,并采用必要的措施加以控制,以减少风险或减少不利事项的发生。企业可在风险分析的基础上确定特定财务风险的关键变量并加以控制,以减少风险程度或减少不利事项的发生,使财务活动朝有利于企业的方向发展。第三,风险管理缺乏处理风险的知识和经验,疏忽处理或没有意识到风险的存在,无意识地承担风险。3.3风险防范策略

风险防范是在损失发生前消除或减少可能引起损失的各项因素,避免损失的产生。它是风险管理中最积极、最主动的风险处置方法。风险策略的实施,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制定适当的防范措施。防范措施得当,可以减少损失发生的概率。第二,风险分离。风险分离是将企业面临损失的风险单位分离,从而达到缩小损失幅度的目的。我们通常讲的“不要把全部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就是这个道理。第三,分析事故成因。对于同行企业所发生的风险损失进行分析研究,探寻事故成因,进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从根本上减少或消除风险损失。第四,应急计划。企业的经营者为应付潜在的严重损失环境而制定的应急的计划,包括抢救活动及企业在发生损失后如何继续进行业务活动的计划。第五,教育与培训。教育与培训的目的在于通过教育与培训,使财务管理人员了解风险、防范风险,知道在风险事故实际发生时如何处置风险,树立风险意识。3.险转嫁策略

风险转嫁策略是指企业将风险损失通过一定方式有意识地转移给与其有利益关系的另一方承担,自己不承担。风险转嫁的方式有以下几种:第一,财产转嫁策略。这是将存在风险的财产转嫁给他人或其他群体的风险转嫁。第二,财务成果转嫁。这是将存在风险及其损失的财务成果进行转嫁的方式。但这种转嫁方式是在转嫁的同时可能付出一定费用,支出代价。具体有保险转嫁、非保险转嫁两种形式。

3.5衍生性工具避险策略

衍生性金融工具是指自身价值依附于某种原生资产价值的金融工具。一般是指与期货、期权、掉期相联系的合约,其主要目的不是用于资金借贷,而用于转移资产价值波动所引起的价格风险,即用于保值或投机。衍生性商品工具一般多用于防范商品价格风险,而衍生性金融工具可广泛应用于防范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货币购买力风险、信用风险等。这些衍生性工具为投资者提供了保值投机和套利的机会。利用衍生性工具管理财产风险,其目的是套期保值。例如在股票市场上,如果要对各种股票价格都进行套期保值的话,既需要大笔费用,又极为麻烦。这时,投资者可以利用股票指数期货对其持有的股票组成进行套期保值。如果投资者预测股市趋势下跌,则期货合约的盈利可以抵消持有股票现货的损失;假设股价不跌反而上升,则其现货方面的盈利反会被期货合约的损失冲抵。

总之,对供电企业而言,上述的风险管理策略,在实施时,应结合自身经营现状及管理的实际,有选择性的谨慎使用,并根据不同的风险,采用不同的风险策略及其组合。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