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等教育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的师资交流问题研究
促进包容性:未来教育和学习体系建设的重要变革
关注青年教师自我发展意识,提高校本培训效果
学习型城市建设协同运行机制的障碍与构建
国外开放大学的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
普通高校成人教育向内涵建设转型的思考
高等数学课程教材的分析与比较
闭区间套定理的随机模拟及其实现
矢量运算在大学物理课程中的应用
推进嘉兴市数学教育现代化的对策研究
大学物理教学中的人文关怀探究
英国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新动向简评
n维空间的全微分方程的求解
植物学课堂教学评价的原则与方法新探
社会变迁中的高等教育收费问题
高校仪器分析教学中渗透哲学思想的探讨
数学教学中运用论语经典句篇的教育价值
建构主义的意义建构本质解析
大学物理互动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基于数学文化观的高等数学教学改革
电子线路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
两两NQD的一个几乎处处收敛的性质
数值实验在计算方法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高校资本成本计量的研究
师范院校数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劳动者信息素养与大学计算机教育
一些重要极限的统一证明
数学理解的认知过程及其教学策略
与数e有关的等式与不等式的推导
大学生综合素质模糊评价法
欧拉(Euler)常数在解题中的应用
普通物理力学习题的解析方法
工科数学教学与专业相结合的探索
一种构造不等式的方法简析
实数域上高阶可微函数的一个性质
矩阵中非零k阶子式的寻找方法
变式教学对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功能探讨
基于PC的PSTN网络可视电话系统的研究
分块矩阵的初等变换及其应用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渗透物理思想教育
函数思维在中学数学解题中应用初探
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探索
大温哥华可居住性区域战略规划解读
优化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对策分析
武汉市高中地理问卷调查引发的反思
浅谈从黎曼积分到勒贝格积分的演变
数学史知识融入微积分教学的探索
温仲端
2003年9月24日至10月14日,中央电大组织财经教学培训团,到美国参观、访问、学习、考察。除了了解美国经济社会现状、学习美国高等财经教育的经验以外,我们还把了解美国高校和行业协会开展远程教育的情况,作为一项重要任务。
一、美国远程高等教育概况
在被访问的5所高校中,有4所开展了远程教育。其中,马里兰大学学院最为成功,波士顿大学也做得不错,圣地亚哥州立大学属一般化,哥伦比亚大学则宣告失败。
马里兰大学学院(University of Maryland University College)从事远程教育已有30年历史,有11个学院、2300名教职员工,在本地及世界各地设160多个教学点。今年学生数将超过10万。波士顿大学虽然开展远程教育的时间较晚,规模也较小,但稳扎稳打,效果明显,毕业率高达90—95%。
根据专家介绍,美国多数高校在不同程度上开展远程教育。例如凤凰城大学,其远程教育的知名度超过马里兰大学学院;美利坚大学采用网上考试的方式招生,报名者可随时在网上应试,还可以多次考试,选最好的成绩由考试中心寄到学校。
美国的一些行业协会也搞远程教育。例如美国注册银行家协会,便是利用远程教育手段对会员进行继续教育的,有所谓“半电子手段”(网上教学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全电子手段”(完全在网上进行教学活动)两种模式。前者让学生集中听课、网上完成作业,教师在网上批改、评分、答疑、督促学习;后者让学生自主安排网上阅读、练习、测验的时间。
二、马里兰大学学院等高校远程教育主要经验
1、配备足够的合格师资。马里兰大学学院不论是课堂教学还是网上教学,每位教师指导的学生都严格控制在25人以内。为此,该校在世界范围内招聘教师,以保证师资队伍达相应规模。波士顿大学更加严格,师生比为1:15—20。在满足数量需求的同时,马里兰还十分注重教师资质。学校对新教师提供5周的密集型培训,使他们认识网上教学的特殊性,学会应用该校网上教学软件,提高网上教学质量。
2、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马里兰的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参加面授或者上网学习。全校18个硕士学位、17个本科学位的所有550门课程,都有一一对应的网上学习资料。波士顿大学不但网上教学资源内容丰富,而且注意提高制作技术,以便“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变枯燥乏味为生动有趣。
3、开展全方位的学习支持服务。马里兰提出:只要学生上网,24小时提供服务。他们的学习支持服务包括教材、信息、教学文件、面授辅导、教学设施等多个方面,同时还利用网络,接受入学申请、审查入学资格、收缴学费、举行毕业典礼、颁发毕业文凭,以及提供选课与课程注册的方便,提供学习技能的培训,提供与系主任和教师的沟通渠道,提供求职咨询等,非常全面、到位。
4、进行学习状况的跟踪调查。马里兰针对有的学生由于数学基础不好、工作忙碌、家庭系累等原因而学不下去的问题,在第三周末、第七周末先后开展作业评估和问卷调查,了解、分析学生的实际困难,以便及时提供更切实有效的帮助,使之顺利完成学业。
5、注重教与学的交流互动。马里兰建立了这样一个“互动模式”: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利用双向视频会议系统和其他电子手段进行交流;严控班额,使教师有足够的时间指导学生,师生交互动得起来;成立学习小组,使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互助成为可能。波士顿大学在网上实现师生频繁互动,每7—10分钟便有一次问答或学习提示等等。而且根据学生在听觉、视觉上的不同爱好,提供不同媒体装载的教学辅助材料,让学生选用,目的也是让师生都动起来。
6、实行学分互通。马里兰允许远程证书教育取得的学分转换为学位教育的学分。圣地亚哥州立大学允许攻读学士学位的学生先在本校读两年,另外两年在别校甚至别国读,把学分“带走”。这些灵活政策,无疑是对学生参加远程学习的鼓励。
三、几点体会
1、定位准确才能收到功效。马里兰大学学院是1970年才独立设置的美国二三流学校。该校把目标定在发展成人教育、非全日制教育上,并把目光投向本国和世界各国的在职求学者,在冷战时期为驻外美军提供教育资源的基础上发展跨国远程教育。因此,它能做大做强(其办学规模已列本州第二),除了政府的经费支持以外,可能与它认准自己该做的事,不与名牌大学争高低有很大关系。相反,作为着名的研究型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的办学实力绝对优于马里兰,但它投入2500万美元建成一整套远程教育设施和4000课时的MBA网上课程,试图与斯坦福、芝加哥等几个同样是一流的高校及出版商合作搞远程教育,却未能成功,最终发现人们对硕士课程远程教育的需求量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这可能既是教育市场预测的失误,也是学校功能定位的偏差。这一点,对于我国应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注重质量才能树立品牌。马里兰大学学院十分重视网络远程教育的质量,致力于使网上教学与课堂教学处于相同的水平线上,建立了包括教师的知识面和教学能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师生的教学互动、教学计划安排、教育技术和信息资源的支持服务、教师对学生的评估及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反馈、学业完成情况在内的网上教学与课堂教学比较评估体系,扎扎实实抓教学过程管理,因而质量得到社会的公认。1997年自愿参加网上学习的学生仅占4%(其余15%参加其它形式的远程教育,81%选择面授教学),而到了2002年,网上教育的参加者已占63%(其余形式远程教育学生占3%,面授学生占34%),可见马里兰已树立自己的远程教育品牌。正因为这样,他们才可以不花钱做广告而赢得较大的市场份额。波士顿大学历来以教学质量着称,其网络教育注重维护学术的严肃性,把教学效果好、质量不低于面授、学生满意作为最终目标,因而不仅没有“砸掉”名校的“老招牌”,而且树立了名校远程教育的新品牌,这对我们也是极好的启示。
3、规模适度才能持续发展。没有规模就没有效益。然而,规模必须适度,“急性膨胀”必然导致教学粗放、管理薄弱、质量低劣。马里兰、波士顿两所大学坚决把住师生比这一关,不让教师超负荷,没有那么多人就不干那么多事,增加招生先得增聘教师。这种“看菜吃饭、量体裁衣”的做法,反映的是规模适度的指导思想。我国有的学校当初开展远程教育搞的是“跑马圈地”,到头来人手紧缺、设施不足,事情没办好,落下坏名声,反而妨碍了自身的发展。这一正一反的经验,值得我们吸取。
高等学校可以充分发挥自身职能,为国粹艺术保护与传承培养人才,加强学术研究,弘扬传统文化。国粹艺术固有的文化内涵和精神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2010年7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针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缺失和不足,提出了“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的新要求,体现了高等教育对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和“人本关怀”的重视。十报告中进一步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通识教育以“人”为逻辑起点,是一种培养人、塑造人、转化人、发展人、完善人的教育理念和实践,体现着强烈的人文精神,具有广泛而深厚的人文关怀内涵。开展通识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就在于,拓展人文视野,增进人文关怀,促进学生的人文发展。国粹艺术是包孕着民族精神的艺术精品,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几千年华夏文明的一个缩影和载体。就这个意义而言,国粹艺术已然超越了艺术本身,成为一段文化的象征。
二、大学保护与传承国粹艺术的路径选择
1.以探索建立“协同创新中心”为契机,构建国粹艺术创意发展之路。为促进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文化的有机结合,提升高等学校的创新能力,教育部于2012年启动实施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计划建立一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大力推进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外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这对高校和国粹艺术而言,这是一次难得的机遇。高校可结合自身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计划,加强与剧团、艺术研究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博物馆、艺术展览馆等文化艺术机构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尤其建立“协同创新中心”,加强理论研究,探寻国粹艺术的保护与传承路径。国粹艺术涵盖了不同类别的艺术,每一项艺术都有其独特性。如果不结合其艺术特性而盲目地保护,无异于破坏。为此,可考虑将“协同创新中心”建成为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创意发展为一体的产学研用平台。首先,充分整合各类艺术的专家、表演艺术家、文化传承人,以任务为牵引的人员聘用方式,造就协同创新的领军人才与团队,打造实践型应用型高素质教师队伍;其次,通过分工合作,开展集群攻关,加强对国粹艺术保护与传承的现状、规律、方法以及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学理的研究和探讨;此外,可通过与文化产业研究院、创意产业园、创意产业基地等产业发展机构的合作,将国粹艺术的保护与传承和文化创意产业结合起来,在充分尊重国粹艺术保护与传承规律的前提下,审慎推进国粹艺术创意创业发展之路。
2.健全国粹艺术教育传承的学科、专业和课程体系。就学科而言,国粹艺术的保护与传承是一个跨学科的问题,涉及到民俗学、艺术学、社会学、历史学、宗教学、管理学、经济学、计算机、环境科学、文物保护等学科。比如一项戏曲艺术的保护,既是艺术学的问题,又与民俗学、历史学、宗教学甚至社会学等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为此,要科学地保护和传承国粹艺术,必须具备跨学科的思维,集聚不同学科的人才。总体而言,大学在开展国粹艺术相关学科专业的建设中,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一是艺术类专业教育。艺术类专业教育是培养艺术类专业人才的主要手段,也是培养国粹艺术传承人的重要阵地。当前,艺术教育在专业及课程设置上,偏重于西方的艺术理论,而缺少对民族艺术的理论建构;更注重西方或“时尚”的艺术形式,而忽略了传统艺术的教学。在课程设置上,可结合国粹艺术的主要特点,加强专业之间的资源整合与对接,开设如“民族舞蹈与体育专业”“戏曲艺术与传统音乐”等传统而新兴的专业,让国粹艺术在大学课堂上展放光彩;在教学方式上,仍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将学生引出课堂,带到博物馆、文化馆、展览馆、艺术中心及一些国粹艺术保存相对完好的村舍,进行现场教学,体验感悟艺术经典。二是艺术保护与传承相关辅助专业教育。就学科而言,这类专业涉及经济学、管理学、工学、宗教学、民俗学等学科。对于一些有形艺术遗产,比如石刻,不仅需要人文学科的知识,更需要理工科人才,以保护古老的石刻艺术避免在风吹雨淋中日渐风化,永葆艺术之灵韵。对强调活态保护的非物质艺术遗产,则往往需要用上现代的多媒体技术,一是忠实地记录,一是创意化传承。同时,技术上的问题解决后,还需要进行妥善地维护和管理,这就需要将管理学与艺术学结合起来,培养懂艺术的管理类人才,让国粹艺术在科学的管理中得到保护和传承。三是艺术类通识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除了进行学科专业的整合,改革课程设置也是一个重要方面。通识教育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大势所趋。通识教育立足于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育人文精神。国粹艺术的丰富内涵是通识教育的天然资源。因此,可以将有关国粹艺术的知识融入到通识课、公共基础课甚至专业课程中,并开设一些民俗文化、传统技艺、民间表演艺术的选修课,向大学生普及国粹艺术的有关知识,甚至学习和传承国粹艺术。
3.积极组织大学生参与国粹艺术保护与传承的社会实践。社会实践作为当前大学教育的辅助,在培育学生实践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国粹艺术是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经典艺术,其本身蕴含着不可估量的教育意义。在课余时间或寒暑假期间组织大学生到民俗文化村、传统庙会、传承人所在地、国粹艺术示范基地进行现场观摩、参观,让学生充分体验和感受传统艺术的魅力,使他们逐步了解国粹艺术,慢慢激发他们对国粹艺术的兴趣。同时,在必要的时候,由老师组织对某一项、某一地国粹艺术进行田野调查,让他们以实际行动参与到国粹艺术的保护与传承中来,从而使大学生成为国粹艺术保护与传承的支撑力量。
2019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将于10月19至20日举行。为做好考试报名工作,各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和主考院校工作人员要明确职责,按我省自学考试网络报名规定程序进行操作、规范管理。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完善考务信息
请各设区市考务负责人于8月7日前登录“福建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考务考籍管理信息系统”(OA管理平台-系统配置-市县设置/现场预约时间设置)对所属县(市、区)新生现场确认的具体时间、地点、电话等信息进行确认与修正。
二、报名报考方式
1.所有报考人员通过“福建省教育考试院网址(eeafj.cn)”--数字服务大厅--自学考试--自学考试考务考籍管理系统综合业务平台,选择模块进入系统报名报考。
2.面向社会开考专业新考生报名流程:网上提交预报名信息—系统后台相片审核—各县(市、区)现场信息确认(生成准考证号)—网上报考课程并缴费。即新生登录报名平台注册用户、填写个人基本信息、上传照片、经系统后台相片审核通过后,本人持二代居民身份证在规定时间到当地教育招生考试机构进行新生现场确认,未经现场确认的报名无效;经现场确认生成有效准考证号后方可上网报考课程并缴费。凡涉及港澳台证件号码报考的新生,请按系统提示录入报名基本信息。
3.试点、衔接及二学历专业新考生报名流程:主考院校根据考生类别选择报名入口—网上录入新生信息—新生本人上传照片并完善基本信息—系统后台相片审核—主考院校现场拍照确认—网上报考课程并缴费。即主考校先在网上录入新生信息,新生本人登录报考平台上传照片并完善基本信息,经系统后台相片审核通过后,本人持二代居民身份证由所属主考院校在规定时间内统一组织拍照并现场确认,未经现场确认的报名无效;经现场确认生成有效准考证号后方可上网报考课程并缴费。凡涉及港澳台证件号码报考的新生,主考院校须按考生所持的证件录入考生报名基本信息后按流程完成确认。本次衔接、二学历专业考试只接纳新生报名不接纳新生课程报考。
三、时间安排
(一)报名时间安排
1.新生网络预报名时间:
面向社会开考专业:8月10日9:00—8月29日17:30
试点专业:8月10日9:00—9月6日12:00
衔接专业:8月10日9:00—9月6日12:00
二学历专业:8月10日9:00—9月6日12:00
2.新生现场确认时间:
面向社会开考专业:8月28日9:00—8月30日17:30
试点专业:各主考院校自定,9月6日16:00截止
衔接专业:各主考院校自定,9月6日17:30截止
二学历专业:各主考院校自定,9月6日17:30截止
3.网络报考课程时间:
面向社会开考专业:
在籍考生:8月10日9:00—9月6日17:30
新生:现场确认后—9月6日17:30
试点专业:
在籍考生:8月10日9:00—9月6日17:30
新生:主考校审核确认后—9月6日17:30
衔接专业:
在籍考生:8月10日9:00—9月6日17:30
(二)考试课程及时间安排
1.面向社会开考专业考试课程详见“福建省教育考试院网址”(eeafj.cn)--数字服务大厅--自学考试--公示公告--《福建省教育考试院关于印发2019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面向社会开考专业考试时间安排的通知》。及《福建省教育考试院关于调整2019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开考专业部分课程考试安排的通知》(闽考院自〔2019〕12号)。
2.试点、衔接专业考试课程详见《福建省教育考试院关于印发2019年福建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开考体制改革试点专业课程考试安排表的通知》(闽考院自〔2018〕31号)及《福建省教育考试院关于调整2019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开考专业部分课程考试安排的通知》(闽考院自〔2019〕12号)。
四、其他注意事项
1.在籍考生可直接网上报考课程并缴费。缴费成功后,报考费一律不退。
2.考生更换手机号码应及时登陆“考生个人平台--个人信息维护”进行修改。该通讯信息将作为登陆系统验证及联系考生本人的重要渠道。
3.试点专业、衔接专业由主考院校批量导入新生数据及报考课程后,考生个人网上缴纳报考费。
4.考生错误信息更改流程:个人信息资料修改者(含姓名存在生僻字、性别、民族、出生年月、身份证号)请于每年4月、10月自学考试网络报名新生现场确认时间和上、下半年毕业生申请时间内,本人持二代居民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一份(改名还需持由当地派出所出具的有效户籍证明原件)到当地教育招生考试机构(试点、衔接专业考生到所在主考院校)刷身份证(姓名存在生僻字者在身份证复印件上注明拼音)进行更改。考生提供的所有材料由教育招生考试机构(主考院校)拍照后在系统中上传(文件格式为.jpg,大小控制在1M以内)后,由设区市教育招生考试机构(主考院校)将考生申请报告、户口薄、身份证复印件盖章确认后以纸质形式上报。
5.考生可在考前7天登录福建省教育考试院网站打印考生座位号通知单。
6.各设区市、县(区)教育招生考试机构、各主考院校成(继)教院应根据报名工作需要配置相关设备。
五、“衔接专业”主考院校报名工作职责
一、我市中等职业教育资源现状
我市现有各级各类中等职业学校4所:市劳动和社会保障据主管*市*工业技工学校、市卫生局主管*市医学科技学校、市移民局主管汉江科技学校、市教育局主管湖北省丹江职业技术学校(职教中心)。
四所学校占地面积共计645.6亩,建筑面积15.4万平方米,固定资产1.42亿元,其中各类教学设备总价值2905.5万元,实验室18个、实习基地47个,计算机900余台,教练车30余台,多伦电控室1个,数控机库15台,多媒体教室、语音室10个,电子阅览室10个,图书50余万册。全市中职学校共开设有机械加工、汽车驾驶、模具制造、数控技术、计算机应用、美术设计、旅游服务、护理、幼师等37个专业。学校共有教职工410人,其中高级讲师50余人,中级讲师230余人,双师型教师30余人。学校招生涵盖周边5个省、50多个县市区,在校学生达1*66人。
二、目前我市职业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
4所中等职业学校隶属4个不同部门,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盲目建设,恶性竞争,完全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发展难以为继,淘汰必成定局。
其一,条块分割,学校各自为阵,保守发展,难以形成较大规模的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悖于国家现行的职教政策,难以争取国家政策资金扶持。
其二,多头管理,受部门办学和学校管理机制的制约,各校缺乏统一规范的业务指导和协调,甚至存在着管理部门名义上管,实际上未管,阻碍了学校发展。汉江科技学校自建校以来财政、移民等部门基本没有资金投入,就是原来每生每年50元的教学维护费也于20*年停拨,学校只能举债1050万元“顽强”扩建基础设施,在庞大的债务中勉强残喘,相对1526万元的现有资产,破产已为期不远。
其三,专业设置盲目重复,资源不能互通共享,各校根本无力和周边县市已形成规模效应的职教集团或中心竞争。各校在专业设置、教学设备等方面缺少统一性和互补性,为了生存对一些投入少、好就业、见效快的专业,几所学校一哄而起,盲目上马,开设专业严重重复,学校办学特色不明显,更造成资源浪费。4个学校都开有计算机专业,除卫校外,其他3个学校都有数控专业、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市技工学校有教学设备、实习车间及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但缺少文化课教师,缺少学生;汉江科技学校和职教中心,有生员、有文化课老师,但缺少实习基地、试验设备和专业课教师。学校急需的资源进不来,富裕的资源流不动,有些设备由于长期不使用而报废了。这些专业的专业设备价值少至几千元,多至上十万元,造成极大的浪费。
其四,我市初中高峰期已过,生员遽减已成定势,2009年初中毕业生为6334人,2*0年初中毕业生为5082人,2*1年初中毕业生只有4210人,以后每年初中毕业生均徘徊在3000人左右,就是100%入学也不能满足丹江普通高中和这些中职学校招生的需求。各校自然会想尽一切办法,用尽一切手段,不惜一切代价,到外省、外市、县四处招揽生员;必然争先恐后降低招生门槛,抬升招生成本;各校原本就不多的竞争优势和发展资源定然急遽萎缩,难以抵御市场风险,最终会因生员、成本、资金、教学条件、师资力量和市场环境等因素恶化,被各个拖垮。
文章通过研究如何建立中国独立学院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指出了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基本指导思想和相关的策略,并以中山大学新华学院为例进行分析研究,最终提出解决方案。
关键词:
中国特色;独立学院;质量;体系
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2016年提前实现了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到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高校生员数量大幅度增加的同时,如何确保高等教育质量的稳定提高成为了政府和公众广泛关注的问题。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独立学院是我国的新型高等教育机构,招生规模也在持续扩大。根据2015年2月的国家统计数据显示,全国独立学院达275所,在校生规模超过三百万,占在校大学生总人数约九分之一。因此针对独立学院的办学特征,进行有效性质量保障;建立与目前发展态势相符的质量保障体系是保证高等教育质量可持续提高的重要措施。根据《教育大辞典》的解释:“教育质量是对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评价”,“最终体现在培养对象的质量上”,“衡量标准是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因此建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是指构建独立学院的培育目标体系并检验与培育对象(学生)的相符性的工作总成。独立学院的培育目标体系一般应包括人才培养、科研创新、服务社会,并保证这些目标在培育对象身上的体现。同时为了实现目标运用系统论原理建立组织架构、流程规则和资源保障体系。独立学院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主体包括社会、管理机构和高校,它们在质量保障体系中担负不同的责任,但是提高教育质量满足教育需求的目标是一致的。[1]根据上述的基本框架,作者认为中国独立学院的开展教育质量保障有三方面问题要解决以下问题。
一开展独立学院内部教育质量保障工作
开展内部质量保障,是指独立学院根据现代教育规律和质量管理理念,确立本校方针政策,设立教学质量监督机构,制定质量检查的规章制度,开展日常性的质量监督和评价工作,持续开展质量保障。独立院校依法组织开展高等教育活动,是教育质量保障的第一责任主体。内部质量控制和自我评价是高等教育质量主要保障,辅以外部的质量保障监督形成基本框架,内部教育质量活动主要体现在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可分为三个方面:要素质量保障、流程质量保障、综合评价。教育要素主要包括教育目的、师资、生源、校园文化等方面。流程质量包括课程建设、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师生互动等方面。综合评价包括学生学习质量和学校教育效率两个方面,例如学生毕业率、优秀率、就业率、教育投入师生比、生均培养费用、时间效率、综合效率等方面。由于独立学院强调差异化办学,教育质量保障应针对自身的办学特点,在教育质量保障的内容上突出办学特色。例如,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充分研究现代社会需求,明确提出了“中国需要清华,中国也需要新华”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以社会实践为基础创新能力为导向,既区别于中山大学本部的科研为核心也不同于单纯的职业主导的职业院校。具体做法上,首先大胆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满足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其次组织有责任心经验丰富的老教授组成督学组,主管教学质量监督。再次建设品行兼优学术态度开放性的专职教师队伍,加强教学延续性。最后“以学生的成功为导向”建立质量目标系统。
二开展独立学院的外部教育质量保障工作
开展外部质量保障,是指由行政和行业主管部门开展的教育质量监督检查,一般由上级部门或专门质量评价机构来组织实施。确保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合法性和合规性,监督独立学院内部的质量保障活动,体现高校特色和差异化办学的同时接受社会和主管部门的质量评价和管理。外部质量保障在大处着眼,以社会规范和法律法规为依据。一方面有助于高校建立起有效内部质量控制系统,更重要的是社会大环境促使高校加强自身教育质量意识。另一方面体现因材施教,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管理机构建立要有利于学习者的全面发展。高等教育质量的体现必定以人为载体,因此,不但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与成功而且有利于高等教育从业者和管理者的全面发展,独立学院作为学习型组织有利于教育的参与者应对快速变化的社会,与时俱进,收获成功。外部因素对独立学院教育质量的影响监督主要包括:主管部门、公众评价和市场竞争。例如中山大学新华学院,直接的外部监督来自广东省教育厅,学院在各个方面充分考虑相关的法规和教学质量指标体系,在满足基本要求的前提下不断优化整合资源,严格遵守法规发挥自身优势全方位超越基本标准要求,各项指标领先同类院校。在社会公众监督方面,通过办学社会效益体现教学质量的提升,紧密联系社会,鼓励师生参与各项社会实践活动,培养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最后体现市场经济特点,积极参与市场竞争,通过市场实现资源优化配置。面对生源市场、资金市场和人力资源市场,中山大学新华效益强化办学主体的市场竞争意识,把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作为生存和发展的前提。独立学院举办主体的多元化界定了教育质量保障模式的多元化,是打破教育质量政府部门单一监管的出口,是走向多元化评价的必由之路。但是必须承认目前多元化的监管还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作保障。高等教育作为特殊的商品并不适宜完全市场化竞争,如何在外部监督主体多元化中获取平衡还有赖于各地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地方性法规。
三如何借鉴国际先进制度
高等教育发达国家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一般采取地方政府调控、独立中介评价、高校自我保证和社会监督共同组成。其中可借鉴加拿大的先进经验,结合各省区的实践情况,建立内外并重“地方政府监管、高校自我约束、行业协会评价、社区公众参与”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该体系主体包括各省政府、高等教育委员会、高校、企业和社区组织等,采用政府部门准入审核,高校自主控制,行业社区评价,中介质量认证从四个方面对独立高等院校实行教育质量保障[2]。除此以外,其他机构和教育消费者也应该有渠道参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和监督。例如允许高校邀请一些新闻媒体参与对教育质量信息的或报道;引导企业和其他社会机构参与高校的教学管理和质量监督,利益相关人以校董事会成员的身份参与学校发展规划及质量方针的制定,行业代表以校外专家的身份参与学校的专业设置评议;往届毕业生代表评议教育质量,用人单位对学校人才培养提出要求;也可允许社会上一些有影响的专业协会及其他法定组织参与学科或专业的教育质量评价,以获得行业认可。[3]综上所述,要实现对独立院校教育质量的保障,最后还需要形成高等教育质量信息网络化管理。比较性针对性系统地搜集、存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活动中相关的信息。唯有这样,才能为保障和评价提供依据,才能保障教育质量体系自我纠偏的能力。因为在质量保障活动各个环节中都有可能出现偏差和错误,如果能及时地获得这方面的信息并共享信息,就有可能使整个体系处于持续改进与优化的进程之中,稳定地实现质量管理和监控。应实现教育行政部门、社会评估机构、专业性行业性机构、高校内部的信息管理系统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并进一步与国际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系统的信息网络实现信息资源共享。[4]自2012年广东省开始全面实施“强师工程”以来,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倍加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开展博士沙龙、每周一培训、一对一老带新、“送出去,引进来”,选派青年教师赴美国索尔兹伯里大学、台湾清华大学、中山大学、浙江大学、汕头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交流访学,促进青年教师成长为学科和专业的骨干力量。同时,为适应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该院还聘请了一批具有丰富实操技能和经验的校外导师、“双师型”教师来充实师资力量和结构,打造实践育人、产学研平台。充分发挥中山大学老领导教授、专家学者治校办学的优势,学院专设院务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督导组等机构,指导学科建设、专业设置、课程建设和骨干教师培养,监督检查教学质量,这一系列举措为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提供原动力。[5]
参考文献
[1]刘尧.中国高等教育评估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5(3):10.
[2]左清.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省级监控中的政府与评估中介组织[J].大学教育科学,2005(2):11-14.
[3]叶健恒.冷链物流行业人才需求分析[J].职业能力开发与评价,2012(12):60-62.
[4]刘华.食品安全与冷链物流管理就业岗位链和证书体系融合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6(11):40-43.
在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内部保障体系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蓬勃开展的同时,开拓创新高等教育质量外部保障体系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之路,健全完善高等教育质量外部保障体系,贯彻落实“十二五”规划的教育发展要求,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与持续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一、高等教育质量外部保障体系的内涵和构成
高等教育质量外部保障体系是指学校外部为了对学校教育质量实施连续有效的质量监控所建立的监控体系,由全国性或区域性的专门机构组成。这些机构的主要任务是领导、组织、实施和协调高等教育质量鉴定活动。
高等教育质量外部保障体系是具有保障和促进高等教育质量提高功能的整体,其构成主要包括保障目标、保障主体和保障客体等。
保障目标是指高等教育质量外部保障的目的。高等教育质量外部保障的目的是保障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应定位于通过监督、调控、指导高等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促使高等教育最大限度地满足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需求,为社会的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和科技进步作贡献。
保障主体是指高等教育质量外部保障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高等教育质量外部保障的主体是政府和社会,包括国务院各部委、高等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专业评价委员会、社会评价机构等。保障主体相互配合,形成合力,有利于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切实发挥质量外部保障体系的作用。
保障客体是指高等教育质量外部保障活动所指向的对象。高等教育质量外部保障的客体是高等教育实施机构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活动过程。在我国,高等学校是高等教育实施的主要机构,所以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外部保障的客体是高等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
二、构建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外部保障体系的现状
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外部保障体系一直是以教育行政部门的教育评估为主,属于行政性评估。
自1990年原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暂行规定》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工作发展很快。从1993年到2003年,我国已有170多所高等学校进行了本科教学工作的评估,有80多所高等学校申请参加了优秀教学工作学校评估,其中已评估了13所高等学校。2001年,国家教育部又对全国25所本科院校进行了本科教学工作随机性水平评估的试点工作。
2004年2月,教育部在《2003年-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健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实行以五年为一周期的全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评估制度,从而将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活动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这些措施,在促进高校提高教育质量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为建立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质量外部保障体系积累了经验。
三、当前高等教育质量外部保障体系所面临的问题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深入,以政府行政性评估为主的高等教育质量外部保障体系在保障高等学校的教学质量方面虽然起到了强大的支撑作用,但是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立法滞后,评估工作缺乏法律依据和规范。
我国在教育评估法制建设方面,至今除了《普通高等学校评估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这一部行政法规外,其余的只有散见于其他法规中的零星评估条款。《暂行规定》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其中关于评估目的、评估主体、评估机构等有关规定,不适用于新时期评估工作的开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社会与高校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中的职责与权限迫切需要通过立法加以界定和规范。
(二)质量保障主体单一,政府对评估工作进行独家控制。
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完全是行政性的政府行为,社会其他各方面很少实质性参与评估过程,评估的目的、标准和价值取向只能体现政府的愿望,这样就会产生多方面的问题。
1.评估活动封闭
我国高等教育评估由行政部门发起、实施,评估结果由其解释和使用,有很强的封闭性,这样既不利于高等学校的各项信息向社会传递,又会影响到评估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2.评估失真
由于政府部门的工作与高校工作的规律不同,评估人员大多也并非专业出身,使得政府不可能收集到全国几千所高校准确、全面的质量信息,会引起评估结果的失效,乃至决策的失误。
3.评估效率低下
政府是评估的唯一主体,带有明显的权威性。高校对政府自上而下的评估结果只能消极地接受,处于被动的地位,这样对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改进难以起到真正的作用。
(三)市场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中的作用不强。
专门性评估机构是一种社会机构,政府职能部门把教育评估看作是一种既定利益而不愿委托给社会机构。专门性评估机构要解决不少“生存”问题,例如接受委托问题、与行政部门的关系问题、评估市场开发问题等,只有政府转变职能,形成具有市场主体地位的各评估机构之间相互竞争与合作的评估市场,这些问题才能得到解决。
(四)质量保障机构职能重叠,设置分散。
目前,我国各级各类高等教育质量外部保障机构还没有形成一个分工明确的有机整体,有些组织之间在职能上还存在一定的交叉与重叠。而且,国家没有统筹规划专业评估机构的设置,没有按大区设立评估组织,使得专业评估机构多而分散。另外,无论是政府评估机构,还是各专业评估机构,其专业化程度不高,特色不强。
四、健全高等教育质量外部保障体系的对策
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外部保障经历了从无到有再到制度化的过程。借鉴发达国家的改革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健全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外部保障体系,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项紧迫任务。
(一)加强立法,使评估和保障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我们应依据《教育法》、《高等教育法》,以及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方针和政策,吸收其他国家质量保障的法治经验,结合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理论和实践,对《普通高等学校评估暂行规定》进行修改和完善,对政府、社会与高校在质量保障中的职责与权限加以界定和规范,从法律上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质量外部保障机制。
(二)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外部保障组织体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外部保障一直是由政府主导,外部保障组织体系缺乏自主性和独立性,表现出很大的行政依附性。对此,政府应转变职能,变行政管理为政策调控,通过制定有关政策法规、财政拨款资助、组织评估检查等非行政指令性的措施来发挥作用,逐步建立起独立于高等教育各利益主体的质量保障组织体系。
(三)加强评估中介机构的建设,发展中介性评估。
发展中介性评估,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与效益的有效途径。评估中介机构要通过对现有人员的培训和对高层次人才的引进,提升机构人员的专业素质,建立评估信息网,积极开展评估理论与方法研究,建立探索符合实际、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和评估办法,形成评估机构的特色和专业优势,坚持独立性与公正性,树立权威形象。
(四)构建彼此协作、上下贯通的高等教育质量外部保障体系。
我国当前正努力由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实现高等教育由规模扩张向内涵转型升级、以“教书”为本向“育人”为本、以学历为目的向立德树人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转变。当下,建立健全成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制体系是一项不容回避的重大课题。建构成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制体系必须遵循以下几项基本原则。
1.科学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是成人高等教育保障机制体系建构的首要原则。所谓“科学性”,是指成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制体系的建构必须符合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内在属性和本质特征。坚持科学性原则,必须重新审视和明确成人高等教育的内在客观规律和基本特征,明确成人高等教育的办学宗旨、目标和主要任务,重申成人高等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普遍联系和自身特殊性。在办学实践中适当借鉴普通高等教育和网络远程高等教育的经验和技术,有利于加强成人高等教育的内涵和质量建设,但绝不能“普教化”、“远程虚拟化”,避免“边缘化”、“虚化”和“弱化”。成人高等教育保障机制体系建构要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强调“以人为本”的教育质量观,核心是保障“人才培养”的质量,保障人才培养符合并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成人教育的客观需求、受教育者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需求。
2.全程性原则。成人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保障实践中存在的应急性、应景化、时段性、即时性现象,不利于成人高等教育质量的全程化管理。全程性原则,是指建构的质量保障机制体系要将全面质量管理理念、质量管理活动嵌入和贯穿到整个办学活动过程中,确保整个办学活动自始至终处在有效管理之中,克服“事后监管”、“问题管理”等现象。全程性原则有利于全程育人、全员育人理念在办学过程中的有效实现。成人高等教育质量的全程性管理,一方面表现为对办学主体办学活动质量的全程性监管,另一方面表现为对受教育者参与教学活动质量的全程性监管。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办学主体和受教育者都存在思想认识和行为实践方面的偏差,这两个方面都是有所缺失的,需要重新建构。
3.动态性原则。成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评价指标体系早期脱胎于甚至基本照搬普通高等教育的评估体系,曾经制约了成人高等教育特色发展和自身优势的充分体现,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办学质量。尽管成人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在实践中不断更新完善,但相对于成人高等教育快速发展需求和多元化发展态势而言,还存在滞后的问题,有些地方还处在制度“失范”和“真空”困境,制度升级或重建任务艰巨而紧迫。比如:成人高等教育质量分类管理机制缺乏;教师队伍评估和应对机制不健全;招生生源质量保障机制和教育站点质量全程监督机制尚不够完善;课程与教改机制滞后等。孤立、静止、片面地看待成人高等教育的定位、内涵、功能、目标、任务和发展都违背了科学态度,违背了成人高等教育自身发展规律。动态性建构成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制体系,是坚持辩证法和发展观办成人高等教育的科学体现,是按照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在认清成人高等教育变化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优化原有一整套机制体系或者重建一整套机制体系的思维和实践活动。当前,坚持动态性建构原则的着力点在于:认清全球化和信息化背景下成人高等教育的国际环境和国内时代特征;认清我国高等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的历史方位、面临挑战、现实缺失、时代诉求和历史使命;认清成人高等教育的面临新形势的目标定位、主要任务和实践路径。
4.实践性原则。理论用来指导实践、制度用来规范实践。实践可以丰富和深化理论,完善和改进制度。成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制,必须以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同时必须在质量管理实践中加以有效运用,科学规范办学实践。在成人高等教育质量机制体系建构过程中,要将实践性和可操作性融入顶层设计,建立健全质量保障的实践体系和具体方案,明确质量管理实践的具体路径和操作办法。
二、成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制体系的重建探索
成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制体系,是指在成人高等教育办学顶层设计和运行实践过程中,以提高教育质量为目标,以教育质量标准为依据,按照科学合理的方式建构的、对成人高等教育办学过程进行全程性监控和管理的、由一整套具体制度构成的、结构完善且具有可操作性的机制系统。其具有全方位开放性、非线性相互作用、可持续发展性等特征。成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制体系需要在继承与发展并举的指导思想下进行重建。
1.重建成人高等教育决策保障体系。成人高等教育办学质量考量的前提是确保正确的办学方向、办学指导思想、办学定位、办学目标和办学规划。要实现这个前提,就必须建构一个科学的决策系统和决策智库。当前,在不少高校,成人高等教育的办学决策权还主要掌握在谙习普通高教的决策者和决策专家手里,这给成人高等教育办学质量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要确保成人高等教育的正确办学方向和办学质量,就必须将成人高等教育纳为高等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以战略规划,构建由教育部门与教育专家、成人教育研究和评估机构、高校成人教育专家、成人高等教育合作机构、用人机构和受教育者等构成的开放性的决策系统。并在充分研究和征询意见的基础上以及开放性的环境下进行决策,确保成人高等教育的决策质量和决策科学性。
2.重建全程性的质量管理机制体系。要克服成人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应急性、应景性等造成的负面影响,防止“事后”、“问题”管理等非科学的质量管理模式,就必须引入全面质量观和全程质量管理机制。全程质量管理机制包含两个维度意义上的机制建构:一是时间维度,即确保成人高等教育办学由始至终地接受监督、评估和改造升级,确保办学质量实现无缝衔接的过程控制和过程优化。二是空间维度,即在办学现实区域空间和网络虚拟空间均实现全方位质量管控,确保质量管控空间维度的全覆盖,并且建立质量警示制度和危机管控机制,对质量危机级别较高的教学单位和时空节点给予及时的、较高强度的预警,并及时给予整改整治和升级改造。对于质量事故级别高、影响恶劣、危害性大的办学单位,应及时给予惩戒处理,并通过合理的媒体渠道向社会公布,保障和谐有序的办学秩序和办学环境。
3.重建由多元主体参与的民主化的质量评估机制体系。重建成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制体系,要科学回答“谁来评估”、“如何评估”、“评估什么”等基本问题。成人高等教育质量是多元要素组成的概念,既体现在“过程”中,又体现在“结果”上。“过程”质量往往在办学服务管理实践、教育教学实践和其他与办学活动相关的实践水平上反映出来,而“结果”质量则由社会满意度、受教育者满意度等反映出来。如此综合、复杂的质量评估活动,往往需要综合、系统的评估主体来参与评估活动。针对当前成人高等教育办学质量评估主体主要由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组成评估机构担当主角,暴露出评估主体相对单一、与办学攸关的多方主体参与质量管理民主化机制缺失等问题。需要重建质量管理评价的参与机制,克服评估主体单一造成的评价话语霸权问题,构建由教育主管部门和教育机构、成人教育研究机构、高校成人教育专家、用人单位、受教育者等组成的多元主体参与的,多维度多视角的、民主化的质量评价机制,从而可以立体、多维、全面地反映教育质量总貌。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评估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课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建校百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也强调,“高等学校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在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今天,如何加快建设和完善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以促进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不断提高,是十分重要的现实课题。
一、质量保障体系的基本架构:三层面两平台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迅速缩短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逐步进入大众化阶段。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等职业教育,在保证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可持续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据统计,目前全国有独立设置的高职高专院校1240余所,占普通高校数的60%以上。随着高等职业教育规模的迅速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保障日益成为政府、学校、学生、家长及社会各方关注的热点。对学校而言,加强教育教学质量保障是学校对政府、社会和学生的承诺,也是学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对政府和社会各方而言,建立质量保障体系则是对高等学校加强宏观管理、施加有效影响的重要途径。
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一般包括外部质量保障体系和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两个子系统。外部质量保障体系是指进行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监督、评价和调控的系统,也称宏观质量保障系统,由教育部和省级教育主管部门以及社会有关方面共同组成。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是指进行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障活动的系统,也称微观质量保障系统,由质量生成、质量监督与评估、信息管理、反馈调控等系统共同组成。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经过近十年来的探索与实践,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一个以“三层面两平台”为基本架构的质量保障体系。
所谓“三层面”,是指学校、省级、教育部三个层面的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评估。首先,为保证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等职业院校要建立校内质量保障体系,进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监督、诊断与评价,并按照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开展定期的自我评估。其次,省级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评估是一种以学校自我评估为基础的外部评估,比学校自我评估更具公正性与权威性,因此更为社会各方所重视,是新时期加强教育质量宏观管理的有力手段。最后,教育部统一制定评估方案,并组织对省级评估工作进行抽查,以保证评估结论具备基本的公平性和可比性。
所谓“两平台”,一是指社会监督与参与平台。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应当是一个置于社会各方的监督之下,保证各利益相关方广泛参与的体系,而不是仅仅囿于教育系统内部的封闭体系。近几年来,教育部及省级教育主管部门组织进行的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评估,重视引入行业、企业的专家及学校一线教师参与评估,重视就业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即是建立社会监督与参与平台的有益尝试。二是指数字化管理信息平台。与普通本科教育质量评估相比,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评估的最显著特点是建立了适合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的数字化管理信息平台,即《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状态数据库》。[1]这个平台的建立,使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与外部质量保障体系相衔接,使宏观质量保障构建在完整、即时、连续、高效监控的技术平台上。近几年的实践表明,数字化管理信息平台的建立可以从根本上提高质量保障水平、简化质量保障程序、减轻院校负担。它有效的改变了以前普遍存在的信息采集偏重于硬件、表象资源,采集信息零乱随意、滞后失真,评估准备工作耗时费力等状况,而且能对质量进行软硬兼顾、规范完整、真实可信的即时监控,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保障的研究与实践水平。
应当指出,教育质量评估并不等于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但它是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质量保障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在实践中,开展教育质量评估是建设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开端,其发展目标是构筑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
二、宏观质量保障:教育部、省级评估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评估起步较晚。20世纪末期开始探索高等职业教育评估,经过10余年来的探索实践,目前已逐步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其间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