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技创新方面的新趋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杭州市 科技创新 国际合作
一、导论
自改革开放以来,杭州市就积极地开展对外尤其是国际间的科技合作和交流,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当前,杭州市在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方面的项目涉及世界上绝大部分地区,领域包括农业、生物、航空、航天、机械制造、能源、计算机应用、新材料、冶金、能源动力、高能物理、环保、电子信息技术、海洋、天文、遥感、水利、石油、化工、地质、矿业、地震、医药、生态等。
杭州市已经与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政府构建了友好的合作关系,市政府竭力充分利用科技创新合作方式推进科技创新、科技进步和经济建设,合作方式主要有科技会展、高层访问与交流、科技考察、人才引进科技交流会、园区引进等方式。通过高层次、高质量、全方位的技术交流和沟通促进合作双方的相互了解,增进彼此之间的信任,形成较好的合作氛围,从而为国际科技贸易合作的进一步开展奠定基础。为了促进国际间的产学研合作,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杭州市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推动以产业园区形式存在的产业集群区域(如大学科技园、软件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民营科技园区等)的开发和建设。另外,在推动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的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视对国际人才的培养和吸收工作。随着与高层次的对外合作及交流的不断深入,以企业为主导的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工作在对外投资和科技贸易合作方面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在进行科技合作时,较为重视通过技术贸易、技术转移方式、资金的引进、高科技人才的引进和合作研发、合作开拓市场等方式进行科技创新合作。以团队的方式引进、通过资金带动、技术贸易和进行实地考察的方式推进杭州市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的发展。
杭州市在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为主导的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方面也取得了很大成就,主要是充分运用科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推动作用,加快高校、科研院所与国外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和学术组织之间,以及企业之间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沟通、交流和合作。而且,杭州市正逐渐转变和更新国际科技合作形式,从以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交流逐渐转变和发展为专家互访、人才引进、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共建研究机构等方式。
二、合作模式探究
国际科技合作模式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合作的效果乃至成败,但选择怎样的国际科技合作模式并不是合作主体(政府、企业、大学或科研机构)哪一方一厢情愿的事情,它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模式的选择不仅受技术、经济因素的影响,同时会受到非技术经济因素的影响,特别是科技合作双方的政策变化。本文在科技合作模式选择中主要考虑以下几点:
(一)二次开发的合作模式
我国在国际科技合作中采用引进国际成熟的生产工艺技术及先进的生产技术或产品型的合作模式,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二次开发型是指中国企业、科研机构结合自己的生产需要从外方引进相关生产工艺、技术并进行改进,产生实用性更强的新生产工艺、制造技术的合作模式。采用这种合作模式可以巩固、发展企业的技术积淀,增强技术开发的深度,提高技术档次。
(二)联合研发的合作模式
专家是技术的载体,专家互访是实现技术交流的最有效形式,专家引进是引进技术的最高级形式。由于联合开发型是通过中外双方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等方面的共同开发,使双方的技术储备同时得到提升的合作模式,所以,杭州市在国际科技合作单位中采用这种科技合作模式的企业较多。
(三)产品产业化的合作模式
引进核心部件型国际科技合作模式是在合作过程中引进外方生产设备的核心部件,用于生产设备或产品改进,可在引进后对其经过分析、提炼,形成自己的专有技术。产品产业化型国际科技合作模式是指通过国际科技合作,使企业的技术含量提高,产品实现产业化的合作模式。如从事船舶推进器研究与制造的大型科研、生产联合企业镇江船舶螺旋桨厂,通过国际科技合作,引进先进工艺技术和关键设备,提高了螺旋桨的先进性,并使该厂成为中国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船用螺旋桨制造企业之一。
(四)培育输出型合作模式
输出核心技术或产品型是指企业通过国际科技合作,向企业外输出相关的核心技术或产品,使相关企业的技术或产品档次得到提升的合作模式。由于采用技术辐射型合作模式的企业,其自身的技术基础较强,企业的规模、销售、创税能力等总体水平较高,经济效益较好。同时,由于其产品可成为其他企业的半成品,可以带动一批下游生产企业的产品质量提升。因此,这一合作模式在合作效益、合作潜力、合作创新力等方面都有优势,其合作投入力度也较大,合作效果好。
三、政策建议
(一)组织协调政策
1.加强顶层战略设计和宏观管理,建立跨部门的国际科技合作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协调对外科技合作;2.建立相应的行业或地区的国际科技合作统筹协调机制。通过整合资源,协调一致开展国际科技合作;3.建立跨部门、跨地区的国际科技合作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和业务沟通机制。
(二)计划管理政策
1.加强与中央部委、中国科协、中科院、中国工程院等国家级科研机构及行业协会的沟通协调,积极参与落实各类双边、多边政府间科技合作协议和重点国际合作项目。2.加强国际科技合作计划与省内其他科技计划的衔接和配合,促进有关经费整合。3.设立国际科技合作专项计划、国际科技人才引进专项、国际科技援助专项、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专项。4.完善目录管理。建立技术引进、高技术出口、对外科技援助、技术输出、人才引进等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的目录管理制度,实行差别管理。
(三)人才引进政策
1.实施海外留学人员来杭创业服务计划。“国际人才交流大会”以及各类留学创业园,拓宽引才引智渠道。2.实施创新和科研团队引进计划。对产业急需的科研团队给予专项工作经费。3.实施现代生产业人才集聚计划。在杭州地区打造国际高端生产业中心,吸引国外高层次人才来杭创业。4.实施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创业精英引进计划。拿出一批重大科技项目面向海外公开招标,依托项目引进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高层次人才。5.完善引才引智机制。探索设立海外引才引智工作站。建立海外来杭工作的高层次人才信息库,定期向海外需求信息。创建人才交流平台,充分利用科技人才。鼓励国外高层次人才来杭从事兼职、咨询、讲学、科研活动,开展技术合作、技术入股、投资办企业或从事其他专业工作。6.创新海外高层次人才分配机制,探索智力资本激励办法。7.加强对海外高层次人才的服务保障。简化出入境手续,努力解决家属就业和子女读书问题,多渠道解决住房问题,建立特殊人才特殊保障服务,加强知识产权服务与保护,提供畅通的投融资渠道。
(四)平台建设政策
1.大力扶持一批高水平的国际科技合作中介机构。选择一批有较强综合实力和丰富业务经验的信息咨询、技术转移、风险投资、人才经纪、法律、会计、金融、管理咨询、外事服务等中介机构进行国际科技合作知识培训、业务指导和业务,并授予相应的业务资格,逐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的国际科技合作中介服务体系。2.筹建杭州国际科技合作信息平台。提供国际科技合作的项目、会议、人才交流、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权威信息、交易平台和数据库支持,将信息平台建设列入杭州国际科技合作的优先项目。
四、结论
目前,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国家层面的意义分析、推进障碍、实现模式等方面,系统性的研究,结合地域特色的针对性研究较少,尤其是有关杭州市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方面的研究成果极为鲜见,因此,本项目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迫切性。
本研究将以当前杭州建设国家级创新型试点城市为背景,以扎实的调研、访谈研究方法,结合系统全面的理论分析,就杭州市推进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的模式、路径、存在的主要问题等进行综合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研究具有很强的理论与现实意义,项目的经济与社会效益明显。
参考文献:
[1]刘秋生,赵广凤,彭立明.国际科技合作模式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2).
[2]魏淑艳.当前我国国际科技合作的发展策略选择[J]. 科技管理研究,2009(3).
[3]王玉民,颜基义,林泉等.提升战略定位优化创新功能——我国国际科技合作创新发展的基本方向[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6(3).
[4]傅建球.国际科技合作新趋势对中国科技发展的挑战及其对策[J].科学管理研究,2005(1).
[5]李梦学.国际科技合作模式探析[J].中国科技产业,2007(5).
[6]赵刚.国际科技合作的战略思考[J].中国科技财富,2009(5).
[7]汤华波. 建设湖北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的战略思考[J].科技创业,2009(12).
[8]魏达志. 我国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的总体状况与发展趋势[J]. 科技管理研究,2005(5).
[9]崔学海. 东莞市国际科技合作的特点、问题及政策选择[J].科技管理研究,2009(4).
[10]胡萍,王岩,马军. 清华大学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的研究与思考[J]. 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6(3).
[11]肖利,汪飚翔. 主要发达国家国际科技合作的资助政策及其启示[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12).
[12]郭军. 瑞士参与国际科技合作的经验思考[J]. 科协论坛,2009(8).
【关键词】 交叉学科 原创力 跨学科
一、交叉学科是符合新时代科技创新需求的新趋势
21世纪以来,伴随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飞速发展,国际竞争也进入白热化阶段,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将发展作为各项方针政策的首位,而国际竞争实际上更是国家综合国力的竞争。早在多年前,我国就已经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值得注意的是,在日益激烈的科技竞争中,是否具有科学的自主创新能力成为决定科技实力能否长远发展的关键点。为此,许多发达国家纷纷制定和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与手段,加强自己国家在各个学科领域的创新性,以在日新月异的变化中抢占科技制高点。
1、通过交叉学科来加强原创性科技研究是我们目前科技发展的新目标
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一批致力于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的高等院校,其人才优势和人力资源等优势,长期以来已经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和成功经验。但是,经过进一步的研究分析,我国的科技研究水准实际上和一些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和落后,主要以跟踪研究为主,而在原创、改进方面所占比例较少。因此,若要进一步提高我国科学科技工作的水准和竞争力,从总体上推动我国科研尽快向世界先进水平靠近,并在一定程度上领先、赶超其他国家,就必须围绕科技研究的创新性,特别是在原创方面下功夫。
2、交叉学科理论为传统学科进一步发展以及开拓原创、创新性科技领域提供了机遇
当今世界的科技发展,已经不再是各个科学领域孤立的自主研究和进步了,传统学科之间开始不断的交叉与渗透,在某些方面甚至开始相互融合与影响,呈现出高度的系统化、整体化趋势,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不仅为传统学科自身的进一步发展或重大突破提供了机遇,同时也为我们开拓了一片孕育新的方法理论的沃土。打破传统方法上的学科分割,积极促进学科间方法论、知识理论上的交叉,已成为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新趋势和显著特征,更是增进科技创新性的重要途径和关键方法。所谓的交叉学科,主要是指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融合而形成的一种新的综合理论或系统学问,有时候也与“跨学科”、“综合学科”等概念互换使用。需要指出的是,交叉学科并不仅仅是几种学科简单堆积形成的拼凑学科,它的关键在于是多种学科的有机融合,即这几门学科依存于它们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而连接和相互渗透,从而进一步形成的“新的综合理论或系统学问”。
二、在借鉴日本交叉学科发展理论的同时打破并拓展国内交叉学科现状
1、中国目前交叉学科研究现状
20世纪80年代,钱三强就指出学术发展即将进人“交叉科学的新时代”。然而,20多年过去了,我国“个别新兴交叉学科或研究领域被作为新潮热炒,而大多数交叉新学科或领域举步维艰”,交叉科学研究机制和支撑体系处于缺位和滞后状态。国内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学科分类、学科间的分割以及学科保护主义,再加上现有科研管理体制的制约等因素,使得跨学科研究、学科交叉研究难以大张阔斧的进行和发展。由于在某些新方法、新观点上缺乏足够的思想和认识,我国目前交叉学科研究工作上普遍表现出缺乏勇气和积极性。
2、邻国日本在交叉学科方面具有创新性的理论及方法
日本高教界对交叉学科的关注始于20世纪50年代,1973年创立以交叉学科教育与研究为特色的国立筑波大学。私立大学为了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交叉学科型学院等特色建设成为其首选策略。此类学院至9O年代末已超过260个,其学科和课程的设置注重新颖性,便于就业。这促成了一批以国立大学为中心的从事交叉学科教学和科研的系、学院、研究生院等的设立和整编。经过研究分析,日本交叉学科实施和推进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
(1).以名古屋大学为例,其研究生院的交叉学科教育是在其独特的理念和教学体系之下,以一个研究生院为单位整体展开的。其目的是:通过广泛领域的学习、交流,培养具有创造能力的下一代工学科研和技术人才。具体来说即在原有领域专业群里开设由复合领域专业群教师承担的课程。其优点在于能够将不同领域的,尤其是交叉学科领域的前沿成果及时反馈回原有专业领域群,起到不断补充新知识、深化原有领域知识结构的重要作用。
(2).以东京大学为例,通过学术的交叉融合,开拓和创造新学术领域、新学术体系,并塑造一个引领世界学术前沿的东京大学21世纪新形象。其中,学术的交叉融合是其核心理念。则注重包括成熟度不同的各种学科的超越领域界限的“横断”结合和重组,并可能由此生成新的学术领域,这被认为是高层次的学科交叉;学术融合的目的不在于促进研究成果量的扩张,而在于促进研究成果质的变革和飞跃。这种学术运作打破了传统的死板体制,确立了以战略}性学术运作为宗旨的“学术营运机构”,充分展示出战略性、灵活性、开放性和国际性的特色。
可以看出,目前在发展交叉学科研究的道路上,上述的两个范例给我们的启示在于应对未成熟领域、尤其是处于萌芽状态的研究领域更需要给予充分的关注,或许这正是我国发展交叉科学研究应该具有的胸怀和思路方向。
三以国际经济合作与正义原则相协调解决全球气候变化案例说明交叉学科在现实中的应用与启示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高新技术的不断应用,随之带来的环境生态问题也日益被各个国家作为重大议程不断进行研究解决。人类生产与生活过程不可避免地排放大量温室气体,逐年累积的结果导致大气成分改变.由此引起全球气候向着不利于人类可持续生存与发展的方向转化。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生产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冲击,破坏了人类社会的正常安排,不利于人类可持续发展。因此,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际社会就一直致力于努力寻求妥当的平等机制,试图找到国际合作的路径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但是存在一个不可回避的难题:那就是因气候变化受到损害的国家及其人民是否有权利请求国际社会的援助呢?如果确认气候灾害的受害国的此种求偿权,那么应当由谁来承担赔偿或补偿的义务呢?当代人是否有义务为了下一代的环境利益而牺牲发展经济的权利以减缓气候恶化的速度呢?所有这些问题的答案都涉及复杂的公平正义与伦理道德问题。在此基础上,以往以单纯的国际经济合作计划来应对全球环境问题未免在一定程度上无法做到合理公正,因此,创新性的将国际经济合作与正义原则两方面融合协调充分的体现了经济学与哲学跨学科交叉应用在当今国际问题上的突出优势和发展前景。
1、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国际合作应对气候变化问题。
美国著名法律经济学家波斯纳(Posner)教授曾经指出:“温室气体减排将会导致国家与国家之间发生成本收益不均衡的现象。有些国家会受益多,成本少。而另外一些国家则受益少,成本高。” 如果仅仅倡导国际合作减排,历史上的排放大国——往往集中在北半球——却不太愿意为此支付巨额的减排成本。另一方面,那些饱受气候灾害的发展中国家虽然迫切希望合作减排却支付不起巨额的减排费用。所以,减排负担的公平分配问题必然要求减排的赢家与输家通过平等协商,找到一个符合分配正义与矫正正义的平衡机制。
2、经济学与哲学正义原则的跨学科交叉才能形成真正合理公正的国际合作激励机制
西方工业发达国家在历史上属于排放大国,其利用的大气吸收温室气体的能力远远超过了它们应当享有的份额。因此,它们对气候变化的后果要承担首要责任。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在历史上积贫积弱,相对而言几乎没有对气候变化造成很大的破坏,因此.今天发展中国家在能力所及的范围内可以参加减排合作,但要充分保证其基本的发展水平。在这种合作条件下,不仅能够充分调动各个国家的积极性,最大程度上的推进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改善和解决,也最大化的贯彻了各国的长远可持续发展,形成一个互利共赢的局面。
综上所述,交叉学科的研究和发展是提高一个国家创新力的新的推动力,必须对现有思路和政策作出相应的改革和调整,将加强和支持交叉学科这一战略意义的重要课题真正摆到议程上来。
参考文献
[1] 刘仲林主编.中国交叉科学(第一卷) 科学出版社,2006.17,12
[2] 刘仲林主著.现代交叉科学 [M].浙江教育出版社
[3] 吴忠魁 《论知识经济与九十年代日本大学的科研》
[4] 王英杰 《规律与启示——关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若干思考》
Abstract: At pres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our country develops rapidly, but it still limits the efficient improvement of production efficiency in packaging machinery. This paper analyzes new ideas and new methods of packaging machinery design from the use of modern mechanical design in packaging machinery design and new trend of packaging machinery design as well as the creative design of packaging machine.
关键词: 包装设计;机械制作;方法探析
Key words: packaging design;mechanical design;analysis of method
中图分类号:TH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6-0030-02
0 引言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包装也成为了一门综合性的科学,主要包括了包装经济以及包装管理、包装技术等几个层面的具体内容。我国包装机械行业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起步,于八十和九十年代得以快速发展。目前国际上对于包装机械的发展都较为重视,其中如何节约成本以及提高机械工作效率和设计模块化、配置柔性化都是包装机械设计的关键问题。本文就对包装机械设计新方法和新理念等进行分析和探讨。
1 现代机械设计方式在包装机械设计中的使用
目前我国在现代机械设计方式在包装机械设计中的使用状况,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首先就是针对包装机械设计的理念上,主要是借鉴西方先进国家的经验,把用户的需求当作设计的首要目标,并且结合现代柔性设计以及模块化设计的理念,一机多用或者通过更换少量零部件来完成不同功能的使用需求。
针对现代包装机械的设计与现代机械设计其过程是基本一样的,但是在设计的具体阶段会有不同的侧重点,例如说在总体设计的阶段,需要全面的考虑包装机械系统中的布局以及运动协调性、运输和造型设计等。在对包装设计过程中,模块化设计也是一种较为先进的方式,其核心理念就是根据不同功能来分成是若干个模块,通过不同模块的各种形式组合来实现包装机械的多功能以及系列化。这种设计理念的优点有以下几点:
第一就是让包装机械的更新速度加快,在之前包装机械的替代往往都是进行局部的更新换代,但是将这种新技术引进到包装机械设计中就可以更为容易的实现局部改进;其次就是有效的缩短设计周期,如果当机械用户提出新要求之后只需要更换模块或者是制造新模块就可以得到新的包装机械机型来满足用户需求;第三就是可以便于维修,降低成本,同时使用性能更为稳定可靠。
除此之外,在针对包装机械设计中的绿色设计理念,这种设计理念是将包装机械设计的质量设计和制作设计、维修设计等综合起来的设计理念,因为我国目前在发展水平上依然落后于西方先进国家,同时经济增长方式较为粗放,这就要求我国针对包装机械的设计需要考虑到安全性以及环保性等多方面的因素。
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和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包装机械的使用客户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种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就是提高机械生产效率来满货期和降低成本的需求;第二就是当包装机械设备出现故障可以进行远程诊断,第三就是有利于保护环境,降低噪声和粉尘;第四就是机械成本降低。
现代包装机械的设计主要包括了市场调研、对用户需求进行分析、确定包装机械功能、论证包装机械可行性、制定机械设计方案,然后再到分析用户效益和论证方案可行性、设计原理图和结构,制定样机,随后进行技术验证和制定售后服务方案,最后进行改进设计和系列化设计等。在这些具体环节中,市场调研是针对所有包装机械基础工作,只有通过市场调研才可以了解政策导向以及包装机械行业的供求信息等。在确定原理方案设计过程中首先需要了解一些经典样式的产品信息,了解机械中元件性能来简化包装机械的传动性能,或者是使用躲电机拖动来缩短传动链,对于包装机械的传统系统来说应该尽量使用现代化手段进行系统建模和动态优化。
2 包装机械设计的创新
针对包装设计需要由新颖性,也就是要求包装机械的新型号等其结构特点与已出现的同等型号等有明显区别;其次就是设计需要由先进性,新产品在性能上优于其他产品;第三就是要求设计的实用性,需要让包装机械新产品可以有更广阔的使用范围和市场前景。
针对包装机械的创新设计不可以仅仅依靠测绘或者仿绘国外产品的方式,一定要在设计理念上进行改进或者提高。针对包装机械的创新设计,首先需要大量参阅国外资料以及先进机械。针对一些选定的机型要全面分析其性能中的优劣,更重要的是要吸取其设计理念中的内涵。针对任何机械设备的设计,都需要从工艺以及关键环节和部位入手。针对包装机械的创新设计更是需要如此,首先从工艺和关键部位入手做细致的设计分析来找到创新点。
目前随着虚拟概念的提出,计算机辅助设计以及三维设计等新技术等都融入到了包装机械设计的过程中。虚拟设计以及虚拟制作技术就是指将包装机械的各种机器元素等都存入到计算机中,然后将图纸进行数字化后输入到计算机中,既可以得到三维模型,然后再将包装机械进行生产时的数据和指标都输入到计算机中来演示实际生产中的能力、产生废品的数量等。
3 包装机械设计新趋势分析
目前全世界在包装机械的设计上处于领先地位的是美国和日本、德国等国,其设计理念和制作技术等都处于领先地位。例如说德国针对包装机械设计,其优点就是根据详细的市场调研工作以及市场分析结果来针对客户或者大型企业进行服务。根据笔者调研总结,将新趋势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就是工艺流程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其目的就是有效提高生产效率和设备柔性,采用机械手来完成一些较为复杂的动作。在操作包装机械设备时,用电脑摄像机记录下这些信息,由机械手按照电脑指令来完成规定动作确保包装机械质量。第二就是提高包装机械的生产率来降低生产成本来最大限度满足生产需求。例如说德国企业的包装机械就以食品包装盒啤酒包装等见长,特点就是速度较快并且自动化程度高,针对小袋包装器速度可以达到每分钟900袋,针对灌装饮料包装速度高达12万瓶。第三就是包装机械和产品机械一体化的趋势,很多产品在生产指挥会进行直接包装操作来提高生产效率,例如美国某巧克力品牌的生产以及包装就是由一个系统来完成的,产品机械以及包装机械的一体化,其最关键的就是需要解决生产能力上互相匹配的问题。第四就是具有良好的柔性和灵活性。现在因为市场竞争激烈,产品更新换代周期缩短,比如说日本化妆品的生产周期已经降到随季度变化,因此要求包装机械的柔性和灵活性较高来包装机械寿命长于产品寿命。尤其是目前我国很多企业都是代工企业,这就更加需要根据欧美企业和日韩企业的产品变化来改进自身产品包装机械设计。第五就是普遍使用仿真设计技术来大大缩短包装机械的开发设计周期。针对包装机械设计不仅需要重视其生产效率和使用性能,还需要注重经济性,经济性不完全指机械设备本身成本,同时还包括了运转成本。因为在包装机械中折旧费用只占不到成本的一成,其余的就是运转成本。
4 结语
包装机械的设计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设计水平直接决定包装机械的质量,而现在项目一旦确定之后往往需要几个月就要交出机器,所以我们对此还需要进行更多的分析和探讨,用先进的理念和技术来改造包装机械生产。
参考文献:
[1]吴吉平,郝喜海,胡京明.包装机械智能故障诊断技术[J].中国包装工业,2002(06).
[2]吴建勇,张洪艳.立体构成新论[J].知识经济,2009(01).
关键词:经济科技档案 档案信息化 档案管理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a)-0210-02
经济科技档案是我国档案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的重要管理工作。经济科技档案工作随着经济发展而不断发展,在不同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当今信息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随着高校科技档案的信息化管理,面临着不少新情况、新问题,亟需探索新的发展模式。
1 经济科技档案工作的重要性
多年以来,我国在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中形成了数量庞大的经济科技档案,这些承载着大量信息的档案,储存了重要的档案信息资源,为创造社会经济效益提供了信息保障,已经成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无形资产,在推动科技更快转化为生产力上的作用愈发明显和重要。
完整、准确、系统的经济科技档案记录保存了科研工作中的重要信息,是科研工作的全面真实的反映。高校做好经济科技档案工作有助于科研工作的发展,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必要基础,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必要条件。科研档案记录的科研项目的推广和利用更是对加快科技队伍建设和普及人们的科技知识具有重要意义。
2 经济科技档案工作的发展新方向
在科技信息化时代,随着跨学科、交叉学科经济科研项目的增多,经济科技档案工作的服务范围已经更广泛,服务内容更丰富,早已不再局限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理工学科,而是涉及到社会学、管理学及社会技术等领域。比如,涉及到国家或地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发展,在做各类统计、调查及监管时需要运用到社会学及社会工作学知识,形成的大量报表、数据表、登记及统计表等,这些在工作中形成的文件材料,是对社会经济科技运行过程及其结果的记录,也是经济社会管理的重要参考数据。
经济科技档案工作的平台及载体也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发生了改变,并不是只有纸质文件才能作为档案。在经济科技活动中,文件、图纸及众多信息、数据,不只在纸张上出现,而是更多的记录在OA、CAD、ERP、PDM等管理系统中,而一些三维、动态与多媒体信息数据则记录在电子资源中。形成的电子档案要比纸质档案的容量更大,保存更方便,数据传输也更加迅捷。虽然电子档案存在着纸质档案不会产生的一些风险,但总体上利大于弊,电子档案占据档案工作主流的趋势不可逆转。
以信息技术作为档案工作管理的基本平台,研究电子文件、电子档案管理的技术、方法及理论,已成为档案管理发展新趋势。高校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所以,高校经济科技档案工作不仅要率先进行信息化管理研究和实践,更应走在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前列。
3 经济科技档案工作面临的新问题
社会经济、科技水平发展到什么程度,经济科档案工作就表现出什么水平。高校科技档案工作虽有了长足的发展,但科技档案工作的信息化进程较缓慢,其档案管理的信息化程度还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时代需要,还存在不少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3.1 经济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缺少保障
搞好科技档案信息化管理需要完善的发展环境,但在当前的经济技术水平和管理体制下,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缺少相应的保障,且存在很多技术障碍。
(1)行业标准相对滞后。较经济科技档案具有的专业性、多样性的特点,相关的档案管理工作的法律法规、标准制度显得相对滞后,部分档案管理工作的规章制度和分类方法、管理办法还是21世纪初颁布实施的。尤其一些前沿新兴的科技项目档案信息化的流程、标准不明确,使得一些研究方向比较新兴的领域的高校等科研单位在中国档案分类里面找不到具体的分类标准,只能根据国家学科档案分类方法结合研究领域自行制定标准进行分类。标准的制定滞后于科技科研发展的速度,影响了档案标准化和信息化的发展进程。
(2)资金保障不足。相比于一些大型企业及时投入足够的资金进行经济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升级,高校在资金投入上显得滞后且资金不足。对于高校来说,档案信息化管理需要购置相关价格不菲的电子设备;信息化管理技术的研发需要的较长周期、维护信息化设备及对信息网络安全的维护还都需要大量资金。可见,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资金不足是一大问题。
(3)缺少高素质档案管理复合型人才。人才是21世纪最宝贵的财富,在经济科技发展上更是如此。经济科技档案信息化进程缓慢,主要还是缺乏相应的管理技术人才。法规制度上的缺失,管理标准的滞后,网络安全的维护不足,都可归结到人才不足这一点上。要真正做好档案管理对工作人员素质要求较高,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丰富的专业经验以及多方面的综合能力。要做好档案信息化工作则需要档案管理和计算机操作上的复合型人才。但高素质的档案管理人才的形成需要学校的培养和自我学习综合历练。而我国技术发展水平本就相对滞后,对科技档案管理人才的培养也滞后于国际教育,因而在面对档案信息化发展的新问题时,就出现了一时的人才短缺现象。
3.2 信息化安全性较差,信息管理缺少系统性
联网新纪元与金融科技崛起
伴随着技术提升和硬件普及,“万物互联”的愿景将更加触手可及。“联网个人”、“联网汽车”、和“联网家庭”将成为最主要的应用模式。预计到2017年,全球互联网用户将达到33亿人,智能手机用户将在2018年达到23.3亿人。到2020年,全球可穿戴设备总数将达到10亿个,形成一个价值逾1000亿美元的市场,而智能手机的用户总数将达到61亿人;2.5亿辆汽车将实现联网,相当于每五辆车中就有一辆能够上网。
联网与数字化进程的加速,也催生了金融科技领域的爆发式增长。自2000年以来,金融科技公司的数量和融资总额都呈几何级增长。2005年,金融科技公司总数约为1600家,到2010年达到3000家,截至2016年7月,全球金融科技公司总数达到8000家。而融资总额则从2005年的70亿美元,跃升至当前的839亿美元。
截至2016年8月,全球金融科技领域可分为主要范畴,涵盖金融行业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包括:支付、保险、规划、借贷与众筹、区块链、交易和投资、数据和分析以及安全等几个领域。
从各技术集群与产业部门企业总数的角度,对以上八个领域的金融科技企业进行划分,我们可以看到,支付、借贷、数据分析是最主要的子领域,在全球累计融资461亿美元当中,这三个领域的占比超过百分之七十(支付占29%、借贷与数据分析各占22%)。从企业数量来看,这三个领域的初创企业占金融科技公司总数超过百分之六十,其中从事数据分析的金融科技公司约1100家(28%)、支付约900家(23%)、借贷约500家(12%),市场影响力不容忽视。金融科技的主要目标为零售、大型公司与中小型企业市场,但是,财富与资产管理、资本市场也开始受到影响。
金融科技对银行业的“入侵”
目前,金融科技在银行提供的所有服务类别中均成发展态势,包括:日常银行业务、投资银行业务、理财规划、抵押贷款、金融和贷款、支付、网上银行、国际业务等等。对于传统金融机构来说,金融科技企业会利用多种竞争优势来源,从而挑战每层价值链,但是其干扰程度在价值链的各个部分并不一致。研究显示,只有银行的核心账户(活期账户、证券和委托保管账户)和多渠道业务两个领域尚未被金融科技企业“入侵”。干扰者的竞争优势来自于以下方面:改善运营、加强分配、改善当前的服务、更新更好的用户体验和新的服务类别。同时,对于银行来说,金融科技干扰者绝不仅仅来自于新的竞争者――初创企业,还包括相邻竞争者和现有竞争者。相邻竞争者当中又可以分为全球技术攻击者和横向竞争者。这些全球和本地的参与者将利用客户群进行全球银行“脱媒”。在中国,最典型的代表即是阿里巴巴、腾讯这样的互联网企业。现有竞争者,则是同业内的传统金融企业,其中包括当前“攻击者”和当前竞争者重新排列所产生的新干扰者。
银行业遭到干扰的典型案例是阿里巴巴进入金融服务,从运营的角度,阿里巴巴(蚂蚁金服)采用了自行开发的具有可扩展性的IT解决方案,替代传统系统,将成本降到1%,同时在分配环节,利用用户群的优势,在15个月内,把货币市场基金(余额宝)规模从零增至1000亿美元。在客户服务环节,其使用了基于8亿用户数据的非传统度量方法,为风险和定价决策提供信息。
客户期望的根本性转变
随着联网程度的加深,客户期望正在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对产品和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期望包括五个维度:简单直观,便捷有能力,公正透明,智能化个性化,社交共享。顺应并满足新的客户期望,很多企业通过数字化创新找到了市场机遇。在提供多样化的客户体验方面,金融领域已经有不少正在实行的战略实例。比如在用户界面方面,提供具有吸引力且直观的导航;提高透明度,向顾客提供关于服务和流程的完整信息;定制化,无偿为每位客户提供定制化服务;扩大使用权,为无银行账户者提供的解决方案范围;提高效率,简要且快速的流程;改善客户服务,特别关注客户需求等等。
客户数据驱动的价值循环
通过对所有创新公司的战略分析和总结,我们发现,关键的战略核心是有效提高客户参与度,形成业务系统的良性循环。这个循环首先要从运用创新产品和服务招募顾客开始,之后便能为顾客创造价值并建立信任感,拥有了顾客之后,能够采集更多数据,之后运用数据进行创新,并提升企业在客户心目中的重要程度,不断为顾客提供创新产品和服务,如此往复循环,形成良性发展。
所有数字领先企业深知,能否有效吸引客户是成功的首要因素,我们从Facebook、亚马逊、Google 和Netflix等企业身上都能看到其对吸引客户的重视和成功的良性循环。在保险业的许多创新企业也在采用这种模式。这些企业吸引到大量客户之后,再运用各类创新方法,生成大量数据,开启良性循环。以中国第二大保险公司平安为例,其现有保险客户8000万人。近年来,平安在新设的“互联网业务”发力,推出了P2P贷款、社交网络、二手车市场、数字钱包、忠诚度计划等,并即将推出更多新的产品和服务,通过上述创新,平安保险有效地提高客户参与度,这些服务的用户数量达到1.67亿人,产生了2000万使用平安“IB”APP的手机用户。平安运用从中采集到的数据,推动核心业务的发展,运用社交图谱和互联网行为,开展以客户为核心的个性化市场营销。预计从2015到2020年,平安“IB”APP的用户将从10%增加到70%,客户人均保单数将从2.2 增加至4.5。
金融机构应对挑战的三种投资方式
面对知易行难的局面,金融机构正探索多种方式以应对挑战。在全球范围内我们看到了三种主要的参与方式:
一是通过投资、并购,或成立股权投资基金的方式分享科技创新。例如收购潜力金融科技企业,重点关注其所拥有的金融产品线和高技术人才;或者对初创公司直接股权投资,这适用于颠覆性金融科技企业;为其创造独立的组织架构和业务生长空间。在传统金融机构与金融科技的合作中,这种方式约占37%。
二是通过合作或合资分享金融科技成果。在特定产品/服务方面,或者在特定功能方面与金融科技企业合资合作,例如:交叉销售和加速创新的风险评估移动平台。这种方式约占传统机构与金融科技合作的20%。
三是通过孵化器或创业加速器,分享金融科技公司的成长。金融机构建立抗风险能力强,资本充足的创业孵化机构:如内部风投基金或创新实验室,通过加速器/孵化器,对接创业企业、技术公司和高校;覆盖开源APIs、黑客马拉松(编程比赛)和其他技术交流活动。这种方式是当下最受欢迎的模式,从全球来看,约有43%的银行推出创业计划用于培育金融技术公司,随后还设立风险基金并建立伙伴关系。
三大保险公司――安联保险、安盛保险和AVIVA均采用了上述三种参与方式金融高科技投资。安联保险的数字化风险投资额超过4亿欧元,并与数家投资基金/风投合作。建立了金融高科技加速器,全球共有50名全职员工;成立集团数字工厂,拥有逾200名全职员工,过去十年平均在数字化方面的支出为约为每年五亿欧元。
目前看来,银行对金融技术的投资仍然有限。但是,银行投资在2014年和2015年的融资轮次中出现增长。银行投资在金融技术融资轮次中的占比,从2013年7%,升至2014年的10%,到2015年升至11%。
在加速/孵化模式下,根据对孵化器的控制程度,可将各银行采用的孵化器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第一,全权所有。银行对孵化进行内部管理,独立运营孵化部门,由内部高级人才对创业企业进行商业指导,并由金融机构独家投资和赞助初创企业。这种模式适合市场经验丰富,具有一定的组织能力而且有强烈意愿做大额投资的机构。
第二,混合及合作制。银行与现有孵化器合作,主要提供商业指导并选择性进行股权投资。这种模式适合市场经验较少或为零,但具有领导孵化器和与创业公司合作的组织能力的银行。
第三,导师制。这种模式的风险和成本最低,但控制力也较弱。银行依赖于现有的孵化器,而孵化器是天使和初创阶段的独家投资人。银行是新风投企业的指导者,也是孵化“赞助商”。这种方案最适合市场经验很少甚至没有,组织能力较弱,但能获得强有力的合作伙伴的银行。
从全球经验来看,孵化器――包括实验室和风投基金正采用多样化的方法来筹资,其中包括财务投资、战略投资和“资本+孵化”等模式。
银行应对之道 转变思维模式
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正通过多种方式积极参与金融科技创新,并已取得一定成果,但同时也遭遇了多重挑战,银行需要深入了解金融技术机构概况和运营模式,并在多方面做出改变,以推动数字化转型。
在运营模式上,银行更多关注效率、标准化,而金融科技公司则更关注创新和个性化;前者用价格来吸引客户,而后者则侧重于服务和可用性;银行更多依靠售后服务获得客户忠诚,而金融科技企业则依靠免费的售前服务获得客户忠诚;前者依靠人际关系获益,后者则依靠智能数据获益;银行是一个封闭平台,大规模投资少,侧重于长期项目;而金融科技企业则是开放平台,小规模投资多,快速成型。针对这些差异,银行需要在技术、运营、人才就和文化方面进行深入变革。
随着金融技术机构的发展、银行主动权的提高,不可避免两种思维的冲突,银行的传统思维是:我们作为银行,经获准可提供多种产品,也有实力开展端到端流程,新的参与者无法在服务范围方面与我们开展竞争。传统金融机构的思维是“价值链式”的,即通过“基础设施――产品――平台――沟通――渠道――媒介――应用”到达用户。
而另一种思维则是:用户体验正在脱离风险、信用和存款。价值创造主要被核心系统的替换、巴塞尔协议 III 和规章制度等压制。依靠新的用户体验难以实现持续维持竞争力。从用户体验角度来看,有超过5000家新兴公司可以做到这一点。用户体验和互联网思维模式是“用户+云+应用”立体生态模式,通过云实现用户和应用的集合和共享。
传统金融机构往往认为已经了解客户预期的变更,不愿意对老旧的IT系统进行升级,并且认为自身竞争优势一直存在,依靠目前的人员技能和领导能力足够参与竞争。而正确的变革则需要积极拥抱变化,反思一系列实际问题:去哪投资?如何组织?收购谁?建立何种能力?如何以及多久才能建立这些能力?想要回答上述问题,除了向外拓展业务领域和探索合作模式之外,企业组织自身也需要推动数字化的转型。
组织和人才的数字化变革
在数字化转型中,银行、保险等企业多为大型金融集团,在组织架构的层面,集团权力集中、组织设置格式化、冗长的决策链条及多重部门墙,无法促进创新、真正实现以客户为中心,与注重扁平、灵活的互联网企业比较,劣势明显。这就需要重组架构,缩短决策链条,提升组织效率、增强协同并激发创新。
与此同时,人才的“新旧交替”是中国企业必须跨越的一道坎。对于传统金融机构来说,组织转型需要尽可能提升传统人才的能力、规避他们的局限性,并吸收和彰显新兴人才的优势。
新兴人才在转型中的优势:新视角――既得利益体之外的新鲜视角有助于帮助组织更客观地审视转型的契机,规划转型的路径;新动力――新团队带来新的工作机制与理念,推动转型发生;新能力――在新行业、新市场以及新业务模式下的竞争具有全新的游戏规则,需要吸收“内行”的专业技能与实战经验。
同时,受宏观因素及自身人才管理手法制约,传统企业普遍在“人才争夺战”中面临互联网企业的严峻挑战。在“双创”热潮下,人才向互联网企业的流入更踊跃,互联网企业热钱涌入,“买人”不差钱,待遇水涨船高。这些不利因素导致传统企业较难保留自身稀缺骨干,也较难在国际化、数字化转型进程中吸引到优秀人才。即使成功引入新领域高端人才,也往往 遭遇“新旧传承”与“新旧融合”的问题。与此同时,传统存量人才的能力转型任务异常艰巨。
因此,传统金融机构的人才转型,需要遵循“引流――赋能――传承”的方式,建设战略性转型能力,确保组织永续发展。引流,意味着重塑“雇主价值主张”,吸引并保留转型人才;赋能,意味着识别战略性转型能力缺口,系统化实施人才建设;传承,意味着在核心岗位上继承组织核心基因,这些核心基因是组织过往发展中的宝贵积淀,是新业务发展的基础。受社交媒体影响,目前社会环境的透明度越来越高,与五年前相比67%的机构更加关注雇主价值主张建设。比如针对千禧世代员工,企业应了解他们的关注点,“招聘”转型为“推销工作”,在招聘过程中需要把员工当客户来对待,以便吸引并留住年轻人才。
绿色发展是当代世界发展的共同主题
绿色象征生机,绿色代表希望。作为自然界中最常见的颜色,绿色是放心和畅通的标志。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必须要突破资源瓶颈和环境压力对发展的制约,唯一有效的通行证就是绿色发展。
1、绿色发展是人类社会必然选择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这个期间创造了超过以往所有时代的物质财富,同时也面临着资源枯竭、环境恶化、人口膨胀、发展失衡等前所未有的重大挑战。如今,所有发达国家都抛弃了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而走向生态经济的绿色发展道路,绿色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
2、绿色发展的基本特征
绿色发展有三层涵义:一是“两型”主导,即: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二是转型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三是协调统一,保持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相协调,促进可持续发展,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有机统一。
3、绿色发展是长江航运最大优势
与其他运输方式相比,长江航运的绿色特征十分明显。主要体现在 “占地少、成本低、能耗小、污染轻、运能大、效益高”等方面,这是长江航运的天然优势,或者说是先发优势,显然更是绿色优势。
发展长江航运可以最大限度地节约土地资源、减少能源消耗、降低环境污染,有效缓解资源、环境、生态压力。此外,长江航运目前发展不足、潜能巨大,具备强劲的后发优势。推进绿色发展,就是要发挥好长江航运的先发优势和后发优势,两者统一起来,就是长江航运的竞争优势。
长江航运推进绿色发展的探索与启示
绿色发展是长江航运发展的重大战略,是长江航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长江航运始终坚持科学发展,始终把绿色航运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和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1、战略引领绿色发展
战略指引方向,战略引领发展。中国政府不仅是绿色发展的倡导者,更是绿色发展的忠实践行者。2011年1月21日,国务院正式颁布了《关于加快长江等内河水运发展的意见》,明确强调要建设“畅通高效平安绿色”的长江航运体系,把长江航运打造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行业。这是我国政府充分考虑长江航运的绿色特征和绿色优势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这一决策,标志着要把长江航运上升到国家层面来加快发展。
长江航运目前正着力推进“一条主线四个长江”的现代化发展战略,其主要内容是,以“建设长江黄金水道,发展现代长江航运”为主线,以打造“平安长江,数字长江,阳光长江,和谐长江”为根本任务。突出强调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加快调整发展结构,推进长江航运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这是长江航运瞄准国家战略,从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发展的实际和需要出发做出的明智选择,并得到了发展实践的检验。
2、政策保障绿色发展
当前,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都非常重视制定推行有效的发展政策来强制和保障绿色发展,中国政府更是如此、也更加自觉。
科学发展观是统领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毫无疑问,坚持科学发展观是推进长江航运绿色发展最好的政策保障。与此同时,我国非常重视依法推进绿色发展。截至目前,我国已经制定了29部关于能源资源节约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我国在“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中确立了绿色、低碳发展的政策导向。“绿色发展”被明确写入国家发展规划并独立成篇,以及制定全面系统的“十二五”节能减排规划,表明中国走绿色发展道路的信心与决心。
长江航运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发展的进程中,我们坚决贯彻落实国家绿色发展的方针政策,在生态保护、节能减排、产业升级、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以及综合物流体系建设、信息化发展等诸多方面,出台了一系列发展政策,并将绿色发展纳入“十二五”发展规划,长江航运绿色发展的前景十分广阔。在建设方面,注重航道整治与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大力建设生态航道,努力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在生产方面,通过对企业实施耗能指标统计或者考核,切实加强对污染物排放的控制与管理;在装备方面,大力推进船型标准化,通过国家财政每年投入10多亿元来支持和推进船型标准化改造,目前已经取得明显效果,长江干线货运船舶平均吨位增加了200多吨,达到1007吨,三峡库区货船平均吨位达到1800吨(非常接近发达国家水平)、滚装船标准化率达到61.1%;在管理方面,加大重大污染事故应急处置,加快防污染设备和船舶的建设和使用,有力保障了长江航运绿色发展。
3、创新驱动绿色发展
绿色发展本身就是创新发展的产物,是人类对发展认识的创新、对发展实践的创新。离开了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就失去了动力。我们始终坚持把创新作为长江航运绿色发展的强大动力,把创新落实到绿色发展的每一个环节。
一是注重绿色发展内涵的创新。在发展中不仅注重生态与环保方面的因素,而且更加注重以较小的生产投入取得较大的生产成果。始终坚持“大绿色”的发展方向,使长江航运的运力结构更加优化、运输组织更加科学、生态环保更加良好,拉动作用更加强劲。
二是注重绿色发展机制的创新。注重发挥科研机构的优势和作用,加快科研人才培养,与国内知名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成立了首个航运科技行业研发中心,开展绿色发展课题攻关,并积极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例如,大力采用绿色环保的建筑材料和施工工艺,长江中下游航道整治工程广泛应用了生态护岸技术。航道职工郑启湘发明的太阳能一体化航标灯,很快就在行业内得到普遍使用,节能环保效果良好。自行研制开发的、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电子航道图即将投入使用。目前,长江航运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2%。
三是注重绿色发展方式的创新。充分发挥政府调控和市场调节作用,把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规模与质量、速度与效益、管理与监督、传统与现代有机统一起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促进了长江航运转型升级。
4、服务支撑绿色发展
长江航运绿色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服务经济社会的绿色发展,这是我们对长江航运绿色发展认识的突破和飞跃。当前,长江航运之所以受到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道理很简单——沿江经济社会绿色发展需要长江航运绿色发展的支撑。这在我国经济社会突破发展瓶颈的关键时刻,尤为重要。
近年来,长江航运不断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在航运要素的有效集聚、航运资源的深度整合,以及与其它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和水资源的综合利用上,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的新路子,为沿江地区产业集聚和加快流域外向型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目前,长江航运完成了沿江85%的煤炭、85%的铁矿石,中上游90%的外贸货物运输量。长江沿岸聚集了全国500强企业的近200家。
长江航运绿色发展的努力方向
“绿色发展”是真道理!我们深知,没有绿色发展就没有长江航运的今天,没有绿色发展也没有长江航运的明天。要坚持把绿色航运作为长江航运现代化建设的第一任务、第一追求,让绿色发展与长江航运现代化建设相伴相随,贯穿始终,着力构筑长江航运长远发展的战略优势。
1、抓住绿色发展机遇
绿色发展是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已经成为各国经济复苏、转型发展以及有效解决环境问题的战略举措和有效途径。对长江航运而言,必须以超前的发展眼光,紧紧抓住绿色发展的重大机遇,把现代化建设与绿色发展统一起来,坚持绿色发展、转型发展。
一是要在转型发展中以优取胜。当前,世界经济发展呈现出两极分化的格局,以美国为代表的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基本完成了工业化,而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正在进行工业化转型。绿色发展正是在工业化进程中才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成为全球公认的发展模式。发达国家工业化转型的资源成本和环境成本有全世界的贡献(资源转入、环境转移),中国的工业化转型已经没有了美国工业化转型的资源优势和环境优势,只有推进绿色发展才能顺利实现工业化转型。长江航运要牢牢把握中国工业化转型的战略机遇期,求新求变,求好求优,以优取胜,始终保持绿色发展的良好态势,为我国经济社会绿色发展贡献力量。
二是要敢于担当绿色发展的重任。保护环境就是保护自己,保护生态就是保护发展。绿色发展,对长江航运来说,不仅是个发展问题、机遇问题,更重要的还是一个责任问题。长江航运要以国家战略为引领,以绿色发展为方向,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发展机遇、发展形势、发展局面,化机遇为动力,化优势为胜势,敢于担当,率先发展,努力成为中国内河航运绿色发展的先行官、排头兵和主力军。
2、拓展绿色发展空间
抓发展必须抓环境,抓环境就是抓发展。良好的发展空间、优越的发展环境是长江航运绿色发展的关键因素。
一是进一步强化长效机制。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法律法规体系,积极争取“航道法”等重点法律早日颁布实施,依法规范和保护绿色发展。同时还要积极争取更加有利的绿色发展政策,加快推进长江航运绿色发展。
二是进一步深化科技创新。着力建设长江航运科技“创新平台”,促进创新资源的开放与共享。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充分发挥行业研发中心的作用,广泛开展与科研院所的攻关合作,积极开展长江航道系统治理、长江干线船型标准化、现代安全监管体系、节能减排等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应用。着力打造长江航运科技“创新团队”,加强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培养,全面提升航运职工的创新素养,鼓励创新,宽容失败,使创新成为全体职工的自觉行动。
三是进一步优化水资源综合利用。发展空间与生态资源密切相关,要把长江航运的绿色发展与经济社会的绿色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把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把开发与保护有机结合起来,把发展与生态有机结合起来,把水运与水利有机结合起来,注重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营造可持续的绿色发展空间。
3、突出绿色发展重点
长江航运还有很多发展难题需要破解。我们必须坚持绿色发展不动摇,更加注重提高发展质量,更加注重优化发展途径,更加注重丰富发展内涵,更加注重增强发展动力,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发展之路。
一是要强化长江航道建设。长江航道是长江航运现代化的基础,是绿色发展的基础。要坚持适度超前的原则,贯彻落实“深下游、畅中游、延上游、通支流”的新方针,加强与地方政府和水利部门的合作,加快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建设进程,着力实施中游航道系统治理,全面提升库区上游航道通过能力,高度关注支流航道建设,推动干支航道联网联动,注重建管养的有机统一,注重数字航道建设,形成整体发展优势。
二是要加快推进船型标准化。航运结构调整,关键在船型标准化。要积极落实长江干线船型标准化总体实施方案,按照“开前门、关后门、调结构”的方针,综合采取技术、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淘汰老旧落后船舶,建造标准船型,力争“十二五”末,长江干线货运船舶平均吨位达到1600吨,到2020年船舶平均吨位达到2000吨,船舶绿色性能和安全技术性能明显提高。
三是要建设现代物流体系。加快综合运输体系建设,积极推进水、铁、公、空多式联运,实现“零距离换乘”与“无缝隙衔接”,降低物流成本,提升物流效率。同时,要加快长江航运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以信息化引导现代物流发展,提高物流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
四是注重节能减排和生态保护。要充分发挥长江航运的低碳优势,进一步强化低碳发展优先的原则,加快建设长江船舶垃圾和油污水接收系统,建立船舶污染监督管理和应急反应体系;逐步提高船舶排放标准,禁止生活污水不达标的船舶进入三峡库区,尽快淘汰能耗高、污染大、安全系数低的老旧船舶和单壳液化危险品船舶;加强对危险品的源头管理,积极推进液货危险品运输市场的资源整合,在三峡库区安装使用载货汽车滚装船大型安检设施,实现长江航运与绿色生态的和谐发展。
江苏“十三五”经济发展新趋势与新特点
“十三五”时期是江苏全面贯彻落实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积极投身“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伟大实践的关键时期。江苏经济在新常态下继续运行,将呈现一系列新特点、新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潜在增长率有所下滑,新旧增长动力转换加速进行,江苏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将逐步提升。面对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目标任务,江苏既要及时培植新动能,以冲抵传统动力衰减带来的短期阵痛;同时更要借力新动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塑造发展新优势。“十三五”时期,受要素成本上升、人口红利消失等因素影响,江苏经济潜在增长率将有所下滑,由此会进一步压缩经济增长空间,但由于包括江苏在内的长三角核心区早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前后就致力于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并取得实质性成效,尤其是在转型升级中带来的增长新动能,不断蓄积并逐渐率先形成增长新引擎。预计“十三五”期间,江苏以加工贸易为典型代表的传统增长动力逐步衰减,同时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代表的经济新动能将从力量积蓄期进入动能全面释放期,江苏经济有望在小幅波动中进入新稳态增长区间。同时,由于经济体量加大,未来江苏经济增速虽可能有所放缓,但实际增量可观,发展质量也将迈向新台阶。
创新驱动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充分暴露,江苏创新型省份建设将在攻坚克难中取得实质性突破。发展创新型经济,是江苏经济进行“第三次转型”的核心内容。近年来,江苏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成效显著,但在基础创新力、高端创新突破力、科技创新创业水平、创新机制体制、区域创新生态等领域仍存在诸多薄弱环节。例如,江苏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排名连续多年位列全国第一,其中企业创新能力、创新环境两个单项排名第一。但知识创新能力低于北京,知识获取能力低于上海,创新绩效低于广东。创新体制机制不活、科技创新水平不高,是制约江苏创新型经济发展的关键瓶颈。根据江苏省委、省政府要求,到2020年,江苏将成为全球有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引擎,主要创新指标力争达到创新型国家和地区中等以上水平。“十三五”时期,江苏能否在克服创新短板,在构建区域创新生态、提升科技创新水平上实现根本突破,将是决定能否实现上述目标的根本性因素。
“智能制造”、“互联网+”等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加速涌现,将深刻改变江苏产业、企业和市场质态。江苏制造业在全国具有领先优势,但在互联网经济等新经济领域与广东、浙江等地区相比存在明显差距。“十三五”时期,江苏将进一步发扬“三创三先”新时期江苏精神,抢抓“中国制造2025”深入实施、互联网跨界融合创新方兴未艾等战略机遇,按照调高、调轻、调优、调强的思路,推进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创新,给制造业注入互联网的基因,加快推进研发设计可视化、生产制造智能化、生产组织网络化、产品服务个性化,构建信息化背景下的核心竞争力,使互联网经济等新经济形态,从江苏竞争力的短板变为新优势。
多重国家战略叠加效应加速释放,江苏经济在国家发展全局中战略地位将进一步增强。“十三五”时期,“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江苏沿海开发等国家战略在江苏密集实施,为江苏加强战略统筹,更好发挥综合效应,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多重国家战略的密集实施,为江苏经济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并从国家意志与地区发展的互动中构成江苏发展的特殊战略机遇期。多个国家战略在江苏的布局实施,不仅将带来政策、资源、项目、投资集聚,也将营造出独特的发展环境,丰富江苏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并将成为江苏未来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源,江苏将成为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竞争与合作的重要区域,在全国发展全局中的战略地位有望进一步提升。
全面深化改革各项举措进入落地见效期,以改革促发展将成为江苏引领经济新常态的根本保障。“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江苏将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各项举措落地见效,努力在全国深化改革中走在前列。“强政府”是江苏的重要传统。新常态下,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破除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充分释放市场主体创新活力,一方面,未来江苏“强政府”的内涵将进一步向政府的高效服务聚焦;另一方面,“强市场”、“强创新”将成为江苏经济的新内涵、新优势。
江苏“十三五”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
在新常态下,江苏“十三五”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以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为主线,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通过创新驱动实现产业转型升级,通过加大统筹力度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通过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增创竞争新优势,通过多种富民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通过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努力打造江苏经济升级版,推动江苏经济发展走向中高端。
将经济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在世界经济不确定不稳定因素较多、国内经济下行的复杂经济形势下,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是江苏未来一段时期内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十三五”期间江苏的“稳增长”,不是沿用粗放型发展方式来保持经济较快的增速,而是通过调结构和深化改革来实现经济增长速度和发展效益的双重提升。从宏观上,坚持把扩大内需作为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战略方针,着力优化投资需求,持续扩大居民消费需求,不断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加快形成投资、消费、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局面;建立有效的宏观调控机制,寻求新的增长点,防止和抑制需求膨胀,增强经济发展的稳定性与协调性。从微观上,通过进一步深化国企、财税、金融、价格等方面的体制机制改革,在多个领域加快实行负面清单管理,释放改革红利,激发市场活力,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十三五”时期,江苏一方面必须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施“突破关键环节、提升价值链”的战略,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加快实现制造业由价值链中低端向中高端攀升,并积极推动制造业服务化进程;另一方面,要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以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为主线,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农业机械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做大做强“江苏制造”,从而为“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顺利实施做出积极贡献。
以区域一体化带动城乡统筹发展。一是推进交通一体化,主要是要完善省内交通基础设施,强化省内各地区之间的交通连接及其向省外的对外连接,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的运输功能和辐射功能,加强港口合作、江海河联运,以及港口与铁路、高速的无缝对接,建设长江中下游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同时加大综合交通物流配套建设,形成港口、跨江大桥、高速公路、城际快速通道、城际铁路和高速铁路客运专线相互融通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二是推进市场一体化,包括商品市场的一体化和要素市场的一体化,消除省内区域间地方市场分割,促进商品、人才、资金、技术、旅游等要素在省内无障碍化流动,使得资源要素可以进行有效配置,形成完善统一、开放有序的市场。三是城乡发展一体化,坚持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建立健全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一体化和均等化的城乡统筹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促进城乡合理分工,优化城乡资源配置,形成体制接轨、发展互动、服务共享的城乡发展一体化格局,促进城乡共同繁荣。
增创开放型经济新优势。作为外向型经济大省,江苏迫切需要向有利于创新驱动的新一轮开放模式转型,不仅要注重“高水平引进来”――通过国内平台环境的建设,利用内需虹吸全球人力资本、技术资本和知识资本,更要强调“大规模走出去”――依托国内市场和出口导向战略中掌握的资源,在全球广泛配置那种可以就地吸收和利用的上述各种先进生产要素和资本。通过“引进来”、“走出去”实施更加积极主动、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将使江苏更好地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从而成为江苏下一轮发展的内生动力。
创新民生发展的新路径。紧紧围绕富民优先这一发展的根本目的,积极推进创业富民、就业惠民、社保安民,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实现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的有机统一。在物质财富方面,一是大力实施居民收入七年倍增计划,切实促进居民收入水平的持续增长;二是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实现财富公平分配,逐步缩小部门、城乡、区域差距;三是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完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稳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在精神财富方面,一是加大教育投入,同时努力实现居民教育体系的均衡发展和教育机会的公平发展;二是重视各领域的人才引进与培养,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人才集聚的优良环境;三是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通过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方式加快发展具有江苏特色的文化产业,提升文化产业的规模、效益和竞争力,促进文化的现代化发展。
以经济结构调整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十三五”时期,江苏应当把握以低碳经济为核心的绿色能源革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发展生态化和低碳化产业,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一是向生态节约型产业倾斜。生态节约化概念应贯穿到整个城市建设中的各个环节,包括从宏观到微观的战略选择、布局、管理、监督以及技术改造,到流通和消费领域各个环节,使生态化贯穿到整个产业链。二是积极发展低碳型产业。着力推进节能减排,能源、原材料等传统重化工业的高新化、集约化、清洁化和循环化,加快推进产业发展由传统的“高投入、高排放”模式向“高效益、低排放”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变。
江苏“十三五”经济发展的主要对策
“十三五”期间,江苏经济发展政策,要致力于保持稳增长与调结构的平衡,着眼于保持中高速增长和迈上中高端水平“双目标”,坚持稳政策、稳预期和促改革、调结构“双结合”,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双引擎”,努力在发展中升级、在升级中发展,推动经济发展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具体政策包含以下方面:
重点突破若干重点领域的改革。按照中央和省委的部署,抓住改革的时间窗口,重点在简政放权、财政税收改革、国企国资改革、医疗卫生改革等领域推出一批能够叫得响、立得住、群众得实惠的硬招实招,既对经济增长加力,又让人民群众得益。坚持改革与开放互动并进,抓住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的重大机遇,主动对接,发挥优势,进一步拓展对外开放新空间。以简政放权为突破口,“用正面清单限制政府,用负面清单管理市场”,制定出政府行政审批目录清单、政府行政权力清单、投资审批负面清单、专项资金管理清单以及行政事业性收费目录清单等。同时,建立科学的监管网络和机制,适应由事前监管向事中、事后监管转变;加强政府服务,实现由“强发展型政府”向“强服务型政府”过渡。
兴起新一轮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十三五”期间,江苏以人才引领科技创新和转型升级,不能仅仅局限于海外高端人才的引进,更为关键的是要通过制度建设增强本土企业、本土人才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像马云、马化腾这样在商业实践中最成功的人士,当初也未必符合现在各地引进的“高端人才”标准。江苏应当倡导建设“全民创业型社会”,充分激活广大人民群众蕴藏的无穷创业创新热情、智慧和力量,大力弘扬“创业创新创优,争先领先率先”新时期江苏精神,破除一切不利于创新创业的体制障碍,加快推进公平准入,创造机会均等,鼓励和支持广大城乡居民尤其是懂技术、有理想的本土人才自主创业创新,加快在江苏培育一批“马云”、“马化腾”式的创业人才。
培育新经济增长点。“十三五”期间,江苏要善于从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制造业创新、群众的大量生活需求等各领域激发潜在市场需求,形成新的市场空间,使之成为新增长点的重要来源,发现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是在体制上更加注重依靠市场的力量。让企业在充分的市场竞争中创造更多的新产品、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政府主要起到引导支持和制度创新的作用,加快推动包括科技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体制创新等在内的全面创新,更多靠产业化的创新来培育和形成新的增长点。二是在主攻方向上,培育新的增长点。尤其要注重在现代服务业领域培育新的增长点。要用足用好江苏雄厚的基础和资源,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嫁接融合,促进制造业服务化。主动顺应信息化的时代浪潮,把推进信息化作为现代服务业的主线,通过“互联网+”实现江苏经济的转型升级。
促进传统产业向中高端攀升。必须把产业发展放到稳增长、调结构的全局中来谋划和推进,向结构调整要增长、要质量、要效率。一要突出产品品质,坚持走以质取胜的道路,通过吸引人才、研发投入、工艺提升、品牌建设、质量控制、国际化经营等多种途径,提升“江苏制造”的品质。二要突出服务化方向,推动产业链向两端延伸,实现生产性制造业向服务型制造业转变,最大限度地提高制造业的产业价值。三要突出信息化引领,紧紧抓住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为传统制造业插上信息化的翅膀,在“互联网+”浪潮中脱胎换骨、走在前列。四要突出市场化需求,主动适应消费需求个性化、多样化、定制化的发展变化,积极创新经营理念、商业模式和生产方式,努力在满足需求中创造需求、引领需求。
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上新台阶。“十三五”期间,在前期投入的基础上,江苏应更加重视新兴产业发展的“软环境”建设。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环境,形成尊重创新愿望、发挥创新才能、包容创新失败、肯定创新成果的良好文化氛围;完善“吸引人、培养人、留住人”的用人机制,给予新兴产业高端人才良好物质待遇和情感认同,提供出入境及落户、创新创业、社会保障等多领域的优质便捷服务;加大营造财富效应和激励机制的制度设计,利用各类基金和资本市场的工具激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活力。
加强公共产品和服务投资。“十三五”期间,政府投资既要严格控制在公共产品和服务领域,又要尤其注重群众的大量生活需求等各领域激发潜在市场需求,形成新的投资点。可以考虑以下重点方向:一是建设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和实验室。政府建设好区域创新的公共服务平台,已经成为促进该产业集聚的重要原因。政府要敢于拿出最重要的资源,结合区域产业基础和产业规划,支持、鼓励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之间合作,建设研发的公共服务平台。二是从解决重要民生领域供给瓶颈的角度出发,扩大公共服务业投资,包括大力发展公共医疗、职业教育等。
稳定以房地产为代表的合理投资预期。“十三五”期间,房地产市场仍然是凝聚政府债务、企业债务以及各类金融风险的一个重要交汇点。江苏应当以稳定房地产市场和房地产价格为主,以新型城镇化带动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通过强化发展“大城市―卫星城”这一城市群格局,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以地铁、轻轨、高架、快速路等重大基础设施打通城区与郊区(郊县)的明确界限。让城区人口更多地在城市居住,缓解城市中心的居住、交通、环境压力。同时,城市在主干交通覆盖的条件下,充分接受城市中心的经济和商业辐射,从而提升土地和房地产价值。
关键词:农科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在当前高校大学生整体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农科大学生就业面临更多的困难。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宏观层面上看,一是自高校扩招后,出现持续几年的大学生就业高峰期,增加了全社会大学生的就业难度;二是社会经济整体发展不平衡,农业经济发展滞后,大型农科企业少,造成就业岗位严重短缺。从微观层面上看,一是传统农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步伐缓慢,使农科学生的质量与素质结构尚不能很好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经济的需要;二是部分农业院校就业指导弱化,忽视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培养和提高,就业指导与服务无法适应新形势下学生就业的需要;三是某些农科学生就业观念陈旧,期望值过高,使就业范围更加狭窄。因此,从根本上提升农科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促使农科毕业生顺利就业,既是市场经济对高等农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经济和农业发展的客观需要。
一 按照现代农业科技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优化农科大学生的知识结构
相对于过去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的传统农业科学,现代农业科技的发展更加注重与生命科学、信息科学、社会科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注重向综合化方向发展,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航天技术等新方法及手段也日益更新和完善,现代农业科技吸收系统科学的理论从过去单纯注重生产环节向注重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转变。这势必对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具体而言,要求农科大学生在校期间既要掌握本专业领域深厚的理论基础,又要了解世界前沿科学文化知识;既要具备较高的农业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能力,又要能够进行现代化农业经营、农业管理、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还必须具备能够进行农业技术推广、农民培训等综合能力。
首先,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应按照现代农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培养多样化创新人才,在专业设置、培养人才层次、人才知识结构上实现三个“多样化”。具体体现在:在专业结构上,将专业课程设置的纵向深入与横向拓宽统筹起来,实现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课程的相互渗透,打破专业之间的壁垒,培养复合型农科创新人才;在层次结构上,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缩减专科生比重,积极鼓励农科毕业生报考研究生;在知识结构上,强调现代生物科学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文献检索、经营管理、农产品加工、外语等知识技能的培养。
其次,调整和改革教学内容,创新课程体系。顺应知识增长、农业科技发展的新趋势,及时更新陈旧的课程内容,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哲学、法律、语言等提高大学生修养的人文课程教学。适当减少必修课,开设跨专业的公共选修课,尤其应增加开设沟通学、公关礼仪、社会心理学等选修课程。条件允许的还应开设创造学等课程,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获取知识的质量,夯实农科大学生的知识面,强化知识基础。
第三,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专业课程设置与学生的职业发展及其培训结合起来,增加实践教学内容,加强实践环节。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有关经验,建立教学实习制度,安排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到基层农业企业、农业战线从事实习和实践工作,使他们增长社会实践知识,了解和熟悉现代农业技术,从而适应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变化。
二 充分发挥显性课堂和隐性课堂的双重作用,提升农科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人际沟通能力、个性、特长以及解决实际决问题、社会应变能力等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就农业院校农科类大学生本身而言,相当数量大学生由于本身学农积极性低,只满足于应付完成一些必学课程,对于专业知识掌握程度不够,缺乏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高等农业院校必须充分发挥显性课堂和隐形课堂的双重作用,全面提升农科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一方面,注重对农科大学生外语、计算机等技能的培养,加强英语口语训练和综合运用能力;另一方面,鼓励农科大学生辅修其他文科类专业,如经济、管理、法学类等第二学位,大力提高综合人文素质。同时,积极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大力推进素质教育,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比如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以及各类文化社团活动等,全面提升农科大学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使他们具备较强的口头表达、人际沟通、实际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以在就业市场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 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和择业辅导。帮助农科大学生设计好自己的人生道路
系统地为农科大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不仅可以使他们更早地了解自己、了解社会,督促自己朝设定的目标努力,发挥出自己的潜能,还可以克服由于对农业的不了解而导致不愿意从事农业的错误思想,端正学习态度,重新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有利于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
第一,帮助农科大学生合理设定职业生涯规划的目标。目标设定就是大学生形成短、长期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其中包括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短期职业目标的时间可定在毕业后3年内,应符合目标清晰明确、与自我价值和长期目标一致、顾及内外发展环境、目标有可实施性等要求。长期目标的期限一般确定在5年以上。长期目标没有明确的实现时间,在一定范围内实现即可,目标的确定要与社会需要相结合,符合自己的价值观,具有一定挑战性,能够用语言定性说明。
第二,帮助农科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可从以下进行:(1)进行自我定位,建立初步的个人发展计划。大学生在进入校门后,学校首先应通过入学教育、专业教育等各种形式向学生介绍学校历史背景,学科专业结构、发展前景、社会需求形势和就业分配状况等,引导他们对学校、专业进行深入了解,对农业有一个新的认识,促使他们彻底转变“农业没有出路”的看法,帮助他们在掌握学校和专业信息后,对当前学校环境和未来社会环境进行评价。然后利用相关专业测评系统,开展职业测评工作,根据职业测评和咨询结果,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爱好和特长,进行自我认识和定位,建立起初步的个人发展计划。(2)加强职业培训,提高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引导农科大学生一方面学好专业课和基础课,并通过社会实践、教学实习、生产实习等形式,在培养专业实践技能的过程中,把掌握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转化为职业技能;另一方面调整职业心态,克服急功近利的心理,养成踏踏实实从基层做起的精神,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3)
对就业面临的内部和外部环境进行分析,有意识地进行自我设计和管理。农科大学生在进行就业选择时,首先要结合近年来的毕业生就业单位统计和用人单位需求情况,了解本专业的社会发展情况和市场对本专业的需求状况,进行专业就业形势分析;通过自我评价与社会实际需求作对比,清楚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和缺陷,并按照用人单位需要,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弥补存在不足,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有意识地进行自我设计,确定好自己的发展方向。(4)加强求职能力训练,建立求职信息网络,为充分优质就业准备条件。
四 加强创业教育,提升农科大学生的创业素质
创业教育不仅是今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选择。创业教育,就是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有效地进行有关创业的体验。在内容上包括创业意识教育、创业能力教育、创业知识教育、创业心理品质教育。具体途径有:
第一,树立创业教育的新理念,变培养学生的适应性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努力培养具有创业能力的人才。创业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事业心、开拓性、冒险性和创业能力。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通过创业教育唤醒、启发、诱导、挖掘农科大学生的创业潜能,鼓励他们发挥聪明才智,开拓创新;要教育学生要树立新的就业观:一是“学会生存”的观念,即正确把握和处理生存与发展的关系,把社会需求作为自己求职的客观基础;二是终身择业的观念。
第二,多形式、多渠道地开展创业教育。可以邀请企业家进课堂,介绍创业过程、方法、经验和教训,用现身说法昭示创业成功的可能性,打破学生思想上对创业的神秘感,打消学生心理上对创业的畏惧感,增强学生创业的信心和勇气;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学生深入到科研院所、农村和企业去练就真本领、锻炼硬功夫;经常组织诸如考察企业创业经历和经营状况的社会实践,分析创业者成功的个案;举办多种形式的创业计划大赛及按程序体验创业过程的模拟演练等各种能使学生获得创业体验和感性认识的创业活动,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提高自身创业基本素质的热情。
第三,全方位为开展创业教育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把学生的科研训练和创新、创业教育列入教学计划;创建现代高等农业教育实习基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创办大学生创业中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主动建立与社会结合的大学生创业活动基地,为学生提供活动平台。
五 建立和完善以学校为主体的具有农科特色的就业市场,为农科毕业生就业搭建好平台
为拓宽就业渠道,适应当前新形势,很多高校开始举办以学校为基础的就业市场,加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在相互选择上的针对性和时效性,这一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毕业生的欢迎和信赖,也有利于提高高校的知名度。因此,农业院校应该建立、健全和完善具有农科特色、以学校为主体的就业市场,为农科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的平台。一方面完善和规范以学校为基础,与人才市场、劳动市场相互贯通的“有形市场”,另一方面加强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的建设,培养学校的“无形市场”。充分运用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化管理手段,通过网络搜集、和管理信息,开展就业指导,乃至在网上举办“双向选择”活动等,把网上就职择业作为一种全新的就业理念和便捷的就业方式。另外,农业院校还应加强与农业企业、农业科研机构、农业服务行业以及社会其他各行业的广泛联系和合作,在市场调研上下功夫,摸清本校各专业在当地乃至全国的可能接纳单位,建立用人单位信息库,与用人单位在人才培养和输送等方面建立长久的联系,给农科毕业生提供更广阔的就业空间。
关键词:公安装备管理;问题;创新对策
一、引言
党的十提出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为公安机关从体制上、机制上、保障上破解掌控动态社会难题提供了政策支持和组织保障。公安装备管理是公安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安机关根据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实施的列装、配备、使用各种装备的各项管理活动。公安装备管理的实质是服务公安执法工作。公安装备保障是加强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提升公安机关战斗力的基础和保障,也是衡量公安保障水平和队伍战斗力的重要标志。笔者结合公安装备管理的现状,从怎样加强公安装备科学管理以及尽可能地发挥公安装备的整体效能出发,对公安装备管理工作提出几点思考。
二、公安装备管理的概述
(一)公安装备管理的概念
公安装备是指公安机关及其公安民警所配备使用设备、器材、武器和警械等装备的总称。如警察个人防护装备和器具,现场勘查车、防暴运警车等。公安装备管理是公安机关根据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实施的列装、配备、使用各种装备的各项管理活动。它担负着保障和服务公安中心工作的重要职责,发挥着保障、服务、聚合、激励、监督的重要作用。长期以来,公安装备的管理和使用在信息处理、快速反应等方面越来越显示出重要而独特的作用。
(二)公安装备管理的意义
公安装备管理是公安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民警察依法履行职责,及时有效地制止违法犯罪,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治安秩序,保护公民人身安全和合法财产,完成各项中心工作,提升快速反应和处置各种突发事件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物质前提和组织保障。
1.加强公安装备管理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目前,改革处于深水转型期,经济社会建设发展较快,人流、物流、资金流流量增大,刑事犯罪高位运行、重大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对公安机关的打管防控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加强公安装备建设,推进公安装备的规范化管理,是时代的要求,群众的需求。
2.加强公安装备管理是提升公安整体战斗力的需要。公安装备是构成公安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安机关装备管理质量直接关系到公安工作水平和能力。进一步加强公安装备配备,提高装备性能,强化装备管理,这是提高公安战斗力的需要,也是保证经济社会发展安全稳定的需要。
3.加强公安装备管理是公安工作可持续创新发展的内在需要。近年来,公安装备管理建设有了快速发展。但是公安装备管理还不够规范,科技创新水平还有待加强,公安队伍的结构有待优化。所以加强公安装备管理是公安工作创新化、规范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三、公安装备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及成因
(一)公安装备管理工作中的问题
近年来,公安装备管理虽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与信息化社会、科技的快速发展进步仍有差距,仍不能适应当前治安防控、打击犯罪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 缺乏统一认识。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但是,就公安装备管理而言,还存在许多认识上的不足:表现在重视投入、忽视实效;重视规模、忽视规划;重视配置、忽视管理三个方面。由于这些问题存在,导致有些公安机关警务装备管理机制相对滞后。传统管理观念影响了公安装备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2.缺乏长期规划 。目前的装备配置有的比较陈旧和凌乱,存在结构上的不合理、种类上的不完善等现象。在装备管理中,有的地方没有把握好全局并科学制定公安装备的长效机制。影响了现行法律法规及各项管理制度的落实、科技人才的开发、装备的管理水平、装备的训练使用等。
3.缺乏与时俱进。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警用装备管理创新性方面还存在一定差异。装备的科研生产、制造与实际使用脱节比较严重,装备未能发挥最佳效能。配置和管理上未形成系列化。
4.缺乏整合平衡。长期以来,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造成了警用装备水平的差异。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少数公安机关的某些警用装备的水平,已经与欧美发达国家相差无几。然而,中西部经济发达地区的警用装备仍然相当落后。装备在种类配备上也不够合理,各项目投入不均衡,片面追求公安装备的高精尖。
四、加强公安装备管理工作的创新对策
近年来,在各级党政机关、社会各界的积极努力下,公安装备管理取得了较大发展。“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公安装备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遵循规律,科学实施。针对以上方面的问题,我们需要找准症结,对症下药,建规划、建队伍、建机制;求规范、求创新、求合力,以求公安装备管理工作的持续创新科学全面可持续发展。
(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新时期的公安装备管理工作要求必须积极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转变和调整管理理念。
1.树立创新观念。挖掘发挥装备效能增长点,要从“老路子”、“土法子”等传统经验型管理和思维定势中跳出来,努力实现装备管理工作由经验型管理向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管理转变。
2.树立全局观念。拓展装备管理和服务保障范围,做好公安装备的发展规划、选型采购、管理维护、检修验收、更新报废等工作,保障公安装备管理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管理轨道。
3.树立法制观念。加强“法律法规、相关规范”的学习,做到依法用装,依法护装,推进装备管理工作的健康发展。
4.树立文化观念。要营造一个人性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良性文化氛围,构建文化育人场景,真正实现公安装备为公安工作服务的目标。
(二)科学规划,制度强化
由于观念和客观条件的制约,公安装备不同程度地存在闲置浪费、不善管理的现象。对此,要采取有效措施,使公安装备的价值最大化最优化。
1.加强完善装备管理制度,确保装备规范有序。制定科学的装备管理、使用、维护、人为损坏等各项管理制度,落实好“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责任到人”、“谁使用、谁保管、谁损失、谁负责”的责任制。
2.对公安装备要进行全系统、全过程的管理,包括对公安装备的发展规划、配备标准、采购使用、维护保养以及固定资产登记、转移等一系列活动的管理。从根本上解决“谁来管、管什么”的问题,真正将公安装备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3.建立职责明确、相互协调、廉洁高效的装备管理机制。在装备保障机制和服务方式上打破过去那种统包统揽的格局和模式,通过节约挖潜、科学管理、改进机制等方法和途径,整合装备资源,盘活闲置设备,最大限度挖掘装备的使用效能,提高经济效益。
(三)创新驱动,与时俱新
公安机关应当立足国际装备技术发展的前沿,密切关注国际先进技术的发展动态,提高公安装备的各项技术指标,结合工作实际,努力增强我国公安装备科研开发与转化的创新能力。
1.装备科研工作者要尽快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要与部门、院校开展合作,努力引领公安装备新方向。去年底,济南市公安局与浪潮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这是全国首个大规模正式启用的“公安云计算中心”,它以指挥、刑侦、治安、户政等各公安业务应用为重,全力打造了一个面向公安警务应用的行业云典范。
2.公安装备管理要准确把握科技信息化发展的新趋势,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科技在打击犯罪、社会管理、服务群众等方面的综合效能,全面提升了公安工作的现代化水平。比如,青岛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部门研发出5种智能化办证设备,为群众办理证件效率提高80%,是实现公安装备管理现代化的典范。
3.加强新装备的培训。举办新技术及应急装备使用和管理培训班,聘请业务专家对新装备的特性、维护原理及应用实战等注意事项进行诠释,以发挥新装备在实战中的实效。比如,目前很多单位建立了多类GPS系统,以促使GPS系统在公安信息化建设中发挥更为突出的作用。今后,GPS系统在公安领域的发展前景广阔。一是和物联网系统结合实现室内和室外一体化定位。二是和视频监控结合实现全面防控系统。三是和手机平台结合实现即时调度。这些先进的技术都是要不断学习和思考的。
4.建立新装备追踪评估机制。对已配备使用的装备实施追踪管理,及时反馈意见,及时检查监督,以利于装备的再创新再发展。
(四)缩小差异,整合平衡
由于各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不平衡,装备管理水平差异明显。我们应力求做到:
1.完善公安装备配备标准和武器警械等技术标准,形成完善的公安装备管理标准体系。坚持适用、质优、超前的原则,组成一个功能完好、系统完整和相互补充的有机整体。确保公安装备管理各警种的均衡发展。
2.充分利用装备管理信息系统,将公安装备统一录入公安装备管理信息系统,切实做到底数清、情况明,为日常装备管理、突发事件而快速调运装备提供第一手资料,确保装备规范化均衡化管理水平快速提升。
3.加大公安技术装备投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积极与地方科研部门和有关单位合作,采取租赁、合作、分期付款、共同开发等多种形式降低装备成本,逐步缩小中西部及偏远地区和发达地区的差距。
4.整合应急装备管理系统。建立警务保障和应急管理平台,实现应急装备数据运用计算机网络实时管理,增强对装备的可控性和动态管理;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提升应急装备的应用能力和使用效率。比如,“7.5”事件发生当日,新疆公安厅信息通讯处的同志驾驶无限图传车在现场采集图像。公安部图像中心也第一时间把备勤等级提升到红色,这充分显现了通信应急装备的巨大优势。
通过以上措施,最终达到地区之间、警种之间、部门之间装备建设和管理的有效平衡,确保公安战线整体战斗力的提升。
五、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国家和社会对装备工作的高度重视,人民群众法律安全意识的不断增强,公安装备管理工作的任务日趋繁重,这也给公安装备管理提出了越来越多的新课题。只有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立足服务基层、指导基层的工作态度,才能在不断探索创新中追求装备工作的进一步提升,达到“保障有力”的工作目标。公安装备管理工作担负着保障和服务公安中心工作的重要职责,发挥着保障、服务、聚合、激励、监督的重要作用。必须按照公安部提出的目标和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大力抓好服务和保障,扎实推进“三基”工程建设,为公安工作的长远发展加油助威,增劲助力。公安装备管理应当按照“配备标准化、使用规范化、分配合理化”的要求,不断强化和创新发展,以适应社会迅猛发展的要求。总之,公安装备管理是实施科技强警战略、全面提升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战斗力的重要举措。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必须加强公安装备管理建设,树立科技武装装备的警务理念,建立健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工作的装备信息综合研判协调管理机制,不断提高发现预警和执法战斗以及服务民生的能力,使公安装备管理真正成为警务改革的助推器、打击犯罪的重武器、社会治安的风向标和服务民生的坚强后盾!(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参考文献:
[1]余凌云.当前阻碍人民警察执行职务的现状、成因及对策[J],2007-08
[2]商继宗.教学方法现代化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3]包桂兰.警务信息化对策研究[J]北方经济,2008(4)
[4]刘淑霞.构建公安民警远程教育训练模式的思考与探索[J]公安教育 ,2008(2)
[5]何家弘.《公安学论丛》[M]法律出版社,2006.10
[6]刘彦飞.《公安单警装备战术手册》[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2
[7]《公安装备与财务管理实用手册》.[M]银声音像出版社,2004-5
[8]CPS警装网公安装备信息化.2011-11-28 2011-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