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历史文化的感悟范文

对历史文化的感悟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历史文化的感悟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对历史文化的感悟

第1篇:对历史文化的感悟范文

二、活动对象及课时:北京市丰台区东高地第三小学五年级全体师生

课时:上午四节课

三、背景分析:

首都博物馆于1953年开始筹备,1981年正式对外开放,原馆址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京孔庙。作为北京市“十五”期间重点文化建设工程,首都博物馆新馆建设项目的立项申请,于1999年得到北京市委、市政府批准,2001年经国家发改委报国务院批准实施,2001年12月正式奠基兴建。

首都博物馆新馆于2005年12月开始试运行,2006年5月18日正式开馆。首都博物馆以其宏大的建筑、丰富的展览、先进的技术、完善的功能,成为一座与北京“历史文化名城”、“文化中心”和“国际化大都市”地位相称的大型现代化博物馆,并跻身于“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博物馆行列。

基本陈列有《古都北京·历史文化篇》、《京城旧事——老北京民俗展》。《古都北京·历史文化篇》是首都博物馆展陈的核心,表现了恢宏壮丽的北京文化及不断递升并走向辉煌的都城发展史,成为创建国内一流博物馆的品牌陈列。

精品陈列有精品陈列有《古代瓷器艺术精品展》、《燕地青铜艺术精品展》、《古代书法艺术精品展》、《古代绘画艺术精品展》、《古代玉器艺术精品展》、《古代佛教艺术精品展》、《书房珍玩精品展》。这七个馆藏精品展览和《京城旧事——老北京民俗展》是对北京文化展现的补充和深化。

四、活动目标:

通过带领学生参观首都博物馆对学生进行生动深刻的爱国注意教育以及树立优良品质和民族自豪感。使学生感悟生在首都,长在首都,认识首都,了解首都,热爱首都,感悟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艺术、感悟民族精神、民族审美情感,以活动促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五、涉及方法:

参观法

六、活动准备:

1、实地了解首都博物馆位置、场馆情况。与场馆负责人联系。安排好参观路线以及导游工作。安排好参观所用车辆以及带队老师情况。

2、参观安全工作:参与外出参观活动,下发“参观首都博物馆活动通知”,让家长了解此次参观活动的目的和安排,并经家长同意方可带学生外出。由学校和教师统一做好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确保学生参观途中的安全。参与带队教师认真负责。对学生进行乘车安全、场馆参观纪律等一系列的安全教育。

3、针对此次活动布置活动任务:感言、小报、绘画、摄影作品(学生任选其一完成)

七、活动过程:

1、早晨七点到校,各班带队教师对学生进行活动前再教育,乘车出发。

2、各班学生在带队教师和讲解员的带领下有序地参观首都博物馆。

3、参观结束后组织学生上厕所同时清点人数。

4、组织全体学生在首都博物馆门前合影留念。

5、坐车返回。

八、预期效果:

1、在整个参观活动中学生的文明礼貌、遵守几率、集体荣誉感得到充分体现。

2、学生了解首都的人文风貌、历史、文化、建筑特色等。

第2篇:对历史文化的感悟范文

1.本节课是古诗教学,创设意象、营造意境就显得尤为重要,本课开始就注意诗意氛围的营造,通过声情并茂的读,激发学生对诗的感觉、回味,将学生带入诗的王国,为下一环节的用诗诠释诗奠定了基础。

本诗意境雄浑苍凉,如何让学生感悟并走进诗歌的苍凉意境呢?我在教学中把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解读感悟诗歌的前两句,利用品读字词,想象画面,音乐激情等方法,当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人未还”中所包蕴的巨大历史悲怆、无限深沉叹息的时候,“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呼喊才那么震撼人心,诗歌的苍凉意境学生也就得到了初步领略。

2.读悟结合,体味诗情。以前两句诗的教学为例,我引导学生从征人和亲人两个方面感悟,力求做到读悟结合,以读促悟,以悟促读。如引导学生从征人角度感悟时,在学生初读理解诗句的字面意思后,我引导学生感悟:征人在边关的生活可能是怎样的?假如你是征人,面对这样的生活,你会作何感叹、作何感想?有些学生悲伤忧郁,思量回家,而更多的学生想到的是‘不破楼兰终不还!’

的豪情壮志。教师随机引导:孩子们,仗要打赢,我们更希望我们的战士能平安回来,这是谁的心声?从而引出亲人的思念和深情呼唤,使全诗内涵更深,更有效地加深了学生对诗歌感情的理解。使后两句的学习水到渠成。

第3篇:对历史文化的感悟范文

关键词:中职学校;旅游专业;历史文化教学;特点;分析

历史学科是中职学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学科具有良好的德育功能,但历史事件及现象具有久远性和陌生性,给中职学生造成认识上的障碍、理解上的困难,必须采取适当的方法,使历史教学联系现实,紧密结合社会生活,激发学生积极的态度体验,激活学生的思维,吸引学生主动理解知识。

1中职学校旅游专业历史教学联系现实的前提

1.1高考改革引发对中职当前历史教学现状的思考

素质教育的今天,新高考历史越来越注重考与现实联系的重大历史问题,越来越注重历史的发展与规律。高考模式改革成综合科目能力评价体系,学生要拿到更高分数,就要以能力立意,运用新材料,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感悟现实需求。职业教育强调文化与专业能力的培养,中职旅游专业历史文化课教学更应注重与当下现实。当前一些中学校急功近利,忽略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甚至砍掉所有的文化课程,这种极端实用主义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中职历史教学的联系现实特点,打破传统的模式,创新实施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具有很好的实效性。

1.2新课程改革对历史教学提出的要求

陈旧的教育模式重识记强灌输,导致学生厌学历史的情绪不断滋长。新课程改革实现了质的飞跃,强调历史课程要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学习能力。联系现实的教学特点在学科体系上从历史客观真实过程出发,建构新型的中学历史学科体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创新能力。[1]课程改革建立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教师应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历史联系现实的教学有利于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更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问题的理解,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理解,便构成了真实而丰富的情境资源,为历史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

1.3教育技术的发展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给学习者带来全新的认识方式,以便于知识的主动建构,可以有效地激发联想,使学习者经验同化学习到的新知识。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历史教学使学生身临其境,缩短了现实与历史的距离,大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根据教材需要营造课堂的历史氛围,陶冶学生情操。历史内容比较抽象或复杂,运用多媒体教育技术,变无声为有声,可以变抽象为具体,提供多重感官刺激,调动学生强化感知,建立空间想象能力,给学生以启迪。

2中职学校旅游专业历史教学联系现实的实践方式

2.1从历史角度探究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前人的经验值得借鉴,历史给我们智慧,历史提供的借鉴能激励人们的行动。今天我们需要总结历史的经验。随着社会的发展,借鉴历史的内容也更加丰富,要注意总结科技、经济、教育、文化的经验,思考其得失,争取新的未来。我们已迈入21世纪,新的世纪需要新的人才,历史学科可以培养时代所需要的人才,教师应有意识地培育学生的时代品质。

2.2结合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的特点——联系现实讲授新课

我国中职教育的文化课设置主要还是为专业课服务,中职学生与普通高中学生一样,还是渴望学习的青少年,职校是他们学校教育的最后一站。但部分的学生对学业放松,部分学生由于对职业不成熟的规划,整天得过且过,对前途感到渺茫。这些学生缺乏积极、健康的从业意识,最后导致他们心理素质低,承受能力差,文明礼貌修养较差,综合素质不佳。[2]中职历史教师要在历史教学中予以引导。首先,要培养中职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要培养战胜艰难的品质。没有吃苦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力,是不可能在竞争中取胜的。进行吃苦教育,通过实践让学生体会吃苦精神的实质,通过实践体验,克服学生追求享受的惰性,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提高中职学生的吃苦奋斗行为自觉性。其次,培养中职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责任意识是指个人对自己、他人、家庭、集体、祖国和社会所负责任的认识、培养学生报效祖国、报效社会,经常考虑为社会做些什么,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对家庭的责任意识。

2.3利用学生的实践探访,感悟历史

在教学实践中,补充一些历史传说、历史名人,使历史鲜活起来,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课的兴趣,改变沉闷枯燥的历史教学状况。利用乡土史进行教育,让学生实地考察历史遗迹,查找资料写村史,调查访问历史见证人,编写历史人物小传,扩大学生的历史认知视野,使学生尽快地投入到历史学习的情境中,从而让学生感受历史。

作者:陈秀云 单位:阜新市第一中等职业技术专业学校

参考文献:

第4篇:对历史文化的感悟范文

关键词:历史文化保护;城市规划设计;城市改造

Abstract: With increasingly rapid development of modern urban planning, the protection and update of historical buildings and historical districts is more and more urgent. Illustrated with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History Memorial of Fourth Field Army as well as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of some city, the processing principles between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preservation and urban development planning. With the principles of protecting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uildings, the reuse desing idea and methods are used in the reconstruction of old urban districts, so as to realize the integration between the protection of historical districts and buildings and urban construction.

Key word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protection;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urban re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一座城市就是一个人类文明发展的缩影,记载着人类社会的智慧和文明发展轨迹。但是,现代经济使得城市的发展越来越快,高楼林立,车水马龙,这些都比在历史的风吹雨打下所导致的城市破坏,要严重得多。1976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通过的《内罗毕建议》中指出[1],整个世界都存在同一个问题,那就是随着现代化城市的扩张,一些城市的历史文化被人为地进行了破坏,历史留在建筑上的语言,越来越少,这就迫切要求对历史或传统的建筑进行保护,这会对后代了解国家或城市的发展历史十分有利。在这个前提下,许多学者对此提出了建议。这也使得保护工作由一座建筑转向了整个文化街区或城市的某个局部地段,从而使得历史得以在建筑上延续。在规划保护上,宏观静态和微观指标相结合,使城市总体层面和建筑风格、色彩运用、体量等表现较好[2],但对于中观层次的引导还有待提高。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再利用的城市设计理念和方法,就有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1、实际案例展示

我们以在城市规划设计下,某市第四野战军纪念馆和其周围环境的保护为例,来说明现代城市设计方法与历史文化地段的和谐统一,表明了城市对于历史文化的尊重。在这个理念指导下的城市规划,历史文化要素和现代城市文明的发展需要,达到了完美统一。

某市第四野战军指挥部位于该镇东北隅昌盛街,是一座青砖灰瓦的宅院建筑。它所处的地理位置是老城区的核心。在图1上我们可以明确看出,被规划的区域在某市田字形状的老城区内,将军路将其一分为二,北面是城市支路,南面是精兵胡同,西面是城市支路。

图1 历史纪念馆及周边环境现状

四野的指挥部经过了一次整修,保存完好,现作为历史展览馆对外开放。历史展览馆的北面和西面是低层住宅和一些混合的建筑,东面和南面是棚户区和老旧的住宅楼、简易楼以及一些临时搭建建筑。

2、规划目标

在历史街区的改造过程中,恰当使用城市设计的理念,达到现代建筑和历史文化的完美结合,使其形成新的城市风景[3]。这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在保护历史文化的基础上,借助历史街区的建筑整合方法,达到保护历史建筑和体现城市特色的完美结合。

第二,要对历史文化所在地段内的要素进行规划设计,与交通、环境和谐统一,使其各项功能实现最优化。

第三,对历史文化所在地段内的建筑进行改扩建,变实用功能为旅游项目,减少传统商业的功能比重,使得文化旧街区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4]。

3 、规划设计的策略与原则

结合现实条件和规划需要来进行改造区的开发建设,在远期和近期的开发目标的基础上,利用PCD理念确定0.5----1.0hm2范围内操作性强的最小开发单位,开发模式要渐进和生态相结合,分步骤进行小范围的改动建设。

因为历史建筑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厚重并且不可恢复,所以地位非常重要,在开发改建过程中实际操作存在一定的难度,城市总设计规划师的建议和指导意义重大,责任层层分解,设立本开发区的设计师,与城市规划主管部门一起,参与辖区内子项目的规划设计工作,同时对所属项目进行统一规划控制,对进行的项目进行实时指导,以保证规划思路和目标的实现。

4、规划方案设计

4·1 改造区的情况介绍

处于改造区的四野历史博物馆,占地5760平方米,有青砖灰瓦屋顶,木质结构硬山式房屋35间,共 1100平方米,建筑物分为东院和西院,东院为一正两厢共十五间的三合院,其中正房五间,左右厢房各五间。西院是一个二十间的四合院,东西南北各五间,两院由一个月亮门相连。在这个区域内的建筑物带有晚清民居的典型特点。这次的改造要在4.08hm2的范围内,以现有建筑物为基础进行,具体设计为:带型广场景观带1 hm2,历史展览馆0.4公顷,红色旅游步行街1.4公顷,刘亚楼指挥所、警卫连、卫生所遗址恢复0.7公顷,指挥所遗址恢复0.58公顷。

4·2对其功能的准确定位

发生在1946年10月到1948年10月期间,该是第四野战军的前线指挥所所在地。半个世纪以来,战争的硝烟已经散去,但是历史的遗存价值和革命的纪念意义却应该永远保存,让后人凭吊和怀念。基于此种想法,规划设计老城区改造,在保留原有建筑物的基础上进行对外旅游开发设计。老城区市民公共活动空间集中在四野指挥所以南的带形广场,以及红色旅游步行街和历史博物馆周围,这个区域的建筑要能集历史纪念、商业服务、旅游休闲功能为一体,展示出未来城市的文化内涵和主旨。

4·3 规划区域的总体设计

城市PCD开发模式的原则是,在保存原有历史文化建筑的基础上,设定城市开发的中长期规划,对城市建筑元素和历史文化建筑进行和谐共建。它的组成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原真性的保护,二是可再利用性的保护,三是新建或开发的内容。其中可再利用地块指的是具有保护价值的地块、可保留再利用的地块、重新规划开发的地块[5]。具有保护价值的地块,就是在划定区域内,有具历史和人文价值的建筑物,必须对其进行保护和恢复重建。例如四野指挥所、刘亚楼指挥所、指挥所,以及警卫连和医疗所。保留可再利用的地块指的是这个区域内的土地性质不变,局部小范围可进行功能性调整,例如本区域西面的历史展览馆。可再开发地块指可进行土地性质改变,并能进行新的建筑开发的地块,例如本区域的棚户区和陈旧住宅区。

4·4 规划区结构设计

如图2所示,该历史文化街区整体结构如下:整体被将军路分为东西两部分,由北往南,东侧依次为文化旅游街区、刘亚楼办公室及警卫连卫生所、办公室遗址;西侧依次为文化旅游街区、新四野纪念馆及四野指挥部旧址、四野纪念广场。

图2 规划功能分析

如图3所示,总体地块设计为两个核心区,一个环绕区,三个分区,以上区域被三个城市功能活动带相连接。

图3规划结构分析

两个核心区分为主核心区和次核心区,主核心区位于将军路西侧,四野指挥部所在区域。次核心区位于将军路东侧,刘亚楼指挥所遗址及周边建筑。

一个环绕带是指环绕四周的景观环线,它从带型广场开始,与展览馆步行街相连,延伸至北面红色文化旅游商业步行街。

三个分区为红色文化商业区、遗址恢复区、文化景观广场建设区。

在文化商业区内马棚建筑主体框架保留不动,把它的内部功能进行改造调整,外部建筑形式重新改建,可进行四野纪念品的销售,进行红色文化餐饮住宿设施的配套建设,设置体验战争的场所设施,加深对历史的体会感悟。

对于遗址恢复区,应尽量保持历史原貌,以真实体现当时的作战、工作、生活场景为主要目的。

南部棚户区和旧的住宅整体拆迁后,建成四野南广场,同时具有城市空间活动入口的功能。如图4所示,纪念碑广场、雕塑广场、过渡空间战线广场三部分组成了整个历史文化区域。

图4 广场规划平面图

纪念碑广场树立四野丰功纪念碑,主要用以缅怀第四野战军中为祖国的解放事业英勇牺牲的革命烈士。战线广场主题为四野转战南北的战斗路线,和与四野有关的著名战役的战略地图,其表现形式为底面铺设。四野将士的战斗生活画面以浮雕、群雕的表现手法在雕塑广场上展现。

如图5所示,整个地块由三条活动轴带连接每个区域。四野历史展览广场为开放式公共活动带,这里为东西景观轴线;景观广场和红色文化步行街由南北公共活动带连接;连接沿街金融商业建筑和红色文化旅游商业街是第三条活动轴带。

图5规划功能轴带

4·5 改造区内建筑物的高度控制

改造区的主体建筑是历史展览馆,历史展览馆的檐口高度为8米,塔尖高度为10米,以此为建筑控制的标准线,划分不同的建筑高度区域,分别为10米以下、10至15米、15至21米、21至50米。

保护地块区域内的建筑物控制在10米以下,建筑层数少于3层;保护地块周围30米外为协调区,其中的建筑高度为10至15米,层数在4至5层;保护地块周围50米外为过渡区,在此区域内建筑高度15至21米,建筑物为6至7层;异至区在保护地块50米外,建筑物高度21至50米,建筑物为8至17层。

5、结束语

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城市用地也变得越来越紧张,位于城市中心的历史街区改造,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发展机遇,我国的历史文化保护已由单一的建筑保护向城市地段区域整体规划保护进行过渡。本文中对于某市四野历史纪念馆所属地块区域的规划方案,体现了城市设计的原则和对历史街区保护的和谐统一,某市文化街区规划方案,在保留原有街区风貌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掘其文化和历史内涵,使其更加适应现代城区的发展需要,为我们进行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建设,开辟了新的思想领域。

参考文献:

[1]许秀平.浅谈在城市的改造、扩张中保护历史建筑[J] 现代企业教育.2007年第8期

[2]沈新福、麦秋玲、李成红.浅谈如何保护城市历史建筑环境[J]广西城镇建设.2009年3月

[3]方洁.旧城改造中历史建筑保护的问题与措施研究[J]知识经济.2012年第07期

第5篇:对历史文化的感悟范文

居住区景观环境是城市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居住区绿地是城市绿地中占地最大、最贴近居民、最常为居民使用的,城市人大约有2/3的时间花费在居住区空间中,居住区景观空间是居民对户外景观空间的第一认识和感受,因此,居住区的景观设计愈来愈受政府、房地产发展商、居民的重视。当今世界,全球化的浪潮中,崇尚地域特色是居住区景观设计的一大特点,在现代景观设计的基础上根据各地方区域特征和基地的自然特色如气候、地形、历史等,通过景观设计来表现历史文化的延续性与地域特色。因为只有富有民族地域特色的景观能最直接的给居民创造归属感、营造“家”的氛围,尤其是对于孩子、老人来说,地域性的设计能赋予空间一定的特色,形成对“家”的直接感知,留下深刻的印象。居住区景观设计的地域性还体现在处理人和社会关系、历史文脉和场所精神、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在内综合性考虑,营造适居性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可持续发展的理想人居环境。

2“地域性”的含义

所谓“地域性”,就是指一个地区自然景观特征与历史文脉的总和,包括它的气候条件、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动植物资源以及历史、文化资源和人们的各种活动、行为方式等等。居住区景观的地域性包含着两方面的特性:(1)强调住区所处的地域的自然环境(地理、气候、资源等)的特殊性;(2)强调区域历史文脉,即特定地区文化意识形态的特殊性。居住区景观的地域性本身的特点就是时间、自然、地理、文化、历史、风俗在景观空间形态上的反映。反映居住区所在区域的自然特征、文化特色,以不同的景观形式、空间组织美学与当地历史背景的进行有机的整合。我国幅员辽阔,自然区域和文化地域的特征差异很大,居住区景观设计应只在运用地域性的特点,营造出富有不同文化特色的景观空间,同时利用区域内的地形地貌特点,塑造出富有创意和个性的景观空间。居住区景观的地域性。地域性景观在特定地区,由于共同的自然地理、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表现出共同的风格特征;而不同的自然地理、社会化背景、价值取向的诸因素又使得景观风格各异,形成具有鲜明地域风格的景观形式。

3居住区景观设计中地域性的设计手段

3.1尊重地域性的自然环境特征

自然环境首当其冲是影响居住区景观设计的整体面貌,它是景观设计创作的根源,主要从地形地貌、气候条件、乡土植物三个方面考虑来体现地域性。首先,地域性特色的景观应当尊重原场地的地形地貌特点,创造居住区微地形的起伏变化,塑造出富有创意和个性的景观空间,与其周围环境和谐共生。其次,气候的差异是形成各地地域差别的重要原因,它影响到地域的水文条件、生物条件以及地形地貌,也造成人们生活方式的差异,从而极大的影响到园林地域风格的形成。最后,因地制宜,适地适树,采用本土植物的居住区景观更为贴近自然,有助于保持上午的多样性,减少维护成本,最能反映其景观的地方特色。

3.2尊重地域性的历史文脉和传统文化特征

居住区景观设计应该强调景观空间的文化性。崇尚历史、崇尚文化是当今居住景观设计的一大趋势,居住建筑和环境景观不能机械的被割裂,我们通过建筑和景观艺术来表现历史文化的延续性。我们提倡居住区景观设计向地域文化的回归,尊重区域的历史文脉和传统文化,尊重地区传统赋予景观的特殊性和丰富性。景观设计和文化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地域性文化的特质铭刻在与景观空间之中,形成景观区域风格,成为一个区域的标志。一个优秀的居住区景观空间设计应该是在一个连续的传统中积淀了几代甚至几十代人的生活记忆,文化积淀,成为区域社会的心理寄托和情感归宿。在设计时,合理运用文化墙、雕塑、小品等表现形式突出地域性文化主题,充分挖掘区域历史文化内涵,营造地域性文化气息,使之更具内在的韵味,让居民在居住区内休憩活动的同时感受、欣赏和体验地域性文化艺术作品,感受地域性文化的认知感和归属感。

3.3合理利用地域性景观材料

地域性材料造价低廉、就地取材,有着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等优点。纵观景观艺术的历史,大部分作品都是遵循其特定时代的文化脉络而创造出的特定的艺术形式,体现了那个时代的技术水平和材料应用。创造地域特色的景观设计师在使用地方材料过程中注重挖掘材料的特甚至争取重新利用旧的建筑材料与构件。经常被采用的地方材料包括砖、石、土、木、矿产等。

第6篇:对历史文化的感悟范文

关键词:初中历史;高效课堂;构建

当前初中历史教学效率较低,历史学科的教学改革一直处于瓶颈期,历史教师的课堂创新意识极差,具有较强的教学惰性。而历史作为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文化背景的学科,教师只有践行教学措施创新,不断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才能将历史课堂推向高效化、多元化发展大道。因此,笔者结合日常初中历史教学经验,给出一些建设性教学建议与提高教学效率的实际措施。

一、整合教学资源,多元化教学

历史教材是初中历史学科教学内容的书面化载体,大部分课堂教学内容立足于教材基础之上,但是初中历史教师切不可过渡依赖教材,要有整合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模式、探索多元化教学方案的意识。教师要深入研讨新课程标准中对于初中历史教学的要求,利用信息技术工具搜寻高效、形象生动的历史课程资源,从而优化课堂内容结构,让学生对历史学科提起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兴趣的强力引导下实现高效学习与知识面的巩固、拓宽。

比如,在华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大统一帝国与多民族融合》之第8课《秦帝国的兴亡》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历史教材上的内容过于程式化,只是按历史时间的发展顺序将秦帝国的兴亡讲述了一遍,使大部分教师只能“照本宣科”将教材知识点向学生一一讲授,学生往往在课堂上会出现打瞌睡的现象,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大大降低。针对此种课堂现象,我首先针对“秦帝国的兴亡”这一教学主题进行文献资料搜索,灵活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将全国各地与秦帝国兴亡的历史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与优化,提升初中生的历史意识。同时,我还根据当前初中生的生活经历与兴趣爱好进行教学内容的合理搭配,例如,最近电视热播的《芈月传》讲述了关于秦国由衰而盛的历史故事,我将其合理穿插在历史课堂中,学生对历史故事的好奇心极强,在历史故事的熏陶下,学生对秦帝国的兴亡更加形成了感性的认识,本节课堂的教学效率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趣味教学

如今,多媒体技术成为初中教学课堂的高效教学工具,初中历史教学应该积极摆脱传统课堂教学的模板化套路,根据历史学科的教学特殊性与历史文化背景的趣味性进行多媒体教学,从而为学生有效创设趣味历史性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兴趣引导下全身心投入到历史课堂中去,帮助学生不断奠定历史基础。初中历史教师要在历史课堂上将多媒体教学方法与游戏教学法及故事教学法结合教学,以此充分活跃历史课堂的教学气氛,让学生保持高度的课堂注意力和历史学习积极性。在初中历史课堂上,多媒体教学工具可以给学生播放一系列历史故事纪录片、历史人物动画和历史背景听书音频等,学生在如此多元化的课堂教学中,学习效率得到了充分提高。

比如,在华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繁荣昌盛的隋唐文明》之第13课《统一的隋唐时代》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教材中对于统一的隋唐时代的商业发展、文化发展以及社会人文发展状况的描述只有少数图片,学生在学习教材的过程中对隋唐时代统一的繁荣现象缺少视觉感知,从而在感知意识上难以形成进展与提高。因此,我利用多媒体技术的教学直观性,通过多媒体教学工具的便捷性在多媒体大屏幕上向学生展示隋唐街头的动态商业文化以及当时政治、文化高度统一的文明,学生在此种教学情境的渲染下,对隋唐时期的繁荣不禁心生感叹之意,从而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学生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设计,师生共同高效完成了教学任务。

三、灵活布置教学内容,深化教学主旨

历史学科不同于其他文化课程,比如,数学学科具有较强的理科逻辑思维,学生需要不断地进行数学题型训练,在做题中提高数学解题能力,但是历史学科与古代、近现代历史事件有着较强的内容连接性,初中生只有与历史生活充分接触,才能够在课堂中实现历史知识的感悟、升华。同时,教师还要积极探索最优教学资源与教学方案,尽自己最大努力向学生提供真实化历史情境,积极还原历史文化,让学生的思维从现代生活中跳跃出来,以历史学家的思维角度去思考历史问题。

比如,在华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多元文化碰撞与交融的宋元文明》之第21课《三大文明的进步与传播》的教学过程中,我针对初中生热爱科学的兴趣爱好,并利用三大文明与当今生活的贯穿性进行内容的设计与布置搭配。三大文明即指南针、火药、造纸印刷术对于当今科技的发展具有深刻的科研推动性,极大地改变了古代人民的生活轨迹与走向。我在教学内容上合理安插了飞机、轮船、导航等现代科学工具与指南针间的联系,增强学生对古代人民智慧的钦佩感。

初中历史教材内容过于单一,教师要积极践行教学措施创新与模式改革,帮助学生感悟历史文化知识,提高历史学习能力。希望本文的论述能够给广大的初中历史教师一点启发,进而更好地投身于初中历史教学之中。

参考文献:

第7篇:对历史文化的感悟范文

一、向明中学百年老校舍的启示

当我们第一天参观向明中学百年老校舍“震旦楼”时,走在前面的学生突然惊呼起来,“什么,这地砖和楼梯已有100多年了。”“不会吧,怎么可能?100多年还这么好。”后面来的学生睁大着眼睛问:“什么情况……这地砖有100多年历史?”这时,向明中学办公室周老师无比自豪给予肯定的答复:“是的。”并强调这历史建筑是他们的学校镇校之宝,被列为上海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一瞬间,我们大家被这所学校百年沧桑的“震旦楼”所震撼,被学校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所感染,被学校的百年老校舍还能这样雄伟和完整的保留下来所震惊了。

二、中小学历史建筑的概念

根据2005年建设部颁布《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中,明确了历史建筑的专业术语,有一定历史、科学、艺术的价值,反映城市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的建(构)筑物。再根据《杭州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办法》,历史建筑是指建成五十年以上,具有历史、科学、艺术的价值,体现城市传统风貌和地方特色,或具有重要的纪念意义、教育意义,且尚未被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或文物保护点的建筑物。然而,学校历史建筑只是城市历史建筑的一部分,除了具有以上历史建筑的共性外,还应有学校历史建筑的个性,发扬学校教育传统精神和教育意义。

三、保护中小学历史建筑的意义和措施

1.中小学历史建筑育人的功能

像向明中学这样保存完好的学校历史建筑“震旦楼”,不仅镌刻着特定历史时期学校发展的轨迹,而且体现着学校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积淀。一方面,使社会人士和离校师生认同学校教育传统精神,托物寄史、寄意,带来强烈的归属感。另一方面,在校师生是学校建筑的受用者,同时他们正是通过这些逐步了解、认识学校的历史,取得认同感,增加内聚力,并且时时刻刻受到它的熏陶和感染,使人感受到一种人格化的力量。成功的学校建筑形成了一种文化,它能使人一踏进校园便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它的影响和存在,更使生活在其中的师生能清晰体会到学校教育传统精神和理念、学习的气氛和使命,甚至学校的价值。

2.中小学历史建筑传承学校文脉的功能

学校文化是多元的,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知识文化和观念文化,其中学校建筑是最直观的物质文化体现,也是学校文化的表层。向明中学百年老校舍“震旦楼”,它是学校历史文化传承的载体,是体现学校历史文化的厚重和渊源,是在诉说着学校历史文化的繁衍和发展,在传承学校历史文化的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中小学历史建筑的保护,不仅是对建筑实体的保留,而且是对其所蕴含的场所精神的延续,更是学校文脉的传承。

3.中小学历史建筑保护的具体措施

随着岁月的变迁,中小学历史建筑存在不同程度的老化现象,它们一般建成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为砖木、砖混及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物,年久失修,还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对现状保存完好且功能符合教学要求的中小学历史建筑,要求强调管理和保养,运用各种保护手段使其保持良好的状态。(1)保存、修缮,它是不改变建筑的外观和使用功能,主要通过维护手段保持建筑完好和使用功能,损坏部位用原材料、原工艺进行修缮和替换。目前,大部分学校历史建筑都是以保存、修缮为主。如,向明中学“震旦楼”的外立面是保持原来外墙颜色棕黄色,全是老式铁推窗,并且线条造型独特的老式建筑风格的建筑。内部结构进行加固,注入粘结合性材料或对局部施加支撑构建,保证建筑结构的稳定和完整。(2)改建,它是在遵循“原真性”原则,减少对建筑原貌特征的损害,为了老建筑符合新机能的需要,进行内部结构和装饰改造。(3)扩建,它是在原有建筑主结构的基础上或在有原建筑关系密切的空间范围内,对原有建筑功能进行补充和扩展。如,上海市西中学,在百年老校舍“传家楼”和“1922教学楼”的北面建起了力行楼,外墙颜色和立面造型几乎跟“1922年教学楼”相似。

四、温州中小学历史建筑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温州城区不断扩大,温州中小学校正赶上大发展时期,各所新建中小学校拔地而起,校舍建设的美轮美奂,人们评价学校建筑就是漂亮、新颖、独特、壮观等。这大多数学校校舍从建筑理念到建筑实体,从建筑内涵到建筑风格日趋同化,失去了学校建筑的人文关怀,造成了学校建筑文化底蕴的流失,使学校建筑既没有表征意义,也没有实质协助学校开展教育,更没有体现学校建筑的文化性。尤其是那些重建和迁建的百年老校,学校建筑严重缺失了学校自身的历史文化精髓和脉络。如,温州老城区几所外迁的省重点百年老校和在原址上重建老校。他们学校建筑虽具独特和新颖,但是学校历史建筑基本没有保留下,也没有一定数量的复古风貌建筑。乍一看,犹如进入一所新建没有历史沉淀的新校,校舍墙壁白白的、冷冷的,一切都是崭新的,整个学校建筑让人感觉少了点人文关怀和历史沉淀。在温州中小学校建设中,以上现象普遍存在。但是,也有像上海市向明、市西中学这样有意识保留学校历史建筑风貌的学校。如,瑞安中学的“探花楼”、籀园小学的“温州教育史馆”等一些为数不多的采用复古建筑技术保留古色古香的学校历史建筑,都称得上是温州学校保护学校历史建筑的杰作。可以说,在温州采用保留、修缮和改建等建筑技术将原汁原味的学校历史建筑和建筑风貌保留下来的是寥寥无几。

总的来说,温州中小学校有意识保留学校历史建筑和建筑风貌的举措是欠缺的。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不足:首先,保护学校历史建筑策划者在思想上不予高度重视。有的任其学校历史建筑老化,逐渐变成危房,直到最后被拆除。还有的一味地有“拆旧建新”的思想在作祟,认为新房子总比老的好等等。其次,寻求政策和法律方面的支持。如,向明中学“震旦楼”被列为上海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而保护学校历史建筑有了法律依据,寻求在政策上给予倾斜,这才有资金上的保障。再者,缺少精通城市文化、教育特点和建筑知识的高级建筑专业技术人员的支持。然而,在现行温州建设业设计招标的制度下,很难招到令人满意的具有优质和信誉良好的大公司。

五、温州中小学建设规划设计的思考

现阶段中小学校正迎来大发展、大建设时期,如何合理规划设计各所学校建筑和校园布景,如何体现学校建筑人文关怀,如何传承学校的传统教育精神,就显得尤为重要。根据老学校历史文化背景的不同和新学校创建理念的不同,大体将学校建设规划设计分为三类:一类是老校原址上重建和扩建;二类是老校换地迁建;三类是新学校的新建和扩建。

1.老校原址上重建或扩建

一般有知名度的老校都在老城区或闹市区,它们占地空间狭小,扩充土地困难,只有在老校原址上重建或扩建。上海市市西中学应堪称是老校原址重建或扩建的典范,学校采用了保存、修缮等建筑措施保护了优秀历史建筑“传家楼”和“1922教学楼”,采用仿古技术扩建了力行楼,使其外立面颜色和装饰延续了“1922教学楼”的外观,同时学校突破了占地空间狭小的局限,向地下用空间,将体育场馆和食堂建在地下。上海市市西中学既体现老校的历史风貌,传承学校历史文化,又要紧扣时代建筑的气息,两者的文化相互渗透和交汇。老校原址上重建或扩建理想化的思路应该是保存、修缮个别学校优秀历史建筑,逐渐过渡到现代主义建筑群。如资金允许,再建筑一两座后现代主义建筑,为学校建筑地标。这样的老校既具有学校历史文化的厚重,又是现代化建筑。这样学校的建筑群层次分明,建筑时代感强。

2.老校换地迁建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推进,现有老城区的优质教育资源已饱和,城区老学校响应教育部门的号召,迁建扩大招生以满足公民对高质量教育的要求。老校换地外迁建设思路应该是采用仿古技术利用新材料和新工艺仿照老学校其中一两座优秀历史建筑建造,使其具有观摩性。比如,哈尔滨师大附中新建的主楼是仿照过去主楼创新后而建成。这样从局部保存了老校建筑风格的迁建,从某种意义上说也保留老校的悠久历史和深厚的文化。让人走进老校迁建的新校园,感觉不那么陌生,并与新建学校建筑风格有明显的不同。

3.新学校的新建和扩建

第8篇:对历史文化的感悟范文

关键词: 乡土资源 历史教学 新课程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提出:“充分开发利用乡土教材和社区课程资源,乡土教材和社区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历史学习和历史感悟大有裨益。”乡土历史是祖国悠久历史、灿烂文化、民族灵魂的一个缩影,带有浓厚的地方文化色彩和乡土情味。充分发掘乡土教学资源,正确恰当地运用乡土课程资源,能够激发学生历史学习的浓厚兴趣,提高和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从教多年来,我一直都有意识地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利用乡土史“近、熟、亲”的特点,从学生身边的历史入手,使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体味和思索历史的久远,感受学习历史的乐趣。

一、贴近生活,感悟历史,激发学生学史的积极性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强调,历史现象要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南京历史悠久,是一个拥有深厚文化底蕴及丰富历史文化资源的城市,历史文化沉淀浓厚,历史遗存众多。在课堂教学中,我经常通过视频、图片或者新闻报道等,将学生有所了解和知道的乡土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展现出来,为学生创设“历史就在你身边”的新情境;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博物馆、大屠杀纪念馆、总统府、中山陵等历史遗址遗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参观考查,带领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搜集当地的传说故事、民风民俗,架设历史于现实生活的桥梁,使学生身临其境,真实地感知历史,学生会感到历史并不是神秘的东西,而是实实在在的生活现实,并真正领悟到历史不是枯燥无味的理论,而是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使学生觉得历史并不遥远,就在我们生活之中,从而产生求知欲望,对历史学习产生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能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和穿插讲授一些地方史知识,将历史知识与乡土资源中学生关注的热点、生活中熟悉的人和事巧妙地联系起来,使历史可以“触摸”,可以“感受”,从而激发学生探究和学习历史的兴趣。例如我在讲授《中华文明的起源》一课时,在导课时就出示南京汤山古人类遗迹图片和介绍,并通过自己在汤山古猿人洞考察游玩时所拍摄的照片展示给学生看,学生兴趣立刻被激发出来,他们纷纷要说说他们所看到的和了解到的有关汤山猿人的情况;再如我在讲授《南宋与金的对峙》时,出示南京郊外秦桧的儿子秦熺墓的发掘和南京牛首山岳飞抗金遗址的图片,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即被激发,我请学生说说自己所知道的岳飞与秦桧,学生纷纷举手说:“我知道,我知道”。通过这些学生熟悉的地方和事物,化枯燥为生动,化难为易,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二、利用乡土历史资源,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的熏陶,这是历史教育所承担的最基本的功能。在丰富的乡土资源中,一些是学生耳濡目染却熟视无睹的,比如乡风民俗、民谣传说、地理环境及亲历者口述等。这些不需要老师详加介绍,只需略作提示,学生就会恍然大悟。例如在讲述八年级历史下(华师大版)《计划积极》一课时,我事先布置学生进行探究:1.搜集家中的票证如粮票、布票等;2.采访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请他们讲述那个时代的生活情况;3.思考:那个时代我们的祖辈、父辈为什么要使用粮票、油票等票证呢?4.思考:为什么今天不再使用票证呢?这种状况是怎样得到改变的呢?在这个过程中,“票证由学生搜出,故事由学生将出,结论由学生探出”,让学生从相对熟悉的生活场景入手,引导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历史知识,在现实生活中进行“再创造”活动,使学生把历史课堂延伸到课堂外,不仅培养了学生搜集资料的实践和动手能力,而且使学生参与到课堂中,促使学生学会运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历史问题,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意识,也培养了学生从史料得出结论的史证意识。再如我在讲完“宗法制”后,给学生布置了一项作业:找寻你身边这类现象。学生能找到修族谱、清明祭祖、殡葬时的长子、长孙打幡的习俗。引导学生发现探究的过程,就是培养历史意识,增强历史感的过程。

三、挖掘乡土历史资源,构建历史与现实生活的桥梁

学生喜欢历史,却不喜欢上历史课。历史的过去性及不可还原的特点,使得历史学科不能像其他自然科学一样可以复制和再现,它与学生由近及远的认识规律和心理发展规律相背,因而大大影响了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而乡土历史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是学生能够看得见、感知得到的内容,能够较好地激发他们的兴趣。主要是因为学生觉得课本上所讲的历史事件离他们太久远,因而感到枯燥无味,学生都把历史看做是死的东西,更不会和现实联系起来。其实现实是历史的延续,历史是现实的影子,历史和现实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在教学中就要把历史和现实结合起来,比如我在讲述八年级历史下(华师大版)《改革开放》一课时,为展现改革开放的成果,我让学生去校史馆、厂史馆查找老照片,把改革开放之前的学校的面貌、我们生活的梅山地区在梅山钢铁集团建厂前的面貌和我们今天的校园、今天的梅山集团公司的面貌进行对比,使学生深刻感受到现实生活的变化;然后我让学生从网络资源中查找南京具有代表性的一些地区在改革开放之前和之后的变化,再扩展到其他城市,如深圳、上海浦东等,从而使学生真正认识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建设和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理解改革开放的重要意义。讲述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的变迁时,我把自己小学、初中、高中毕业时的照片出示给学生看,让学生把爷爷、奶奶生活年代的照片拿来展示,观察不同时代衣着打扮和我们今天有什么不同?这样的教学活动,学生易于接受,表现积极,也消除了他们对历史的遥远感,明白了历史并不是那么遥不可及,原来生活中可以找到历史,加深了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四、利用乡土历史资源,勾起爱国情愫

爱国主义教育是中学历史教育教学的主题之一,更是历史课堂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主旋律。苏联著名教育家加里宁曾说:“关于爱国主义教育,是从深入认识自己故乡开始的。”乡土历史就是对学生进行爱家乡、爱祖国教育不可缺少的好素材。家乡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等都是学生引以为豪的最佳材料,可成为激发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生动教材。学生通过对家乡历史发展的认识,对家乡现状的探究,培养他们为建设美好家乡和中华民族腾飞而努力学习的志向。如在学习这段历史时,带领学生参观江东门纪念馆,当学生看到那具具白骨时,对日军在中国所犯下的罪行有了比学习书本知识更为直观的认识,对学生思想的震撼更强烈,也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行为产生直接反思;带学生瞻仰南京航空烈士纪念碑、雨花台革命烈士陵园等了解南京历史上可歌可泣的斗争事迹,通过了解家乡历史上如秦桧、等奸臣的下场,正反两方面的对比,形成强烈反差,从而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

丰富的乡土历史资源充实了历史课程的内容,调动了学生历史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了学生思想文化素质教育,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热爱家乡,从而延伸到对祖国的热爱。因此,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不失时机地将乡土历史资源融于历史教学中,营造“寓教于乐”氛围,让学生在主动探讨和充满乐趣的氛围中学习,既可获得知识,又可提高能力。历史教师应重视开发和利用乡土史资源,攫取生活中的真实事件,引导学生的直觉体验,让教育回归真实生活,让历史课堂充满乡土气息,让每一位学生在芬芳的乡土气息中学习历史,感悟历史,探究历史,享受历史。

第9篇:对历史文化的感悟范文

1.传统元素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是对历史文化的承载和传递。

近年来,随着人们思想意识的逐渐提升,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有了新的感悟和认识。中国自古讲究一种意境,在很多艺术形式中我们都能挖掘出一种内在的寓意和内涵。这种艺术形式大多是“内敛”的,颇有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奇妙意境。在中国人的骨子里有着一种“中庸”的思想意识,因此我们一直追求一种平衡的美感,在大多数古代建筑和纹案花饰中也常常见到对称美的艺术形式。这种美学形式是中国独特的艺术传承,在传统元素的应用中我们常常能够体现出它所代表的一种文化思想形式,如“天人合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些思想大多会通过艺术表现形式被传承和发展。因此,在现代平面设计中应用传统元素不仅是对历史文化的一种承载,也是将传统文化进行了一种传承。它的融入可以让设计更具有深刻的内在层次,也更能展现中国的特色之美。

2.传统元素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是对设计品牌的树立和传扬。

我们调查了许多百年品牌,它们对品牌的定位和设计都会和当时的文化背景及人文思想息息相关。一个好的设计应该能够预见未来,并让品牌得以延续。在我国平面设计还处于发展阶段,想要与国外设计平分秋色最好的办法就是做出自己的特色。传统元素的应用不仅可以树立自己的设计品牌,也对向世界传扬中国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是中国设计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增强我国企业竞争力的有效手段。

二、如何让传统元素在平面设计中如鱼得水

运用传统元素不能生搬硬套,我们要甄别出其背后的历史文化和人文背景。寻找出适合当代文化发展的,满足时展要求的元素形式,来进行解读和重构。合理的运用传统元素是我国文化发展的新途径,也是展示中华璀璨文明的一扇花格窗。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意境要符合设计主旨。

国画作为一种传统元素最讲究一种意象美,无论是写意还是工笔都能够表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独特魅力,它常常能够感染你的情绪和对作品的文化定位。我们在设计中也常常会应用国画来烘托一种氛围和意境,表达一种设计理念和主旨,但在选择时我们切不可张冠李戴,如某地产想要表现整个楼盘的精致和品味,那用精雕细琢的古代园林作为元素就恰当许多。若想要展现一种大气磅礴,选择一些大好河山的写意作品更为恰当。因此在选择国画作为意境展示的时候,我们一定要甄别它所能产生的心理感受和表达的思想意图,并不是每一个传统元素都适合进行艺术创作,也不是所有的传统元素都能为你的设计画龙点睛。

2.图案纹样要与设计寓意一致。

古人做纹案时常常包含一种寓意,既是一种愿望的寄托,也是对未来的一种期许。像“龙凤呈祥”、“松鹤延年”、“福禄寿喜”等都是通过图纹来寻找一种“转喻”。在设计应用中我们也该去了解每个纹饰的寓意,让设计的寓意内外如一。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