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生英语学习计划范文

大学生英语学习计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英语学习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生英语学习计划

第1篇:大学生英语学习计划范文

用于研究的语料库有:SECCL(Spoken English Corpus of Chinese Learners中国学生英语口笔语语料库之口语语料库分库)和自建的SECCEM(Spoken English Corpus of Chinese English Major中国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口语语料库)。SECCEM采集收录了某大学英语专业学生(共5个班)口语测试中的口语语料,样本共300个(其中单人讲话样本200个,双人会话样本100个)。利用Wordsmith(Version3.0)调查、统计、描述语用语言失误现象和非流利性指标。采用对比分析法,将自建语料库语料与本族语者语料、全国大学生口语语料进行多层面比较,概括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口语表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话语标记语

话语标记语篇结构词(discourse items)也称话语标记语(discourse markets)。它是指在口语中反复出现的修饰语,如oh,now,and,well,but,or,so,because,you know,I mean,I see,right等。有研究者称口语话语标记语为口语词块中的小品词,它是一种口语流利性的策略手段,体现说话者交际意向、话语互动和话语语篇的衔接和连贯。在日常的口语教学中指导学生适当的运用词块,灌输地道的小品词教学将有助于提高交际的流利性与地道性。话语标记语已成为近年国外会话分析、语用研究中一个新的探讨课题,国内研究者对我国英语学习者使用话语标记语情况做了较多的研究。何安平、徐曼菲(2003)研究发现,中国英语学习者很少使用英语本族语使用者最常用的话语标记语well,但倾向于过多使用and,but,I think等标记语。将自建SECCEM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话语标记语与各语料库比较,而通过比较可发现,中国英语专业学生普遍存在话语标记语/句使用不足、个别滥用或没有使用问题,而且使用错误现象比较严重。

经观察发现,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口语中话语标记语使用存在几个特点:(1)和国内外英语学生在英语口语中采用较为相同的话语标记语,如I think,just,oh和okay等;(2)和英国人在英语口语中采用话语标记语存在差异,过少使用you know,right,I mean和well,而过多使用了very,I think,and和but。对and和but的使用过度说明与母语的句法迁移和中介语水平有关,对very,I think的使用过度可能是口语交际压力和口语能力弱造成的。例如,口语表达时无时间想出I believe,in my opinion之类的替换短语填充停顿,赢得思考时间等。而学生对you know,right,I mean和well过少使用说明学生缺乏对某些常用的话语标记语的语用功能的了解。

丁言仁(2004)、文秋芳(2003)、桂诗春(2004)等认为,学习者将会潜意识地习得高频率的语言现象,在“课程设置、大纲制定、教材编写及日常教学中充分考虑频率因素是非常有必要的”(Leech,2001)。语言学习者需要对某种已经达到一定频率的语言现象或特征产生注意,然后才有可能习得这一语言现象。建议教师在语言教学中充分讲解常用的话语标记语的各种语用功能,教材编纂者及教辅编写者应该向英语学习者提供话语标记语的各种语用功能及其使用场景,使我国英语学习者对英语本族语会话中常见的却一直被传统语言教学忽视的语言特征有所了解和掌握。也希望同学们在学习和掌握语言知识的同时,要善于理解语境,识别副语言特征,注意模仿英语本族语者在口语中使用的标记语,注意积累各种常用的话语标记语的语用功能,在口语中尽量使用多种话语标记语来表达不同的话语功能,避免过多使用或过少使用某一个话语标记语,以达到成功的交际。

二、话语结构

日常会话的基本结构单位是话轮(turn)。在会话过程中,说话者的话语从开始到结束,被看作是一个话轮。在会话过程中,说话者与听话者需要不断变换角色,轮流发话。因此,会话就是话轮的序列,它的特点就是话轮转换(turn taking)。从上世纪60年代,语言研究者对对话转换理论进行了细致研究,从自然语料中观察到了话轮交接活动的一些特点,分析了交际对话过程中的一些言语规律。Sacks,Schegloff,Jeferson(1974)为了解释会话参与者是怎样进行有秩序地轮流说话的,提出了一个会话的话轮交接系统(turn taking system for conversation)。他们用两个要素和一套规则来描述这个系统。两个要素是话轮构成要素(构成话轮的结构单位:句子、从句、词汇等)和话轮分配要素(话轮分配方法:现在的说话者指定下一个说话者;听话者自选为下一个说话者。也就是说,说话者如何将话轮传给另一方,听话人如何接过话轮),一套规则就是话轮转换规则。Sacks认为,话轮的转换经常出现在会话的“转换关联位置”(Transition Relevance Place,缩写为TRP)上,“转换关联位置”指的是一个话轮单位(turn unit)中会话者认为可以发生话轮转换的位置,或是话轮构成单位的末尾。了解会话结构和话轮转换规律,可以使学习者认识会话特点和话轮转换机制,学会会话开始、话轮交接和会话结束等会话策略和技能,提高话语交际能力。

通过自建SECCEM语料分析发现英语专业学生会话结构有以下特点:

第一、大部分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运用会话开始办法,如相互打招呼、问候、自我介绍等,话轮有长有短,内容有单词、短语、句子等,并能够运用“goodbye”,“see you”等结束语列来结束会话。有不少学生能够运用结束前预示(Pre-closing)语,例如:all right,Okay,so,well,I must go,Let’s go,It’s time for lunch,Nice to talk with you,Thanks for your advice等来预示会话结束,显得整个会话语篇连贯、结构完整。

第二、在话轮交接技巧方面,说话者能够使用提问、询问等方式交出自己的话语权,让对方说话。但是话轮转换关联位置的语言表达形式比较单调,如:What do you think…?What is your…?等,一个话轮结构一般是简单的问―答。说明学生了解会话衔接的基本特征,知道说话者和听话者的角度要发生变化,即交换角色,掌握了说话者主动将话轮传递给听话一方的规则。

第三、出现了会话过程中争强话轮权现象,也就是话语重叠。会话规则不许双方同时说话,遇到这种情况时,有些说话者注意自我表达内容的连贯性,能紧紧把握自己的说话权,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完,才让出话轮,也就是将话语权交接给对方。

第四、当说话者出现停顿、犹豫、不知如何表达时,听话者能够提醒、帮助说话者完成意思的表达,应用了会话中的礼貌原则。

第五、听话者不善于接受话轮,导致了对话中断或是对话时间不足的情况。根据会话的另一条规则:必须有一方说话,否则会话就会终止。说话者停止说话而出现片刻空白,此时应由听话人接过话轮而使谈话进行下去。听话人这时候可以插话,接过话语权,或是提醒、修正说话者前面的内容等。否则,就造成停顿过长,交流中止。本研究认为,许多学生会话时间不足、草草收场,除了参与会话者的态度、缺乏相关语言知识等因素以外,说话人头脑出现空白后听话人不积极接过话轮,也是造成会话中途停顿过长、双方没有继续交谈的耐心的原因。

第2篇:大学生英语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高校化学实验 团队教学 小组合作学习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1.125

随着高校化学教育教学课改工作的深入,针对化学实验教学的创新,从替代试剂的运用到仿真学的融入,在提高化学实验的安全性的同时,也降低了化学实验的真实性、直观性与体验性。本文试图按照学生小组合作的模式,探讨教师团队化学实验教学结合学生小组合作的形式,及其对学生学习与创新、教师创新的激励性影响。

1 高校化学实验团队教学的积极意义

高校化学实验团队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尝试,在教师之间也有小范围的展开,其中有两位以上的化学教师和化学实验之间的配合,相对一位教师和实验员的配合,其教学效率要高得多。

1.1 实现教师之间优势互补

在这种团队教学实践中,教师避免了为了个人教学而单独开展备课、教研与科研的狭隘,在共同的教学目标下,团队内部甚至全院系的教师之间,都会积极地参与某种化学实验的教学研究,不仅是在帮助专职的任课教师,也是在为自己的教学积累经验。其一,专业优势互补。教师之间各有其研究的专业性,在不同领域或许各有千秋,如有的教师精于分析化学,有的则是物理化学等。通过这种团队教学合作,让他们为了共同的教学目标而调动各自相对专业性的知识,发挥其专业特长来尽可能地配合主教教师把化学实验课上好。同时,也可以实现专业精细化分工下的边缘化或交叉性的发现,对教师的科研有着较大的激励作用。其二,个性优秀品质互补。任何教师都有优点,当这些优点都集中在一起的时候,相比一个教师在化学实验中孤军奋斗,会产生较大的促进作用。如有的教师精细、有的耐心等,任何一位教师优点的发挥运用,都会对其他教师与学生产生相应的影响,并形成蝴蝶效应般的效仿与内化。

1.2 实现教师之间创新启发交流

根据高校化学实验教学实践,其教学的过程尤其是教师之间配合的过程,就是一个灵感频发的过程。一是教法创新启发。对教师而言,教法就是其开展教学工作的技术技能,决定了其教学成效。通过这种相互帮扶性教学,其他教师会在主教教师的教学中学习到比平时有准备的公开课或精品课等课堂上所潜伏在教师个性与专业中的那些有益做法。二是,科研创新启发。如1.1中所述,在团队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会从对其他教师的教学帮助中,收获对于自己科研的启发,如方法性、专业知识性与手段性等,都会对个人的科研产生或多或少的作用,甚至会产生指点迷津式的作用。

2 高校化学实验团队教学与大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创新激励

化学实验作为一种验证性的教学与学习过程,对师生都是个良好的创新灵感启发机会,并会在这种实验中为创新做准备产生积累创新的知识要件与方法要件。

2.1 教师任务细化与学生合作深入的创新启发

首先,实验环节细化合作创新启发。细节的精细化也是一种创新,例如在化工原理的实验中,教师会因其专业的不同或学生掌握知识的熟练程度差别等,在动量、热量或质量传递之间有着细节的区别,因此,会在实验的方法、数据的组织与处理上产生碰撞,并激发争论或引发灵感的火花。其次,实验灵感交流性创新启发。实验就是现有原理或定理的学习型验证,或是对未知疑问或课题的探索。如在仪器分析与物理化学实验中,开展相关食品防腐剂的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实验,教师会立足个人专长,如在原来的其他分析方法的基础,对该分析实验方法,提出具有细节之间的借鉴性的建议或意见。

2.2 教师教学合作与学生学习合作的多元思考创新启发

第一,教师多元思考创新启发。作为验证性的研究,实验过程中会因为各种情况出现各种失误或甚至造成根本性的失败,甚至会发生各种危及生命安全的事件等。出于安全与实验教学的考虑,团队教师都会立足个人的经验与专业对主教教师提出自己的建议。如在做无机制备提纯实验中,教师可以从专业的角度、现有实验器材的运用以及学生的实际能力等方面,对主教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实验,做出思考并建议,为实验的多样性做出了创新启发。第二,学生多元思考创新启发。学生作为教学的对象,也是主动学习的主体,他们会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既定的任务或教学目标,开展具有自主性或建设性的思考。

2.3 实现师生之间创新灵感共享与团队进取性

一是,学生创新灵感共享。特别是小组内,那些有创意学生的创新灵感或建议,会对他们完成小组任务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单位时间内会创造更大的实验性成果。例如在常见离子分离与鉴定实验中,学生会从实验的方式中,是采用拓展实验,还是开放实验,都立足在如何高效达成实验效果角度,把自己与教师或其他同学的不同之处表达出来供其他同学与教师借鉴或指导。二是,教师创新灵感共享。同理,教师也会在对学生的指导中,把自己在科研与教学中积累的创新认识,通过教学或指导的方式交流给学生与同事,不仅会对学生形成指点迷津的作用,也会在教师之间形成旁敲侧击的启发,如在无机材料掺杂改性提高性能这个课题上,由于不同老师有不同的专业背景,提出的处理方法有可能对其它的教师产生瓶颈突破式的启发。

3 结语

高校化学实验教学教师团队教学和学生小组合作的探索,一方面运用与调动了教师团队的教学力量与专业力量,实现优势结合性的教学;另一方面,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创新共享营造了环境,对教师的教学是一种检验性的提升。

参考文献:

第3篇:大学生英语学习计划范文

论文摘要:在英语教学中,往往比较重视语言的外在形式和语法结构,而对于语言的文化背景,特别是文化差异重视不够,致使学生在实际交流中存在很多问题。从教学实际出发,提出一些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并结合课文中的实例进行具体的分析论证。

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运用语言进行交际、交流。从现实意义上讲,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我们和世界的距离越来越近,尤其是我国加人世贸组织以来,国际交流日益频繁,跨文化交际成为各个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即将到来的2008年奥运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让我们迫切地感受到学习英语这门世界语言的重要性,而在此类盛会期间跨文化交际是不可避免的。然而,文化差异无疑会给跨文化交际带来障碍。我们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也不难发现,学生在跨文化交际方面存在诸多间题。所以,在英语教学中不能只单纯注意语言形式的教学,而必须加强语言文化的导人。重视文化差异及其对语言学习的影响,从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使学生能够在实际中正确灵活地运用语言。

一、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意义

现代化的交通运输和通讯手段使各国人民有更多接触的机会,世界在一定意义上变成了“地球村”。这使我们随时随地都可能进行跨文化交际,即使不与外国人面对面交谈,也可能进行跨文化交际。例如,在网络上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聊天,阅读外语小说,观看外国电影、电视节目的过程也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总之,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的过程就是跨文化交际。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只懂语言并不能解决所有的交际问题。文化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它和语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正如Byram所说,“文化教学的教育目的是增进对异民族文化的理解,减少对异民族文化的偏见。”学习者如果不了解所学语言的文化背景知识,就无法排除由这些文化差异带来的障碍。因此,要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其中就包括,必须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背景;充分注意到各民族、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理解、容忍和尊重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和风俗习惯。通过对文化知识的学习不仅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同时也能加深学生对本国文化的认识。而对文化差异的忽视,就会导致社交语用方面的失误使交际受阻进而产生隔阂、障碍和误解。

二、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大部分学生现在已经不再用“Have you eat-en?来打招呼;不再用,"No, No, It’s really nothing.“来回复别人的赞扬;也不再随便问有关年龄、薪水之类关乎西方人隐私的问题。但由于汉语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及对英语国家文化知识的欠缺,还是会出现这样那样的语用错误。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当我们走进大学英语课堂时,还会听到有不少学生用“Good morn-ing , teacher”来和老师问好。因为学生还是不明白,英语中的“teacher”是不可以当称呼语的,也不是尊称。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例1中国学生A想请美国老师B帮助办点事,他用汉语的习惯方式提出,结果没有引起共鸣。

A:Are you busy recently,Professor B

B:Yes. Very. I’ve been working on an English play that will be put on next week.

A:……

例2一位美国朋友A赞扬学生B的鞋子漂亮,学生因不知这仅是为了表示友好或引起谈话而导致出现尴尬。

A:Hi,B. You have a pair of beautiful shoes.

B: Thank you. My friend bought them for me in Shanghai. Do you like them

A:Oh,Yes. They look very comfortable.

B; Well. If you like them,I will ask him to buy a pair for you too.

A:……

文化差异不仅影响语言交流,在肢体语言的运用中也存在这样的问题。不止一位外籍教师和笔者谈到,中国学生在跟他们说话时靠的太近没有距离感让他们感到很不舒服。同样,国外归来的一些朋友也抱怨说英国人太不友好,总跟你保持一定距离并且握手的时间很短暂。其实这些问题跟“友好”没有任何关系,都是文化差异所引起的。如果我们能在教授语言的同时让学生充分了解这些关于文化差异的知识,问题就完全可以避免并使交流更顺畅、更愉快。

三、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首先,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语言文化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跨文化交际意识。多读一些有关西方文化的经典著作和学术杂志,经常看一些新的外国电影、电视片,结合教材总结、对比中西文化差异,以适应新的外语教学的要求。在具体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1、结合教材内容引入相关文化知识和典故。把文化知识与语言材料紧密地结合起来,不仅能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更感兴趣,理解更加深刻,而且可以拓宽学生的文化视角,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为交际做好准备。例如,《大学英语精读》第一册第三单元“The Present"讲的是一位老太太在八十岁生日那天非常渴望自己唯一的女儿能来看自己或至少为自己挑选一份礼物,可没想到等来的却是女儿邮来的一张支票。在讲这一课的时候有必要介绍一下相关的文化背景,如,老年人在西方和东方的社会地位以及他们的社会价值是有很大差异的,而他们度过晚年的方式也和中国的老人有很大不同。再如《大学英语精读》第一册第+单元“Going Home”中的“yellow handker-chief"(黄手帕)在整个文章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应该让学生了解黄手帕或黄丝带在西方文化中象征对亲人的思念。

除了文化背景的介绍以外,还有必要一让学生了解相关的典故知识。因为人们在说话和写作时都会引用历史、传说、文学或宗教中的人物或事件。典故的引用会使文学作品或语言更生动、更丰富。如《新编大学英语》第一册第十单元“Man and Animals”中提到"Noah’s Ark"(诺亚方舟),如能详细给学生讲述这一圣经典故或者让知道的同学来讲这个故事都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还有,在大学英语教材中总会有和圣诞节相关的文章,在讲这些文章的过程中引入一些有关圣诞节、耶酥和《圣经》中相关的故事,学生会很感兴趣并且能更深刻地了解这个西方人眼中最重要的节日。 2、比较中西文化。对比的方法是语言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在对比的过程中能使学生更加明确中西方在文化上的差异,从而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在讲到((新编大学英语》第一册第四单元“Holi-days and Special Days”的时候,笔者让学生分别举出中国和西方的重要节日以及这些节日都有哪些特别的习俗,学生发言非常积极,之后就相关内容再加以补充,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这些节日的了解以及对中西文化差异的认识。再例如,《新编大学英语》第二册第一单元“Food”中讲到各国由于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有关食物的“Taboos"(禁忌)。教师可以扩展这个话题,让学生讲讲他们所知道的中西方文化中其它方面都有哪些禁忌,然后再补充更多西方文化中存在的禁忌。比如西方人忌讳13这个数字,英国人忌讳买东西砍价、不排队,忌讳问政治倾向等等,这对跨文化交际非常有用。学生如果能更多地了解西方文化中的禁忌和差异,就可以在跨文化交际中避免很多冲突和尴尬。

3、介绍词汇中的文化内涵。英语语言中有很多包含丰富文化内涵的词汇,文化因素制约着它们的得体使用。因此,教师在讲授词汇的时候不仅要重视单词、词组的形式、意思和用法,同时也应介绍词汇的文化内涵。比如,我们都知道龙(dragon )这个词在中西文化中就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在中国“龙”是我们民族的图腾,人们认为它是神圣、吉祥的,例如,龙凤呈祥,龙飞凤舞,生龙活虎等都是“好”的意思。而在西方却恰恰相反,"dragon”通常表示罪恶、邪恶,让人感到恐怖。《大学英语精读》第二册第三单元的新单词中出现了“straw"(稻草)这个词,而且课文中也有一句"This is the last straw"(最后一根稻草),在讲这个单词的时候就应该告诉学生中西方对“最后一根稻草”的理解是不同的,汉语中认为是最后的希望,而英语中“the last straw”意思是最不能忍受的、让人崩溃的事物。

4、重现情景。这个方法是指鼓励学生把语言材料中的内容生动地表演出来,重现生活中或课文故事情节中的场景,并通过观察学生在实际运用中的表现,及时发现学生在交际中存在的错误并给予纠正。针对适当的教学内容,笔者曾多次让学生做过这样的活动,每次都比较成功,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以《大学英语精读》第二册第一单元"The Dinner Party”为例,介绍文化背景的时候除了讲文章中涉及的女性在社会中受到的传统偏见外,还可以讲一下在西方做客时应注意的礼节。然后让学生几个人一组编演在英国人家里赴宴时的情景。大学一、二年级的学生都能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有很好的表现,但从学生的表演中不难发现有些学生还是按照中国人的习惯来组织对话,这时就应提醒学生,西方人是比较直率的,这跟中国人的含蓄、客气和一再谦让是截然不同的。如果你在英国人家里一再谦让就很有可能要饿肚子了,因为他们认为“No”就是“No”。《大学英语精读》第二册第三单元“My First Job”这一课的学习让学生基本了解了在西方申请一份工作的程序,课堂上可以组织学生两人一组来表演面试的过程,并先给出一些面试时一般会问的间题让学生参考。这个活动可以测试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

这样的活动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使英语教学更加灵活,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最重要的是可给学生创造更多机会来使用语言,让他们养成利用一切机会运用英语交流的习惯。

第4篇:大学生英语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环境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1.085

高校校园文化环境是以为指导,是高校在吸收社会和学校优秀文化成果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历史沉淀,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而形成的一种群体精神文化。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审美功能和育人功能,高校校园文化环境对浸润其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显著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物质文化环境、高校社团活动、网络文化环境三个方面。

1 高校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高校物质文化是高校文化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高校校园文化的硬件,为高校顺利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它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所呈现出的教育功能、示范功能、凝聚功能、创造功能、熏陶功能等,已经被越来越多的高校及德育工作者认可与肯定。高校在进行物质文化环境建设时要充分利用多种物质文化因素对在校大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例如各个高校的“校训”体现的是大学精神的核心和灵魂,再比如,静置于校园的历史名人塑像、纪念碑、名人手迹甚至一幅壁画等,只要安置得合理就可以以这些人文景观为载体使生活在其中的高校大学生有意无意地在爱国主义、价值取向、理想信念、行为方式等方面受到熏陶和感染。而这种优良品质的塑造,不能完全依赖于知识的获取和培训,也要有赖于高校物质文化环境的营造形成心灵的感应,精神的升华,观念的更新,从而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情操。

2 高校校园社团活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高校社团之所以越来越受到学生的欢迎是因为这是青年学生自发组织产生的群众性组织,将志同道合的青年学生吸引到一起,他们往往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和理想,正好契合了学生重个性张扬、追求个人的价值取向。有些社团例如爱心社团等此类社团所开展的形式多彩的社团活动融入与渗透着老子所提倡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情怀,将学生所学的知识从书本上走到现实中去,这比思想政治课上讲如何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等空洞的理论更有互动性和针对性。例如高校哲学研究社团或社团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文化性和学术性,更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还有一些社团是增强学生体质的球类社团,在增强青年学生健康体魄的同时也铸造了青年学生的意志品质。高品质的学生社团更是具有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等“三自”特点,有助于他们养成民主政治参与意识,有助于培养良好的行为规范,有助于提高高校大学生的理论素质和人文修养,有助于促进高校学生的全方面发展。因此作为高校校园文化重要载体和第二课堂重要渠道的高校社团,是学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可忽视的地方。学校要有意识的进行引导和控制,让其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突出的社团要高度重视大力扶持,有条件的甚至要选派政治素质高、业务精湛以及有一定社团工作或管理经验的专业教师担任学生社团指导教师。同时社团也可以邀请社会知名人士和专业人士辅导学生社团。以此形成一个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氛围。

3 高校人文软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通过营造具有人文关怀情景、氛围的高校软文化,使大学生从中感受关怀,进而获取知识,提升思想,不失为对大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式。高校在打造文化传播的软环境的教育实践中,应时时处处心系大学生,情系大学生,使大学生在学习、操课、休息、娱乐、交友等过程里得到教师的帮助和指导。对于大学生在高校人文氛围教育里所期盼之事、满意之事、赞成之事、高兴之事,高校教师要当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利生(有利于学生)之事来常抓不懈。这样,在潜移默化中,大学生的不良生活习性得到了纠正,错误思想认识得到了澄清,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得以确立。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生之事虽不是高校教育的正课,但却直接关系到大学生对文化知识、政治理论和专业技能的学习掌握,事关新型人才的培养。因此,高校教育者通过多办利生之事,营造具有人文关怀的高校软文化,才能有效地促进高校的整体和谐,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4 网络文化环境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目前在校的学生都是生于上世纪90年代以后,俗称“90”后,伴随着互联网的兴盛而成长的一代,已经不知道饥饿与穷困的滋味,网络在他们的学习、娱乐、交往等诸多方面产生了深刻影响,由于很多学生在小学一年级甚至有个别学生很小就已经开始接触网络。100%的学生拥有手机等网络电子设备,因此,网络已作为一种全新的信息传播媒体,成为学生获取知识和各种信息的重要渠道。

在网络环境下,人们不再受空间距离的阻碍而能迅捷地沟通、交流,基于网络的虚拟群体不计其数,每个人都能随时随地进入或退出网络群体。高校应作出整体规划,利用网络开启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一扇“天窗”。开发建设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站,建设一批有基础、有特色的站点。如开设班级网络QQ群,绝大多数的班内学生也会主动参与班级群。还要具备一支专业的网络思想政治教师队伍。除了保证队伍的数量和质量外还要保证队伍的稳定性,教师通过网络及时了解掌握学生思想动态,使学生工作与网络信息接轨,为学生思想工作提供基础和保障只有这样才能使教育效果稳步进步。

总之,学校要注意高校物质文化环境、高校校园社团活动、高校人文软文化、网络文化环境等高校文化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第5篇:大学生英语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实用发展型文化消费;消费者社会化理论

文化消费是人们为了满足自身精神需求而在文化产品或文化服务方面进行的消费,主要囊括教育、社交娱乐、旅游观光等领域。近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尤其对于正在汲取知识、储备能量的高校大学生而言,切实把握他们在文化消费方面的现状,明晰他们的文化消费观念、掌握影响他们消费行为的因素,对更好地引导其开展文化消费具有深刻的实际意义。

一、研究框架与研究假设

根据消费者社会化理论中的家庭、同伴、大众媒体等外在变量因素对消费者进行的消费行为起着重要作用,结合大学生消费者自身性别、年级、价值观念等内在变量,笔者提出本文研究模型(图1)。

目前我国大学生文化消费的主要特点在于浅层化、消遣化、娱乐化,因此本研究中提出的一系列假设均围绕影响大学生实用发展型文化消费行为进行展开。

H1:当前大学生文化消费浅层化、娱乐化倾向明显

H2:男性大学生会更倾向于进行实用发展型文化消费

图1:本文研究模型

H3:高年级大学生更倾向于进行实用发展型文化消费

H4:理工科学生更倾向于进行实用发展型文化消费

H5:211高校学生更倾向于进行实用发展型文化消费

H6a:与父母的沟通频率越高,大学生实用发展型文化消费比例越高。

H6b:大学生在从事文化消费时受父母影响程度越高,他们从事实用发展型文化消费的比例越高。

H7a:大学生接触媒体的时间与实用发展型文化消费呈负相关关系。

H7b:大学生对媒体的认可程度与与实用发展型文化消费呈负相关关系。

H8:同伴的信息作用越明显,“90后”大学生实用发展型文化消费比例越高。

二、研究方案设计

此次研究在于分析当前我国大学生在文化消费过程中是否呈现出浅层化、消遣化倾向,同时探索主要的影响因素。对于大学生文化消费现状,研究采用了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 ELES 模型)进行研究。

关于家庭影响变量的设置,我们采用了Viswanathan,Childers&Moore等人使用的调查问卷,选取其中部分题目,每个题目均以李克特五分法为基础,但为了避免中国人中庸思想的作祟,选项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设置了6项,分别赋值为1-6。

对同伴影响的调查,研究则借鉴了Bearden 等人(1989)设计的“同龄人影响”问卷,从信息作用方面选取部分题目,每个题目也均以六分法衡量。

关于媒体使用时间的测量,由于当代大学生主要接触网络等新媒体,甚少接触报刊、电视等传统媒体,所以在调查中仅调查每天使用网络时间,每天使用时间分为6级,即0-0.5个小时,0.5-1个小时,1-2个小时,2-3个小时,3-4.5个小时,4.5个小时以上,分别赋值1-6。

对媒体的接受程度,借鉴了刘晖(2008)在消费社会化研究中所使用的变量,并结合文化消费的特殊性,对这些题项予以情景化,精选部分题目,以六分法来衡量。

在问卷设计完成后, 笔者以江苏省南京市某高校的学生为对象开展了一次预调查。随后,对此次预调查进行了初步的信度、效度及一致性的检验,剔除了Cronbach α值小于0.6的部分题项,并根据试调研的结果对问卷中最终题项的表达、题项排列顺序等进行了一定的调整。

最终的问卷调查于2013 年9月至2014年6月。我们选取了江苏省五所不同类型高校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简单随机抽样和分层抽样相结合的办法,发放了调查问卷。此次的问卷调查过程中,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问卷956份,回收率达95.6%。剔除因选项难以识别及审题问题造成的废卷,实际有效问卷876份,实际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7.6%。运用SPSS统计软件和EXCEL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处理、统计分析。

三、数据分析

表1是此次调查中的样本人口统计变量分布情况。从这张表中,我们不难发现样本具有以下特征:(1)男女比例、年级比例均基本持平,便于验证相关因素对文化消费的影响;(2)从高校类型及专业类型的比例分布来看,与此次调查中总体选取的高校实际情况基本相似。

表1:样本人口统计变量分布表

(一)大学生文化消费结构分析。根据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的相关计算公式,我们使用SPSS统计软件求得模型参数α、β,及各类消费项目的基本需求支出PiXi和总需求支出Ei(见表2)。

经过分析我们发现当前江苏省大学生的文化消费边际倾向为0.394。而在三大类文化消费项目的边际倾向中,娱乐消遣型消费最高(0.216),实用发展型消费最低(0.063);在八种具体分类中,文化耐用品消费(0.115)、旅游观光消费(0.092)、娱乐衍生品消费(0.053)等居于前列,都基本验证了当前大学生文化消费呈现浅层化、娱乐化的状态。

表2:江苏省大学生文化消费ELES模型参数估计值

当然,尽管培训班消费及实用类书报的基本需求支出指数以41.19元和10.18元排在各类文化消费的第一与第三位,但这两者的边际消费倾向却呈现出较低水平,也从另一个方面让我们了解,当前“是否实用发展”虽然已成为大学生选择文化消费时的一个重要指标,但学生对于实用发展型消费却更多地存在着“必需品”的不当观点,认为只要自身能达到一般水平就会心满意足,不会因自身的可支配收入的增加而去主动增多此类型文化消费的数量。换言之,假设H1成立。

(二)大学生个人因素的相关性检验。为更好地检验上文中提出的各项假设,此次研究将“实用发展型文化消费/文化消费总额”作为被解释变量反映大学生实用发展型文化消费情况。同时,对各项因素包含的变量取均值后进行相关性分析。

经检验分析,性别变量在当前大学生实用发展型文化消费中影响效果并不显著,因此H2不成立。

年级变量在当前大学生文化消费的过程中对实用发展型文化消费影响效果也不显著,H3也不成立。可能的原因在于受访对象大多出生于90~94年间,基本具有相同的价值取向,很少受到年级不同造成的影响;同时,年级变量与其他影响变量可能存在较强相关性,从而导致年级与实用发展型文化消费间的相关性变得不是十分显著。

另外,专业类型及高校类型与实用发展型文化消费间均存在显著相关性,因此假设H4和H5成立。

(三)家庭因素的相关性检验。经分析发现,与父母沟通频率、受父母影响程度均和实用发展型文化消费存在显著正相关性。结合访谈调查数据,分析原因有以下几点:(1)与父母进行适度沟通会使大学生消费者感到被关注、被重视,这样会使他们自身更为关注自己的未来与发展,从而会更多地选择进行实用发展型文化消费;(2)当代大学生的父母大多为60后,思想较为开明,在与子女沟通时较为注重方法,所以,大学生更为愿意接受来自父母的一些指导意见。因此,假设H6a、H6b成立。

(四)媒体因素的相关性检验。在0.05水平下进行双侧检

验,媒体接触时间变量的Pearson系数为-0.440,并呈显著水平。因此,该变量与因变量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假设H7a成立。但根据表4.7的数据,我们也发现媒体认可程度变量与因变量间不存在显著负关系,假设H7b不成立,甚至与原有假设相反。结合与相关受访者的交谈,原因可总结如下:(1)目前,大学生一般利用网络媒体进行娱乐活动或休闲游戏,所以媒体接触时间越长,越易占用大学生进行其他文化消费的时间,尤其是从事课外培训、或阅读课外专业书籍的时间,从而导致他们在实用发展型消费上减少投入;(2)在提出这部分模型假设时,我们预想网络上投放的广告大多为浅层化、娱乐化的广告,而据部分调查者反映这一理论基础本身就有错误,因此造成假设和实际检验出现偏差。

(五)媒体因素的相关性检验。经检验,同伴的信息效应与大学生实用发展型文化消费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见表3),即大学生越倾向于接受所在群体提供的与文化消费相关的信息, 其从事实用发展型文化消费的可能性就越高。

表3:同伴及环境因素变量与实用发展型文化消费的相关性

注:*表示相关系数在0.05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四、结论与讨论

(一)研究主要结论。当代大学生在进行文化消费时,尽管会将“实用发展”作为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标,但在实际消费时,浅层化、娱乐化的文化消费依然占据主流。尤其在生活费充裕的情形下,“90后”大学生更加倾向于娱乐休闲型的文化消费。

正是因为存在这样的问题,研究针对影响“90后”大学生实用发展型文化消费的因素变得极为有意义。通过相关性检验,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

经检验,性别、年级变量在大学生实用发展型文化消费中影响效果并不显著,主要原因在于样本年龄分布过于集中在90至94年之间,样本间年级差异本身不是特别明显,或可能有其他强相关性变量。

专业类型、高校类型变量在大学生文化消费的过程中对实用发展型文化消费影响较为显著,为帮助大学生形成更为理性与务实的消费观念,提供了极具针对性的参考意见。

家庭因素与实用发展型文化消费存在显著正相关性。父母与子女适度的沟通会使大学生消费者感到被关注、被重视,并且现代的父母思想较为开明,在与子女沟通时极为注重方法,使得大学生在选择文化消费行为时更愿意接受来自父母的一些指导意见。

媒体接触时间越长,越易占用大学生进行实用发展型文化消费的时间。因此,媒体接触时间与实用发展型文化消费存在显著负相关性。但媒体认可程度变量与因变量间则不存在显著负关系,甚至与原有假设相反。这主要是因为,在提出这部分模型假设时,我们预想网络上投放的广告大多为浅层化、娱乐化的广告,而据部分调查者反映这一理论基础本身可能存在一定错误,从而造成偏差。

在与同伴的交往过程中,观察模仿、从众心理不断发生,并对消费行为产生深刻影响。同伴的信息效应与大学生实用发展型文化消费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大学生越倾向于接受所在群体提供的与文化消费相关的信息,其从事实用发展型文化消费的可能性就越高。

(二)对策与建议。目前,受到外来文化冲击,很多“90后”大学生形成了享乐、攀比的文化消费观念,将追求享受、从事无聊庸俗的低层次文化消费作为自己主要的文化消费行为。据此,对于当代大学生自身而言,我们建议其需要树立正确的文化消费观念,培养勤俭节约、艰苦务实的消费习惯。同时,建议当今大学生能减少使用网络进行游戏、娱乐的时间,而是将这些时间更多地花在与身边同伴的交流活动中来。在这样的交流互动中,大学生会得到足够多的信息。

父母在子女的消费行为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适度的家庭交流与合理的引导方法,将会引导大学生选择更为务实有益的文化消费行为。我们建议父母要积极与自己的大学生子女进行交流,对他们在文化消费中存在的困惑进行答疑解难。

对于社会方面,我们建议媒体在广告中多进行一些实用发展型文化消费的宣传。尽管在本次研究中,没有直接证明媒体态度与“90后大学生实用发展型消费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但我们亦不能忽视目前各类广告还是以娱乐休闲型文化消费及文化耐用品消费的宣传为主。所以,媒体应注重广告的播放内容,肩负起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 张永胜.大学生精神文化消费现状及对策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239-240.

[2] 朱伟.大学生文化消费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2(17):115-118.

第6篇:大学生英语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素质 发展 教育环境 优化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Education Environment Inflection on College

Students' Quality Development

LI Yujie

(School of Economic and Politics & Law, Hu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han, Hubei 430068)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quality is nowadays the hotspot in the discussion, this paper mainly from social environment, campus environment in two aspects analyzes the college students' quality education environme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basic function and the current education environment in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to optimize education environment, the measures for the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quality development provides favorable conditions.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s' quality; development; education environment; optimization

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条件,人的成长不可能离开环境的影响。所以,大学生素质的发展需要有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因此,教育环境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素质发展的水平。

1 教育环境对大学生素质发展的基本作用

教育环境是指对教育活动及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素质的发展产生影响、作用的一切客观因素的总和。社会环境和学校环境是构成教育环境的两个重要部分,这两种环境相互联结、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了影响大学生素质发展的教育环境。

1.1 社会环境对大学生素质发展的基本作用

(1)社会政治环境影响大学生政治观的形成。社会政治环境主要包括国内外政治形势和社会政治因素等。首先,国内外政治形势对大学生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其次,社会环境中的政治因素影响着大学生的政治观念和政治意识的形成。作为社会中的一员,生活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大学生总会受到所处社会的政治意识和制度等因素的影响。处于善于接受信息和知识时期的大学生将会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政治因素的影响。

(2)社会的经济环境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首先,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角度来看,大学生的物质生活依赖于社会的物质生产活动,社会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影响并制约着大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并且影响着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其次,从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来看,大学生素质发展是精神文化领域的一部分,然而精神生活必须要以一定程度的物质生活为基础的。只有基本的物质生活需要得到满足以后,人们才会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需要;最后,从社会生产关系的角度来看,作为社会中的一员,社会生产关系制约和影响着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良好的社会生产关系不仅能够促进大学生正确思想观念的形成,而且能够促使大学生的身心向健康方向发展,然而不正确的社会关系一定会造成大学生思想的混乱,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

(3)社会文化环境影响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形成。首先,社会文化环境日益多元化对大学生的思想认识有导向作用。文化多元化使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碰撞,形成了多元文化环境,对大学生素质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有利于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形成。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消极的影响,比如文化多元化使各种错误认识和非意识形态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和挑战。其次,社会文化影响大学生的行为方式,大学生处于一定社会环境中,一些社会风俗习惯、社会舆论以及社会风尚总在时时刻刻的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及其行为方式;造就大学生的性格和心理;最后,社会文化思潮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政治观、道德观有重大的影响。

1.2 校园环境对大学生素质发展的基本作用

(1)校园物质环境决定了大学生素质发展的物质基础。所谓校园物质环境是指校园内对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产生影响的一切客观因素和物质条件的总和,包括教学楼、生活休息场所、校园绿化环境等方面的情况。大学生身处学校中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都离不开物质条件,大学生素质发展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之上,因此,校园物质环境决定了大学生素质发展的物质基础。

(2)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是大学生素质发展中实质性、根本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环境是以校园文化活动为主题,以教学为目的,由师生共同参与创造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环境。所谓校园文化环境具体包括校风、学风、教风、教育制度、教育技术、文化氛围、文化活动等,其中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的本质表现,教风是基础,学风是中心,教育制度是重要的教育手段。

2 教育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社会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极大地改善了大学生素质发展的社会环境。但又因其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负面影响,使得大学生素质发展的宏观教育环境复杂多变。

首先,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使各国经济活动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信息传播越来越迅速,文化交流越来越广泛,给大学生素质发展带来了一些新问题;其次,在政治多极化趋势发展中,美国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了新的发展,强行推行他们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最后,在社会文化方面,西方的一些生活方式与生活习俗对大学生的影响日异严重。随着对外经济与文化交流的不断扩大,西方的生活方式逐渐渗入我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些都对大学生素质的正面发展提出了挑战。

2.2 校园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方面,高校教师质量有所下滑。随着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广大教师以培养优秀的人才为目标,积极投身于教育改革,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使得教师的教风受到了负面的影响。在经济利益的诱惑下,有少数教师出现了重商轻教、工作敷衍塞责、对学生漠不关心等行为,这些现象虽然只存在于少数教师身上,但它的负面影响严重损害了教师的形象,阻碍了良好教风的形成。

另一方面,高校的教育管理制度亟待改进。虽然高校都积极地完善改进学校的规章制度,但是仍有些未能跟上时代的脚步,规章制度陈旧不堪,不能满足现代化管理的需要。同时,有些高校不能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对教职工和大学生宽严不一。如此容易引起校园环境的混乱,不利于大学生素质发展。

3 影响大学生素质发展的教育环境的优化

3.1 社会环境的优化

(1)优化社会政治环境。首先,在国际事务中积极发挥大国作用,认真地履行相关职责,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为维护国际的和平与安全,充分发挥一个大国应有的作用与责任,在世界上展现社会主义中国的伟大形象。其次,优化国内政治环境:加强党风、党纪建设,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提倡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2)减小经济发展动荡,维护稳定的社会经济环境。首先,要努力减少改革带来的社会动荡,积极稳妥地推进经济改革制度,因时制宜,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与市场经济相配套的各种经济改革制度;其次,政府还应通过进一步推进经济改革,完善各种配套的经济制度,以消除或减少改革开放过程中所带来的振荡,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最后,要解决社会收入分配差距加大的问题,为大学生的素质发展创造安定团结社会环境条件。

(3)发挥先进文化的导向作用,形成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发挥先进文化的导向作用,弘扬社会正气。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的形成就是要发挥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对大学生素质发展的导向作用:坚持贯彻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并且弘扬时代的主旋律,创造大批优秀的精神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群众日渐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大学生的素质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3.2 校园环境的优化

(1)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基础建设,创造良好的校园物质文化环境。首先,加强校容校貌建设,营造高品位、高质量的校园物质环境。校园布局需要讲究整体和谐,注重各建筑单体之间相互协调和有机关联,注重人文景观和建筑物、自然景观的相辅相成,从而体现出朴素、自然、典雅的建筑形象和宁静、优美的学府气氛。其次,加快数字信息化校园建设。网络的出现为数字电子校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个先进的数字电子校园,是通过把教师、学生、管理人员等和学校的组织与校园的计算机网络系统有机整体性地联系在一起,为其提供集成化、智能化、共享型、开放型的数字化的高科技高效率的教育教学环境。

(2)优化校园文化环境。深化校园学风、教风建设,加强校园制度建设:一是加强教风学风建设,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大学生素质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二是加强教风建设,对教师加强培训并强化政治方向性引导,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和业务水平,建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让教师真正做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充分发挥教师的育人、引导、示范作用,从而积极促进大学生素质提高;三是加强校园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高校的规章制度,并且加强监管力度,使高校的各种文化活动建立在规范、公平、公正的基础上,起到积极的社会示范作用;四是丰富校园文化活动,为大学生创造有益的活动平台,从而能够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的素质发展。

参考文献

[1]彭庆红,陈成文.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及其优化[J].武陵学刊(社会科学),1999.1.

[2]李彬.教育环境与大学生素质发展[J].江苏高教,2005.6.

[3]韩萍.高校素质教育的文化环境[J].鞍山科技大学学报,2004.4.

第7篇:大学生英语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大学英语 自主学习 能力培养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大学英语教学应着力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良好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是大学生掌握新科技的首要工具,而较强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是提高英语水平的重要途径。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以教师为中心的大学英语教学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有效的英语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并指导学生充分利用课外时间自主学习。

一、大学英语自主学习现状

研究显示,我国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普遍较低,多数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意识,但不能有效地运用自主学习策略,尤其缺乏英语学习的元认知策略知识,没有养成有效的自主学习习惯。具体表现为:学习目标不清;计划性不强;计划不切实际;自我评价、监控不足;学习策略使用较少,且不能根据任务及时自我调整;很少与他人合作学习,不能多渠道学习、运用英语。

导致该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学生自主学习经验匮乏。中学阶段以应试教育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词汇、语法知识,并主要通过记忆、模仿掌握知识;通过练习和定期测验检查英语知识的掌握情况,养成了被动学习的习惯;学生的时间被占满,缺少自主掌握的时间;自主学习策略的培养更无从谈起。另一主要原因是大学英语自主学习策略训练和监控不足。策略的掌握需要反复操练,但大学英语课堂时间紧,课内传授的自主学习策略只能在课外实践。而在实际教学中,大学英语教学普遍班级大,教师无法及时准确地监控学生的自主学习策略实践和使用。

二、自主学习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一)自主学习与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即 “一种担负起自己学习任务的能力”“一种独立的、进行批判性思考、做出决定并能实施独立行为的能力”“能够管理自己的学习行为,根据自己的情况确立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式、监控学习计划的实施以及学习技能的运用和发展,自我检查评估,逐步发展”。由此,英语自主学习能力指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能积极自觉地承担学习英语的责任、能够基于自身英语水平制定切合实际的学习目标、选择得当的内容、制订可行的学习计划、选定恰当的学习途径、自我监控学习过程、并合理地评价学习效果、及时调整计划,在获得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形成了个性化的学习模式。

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受到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策略等的影响。即学习动机是自主学习的首要条件;学习态度影响自主学习的持续性;学习策略的使用与英语学习效率密切相关。因而,英语学习策略对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起到关键作用。张殿玉(2005)通过实验证明,培养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习策略的训练。O’Malley和Chamot (1990)将英语学习策略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社会/情感策略。其中,认知策略指在英语学习中采用的听、说、读、写、译等具体的方式和技巧;元认知策略指学习者根据自身情况制订、实施和调整学习计划时采用的策略;社会/情感策略主要指合作性策略,用于人际交往或对情感的控制,其中元认知策略制约着其他策略的使用成效。可见,培养元认知策略的意识和使用能力是培养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核心;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端正学习态度是前提;运用认知策略和社会/情感策略是实施元认知策略的方法。

(二)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是发生在一定的学习环境中,以意义的交流为最终目的。学习者可以通过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和必要的学习资料,主动对外部信息进行选择、加工和处理,建构知识的自身意义。理想的学习环境包含 “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其中,“情境”是教师“为善于从自己的经验中建构自己的意义的学习者创设的”学习环境。情境创设是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它涵盖了教学目标内容分析和有利于启动学生自身意义建构的丰富信息资源;“协作”“会话”是学习者意义建构的关键,学习者通过“协作”“会话”与环境进行互动以建构具有个人意义的“学习环境的创设”。“意义建构”的过程即学习的过程,建构知识的自我意义是学习的最终目标。建构主义的教学原则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作为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应注重对学习环境的设计,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引导学生在“协作”学习、“会话”交流中进行学习环境自我意义的创设和知识的意义建构,帮助学生内化知识并实现自我反馈。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提供了理论基础。

该理论下培养英语自主学习能力,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背景知识和体验,设计有利于学生建构新知识的任务情境,引导学生参与学习,通过语言协作、会话,发现新知识对于自我的意义,并在学习过程中检视、反思和评价,根据学习结果积极调整学习计划,学会如何获取英语信息以及有效地利用该资源,帮助学生成为英语学习的“自我成长者”。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构筑有利于学生探究性英语学习的环境,可通过提问、表演等方式创设情境,使学生有意识地回顾旧知识、了解新任务,在知识的同化或顺应中建构新知识的自身意义,再通过学习策略训练进一步帮助其感知意义,完善意义建构,引导其自我监控、评价和调控学习,使其学会利用旧知识理解、探索新知识,培养英语自主学习能力。

第8篇:大学生英语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网络时代;英语自主学习;教师角色定位;正催化剂

自主学习是一种全新理念的学习模式,也是对传统教学观念的一种挑战。Holec(1981)最早将自主(autonomy)这一概念引入外语教学界,并提出自主是对自己学习负责的一种能力,学习者具备自主性学习的能力,意味着学习者自己能够确定学习目标、内容、材料和方法,能够确定学习的时间、地点和进度, 并对学习进行评估。Little(1991)认为, 学习者的自主性是一种独立的、进行批判性思考、作出决定并能实施独立行为的能力,是学习者学习过程和学习内容的心理联系。Dam(1995)认为,自主指独立且又与其他人合作行动的一种能力和意愿。可见,学者们均强调自主学习是一种能力。徐锦芬、徐丽(2004)认为,在我国大学生自主性英语学习意味着学生在了解教师教学目标与要求的基础上, 能自己确立学习目标与制订学习计划、有效使用学习策略、监控学习策略的运用情况, 并能自己监控与评估英语学习的过程。而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学生可以便利地获得任何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大学生学习英语的方式、手段随之发生巨大变化,使得英语自主学习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和口号上。这些变化同时给英语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带来了新的挑战。高校英语教师必须顺应网络时代的要求,化挑战为机遇,转变角色,提高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这也是《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和《大学英语课程课程教学要求》对大学生的英语学习、对高校英语教学提出的目标。

一、研究评述

培养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并非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有所降低。华维芬(2001)通过对语言学习者自主的概念、影响外语教师角色的主要因素以及自主学习者与教师角色关系的分析,认为外语教师在自主学习模式中充当辅导员、促进者和资源库的角色。李晓东(2002)认为教师应正确处理好自身在英语自主学习模式中的角色定位,即:促进者、协调者、组织者、评价者、资源库等。徐锦芬、徐丽(2004)认为在自主学习模式下,大学英语教师应承担起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合作者和调协者等多种角色。还有学者提出在外语自主学习模式下,教师应该作为培训者、资源提供者、组织管理者、学习者的顾问和分析师、自主学习的评价者以及学习者的角色。

可以看到,在培养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中教师的定位问题上,很多学者做了很多有益的探讨。但是,研究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第一、所提出的角色定位缺乏理论支撑。根据那些研究者所言,在培养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中,教师不仅仅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者,而是承担着多重任务。但是,由于没有在理论上说明教师权利和义务的边界,即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所提出的教师的角色定位不免显得杂乱,缺乏逻辑一致性。比如,有学者指出“如何为学习者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源,如何对学生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过程进行必要的调控都离不开教师的参与”,但这些都是Holec所指出的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否需要教师参与值得商榷。这说明研究者对自主学习这一基础概念的掌握并不清晰。第二、所提出的角色定位太过宽泛。比如,有研究者指出在英语自主学习模式中,教师充当协调者的角色,“要协调好围绕学生英语学习的各种人际关系,特别是英语的第二课堂方面,教师要尽量争取赞助,组织英语歌曲比赛、演讲比赛、英语晚会、英语电影周、讲座等,利用各种机会营造积极、浓厚、活跃的班内、校内的大小学习环境和氛围”。而该研究者并没有在理论上说明为什么协调好学生英语学习的各种人际关系成为教师的责任,以及为什么教师要尽量去争取这各种各样的机会等等。将教师定位为无所不包、无所不做的角色,这样学生的责任和义务又是什么呢,恐怕更加值得探讨。这样的研究对于实践其实并无更多指导意义,因此不免流于形式。第三、忽略了环境变化。“自主学习”这一概念被引入外语教学界,已经过去三十多年了,如今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已有了长足进步,而这些环境变化如何影响大学生英语的自主学习和教师的角色选择,却并没有很多研究涉及。

二、大学英语自主学习模式下教师的“正催化剂”角色定位

(一)网络时代与环境变化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到2012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手机网民达到4.2亿,说中国处在网络时代并不为过。网络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也改变了大学生的学习方式。通过维基百科和百度百科以及不可计数的专业网站,学生可以轻易的获得所需要的知识。在这样的时代,大学生面对的知识不是过少,而是过多。网络时代为自主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也成为自主学习理论和实践得以发展最好的试验田。

在传统的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承担知识的承载者和传播者。在改革开放初期,英语知识本身非常稀缺,传播英语知识的媒介过少,教师在课堂的讲授成为最重要的获取英语知识的来源。学生英语成绩的高低和上课听讲的认真程度高度相关。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已远非学生获得英语知识的唯一途径,甚至有时也并非最佳选择。单词的释义及最地道的用法示例都可以通过网络上的免费词典轻易获得,原汁原味的英语音频和视频可以在国外广播公司的官网如http://bbc.co.uk/、http://voanews. com/和http:/// 等轻易下载,甚至哈佛大学等世界顶级高等学府的课堂,也可以通过网络免费公开课远程参与。换句话说,选择的增加使学生获得英语知识的途径空前多样化,形式空前丰富,教师作为具体知识传播者的角色被客观削弱,因此必须改变其传统角色,适应网络时代的环境变化。

(二)教师的“正催化剂”角色理论定位

催化剂又称触媒,是能改变化学反应速度而在反应中自身并不消耗的物质。对反应速度起加速作用的催化剂被称为“正催化剂”。

在传统的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多的是充当“反应物”,使讲授的英语知识通过教师的反应,生成被学生所理解并吸收的知识,在这个过程中,由于上课时间、学生精力的限制,教师所提供的“标准化”知识被每个学生吸收和利用的程度不同,效率相对较低。而在网络时代,教师需要作为“正催化剂”,加速学生和英语知识之间的“反应”。即教师逐步退出具体“反应”过程,而通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鉴别、选取、吸收英语知识能力,通过学生发挥英语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实现知识的获取。不同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不同特点选择网络时代下的“反应物”,实现“因材施教”。具体来说,教师的“催化剂”定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促成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论语》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于学生而言,学习兴趣是最重要的动力来源。娄延常(2004)认为学习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具有元动力作用,对创新学习与创新人才成长极为重要。比如通过对英文诗歌、电影等等特定对象的兴趣,学生也会自发的寻找所喜欢元素的周边知识和信息,促成学生对英语自身的喜爱。那时,学生并不觉得英语学习是教师布置的任务而产生逆反心理或行为,反而会觉得学习英语是自身需要。由于网络时代英语知识极其容易获得,英语学习很容易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

教师在这个阶段需要有意识地将英语元素介绍给学生,给学生提供发现自己兴趣点的机会,以减少自行摸索的时间,缩短由接触发展到喜爱的过程,正向催化学生对英语学生产生兴趣的过程,从而为学生探索自我负责管理语言学习提供元动力,即决定学习目标、确定学习内容。这也是学习者自主学习的初级阶段。在网络时代,教师介绍英语元素的手段更丰富,素材更加多样化。教师在充盈传统“一言堂”、“一只粉笔一本书”的教学模式的同时,要寻求最利于学生接受的方式启发其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2、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

《论语》有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英语语言的学习中,这个“器”就是学习方法,即自主学习所要求的“自己选择学习方法和技巧”。

学习是贯穿终身的事业,英语学习也不例外。教师在网络时代下,在大学生英语学习中的重要角色是作学生探索学习方法的引导者,辅助学生走上自主学习的道路,从而最终脱离教师,自主学习。网络时代的大环境下,学生可以从网络搜索到关于英语学习任何方面的理论指导,教师在这种形势下将从传统的重学习方法的理论讲解转型到引导学生将理论付诸实践,即通过实践教学向学生展示不同学习方法所适用的对象,以及不同学习技巧所应对的学习目标。通过在实践中阐释理论,引导学生自主思考、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推动学生认知学习方法,引导学生主动通过思考选择适合的“器”,从而促进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模式,为终身学习做好准备。

3、促使学生实现目标管理

“目标管理”的概念是管理专家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1954年在其名著《管理实践》中最先提出的,简而言之,目标管理是以目标为导向,以人为中心,以成果为标准,而使组织和个人取得最佳业绩的现代管理方法。英语学习中的目标管理,就是制定一个学习计划并付诸实施,这一计划不仅要有明确的目标,还要明确英语学习者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的各个细节,以提高学习效率,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与自主学习对学习者提出的“监控习得过程及自我评估学习效果”不谋而合,且同样强调学生才是英语学习的主角,是“反应物”的角色。

学习者对目标认识的不同将导致学习效率和工作结果的迥然不同。教师在这个阶段的角色是促使学生形成目标管理的意识,并引导学生根据自身条件对英语学习的过程实施目标管理。具体体现在对SMART原则逐一检视:S(specific)要求学习计划必须是具体的、可确定的。教师引导学生制定英语学习的计划,并引导学生思考计划是否明确到每一个时间段具体完成什么样的学习内容。此外,学生在制定计划时往往缺乏对量化标准的科学认识。教师的“催化”作用体现在敦促学生审视自己的计划是否符合M(measurable),即是否是可以衡量的、可以量化的,且是否体现根据情况的变化目标的量有所变化。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往往是教师而不是学生通过测试来检验教学目标是否A(achievable),即是否可以达到、可以实现。在学生自主学习模式下,教师主要是通过提供“技术支持”来帮助学生获得自主学习的相关知识以进行自我评估,并进一步根据检测的学习效果及时调整学习计划(即目标管理要求的R,result-oriented)。为保证目标管理符合英语学习的自身规律,教师需要提供英语语言学习的各要素对时间、次序的要求供学生参考,以便做到T(time-limited),即对计划进行有效的时间管理。

可见在网络时代,教师在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的目标管理阶段,主要角色定位是辅助者、促进者、催动者,而不是传统教学模式下的目标制定者、实施者和检验者。即教师的角色应从“反应物”转变为促进学生转化的“正催化剂”。

三、结语

时代的变迁、英语学环境的变化要求教师进行角色调整,从传统的知识承载者、传播者的本位向辅助者、指导者、促进者转变,而学生回归主体的地位。本文通过对网络时代下大学生英语学习素材、方式、方法的变化,提出了大学英语自主学习的必要性,且在这种模式下教师的“正催化剂”角色定位理论。文章说明,在网络时代条件下,由于英语知识自身、英语学习理论的稀缺性等发生变化,为了顺应时代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同时适应学生的自主学习模式,教师要从“反应物”角色向“正催化剂”角色转变。但这并不是说,教师的重要性降低,相反,学生在获取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中,教师的“正催化剂”作用尤为突出,甚至极大地影响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进程。而时代对教师本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除了专业知识之外,教师要有更广博的知识面,同时具备包括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使用能力在内的辅导和支持学生学习的技能。在网络时代对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的要求越来越迫切的同时,教师要随之将教学重心由“教”调整为“学”,将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调整为适应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Holec, H. Autonomy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M]. Oxford: Pergamon Press, 1981

[2] Little, D. Learner Autonomy: Definitions, Issues and Problems [M]. Dublin: Authentic, 1991.

[3] Dam, L. Learner Autonomy 3: From Theory to Classroom Practice [M]. Dublin: Authentik,1995.

[4] 徐锦芬,徐丽.自主学习模式下大学英语教师角色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4,25(3).

[5] 华维芬.试论外语教师在自主学习模式中的定位[J].外语研究,2001(3).

[6] 李晓东.英语自主学习模式中教师角色探析[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24(4).

[7] 江文国.外语自主学习模式和外语教师的角色转换[J].语言与文化研究,2009(00).

[8] 娄延常.学生学习兴趣与创新人才的培养[J].复旦教育论坛,2004,2(2).

第9篇:大学生英语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时间管理 高校英语教学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6-0292-02

一、目前高校英语学习中学生存在的时间管理问题

目前,高校英语教学主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由学生来控制和管理自己的学习行为,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只起主导和协助的作用。为了调查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是否能够自动自发高效的学习,调查学生安排英语学习时间的分配情况,笔者在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本科信息系和财经系的四个班级发放调查问卷,针对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主性,时间管理的科学性展开专项分析研究。调查共计下发问卷143份,实际回收有效试卷135份,有效率94.4%。

(一)英语学习安排调查问卷(不记名)

1. 您是否有固定的学习英语的时间安排? 是 否

2. 如上题答“是”您对自己的学习英语的时间安排是否遵守?是 否不一定

3.英语课前是否预习? 是 否

4.英语课后是否复习练习? 是 否

5.您是否有足够口语练习(或交流)时间? 是 否

6.请简述您英语学习中遇到的最大困难?

(二)问卷分析

1.您是否有固定的学习英语的时间安排?

有67名学生选择了是。其中,女同学41名,男同学26名。反映出,有固定学习英语时间安排的学生占比为46.9%。其中女同学占比高于男同学。作为高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英语学科,学生有固定时间安排的不足50%,反映出学生对此并没有足够的重视。同时,包括高校、社会用人单位衡量学生成绩中重要的指标为四六级是否通过,也直接与学生花费足够时间学习与否成正比。既然如此,学生的时间做什么用了呢?这个问题在问卷第五题中得到了答案。

2.如上题答“是”,您对自己的学习英语的时间安排是否遵守?

在67位第一题给出肯定答案的同学中,23位同学回答“是”,占比34.3%;21位同学回答“否”,占比31.3%;33位同学回答“不一定”,占比49.3%。把这个数据拿到总体统计的数据平台上看,只有17%的同学有明确的英语学习时间安排,且严格按照计划安排学习英语;而有60%的同学没有英语学习计划或者有英语学习计划也没有实施。哲学家卡莱里在一本启蒙读物中这样写道:“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去看远方模糊的,而要做手边最具体的事情。”学生学习的宝贵时间不能像流水一样没有意义的流失掉。如何引导学生在时间里“抢”出一块时间用在实施英语学习规划,雷打不动,坚持执行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3.英语课前是否预习?

45位同学给出了肯定的答案,占比33.3%。看得出有三分之二的同学不重视或者没有进行预习。在高校里,自我驱动的学习方式应该成为主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理念中,预习与带着问题学习是学生高校学习的重点。从数据看来,学生应该加强英语预习在学习时间安排方面的比重。美国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都是“预习式学习”,老师上课讲本课的内容,但作业却留新课的习题。

4.英语课后是否复习练习?

110位同学选择是,占比81.5%。可见学生对课后复习的认识度还比较深刻,深谙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的道理。从数据看,复习与练习的同学比参加预习的同学多,反映出同学延续以往的学习习惯。也从侧面反映出学习没有主动性,学习进度相对滞后的问题。

5.您是否有足够口语练习(或交流)时间?

这个问题只有15位同学选择了是,占比只有11.1%。近年来,有关英语教学的话题越来越多,“哑巴英语”是每个英语教育者不可回避的问题。笔者也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尝试解决这个问题,而大学课堂因为时间资源模式有限,不能大规模长时间开展口语交流训练,也不能提供英语角交流等自由模式。缺乏口语交流的机会与时间是我们“哑巴”英语教师与同学共同面临的问题。

6.请简述:您英语学习中遇到的最大困难?

在这个问题的回答中,有以下几个相对比较集中的答案。

a.学习英语随心情,缺乏固定时间。

b.想学,没有时间学。

c.考试前突击学习,但效果不佳。

d.天天背单词,但成绩还是上不来。

e.缺乏口语听说交流机会。

以上几个答案,都与学生学习英语的时间、时机、计划安排分不开。大学生时间管理是大学生对个人的大学生活时间主动地进行计划、控制等一系列管理活动,最终达到最有效地利用时间来发展自我的效果。如果学生能善用时间管理的技巧,合理分配学习时间,无论在学习还是生活中都将会取得事半功倍功的效果。其他学者有关大学生的时间管理研究发现,时间管理不但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而且与焦虑、抑郁等存在显著的负相关,与自尊、主观幸福感、自陈健康状况等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做好时间管理,可以走到时间的前面,从容不迫,有条有理。

二、应对时间管理问题的对策

对于高校学生而言,时间管理作用之一是有效地用时间,不轻易改变时间的用途。每名同学都应该很清楚:该做些什么;什么事情不应该做。学生在学习英语中应该透过事先的规划,把时间管理当做一种提示与指导的手段。下面就时间管理在学习英语方面的方法做一阐述。

(一)学会拒绝

在鲁迅的眼中,时间就如同生命。他在文章中无数次的提起“美国人说,时间就是金钱。但我想:时间就是性命。倘若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时间管理当中最有用的词是“不”。同学们在一起,有很多诱惑与放松的机会。如一起玩游戏,一起成宿打牌打麻将等。同学要学会的第一个时间管理的原则是要学会说:不。自律性、坚持力、效能感等个体因素是影响学生时间管理成败的重要因素。因此,要想在英语学科有所突破,就必须坚持己见,严格按照事先规划来行事,该拒绝的就应果断干脆的拒绝。

(二)学会设定目标规划

目标规划有很多种:有长期、有短期;有日计划、周计划、月计划、季度计划、年度计划。高校学生的学习目标各不相同,大部分同学都能慷慨激昂地说出有一些长期目标,比如说考研、通过英语专业八级、大学英语四六级、pets、托福等。但一到制订具体学习计划,往往遇到很到的困难。利用“层层分解法”做到“以终为始”,把“大目标”层层分解为小目标是执行时间规划的前提。

(三)学会自我剖析,运用时间“四象限”法自我检视

著名管理学家科维提出了一个时间管理的理论,把事项按照重要和紧急两个不同的程度进行了划分,基本上可以分为四个“象限”:既紧急又重要、重要但不紧急、紧急但不重要、既不紧急也不重要。在同学们的日常生活中,时间管理理论的一个重要观念是应有重点地把主要的精力和时间集中地放在处理那些重要但不紧急的学习计划上,这样可以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例如,现在是三月初,新学期的开始,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重要但不紧急”的事就是六月中下旬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了。科学的规划好这三个月的时间,从容有计划地应考,是同学们明智的选择。

(四)盒装时间法

盒装时间的概念是,把自己的时间分成若干个模块,形容为若干个时间盒子。然后把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事项,按重要程度结合自己实际情况“装”入盒子中,并严格遵守A时间做A事,不受外界打扰的原则。史蒂芬・柯维把迄今为止时间管理学的研究分为四代:第三论讲求优先顺序的观念,争取最高的效率,主要管理工具为可以表达出统合价值观、目标、进度表的规划书。最直观体现盒装时间法的就是学生都熟悉的课程表方式,把课程外的时间也统筹放在盒子里。

有一句话说得好:老师是站着的学生,学生是坐着的老师,学生是学生的老师。高校老师从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中,应该扮演好学习“引导者”的角色。站在学生的角度,以学生学习需求为导向,以自我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为基础,以一切为了学生的教学态度完成教学工作。事实证明,在当前的形势下,学生更急于提高自己的外语水平,他们更迫切地希望从教师那里获取学习方法,也更尊重和信任教师的学习计划和指导。笔者提出的时间管理方法在学习英语方面的应用,也可延伸到其他学科乃至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如果学生能够在教师的知道和督促下,把此方法落实到自主学习的实处,将会产生积极可预见的良好效果。

收稿日期:2011-06-23

作者简介:马秀欢(1982-),女,辽宁大连人,助教,硕士,从事教育心理学、教学法、语料库研究。

参考文献:

[1] 李祚山,尹华站. 时间心理学的研究进展综述[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1,(2):82-84.

[2] 阮昆良.中学生心理控制源和时间管理倾向的相关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12(2):147-148,150.

[3] 袁湄.大学生时间管理行为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6.

[4] 知识窗[J].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3 月下半月)8.

[5] Britton BK, Tesser A. Effects of time - management practices on college grades [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991, 83 (3):405-410.

[6] Ranjita M,Michelle M. College students’academics stress and its relation on their anxiety, time management, and leisure satisfaction [J].American Journal of Health Studies,2000,16: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