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渔业生态学范文

渔业生态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渔业生态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渔业生态学

第1篇:渔业生态学范文

关键词:电厂,景观生态学,工业生产,关系

1、引言

生命离不开绿色,人类呼唤绿色。绿色空间,能给工厂和建筑带来舒适、优美、清新和充满生趣昂然的环境。因此,千百年来人类一直在追求着身居城市也能享受“山林之幽”“近水之乐”理想的生活境界。 1898年由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理论,其基本构思立足于建设城乡结合,环境优美的新型城市,“把积极的城市生活的一切优点同乡村的美丽和一切福利结合在一起”。而无论景观的布置格局或是序列组合,它的内涵都会随着时空的推移发生渐变和突变,地形地貌和具有地带性分布特点的植物群落一起,共同筑成了典型的地域自然景观,景观生态学是研究景观格局和景观过程及其变化的科学,是一门发展中的学科。

2、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生活、生产环境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由简单的绿化、美化阶段,进入到“环境设计”的高级阶段。不论是乡村、城市、工厂环境设计,都不乏经典之作和成功范例,使管理者及环境设计者大开眼界。从演绎、归纳、借鉴和行业设计实践的角度去思考,必须将“环境设计”的理念,应用到工业总体规划设计中来,不能还停留在以往的绿化、美化阶段,更不能一味追求工厂的生产安全和效益,还要给生产者的创造优美、舒适环境,关怀职工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

永昌建设项目地处河西走廊,四周是连绵起伏的荒山,厂区是相对平坦的河滩地,且横跨金川河两岸,四季有风,环境十分荒凉。在前期选厂阶段,由于受金川河和铁路燃运的限制,厂区分隔成煤场、主厂区两大区域。主厂房区域狭长而不成规则,又受高压出线及进厂道路接口方向制约。厂区总平面布置必须将主厂房固定端朝西北,由东北向西南为配电装置--空冷平台--主厂房区的三列式布置格局,进厂主干道由永电大道沿河引接,形成了炉后入厂的格局,这在总平面布置上难以处理进厂环境与各高大建筑物的关系,规划只能从空间及环境设计上解决这一问题。在炉后布置了化学水水处理室、在其西侧又布置了办公楼,将炉后下部杂乱部分遮挡。从办公楼和处理室的视角高度上减少烟囱的高度对人视角上的压力。结合前期设计阶段在处理场地竖向设计时采用了平坡式布置方案,造成场地土方挖工程量过大,余土较多的现实。为弥补这一缺憾,与业主研究,厂前区:“环境景观设计”利用自然地势、地貌与周围环境有机融合,体现项目设计“节能、环保”“健康、生态、现代、高雅”的理念,将人造景观与自然河道、水渠景观充分相融合,营造轻松、舒适的氛围。

3、永昌电厂建设项目中景观生态的应用

3、1余土堆山、凹地筑湖

因地制宜把多余土方在厂前区空地堆土筑丘,并利用场地低凹地带修筑湖泊,结合厂区整体结构特点和当地气候特征,在山丘上绿化种树以达到防风、挡尘的作用。厂区内不同建构筑物区域空间用树木草坪进行分割,以达到防尘,除噪的效果。见下图1:

图1厂前区办公楼

厂区景观的设计原则是:“因地制宜,量材使用”,绿地及水景面积应适宜,使三季有花,四季常绿。办公楼前设小型湖泊,辅以绿化园林、雕塑等细部节点。将一条条蜿蜒穿越全区的水体与绿化空间结合设计,在不同的区位以不同的形式语言表达水体存在,如溪流、喷泉等形式。沿穿越主入口的中心轴设计整个项目的中心景观绿化区,并布置水景、建筑小品等,使之同时成为项目独特的园林景观,园区内的人行、车行道用低矮的灌木、草花种植于道路两边,起到道路隔离及美化环境的效果。在道路两侧的空地设置草坪,使厂区掩映于绿茵之中。把金川河水系引至厂前区围绕厂区办公楼四周,形成一组有山、有水、高低错落、优美和谐的山水景观。湖水沿着办公楼两侧的引道一泄而下,构造出了一副惟妙惟肖的画面的“岁月广场”,增加人与自然的亲和性。

3、2废物利用、以作纪念

根据业主要求,想利用原老厂拆除的汽轮机转子作为电厂一座纪念性建筑,来记录永昌电厂几十年来发展变化的历史路程的“岁月广场”代表之作。广场与厂前区人工湖泊、云水庭相呼应,形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见下图2:

图2广场右侧的雕塑

3、3就地取材、点石为金

永昌电厂地处河西走廊中段,南依祁连山脉,北靠内蒙的阿左旗,四周环山,县城依川而建。由于南山的祁连山脉常年冰雪覆盖,绕城的东大河,西大河,又源自山里,冲流而下的石块,历经千百年数万年的冲刷,加上近年由于开发金昌和附近农田灌溉所需,河水引流,河床经常干枯,卵石脱水而出,加上山上山下的强烈温差,在河道的两旁形成千姿百态的各种奇石,最常见的是图案石,虽石块质地常见,莫氏硬度四左右,但石块图案各异,尺寸大小适中,其中由以雪水图案石称奇,花鸟虫鱼,山水人物,自然风光,无奇不有,它们大多质地细腻,画面大气磅礴,堪比甘肃黄河奇石,时而顺祁连山水加流而下的木化石籽料也有,但多以黑色为主,其质地细腻,抚之玉润,河床还时有生物类化石出现,以珊瑚化石居多,有蜂窝状珊瑚化石,有拖鞋状珊瑚化石,并偶见腕足类化石,大多与泥灰岩伴生,还有永昌城以北的北山上的玛瑙石又是永昌奇石的一大佳品,由于北山玛瑙托出地面常年干枯,并受戈壁风沙的磨砺,形成各种千姿百态的风励玛瑙石,其质地细腻,敲之玉感明显。

设计充分利用当地这一优势,就地取材、点石为金。在广场周围及干道两旁的绿地、林下、山丘、湖边巧妙地放置了一些大、小各异的奇石佳品,并提名刻字,赋予文化内涵,取得了淳朴自然、天人合一的人文效果。见下图3:

图3永昌电厂全景

4、体会与小结

通过永昌电厂环境景观设计初步尝试。实践证明:景观生态学、环境设计等设计理念,在电厂总体规划设计中应用很有必要,只要用心思考,精心设计、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在厂区内合适的地点摆放了奇石,它不仅能装点生活,陶冶情操,而且对活跃职工文化活动,丰富业余生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使得厂内职工在工作之余,更多的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和对更高精神层次的追求。

第2篇:渔业生态学范文

关键词:创业园;创业教育;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B

创业教育是对传统教育的一种革新和创新,改变毕业生仅仅是职业的需求者这个角色,使其成为职业岗位的提供者。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我国的就业教育就要逐渐向创业教育进行改变。

一、大学生创业教育已经取得的成绩

1. 更加深入认识创业教育意义

创业教育经过几年的宣传和拓展,已经得到了部分高校的认同和许可,也从中获益,大大缓解了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为国民经济的增长贡献出了一份力量。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创业教育就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在国际竞争中拔得头筹的关键所在。各高校也在从各个方面将创业教育融入素质教育的大范畴中,利用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创业教育的生命力,从意识、精神和能力的层面培养创业者应具备综合品质,以使其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获得成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1]

2. 初步建立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随着创业教育理念逐渐在教育行业内普及,尤其是在2002年创业教育试点工作会议召开之后,许多年轻教师都受其启发,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创业教育中。

年轻教师是高校的生命力所在,是高校教师的中流砥柱,在创业教育思想的传播和手段的传授过程中,使学生获得了更多关于创业的知识和技能。[2]

3. 初步形成创业教育培养模式

创业教育在高校开展过程中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第一,将创业教育纳入第二课堂,并与第一课堂一同纳入课程考核。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并将创业理论融入学生的知识结构当中。第二,创业教育的实质就是传授创业知识,教授创业技能,最终对其进行综合性考核界定之后再考虑是否可以将其融入融资项目。第三,丰富创业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也就是在创业教育中突出创新,将创业知识融入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为学生提供更专业的创业咨询和指导。[3]

二、大学创业园平台存在的问题

1.创业园教育体系建设不够完善

相较于西方国家,我国创业园教育起步较晚,并没有建立起完善的教育体系,对于创业园的教学内容和手段并没有制定出明确清晰的规章制度和科学体系。有些高校虽然建立起创业园教育基地,但仍然是徒有其表,并没有完善的课程体系,只是停留在理论知识的层次上,并没有相对应的实践技能的课程进行衔接,导致学生的创业指导实际上是“纸上谈兵”,创业园教育基地的开设没有实现真正的意义。[4]

正是由于创业园建设一切都处于起步阶段,相配套的评价机制和保障体制更是少之又少,有的也只是形式主义,并没有实效。

2.创业园未成为创业教育的主基地

创业园成为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一个主要形式,创业园的建设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使其积累创业知识,锻炼创业能力。但在实际操作中,创业园对于学生而言只是高高在上的摆设,高校的创业教育依旧沿用了传统的教育方式,创业园并没有成为创业教育的主基地。创业教育的课堂教学难以让学生掌握创业的技巧和方法,学生无法对教学产生兴趣和激情,缺乏主动性,教学结果不理想。[5]

3.大学生缺乏创业所需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在接受创业教育之后,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掌握情况进行考核,发现大部分学生仅仅掌握了零零碎碎的基础知识,但真正的创业技能只是空谈。也就是说,即使部分学校创建了创业园基地,但其依旧没有发挥出它应有的功效。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只是死板地接受这些知识,而没有举一反三的能力,没有开拓创新的勇气,创业实践方面经验不足,不能巧妙地运用市场开拓自己的产业,觅得良机,才会面对一些突况时茫然无措。

在创业过程中面对多变市场做到随机应变是十分重要的,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加大创业园基地对学生创业理论知识和创业实践技巧的训练。

4.创业园缺乏对教育结果的评估监控

创业园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创新型的大学生,能够让学生了解到创业的理论知识、技能和实践经验,激发学生最根本的潜能,最终促进学生的自我就业,为社会和国家贡献一份力量。而能否达到这一目的就要通过评估监控过程来衡量。

但是,当前的创业园项目并没有建立相对应的质量评估机制,缺乏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和科学评价方法来对创业园的存在意义做出客观、科学的评价,也没有有针对性地对创业园的运行机制进行整改。因此,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估机制来检验创业园有其存在价值和意义。

三、基于创业园平台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

1.构建多元化网络型创业教育体系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就业市场的竞争也日趋白热化,这就对高校毕业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自我创业一度成为热潮。创业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帮助大学生树立创业意识,掌握一系列创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能够在实践过程中提升自己的创业水平。创业实践要求学生有较好的语言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不仅能够成功解决自己的就业问题,还能够为社会输出更多的岗位。

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要充分针对人才培养目标,在创业园平台基础上有利于构建多元化的信息创业教育体系,也就是通过多媒体技术,创建一个仿真性的创业环境,根据专业、年级、个性特点的不同打造个性化、针对性较强的创业园,为全校学生提供不同阶层和段位的创业教育机会。

2. 将专业教学融入创业实践中

在创业园教育课程体系中,可以融入公共技术性强、操作要求较高、实践水平较高的课程。在开展学生创业园的过程中,教师要将实际创业过程中所需的理论知识和必备技能向学生展示,并能对学生的技能操作提供一定的指导。

高职院校的相关领导要定期反省创业园课程的开展情况,对问题进行总结和归纳,分析研判问题产生的关键影响因素,及时整改。通过举办座谈会、报告会、外出考察参观等形式来观察创业教育的利弊和优缺点,打造更科学的高素质人才培养方案。

高校应在创业园中融入逼真性的实训课程,这样能够给学生提供一个更为真实的创业环境,提供真实的设备、项目、流程,将更多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提高教学效果。

3.创业导师与教学团队协同发展

对高职院校内的教师,要构建一定的激励机制,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给予一定的鼓励。

鼓励教师在外创办自己的企业,丰富创业经验,并能够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训机会。高校要为教师自主创业提供一定的政策支持,对创业所要面对的权利和义务、责任和担当进行详细说明,并能在硬件设施和软性条件下尽量向教师一方倾斜。

教师在创业过程中能带动其学生一起加入项目工作,校方可以为其提供一定面积的免费的营业场所,为其争取更多来自社会政府的支持和扶助,创造更优渥的融资环境和条件;对自主创业教职员工的职称等级评价要更专业;对通过创业为学校带来一定利益,为社会做出一定贡献的教师,校方应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奖励。

高校还要鼓励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交流,开发出交叉、合伙创业项目,最终打造一支既有较健全的创业理论知识,又有丰富企业工作经验的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

4. 周边产业参与到创业基地建设中

要想高职院校的创业园能够得到更长远及健康发展的话,就要增强自身孵化能力;此外,还要随着时代变迁,加强与周边产业的交流和合作,从而为创业园的发展带来更加旺盛的生命力和活力。

一方面,周边产业的加入是学校创业园稳固发展的重要硬件和软件来源,能够促使更多有经验的人力资源的参与,谋求更有前途的发展机会;另一方面,学生创业园有了成功创业项目之后能够带动周边产业的协同发展,为社会经济注入新的活力,同时输出更多的创业型、综合性专业人才。

在观察周边产业的特点和所需的时候,校方创业园能够有针对性的产业知识和方案走向,学生创业园应在教师和学生的通力协作之下提升生产经营效益。

5.构筑创业教育的质量保障体系

高职院校要积极组建建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主要由学校领导主导,各个教学管理、学生管理部门作为执行部门,加之相关政府部门、行业专家、企业等社会力量的辅佐,进行创业教育课程内容的设定、教材的编撰、发展计划的制订、教育质量的评价和监控。领导小组定期组织创业园相关人员召开工作会议,总结和归纳当前创业教育质量,分析周边地区经济产业发展的特点和需求,对当前教育体制上的不足之处及时加以整改,提出更具针对性的提升创业教育质量的具体方略。

高校应针对创业教育想要达到的预期目标制定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从而能够更加客观、科学地评价创业教育的发展情况,给大学生的创业提供更大的心理支柱和动力。

大学生创业教育应更深入了解创业教育意义,初步建立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初步形成创业教育培养模式。但是当前创业园教育体系建设不够完善,创业园未成为创业教育的主基地,大学生缺乏创业所需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创业园缺乏对教育结果的评估监控。因此,我们要构建多元化网络型创业教育体系,将专业教学融入创业实践中,创业导师与教学团队协同发展,周边产业参与到创业基地建设中,完善创业教育的评估监控体系。

参考文献:

[1]王晓华.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园的实证研究――以杭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教学研究版),2009,(1).

[2]胡 B.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

[3]刘 洋.论高校实施创业教育的方法和途径[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

第3篇:渔业生态学范文

学习态度是指学生学习情境所表现出的一种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它反映着学生对学习的价值的认识,是学习态度的基础。本文从当前音乐专业大学生在学习的中易出现的主要问题加以分析,并针对出现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关键词]

大学生 音乐学习 态度问题 解决方案

音乐专业的大学生是具有自身特点的特殊群体,他们虽活泼大胆,却又易浮躁散漫。很多现象表明:这类大学生学习缺乏计划性,学习目标不明确。通过对当前几所大学音乐专业大学生学习态度现状的调查显示,很多学生在大学生活中不甚努力,待课闲散……近年来,教育的普及,各大院校对本专业的扩招,使得学生各方面条件和要求放宽,学生整体的水平降低。理论知识更是一知半解,知识面狭窄,不成系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应付状态。课堂主动提问的人数很少,张扬的个性使课堂活跃,并非是在课堂积极学习,考试只是形式,考试只求不挂科,不重视平时的积累,甚至有无所谓的消极态度。这些都值得我们加强自我认识和反馈,关注这些问题并针对性的解决。

一、音乐专业大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1、专业学习模式的变化引起的不适应

学习模式的变化,使得音乐专业学生不能及时调整自我。对当我们进入大学校园后,学习方式大为不同,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学习方式使得我们极具生疏感,找不到努力的方向。同时专业学习模式的改变,对学生自我意识的要求也更为明显。北师大心理学学院院长许燕说:准备进入大学的新生一般不了解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学习方式有着质的区别,入校后有可能出现诸多的不适应。大学阶段高等教育强调的是学习的主动性,引导难点、重点、实践应用等的才有老师参与,更多的不是灌输基础而是解析、研究、实践、拓展。不是等待答案,而是探究答案,因此这种变化使音乐专业学生对学习的重心和实质意义把握不准,学生在学习上表现得有些被动,不能很快适应。

2、重视音乐专业技能学习忽略理论性知识

“技能的天才,理论的頗子”现象普遍。有调查显示,约60%的音乐专业学生认为技能比理论更为重要,重视实用知识和技能,认为有实用价值的知识技能才是大学中学习的意义所在.。理论知识,特别是人文背景、欣赏、美学等理论性领域的知识不受重视,从而不能正确地处理专业学习与理论课学习的关系,忽略了音乐专业的整体联系,导致理论功底薄弱,真正意义上的理解欠缺。而且音乐艺术不同于其他学术专业,音乐专业给我们的感觉会是操作和运用大于理解和领会,而理论学习则是一种相对静的行为,是用眼睛去观察,用大脑来思考。“专业”性的假象和当前大学生的局限认识,造成学生以主专业为核心的学习思维方式,很多音乐专业的大学生,认为我们的学习是专业技能,专业提高了也就是学好本专业的表现。轻视文化理论的学习已成为音乐学生一种司空见惯的现象,文化基础的薄弱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产生了畏难情绪。

3、就业压力导致专业学习动力不足

现实就业的压力,使得当前音乐专业大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不足。随着大学学习的深入,知识的增长,阅历的增加,心理的成熟,对待自己整个学习的观点会发生变化,对事物认识和社会的形势有了不一样的看法。独立自主的意识让他们对自己的未来蓝图设计美好,然而当看见现实社会就业中的不合理、不公平现象及社会的复杂性也一定程度上打击了他们学习的热情,产生丧气感。在时代的变更下,要找到一个理想的工作很难,家庭经济条件、社会地位的不均带来的就业条件,都会影响到大学生对学习投入的价值判断,进而影响到学习的积极性。有的学生会产生对自己专业灰心,对自己失去信心,感觉前途坎坷,渺茫,会有失落感和挫败感,质疑自己是不是选错了专业,缺乏学习的动力;有的学生感觉自己的专业知识很难付诸实践,在专业领域难以实际运用,使得专业信心动摇。大部分学生普遍认为进入音乐专业学习进入社会就业狭小空间,一般很难找到可以对口的工作。犹豫、踟蹰使得这些学生重心有些偏离或不明确,学习难以很好的进行。浮躁、忧虑和不安,不能沉下心对待自己的专业技能,“没用”成了学生不愿去学、不想学、懒得去学的借口,消极的对待自己的学业。

二、对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案

1、自我调节,合理安排,快速适应学习模式

大学生活是宽松与自主并存的新环境,要迅速进入角色,适应新的学习生活。大学对于学生来讲是一个新的起点,每个大学新生都对大学有着无限憧憬,只要不懈怠、不退缩,保持学习冲劲、学习独立思考和生活。科学合理的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保持良好积极的学习态度。并且学会应该沉稳理性对待学习的干扰因素,学会自我调节,自我管理,经常总结学习中的得与失,在自我检查中调整学习心态。把握好学习的重心和实质意义,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积极接受学校科学合理的课程安排,并根据变化情况做时间的调整,有毅力有恒心的朝着学习目标迈进,及时检查,监督,在检查中获得反馈,并进行调适,积极有效的配合吸取有效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培养有效的自我监控的学习能力。以平和的心态快速适应学习模式的变化,平稳过渡。

2、理论知识增加和专业技能增强并重

理论知识是基础,是学习得以展开的基石,技能是体现和升华理论的重要条件,二者联系密切。片面的音乐学习心理使得自身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体现重心偏斜。从而在增加自身的专业技能理论知识的同时,必须增强自身的理论知识。在对于缺乏、欠佳、含糊的理论知识结构方面,加以补救或扩充。多看书,认真学习专业相关知识,了解专业领域相关知识,增加自身的文化内涵,提高自身的综合文化素养。合理地、积极地按照学习的过程和学习规律、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有效的学习,正确处理专业学习与理论学习的关系,二者相互促进,同等重要不可偏颇对待。提升理论知识、加强专业技能,并将所学在实际操作中运用。在学习好专业知识的前提之下,就有了技能操作的理论基础,寻找合适的机会来锻炼自己技能的实践能力,在实际操作的同时让理论知识跟进。大学阶段是知识储备的关键时期,学生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而且要培养具备一定的适应社会需求的综合能力。只有理论素养和专业素养的同时提高,才能在自我学习的基础上,培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

3、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转变就业观念

高校扩招后,就业难问题已成当代大学生沉重的精神压力,刚刚跨入大学校门而踌躇满志、对未来充满无限憧憬的大学生,在对大学生活充满喜悦和好奇的同时,也开始对未来的就业问题感到茫然和担忧。而且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不少学生受金钱万能价值观的影响,在就业问题上,完全以个人收入的多少来衡量其择业的优劣,这也是影响一部分学生就业观念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少大学毕业生选择就业的唯一标准只单纯考虑收入因素,完全不考虑其专业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还有的是看这个岗位的舒适化程度,生活艰苦、环境恶劣、条件较差的工作岗位基本不考虑;相对落后的农村和老、少、边、穷地区更是根本不乐意去;一门心思只向往条件较好、生活优裕的大中城市和好单位,这也必然会使大学生们陷入就业困境。因此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是当务之急,正确看待社会分工,使自身树立起对社会的责任感和社会工作无高低贵贱之分的观念,力争做到干一行爱一行。学会处理所学专业与就业的关系,不要认为自己的就业难完全是因为专业不好造成的,或者自己不喜欢这个专业今后就不准备在这个专业就业。要学会尽快适应社会的需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和市场的需要做到“先就业,再择业”。 同时要努力加强自身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强自身在本专业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就业增加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修订本)[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第4篇:渔业生态学范文

林业既是一项有益当代,造福子孙,平衡生态的宏大事业,又是一项周期长,见效缓,工作条件十分艰巨而目前又比较薄弱的事业。它怎样发展才能既为国计民生提供大量的木材和其它林产品,又为社会的继续发展创造优美的生态环境,故结合黎平县的特点谈点几点的看法。

2黎平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和自然生态平衡的脆弱性分析

黎平县位于清水江和都柳江的分水岭两侧,北纬25°44′~26°31′,东经108°37′~109°31′,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水充沛,土地肥沃,树种组成丰富,植物区系成分交叉荟萃。全县总面积为44.41万hm2,林业用地34.05万hm2,有林地面积29.88万hm2,森林覆盖率为70.51%。黎平是山区县,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90.5%,有“九山半水半分田”的特征。低山面积较大,占全县总面积的55%,多为杉、松、阔等乔木生长地;低山丘陵占总面积的34%,多为常绿乔木及针阔叶混交林。全县年降雨量1200~1800mm,年蒸发量在1000mm以上,相对湿度为83%,年日照时数为1100~1400h,全年无霜期为280~300d,年积温5600~6100℃。这些条件对多种乔木生长发育极为有利。在地球的南、北15~30°的纬度带内,由于受副热带气压的控制,雨水稀少,大部分地区沦为不毛之地,属干旱沙漠带。唯独我国长江中下游流域、珠江流域和东南沿海广大地区,虽然也处于北纬15~30°的纬度带内,由于夏季湿润季风带来的丰富雨水,又有占土地面积50%的森林卫士保护,使之成为风调雨顺的大绿洲,生物资源十分丰富。仅木本植物就有7000多种,其中乔木树种2800余种。而与我国纬度相似的美国只有乔木870种,整个欧洲仅有250种。因此,世界公认我国长江以南是“亚热带的绿洲,树木的宝库”。黎平县恰好位于亚热带的轴心线上,南岭西端与雪峰山南端、苗岭山脉的交接区域,贵州高原向湘西山丘和广西盆地过渡地段之中,清水江与都柳江的分水岭两侧。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特点和境内有数条东北至西南走向的山脉,阻隔着西伯利亚寒流的袭击,而东南季风又可顺长江、珠江水系深入腹地,因而冬无严寒,夏无酷署,雨量充沛。相对高温和多雨季节的一致,对植物生长发育特别有利,是一个从事林、农种植业的得天独厚的好地方。以低中山为主的群山地貌,海拔多为400~800m,优越的板岩和页岩地质结构和母质,宜林的气候特点,决定了黎平的林业资源优势,也决定了黎平林业发展的巨大潜力。黎平县的孟彦、罗里、敖市、高屯、德凤、坝寨、茅贡、九潮、岩洞、口江、双江、中潮、德顺、洪州、永从、肇兴、水口、龙额、地坪等乡镇,气候温和,雨水丰富,乔木树种生长快,再生能力强。群众有经营人工林的悠久历史。黎平的杉木和马尾松,早已驰名中外,别国已绝迹而我国独存的活化石树种水杉、银杏在黎平均有自然分布的合抱粗古树。优越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决定着占全县土地7%的平原和占4%的江河水库自然成为鱼米的重要生产基地。占55%的低山土地必然成为林业生产基地,责无旁贷地为国家的繁荣富强,人民的富裕幸福提供众多的生物量。同时维护这片大绿洲的生物兴旺,也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贡献。然而,全县山地面积大(中、低山占65%、岩溶地占10%、丘陵占15%),坡度陡,降雨多(年降雨量为1200~1800mm)且相对集中(4~6月降水量占50%)。一旦土地失去植被保护,极易水土流失,造成水患灾害,生态平衡十分脆弱。据初步统计,水土流失面积已占全县总面积的18%,每年冲走表土100万t,黄泥水危害稻田近万亩。黎平的大部分区域属长江水系,部分为珠江水系,全县每年流入江河水库的泥沙量达100多万t,使水土流失较严重的地区河流每年淤高2cm,长此下去,40、50年后,如双江电站、八舟电站等,水电站将不能发电,必须清除河底淤泥,这将耗费一笔巨大的资金。由于天然林逐年减少,水土流失加重,河床普遍提高,进一步抬高了洪水水位,减少坝内汛期的调蓄能力,使得沿河两岸的一些农田被水淹没,一遇大雨便泛滥成灾。一旦久晴,便出现旱灾,有的年份,不少地方连群众饮水都出现困难。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和自然生态平衡,它们之间有着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的一面,也有相互矛盾的一面,我们的任务在于扬长避短,因势利导,发展林业生产,促进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

3深刻理解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矛盾性和协调性

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和生态平衡的脆弱性,决定着黎平发展高位芽植物生产的必然性和必要性。然而,林业怎样发展才能既为全县建设提供大量的生物量,将山区的自然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又能发挥森林在治理国土,改善生态条件,维护自然生态平衡的生态效益?纵观世界各国林业的发展,大体上存在着3种方式。第一是木材经济效益方式。以生产最大限度的木材或林产品作为发展林业、经营林业的主要目的,用生产多少木材或多少林产品作为估量森林价值的主要依据。至今在许多国家仍采用这种方式。第二是生态效益方式。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由于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环境质量日益下降,植被破坏后大自然的报复接踵而来,森林的生态效益论便应运而生。他们主张发展林业经营森林的主要目的在于生态防护,以提供多少生态效益作为估量森林价值的主要依据,对森林的生态价值定量化。例如日本1972年对森林的生态效益估量为一年内涵养水源2300亿t,防止水土流失57亿m3,供给氧气5200万t,栖息鸟类8100万只,一年的森林生态效益高达12.8万亿日元,相当于同年国民生产总值的13.8%,农林渔业产值的2~6倍。1998年第二次评估中,加入了保健、疗养、保护野生动物、防治大气污染等,所有生态效益合计75万亿日元,相当于日本的国家预算总额。芬兰估量森林的环保价值相当于木材的三倍。瑞士已将全部人工林天然化,不求生产木材,只注重生态效益。显然,森林的生态效益远远超过直接的经济效益,这说明森林的主要功能是保障国土生态安全,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人类健康。第三是森林效益协同论方式,主张林业建设应为治理国土、维护人类美好的生活环境以及整个国民经济服务。发展林业、经营森林应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使它们协同一致。称之为森林效益协同论。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既是矛盾,又具有统一性,对于当今的林业可持续发展理论,正确认识到发展经济和提高生活质量是人类追求的目标,在由经济与环境所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中,坚持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观点,坚持正确的发展道路那么就一定能取得经济、生态效益的最大化。森林效益协同论方式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并在逐步实践中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在“协同论”方式内部现在已出现“最佳结合理论”、“多用途森林利用理论”、“木材培育理论”等林业发展模式。在宏观控制上以及在林业中等发展水平的国家对木材培育理论模式越来越容易接受。因为,在同一地段上既要发挥森林的最大生态效益,又要发挥森林的最佳经济效益,本身是矛盾的。在一般的生产技术水平下,大面积实施是困难的。如果在林业用地和现有森林中,划出一部分立地条件最好的地方发展木材生产,施行集约经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用少量的地生产出大部分木材。而其它的大部分林业用地和森林主要作为生态效益林,只生产少量木材,这样在具体地段上将生产木材和生态防护分离开来。在大范围内使生态效益和生产木材协同起来了,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解决了木材生产。新西兰采用这种木材培育理论模式,只用了全国林业用地10%的土地发展速生丰产用材林,实行高度集约经营,生产出全国所需木材的80%以上。而将占林业用地80%以上的森林列为生态效益林,仅生产少量木材。党的“十”报告中关于“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提出: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生态产品是“十”报告中提出的新概念,为百姓提供更多生态产品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理念。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源、宜人的气候、舒适的环境,这些都是生态产品,都与林业发展息息相关。为此,必须加快扩大全县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覆盖率,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生态保障,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生态产品,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要创新经营机制,大力发展承包经营、农户联营、公司加农户等多种造林组织形式,鼓励和引导广大企业、农民和社会各界组织投入营造林之中,在指导思想及战略措施上为黎平县林业的发展指明方向。

4黎平林业的振兴应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协同发展的方向

黎平林业的发展应立足长远和未来,强化资源优势,优化产业结构,提高林业的经济社会竞争力,构建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主体、功能完善、系统稳定、空间布局合理、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生态环境。深化林业改革,坚持科技兴林,实施森林分类经营,在加强生态公益林体系建设的同时,积极推进森林资源资产化管理机制建设,明晰产权,强化森林资源市场配置,加快商品林基地建设,放手发展非公有制林业,建立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促进林业在山区经济发展中发挥主体作用,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带动山区群众脱贫致富。同时要制定和实施森林经营方案,严格控制木材采伐量,以保持森林资源年消耗量低于生长量。要大力开展科技兴林和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大力发展“两茶”产业基地建设。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提前做好战略规划和准备,全力以赴,精心组织,超前安排。根据全县《林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要求,黎平林业的发展,既要凭借地理位置的优越性,认真建设好速生丰产林基地、“两茶”产业基地、珍贵树种基地和特色经济林产业基地,生产出大量木材和林副土特产品,将山区的自然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经济优势,让人民富裕起来。又要考虑黎平自然生态平衡的脆弱性,在各大江河、水库的周围建设好生态防护林,发挥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的环保功能。同时,要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和森林旅游业,使黎平这颗位于贵州东南部的绿宝石,能为全省生物的繁荣,人类生存环境的改善发出更灿烂的光芒。所以,黎平林业应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协同发展的路子,应朝着这一方向发展。具体来说,应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4.1借鉴木材培育理论,认真建设好速生丰产林基地

黎平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乔木生产快,又是贵州省特有的速生丰产、优质用材树种杉木的中心产区,是发展速生丰产林的好地方。贵州省委、省政府已将黎平列为全省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的主产区之一,全县的杉木年产量约占全省的1/10。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是加速该县林业发展的重大工程,其目的在于尽快扩大森林资源,为国家提供商品木材,缓和木材供需矛盾,充分发挥森林的多种效益。它是通过良种壮苗和集约化经营措施,定向为制浆、造纸、人造板等林产工业和建筑、家具、装修等行业提供原料或大径级用材的林分。速生丰产用材林与一般的人工林相比,在经营目标、资源投入和经营方式上有根本不同,它具有单位面积投入高、木材培育周期短、单位面积产量高、经济效益显著的特点。要选择最好的立地条件和最适宜的优良树种,营造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要坚持高标准、高质量,实行定向培育、集约经营,缩短林木生长周期,提高单位面积的森林蓄积量和经济效益,建成可靠的商品林基地。速生丰产用材林原则上年蓄积生长量应达到15m3/hm2以上。从全县大力发展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的情况看,1976~2010年35年间,该县共建成万亩以上基地林16片,千亩以上基地林105片。“十二五”期间,黎平县将在建设好生态公益林的同时,大力发展速生丰产用材林等商品林基地。实行定向培育,加大引进外资和积极争取信贷资金建设商品林基地的步伐,建设以杉木、马尾松等树种为主的工业原料林基地。按照该县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总体布局,速生丰产商品用材林建设实行人工造林与培育相结合,建设工业原料林基地总规模2万hm2,其中:新建0.67万hm2,现有林培育1.33万hm2。安排重点发展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的乡镇有:孟彦、高屯、德凤、九潮、双江、中潮、德顺、洪州、水口等15个。

4.2加大“两茶”产业基地建设步伐促进林业快速发展

近年来,黎平县加快了茶叶和油茶基地的建设速度,每年发展茶叶基地0.13万hm2,油茶基地0.1万hm2、油茶低改0.04万hm2。

4.2.1茶叶基地建设概况及发展规划

茶叶种植从1975年开始集中连片发展,到2013年全县有茶园面积1.6万hm2,其中:幼龄茶园0.71万hm2。主要品种为:福鼎大白茶群体、福鼎大白茶无性系、安吉白茶、铁观音、黄金桂、龙井43号、龙井长叶等。孟彦、高屯、德凤、茅贡、岩洞、洪州、雷洞等乡镇的土壤含硒(Se)量较高,土地肥沃、土层深厚、生态植被良好、无污染,是发展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有机茶生产和含硒茶开发的最适区。黎平生态环境优越,茶叶品质优良,春茶上市时间早,名优茶外销市场空间大。按照高标准、规范化的要求,建设无性系良种茶叶生产基地。引进适宜发挥本地产品特色的无性系良种,重点推广福鼎大白茶、龙井系列等国家级良种,扩大本地特色良种种植规模。加快良种的引进、培育和推广,全面推进茶叶良种化和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种植工作。开展“无公害生产示范基地”创建活动。由茶叶产业局和农业局专人负责,加强对农药、化肥和植物激素等投入品的管理,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建立无公害、绿色和有机茶生产基地,并使这些基地成为区域产业带的核心和品牌依托、技术示范基地。预计到2020年,全县茶园种植面积将达到2.53万hm2。

4.2.2油茶基地建设概况及发展规划

油茶是黎平主要的食用木本油料树种,全县有油茶林近1.41万hm2,集中分布在南、北两个片区,北片区为高屯、敖市两个镇,东南片区为肇兴、水口、雷洞、龙额、地坪五个乡镇。北片区属丘陵,地势平缓,是培植和扩展油茶林的理想地带;东南片区属低山,气候温和,全县油茶林70%的面积集中在这个地区,增产潜力大,而且又是田少人多的少数民族人口聚居的贫困乡村。近年来,黎平县高度重视油茶的发展,加强了对低产低效油茶林的改造和科技栽培示范基地建设的工作力度,有效地推动了油茶的良性发展。2000年随着天保、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在科技支撑单位南京林业大学的协助下,从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科所油茶实验林场引进油茶优良品系:长林3号、4号、21号、26号、40号、53号、56号等13个品种,引进湖南省茶科所选育的优良品系和本省(地)的优良品种,已在全县推广栽培试验示范,栽培面积0.04万hm2。采穗圃也进入了采穗期,每年可提供优质穗条数百万支。2012年,在全县油茶林发展规划中,对低产油茶林改造,提高油茶产量进行了部署,并要求在此期间每年完成0.1万hm2的新建高产油茶林、0.04万hm2的油茶低产林改造。采取向国家申报立项、银行贷款、地方、个人、企业等多方筹措资金的方式实施。预计到2020年全县油茶林面积将发展到2.13万hm2(其中:新造1.29万hm2、低产低效林改造0.67万hm2)。

4.3加快珍贵树种发展是维护木材供应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的重大举措

黎平县是“国家珍贵树种培育示范县”,境内自然分布的乔木树种共有87科近500种,其中珍贵树种有42种之多。由于珍贵树种其材质具有硬度高、密度大、颜色深和纹理美观的特点,木材材质优良、具有特殊用途、市场上稀有、经济价值高,可用于制作高档家具、高档乐器、高档工艺品等实木制品及高档装饰、装修材料。该县具有优越的气候条件和丰富的种质资源,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林地广阔,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雨热同季,干湿季分明,无霜期长,植物生长快,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林木生长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5~2倍。适应人工栽培的珍贵树种有近百种,珍贵树种资源丰富,许多珍贵树种都有发展成大产业的潜力。从2001~2013年全县通过国家重点工程造林项目营造珍贵树种人工林总面积达0.33万hm2。与煤炭、石油等资源一样,珍贵用材树种资源也是关系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战略资源,而且珍贵木材是唯一可再生的战略资源。目前,黎平县珍贵用材树种的资源主要依靠采伐天然林,人工培育珍贵树种资源的工作从2001年才开始启动。人工栽培的主要珍贵树种有:楠木、荷木、香樟、含笑、红豆杉、黄柏、檀木、桂花、银杏、柳杉、厚朴等。珍贵树种是城镇绿化、村寨绿化、公路绿化及单位园区绿化的主要推荐树种。为提高全社会对珍贵树种基地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充分调动广大群众造林育林的积极性,利用报刊、有线电视、各种会议等媒体开展宣传活动,并发放资料宣传珍贵树种的经济价值和发展潜力,激发广大群众的栽培热情。通过宣传发动城镇居民和乡村农户在房前屋后零星种植珍贵树种,20、30年后经济效益一定相当可观,种植珍贵树种就是培育“绿色银行”、“藏富于林”。加快发展珍贵树种是调整林业产业结构、促进山区经济发展、帮助山区群众致富奔小康的重大举措,要不断强化组织领导、统筹安排、合理布局、抓好示范、循序渐进,积极鼓励种植珍贵树种。充分发动群众利用自留山、自留地或“四旁”地种植观赏价值、经济价值高的珍贵树种,带动产业发展。预计,到2020年全县的珍贵树种造林面积(含零星栽植按1500株折算1hm2统计)将达到0.53万hm2。

4.4加强特色经济林产业基地建设,促进林农脱贫致富

黎平的经济林建设,除调整巩固原有的茶叶、油茶、油桐、楠竹等基地外,要借鉴水果之乡从江、榕江等县的经验,既发展板栗、茅栗、核桃等干果类,又要发展柑桔、椪柑、杨梅、桃梨、葡萄、枣、柿、蓝莓等水果生产,使一年四季均有新鲜果品上市。尽可能地利用山区得天独厚的的生态环境和生物资源,发展五倍子、天麻、杜仲、茯苓、金银花、金钩藤、太子参、桔梗、百合及香菇、木耳、玉兰片等名、特、稀林产品,使山区的林农迅速地富裕起来。只有充分利用该县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物种资源,建设特色经济林产业,才能为实现绿色经济强县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物资基础。该县绝大多数林农生活在山区半山区,靠山、吃山、养山,希望在山、致富在山,有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强烈愿望,发展特色经济林是实现摆脱贫困,达到富裕的有效途径之一。这充分说明,只要开发和发展全县的经济植物资源,就可以尽快将山区的自然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使偏远山区的人民迅速实现脱贫致富。

4.5运用森林的次生演替规律,建设以天然林为主体的生态防护林

4.5.1大力恢复和营造水土保持林及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是为防止﹑减少水土流失而营建的防护林。是水土保持林业技术措施的主要组成部分。主要作用表现在:调节降水和地表径流。通过林中乔﹑灌木林冠层对天然降水的截留﹐改变降落在林地上的降水形式﹐削弱降雨强度和其冲击地面的能量。黎平县处在一个特殊的地理位置,清水江(属长江水系)和都柳江(属株江水系)的分水岭两侧,雨水十分丰富。因此,应在育洞河、孟彦河、八舟河、亮江河、双江河、洪州河、南江河以及各大、中型水库的集水区,划出一定面积为水源涵养林,河流两岸的山坡应划为水土保持林。采用造、封、改、补等措施,恢复和扩大森林植被,提高生态防护效益和林分质量,遏制水土流失,改善区域自然生态环境,打造河流两岸水资源保护绿色生态屏障。以防止水土流失及水源减少等现象,即建立完整的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体系。

4.5.2建设好自然保护区,繁荣亚热带的生物种源按森林生态系统的观点,森林是以木本植物为主体的一种生物群落,有着丰富的生物资源。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研究自然资源的重要场所,是人类认识自然、拯救和保存某些濒于灭绝的生物物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科学基地。它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防风固沙、改善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黎平地处典型的中亚热带,在僻远山区,还零星保留着一些常绿阔叶林的顶极群落或原始天然次生林。这些森林中的每一个生命类型,都经历了漫长的发生、发展和演替序列才形成了向今天这样一个高度复杂和多样化的森林群落,并达到了与周围环境的相适应、相平衡的状态,它们的面积仅为全县山地面积的0.5%,却保存着数百种高等植物,几十种哺乳动物和几十种鸟类以及10来种古老孑遗植物,是国家资源中的宝贝,应列为保护区,严密地保护起来。它们是南泉山风景林、太平山楠竹林、乌嘎冲鹅掌楸天然林及弄相山原始森林等,都是保存得较为完整的原始天然次生林。现已列为全县的重点保护区,禁止砍柴、守猎,禁止挖坡种地。其目的就是为了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维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

4.5.3建设好生态防护林生态防护林是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导,为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减少污染所经营的天然林和人工林分。它是以防御自然灾害、维护基础设施、保护生产、改良土壤、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和维持生态平衡等为主要目的的森林群落。黎平广大山区以木本植物为主要家用能源,森林资源消耗量大,然而,全县山区溪流峡谷,坡降大,具有丰富的水利资源,是发展小水电的好地方,宜建立以林蓄水,以水发电,以电代柴,以电促林的良性循环,改变山区的能源结构。生态防护林应以封山育林和人工促进天然更新为主,人工造林与天然更新相结合,尽量少动土或不动土。亚热带季风湿润地区树木生长快,生物再生能力强,只要健全封山育林制度,运用森林的次生演替规律,进行适当的人工促进,森林恢复是很快的。

4.6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早在退林还林工程实施初期,黎平县便开始着手森林复合经营模式的探索,并以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为契机,大胆进行了“林-茶”、“林-竹”、“林-药”、“林-菜(森林蔬菜)”、“多树种混交”等5种复合经营模式的尝试,并获得成功,林地增效明显。这5种成功的造林模式,2004年被省林业厅录入《全省典型的退耕还林治理模式》一书,在全省进行推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农民参与林业建设的积极性进一步高涨,对森林、林地的经营性、整体性、效益性和长远性的意识逐步增强。为提高单位面积林地产出,缩短林业经营周期,实现远近结合、以短养长的目标,部分具有一定市场经济观念、思想认识先进的农户开始积极主动探索立体、复合型林业经营模式,大力发展林下种植、林下养殖,部分种、养殖具有一定规模的农户在项目、资金、技术上得到林业、农业、扶贫等部门的积极扶持,少数已成为发展林下种养殖经济的示范户和典型户,通过示范和典型的辐射带动作用,有效推动全县林下种养殖经济的整体发展。据2012年统计,全县共利用森林资源发展林下经济面积近1.33万hm2,实现林下经济收入4.5亿元,带动农户受益近5万户。按照“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分区布局,突出特色,发挥优势,讲求实效”的原则,认真做好全县林下种养殖经济的发展规划,积极引导林下种养殖经济向“一村一品种、一乡一特色、一区一优势”的方向发展,明确思路、确定目标,因地制宜,宜养则养、宜种则种,多角度、深层次地发掘林下种养殖经济的发展潜力。下一步主要规划在三个方面:一是林下养殖:利用黎平县丰富的森林资源发展林下养家禽(鸡、鸭、鹅)、牲畜(猪、牛、羊、兔)、蜜蜂、蚯蚓、珍贵野生动物(野猪、蛇)等及其产品初级加工。林下养殖可重点推广“茶-鸡”模式,利用茶叶林面积1.03万hm2,油茶林面积1.2万hm2。通过茶叶、油茶与鸡共生关系,促进生态经济双丰收。计划从2013~2020年,每年发展规模60万只(头)。二是林下种植:利用林间空地和林下土地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用林间空地发展种植中药材:百合、太子参和丹参等;发展林下薇菜、折耳根等野生疏菜种植;发展林下野生茶叶种植;发展林下香菇、平菇、木耳、松木菌等菌类栽培。计划从2013~2020年发展规模达到1.33万hm2。三是林下采集:开发利用县境内近0.67万hm2竹林资源,计划从2013~2020年实现年采集竹笋3000t,并引进龙头企业加工带动,产值达1亿元。

4.7利用林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森林生态旅游

黎平的旅游资源由自然山水风光旅游、民族风情旅游和历史人文旅游组成。全县具有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优美的生态环境,原始森林古木参天,苍劲挺拔,蓊郁茂密,人工林成行如网,郁郁葱葱,生机盎然。这对发展旅游,尤其是森林生态旅游,可谓得天独厚。全县的旅游景观有:列入世界吉尼斯纪录的跨度最长的天然石拱桥———高屯天生桥和风光旖旎的八舟河风景区;有被誉为原始林海和竹海的弄相山森林和太平山楠竹林等,楠竹蓄积量居全省第二位。人文景观有肇兴鼓楼群、黎平会议会址、堂安生态博物馆、东门翘街古建筑群等,还有被誉为东方艺术奇葩的侗族大歌、琵琶歌等,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民族风情和文物古迹于一体,是贵州东线旅游精品线的重点地区。

第5篇:渔业生态学范文

〔关键词〕医患关系;伤医事件;医学生;职业态度

医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正是职业态度成形的重要时期,但频发的伤医事件对其影响深远,为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埋下隐患。为此,本课题组选取了温州医科大学医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当前医学生职业态度及伤医事件对其的影响,并对解决此问题的可行性对策加以阐述。

1调查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温州医科大学目前以临床医学专业为主,开设了口腔医学、预防医学、医学影像学、麻醉学、检验医学、眼视光医学等多个医学专业,专业分布较为合理,具有较好的代表性,从中抽取温州医科大学全日制在校医学专业学生作为本次研究对象。

1.2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自制的问卷进行抽样调查,抽样方法为简单随机抽样,所有调查均由经过专门培训的调查员进行。

1.3样本量

根据查阅相关研究文献以及多次讨论,课题组将样本量定为250人。

1.4问卷设计

通过查阅相关研究文献、课题小组反复讨论和预调查等步骤完成调查表设计。问卷内容包括:①填空题:被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②选择题:医学生对当前职业环境认知情况以及未来职业信心与预期,医学生职业认同感与使命感,伤医事件在内的各种因素对职业态度的影响程度,伤医事件对职业外部支持的影响,伤医事件对医学生未来职业行为的影响。

1.5分析方法

对于客观题采用统计学分析方法:所有数据均由双人录入,由第三人核对检验,录入完成后,随机抽取25份数据进行核对验证,所有数据均通过MicrosoftExcel2013录入电脑,用SPSS20.0进行分析。

2结果

2.1基本情况

为了掌握当前医学生职业态度情况,课题组于2014年9月通过网络问卷和实体问卷两种方式实际共计发放问卷260份,回收有效问卷237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1.2%。调查对象男生52.7%,女生47.2%;临床医学专业188人(79.32%),非临床医学专业49人(20.67%);大一学生5人(2.11%),大二学生92人(38.82%),大三学生102人(43.04%),大四、大五(见习实习的年级)学生38人(16.03%);党员(含预备党员)占12.66%;曾任学生干部的占53.59%;曾获奖学金者占39.42%;涉及11个医学专业,样本分布合理。

2.2医学生对伤医事件的总体认知

根据调查发现,调查的医学生认为伤医事件对医学生职业态度无多大影响的占9.7%,认为有一定影响的占41.35%,表示影响极大地占48.1%,持不关注的态度的仅为0.84%。临床医学专业与非临床医学专业医学生认知存在差异(χ2=8.623,P=0.035<0.05)。

2.3伤医事件对医学生职业认同度的影响

在此次调查中,虽然超过90%的调查对象对医生的职能仍然表现出基本认同,但也有22.79%的被调查者在从事医疗行业前缺乏对职业的自豪感,对医生职业的社会地位产生了怀疑;29.96%的被调查者并不把医生职业作为自己的人生梦想,缺乏对职业的内在向往与热情。医学生对医学事业的认同与热情是推动医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在动力,当前的职业认同状况应当引起重视。

2.4伤医事件对医学生执业环境认知的影响

调查显示,伤医频发的环境下,医学生执业环境认知恶劣。在本次调查中发现,“伤医事件频发,未来就业环境不安全”已成为继“学习时间过长,职业发展前景不佳,付出投入不成比例”和“未来工作繁忙,压力太大”之后的第三大制约医学生成为医疗工作者的要素。多数人对于伤医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持肯定态度。仅有11.3%的被调查者认为医生的工作压力适中,70.46%的被调查者则认为医生工作压力大,身心处于紧张状态;47.98%的被调查者对医患之间的信任缺乏信心,医患关系严重受损;仅有27%的被调查者对伤医事件必然发生表示反对,而对此表示同意的却高达35.42%;超过75.27%的被调查者表示对伤医事件关注和了解,影响范围大。2013年的一项调查显示,认为当前医患关系非常紧张的有15.5%,紧张的有39.9%,一般的有38.6%,和谐的有4.8%,非常和谐的有1.7%,分析以上数据,可知医学生的执业环境认知恶劣与当前医患关系恶劣有必然联系[1]。这与本次调查结果基本保持一致。

2.5伤医事件对医学生未来职业信心以及外界支持的影响

伤医事件的频发医学生未来的职业信心影响不容忽视,医学生未来职业信心低落,家人支持情况尚乐观。超过45.57%的被调查者表示未来职业信心受到相当程度的负面影响,能够明确表示完全不受影响的仅4.64%;仅47.26%的被调查者对恶性伤医未来的发展持乐观的态度,未来伤医事件发展的趋势也将成为医学生是否选择从医和从医态度的一个重要参考因素;20.26%的被调查者明确表示将反对自己身边的朋友选择学医,另有29.96%表示说不清;相对医学生自己的消极态度,仅7.17%的被调查者表示选择从医遭到家人的反对。

2.6伤医事件对医学生职业使命感的影响

仅64.14%的被调查者表示希望会选择从事医疗行业直至退休,47.26%的被调查者表示如果再选一次,仍然会选择学医,40.92%的被调查者在同等薪资条件下会优先考虑成为医生。相当一部分的医学生并没有从事医疗行业的意愿,职业使命感欠佳,对医疗行业的未来发展,医患关系的改善十分不利。

2.7伤医事件对医学生未来职业行为的影响

面对调查“我以后从事医疗行业,对待可能引发纠纷的患者的态度(多选)”,“以保护自己避免纠纷的前提下进行医疗行为和沟通”以67.51%占据第一位,还有12.24%选择“推说自己能力不够,避而远之”。

3讨论与建议

3.1伤医事件对医学生职业态度的影响分析

3.1.1恶性伤医事件损伤职业荣誉感。

医学生在校学习及实习的过程中,始终接受的以救死扶伤为天职的教育,医生不仅是一种高尚的职业,是被患者信任和认可的行为,很多医学生自豪感和优越感较强。但是,当暴力伤医事件发生且不因医疗事故发生时,会极大冲击医学生对于本职业的心理定位,严重打击了医学生的自信心[2]。伤医事件的频发使医学生对医生的社会地位产生质疑,对医患关系失去信心,对临床工作产生畏惧。

3.1.2人身安全难以保障。

近10年恶性伤医事件总体呈上升趋势,2012年、2013年的医患冲突事件报道次数分别为26次、28次,中国医院协会2013年的《医院场所暴力伤医情况》调查报告指出,2012年,医务人员躯体受到攻击、造成明显损伤事件的医院比例为63.7%[3]。医务人员的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成为一个高危职业,极大挫伤医务人员的从业积极性。

3.1.3外界负面舆论对医学生带来消极影响。

部分媒体记者缺乏医学知识,加上对于患者的情感偏向以及炒作的需要,出现了为吸引眼球而报道不实事件甚至捏造事实的现象,对医疗行业造成负面影响,极大损害了医务人员以及医学生的情感。不良舆情对于医学生的学习热情、专业喜爱度和择业观都将产生负面影响,甚至对其将来是否选择从事医疗行业产生影响[1]。

3.1.4新型社交平台加快情绪蔓延。

当前微博、朋友圈等网络新型社交平台的普及加快了信息的传递和扩散,一改传统媒体信息闭塞的弊端,令医学生能够更加便捷地了解到恶性伤医事件的发生并进行交流。当伤医事件发生时,医学生的情绪往往是愤怒、消极负面的,而消息在社交平台中带有情绪性评论的传播更易引起情绪的升级,导致群体情绪的蔓延[4]。

3.2对策探讨

3.2.1治理恶性伤医事件,改善医疗职业环境。

面对恶性伤医事件,执法人员必须严格执法,依法严厉打击各种伤害医务人员的违法犯罪行为。以往恶性伤医事件往往得不到有效的处理,社会群体和媒体一般带有明显的倾向性,认为其情有可原,不应重罚,公安部门往往也在客观上对此采取纵容的态度。但是在这种忍让下,伤医事件不但没有消弭,而且愈演愈烈。相比复杂的正当途径,暴力伤医似乎成为了解决问题的捷径,低成本高回报。对此,公安部门应当第一时间对扰乱医院秩序的行为进行打击,形成“只有进入司法途径”才能解决纠纷的习惯和理念[5]。另一方面,也应当建立起有效的医疗纠纷鉴定和调解机制,引导医疗纠纷通过正当途径解决,舒缓医患矛盾,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3.2.2加强媒体自律性,减少片面导向性报道。

无论是对于医学生还是社会大众来说,媒体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接受信息的渠道。媒体要加强对良性事件报道,弘扬社会正能量,改善医生职业形象,增强医学生职业成就感与荣誉感。面对恶性事件,媒体也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正确报道,不以恶意揣度中伤医务人员博取眼球。对于暴力伤医肇事者的处置结果,媒体也要及时跟进报道,宣传法制意识,肩负起倡导社会良好风气的责任[6]。

3.2.3积极引导医学生正确认知执业环境,增加职业信心。

目前医疗职业压力大,要求高,回报低,往往令面临就业的医学生顾虑重重,望而却步。医学生对于信息的接收往往比较片面,容易受到负面信息的影响,对医疗环境产生消极的认知。医生在临床工作中虽然可能深受伤医事件之苦,但是不应向医学生过多的带去带有个人情绪的消极影响,而应该理性的分析事件,教育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外部环境,勇敢面对不良现象,肩负社会责任。带教医生对医学生的教育不仅仅体现在临床医学知识的传授上,更多地体现在其自身在日常生活和医疗工作中的言行和态度[7]。

3.2.4学校重视医学生思想疏导和心理辅导。

医学生正处于职业态度形成的一个重要时期,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当恶性伤医事件发生时,学校和医院应该及时注意医学生群体中蔓延的情绪,做好事件的澄清和分析工作,帮助医学生正确认识伤医事件,以免医学生出现过激言论和行为,激化矛盾。与奋斗在一线的医务人员相比,医学生的内心同样也收到了巨大的冲击。不及时处理留下的心理阴影将直接影响医学生的职业态度,不利于未来医患关系的良性发展。

3.2.5重视医学生职业素质与人文修养,提升安全意识。

面对恶劣的医疗环境,医生首先也要提升自己的技能,提高医疗诊断能力,避免误诊漏诊,尽力抢救生命。因此,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要刻苦努力,严格要求自己,掌握扎实的医学理论基础和临床实践技能。同时也要加强对医学生的安全意识教育,完善规章制度培训,提升服务理念,规范医疗行为,强化医患沟通技巧[8]。在学习的同时,学校和医院也要加强医学生的人文修养和服务意识,强化人文课程建设,改善枯燥的理论教育,将人文教育与临床实际案例相结合,同时完善人文素质评价体系[9]。由于医疗技术与患者的期望之间存在的现实差距,高年资带教医生要在医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进行自身安全意识的灌输,教导医学生如何在临床过程中避免危险,保护自己[10]。

〔参考文献〕

[1]赵华翔,梁蓓蕾,范娅琦,等.医患关系的社会舆情对医学生影响的量化分析与质性研究———以西安市医学院校为例[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3,26(5):570-573.

[2]叶正平.不良医疗环境对在校医学生职业认同感影响的调查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4):51-52.

[3]卢义杰,张宇.医患血案背后的制度困局[N].中国青年报,2014-2-26(07).

[4]杨春燕,李志超,刘伟莎.当前医患矛盾对医学生德育教育的影响与对策[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4,14(32):6349-6351,6335.

[5]刘永达,袁坚,曾国华,等.正确引导医学生认识当前中国的医患关系[J].当代医学,2012,18(22):161-163.

[6]谷书华.暴力伤医的现状、原因与对策浅析[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4,21(z2):351.

[7]张峰,陆妍.临床带教医生人格力量在实习生医德养成中的作用[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9,22(3):74-75.

[8]胡征,张爱军,胡哲清.规范医疗行为培养实习医学生的医疗安全意识[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12):67-68,71.

[9]龙启成,朱立光,王前强.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及其培养[J].医学与哲学,2012,33(9A):74-76.

第6篇:渔业生态学范文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建设;人才培养

[DOI]10.13939/ki.zgsc.2017.09.048

随着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氛围的日益浓厚以及各项工作的逐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受制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高等院校的创新创业资源禀赋差异等因素影响,呈现出地域性差别;高等院校都在探索与本地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创新创业教育的模式,一方面,地方政府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平台建设上给予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另一方面,高等院校在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师资培养等方面也做出积极的改革。石河子大学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累了一定经验,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由于缺乏校级层面整合共享的载体和平台,学科综合的优势没有充分发挥,社会影响力不足,已成为制约此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最大瓶颈。

1 目前石河子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石河子大学依托学科竞赛和专业实训已建立数据建模、ACM大赛、电子设计大赛三个创新创业实验室,初步形成了以大赛为导向的创新实践教学基地,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很大提升,但由于各实验室仅注重专业实践教育的纵向延伸,缺乏横向融通机制,后期提升乏力,很难适应国家对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变革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平台支撑,资源整合能力弱。学校的专业教育受制于学校办学条件、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等,或多或少存在学科、院系以及校内外之间的壁垒,文理渗透、学科互补、资源共享尚未充分发挥作用,学校缺乏导向性的创新创业实践实训平台,学业兴趣、自我发展以及创新创业热情受到束缚。

(2)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滞后。教师在授课方式、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面缺乏系统性,教学方法较为单一,授课方式仍然以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为主,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自主探索知识的动力,虽然相关部门也采取了聘请校外专家、寻求校企合作等方式,但受制于授课时间和授课形式的限制难以形成系统性的教学体系。

(3)创新创业教学实践条件不足。石河子大学地处西部地区,创新创业的氛围不够浓厚,可获取的资源有限,因而目前教学过程中主要以案例讨论、分析为主,没能深入科研项目、生产活动一线,使创新创业教育与本地企业发展有机结合,因此关于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大多浮于表面,没能落到实处。

(4)教学管理模式难以适应形势要求。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以理论基础培养为主,实践能力培养为辅,在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创新实践活动的学分认定、考核办法上缺乏相应的依据,同时对于参与创新创业的指导教师绩效考核、工作量计算上也没有政策支持,未能充分调动教师、学生的积极性。

(5)培养路径单一。目前的创新创业教育主要依托于专业领域的学科竞赛和“大学生创新能力培训计划”项目,专业覆盖面较窄、缺乏人才长线培养机制,“大学生创新能力培训计划”项目未能充分借助社会资源拓宽项目研究的渠道,项目的社会效益未能显现出来。

(6)对创新创业重要性缺乏有效的宣传。创新创业的氛围还没有对教师、学生形成积极的影响力,很多师生的思维仍然停留在以专业技能培养为目标的体系内,对知识价值转换为社会价值的前景认识不足,导致教师、学生的创业热情和积极性没能充分调动起来。

2 对石河子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建设的建议

(1)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入改革。根据学校的办学实际以及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实践,通过成立校级层面的创新创业实训中心,搭建校内整合和共享的平台,推动学校与政府、企业的沟通和联系,积极探索与企业、地方政府、科研院所深度合作建立新的育人机制,并且努力促进大学在新经济中占据中心地位,积极吸引社会资源和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投入到人才培养,从而全面推动此项教育的深入改革。

(2)统筹校内外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建立健全教学、财务、人事、大学科技园等部门参与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协调机制,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和配套政策,将平台建设纳入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体系,形成长效机制。全面促进与地方各行企业的合作对接,对相关产业的扶持政策促进落实。利用所有资源给大学生建立教育基金为优秀创业项目提供资金支持。

(3)强化创新创业教育与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明确全体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责任,加强对教师教育水平和能力的培训和考核评价,建立更优质的师资培训体系,出台鼓励和支持教师到校外单位挂职锻炼、交流访学,参与社会行业创新创业实践的实施细则和具体补贴办法,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现校内外创业导师教学资源共享,开展创业导师与创业学生对接活动,并将教师指导学生创业实践和创业项目等计入教师考核相应工作量。

(4)探索教育教学管理与考核评价制度改革。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探索将学生开展创新实验、获得专利和自主创业等情况折算为学分,将学生参与课题研究、项目训练等活动认定为课程学习。将创业实践与创业项目作为学生考核、评价重要绩点。实施放宽学生修业年限,允许学生经批准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的制度。

(5)实施新的教育改革试点。依据学校自身学科专业特点和办学条件,推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对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贯通本科以及研究生人才培养资源,重点培养具有创业能力的领军人才和优秀团队。

(6)注重宣传引导,营造新的教育氛围。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宣传活动,积极营造自主创业以及在创新基础上创业的良好校园氛围。加强创新创业文化建设,把创新创业文化作为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努力营造宽容失败的环境,使“大创业,万众创新”理念深入人心。组织开展一系列就业创业政策宣讲活动,重点讲解国家、自治区、兵团关于鼓励和扶持大学生创办企业的各种优惠措施,进一步扩大就业创业政策的普及面,帮助学生牢固树立自立自强的创业精神的观念。及时总结推广好经验好做法,发掘树立大学生开拓进取的创业典型,弘扬其正能量,使其激发其他学生的学习热情。

3 结 论

创新创业平台建设肩负着人才培养、服务地区经济发展的重任,把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制机制作为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支撑点,搭建校级创新创业平台具有延展和示范作用,有利于整合教育资源、拓宽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渠道,实现人才培养的长线孵化机制。地方高校在此教育中应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在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与当地的特色紧密相结合,才能使创新创业教育落在实处。

参考文献:

[1]姚聪莉,任保平.创新人才培养的逻辑及其大学教育转型[J].中国高等教育,2012(7):9-12.

[2]薛二勇.协同创新与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政策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2(12):26-31.

第7篇:渔业生态学范文

关键词:生态美学;海德格尔;古村落;价值;保护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4-0022-02

生态美学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中国萌芽,起步虽晚,但发展势头强劲。生态学本属自然科学,研究有机体与其环境间的相互作用。以生态的维度建构美学,颠覆了具有“人类中心主义”倾向的旧的“实践论”美学。人与自然的关系得以重新审视,来应对愈演愈烈的生态危机。当代西方最重要的生态美学家――海德格尔在存在论哲学观的基础上,凭借现象学方法提出了生态整体观的美学原则。海氏强调人与环境是水融、须臾不离的,人类的文化应该是让我们与环境相处的更友好,更融洽。但现实却是人类活动引发了环境的恶化,这与不科学的理论指导密不可分,所以我们要用正确的理论即海氏的生态观来化解危机,最终目的是使人“诗意地栖居”。栖居之地的生态与否就成了不可避免的基础问题。而当前许多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中国广大古村落生存环境堪忧,亟待保护。在此以海氏鲜明的存在论生态整体观为理论依据,用中国古人“物我合一”的诗意般的山水田园生活为先例,分析当前古村落的生态美学价值,研究对其保护策略。

一、海德格尔的生态美学观

马丁・海德格尔创立的存在论哲学标志着传统的主客二分式的认识论哲学的终结,奠定了现代生态理论的基础。传统认识论哲学将人与自然作对立状,自然是人类认识的对象,是满足人类欲望的工具,这就过分夸大了人的认识能力、理性力量,忽视了自然本身的价值与意义,更没有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结果是科技突飞猛进,人类的生存环境每况愈下,人与自然的矛盾剑拔弩张。海德格尔继承并改造了胡塞尔提出的哲学思考新方法之“现象学”,诞生了存在论现象学,为哲学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现象学”力图悬隔一切实体,回到人类探索最原初的“意向性”,使现象在意向过程中自现本质,达到自观,力求还原。在意向活动中主体与现象是“间性”关系,是一种你在我之中,我在你之中的同构关系。海德格尔深化了“现象学”,使之获得存在论含义。海氏认为所谓现象也即存在,一切只有在存在中才能呈现意蕴。传统的认识论将存在与存在者分离,导致对事物的错误认知,对真理的遮蔽。于是,在“现象学”方法指导下,“存在”成为美学的起点。那我们是如何存在,存在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呢?

(一)存在方式:“此在与世界”

自人类进入工业革命时代起,改造自然能力和力度愈来愈强,“人是世界主宰”这一命题仿佛不证自明。人类物质生活条件是得到了大幅度提高,代价却是生存环境的恶化。正如恩格斯所说:“但是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①所以我们的存在不高于其他世间万物,而是我们与万物平等共时地存在于世界中。也就是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提出的“此在与世界”的人生在世模式。“此在”不仅指存在与存在者的空间关系,更是一种原初性先验性的浑然一体的关系。主体与客体时时刻刻构成关系揭示生存状态,主体、客体不应分离也是不能分离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是这种在世关系的内在要求。海氏说存在与存在者的照面并产生关系是一种“因缘”。“因缘中包含着:一事因其本性而缘某事了结”。②存在者在世界中能够领会到自己在“天命”中已经同与它照面的存在者联系在一起了。这种打破了人与自然的隔膜,达到“物我为一”境界,有些神秘感的存在观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提供了可能和前提。

(二)存在目标:诗意地栖居

人如何存在于世界中,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海德格尔提出“诗意地栖居”,“并阐释说:“一切劳作和活动,建造和照料,都是文化。而文化始终只是并且永远就是一种栖居的结果。这种栖居就是诗意的”。③海氏对“栖居”的理解有表层的居住之意,我居住在世界中。还有深层引申意,“栖居,即被带向和平,意味着:始终处于自由之中,这种自由把一切都保护在其本质之中。栖居的基本特征就是这样一种保护。”我们依世界而居,有保护、照料的责任。追求诗意栖居,也是一种保护,使此在的生存与生存者保留其本质,趋于自由。此在的万物间关系如水融,“只有当我们从自身而来亲身保持那个守持我们的东西时,使我们守持在本质中的东西才能守持我们”。④这就是说在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中,我们应自觉到自身的责任,提高自身修养境界。

这一思想在当代被奉为圭臬,人人信而借鉴,企图把人类从歧路引导到正道上,现在看来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改革。其实,我们中国古代已有许多圣贤之士当时就在“诗意地栖居”着,通过回顾他们的实践可以得到不少启迪。其中,王维、陶渊明可谓之典型。

第8篇:渔业生态学范文

[关键词]生态学;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4-0085-03

生态学专业是一门多学科交叉渗透的新兴学科,其知识体系涉及现代科学的各个领域,与人类和生物生存、现代工业发展、城市建设息息相关。[1]目前,随着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国家对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越来越重视,党的十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最新修订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2年)》中,将生态学由原来隶属于生物学的二级学科提升为独立的一级学科,这说明了国家对生态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视。培养高素质生态学专业人才是构建生态文明社会、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而实践教学是完成高素质生态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2][3][4]开展实践教学是将生态学基本理论与实际应用相耦合的重要步骤,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工作技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挖掘学生潜力的重要试验场。[5][6][7]林业院校具有深厚的林学背景,如何更好地发挥林业院校特色,推动林业院校生态学的实践教学水平,是提高林业院校生态学整体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本文在分析生态学专业人才培养面临问题的基础上,针对实践教学这一薄弱环节,提出生态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一些思路,旨在为学生创新培养和生态学专业建设提供参考。

一、生态学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生态学是以生物学、地学等为基础的综合性、实践性都较强的学科。然而,受传统教育观念和现实因素的影响,实践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缺陷和问题。

(一)教师和管理人员主观上不重视实践教学

学校的教师和管理人员普遍存在重理论教育而忽视实践教学的倾向。应试教育体系下培养的年青教师实践教学经验欠缺,一些骨干教师也因科研任务繁重,投入到教学工作中的时间不足,尤其是实验和实习教学,这导致学生专业知识结构不够系统,知识理解留于表面,甚至存在盲区。许多学校教学质量检验标准不科学,学校教学管理人员的教学检查也只针对理论教学的教学效果,而实验及野外实践教学的质量好坏则很少关注。此外,生态学野外实践教学人员偏少,一位任课教师要承担1个甚至多个班级的实习教学,实践教学质量很难得到保证。这种教学思维不可避免地导致对实践教学重视程度不够,如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实验仪器设备严重短缺,实践教学队伍人员偏少,实践教学过程敷衍化和形式化。这是大学生态学实践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二)实践教学内容综合性和系统性较差

很多学校的实践教学内容以单一课程为依托,自成体系。这种单科的实验实习模式把相互联系的知识体系割裂开来,导致学生知识掌握的连贯性、系统性较差,学生缺乏宏观、综合的思维训练。在实践过程中笔者发现,许多学生无法将其他学科的实践内容与生态学实践内容有效结合。同时,以单一课程为依托的实验实习模式还存在实习地点和实习内容重复的现象,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由于实践课隶属于不同的专业课程,再加上生态学的交叉学科发展较快,各门课程都制定了相应的实践教学大纲和内容,这造成了各课程的实践内容与操作方法的重复,以及时间和资源的浪费。如普通生态学、气象学、林学概论和地学基础等课程都设置了生态因子的测定实验,但多数高年级学生在完成多门相关课程后仍无法将生态学与相关基础学科的知识有效耦合。

(三)学生主动意识不强,缺乏学兴趣

教学是“教”与“学”相结合的过程,仅仅依靠教师的 “教”无法达到预期效果。要改变生态学野外实践教学的窘境,学生必须参与到教学中来,去感受实践学习中的乐趣,这恰恰是实践教学活动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但由于我们整w上对实践教学重视程度不够,经费投入不足,考核体系及标准不科学、实践内容走马观花、与实际生产管理活动相关性较差,造成学生对实践教学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学习兴趣。在实践过程中,学生组织性、纪律性散漫,对学多采取应付的方式。加之部分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对生态学野外实践教学产生抵触情绪。学生对提出的科学问题不能做深入研究,教学实习更像是一次科学研究的“演习”或者“旅游参观”。毕业论文(设计)是实践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在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下,该环节往往与学生的择业产生严重的冲突。按过去的教学组织模式,毕业生产实习和论文设计安排在第八学期进行。此时,大多数学生都在为就业而奔波,频繁参加各种招聘会和毕业生供需见面会,甚至参加试用单位的各类培训,学生无法安心进行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这导致其毕业论文质量大打折扣。

二、生态学实践教学的改革实践及对策

第9篇:渔业生态学范文

关键词:中职护理;专业态度;研究现状

职业态度是个体对自己所从事的或者即将从事的职业所持的主观评价与心理倾向。对于护理工作人员而言,我国早期的文献研究已经指出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进程中,护士思想活跃,转业改行现象颇多。因此,护士的职业态度一直是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热点。尤其是在目前经济改革发展的新形势下,关系到国家一线卫生事业劳动力队伍的发展壮大与稳定。

一、中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态度的研究现状

Bishop在1990年指出护理工作是使病人身心健全直至完美的道德观念的实践活动,大致包含个体对护理专业的认识,对专业价值的判断以及情感,如吴雅文等在2002年从理论上分析了护士职业态度特点,认为认知、情感和行为是护理工作人员职业态度的核心要素。在调查研究中职护生职业态度现状上,卢少萍等在2003年使用自制量表对132名中专学历助理护士进行调查,发现职业态度评分偏低,存在情感和行为与认知上的矛盾差异,即个体对职业的认知受到积极影响,但由于实际工作压力等因素导致情感和行为上的自觉不认同。巫章华在2006年对100名中职护生进行三届调查,发现职业的满意度逐年下降。曾建平等在2009年使用护士职业态度量表对260名中职护生进行调查,发现14.6%学生属于中立偏消极,85.4%为中立偏积极。鲁俊华等在2010年抽取120名中职护生发现,中职护生的职业态度显著高于高职护生职业态度水平,为中立偏积极。黄欢等在2012年使用自制量表对50名毕业实习生进行调查,发现64%的学生在报考专业前对专业现状一无所知,84%的个体愿意另择职业,但从行为上又存在矛盾,如70%的个体在实施护理工作时积极热情。尽管现阶段针对中职护生职业态度调查的研究颇少,但反映出的情况主要集中在:(1)中职护生职业态度中的矛盾冲突。中职学生对职业的认知属于被动灌输,伴随对理想和未来憧憬的心理状态,不自觉夸大自身的职业特点,形成不恰当的主观评价,当面临现实,如实习、就业,外界压力造成了理想价值与时机的偏差,导致职业态度认知积极,情感和行为消极的现状。(2)调查研究存在样本不足、方法单一的问题。不能仅依靠问卷结构式访谈的模式,更多的是应该基于行为的观察,量表等测量工具还应进一步发展。

二、中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态度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曾建平等在2009年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发现职业兴趣、归属感、求职需求对学生职业态度达到了显著性的影响水平。黄欢等在2012年认为影响中职护生职业态度形成的关键因素依次为护理工作量的主观评价(100%被调查个体认为压力大、繁琐),社会地位低(96%),尊重感与理解感缺失(85%~86%)。由于中职学生的心理水平还未能完全成熟,对待职业的认识基本处于个体的喜好和利害的影响下,但本文认为影响其职业态度的核心应该是个体―社会变量交互的结果,希望能在将来的研究中得以证实。

三、提高中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态度水平的对策

现阶段针对中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态度的培养主要是通过课程改革的模式进行,如曾建平等在2009年通过对6个班级使用传统教学法与职业态度(价值观、情感教育、兴趣培养)培养的比较,发现职业态度培养具有显著性效果。但大多数基于理论分析认为,首先,在实训、实习的过程中,带教教师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潜意识影响其产生职业认同的理念,给予充分的关怀和帮助,培养其感恩的心态。其次,从社会角度出发,认为应当减轻中职护生的就业压力。工作量大,工作强度高已经是公认的事实。为了稳定护理人员队伍,合理的分配工作任务,做到因岗设人,同工同酬是必然趋势。最后,培养学生的适应性。学校应当加强医院、社会医疗结构与学校合作办学的力度,逐步培养其职业理念和心态,从而能顺利地从校园过渡到实际的岗位。

参考文献:

[1]Bishop AH,Scudder,The practical,moral,and personal sense of nursing: A phenomenological philosophy of practice [M].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90:6-8.

[2]曾建平,姜德才,殷金明,等.中职护生职业态度的调查分析与对策[J].中华护理教育,2009.

[3]曾建平,姜德才,张展,等.中职护生职业态度培养的实践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09.

[4]鲁俊华,田冬梅,高秀霞.中职院校实习护生职业态度与护患沟通能力的相关性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0.

[5]黄欢,翁琛婷,郭永梅.护理中职学生职业态度调查分析[J].科技信息,2012.

[6]巫章华.对中职护生护理职业满意度的调查与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06.

[7]张文波.实习护生职业态度及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