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创新教育的理论范文

创新教育的理论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创新教育的理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创新教育的理论

第1篇:创新教育的理论范文

【关键词】 创新教育理论探索;教学实践

1 中学生创新教育的内涵和内容

创新是民族的灵魂,创新是科学发展的动力,是技术革命的生命。中学生创新教育的内涵应是: 通过创新教育使学生对已有的经验和知识进行分解与组合后,产生某种新的、独特的思想观点、思路设计、途径方法的活动过程。

1.1 创新精神主要表现为创新意识和“质疑”精神。 要千方百计培养学生形成推崇创新、追求创新的观点和意识。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的引导下,学生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力,释放创新激情。

1.2 培养创新能力,主要表现为课堂教学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验教学中的创造能力的培养。创新思维的主要形式有:①联想思维。②直觉思维。③灵感思维。

物理实验是人类研究自然现象和规律的重要途径,也是人类发明创造的重要手段。物理实验教学,可以验证书本知识,然而更重要的是重温前人创造的思维的过程,从中受到启发,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1.3 培养学生创新人格和协同合作的精神。健全的人格是个体顺利发展的内在因素,是个人创新能力得以发挥的支柱,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情感、献身科学的精神、勇于面对失败,百折不挠的意志,求实勤奋的治学态度和较强的自信心。

协同合作精神是新世纪对人材的基本要求。新技术革命,使人类在已经到来的21世纪相互影响,相互依存。重大的发明创造,需要众多人才共同去探索、开发、创造。因此我们必须培养学生的协同合作精神,以满足未来社会对人材的需求。

2 创新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2.1 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精神包括:创新的意识、热情、进取心、自信心、创新的胆略;敢于质疑坚韧不拔的毅力等等。在教学中,我们一方面要培养学生推崇创新、追求创新的观念和意识,鼓励学生解放思想、独立思考;另一方面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启发、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的创新精神。

2.1.1 教师的教学过程要具有创新意识,为学生树立创新的表率。无论教材提供的知识多么完整,由于各种原因总会留下缝隙,只要我们积极思考,善于“钻空子”,就会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2.1.2 教学活动要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脑海中经常出现“为什么”三个字。“月亮为什么不会飞走?”“苹果熟了为什么会从树上掉到地面上”,牛顿对这些自然现象的观察,引发思考研究,得出了十六世纪自然科学最伟大的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养成多问“为什么”的习惯。例如:物理概念为什么要这样定义?物理规律如何来的?实验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做错习题时更要问为什么会错?知识联系实际的“为什么”是创新意识的升华。

2.1.3 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人的思维活动起始于问题,有疑问才会去思考。有疑问是学习新知识、产生新思想、发现新观点的起点,教师要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环境,也就要创造一个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渴求解决问题,他们的创新意识就会得到培养和发挥。

2.2 挖掘学科特点,培养创新能力。每个人都具有天生的创造力。对于每个正常人来说,创新能力只有大小之差,没有有无之别。科学家与普通人的差别,不在其大脑聪明与否,而是在其创造潜能能否得到培养与开发。物理课堂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创新思维,实验教学的重点培养动手创造能力。

2.2.1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思维是一种具有主动性、灵活性、求异性、独创性和灵感性的思维方式,它往往能突破习惯思维的束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其观点富有创意。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学生热情奔放,充满对新世界、新事物的好奇,不畏艰难,勇于探索,对他们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具备心理发展基础和可能牲。

2.2.1.1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从知识的传授、解题的思维等,都要加强联想思维的培养。威尔逊发明的、被卢瑟福称为“科学史上最新最精彩的仪器”――“云雾室”,是与他在苏格兰群山的最高峰尼维斯峰度过几个星期,对山间云雾缭绕的瑰丽的光学现象的观察、思考分不开的。例如在讲解分子势能、电势能时,应启发学生联想弹簧的弹性势能、重力势能与分子势能、电势能之间的共性,比较它们的异性,从而使“机械”势能――“分子”势能――“电”势能形成一条链。应用类比联想将知识系统化是创新思维的基础。

联想思维将抽象的问题形象化,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卢瑟福在α粒子散射实验的启发下,在数字计算和逻辑推理的基础上,以丰富的想象力提出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卢瑟福的脑海里浮现出这样的图景,反弹回来的粒子如此稀少,而速率又几乎和射击时相等,这不像子弹打在茫茫草原上的核桃上又反弹回来一样吗?这是何等生动的想象力。

2.2.1.2 直觉思维不遵循一般逻辑规则,不局限于传统的思维模式。因而具有创造性、灵活快捷的特点。直觉思维产生机理告诉我们,结合物理知识与技能教学,追寻思维活动的路径,创设情境,能有效地诱发直觉思维。物理教学中,学生有扎实知识基础,理解各部分知识关系,优化知识结构,使学生对所学内容融会贯通,才能起到居高临下,高瞻远瞩的作用。面临物理问题就能迅速作出取舍,产生直觉。精选习题,系统地培训解决物理问题的专项技能,如整体与隔离法、观察联想、类比法、假设法、等效法、图象法、数列、极限法等,建立合理模式,熟练各项技能,提高思维的快捷性、灵活性,有助于直觉思维能力的发现。

2.2.1.3 灵感思维的养成是个逐步积淀的过程,对中学生灵感思维的培养,主要是培养设想、猜想思维能力。布鲁纳说过:“在自然科学和普通生活中,我们常常被迫根据不完善的知识去行动,我们不得不去猜想。”中曾根说:“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物理学史上的大量事例都是揭示科学创新这一本质的历史,让学生了解科学家打破常规思路的科学创新过程,往往会在学生的记忆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久久不会淡忘。这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非常有益的。

2.2.2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重视实验的创新与探索,设计问题的情境,显示知识获取的过程,实施“实验、启迪、引导”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物理实验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探究能力、创造能力的特殊功效。

2.2.2.1 由学生自行设计小实验。例如:让学生自行设计不同物体与小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的实验。同学们设计了不同的测定动摩擦擦因数的方案,有水平平面滑动,有斜面上滑动;有用橡皮筋伸长量比值法,也有弹簧秤读数法;有匀速平衡法,也有匀加速方法求解。又如:在自由落体运动的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观察一些落体运动后,由学生分析这些运动的共同特征。提出“这些落体是否是重的落的快,轻的落的慢”,由学生设计简单的实验来说明。教学中使学生动脑,动手的实践中,感受“创新”成功的滋味,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2.2.2.2 学生的心灵深处都存在着使自己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愿望,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把教学与学生的这种愿望相结合,注意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和运用知识的机会、创造解决问题的条件,学生的创新能力就会得到培养和发展,并能在研究过程中亲身体验到人类驾驭知识、改造现实的自豪感,这种内在的情感体验,会反过来激励学生再探索、再创新。例如:测电阻的实验中,给出学生足够的电学器材,让学生测小灯泡伏安特性曲线的实验,要求从零电压开始逐渐到额定电压为止。从器材的选择,电路的设计,测量记录到作出图象,分析图象的意义等都由学生自行设计。最后评比交流,使同学们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这些实验与知识结合较好,又有较好的创意性,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好方法。

2.2.2.3 结合物理知识进行科技制作,如:电学知识学完后,布置学生作一个小型的风力发电机。可以用现成的发电机零件组装,也可用磁铁、线圈等制作发电机,自制风轮,让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去探索怎样使轮转动得最快,怎样检测发电机的电流的大小等。最后在相同条件下对比发电量大小。再如:讲完全反射教学内容后,安排学生制作蜃景现象的模拟。同学们首先想解决的是有折射梯度的气层,经同学们的讨论研究,认为液体折射梯度容易实现,由不同液体接触面上的分子扩散来实现。学生在科技活动中,做了大量的小制作。如水位报答器,摇控航模,光控和声控继电电路等等。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

2.3 培养学生创新人格和协作精神。创新人格表现为:良好的思维品质、独立的个性特征。如质疑精神、创新意识;优良的意志品质;强烈的求知欲;不竭的进取精神。为塑造学生的创新人格,在教学中,应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解除学生对错误的恐惧心理,鼓励独创性与多样性,鼓励幻想,鼓励向有创新精神的人学习和接触。

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失败的精神。在创造活动中,错误和失败远远多于成功。爱迪生发明电灯,瓦特发明蒸汽机,莱特兄弟把飞机送上天,都是建立在成千上万次失败的基础上的,事实证明,失败会使人聪明,“失败是成功之母”,在物理教学中要将科学家们可歌可泣的百折不挠的意志,献身科学的精神融合在知识传授中,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为人类的进步献身科学的责任心和勇于创新的顽强意志。

物理教师可利用灵活的形式,由学生组合成不同的物理兴趣小组,开展各种科技小制作、小发明、小论文等活动,举办物理知识竞赛,实验创新能手的评比等,办好科技板报、手抄报,使班内形成以创新为核心的班级舆论。教师要经常与学生交流创新体会,鼓励学生之间的适度竞争、相互合作交流相互了解和相互宽容,使全体学生的创造力和每个学生的创新能力相互激励同步增强。

创新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使我们认识到,二十一世纪创新人材的培养是世界教育发展的主流。创新教育既关系到学生个人的可持续发展,更是国家和民族发展和进步的需要,所以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真正地从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努力提高自身创新能力。明确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主要途径。教学中贯彻创新意识是先导,创新精神是源头,创新思维是关键,观察、实践是途径,创新能力和创新人及协作为目标的教学原则。坚定方向,不断努力,一定能够培养出优秀的、具有创新能力的栋梁之材。

参考文献

[1] 《创造学教程》鲁克成等编著

[2] 《中国中学教学百科全书・物理卷》许嘉璐等主编

第2篇:创新教育的理论范文

关键词:创新 教育理念 设计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首要力量、巨大杠杆。正是由于人类绵延不断、生生不息的创造性的劳动,才能使人类社会不断实现自我的超越,才使许多民族后来居上,交替地处于领先的地位。一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进步史、文明史,也就是人类的创造史。无论是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视野进行考察、总结,还是从不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程度都直接取决于创新的能力。人类早期经济社会发展速度的缓慢是因为人类社会的创新能力低下。随着人类创新理念的增强、创新能力的提高,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得以加快。在未来的知识经济时代,人类的创新潜能将得到充分释放,创新能力将实现极大提高。人类经济社会将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

一、包豪斯设计教育理念的创新及其影响

在艺术设计教育基础的形成过程中,德国包豪斯的教育理念享有盛誉。包豪斯设计学院是德国一批现代主义建筑师和几个表现主义画家在1919年建立的。这所学院的宗旨看上去比较含糊,从其奠基人沃尔特·格洛佩斯的包豪斯宣言来看,他强调的似乎还是50年前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内容。但是事实上,包豪斯的设计教育理念可以说是大创新。它的重要创新在于:

1.强调集体工作方式,勇于打破艺术教育的个人藩篱,为企业工作奠定基础。

2.强调标准化,勇于打破艺术教育造成的漫不经心的自由化和非标准化。

3.设法建立基于科学基础上的新教育体系,制定了艺术设计师创造活动的原则,艺术设计的教学方法以及与新型建筑理论不可分割的艺术设计理论。强调科学的、逻辑的工作方法和艺术表现的结合。

4.把设计一向流于“创作外型”教育重心转移到“解决问题”上去,因而使设计第一次摆脱了玩形式的弊病,走向真正的提供方便、实用、经济、美观的设计体系,为现代设计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

5.在比利时设计家亨利·凡德·威尔德(魏玛工艺与实用美术学校的奠基人,比利时“新艺术”运动的主要人物)的试验基础上,开创了各种工作室,如金、木、陶瓷、纺织、摄影工作室等。

6.创造了“基础课”,在此以前是没有所谓的基础课设置的,基础课是由包豪斯的重要早期教员、色彩学专家约翰尼·伊顿在1920年创立的。因此建造了现代设计教育的基本构架,即:

基础课:平面分析、立体分析、材料分析、色彩分析、素描与结构素描,其他基础训练。

理论课:设计理论、设计史、艺术史与现代艺术史、哲学、心理学、工程学、美学,其他相关的理论课。

包豪斯建立了一整套的设计艺术教学方法和教学体系,给后来的工业设计科学体系的建立、发展奠定了基础,并对后来的设计艺术领域,从平面设计到产品设计,以及建筑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形成了后来设计艺术教育的平面构成、立体构成和色彩的主体课程框架,这一框架在20世纪的设计艺术教学中被作为基本的框架,一直沿用下来。

包豪斯的创造,的确给现代设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人们用“包豪斯风格”来表示对包豪斯的尊敬。但是,格洛佩斯坚决反对这一提法,因为他从来没有想创造“风格”,而且,包豪斯的宗旨在于反对把风格变成僵死的教条。如果把包豪斯的设计风格化,那岂不是在重复自己所反对的东西?20世纪50年代逃亡美国的包豪斯大师们正是本着不受因袭、模仿约束的,寓于创造性、革命性的包豪斯精神,在新的环境中,为美国设计事业的发展贡献了巨大的力量。

二、创新是推动现代设计发展的动力

高度信息化的现代社会对设计艺术研究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同时也给设计艺术的创新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创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关键,一切创新成果都是人类智慧的物化。创新是推动现代设计活动不断向前发展的不竭的动力,是设计始终不渝的追求。

从设计角度审视,物的创新主要包括四个层面的内容:功能创新、形式创新、界面创新和文化创新。功能创新是最基本的层次。技术创新与发明只有通过设计这个中介转换成满足人需求的功能创新,才能使科技创新与满足人对合理生活方式的追求密切相连。

形式创新则是强化物的外观特征和审美特征的设计,使物的形、态、意、色、质所产生的生理刺激和心理反应与审美及社会的需求相协调。

界面创新是指人与物之间的信息交换方式更科学、更高效、更宜人,使得人与物、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递更可靠、更为人性化,更能减轻人的生理与心理负担。

文化创新集中反映出设计艺术在造物文化视野下的多层次、全向度地创造、反映出物与“非物质”设计的文化因素和特征;是功能创新、形式创新、界面创新三者在精神与物质层面同人类行为方式的融合。

转贴于

三、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设计教育理念的不断创新

设计作为经济的载体,作为意识形态的载体,已成为一个国家、机构或企业发展自己的手段。设计创新是创造商品高附加值的方法,是最有效地推动消费的方法,它触发了消费的动机。T型福特汽车在1923年出产167万辆,而1927年骤减到27万辆,原因在于:此时美国89%的家庭都已拥有了汽车,人们在作一般性考虑的同时,还具有想与他人不同的欲望。福特的对手通用汽车公司,便是紧紧扣住样式的设计创新作为销售手段,制订一年一度的换型计划,在车身的多样化上下工夫,设计出适应不同经济收入和身份的车型。由于经济性地改变车的外部风格以强调美学外观,大大地刺激了消费者购买欲望。出于对新奇的追求,消费者很快会换新车,而从意识上就把旧车“废弃”了。“流行”概念扩大了人的消费欲。所谓由流行到过时便是商品走向精神上的废物化的过程。也就是说,伴随新的设计不断产生,人们会有意识地淘汰旧有的商品,即使它们在物理上还是有效的。这从客观上便扩大了消费需要总量。

设计的创新触发了消费的动机,为企业、商家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效益。我们经常看到一个新的设计往往可以带来巨额利润,甚至拯救一个企业。经济社会的这种发展呼唤着创新人才的支持。21世纪,是一个面向国际化、信息化和激烈竞争的时代。一个民族要想在竞争中取胜和立于不败之地,就一刻也不能离开全民族的创意思维和创意设计能力的开发和发展;一个人要生存并求得发展,也一刻不能离开创新思维与设计能力的开发和发展。但我国人才的培养远远不能适应这种新的要求,因此,需要我们迅速地改变传统的教育发展理念及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教育创新工程的实施、创新教育的推进,培养各级各类的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新型设计人才。

四、设计教育理念的创新需要培养设计人才个性的张扬与良好的心理素质

创新活动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点,从某种意义上讲,创新就是一种“标新立异”的过程,是一种求异性思维。没有求异,就不可能有对事物的独到见解,就不可能有独到的发现,也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标新。标新正是求异的结果。因此,无论是标新还是求异,都体现为鲜明的个性。这种个性特征是创新的内在要素,没有个性也就没有创新;同时,这种个性化的程度也就决定着创新的有效程度。不承认个性甚至扼杀个性,也就是否定了“求异”性思维,创新也就失去了内在的基础。就创新人才的素质而言,必须十分重视个性的形成,尤其是必须创造各种环境和条件,使个性得到张扬。由于种种原因,我们人才培养模式过分强调素质的标准化,过分强调“求同”性思维,个性不仅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张扬,而且常常是被扼杀。没有个性也就没有艺术的进步。没有个性的人才不是真正的创新人才,没有个性的张扬也就没有创新能力的提高,这已是一个被实践证明了的真理。创新需要个性以及个性的张扬,这决定了创新人才的素质必须具有个性的特征。正是有了沃尔特·格洛佩斯、约翰·伊顿、亨利·凡德·威尔德、米斯·凡德罗等一大批优秀的创新人才,才有了对后代教育界、理论界和设计史界等领域具有深远影响的包豪斯时代。

创新不仅需要人才个性的张扬,而且需要其他非智力因素的作用。信念、志趣、爱好、情操、人格等非智力因素是创新活动中更为重要的内在要素。在一定的知识基础以及思维状态下,创新人才素质的高低、创新能力的大小、创新活动的有效程度等往往取决于非智力因素作用的程度以及心理品质的状态。创新人才首先需要一种追求成功的心理。需要稳定的情绪、乐观的心境、坚强的意志,具有经得起失败的勇气和耐挫的品质。创新人才还需要开放的意识和合作的精神。当今社会,尤其是知识经济时代,创新需要个性的张扬,但任何创新又都是特定的社会环境和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创新活动也表现为一种合作过程。思维上的自我封闭、学术上的孤芳自赏、合作中的唯我独尊以及交往中的各种非理性因素,都只能束缚创新能量的释放,最终阻碍创新目标的实现。在知识经济时代,各国创新能力的较量,从根本上讲将取决于创新人才素质的较量,而从某种意义上说,创新人才素质的较量,又取决于非智力因素与心理素质的较量。因此,必须把有关创新活动的心理素质,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确立为创新人才培养的重点。

参考文献

[1]《世界现代设计史》 王受之 中国青年出版社

第3篇:创新教育的理论范文

Abstract: Innovative education has become the basic concept of our education reform and become the important part of the train of innovation personality. However, the personality of education theories seem to be difficult to solve the current problems, developing the innovative character of students gradually become formalism. Therefore,on the basis of the personal crisis question analysis the space of developing innovation education on three aspects of the path merge,the internationnal "restructured" road, indigenous culture "archaeology" road, the practice of "strain" road. This paper will enrich and develop china's existing innovating education by personal training theory and innovation from the practice of the plight of the theory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关键词:创新教育;创新人格教育理论;三维路线

Key words: innovative education;theory of self-personality;three-dimensional choice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9-0010-02

0引言

长期以来,关于智力和创新能力的研究,基本上都是按照这个合乎常理的思路进行的:即人的智能水平越高,其创新效率就越大。然而,越来越多的实验和研究表明,智力和创新能力二者之间并非彼此都是完全吻合的。专家们开始关注到人格因素是构成创新性作业的一个重要维度。然而,当下的创新人格教育理论似乎难以解答当前在教育实践碰到的许多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教育也逐渐的沦为形式化。因此,反思现阶段大学生的种种人格危机,为创新人格教育理论寻求出路就显得尤为重要。

1创新人格的涵义

对于人类的任何一项高级行动而言,都必须由“想到要去做”、“知道怎样做”和“能够坚持做”三部分组成。由创新人格构成的意志维持系统则属于“能够坚持做”。[1]综合国内各学者对创新人格概念的阐述,笔者总结为创新人格是指人的诸多人格特征中,能使人长久地保持创新欲望和创新能力的个性品质。它主要包括强烈的创新欲望和创新激情、顽强的意志力、敢于标新立异、坚定的信念、不为环境所拘、能经受挫折和失败的良好心态等个体特征。好奇心、自信心、探索欲、想象力、求新求异、质疑能力和意志力是其核心品质。

审视当前的创新人格教育,可以看出学校在人格教育方面出现了误区,过分的强调政治思想和道德培养,对个性心理、自我意识和个性发展的培养不够,使得大学生难以充分发挥个人潜能,创新能力不足,做事畏手畏脚,只能在固有的领域打转。

2创新人格教育理论寻找发展空间的必要性

创新人格教育属于创新教育里的一个方面。在教育全球化与国际化的今天,中国的许多学者把西方国家的高等教育理论看成是模本,引进和借鉴成了高等教育理论界的惯用手法,直接照搬或者简单复制西方教育理论的现象比比皆是,这是致使我国创新人格教育的实施结果不尽如人意的重要原因,甚至还出现了人格教育的扭曲与形式化。

教育属于文化的和社会的范畴,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文化和社会往往不同,因而全球普遍通用、历世普遍有效的教育理论都不可能存在。教育是一个动态发展的历史范畴,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高等教育或多或少存在差异,因而不可能存在永恒的和万能的高等教育理论。照此逻辑推理,教育理论由此地向彼地输出或引进必然需要一个选择、反省、批判和改造的过程,如果缺失或忽视了这些环节,其结果恐怕是难以避免的教育理论依附化或殖民化。[2]因为“一个社会的学术体系,若是无中生有地从外移植进来,这个学术体系的发展,至少在一段时间内,就会产生亦步亦趋的移植性格。倘若该社会的学术界深具批判反省与原创动力的话,则此移植性才可能逐渐消失。但是,倘若社会缺乏产生自发性批判和反省的动力,那么,这种移植性格势必会一直延续下去,严重的将腐蚀学术的原创活力,终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学术风格。”[3]每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改革实践都有其独有的制度性根基和教育传统,在一个国家实践很成功的教育理论在我国不一定可以存活,所以在中国绝不可直接照搬或简单移植世界其他国家的高等教育理论,而应从中国高等教育的特殊问题出发。[4]

创新人格教育理论应该立足于本国的文化传统和高等教育实践,以新的理念与方法去研究和反思本国的教育实践困境,解决现实的教育问题与矛盾,完善甚至重构现有的创新教育理论体系。同时,在引进西方先进的教育理论的同时,很多专家都忽略了或者说放弃了在本土创生出独立形态教育理论的价值追求来接续中国文化传统、在中国历史与现实教育实践的土壤中发掘出教育学智慧的努力。所以,笔者认为要借鉴吸收优秀的教育理论,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在它们与本土的教育实践和教育学思想之间寻找结合的可能性及可行性路径。

3创新人格教育理论寻找发展空间的路径

创新人格教育理论发展的路径应该有三向:一是如何引进与借鉴外国创新教育理论。其核心和焦点在于如何对外来的教育理论进行理性的选择、批判和反省。二是如何批判的继承本民族的文化传统以及立足于本土的文化进行创新人格培养。三是对不同类型与专业的学生不能统一归纳成培养一个模式的,有所侧重的进行人格训练的。笔者认为这三个路径的融合是创新人格教育理论充分发展的最好的出路。因为任何国家的教育改革不仅要吸收人类一切优秀的教育文明成果,也要尊重本民族的文化与精神,还要立足于教育实践,才能走出一条自主创新的道路。换言之,有效的实施创新人格的培养就要走一条基于国际视野的“三维”路径。

3.1 国际视野的“重构”之路反观近代国内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一种“舶来品”,他的发展是“抄”、“仿”、“搬”、“学”的过程,抄袭日本,模仿法国,照搬美国,学习前苏联。任何一国的教育理论简单移植到其他国家,都会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个“水土不服”的问题。如果对外来的高等教育理论缺乏一种谨慎的和理性的鉴别与选择,如此造成的负面影响恐怕是难以估量的。

因此,当我们引进外国高等教育理论时,要保持适当距离和谨慎态度,要有反省与批判意识,敢于怀疑。更重要的一点在于寻找在它们与本土的教育实践和教育学思想之间结合的可能性及可行性路径。

3.2 本土文化的“考古学”之路一直以来,人们在认识上一直有一个误区:国际化与传统文化是一个矛盾,要实现国际化,必须否定传统文化。事实上,在本土创生出独立形态教育理论来接续中国文化传统、在中国历史与现实教育实践的土壤中发掘教育学的智慧才是中国发展创新人格教育理论最好的途径。不可否认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对创新人格的培养有着阻碍因素,我们要做到的就是摒弃传统文化和人格教育中的消极因素,深层挖掘和发扬传统人格教育中的优秀特质,使教育理论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这样才能在实施中做到游刃有余。

然而,对待传统文化采取批判继承的方针,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还有问题的另一个方面,那就是传统文化自身也必须迎合时代潮流,实现自身的发展创新,这才是创新人格教育理论发展的必然出路。因为,“从文化的立场看,认同必须经过自觉的奋斗才能实现”。[5]

3.3 教育实践的“应变性”之路创新人格教育理论需要走进教育现场,直面教育实践中的真实问题,针对不同类型与特质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有所侧重的人格教育。创新人格既有共同的特征,又具有个性差异,像艺术创新人才与科学创新人才相比,感情就更丰富,情绪更不稳定,拉斯(Russ)指出,“艺术创造者和科学创造者的一个主要区别是,对艺术创造者而言,深刻的情感体验是很重要的。”[6]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艺术创新活动更多是内省的过程,而科学创新活动更多是外显的过程。因此,艺术创新人才比科学创新人才更敏感,感情更丰富。所以在教育实践中,不能笼统的照搬创新人格理论,人格培养要特别注重“应变性”,使之具有典型的个体特征。

参考文献:

[1]万琼.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影响因素及其优化[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14.

[2]李枭鹰,魏晓娜.高等教育理论创新的本土化选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8).

[3]叶启政.社会理论的本土化建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6).

[4]李枭鹰,魏晓娜.高等教育理论创新的本土化选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8).

第4篇:创新教育的理论范文

关键词:教学学术;高校;教学管理;创新

基于国内高效发展现状来看,很多高校将工作重心放在科研方面,忽略教学,更加不注重教学学术,偏离大学的本真。基于此,可以确定教学学术并没有真正融入到高校教学管理中,改善教学管理,提高教学管理水平,那么教学管理自然无法在高校内发挥作用,强化高校的教学工作。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应当将教学学术融入到高校教学管理之中,积极创新教学管理,使教学管理在校内充分发挥作用,这对于提高高校教学水平,促进高校持续健康发展有很大帮助。

一、教学学术

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主席厄内斯特・博耶在二十世纪九十年表的《学术水思:教授工作的重点领域》报告中首次提出了教学学术,包括在大学学术之中。所概述的教学学术是指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的学术。这吸引了很多学者的目光,纷纷投入到教学学术研究中,或阐述教学学术的具体特征、或阐述教学学术的组合要素、或阐述教学学术的系统模型等。尽管学者在教学学术研究中产生分歧,但却得出了统一的教学学术特征,即反思、交流、公开化[1]。

高等学校教学的学术性是由教学的内在本质和特征所决定。这就意味着教学在高校中享有较高的学术地位,树立教学理念,将教学学术融入到高校教学管理之中,可以对高校教学活动适当的调整与优化,提高高校教学水平。

二、基于教学学术视角分析高校教学管理现状

基于教学学术视角分析高校教学管理,确定教学管理存在诸多问题,具体表现为;

(一)管理理念的缺失

在高校教学管理之中缺乏教学学术管理理念,自然不能基于教学学术,合理规划与落实教学管理,充分发挥教学学术的作用。深入了解教学学术管理理念缺失的原因,主要是:

其一,管理者偏狭地看待学术内涵,认为只有生产知识才称得上是学术,即学术或是出版学术专著。而高校所进行的教学仅仅是技能学习,自然不会将教学学术融入到教学管理之中。

其二,管理者并未准确区分学科学术与教学学术的差异,在教学管理之中运用相同的方式、方法,导致教学学术规律的独特性被泯灭,自然难以充分发挥教学学术的作用,提供教学管理水平[2]。

(二)质量意识的缺乏

长期以来,高校教学的重要性只停留在口头上和文件上,具体落实效果不理想,导致,教学质量不佳。究其本质,主要是管理者缺乏质量管理意识,在对教学进行管理中,未深入到教学质量,仅仅是通过教师篇数、教师教授的课程级别及课时量来衡量教师教学质量,既不关注教学质量,也不研究教学质量,这自然难以使教学学术在教学管理之中起到作用。

(三)激励机制的缺失

高校教学水平的提高,需要教学管理人员服务教学,教师重视教学学术,关注教学问题。但是,目前很多高校缺乏完善的、健全的激励机制,对表现优异的教师予以奖励,那么即便教师在教学方面做得再出色也无人问津,这自然会影响教师的努力的态度,逐渐懈怠,自然难以深入的研究教学学术,并将其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强化教学活动。所以,奖励机制的缺乏,会影响教学质量。

三、基于教学学术的高校教学管理创新

针对当前高校教学管理存在诸多问题的情况,笔者认为应当基于教学学术,积极创新、优化教学管理,使之充分发挥作用,提高高校教学水平。

(一)树立教学学术的教学管理理念

教学学术是一种理论,也是一种理念。为了适应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需要,在高效教学管理创新之际,应当树立教学学术的管理理念,为教学管理指明方向,这对于强化教学管理有很大帮助。那么,如何树立教学学术的管理理念呢?

首先,正确认识教学的学术性,即教学管理者学习教学学术理论,明确其意义、内涵、作用及运动规律,从而区分教学学术与学科学术。

其次,基于教学学术理论及作用,合理的规划教学管理,监督与管理教学活动,将教学学术融入到教学活动中,提高教学水平。

最后,制定教学学术制度,规范教师教学行为,让教师开展规范化、合理化、有效化的教学活动;搭建教师教学学术平台,以便教师可以在此平台上进行学术学习、学术研究,提升自身教学水平[3]。

(二)构建以教学学术为主导的评价机制

在教学学术日益凸显其价值的今天,构建以教学学术为主导的评价机制,可以加大教学学术在绩效考核体系中的权重,有针对性地对教学工作作出评价。所以,出于创新教学管理的目的,应当构建教学学术主导的评价机制。具体的做法是:

首先,结合高校教学实际情况及教学学术的作用,合理构建突出教学学术作用的评价指标体系,以便合理设置评价指标,公平公正的评价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师等。

其次,深入了专业教学规律及教学目的,科学、合理的制定同行评价机制,如此可以综合评价本校专业教学,明确教学缺点,利用不断完善教学,提高教学水平。

(三)构建系统化的教学管理制度

要想使基于教学学术的教学管理在具体落实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学学术作用,改变高校教学现状,应当制定系统化的教学管理制度,系统化的约束教学管理,可以使其规范化、标准化、有笑话的落实,提高教学管理的有效性。基于此,应当结合以上所分析的教学管理现状,明确教学管理的目的与作用。在此基础上,制定以教学学术为主导的教学准入制度、教学研究制度、教学质量制度、教学改革制度、教学档案制度等,以便教学管理的过程中,获取高校教学相关信息,按照以上制度,合理规划教学管理,使之可以控制教学质量、监督教学研究、规划教学改革等,从而真正意义上提高高校教学水平[4]。

结束语:

综合以上内容的分析,确定没有教学学术主导的情况下,教学管理难以站在教学的角度,考虑与分析高校教学活动的不足,做出合理的管理措施,提高高校教学水平。对此,应当基于教学学术,积极创新教学管理,如树立教学学术的教学管理理念、构建以教学学术为主导的评价机制、构建系统化的教学管理制度等,使教学管理充分发挥作用,提高高校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钱厚斌.浅论高校教学管理创新[C].//第7届WTO与中国国际学术年会论文集.2010:476-479.

[2]李长贵,刘戎.高校教学管理创新学术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12):87-89.

第5篇:创新教育的理论范文

Innovation of Business Management Teaching

Concept Based on Construction Theory

ZHANG Zheng, WU Jingting

(Business School, 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 Technology, Shanghai 200093)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teaching innovation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has made some achievements, but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business management teaching, dig out the negative influence of professional teaching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has not yet been through innovation of teaching idea and the problems, analyze the causes of the problem, and based on constructionist theory proposed by business learning to improve the innovation ability of entrepreneurship teaching concept, put forward at the same time in order to internalize their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cept of constructivism innovation and practice innovation and constructivism teaching philosophy lead the reform of teaching methods to implement this concept, to solve the problem.

Keywords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constructivism; teaching concept innovation

应时代与社会的变化发展,高校为培养出高素质、综合能力??的人才,一直在进行教学方面的改革创新,工商管理作为与社会动态紧密结合的学科,也积极进行了教学创新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依然存在需要改善的地方。

1 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现状及问题分析

1.1 教学现状

在创新创业的教育改革中,虽然进行了很多教学创新试验,但效果总不尽如人意。在教学内容方面,工商管理核心专业课程缺乏创新创业教学环节。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学局限于新增创业创新课程,与管理实践联系紧密的一些核心专业课程过于注重理论教学。

1.2 存在的问题

总结以上的教学现状可以发现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教学内容尚未贯穿创新创业教学理念。

教师在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下,依然认为理论知识的传授是其教学工作的重点,采取重理论知识传授、轻实践运用的方式教授工商管理专业中与管理实践联系紧密的核心课程,不仅使理论教学索然无味,而且占比较少的实践更是“水土不服”,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上课积极性降低,而课堂上学生的消极反应降低了授课教师的积极性,恶性循环,使得原有的教学创新实践久而久之便名存实亡。

由该问题引发的消极影响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从学生能力培养及就业的角度看,在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下,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除了获取了相应的专业知识外,创新能力及将理论贯彻到实践的能力尚未得到培养,使其面临较大就业压力。

(2)从学生长远发展的角度看,除却与其他同学历人才的竞争,面对不断发展的社会及工商管理专业本身与社会实际紧密联系带来逐步提高的要求,如果缺乏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能力薄弱,将限制学生的长远发展,使其无法充分发挥潜力,实现自身价值。

(3)从更为宏观的角度上来说,经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的质量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整个国家未来的发展,经传统模式培养出来的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将削弱企业整体的创新力,无法响应国家对产业转型、万众创新的号召。

1.3 问题产生的原因

创新创业教学理念尚未贯穿的主要原因在于:传统教学理念深入人心。传统教学理念认为世界是由客观实体及其特征以及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构成,由此而得出的教学目标就在于帮助学生习得这些实体及其特征,使外部客观内化为内在的认知结构。[1]教学理念作为指导教学活动的核心要素在教学成果、教学质量的呈现中起到重要作用。以培养出大批具有基本理论知识及技能的未来劳动者作为主要目标的传统教学理念已经成为教学创新的桎梏。

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过程很难走出“师传生受”的固定教学模式,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与教学过程的安排者的角色已经深入人心。

2 建构并贯彻创新创业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人们对教学活动内在规律的认识的集中体现,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信念。人们对教学活动的利益诉求及价值取向不断变化导致教学理念必须不断更新变化,使其具有前瞻性及动态发展性的特点。[2]不断发展更新的教学理念将指引教学活动顺利、有效展开。教学理念的革新对于创新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具有决定性意义。通过将创业学习提高创新能力的教学理念贯穿于工商管理本科课程教学,建立统一的教学理念以及渐进式的教学课程设置,将创新创业实训课程与核心专业课程有效链接,形成完整且相辅相成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该教育理念来源于建构主义理论。

2.1 建构主义理论内涵及价值

(1)建构主义理论内涵。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心理的积极运作,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并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学生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刺激,真正的学习发生在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中,即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在与外部世界的交互过程中,学习者根据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新知识。学习过程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而是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过程,是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之间的互动过程,并最终引发认知结构的重组,推动学习者认知水平的发展。[3]

(2)建构主义理论与传统教学思想的比较。通过以上对建构主义内涵的介绍,将建构主义理论与传统教学思想进行比较,如表1所示。

表1 建构主义理论与传统教学思想的比较

表1可以看出,建构主义理论与传统教学思想有以下三方面的区别:

①在对知识的态度上,传统教学思想主张从纯客观角度看待知识,认为教学的目的就在于教师通过对构成世界的客观实体及其特征以及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的指导。而建构主义理论主张知识是对现实的某种认识及假设,同时强调知识需要在具体问题中根据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

②在学习的过程方面,传统教学思想认为学习的过程是由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定理等知识进行学习并掌握。建构主义理论则偏向于从学习者本身出发完成学习的过程,即学习者通过主动获取知识并进行选择性加工,在教师及同伴的协助与合作下,完成自己的知识建构,而非被动接受知识。

③在教学过程方面,传统教学思想认为教学过程即严格按照事先指定的步骤进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以知识的传授者和教学活动的安排者的角色存在,学生处于被动位置。建构主义理论则强调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学生是知识及意义建构的主体,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意义建构,充分发掘每个学生认识上的特殊性并调动其积极性,促进学生间合作互动,丰富各自的认识体系。

通过以上分析,传统教学思想与建构主义理论的差别主要体现在对知识的重塑再加工的态度及学习、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否处于知识获取及建构的主置上。

(3)建构主义理论的价值。通过上述对建构主义的内涵的介绍及其与传统教学思想的比较,发现建构主义理论对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创新有着重要的指导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第一,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个体会通过有选择地关注实践过程中的不同组成部分,在环境演变过程中,把有意义的信息和数据保留下来,在接受新信息的时候,再结合保留的信息进行重新建构。创业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密切结合社会真实情境对真实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给出解决方案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作为引导者,鼓励学生进行意识建构,从而解决问题,实现创新能力的一次挖掘与提升。

第二,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人类是具有理解力和创造力的主体,总是可以积极主动地通过自己的行动和与他人的互动来不断建构社会现实。由于传统的教学而埋没的创造力通过创业学习,将会得到重新开发,对学生创新能力及创业精神的培养有重要意义。

2.2 践行建构主义理论并深植创新教学理念

综合建构主义理论的内涵以及其对工商管理专业实现教学创新的重要价值的分析,认识到将建构主义理论落实到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1)内化教师对建构主义创新理念的理解并实践。制约教学行为转变的因素有很多,但最重要的内在因素是教师能否将确立的教学理念真正内化为信念,如果实现不了从理念转化为教学实践,教学理念只能停留在理论层面,发挥不了其应有的作用。所以内化教师对通过创业学习提高创新能力培养??业精神的教学理念为其教学信念至关重要。

教师原有的教学观念经过长期教学实践积淀指导着其教学行为,形成优先地位。任何理念的内化都不是简单的、一次完成的过程,新的教学理念与旧有的教学理念必然形成冲突,使得新教学理念的内化将是一个曲折、动态的过程。[4]因此,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在实现教学理念从旧到新的转变并促进新教学理念内化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四方面:

首先,要做好心理准备,积极转变观念,克服内心不适的感受,实现量变到质变,最终将该创新教学理念内化为信念并引导教学实践。

其次,教师应脱离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定位,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和理解者。因此,教师不应仅把目光放在对教材某一知识点的分析、对课堂的调控等静态的或外部的环节上,还应投入到把握学生认知特点、思维规律的深度上,做到预测、引导、控制、调节、强化学生对知识的建构过程和建构结果。

再次,理论要运用到实践中,教师应减少理论知识的灌输教学,提炼工商管理核心专业课程核心内容,并进行加工、升华,使之自然融入到实践过程中。同时重视培养学生由理论知识向实践转化的能力,强化学生的自主性,可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与工商管理专业相关的创业教育。

最后,管理院系应在教师培训方面给予支持。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教师作为课堂引导者,需要有掌控全局的能力及除理论知识之外的更广泛的实践知识作为支撑,鼓励教师参加相关的创业培训,并建立校企对接平台,激励教师在教学科研的同时开展创业实践,使教师通过实践明晰创业过程、积累实战经验、提升专业技能和实践指导能力,将创业精神融入至日常教学中。

(2)建构主义创新教学理念引领教学方式改革。要深植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的通过创业学习提高创新能力培养创业精神的教学理念,必须将其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可通过教学方式的革新来实现。在课堂教学方式上,倡导互动参与式教学,充分促进教师和学生突破传统的角色定位实现师生之间角色的转变,可采用的教学方法有翻?D课堂、支架式教学等。

翻转课堂,是基于对学习两阶段的认知提出的,即“知识传递”作为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知识的“吸收内化”两个阶段。[5]

工商管理教学过程中采用翻转课堂的方式需要教师对所要教授的知识进行系统化梳理,并对知识点加以合理分层。同时,需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翻转课堂中来,课前自主学习视频内容,课上积极参与互动,使知识理解最大化,从而实现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并进一步创新的目的。

除了翻转课堂,支架式教学方法也是很好的贯彻创新教育理念的教学方式。支架是创设情境的过程,使学生进入情境并逐渐通过解决问题提高能力,再逐步撤回支架,最终使学生实现自己意义的建构。支架理论最早由美国著名心理及教育学家布鲁纳等人在吸收并发展俄国心理学家维格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6]

在工商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支架式教学方式具体包括以下三个环节。

(1)创设情境。创设情境是使学生进行意识建构的基础及重要环境要素,首先由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选择相应的创业学习资料,要解决的问题的难度适当高于学生的知识水平,使其能够通过一定的思考及相互合作解决。例如,从初期的教学中,可以选择创业初期会遇到的问题进行情境创设,然后随着课程的深入,逐步提高创业问题及任务的难度,从而形成一个循序渐进的培养过程。

(2)探索与再探索。支架是互动、协作的,探索环节是师生共同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需要与学生进行互动式交流。例如,教师可以对选择的创业情境中设定的问题进行一定程度的解读,帮助学生把握问题的关键,学生再进行探索,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能力得到逐步提高,教师的指导应逐渐减少,最终完全撤回支架,使学生可以独立思考,进行意义建构。

第6篇:创新教育的理论范文

要做好历史学科的教学工作,就要求中学历史教师改变落后观念,进行大胆创新。

一、实施学科创新教育必须转变教育观念

教师具有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决定了其教学方法的选用和教学的效果。历史学科教育要从应试教育转变到素质教育,我认为教学理念的创新是基础和关键。这就要求中学历史教师从教学理念上作到以下几点:

1、变史实教育为学史教育。历史学科教学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教师所讲述的内容都是历史上所发生的各种事件。教师如果不注意把握,往往就将整个历史教学变成历史事实的教育。这样一来教授给学生的就只是一些枯燥的历史史实。导致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2、化死记硬背为理解接受。中学历史学科的教育,少不了要求学生熟记一些历史事件和历史事实。但在这个过程中历史教师应教会学生如何去熟记这些历史知识呢?

诚然,让学生记得较多的知识点,掌握一些基本的历史史实,是保证学生学好历史学科的一个必要前提。一般说来,学生对历史史实掌握得越多,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以及运用的过程中越显得得心应手。但是,如果仅仅是强制性地让学生通过死记硬背来掌握历史知识,倒不如通过教师的系统讲解以及对历史知识的系统分析,让学生充分地理解历史知识,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拉线索、作对比、找相似等各种方法对历史知识进行灵活的记忆和掌握。这样一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就是系统的、灵活的,可以保证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作到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3、从知识灌输到素质培养。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少中学历史教师为了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偏重于对学生进行历史知识的灌输。这样往往造成学生在历史学科考试时能得高分,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无法运用历史知识对各种社会现象进行分析和解释,无法做到学以致用。

二、教师“创造性地教”为学生“创造性地学”提供有力的保障。

教师本人的创造性品质对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具有榜样和示范的作用。如果教师很有创新意识,不断地在教学活动中和日常交流中表现出这种创造性倾向,就会在无形中激发和促进学生的创造力。

1、培养学生多学科交叉运用的创新意识。历史学科是综合性基础学科,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学习要求。但它又与其他人文学科有很强的联系和互补性。所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多学科联系的特点,(还不仅是政治、历史、地理三科之间的联系)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这种意识和能力。注意对某一重大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及一段历史发展过程中去发掘与之相关联的内涵与处延知识加以分析,查找资料,讨论佐论。使学生在学习和讨论中不断领悟教师教学目的和新的思路,方法。逐渐养成遇到问题从不同角度,用不同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历史教学创新应与实际问题相结合。讲,文学创作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历史的学习也应走这样的路子,历史教学的功能之一应该是为现实服务的,而不能“就史论史”,钻牛角尖。在教学中注意与现实相联系,就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一种新的理念和方法。对学生的后来学习发展无疑会起到推动作用。有学生提到:“19世纪晚期外国的资本输出和现阶段我国引进外资有何区别?”。这是典型的历史知识与实际相联系的例子。答案既涉及历史的,政治的知识,还联系引经济,法律知识。

三、建立民主、平等、宽容、理解的新型师生关系

教师不是师道尊严的长辈,而是学习的朋友式。爱因斯坦说:“认为探究的乐趣能凭借压制的手段和某种责任感来促成,那就是大错特错了。”

如何在历史课堂上建立一个民主、平等、宽容、理解的师生关系呢?那便是建立“师生互动”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师生互动”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的运用是依据基本历史教育教学理论,吸取了传统历史课堂模式的长处,借鉴了许多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包含了目标教学法和自主探究模式),而形成的创新性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它体现了教与学既对立又统一的原则。在这对矛盾中,如果我们能做到把双方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以教促学,以学促教,以学促学,就能使整个教学过程处于共振、互动和合作之中。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应是组织者和指导者,在“师生互动”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主要发挥协调和指导作用。教师的教学服从于学生的学习,教为了学,以教带学,以教导学,以教促学,只有教师的能动作用的充分体现,才能保证“互动式”教学的有序地紧凑地进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对象,处于“互动式”教学过程中的中心地位。要使学生成为有独立行为的人和有自觉的、有意识的人,才能在学习中具有自主性和主动性。学生自觉主动参与学习的程度将直接影响和制约整个教学过程的发展和教学的结果。要落实学生在“我要学习”——“我能学习”——“我会学习”几个环节下功夫。变被动听讲型为主动学习型。从学习的角度看,除了获得信息外,还需要内化为自我的成果,因此,学习过程不仅是视觉和听觉的活动,还需要多动口、动手、动脑,充分调动各种学习器官的功能。变单一性教学方法为多样化教学方法。依据教材的不同类型,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更能适应动态教学的需要,也才能真正

第7篇:创新教育的理论范文

[关键词] 音乐;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 J60-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0-234-1

一、引言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一句名言:“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所以说在教育要面向全体,要为学生为出发点实施素质教育,因材施教才会真正的体现出教育的价值以及教育的重要性,音乐教育的创新思想就应运而生。

二、音乐教育创新的概念以及设定

在现在的音乐教育中,音乐教育是通过一定的组织性的音乐形式来表达自身的感情。而作为一种特殊的表达自身感情的语言,其教育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也可以说是在通过在培养的人的过程中发挥其自身的美育功能。所以在音乐教育中,创新的发展是十分有价值的。创新就是发展,在音乐教育中,创新的运用使得学生能够真正的在人内心的深处迸发出自身的欲望,在强化音乐所表现出的创造能力的同时,培养其音乐素养,以提升学生智力的发展和思想的启迪。

三、音乐教学创新方法

(一)尝试性教学法。在这种教学法的使用中,教师可以通过先试后教、先练后讲的模式。在契合学生的好奇心理的针对点,改变以往的教学途径、策略以及方法,在教学中是学生的课堂反应展现出新的面貌。

(二)问题式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归纳问题、找出问题,以教师的自身经验来提出问题,运用这样的方式能够改变课堂的主动性,让学生的角度从被动转为主动。在这种课堂教学的方法提出之后,学生不仅能够在教师的解答中能够针对问题进行自我纠正和问题了解,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够在这种方式下得出科学的概念和结论较学生的自我思想结构体系的建立。

(三)情景教学法。音乐课堂教育的创新在情景教学法中能够有从分的发挥和积极地运用。因为作为音乐教学,其感染性相对来说比较浓,所以在音乐教学中使用情景教学法可以在特定的情境设定中能够使学生能够真正的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并且在这种情感性学科中,能够使学生的感受能力得到提升。

(四)体验式教学法。如果说问题式教学是让学生拥有对学习的主动权,那么体验式教学能让学生真正的在学习之中自我寻找靴子的乐趣。奥尔夫曾说过:“儿童在早期所体验的一切,在他身上得以被唤起和培养的一切,对其毕生是起决定性作用的。”所以在体验式教学中,音乐能够提供一个良好的思维设定,在教学中学生能够在这种设定中感悟到音乐,感悟到有音乐所带来的连锁反应。所以在音乐课堂教育的创新中,体验式教学能够给学生以参与与体验的乐趣,加强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

四、音乐课堂创新实践,提高教师自身的创新能力

(一)营造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动地创新气氛。音乐作为一种特殊化语言其自身的灵敏度和吸引力是极具需要表现的。所以在现在的课堂教学中,注重对音乐自身的理解,教师作为创新的领导者,必须较强自身的创新能力,使学生们感受到“我能”、“我行”、“我是成功者”的自信,使之乐学、想学、爱学,进而发挥想象去创造、创新。

(二)创设“问题”情境,促进自主创新的实践。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思、疑是密切相关,辩证统一的。所以在教学中,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巧设疑云,在重重问题的探究中使得学生对音乐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在此基础之上可以使得教师能够顺水推舟,积极的引导使得课堂教学的效果得到提升。

(三)在教师素质教育中渗透创新教育。开展创新教育,首先要有创新型的教师,教师要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创新教育的质量,为此,我积极学习计算机知识,现已能利用多媒体课件上课,会制作多媒体课件。这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条件。

(四)社会性以及学校整体支持。在音乐创新工作中,把艺术教育落实到每一所学校、每一个学生,使全区中小学都具有满足学校艺术教育需要的师资队伍、艺术功能室及相应设施设备,使每一个学生参与学校艺术活动,并培养他们养成一定的艺术兴趣爱好,掌握一项艺术特长;加快区级艺术特色学校建设,培育一批市、区级艺术教育名师、青年优秀艺术园丁,打造一批具有巴渝传统文化特色的艺术教育课程,挖掘、开发一批艺术教育乡土教材和校本教材;同时,充分利用学校艺术教育引领作用,培养学生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文化特质,不断丰富校园文化建设,增强学生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提升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从而促进中小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结语:教育管理干部和全体教师是教育“创强”的主体;把全体干部教师动员起来,是开展创建教育强县的基础。连南县按照“建最好的团队,做最好的自己”的理念,广泛开展团队建设。通过各种方式培养干部教师的团队意识,促使干部教师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凝聚集体的智慧,力求达到1+1大于2的工作效果,以达到音乐教育创新。

参考文献:

[1]章连启,谭天静,张亚红.中小学生音乐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金亚文.新课程理念下音乐创新教学设计[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第8篇:创新教育的理论范文

论文关键词:TRIZ理论,机械制图,教学创新

 

机械制图作为工科学生的基础课,是今后学习机械专业课程的基础,也是未来就业的基本要求之一,对工科学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传统的教学方法过于注重演绎和传授,教学的结果过于注重作业和考试成绩,使学生缺乏创新能力和学习兴趣。面对着这一现实,制图教师必须在教学中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树立创新教育观念,把单纯的“讲、写、画”的传统教育模式,转变为对学生创造能力培养的现代教育模式。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尝试性的把TRIZ理论中的方法创新引入高职院校机械制图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从而提升实际教学效果,力图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创新教学模式及操作要点

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指依据教学内容和要求,由教师创设情境,以问题的发现、探究和解决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欲和主体意识,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发展智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一种模式。在反复研究与实践中,我们认为新教育目标与教学目标,要通过知识教学过程实现。当然这里的知识教学与传统的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智轻德,重分数轻素质,重结果轻过程,重学科体系轻实践能力,重传承轻创新等是完全不同的。其一教育论文,欲求知识,要求课堂教学不能开始就讲,直接传授,倾囊而出,而必须先激发动机,产生兴趣,产生求知欲。其二,感知发现知识,要求基本知识点要由学生通过感知,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总结概括出来。其三,加工论证知识,要求学生总结发现知识重点后,进一步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讨论碰撞进行加工、论证。其四,转化重构知识,要求课堂练习有层

次、可选择,鼓励一题多解式的求新求异,课后应用创新,并且重新改组充实知识结构。TRIZ理论创新的教学观相应的教学模式的基本环节是:激发动机―诱导发现―加工论证―应用创新。

创新教学模式的基本点是探究式获取知识,创新性应用知识,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促进下,学生主动感知、发现、获取知识,加工转化建构知识,而非被动听讲、消极接受、机械训练的僵化灌入。

(一)激发动机,包括预习展示、确认目标、形成探究动机。教学实践已证明,学生没有预习就进入学习,往往一开始就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即便是教师采用启发式教学,引用了许多导入的材料、背景知识或进行联系密切的复习,多数学生也很难积极主动学习。为此在机械制图的课堂教学中要改变教师一味传授讲解知识的传统教学方法,而要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启发学生与老师一起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机械制图“组合体”这一章的教学中,组合体的“形体分析”是要求掌握的重点内容,其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对组合体的形体表达能力和空间想象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安排一些多种形式的,约束条件少,富有趣味性的题目来启发学生主动创造怎么写论文。

(二)诱导发现,包括感知分析、抽象概括和合作交流。传统的讲授,往往忽视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这对于简单的事实、符号教学可以有效。但对于有来龙去脉、有丰富内涵与外延的概念和原理等规律性的知识教学,恐怕不行了。以《平面物体的截交线》一课为例,探索创新教学方法具体步骤包括:1.教师讲解理论依据―――“截交线”的两个基本特征。通过给出“截交线”的定义,配合模型教具进行直观讲解,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2.实施

“开放式”教学。发给学生模型,学生自行观察拿到的模型的平面,自行测量模型的尺寸,自行确定比例,自定尺寸和模型摆放方式,选择视图,开始作图,学生自行求作截交线。学生自行确定截面位置,结合实际模型,在自己的三视图上求截交线;学生自行验证理论教育论文,以自己所作的截交线,验证截交线的两个特征,或以截交线的两个特征来检验自身视图是否正确。教师作巡回指导和随时答疑。3.总结、巩固。选择视图具有代表性的作者上台将其所做的三视图、截平面和截交线展示并当众讲解。最后,教师本人或学生对照黑板上的视图,再次验证截交线的特征,巩固复习新课。这种教学方法,使用直观的研究对象(模型),学生易于接受,课堂学习气氛活跃,便于激发学习兴趣。学生自定视图尺寸,自定截面,“开放式”的自主学习,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了动手和创新能力。

(三)加工论证,包括归纳表达、讨论碰撞和印证加工。通过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基本上能用自己的话表达出已获得的认知和概念的含义,事物的特点等。这还不够,应该进一步表达,进行全班交流,引发重点讨论碰撞。在此基础上教师抓住重点问题、核心问题、疑难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即重点讲解。此时的讲解是学生急需的、高度期待的,他们急于听老师的讲解、意见以及看问题的方法、角度、技巧。此时,教师的讲解、观点最容易引起高度的注意和认同,对他们的认识起到印证作用,有助于他们的理解和加工,促进其思维的深度,提升其价值观,是一种师生有效的适当的深层的情感、认知互动互促。可见,TRIZ理论创新教学主张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探究式获取知识,决不意味着排斥教师的讲解,相反非常重视教师的讲解,重点讲、精讲。然而这里的讲与传统的授受是根本不同的:一是在学生已有主动认知基础上的;二是非全面的全程的;三是必要的急需的;四是能引起学生积极主动地讲。可见,这样的讲能真正起到教师引导促进的作用,其结果是引导和促进学生主动构建,而非被动摄入。从情感上说,这种讲会与学生真切情感相呼应,使他们感到豁然开朗,似曾相识,不谋而合,原来我也能经历、发现,也会探究,从而使他们受到成功的激励,受到鼓舞,产生极大的自信心,获得一种难以言表的精神享受与愉悦。

(四)应用创新,包括选择练习,总结质疑和重构延伸。在师生加工论证知识点的基础上的课堂练习应该是有层次的、可选择的,能有助于思维发散和能力转化。必须承认,共识度再大,学生之间的理解和内化水平也是有差异的。因此,练习题应是丰富多层次,由低到高,由单一到综合的教育论文,这样才能有利于不同层次学生的练习巩固,不同程度的提高。教师用课件承载多样多层的习题,供学生按需选择。选择练习题目由基本练习、复式练习、综合练习、延伸练习组成,对基本练习和变式练习要限定时间,综合练习和延伸练习要鼓励学生独创,求异求新,一题多解,一题多问、多变、多思,多题归一。这是发散―聚合―发散的创新思维的练习,是独创的个体学习和合作的集体学习。这时教师的作用更多的是引导学生思考、启发思路,肯定推进,释疑、导疑,对其中具有共性,很有价值的问题,在短时间内不能讨论清楚讲解明白的,要引向课后,变成探究性作业,继续学习探究。在学生回顾、总结评价主要收获后,教师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对新学的知识,重组建构到旧的认知体系框架中去,同化和顺应,形成新的知识网络。

二、TRIZ理论对于创新教学的实践指导

创新教学中,既要重视理论教学,让学生掌握该课的基本原理、作图和读图方法以及有关机械零件的基本结构及装配的基本知识等,形成扎实的基本理论知识体系,同时还必须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许多已经毕业的学生说“:工作后才知道制图中所学的零件是什么。”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这说明我们过去的教学只注重了课本理论知识的讲解,而忽视了与生产实际之间的联系。因此,在机械制图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与生产实际紧密联系,既要让学生看模型,又要让他们看一些实物,二者紧密结合。利用课外时间带领学生到工厂或实训车间参观认识零件,了解生产知识,帮助学生了解掌握工厂中用的实际图纸,明确“学了制图是用来干什么的”,使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怎么写论文。学以致用,是教育者的责任,也是创新教学的目的。

TRIZ理论提供创新的解决方案,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意识方法创新,以及双方共同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各个方面都涉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TRIZ理论能在教学创新研究进行的过程中为学生和教师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

(一)TRIZ理论在创设情境中的作用。教学模式创新的首要任务是创设问题情境,给学生思考的引子;创设的问题具有引导性,才能引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研究的问题看作一个个待解决的问题,采用TRIZ理论进行求解,获得需要设置的问题。具体到一门专业课程,创设问题情境就归结为各子课题的引导问题情境的设计,究竟采用什么样的启发方式才能引起学生思考和帮助学生提出合适的问题,提出这个题目后,根据TRIZ理论教育论文,进行程式化描述,解决冲突,获得合适的情境设计。问题创设过程是教师为主、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在创设问题情境阶段所面临的课程的子课题划分、待求的题目获得等问题,都需要采用TRIZ理论进行解决,进而对师生的创新思维进行开发。

(二)TRIZ理论在研究性教学过程中的作用。研究性教学过程重点是帮助学生对自己先前提出的问题进行求解,安排好学生的讨论、成果交流和总结,使研究性教学有序地进行,达到传授专业知识和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目标。例如 TRIZ理论与创新技术中的40个创新原理中,其中很多都可以解释上述课程中的理论知识或实验环节。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把这些原理穿插到课堂教学中,并进行相关案例拓展,同时让学生参与互动,让学生们相互启发,激发它们的创新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而且这样也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在这一过程中,需要研讨探究和验证假设,即学生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研究求解,并给出结果。TRIZ理论给出问题的解的多种方案,解决问题求解过程中的各种矛盾,给出较佳的方案。这个问题探究的过程,TRIZ理论发挥的作用最大。针对一个个实际问题,TRIZ理论指导学生进行创新解决,首先通过问题分析和定义把这些实际问题转换为TRIZ问题模型,然后利用 TRIZ的分析工具得到问题通解,最后得到特定解。

(三)TRIZ理论在教学创新研究理论归纳中的作用。课题是研究重视过程,TRIZ理论侧重于提供方法上的指导。由于TRIZ理论系统本身就具有综合性,所以从TRIZ理论演化出来的分立小课题,最后还可以运用系统化的方式整合起来,提供一个成型的规律或者方法,能指导更大范围的创新实践应用。

通过上述分析,TRIZ理论在教学创新研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教学创新研究实施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工具,二者的结合,将构建比较完善的教学模式创新,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更好的途径,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必将探索出一条广阔的教学新路。

参考文献:

[1]杨廷双.TRIZ理论入门导读[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 18,48 ~49, .

[2]顾林.TRIZ理论在技术预测中的应用[J].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 2006, 19 (3) : 18 .

[3]龚益明,丁明芳.TRIZ -解决创造性问题的理论[J].研究与发展管理, 2004, 16 (1) : 42 .

[4]徐起贺,吴昌林.基于TRIZ理论的机械产品创新设计研究[J].机床与液压,2004.7:32~33

[5]刘伟忠.高校实施研究性教学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J].扬州大学学报,2006,10(2):91~93

[6]荆静,高艳.制图教学改革与创新素质培养实践探析[J].高等理科教育,2003(5).

[7]李树合.提高机械制图课教学效果的几点体会[J].职业技术教育研究,2006(2).

[8]胡宜鸣.机械制图课程内容、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工程图学学报,2003(1).

第9篇:创新教育的理论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教育创新能力培养

要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勇于创新。而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人才的成长要靠教育。因此在当前积极推行的学校素质教育中,尤其要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作为一名计算机课教师,在教学中注重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教学效果,而且使学生学会了进行独立思考和科学的思考,为他们以后发展为创新型人才奠定了科学的思想基础。根据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在计算机教学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作为一名计算机课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

1.树立全新的教育观。树立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是终身教育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首先,明确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是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促进他们的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其次,明确素质教育的实施,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创新教育是旨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推行创新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再次,创新能力需要终身培养,创新动机需要终身激励,因而创新教育也是终身教育。

2.在计算机教学中,要与全新的教育、教学观念相整合。不仅要培养学生在现代信息环境下良好的价值观、道德观、法律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更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创设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堂教学是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主要阵地,应当成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的摇篮。第三次全教会“决定”指出:“加快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我们在未来竞争中赢得主动权、抢占制高点的关键”。而通过计算机教学创设问题的情境,不仅可以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而且还可通过变化无穷的画面刺激学生大脑的兴奋区,为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创造有利的条件。在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把计算机引入各科教学中不仅可加大教学的密度,节省时间,而且能根据教学需求将其内容动态地加以分解、组合,生动地再现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使抽象的讲授形象化,既有利于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亦可拓宽思维空间,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三、推行问题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问题式教学模式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学习者通过互相合作来解决这些问题,发现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知”。可见,营造“疑”与“思”的良好情境,用疑问开启学生创造思维的心扉,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在教学中,应克服扼杀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学行为,注意挖掘教材内容中潜在的教育因素,采取问题式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宽松、民主、和谐、平等、富于创新精神的教学情境。要遵循教育教学的规律设计出针对性、启发性较强的问题,点燃学生求异思维的火花。对于在回答疑难问题时出现的不同主张和见解要“沙里淘金”,肯定其中的合理成份。要改变教师“一言堂”或唱“独角戏”的老方法,还学生以自我学习和钻研的时间与空间,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独辟蹊径,敢于质疑发问、想象猜测,敢于打破常规、不拘一格。如在《基本语言程序设计》教学中,设计一些易出错的程序,让学生自己对这些程序进行分析,找出其中的错误,进一步完善程序的功能,从而开启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在计算机课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性

主体性和创新性密不可分,创新是主体性的最高体现。没有积极主动的学习,就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我们要创设各种机会,鼓励学生去主动参与,把他们智慧的火花尽量激发出来。在课堂中,由于时间有限,倾向于训练基本功,掌握基本操作,而课外则可以让学生们自由发挥,教师要有意识的加以引导,把课堂上所学的内容延伸到课外,把课外这个第二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得课外成为课内所学知识有益的巩固、补充,从而促进课堂教与学,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1.在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在计算机教学开始时,就让他们在业余时间不断积累有关计算机的各种知识,到对计算机了解到一定程度时,我把他们积累的各种知识,定期举办成一个展览会,让学生们在这里互相交流,互相学习新知识、新技术,跟上时代的步伐。

2.我在Powerpoint幻灯片制作教学中,把简单的电子文稿的演示逐渐转入电子动画的创作,让学生结合自己学过的电子绘画,电子音乐进行创作,运用多种电教手段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定期为学生们展示他们的动画作品,从而提高他们的创作热情和学习兴趣。

3.我把简单易学的电脑图片处理软件和传统的摄影相结合,开设电脑摄影课外兴趣小组,把电脑引入摄影的后期制作,对照片进行再加工,结果学生创作出生动活泼的电脑作品,有时能把自己的照片处理成明星照,这些都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电脑的积极性。激发了他们的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