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风俗习惯的意义范文

风俗习惯的意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风俗习惯的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风俗习惯的意义

第1篇:风俗习惯的意义范文

民族风俗是指一个民族在某一方面的独特生活习性或社会习惯。而且能够一直沿袭下去,虽然在没袭过程中会发生不断的变化与演变。所谓民族风俗。说个人,即是指一个人的性格;说族群,即是风俗,或民族或族群或集体的生活习惯。

风俗习惯指个人或的传统风尚、礼节、习性,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风俗由于一种历 史形成的,它对社会成员有一种非常强烈的行为制约作用。风俗是社会道德与法律的基础和相辅部分。主要包括民族风俗、节日习俗、传统礼仪等等。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风俗习惯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 民族风俗习惯;民族习惯法; 国家制定法

    在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中,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基本原则出发,尊重各个民族的平等权利,不因为某些民族的风俗习惯不同而歧视或侮辱他们;民族风俗习惯的改革或保持,必须让该民族的群众去选择,其他民族或个人不应强制或干涉;不能以自己的民族风俗习惯为标准,去要求和衡量别的民族,更加不能以个人主观的好恶去看待民族风俗习惯,去处理有关民族风俗习惯的事情。

    一

、民族风俗习惯概述民族风俗习惯的基本含义,是指各民族在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方面,广泛流行的风尚和习俗,是在各民族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中的一种客观反映。在民族生存环境中,由于各个民族所处的自然地理、社会政治、历史发展等条件的不同,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民族风俗习惯。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个民族长期传承和广泛采用的生活方式。真正成为民族的风俗习惯的行为方式必然相沿成习、代代相传,必然为众人所用而广泛普及。

    只要民族风俗习惯形成,即为全民族所公认和遵守,在不同程度上反映出各民族的生活方式、历史文化传统、道德标准和宗教观念等。某个民族反映其民族特性,必然存在一些有别于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等特征,代表着民族的标志。在民族的相互往来中,尊重民族风俗习惯,是民族关系中一个很敏感的问题,需要慎重看待。

    随着生活条件的变化,风俗习惯也在变化,然而,风俗习惯的变化常常滞后于生活条件的变化,呈现相对的稳定性。民族风俗习惯反过来影响经济基础,它带有较大的稳定性,它的改变经常会滞后于社会生活条件的改变,它集中地反映着某个民族的得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

    二、法律保护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重要意义保护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有助于更好地保护各民族的平等权利和民主权利。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各民族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因此,不同民族无论是保持或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是其民族的平等权利和民主权利。本质上是坚持不同民族平等原则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反映,侵犯民族风俗习惯,就意味着践踏民族平等权利和民主权利。刑法第147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非法剥夺公民的正当宗教信仰自由和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情节严重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把“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罪”归人“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是从法律上保护民族的平等权利和民主权利在刑法上的反映。

    保护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有助于更好地维护民族团结。任何民族对自己的风俗习惯都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们常常把其他民族对本民族风俗习惯的尊重,理解为对本民族的尊重,把对本民族风俗习惯的蔑视,理解为对本民族的歧视。所以,各种不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言行,都会伤害民族感情,不利于民族团结。

    保护少数民族风俗习惯,能够促进繁荣和发展民族文化。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不同民族的某些风俗习惯本身就是以歌曲、舞蹈、体育的形式呈现出来的。很多民族通过自己的风俗习惯来保存和发展自己民族的文化艺术。例如,我国少数民族有很多是以讲故事和唱山歌的口头文学形式在人民群众中代代相传,而且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还有一些表现在他们具有特色的日用器具、服饰、建筑和手工艺品等方面。正是由于千差万别的民族风俗习惯,才构成了多彩多姿的民族文化,使文化艺术的内容和形式呈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

第3篇:风俗习惯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情感 情感作用 情感价值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2-0010-01

一、情感是什么

情感是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高级社会性情感,常用来描述那些具有稳定的、深刻的社会意义的感情。人类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道德风尚的完善、完美的艺术享受都给人以诸如愉、满足感、幸福感等肯定的情感,而凶暴行为、侵略战争等则使人产生恐怖、不快的否定情感。

儒家思想看来,人是情感的存在,就是说,人是有情感的动物,用现在的语言来表述,情感是人的最基本的存在方式或存在样式。人的存在的意义和价值问题,首先要从这里寻求解决。这当然不是说情感是惟一的,人除了情感,再也没有别的,而是说,人就其为人而言,首先是情感的存在,情感具有内在性、直接性,而且对于人的其它活动具有重要影响和作用,甚至起核心作用。

情感是人受外界刺激而产生的心理反应。如喜、怒、悲、恐、爱、憎等。唐白居易《庭槐》诗:“人生有情感,遇物牵所思。” [1]往往感情相同时往往会得到双方的共鸣。俗话说“同病相怜”便是如此,就狭义讲,患同样疾病的人,在一起时很容易谈病史及用什么药较好等;就广义讲,当人感情相同时,很快便能寻找到共同语言,一见倾心。

二、情感的作用

人非草本,孰能无情?每个人在交往中都会产生情感,不同的情感会对交往产生不同的影响。了解情感在交往中的作用,有利于交往互动中获取他人的情感信息并把握自己的情感,运用自己的感情,分析他人的感情。

当自己的行为引起对方情绪激动时,总是怀疑是不是自己做得太过分了。此时应注意分辨是自己确实太过分了,还是对方情绪过敏了,或是对方故作激动等,然后调整自己的行为。

对他人爆发的激烈的情感,能够处变不惊,心平气和,往往令人尊敬。如作为领导和管理者,当下级因故发泄脾气或个别人胡搅蛮缠时,处变不惊,心平气和可防止问题激化,留下回旋余地。

三、情感可贵

情感是人的基本的存在方式,情感是可贵的,因此,人也是可贵的。《孝经》引述孔子的话说:“天地之性人为贵”[2],人之所以为贵,从某种意义上说,就因为人有情感。在儒家看来,人的情感不同于动物的情绪、情感。人固然有动物性的情绪、情感这一面,但人之所以为人,还在于人有不同于动物的高级情感,对此,孟子进行过论述。孟子举例说明人人都有相同的欲望,“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 就是说,人人都喜欢吃好吃的,听好听的,看好看的。这是就耳、目、口等感觉器官而言;从耳、目等感望之相同进而证明人心也有相同之处,这相同之处就是“悦理义”之心。“悦”是一种心理情感,“悦理义”之心就是一种普遍的道德情感。孟子所说的“理义”,是一种道德自律,不是从外面强加于人的他律,但它具有普遍性,是一种道德理性。所谓“悦”,是“自悦”,不是“他悦”,即是自己对自己的道德自律的喜悦,它是以情感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而不是以别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这一点是特别重要的。

四、如何树立正确的情感价值观

要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就要首先营造民主、平等的氛围。我们应该尊重彼此独特的感受,尊重个性和个体差异,尊重他们的情感和人格,建立一种真正民主、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这样,人们就会在这种轻松、愉快的交际或生活中彻底地敞开心扉,坦诚地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交流。

首先,可以从风俗习惯学习中入手,各民族都一惯重视风俗习惯的学习,它是各民族良好的风俗习惯的继承,发展是时代相传的重要形式。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因此,风俗习惯的学习本身在人们的品德教育中就显得更加重要,然而,风俗习惯的学习,在不同的情景下,在不同的对象身上,其地位、作用和效果是不相同的,在具有较长历史的城市和乡村中,风俗习惯的学习更为突出,与城市相比,地处偏僻的少数民族地区,人们通过风俗习惯的学习所接受的品德教育机会多。因此,人生每一阶段是通过风俗习惯的学习形式和发展个体高尚品德的重要时期,对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奠定基础。

其次,立足现实,从多元化价值中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形成自己应有的人生价值观。在一个社会里,不同的民族、辈份、生活区域、家庭、使用语言、宗教、受教育水平、社会政治经济地位等,甚至不同的个人,都可能意味着不同文化的存在,价值取向也就不同。因此每个人都需要加深对多元化社会德育的理解,需要从另外的角度审视自己是否有价值偏见,重新认识不同文化在社会存在与发展中的重要角色,改善人际关系,尊重少数民族的传统与习俗,了解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对当前文化生活的特殊体验,使用交往双方熟悉的交流方式,有针对性地进行道德教育,从而使本地区的人们在选择人生价值观时,个人利益服从国家、民族、集体利益。尽管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甚至社会环境错综复杂,也要坚持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就是以造福全人类,个人利益不能凌驾于国家、民族、集体利益。只要选择了这种价值观,对人生态度就积极乐观起来,想到前途就一片光明,增强自信心,纵使他们正确价值观真正形成,达到能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不良价值观境界。这就是我们伫立世界民族之林的希望,发展本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力军,我们将为此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注释:

[1](汉) 王粲:《柳赋》,《文艺研究》,(1983.6)。

[2](唐) 白居易:《庭槐》,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

参考文献:

[1](唐) 白居易:《庭槐》,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

第4篇:风俗习惯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文化差异;商务英语;翻译

商务英语是在各类国际商务贸易活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应用于国际商务中,这便导致商务英语的语言表现形式以及内容有别于一般英语,用语和格式具有正式性以及规范性。在商务活动中,翻译的准确性会影响到企业的形象和效益。因此在商务英语的翻译过程中需要掌握其特点以保证译文的准确性。

一、商务英语翻译特点

在国际商务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商务英语主要应用于各类国际商务贸易活动场合,这便给商务英语赋予了一种新的内容,在用语和格式上具有明显的正式性和规范性。例如在句式上商务英语更为复杂,行文往往采用更为标准和规范的格式,在商务合同中依照本合同相关规定,句式有相应的译文,比较固定:as provided herein。商务英语的翻译按照文本也有着固定的格式,通过固定的用语才能够保障商务交流的正式。当回复询盘时往往以“We are pleased to receive your inquiry about our”作为开头以便体现礼貌,而结尾则常用“Thank you for your interest. We look forward to receiving your order.”

二、文化差异的表现

1.宗教文化差异。作为西方社会生活和文化中的重要部分,宗教贯穿于西方人的习惯风俗以及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作为西方人精神世界的主宰,宗教对于英语语言也有很大的影响,很多英语中的典故都出自宗教故事中,很多格言、习语以及派生词都源于《圣经》。例如典故替罪羊(scape goat),习语良心的声音(the still mall voice)等。与此对应,在中国佛教文化也非常广泛,汉语中也有很多与宗教相关的内容。基于中西方宗教文化的差异,商务英语的翻译需要首先深入了解双方不同的宗教文化背景,避免望文生义,保证商务活动的预期效果。

2.社会文化差异。中西方社会文化的差异具体表现在风俗习惯的不同上,民族属性、社会环境以及自然环境等都护影响到风俗习惯。每个民族都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富有特色的风俗习惯并赋予风俗习惯更深刻的文化内涵,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风俗习惯的差异在商务英语中也有一定影响,例如在同一事物的表达上不同语言文化会有不同的含义,有时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某种象征意义,但在西方文化中没有任何内涵和外延。例如在中国文化中小鸟是快乐和自由的象征,“快乐的像只小鸟”,而在英语中表达为“as happy as a cow”(快乐的像母牛)。深入了解不同民族背后的风俗习惯对于商务英语翻译的发挥具有重要作用。

3.文化表达差异。在表达时,国人往往比较含蓄,撰写文章时善用敬辞以表谦恭。然而西方文化中,人们更加自信自尊,表达方式比较直接。类似的差别在商务英语的交流中比较明显,例如在合同的制定过程中,国人往往为体现公平,会在合同中加入“经友好协商”、“本着互利原则”等语句,然而在西方人的概念中,合同即是双方都一致同意的法律文件,不需要加入客套性的礼仪用语。例如在中国文化中数字6比较吉利,“六六大顺”,而在英文中666代表魔鬼,不可以作为商标出口。

三、商务英语翻译升级的途径

教育学的专家认为,培养合格的商务外贸人才,需要切实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语言能力,才能够更好地参与商务活动,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这就要求英语教师能够将理论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教学计划中更多地使用各种互动活动和社会实践来帮助学生学习,安排学生进入有关的外贸进出口公司进行实习学习经验,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在实践之中,并在实践中得到升华。作为实践活动的发起和指导者,教师需要协助学生设计出切实有效的学习方案,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和教材限制,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运用语言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

由于商务英语专业在我国还是比较新兴的专业,从事商务英语教学的教师很多只具备普通英语的教学经验,但没有系统正规地接受过商务英语尤其是商务专业知识的培训,即使学习过有关商务专业的知识,具有教学经验和能力,但从未参加过商务实践。提高商务英语师资力量,需要加强与国外的联合办学培养师资,选送优秀教师出国进修,邀请国外权威学校来举办师资培训班,鼓励年轻教师继续在职深造,攻读更高学位,聘用高素质的外籍教师等。

由于商务文本往往涉及的领域较多,语言的跨度较大,因此不能以一套单一的标准来涵盖所有商务文体。商务文本的翻译需要具备多元化的标准,根据不同的商务文体采用不同的翻译标准,同时注重翻译原则和技巧的灵活,保证译文的准确性。充分结合中西方文化特点,将音译、意译以及直译的方法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双方的合作。在准确理解译文含义的基础上还要更加深入探寻隐藏的文化内涵。

四、结语

作为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形式,商务英语意义重大,对于商务英语的翻译首先需要了解文化之间的差异,才能够确保翻译的准确,完整地传达不同语言中包含的文化性信息,促进商务活动能够的顺利进行,本文着重从商务英语翻译以及特点入手,就文化差异对于商务英语翻译造成的影响进行研究,探讨相关的商务英语翻译策略。在具体的商务英语工作中需要具备扎实的英语翻译理论知识,灵活运用英语翻译中的技巧,防止商务英语中的翻译失误。

参考文献:

[1]王兴孙.《商务英语教学探索》[J].上海交通出版社,2012:1一2.

[2]熊金才.外语市场价值与外语专业课程设置[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5):49一52.

[3]宋金芳,林勇.语言经济学的政策分析及其借鉴[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12(6):81一86.

第5篇:风俗习惯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 肝吸虫病;高发流行特点;超声诊断;广西壮族自治区

[中图分类号] R383.2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4)02(b)-0109-03

Explore on the high prevalence epidemic characteristics of clonorchiasis in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and the ultrasound diagnostic value

LUO Jingxia1 LI Jian2

第6篇:风俗习惯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英语习语 风俗习惯 影响

中图分类号:H31文献标识码:A

风俗习惯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社会群体经过长期的共同生活而共同创造,又为这个群体所共同遵循的生活习惯和行为准则。风俗习惯包括社会礼仪、生活方式、婚姻传统、信仰、迷信等。本文主要从社会风尚、迷信和饮食习俗三个方面阐述西方风俗习惯对于英语习语形成的影响。

1 社会风尚与习语的形成

社会风尚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社会上所流行的风气和传统习惯,它涉及的范围很广,包括生活习惯、礼仪、传统、行为准则、交际方式等。每个社会成员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风气和传统习惯的氛围之中,这种氛围对他们的日常生活有很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必然要在语言中得以体现。以下习语便是来自西方早期的习俗:

let one’s hair down,以前,妇女不管在什么场合,头发都得往上梳理整齐,只有单独一人时才能把头发放下来,因此,人们用let one’s hair down 表示经过一段紧张后“放松下来”或“放松”。

trick or treat,这个习语来自西方节日习俗,小孩子在万圣节前夕挨家挨户呼唤此语,讨要糖果和小礼物,如果不给他们,他们就会恶作剧,比如把门上泼油漆等。现引申为“不请吃就捣蛋”。

按照中世纪英国生活的习俗,家庭里盛放食盐的器皿通常摆放在长方形餐桌的中间,用餐时,贵宾坐在盐罐子的上首,而一般客人或随从就坐在下首,因此产生了习语above the salt(处于受尊敬的地位)和below the salt(处于无足轻重的地位)。

西方人多信奉基督教,婚礼通常在教堂举行。婚礼开始时新娘由父亲陪着沿教堂走道走向(walk down the aisle)圣坛,因此“沿教堂走道走”便表示“结婚,出嫁”,由此也产生了变体习语go down the aisle,以及take someone down the aisle“娶某人”或“与某人结婚”。

另外还有一些与英美风尚习俗有关的习语,比如:chip on someone’s shoulder(寻衅的态度)[想打架时就把一木片放在肩头作为挑衅的标志]

take off one’s hat to someone(向某人致敬)[以前英国人流行戴帽子,在社交场合与他人打招呼或向某人表示敬意时要脱帽]

2 迷信与习语的形成

迷信是指一种盲目的信仰,尤其在科学技术还不发达的时候,人们对一些自然现象不能做出解释而引起恐惧时就最容易产生迷信。迷信可以包括相信神、鬼,或相信某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力量等。比如早期英国人认为黑猫从眼前经过会倒霉,而在路旁见到马铁蹄会带来好运等。迷信思想不仅在行动上表现出来,也会在人们的语言里体现出来,如古时英国人认为某些树木附有神奇的魔力,这些树会保佑那些触摸过它们的人,因此当人们说出某些令人忌讳的话时,他们马上说touch wood,并同时触摸一下身边的木头或木制品,以保佑前面所说的坏事不要在自己身上发生,这样的迷信或许已经成为过去,但是touch wood 的说法依然存在。美国人后来把此语说成knock on wood,意思是“但愿好运常在”。

以前英国人认为右边是好的,幸运的,而左边则不好,是不幸的,他们凡做事都要从右边开始,出门右脚先跨出去,进门右脚先踏进来。因此当做事一开始就很顺利,有个良好的开端时,他们说start off on the right foot, 而一开始就不顺利,没有好开头,他们说start off on the wrong foot,这里的wrong foot 指左脚;如果有人一早起来就无缘无故的闹情绪、发脾气,他们就说这人get out of the wrong side of the bed,这里的wrong side 指的是左边。

另外,还有一些习语也是来自迷信:somebody is walking on my grave(突然打寒战)[迷信认为每个人都分有一块墓地,如果有人从上面走过,我们的身体会有所反映]

pot of gold at the end of the rainbow(可望而不可及的财富)[据说从彩虹两端接地处挖下去就能挖到一坛金子]

3 饮食习俗与习语的形成

西方人日常生活的主要食物是面包、牛奶、黄油和奶酪,这些主要食物在习语中明显的体现出来。只要我们稍微留意,就会发现构成词里有bread一词的习语不少,比如英国人用bread and butter来表示“生计;谋生之道”,用bread and circuses来表示“食物与娱乐”,用break bread with someone 表示“与某人共餐”,用bread and cheese表示“普通食品”。失业者领取救济食物的长队称作bread line,抢某人的饭碗说成take the bread out of someone’s mouth,可见他们对日常物质生活的主要追求就是面包。

西方人经常吃黄油,他们根据黄油的特点来作比喻,比如在形容人看上去老实巴交时,他们用butter would not melt in his mouth来表示,意思是黄油放在他嘴里都不敢让它融化,可见此人有多老实;在形容某件事很容易做时,他们说like a hot knife through butter,因为黄油质地柔软,再加上刀是热的,切起来就更容易了;吃面包能涂上黄油真不错,既香又有营养,如果谁的面包两面都涂上黄油(bread buttered on both sides),那他一定是过着“舒适的生活”。

类似的与饮食风俗相关的习语还有:

cry in one’s beer(借酒浇愁)

big cheese (重要人物;老板)

out of a jam (走出困境或麻烦)

cry over spilt milk (为无法挽回的事而悲痛,作无用的悔恨)

4结语

通过本文的论述,我们看到西方风俗习惯与英语习语的产生有着密切的联系。风俗文化是产生习语的温床,而记载着民族风俗文化的习语也在语言中永不停止的闪烁着民族文化的光辉。研究英语习语形成的背景,我们不但可以加深对习语的理解,而且可以了解一些西方的风俗习惯和英美文化,这对英语学习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彭庆华.英语习语研究(语用学视角).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2] 骆世平.英语习语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第7篇:风俗习惯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大学英语; 听力教学; 会话含意;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其主要的功能在于交际。外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中得体运用语言的能力,以达到有效的交际。当代学生需要的不仅是基础语言知识和技能,他们还需要具有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以解决具体交际问题的能力,即语用能力。

一.会话含意相关理论阐述

会话含意理论是语用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会话含意是交际者通过话语的表面意义,根据特定的语境推导出话语的隐含意义,即语用含意或话语的言外之意。它的主要内容在于合作原则以及运用合作原则的准则来产生会话含意。会话含意理论吸引人的地方是违反合作原则中的某条或多条准则后可能产生的会话含意,且与特定语境密切联系,也就是说,含意的产生与准则的违反有关。

二.会话含意理论对英语听力教学的启发

对于英语听力教学,理解会话含意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因此,重视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理解会话含意理论对于提高英语听力的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会话含意理论的分析,可以从以下这些方面着手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

⑴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听力基本技能,更要概括性地向学生介绍会话含意理论的内容,使学生认识到其在听力理解中的积极作用。听力理解不能仅仅停留在语音、语调、词汇、语法等基本技能方面,更应该注重运用会话含意理论来理解说话人的真正意图。教师可以从数量准则、质量准则、关系准则和方式准则这四个角度分别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听力材料,有意识地准备一些违反这些准则而产生会话含意的听力练习,让学生在课堂上集中训练。

⑵听力材料尽可能的多选择真实材料。

真实的材料,就是普通人用普通的方式说的普通语言。英美人在日常交际时是比较自然的,而学生上课所选择的材料往往是那种比较标准的,没有任何纰漏的材料,这是不符合实际交谈场景的。在日常交际中,任何人都有可能犯一些语法错误,违反一些原则,但在听力课上听的材料是不会听到这样的句子或段落的。而这常常是我们的外语教学失当之处。

⑶教师可以根据“平衡活动法”,将听说训练相结合,以达到语言输入、练习和交际输出之间的平衡。听力课堂上要尽可能的多进行口语练习。在实际生活中,听与说是并存的,口语表达流畅,听力自然不会过差,所以语言教学不能把二者分开来进行。在听力课堂上让学生多进行即兴会话练习,以此模拟真实环境下的会话情景,可以巩固和提高他们理解会话含义的能力,培养其洞察非语言性暗示的能力。因此,应重视学生在口语中运用关联和推理理论,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和内在化。

⑷补充文化背景知识,扫除学生因风俗习惯差异引起的听力理解障碍。因为,话语意义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的理解。研究表明:听的能力不仅与听的技能及其熟练程度有关,而且与听者的其他方面的语言能力,如文化背景知识、思维分析能力以及语用推理能力等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该国的文化背景知识。由于不同文化在世界观价值观和风俗习惯的差异,会话含意常常成为跨文化交际中的一个障碍。

听力教学可以利用会话含意的研究成果作为指导,特别是在听力理解能力的训练和测试方面,当学生听得清字面内容而不理解话语的真正意图时,教师应讲授一些有关会话含意的理论,帮助学生增强对含蓄语言的理解,掌握正确的会话解码技巧。在听懂语言表层结构的基础上推断话语的真正含意,无疑会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语用能力,而使相互的交际水平得到大大的提高。所以听力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上,即培养学生使用正确思路推断言者话语含意的能力。运用会话含义理论是提高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水平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第8篇:风俗习惯的意义范文

一、社会规范

1.社会规范的形成

古今中外,任何制度和法规的形成都源于行为规范,若某些特定的行为规范不存在,那么人们也无法生活在有秩序的社会中。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衡量人们行为规范的准则也在不断地修整中,国家与国家的法律法规存在相仿的情形,这种法律移植在国际上也是较为普遍的,但总体来说各国法律的制定大多是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而定。在法律形成之前,人类是依靠各种行为规范约束自己行为的,在中国古代称为“礼”,如一个人晚餐受到了他人的要约,那么就必须准时赴约。这是一种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在社会上出现的一种“公共约定”,这种“公共约定”从大的方向来说,就是人们的道德规范和道德观念,它将在无形之中支配人们做事的态度和行为。法律是基于社会道德规范和道德观念而产生的,对所谓的社会“公共约定”好与坏做一个“度”的衡量。

2.规范形成的必要性

人本身是超级解放的,这点在美洲和非洲生活的原始人类中可以体现出来。若每个人解放的本性都展示得淋淋尽致,那么整个社会就会产生不安定因素,为了自己的利益去损害他人的利益,导致整个社会处于层层危险之中。[1]

社会道德只是衡量一个人行为是否符合社会公约的一个方面,即使不遵守某些“公共约定”,也不会受到过于严重的处罚,有可能会排除在组织之外,受到同仁的指责或唾弃,让是大家产生不愉快的心理。如某同事喜欢邀功,总喜欢窃取别人的方案向领导汇报工作,此种情况该同事不仅会遭到其他同事的排斥,而且会影响他在同行业中的形象。因此可见,社会道德只能够约束一部分人的行为,若要将社会规范有力地推行下去,必须依靠法律的力量。

3.社会规范的强制性

在原始时期,人们的习惯就是衡量社会道德的标准,可以说原始时代的法律与习惯是同一的东西,同时它与宗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是无法分辨出法律规范、风俗习惯、道德信条、宗教戒令间的关系的,它们有重叠的部分,一些事件的处理,既可以说是违反了社会道德,也可以说是不符合宗教戒令的规定,是否追究法律责任要看处理案件负责人的态度。[2]随着社会关系和生活日渐复杂,在社会控制方面也出现了“分工”,即将法律规范、风俗习惯、道德信条、宗教戒令划分开来,对违反社会道德和规范较为严重者,以触犯法律为由,强制执行。为了表明法律在这个高速发展社会中的真正作用,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法律与其他社会控制力量的差异。

二、法律与道德

1.道德源于内心

国际上一些学者,如托马修斯、伊曼努尔?康德、穆尔等人认为道德的本质源于人类的内在良心,它衡量一个人行为是否符合社会道德的标准在于他是否出于善良的动机和意愿,如果是出于善良的动机和意愿,那么就是符合社会道德的,反之则是违反社会道德。[3]由此理论得出,道德的形成并非源于外界的强制性,而是对人们内心的管理和透识。穆尔认为法律是一种不管社会成员是否同意,强制性的要求人们履行法律条文及规范,对人们的肉体和精神具有强迫性和威胁性,而道德更倾向于透视人们的性格和内心。对于这种道德和法律关系的理论,是不被大多数人接受的。

2.道德与法律关系

从历史的演变过程来看,我们不能用简单的语言或抽象的公式概括道德与法律的关系,它本身的演变过程经历了相当长的时间。在原始时期,人们对法律是没有认识的,能够约束大家行为的是道德和宗教戒条,即使在希腊文明出现的阶段,法律与道德依然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并没有任何条文将二者区别。历史上最早一次人类有意识将法律与道德区别开来,是在罗马的查士丁尼法典中,它被国际上认定为最早的一条法律戒令。[4]但值得一提的是,即使这条法律戒令是由罗马的法学家提出来的,但在实际的案件处理中,并未将法律和道德的边界完全区分开来。

3.正确理解道德与法律关系

法律是具有强制性的,通俗来说在道德约束以外的范围通过法律途径解决,它是一国统治者治理国家的必要手段,能够有效地维护社会秩序。道德并非纯粹是“灵魂”或“良心”的代表,它是人们特定的一种高圣洁的品质。[5]

众所周知,在审理犯法案件时会探究嫌疑人的动机和意图,这种动机和意图对案件的处理尤为重要,它是犯罪处刑时考虑的首要条件,关系到刑罚的种类和轻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动机和意愿是来源于人们的内心,也就是托马修斯、伊曼努尔?康德、穆尔等人所说的道德管理从内心开始。所以说,道德和法律是有一定联系性的。法律会将权利范围转移到社会每个人身上,只要是在适当的范围内,那么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活动和处理任何事情,但只要触犯到法律了,那么道德的约束力就失效了,必须依靠法律的强制性执行。

三、法律与习惯

1.习惯与风俗的产生

关于习惯性的探讨,首先联想到的是个人的习惯,其次才是集体下产生的习惯。如某学生早6点起床,晚10点睡觉,这是个人的作息习惯,它会形成生物钟,一般情况下很难改变;如中国香港所有公司在上班期间都会有下午茶时间,这就形成了一种社会习惯,也可以叫做“风俗习惯”。因此,不少学者认为习惯是与风俗同时产生的,这一理论是有可取性的,但必须认识到多个人行为习惯的保持一致并影响到周围的群众,才能够称之为风俗。对于研究习惯和风俗的学者来说,应该更加清楚地分析二者间的区别和联系。

人们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工作习惯等都不是天生的、固定的、一时形成的,而是在长期的生活积累中所形成的。所以说,习惯与道德的产生一样,它是一个历史问题,并非是一个哲学的辩证关系。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可以将社会已形成的良好风俗习惯推行到诸地方团体和机构,但国际上却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将法律的强制手段推行到这些机构,这也就是习惯与法律适用范围的不同。

2.萨维尼理论的讨论

社会发展初期,法律与习惯、道德、神学间并无明确的边界,法律可以看作是人们没有争议的一种生活习惯,这种理论是由历史法学派萨维尼提出来的。萨维尼认为人们共同的行为形成习惯,习惯来源于底层的人民群众,所以历史法学派的两位代表人物萨维尼和普赫塔提出法律规范是由底层生长起来的,并非是自上而下形成的。

在研究的许多史例中,很多国家法律的形成并非是民主的,而是基于家长制的情况下产生的。如印欧社会,有一个人的权利是至高无上的,他可以掌握他族内人的生死,那么各种规范的制定可以说是他统治的工具,若推行到原始社会,那么赋予这种权利的人肯定是部落首领。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法律的形成,必定是统治者统治的工具,唯有他赞同的风俗和习惯才能够发展起来。从这方面说,有学者质疑萨维尼的观念也是正确的,事实上法律是统治者为了维护社会安定,巩固统一而制定出来的具有强制的戒令。

笔者认为,历史法学家萨维尼和普赫塔提出的理论具有片面性。首先,在早期社会,某一地区或国家,若人们养成一致的生活习惯,对这种习惯如何衡量就是法律的范畴,反过来说法律的制定和执行必须符合人们的认定标准,能够反映出大多数人们的意识。其次,必须认识到习惯的形成源于底层社会,但法律的制定却源于统治者,因此法律不是由下面向上面生长的,而是由上向下执行的,法律条文的规定必须符合当地社会的需要和习惯。总之,法律是一种监督工具,具体一定的强制性,是统治者意识的体现,但法律条文的规定必须符合社会正义观念和实际需要,任何消极性的、抵抗性的、无约束力的法律条文都不能在社会上站住脚。[6]

3.习惯与法律关系

人类文明处在不断发展中,如今法律已从习惯中完全解放出来,国家执行法律的工作人员(如律师、法官等)能够清楚地辨别出哪些行为属于法律,哪些行为属于习惯。从各国法学院的建立和专业人才的培养,如今的法律条文的起草和拟定都更加具有客观性。[7]如果要把法律制定的“前身”归功于习惯的形成,那么可以说当习惯被国际权利机关认可并列入法律时,它就具有法律效力,不再是简单的“习惯”了。然而,何种情况下所谓的“习惯”会被法院认可,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首先,该习惯必须与法律的正义性保持一致,不得出现与法律有任何抵触性的行为;其次,该习惯在某一地区或国家必须具有稳定性,即在历史的长河中,由先人传承下来且具有纪念性意义的风俗。

总体来说,习惯在如今统治者眼里,是微不足道的,在合理的范围内人们的习惯可以根据身体状态和喜好安排,对统治者来说可以忽略不计。但是在处理案件时,又必须查看一个人行为习惯,如某人经常触犯法律,并在公安机关留有案底,与第一次触犯法律在判刑上是不一样的。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是一个人品质的写照,好的习惯可以塑造一个人的气质,树立个性“形象”,让大家对你有个很好的印象。生活中各种习惯都较好的人,若无意识触犯法律,相信法官也会从轻发落,给好人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习惯是以间接性的途径进入到法律领域中的。

四、法律与行政

上文阐述了法律与道德、习惯的联系和不同,在当今社会中,除了法律、道德、习惯外,还有一种社会控制力量,称之为“行政”机关。

1.行政含义

“行政”一词涉及的领域较多,即公共领域和私人行政领域两者之间,故行政是基于一定原则对公私业务的处理。例如,在公司某一部门对其他部门具有组织和规划的权利,可以指挥其做生产计划、检查产品质量、核实产品生产进度等,这些都称为私人行政范围内。若政府人员执行上层领导任务,兴修水利、植树造林、修缮道路、维护社会秩序等,这些称为公共行政行为。由此可见,私人行政行为是对公共行政行为相对的,判断公共行政行为的标准是否由政府人员参与或执行,本文主要讨论的是公共行政行为与法律间的关系。

2.行政和法律关系

对于行政和法律关系的理解,两位德国公法教授耶利内克和拉班德提出国家纯粹的行政活动是不属于法律范畴内的。耶利内克认为国家成立行政机构,处理政府的财产问题、颁布官吏的行政制度、命令、规范都是在法律以外的行为,不能因为这些政策是由国家或政府机构制定,就将其归于法律的范畴。如国家兴修水利、植树造林、修缮道路等都是会国家的建设,它与地主处理他的财产一样的性质,这些行为不涉及到法律。拉班德认为法律的本质是限制人的自由活动和范围,唯有与其他主体产生冲突时,才有可能牵涉到法律,否则我们可以将它视为政府整治国家的一种现象。除此以外,基于这种冲突理论,苏俄的法学家帕舒从另一个角度出发,也得出了与耶利内克、拉班德相同的理论。

凯尔森提出了与上述对立的观念,他认为行政和法律间本质上并未有实质上的区别,都是权利机关为了达到自己希望的事情,强制对方实行的结果。凯尔森将“法律”一词的含义扩大化,他指出法律是国家制定的一切具有强制性的行为规范,无论是司法还是行政,都体现了权利机关的意识,刻意地区别行政与法律间的关系是无意义的、多余的。

既然各位学者在行政和法律关系处理上持有不同的观点,那么我们该如何正确地认识到二者间的关系呢?首先,必须明白行政是权利机关基于方便的原则,对国家范围内的事务进行处理,它属于政府一种自由的活动范围,所体现的是绝大多数人民的意识,受到法律的保护。其次,法律也并非绝对是基于冲突理论产生的,它与行政机关性质一样,是权利机关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而制定的强制性规范,当然这种“规范”必须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满足广大底层人民群众的需求。总之,法律与行政间存在差异的,不能等同看待,若社会治安管理只依靠行政部门,没有法律的监督和强制,那么社会稳定难以保障。即使存在行政部门,法律在人类文明发展中,仍具有重要位置,应正确地认识行政与法律间的区别。

第9篇:风俗习惯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原声英语电影 大学英语 教育学 意义

教育现代化发展给大学英语教学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从大学英语教学现状来看,传统教学模式中还存在着很多弊端,如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视听说语言能力,培养英语思维,已经成为大学英语教学中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原声英语电影作为一种有效的手段,将其应用到大学英语的教学实践当中,实际上是将其作为教学内容,借助多媒体实现视、听、说的有机结合,对于大学英语具有较高的教育学意义。

一、原声英语电影的英语教育学内涵

1.语体内涵。原声英语电影产生于西方英语国家,是其地域文化精华的一种直观再现,在语体上也直接的反映了英语潜在的特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用原声英语电影,使得学生在观看和鉴赏的过程中领悟到英语的语体表达习惯,从中找到英语语言运用的内在规律和外部含义,借助电影的中综合元素理解英语语体、语义和语感,从而辅助英语学习。

2.语言文化环境。英语是人类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耳形成的一种交流沟通工具,其中同样具有明确的语言结构、表达方式和用语习惯等,且不同文化背景之下的同一语言表达还会具有不同的意义,因此在对英语学习的过程当中,需要学生对西方国家的、文化历史和风俗习惯等予以了解,从而对英语形成正确的理解和应用。原声英语电影能够直观的呈现出英语语言的文化环境,帮助学生立体化的感受异域文化。

3.听说读写的教学内容。英语教学的根本内容体现在听、说、读、写这四个方面当中,英语学习的根本目标在于使得学生能够更好的运用英语。原声英语电影是学生对英语听说读写能力予以锻炼的最为直接的载体,通过丰富的语言形成了丰富曲折的故事情节,通过演员的语调、语气、节奏和音色等形象的传达了语言意思,加深学生对知识内容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

二、原声英语电影对大学英语的教育学意义

1.丰富英语教育学资源。原声英语电影对大学英语的教育学意义首先体现在丰富了英语教学资源的层面之上。原声英语电影的题材内容包括了民族文化、世界文化和人类智慧中的精华且涉及到了文化、音乐和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是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教育资源。电影作为一种综合艺术的产物,其具有内容丰富、情节连贯和强烈艺术感染力等特点,将原声英语电影应用到大学英语的教学当中,能够有效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得学生学习英语的情绪得以显著提升,在电影欣赏中完成教学任务。

2.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用原声英语电影,不仅能够为教学提供丰富的内容素材,而且还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通过对原声英语电影的欣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对英语表达的信息,而且还促使学生对英语语言的综合运用。电影实际上是对阴雨、文学、美术和戏剧等艺术形式的一种综合发展,例如《简・爱》《音乐之声》《乱世佳人》等经典作品,为学生涉足文化视域提供了动力,学生利用自身的视角去对电影作品加以赏析,还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生活素养,对于提高学生对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调动英语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学生对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是原声英语电影对大学英语的另一教育学意义。电影是一种动态艺术形式,对于客观事物能够实现真实的再现,通过虚构和真实故事情节,从而表达出人物的性格、思维、情绪等,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学习和理解英语提供给了语义和语言的客观环境,且电影情节的交错复杂和跌宕起伏还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使得学生在逼真的情境当中体会到英语语言所具有的语言文化魅力。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用原声英语电影,通过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提高了学习效率。

4.增强学生对英语国家的了解。出了以上所涉及到的几点内容之外,原声英语电影对大学英语的教育学意义还体现在增强学生对英语国家的了解的层面之上。在原声英语电影当中对西方国家的历史文化实现了充分的写实,再现了西方国家的地域文化风情。原声英语电影是对西方国家历史事件、人物事迹和文化传说的一种再现,同时也是各民族风俗习惯的一种载体,其类型包括了歌舞、战争、体育竞技以及动作等,如体现南北战争、黑人运动、音乐歌舞、世界大战、水门事件和总统选举等内容,其表现形式也十分丰富。将原声英语电影应用到大学英语教学中,使得学生能够在宏观角度上把握西方国家和文化环境和地理概况,从而培养出丰富的语感、语素和语境。

综上所述,原声英语电影的英语教育学内涵主要体现在语体内涵、语言文化环境和听说读写教学内容这三个方面当中。原声英语电影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不仅能够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强化记忆,提高口语表达能力,而且还能够使得学生了解到西方国家的社会文化、价值观念和风俗习惯等,通过相关语言载体的输入和输出,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模仿能力;另外,原声英语电影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还构架了师生互动的平台,帮助其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制约,在教学实践中值得实现进一步的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