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审计风险分析案例范文

审计风险分析案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审计风险分析案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审计风险分析案例

第1篇:审计风险分析案例范文

一 审计风险评估研究回顾

所谓风险,根据美国项目管理学会(PMD)的定义,是指“正面或负面影响项目内容的不确定事件或条件”,风险与不确定性有着紧密的联系。审计过程中存在的信息对称,特别是存在管理舞弊时,采用正常的审计程序难以形成可靠的审计结论,从而为审计执业带来高度不确定性,也就是审计风险的根源。

(一)审计风险评估的实务探索对审计风险的评估处于探索之中,出现了多种经营分析和风险评估框架,如COSO,COCO、平衡记分卡、波特五力模型、全面质量管理、系统思想、竞争性战略、战略系统审计等,这些工具和技术形成了早期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基础。审计师利用这些工具和技术去理解客户的价值和定位,理解客户面临的风险,以此增强对非抽样风险的控制,同时也为客户提供增值性的非审计业务。大型的会计师事务所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都开始探索自己的风险审计方法或战略系统审计(sSA)框架,但各个事务所的名称各不相同。

(二)审计风险评估的理论研究我国一些学者也对审计风险的评估技术进行了研究,如王桂兰(2006)提出了将案例推理引入到审计风险评估研究中,运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理念,构建审计重大错报风险评估框架,同时将先进的计算机审计技术应用于多样性的分析性复核中,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估系统以便较为准确地识别、评估审计中的风险因素,以期达到有效避免盲目审计,合理分配审计资源,有针对性地执行审计程序,发现重大错报,从而实现降低审计风险的目的。顾晓安(2006)以新国际审计准则中重大错报风险评估体系的内容为基础,针对如何将从企业及环境了解到的风险因素与认定层次可能发生的重大错报相联系,提出了首先通过业务循环来进行风险因素的识别、筛选和初步风险评估,再将业务循环的风险同报表认定层次相对应的两阶段风险评估法,并设计和描述在专家系统平台上实施该风险评估系统的系统结构、功能模块和操作流程。目前,这些方法仍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之中,其名称和内容虽然并不完全相同,但本质都属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与之前的着重于静态风险评估不同,本文建立了动态评估方法体系,研究审计风险评估的过程步骤,从每一步骤人手,分析其风险组成,并进行归纳、分层,提出一个审计风险评估的三维分析概念模型,由此建立审计风险与审计策略的关联关系。

二、审计风险的动态评估过程

Knechel教授认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应由两部分组成,即风险的评估和根据风险评估证据确定用什么样的测试来获得证据。据此思路,可将审计风险的动态评估划分为:确定审计范围、寻找审计风险点及相适合的审计技术、评价审计风险与对策方案、实施审计策略这四个相互关联的步骤(如图1)。

(一)划定审计范围审计人员对企业的内部控制状况及商业经营环境进行评估,结合审计业务约定数,划定审计范围。该范围不是一旦确定就固定不变的,应随着审计人对被审计对象的了解加深而不断调整。

(二)寻找审计风险点及相适合的审计技术一旦审计范围确定,就必须根据审计师的个人经验判断及审计专家系统提示的信息来寻找风险点,如将各风险因素分配到业务循环中,在业务循环层次上筛选和分析风险因素,由此将风险具体化,进行初步的风险评估。对风险点进行筛选后,选择适合的审计技术,如风险分析技术或实施计划控制测试、实质性测试等对策方案。

(三)评价审计风险与对策方案按优先顺序排列,再根据审计力量、审计目标、内部控制状况、商业经营环境等加以评价。

(四)实施审计策略着重于如何以一种特定的战略姿态将审计方案付诸实施。体现了审计人员对不确定性预见与自身能力和资源调控能力的反复结合,是一个动态调整和不断发展的过程,这也是其与传统静态技术评估方法相比的最大不同。动态评估过程本身对审计人员就是一种学习,而这种学习又充实了这个过程。

三、动态评估过程中审计风险的识别

风险识别贯穿动态评估的全过程,要找出所有评估过程中的风险组成,即不确定事件和可能导致重大错报的原因和条件。按照动态评估的4个基本步骤来识别审计的风险所在。

(一)确定审计范围中的风险审计范围确定的过程又可以称为审计战略定位,审计师需要根据业务约定书,结合被审计单位的经营历史、财务状况,以及审计师自身的技术能力来确定审计范围。这一范围的确定过程中,审计师的经验判断是主要依据,因此存在诸多的不确定性。首先不同的审计师对审计范围的理解可能会有差异,审计师对被审计对象的了解有限,确定错误的审计范围有可能加大重大错报的风险;其次被审计对象存在管理舞弊的可能,会刻意引导注册会计师进入错误的审计范围,从而阻碍注册会计师通过风险导向审计将会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和经营风险联系起来从而发现会计报表的错报。

(二)寻找风险点及适合审计技术过程中的风险风险点的识别需要借助一定的技术,如重大错报案例研究技术、业务循环控制缺陷识别技术等。限于审计力量,审计师更有可能采用经验判断来寻找风险点。寻找到风险点后,审计师需用敏锐的眼光识别具有针对性的技术,根据内部技术储备和外部技术可利用情况来寻找和发现适合的技术去消除审计风险点,揭示其中关系到重大错报的可能性。这一步骤的风险表现为:(1)审计师寻找到了错误的风险点,导致审计工作无效果;(2)审计师能力不够,不能采用或者执行适合的审计技术;(3)审计技术不完善,存在固有缺陷,导致采用该技术后不能获得理想的审计成果。

(三)评估过程中的风险按照质量控制的原则,对审计风险及对策方案的评估应该由不同的审计师担任。这是一个将审计资

源技术能力、审计范围与风险点相匹配的过程。审计机构内的评估小组必须仔细研究每一项审计技术是否能用于审计风险点揭示,如何服务于审计范围,是否在审计师的技术能力范围内等。该步骤的风险主要来自评估小组的综合能力,特别是对审计师所处的被审计对象微观环境的判断和理解,以及如何与审计师自身资源和能力相匹配所带来的风险。

(四)实施审计策略的风险审计策略的实施贯穿审计全过程,使用动态评估过程技术,需要审计师根据审计情况来调整审计策略,这一过程的风险有:审计师调整审计策略能力风险,审计师能否关注审计风险早期信号,特别是对这些信号及其变化的认识和理解的差异性。由此及时调整策略,这样可以节省审计成本。

四、审计风险的三维分析

通过上述动态评估过程主要环节中的风险识别,不难看出审计风险的评估过程也是一个风险识别的过程,其风险具有系统性、多维性和动态性的特点。但风险总是客观存在的,也是可以通过一定方法测量或预测的,可从风险来源的角度,将过程中错综复杂的风险按经营及内部控制风险、财务风险、审计技术风险三个方向进行归纳,建立三维分析模型,但由于各种风险的远近、程度不一样,还须进一步对每个方向上的风险进行分层分析。

(一)经营及内部控制风险新国际审计准则要求注册会计师了解企业及其环境,包括:行业状况、监管环境以及其他外部因素;被审计单位的性质及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被审计单位的目标、战略以及相关经营风险;被审计单位财务业绩的衡量和评价。从相关内部控制情况,评估可能的重大错报风险。

(1)行业状况、监管环境以及其他外部因素。可能造成重大错报的行业状况、监管环境以及其他外部风险因素,包括竞争环境、供应商和客户、技术进步、适用的财务报告准则、法律和政治环境以及与行业和企业相关的环保要求等。

(2)企业性质,包括企业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和应用。企业性质包括产权结构、组织结构、经营项目、筹资和投资。对于企业性质的了解可以使审计人员理解财务报表中交易的类型,并对账户余额和披露产生预期;对于所有权人之间及与其他企业之间关系的认识可以发现关联方交易并合理地进行评估;如果企业有复杂的组织结构,则要考虑合并报表中可能发生的错误;了解企业对于会计政策的选择和应用,考虑是否适合于企业经营性质,与相关行业所用的会计制度是否一致等。这些考虑和关注对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都有着重要作用。

(3)目标和战略以及相关的经营风险。经营风险是指对企业经营目标和战略的实现造成影响的事件和状况,大多数经营风险最终都会有财务后果,会对报表产生影响,但并不是所有的经营风险都会造成重大错报。

(4)企业财务业绩的衡量和评估方法。不管是内部还是外部的业绩评估都会对企业产生压力,从而使得管理人员改善经营业绩或者直接对财务报表进行粉饰。对于企业业绩衡量方法的了解可以使审计人员判断管理层行为是否会增加重大错报的风险。

(5)内部控制。控制活动可能对于某项特别性质的业务或者账户余额的单个认定产生影响。如企业建立的用来保证其员工准确地计算和记录存货的控制活动就直接同存货账户余额的完整性和存在性认定相关。

(二)财务风险来源财务风险来源分析是通过常规财务分析、财务失败风险分析、财务舞弊风险分析三个部分来完成的。常规财务分析主要通过盈利能力、偿债能力等的五力分析模型来完成,分析评价常规的财务指标。财务失败风险分析主要通过z模型等来完成,对财务情况进行预警。财务舞弊分析是审计风险分析需重点关注的内容,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自从净资产收益(ROE)作为上市公司申请配股的依据之一,上市公司在ROE数据上存在着明显的操纵行为;而单位负责人又是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主体因素。管理舞弊是管理层试图以舞弊财务报表为手段获得更多的机会利益,独立审计师如不能查出这种舞弊行为,就须承担法律责任,管理层与审计人员之间存在严重的利益冲突,因此管理层不可能真正地配合独立审计师有效地实施审计工作,由此带来巨大的审计风险。

(三)审计技术风险来源现代审计已形成系列的技术方法,用于审计师对重大错报风险(RMM)、重大缺陷风险(RMW)和检查风险(DR)的评估。较常用的如审计抽样技术,该技术存在抽样风险,即审计师依据抽样结果得出的结论与对审计对象总体执行同一审计程序所得到的结论可能不相符合。又如,业务实质性测试,该技术目的是确定原始凭证与记账凭证是否相符、账务处理是否正确,而“一条龙造假”表现为假账真做,特别是在当前信息化环境下,大量的单据是电脑自动生成的,均能做到账证相符、账务处理正确,账表相符,因此就电脑账下审计人员再实施交易业务实质性测试,验证账账、账表是否相符也便失去了意义。再如,分析性测试,该技术是指注册会计师分析被审计单位重要的比率或趋势,包括调查这些比率或趋势的异常变动及其与预期数额和相关信息的差异。目的是评价业务和余额的总体合理性。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1号――分析性复核》指出,“如果分析性复核使用的是内部控制生成的信息,而内部控制失效,注册会计师不应该信赖这些信息及分析性复核的结果”,并且分析性程序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提供有用的实质性证据,还取决于其在具体情况下的可靠性。

第2篇:审计风险分析案例范文

根据建设项目管理控制框架,建立相应风险导向审计模型,见图2所示。其基本思路是:首先,罗列全部风险,对控制框架中所有潜在的审计对象进行风险分析,从中找出主要风险事项或过程。其次,针对主要风险事项或过程制定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落实责任主体,并对实践中的风险应对措施和控制活动进行测试、评估和再改进,运用内部控制措施解决大部分风险问题。最后,安排对投资目标的实现具有重大影响的少数几个关键事项或过程以及容易合谋舞弊的事项安排专门审计,以进一步降低风险。通过风险管理和重点审计,逐级逐步降低风险,最终保证剩余的管理风险和审计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与传统的审计模式不同,风险导向建设项目过程审计的计划、实施和报告,都是以风险为导向、以内部控制为主线来展开,以风险分析为起点,以风险的有效控制为最终目的。

二、建设项目风险导向审计的主要程序

在实务中,通常对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的重大投资建设项目进行跟踪审计,审计过程可能跨越几个年度,难以简单地将审计过程划分为计划、实施和报告三个阶段。为提高实务中的操作性,可将建设项目风险导向审计概括为风险分析、风险管理协调和重点事项审计等三个审计基本程序,对于风险分析和风险管理协调两个程序也可通过管理审计或内部控制审计完成。

(一)风险分析

风险分析是对风险的识别、评估和确认过程,是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核心工作,并贯穿整个审计过程。风险分析包括:1.风险识别。风险识别是对潜在的所有主要风险加以判断和识别的过程,重点要关注内、外部风险是否获得充分、适当的确认。在审计方法上,为防止重要风险点的遗漏,可以依据风险管理整体控制框架,综合采取观察、检查、询问、测试、案例剖析和流程分析等方法确定工程建设中主要风险事项或过程清单,如表1所示。2.风险来源分析。分析风险来源要剖析风险内、外部环境的影响因素,寻找风险产生根源,确认风险的归属。主要运用SWOT、PEST等综合分析方法,调查行业监管情况、竞争状况和习惯做法等外部影响因素,分析内部控制制度、业务流程和组织文化等内部影响因素。3.重要性分析。对已识别风险就其影响程度和发生概率等方面进行评估,确定风险级别。重要性分析要定性和定量相结合,主要运用A—FA综合分析、风险度计算和鱼刺图等分析方法。重点要加强对工程建设领域突出的舞弊、决策失误和资料不完整等风险的分析。通过风险分析,形成风险分析报告,为加强风险管理提供依据。

(二)风险管理过程协调

根据风险分析结果,协助制定和落实风险管理措施,并对实际管理情况做出评价,预警和改善剩余的重要风险。主要包括:1.制定和落实风险应对措施。对已识别风险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按风险归属在组织层面进行分配。风险应对措施包括控制、转移、规避和接受等。最重要的措施是内部控制,即通过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完善业务控制流程来防范风险。在必要时,内部审计可以协助基建管理部门建立风险管理框架。2.开展风险应对措施适当性和有效性测试。运用突击抽查、针对性测试等方法,判断风险影响因素是否真实存在,检查基建管理部门、施工单位采取的风险控制措施是否适合建设项目管理的特点,实际效果和效益如何,评估剩余风险水平是否在可接受范围,及时反映风险事项的最新情况。比如,突击检查本单位的工程现场代表和监理人员是否在岗并按要求履行职责;进度款支付是否与实际工程进展和合同约定一致等。风险管理协调过程可采用“风险应对措施及其效果表”反映(以“工程重大变更”事项为例)。如表2所示。

(三)重点事项审计

根据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AR)=固有风险(IR)×控制风险(CR)×检查风险(DR),当基建项目的控制环境和风险控制措施不能有效保证风险在合理水平时,为减小审计风险,应相应扩大审计的检查范围,审计事项涵盖决策、设计、招投标、变更和决算等各个重要环节。反之,当内部控制制度健全、合理、有效,风险应对措施对舞弊行为等重要风险起到了较好的防控作用时,审计力量应集中于其中的几个关键环节和重大问题,以提高审计效率,节约审计成本。即便与项目建设相关的内外部团体和人员实行了良好的风险管理,控制风险处于较低水平,也应安排对造价、质量和进度有重大影响的关键事项进行审计,以对整个管理过程进行持续的监督。重点事项审计的范围和先后次序主要依据风险管理结果确定。从近几年工程领域暴露出来的问题和风险看,风险的内部来源因素可以粗略地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非制度化管理。工程建设是建设单位阶段性任务,管理基础薄弱,重视程度不够,表现为专业技术人员配备少,制度供给不足、制度内部认同程度差,常常出现无章可循、有章不循的现象。二是博弈能力不对称。如果将整个工程建设过程看作是以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为主的两个利益主体的博弈过程,建设单位在信息、专业技术水平等方面并不占优势。1.工程量清单审计。工程量清单是工程造价控制的核心依据,其准确、完整程度也影响工程招投标的成败。同时,工程量清单的编制过程也是对设计质量的检验过程和进一步完善设计的促进过程。另外,对工程量清单审计还是防范清单编制单位和投标单位串通舞弊的有效途径。在实践中,采用工程量清单编制“双轨制”模式(即基建管理部门和审计部门分别负责编制一份清单,反复核对、调整确定最终工程量清单),效果良好。2.合同审核。通过有限信息招标选定施工单位,类似于单次博弈,一旦确定了施工单位,没有重大情况不会也不能重新选择,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具有排他性,没有了竞争。建设合同成为制约施工单位并警示其舞弊行为的最主要依据,因此合同的审核极其重要。签订前,要审查合同的合理性和完整性,核对施工内容、工程总造价、施工期限和工程质量等是否与标书一致,检查质量保证、工期保证等承诺是否在合同中得到充分体现。尤其是要重点检查违约条款的合理性、充分性和可操作性,预防施工过程中的舞弊行为。在执行过程中,重点检查合同遵守、违约处罚情况,如有变更,要检查变更合理性以及是否与原合同协调一致。3.决算审计。决算审计是对工程建设项目的最后审查,重点要在工程结算审计的基础上,审核包括工程前期规划费、勘察费、设计费、招标费、监理费、配套工程费等项目全部投资情况,评价目标完成情况,要对项目建设的全过程和实施的全部审计程度进行回顾和总结,做出总体评价,为今后项目的管理提供借鉴和警示。

三、建设项目风险导向审计应把握的原则

第3篇:审计风险分析案例范文

关键词:风险导向审计;通信运营企业

中图分类号:F23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12-0116-01

一、风险导向审计在工作中的实践运用

1.持续开展年度内部审计风险评估工作

风险评估与控制是风险导向审计的核心,公司自2007年在总部统一部署下,以风险基础战略系统审计方法(SSA)为理论指导,从战略和流程两方面进行经营风险分析和控制分析,从剩余风险对审计的影响角度着手,尝试探索开展内部审计风险评估工作。公司根据运营环境、业务特点以及识别的可审计对象,搭建并在实施基础上不断完善审计风险评估框架。2011年风险评估框架由企业文化管理、收入保障、市场推广及销售、采购及物流管理等17个机制流程共计255个风险评估点构成,涵盖公司策略管理机制、资源管理机制、核心管理流程等。

在风险评估过程中注重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把控评估质量。从战略、财务、市场、运营、合规的影响性和可能性角度客观评价固有风险;通过访谈、查阅、穿行测试、遵从性测试等方法对风险点的关键控制要素逐一落实,采用风险点责任单位自评与评估小组复评相结合方式,逐项评价公司风险控制水平。在固有风险、风险控制水平评估基础上计算剩余风险,并根据分值划分高、中、低风险。同时公司充分考虑近三年审计项目覆盖及审计结果等情况,进一步区分“重点关注”、“适当关注”“暂不关注”审计领域,实现内部审计风险评估目标,推进评估结果的应用。

2.以风险评估结果为导向,制定年度审计计划和项目审计计划

公司在审计计划编制过程中,融合企业风险与审计战略,确保审计方向和范围符合企业风险管理目标。在年度审计计划编制过程中,以企业年度风险评估结果为导向,根据量化的分析水平排定审计项目优先次序,并综合考虑监管机构、董事会、管理层和业务部门的意见和审计需求,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效果。如近两年来开展的重要营销资源审计、客户信息安全审计、IT风险审计项目等,既符合行业运营高风险领域特点,又满足了内外部的监管及审计需求;在具体项目审计计划中,使审计目的、范围、内容充分反映风险评价的结果,并考虑舞弊、严重错失、不合规、违规及其他风险存在的可能性,使项目计划内容完整、重点突出。

3.围绕关键风险点和控制点实施审计,提高审计效率

在审计调查基础上,根据对被审计单位内外部运营环境、内部控制的设计及运行情况、以及以往审计结论、审计跟进执行等情况的了解,以审计范围和审计内容为基础,关键风险点为导向进一步完善审计实施方案,其中审计程序要求科学、合理并具有可操作性,审计重点能充分体现确定的重要性水平和风险评估结果。同时,根据审计项目的性质和复杂程度确定审计人员数量和知识结构,并进行合理分工,确保审计项目顺利实施。

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始终坚持目标-风险-控制的风险导向审计思路,贯穿内部控制管理理念,以分析性复核为基础,综合分析财务与非财务数据,并根据审计内容合理选用其他审计方法和审计抽样技术,确保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

4.审计报告以风险评价为基础,客观反映公司运营管理状况

风险导向审计强调以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为起点进行审计,包括被审计单位的性质、行业状况、监管环境、目标战略、经营风险、内部控制等方面,审计业务的切入点是全局层面的重点审计领域,因此,审计报告首先对审计领域的整体风险情况进行客观评价,准确反映运营管理状况;其次,审计报告对具体审计发现问题从风险发生可能性、影响程度角度衡量风险大小,并从风险控制角度提出改进建议;再次,以风险再评估和风险控制为目标,实施后续跟进审计,协助公司管理风险,实现内部审计增值服务职能。

5.集合审计成果,搭建风险知识库

为充分利用审计成果,内审部将风险控制点、审计程序、历年审计情况及审计结果等内容集合贯通,着手搭建内部审计风险知识库,以实现风险点与审计测试、审计案例等相对应,形成结构化、系统化知识库,更好地提示审计风险,指导审计人员开展审计实务。

二、实施风险导向审计应注意的问题

风险导向审计的运用,有助于将有限的审计资源集中在高风险领域,引导企业合理配置审计资源,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但其实施应注重适应的内外部环境,采取相应措施,防范审计风险。

首先,企业应加强内部控制执行力度,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培育全面风险管理文化和风险管理意识,营造风险导向审计实施的内部环境。

其次,内审部门要关注公司内外部环境变化、运营管理动态和经营风险变化等,不断优化调整年度风险评估范围和方法,保证评估范围的全面性以及评估结果的客观性,从而保证风险导向的准确性。

第4篇:审计风险分析案例范文

一、促使风险导向审计产生的内外部因素分析

(一)外部因素分析

1、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是风险导向审计产生的社会背景。20世纪以前,审计的最初目的是查错防弊,由于当时的被审计企业生产规模比较小,业务比较简单,审计人员的主要工作就是验算“账证、账账、账表”是否相符,看他们之间的钩稽关系是否正确,这就是最初的账项基础审计。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的规模日益扩大,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多层次的分工与管理,这就使审计人员的详细审计变得不现实。审计人员需要根据主观经验对被审计单位采取抽样审计,在实践中,审计人员逐渐发现,被审计单位是否具有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对经过抽样得出的审计结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于是,就产生了这种根据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评价来确定审计抽样重点和范围的制度基础审计。但是,制度基础审计过分依赖了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所设计和执行的内部控制制度,忽视了由于管理当局主观舞弊等一系列原因导致的审计风险,从而产生了20世纪六十年代以来针对审计人员的“诉讼爆炸”时代。适应这种局面的方式之一,就是采用一种全面评价被审计单位风险的新的审计模式――风险导向审计。

2、审计期望差距的存在是风险导向审计产生的社会因素。审计期望差距指的是社会公众对审计应起的作用的理解与审计人员行为结果及审计职业界自身对审计业绩的看法之间的差异。社会公众期望审计人员能毫无遗漏的发现被审计单位中存在的严重舞弊行为。而审计人员认为,他们只是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是否按公认的会计准则编报发表意见,他们无法保证能够察觉所有的舞弊行为。社会公众的利益需求,促使审计界采取措施缩小甚至消灭这种审计期望差距,这就促使了风险导向审计的产生。

(二)内部因素分析

1、审计组织对审计风险的规避是促使风险导向审计产生的直接动力。现代审计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抽样审计,而既然是抽样就不可避免地会导致“漏抽”,必然会导致审计风险的存在。审计职业界早就注意到了审计风险的存在,但对如何把风险和样本量联系起来束手无策,风险导向审计则通过审计风险模型,把风险量化,最终来决定抽样的样本量。在早期的账项基础审计中审计人员几乎没有关注到审计风险,虽然后来发展形成的制度基础审计考虑到了审计风险的存在,但由于制度基础审计过分依赖于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致使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主观故意的舞弊行为导致的审计风险无能为力。于是,审计人员迫切需要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审视被审计单位,规避审计风险,这样就导致风险导向审计的产生。

2、审计组织的成本效益问题是促使风险导向审计产生的根本原因。经济的发展导致市场竞争的加剧,市场竞争的加剧导致会计师事务所边际收益的不断下降。为了能够在这种白热化的竞争中维持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事务所一方面可以提高审计费用,另一方面则可以降低审计成本。而竞争如此激烈,增加审计收费显然是不可能的,这样,审计组织就只能关注于审计成本的降低,审计人员必须按照最小成本最大收益的原则确定所需要的审计程序,而风险导向审计广泛采用分析性测试,捕捉异常情况,从而制定必要的常规程序和抽取适当的样本量,降低了审计成本。

二、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特点

(一)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贯穿于风险管理的理念(图1)

由上图可知,审计风险管理分为三个阶段:审计风险识别,审计风险估价和审计风险处理。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则是立足于对审计风险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评价,并以此为出发点,将风险考虑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

风险导向审计侧重于将被审计单位置于一个大的环境中,从各方面研究环境对审计风险控制的影响,捕捉潜在的风险点(即风险识别),然后通过对产生风险的各个环节进行分析评价,利用审计风险模型,将审计风险量化(即风险估价),最终确定可以接受的检查风险水平,并对此采取一系列措施,诸如如何收集,收集多少以及收集什么性质的证据等将审计风险降至最低(即风险处理)。

(二)风险导向审计模式采取科学的指导思想。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合理地扬弃了作为制度导向审计模式基础的“无利害关系假设”,把指导思想建立在“合理的职业怀疑假设”的基础上。它不只依赖于对被审计单位管理局所设计和执行的内部控制制度的检查与评价,而实事求是的对公司管理层是否诚信,是否有舞弊造假的驱动,始终保持一种合理的职业警觉。

(三)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贯彻效益最优的原则。一方面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将风险管理的理念贯穿于审计的全过程,这使它能够把主要精力放在容易出错的领域,即风险点,减少了对于不容易出错领域的关注,从而提高了审计效率,降低了审计成本;另一方面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广泛采用了分析性复核的审计方法。分析性复核侧重于研究会计报表的整体合理性,找出其中存在的异常现象,有效的减少了效率低下的细节性测试的工作,降低了审计成本。

三、我国审计界运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可行性分析

(一)阻碍我国审计界运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因素分析

1、注册会计师素质的良莠不齐是阻碍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实行的主观因素。由于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贯穿了风险管理的理念,不仅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会计系统进行审查,还将范围扩大到了被审计单位外部的行业、法律、经营环境等,从而对被审计单位进行综合的风险分析。这就要求注册会计师不仅具备丰富的执业经验,还要有广博的行业知识、法律知识等,而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尚缺乏这种综合性的人才。同时,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还广泛采用了分析性测试程序,而分析性测试程序是以数理统计的广泛运用为前提的,而在我国,目前相当多的一部分注册会计师并不具备数理统计方面的知识,这必然阻碍分析性测试的展开,从而阻碍了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运用发展。

第5篇:审计风险分析案例范文

[关键词] 审计风险固有风险分析

关于审计风险,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将审计风险定义为:“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审计风险有三种具体表现形式: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在这三种风险中,对固有风险的评价尤为重要,因为如果被审计单位的固有风险评价很高,那么审计人员将会因此考虑不接受固有风险很高的委托业务,因而也就无需再评价控制风险与检查风险。下面,以戴尔公司为例分析一下审计人员需着重考虑的一些固有风险因素。戴尔公司是一家在建筑行业和电子行业提供多元化产品的公司,它所处的行业竞争非常激烈,因此也面临着多元化的风险。对于审计人员来说,审计这样的公司需要考虑的固有风险因素很多,我们从企业风险、契约风险、财务报告风险等方面来具体进行分析:

一、企业风险:从地理位置、技术发展、竞争对手、业务波动四方面来分析

1.地理位置分析

戴尔公司是一家大型的国际化公司,公司在地理位置上分布比较广泛,因此不同国家的经济波动能从不同程度上影响戴尔公司的销售业绩。戴尔公司2007年的年报显示公司收入的44%来自美元以外的货币收入,戴尔公司所面临的是全球市场增长的不确定性、不同国家政治和经济环境的不同变化而引起的运营环境变化所带来的不确定性风险。戴尔公司的国际化业务同样将其置身于一个复杂的控制环境中,贸易保护措施、税收法律的变化以及版税的变化,都能对公司的业绩以及财务状况产生显著的影响。由于公司的国际化背景,戴尔公司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汇率风险。

2.技术发展分析

戴尔公司同样面临着较高的技术风险。随着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戴尔公司目前产品所采用的技术将很快因过时而被淘汰。为保证市场份额,公司不得不提高研发能力,随时掌握消费者在需求方面的变化。戴尔公司的优势在于通过直销方式,能及时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变化,并将其迅速反映在产品生产上。这种直销的方式为公司节省了成本与时间。戴尔公司采用的零售店的销售方式同样能为公司提供及时的需求变化信息。但是,公司在响应市场变化方面也面临着灵活性和及时性逐渐下降的风险。

3.竞争对手分析

戴尔公司的竞争对手包括品牌公司以及一般的公司。竞争迫使公司在降低成本与价格的同时不断提高产品的质量、多样性、可靠性以及服务的水平。2006年度,戴尔公司在美国的消费市场的份额大约降低了1.1个百分点。如果戴尔公司不能将成本降低到一个低水平,那么它的市场份额将会进一步下降,这样势必会影响它的财务状况。但是公司若试图降低成本也会增加其他风险。比如,公司为降低成本而将存货保持在较低的水平,但是这样会使公司在原材料供应上过多地依赖供应商,从而增加公司的业务风险。由于戴尔公司的供应渠道较少,因此来自供应商的风险也随之增加。尽管单一的供应商能因大规模的订单而使价格降低并易于管理,但是广泛的供应商基础对于有效控制公司风险还是非常必要的。

4.业务的波动

戴尔公司的业务随季节的波动性较大。比如销售给政府部门的业务量在第三个季度会较高。在2007年,戴尔公司成为第十七大政府采购的供应商。因此,如果现有的政府采购合同终止或者不能取得新的政府采购合同,将会极大地损害公司的财务状况。

二、契约风险:由于信息不对称以及经营者的道德风险始终存在,其操纵会计程序的可能性不可能根除,所提供的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也就无法保证,因此契约风险仍然存在

我们从管理层、董事会两方面进行分析。

1.管理层方面

高品质、诚信的管理层将会减少公司的契约风险,但是很不幸的是:由于发现戴尔公司在会计账目上的不规范处理,SEC在2005年展开对戴尔公司的调查。SEC的调查显示,为达到业绩目标,戴尔公司在最后一个季度不恰当地调整了会计账目。这些调整人为地提高了公司的收入和收益。公司的高管人员明明知道这些做法不合法却授意会计人员进行调整。诚信的缺失使得公司对公司内部及外部的审计者隐瞒或者歪曲重要的信息,因此审计人员必须密切关注戴尔公司是否已经彻底解决此类问题,对于公司提供的数据应持审慎态度。

2.董事会方面

公司管理需要的是独立的董事会。但是在戴尔公司,戴尔先生与Carty先生既是公司的董事会成员同时又是公司的管理层成员。公司的前总裁Kevin B.Rollns先生同样也是董事会成员。所有这些人员并没有因在董事会任职而获得额外的报酬,但是这些人员参与公司管理使得公司在管理方面的独立性与有效性方面受到质疑。

三、财务报告风险:从内部控制、伪造动机、财务报告的复杂性三方面来分析

1.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对于公司的财务报告风险与控制风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SEC对戴尔公司的调查显示戴尔公司在内部控制方面做得不够充分和有效。戴尔公司如果不及时解决内部控制的这些问题,将很难避免未来在会计账目处理上的不规范,从而难以重新获得投资者、股东以及社会公众的信任。

2.管理层伪造财务报告的动机

对于评价财务报告的准确性和财务报告的风险水平来说,管理层是否具有伪造财务报告的动机非常重要。戴尔公司高管人员的薪酬体系是以个人与公司的业绩为基础来设计的,根据公司的薪酬设计,如果公司业绩增长显著,高管人员可以从中获得高达300%增长的个人薪酬。在决定公司的业绩中,总收入的增长与营业收入的增长率是比较重要的因素。戴尔公司2007年度的总收入与营业收入均未达到预期目标,公司的净利润率也从6.5%下降到4.5%,这显示出公司在财务业绩方面有下滑的趋势。尽管戴尔公司称薪酬体系设计的初衷是鼓励高管人员提高公司财务业绩。但是在目前公司财务业绩下滑的情况下,也有可能刺激高管人员操纵财务数据。SEC的调查显示,公司在财务数据上进行调整的动机是为了达到公司制定的财务目标,从而也从另一方面证实了这一点。

3.财务报告的复杂性

作为一个大型的国际化公司,戴尔公司的业务也非常多样化,因此它的财务报告是很复杂的。举例来说,在2007年度,戴尔公司使用SPES来保证了1.1亿元的应收账款,公司通过对并购事项的会计调整增加了业绩。通过对已经发生的一些大的舞弊案例的分析,我们发现舞弊公司经常会运用并购事项来人为地增加公司的业绩。或许戴尔公司通过并购战略会增加公司的协同效应,但是公司将面临着并购后的整合风险,而且管理层专注于并购业务,将会削弱其对公司核心业务的专注程度,增加公司财务报告的复杂程度和风险。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戴尔公司是一家固有风险较高的企业,因此审计人员在考虑是否接受这样高风险水平的审计业务之前,一定要保持审慎态度。如果确定接受委托业务,审计人员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收集足够的审计证据,以降低审计风险。

参考文献:

[1].周家才.试论审计风险概念及审计风险模型的重建[J].财经问题研究.2002.(06)

[2].张麒.审计风险评估的几种基本方法[J].财会月刊.2000.(04)

[3].马湘妮.试论审计风险的成因与防范[J].广东审计.2000.(09)

[4].王玉立,孙文刚.审计风险模型评述[J].北方经贸.2002.(10)

第6篇:审计风险分析案例范文

摘 要 高速铁路建设具有投资大、建设周期长、管理复杂等特征。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以系统理论和战略管理理论为指导,以审计对象的运营风险为导向,能切实针对薄弱环节,集中审计资源,提升审计效果,因而适应于高铁项目的审计实践。本文在分析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特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高铁建设项目中的应用,并根据应用现状提出改进建议。

关键词 审计 风险导向 高铁建设 改进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高速铁路快速发展。高铁建设具有技术要求复杂、项目建设周期长、涉及面广、投资巨大等特征。因而对高铁项目的审计也有更高的要求。面对实践的要求,近年来国外开始发展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该模式以传统的账表导向审计模式和系统导向审计模式为基础,以现代战略管理理论结合系统理论作为方法理论指导,更为关键的是着眼于所审计企业的经营风险,从更高、更广的视角来审视审计对象所存在的缺陷与不足,因而相较于传统的审计,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能显著提高审计效率。鉴于高铁项目建设的特征,笔者认为在高铁项目审计中引入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有利于切实提高高铁项目风险的全程监控水平,提升高铁项目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与必要性

1.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及特征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传统账表导向审计模式和系统导向审计模式的基础上,重点关注被审计单位的整体经营风险。通过企业经营战略分析、作业流程分析、经营业绩现状评价、财务报表分析等几大关键步骤,尤其创新性地提出将以往的会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和经营风险进行关联,从而从源头分析和发现会计报表错报的整体思路。在此思路指导下,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特点在于以风险评估为中心,有效改善传统审计的风险评估不到位、不能有效发现高风险审计领域等缺点。

现代风险导向的审计具有如下显著特征:

(1)全面的风险认识观。传统审计仅从会计视角予以分析风险,而经营风险并非是传统审计工作的重点,传统审计工作的核心是对财务风险的评估及控制。而现代风险导向的审计将风险的内涵外延至广义风险,即以整体的视角从所审计企业的外部环境、经营条件、盈利模式、管理模式等多个方面来进行相对综合、整体的分析,而且以财务风险分析为审计的基础,重点则落脚于战略风险和经营风险的评估。

(2)科学的审计风险模型。传统的审计风险模型为“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形式上简洁、在内涵与外延上扩展,以“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为审计风险模型,其中重大错报风险包括两个层次:会计报表整体层次和认定层次,其中认定层次风险包括交易类别、账表余额、披露和其他相关认定层次风险。

(3)合理的审计侧重点。传统审计侧重于财务报表本身的分析,重点在于财务上,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审计侧重点则在于企业的整体外部环境与经验过程风险及相关控制措施,从而对审计对象的财务报表提出更为准确的判断与预期。

2.高铁项目引入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必要性

(1)高铁项目自身特征决定。高铁项目建设具有投资巨大、技术相当复杂、建设周期较长、综合性强(涉及土建、轨道、机电、车辆、通讯等专业)、涉及面广等特征。在当前高铁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高铁项目的审计需要从规划、设计、施工、监理等多方面、多环节去解决管理力量薄弱等缺陷,同时由于相关法规制度建设的相对滞后,存在诸多政策法规的空白,因而需要审计对高铁项目所可能存在的政策法规风险、资金风险、工程质量风险等各种风险进行科学、准确的甄别、衡量和评价,并提出有效的风险控制对策,以促进项目的顺利开展。

(2)审计发展趋势使然。随着审计范围向管理审计领域延伸,审计需要实现由之前的发现型、符合型审计向预防型、增值型审计转变。这就需要提倡现代风险导向的审计理念,以整体的视角去审视、监察高铁项目推进过程中各环节、各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切实发挥审计在控制项目风险、提升公司治理水平、完善内部控制建设方面的作用。

三、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高铁项目中的应用

运用于高铁项目中的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流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审计准备阶段、审计实施阶段和审计结果总结阶段。每一阶段包含的具体工作可如图1所示:

1.第一阶段――审计准备阶段

(1)前期调查。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以风险为核心,旨在从风险发生的源头就达到判断、识别风险的目的。因此审计前要对高铁项目有准确的把握,了解项目概况,熟悉项目的内部业务流程,明确项目实施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初步评估该项目的风险状况,以期在审计中不漏掉任何一个潜在的重大错报风险。调查时可通过与高铁项目各相关部门管理人员进行沟通,确保项目立项、概预算及其批复文件等资料齐全,分析项目的投资控制计划书、财务会计报告,以及各期会议纪要和工作总结等。

(2)制定审计方案。为提高审计质量和审计效率,应依据前期调查的结果,基于高铁项目既有特点,设定审计程序,归纳、提炼主要风险点,设计与审计方案相对应的审计项目,制定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审计方案。

2.第二阶段――审计实施阶段

依据审计方案,展开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工作。根据实践的积累和总结,高铁项目审计中,通常存以下四方面风险。在审计过程中,特别关注这些风险,有助于提高审计质量和审计效率。

(1)项目规划过程中的风险:即投资决策风险。检查项目是否可行,项目建议书是否已取得相关部门批准,是否进行过可行性研究论证。

(2)项目设计过程中的风险:即设计管理风险。检查项目设计单位是否具有相应的设计资质,勘察设计范围及内容是否与已批准的可研报告一致,设计变更的内部控制是否建立、健全,因过失造成设计变更时是否制定相关问责制度等;同时检查概算是否科学合理,即有无多计、漏计投资现象,投资规模和建设标准是否合理,建设管理费的归集是否准确等。

(3)项目施工过程中的风险:有招投标管理风险、合同管理风险和工程管理风险等。

①招投标管理风险即检查项目是否按照有关法规、规章的要求,进行了招投标,是否委托了具有合法资质的中介机构编制了合乎实际情况的工程量清单,标书是否合法、合规,同时能否准确、完整地反映项目的实际状况,是否符合招标人对项目的实质要求。

②合同管理风险即检查签订的合同是否合法、合规,包括合同签订方是否具有符合国家要求的施工、管理资质,合同条款是否与原招投标文件条款相一致,有无遗漏或多列标书外条款,合同变更与补充款项是否符合规定等;尤其是工程造价方面,是否约定合同计价原则,是否规定恰当的计取标准、取费基数和费率。

③工程管理风险即检查项目施工中是否存在分包、转包情况,分包单位是否具有资质,施工、建设单位是否按规定交纳了各项抵押或保证金,是否在有效期内办理了建设工程一切保险;同时检查项目预算是否符合合同相关规定,有无计划外建设项目、应实施而未实施的项目,预留未实施项目是否合法、合规,是否超概预算,以及应对超支或节约现象有无应变措施。

(4)项目财务管理风险。检查项目的建设资金从筹集到使用是否区别于经营性资金,是否依据合同要求,支付各期预付款项,并同时按照国家会计制度进行相应的会计核算。

3.第三阶段――审计总结阶段

审计人员运用系统分析、战略分析、环节分析等方法对高铁项目运行各阶段进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撰写审计评估报告时应包含以下内容:

一是要明确提出风险识别结论,给出存在的重大风险点,并对风险管理机制的运行状况进行评估。

二是要在分析风险事项的基础上,查找重大错报风险发生的原因,从而指出制度和管理上的缺陷。

三是要针对性的提出审计建议,向审计报告的各层次报送对象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

四是要注重关注项目整体层面的、系统性、全局性的问题,为企业提供经营管理上的建议,凸显风险导向审计意见的前瞻性,发挥风险导向审计在企业风险控制中的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对企业风险控制具有预防作用。审计工作结束以后,审计部门可将审计考核中发现的实际案例和各种问题分类整理,组织项目相关管理人员开展案例培训,既可帮助管理人员提高识别风险的能力,又可以为各单位提供风险范例,警示单位规范内部管理行为,从而降低重大错报风险的程度。

四、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高铁项目中的改进

首先,要改进审计工作理念。以往传统的审计工作是直接对财务进行评估和控制,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则力求从项目的源头规避、转移和控制风险。各审计单位应立足于企业整体,从运营组织环境、管理模式、财务状况等各方面,以科学的专业知识帮助企业及时地意识到危险,有效地防范风险,科学地控制和管理风险,充分发挥审计工作的功效。

其次,要与项目各职能部门加强配合。审计工作是对项目整个组织的运营、管理工作成果的评估,因此审计工作所牵涉的部门不仅是项目财务部门,更是需要与工程、物资等部门进行有效的协调和沟通,并保证这些部门之间管理职能的衔接,从而发挥控制系统的整体协同效应。

再次,要培养、建设高素质的审计人才队伍。运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要求审计人员不仅可以熟练应用会计与财务管理知识,同时还应灵活运用与企业运营管理相关的专业知识,从单纯的财务分析专家变成对于企业的经营风险、财务风险等风险具有较高识别、分析和应对能力的全方位的风险管理专家。因此,加强在职审计人员的统一培训,建设高素质的具有管理学、金融学、统计学、会计学等多学科背景的审计人才队伍,对于有效地实施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具有重要保障作用。

最后,要建立和完善业内风险信息数据库。审计部门应及时地总结实践中所收集到的项目建设中存在的各种风险,不断积累,将其分类提炼、分析后存入风险数据库,以使这些有代表性、典型的风险点为日后审计工作提供参考。

五、结语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适应于审计实践需求的发展,在理论、方法、工具上亦日益成熟,其优势也在发达国家的审计实践中得到了验证与广泛认可。高铁项目具有投资大、建设周期长、技术高新、管理复杂等特点,因而对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现阶段对高铁建设项目实施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十分有利于提升高铁建设项目风险管控水平,更为重要的是,可以提升企业整体的管理效率,促进企业战略发展目标的实现,也有利于现代审计理论的不断完善、发展。

参考文献:

[1]Timothy B.Bell, Frank O.Marrs, Ira Solomon, et al. Auditing Organizations Through a Strategic-Systems Lens. KPMG monograh.1997:141-159.

[2]Aasmund Eilifsen, W.Robert Knechel, and Philip Wallage. Application of the Business Risk Audit Model:A Field Study.Accounting Horizons.September.2001(9):193-207.

[3]蔡炯,刘晓春.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在我国的实施.会计之友.2006(4):42-43.

第7篇:审计风险分析案例范文

关键词:内部审计质量;独立性;风险导向审计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1-0-02

一、内部审计质量内涵

内部审计质量是指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符合内部审计准则和达到内部审计工作规范要求的程度。内部审计质量的好坏不仅能够影响企业工作的权威性,而且影响有关方针、政策、法规的正确贯彻、执行。因此,内部审计质量如同企业的产品质量一样,其优劣足以影响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成败,必须加强管理。

1.全面性。内部审计质量是整个内部审计活动中各个部门、各个环节和各位内部审计人员工作质量的综合反映。2.相关性。内部审计质量与内部审计工作的内、外环境密切相关。内部审计主体、内部审计客体、内部审计工作的环境和条件、内部审计计划、方法和程序的选择等相互制约,共同影响着内部审计工作质量。3.统一性。内部审计质量包括质和量两个方面,量是质的客观载体,质是量的内在要求,因此内部审计质量管理就是使内部审计工作的质与量统一起来,只有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数量和进度才有意义。

二、内部审计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审计独立性不强

1.机构设置不合理。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依附于其他部门或者合署办公,导致了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受到多方利益的牵制,无法保证各项业务工作的自主性和权威性。以我国商业银行为例,内部审计机构处在双重领导之下,行政上受同级行行长的领导,业务上受上级行内部审计部门指导,设置上往往是银行内部一个非业务类管理部门,导致内部审计缺乏应有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2.领导不重视,审计工作得不到有力支持。普遍存在审计人员配备远达不到审计工作的要求;业务培训和交流得不到保障,人员素质难以提高;信息获取渠道有限,时间滞后等,使审计人员主观上独立进行客观、公正的审计评价存在难度。

(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不明确

内部审计质量管理方面制度健全与否及执行情况会直接决定内部审计风险的大小。如果缺乏配套内部审计质量管理方面制度或者执行不当,就会直接导致内部审计风险增大。

长期以来,我国企业的内部审计缺乏明确的理论指导,都是在工作中的不断尝试和积累,存在审计操作流程不科学、审计质量无法客观公正评价的情况。比如内部审计计划性不强,无法评价到底如何计划才是符合内部审计质量的要求。同一审计项目多个审计小组之间的工作质量无法客观衡量,查多查少,查深查浅没有科学的依据。对问题如何准确定性,报告如何措辞,原因分析和管理建议的质量如何都没有一个标准来衡量。

尽管我国从内部审计发展至今颁布了一系列的关于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和评估的办法和规范,比如《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以及《内部审计质量评估办法(试行)》等,相对于之前还是存在明显的改善,但还是可以明显感觉到企业内部的审计体系还是未能跟上业务的发展,处于比较滞后的发展水平。这给我国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三)内部审计方法落后

1.内审人员理念未能及时转变,内审方法模式仍以账目基础审计方法和制度基础审计方法为主,不能有效规避内控风险以外的其他风险。大量著名的财务舞弊案例表明,舞弊的发生并非由于公司的内部控制不健全,而是由于管理层藐视或逾越致使内部控制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这就必须要求内审人员沿袭国际观点,以风险为导向综合审计。

2.风险观念比较淡漠,较少考虑审计风险控制因素,更谈不上风险基础审计模式的运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基于管理层舞弊盛行的客观情况,抛开单据、账本、报表的束缚,以被审计单位的风险评估为基础,综合分析评审影响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各种因素,根据所得出的量化风险水平指标确定审计的范围和重点,进而开展实质性审查。以查找管理舞弊(编制、欺诈性财务报告)为核心,是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区别于账相基础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的主要特征。

3.抽样技术的运用更多地凭借内审人员的主观判断和经验,统计抽样技术的运用十分欠缺。同时审计工具和审计系统未能电子化、信息化。

4.缺乏内部审计与企业之间、内审人员之间和内审机构之间的先进经验交流,缺乏对审计方法和经验的总结和提炼。首先,内部审计与企业之间并非简单监督关系,应树立为企业管理服务理念,通过交流,使审计工作得到领导和决策层的理解和支持,从而保证内部审计工作有序开展,并有效降低审计风险。再则,内审机构之间以及内审人员之间应建立审计结果沟通制度,沟通应当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始终。内审人员和部门应积极有效地与被审计对象进行沟通,取得理解,以保证审计结果的客观公正,及时发现审计缺陷,进一步降低审计风险。

(四)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有效性欠缺

1.质量控制制度建设比较薄弱,即使已经建立的某些制度也形同虚设。2.未建立分级督导复核制,或督导复核具体职责内容不明确。3.内审考核未能有效执行,表现为:缺乏质量考核;考核内容不全面,偏重于事后结果的考核而忽略对内审过程的控制;考核主观性太强;考核不与奖惩相结合等。4.内审责任追究不到位。有的根本没有建立责任追究制度;有的责任追究形式化,没有切实得到落实;有的责任主体不明确,责任划分不清楚,使责任追究无法实施。

(五)内部审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控制内部审计质量,人是关键。现代金融需要现代人才,现代人才需要加强现代金融知识的培训。审计人员素质和能力的高低是决定审计风险大小的主要因素,直接影响到内审工作开展的深度和广度。在审计人员中懂旧式财务审计即旧时“查账”理念下账目基础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的多,掌握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模式、现代管理知识、科技知识,并具有一定水平综合分析能力的掌握经济、金融、会计等综合技能的复合型人才较少,知识结构相对陈旧,多视角地透视问题不够,综合分析能力较差,以上种种因素都会导致审计风险的增大。

三、对策建议

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对于内部审计而言,只有保证审计的质量,才能为管理层提供有用的预警信息,为操作层提供有效的业务指导,及时发现内部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效地防范审计控制风险,提高和巩固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

(一)提高内部审计独立性

为适应内部审计工作的需要,企业应实行“垂直管理、平行作业”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机制。所谓“垂直管理”,就是建立从企业最高领导层到内部审计处领导再到内部审计人员的一条纵向垂直的“负责报告线”,使其成为相对独立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组织机制。垂直管理的目的是要建立起比较完备的、独立的和权威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制。“平行作业”机制就是内部审计人员与企业业务人员共同开展业务,构建一条横向的“报告线”。其本质可用六个字概括:制衡、合作、效率。核心是制衡,在制衡基础上提倡团队合作,从而达到项目的高效运行。

(二)明确内部审计质量标准

我国应加快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企业内部审计实务标准和审计条例。通过内部审计实务标准和条例来保证内部审计部门在企业的地位和权威。实务标准可参照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制定的《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标准》,由内部审计协会和企业代表组织共同来制定。审计条例应由各企业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予以制定和修改,并保证实施。在内部审计条例中,应给予内部审计部门建议权,授权其直接与任何员工进行接触和交流,检查企业的任何一项活动或一个实体,接触企业的任何记录、资料或数据,包括管理信息和所有协商和决策机构的会议记录。

(三)创新内部审计方法

近年来,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电子化时代,通过改变原来传统的手工操作方法,在审计工作中引入高校的信息出来和传递手段,以风险分析和控制为出发点,审计质量控制为基础,利用网络等信息技术,把心得审计方法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创新内部审计工作的工作方式,提高内部审计的工作效率。所以,各个企业应加快企业北部审计资源网络建设,建立相关数据库,利用此数据库进行内部审计项目的审计和管理评估,将现场审计和非现场审计有效的结合。

(四)提高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有效性

要想提高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有效性,必须从内部审计的各个流程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在选择审计项目时,应坚持以风险为导向的原则,然后制定内部审计计划和内部审计方案时。在审计项目进行的时候,应加强企业内部审计的监督、分级复核制度,严格对审计工作底稿的编织进行控制。在后续审计中,应注重提高内部审计的报告质量,强化后续审计,加大整改和处罚力度。

(五)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素质

在风险导向审计理念下,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内部审计队伍,主动控制和防范内审风险。因此,内审机构应加大对内审人员培训力度,一是认真做好内审干部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开展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内审干部做好内审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做好内审工作的自觉性;二是努力提高和培养内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不断更新知识,培养懂政策法规,会运用;懂语文,会写作;懂会计,会查账;懂统计,会分析;懂电脑,会操作的内审干部队伍。其中要以风险导向审计理念为导向,着重培养内审人员的风险意识,准确识别审计风险,制订风险防范措施,提高内审人员规避和防范风险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传奎.浅谈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问题[J].时代金融,2011(5).

[2]路纪斌.完善我国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建议[D].江西财经大学,2010.

[3]马生满.浅述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影响因素及对策[J].中国外资,2012-3.

第8篇:审计风险分析案例范文

关键词:风险导向审计;风险管理;预警机制

1风险导向审计的重点

1.1以战略系统观为指导思想

战略系统观认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活动必须要有正确的经营战略。

风险导向审计遵循“战略分析-经营环节分析-剩余风险分析”的基本思路,从战略管理活动分析入手,来决定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并建立企业风险与战略风险之间的联系,它是在传统审计方法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从方法上讲,风险导向审计从系统和战略的角度审视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损失,指导审计取证的重点、范围、目标和程序,在系统上改进了审计方法,它比传统审计对企业了解更透彻。

1.2以风险为出发点

企业风险管理旨在识别影响组织的潜在事件,在组织的风险偏好范围内管理风险,为组织目标实现提供合理的保证。

风险导向审计的范围包括企业战略风险和业务风险,审计对象进一步扩展到风险管理、控制和公司治理。由于受托责任的扩大,内审范围也随着扩大:从最初的会计、财务事项到进一步涉及各种经营活动业务;在风险环境中,除了风险评估和帮助管理层把风险转变为本组织的一种收入外,内部审计应该扩展审计范围,它包括风险控制、风险理财和风险管理。

内部审计师着重把握两类业务,一是经营风险导向审计,以企业高风险领域为评价重点,将客户置于一个大的经济环境中,运用立体观察的理论来判定影响企业持续经营的因素,从企业所处的商业环境、经营条件到经营方式和管理机制等构成控制因素的内外部各个方面评估其风险水平,将其经营风险植入到审计风险评价中去。二是管理层舞弊导向审计,这是风险导向审计的发展,该方法注重“管理层舞弊”所带来的风险,以重点识别和判断管理舞弊的风险为切入点,开展以查找管理层舞弊风险为导向的审计。

1.3建立健全企业风险预警机制

企业风险预警机制是指企业在风险管理中所形成的各种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预警职能体系,是降低企业风险的关键。建立健全企业风险预警机制,目标是让企业、管理者、员工共同承担风险责任,使责权利三者真正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我国企业风险预警机制主要有四个部分构成:

(1)预警的组织机制。预警组织机构的成员由企业经营者、企业内部熟悉管理业务、具有经营管理知识和技术的管理人员和审计人员组成,有条件的可聘请一定数量的外部管理咨询专家,独立开展工作,但不直接干涉企业经营,只对最高管理者负责。预警组织制度的实施使预警分析工作经常化、持续化,只有这样才能产生预期的效果。

(2)企业信息收集、传递机制。良好的企业风险预警分析系统,要能够有效预知企业可能发生的经营危机,预先防范经营风险的发生,必须建立在对大量资料分析的基础上,抓住每一个相关的风险征兆。主要资料包括内部、相关外部市场和行业等数据。

(3)企业风险分析机制。此分析系统一般有两个要素:即先行指标和扳机点。先行指标是用于早期评测运营不佳状况的变动指标,扳机点是指控制先行指标的临界点,也就是预先所准备的因应计划必须开始起动之点,一旦评测指标超过预定的界限点,因应计划随之而动。

(4)企业风险处理机制。风险分析清楚后,企业应立即制定相应的预防、转化措施,尽可能减少风险带来的损失。如应收账款周转率过慢,表示营销部门收账措施可能不力,产生的风险一是资金运转将吃紧,二是企业将承受更多的交易风险。风险处理机制促进营销部门主管深入探究缘由,并提出对策。

1.4采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审计思路

在制度导向审计阶段,审计理论与实务界就已认识到“自下而上、由点到面”这种审计思路的缺陷,开始强调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和了解企业经营环境的作用,如何系统地理解企业战略及其经营环境则进展缓慢。风险导向审计要求审计人员对风险预警系统数据做出合理的专业判断,先运用“自上而下”的思路,对企业战略进行分析,通过经营风险导向和严密的逻辑推理,分析出异动指标,明确审计的范围和重点,确定相关审计目标和程序。然后通过审计取证结果,并结合重要性判断,采用“自下而上”方法判断整个企业经营风险并最终形成审计意见。因此,风险导向审计的思路比制度导向审计更完善、更有效。

1.5偏重于事前控制的全过程监督

全过程开展风险导向审计,有利于加强和监督风险控制管理系统的运行,尽可能实现事前控制的愿望。与外部审计相比,内部审计能够以更大的责任心和更多的精力专注于本单位所处的环境和面临的各种风险因素,对风险评估非常有利。

1.6确定风险的重要性水平

重要性水平是指审计误差对审计评价决策影响的大小。确定重要性水平是审计成败的关键,至少要考虑以下要素:一是审计目标;二是全面风险评估结果;三是不同的会计事项。在确定审计结论误差或审计风险的重要性水平时,不仅要考虑总误差水平,而且要针对不同的会计事项确定不同的重要性水平。

1.7设置个性化的审计程序

由于被审单位比较了解传统审计的标准化程序,可能提前做好应对准备,使审计人员无法突破其预先设置的障碍,难以提高审计效率。风险导向审计则针对不同审计对象实施个性化的审计程序,对不同的风险点实施不同的程序。风险导向审计的测试程序是建立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对不同的单位、风险领域、行业、产业政策、风险状况、审计目的选择不同的审计重点,编制不同的审计程序,使审计工作能够更加有效地开展。

2内部风险导向审计的难点

2.1理论体系不成熟

尽管2004年国际内部审计协会《内部审计实务标准》和COSO《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都提出了风险管理的理论框架,但风险导向审计自身尚未形成严密、科学的体系,缺乏必要的理论支撑,无论是学术界还是职业界都对风险导向审计理论和技术褒贬不一,缺乏一致认识,很难形成统一的理论作指导。至今我国未出台较为完备的法规政策来规范约束和保障风险审计的开展,使审计人员在开展风险导向审计的过程中束手束脚。

2.2管理层风险意识淡薄

部分企业缺乏风险意识,没有积极、主动、系统地进行风险管理工作。主要有:一是风险管理活动是瞬时或间断性的,事后将其抛掷脑后;二是企业缺乏对风险进行定期复核,降低了企业适应环境变化、管理和规避风险的能力。甚至有些企业只顾眼前利益,忽视某些决策对企业未来的影响,从而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

2.3企业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不完善

我国大多数企业存在较为严重的治理结构问题,如缺乏风险管理部门,风险承担主体不明确,各个部门或者岗位间互相推卸责任,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等,从而使我国企业不能将企业风险管理上升到企业发展战略高度。

2.4审计人员未能充分利用分析性程序

我国理论界对分析性程序的研究重视不够,在审计实践中做分析性复核也只是“蜻蜓点水”,随意性大。审计人员基本上是根据审计程序表中的审前数与以前年度审定数作简单比较,以及计算几个综合性财务比率,对行业分析做得很少,更谈不上采用时间序列分析、回归分析和统计调查规则。国外在这方面有比较深入的探讨,值得我们去学习。

2.5管理层的蓄意舞弊为审计带来很大难度

近年来的审计失败案例中发现,我国会计报表重大错报的主要因素是管理层舞弊。审计人员一般都能查出财务知识和技能的缺陷导致错报,但对管理层通过驾驭日常内部会计系统故意提供虚假财务报表,一般审计方法很难发现。同时我国尚存在会计法规不健全、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管理层业绩评价体系不科学以及证券市场不规范等问题,都为管理层舞弊提供了机会。

2.6风险导向审计人才严重匮乏

风险导向审计对审计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不仅要求审计人员拥有管理、财务、营销和会计等多方面专业知识,还要有较高的风险分析能力、专业判断能力和丰富的执业经验。现有内审师的业务水平偏低,主要表现在计算机能力不够,知识结构单一,风险意识不强,工作创新能力差等方面。有的审计人员无法对被审单位的经营和舞弊风险做出正确评估,若在判断上出现方向性错误,极有可能会导致审计无效率或审计失败。

3风险导向审计的对策

3.1完善理论体系和法规制度,提升审计地位和独立性

与早期查错防弊为目标的内部审计不同的是,内部审计的重点已逐渐转向事前监督,以风险管理为中心,主动发现风险改善管理,直接为企业的战略目标服务。2008年的金融风暴促使风险审计理论体系的成熟和发展,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也被管理当局普遍接受。内部审计通过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转型,把内部审计工作纳入风险管理体系,使之成为企业管理核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独立性。

3.2更新观念,提高企业风险意识

开展企业风险导向审计,首先要求企业管理层要彻底转变观念、增强风险意识、把风险导向审计摆在重要位置,正确地处理风险与效益的关系,把企业长远利益作为企业的根本目标,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完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明确风险承担主体,形成由最高管理层直接负责的、系统的、全面的风险管理系统。

3.3加强内部控制,完善公司风险预警机制

公司治理的目标是在充分考虑利益相关者相对满足和大体均衡情况下,增加企业价值,使股东长远利益最大化。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包括监督、评价和分析组织的风险和各项控制,复核并证实信息是否可靠并符合相关法律政策和程序,协助管理者向董事会、审计委员会提供防范治理风险的保证,是公司治理结构中形成权力制衡机制并促使其有效运行的重要手段,是公司治理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此,审计部门应参与风险评估工作,协助管理层将企业风险管理上升到发展战略高度,改进监控方式,抓住重点,帮助完善公司风险预警机制。

3.4关注管理舞弊

风险导向审计是为防范管理层舞弊而发展起来的,美国最新颁布的舞弊审计准则——《财务报表审计中对舞弊的关注》描述了舞弊普遍存在三方面的特征,即动力/压力、机会、态度/企图,要求审计师从这三方面关注管理舞弊风险因素,充分运用分析性检查方法,执行针对舞弊的审查程序。在计划阶段,审计人员从宏观上分析企业状况,采用适当方法降低风险。同时,审计师考虑对管理层舞弊实施相关的测试程序,对重要的管理层判断和假设进行追溯复核;对大笔非正常交易的业务合理性进行评估。如果发现有管理层越过内部控制或存在大笔不合理交易的情况,且具备舞弊动机时,审计师应采用更严格的审计标准,以减少审计失败。

第9篇:审计风险分析案例范文

【关键词】公允价值;审计风险;对策

一、公允价值审计概念

公允价值审计的具体步骤与一般性审计相同,都要经过制定审计计划、进行风险评估、根据重大错报风险情况决定进一步审计程序、控制测试、实质性测试等。只不过在这一过程中,公允价值审计更加注重了通过“分析程序”获取的审计证据,即加强了对分析程序的重视。新准则将之前的“分析性复核”改名为“分析程序”,意在更符合现代审计的取证要求,它所形成的审计证据是审计人员通过自己的比较、汇总、分析、判断获得的,因此可靠性较强,又弥补了公允价值无固定计量可循的缺陷,非常适合公允价值审计使用。此外,由于公允价值计量方式的特殊性,公允价值审计加强了对风险评估程序、控制测试等的依赖。

我国1322号审计准则同国际审计准则中公允价值审计准则IAS545,以及美国AICPA的公允价值审计准则SAS101一致地认为,公允价值审计包括了四个关键环节,即风险评估、评价公允价值计量的适当性和披露的充分性、利用专家工作、实质性测试。

二、公允价值审计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一)公允价值审计准则的缺失和局限性

1.目前公允价值审计准则中所缺乏的内容

2006年的企业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披露没有统一描述而是散布于各具体准则中。注册会计师在完成了对公允价值计量的实质性测试以后,应当对公允价值的披露实施相应的审计程序,而目前的准则中对此未有明确规定。鉴于公允价值计量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被审计单位对于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的相关控制活动是保证公允价值计量适当性和披露充分性的重要基础。虽然对被审计单位的控制测试并非必要程序,但如果认为仅实质性程序获取的审计证据无法将公允价值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注册会计师应当实施相关的控制测试。

2.目前公允价值审计准则未明确的标准

公允价值审计准则中的另一大硬伤是一些标准性问题的不明确,笔者认为需要在以下两方面进行完善:

一方面是公允价值确认和计量的方法有多种,需要财务人员和审计人员根据具体情况判断选择。审计人员应有一套判断标准来评价被审计单位是否利用其选取的方法来操纵利润,但审计准则中却没有明确规定的标准。例如,在什么情形下选择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被认为是合理的,存在多种估值方法或估值模型时选择哪一个是最适合的。另一方面是公允价值计量本身的主观性较大导致会计人员和审计人员之间存在估计上的不一致。这种不一致可能是客观因素导致的,也可能是主观因素导致的。如果差异的存在是必然的,那么显然要对这种差异制定一个标准,即允许差异存在的范围是多少。但是什么范围内的误差可以接受,公允价值审计准则没有规定,也没有给出计算可接受误差范围的方法。

(二)注册会计师的执业水平有待提高

在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的审计过程中,涉及大量的估计、假设和专业判断等因素,对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注册会计师将面临严峻的挑战。如注册会计师在对公允价值进行独立估值时,除了需要注册会计师具备扎实的会计审计知识和实践经验,还需要掌握相关的金融、法律、评估、管理等各方面的相关知识。同时,注册会计师还应该具有丰富的职业判断能力应对审计中的不确定因素。但是,我国目前的公允价值审计刚起步不久,具备专业胜任能力注册会计师很少,大多数注册会计师的素质还需要不断提高,才能应对公允价值审计带来的挑战。

(三)公允价值审计增加了审计的时间和成本

1.增加了审计的时间

在进行公允价值审计时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正确判断被审计单位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可靠性。这就要求审计人员能够充分了解被审计单位的行业特征和适用于其特定环境的估值模型,而且要了解被审计单位的采用的估值模型和公允价值计量取值依据。审计人员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选择估值模型和取值依据,但大多数审计人员缺乏这方面的专业知识,一旦选择了错误的模型和依据,则会造成审计失败,从而大大降低审计人员的工作效率。

2.增加了审计的成本

因为公允价值审计依据的市场环境是变化莫测的,有时审计人员难以凭借一己之力对公允价值进行正确的判断,这时就需要大量地利用专家的工作来协助审计,并且还必须对专家的客观性、专业胜任能力和工作进行评价。如果出现被审计单位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等问题,审计人员必须更多地了解被审计单位的环境和进行相应的控制测试。因此,注册会计师必须从以前对单据和凭证是否真实可靠、实物债权是否存在为审计重点转向风险分析、价值评估等领域,同时传统的审计思路和审计方法也必须做出适当的调整,这些都将增加公允价值审计的成本。

三、完善公允价值审计的对策

(一)完善公允价值的审计准则

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的审计准则应当增加控制测试和公允价值披露审计的内容。一套设计严谨、科学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执行是规范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会计行为、降低其随意性、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可靠性和相关性的重要保障。因此,我国相关准则制定部门应认真研究,在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的审计准则中增加控制测试的内容,就审计人员进行控制测试的程序、内容等做出具体阐述。在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的审计准则中增加公允价值披露的审计对投资者而言显得尤为重要。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中对公允价值披露有详细的描述,实务中注册会计师对公允价值披露进行审计又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但是在公允价值计量与披露审计准则中对此没有表述是一大缺陷,应该进行增加对公允价值披露的审计内容。

此外,还应该在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的审计准则或指南中明确公允价值的一些判断标准,增强其可操作性。一方面,在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的审计准则或指南中,应明确阐述注册会计师对公允价值的评价标准,就其如何在审计过程中把握这种不确定性进行详细说明。另一方面,当针对审计结果与被审计单位或专家测算的结果不一致的情况,相关审计准则应当给出一个计算可接受误差范围的方法及评价标准。如果这种不一致的程度超出了可接受误差范围,则考虑发表保留意见审计报告,而如果这种不一致的程度在可接受误差范围以内,则可根据具体情况考虑发表无保留意见或带说明段的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

(二)加强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培训,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

1.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专业胜任能力。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通过加强教育与宣传,增加违规成本,使注册会计师增强诚信认识,珍视良好职业形象,提升职业道德水平;二是加强业务培训,使审计人员及时学习更新公允价值会计及审计相关知识,熟悉并掌握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及相关的估值方法,特别是估值模型的应用假设及相关技术参数的选取原则,提高职业判断能力;注重案例教学、丰富培训内容,增加评估、金融、资本市场、企业管理等领域的知识,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审计人才,如具有正确判断企业是否具有生存能力及其经营计划是否合理可行等事项的专业能力。

2.增强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保持职业怀疑精神。公允价值应用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因素容易引起和诱发被审计单位的错误和舞弊,加大了注册会计师的职业成本和审计风险。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应更新审计理念,不断增强风险意识,运用恰当的风险审计方法和程序,全面考虑企业的战略风险和经营风险,保持职业怀疑精神,合理配置审计资源,降低审计成本,防范审计风险。

(三)注册会计师和第三方评估的联合

公允价值计量中,如果存在活跃市场或者相似交易的活跃市场时,则可直接以市价为公允价值;否则需要应用估值技术进行判断,此时不同程度的估计和判断会受制于企业的利益取向,降低估价结果的市场性,破坏计量的公允性。而独立资产评估机构不受企业利益取向的影响,其评估结果与真实公允价值的差异一般是由于技术误差造成的。因此,在运用估值技术确定公允价值计量的情况下,独立、合格的专业评估机构的评估价值可以成为可靠公允价值计量的重要依据。我国正处于公允价值应用的初期,应该重视会计、审计界与评估界的合作,建立和完善市场评估制度。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22号——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的审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2]朱丹.衍生金融工具公允价值审计初探[J].金融经济,2010(01).

[3]葛家澍.基于公允价值的会计计量问题研究[J].厦门大学学报,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