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摘要 加拿大重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中的科技创新,在全联邦范围内营造了“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国民支持”的良好创新氛围,形成了“以科技创新支撑环境产业发展,以环境产业促进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鲜明环保特色,走出了一条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三者协同发展、相互制衡、良性循环的发展路子,值得我国借鉴。在我国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中,存在着创新能力不足、产学研合作薄弱、产业化乏力等问题。本文通过中加比较,探讨了我国实施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的对策思路,即政府应完善环保法规政策、健全环保标准和管理体系;应增加科研投入,建立政府调控下的市场化投资体系和环境科技的产业化发展:应选择重点领域实现优先发展,突破瓶颈产业;应重视合作创新,加强部门合作。科研机构合作以及国际合作。
关键词 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
中图分类号 X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2-2104(2009)03-0150-06
加拿大地理条件得天独厚,石油、天然气、煤炭及各种矿物资源储量丰富,许多稀有金属产量居世界之首,是世界上资源富国和经济强国之一。尽管加拿大有良好的环境基础和资源优势,但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始终将可持续发展视为重要发展目标,重视环境保护与资源持续利用,重视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中的科技创新。加拿大在全国范围内营造了“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国民支持”的良好创新氛围,做到了“以环境科技创新支撑环境产业发展,以环境产业发展促进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走出了一条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三者相互促进、齐途并进、良性循环的发展路子,实现了环保产业自主化发展,达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三者的协同统一,取得了明显的环境保护效果。加拿大连续五年被联合国评为世界上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之一。
1 加拿大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概况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科技,也称与生态效益相协调的科学技术,是指能够提高资源、能源使用效率,促进环境保护和资源、能源节约,有利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先进技术。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在加拿大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减少对人类健康和环境构成的风险、提高成本效益和生产效率以促进可持续发展,生产对环境有益的、创新的、有经济效益的产品和服务。它们生产包括技能知识、组织和管理程序、以及从环境控制、预防和清洁技术到能提高资源效率或监测和分析环境影响的技术等不同系列的产品和过程。”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使加拿大在环境、生态保护方面始终处于国际前列,加拿大是目前全球少有的几个科技先进、工业发达、资源丰富、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工业发达国家之一。
加拿大科技创新涵盖了16个领域,在全世界占据领先地位的科技领域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自然资源和能源开采利用技术。加拿大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能源,在自然资源和能源开发应用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与较强的实力。二是信息和通讯技术,加拿大在电信、计算机、机器人和新闻媒体的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有较好的科研基础与较强的科研实力。三是健康和生命科学技术,主要涉及癌症研究和控制、神经科学、循环系统健康、传染病和免疫、老年学、性别与健康等领域。四是环境科学技术,加拿大在气候科学、海洋学、水文学、燃料电池与氢技术以及环境工程学等方面有较大的优势。可见,加拿大在世界占据领先地位的科技领域基本与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科技成为支撑加拿大经济社会发展的“命脉科技”。
加拿大政府非常重视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并在这一领域拥有独特优势。其不仅在污染控制、环境保护等传统环境技术方面占有先机,而且近来特别关注全球的温室效应问题,致力于气候变化、可更新能源以及环境效益等方面的研究。加拿大政府指出,注重生态效率(ECO―EFFICIENCY)是加拿大现在和未来科技创新关注的重点,通过实施生态效率工程,以实现节约、降耗、减污、增效,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为达到这些发展目标,加拿大重视对这些领域的资金投入。尽管近年来加拿大风险投资的总额减少了,但对清洁技术项目的资助增加了。可持续发展技术占加拿大总投资的7.6%(美国仅为6.5%),因此加拿大有望在这一日益扩大的全球市场继续发挥领导作用。
加拿大在加强环境科技创新的同时,重视创新成果的产业化,注重环境保护与经济效益的同步提高。加拿大环保产业已在国际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已成为该国第四大产业。目前,加拿大环境产业拥有8000家企业,大约雇有25万名雇员,总产值近300亿加元,每年生产超过14亿加元的出口产品。加国的环保行业企业以中小规模居多,少于100名雇员的小公司占加拿大环境公司的绝大多数(93%)。加拿大环保企业不仅满足了国内环境市场的需求,还为全球环境市场提供许多创新的解决方法。
2 加拿大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的主要政策措施及做法
加拿大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走在世界前列,除了有得天独厚的资源、环境条件以及政府进行政策引导外,更重要的是,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成了全民的行动,政府、企业和国民都将进行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促进资源的永续开发和环境的持续利用视为自己的社会责任,在加拿大形成了一种鼓励、支持和参与科技创新的氛围。在加拿大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中,各种社会组织各得其所,形成了一股鼓励和支持科技创新的合力。
2.1政府将引导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视为服务社会公众利益的有效方式
加拿大政府具有较强的危机意识,始终将发展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视为其占据国际科技竞争制高点的一个重要举措。2002年2月出台了“加拿大创新战略”,作为加拿大创新的政策基础。该战略明确提出了在改善知识成就、提高技能、改善创新环境和强化社会团体作用等四个方面的长远目标、近期目标和政府优先工作,并倡导“一种再生性的而不是枯竭性的人类工业形式”;工业部在其《2006―2009年可持续发展战略》把科技创新作为实现该战略的重要手段及有效途径,自始至终强调应提高加拿大的科技创新能力,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方法推进加拿大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明确指出:“加拿大需要一个强有力的知识基础来生产并应用科技知识到广泛领域,比如说氢动力燃料电池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以及以生物为基础的技术及其生产应用。对这些技术的市场发展及商业化进行投资将对创建高技能工作、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及其它空气和土壤污染物排放是至关重要的。”
2006年11月,加拿大政府了其经济计划《加拿大优势》(Advantage Canada),这一计划旨在进一步强化加拿大的世界科技领先者地位,确保加拿大科技水平在新世纪实现新的跨越。该计划认为,加拿大有能力而且有必要做更多的工作来使我们的想法变成现实,加拿大人有能力为 环境、健康和其它重要的社会挑战提供创新的解决方法以及提高经济竞争力。
为确保上述目标的实现,加拿大政府通过健全机制、完善法律、计划调控、财税激励等手段来管理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加拿大政府各部门各司其职,协同负责环境领域的科技创新。加拿大工业部负责全国的科技创新工作,负责全国和地方科研管理、工业发展和市场开发;加拿大环境部是政府管理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的一个重要部门,同时也是一个以科学研究为基础和特色的部门,其大部分资源用于科技创新工作;另外,加拿大自然资源部、农业部、海洋渔业部、卫生部等部门都设有负责管理科技创新的机构。为加强环境保护,1988年,加拿大颁布了《环境保护法》,通过法规引导企业进行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实行清洁生产。1995年,加拿大制定了《污染预防行动计划》,要求企业必须制定污染预防计划,并将计划提交环境部备案。《环境保护法》和《污染预防行动计划》等法律法规之后,加拿大政府投资的重点已从过去40年的国防和太空领域转向环境保护、清洁生产、生物信息以及信息和通讯技术等方面。加拿大政府通过设立各种计划,使这些领域的科技创新都能得到政府的帮助和扶持,与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相关的科技计划主要是工业研究辅助计划(1RAP)、拿大技术伙伴计划(TPC)以及加拿大工业部的环境科学计划等。另外,加拿大政府为了让企业尝到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的好处,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财税政策,确保创新企业实现利益最大化。
2.2企业将进行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视为其履行社会责任的自觉行为
在加拿大,企业重视经济利润的增长,但并不将经济效益视为其唯一的或最高的目标;相反,企业十分重视其社会责任的培养,企业将履行社会责任视为其经济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视为其经营业绩的重要评价标准。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具有的能够将经济利益、社会利益和生态利益有机统一的能力和方法,是企业对可持续发展和三种利益(经济、环境和社会利益)的追求,包括建立应对环境和社会挑战的方法,同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债权人进行合作以提高其商业表现等。
加拿大企业认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有助于加拿大实现其政策优势,提高其商业表现,促进其收入增长,同时有助于提高加拿大人生产水平和质量。因此,将活动的经济、环境及社会责任融为一体被视为是私营部门的责任,“为了赢得一个良好的企业身份,我们在保护环境、提高我们服务的社区的生活质量的同时,我们正在从事支持长期可持续增长的商业实践。”加拿大工业部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来帮助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如建立环境管理系统、企业社会责任体系、加拿大商业执行指南、ISO社会责任指导标准、加拿大环境部企业社会责任网站以及进行可持续发展和气候变化的消费群体调查等。环境管理系统(An environmental marmgement system,EMS)是一个组织用来评估和控制企业的活动、产品和服务的环境影响的管理机构。根据多次统计调查,加拿大80%以上的企业都已严格执行了环境管理系统。
在加拿大,自愿者行为已经成为环境实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很多加拿大企业正在或即将加入自愿环境协定和项目以在某些特定的环境议题方面发挥领导作用,并减少强制和调整干涉的必要。自愿协定和项目包括加拿大政府的“加速减少或消除有毒气体计划(ARET),气候变化自愿挑战与注册计划(VCR),还有一些行业的特定项目,如加拿大化学行业协会的责任关怀行动,加拿大电力协会的环境责任与义务计划(ECR),以及“负责任的森林管理计划”,加拿大汽车生产行业的污染预防计划等。这种自愿者行为已成了加拿大环境保护行动的一个不可或缺部分。
2005年,加拿大52.7%的研发成果由私营企业完成,在建立加拿大可持续发展技术基础设施方面,私人投资占59%,加拿大可持续发展技术基金投资(SDTC)占28%,政府及科研机构投资占13%。在加拿大私营部门的投资中,在2000年至2004年间,共花费了337.6亿加元用于处理各种事务。在这些投资中,能源和环境事务价值12亿加元,占所有的直接投资的3.5%(比1996―2000年大约提高1%)。信息及生物制药部门最近出现低迷,但加拿大日益履行京都议定书的承诺,各省对基础设施更新的需求日益高涨,导致了加拿大私人投资团体对能源和环境投资的日益重视。
2.3科技成果产业化确保了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科技产业的长远发展
环保产业要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必须在取得环境效益的同时,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健康良好的环境和能够永续利用的资源能带来持久的经济效益,是国家未来发展的基础;经济繁荣可以提高资源管理措施和保护环境质量的能力,可以有足够的资金来防治污染,开发改善人类健康状况所必需的技术能力;环保产业的发展可以推动一些新技术的研究,增强企业竞争力,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取得良好的平衡。加拿大的实践表明,环保产业是一个可以盈利的行业,是一项具有良好经济效益和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是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加拿大环保产业规模庞大且增长迅速,为全球环境市场提供许多创新的解决方法。其不断发展的环保产业不仅在污染控制、环境保护补救等传统产业方面提供技术、产品及服务,近来还拓展了技术服务范围,关注温室效应问题、可更新能源以及环境效益等方面的研究。目前,加拿大环境产业可提供的环境产品和服务主要包括:水及污水处理技术、环境工程、清洁能源技术、污染物处理技术、污染补救技术以及环境咨询服务等。加拿大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多个各具特色的环境产业带,主要有多伦多和西南安大略的水净化和废水处理环境产业带,大西洋加拿大的风能开发产业带,温尼伯和马尼托巴的废水处理、混合客车制造、高效能建筑产品产业带,卡尔加里一埃德蒙顿和阿尔伯达省的水处理、废弃物管理、土壤修复产业带,温哥华和维多利亚的可替代能源产业带等。
2.4合作创新提高了加拿大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的创新效率
加拿大相关机构在环境科技创新实践中,既注重国内政府各部门合作和产学研合作,同时又注重与国外研究同行的合作。加拿大政府认为,加拿大在环境科技创新方面取得的成绩都得益于科学家和管理人员、政府有关部门以及司法、教育和私人部门的精诚合作。他们总结经验指出,最有效的资助可持续研究机构的商业模式是建立在基金会、政府及企业的松散资金资助基础上的模式。加拿大可持续发展技术基金(SDTC)是加拿大政府于2001年设立的一个重点资助和支持清洁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的非赢利基金。它是一个政府通过技术创新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的战略工具,为促进和鼓励不同组织之间的交流合作以强化加拿大开发和应用可持续发展技术的能力;确保这些新技术及时扩散到相关的市场部门中去。可持续发展技术基金有效弥补了环境保护投资市场化运作的缺陷, 在建立加拿大可持续发展技术基础设施方面起了基础性作用,带动形成了多元化的环境投资格局。
加拿大科学家非常重视与国外同行的合作。他们认为,合作是高质量优质科学发展的基本条件,环境科学计划的发展更是如此。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的,这促使科学家们明白,只有通过国际合作才能解决诸如气候变暖、酸雨以及污染物处理等问题。加拿大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调查显示,环境部的科学研究非常重视合作的,超过80的论文是与机构外的科学家合作完成的。这种水平的合作使加拿大成为了“全球环境科学网的中心”,环境部在集中环境科技优势增强国家的优势地匣,确保水资源的安全以及提高空气质量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3 加拿大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对我国的启示
我国历来重视环境科技工作。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把环境保护作为国家科技发展的5个战略重点和16个重点专项之一;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明确提出要依靠科技,创新机制,大力发展环境科学技术,以技术创新促进环境问题的解决;国家环保总局了《关于增强环境科技创新能力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实施“科技兴环保”战略。可以说,在过去的工作中,我国环境科技创新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是与加拿大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环境科技创新水平仍很低,成了环境产业发展“绊脚石”。因此,借鉴加拿大的经验,可以使我们在从事这一工作时少走弯路,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
3.1政府引导是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的前提和基础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是一个有自身独特特点的创新领域,这一领域需要综合处理好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平衡。加拿大政府为鼓励和支持企业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建立健全了环境保护法规,完善了各项环境保护标准与环保技术管理体系,健全了激励与约束机制等,值得我国仿效。
政府要转变治污思路。变更传统的“谁污染、谁治理”的治污模式,推行“谁污染、谁付费”的治污管理方式,由生产企业付费,环境服务企业提供有偿服务,实现企业环保设施运营社会化、市场化,推动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政府应完善并严格执行环保法规和相关政策。环境产业是一个法规和政策引导型产业,政府要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做到依法治理环境、依法管理环境,坚决废弃或改造资源消耗及排污不达标的工艺或技术,以法律手段强制企业推行环境科技创新,减少资源消耗,降低环境污染。
政府应建立健全环保标准体系和环保技术管理体系。当前,我国环境科技创新的一个突出问题是:环境管理、决策与科学研究相互脱节,环保标准体系亟待完善。因此,政府应建立健全国家环境污染防治技术管理体系,制定和公布切实可行的与污染物排放标准相一致的技术政策、技术规范、技术标准和技术指南,使企业有章可循,有的放矢地推进科技创新,以根本改变我国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技术支撑不够的局面。
政府应建立鼓励环境科技创新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我国现行的约束机制很难引导和逼促企业进行环境科技创新,大部分企业缺乏环境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以二氧化硫的控排为例,我国二氧化硫排污收费大大低于脱硫设施的建设费与运转费,许多企业宁可交排污费,也不主动,不进行脱硫处理。因此,政府一方面要对进行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的企业进行知识产权和财税等激励;另一方面要进行环境税费改革,修改收费标准,以经济手段来调节、迫使企业进行环境科技创新。
3.2增加科研投入是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的保障
加拿大环境科技创新发展迅速的原因之一是政府投资和企业投入两者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确保了加拿大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的稳定、持续资金来源。加拿大政府每个财政年度拨给环境部的科研经费为4.0亿~4.6亿加元,占其国家科研经费8%左右。并通过拨款理事会、加拿大创新基金会等机构为环境科学研究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但当前,我国政府环境科技创新投入不足。目前,国家每年在环保设施方面的投资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而发达国家这一比例已达5%。由于国家和地方财力有限,同时社会资金没能畅通进入环保设施投资领域,致使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缓慢,同时出现了部分污染处理设施难以运行下去的局面。十一五期间,国家正在或即将实施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城市污水处理、燃煤电厂脱硫等重点环保工程。在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中,政府可以大有作为。稳定的政府环境科技投入是发挥科技支撑作用的重要保障,但更重要的是,要以政府的环保投资引导和带动企业和其它社会组织的环保投资。
当前,我国企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投入低。现在,全国环保企业每年投入不足20亿元用于技术和产品开发,且大部分产品技术含量低,竞争能力弱。因此,应建立政府引导和调控下的市场化投资体系,做到政府调控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法规约束与政策激励有机结合,刺激企业加大环境科技投入,以形成多元化的环境投资格局。当前,我国国际间环境科技、经济联系日益增多,可以通过开展国际金融合作,运用国际资金来解决我国环境科技创新资金不足的问题。
3.3环保科技产业化是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的长远之策
加拿大环境与可持续科技创新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企业在政府的引导下,成为了科技创新的主体。经过多年实践,中国环境产业已形成包括环境产品、环境服务、资源循环利用等领域的环境产业体系,为环保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和技术保障。根据《2007年中国环境保护行业研究咨询报告》统计,目前,环境产业已初具规模,环境产业总产值2000多亿元,年增长率在17.5%左右,且不断扩大。生物环保产品品种增加,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环境服务业发展较快。
但我国的环境产业在商业化、企业化、资本化方面还仅仅处在初级发展阶段,缺乏有效的国际竞争力,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主要问题有:规模小,资金不足,开发能力弱;环保产品技术含量低,研究方向脱离市场;环境产业结构单调,地区发展不平衡;政府缺乏有效的宏观调控和指导,环境市场混乱,产品和工程缺乏产品标准、技术规范和有效的质量监督等。
加快我国的环保科技产业化,要从以下几方面采取措施:一是要改变人们对环境产业的传统看法,环保科研属公益性研究,原则上应由政府投入。长期以来,政府投资、企业经营的环保设施,运行效率不高,经济效益低下,长期依靠政府补贴运行,既不利于环保企业自身的发展,也给政府财政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因此,环保科技发展必须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格局。二是企业要重视环境科技创新,用科技创新支撑环境产业发展。积极加强核心技术创新和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加强高新技术在环境产业发展中的应用,运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以及新材料技术等提升环境产业的技术水平。企业应在注 重科技创新的同时,加速环保科技的推广和应用。三是要积极培育环境市场,以市场需求拉动企业环境科技创新。目前我国环境市场从量上来说是有限的,从质上来说远没有形成一个成熟的购买群体。环境市场的形成除了要依靠环保企业提供优质的环境技术和产品以外,更重要的是要扩大生产企业对环保产品的需求。政府应改革税收征管系统,将资源和环境成本纳入产品价格,并通过转移支付等手段来培育环境市场。生产企业在进行产品定价时,应将环境与资源成本考虑在内,促进环境市场的形成。
3.4选择重点领域优先突破是环境与可持续科技创新的必由之路
加拿大是世界科技强国之一,其成功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政府集中资金重点突破那些对社会和经济发展具有战略利益的重点领域,加拿大政府长期以来坚持将把大部分的能源和资源投到自然资源和能源开采利用技术、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健康和生命科学技术、环境科学技术等四个领域,促进了这些领域的迅速崛起、壮大。我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环境科技的投入同发达国家相比相对较少,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选择具有一定基础和优势、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集中力量,重点突破,把有限的资源用在刀刃上,实现跨越式发展,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符合环保实际的创新之路。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指出,必须从现实的紧迫需求出发,把握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着力突破重大关键、共性技术,支撑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把发展能源、水资源和环境保护技术放在优先位置,下决心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力争能源开发、节能技术和清洁能源技术取得突破,促进能源结构优化,主要工业产品单位能耗指标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在重点行业和重点城市建立循环经济的技术发展模式,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科技支持。根据《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的要求,我国“十一五”期间环境科技创新的优先领域主要是: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固体废物与化学品污染防治、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核辐射安全、环境综合管理关键科学技术支撑、循环经济共性技术、环境与健康、全球环境问题等。这些领域既是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的优势领域,也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产业,政府要在这些领域进一步加大投资,企业要充分发挥投资的主体作用,并善于吸纳社会资金,整合社会资源,力争实现重点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突破,提升这些产业的发展水平,为破解我国的资源和环境难题服务。
3.5合作创新是加速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的有效途径
加拿大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的一个重要特色在于政府既注重各部门的合作及产学研合之间的合作,同时又注重与国外研究同行的合作。加拿大政府各部门,如环境部、自然资源部、农业部和国家研究理事会等部门在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中明确分工,各司其责,密切配合。我国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也需要发挥环保、经济、农业、制造业及交通等职能部门的力量,按照各自的岗位职责,做好科技创新的引导、指导和服务工作,必要时要组织行业领域的重点科技攻关,破解行业环境科技瓶颈问题。
目前,我国的环境科技力量分布相对分散,整体科研力量不强。我国环境科研机构主要有环保系统科研院所、中科院和高校的环境研究机构、行业科研院所以及企业研发中心、环保社团组织等,各类机构的职能定位不明确。并且,由于隶属关系不同等原因,没能较好实现资源共享,彼此信息交流不多、合作程度不深,造成设备利用率低,并不时发生恶性竞争,相互争资源、挖人才、争项目,因此,对这些科研资源进行整合和有效管理,引导其开展多种形式的科研合作,提高其整体科研能力是促进我国环境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的一项重要工作。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绿色装饰;施工管理;技术创新
一、前言
建筑装饰是现代人生活质量提高的条件,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建筑装饰舒适度和功能性方面的要求和标准也随之增高。建筑装饰必须达到两个方面的效果才能真正地满足现代人的居住需求:
1. 美化室内环境
将建筑装饰材料以美术的展示效果展现在室内,这能够美化房屋。通过装饰材料造型、材质、线条的转变,实现现代人的居住需求以及精神享受;
2. 提高装饰材料的功能性
如果说美化室内环境是给人以抽象的利益,那么装饰材料功能性的提高就是给人以实实在在的利益。提高建筑装饰材料的功能性的意义在于:方便人的生活、居住;对建筑进行全方位的保护,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
二、可持续发展、绿色装饰技术的概念
传统建筑装饰的标准是只注重建筑的使用功能以及审美功能,而随着人们经济水平以及生活质量提高的要求,建筑装饰的环保性要求应运而生。建筑装饰的环保性是社会认知水平以及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标志之一。绿色象征着健康、生命、积极向上,现代人高度关注建筑绿色装饰,并极力地要求将绿色概念运用于建筑装饰中。
在建筑装饰中使用绿色材料、实行绿色装饰的理由是:绿色材料属于纯天然的资源,不添加任何强工业型制剂,能够有效防止生态破坏;绿色装饰能给人们营造大自然般的居住环境,其健康环保毋庸置疑。通过对建筑装饰实施绿色装饰不仅响应了国家节能减排、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号召,同时也为现代人营造了更加和谐的生活环境,有效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满足了人们各方面的居住要求。
三、绿色装饰施工管理
(一)绿色环保设计
在建筑装饰之前的必要环节就是装饰设计,它规划了建筑装饰的所有内容,包括施工步骤、施工造价、施工用材、施工成本投入、施工监督以及施工验收等。在任何建筑装饰的设计中,设计理念最重要,但是在绿色建筑装饰的设计理念方面又要将其与普通设计区别开来。
1. 绿色建筑装饰的目的是将自然因素充分应用到室内装饰,从而满足居住者的精神享受以及身体健康,例如:将一盆绿色盆栽置于阳台,居住者可以观赏盆栽;盆栽也可以净化周围空气;
2. 在绿色装饰中,对室内涂料的使用尤其关注:涂料颜色运用要合理,涂料的刺激性气体要尽量少。在室内装饰时,要充分考虑房间的使用对象,根据使用对象的性格、年龄、身份等区别对待,例如:如果房间是用作儿童房,那么房间色调应为暖色,有助于儿童睡眠;房间的模式应为卡通为主,符合儿童心理需要等;
3. 绿色装饰应该是充分地利用有限资源,比如:在顶楼装饰时,可以设计一个顶楼花园,设置天窗,合理、充分利用自然光等。
现代人极力推崇绿色装饰的理由在于:绿色装饰环保,有利于人们工作和生活,为忙碌的生活提供更加轻松愉悦的环境;绿色装饰还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
(二)绿色装饰的选材
1. 关于室内装饰使用的花岗石、大理石,必须对其的放射值进行严格测量,防止放射值超标的大理石和花岗石使用到室内装饰中。相关实践经验表明,花岗石的颜色如果呈现出深褐色、紫褐色,其放射值超标的可能性最大;
2. 对于室内装饰使用的涂料,必须属于绿色环保材料。在绿色装饰中,郝立斯内墙涂料等纯天然矿物质配制而成的环保性涂料为涂料的最佳选择;
3. 关于室内装饰建材的选用,必须保证其的抗菌性,例如:灭菌玻璃的使用,其作用机理是玻璃表面涂层为特殊的金属离子,金属离子吸收阳光后活跃性增加,从而实现杀菌的目的;
4. 关于装饰建材有害物质超标的检测,必须选用专业的器材;在装饰门窗的选用上,可以选择信誉较好的名牌门窗,有效防止选材有害物质超标;在涂饰门窗时,选用磁漆、天然树脂漆、水性木器清漆等,可以有效防止涂漆对人体造成的危害;
(三)可持续发展、绿色装饰施工
不同于传统的建筑装饰,绿色装饰对施工的要求更高,更严谨,例如:
1. 在建筑施工中,必须确保空气的流通性,方便建材有害气体的散发;
2. 在装饰施工过程中制造的垃圾,必须进行分类回收,投放至规定地方,防止其造成二次污染;
3. 在建筑装饰的打洞作业时,必须按照相关规定施工,防止施工打洞造成的房屋承重受损,更不可私改管线等。
四、世博馆绿色装饰新技术的应用
世博馆的设计理念就是绿色、环保、低碳,世博馆在设计和装饰技术方面对绿色装饰的阐释均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世博馆的装饰采用了大量的自然元素,例如:水景、大树、绿化、数字水幕帘等。
(一)绿色装饰施工技术创新
世博馆绿色装饰设计方面做了相当多技术创新的尝试,因此,装饰施工不得不进行大胆的技术创新,例如:数字水幕帘的高度达26米,LED大屏地面积达400平方米等,这均需要相当高的技术方能完成装饰施工;
(二)数字水幕帘信息墙施工技术
数字水幕帘的高度在26米,其分别由宽3米、6米的机组构成。数字水幕帘施工技术的重点表现在对落水过程、水声降噪、字幕编程方面的科学控制。
1. 在数字水幕帘的施工中,选取的是特制无压控制阀,以此保证其与图像保持一定的一致性;通过计算机模拟、实际测试尝试之后,确定水花落径:3毫米。该水花落径满足了视觉效果与速度的统一性,并有效克制了水花飞溅的情况;通过运用计算机自然矫正水花下降图画,画质得到了保证。
2. 在数字水幕帘的施工中,安装双排阀体,保证喷嘴数量以及水帘成像的精确度;运用特制消音器集水槽控制真空落水产生的噪音;将水处理系统应用到雨水收集,从而有效地确保了水质。
(三)瓦楞铝板木饰面墙板施工技术创新
1. 瓦楞铝板木饰面墙板是绿色建筑装饰的最佳选择,理由是其具备一系列特点:环保、自重轻、安装简单、散热性、耐火性、耐久性等。
2. 瓦楞铝板木饰面墙板制作过程很简单:瓦楞铝板制作贴桃花心木纹热压成型涂漆。
3. 瓦楞铝板木饰面墙板的安装过程为:弹标高线固定角钢转换件调整专用墙板扣件安装瓦楞墙板调整。
4. 瓦楞铝板木饰面墙板安装过程中的选材必须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比如颜色、规格的确定,且其平整度应该控制在2毫米,并保证木饰面与涂层表面无色差,覆盖好保护膜。
五、总结
由于经济的发展与环境的破坏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国家极力倡导节能减排、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等。随着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建筑装饰被提上日程,绿色装饰的发展市场会越来越广。
参考文献
[1] 杨进中.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绿色装饰施工管理与技术创新[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23)
[关键词] 外语人才;培养机制;创新;可持续发展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促进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持续飞跃向前推进,同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对我国的教育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外语人才的培养方面,外商经济的不断涌入以及内部产品出口量的不断加大,对外语人才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外语人才的培养也随着国际化标准与程度越来越高而变得细致化和标准化。而当前我国外语人才培养机制中尚存在诸多不足和问题,亟待解决。以下将从外语人才培养机制的发展特点入手,分析当前我国外语人才培养机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并给出具体的解决方案。
一、外语人才培养机制的特点概述
培养更多、更好的外语人才是为了能够为社会发展提供更多的人才储备和保障,以及加强在人力资源方面的供应和输送能力,提高人力资源的多元化素质。外语人才培养机制的发展特点主要有三个:第一、外语人才培养机制注重人才本身的素质,对待不同素质和接受能力不同的学生拥有不同的培养方法;第二,外语人才培养机制是一种整体性的培养方式,从培训的初始到培训的结束都有比较全面和系统化的培训理念指导;第三,外语人才的培养方式比较重视对外语人才素质的提高,尤其是注重对外语的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而就当前我国外语人才培养的现状来看,因为往往没有便利的资源,存在更多的交流障碍,所以在最后的教学理念中都难以很好的实现这个目的。
二、当前我国外语人才培养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1、外语人才培养机制的理念陈旧
当前,我国外语人才培养机制的理念已经跟不上时展和社会的需要,外语教学经验的不足及教学能力的欠缺导致我国的外语人才培养在多年的国际化发展中慢慢失去了竞争优势。国内的一些培训平台上的培训方法和培训渠道都已经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尤其是在培训的理念上已渐现陈旧。比如,在课堂教学时缺少互动性教学能力,教师自身素质和能力的不足,授课教材内容的不足,教学方法存在不足,课堂任务的布置存在不足,课堂中的互动式游戏与教学沟通存在不足等。长久下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失去了与学生沟通和交流机会,没有让学生在老师的积极辅导下形成一定的自我学习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降低了学习的主动性,失去了学习的探索精神和主动求知精神。而由于欠缺国际化的先进教学理念,导致教学过程中没有形成主动的教学模式,对待知识的认识态度不端正,教师的教学手段、方式方法和对外语实际运用能力的认识不强等,引起了知识灌输的弊端,造成了极其消极的影响,导致学生与教师自身都对外语教学的实际运用能力的环境和背景等都形成了陌生状态,不利于外语人才培养的健康发展。
2、外语培养机制中对教师的要求过低
外语培养机制是外语人才培养的一种纲领性文件,其中对外语教师的自身素质和能力的要求都具有一定的标准。而在目前的外语人才培养机制中,对于教师的合理和科学的考察制度尚不完善,在标准上也欠缺一定的经验,在外语培训机制中没有对教师素质的多元化考核标准。其中在外语的实用性考评中,教师的自身外语运用能力和应变能力的考察也存在着相当的不足。这也就不可避免的导致了外语培训机制中教师自我不能够掌握好如何发展和创新自身的综合教学素质,以至于教学过程中总是陈旧思想,落后方式,弄得学生都失去了对外语学习的兴趣,失去了对课堂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在学习意识和学习状态上也明显不足等。尤其是对待外语学习的心态上,从以往的消极心态转为了外语学习的负担心态,对待外语学习的考察和深入性欠缺一定的积累和了解,存在不足性,尤其是对待外语知识的培养中,欠缺对外语知识的合理化掌握,存在外语知识的实用性掌握不足的缺点。
3、外语培养的人才输送与社会对接存在问题
外语人才培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需求,实现外语人才在社会中的价值体现。可是目前我国外语人才的培养机制欠缺发展的完整性,在人才培养与社会的对接方面存在较大的不足性。尤其是在外语人才培养的创新性与实用性上存在不足,外语人才的培养没有根据社会的现实需求和需要的具体数量进行详细的划分与详细的数据跟踪式的培养。现阶段只是没有目的的盲目式的教学与发展,欠缺外语培养过程中的合理性的对接与社会需求达成一致,形成了不明确的发展状态,导致了学生学习目标的不明确。
三、创新外语人才培养机制及可持续发展对策
1、创新教育教学理念,注重外语人才实用性价值的培养
开展国际化外语人才培养,需要不断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性与实用性。传统的外语人才培养机制总是单纯的认为外语教学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尽量多的掌握单词(即所谓的词汇量),在考试中获得更好的成绩,从而忽视了外语本身作为一种交际语言的实用性。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要及时转变外语人才培养理念,利用新型的外语人才培养能力改善对外语人才培养的认识,从不足中体会外语人才发展的概念和方向,极力保障外语人才在实用性上的更多可拓展和可持续化发展的动力,从创新性的能力中继续外语人才发展模式的可持续性发展。此外,还可以通过加强外语人才培养的理念性教学,提高外语人才对自身实用性价值的重视程度,注重外语人才培养过程中对外语知识实用性的掌握能力,从而提高培训者的学习实用性。利用学习型和可持续发展性的观点来实现外语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化,帮助外语人才寻找到合适的发展方向,提高外语人才在社会交际的现实对话能力,以提高外语人才的实际价值。
2、完善外语教师考核制度,打造一支高素质创新型外语教师培训团队
我国发展外语培训的动力在于建立健全外语培训机制,而在对待教师素质较差这一问题时,需要不断的提出新的标准和要求,改善教师自身素质和能力,不断加强教师综合能力的提高。由于我国外语人才培养机制中对教师考核制度欠缺导致教学理念的陈旧,直接导致了培训机构或教师对于外语实用性知识的掌握不充分,造成了外语培养中欠缺自身基本素质的提高等问题。最关键点就在于要完善教师的考核制度的,促使其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通过课堂教学内容、环境、方法等的改进,实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回复,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此外,师资队伍是影响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高低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而建立一支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并热衷于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工作的外语教师队伍更是当前我国高校培养创新型外语人才的关键所在。
3、建立健全外语人才就业机制,提高外语人才的实际工作价值
完善外语人才就业机制的根本途径就是要进一步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教育,更新他们的就业及择业观念,鼓励他们通过各种途径、各种方式自由择业或创业,促使其尽早找准自身的职业定位。这要求我们教育机构要发动一切学校或社会资源帮助大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成人成才,其主要目的就在于完善外语人才学习与培养的整个过程。其优势就在于:一方面,能够加强外语人才后期综合素质的提高,寻求人才自身价值最大发挥。另一方面,学校与社会的直接对接,能够从很大程度上降低人力资源寻找工作的成本,直接实现外语人才的对接培养,加快人员的适应性,提高外语人才的实际工作价值。
四、结束语
总之,随着我国教育规模产业的不断发展和壮大,外语人才培养机制的不断创新已经成为了我国外语事业发展的趋势和方向。这就要求我们要充分考虑到我国外语教学模式的特点和不同渠道,适时更新外语人才教学的培养理念,完善外语教师考核制度,建立一支高素质创新型外语教师培训团队。同时,要以外语人才教学的实用性目标为指导,全面和系统的分析出我国外语培训机制中存在的巨大潜力,通过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和转变教育发展理念的方式来提高我国外语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实现我国外语人才培养机制的长久、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梅德明,朱晔等.国际化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石油 管理 创新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加快,石油企业也逐步走向市场,同时,在我国加入WTO之后,更面临着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压力,出现了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新方向。如何优化石油企业管理,对资源进行有效配置,提高经济效益是亟待解决的任务,其关键还是在坚持可持续发展观,进行创新。我国石油企业的管理创新,其实就是要结合西方的先进管理模式,探索具有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石油企业管理模式。本文针对我国石油企业管理现状,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提出了我国石油企业进行管理创新的建议。
一、关于石油企业下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可持续发展在今天已经成为各国共同的理念,其强调的重点在于经济与社会环境的统一,但如何实现自然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仍旧需要长时间的尝试与探索。
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却不等同,而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并不是不能调和的矛盾。对于石油企业来讲,如何实现石油工业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其方法除了在生产方面采用先进技术和工艺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清洁生产之外,在管理上还应该实现对资源的合理调配。通过不断改善管理,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或消除污染,从而降低对环境的破坏。
二、我国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关于我国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的现状
(1)创新意识不强
整体而言,我国石油企业管理队伍的创新意识不强,缺乏相应的创新经验,加上社会变化万千,管理队伍的技术知识不能适应这种社会变化的需求,达不到创新的要求。其原因在于没有从根本上树立创新的理念,许多工作人员仍是抱着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的态度,对创新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
(2)参与主体狭窄
目前我国石油企业中,参与管理创新的人员主要是以管理专业为主,既懂管理又懂技术知识的专业操作人员很少,造成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的主体狭窄,不利于管理创新工作的展开。
(3)创新内容简单,方法单一
当前的石油企业创新重点仅仅在于企业内部某些单一的领域内,没有将创新引入整个石油企业中,不能从根本上形成固定的管理创新制度。加上创新经验的缺乏,在创新方法上主要借鉴其他行业的创新方式,不具有独创特色。与其他具有先进管理的西方石油国家相比,我国石油企业的管理创新缺乏灵活性。另外,创新能力不足,其实效性不强,严重阻碍了石油企业的发展,也影响了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2、我国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的问题
我国石油企业由于长期处于计划经济的环境中,难以适应具有激烈竞争力的市场经济体制,加之管理层只是重点强调技术创新,忽略了管理创新,难以形成管理创新的氛围。其表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管理体制不完善
由于我国石油企业从计划经济转型而来,受其长时间的影响,大部分企业没有彻底地进行管理体制改革,企业管理组织机构不够完善。机构繁杂庞大,责任不明确,不能实现高度统一。加上人力资源利用的矛盾突出,各部门之间缺乏强有力的联系纽带,这些都制约了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的发展。
(2)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管理机制不灵活
管理机制不灵活主要表现在缺乏内在的激励机制,目前我国的石油企业管理创新部门多为行政部门,多以行政命令的形式办事。这就造成被动的多余主动,制约了员工的积极性。另外,在创新上只是强调口号,实际工作落实得较少。
(3)员工思想意识问题
在石油企业中,员工普遍存在这样的思想:进入石油企业便是抓住了铁饭碗。市场竞争意识、改革意识不够强,认为企业就会包办员工的一切,根本没有树立危机意识,过于安于现状。
三、关于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的途径
1、管理思想上的创新
无论何种企业,实现管理创新的前提便是首先在思想上进行创新,员工是石油企业的主体,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在企业内部加速人才的合理流动,拥有创新人才才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说,石油企业的管理思想创新主要是从三个方面来进行:一是创新经营目标,如今石油企业的社会性日益突出,这加大了石油企业在社会上的责任,所以,石油企业必须全面调整自己的经营目标。同追求最大化利润的传统企业相比,现代的石油企业经营目标便是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其次是战略目标的创新,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与企业实行合作、达成多赢成为网络经济时代的必然选择;再次是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坚持人本思想、实施人力成本管理是一种崭新的管理思想,这已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必然之路。
2、创新管理制度
创新管理制度是适应我国实施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石油企业进行重组改革后,其性质已成为股份制企业,在经济和行政方面没有形成统一的系统,这就要求石油企业进行管理制度的改革,按照新的企业管理制度建立新的管理体制。
3、创新管理方法
随着竞争逐渐市场化、国际化的趋势,我国石油企业除了利用自身的优势实现发展之外,还可以利用与他国合作的机遇,利用其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模式发展自身。同时,在信息时代的今天,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为石油企业也提供了新的管理方式,石油企业只有根据这些变化,依靠技术实现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的创新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只有在充分认识我国石油企业的管理现状及问题之后,才能深入了解管理创新对石油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坚持“以人为本”,利用现代先进的网络技术,结合石油企业自身特点,融合西方先进的管理模式,定能找到我国石油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之道。
参考文献:
摘要:从人员结构、知识结构、读者对图书馆服务的评价、业务培训情况等方面对河南省地市级公共图书馆人员队伍进行了调查和分析,找出了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队伍创新和实现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11)05-0063-04
为全面了解河南省地市级公共图书馆的人员队伍建设情况,2008年11~12月份,笔者通过发放表格、电话咨询、邮寄信函、实地考察等方式对我省15所地市级公共图书馆人员结构、知识结构、读者对图书馆服务的评价、业务培训情况等方面进行了调查采访,并对所反馈的信息作了认真的统计核实,目的在于使调查结果符合当前我省地市级公共图书馆的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总结我省地市级公共图书馆队伍建设的实践经验,分析人员队伍建设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找出产生问题的真正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切实可行的办法和措施,为我省地市级公共图书馆队伍创新提供决策参考,从而推动我省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1]。
1 河南省地市级公共图书馆人员队伍的基本情况及分析
1.1人员结构(见表1)
从河南省地市级公共图书馆现有人员结构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几个结论:①我省地市级公共图书馆除开封市馆未超编(现有编制79,现有人员57人)外,其他各馆超编现象严重。图书馆行业被当今社会认为是清贫行业,主要是职工的工资福利待遇比较低,大中城市图书馆、高校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有条件的纷纷跳槽转行[2]。但在我省各地市中,图书馆与一些经营不好,效益差的企业相比,却又是一个可以旱涝保收的事业单位,因此一些权力人士总是千方百计将自己的亲属、子女、关系户、朋友调进图书馆,文化系统为解决本系统子女和下岗家属的就业问题,也把图书馆看作是吸纳人员的最好去处,致使图书馆人员超编现象逐年上升。②从学历层次看,分布结构是从低到高的金字塔或亚腰葫芦型。学历起点低,高学历人才少,研究生学历空白。尽管从表1的统计数字表明目前我省地市级公共图书馆人员具有大专以上学历者超过60%,但真正起始学历为正规院校本、专科毕业生者不多,不少人员是高中甚至是初中毕业生,他们虽然通过函授、电大、自学考试等成人教育形式拿到了大专、本科学历,在文化专业方面有不同程度的进步和提高,但客观地讲,存在着先天不足,基础薄弱的问题。③从职称结构分析可以看出我省地市级公共图书馆正高级职称极少(只有1人),副高级职称偏少(只有57人),中级职称占专业人员的40%。原因在于公共图书馆的技术人员平时忙于实际工作,从事技术含量高的科研工作少,河南省职称晋升条件对于公共图书馆的技术人员来说有点太高。④从年龄结构调查中可以看出,由于历史形成,图书馆领导层有年龄老化的现象,而工作人员平均年龄在30~45岁之间。⑤从男女比例调查表中可以看出,我省地市级公共图书馆性别比例严重失调,大部分是女同志,业内人士甚至称图书馆为“女儿国”。女同志多的地方是非多,且许多女同志结婚后生孩子,许多时间投入到孩子、家庭上,精力分散,影响工作质量。还有许多女同志,孩子大了,职称有了,虽不高也是中级了,于是她们在工作上只求过得去,对自己的事业没有多少追求,满足于现状。这些都必定影响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1.2 知识结构(见表2)
人员队伍的知识结构是一个图书馆综合实力的体现,关系到图书馆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与服务效益。图书馆管理包括业务管理、设备管理、人事管理、经费管理、行政管理、党团政治思想管理等,因此图书馆管理需要多方面的知识,多方面的人才。
从笔者对15个地市级公共图书馆人员队伍知识结构的调查中得知,我省地市级公共图书馆人员队伍的学科结构、知识结构不合理。表现在:①知识结构比较单一,缺乏科班毕业的人员。在我省地市级公共图书馆从业人员中,具有图书情报专业学历的专业人员占图书馆总体人数的比例很小。其他专业的技术人员对图书馆专业深层次的内容了解不多,尽管都是大学生,但在图书馆岗位还不算十分称职,不能得心应手地解答读者提出的各种咨询问题,或完成好图书馆难度较高的业务工作。②外语人员短缺。由于因特网的迅速普及与应用,越来越多的图书馆作为一个节点联入网络并开展网络信息服务,而网络中流动的信息中英文信息量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在互联网上有95%以上的信息是英文,要想在网络中畅游,有效地开发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则需要具备一定的外语阅读水平,尤其是英文水平。③缺乏计算机人才。我省地市级公共图书馆中具有计算机专业的本、专科学历者除极少数馆外,绝大多数图书馆是空白,这对图书馆的现代化建设是极为不利的。
1.3 读者对图书馆服务的评价
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及态度代表着人员队伍的思想政治水平和职业道德状况,所以我们也将其列入调查范围。因这项调查如果全面开展涉及面太大(15个地市级图书馆及其读者),不易操作,因此我们仅对濮阳市图书馆主要读者群发放调查表,利用读者到图书馆借书,阅览的机会,了解读者对工作人员服务情况的反映。这次调查共发放调查表400份,收回384份,有效卷376份。通过调查,读者对工作人员满意的占33.60%;基本满意占48.18%;不满意占18.22%。仅从一个馆概括出15个地市的情况,难免以偏概全,但我们的目的主要是要说明我省地市级公共图书馆人员队伍的职业道德和政治思想状况,期望能起到“窥一斑而见全豹”的作用。
从调查情况看,广大读者对我们市级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工作和服务质量给予了肯定和赞扬,同时出于对图书馆的爱护和关心,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些宝贵的建议和意见。从提高工作水平角度出发,我们认为馆员服务意识不够强,敬业精神差,工作方法,尤其是语言艺术确实有待提高。
1.4 业务培训情况
最近几年来,我省地市级公共图书馆都重视在职人员的培训工作,并(去掉)针对不同对象,采取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进行培训。主要有以下形式:①有的馆充分发挥本馆潜力,以老带新,馆里自己办班,组织学习。图书馆请几位有工作实践经验的同志,发挥他们的专长,请他们当老师,在馆内举办学习班,每周五下午学习;有的馆从省里或高校图书馆请老师给馆里工作人员授课,集中培训。这种植根于本馆的培训方法,能联系本馆实际,学用结合,学员不离开工作岗位,一边学习,一边工作。②参加省图书馆或郑州大学信息管理系举办的图书馆学基础知识短训班,分编知识培训班等。③参加正规化、系统化的函授教育,电大教育,党校教育,远程教育等。
从调查及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省地市级公共图书馆业务培训已初具规模,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少,主要有:①部分领导对图书馆在职人员培训工作的意义认识不足,措施不得力,针对性不强,缺乏总体规划。有的图书馆对在职人员培训工作抓得不紧,放任自流,没有组织学习,即使组织了,也有“走过场”之嫌。②有的图书馆对业务培训重视不够,没有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和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职工参加学习的兴趣不大,积极性不高。③大部分图书馆经费比较困难,常年的包干经费除了工作人员的工资所剩无几,对选派一些同志到各类型学校深造或到外地培训有心无力,经费负担不起。④有的单位业务培训和继续教育目的的不够明确,没有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开办培训课程。培训内容老化、老套,用的教材甚至仍是八十年代的,导致不少人员还停留在传统的专业知识与观念上。⑤有的图书馆是为了应付上面的检查而进行培训,有的是为了完成年度计划而进行培训。
2 公共图书馆队伍创新与图书馆可持续发展应采取的对策与措施
从以上的调查和分析我们知道,我省地市级图书馆人员队伍目前确实缺乏,整体素质也不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人员队伍创新问题如不高度重视,势必影响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对图书馆人员队伍进行创新。笔者认为,对公共图书馆队伍进行创新和实现图书馆可持续发展应采取以下对策与措施:
2.1 图书馆管理层的创新
公共图书馆隶属于文化行政主管部门,自身没有用人权,造成急需的人才进不来,进来的人员素质低,不能满足需要的局面。因此,要通过体制改革,给图书馆自主用人权。要对图书馆的领导班子进行必要的调整以达到图书馆管理层的最佳结构,逐步组成一个专业知识、年龄、经验、才能、见识、身体、品德、素质都兼优的领导班子,并保持相对的稳定性。走马灯式的频繁调动也不利于熟悉情况,积累经验。图书馆领导班子成员的人数也应有所规定,人浮于事的现象应解决,领导多了反而办事难,耽误工作。图书馆管理者的知识结构也应该进行完善和创新,为了适应管理图书馆的需要,图书馆管理者的知识结构至少应当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一是领导管理的知识,二是图书馆学情报等的知识;三是信息技术的知识;四是文化法律的知识;五是市场财会的知识等[3]。
2.2 图书馆职工队伍的创新
公共图书馆要健康、稳步、持续地发展,要为广大读者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和文化服务,离不开图书馆职工队伍,只有拥有一支思想、文化、专业过硬的图书馆职工队伍才能创造出公共图书馆良好的发展态势。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与其他上级主管部门要重视图书馆人员队伍建设,图书馆要重视图书馆人员队伍创新。具体来说图书馆职工队伍创新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要通过以业务改革为目标的人事制度改革来进行队伍创新。首先,实行竞争上岗制,打破干部任用“铁交椅”制度,使真正有领导才能、热爱图书管理岗位的技术人员及时充实到科室领导层;推行全员合同聘用制,优化现有的人力资源,使每位技术人员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进一步加大地市级图书馆用人机制和灵活激励机制,把传统的岗位责任制与目标考核制、量化任务考核制、课题项目考核制、经济指标考核管理制等针对不同部门、不同岗位的多种管理模式结合起来,把传统的以职称职务高低为基础的工资制逐步改变为所任岗位,所担负工作任务挂钩的动态工资制,采取多种形式的激励手段,完善考核制度,以公平、公开的竞争为手段,完善队伍创新制度。其次,实施图书馆职业准入制度[4]。图书馆事业要兴旺,要发达,要持续发展,必须严把入口关。从事图书馆事业的人员必须要同律师、医生、会计师一样,只有通过了全国图书馆从业人员的资格考试,获得了准入资格证书方能上岗。按照国际上图书馆界成功的先例,建立图书馆员职业准入制度,求职者要先通过学历验证,然后参加图书馆学专业知识、计算机、外语和综合素质测试,确认合格后,才能颁发准入证书,等待图书馆正式聘用才能上岗工作。这既从根本上切断了不合格人员入馆渠道,又优化了图书馆人力资源。②倡导图书馆服务文化,提倡图书馆精神,使队伍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图书馆服务过程实际也是传播文明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可以有一些馆规条约来管束,使员工照章完成自己对读者的服务。但服务文化是图书馆组织的灵魂,是图书馆的一种精神,是图书馆人共同拥有的精神家园。每位员工有了这种自觉为读者服务的精神世界,他们便会不计较个人得失,把图书馆的利益放在首位,主动、热情地为读者服务,这是馆规条约管理不出来的服务境界。因此,我们要倡导服务文化,提倡图书馆精神,加强人员队伍的思想工作,不断提高人员队伍的思想觉悟,使之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只有这样,才能把为读者服务作为思想和行动的准则,才能为图书馆事业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力量。③队伍创新要在现有的基础上调整提高。首先,提高图书馆人员队伍的学历水平,改变图书馆人员队伍知识结构单一的状况。人员队伍的学历水平是衡量其知识结构和素质水平的一个基本标志,图书馆事业要发展,就必须提高人员的学历水平。由于近几年图书馆的现代化速度明显加快,馆舍越来越豪华气派,设备越来越先进,而图书馆人才缺乏的状况越来越严重。在目前河南省地市级公共图书馆人员队伍中,既有一定专业学科知识又懂计算机、外语的人员匮乏,先进设备不能充分使用维护,电子文献不能充分开发利用,现代化服务不能正常开展,用户的高级需求难以得到满足。为解决上述矛盾,图书馆急需高学历人才,特别是掌握现代化技术和具有现代化管理理念的人才,这就要求地市级图书馆要陆续出台学历教育奖励办法,鼓励技术人员参加学历教育,特别是急需专业学历的学习。其次,优化图书馆人员队伍的年龄结构。大至一个社会,一个单位,小至一个家庭,都是由老年、中年、青年等不同年龄的人组成,不同年龄的人既有不同的智力,也有不同的职能,有的任务需要老年人来承担,有的工作需要中年或年轻人来完成。一般而言,一个完整的年龄结构,应该由“老马识途”的老年,“中流砥柱”的中年,“奋发有为”的青年构成一个具有合理比例的综合体系,并处于不断发展的动态平衡之中。只有这样的年龄结构,才能按照人的心理特征与智力水平,发挥其各自的最佳效能。
2.3 引进和猎头新成员的创新
引进和猎头的新成员是图书馆队伍创新方面十分重要的一环。引进和猎头的新成员应该是高层次的、复合型的、网络技术水平较高的或经营型的人才。要改变图书馆的一些岗位“什么人都可以上岗”的陈旧观念。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曾经在一年中引进3位博士生、2位硕士生和1位本科生,其中3位博士生被安排在一线阅览编目岗位,他们一上岗就具备了良好的计算机、外语及文化水平,使一线的服务和编目质量明显提高。国家图书馆近年从社会上引进信息技术人员,使全馆的系统网络管理明显改观。这些都是引进与猎头新成员带来的新气象。作为发展中的地市级图书馆,引进与猎头人才更是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 蒋丽静.论人力资源管理的现代化是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J]图书馆论坛,2004(5):51-53.
[2] 赵益民.21世纪公共图书馆的社会责任与社会职能.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9(2):11-14.
[3] 吴建中.公共图书馆发展战略思考[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76.
这是中国扎实推进《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务实举措,更是在过去30年孜孜以求探索可持续发展历程上具有战略意义的飞跃。
从《中国21世纪议程》的“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科技部一直是主要推动者。为此,5月9日,记者专访了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司长吴远彬,深度解析我国这一举措背后的深意与布局。
可持续发展是我国新时期的自觉选择
刚刚落座,吴远彬就打开了话匣子,侃侃而谈目前受人关注的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诞生的背景。
“在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之前,我国已经历了30年的探索,如今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我国自身发展的迫切需求和国家发展战略,是一种自觉自愿自主的行为,这已成为中央和各级政府的共识。”吴远彬说。
回顾起来,最初是从1986-1996年,提出“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1986年,原国家科委、国家计委、国家体改委等部门提出选择江苏省常州市和无锡市华庄镇,开展城镇社会发展综合试点工作,探索一条区域经济与社会、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新路。
1994年,中国政府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确立了中国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框架。同年7月,实验区协调领导小组召开会议决定将落实《中国21世纪议程》、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作为社会综合实验区的指导思想,要求各实验区率先建成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地。1997年12月,“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更名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在这30年间,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在中央各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共同努力和参与下,已在全国建立了189个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为中国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发挥了积极推进作用,形成了国家和地方两个层面共同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格局。
“而从去年底_始,我国提出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这是为了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家从更高的层面对可持续发展进行布局。”吴远彬在回顾中国在可持续发展探索历程之后总结说。
关于创建示范区的用意何在?吴远彬解释,“这次由国务院牵头部署,由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具体推动落实,是新时期贯彻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布局的重要举措,示范区建设将来要形成新经验、新做法、新模式。而这不仅是完成落实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外部承诺,更是要通过示范区建设探索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模式,针对不同的典型性问题提供系统的解决方案,并加以推广。”
吴远彬认为,示范区创建伴随的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转型。中国如今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进入了新的阶段,提出了“五位一体”整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大发展理念”。而这些都与可持续发展是非常契合的。可以说,我国政府早已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未来发展的必然路径。
“国际社会也非常关注示范区建设。《方案》以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立即联系科技部,明确表示,希望中国通过示范区建设为国际社会提供可持续发展的经验和做法,也愿意将他国优秀的经验介绍给中国,并期望中国把示范区建设的阶段性成果通过UNDP传播出去。”吴远彬自豪地说。
“现在我们都是主动自觉地落实《巴黎协定》《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这是中国发展到新阶段、新时期的必然要求。未来中国的发展就是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吴远彬肯定地说。
从点到面寻找系统性解决方案
当然,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与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并不是割裂的。吴远彬认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在3个方面取得了成效,为创新示范区建设打下了基础。
第一,在推动可持续发展理念上发挥了重要作用。20多年以前,可持续发展还是一个比较新的理念。而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主要是,探索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在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如何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从理念上讲,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解决了我国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问题,扭转了过去只注重GDP的传统发展观念。
第二,在不同类型的地区探索了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和模式。189个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各自面临的发展问题都不一样,如资源枯竭、环境污染、水资源短缺、产业滞后等。经过这些年的探索,已经积累了不少成功经验。
第三,探索科技创新与社会发展相融合。过去这些年,实验区在实践中依靠科技创新开展实验示范,探索创新在不同类型地区的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作用机制和模式,为不同类型地区实施可持续发展提供示范样板,发挥科技创新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引领和带动作用。
在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基础上,这次国务院出台了《方案》,是国务院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要工作部署,是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的重要行动,是推动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务实举措,用意深远。
吴远彬表示,这次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主要目标有三个。第一,不断增强科技创新对社会事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这次示范区建设一个很重要的目标是通过科技创新来引领解决若干瓶颈制约问题,也就是要通过创新驱动推动可持续发展。
第二,明显提升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程度。我们要很好地落实可持续发展理念,推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步提升,也就是协调性更强,使“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得到更好的落实。
第三,在“十三五”期间创建10家左右创新示范区,每个创新示范区都要瞄准具有典型性的问题,通过实施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平台能力建设等系统解决方案,取得实效,形成模式,对内为其他地区提供示范带动效,对外为其他国家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供中国经验,讲好中国故事。
根据这三个任务,吴远彬介绍了示范区建设要遵循的4个原则。第一,创新驱动。这次示范区建设不仅仅是为了保护环境,而是要通过科技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在此基础上找到经济发展新动力、新空间。
第二,问题导向。示范区的建设首先要找到需要解决的制约地区发展的瓶颈问题。只有先找到问题所在,比如环境问题、健康问题、安全问题、资源枯竭问题、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等,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系统解决方案。
第三,地方主体。与之前不同,这次创新示范区建设以地市级为实施主体,地方政府要高度重视,制定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和建设方案,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和条件,建设服务平台和服务体系等。
第四,多元参与。健全政府、企业、研究机构和社会各方共同参与的机制,特别是企业和社会公众参与。同时开放共享,吸引汇聚全球创新资源,形成经验后再向国际社会分享。
吴远彬还透露,为了保证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示范区的落实,将来要组织专家对示范区建设的过程进行监督、评价以及考核,并提供服务。目前,科技部正在梳理支持创新示范区建设的相关政策。
企业是不可或缺的实施主体
今后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示范区将如何实施,是目前全国都非常关心的问题。吴远彬在访谈中披露了目前进展情况和未来计划。
“《方案》以后,我国各地反映非常强烈,各个省市都提出了要创建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的愿望,并提交了申请报告。一些地方已经根据《方案》提出的要求,组织专家进行研究,制定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和建设方案。可以说,示范区筹建工作目前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在谈到示范区具体建设时,吴远彬表示:“政府只是一方面,主要牵头负责前期制定规划、实施方案,制定政策,搭建平台。一旦规范出台以后,就要实行多元参与机制,让市场主体、社会资本找到参加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的切入点。”
这也是与《方案》的要求一致的,即“要统筹利用企业投入、社会资本、财政资金等,支持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
“政府要听取专家的意见,针对当地的典型问题制定科学的规划和政策引导,为市场的参与搭建好平台,让市场主体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目标”。
他举例说,随着老百姓对医疗卫生健康的越来越关注,未来健康产业肯定是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已经有不少企业进入了养老、健康保障行业,在创新示范区的建设中也有不少类似的任务,要注重引入企业参与。另外,环保产业也是朝阳产业,现在许多公司非常重视环境保护技术开发,在环境治理工程中注重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
那么,政府在前期制定规划时如何让企业参与进来?吴远彬建议,“在编制实施方案中,政府不能一厢情愿,要注意吸引实施主体――企业参与。既要听取专家的意见,也要邀请参与未来示范区任务实施的企业一起讨论,吸收企业的意见。” 我国很多园区通过积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突出培育创新性型企业,解决发展瓶颈问题
关于示范区建的考核指标问题,吴远彬透露,这些考核指标既要与国际上有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相衔接,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有17类指标,有些并不是创新示范区关注的重点,而且每个创新示范区的问题不同,目标不同,要求不同,指标也不同。重点结合不同创新示范区建设的任务要求,针对具体区域的特点和问题进行确定。
关键词:科技创新;低碳经济;协调发展
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面临能源保障脆弱和环境状况恶化的双重压力,为了应对全球气候问题我国还必须面对碳排放与控制的挑战,碳排放控制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的制约因素。事实上,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与核心内容。以发展低碳经济为抓手,全面提升我围的科技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提升科技进步对发展经济和节能减排的贡献率,使低碳科技创新成为我国创新性国家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
一、低碳经济的本质分析
低碳经济定义为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及其转型升级、促进清洁能源的规模化利用,达到减少化石燃料等高碳能源的消耗,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目的,形成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种经济发展形态。低碳经济的本质是能源的高效利用以及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低碳经济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一是节能减排,提高能源利用率;二是发展包括可再生能源、核能与氢能在内的清洁能源,改善能源消费结构;三是实现碳排放控制,通过生态碳汇建设、碳捕获及碳利用技术的进步,消减二氧化碳的排放及其影响。因此,发展低碳经济需要节能减排技术创新、清洁能源技术创新以及碳捕获与碳利用技术创新的强有力的支撑。
二、科技创新在低碳经济中的作用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实质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建立清洁能源结构,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协同作用的结果。只有加强科技创新,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源和环境问题,提高产业竞争力。建立可持续发展能源体系,是低碳转型和增长方式转变的有力支撑。在体系的建立过程中,减轻单位GDP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问题,离不开科技创新;发展安全清洁的核能技术和先进的可再生能源技术,解决在创建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系统过程中的重大科学问题,离不开科技创新;研究非传统化石等新能源技术.探索非化石能源规模化利用的可能途径.更离不开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建成可持续能源体系的根本。加强国际合作是助推低碳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科技创新是深化国际合作的重要载体和纽带。通过气候变化的新国际合作机制,引进吸收消化发达国家在能源技术和低碳技术方面的先进技术,参与制定行业能效与碳强度标准和标杆,使我国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低碳技术、设备和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促进低碳经济发展。
三、科技创新与低碳经济的协调策略
(一)重视低碳技术的研发投入
虽然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综合国力和科学技术取得了重要发展,但是与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相比,还是存在着较大差距,特别是代表着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低碳技术,更是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经验表明,要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科技创新不断在知识、技术等方面进行不断革新,通过科学技术这一重要力量保持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所以,就我国目前在低碳经济和技术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我们国家和地方政府应该积极鼓励企业、研发机构实施科技创新战略,继续加大科技资金投入,不断提升我国的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低碳技术。一方面,企业自身要通过多渠道筹集资金投入到研发中;另一方面,政府要在政策上给予支持,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向低碳和新能源产业放款,提高研发资金的整体水平。国外发达国家在新能源和低碳方面掌握着关键技术,处于技术领域和占据技术的制高点。我国低碳技术相对落后,管理水平也不高,需要加强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通过自身的研发实力,吸收和消化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进一步赶上发达国家和掌握先进的新能源技术。
(二)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相结合
科技创新能够提高企业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但科技创新的基础是制度创新。制度创新是通过建立激励制度以制度创新推动科技创新。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首先要进行制度创新,通过建立相关的制定和机制,例如在人才培养和引进、专利技术保护等方面建立相关的激励制度,营造一个较好的制度环境就可以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上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企业的研发活力,推动企业不断进行技术研发和创新,从而提高企业在低碳产业上的技术提供,形成产业发展的基础动力。制度的创新需要政府统筹协调,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功能,共同制定新能源和低碳发展的相关制度,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制定创新。科技创新要以制度创新作为基础,进而带动企业的科技创新,以此形成低碳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三)掌握核心科学技术
新能源被业界专家普遍认为是2030年后的产业主流,而守着丰富煤层气资源的晋城,如何使煤层气成为今后新兴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需要我们加大引进新技术和自主开发的力度,在掌握核心技术的基础上,开发利用好煤层气,使煤层气产业为晋城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实现传统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同样是摆在我们目前的一个重大课题,而实现煤炭产业的绿色环保发展,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经济效益,同样需要科技作保障。煤炭等传统能源只有通过科技进步,才能提高效能,降低能耗,向绿色经济方向转型。因此,我们要加快推广应用新技术、新产品,提高研发生产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和安全保障能力,促进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结构升级。
综上所述,我国的科技创新一定要紧紧围绕着企业现有的生产水平或者是未来一段时期的发展水平进行研发投入,只有将科技创新系统和低碳经济发展系统进行协调发展才能使得这两个系统间共同推进、共同发展,才能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 科技创新 创新团队
知识经济时代,国家、地区乃至企业间的差异日益体现在知识创新能力的差异,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核心,能否培养出大批具有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的人才则成为这一战略能否实现的关键。作为创新人才培养主阵地的高校对创新人才培养的路径和体系进行探索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应有之义,在诸多探索中,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载体和形式广泛受到认可。
一、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现状考量
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意义已毋庸赘言,当下也涌现出一些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方面的优秀案例,譬如华中科技大学的3个大学生课外科技团队冰岩作坊,dian团队、联创团队,以及2014年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励基金委托团中央学校部启动遴选出的100支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这些团队在学术研究、科技竞赛、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或显示较大潜力,也成为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成功典型。然而考量当前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现状,仍有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有意愿参与科技创新团队学生数量多,可提供的教育资源少。
近年来随着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在育人实践方面成效的彰显,以及高校相关政策制度引导、舆论宣传等方式的作用下,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在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上的意义越来越为学生认可,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很大提高。然而,当前很多高校所能提供支撑学生参与科技创新团队的教育资源还严重不足,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这种教育资源的不足一方面是人力资源的不足,主要是科技创新团队的指导教师、管理人员方面的不足。另一方面是现有的实验室场地、仪器设备等硬件资源的不足,这两方面的资源不足限定了参与科技创新团队的学生人数。
(二)应赛型团队多,持续性研究型团队少。
当前很多科技创新团队的组建是基于参加某项科技竞赛活动,这种组团模式往往带有很强的功利性,在团队运作上有很强的突击性。往往利用寒暑假等时间段进行短期集训然后参赛,一旦比赛结束,团队也就解体了。这种模式难以形成稳定长期的团队,因此研究多为个别化的研究,难以有长远发展,所以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作用是有限的。
(三)低水平团队多,高水平团队少。
由于难以形成可持续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当前很多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还停留在验证性的水平上,开展的科技创新活动科技含量低。另外,缺乏教师的有效指导,导致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成功率低,成果缺乏实际应用价值。这些问题的存在,阻碍和制约了本科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向纵深方向发展。
综合上述科技创新团队存在的诸多问题,我们不难发现问题的根本在于当前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缺乏明晰的团队发展的路径规划,并缺乏保障科技创新团队运作的相应制度规范。因此影响现有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可持续发展,难以形成高水平的团队。这种可持续发展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对参与科技创新团的学生个体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持续培养。二是对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可持续发展,很多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刚具雏形,就因竞赛、项目的结束,或者团队成员毕业等因素的离开戛然而止,难以形成高水平的团队。
二、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培育
笔者所在的高校是一所具有行业特色的工科院校。笔者担任二级学院分团委书记已有几年时间,作为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管理者,承担学院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组织和日常管理工作,同时也作为学生科技协会社团、竞赛团队的指导教师,亲自指导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活动。在实践中,通过对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现状分析,结合学院的实际情况,构建了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培育模式,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近年来学院学生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节能减排大赛、周培源力学竞赛等活动中取得了良好成绩,另外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在学院人才培养方面也发挥了突出作用。
团队的成熟运作不可能旦夕可成,学生的创新能力也不会一蹴而就,根据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发展规律及创新人才培养的特点,我们在可持续发展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模式中将团队构建划分为三个递进发展的阶段,即协会/社团、任务型团队、创业团队。下面将利用《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发展三阶段对比表》,从驱动类型、组织形式、管理模式、培养途径、教师角色、保障平台等方面对可持续发展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培育模式进行解读。
(一)组织架构设计
从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三个阶段的组织架构看是呈金字塔形的,塔座是参与人数最多科技协会、科技社团。其定位于激发学生参与科技活动的兴趣,满足有兴趣的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需要。这一阶段基本对学生不设专业门槛,不设能力门槛,只要有意愿均可以参加。参与这类协会、社团的学生主要是以兴趣为驱动,他们或是以个体,或是以兴趣小组的形式参加到科技协会、社团中,此阶段只是团队的雏形,还不能称之为团队。任务型团队介于金字塔底座和塔尖之间,是科技创新团队承上启下的部分。该阶段是基于某项具体的任务而组建团队的,它是在众多参与协会、社团的学生中通过竞争性选拔产生的。团队的组建有具体的目标,是为完成某项课题研究,或者参加某项科技竞赛活动。创业本身就是一个创造新事物的过程,也是创造出一种新的产品或服务满足社会的需要。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在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已有创新科技成果方面有天然优势,因此可以加以引导促成发展成为创型的团队。创业型团队是在优秀任务型团队的基础上产生的,通过引导任务型团队将自身的创新成果转化应用,或者在市场调查和实际需求的基础上选定团队科技创新项目。
在管理模式上,协会社团实施的是松散型的管理,是在扶持其发展的前提下,给予管理空间,虽然在管理中呈现松散的状态,但是通过共同的兴趣“黏合”,从而提高组织效率,使组织“松而不乱”。松散型的管理在学校常规管理和保持协会社团的活力上找到一个最佳的平衡点,既对协会社团的发展做到宏观把控,又保持其作为学生组织的原生态、自发性。任务型团队主要实施项目化管理,项目化管理以具体的项目带动人力、物力的整合,优化资源配置,其在一些大型工程和复杂活动中取得良好管理效果。在任务型的科技创新团队中,实施项目化管理是以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发展为目标,对课题项目和竞赛项目的可行性进行宏观把握,注重过程控制,通过项目计划、项目实施、项目控制、项目验收和评价等程序,实现项目全过程的动态管理,实现项目目标。在创业型的团队中以自我管理为主,这一阶段团队发展已趋于成熟,且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着眼于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开展自我管理对于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至关重要,它既是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成长、自我发展的重要途径,又是由创业型团队的团队类型决定的。
(二)培养体系建设
可持续发展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培育模式,在团队发展的三个阶段的培养体系建设上各有侧重,主要从培育方式、教师在团队建设中所承担的角色进行顶层设计。
1.协会/社团阶段的培养体系建设。在培育方式方面,协会/社团阶段主要科技知识竞赛、论坛、讲座等活动,有意培养他们的动手、动脑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为其后续参加更高层次的科技创新活动打下基础。这类活动形式灵活多样,学生参与人数众多,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机会,同时也能保证为后面科技创新团队的组建提供足量的可选队员。在实践中注重建设与专业相关的协会、社团,利用协会、社团的搭建的平台,组织相关活动引导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兴趣。例如笔者所在学院目前三个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能源工程专业、工程力学专业,根据三个专业的专业特色成立的相应的协会、社团,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电子设计协会、程序协会;能源工程专业的节能减排协会及流体力学专业的力学协会。这些与专业相结合的科技社团、协会的成立,保障了学生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协会活动、学科竞赛。如电子协会的小车竞赛;节能减排协会的节能寝室大比拼、力学协会开展的“乒乓球投篮”、“鸡蛋大冒险”、“筷子承重大PK”等极具专业特色的活动,这些活动逐渐形成各自的特色和品牌。通过活动的开展,协会和社团为学生加创新活动、展示个性和培养能力搭建平台,并通过各种竞赛活动传、帮、带、促,培养和发现一批具有潜质的人才,成为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人才库。
在这一阶段教师主要以协会社团指导教师、管理教师的角色出现,也就是这一阶段参与的教师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以学科教师为主,为学生提供创新知识指导的专业教师,他们主要承担学生协会社团的学术讲座,创新知识和基本的创新技能的传授。另一类是以学工线教师为主的管理教师,他们主要负责协会社团的基本章程制定、日常管理等工作。
2.任务型团队的培养体系建设。“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仅依靠知识的获得,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大学生直接经验的积累,参加各类项目或重大比赛就是他们获得这种直接经验的重要渠道”[1]。任务型团队主要以实际的项目锻炼为主,这一阶段的团队是基于某一项目或者某一科技竞赛活动而组建起来的,既可以由学生自发组团,又可以由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在协会、社团里的表现筛选组建。他们研究的项目或者是由教师的科研项目分解出来的小项目,或者是目标明确的参与某项科技竞赛活动,例如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节能减排竞赛、周培源力学竞赛等。基于项目或者课外科技竞赛而组建的团队往往具有短时效应显著、针对性强、培训集中等特点,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任务型团队主体是学生,但项目导师的作用举足轻重,特别是在团队选题立项方面,受制于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和科研创新能力,创新团队的科研活动的选题还需要项目导师在研究的前景、可行性等方面进行把关指导。此外,由于在传统的大学课堂教学中,团队的构建还未成气候,学习更多的是由教师单向地向学生灌输知识信息,因此在任务型的团队中,项目导师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介绍相关的知识与提出研究的问题、给出分析的切入点与研究路径的提示,通过互动使学生的问题和困惑及时得到解答。在指导过程中,项目导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创新意识、探究精神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创业团队的培养体系建设。当前绝大部分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因为缺乏对社会需求的有效认知及资金支持,做出的创新成果往往只是一种“概念”,难以转化为产品。要将科研创新团队继续培育形成创业团队,就需要借助校内外创新实践基地和创业孵化基地,将团队的科技创新成果进行转化,助推团队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要对团队的成员进行创业知识的培训,帮助他们认识企业在社会中的作用,并且帮助学生了解创办和经营企业的基本知识和实践技能,从而提高他们的创业能力。教师的支持系统中除了需要学科教师的技术支持外,还要为创业团队配备创业导师,对重点的创业项目进行跟进式的帮扶指导,根据项目的需要,提供政策支持、协调校内的资源。当优秀的创业型团队成长成企业公司后,反过来可以通过吸纳科技创新团队成员,提供资金、仪器设备等方式反哺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发展,形成双赢的局面。
(三)保障平台建设
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物质保障和资金支持,更离不开规范的管理制度和良好的激励机制对团队的发展提供良好运作的环境。因此除了做好团队组织架构的顶层设计、完善团队的培养体系的构建外,还要对根据团队发展的规律对保障平台进行系统构建。
1.制度规范建设。制度规范建设是激发师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团队科技创新活动规范有序运行的保障。在制度建设上,一要有保障协会、社团、创新团队运作的规章制度,比如对科技协会社团自身定位、活动形式、参与条件、退出机制进行规范的协会社团自身的章程,学校对协会社团进行管理的协会社团管理办法;二要有对学生个人、团队科研课题、项目申报、立项、过程管理、经费报销、课题项目验收的相应制度;三要有激发学生、教师参与科技创新团队活动的相应制度,比如对教师参与科技创新团队活动的工作量计算制度、学生参与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学分认定制度、师生参加科技竞赛活动获奖的奖励办法等。
2.实践平台建设。科技创新是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实践平台的建设极重要。在资源有限的背景下,优化资源配置,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资源是保障科技创新团队良性发展的有效途径。
充分利用工程训练中心的基地作用,为科技团队提供基础训练平台。通过近年来的建设,高校工程训练中心得到快速发展,特别是教育开展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与质量工程”项目的实施,“高校本科实验教学建设进入一个全面建设阶段,作为综合性工程实践教学新模式载体的工程训练中心的建设也进入快速发展时期”[2]。以我校工程训练中心为例,中心现有建筑面积8500m2,设备总资产1485万元,设备台套数1547余台(套),其中10万元以上设备33台(套)。拥有包括数控车床、数控铣床、线切割、加工中心、工业机器人、激光雕刻机、电子贴片、线路板雕刻等机械和电子先进制造设备。可面向全校工学、管理学、理学、经济学、医(药)学多学科门类30余个专业学生开展机械制造实训、电子实习、工程综合实践,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创新训练、学生课外科技能力的培养、技能培训。在团队建设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平台,特别是对还在协会、社团阶段的学生而言,应充分发挥工程训练中心的设备资源优势,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根据科技创新团队科研项目、课题的研究需要,建立开放性实验室,充分利用院、系的实验室师资、场地、设备等现有教育教学资源,为团队开展科学研究创造良好的环境。在此基础上可以专业实验室为依托,组建学生教学创新基地。笔者所在的学院就充分整合资源,成立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园,开辟专门的场地,并根据学生创新活动需要,协调各专业实验室的实验设备的借用。创新园除了承载各协会社团、科技创新团队的科技创新活动外,还建立科技活动交流制度,开展科技小报告、科技作品展等活动,并创办自己的刊物《计测学院创新学报》,通过这些举措使学生能获得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所需的知识、信息、技能和示范经验,并形成相互交流的机制。
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创新人才培养有效途径,而以团队形式开展的大学生科技活动符合当代科学研究发展的趋势,在学生创新能力、协作能力培养方面更有其特殊的意义。本文在分析当前大学生科技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上,根据实践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科技创新团队的培育模式,着重厘清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发展的不同阶段,并针对不同阶段的特点在管理、培育方式、教师支持等方面进行梳理。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科技创新团队的三个阶段仅仅是团队发展三个不同阶段的存在形态,其人员的流动是动态的。它为参与科技创新团队的学生个人的创新能力的发展提供了不同的平台、载体,并明确了培养的侧重点,同时也为科技创新团队的发展确立了明晰的发展路径。
参考文献:
[1]侯文军.当代大学生创新团队建设途径[J].江苏社会科学,2010年教育文化社会科学版.
[2]梁延德.我国高校工程训练中心的建设与发展[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6,VOL30(6).
[3]凤启龙.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体系建设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9.3,VOL30(3).
[4]丁三青,王希鹏,陈斌.我国高校学术科技创新活动与创新教育的实证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2,VOL30(1).
【关键词】绿色会计,渔业企业,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渔业大国,渔业产量自改革开放以来迅速增长,但伴随着渔业的高速发展,一系列的问题与矛盾日益凸显,最主要的矛盾就是日益增长的捕捞强度和不断衰竭的渔业资源之间的矛盾。从而引发了一连串影响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例如渔业环境的恶化,渔业资源的枯竭以及水产品不安全问题等。在新形势下,传统渔业高投入低产出的发展模式必然造成渔业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海洋生态环境的破坏,严重阻碍了渔业企业的长期发展,现代渔业发展观要求企业从长远利益来看,将内部绿色会计制度的建立和外部科技创新相结合,来保持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
一、绿色会计的基本理论及思想
绿色会计是基于传统财务会计不能有效的反应资源衰竭和环境恶化的基础上产生的,也称为环境会计。绿色会计通过强调环境资源的稀缺性及不可再生性,通过以货币计量为主,多重计量方法为辅的计量原则,基于传统财务会计的四大基本假设及可持续发展假设,正确处理企业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企业的经济活动及拥有的环境资源进行核算和监督,使企业的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因此,渔业可持续发展即经济可持续发展这一思想在渔业领域的延伸和具体化。
二、当前我国渔业的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科技创新和节能高效是推动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但维持这一不竭动力的前提是在企业内部建立一整套完善的绿色会计核算体系来进行会计核算与监督,由此引导企业自主地进行低碳环保和节能高效的渔业活动。因此绿色会计是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
1.海洋渔业资源的过度开采
近年来,海洋渔业的主要增长点为低值鱼类,而重要经济鱼类不能形成鱼讯,渔民的出海作业天数和收入受到严重影响。我国海域的水生生物物种丰富,但随着我国海洋捕渔船只数量激增,渔具选择及捕捞作业方式缺乏科学性,捕捞强度远超过了渔业资源的再生能力,极大的破坏了渔业资源和渔场环境,使得近海渔获量中优质鱼类所占比例已经不足30%,渔业种群的增殖与恢复能力下降,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受到严重制约。
2.海洋渔业环境的污染严重
由于海水养殖、渔船废弃物、陆源污染物及溢油事故等,我国近海水域污染日益严重,近岸海域生态系统严重受损,珍稀濒危鱼类物种继续减少,人为破坏海洋生态的违法行为并未得到有效遏制。此外,在地方短期利益的驱动下,各类临港工业及交通运输项目一哄而上,以及大规模填海工程导致近岸海域的自然景观遭到破坏,滨海湿地的丧失,使得海洋渔业的生态环境严重受损。
三、建立绿色会计制度对渔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在渔业企业内部建立绿色会计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有助于推动渔业的科技创新以及渔业资源与环境的高效利用
利用绿色会计制度进行会计核算是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归根结底海洋环境资源才是渔业的根本,因此需要将其量化,加之数据分析,绿色会计通过具体核算环境污染,防治和开发的成本费用以及环境维护和开发形成的效益,综合评估渔业活动的经营成果和环境绩效。对我国渔业经济而言,只有在企业内部建立完善的绿色会计体系才能引导企业自主的推动技术创新,从而突破资源和环境约束,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传统渔业模式向现代渔业模式转变,促进渔业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绿色会计制度要求渔业企业必须走低耗、环保、集约经营的道路,满足了现代渔业发展的需求。
2.是渔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可持续发展对绿色会计不断提出新的要求,绿色会计也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支撑,因此绿色会计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由于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环境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迫切需要渔业企业内部会计核算制度的绿色革命和外部渔业作业方式的技术创新。当代渔业企业要做到绿色经营, 就应根据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改变过去一味追求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的高速发展和短期利益的观念,具体核算渔业经营活动中渔业资源以及海洋环境的成本损耗和经济效益,从根本上摆脱传统渔业的粗放经营模式,对海洋渔业资源进行合理高效的配置以及海洋生态环境维护和改善。
四、结论
随着渔业资源和捕捞强度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渔业企业经济效益的发展与海洋资源环境间的联系也将会越来越密切,要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快企业内部会计制度的改革,用绿色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夯实渔业产业基础,大力开展渔业产业的科技研发,提高作业方式及作业工具的技术含量。尽管绿色会计革命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其发展前景不容小觑,尤其对主要依靠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为发展背景的渔业而言,绿色会计制度更为重要,鉴于此,渔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政府和国家在制度和技术上的大力支持,才能真正实现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由晓琴.关于科学发展观下推行绿色会计的探讨[J].科技和产业,2010(06)
[2]李小青.绿色会计与可持续发展[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