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海洋文化的特征范文

海洋文化的特征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海洋文化的特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海洋文化的特征

第1篇:海洋文化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海洋文化生态;特性;影响因素;路径选择

[作者简介]张永贞,广东海洋大学思政部硕士研究生;张开城,广东海洋大学思政部主任,海洋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硕士生导师,广东湛江524088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9)10-0162-03

一、海洋文化生态的概念

(一)海洋文化生态概念

英国生态学家坦斯利(Tansley)首创了生态系统(Ecosystem)概念。他指出:我们所谓的生态系统,包括整个生物群落及其所在的环境物理化学因素(气候、土壤因素等),它是一个自然系统的整体。那么所谓的文化生态是指文化的生存和发展所处的人文环境,甚至包括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文化生态”也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广义的文化生态,首先是一种世界观,或也可以说是一种文化观,是一种文化的生态学,狭义的文化生态,主要是指精神文化与外部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以及精神文化内部各种价值体系之间的生态关系。

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不仅创造了灿烂的大陆文化,也创造了辉煌的海洋文化。海洋文化就是在人们对海洋的不断探索和发现的历程中诞生,因而,海洋文化在人类的发展历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海洋文化只有“生态化”才能实现海洋文化的良好循环发展。那么所谓的海洋文化生态就是海洋文化的生存和发展所处的环境,也就是在海洋文化所处的海洋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中实现海洋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海洋文化是人类在所处的海洋环境中不断调整和更新的过程,这也就是海洋文化生态化过程。一个良好的海洋文化生态系统才能真正地反映海洋文化所蕴含的重要作用和无限的活力。

(二)海洋文化生态的特性

生态系统的特性决定了海洋文化生态的基本特性。从生态学的角度看,海洋文化生态具有整体性、动态性和主体性,

1 整体性。海洋文化生态作为一个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整体而言,海洋文化生态是由海洋文化和文化所处的环境组成的整体,二者相互适应、相互促进,从而达到一种平衡的状态。把握好海洋文化生态,应当从整体的角度去认识海洋文化生态;应当从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重视和发展海洋文化各种具体文化形式,特别是别具特色的海洋文化,优化文化生态的结构,优化具有特色的海洋文化发展模式。

2 动态性。按照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事物不是静止不变的,都是发展变化着的,用发展的眼光审视海洋文化生态,其应该是一个动态开放型的稳定系统。海洋文化生态的动态性主要体现在其时间和空间上的动态变化。海洋文化生态的动态性要求我们要以辩证法的运动变化的观点考察海洋文化生态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揭示其运动发展的规律,从而更好地对海洋文化生态进行维护及完善。

3 主体性。主体性是海洋文化生态所具有的特性之一。海洋文化生态的主体性特征是人在海洋文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海洋文化生态与人息息相关,人是海洋文化的生产、传播和消费的主体,是海洋文化生态的维护者。人在劳动实践过程中创造了文化的同时,文化也对人的塑造起了很大的作用,人在文化世界中的生存发展,彰显其主体性的价值和意义。总之,主体性是文化生态系统最为明显甚至是根本的属性。

二、海洋文化生态的影响因素

海洋文化生态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浩瀚的大海、独特的海洋条件为海洋文化的诞生提供了必要条件,孕育了具有深厚底蕴的海洋文化,因此,每一种海洋文化的形成背景都与其存在的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海洋文化生态的影响因素是研究海洋文化生态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海洋文化主体的文化生态意识

海洋文化属于区域文化的范畴。其传统价值观念、思维习惯、情感模式和行为规范经过长期的积淀和流传,成为独特的海洋文化资源,不同的文化主体拥有不同的文化生态意识。海洋文化主体是海洋文化的创造者、拥有者和传承者。文化主体是地方文化特色构成要素中最为重要和不可分割的部分,对其重要性和地位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定位,这是保护海洋文化生态的首要条件,在世界一体化的今天,海洋文化生态主体的文化生态意识的确立,是主体进行一切文化活动的前提。人们在享受现代文明的同时,也要考虑怎样将文化与生态整合,维护好海洋文化生态,怎样才能使优秀的海洋文化得以保护、发展和传承,仅仅依靠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海洋文化主体的文化生态意识对维护海洋文化生态具有决定性作用。

(二)海洋文化生态的平衡度

“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的输出与输入必须平衡才能保持它的稳态,因此,生态平衡是一种根本的价值,是人和其他生命生存的基础。”从生态学的角度审视海洋文化生态,海洋文化生态是海洋文化与其所处的环境所形成的一个动态的平衡过程。所谓海洋文化生态平衡,指的是海洋文化存在与发展的各个子系统乃至各种因子和成分,以及海洋文化生态的各种内外环境因素,保持着动态的、和谐的比例关系。海洋文化是海洋社会的文化,海洋文化生态是与其所处的环境中多种因素协同发展的结果,海洋文化的渗透与传播涉及海洋社会的方方面面,因此海洋文化生态的建设具有综合的特征,需要保持海洋文化和海洋环境之间相适应、协调并相互促进,也就是维持海洋文化生态的平衡度,从而防止海洋文化生态的失衡、淡化和被侵蚀的危险。

(三)海洋文化生态环境的作用

所谓的海洋文化生态环境指的是海洋文化的生存和发展赖以进行的自然、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各种条件。海洋文化的生存和发展是在一定时空中进行的,也需要一定的外部条件。所谓的时空条件也就是环境。海洋文化生态环境的范围很广,既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海洋社会环境。但是海洋文化生态环境的好坏对海洋文化生态有一定的促进和制约作用。无论是海洋文化的创作、传播和弘扬,都是在一定的海洋环境下进行的。海洋文化环境适应海洋文化的存在,文化生态环境就对海洋文化的存在和发展起着促进作用。但海洋文化生态环境如果不适应海洋文化存在、发展的状况和要求,它就会对海洋文化的存在和发展起到制约作用。

三、维护海洋文化生态的路径选择

(一)提高海洋文化主体的文化生态意识

主体性是海洋文化生态的必有特性,也是其所

具有的根本属性。按照这一特性进行海洋文化建设,就必须在对海洋文化主体的培育上加大力度。文化生态意识主要体现为文化可持续发展观。人类进行文化艺术生产,需要通过对文化资源的适度的、有节制的开发,在满足文化需求的同时注重保持文化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文化可持续发展观的确立,为主体进行一切文化活动做好了思想准备。

提高海洋文化主体的海洋文化生态意识,是维护海洋文化生态的前提。应发挥海洋文化主体在文化生态的保护和开发方面的主导能力,将海洋文化价值观和海洋环境相结合,使独特的海洋文化得以进一步地发扬光大,并使海洋文化生态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合理开发与配置海洋文化资源

文化资源是一个民族进步与发展赖以生存的源头活水,必须高度重视其合理的利用、保护和开发。海洋文化资源就是指人们用来从事海洋生产和文化活动的必要条件,要实现海洋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持续性增长,必须充分认识海洋文化资源的特性,合理配置开发文化资源,尽可能做到与人们对文化产品的需求相适应,实现海洋文化资源的边际效应最大化。

要合理开发和配置海洋文化资源。海洋文化资源与其他经济资源一样,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是稀缺的,能够用于文化生产和文化消费的海洋文化资源也是有限的,同时,海洋文化资源也有不同于其他资源的脆弱的一面,许多文化资源如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资源,都是不可再生的,需要特别加以保护。要实现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持续性增长,必须充分认识文化资源的特性,合理配置文化资源,尽可能做到与人们对文化产品的需求相适应。文化资源合理配置的主要目的是使可利用的文化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

(三)完善海洋文化生态的管理与立法

1 加强科学管理。通过科学管理加强海洋文化生态的维护,促进海洋文化生态可持续发展,对文化的开发要经过多学科专家参与规划和可行性论证,谨慎开发。对于海洋文化生态的管理要吸收世界各国文化管理的经验教训,构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要求的新型的海洋文化行政管理模式,履行政府对海洋文化的规划、组织、调控等宏观管理职能,形成强有力的海洋文化生态态势,促进海洋文化的发展。

2 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加大对海洋文化主体保护的重视力度。针对海洋文化生态的一些问题,必须转变思想观念,加大对海洋文化主体保护的重视力度,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实施政府主导、多方支持的战略,加大政府、媒介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力度,提高整个社会对海洋文化主体的保护意识,对海洋文化的传承人进行全面具体的统计、挖掘和重点保护,发动宣传、科研、教育、培训、涉外交流等海洋文化主体支持海洋文化生态保护事业。才能从根本上保护好海洋文化生态,将对海洋文化主体的保护纳入海洋文化保护和发展的范畴,依据海洋文化主体的生存现状、发展需求,出台相关的政策和法规,并在实际操作中做到有法可依、有规划可行,切实加强对海洋文化主体的保护,形成良好的海洋文化生态态势。

(四)减少人类活动对海洋文化生态的不良影响

人类是海洋文化生产、传播和消费的主体,海洋文化生态与人的活动是统一的,海洋文化是人类从事海上活动并不断地对海洋事业探索而产生的,同时人类也是海洋文化活动的发生点、支撑点、生长点和归结点。人类的许多行为对海洋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起到了阻碍作用。因此,人类的活动直接决定着海洋文化生态的态势,防止人类活动对海洋文化生态的不良影响成为维护海洋文化生态的当务之急,要防止其不良影响,就要提高人的素质,引导人类正常的文化需求取向,从而规范人类的活动,以适应和维护海洋文化生态。

第2篇:海洋文化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国家文化 海洋文化 软实力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作为国家文化的重要内容,海洋文化体现了国家文化的外向性、多样性、创新性和完整性

海洋文化的开放性构成了国家文化的外向性。海洋文化是本土文化与异类文化融合的结果,比陆地文化更为“开放”,一直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的交通路线不需要“铁路”和“公路”进行人工铺设,而是自然形成。这样四通八达的天然通道,必然产生天然开放性的文化,开放的贸易政策和开放的思想。这就告诉我们,文化交流越多,国家就越强盛;闭关自守、锁国禁海,国家只会日益衰弱。

海洋文化的地域性构成了国家文化的多样性。中国沿海地区是海洋文化的孕育地与发源地,不同地区的海洋文化具有特定的地域性,又通过交流形成了具有地域性和多元性的海洋文化。首先,同一个国家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海洋文化,具w体现在中国有辽宁海洋文化、齐鲁海洋文化、吴越海洋文化、岭南海洋文化、闽粤海洋文化、潮汕海洋文化等。在这些海洋文化地区中,无论法律制度还是风情民俗,乃至饮食文化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特色。其次,同一个国家的海神信仰也具有地域性。比如,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渔民崇拜鲸,尊称其为“过龙兵”,在鲸鱼经过时渔民焚香烧纸对其祭拜。

海洋文化的先进性构成了国家文化的创新性。先进的海洋文化是衡量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随着海洋地位的提升,一个国家要想成为文化强国与海洋强国,需要从意识形态上重视海洋文化建设。海洋文化的先进性思想内涵包含近代的民主理念、平民意识与自由思想,外延涵盖着当代的科技发明、商业流通与社会进步,从根本上增强了民众的海洋意识,培养海洋文化自觉与自信,提高了民众的文化素质与精神境界。

海陆文化的相互融合与共同进步构成了国家文化的完整性。海洋文化在陆地文化中增加了自由、竞争、冒险等特质的海洋文化元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和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注入新的内容。海陆文化的交织推动了海洋文化的发展,丰富了国家文化的内容。从地理位置上来看,海洋是由陆地的内部孕育而成,许多高原和山区曾经是海洋。正是这种变化,使在今天看来远离海洋的居民,也带有海洋的历史文化。该自然现象还衍生出“沧海桑田”之类的常用词语,用来比喻人生变故、事事无常。从国家发展战略来看,我国注重加强海洋文化与陆地文化的协调发展,实施“海陆统筹”的发展战略,实现沿海与内陆文化相互促进、联动发展。我国在保持中国海洋文化的先进性时,尊重中华千年文化积淀与传承传统民族海陆文化,进一步将海洋文化纳入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 海洋文化对国家文化的影响

通过海洋传播的外来异质文化影响国家文化安全。文化安全是相对于“文化威胁”或“文化霸权”提出来的,主要指一个国家的主流文化体系没有遭受其他文化的侵蚀与破坏,能够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同时,扩大本国文化的影响力。海洋是流动的资源,连接着五大洲的众多岛屿和陆地。人类借助海水的流动性将一地一域的文化通过航海传递到异域他乡,产生了异域异质文化之间的跨海流动性和互动性。异质文化是一把双刃剑,我国有漫长的海洋疆域线,容易让大量的异质文化介入。这些与我国相邻的国家在国家性质、主流意识形态、、文化特征等方面都与我国存在着巨大差异,形成了我国沿海地区较为复杂的政治关系。我国多数地区濒临海洋,为异域异质文化之间跨国、跨民族、跨地区的辐射与交流提供了便捷通道。

海洋文化产业较为薄弱,影响国家文化传播。我国海洋文化产业是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开展起来的,是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重要途径。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是繁荣海洋文化的基础,是海洋文明崛起的支撑点之一。我国已将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在国家发展战略的框架下,建设与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相适应的海洋文化产业。

海洋文化研究尚待深入,影响国家文化发展。海洋文化理论研究是实现国家海洋核心利益的重要载体之一,有助于推进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助于国家更为有效地维护海洋权益,有助于夯实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海洋文化理论研究应担当起发挥和激发海洋文化的实践价值与效用。我国几千年以来一直以陆地文化为中心,对于海洋文化的重要性始终没有充分的认识。海洋文化长期成为中华文化的补充与点缀,尚未受到人文社会科学界重视。民众海洋文化意识不强,学术界对于海洋文化的研究边缘化的趋势依然存在。相关研究成果尚未系统化,未能把握人类文化发展的内在结构、功能和基本规律,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海洋文化的长足发展。 加快海洋文化建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第一,提升海洋文化软实力,让中国海洋文化与世界海洋文化接轨。中国海洋文化软实力涵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进入21世纪,世界各国对于海洋的重视与利用超越以往任何一个时期,各海洋国家围绕海洋科技、经济、资源和岛屿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软实力的竞争,而该软实力的核心就是海洋文化,具体表现在海洋意识、海洋观念、海洋制度、海洋法律等文化因素。海洋文化是一个国家在某一地区或者在世界海洋文化竞争中,最持久和最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关键所在。海洋文化软实力下降将会危及国家文化安全,是意识形态中的重中之重。

第二,繁荣海洋经济,推动海洋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当今,经济与文化一体化是大势所趋,“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化”已成为时代潮流。海洋经济发展本身就含有浓厚的海洋文化色彩。没有海洋文化的发展就没有海洋经济的发展。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高度依赖海洋的外向型国家,国家正逐步实现建设“海上长城”的战略思想。从现实意义上来看,海洋经济对于推动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首先,要建设海洋文化强国,离不开海洋经济的发展。其次,海洋经济的发展增强了民众对国家海洋文化自信。通过海洋经济的发展,不仅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能推进海洋文化体制、观念和内容的创新。应当注重以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人们喜闻见乐、民众参与度高的方式推广海洋文化,从而树立我国东方大国形象、社会主义大国形象、负责任大国形象和文明大国形象。

第三,转变海洋建设理念,构建中国海洋文化话语体系。世界各国争夺海洋文化话语权,是提升国家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手段。我国海洋权益领域面临一些现实挑战,对海疆历史认知上存在一定的偏差,具体表现在中国海疆史话语体系的缺失。中国海洋文化深深扎根于中国海洋开发与管理史中,如果中国的发展在别国看来是合理的,就会较少遇到他国的抵触,如果中国的海洋文化和意识形态具有吸引力且不会威胁他国的核心文化,那么他国就会主动追随。

(作者单位: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 【参考文献】

第3篇:海洋文化的特征范文

一、海洋旅游文化产业的相关概念

(一)海洋文化及海洋文化产业

青岛海洋大学教授曲金良关于海洋文化的定义是:“海洋文化,就是和海洋有关的文化;就是缘于海洋而生成的文化,也即人类对海洋本身的认识、利用和因有海洋而创造出的精神的、行为的、社会的和物质的文明生活内涵。海洋文化的本质,就是人类与海洋的互动关系及其产物。”

海洋文化产业是与海洋紧密相联的文化产业,属于文化产业中的一个特殊领域。结合海洋文化与文化产业的特征,张开城教授认为海洋文化产业可以理解为“从事涉海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涉海文化服务的行业巨”,其本质就在于海洋文化的产业化。海洋文化产业是由海洋文化和产业化两大要素构成,其中海洋文化是基础性要素,它是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性动力;产业化是结构性要素,它决定了海洋文化产业的经济构成。

(二)海洋旅游文化产业

海洋文化产业所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根据产业的内容和性质的整合,按照行业分类法,王颖认为海洋文化产业可以划分为海洋旅游文化产业、海洋节庆会展业、海洋休闲体育产业、海洋文艺产业等四个产业。

海洋旅游文化产业是指为了满足人们高层次的精神和物质需求,通过对海洋文化旅游产业资源的开发,为旅游者提品和服务,从而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综合性产业。④海洋旅游文化产业与一般的海洋旅游产业不同,它是以独特的海洋文化旅游产业资源为核心,将海洋文化与旅游业相结合,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弘扬海洋文化的同时也带动了地区的经济发展。它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主要有海洋自然风光游、海洋民俗风情游、海洋科技游、海洋体验游、海岛旅游等。

二、宁德市海洋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一)优势(Strength)

1.区位条件优势明显

宁德市位于福建省东北部,南连福州,北接浙江,西邻南平,东面与台湾隔海相望,位居长三角、珠三角、台湾三大经济区中心位置,具有同时接受三大经济发达区域辐射和带动的特殊条件。宁德市海域面积4.45万km2,占全省三分之一,海岸线曲折漫长,山地、丘陵直逼岸边,形成大大小小接连不断的港湾,从北到南20多个港湾如串珠镶嵌在闽东海岸线上,港口优势极为突出,其中天然良港三都澳,位于太平洋西岸国际诸航线的中心位置,可以直接通达全国和世界主要海运航线,具有发展成为国家主枢纽港和国际性大港的优势,这为宁德发展海洋文化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2.海洋文化资源丰富

从历史上来看,闽东先民从新石器时代起就在这一临海地区生存生活、繁衍发展,创造了丰富的海洋文化:有以黄瓜山遗址为代表的海洋贝丘文化;有以太姥山、嵛山岛为代表的滨海景观文化;有以灵佑禅师、空海大师及葛洪等祭祀活动为代表的海洋宗教文化;有以三都澳“海上渔城”为代表的海洋休闲渔业文化;有以大京、冷城等古城堡为代表的抗倭海防文化。而且,许多资源富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资源品质较高,具有唯一性和垄断性,有的在全国还享有盛誉。这为宁德市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量的保证,也为宁德市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资源支撑。

(二)劣势(Weakness)

1.海洋文化产业人才匮乏

传统海洋文化的整理开发和现代海洋文化的发展,以及海洋文化旅游的发展都需要先进的技术和大量的人才,福建省现阶段高校中开设与海洋经济开发有关的专业不多,海洋旅游的专门人才和高级管理人员严重不足。宁德市高等教育水平相对滞后,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时间短,旅游文化产业的生产和经营人才更是匮乏。因此,人才的缺乏已成为制约宁德市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宁德市海洋旅游经济的发展水平要赶超其他沿海城市,只有依靠人才和科技才能实现宁德市海洋文化旅游的不断创新和跨越式发展,否则只会拉大与沿海旅游发达城市的差距。

2.产业规模小,产品结构单一

宁德市由于历史、体制、观念及规划滞后等方面原因,成为沿海经济发展的“黄金断裂带”,导致海洋文化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大部分海洋文化企业规模偏小,竞争力较弱,造成海洋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较低。由于受短期利益的驱动,忽视对深厚海洋文化的挖掘,缺少优化组合,缺少集参与性、娱乐性、知识性于一体的多元化“精品”,导致文化产品结构比较单一,没有形成有影响力的海洋旅游文化品牌和海洋文化精品旅游线路,造成现有海洋文化资源得不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制约了宁德市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机遇(Opportunity)

1.国家战略和政策赋以机遇

2012年,《福建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发展规划》被国务院批准上升为国家战略,为全面打造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福建省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构建了“一带、双核、六湾、十岛”海洋开发格局。有关部门对海峡、海湾、海岛旅游开发也相当重视,国家旅游局将“海峡两岸旅游区总体规划”(2010-2020)列入中国旅游业“十一五”期间优先规划和建设的12个重点旅游区之一,并且位列首位,打造福建“海峡旅游”品牌。为此,福建省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动旅游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福建省旅游局也制定了省“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提出山海联动、优势互补的“两带、四群、五重点”的全省旅游发展总体布局。其中“两带”指“蓝色滨海旅游带”和“绿色生态旅游带”,这是福建旅游资源最富有和最具吸引力的地区,具备旅游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呈现出厚积薄发的增长态势。在福建省这一系列发展思想和具体政策指引下,宁德市要重点发展临港工业、现代海洋渔业和滨海旅游业三大海洋主导产业,突出发展三都澳、白马港、福宁湾、沙埕港四个海洋经济聚集区,着力构建新兴临港重化工业基地、港口物流基地、海洋新兴产业培育示范基地、滨海旅游胜地及现代渔业基地等五大海洋产业基地,努力实现“十二五”末全市海洋经济总值达2000亿元的目标。可以预见,以上来自政府政策的强力支持,必将为宁德市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

2.市场需求所带来发展契机

文化产业的发展得益于人们文化消费意识的提高,而文化消费意识的提高来源于人们文化需求欲望的增长。宁德市海洋旅游区位于我国“黄金海岸”的中段,这种适中的地理位置具有天然的优越性,福建与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这两个极具经济发展活力的两个地区相连接,随着我国经济的深入发展,而处于二者之间结合部位的福建省宁德市将面临更多的机会,也给宁德市海洋旅游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契机。此外,从福建省内来看,与宁德隔海相邻的是福建省内经济最为发达的沿海开放地带,居民具有较高的消费能力,如福州、厦门、漳州、泉州等地。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需求增强,特别是需要规模较大的度假场所,区位优势使宁德的海洋旅游开发具有明显的市场优势,也为宁德市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动力之源。

(四)威胁(Threat)

1.沿海区域竞争日益激烈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海洋经济发展,沿海省份掀起一股开发海洋的热潮,海洋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山东、浙江、广东、福建等沿海省市纷纷制定了海洋经济战略,陆续上升为国家战略,使沿海省份区域间的竞争日益明显。宁德与长三角、珠三角以及福州、厦门等城市的海洋文化产业强势崛起的势头相比,宁德海洋经济基础薄弱,海洋文化产业刚刚起步,海洋文化资源开发多停留在理论上的研讨和低水平建设层面,文化市场还没有得到充分培育。因此,周边沿海城市的快速发展势必会对宁德市的发展产生“挤压效应”,加快海洋文化产业要素的外流,从而对宁德市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构成威胁。

2.海洋文化资源保护不力

重视海洋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历来是旅游目的地发展海洋文化产业的前提基础,但是宁德市的一些地方部门“目光短浅”,存在盲目开发海洋旅游项目,甚至“杀鸡取卵”式的破坏海洋文化资源的状况也时有发生。例如,一些地方在建造和开发大量的文物景观、度假区时,由于规划失误或忽视环境质量开发,引进高污染的企业,使许多优秀的海洋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遭到破坏。有些地方追求经济收益,大量挖取洁净的海沙出售给外地开发商,导致海滨沙滩和浴场的资源条件下降,这些短视行为都严重阻碍了宁德海洋文化旅游业的可持续

发展。

三、宁德市海洋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对策

(一)积极理顺旅游文化产业管理体制

由于海洋旅游文化产业资源的开发受制于旅游、文化、城市规划、海洋等多个政府部门的管理,客观上容易造成海洋旅游文化产业在资源保护、产业的规划和开发经营管理上政出多门、条块分割的混淆现状,不利于海洋文化产业政策的落实。因此,从宁德市海洋文化产业的长远发展出发,应该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旅游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理顺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使政府的角色变旅游产业的主导者为推动者和监管者,为海洋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优越的软环境。

(二)尽快培育大型海洋旅游文化企业

集团化、规模化是文化产业发展的趋势,而宁德市海洋旅游文化产业的市场主体培育数量有限,规模偏小,海洋旅游文化项目开发的浅层次特征明显,海洋旅游项目产品过于单一,致使旅客滞留时间短,旅游经济效益低下。因此,宁德市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充分调动中小企业的积极性,尽快培育出大型海洋旅游文化企业,从而带动整个海洋旅游文化产业的集团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是增强海洋旅游文化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三)合理布局海洋旅游文化产业区域

伴随着海洋产业开发的大背景,宁德市沿海县市海洋文化旅游项目建设普遍开展,但是各地的发展眼光还仅限于当地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缺乏全局性的规划意识,往往造成一些海洋旅游文化项目和产品的相互克隆,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恶性竞争和两败俱伤,也不利于形成宁德市海洋旅游文化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因此,宁德市应当根据宁德市滨海的地理现状、海洋资源特点及产业发展状况,确定以三都澳为中心,围绕世界级深水港三都澳的开发建设,以及中心城市的提升和改造,推动城市、港口建设和旅游业的一体化发展,形成以港兴城,以城推旅,以旅促港的互动发展模式,形成以蕉城区为聚散中心的城港游憩综合旅游区,带动环三都澳区域内的滨海城市景观建设,发展内海观光休闲、沙滩游泳、畲乡风情、遗址怀旧、海上运动、海上渔排海鲜美食为主导产品、畲族和海上人家等特色的海洋旅游文化产业格局。

(四)精心打造海洋旅游文化产业园区

宁德沿海沉淀有古代的海洋贝丘文化、海洋商业文化、海洋宗教文化、海岛景观文化及军事文化等海洋旅游资源,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因此,发展宁德海洋旅游文化产业,着力打造福建宁德“山海大观,欢乐港湾”的海洋旅游品牌,重点打造五大海洋旅游文化产业园区。

第4篇:海洋文化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舟山 海洋文化 海洋经济 互动融合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4-049-02

海洋约占地球总面积71%,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地,孕育了世界上丰富灿烂的海洋文化。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有着丰富资源的海洋成为了人们争相开发的对象,海洋经济被视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舟山作为中国第一大群岛,有着悠久的海洋文化发展史,同时又有着丰富的海洋资源和广阔的海洋经济发展前景。因此,新世纪,发展海洋经济成了促进舟山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而正确处理好海洋文化和海洋经济的关系,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对于发展海洋经济至关重要。

一、舟山海洋文化的渊源和内涵

海洋文化是相对于大陆文化而言的,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伟大的中华民族不仅创造了辉煌的大陆文化,同时也创造了灿烂的海洋文化。舟山群岛历史悠久,舟山海洋文化是中国海洋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舟山海洋文化是人们在认识、开发、利用群岛周边海洋的过程中形成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包括人们对舟山沿海海洋的观念、思想、意识、心态以及由此而生成的海洋型生活方式和海洋型开发利用方式,具体包括与海洋有关的生活理念、习俗信仰、文学艺术、科技知识、法律制度以及与各项海洋产业有关的各种表现形式等。舟山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进程决定了舟山海洋文化既有海洋文化共有的特征,又有自身的内涵。

1.舟山海洋文化的源起及发展。舟山海洋文化是在海洋经济活动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如在大陆史前文化的基础上,在独特的海岛地理环境下,伴随着早期的捕捞等耕海活动,形成了原生的海洋农业文化,它与外来的农业文化不断融合中,形成了其特有的海洋农业文化;在造船技术、航海技术不断发展,海港不断开发的基础上,海岛与外界的联系加强,商品生产和交换规模日益扩大,形成了独特的海洋商业文化;在海岛人长年的海上冒险生活对心灵慰籍和精神关怀提出强烈需求的基础上,形成了奇特的海洋崇拜文化――观音文化。如今,随着海洋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海洋文化亦不断的丰富和发展起来。随着海产品加工、海水养殖、造船、海洋生物制药等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随着万吨级、几十万吨级码头的建成,随着海洋旅游资源的不断开发,随着对海洋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不断深化,形成了相应的海洋产业文化和海洋生态文化,舟山海洋文化的包容性、吸纳性日益增强。以来,舟山的对外经济、文化交往迈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这给舟山海洋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提供了极好的发展机遇。

2.舟山海洋文化的内涵。舟山海洋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同时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

首先,舟山海洋文化有着先进的海洋意识。舟山地处海岛,海岛人以海为生,在此过程中形成了敬畏生命、崇尚海洋的理念,坚持人与海洋的和谐相处,合理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广阔的海洋使海岛人树立了“海纳百川”的广阔胸怀,能够接纳形形的移民文化,兼容并蓄、博采众长,显示了大气与创新,体现了自强和自信;大海的危险性、多变性培养了海岛人的勇敢冒险、开拓创新精神,构建了其豪爽、旷达、不拘一格、容易接受新事物与新观念的心理素质,形成了强悍、机智、生机勃勃、充满想象力与创造性的海岛海洋文化。

其次,舟山海洋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海洋科技知识。海洋科技知识是海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舟山海洋科技围绕开发海洋做出了重要贡献,从海产品的养殖、捕捞、水产品的加工、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到海洋运输、港口码头建设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同时,蓬勃发展的舟山海洋教育事业为开发海洋,振兴舟山培养了大量人才,为倡导文明的生活方式,培养良好的海洋文化氛围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再次,异彩纷呈的海洋艺术是舟山海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与大海打交道的过程中,海岛人形成了对社会生活的独特理解,并通过丰富多彩的形象再现了生动的社会生活,创造了包括海洋建筑、海洋雕塑、绘画、海洋文学艺术、海洋旅游鉴赏、海洋生物标本展览等丰富内容的海洋艺术。

最后,日益完善的海洋基础设施、形式多样的海洋组织是舟山海洋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港口、码头、航线、航标、海洋景观、连岛大桥等海洋基础设施以及各类海洋类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术团体及组织等是舟山海洋文化中重要的物质财富。

二、舟山海洋经济发展现状

国务院2003年的《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海洋经济是开发利用海洋的各类产业及相关经济活动的总和,是人类在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全过程中的一切生产、经营、管理等经济活动的总称。舟山有着广阔的海域面积和丰富的海洋资源,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海洋经济的条件,2009年全年海洋经济总产出116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2.9%;海洋经济增加值358亿元,增长11.8%,海洋经济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为67.2%,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发展海洋经济已成为促进舟山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这些年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舟山正在向海洋经济的拓展阶段进发,海洋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渔农业在经济中的比重在缩小,高科技精深加工和服务业在经济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高新技术产业日益成为经济增长点主导力量。

2009年,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02.39亿元,比上年增长4.6%。其中,渔业总产值89.94亿元,增长4.3%。全年水产品总产量123.78万吨,比上年下降1.4%,其中远洋渔业产量10.42万吨,下降38.2%。全市海水养殖面积7.98千公顷,增长2.2%,海水养殖产量12.74万吨,增长12.0%。全市有国家级无公害养殖水产品39个,省级无公害水产品基地36个,面积2866公顷,全面推进了水产品生产质量管理。全年组织实施各类科技计划项目共610项,其中国家级20项,省级188项。此外,政府加大高新技术产业的投入,2009年全年获省市级政府奖励的科技成果55项,其中省级奖10项,全市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6家,新增省标准创新型企业6家,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2.经济开放度不断提高,对外贸易快速发展,对外贸易依存度逐年增大。2009年外贸进出口总额(含保税仓库货物)70.2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6.0%。其中,进口总额32.84亿美元,增长18.7%;出口总额37.39亿美元,增长13.8%,其中船舶出口额19.39亿美元,增长44.6%,占全市出口额的比重为51.8%,比上年提高12.4个百分点。年末舟山口岸对外开放陆海域面积1193平方公里,新增28平方公里。此外,利用外资和对外经济合作也取得了新成绩,合同外资金额10423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2倍,对外劳务合作营业额3670万美元,增长3.8倍。

3.海洋旅游资源不断开发,海洋旅游业迅速崛起。旅游保持了旺盛的发展势头,经过旅游部门对外的大力促销,舟山的知名度得到了迅速提升,“佛教文化、海洋休闲、海鲜美食”三大海洋旅游品牌已在长三角地区唱响。2009年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共1752.9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5.6%,实现旅游总收入116.52亿元,比上年增长16.1%。

4.借助独特的深水港口资源优势,港口和临港工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从“十五”开始,舟山确定了依托深水港口、岸线资源发展船舶、石化等临港工业的新海洋经济战略。如今,临港工业已唱响舟山经济发展的“主角”,2009年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1006.29亿元,其中临港工业总产值763.89亿元,增长24.3%,对全市工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率达86.0%,占全部工业比重为75.9%,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港域港口货物吞吐量19300万吨,比上年增长21.7%。至年末,全市有生产性泊位336个,比上年末增加5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34个,比上年末增加7个。

三、舟山海洋文化与海洋经济的互动融合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的客观趋势越来越明显。在海洋的世纪,正确的把握舟山海洋文化与海洋经济相互交融的发展趋势,对于促进其良性互动、共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海洋文化与海洋经济的互动融合表现为海洋文化促进海洋经济的发展和海洋经济推动海洋文化的发展两个方面。

1.海洋文化推动海洋经济的发展。舟山海洋文化对海洋经济的促进作用可以从四个方面加以考察。

第一,舟山海洋文化中先进的海洋意识渗透于海洋经济的方方面面,大大促进了海洋经济的发展。海洋文化中海纳百川的胸怀,开放的意识大大促进了舟山对外贸易和对外经济合作的发展,促进了产品的销路,这种自强、自信、勇于博采众长的意识有利于学习他人的长处,弥补自身的不足,从而不断增强自己的竞争力;海洋文化中勇敢冒险、开拓创新的精神在海洋经济建设中有助于形成敢于尝试、勇于探索、不断拓展的氛围,在不断研究、不断突破中不断崛起,不断前进;海洋文化中人与海洋和谐相处的主张有利于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有利于海洋环境的保护和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舟山海洋文化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海洋科技知识极大的促进了海洋经济的快速增长。舟山要建设海洋经济强市,必须要以海洋科学技术作为动力和智力支持,依靠技术进步和创新,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步伐,实现海洋经济建设的新发展。目前舟山已取得的科技成果如深海网箱养殖技术、海洋生物工程技术和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水产品精深加工技术、海洋环境保护技术等对于增加海洋经济高附加值,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海洋教育事业的发展,为海洋经济的发展培养的了不可或缺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有力地推动了海洋经济建设,为全面实现海洋经济的跨域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第三,富有地方特色的海洋文化艺术是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助推力。海岛人在长期的涉海实践活动中积淀了深厚的海洋文化,催生了大量的艺术精品。繁荣的群众文艺创作、富有海岛特色的主题文化活动、以海洋文化为主题的系列博物馆的创建、一系列海洋专题的研讨会的召开等异彩纷呈的文化艺术活动不仅提升了市民的文化品位,提高了城市的凝聚力,而且大大提高了舟山的知名度,为海洋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机遇。而“印象・普陀”等体现舟山海洋与佛教文化特色的大型文艺节目的成功举办,又为舟山海洋经济的发展增添了一张新的文化名片。

第四,海洋文化中的硬件设施是舟山海洋经济的发展的坚强后盾。舟山地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的前沿、我国沿海航线的中心点、长江航道的出海口,有着明显的地理优势,其天然的深水港口优势为临港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舟山大陆连岛工程实现了舟山与长江三角洲大中城市的对接,为舟山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对于海洋经济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2.海洋经济促进海洋文化的繁荣。舟山海洋经济对海洋文化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

首先,海洋经济是海洋文化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海洋文化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开发利用海洋的实践中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是以海洋经济作为自身发展的基础。在探索、利用海洋的过程中培养了海岛人先进的海洋意识,在发展海洋经济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完成了大量配套的海洋基础设施建设,极大的推进了海洋文化的发展进程,促进了海洋文化知识的积累和扩展。

其次,海洋经济的发展和活动空间的扩大给海洋文化提供了更优质的传播媒介,促进了海洋文化的传播以及与其他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随着舟山经济的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舟山海洋文化与内陆文化、与世界海洋文化之间的互动不断加强,各种海洋文化学术研讨会的召开、频繁的异地文化交流活动,既展现了舟山海洋文化的独特魅力,又在互动中促进了自身的发展。

再次,海洋文化越来越借助经济手段实现自身的发展。随着经济与文化的一体化趋势不断发展,海洋文化不断和海洋经济融合,依托海洋文化产业这块平台发展自身。舟山海洋文化旅游业、海洋文化产业制造业等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在推动舟山经济发展的同时,促进了海洋文化的进一步开发和发展。

21世纪,海洋经济与海洋文化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已成为舟山经济发展的重要特点。舟山海洋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海洋文化的支撑,海洋文化的繁荣又必须以海洋经济的蓬勃发展为物质前提。为此,在今后的建设进程中,必须继续一手抓海洋经济建设,一手抓海洋文化建设,实现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交叉融合,走出舟山海洋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色之路。

(本文为浙江海洋学院校级课题,课题组成员有杨菊平、袁媛淑、贝静红)

参考文献:

1.许维安.论海洋文化及其与海洋经济的关系.湛江海洋大学学报,2002(5)

2.赵利平.论舟山海洋文化的源流及其发展.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1)

3.刘福芳.试论海洋文化的哲学内涵.理论学刊,2006(11)

4.舟山市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第5篇:海洋文化的特征范文

一、英美海洋文学的形成概述

海洋文学是英美历史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无数劳动者、探索者、文学者共同研究后积累而成的新文学形式。早期英美两国为了满足殖民扩张的需要在世界各地大范围探索地理,经过很长时间的实践之后才发现了海洋,后人延续了前人的海洋探索道路,逐渐深刻地认识并开辟了海洋文化。可以说,海洋文化是海洋文学的基石,海洋文学是海洋文化的必然趋势,两者是相互共存的。

(一)海洋文化与海洋文学

海洋是茫茫无际的水源,海洋是生物生命的开始,海洋是辽阔天空的蓝色,这些都使人类的大脑思维中对海洋产生了敬畏之心。在推动人类历史文明发展时期,海洋文化一直都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跟随着人类的发展而发展。人类对于海洋文化的最早认知是将其定义为人类认知、开发、利用海洋的过程中,协调人与海洋之间的关系而形成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人类通过挖掘利用海洋资源获得了生命,维持了正常的生活条件,对海洋也开始产生依赖之心。由于人类大脑机能的提高,对于海洋的界定不再仅仅是自然的景物,而是人类文化的最早起源,是后期文化崛起的根本推动力。因此,海洋文化具有开放、流动、浪漫、幻想的特征,极其崇尚奋斗、开拓和机遇,犹如海洋波涛汹涌般气势磅礴,这些都是导致海洋文学形成的主要因素。

20世纪90年代,学术界正式将海洋文化确立为一门学科,其内涵和外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以海洋为施展的平台,从而尽情展现人类精神活动和物质生产的所有作品均可以称为海洋文学作品;其二,以海洋为陪衬背景或叙述对象,进而反映海洋与人类自身以及两者之间关系的作品:其三,具有鲜明海洋意识和特色,能够展示海洋精神的文学作品。

(二)英国海洋文学的形成

在英国的文化发展史上,文学创作者们借助于岛国的地理环境拟定文学思路,从而成为了文学家的想象基础,对于推动海洋文化发展具有显著影响。英国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历史和文化让文学创作者有了更多的选择方向,许多文学大师的文学作品开始与航海、船舶、海盗、海上征战、海外扩张、海上探险、海外贸易等内容紧密相连,这恰恰符合了英国海洋文学的变革需要。英国人民向来以骁勇好战、富于冒险、敢于面对自然、征服自然等性格著称,这多少受到了早期海洋文学的影响。众多的英国作家所塑造的人物性格反映了个体性、激进性、吸收性和开放性的海洋精神,作品主人公充满战斗力的人文气魄为文学价值的提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之后,文学塑造者开始将这种精神始终贯穿于文学作品中,从而形成了英国的海洋文学。

(三)美国海洋文学的形成

美国也是全世界海洋文学的大国之一,其海洋文学作品的质量和数量堪比爱情文学、战争文学、科幻文化、西部文学。溯其根源,美国的文学其实源于欧洲大陆,以英国文学为代表的老牌殖民国家的海洋文学为美国海洋文学提供了丰富的艺术生长土壤,这也是美国海洋文学形成的最重要的根源。美国海洋文学的形成也受到英国文学的影响,正是英国殖民地扩展才刺激了美国内部人民的思想崛起,海洋文学才会得到人们的新认知。从另一个角度看,战争对于美国海洋文学的发展也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美国在战后重建过程中与英、法等国家的文化交流日趋频繁,这对美国海洋文学的传播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英美海洋文学中的浪漫情怀分析

(一)浪漫情怀的海洋文学作品

对于“浪漫情怀”的理解,东、西方国家的文学大师们有着不同的感触。中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诗想象丰富,激昂奔放,富有浪漫主义精神。李白的浪漫情怀源自于内心的无限想象,对各种虚幻事物的美好点缀。而英、法等西方国家的浪漫情怀则源自于对现实事物的再次塑造,以实物为基础塑造了各种美好、浪漫的元素。具有浪漫情怀的海洋文学作品代表如下:

库伯可谓是美国海洋文学发展的奠基人,他的作品均以海洋为题材进行创作。自19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期间,他曾写过11部海洋小说,包括《海狮》《舵手》《两个船长》等,这些作品的写作灵感多数源自于库伯少年时期的水手生活,展现了他与海洋之间密不可分的情感,同时也反映了他的浪漫主义情怀和超脱现实的想象才能。库伯将自己的海洋文学创作立足于现实生活经验的积累,通过回忆水手生活期间对海洋的认识来激发文学灵感,这种条件下构造的作品更加接近海洋的本质,“浪漫情怀”的人文元素得到了全方位地体现。

赫尔曼·麦尔维尔是美国海洋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以其真实的海上谋生的经历为灵感源泉创作出了《泰比》和《奥穆》两部以他航海经历为素材的海洋小说,而后又创作了三部航海小说——《白外套》《雷得本》和《玛地》。1851年,赫尔曼·麦尔维尔发

表了代表作《白鲸》,这是一部经典的海洋小说,其主要特点就在于以海洋为背景,以海洋精神为小说展现的主题,丰富了海洋的意象象征含义。小说中除了用一半篇幅对捕鲸业的叙述与描叙之外,剩下的篇幅便是面对大海时作者与主人公的无尽海洋抒情,并将大海在不同风向、季节、地点的变幻莫测描绘得淋漓尽致,形成一幅壮观的写意画,蕴涵了丰富的浪漫情怀。

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在海洋文学作品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奠定了作者在英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年轻时的鲁滨逊怀揣着出海的梦想,不顾父亲的阻拦一意孤行地与朋友结伴出海,充满着对海洋的幻想和征服海洋的愿望,即便是在逃脱死亡恐惧之后,鲁滨逊也始终保持着对海洋探险的那份痴迷,毫无畏惧地再次踏上征程。自小对海洋充满好奇的心理促使了鲁滨逊长大后出海的行为,尽管这是一意孤行的举动,但从侧面反映了海洋本文由收集整理文学浪漫的色彩元素。主人公的这种心态反映出当时英国社会对海洋探险的普遍心态。

有美国戏剧之父之称的奥尔尼,在塑造《天边外》中的主人公时,为其构造了一个怀揣梦想出海远游而不能实现的人生经历。主人公的一生都梦想着与大海接触,幻想着遨游于大海的情形。虽然小说人物未能实现自己的海洋梦想,但这是一个至死都迷恋着大海的年轻人,这种浪漫情怀使他在弥留之际竭尽全力爬到能看到日出的高处,让即将闭上的双眼眺望那遥远的天际。《天边外》的主人公毕生梦想出海远游却未能实现,用“死”的代价来敬畏海洋的浪漫,这种文学精神更加提升了海洋文学的艺术魅力。

美国小说家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在表现人与自然冲突方面虽然不是那么明显,老人对自己的对手马林鱼也一样充满了爱和尊敬,但是也正如主人公所说:“可是我要趁着这一天还没有过去的时候把你处死。”这显示了老人在自然面前所拥有的自信心和傲慢。这部作品将“硬汉形象”置于与大海紧密相连的故事情节之中,成功地塑造了“打不败的英雄”老人的形象。这位老人有着自然中心主义意识,把大海当做是与自己心灵相通的朋友,这是一种充满浪漫主义的情怀。

而当代的浪漫主义者在受到生态伦理的影响后,依然带着无限渴望出海,但却不是为了个人利益,而是渴望战胜自己、开拓自己。英国女作家萨拉·梅森的海洋小说《海恋》(2007)便是这样一部作品,11岁的主人公茵琪为了向父亲证明自己的价值和能力,身为女孩也可以驾驶帆船参加比赛,便在暴风雨中磨炼战胜苦难的勇气和毅力。与此类似的海洋小说还有大卫·海斯的《我的老爸与海》(1995),年轻的丹在大学毕业后便想出海寻找新的生活方向,父亲大卫也参与了他的部分航程,丹出海的理由是让海上的清新空气吹进陈旧的生活。这一类在海中磨炼意志、培养勇气和自信心、实现自我价值的故事,为历史悠久的海洋文学注入了新鲜血液。

(二)现实主义的海洋文学作品

美国无产阶级文学之父杰克·伦敦曾有过丰富的海上生活经历,他做过海盗,当过海豹捕猎船上的水手,他以其自身真实的海上生活写出了以海洋为背景的许多作品,如《白牙》《海狼》等。其中,在《海狼》的许多篇幅中都描写了船长的冷酷和船员的莽撞。在这部作品中,现实地反映了船员并不是对海有着依恋之情才出海,而是迫于生计、子承父业,出海捕鱼是他们唯一的出路。当遭遇狂风巨浪时,船员要拼命保护船只,或者与海豹决斗,或者是与“老狼”拉森斗智斗勇,这种超现实的描述毫无浪漫可言。

美国当代作家雷切尔·卡森便在她的《海风下》《海底》《我们周围的海》等作品中,针对人类向海洋施加的践踏和蹂躏进行了抨击,她以海洋辩护者的身份捍卫海洋的权利,由此也证明了人类对海洋的幻想与憧憬在当代的作品中更逼近于现实,更展示了人类不是想要在征服海洋、体验海洋的过程中享受新鲜生活,而是转变为人类想要保护脆弱海洋的生态理念。

第6篇:海洋文化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体育社会学;海洋体育;体育文化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2)04-0017-05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海洋开发已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体育作为国家软实力代表之一,理应在海洋领域大展宏图。纵观世界海洋体育发展状况,我国目前与西方各国比较尚处于初级阶段,虽然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中国军团在帆船、赛艇与沙排等竞技项目上也有斩金夺银的表现,但毕竟是“举国体制”带来的结果,国人海洋体育的意识还没有形成,拥有300万km2海洋面积和18 000 km陆地海岸线以及6 500多个岛屿的海洋体育资源尚待开发。为此,大力发展海洋体育是我国海洋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研究海洋体育文化是当前文化兴国应有之义。

1 关于海洋体育的定义

鲍明晓[1]认为:“海洋体育是人们利用海洋资源和环境,有目的地开展运动休闲活动的总称。”黄文浪[2]认为:“海洋体育是以提升人们身心健康为目的,依托海洋资源及环境开展的,具有浓厚海洋特色的体育活动的总称;具有原生态、亲自然、高参与、深体验性的体育活动。”滕海颖[3]认为:“海洋体育是人类依据海洋资源而发展起来的一组(套)锻炼身心并使其健康的运动项目。”其核心内容是依托海洋资源和环境,为增进身心健康而进行的具有生态性、娱乐休闲性和海洋特色的体育运动。

近代文艺复兴运动中的人文主义者提出一个口号:“向生命索取它所能提供的一切东西。”[4]所谓生命索取,是人类自身为了自我需求而打破与生命之间保持的相对稳定,即打破低层次需求跃入更高层次。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人类开始追求健康保障、娱乐休闲以及自我价值实现等需求目标,加上闲暇时间增多、科技与经济水平提升等多因素连锁反应,致使带有原始体育基因的海洋劳动、游戏、祭祀等社会活动形态逐步演化成当代海洋体育活动;强调海洋体育的本质功能和核心价值,即遵循“健康第一”的理念,增进身心健康,追求身、心、社会适应三维健康核心价值观,对于健康不仅要从生物性方面表现出良好的状态,更主要的是促使人融入社会的能力;突出海洋体育的空间性特点,一般说来,人们对于海洋体育的认识往往局限在海滩、海面上,但从开放的、立体的视角观察海洋体育活动,其区域空间应拓展为海上(中、底)、海滩、海岛(礁)、海空,形成一个完整的相辅相成的海上体育生态系统;不仅如此,体育的文化属性是与生俱来的,所以海洋体育也应视为社会文化活动的要素之一。为此,本文将海洋体育定义为:以海洋生态系统为活动空间,以满足大众休闲娱乐和健康需求为目的,依托海洋资源而进行的促进身心和谐发展的一种社会文化活动。

梳理海洋体育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应包涵自然环境、时间、设施、经费、人员与制度6大要素,其中自然环境是不为人的主观意识所改变的,它对海洋体育活动起决定性作用,而其他要素需通过体育组织起作用。制度是一个动态因素,它与活动、组织相互作用,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2 形成海洋体育文化的相关概念链接

2.1 文化与海洋文化

文化一词源于拉丁文,是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5]。分析200多种国内外学者对文化概念的界定,无论是从何角度审视都带有趋同性。首先,文化创造的主体是人;其次,文化不是随意的意识建构,而是人与社会相互作用、相互关系的精神活动及其产物;再则,文化是人类适应、联系环境过程中借用一定的手段和方式的创造体现。了解文化属性是认识海洋文化的前提和基础,即从一般到个别,普遍到特殊的规律来看待文化与海洋文化的特殊关系。

海洋文化是相对于陆地文化提出的,从进化论观点解释,原始生命诞生于海洋,陆地生命包括人类都是海洋生命经过漫长岁月进化而来的。就历史根源与逻辑起点来看,海洋是陆地文化的泉眼,海洋文化理所当然成为人类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故海洋文化拥有文化属性的共性外,因其生态环境与生活背景的不同而具有海洋文化的特殊个性。比较众多专家对海洋文化概念的论述,笔者较为认同曲金良先生[6]的说法:即“海洋文化是人类对海洋本身的认识、利用,因有海洋而创造出的精神的、行为的、社会的和物质的文明生活内涵,海洋文化的本质就是人类与海洋的互动关系及其产物。”

2.2 体育文化与海洋体育文化

体育文化作为文化的下位概念,依据文化的相关定义而引申,从文化的普遍性过渡到体育文化的差异性,存有类似和特有的文化要素。卢元镇[7]认为:“体育文化是关于人类体育运动的物质、制度、精神文化的总和。”

体育文化与海洋文化同属文化空间中两个并存的文化体系,在文化共性的作用下,海洋文化与体育文化碰撞、交融的过程中形成了海洋体育文化。从广义上讲,海洋体育文化泛指与海洋有关的体育文化,是人类受海洋影响逐步孕育、创造、形成的具有海洋特性的体育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说,海洋体育文化指人类以海洋环境为依托,在长期与海洋生态相互作用的体育实践活动和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一种以海洋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体育文化意识形态。海洋体育文化是体育文化与海洋文化相互结合的产物,是新文化在形成时的选择与重构,表现出一种数学逻辑,即包含和被包含关系。

3 海洋体育文化内涵与外延

3.1 海洋体育物质文化

第7篇:海洋文化的特征范文

在中国大陆版图上,“闽”犹如一张鼓了风的“帆型地带”。因境内河流与山势走向的相互作用,形成了地理上“奔流入海”的态势。而这种相对独立的地理环境,为中国的海洋文明提供了一个产生的外在条件。

多山、濒海是福建显著的特点。山与海的互动,形成了中国农耕文明与海洋文明的分界线。福建正属于整个中国农业文明的边缘,海洋文明的中心。

所谓闽商,涵盖了在闽经商的人群,来闽地经商的外籍人群,在中国其他区域经商的闽人,在台港澳以及海外经商的闽人。“闽商”作为一个商人群体,在唐代中后期萌发、宋代形成,且延续至今的“商帮”。唐代设立“市舶司”、宋代提倡“开洋裕国”,这是中华民族向海洋拓展的时代。“闽商”是典型的海商群体。

具有海洋文明的开放精神

苏文菁(福州大学教授、闽商文化研究院院长、美国康奈尔大学客座教授)

福建地处台湾海峡西岸,春夏刮东南风,秋冬刮东北风。有规律的季风和洋流的作用,在以木质帆船为主的古代,给闽人的航海带来很大的便利。秋冬,他们远航东南亚,夏季返航;春夏,他们北上朝鲜、日本,秋季返航。大自然为闽人率先进入海洋,编织全球海洋贸易网络提供了先决条件。

关于闽人出洋的动机,我认为,从闽商所代表的海洋文化来看,闽商向海洋的发展就是文化上的自在、选择的自觉。仅仅从“福建土地贫瘠,人口稠密”等陆地文化的视野来理解闽人对海洋的热爱是不够的。闽人就像当年乘坐“五月花”号帆船离开英国、前往新大陆的美国先民一样,他们相信人生有更好的可能。在乘船离开大陆的时候,这种“可能”到底是什么,他们或许还不明朗;但是,他们愿意用生命来搏一把。海洋文明造就了闽商一种敢想敢干、敢为人先的精神;一种务实求实、乐业敬业的精神;一种百折不挠、永不言败的精神。

唐代中后期,福建沿海经济已从海洋捕捞型为主向海洋商贸型为主转变;闽人在西太平洋与印度洋构成的东方海洋贸易网络电已经可以独步天下了。可以说,以福建为中心的中国东南沿海成为构建中古世界海洋经贸交通与文化交往的重要枢纽。在那个时代,闽商已经代表着中华文明中的海洋文化的因素积极参与全球化的贸易活动。

而明末清初兴起的郑氏海商集团,从郑芝龙、郑成功到郑经,在17世纪的7—80年间,更是表现出了一切早期国家资本主义商业文化的特征。

张燮飞(福建省政协副主席)

“闽商”作为一个最早闯入国际大经济运作的商帮;一个最能代表中国海洋文明的商帮,其最重要的特质是最具有国际性与市场化。

这是因为,从区位特点看:福建地处欧亚大陆的东南区域,从内陆的视角看是“边缘”的;如果换一个角度看福建在世界最大的水域太平洋的西岸,南面的南洋素来就有“亚洲地中海”之称。福建历来是从海上进入中国的窗口与门户。从海洋发展与全球的视野来看,大陆的边缘区域恰是海洋国际交通的枢纽,是世界多元化汇集、碰撞,比对、吸纳、融合的重要场所。历史展现给人们的是这样一幅场景:这些区域不仅在经济方面充满活力,在文化方面更能保持一种开放的姿态。

欧亚大陆的边缘地带中国东南沿海,自唐宋以来,就领时代之先,突破内陆经济的封闭模式,诞生了中国海洋商帮一闽商。欧亚大陆的欧洲南部沿海就是著名的文艺复兴的发源地,当年正是由于海洋贸易,使得东西南北中各种不同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产生了照耀古今的人类智慧文明之光。

从中国历史来看,以福建为代表的中国东南沿海地区都积极参与了8—14世纪的亚洲经济圈,以及16世纪以来全球化的建构活动。在此期间,海神妈祖信仰代表着福建的区域文化融入中央的主流文化,共同构建了中华文明多样性的丰富内涵,为中华文化添加了海洋文明的基因。

与中国其他区域不同的是:福建是中国海洋文明最发达的地区,同时也是商业发达且与国际经济较早接轨的地区。福建是海外华侨华人的重要的祖居地。

据调查,遍布世界各地的闽籍华侨华人超过1200万,其中新移民人数近100万,占中国大陆新移民的1/4以上。境外闽商人数多、分布广,经济实力雄厚。目前,世界华商500强中,闽商占了1/10多。时至今日,海外闽商集团著名的有黄廷芳家族、华侨银行的李成伟家族、大华银行的黄祖耀、菲律宾菲航大股东陈永栽、马来西亚“糖王”郭鹤年、云顶集团的林梧桐、丰隆集团的郭令灿家族、常青集团董事局主席张晓卿等。

探索现代慈善模式

庄国土(厦门大学教授、厦门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院长)

乐施好善,是闽商的另一个显著特点。因为闽商普遍信仰佛教、慈悲为怀发自内心深处。其移民强烈的地缘、族源观念,也形成了慈善公益传统。他们出洋得到同族人的帮助,发财后返还给家乡。

例如,前辈陈嘉庚当年不是最富有的,却将自己52%的财富用于兴办厦门大学、集美学村;奔走海内外为抗战集资。如今在“中国慈善榜”,“福布斯财富榜”中,中国各省商人的捐赠数据中,第一名的是闽商。例如企业家黄如论、曹德旺,陈发树等企业家已经成为福建企业家鲜明的代表人物。这是一个伟大进步的标志,标志着中国企业家公益精神的觉醒,标志着中国企业家主动追求社会公平精神意识的觉醒。

苏文菁(福州大学教授、闽商文化研究院院长、美国康奈尔大学客座教授)

更为重要的是,闽商的慈善行为正在促使更加公正的捐赠制度与捐赠文化的产生。

2009年,闽商曹德旺获得安永全球企业家大奖。这是有着企业界奥斯卡之称的“安永企业家奖”自设立以来,首位华人企业家获此殊荣。同年3月,曹德旺以家族股票捐赠的方式,开始向国家相关部门申请河仁慈善基金会的成立。这一举动促使国家修订捐赠的相关法律规章,促使国内慈善事业健康发展。曹德旺,以一家民间的基金会为蓝本,探索中国传统慈善模式向现代慈善模式的转型。

闽商文化的现实意义

庄国土(厦门大学教授、厦门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院长)

闽商精神与建立平等、人权和法治社会的中国梦是一致的。这是有其内在的逻辑。众所周知,市场经济逻辑的导向是平等交易、契约精神。闽商在国际市场中,自然而然地学习和适应了平等的契约精神,从而使闽商更具多元性和包容性。而国际化,又更加激发了自身的创新和进取精神。

如今,新闽商更具现代化和国际化。他们成功地成为中西经济和科技进步的吸收者,具有一流国际管理水平的跨国企业逐年增加。尤其是海外闽籍华商,他们实力更雄厚,与中国合作的愿望更强烈。

中国经济迅速崛起的最大动力之一是跟海外华商的合作,今日中国的外资在改革开放以来60%以上是海外华资。在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海外华商也得到了利益。所以,他们既是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开启者、推动者,同时也是获益者。

同时,海外闽商也是中国经济、文化、现代化的推手之一,海外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

张侃(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一批融合东西方文化背景,知识型的海外新闽商正在崛起。他们掌握和运用新经济资源,积极开展高科技的产业经营。知识型海外闽商适应能力、开拓型强,后劲足,不少人已经崭露头角。如匈牙利郭氏集团,在东欧以及北美、巴西等地设立十多个子公司,年营业额数亿。

同时,中国大陆改革开放以后,本土闽商的拼搏与重商逐利本性再度体现,福建是侨省,而在外闽侨基本以经商为主,他们与世界交融,然后又有不少回闽投资,而带回许多世界级的成功经验,成为福建对外开放的重要载体,促进福建的外向度达到6成以上。有海外闽商的大力配合,不少“本土派”闽商在很短时间内就完成了资本积累,在国内外市场上迅速崛起,培育出“安踏”、“七匹狼”等中国知名品牌。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向来爱拼的闽商,使闽省经济凤凰涅槃,获得重生。

张燮飞(福建省政协副主席)

闽商文化既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更是中国海洋文明的重要源泉,其显著特征在于开放、和平与建设。这一显著特征在21世纪的今天,仍表达着文化的发展方向,作为中华文明内在的固有基因,成为当今中国实现和平发展、民族伟大复兴所必不可少的国家“软实力”的弥足珍贵的战略资源。

在世界文化的比照中,人们看到16世纪以来的全球化过程,欧洲各个老殖民国家的商人一定程度上就是殖民者、掠夺者的代名词。而闽商则始终作为和平使者和建设者参与其中,既没有文化伤害,更没有领土诉求。可以说闽商在中华文明中是最具国际性与市场化的一个商人群体;在世界文化中,她是和平发展的建设者。

第8篇:海洋文化的特征范文

物种的传播,必须通过交流,同时通过各种不同的载体。植物的传播需要风和昆虫,动物的变异进化需要地里环境变化和物种,文化的发展需要交流并依附生产力和社会结构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印记,创下了各个不同时期的文明。以地域为线,中国敦煌丝绸之路、大漠埃及、黄河流域、两河流域,这些发源于大漠草原、河流的文明,从远古至近代,经历的是漫漫“进化”之路。考察一下油画发展的规律,可以发现,每一次美术思潮与手法的变化,越接近现代,其周期便越短。中世纪的油画手法及风格,几百年经久不变,或者说处于不见痕迹的转变过程,文艺复兴的到来,用了近一个世纪的孕育过程,古典主义油画从成熟到变革,历时几百年,细读一下古典主义油画,整整一个世纪,其进展缓慢前后画风变化不大。

近现代艺术流派推陈出新的变化,皆以工业革命为大背景。工业革命以及航海事业的发展,使人类迎来了一个新的时代――海洋文化时代。海洋文化与以陆地为生存条件的农业文明、畜牧文明有着天壤之别,其最大特点是传播迅速,地域互融。

水彩画是伴随着英国工业革命和航海扩张的历史过程发展起来的,是一门具有海洋文化特色的艺术品种。所谓海洋文化特色,指的是水彩艺术的当代性与国际走向,可从以下几方面去进行考察:

其一,水彩画的基础理论(光、色)来自近现代物理学研究成果,水彩画所用的颜料与纸张,都与工业革命科学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可以说是现代科学技术为水彩画奠定了物质基础。

其二,水彩画的发生与发展,移植与传播,多以沿海城市为土壤。英吉利海峡,是水彩画的发源地,威尼斯海上水乡是水彩画的摇篮。中国的上海和广州,都是移植与传播水彩画的沿海城市。纵观全球水彩画发达的地区一般都位于沿海城市。水彩艺术之花,缘水而开,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其三,海洋文化。是一种打破地域界限,全面交融的文化。虽然水彩画是一门年轻的画种,但她在比其他画种更短的时间内,迅速传播,普及全球。尽管水彩画与一些传统画种相比,不能作为地域性的主流画种,比喻国画在中国的地位或油画在欧洲的地位,但就水彩画在全世界的广泛传播而言,却是没有一个画种能够比拟。近年来,我们从上海朱家角国际水彩画双年展,深圳国际水彩画双年展,意大利水彩节,土耳其国际水彩节,以及英国皇家水彩年展,美国水彩画会年展等世界性的水彩画交流活动中,可以看到。水彩画是一门参与性最高的画种。

第9篇:海洋文化的特征范文

山东,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的发源地。早期的历史记载称这里为东夷,射日的后羿和奔月的嫦娥是这段历史时期的形象代言人。东夷文化是比当时中原地区的华夏文化更加发达的先进文化,周灭商之后,周天子为了控制这块文化先进经济发达的东夷地区,把在灭商过程中功劳排第一的姜子牙和排第二的周公分封在这里以镇东方,这就是齐鲁的源头。

群英聚义 强强并存

以孙子为代表的齐文化和以孔子为代表的鲁文化都是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强势文化。墨翟的墨家和邹衍的阴阳家也曾经盛极一时,至今仍然拥有相当的影响力。国内来看,一省之内存在多个文化的情况不是没有,但多见强弱并存和弱弱并存;在世界范围内来看,除了山东,只有耶路撒冷地区还同时存在强强并存的文化现象,但是却带来了持续两千年的战争,不能和谐并存。“一山能容二虎”,双强势文化和谐并存,这是山东文化区别与世界其他地方文化的最显著特征。

这种强强并存的文化特征在山东的方方面面都有着显著地体现。历史上,山东是出圣人最多的地方,孔子、孟子、墨子、孙子、王羲之……古代五大爱情传说,齐占其二――“牛郎织女”、“孟姜女”;鲁占其二――“天仙配”、“梁祝”;在省内城市发展上,人均收入方面,青岛落后于济南,排第四的烟台和排第一的济南之间的差距也不足1000元;在经济总量方面,省会济南又落后于青岛和烟台,居第三;而在2008年,山东17个地市中有14个的经济总量都过了千亿。在全国百强县方面,山东占了26个。在全国十强村中,烟台南山村、临沂沈泉庄村、滨州西王村又占了其中的三席。在企业方面,这种强强并存也有着明显的体现。青岛的家电业就同时存在了海尔、海信和澳柯玛三家巨头。在沿海港口吞吐量方面,青岛3亿吨,日照1.51亿吨,烟台1.47亿吨,都位居国内10大港口之列。

山东齐鲁双强文化影响下的山东大地各个方面都呈现出了这种“群象共舞”的现象。我们的M15山东之行也看到在山东的高尔夫行业存在的这种“群”特征。山东半岛的高尔夫球场数量已经和广东的珠三角地区旗鼓相当,而且在胶东地区,几乎每30分钟车程就有一个高尔夫球场存在,是国内最大的高尔夫球场群之一。

双花并蒂 一青一蓝

“我生本西南,为学慕齐鲁”。外人把齐鲁并称,齐鲁却在山东这根枝上开出来两朵颜色各异的花。齐花蓝,大海之蓝,宽容、博大;鲁花青,泰山之青,庄重、厚实。齐文化重工商,有管仲、陶朱公这样发展经济的能人,很早就兴渔盐之利,齐地一直是中国最富庶的地区;鲁文化重信义,有孔子、孟子、柳下惠这样的道德圣人,兴诗书礼仪。齐文化霸道,重视军事,春秋五霸、战国七雄,齐国都居其一,《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六韬》、《诸葛亮兵法二十四篇》这些著名的军事著作均出自齐人之手;鲁文化王道,孔子推“仁”,墨子讲“兼爱”、“非攻”。齐文化开放,兼容并蓄,与时俱进;鲁文化保守,重视传统、讲究规则。

扎根山东半岛的齐文化是海洋文化,看下海尔、海信这样的企业名字就知道齐文化对海洋的热爱。但是这里的海洋文化却是非典型性的海洋文化,与江浙、福广的海洋文化有着明显的区别。只因山东半岛这里的海洋文化如此近距离的处在世界上最强大的农耕文明影响之下。

山东半岛的齐文化不但受到相邻的鲁文化影响,还受到外来的海洋文化影响。青岛先后被德国和日本殖民,威海被英国殖民,烟台虽然没有殖民经历,但却是最早开放的通商口岸之一。使得胶东地区早早了有了对外开放的意识,因此能够在改革开放来临后,迅速的融入全球经济体系。胶东地区也是韩资在华最大的投资地,仅仅青岛一地就占了韩资在华投资的四分之一。现今的胶东三城城市指示牌也多以中、日、韩三种语言书写,从中可以窥见当地经济与日韩经济的紧密度。

三城演义 共生共荣

仔细看山东省地图像是一只即将起飞的苍鹰向东方望,青、烟、威三地就构成了鹰头。烟台处在鹰眼的位置,威海处在鹰啄的位置,青岛在鹰头的下颚处。烟台距威海110公里、威海距青岛260公里、青岛距烟台235公里,三城之间有国内最发达的高速公路系统相互连接。高速公路沿线是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美丽风景,山东半岛独特的地理位置也造就了“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的宜人气候特点,同样的使当地的高尔夫球场也随着季节变幻而拥有鲜明的时令特色。青、烟、威都是全国卫生城市,烟、威都曾获得“联合国人居奖”。 这片地区内聚集了中国最美五大城区之一的青岛关;中国最美十大海岛之一的庙岛列岛;中国最美十大海岸之一的成山头风景区。日照、威海地区也有不少可以媲美广西北海和海南亚龙湾的优良海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