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建议范文

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建议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建议

第1篇: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建议范文

关键词:财政政策;信息技术;发展

2010年10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指出要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建设,力争到2020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技成果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深刻改变世界科技和经济发展形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已经成为引导未来五年中国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引擎。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已经具有一定的基础,市场应用需求广阔,因此,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必将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从而进一步增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性,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强有力支撑。

一、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内涵

当前,对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最新概念界定是2011年3月16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是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的重中之重,具体包括六个方面,分别是下一代通信网络、物联网、三网融合、新型平板显示、高性能集成电路和以云计算为代表的高端软件。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可分成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电子核心基础产业。包括软件、集成电路产业以及新型平板产业:第二个层次是现代信息网络产业,包括下一代移动通信产业、物联网和三网融合带动的相关产业:第三个层次是现代信息服务产业,强调应用。包括一些基于网络的应用,如云计算、软件的服务等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主要特点是产业范围广、内涵变化快;技术含量高、发展速度快:渗透能力强、带动作用大。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应用的进一步深入,信息技术产业数字化、网络化、融合化的发展趋势日益明显。

二、我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现状与问题

近年来,我国信息技术产业的产品结构不断优化,产业链逐步形成,正在向高技术、高品质、高附加值方向发展。软件和集成电路两大战略性产业快速发展,以彩电为代表的家电视听类产品、计算机类产品快速增长,尤其通信类产品对全行业经济效益增长贡献率最大。信息技术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推动了“三网”工程(政府、企业、家庭的网络工程)和“十二金”工程建设。汽车电子、医疗电子、电力电子、航天航空电子等行业应用电子产业取得长足发展。产业区域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已经形成了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福厦沿海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四大产业带”:产业规模进一步向优势企业集中,一批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和跨国经营的大企业集团开始形成。信息技术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先导产业、支柱产业和战略产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国民经济、国家安全、人民生活和社会进步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虽然我国发展信息技术产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然面临着一些制约因素与问题:第一,管理体制不完善,发展机制不健全。支持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存在约束,没有形成系统的财税政策支持系统,发展环境有待优化,市场环境亟待培育。第二,产业规模偏小,结构性矛盾突出。由于缺乏有效的宏观调控。一些地区和部门争上热门产品、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的现象屡禁不止: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小、技术水平低:电信支撑网建设滞后:具有国际竞争实力的大集团公司数量太少;产品结构趋同等。第三,研发投入不足,创新能力不强。缺乏风险投资机制,资本市场很不完善,在科技开发尤其是信息技术基础研究方面投入有限:多数信息企业的科研、设计力量薄弱。并且不掌握核心技术,研发能力不足。第四,财政支持创新不足,产业环境不够稳定。财政支持机制有待进一步创新,资金效率有待提高:产业发展的环境不够稳定和公平,政府对产业、企业支持浮于表面。第五。人才数量偏少,缺乏高层次创新创业领军人物。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所急需的人才尤其是企业高端人才和一些关键技术的开发人才短缺,制约了企业的快速发展壮大。

三、财政政策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必要性

财政政策是指一国政府为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调整财政规模和收支平衡的指导原则及相应的措施。财政政策贯穿于财政工作的全过程,体现在收入、支出、预算平衡和国家债务等各个方面。因此,财政政策是由税收政策、支出政策、预算平衡政策、国债政策等组成的一个完整政策体系。财政政策在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上的必要性主要表现为:

第一,财政政策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历来都是支持产业发展的重要政策工具。在政府培育和支持信息产业的各种政策手段体系中,财政政策是一个十分重要和有效的手段。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核心是自主创新,只有通过自主创新,才能占领技术的战略制高点。而自主创新的正外溢性、高风险性和高投入性往往导致市场供应不足,需要政府采取政策进行干预,校正市场失灵。

第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在发展初期难以形成有效的市场需求,盈利能力较弱,能否实现快速发展取决于多方面因素,包括技术成熟度、市场前景、产业化能力等,既涉及技术政策,也涉及财政、金融、税收、贸易等政策,具有较强的政策依赖性。国家通过财政直接投入和税收政策的激励措施调节新一代信息产业发展,能够培育和扩大与新一代信息产业相关的市场,能够加快新一代信息产业的发展速度。

第三,国外在信息产业发展上的实践表明,政府强有力的扶持和推动是信息产业发展的关键。在这次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各国政府普遍运用财税政策扶持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加大对信息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借鉴国际经验,我国对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要进行战略指导,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降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代价和成本;同时,要对新一代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核心技术、关键装备的研发和产业化等给予资金支持,并出台细化的有关税收、融资、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政策措施来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持续发展和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四、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建议

为加快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从财政政策的角度来看。需要政府从以下几方面来加强与改进:

第2篇: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建议范文

关键词:北京市 战略性新兴产业 空间分布

201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以下简称《决定》),正式确立了我国未来若干年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家政策。我国理论界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并未有统一的定义,《决定》中明确了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基于此,我国确立了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

研究对象与数据来源

本文针对《决定》中的七类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研究,但由于其中关于七类产业的划分比较模糊,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没有对应关系,因此在进行数据处理和实证研究时并不具有可操作性。本文在实证分析时选择国家统计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2)》(试行)为基础展开。

首先,对国家统计局的分类标准进行整理,本文仅选择该标准中的四位数行业代码条目,删除各种产品统计代码,这样可以得到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代码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代码(2011)之间的对应关系。

其次,本文选择北京市2011年工业企业数据进行研究,根据上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分类方法,将数据库中6000多个样本点企业进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分类,最后选出3595家数据点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或其相关产业。在这些样本点企业中,包含节能环保产业661家、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542家、生物产业575家、高端装备制造业469家、新能源产业240家、新材料产业881家、新能源汽车产业227家。

根据各个样本点企业的注册地址,利用百度地图Geocoding API接口的地理坐标转换功能,将样本点企业的地理坐标抓取下来,坐标系采用WGS84经纬坐标系,将样本点导入ARCGIS软件,生成样本点的空间矢量图层(见图1)。

北京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现状分析

(一)样本点企业现状指标分析

1.样本点企业数量分析。将3595个样本点按照行业和区县位置进行汇总,导入ARCGIS软件进行分析。分析结果显示,新材料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节能环保产业和高端装备制造业的企业数量比重较大,而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行业所占比重较小。在区县空间分布上,北京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比较集中于城市功能拓展区(朝阳区、丰台区、石景山区和海淀区)以及城市发展新区(房山区、通州区、顺义区、昌平区和大兴-亦庄新区),城市功能核心区与生态涵养区分布较少,基本符合北京市城市功能区划的定位,其中海淀区、朝阳区和大兴区、通州区分布占比较大,特别是海淀区,是多种行业集中的区域。

2.样本点企业工业增加值分析。通过将样本点的工业增加值进行分类汇总,利用ARCGIS分析显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在海淀区和大兴区的增加值比重较高,离城市中心较远的昌平、密云、顺义等区县新能源汽车占比较大。信息技术产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量比较大,更加靠近市区知识、技术密集区位,新能源汽车需要面积更大的土地资源也影响了其区位的选择。

3.样本点企业从业人员数量分析。利用样本点企业的从业人员数量进行分析,其分布规律与企业数量以及工业增加值相近,中心区、远郊区较少,拓展区和城市新区分布较多。人员总量上也是海淀区和大兴区的集中度比较高,顺义区的从业人员则分布比较均匀。

4.样本点企业全年营业收入分析。从营业收入的绝对数分析,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以及节能环保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收入水平较高,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在所有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发展最好,行业收入水平较其他产业具有明显优势。大兴、海淀信息技术产业营业收入明显较高,昌平和顺义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营业收入较为突出。

(二)北京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度分析

产业的集聚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状态和产业成熟度,本文通过计算七大产业的产业集聚水平判断北京相关产业的发展状况。常用的反应产业集聚水平的指标主要有区位商和比较劳动生产率。

1.区位商分析。区位商LQ反映的是区域内某地产业部门专业化程度与整个区域相比的平均水平,它常常被用来测算某个区域某个产业的专门化水平,进而反映该产业的集聚水平。其中,ei表示某区域i行业的产值水平或从业人数,e表示该区域内所有行业的产值水平或从业人数;Ei表示全国i行业的产值水平或从业人数,E表示全国所有行业的产值水平或从业人数。为了便于计算北京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聚水平,本文将e的空间范围设定为某区县,E的空间范围设定为全市。数据采用从业人数计算,全市数据取自《北京市区域统计年鉴》同年度数据。计算结果见表1。

2.比较劳动生产率分析。该指标表示某地区某产业的相对工业产值与该产业从业人员的相对人数的比值,它反映产业生产技术水平、技术熟练度及劳动积极性。该指标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反映某行业在某个区域的集中度。其中,oi表示某区域i行业的产值,o表示该区域所有行业的产值;ei表示某区域i行业的从业人员数量,e表示该区域全部从业人数,LC>1表明该产业的劳动生产率高于其他行业的劳动生产率,一是说明该产业在当地具备竞争潜力,二是表示该产业的技术环境、经营环境较好。区域空间范围仍然选择县区范围,计算结果见表2。

北京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分布特征

产业发展不均衡。北京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细分行业发展不均衡,以《决定》所划定的七类产业来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生物产业和新材料产业发展非常迅速,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和集聚效应;而新能源产业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较慢,产业集中度不强,整体产业发展较慢。

区域发展不均衡。北京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分布不均衡。根据北京市的特点,朝阳、丰台、海淀和石景山四区属于城市功能拓展区,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的重要区域,依托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需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兴(含亦庄)、通州、房山、顺义和昌平作为城市发展新区,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的重点区域,借力新城建设,亦需要重点集聚战略性新兴产业。城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所含九个区县中,海淀、大兴和顺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较好;覆盖新兴产业门类较多,产业集聚明显;朝阳、通州和昌平紧随其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较好;丰台、房山和石景山三区发展相对较慢,产业集聚程度不高。

区域间存在产业重构和竞争。北京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布局存在重构和竞争。除核心区之外的十四个区县中,发展较快的几个区县都试图覆盖七个产业门类,发展较慢的几个区县也在重复设置产业集聚区。例如节能环保产业,海淀、朝阳和通州区位商都较高;新能源汽车产业,昌平、密云、顺义和平谷区位商都较高。这一现象导致部分产业如新能源汽车产业布局分散,不利于产业集聚水平的提高和北京市整体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见图2)。

对策建议

一是不同产业应制定不同的发展政策。由于产业发展并不均衡,对于已经被证明在北京发展较好的产业门类,政府应加强引导,减少直接干预,更多地让市场发挥调节作用,推动产业健康发展;对于在北京发展较慢的产业,政府可适当运用规划等政策手段,调整相关产业布局,使其能够快速发展;对于经过充分论证可能不适合在北京发展的产业,政府应引导其向京外发展,这些产业在河北、天津等京津冀城市群的其他区位可能会有更好的发展。二是适当调整产业布局,减少产业重构。前文分析,部分产业存在区县间竞争问题,这种重复布局会分散产业发展的集聚力,也易造成资源浪费。因此,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空间布局,北京市应通盘考虑,结合中关村示范区的产业基础条件,引导各类新兴产业向较少的区位集聚,以提升产业竞争力。三是进一步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和制度条件。借助北京市近郊新城建设的契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公共服务环境,引导企业合理布局;优化市场竞争环境和公平机制,为企业投资者创造更合理的制度条件。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国发〔2012〕28号)

2.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

3.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4.北京市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京政发〔2011〕38号)

第3篇: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建议范文

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我国进行产业发展转型的重点方向,已成为“十二五”期间各级政府和企业关心的热点问题。宁波地处我国最具影响力的长三角经济圈,是我国东部沿海的发达地区和长三角经济圈的重点区域,也是我国较早地确定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城市之一。对宁波市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与制约因素进行了研究,并针对性地提出了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对策,为探索和总结我国各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可持续发展模式提供经验借鉴。

关键词: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

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09001902

1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出的背景及其意义

在国际新一轮产业竞争背景下,各国纷纷制定新兴产业发展战略从而抢占科技和经济的制高点。2010年10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首次明确提出了新能源、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科技、高端装备制造业、新材料等七大产业为我国大力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期间,北京、深圳、上海、宁波等经济发达城市相继提出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战略,纷纷制定产业规划和相应保障措施,力求在新一轮的产业发展中保持国内领先地位,逐步赶超国际水平。2012年宁波市出台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若干意见》,文件确定将重点发展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装备等四大新兴产业,并积极研究制定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三年行动计划。

尽管目前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定义还在补充和调整中,学术界还没有形成一个真正明确的说法。但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关系到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导向性和动态性等特征这一内涵已基本达成共识。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宁波正处于推进新型城市化和工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以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重要突破口,进一步发挥新兴产业作为经济增长“倍增器”、发展方式“转换器”和产业升级“助推器”的重大作用,这为促进产业的转型升级、提升宁波区域竞争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2宁波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十二五”期间,宁波利用现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大力推进产业升级工程,从产业整体发展来看,宁波市已具备了一定的先发优势。在宁波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一大批智慧产业迅速壮大,宁波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快。2013年上半年,宁波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282.4亿元,同比增长7.9%,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234.4亿元,同比增长7.4%;2014年,宁波工业35个行业大类中有26个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特别是汽车制造业在上海大众带动下,实现增加值232.9亿元,同比增长达到了31.9%。分别从四大战略性产业来看:

(1)新装备产业。宁波高端装备产业在石化、能源、钢铁、文具服装、汽车等为代表的临港大工业基地的基础上迅速发展,有了较大提高。2014年宁波市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实现增加值1054.7亿元,比上年增长11.1%,增速比全部规模以上工业高出3.7个百分点。

(2)新材料产业。宁波是我国首批7个新材料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之一,经过近几年的建设,宁波新材料产业发展日具规模。宁波新材料科技城建设顺利推进,在高新区、鄞州、北仑和余慈区域形成了一大批优势企业和优势产品,在产业局部领域形成了较强竞争优势,产业特色也逐步形成。

(3)新能源产业。2014年,宁波市以建设国家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城市为契机,了《宁波市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实施方案》、《宁波市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发展规划》。随着吉利纯电动轿车等一批新能源汽车生产重大产业化项目的推进,以及“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发展海洋经济等国家战略的实施,宁波新能源产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4)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宁波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特色明显,已经形成了液晶光电、集成电路、信息家电、电子商务、动漫游戏等优势产业集聚,涌现出一批包括奇美电子、菱茂光电、康强电子、江丰电子、韵升股份有限公司等具有较大规模和影响力的企业。集成电路产业链较为完整,已成为国内主要的半导体封装和集成电路引线框架、外延片、靶材生产基地;电子商务领域被国家列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并被中国电子商务协会评为十大创新创业城市。此外,宁波被列入国家两岸产业合作无线城市试点后,将汇聚两岸优势共同推进基于无线网络的“智慧物流”、“智慧健康保障”、“智慧公共服务”等合作试点应用项目。这些产业合作也将为宁波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带来广阔前景。

在过去的三年里,宁波市把推动产业园区建设作为推动新兴产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载体,产业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目前宁波有中国(宁波)材料研究所、中国(宁波)兵器研究院等作为政府公共平台为宁波企业提供服务,还有企业研究院56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中心284家。国家级创新型试点和创新型企业15家,省级创新型示范和试点企业56家,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60家,市科技型企业950家。宁波市产业园区的健康发展为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3宁波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既是宁波产业转型与发展的机遇,也是宁波经济发展的挑战。尽管宁波在新材料、新能源、新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发展的产业基础、产业资源条件与环境等方面得到了进一步改善,但在产业化发展模式、技术创新、配套机制等诸方面也存在很多制约因素,具体表现在:

3.1高端人才与核心技术缺乏

随着杭州湾经济制造圈正在逐渐成为世界重要的精细化工产业区,而且制造业的迅速发展及其结构调整,将对宁波新材料、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但人才严重缺乏已成为制约宁波市新材料新能源、新一代信息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宁波现有的海洋科研机构级别较低,以宁波市级为主,尚无国家级机构,科研整体实力相对不足。尽管宁波在某些新兴产业领域的研究取得了可观的成果,在特定项目上甚至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但总体上大多是模仿创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自主创新不够,尤其是宁波节能环保产业的关键和核心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尚有较大差距,相当部分关键技术与装备还在依赖进口。

3.2产业分布集而不群,产业集聚度有待提高

目前宁波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部分领域,如软件、动漫、液晶光电产业等,在政府的引导下产业集聚度相对较高,发展势头良好。但在新材料、新能源等自发形成的产业领域,产业集聚度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宁波市新材料新能源企业分布在宁波市各县(市)区,以宁波市三区、北仑区、慈溪市、鄞州区较为集中,呈现一园多点式的空间布局。从事新材料新能源生产的三百多家企业中,主要以中小企业为主,多处于孕育期或发展期,具有良好的成长性,但规模小而散,有技术优势的领域尚未形成较大经济规模。且多数新材料企业并未有效嵌入本地产业网络体系,缺乏有效的产业交流与融合,导致上下游企业间缺乏社会化专业协作,配套率低,没有通过对接互动形成成本优势,制约了宁波新材料产业的规模化发展。

3.3投融资产业政策有待完善

新兴产业是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产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产出的特征,由于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和风险投资机制尚未成熟,面向产业化服务的中介服务体系尚不完善,宁波市包括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的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相对滞后。据调查,目前宁波市有70%以上的新材料企业反映资金问题是企业快速发展的最大瓶颈。此外,在财政支持政策方面也有待完善,尽管宁波市已逐步出台一些税收优惠的扶持政策,但相关企业却普遍反映政策衔接还不够紧密,难以形成合力,充分发挥有效的推动作用。

4宁波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对策与建议

4.1加速技术创新融合,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确保战略性新兴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发展的内在动力是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宁波在培育和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宁波现有的科技创新资源优势,加速实现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融合。着力发展一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先导产业、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品牌产品,推进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重点突破核心技术瓶颈,大力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能力。

4.2加强政府扶持与引导,完善发展机制与政策环境

从历史经验来看,新产业的培育和壮大离不开政府的扶持和政策引导。宁波市政府应坚持“企业化+产业化+专业化”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方向,继续吸引社会资本力量投资创办孵化器,加强产学研结合,引导、鼓励技术成果转化;建立健全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机制和人才资源配置创新体系,大力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和团队,充分利用全球科技创新资源,为新兴产业发展创造更多的有利条件。

4.3优化产业布局,充分发挥地方特色优势

在空间布局方面,按照“生产空间集约高效”原则,以国家级高新区、北仑区和杭州湾新区为核心圈,引导新兴产业进行合理的空间布局和集聚,优化新兴产业运行的空间组织,实现各大产业基地、区块之间协同发展,力求在空间上做到重点突出、地方特色鲜明、优势互补,推动宁波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约集聚发展。确保新兴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潘成云.解读产业价值链-兼析我国新兴产业价值链的基本特征[J].当代财经,2001,(9).

[2]李伟娜.新兴产业:现状、问题与对策[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2009,(4).

[3]朱瑞博,刘芸.产业政策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作用[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1,(1).

第4篇: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建议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产业转型;作用机理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2-0-01

人类社会由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转变,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是重要原因。18世纪末到现在的两百多年里,发生了四次改变人类社会基本面貌的技术革命。第一次技术革命是机械化;第二次是电气化;第三次是自动化;第四次是信息化。其中对经济和社会影响面最广、影响力最大,影响持续时间最长的是电子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推广应用的显著成效,促使世界各国致力于信息化,信息技术进入了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社会等领域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信息技术已成为支撑当今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的基石。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经济转型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作用。一方面,信息产业是高新技术产业中最活跃的部分,提高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信息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代表,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另一方面,应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改变其设计、生产和流通方式,有利于推动企业流程再造与组织结构调整,提高传统产品科技含量,降低资源消耗,提高生产效率。因此,全面综合分析信息技术的发展对经济转型发展的作用机理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产业转型与信息技术发展

关于产业转型,目前有两种解释。一种是较宏观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根据国际和国内经济、科技等发展现状和趋势,通过特定的产业、财政金融等政策措施,对其现存产业结构的各个方面进行直接或间接的调整。也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民经济主要构成中,产业结构、产业规模、产业组织、产业技术装备等发生显著变动的状态或过程。从这一角度说,产业转型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包括了产业在结构、组织和技术等多方面的转型。另一种解释是指一个行业内,资源存量在产业间的再配置,也就是将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从衰退产业向新兴产业转移的过程。可是,不管是哪一种解释,技术进步始终是产业转型的内在动因。产业结构即产业之间的相互关联, 取决于产业之间的生产技术结构水平。技术进步提高了产业要素的素质, 使要素在产业之间重新配置, 从而推动了产业转型。

在信息化时代, 当代科学技术的进步,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当今各国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主要通过发展信息化、促进信息技术产业化来实现, 亦即当技术变革引起产业结构转换时, 通过引入信息技术促进产业结构的变革。从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的角度看, 信息化就是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断增强并占据主导地位的过程。

二、信息化对产业转型的作用机理

20世纪中期开始的信息技术革命, 对产业转型升级发挥着巨大推动作用。信息化通过信息产业化和产业信息化的合力, 不断改善各产业技术状态和管理水平, 使生产工具(设备) 系统和生产力系统按信息化需求重组, 从而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与高度化, 提升产业生产力。

从产业发展角度看, 信息技术主要通过信息产业化和产业信息化两种途径来推动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信息产业化是指在信息化过程中,将信息产品制造、信息开发及信息服务等发展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行业——信息产业,提高信息产业增加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并达到信息资源共享的过程。当前信息产业化的主要内容包括:加快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软件和系统集成业、电信运营业、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推动信息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和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产业信息化则是指通过信息技术的渗透, 三次产业部门大量采用信息技术和充分利用信息资源而提高整个产业劳动生产率和产业效益的过程。产业信息化作为国民经济各部门和社会活动各领域全面发展和普遍采用的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使社会经济的发展正在实现从以物质与能量为经济结构的重心,向以信息与知识为经济结构的重心的转变,这个转变极大地提高社会劳动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产业信息化主要有企业间的信息化、行业的信息化、行业间关联的信息化等三个方面的内容。

1.信息产业化与产业结构转型。信息产业代表着新一代的生产力, 是促进世界从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过渡的先导产业。信息产业是实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基础。信息技术产业具有创新活跃、渗透性强、带动作用大等特点,被普遍认为是引领未来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信息网络、信息服务和软件产业的融合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新一代移动通信等新兴业态的发展。目前我国信息技术产业已形成了一定的发展能力,市场应用需求广阔。围绕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加快发展信息技术产业,必将进一步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增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性,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强有力支撑。

2.产业信息化与产业结构转型。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20世纪中期,特别是近十几年来,信息技术不断创新,高度渗透,信息网络广泛普及,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日益深刻。信息化成为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显著特征。

在当前经济环境下,信息化承担着很重要的和关键的角色,在生活方面,网络变成了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智能化和网络化的生活设施需求不断增加。同时,信息化创建了全新的商务模式,驱动商务增长和业务的创新。从企业内部向上下游不断的扩张,实现产业和服务新的创新。在生产领域,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市场对作为生产投入品的信息产品需求日趋增大, 从而引起整个市场的中间需求结构重心向信息产品倾斜。这一方面是由于信息产业自身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信息技术产品作投入;另一方面则是由于用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以及各行业的信息化建设需要大量的信息技术产品与服务。通过投资需求结构的改变, 促进了信息产业本身的发展;同时由于对信息产品投资需求增加, 直接结果是传统产业得到了提升, 信息产业的发展有了充分的市场保证, 从而也推动产业结构向信息化方向演进。

三、加快信息技术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1.大力发展信息技术产业。我国是电子信息产业大国,规模位居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主要电子信息产品如彩电、个人计算机、程控交换机、手机等产量占世界第一位。但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还存在“大而不强”的问题,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依赖进口。因此,要保持电子信息产业可持续发展,必须进一步完善产业体系,确保骨干产业稳定增长,向核心高端突破。加大投入,集中力量实施集成电路升级、新型显示和彩电工业转型、移动通信产业新跨越、数字电视推广、计算机升级和下一代互联网应用、软件及信息服务等重要工程,鼓励引导社会资金投向信息产业。

2.加快推进产业信息化建设进程。要突出抓好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通过生产设备的换代和技术升级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同时,将信息技术融入企业经营管理中,实现管理创新,降低生产成本,减少费用支出。

参考文献:

[1]陈平.信息技术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2]李建刚.技术变革与广播媒介转型[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

[3]张建伟.技术创新的经济转型效应——基于中国数据的实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4]夏晨芳.信息服务业对中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促进机制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3.

[5]吴伟萍.信息化推动产业转型:作用机制与实证研究[J].广东社会科学,2008(3).

[6]周勤,张红历,王成璋.信息技术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一个新兴古典微观模型[J].贵州社会科学,2012(12).

第5篇: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建议范文

20世纪下半叶的信息技术革命是经济增长最主要的推动力,它对提高企业和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发挥了关键的作用。国家之间的竞争,是科技创新和经济实力的较量。根据对各国的测算,20世纪初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只占5%左右,20-30年代提高到约15%,40-50年代上升到40%,70-80年代达到60%,90年代已经高达70%以上。美国在1929-1978年的50年中,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0%,对资源配置的贡献率为20%,对人均资本的贡献率为15%,对规模经济的贡献率为13%,对劳动者素质提高的贡献率为12%。在1950-1962年间,英国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3.9%,德国为81.9%,日本1952-1968年为65%,韩国1955-1970年为56.4%,香港1955-1970年为46.5%,中国1952-1982年为19%,1979-1990年上升到30.3%,1991-1995年达到40%。这说明技术创新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也是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促进产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信息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催生了一批新兴产业的迅速发展。近30年来,信息技术制造业作为关联度和带动度极强的产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在美国和日本,韩国和台湾,信息技术产业已取代传统产业,成了国民经济中最大的支柱产业。现代信息产业已跃居美国头号产业,以信息技术为主的知识密集型产品和服务出口已占出口总值的40%。中国信息产业近10年来年均增速达到32%,大大高于其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更重要的是,信息技术制造业的发展有利于对传统产业的设备进行改造,促进了传统产业的结构变化,从而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提升经济的整体竞争能力。总体来看,中国产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过程已渡过了早期的制造业代工的阶段,进入了以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相结合驱动产业升级的新阶段。

在创新理论中,技术创新主要是过程创新和产品创新,过程创新的目的在于提高生产率和降低单位产出的投入。相比较而言,产品创新更为重要。在产业层次,R&D的大部分是用于新的、质量更高和性能更好的产品创新而不是工艺创新。例如瑞典工业R&D总量中,75%-90%用于产品创新,美国为68%,日本为36%。无论是何种创新,其最终影响必须体现在产品或服务上,才能对创新予以真实和准确地评价。在本文研究中,技术创新的内容遵循了熊彼特创新理论的基本思想,技术创新表现为企业或产业对现有技术有效组合运用、创造和吸纳各种新技术知识,向市场提供更好的产品或服务的过程。

本文重点研究了技术创新对中国信息技术制造业增长的贡献和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第二部分定义了技术创新的指标和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确定了技术创新与产业增长的实证框架。第三部分阐述了中国近十年来信息技术制造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增长的速度。第四部分检验了各种技术创新活动与信息技术制造业产出绩效的相关性,重点分析了R&D投入对产品和产出增长的影响。第五部分分析了技术创新对信息技术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以R&D经费投入占产业增加值的百分比衡量的R&D投入强度是影响信息制造业发展的关键。第六部分对技术创新促进高技术产业增长进行了国际比较。最后是结论和政策建议。

2指标体系与分析框架

中国对信息技术产业的界定参考了OECD的产业分类标准,确定了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和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为高新技术产业。因此,将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和电子计算机及办公用品制造业界定为信息技术制造业。技术创新使用投入和产出二类指标进行量化。投入指标包括R&D经费投入和人力资源投入二种,经费投入分为R&D总经费投入,R&D内部经费投入,新产品研发投入,技术改造投入和技术引进投入五个指标。技术创新的产出指标也使用了五个指标。一是以新产品产值作为技术创新的实际产出。在我国的统计体系中,新产品产值是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销售新产品所实现的收入,代表了所有技术创新投入要素或相关要素的最终产出。二是以出货值作为技术创新的相对产出指标,它是衡量产业的发展水平和该产业国际竞争力强弱的指标。三是以专利作为技术创新的潜在产出指标。专利是创新的一种成果,代表了发明创造实现商业化的潜在机会。四是产业的总产值,衡量产业的生产能力。五是产品销售利润,表示产业获得收益的大小。分析所采用的指标及其含义下表1。

实证分析应用了Pearson关系矩阵检验了技术创新投入和产出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利用Granger因果检验和主成分分析法辨别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而建立技术创新与产业增长和竞争力的回归方程,确定技术创新对新产品产值、产业的产出增长和竞争力的影响程度。

3技术创新投入与增长绩效

3.1中国的信息技术制造业的技术创新

信息制造业1995年R&D总投入为30.2亿元,其中政府投入占8.9%,企业投入占80%。2004年总投入增加到428.47亿元,政府投入比例下降到2%,企业投入比例上升到87%。10年R&D总投入增长了14.1倍,增长速度远高于其它行业。其中,1995年政府投入信息技术产业的R&D经费为2.78亿元,2004年增加到8.37亿元,增加3.1倍。企业投入从24.85亿元增加到317.17亿元,增长了12.76倍。由此可知,信息技术产业的R&D投入一直以企业为主导,创新的动力主要来源企业从销售收入中的投入。

数据来源:2002年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2005年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在产业的技术创新的构成中(见表3),从事创新活动的机构数量从1995年的964个下降到2003年的537个,但2004年恢复到847个,处于不稳定的变动状态。但参与技术创新的总人数则不断增加,年均增加8千多人。从事技术创新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也增加了5万多人。各种技术创新的经费投入比例变化非常明显,从1995年到1997年技术改造经费占的比重最大,但是到了2004年比重最小,而新产品研发经费和内部经费从1995年的比重最小发展到了2004年所占比重最大。2004年,这两项投入占到了全部经费的85%左右。技术创新投入在90年代中后期主要是以技术改造和引进为主,而从2000年以来则明显转移到R&D和新产品开发。反映了我国信息技术制造业正在经历从技术引进和改造向自主创新变化。

数据来源:2005年中国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2002年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北京,中国

统计出版社,2003。2005年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3.2信息技术制造业的产出增长和经济绩效

1999年中国信息技术制造业总产值为2536亿元,产业附加值为636亿元,实现利税186亿元。到2004年,总产值达到22699亿元,产业附加值为4592亿元,实现利税1031亿元。十年间,总产值增长了8.9倍,年均增加2000亿元,附加值增长了7.2倍,年均增加395.6亿元。利税增长了5.5倍,年均增加84.5亿元(见表4)。信息技术产业的增长速度非常明显。占中国经济产出约10%,已经成为中国制造业中的重要产业。

而反映技术创新成果的新产品产出,在1999年的产值为537亿元,占整个产业产出的20%,到2004年占整个产业的产出比重虽然只上升了5%。但销售收入则从387亿元增加到5368亿元,增长了13.8倍,年均增加498.1亿元。实现利润从44亿元增加到382亿元,增长了8.7倍。由此比较,新产品的经济绩效明显优于整个产业。

中国信息技术制造业的出口份额也在逐渐提高,1995年信息技术制造业的出货值为931亿元,到2004年增长到14106亿元,10年间增长了15倍。出口份额也从1995年的38.2%增长到2004年的69.4%,我国高技术产业在进出口一直出现逆差的情况下,但从2004年开始改变,第一次出口超过了进口,反映了我国信息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也是我国近几年了整个高技术产业科研投入不断加强,技术不断提高,自主创新的结果。

以产业增加值/产业就业人数计算劳动生产率,自1995年以来,高技术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始终保持较高的增长趋势,年均增速高于制造业1.7个百分点,达到20.5%。自1995年以来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增长了2.5倍,电子计算机及办公用品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增长了1.8倍。2004年二个产业的生产率分别达到11.1万元/人和14.8万元/人,远高于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也高于其他三个高技术产业(见表5)。

4技术创新投入对信息制造业产出影响的相关性分析

4.1技术创新指标与产业增长的相关性检验

衡量R&D经费投入绩效,最直观的指标是新产品产值Y3,R&D经费、人力资本投入和新产品产值的相关程度,其方程为:

Y3=a1X2+a2X3+a3X4+a4X5+a5X6(1)

衡量各变量取对数后的Pearson相关系数,结果如下:

表6可见,各种经费投入、人力资本投入和新产品产值的相关程度都非常高,可以确定各种经费投入和人力投入对新产品产值的影响是显著的。但是需要考虑两个问题。第一,由于各种经费投入和人力资本投入之间的相关度也非常高,如果建立多元回归方程,则会出现多重共线性问题,使方程解释能力下降,因此需要分别对每一个指标采用一元回归方程。第二,以上Pearson相关系数检验虽然显示变量之间的相关度很高,但是这并不足以说明变量之间存在因果联系。如果直接建立回归模型很可能产生伪回归问题。另外技术创新的经费和人力资本投入并不能马上产生效益,而是有一定的时滞。由于存在这些问题,首先对各个变量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以排除多重共线性的影响。样本选取时间长度为1995-2004年,则滞后一期和滞后二期的结果如表7和表8。

结果显示,在滞后一期的情况下,只有新产品研发经费(X3)对新产品产值(Y3)的Granger原因比较明显。而在滞后两期的情况下,只有R&D内部经费(X2)对新产品产值的Granger原因比较明显。这说明新产品研发经费只要一年就可以产生效益,R&D内部经费需要两年才能产生效益。而由于只有10年的数据样本,Eviews无法计算滞后三期的Granger因果关系强弱程度,因此无法衡量X4、X5和X6产生效益的滞后期和效益大小。所以本文只对R&D内部经费投入、新产品研发经费投入和新产品研发投入的绩效进行实证检验。

4.2R&D内部经费(X2)投入对新产品产出增长的作用

根据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方程采取自变量滞后两期的形式:

lnY3=a2lnX2(-2)+b2(2)

调整后的样本为:1997-2004,调整后样本数为8,回归结果为:

lnY3=0.550lnX2(-2)+5.665(3)

此方程对现实的解释能力很强,不存在序列自相关问题。回归系数a2=0.550,即新产品研发经费的投入每增加1%,能带动0.550%的新产品产值,说明我国信息技术制造业R&D内部经费投入的绩效比较低,而且还低于新产品研发经费投入的产出绩效

4.3R&D投入对产出增长的贡献

为了分析R&D总投入对信息技术制造业增长的影响,选取R&D经费总额(X1)和R&D人员总数(X6)两个指标来衡量信息技术制造业的R&D资金和人力资本投入。以新产品产值(Y3)和工业总产值(Y4)两个指标反映产业的增长。由此建立测算这4个指标之间的相关程度相关性方程为:

aY3+bY4=c1X1+c2X6(4)

其Pearson相关性检验的结果如表9所示:

通过上述的简单相关系数矩阵可以看到:这4个指标之间呈高度正线性相关性,而且在显著性水平为0.1%时可信度也非常高。可以初步判定信息技术制造业的R&D投入对产业增长的相关程度很大(X1和X6与Y3和Y4的相关系数都在0.98以上,而且双尾检验结果也很显著)。但是多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是错综复杂的,上述4个变量的任何两个变量之间都有显著的简单相关关系,而这种相关关系中夹杂了其他变量的影响,简单相关系数实际上不能完全反映两个变量之间的纯相关关系,例如新产品产值Y3受到R&D经费总额X1和R&D人员总数X6的影响,但是X1和X6之间也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信息技术制造业的R&D总人数X6肯定受到R&D经费总额X1的影响,同时X6也可能对X1起到制约的作用,所以为了确切反映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使用偏相关系数检验法,即分别测算当把X6作为控制变量时X1与Y3和Y4的偏相关系数以及把X1作为控制变量时X6与Y3和Y4的偏相关系数,分别观察信息技术制造业的R&D经费投入和人力资本投入对产

业增长的影响,检验结果如下:

结果显示,当固定X6的影响之后,X1与Y3和Y4的偏相关系数较高而且统计结果的可信度也非常高(都小于0.05),而当固定X1的影响,X6与Y3和Y4的偏相关系数明显偏低。表明信息技术制造业的产出增长对R&D资金投入的依赖程度远高于对R&D人力资本投入的依赖程度。

为了建立回归方程的方便,利用SPSS分析软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分别将两个投入和产出指标各生成一个主成分,作为衡量R&D投入和产业增长的综合指标,分别记为XI和YI。表10是XI和YI的生成结果:

可以看到,XI包含了X1和X6两个指标的98.387%的信息,生成的一个主成分YI包含了Y3和Y4两个指标的99.052%的信息,将这两个主成分作为衡量信息技术制造业R&D投入和产业增长的综合指标是十分理想的。由此,建立R&D综合投入对产业增长影响的回归方程为:

YI=a+bXI(5)

对1995-2004年的10样本数进行回归得到的结果为:

YI=0.995*XI(6)

由于常数项的检验无法通过,所以将其舍去。方程(5)的结果显示,在信息制造业中,R&D综合投入每增加一个单位,可以拉动约0.995个单位的产业增长,这个数值没有超过1,可以认为,信息制造业的R&D投入的绩效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由此可以得出四点结论:1、在所有投入因素中,R&D内部经费的投入和新产品研发经费投入产生收益的时滞较短,见效最快;而技术引进经费、技术改造经费和科技人员投入产生收益的时滞较长,至少在3年以上。2、在投入产出绩效方面,新产品研发经费投入优于R&D内部经费投入。3、中国信息技术制造业的R&D经费中能够产生短期收益的经费所占比例较大,说明自主创新产生收益的见效时间最短。而投资于见效慢、周期比较长的技术创新经费所占比例较小。该产业最有效的技术创新方式是加大对新产品研发的投入,虽然对创新的人力资源投入产生收益的时滞比较长,但在长期并不能因此而忽视对人力资本的投入。4、R&D综合投入每增加一个单位,可以拉动约0.995个单位的产业增长,这个数值没有超过1,该产业R&D经费投入的使用效率不高,是信息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缺陷。

5R&D对产业的竞争力的影响

选用行业产品销售利润PR作为衡量行业竞争力的指标,用R&D经费总额X1,科技活动人员数量X6以及专利申请数Y1,新产品产值Y3作为衡量行业R&D综合能力为指标,建立多元回归模型:

lnPR=a1lnX1+a2lnX6+a3lnY1+a4lnY3+b1(7)

样本:1995-2004,样本个数为10,回归结果如下:

模型通过了D-W检验和显著程度为1%的F检验,且模型的相关系数和调整后的相关系数都很高,说明模型的拟合优度很高,而且从整体上看,国际竞争力与自变量间的相关程度也很高。从变量情况看,主成分因子Z通过了显著程度为1%的T检验,表明模型中各变量与国际竞争力相关,但各变量对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在程度与方向上存在较大差异。结果显示:R&D经费总额X1,科技活动人员数量X6以及专利申请个数Y1,新产品产值Y3都对信息制造业的产业竞争力有一定的影响。从主成分分析的总方差解释表可以看出R&D经费总额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高达97.61%,说明了在产业发展过程中,R&D经费的投入是提高产业竞争力过程中最主要的因素。

6技术创新的国际比较

6.1R&D投入强度的国际比较

由表12可知,中国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的R&D强度远低于发达国家,2004年全部高技术的R&D强度达到4.6%,比较显著的是航空航天制造业高达16.9%,同年,我国制造业的R&D投入强度约为1.9%,与制造业的比较可以看出,我国高技术产业研发强度普遍高于制造业的平均水平。由于我国高技术产业起步较晚,在研发方面的投入普遍不如发达国家,核心技术掌握不够。与发达国家的横向比较我们发现,中国各个产业的R&D强度均低于其它较发达的国家,许多OECD成员国的高技术产业的R&D经费都超过20%,差距之大显而易见。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高技术产业的全球化更加突出。跨国公司在本土投巨资对关键技术和部件进行研究和开发,而将高技术制造业转移到劳动力价格低廉的发展中国家其中了高技术产业高于制造业但是远低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高技术产业只能采用委托加工方式配套生产外部设备或进行整机组装等技术密集度低的劳动,没有能力进行高强度的研究开发。

从下表我们可以看到世界上主要几个发达国家在信息制造业中的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R&D投入强度上基本均高于20%,而我国在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R&D投入强度仅为5.6%,与投入强度最高的法国57.2%相差10倍;在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中R&D的投入强度则以日本为最高高达90.4%,这也是日本近年来在电子行业的快速发展并且在世界上占有主要市场份额的原因所在,美国在该行业的R&D投入强度为32.8%,而我国仅为3.2%。虽然我国在电子行业的发展起步较晚,掌握的技术也比较落后,但是,对于技术含量较高的电子产业来说并不能按照传统产业的发展方法按部就班的来发展,如果这样将永远赶不上世界发展的水平,加大R&D的投入力度,结合世界分工合作的机遇使我们国家从后进型国家变成“赶超型”国家。

表12:高技术产业及制造业的R&D强度

数据来源: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年;OECDStructuralAnalysisDatabase,2005和OECDTheAnalyticalBusinessEnterpriseResearchandDevelopmentdatabase,2006.

6.2劳动生产率的国际比较

尽管从1995年以来,中国的信息制造业以及整个的高技术产业的全员劳动生产率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非常明显,这个差距不仅仅是技术上的落后,还与我们国家没有完全改变劳动密集程度高的现状有关系。在OECD国家的高技术产业的全员劳动生产率一般都在50千美元/人以上,而我们国家仅为13千美元/人,即使是发展较快的信息制造业中的电子计算机及办公用品设备制造业也只有17.9千美元/人。所以,无论是在整体的发展现状上,还是在行业的发展水平以及拥有技术的先进程度上我们国家都与发达国家有着比较大的差距,也是我们未来发展中要全面重视的问题。

表13部分国家高技术产业劳动生产率(单位:千美元/人)

7结论和政策建议

通过实证分析技术创新对中国信息技术制造业增长和竞争力的影响,得出四点结论。一是新产品研发经费的投入每增加1%,能带动0.550%的新产品产值,新产品研发经费只要一年就可以产生效益,而R&D内部经费需要两年能产生效益。二是R&D经费的投入比例直接影响产业的增长。在信息制造业中,R&D综合投入每增加一个单位,可以拉动0.995个单位的产业增长,这个数值没有超过1,可以认为,信息制造业的R&D投入绩效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三是R&D经费投入总额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高达97.60%,说明了在产业发展过程中,R&D经费的投入是提高产业竞争力最主要的因素。四是中国信息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发达国家在信息技术制造业的R&D投入强度一般都高于20%,而中国平均仅为4.4%,相应地,劳动生产率也只有韩国的一半,与美国相差约9倍。另一方面,我国的R&D经费中能够产生短期收益的经费所占比例较大,而投资见效慢,投资周期比较长的投资经费所占比例较小,说明中国信息制造业的大部分企业对长期研发投资的力度较小,这同样对企业的长期发展与技术的超越性升级不利。

中国经济发展正从工业化初期进入工业化中期,大工业和高技术产业成为发展的重点产业。国家提出了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产业和经济竞争力的发展战略,信息技术制造业也列为国家重点发展产业。如果只是停留在技术引进和技术改造上,那么中国的信息制造业的科技水平将永远不能超过甚至赶上发达国家的水平,只有通过加大技术创新的经费投入和人力资源的储备,放松产业管制和开放市场增加竞争,改进创新环境和激励机制,提高创新系统的效率,加强国际技术合作,促进国内信息化进程,才能完成中国从世界IT制造工厂变成世界IT创新基地之一。

本文的研究只是检验了技术创新投入对信息技术制造业增长和竞争力的影响程度,那么技术创新投入的力度究竟应该为多少才合适,在企业资金允许的情况下应该怎样有效率地分配技术创新资源,乃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

2.谢勒F.M.技术创新:经济增展的原动力.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年

3.毕克新.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测度与评价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年

4.傅家骥.技术创新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

5.官建成,马宁,我国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出口行为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2):103-106.

6.李西尧,德国促进技术创新的举措,全球科技经济瞭望,1999(8),25-26.

7.陆国庆,基于信息技术革命的产业创新模式,产业经济研究,2003(4)31-32.

8.王建华,赖明勇,中国工业制造业技术创新的相对评价及实证研究,系统工程,1999,17(2),25-28.

9.许晶华,信息技术与经济增长: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

10.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研究报告,北京:中国电子信息发展研究院,2006,35-37.

11.Brecht,H.E.(1992),“Australia’sindustrialR&Dandforeigntrade”.AppliedEconomics,24(4),545-556.

12.Dollar.D(1986),“TechnologicalInnovation,CapitalMobility,andtheProductCycleinNorth-SouthTrade,”AmericanEconomicReview,76(1),177-190.

13.DeBondt,R.(1996),“Spilloverandinnovative,activities,”InternationalJournalofIndustrialOrganization,15(1),1-22.

14.Faber,JandHesen,A.B.(2004),“InnovationcapabilitiesofEuropeannations:Cross-nationalanalysesofpatentsandsalesofproductinnovations,”ResearchPolicy,33(2),193-207.

15.Guan,JandMa,N.(2003),“InnovativecapabilityandexportperformanceofChinesefirms,”Technovation,23(4),737-747.

16.GouZhongwen.(2006),“ITInnovationandtheDevelopmentofInformationIndustry,”ChinaCommunication,6,5-6.

17.Morkey,G.K.(1989),“R&DexpendituresandProfitGrowth.”ResearchTechnologyManagement,32(3),20-23.

第6篇: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建议范文

关键词:信息化 工业化 振兴 老工业基地

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面临的艰巨任务

辽宁是“一五”时期国家重点建设的重工业基地,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工业总产值在我国名列前茅,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国防建设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历史性、体制性、结构性等多方面的原因,严重制约了辽宁的经济发展,经济增长速度缓慢,大大落后于工业基础和实力远远不如辽宁和东北地区的长三角、珠三角两地。虽然进行过一系列的调整,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第一、传统产业比重高,新兴产业比重低。2002年,在石化、冶金、机械、电子四大支柱产业中,传统产业占绝对比重,代表新兴产业的电子产业,企业数占全省企业总数的2.2%;第二、资源日趋枯竭,替代产业难以形成。辽宁的煤炭资源已有百年的工业开采历史,经历了国民经济大发展时期的全力开采,到目前,以阜新、本溪为代表的煤炭资源已近枯竭,在短期内难以形成新兴的替代产业;第三、产业竞争能力下降,产品市场份额萎缩。面对国内外市场环境,辽宁多数国有企业的设备、工艺严重老化,自主发展的产业基础有所削弱。

我国信息化现状

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改变了国家工业面貌

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在国家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信息通信业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世纪90年代以来通信业以高出国民经济二三十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通信网实现了由人工向自动、由模拟向数字、由小容量向大容量、由单一业务向多种业务的转变,光纤、数字微波、卫星、程控交换、移动通信覆盖全国城乡,连接世界各地。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产业革命,已经改变了中国工业化的面貌,它是40个工业行业中发展最快的行业,已经成为中国第一支柱产业。

信息网络建设发展最快,网络经济充满生机

信息通信业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朝阳企业,网络经济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仍然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信息网络化是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趋势。

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快速发展,但仍不能满足需求

现代社会发展的三大资源是材料、能源和信息。材料、能源短缺是全球经济发展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问题。要实现中国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必须把开发利用信息资源摆在重要战略位置。当前,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仍是粗放型的,而造成我国经济粗放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经济结构来看,一是资源结构中,信息资源的利用比重过低,物质资源的利用比重过高,能源、材料、信息三大资源利用不平衡;二是产业结构中,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发展不平衡,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仅为10%左右。基础产业与支柱产业发展不协调,支柱产业难以支持基础产业的发展;三是在投资中,对支柱产业的投资比例过低。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必由之路

老工业基地必然拥有大比重的制造业,单纯以获取资源、降低成本、培训人员为手段来提升制造业效益,早已达到了提升极限。当今,决定制造业水准差异的主要因素就在信息化,即不同企业或企业群体所体现的对信息掌握、拥有、控制、使用能力上的差别。计划经济时期以物流为经济的主导,钢材、木材、水泥、粮食......谁拥有物资谁就拥有主动权,谁就是财富的拥有者。市场经济时期以资金为经济导向,有了资本就拥有了主动权。进入信息社会以后,信息流处在资源配置的控制地位,因为物流具有不可替换性、资金流具有不可增值及不可转换性,而信息流却是可替换、增值、转换的。

信息化和工业化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全球信息化已成为促进经济全球化的条件。新世纪,我国追求的现代化目标,已不是工业化时代的传统现代化的目标。因此,信息化主导着新时期工业化的方向,使工业朝着高附加值化发展;工业化为信息化的发展提供物资、能源、资金、人才以及市场,只有用信息化武装起来的自主和完整的工业体系,才能为信息化提供物质基础。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不仅为工业化的发展真正找到了出路,而且也是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有效途径,传统产业的生命力在于现代技术的运用。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要把握信息化的机遇。工业化是历史的范畴,成功的工业化都是与时代紧密相联并充分运用当时高科技的成果。我们必须十分重视信息化在工业化中的倍增和催化作用。因此,能否应用信息和信息技术已成为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关键问题。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对策建议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现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必由之路。对此,应作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加大对信息产业及信息科研的资金投入,加速发展信息产业

信息化的前提是信息产业的发展,信息产业是一个高投入的产业,同时也是一个高风险的产业,在国家财力有限的状况下,应尽快建立国家风险投资基金,以加大对信息产业和信息科研的投入,保障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

发展信息装备制造业 装备制造业是工业发展的基础,发展高新技术和生产高附加价值产品,离不开材料技术和制造技术。我国具有传统装备制造业优势,在此基础上融入信息技术,推进装备制造业的信息化。

发展软件产业 软件产业是信息产业的核心,是信息化的基础,是信息技术应用的关键,特别是嵌入式软件更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发展信息服务产业 在加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以电子商务和网络服务为重点,扩大接入服务、内容服务、应用服务中心的建设,积极开展网上招商、网上交易和网上医疗等,提高产品营销、市场开拓等电子商务服务水平,加速实现政务、企业和市场信息化。

加快信息产业基础设施的建设

信息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支撑和保障。加快现代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技术传输、高速宽带接入网、广电网、因特网、移动通信网、高性能计算机、大型系统软件等。

吸引和培养信息化人才

信息化程度的高低首先取决于人才素质的高低。在整个信息化的过程中,人始终处于核心的地位。国与国之间的数字鸿沟,最明显地表现就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信息科技人才拥有质量和数量的不同。防止信息人才流失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为他们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对于信息高科技人才,要做到事业留人、待遇留人和感情留人,吸引国外人才,尤其是鼓励国外留学生回国创业。同时,应通过扩大大学对信息专业的招生人数和引进高素质的师资力量以及到国外参加技术培训等方式,加大对信息人才的培养,这是实现信息化战略的关键。

充分发挥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作用

大力引进高新技术,开发先进实用技术,对辽宁老工业基地改造调整具有重要的作用。高新技术以及产业可以成为激活传统产业的巨大动力,与传统产业互融互动,不但可以提高高新产业的发展,而且还可以带动提升传统产业,全面优化升级老工业基地的产业结构。

加强信息化的软环境建设

发展网络经济,推进信息化,离不开好的软环境。我国应从管理体制、市场机制、法律环境、人才战略等方面创造良好条件。制定一套优惠扶持政策,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创建科技信息的共享平台,保证网络互连,信息互通。

企业信息化的实施要点

一是准确把握企业信息化的本质及实施策略,切实做到“统筹规划、阶段实施、循序渐进、逐步升级、不断完善”;二是确定实现企业信息化的阶段目标,切实建立工艺设计与生产控制的信息系统、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和电子商务系统;三是建立健全企业信息化的组织保障,切实健全决策层、技术层、管理层和执行层的分工协作机制;四是积极有效地推进企业信息化,切实按照政府推进、市场导向、企业主体、行业突破、区域展开的原则把这一工作与振兴老工业基地结合起来。

参考资料:

1.霍长龙,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推动辽宁老工业基地的振兴,辽宁经济,2003,6,p18

2.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国家信息化水平现状与分析(一),中国会计电算化,2002,6,p7

3.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国家信息化水平现状与分析(二),中国会计电算化,2002,7,p14

4.刁成宝,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新兴工业化的道路,辽宁经济,2003,9

第7篇: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建议范文

近年来,我国软件产业规模迅速扩大,产品质量、应用水平和服务能力稳步提升,为建立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加速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进程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出了重要贡献。

2012年,我国软件产业共实现收入2.47万亿元,同比增长31.5%。软件产业占电子信息产业收入比重由“十一五”末的18.2%提高到22.7%,软硬件比例日趋合理。

软件业全方位提升

我国软件业在规模稳中有升的同时,产业结构服务化趋势突出,数据处理和运营服务类收入占比明显攀升;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产品质量、应用水平和服务能力稳步提升;集聚发展态势明显,中心城市增速继续领先。

据统计,2012年,我国软件产业数据处理和运营服务类收入增长突出,比重明显上升,完成收入4285亿元,同比增长35.9%,比重达17.1%;软件产品登记数为35714件,同比增长57.6%,软件著作权登记数估计超过12万件,同比增长30%以上;全国15个中心城市(副省级城市)共实现软件业务收入1.37万亿元,占全国比重55%,同比增长31.4%。

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服务业司司长陈伟表示,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确实一枝独秀,首次迈入2万亿元台阶,31.5%的增长,可以说交出了一个令人骄傲的 业绩。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取得如此高速的发展,一方面得益于信息技术新的进展,另一方面得益于我国在推进转型升级过程中对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的需求。

呈现发展新趋势

“随着软件产业的发展,开始呈现出的一些新的趋势。”陈伟介绍说,随着网络虚拟化技术的快速发展,软件定义数据中心、软件定义网络、软件定义世界正在成为业界共识;软件产业的竞争已从传统的单一产品发展到基于体系架构的产业链竞争,以软件为核心,终端、服务和内容的垂直整合不断深化;信息消费的强劲需求,也正在成为软件产业新的增长点。

据了解,2012年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2.1%;手机网民数量为4.2亿,年增长率达18.1%。2012年淘宝和天猫两大电子商务市场的移动在线交易额同比增长6倍。淘宝每天有超过30亿个店铺、商品浏览记录,10亿以上在线商品数,每天的活跃数据超过50TB。

“随着互联网带宽的日益提高、智能终端的快速普及,使用于通信、网络等方面的消费需求大幅增长,推动移动支付、位置服务等个人信息消费市场高速增长。”陈伟表示,智能家居、智能汽车等也将产生强烈的信息消费需求,推动企业级信息服务的快速成长。随着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海量数据成为企业的重要资产,大数据产业正在蓬勃兴起。

此外,新技术新业态发展变化快,对加强和完善软件行业管理提出挑战。近年来,全球软件产业正加快向服务化、融合化方向发展,加速向传统产业领域渗透。服务化和融合化趋势以及行业应用模式创新给行业管理带来重大挑战。

构建产业生态体系

“在软件行业当前的新形势下,我们要看到成绩,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行业发展面临的问题。软件产业不大不强、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当前产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陈伟 表示。

面对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市场、最有特色的应用和最复杂的需求这一实际问题,陈伟建议,我国软件业要发挥信息消费在扩大内需方面的引领作用,加强“软件能力”和“系统能力”建设;着力创新驱动,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创新体系;着力协同互动,加快完善产业公共服务 体系。

第8篇: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建议范文

今年以来,我国传统工业生产进一步回落,但农业发展总体平稳,服务业保持较快增长,一批新的增长点快速发展壮大,为经济增长7%提供了有力支撑。从发展趋势看,我国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潜力巨大,预计到2020年,我国新的产业增长点潜在产值规模在60万-80万亿元,能够支撑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

一、我国经济发展动力正由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

近年来,随着需求结构和生产要素条件的变化,我国产业结构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趋势,主要是传统增长动力弱化,而新的增长动力不断壮大,新旧增长点、新旧支柱产业进入更替时期。

一是服务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长期以来,工业一直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但近年来,我国工业特别是重化工业、出口导向型工业增速持续下降,但服务业比重上升,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今年上半年,第一、第二产业增速分别为3.5%和6.1%,比去年同期下降了0.4个百分点和1.3个百分点。而第三产业增长8.4%,比去年同期提高了0.4个百分点,服务业占GDP的比重提高到49.5%,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1.2%。

二是高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推动工业增长的新动力。上半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5%,明显快于工业整体水平。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据统计,2015年1-6月,战略性新兴产业27个重点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收入和利润分别达到86311.4亿元和6164.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3%和17.8%。我们估算,今年上半年,高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万亿元左右,增加值约3500亿元,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0%。

三是新的增长点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从服务业内部结构看,传统的房地产、物流、批发和零售等行业增长下降,但金融、文化旅游、电子商务、信息消费服务等快速增长。例如,今年上半年,金融业增加值增速为17.4%,同比提高了7.7个百分点;金融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9%,比去年同期提高了16.1个百分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最大的行业。国内旅游人数实现了20.24亿人次,同比增长9.9%;实现旅游收入1.65万亿元,增长14.5%。全国网上零售额16459亿元,同比增长39.1%。其中,实物商品全国网上零售额增长38.6%,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贡献率达到28.7%。电信业务总量同比增长23.2%,其中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大幅增长,增速同比高达93.6%。移动数据及互联网业务实现收入1513亿元,同比增长39.3%。

从工业内部结构看,传统工业增速下降,但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行业快速增长。例如,今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高端服务器等产量成倍增长。环境监测仪器仪表行业同比增长11%,通信设备制造增长13%,光纤、光缆制造增长10.8%,医疗器械制造增长12.1%,航空航天装备增长34.9%,风能装备增长35%,等等。

此外,我国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也为经济增长提供了重要支撑。据统计,今年上半年,新登记注册市场主体685.1万户,增长15.4%,其中,新登记注册企业200.1万户,同比增长19.4%,注册资本金12.9万亿元,增长38.4%。初步估算,今年上半年,金融、文化旅游、物流、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与健康、高端装备、节能环保等新的增长点收入合计比去年同期增加了3.6万亿元左右,增加值约为1.08万亿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0%。

二、我国新的产业增长点潜力巨大

综合考虑技术进步、市场需求等多方面因素,“十三五”时期将是我国新兴产业快速壮大的阶段。我们估算,到2020年,我国健康产业(包括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和健康服务业)发展潜力(产值规模)将达到14万-16万亿元,文化服务业为11万-16万亿元,节能环保和新能源产业为11万-14万亿元,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为12万-15万亿元,高端装备产业为8万-10万亿元,旅游业为5万-6万亿元,此外,新型金融、新材料、现代物流、教育培训、绿色农业等也具有较大发展潜力,这些产业累计产值规模潜力在60万-80万亿元。这意味着,到2020年我国将形成4个左右类似目前轻工、冶金、石化等那样规模在10万亿元以上的新兴支柱产业。因此,即使我国传统工业减少10万-20万亿元的产值,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也是可能的。

比如,健康产业。这个行业是一个具有刚性需求特点的行业。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均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和快速进入老龄化社会,国内健康需求市场快速扩大,健康产业也快速增长。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健康产业规模还不大,发展潜力还没有释放出来。以健康服务业为例,美国健康服务支出占其GDP的比重约为17%,而我国仅为5%左右。据世界经合组织统计,2012年健康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平均为5.1

1%,美国为7.72%,日本、德国、韩国分别为7.16%、6.65%和4.37%,而我国为1.51%。今后一个时期,随着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国内市场将快速释放出来,我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健康市场,健康产业将成为支柱产业。预计到2020年,产值潜在规模在15万亿元左右,其中健康服务业收入约为8万亿元。 又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近年来,以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进一步向经济社会各领域渗透,不断催生新业态、新产品。预计“十三五”时期,我国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将会进一步加速,到2020年产值规模将达到12万-15万亿元,其中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行业产值规模约为6万-8万亿元,移动互联网规模约为6万亿元。

再如节能环保产业。该行业属于典型的政策主导型、法规驱动型产业。“十一五”以来,随着我国对节能环保要求的不断强化,我国节能环保产业保持以年均15%-20%的速度增长,2014年产值达到3.7万亿元。从发展趋势看,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对生态治理和节能环保的投入不断加大,对节能减排的要求将进一步强化,因此,未来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在较长时间内仍将保持15%-20%的增长速度,预计到2020年节能环保产业产值规模将超过10万亿元。

还比如文化产业。2014年,我国文化产业占GDP比重约为4%。今后一个时期,伴随我国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升级加快、公共文化体系不断完善、文化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特别是适应互联网时代的数字出版、数字音乐以及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等迅猛发展,文化产业将保持较快增长。按年均增速10%-15%估算,到2020年我国文化产业总收入将达到11万-16万亿元,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6%以上,成为国民经济新的支柱产业。

另外,我国旅游、金融、现代物流、教育培训、新能源汽车等行业也将继续快速增长,具有较大发展潜力。

三、加快培育壮大支撑7%的产业发展新动力

尽管近年来我国新的产业增长点快速发展,但总体规模仍然不大,在部分领域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必须采取力度更大、针对性更强、作用更直接的措施,推进重大改革,制定重大政策,实施重大行动,充分释放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活力、潜力,进一步加快发展步伐,为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提供更大的支撑,努力抢占新一轮国际经济技术竞争的制高点。

一是大力推进重点领域的改革攻坚。当前,制约我国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最大障碍是体制机制问题。从服务业看,核心是改革开放不够,例如目前我国金融、健康服务业、教育培训等行业需求巨大,但供给严重不足。从战略性新兴产业看,主要是管理体制不完善。为此,应着力扩大金融、教育培训、健康服务等领域的改革开放。要围绕新能源、通用航空、互联网信息服务、节能环保等领域,加快破除制约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制度瓶颈。

第9篇: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建议范文

关键词:投资结构产业结构优化

一、我国产业结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变,我国产业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第一产业所占比重由1978年的28.20%下降到2010年的10.17%,第二产业所占比重由47.87%下降到46.87%,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由23.92%上升到42.96%。这一时期,我国农业年均增速达到4.6%,但农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仍然呈下降趋势,原因在于其增速显著低于第二、三产业。第二产业其所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下降幅度甚微,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则大幅增长。

目前三大产业中农业的作用尽管非常大,但贡献度在较低,经济主要还是靠第二产业来拉动,由此中国目前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从工业化发展进程中来看,电力产业实现了从严重缺电到供需基本平衡;钢铁产业增长平稳、发展较快,需求旺盛;建材工业受固定资产投资拉动,发展势头强劲;能源工业一方面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但也存在环境污染问题;第三产业的发展则相对比较快、较平稳。从产业结构整体水平上看,我国产业结构整体能源消耗强度大、污染程度较高。在全球化进程中,仍然处在价值链的下游,主要集中在低附加价值的非核心部件制造和劳动密集的装配环节中,对就业的带动作用不高。

二、我国产业结构问题成因分析

(一) 三大产业均面临严峻发展阻力

1.就农业来说,虽然解决“三农”问题的一系列重要举措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当前粮食供需仍是一种紧张的平衡。作为粮食稳产基础的体制、机制和技术、物质等方面的问题都没有根本解决。因而,作为最重要战略物资的粮食产量不稳的问题也就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农民居民收入远远低于城镇居民收入,也突出反映农业发展的滞后。

2.就工业而言,我国工业结构从组织结构上来看比较落后, 突出表现在全能性企业多,小企业多专业化程度低,规模效益差;从地区结构和投资结构看,许多地区追求全面发展、高产值、高速度,盲目建设,产业结构趋同。据有关文献显示,在各地制定“九五”计划和2010 年远景目标纲要时,将汽车工业作为支柱产业的就有22 个,且均为整车厂。

3.就第三产业来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第三产业发展迅速,但也存在总量偏小、发展滞后和行业结构不合理问题。目前,绝大部分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比重在70%左右,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在50%左右,但我国在201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也只42.96%,突出反映了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比重偏低。从内部结构看,发达国家主要以信息、咨询、科技、金融等新兴产业为主,而我国的商业餐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比重较大,占40%以上;邮电通讯、金融保险等基础业以及信息咨询、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新兴服务业发育仍然不足。

(二)国际产业分工中处于价值链底端

我国产业总量扩张明显,但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升级较慢,经济增长质量不高。尽管我国已经广泛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但是我国产业结构总体上仍处于浅层工业化阶段。我国的比较优势仍在于廉价劳动力,技术含量低,产品的附加值难以提高。虽然我国的出口额保持强劲增长势头,但其中外资企业所占份额超过半数,且呈增加趋势,一旦发达国家重新整合他们的产业布局,将对我国的经济产生严重的影响。

(三)产业研发投入不足,技术创新能力差

我国制造业总量规模占全球的6%,而研发投入仅占0.3%,产业研发投入严重匮乏。长期以来在国际分工的定位为加工组装及初级产品出口国,对产品生产技术改进和创新的动力不足,凭借国外已有的技术或创意来组织生产,“抄抄借借二十年”,“山寨精神”等现象屡见不鲜。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差,会导致对国外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件高度依赖,企业无法在品质、核心技术等差异化竞争中取得优势。

三、通过调整投资结构优化产业结构的建议

(一)合理确定投资的三次产业结构投资在三次产业中的分配比例是最重要的投资结构。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现阶段应适当提高第一、三产业投资在全社会总投资中的比重;相对降低第二产业比重,并重点改善其内部结构。

(二)加大对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技术创新是产品结构演进的重要推动力量。我国产业结构水平不高,企业国际竞争力不强,重要原因在于技术创新乏力。经济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中,技术进步因素所占比重达50%一70%,不少国家更达60%一80%,而我国技术进步因素所占的比重还不到30%,因此,要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我国必须有重点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对高科技产业实行投资倾斜,以优化和提升产业结构,实现跨越性发展。

(三)重视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结合信息技术必须与传统产业相结合,才能构成实体经济,满足工商业、农业部门的需求。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信息技术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高达80%以上,而中国信息技术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只有40%;现代信息技术和管理方法对传统制造业的渗透和软化,不仅使传统制造业的生产效率明显提高,而且使资源消耗大大减少。因此,适度提高农业等传统产业在全社会投资中的比重,仍是调整投资结构的一个重要方面。

(四)兼顾投资增量与存量的结构优化投资增量的结构优化是指对一些部门、产业增加投资,以增加投资比重来调整部门、产业投资结构,使投资增量的结构高级化。存量形态的投资结构优化,是指在不同地区、部门、产业、单位之间对投资存量进行重新组合,在投资规模不膨胀的基础上使企业的生产升级换代。这可以通过对现有企业资产进行技术改造,或对现有企业的资产进行转产以及对投资存量作新的组合等方法来实现,使资产逐渐向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和优势企业转移。

参考文献:

[1]曾贝.当前我国产业结构存在问题及调整思路[J].内江科技, 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