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预防医学研究的对象范文

预防医学研究的对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预防医学研究的对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预防医学研究的对象

第1篇:预防医学研究的对象范文

【关键词】  乡村医;高血压防治;对策

current status on professional ability of rural doctors in management of hypertension and related improving strategies

li yong,li wan-rong,zhang zhi-chao,et al.department of cardiology, chaotian people’s hospital, guangyuan 628012,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professional ability of rural doctors in our local district in the management of hypertension and consequently to explore the related improving strategies.methods a closed questionnaire, including age, educational background, specialty, advanced study, methods for measuring blood pressure, diagnostic criteria of hypertension, blood pressure target, principle for medical treatment, basic facilities and medicine supply, was introduced to all the rural doctors registered in the local health bureau. results of total 365 registered rural doctors, 316 doctors had received this questionnaire and 316 answered questionnaires were available. the mean age of the investigated doctors was (45±8)years old. of all the subjects, 75 percents just learned the clinical practice from a senior doctor, 72.78 percents had not yet been trained in the formal medical therapy unit, 56.96 percents owned a sphygmomanometer that used for more than 3 years, 83.86 percents didn’t know the correct position of the cuff, 68.03 percents didn’t know how to position the stethoscope, 85.13 percents didn’t know the diagnostic criteria of hypertension, 92.09 percents didn’t know the principle for medical treatment, and 96.20 percents didn’t know the blood pressure target.conclusion the professional ability of rural doctors in the management of hypertension is still unsatisfied. thus, the uniform, standard management system for hypertension should be established immediately.

[key words] rural doctors;management of hypertension; strategies

2002年全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资料显示,我国18岁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18.8%,估计全国高血压病人有1.6亿多,而我国人群高血压知晓率为30.2%,治疗率为24.7%,控制率为6.1%[1]。随着社会的变革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我国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均有增加的趋势。防控高血压疾病已经不再是高血压专科医生的事了,而必须采取全人群、高危人群和病人相结合的防治策略,从控制危险因素水平、早诊早治和病人的规范化治疗三环节入手,构筑高血压疾病全面防治的战线。为了有效控制本地区高血压疾病,降低卒中发生率,我们对乡村医生对高血压的防治水平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所有对象均是在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注册乡村医生,其中男309人,女7人;年龄最大70岁,最小34岁,平均(45±8)岁;师承学艺237人;具备中专学历37人;专业结构显示296人为纯中医,20人为纯西医;230人未到县级以上医疗机构进修学习。

1.2 研究方法 对在区卫生局注册的所有乡村医生进行一次封闭式问卷调查,内容涉及年龄结构、学历结构、专业结构、进修情况,测量血压方法,高血压诊断标准、高血压降压目标、用药原则以及基本设备和药物储备。

2 结果

2.1 全区注册村医365人,参与调查问卷的有316人,交回调查问卷是316份。

2.2 平均年龄(45±8)岁,237人是师承中医学艺;230人未到过正规医院包括镇医院学习进修, 298人有血压计,但是从没有校正过自己的血压计是否测量准确,180人的血压计已经使用了3年以上。测量血压时有265人不知道袖带放置的准确位置,215人不知听诊器放置的准确位置;有269人不能正确表述高血压的诊断标准;238人主张第一次测量血压高患者需立即给药,291人不能明确高血压病人用药原则,304人不能明确降压治疗的目标,75.80%以上的人知道高血压病人的常见表现以及知道吸烟、肥胖、遗传、不良生活方式对高血压病人有影响。

3 讨论

高血压是一种古老的疾病,一百多年前riva-rocci发明了袖带血压计后医学界才对高血压的生理和病理意义有了认识。据2002年调查资料显示,我国高血压患病率比1991年增加了31%,估计目前全国患病人数达到1.6亿多。随着1999年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的出台,我们对高血压的防治进入了新的时代,但是因为农村人口众多,大部分生活在山区贫穷地区,卫生健康意识差,高血压疾病的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处于特别低的水平。我们调查显示乡村医生普遍年龄较大,学历层次低,专业单一,进修学习机会少,诊断设备简陋,对高血压疾病防治的基本技能即正确测量血压方法掌握差,对高血压诊断标准的基本理论掌握差,对高血压病规范治疗的原则掌握差。我们对我院脑卒中病人回顾分析中发现114例病人中,有50例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压病,初始却没有在当地村镇得到较规范的治疗。辽宁省农村医生对《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知晓和掌握情况调查显示两县院医生对《指南》知晓率为45.8%,培训率为31.7%。对高血压防治策略制定的主要依据及危险因素险评估分层原则等知识掌握<60%[2]。这证实了广大农村卫生资源贫乏,基层防控一线太过于脆弱。所以农村高血压防治显得任重而道远。农村卫生资源的贫乏,乡村医师作用的弱化是前阶段医疗体制改革带来的负面效应。城市医院的高度发展和急剧膨胀,医疗资源也随之在城市出现高度集中,乡村医院和乡村医师则逐渐走向不想管和无人管的地步。当地约214个行政村在近20年中没有经费投入和行政参与,大部分乡村医师处于自生自灭的境地,加上外出务工的兴起,乡村医师流失增加,更可怕的是个别地方兽医开始给人治病,所以尽快改变乡村医生的生存现状已经迫在眉睫。提高乡村医生的综合能力不仅是农村发展的需要,也是有效控制高血压疾病的需要。为了提高乡村医生的防治能力,笔者建议:(1)政府重视,开展农村高血压防治工作需要县、乡镇、村委等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多部门合作,共同参与,把提高村医水平与防治三级网络建设作为各级政府的年度考核目标[3]。(2)建立卫生主管部门对乡村医生评价制度,提供必要的工作经费,创造支持性环境,满足其设备设施的增置与更新。以两年为一周期进行评估,对不能达到标准的村医取消其资格,新聘优秀的人员,形成竞争机制。(3)轮训制度,利用县区医院的技术和智力优势对乡村医生进行轮训,使其掌握血压的正确测量方法,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基本药物的作用及使用方法,高血压的降压标准及主要并发症的干预,提高对高血压病防治的“三基”水平。(4)建卡报告制度,设计高血压病人基本信息卡,对明确的高血压病人实行建卡报告制度,区人民医院相关人员将高血压病人信息进行收集汇总分析,并指导治疗。对及时建卡并上报的医生给予适当的鼓励政策。(5)基本用药制度,卫生站必须储备卡托普利、心痛定、双氢克尿噻和阿司匹林四种基本药物,初步用药方案是:1级高血压选一种降压药加用阿司匹林,2级高血压选两种药加用阿司匹林,3级高血压选3种药物加用阿司匹林。(6)专科医生随访制度, 对建卡医生实行电话沟通随访,主要了解是用药情况、病人反应以及建议相关辅助检查,提高病人对服药治疗的依从性。(7)宣传资料进家门制度,对在村站接受治疗的人员宣传高血压防治基础知识,内容主要涉及坚持服药的重要性,调节饮食改变生活方式的必要性,提高农村人对高血压的知晓率,从而为有效防控高血压疾病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第2篇:预防医学研究的对象范文

    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被分离之后,两者都取得了自己领域内的重大突破,这是以前所没有的,例如:预防医学证实了牛痘的危害,临床医学也证实了人类的抗病能力在逐年增加。但是,在不断的摸索和研究中,相关研究者也发现了种种问题,这些问题也开始制约起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发展,使得这两类学科的前进步伐受到了阻碍。其问题集中表现在相互之间缺乏交流的问题上,就像临床医学所能够取得的成就往往都是建立在已经发生过的或者已经蔓延开的疾病方面,对于那些可能发生的疾病方面束手无策;而预防医学则正好相反,其在研究那些可能发生的疾病时,越来越多的遇到与临床医学相关的问题,而对于与临床医学之间的相互交流的缺乏,导致了预防医学进展受阻,压力增大。同时,在现代社会里,医疗成本正在逐渐增大,也就预示着医学研究的成本也在增大,政府和社会企业、组织的投资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医学研究的要求,使得许多高成本的课题无法正常进行,而两类学科之间没有足够的交流,也使得成本降低的几率越来越小,取得的成果越来越少,而政府和社会团体对于其研究越来越没有信心,常此以往下去就会产生恶性循环,使得相关研究进行得更加困难。

    2整合发展

    现代的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已经遇到了研究的瓶颈。双方存在的问题都可以通过对方进行解决,因此,要想将这两类学科的科研进展的速度提高上去,就必须将两类学科进行整合发展。

    2.1推动全科医学

    由于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所研究的内容和对象有着很大的差距,因此,两类学科都各自在自己的道路上发展,使得其在自身的领域内越来越精通,而对于其它领域则相形见绌。因此,要将两者结合在一起,才能使在研究中遇到的问题变得简单起来。另一方面,在整合的同时还要加大全科医学的推广速度,以社区医疗为基础,将全科医学广泛的开展出去,使得预防医学可以利用起临床医学在最基层的实践数据,而临床医学则可以通过预防医学研究的结果对一些流行病进行有效的预防,实实在在的为老百姓服务。

    2.2结合教学内容

    在工作上推广全科医学还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整合的问题,应该从教育着手,合理安排一些教学的内容,使得临床医学类的学生能够学习到预防医学的知识,也使预防医学类的学生能够获得临床实践的经验。这样就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两类研究者只专精本门知识的问题,培养全面性人才,为在以后的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上的研究提供人才。

    2.3国家推动整合

    在医疗界自身改革的同时,国家也要协助改革的进行,政府应该对相关的研究给予大力的支持,同时也要创造各种条件,使得两类学科的研究人员能够充分的交流,以达到互惠互利的的目标。

第3篇:预防医学研究的对象范文

【关键词】 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分析

An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n the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638 Medical Postgraduates in Guangzhou District. Huang Junyu, Lin Aihua. Guangzhou Medical College, Guangzhou 510182, P.R.China

【Abstract】 Objectve To investigate the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medical postgraduates. Methods The investigation was made about 638 medical postgraduates in Guangzhou District by means of the 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 Results 26.96% of the medical postgraduates are found to have various degrees of mental health problems which their score in SCL-90 i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whole country and the difference is significant statistically. The score of first-year medical postgraduates in SCL-90 i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second-year and third-year medical postgraduates respectively and the difference is significant statistically. The scores of medical postgraduates who have studied psychology are lower than those of medical postgraduates who haven't studied psychology and their difference a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The scores of medical postgraduates with great self-felt pressure during their years of graduate study are higher than those of medical postgraduates with greater or lower self-felt pressure and their difference are significant statistically. The scores of medical postgraduates who have a good expectation of their prospect of employment are the lowest in SCL-90, followed next by those medical postgraduates with average expectation of their prospect of employment and those with a bad expectation of their prospect of employment respectively and their differences are significant statistically. Conclusion In general, the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the postgraduates in the medical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of Guangzhou are roughly superior to those of the adults throughout the country. But, some medical postgraduates still have mental health problems, which should be taken seriously and handled by strengthening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Key words】 Medical postgraduates; Mental health; SCL-90; Analysis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研究生群体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特别是医学院校的研究生由于其专业的特殊性,不仅要承受着学业、择业、生活等压力,同时正在或即将承担治病救人的工作。这些因素无疑会使他们产生激烈的心理冲突,并由此对他们的心理状况造成巨大的影响。为此,本文选取医学研究生为对象进行调查和研究,以了解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的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按宿舍号整群随机抽取广州医学院和中山大学医学院的一、二、三年级研究生共700人为调查对象,回收有效问卷638份,有效回收率为91.14%。其中,硕士研究生599人(93.9%),博士研究生39人(6.1%),男生293人(45.92%),女生345人(54.08%),25岁以下144人(22.61%),25~30岁378人(59.23%),30岁以上116人(18.16%)。

1.2 研究方法

1.2.1 一般情况和个人感受调查问卷 主要包括医学研究生一般情况(如性别、年龄、专业与年级、来源地、是否独生子女,是否应届生、是否学过心理知识等)和个人感受调查(包括专业就业前景、读研压力等内在的个人感受)。

1.2.2 症状自评量表(SCL-90) 该量表由Derogatis[1]编制,由吴文源引进修改,包含90个测定项目共含10个因子,各因子分别是:F1(躯体化)、F2(强迫症状)、F3(人际关系敏感)、F4(抑郁)、F5(焦虑)、F6(敌对)、F7(恐怖)、F8(偏执)、F9(精神病性)、F10(睡眠与饮食)。每个项目采用5级评分方法,1分表示“从无”,2分表示“轻度”,3分表示“中度”,4分表示“偏重”,5分表示“严重”。

1.2.3 数据处理 所有数据运用SPSS 11.5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 果

2.1 医学研究生SCL-90总体情况 638名医学研究生中任意一项因子分≥2的有172人,阳性检出率为26.96%。对SCL-90各因子呈阳性症状的人数及其在总人数中的百分比进行了统计,发现强迫症状最多,阳性检出人数有124人(占19.41%);其次为抑郁,阳性检出人数有104人(占16.33%);最少出现的症状为恐怖,有40人(6.20%)(见表1)。

2.2 医学研究生SCL-90与全国常模比较 将医学研究生SCL-90调查结果与全国常模[2]比较,结果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出,医学研究生的SCL-90总分、躯体化因子、强迫症状因子、人际关系敏感因子、敌对因子和偏执因子与全国常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些因子得分都低于全国常模;而抑郁因子、焦虑因子、恐怖因子和精神病性因子与全国常模相比无统计学差异。

2.3 医学研究生SCL-90各亚群比较

2.3.1 把医学研究生SCL-90的测试结果按性别、年龄(25岁以下、25~30岁和30岁以上)、专业(临床医学、基础医学/预防医学)、来源(城市、农村)、是否独生子女、是否应届考生、婚恋状况(已婚、未婚有恋人、未婚无恋人)进行亚群比较,结果显示 医学研究生的性别、来源、是否独生子女、婚恋状况等亚群之间心理健康状况无统计学差异,而专业为基础医学/预防医学的研究生在强迫因子、抑郁因子、焦虑因子的分值皆高于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年龄为25岁以下组除躯体化因子外各因子的分值都高于25~30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0岁以上组除敌对因子外各因子的分值都高于25~30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5岁以下组和30岁以上组的医学研究生在SCL-90各项指标上皆无统计学差异。应届生躯体化因子得分低于非应届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3.2 是否学过心理知识之间的比较 表3显示,学过心理知识的医学研究生的SCL-90各项指标得分皆低于没学过心理知识的医学研究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3.3 不同年级的比较 对医学研究生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的SCL-90各指标进行比较,结果发现:除偏执因子和精神病性因子外,在其余因子得分上,一年级皆低于二年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躯体化、抑郁、敌对和偏执的因子上,一年级得分低于三年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二年级的恐怖因子得分高于三年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3.4 不同自感读研压力的比较 将医学研究生自感读研压力分为很重、比较重和轻3组,不同组SCL-90各项指标进行比较,结果发现:读研期间自感压力很重的医学研究生SCL-90总分和各因子的得分高于自感压力较重和自感压力轻的医学研究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自感压力较重和自感压力轻的医学研究生之间差异无统计学学意义。

2.3.5 不同自感专业就业前景的比较 将医学研究生自感专业就业前景分为好、一般、差3组,不同组之间的SCL-90各项指标进行比较,结果显示:自感专业就业前景好的医学研究生SCL-90各项因子得分皆低于自感专业就业前景差的医学研究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除偏执因子和恐怖因子外,其余因子得分都是自感专业就业前景好的医学研究生低于自感专业就业前景一般的医学研究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除躯体化因子之外,其余因子得分都是自感专业就业前景一般的医学研究生低于自感专业就业前景差的医学研究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4 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见表4。

以SCL-90总分为因变量(总分≥160 y=1,总分<160 y=0),年龄、年级、性别、专业、来源、是否独生子女、是否学过心理知识、是否应届考生、婚恋状况、自感专业就业前景和自感读研压力作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自感专业就业前景、自感读研压力、是否学过心理知识和年级对SCL-90总分有影响,而专业、年龄、是否应届考生等对SCL-90总分没有影响。

3 讨 论

3.1 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现状 本研究结果显示,有26.96%医学研究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心理状况问题发生率较高的因子依次是以强迫症状、抑郁、人际关系敏感等。这一结果与国内相关研究结论相近[3,4]。同时本次调查发现在读医学研究生在就业、学习、经济等方面自感压力较高,可能在这些因素相互作用下,导致了部分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水平较低。

与成人常模比较,医学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高于全国成人水平,与以往国内的研究基本一致[5,6],分析其原因可能:一是医学研究生对相关心理学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产生心理问题时能较好地进行自我调适,在一定程度上可避免心理问题的发展和激化;二是医学研究生在填写问卷时,因对于心理学知识有一定了解,可能有一定的掩饰性。

3.2 影响医学研究生的重要因素 通过对医学研究生各亚群的比较检验,同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排除混杂因素,显示自感专业就业前景、自感读研压力、是否学过心理知识和年级对医学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密切相关。

本次调查结果发现一年级医学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好,而二、三年级的较差,原因可能是一年级医学研究生刚从考试中挣脱出来,心理处于较放松状态,面对的压力较小,二年级研究生正是选题、开题和开始撰写论文的关键时刻,学业压力较大,而三年级研究生面临着就业和学业的双重压力。学过心理知识的医学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好于未学过心理知识的医学研究生,说明教育医学研究生掌握一些心理学知识或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水平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在读研期间,自感压力很重的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最差,而且自感就业前景好的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最好,自感就业前景一般的次之,就业前景差的心理健康状况最差。这说明心理自我调适和良好的心理感受,是减少心理问题发生的重要原因。

根据本研究结果得到,广州地区医学院校的研究生总体心理健康状况略优于全国成人水平,但仍有部分医学研究生存在一些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应予以高度重视。同时,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上,提出以下提出下面几点建议以供参考:①积极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开设心理卫生选修课程,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调适,预防和减少研究生心理问题的发生。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使研究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加强相互间的沟通,同时减少由于学习和生活带来的烦恼,消除精神压力。③做好就业指导工作,提供就业建议和信息,对出现心理问题的研究生提供心理辅导。

4 参考文献

[1]Derogatis LR. How to use the Systom Distress Checklist(SCL-90) in clinical evaluations, Psychiatric Rating Scale, Vol Ⅲ. Self-Raport Rating Scale, Hoffmann-La Roche Inc,1975:22-36

[2]金华,吴文源,张明园.中国正常人SCL-90评定结果的初步分析.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86,12(5):260-262

[3]毛富强,等.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与个性特征及生活事件分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10)663-665

[4]杜婷.286例硕士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4,23(4):87-91

[5]孟馥,等.研究生心理卫生状况及相关因素研究.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2002,23(2):141-143

第4篇:预防医学研究的对象范文

1疾病谱变化的客观要求    

一项由中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协和医科大学、美国华盛顿大学等机构对中国疾病负担进行的评估表明城市化、收人增加和老龄化等原因导致非传染性疾病突增,导致中国人死亡(2010年)的主要原因依次是:脑卒中、缺血性心脏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交通意外伤害、肺癌、肝癌、胃癌等,如将恶性肿瘤合并,则导致中国人死亡前三位的原因分别是恶性肿瘤、心血管病和脑血管病。因这些疾病的多病因性,发病与患者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行为模式等关系密切,仅靠临床治疗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上述问题可以通过对比中美两国心、脑血管病发病和死亡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得以展示,据《美国医学杂志》(JA MA)报道,从1970-2002年约30年,美国心脏病及脑中风导致的死亡率分别下降了大半(中风下降63%,心脏病下降53 % )。同期我国全国的心血管病发病和死亡统计数据未检索到文献公开报道,但从个别地区的文献报道结果也能大体推断出其变化趋势,如王文化等对北京市1984-1999年急性脑出血和脑血栓发病率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后,发现脑血栓的发病率和构成比均在增加;吴桂贤等发现北京部分地区1984-1998年15年期间冠心病死亡比例有显著增加的趋势(年均0. 52%);最近的相关报道更加触目惊心:据2014年8月8日《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3概要》报道,心血管病死亡占城乡居民总死亡原因的首位,农村为38.7%,城市为41.1%;中国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流行趋势明显,导致心血管病的发病人数持续增加,而今后10年心血管病患病人数仍将快速增长。导致中美两国这两类疾病发展趋势完全相反的根本原因,不是两国的临床治疗水平存在巨大差距,也不是美国在心血管病的临床治疗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而是20世纪70年代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发现,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为吸烟、高血脂、高血压、肥胖等,美国心脏病学会(AmericanHeart Association,AHA)随即实施了全民教育,号召医生带头戒烟、控制血压、加强锻炼、降血脂等,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取得了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下降了近150%的骄人成绩。    

上述例子一方面证明了普及预防医学知识的重要性,从另一方面讲,如果我国也采取相似的措施,并在加强锻炼方面引人传统医学的健身方法,如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等,将取得更好的健身和防病效果。    

2完善现代医学理论体系的客观需要    

现代医学在近百年取得了长足进展,但这并不能说现代医学已经发展得尽善尽美,它在非传染性慢性疾病的防治上就没有那么得心应手,而传统医学则在养生、饮食和运动等许多方面值得现代医学借鉴。例如,2009年7月,《科学》( Science)刊登了一项研究结果,研究人员将恒河猴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减食30的减食组,当对照组恒河猴只有50%存活时,减食组恒河猴则有80%存活,更重要的是减食组恒河猴糖尿病、癌症、心血管病和脑萎缩等疾病的发病时间明显延后,发病率显著降低。《科学》刊登该研究结果,表明该研究结果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当然,如果大家对中医学熟悉的话,就会发现这只是用实验动物证实了早在我国北宋时期的医学家钱乙就提出的“欲得小儿安,常要三分饥与寒”论断的一部分而已。再如,现代医学研究非常注重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研究对象具有可比性的原则,如都是同一种属、年龄、体重基本一致的大鼠等,否则得到的结论会受到质疑。但是现代医学绝大多数大规模的人群研究,除考虑性别、年龄、行为习惯等因素外,很少对人群按体质特征进行进一步的细分,而不同体质类型的人很可能对同一药物、环境毒物的反应差异很大,甚至相反,如有研究报道,痰湿质、阴虚质和气虚质的人更容易患原发性高血压。    

3医学生的需要    

第5篇:预防医学研究的对象范文

一、非预防医学专业的预防医学教学现状与困难

在卫生部统一规划教材中,非预防医学专业的预防医学课程涉及到:《卫生学》、《预防医学》、《医学统计学》、《流行病学》,仅占全部教材数的7.5%,且《卫生学》与《预防医学》只选其一。

我国的非预防医学专业的预防医学教学模式共有两类:传统的方式采用《卫生学》教材,内容涉及环境卫生、劳动卫生、营养与食品卫生、统计学和卫生组织保健,是沿用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科体系,嬉称为“卫生专业的大拼盘”。另一种采用《预防医学》,打破了传统的卫生专业体系,围绕群体—环境—健康的基本观念将有关内容重新融合,增加了一个月的社会卫生实践。《预防医学》被越来越多的院校所采用,但苦于尚无进行社会卫生实践活动的经济实力,只得放弃,《预防医学》编者的初衷未能全部体现。

被绝大多数院校沿用的传统卫生学教学方式,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和学科的融合,困难逐步体现。由于沿用了预防医学的专业学科体系,对临床各专业学生来说,专业联系较疏远,他们仅仅是为了完成学业不得不学习课程。综合起来,具体表现为:

1.落后于时代的发展要求

20世纪的原子弹、晶体管、抗菌素和计算机彻底改变了世界,医学的思维逻辑和工作方式正被改变,21世纪将是生物学的世纪。生物技术和计算机运用的有机结合将极大改变整个医学领域,预防医学也不能幸免,而卫生学却仍然是计算器、原始的仪器测量等手工操作,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落后于科技发展的步伐和难以适应对医学教育的要求。

2.脱离专业特点

医学教育正在逐步改革,许多新学科已列入必修课程,且大多安排在卫生学讲授之前,这就给预防医学的教学提出了新难题:预防医学的教学内容应重新筛选,避免不必要的重复。下表列举了我校96级高护、口腔、药检专业在学完卫生学后就《卫生学》的教学内容与其它课程内容重复情况的调查结果。

该表显示相当部分学生在其它课程中学习过卫生学的有关内容,有10~95%的内容已在其它学科进行讲授,还有些内容已在各种传播媒体上进行了介绍(内容甚至还较教科书上详尽)。现代学科发展总的趋势是在高度分化的基础上,交叉融合,互相渗透。卫生学应在努力探索与其它课程连接点的同时,除防止不必要的重复,还应努力探索重复主题的侧重点,着重介绍相同主题下有关群体健康及其预防的方法与手段,教师的授课应从教材出发,了解学生所用系列教材的重复内容,有机地补充调整教学内容,并围绕预防进行方法学的传授。

二、非预防专业预防医学课程改革对策与思路

医学模式是人们对疾病和健康的基本认识及行为。直接反映了一定时期医学研究的对象、方法、范畴和基本对策,医学教育本来应走在医学模式变化的前列,使培养的学生能适应并推动医学模式的转变、应用和发展。我国的医学模式正处于由生物医学向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的转变时期,目前的医学教育尚不能推动模式的转变,因而预防医学课程的及时调整,将会极大地影响或促进模式的应用。

《卫生学》教学内容与其它基础课程内容重复情况

内容 基础课程 高护 口腔 检验 “健康”及其影响因素 现代医学导论(58%)* 现代医学导论(40%) 卫生工作方针 伦理学(47%) 伦理学(70%) 三级预防 流行病学(90%) 流行病学(96%) 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 伦理学(18%) 温室效应 中学地理(20%) 水的净化与消毒 化学(35%) 食物中毒及预防 微生物学(11%) 微生物学(44%) 噪声与振动 物理学(11%) 物理学(13%) 物理学(55%) 矽肺 病理学(79%) 病理学(83%) 病理学(95%) 职业与肿瘤 病理学(30%) 病理学(60%) 营养素 合计22~24%的学生认为在药理、生化或外科学中学过 病人营养 外科及外科护理(11%) 外科及外科护理(35%) *括弧内是认为在该课程中学过的人数占该专业人数的百分比,检验专业未开设过现代医学导论、伦理学及流行病学课程

1.预防战略向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各课程渗透 目前医学教育中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的各学科基本上是从纯生物医学模式的角度形成的,教学内容也基本上从纯躯体医学的观点来组建与实施。在教学中全面体现模式的转变,除了课程体系全面调整,增加相应课程外,教学观点上应从群体与预防角度出发,全面重新审势教学内容,努力体现微观与宏观的综合,体现群体、预防、社会医学的整体观,实现预防、治疗和康复的整体统一。

2.教学内容的重新选择

教学目的是学以致用。目前《卫生学》采用的大课讲授、小课实践的传统教学模式亟待改革,应努力做到需求—教学—学习—考核的有机统一。进一步调整与充实,删去科普性、重复性内容,充实与预防有关的教学内容。应结合临床医学专业的特点,讲授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规律及其预防措施,重点讲授对不良环境因素的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和健康保护作用,使学生能真正运用所学知识预防各种不良社会因素,达到健康保护目的。适当增补人们非常关注的污染与卫生,扩大信息量,让学生深刻理解医学模式的改变。运用各种新技术增强动手能力。

3.教学方法的改革

卫生学实践性极强,在现场教学因经费、场地、人员等因素的制约不能实施的情况下,应寻求各种新技术的帮助。模拟实验室将是一种有效的途径,在视听教学设备和计算机的配合下,配备必要器材,模拟相应的实习环境。教师提供相应的背景材料,由学生自行设计调查方案,动手进行部分指标的检测,并对所有的资料综合分析、判断,提出预防的有效措施和途径。如临床铁营养测定与评价模拟实验室装备有膳食调查软件的计算机,营养状况的测定设备(白红蛋白计、皮脂厚度计、身高体重计、锌原卟啉测定仪)及预防、治疗的视听设备。学生对模拟人体或正常人体可进行膳食调查、营养状况评价与营养素的测定,找出干预的有效措施。通过以上学习安排,学生能从病因、临床状况、实验室测定、治疗措施及预防方法上系列操作,预防观念、理论知识及动手能力都得到了增强,学习积极性也势必极大调动。

4.课程考试方法的改革

卫生学的结业应从单一的书面考试转向多形式的考试方法,并从考核理论知识转向考核综合能力(包括思维、操作、交流能力)。建议以测试学生的解决现实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的测试方法。

参考文献

〔1〕Zweifler J; Rodnick J. Medical education in a changing world: thoughts from California. Family Medicine,1998 Feb.30:2.127~33.

〔2〕谭晓东等:加强学科建设强调预防观念.《中国高等医学教育》.1994.8.13~15.

〔3〕王镭等: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现状与展望.《中华医学杂志》.1995.75(7):431~434.

〔4〕Koop CE. Protecting medicine in the 21st century. Science,1998 Sep 25. 281: 5385,1952~3.

〔5〕罗长坤等:医学科学的发展对预防医学教育的影响.《中国高等医学教育》.1995.(2):22~25.

〔6〕谭晓东等:谈医学系卫生学教学中复设医疗设施卫生课的必要性.《中华预防医学杂志》.1989;23(6):368~369.

第6篇:预防医学研究的对象范文

1.问题的提出

在中国生命科学学会第二届全国生命科学研讨会(1997年8月北京)上,我们听到两组数字:一组是医源性感染者,全国平均约为就医者的10%左右,一组是药源性疾患,包括就医者和自购药品者,全国平均为40%?60%我们曾与五官科医生座谈,他们发现儿童少年的药源性耳聋几乎常年均可遇到,成年人药源性共济失调也时有发生。这些严重反应多为不可逆的,但又不是预防医学工作的对象。

康复医学的对象是原发性残疾患者及继发性残疾患者。由于残疾流行病学、遗传流行病学在预防医学学科中有了较大发展,某些易致残疾病菌苗、疫苗的预防接种,对孕妇的科学监测的推行,妇幼保健工作的进展,这些在康复医学的总论中己开始有所论述。所以,原发性残疾可望见到下降趋势。但继发性残疾,特别是由于种种原因,医源性疾患(指医源性感染及药源性疾患),或多或少地成为继发性疾患,这个严峻的形势,使得康复医学并行地介入临床医学的紧迫性更加突出了。使得康复医学工作者有“康复医疗与临床医疗应同时进行,只是在不同临床阶段中两者有侧重点不同而己。一般而言,康复介入愈早,效果愈好,愈省精力、时间和经费”的论述,成为富有管理智慧的箴言,同时,也能抓住防止残损发展为残疾,防止残疾发展为残障,防止原发性障碍发展为继发性障碍的最早时机和最好时机。

但这几个最早时机和最好时机,由谁来抓?过去的临床医学,只对病,不对人,没有抓的管理要求;预防医学,从概念定义看,就没有到临床医学中寻找这种动机的主动;保健医学不顾及此更属自然;康复医学,也只是在总论中提及,远没有分病种、分阶段的详实论述,尽管好好地总结,己有教训足可有相当论述,但由于康限,不管是“作为功能医学的康复医学”还是“作为障碍医学的康复医学”,主要就是通过“训练再训练”使己经伤残障碍(残损、残疾、残障)的功能,尽可能地恢复到最好的程度。“预防性康复医学”,己经是开拓性提法了,卓大宏先生主编的《中国康复医学》中有一节专述。

2.历史的局限

为了更好地再开拓,我们必须对康复医学学科发展的历史性局限有更为清楚的回顾。

单说康复医学的产生,是与战争联在一起的,1917年,在纽约成立了“国际残疾人中心”,它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派生物。当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所以目的就是受伤军人尽快康复,重上战场。这个历史背景,长期以来,局限了人们的认识,直到1969年,WHO康复专家委员会还是从功能障碍的恢复这一特定立场来定义康复二字的。它说:康复是指综合协调地应用医学、社会、教育、职业的以至其他措施,对残疾者进行训练和再训练,减轻残疾因素造成的后果,以尽量提高其活动功能,改善生活自理能力,重新参加社会生活。1981年修改为“采取一切措施,减轻残疾和因残疾带来的后果,提高其才智和功能,以使他们重新回到社会中去'在这两个定义中,根本没有预防残疾的要求和动机,所以才有“康复医学并不担负医学中的全部对象,而只是以上述运动障碍及其相关障碍为主要康复对象’的说法。

美国国立康复医学研究中心(NCMRR)成立于1993年。他把系统论引进了康复进程把W,HO的障碍三个层级:残损(形态,功能缺损)、残疾(能力低下)、残障(社会性不利)拓展为五个层级:病理生理、功能残损、功能受限、能力障碍、社会限制?但令人感兴趣的是他们认为这个障碍结构,不一定是个固定顺序的单向的线性模型,而是一个可以出现可逆的非线性的整观特点,这就为康复医学留出了众多的完善自己的空间,为康复医生在实践中把握可逆、转机的最好时机指出了可能性,为他们创造学术成就提供客观机会;为康复理论工作者利用非线性非平衡理论的自组织理论的“新四论”(突变论、超循环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及非线性动力学的“新三学”(混沌学、分形几何学、孤波学)研究障碍发生(物理性因素之外)、发展及康复(生理性可逆、可塑)的机制提供了全新的空间。知不足方知求前进,历史的局限恰恰为我们提供了前进的机会。所以,尽管NCMRR仍然认为障碍学是康复医学的灵魂即基本内涵,但它把康复医学的外延大大拓展了,特别是把康复医学学科的理论建设移到一块最新的学术基石上,这对康复医学学科建设大有好处,极利于突破历史对它无形的因袭局限,使康复医学的理论研究更富个性。

3.如何丰富预防性康复医学的内涵

现在有较多的人认为,现代医学的完整体系,应由保健医学、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和康复医学四个方面构成。人类要健康的生活,需要有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三个完好状态来保障,这三个完好状况是不得病或少得病的前提。良好的生活习惯,科学的合理膳食,乐观向上的心境,适宜的体育锻炼,都是重要的保健医学的措施,持之以恒,也是大卫生观的预防医学措施,有些还可成为康复医学的措施。但临床医学,某些病或病人到了医院诊病或住院治疗之后,有些病仍然会伴生残损、残疾、残障,这几乎与战争伴生障碍一样不可抗拒。但是,康复医学中预防意识的加强,不仅是全面贯彻“预防为主”方针的结果,也是医疗实践中一些事实的推动,特别是一些继发性残损、残疾、残障的发生,患者、患家与医生、医院的矛盾纠纷扩大,促进了医学学术向更精细的方面发展,预防继发性障碍必然会逐渐逼出一些说法,从总论泛泛地笼统论述,转向各论性质的病病论述,层层论述。在诊断阶段,正确诊断就会争取时间,这肯定有潜在康复价值;处方,这对减少药源性疾患肯定会有因果作用;手术方案的制定,术式的选择,手法的处理,都会对预后产生直接影响;在住院期间,对病人各种反应的正确判断和措施采取,都会对将来生活质量留下好的或坏的印记,所以在临床医学与康复医学必然重叠的这一段,一个医生不具备预防性康复医学的观点和措施的采取,就不是一位完全的合格的临床医生。在康复医学受到正确对待以后,康复床位将比临床床位多出几倍,抢救生命阶段或急性病程一经结束,患者进入康复阶段,转入康复病床非药物治疗措施为主时,才是康复医生单独工作之时。但这时,继发性障碍的预防仍必须摆在日程之上。

4.另一种思考

第7篇:预防医学研究的对象范文

[关键词] 健康心理学;研究范围;研究内容;研究现状

健康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知识和技术探讨和解决有关保持或促进人类健康、预防和治疗躯体疾病的心理学分支。它主要研究心理学在矫正影响人类健康或导致疾病的某些不良行为,尤其是在预防不良行为与各种疾病发生中所应发挥的特殊功能;探求运用心理学知识改进医疗与护理制度,建立合理的保健措施,节省医疗保健费用和减少社会损失的途径,以及对有关的卫生决策提出建议。在一定意义上说,它是心理学与预防医学相结合的产物。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是一个专业学术性的期刊,主要栏目划分为群体心理研究、精神卫生研究、学校心理研究、心身医学研究、综述、心理评估与心理干预、个案研究等;每个栏目刊载相应研究领域的文章。本调查以《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近5年来所刊载的所有文章进行分类统计,透析中国健康心理学的近年的研究概况。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对《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年至2006年5年中所刊载的文章进行分类统计,所刊载文章共有1289篇,其中2002年256篇,2003年217篇,2004年209篇,2005年204篇,2006年303篇。

1.2 研究方法 对《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年至2006年所刊载的所有文章进行人工分类、并进一步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近5年每个栏目所刊载论文的概况见表1。

2.2 近5年刊载论文作者单位分布情况见表2。

2.3 近5年内刊载论文课题资助概况见表3。

3 讨论

3.1 通过本次调查发现,近5年来中国健康心理学的研究逐渐的细致化。栏目逐渐细化但较国外的细致程度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国外的每一个栏目都有相对独立的杂志,研究的范围也较国内广泛。此外,中国健康心理学的研究具有时代性,2003年中国爆发了“非典”,而后,2003年与2004年关于“非典”型肺炎与心理的研究如雨后春笋,《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创立独立栏目“非典型肺炎与心理研究”。

3.2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近5年所刊载的文章中来自地市级医院的文章逐年减少。而来自高校的文章有逐年增多的趋势。虽然说健康心理学的研究和精神卫生的研究是分不开的,但是健康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很宽泛,而精神卫生的相关研究也只是它的一个分支,存在这种发展趋势是比较乐观的,说明研究逐渐指向促进人类健康和疾病预防的方向。

第8篇:预防医学研究的对象范文

【关键词】 农村居民; 健康状况; 社区卫生服务利用

中图分类号 R197.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36-0068-04

社区卫生服务(community health service,CHS)以基层卫生机构为主体,利用社区资源和适宜技术,解决社区主要卫生问题,来满足基本卫生服务需求[1-2]。其服务功能不断完善、服务质量不断提高,对于缓减群众“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3-4]。开展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知晓和利用情况调查分析能准确反映出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情况,对发现社区卫生服务中存在的问题、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5]。因此,了解居民的健康状况及社区卫生服务的利用情况,是更有效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前提。为了解南海区农村居民的健康状况及社区卫生服务的利用情况,笔者对南海区农村居民的健康状况及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利用状况进行了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为居住在佛山市南海区的成年农村居民1012户。通过对社区的住户数量及常住人口数量等既往资料的分析,对样本家庭进行等距离抽样。共发放问卷2460份,回收有效问卷2450份。

1.2 调查内容与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集中调查和入户调查相结合,以入户调查为主。调查员为经统一培训的预防医学专业大学四年级本科生。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居民的一般人口学特征、两周患病情况、慢性病患病情况以及卫生服务利用情况。

1.3 质量控制

培训调查员合格后,严格按照计划进行调查。收回调查表后按5%的比例进行复核,剔除不合格调查表。调查资料采用双人平行录入,保证录入数据的准确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Epi Data 3.0软件数据录入,统计软件SPSS 18.0进行整理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构成比等指标,字2检验等方法进行假设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相关影响因素。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的人口学特征

人口学特征见表1。

2.2 调查居民的健康状况

2.2.1 调查居民的两周患病情况 居民两周患病率为8.1%,其中男性两周患病率为7.8%,女性为8.4%。两周患病的主要患病以呼吸系统疾病为主,占33.3%,其次是循环系统疾病,占14.2%,然后是消化系统、骨骼运动系统、免疫疾病、内分泌、营养代谢、泌尿生殖疾病,分别占12.5%、9.7%、9.0%、7.5%、6.8%和6.5%。

2.2.2 调查居民的慢性病患病情况 居民慢性病患病率为8.8%,其中男性慢性病患病率为7.8%,女性为9.8%。患一种慢性病的7.6%,患两种以上的1.8%。其中,位列前三名的慢性病依次是高血压(41.2%)、糖尿病(14.3%)、心脏病(6.5%)。

2.3 调查人群利用社区卫生服务的情况分析

调查对象中两周患病198例(8.1%),两周就诊210人次;慢性病患病率为8.8%,平均持续治疗率43.5%。本次调查人群知道附近社区卫生站的857例(36.6%),经常去就诊的299例,仅占12.2%。调查人群去社区卫生服务站的目的主要是看病(36.3%),其次是开药(31.4%),其他的比例较少。

分析不同人群社区卫生服务利用指标可以发现,男女之间社区卫生服务知晓和利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低年龄组的社区卫生服务知晓和利用均高于高年龄组(P

2.4 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利用影响因素分析

以是否经常选择去社区医院就诊为因变量,以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婚姻状况、是否有医保、平均月收入、两周患病情况、慢性病患病情况等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表明婚姻状况好、无医保、文化程度高、月平均收入低、两周患病率高、患有慢性病的居民社区卫生服务利用情况要好,见表3。

3 讨论

本次调查人群两周患病率18.9%,慢性病患病率8.8%。低于第四次全国卫生服务调查结果。说明调查人群的健康状况总体较好。社区卫生站知晓率36.6%,经常选择社区医院就诊率仅12.2%。去社区卫生服务站的主要目的是看病(36.3%),寻求预防保健、康复、咨询和体检等服务所占比例均很少。目前我国大部分的社区卫生服务站主要提供的是医疗服务,而忽视了其他各项功能,多数社区卫生服务站只是医院医疗的延伸[6]。

本次调查发现在社区就诊的年轻人多于老年人,与有关研究有一定差异,究其原因可能是随着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认识和信任有所提高。从中可以看出,该地区社区卫生服务的六位一体功能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对于儿童保健等方面在社区还没有真正的实现,有待进一步提高。

另外,本次调查还发现,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知晓与文化程度、月平均收入、婚姻状况医保状况、文化程度、两周患病率、慢性病患病率密切相关。离婚丧偶者比已婚者利用社区卫生服务较多。婚姻状况好、有医疗保障的人群相对经济情况较好,因此选择去费用高的大医院概率更高。文化程度高的人群更容易接受新事物,获得社区卫生服务知识的机会更多、途径更广,因此利用社区卫生服务的比例高不足为奇。此次调查人群无医疗保障的人群的社区卫生服务利用是在有医疗保障的0.49倍。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利用与月平均收入呈负相关。无医保患者在就诊大医院时需要自掏腰包,收入较低患者也会考虑到大医院花费大等因素,因此这些人就诊社区医院的比例高。本次研究还发现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利用与两周患病率和慢性病呈正相关,这与有关研究一致[7-8]。

我国近年来,社区卫生服务迅速发展,覆盖范围逐步扩大,服务队伍不断壮大,服务质量不断提高[9]。调查地区社区卫生服务尽管还存在一系列问题,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相信有政府和群众的共同努力会得到更好的发展。国内外很多成功的经验表明,初级卫生保健服务包括预防保健和基本医疗服务在内的健康效果较好。且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知晓程度对利用程度有重要影响[10-11]。因此,应借鉴国外先进医疗模式,使社区医疗机构成为大型医疗机构的“守门人”[12-13]。首先使社区居民树立“小病在社区,大病去医院,康复回社区”的正确就诊观念,逐步认识、理解和接受社区卫生服务;其次,继续加大社区卫生服务项目的宣传力度、改进社区卫生服务机制、加大政府各项投入,本次调查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内容知晓率还有待提高,要使广大居民充分认识到社区卫生服务的便捷、经济、全面等优越性,让居民更全面的认识社区卫生服务的范围和内容,从而进一步完善社区卫生“六体一位”服务功能。使社区卫生服务真正成为居民信任的医疗机构,真正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14-16]。

参考文献

[1]赵秀玲,赵军.社区卫生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0,24(1):37-39.

[2]任晓晖,李宁秀,刘东.成都市居民 “看病难,看病贵” 现况调查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7,23(3):148-150.

[3] Baker D.The Guide to Community Preventive Services:What Works to Promote Health[J].Family & Community Health,2006,29(2):159-160.

[4]林美珊.浅谈社区产前电话随访服务在孕产期妇女保健中的作用[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35):157-158.

[5]杜鹃,赵艳萍,路孝勤,等.北京市大兴区农村居民社区卫生服务需求与利用调查[J].中国全科医学,2007,10(5):353.

[6]周亚夫,丁晓芳.卫生服务发展的难题[J] .中国学校卫生,2004,25(6):759-760.

[7] Stewart J M,SANSON\FISHER R O B W,Eades S,et al.The risk status, screening history and health concerns of Aboriginal and Torres Strait Islander people attending an Aboriginal Community Controlled Health Service[J].Drug and Alcohol Review,2012,31(5):617-624.

[8] Adashi E Y,Geiger H J,Fine M D.Health care reform and primary care―the growing importance of the community health center[J].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2010,362(22):2047-2050.

[9]周玉华.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现状的研究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 2014,11(7):147-149.

[10]冯时,李薇,路孝琴.北京市西城区社区卫生服务患者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6):1844-1846.

[11]丛革新,高婕,孟婧,等.天津市某城区居民慢性病及影响因素现况调查[J].实用预防医学,2012,19(1):138-140.

[12]虞仁和,胡明,孙振球.中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发展现状[J].实用预防医学,2010,17(4):820-824.

[13]杨韵夏.鄂尔多斯市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D]. 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14.

[14]李娟.合肥市某社区卫生服务知晓情况调查[J].社会医学杂志,2009,7(19):29.

[15]何宪平.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特点和宏观意义[J].社会医学杂志,2008,6(10):1-2.

第9篇:预防医学研究的对象范文

【关键词】 氧氟沙星滴耳液;硼酸冰片滴耳液;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DOI:10.14163/ki.11-5547/r.2017.11.062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是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常见病之一, 主要病变位于鼓室[1], 同时可累及中耳其他结构, 甚至可导致患儿耳聋。本研究观察采用氧氟沙星滴耳液治疗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9月~2016年9月在西京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就诊的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患儿150例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87例, 女63例, 平均年龄(10.3±2.5)岁。

150例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 各75例。观察组:男42例, 女33例, 平均年龄(11.2±3.3)岁;对照组:男45例,

女30例, 平均年龄(9.4±2.1)岁。两组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患儿的性别比、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对照组 采用硼酸冰片滴耳液(江西珍视明药业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36022451)治疗, 2滴/次, 2次/d , 用药时患耳朝上。

1. 2. 2 观察组 采用氧氟沙星滴耳液(西安力邦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10940273)治疗, 6滴/次, 3次/d, 用药时患耳朝上。

1. 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的疗效、听力改善程度和药物起效时间。

1. 4 疗效判定标准[2] 治愈:治疗2 周内, 炎症消退, 致病菌消失, 耳道干燥;显效:治疗2 周内, 耳内分泌物明显减少, 致病菌消失, 鼓室内仍有潮红;有效:治疗2 周内, 耳内分泌物减少, 炎症减轻;无效:治疗2 周内, 耳内分泌物无减少甚至增多, 炎症无改善甚至加重。总有效率=(治愈+显效+

有效)/总例数×100%。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愈33例(44.00%)、显效24例

(32.00%)、有效15例(20.00%)、无效3例(4.00%), 总有效率为96.00%;对照组治愈26例(34.67%)、显效21例(28.00%)、有效18例(24.00%)、无效10例(13.33%), 总有效率为86.67%;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27, P

2. 2 听力改善程度和药物起效时间 观察组听力改善程度为(7.7±2.3)dB、药物起效时间为(6.1±1.2)d, 对照组听力改善程度为(3.2±0.8)dB、药物起效时间为(8.9±2.1)d, 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多为化脓性细菌侵入鼓室所致, 陈泽宇等[3]对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病原菌情况进行了调查, 认为金黄色葡萄球菌作为条件致病菌是近年来最主要的病原菌, 其他如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亦是常见的致病菌。急性化脓性中耳炎会导致患儿出现不同程度的听力障碍, 耳痛等[4-9], 可诱发患儿鼓膜坏死、穿孔, 若炎症不断进展, 可能发展为慢性中耳炎。

氧氟沙星滴耳液具广谱抗菌作用, 可通过作用于细菌DNA回旋酶, 抑制DNA的复制与转录而导致细菌死亡[10-12]。刘国才[5]探讨了氧氟沙星滴耳液治疗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疗效, 认为氧氟沙星滴耳液可以有效改善患儿刺痛、瘙痒、恶心、头晕等情况。黄桂彪[6]观察了氧氟沙星滴耳液对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细菌清除率, 认为氧氟沙星滴耳液治疗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细菌清除率高。

本研究结果也显示, 观察组治愈33例(44.00%)、显效24例(32.00%)、有效15例(20.00%)、无效3例(4.00%), 总有效率为96.00%;对照组治愈26例(34.67%)、显效21例(28.00%)、有效18例(24.00%)、无效10例(13.33%), 总有效率为86.67%;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27, P

药物起效时间为(6.1±1.2)d, 对照组听力改善程度为(3.2± 0.8)dB、药物起效时间为(8.9±2.1)d, 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 氧氟沙星滴耳液用于治疗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疗效显著,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李栋, 刘延彬 , 丁永清, 等.喜炎平联合头孢曲松治疗小儿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疗效观察.山西医药杂志, 2016, 45(3):335-337.

[2] 彭亚, 李湘胜, 李琴, 等. 氧氟沙星滴耳液治疗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效果分析. 中国当代医药, 2014, 21(14):105-106.

[3] 陈泽宇, 吉建, 陈兵.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病原菌调查及动态分析.中眼耳鼻喉科杂志, 2014, 14(6):371-373, 378.

[4] 叶上珠.氧氟沙星滴耳液在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治疗中的临床应用研究.中国实用医药, 2016, 11(32):63-65.

[5] 刘国才.急性化脓性中耳炎采用氧氟沙星滴耳液治疗的效果分析.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6, 27(1):50-51.

[6] 黄桂彪. 氧氟沙星滴耳液对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细菌阳性率及细菌清除率的影响.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6, 1(11):83.

[7] 李建华. 氧氟沙星滴耳液治疗急性化脓性中耳炎临床疗效观察. 现代预防医学, 2010, 37(13):2547-2548.

[8] 汪辉, 郭立平, 王惠敏. 氧氟沙星滴耳液治疗小儿化脓性中耳炎的疗效观察. 微创医学, 2004, 23(3):322-323.

[9] 蒋学范, 浦立, 苏立众, 等. 盐酸左氧氟沙星滴耳液治疗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疗效观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5(2):352-354.

[10] 李文超. 盐酸左氧氟沙星滴耳液治疗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效果观察. 社区医学杂志, 2013, 11(17):42-43.

[11] 李茂, 张海琴, 代丽丽. 氧氟沙星滴耳液治疗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疗效分析. 上海预防医学, 2013(12):711-712.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