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心理素质提升方案范文

心理素质提升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心理素质提升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心理素质提升方案

第1篇:心理素质提升方案范文

【关键词】高职新生;SCL-90;心理问题;成因;干预对策

【Abstract】The mental health survey on freshmen from selecting vocational colleges has been conducted with Symptom Check List-90.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freshmen in vocational colleges suffer in greater incidence rate from obsession, 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 hostility, anxiety. And the incidence rate of symptom as depression, paranoia, terror is relatively high, and incidence of psychological problems and the incidence of psychotic are not less. The survey has also discussed about the caus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mental health problems of the freshmen from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has given some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Freshme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ymptom Check List-90; Mental health problems; Causes; Countermeasures

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蓬勃发展,高职学校已占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2015年全国高校计划招生本科366万人,高职(专科)334万人,比2014年增加2万人,高职学生人数还在不断增加,高职大学生的教育与成长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心理素质是学生整体素质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它关系着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发展,都必须以必要的心理发展为前提。因此,做好高职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探索高职大学新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掌握高职大学新生心理特点,促使高职大学新生身心健康发展,充分发挥自身潜能,对高职大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笔者以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为例,对高职院校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及成因做了一定的研究,并针对高职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提出了有效的干预对策。

1 研究对象、方法及过程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首先以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2012级、2013级新生为研究对象,进行SCL-90自评量表进行测评,然后针对测量结果因子分大于3的学生分别进行心理访谈,其中2012级新生360人,2013级异常人数357人。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由L.R.Derogatis于1975年编制的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所选取的高职院校大学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测查,了解其是否有心理障碍、有何种心理障碍及其严重程度如何。此量表包含90个项目(即90项症状清单,包含有广发的精神症状学内容,从感觉、情感、思维、意识、行为直至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均有涉及,并采用10个因子分别反映10个方面的心理症状情况,其中10个因子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惧、偏执、精神病性和其他(主要反映睡眠及饮食情况)。量表采用5级评分标准,从1分代表无症状到5分代表症状严重,依次递进,任一因子超过2.5分即被界定为异常,说明可能存在该因子所代表的轻微的心理问题,超过3分说明症状中等程度以上,需要特别留意。在本测试中为便于掌握高职新生的心理状况并及时对可能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排查跟踪治疗,根据经验把任一因子分超过3分作为筛选阳性依据,测试数据采用心海软件学校心理管理系统与人工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依据心海软件测试结果对筛选数据为阳性的可能心理异常学生进行个别访谈,了解其心理异常产生的原因。最后,通过理论研究法,研究出一套高职生心理素质提升序列化方案,并应用到高职学生主题教育与素质拓展序列化研究与实践项目进行实证研究实践。

1.3 研究过程

本研究从2011年就开始对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的新生进行心理普查,接着2012年、2013年连续两年都对本学院的新生进行心理普查,并对普查结果进行分析访谈研究,针对高职学生提出了心理素质提升序列化方案,并把此方案应用到在2013年、2014级高职新生主题教育与心理素质拓展序列化研究与实践中,不断提升高职生心理素质,解决高职新生的心理问题。

2 测试结果分析

2.1 总体测试结果

表1 2012年、2013年2013级新生心理普查异常学生总人数及

性别及百分比分布表

第2篇:心理素质提升方案范文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心理素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

在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高校辅导员认真对待,因此,只有不断提高高效辅导员心理素质,才能让辅导员与大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更加顺畅,最终达到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目的。

1高校辅导员心理素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由于心理素质是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必须正确引导并给予及时帮助,才能真正培养出社会发展所需的复合型人才。目前,高校辅导员心理素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1.1学生素质和德育工作方面

在不断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情况下,采取合适的措施提高高校辅导员的心理素质,对于提高学生的素质水平和高校德育工作水平有着重要影响。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还处于不断完善的阶段,在信息网络技术不断推广的过程中,大学生的思想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从而出现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等逐步转变的情况。所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观等,必须充分发挥辅导员的引导作用,以在提高高校辅导员心理素质的基础上,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意义,最终培养出具有高尚品质、良好行为习惯的优秀人才。

1.2辅导员自身发展方面

在社会形态多元化发展的形势下,各种文化、思想的出现都会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影响,从而加大辅导员教育工作的难度。因此,提高高校辅导员心理素质,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改革和创新的实际需求,能够促进辅导员自我提升意识、综合素质能力等不断提高,从而提高辅导员自身的抗压能力。可见,高校辅导员心理素质的不断提高,有利于促进辅导员自身各方面不断发展,让他们形成积极、乐观的工作态度,从而在处理各种学生问题时游刃有余。

2提高高校辅导员心理素质的主要策略

根据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情况可知,提高高校辅导员心理素质的主要策略有如下几个方面。

2.1构建考核体系,制定辅导员管理机制

根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情况,高校辅导员心理素质提高要注重考核体系的构建,确保考核体系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等,从而真正提高高校辅导员的综合素质。与此同时,合理制定辅导员管理机制,将学生的学习成绩、日常行为表现、辅导员的考勤等纳入管理范围内,才能对辅导员的综合素质进行全面考评。

2.2提升辅导员自身修养,增强其自信心

在不断提高高校辅导心理素质的过程中,辅导员自身修养的提升是重要途径之一,这可以帮助辅导员增强自我培养意识、心理健康意识和责任意识等,从而在不断调节、综合练习的基础上,帮助辅导员增强自信心。从当前高校辅导员的整体情况来看,部分辅导员的心理素质水平不够高,这主要是由于他们没有意识到心理素质提升的重要性,因此,高校辅导员要注重自身知识面的不断拓展、专业进技能的不断提高、管理能力的有效增强等,最终提高自身修养,非常有自信地处理学生所遇到的各种问题。

2.3加强辅导员培训,注重师资队伍建设

在高校的德育工作中,辅导员队伍建设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因此,提高高校辅导员的心理素质,必须加强辅导员培训,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各种交流活动,真正实现高校德育师资队伍的有效建设。在实践过程中,辅导员的培训工作要从理论知识开始,让辅导员对各种社会现象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不断强大高校辅导员的内心,从而帮助辅导员顺利开展各种辅导工作。要根据高校辅导员的实际情况,制订合理的岗前培训计划和在岗培训方案,帮助高校辅导员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最终促进高校辅导员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升。

2.4推进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

高校辅导员心理素质的不断增强,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需求,只有真正提高高校辅导员的综合素质,才能引导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思想品德等,这对于促进大学生未来良好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在实践过程中,应注重辅导员的专业化、职业化发展,充分发挥辅导员应有的价值,在提高他们社会认同度的基础上,加强师生互动,提高辅导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推动我国高校教育改革不断创新。

3结语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情况下,高校辅导员心理素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据的地位会更加重要,必须注重高校辅导员心理素质培训和理论知识学习,并加强辅导员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才能在充分利用各种现代信息技术和设备的基础上,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快速提升。

主要参考文献

[1]赵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探析[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2015(4):88-90.

[2]秦亚杰,王琪,眭国荣.从心理教育视野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黑河学刊,2015(7):124-126.

第3篇:心理素质提升方案范文

关键词:场域:惯习;心理素质教育;路径

doi:10.16083/ki.1671-1580.2016.01.006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6)01-0041-03

当今社会处速转型时期,经济快速发展,竞争日趋激烈;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留守儿童剧增;再加上信息时代多元文化的影响,使得高校学生们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压力。近年来,有着形形心理问题的学生数量越来越多,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状况不容乐观。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全面促成素质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和途径。高职院校作为国家的专门人才的教育机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摇篮,其人才培育质量关系国计民生。在高职院校,心理素质作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与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并驾齐驱的三驾马车,在高职人才培养中发挥着日趋重要的作用。

一、高职院校心理素质教育现状

相对于本科而言,高职院校心理素质教育工作起步较晚,且多聚焦于对少数“问题学生”的心理矫治和危机预防上。心理素质教育除了有少数“问题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解决外,还有更多的“健康学生”的心理素质亟待提升。

纵观近年来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的发展,高职院校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现状呈现出如下特点:

一是存在严重的投入不足。与本科院校相比,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心理素质教育无论从理念、设备、师资以及现实开展状况来看,都远远落后;

二是很多高职院校,尤其是内陆地区高职院校的心理素质教育意识不够。心理素质作为人才培养中的隐性指标,和就业率等指标相比,既不易考核,也不易衡量,短期内很难用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考评体系中。所以,很多院校在人才培养中并没有将其放在重要的位置上,甚至是缺位的,因而缺少自上而下的体系建设;

三是高职院校心理素质教育工作者队伍参差不齐,数量不足,缺乏专业技能素养。很多高职院校的心理素质教育工作者除了由为数不多的心理咨询师担任外,多由学生管理人员和思政教师兼任。由于缺乏系统的职业培训、专业资质培训,再加上本身工作任务较多,在工作的过程中重管理、轻引导,重教育、轻接纳,对于心理素质教育的专业性把握不到位;

四是高职院校心理素质教育科研水平较低。除了缺乏相对稳定的心理素质教育工作团队外,由于心理素质教育工作在学校属于边缘地带,在科研上很难匹敌主干课科研项目,致使高职院校心理素质教育工作难以纵深发展;

五是将心理素质教育理论应用于实践进程缓慢,缺乏行之有效、独具特色的理论与方法。

鉴于以上现状,高职院校需要整合学校现有资源,在现有人才培养基础上,契合现代心理素质教育内涵元素,以生为本、以众生为纲,不断探寻、建构符合更多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需要的心理素质教育途径。

二、“场域―惯习”理论

1.“场域―惯习”理论概述

“场域―惯习”理论是布迪厄的实践社会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场域(field)是社会空间的基本分析单位。布迪厄认为,第一,场域不是地域空间,它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空间,每一个子场域都有其自身的逻辑、规则及惯例;第二,场域是一个客观关系构成的系统,场域是客观关系的系统,而不是实体系统;第三,场域是一个不断斗争的空间,各种积极涌动的力量存在于场域之中,并通过博弈变更获继续维持场域中的力量构型;第四,场域中的关系复杂多变,并由经验划定场域边界。

惯习(habitus)是持久的可转移的禀性系统,它们来源于生命早期的生活经验,烙印于我们的生命中;惯习存在于意识和语言之下,在潜意识的层面上发挥作用;惯习是个体凭借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对现实世界的认知与重构;惯习具有历史性、开放性和能动性,惯习是人们后天形成的各种图式系统。

2.“场域―惯习”理论的关系

场域与惯习密切相关,布迪厄认为场域惯习理论既是内在性的外在化的过程,也是外在性的内在化的过程,“社会现实是双重存在,既在事物中,也在心智中;既在场域中,也在惯习中;既在行动者之外,又在行动者之内。”同时,场域和惯习相互制约。一方面惯习存在于场域之中,惯习是某个或系列相互交织的场域的产物;另一方面,在认知层面,场域被惯习建构成了一个充满意义的世界。场域先于惯习而存在,场域与惯习之间是以“实践”为中介的“生成”或“建构”的动态关系。

3.“场域―惯习”理论对心理素质教育路径的理论分析

心理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心理素质教育在某种程度上要改变学生的惯习,帮助学生在其信念系统中,为现实世界赋予更多积极的意义、价值。

高职心理素质教育工作,受学校大空间(主场域)环境、制度的制约影响,还受不同系部、年级、班级文化的影响。同时,在该系统中,还存在诸多子场域:校园环境场域、课堂教学场域、心理咨询场域、团体辅导场域、宿舍生活场域、校园活动场域、家庭关系场域、师生关系场域等等。

相对于本科生而言,高职学生在校时间较短,即接触学校心理素质教育场域的时间较短,因此仅靠单一的心理课堂教学的子场域来完成心理素质教育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增加影响的场域、时间。同时,心理素质教育原本就是一门集学习、生活、体验、实践于一体的学科,需要在关系中、生活中学习、提升。因此需要充分整合各个子场域的资源,将各个子场域纳入到心理素质教育系统中。找准学生心理的共鸣点和高职学生素质要求的交汇点,凝炼出各个子场域的心理素质教育元素,并添加到高职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让学生在各个子场域均能接受心理素质教育的影响,通过场域的改变影响学生的惯习,形成良性互动,逐渐把社会要求、企业需求和个人价值在大学学习生活中以惯习的方式固化下来,培育符合社会要求的高心理素质的职业技能人才。

三、“场域―惯习”视角下的高职心理素质教育路径

根据“场域―惯习”理论,笔者结合省内某高职院校的工作实际,对高职心理素质教育路径进行了试点探索。

1.心理素质教育的工作子场域

高职心理素质教育应以课堂教学、课外指导为主渠道,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网络和体系。工作内容涵盖课堂教学、心理宣传、新生普查、团体辅导、心理咨询、朋辈互助、自助测试、人员培训、心理社团、心理素质月、心理大讲堂、心理危机干预、就业心理辅导、家校互动管理等方面。

2.心理素质教育的工作网络

为了更好地在学校现有的各个子场域中锲人心理素质教育工作元素,需要在高职院校现有的管理模式中架设心理工作网络,在学校中推行学校统领与系部落实相结合、专业管理与自我管理相结合的网络化管理模式;并根据这一模式设立学校管理层面的心理素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专业技术层面的心理教研室、心理咨询室,院系层面的系部心理辅导站和朋辈层面的班级心理委员、心理社团等。

在学校管理层面,设置心理素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作为组织、实施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的最高领导机构。其职责是统筹全校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工作,审定学校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的规划和相关制度;对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的重大问题进行讨论和决策,确保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协调工作关系,为学校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人力、物力、财力保障。其成员由学校党委书记、院长,学校党委副书记、分管学生工作的副校长担当。

在专业技术层面,设置心理教研室和心理咨询室,一机两翼,开展工作。心理教研室,是组织全校心理素质课堂教学的专业性机构,作为心理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主场域,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在宏观方面,为各专业、各年级设计、实施不同的心理素质教育方案。心理咨询室侧重于个体心理辅导、心理宣传、心理第二课堂活动、心理社团管理、心理委员管理、心理测试、危机干预等,是渗透性心理素质教育场域的专业性工作机构。心理教研室和心理咨询室作为学校专业技术层面的心理素质教育机构,既要担当学校心理素质教育管理层的大脑,为素质教育出谋划策,同时也要为院系层面和朋辈层面的心理素质工作机构输出专业的心理技术支持。因此,两大机构的人员组成,应为心理相关专业的工作者,拥有相关培训背景,并具备相关资格证书,以保障其专业性。

在院系层面建立心理辅导站,作为工作网络体系中的重要执行枢纽。主要职责为根据学校工作计划制订本院系心理素质教育工作计划,通过组织班会等各种形式的活动,做好本院系学生的心理访谈、筛查工作,配合心理咨询室开展好本院系学生的心理素质活动。其主要成员为各院系团总支书记、辅导员、班主任等。

在朋辈层面组建班级心理委员队伍和心理社团等。每个班级配备心理委员,为班级同学提供相关心理帮助。班级心理委员队伍,是心理素质教育工作中的基层组织,是心理咨询室、心理教师和院系心理辅导站的可靠助手,负责推动班级积极氛围的建设,配合心理咨询室和院系心理辅导站开展各项活动。同时关注本班同学的日常情况,对有需要的同学给予适当的帮助,遇到有心理异常的同学及时预警汇报。心理社团是群众性的学生活动团体,自发地运用心理学知识开展喜闻乐见的学生活动,达到自我娱乐、自我提升、自我教育、自我超越的作用。心理社团开展的活动是对心理教研室的第一课堂、心理咨询室的第二课堂的有益补充。由于朋辈层面的社团工作能够更为有力地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因此他们是学校心理素质教育工作中不可小觑的队伍。

第4篇:心理素质提升方案范文

关键词:普通高中;体育素质生;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2-084-01

普通高中体育素质生是以升学为目的,他们的训练与学校专业体育队的训练有着较大的区别。体育素质生的学习任务重,训练时间段,专项能力以及心理素质方面相对较差。针对这些特点,如何在有限时间内出成绩,需要老师和教练有详细的培养计划。我根据自己多年带队体育素质生的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与大家交流探讨。

一、体育素质生的特点

基础不一,训练水平参差不齐,但主题明确,直奔四项(100米、800米、立定跳远、实心球)而来。对于身体素质好的学生,训练到位,肯下苦功夫,成绩提升较快。还有部分同学,身体素质和身体协调能力较差,需要不断地摸索前进。

二、素质生的选材

对中学体育特长生的选材,要根据我们培养的目标进行选材,我认为要考虑到以下几点:①兴趣爱好,要培养学生的体育方面的兴趣和爱好,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②要具有较突出的运动能力。③对身材条件的要求不能过高,因为是基层训练,根据我们学校的培养目标,身材等条件稍差的学生,同样具有很好的前景。

三、目标管理工作

有效的体育高考目标既要考虑学校整体目标又要考虑学生的个体目标,形成一个完整的目标体系。在制定目标时,①与学生共同研究制定符合学生实际的;②把学生的目标定得比实际水平略高;③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发展情况,做到个人目标明确化。指导教师在整体上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研究,哪些是强项,哪些是弱项,怎样才能做到突破与发展,并且提出了既有整体又突出个性化的设计方案研究,这些目标、方案都让学生知道。因为学生心中有了数,就能把个性化的问题与目标相联系内化为学生的行为和动力。提出了“向管理要质量”,“向效率要质量”,“向科学训练要质量”的理念,并付之强有力的制度化管理和人性化管理。首并提出“不能吊下任何一个人”的训练理念。

四、组建特长生队伍的几个关键环节

要把体育特长生队伍建设好,只靠几个体育教师的努力是不够的,我们必须做好以下几个关键环节的工作:①争取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只有学校领导重视,本项工作才能彻底搞好。②指导老师应该是所有体育特长生的班主任、做好体育特长生所在班班主任和各科任老师的工作,经常联系,取得班主任的支持。③做好体育特长生家长的工作,把我们培养的目标、方向明确告诉家长,得到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信任。④做好体育特长生自身的思想工作,让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训练中来,起到事半功倍的训练效果。

五、多安排心理素质训练

好的心理素质是运动员必不可少的,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就没有良好的发挥。体育素质生一般没有经过大型体育赛事的锻炼,心理素质比较差,自信心不足。教练、老师要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其自信,培养他们的不服输的精神和求生的欲望。多安排比赛赛事,增加临场经验,提高其临场兴奋度。平时训练以比赛形式呈现,大测小测不间断,甚至是让其他老师来进行测试,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

六、协调好训练与文化课之间的关系

训练成绩要好,文化课更是必不可少。两方面缺一不可。并提倡体育生把体育精神用到学习上,两方面相辅相成,互相补充,最终才能达到升学的目的。这就要求教练,老师,班主任之间常联系,劲往一处使,达到最大的合力,才能达到最终的目的。

总之,对于体育特长生的训练,只要制定好切实可行的计划,鼓励学生肯下苦工,并学好技术,做到文化课与体育训练的共生共长,经过一年半甚至更多的时间,达到目标不成问题。

参考文献:

[1] 曾银莲;班主任体育参与对学生体育行为影响研究;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2] 刘贺平;试论大学生体育能力及其培养;廊坊日报;2007年.

第5篇:心理素质提升方案范文

[关键词]消防部队 灭火救援 方法 策略

中图分类号:D6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1-0338-01

一、预编方案、依赖信息技术

1.预先编制应急救援预案,做好准备

科学、合理、完善的消防救援应急预案能为消防救援工作提供指导和方向,不同的火灾规模、危险等级、救援对象都需要不同的战略、战术、技术、方法和手段,要想从根本上达到灭火救援的目标,则有必要预先编制消防救援应急预案,以此来控制伤亡、减少风险、降低经济损失。

消防管理部门有必要根据消防救援的相关规程、规定、规章制度等,结合以往已经历的消防救援工作经验,针对火险等级来制定多套消防灭火救援方案,不同方案下设置不同救援队伍,定期开展灭火救援演练,救援演练要确保有组织、有纪律、有规范,同时,从救援演练中训练一支队伍的救援速度、素质、能力和水平等,只有真正地提升能力才能为救援实战做好准备。

从目前来看,一些消防部门忽视了对灭火救援预案重要性的认识,所制定的救援预案缺少针对性、先进性、实战性,而且由于更新不及时、完善不及时等导致所编定的方案不能满足实战需求,无法发挥对消防实战的指挥作用。

科学的灭火救援方案应该从火灾性质、危险等级与救援单位几大方面入手、分析并制定,然而,实际的灭火救援方案的制定却往往脱离实际,甚至存在纸上谈兵的缺陷,救援方案的执行力与可操作性较差,无法发挥方案指导功能。

针对救援方案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公安消防管理部门就要强化对方案的认识,加大对救援预案编制力度,根据一个城市、一个地域的地理环境特点、交通条件、救援对象,再通过调查、摸底、评估等方法来预测可能发生的火灾、火险等级,并对应来制定救援预案,预案中应该具体包括:灭火救援责任分工、职位介绍、职责划分、危害等级、救援力量分配等。其中也要形成清晰的抢险流程:通信联系、技术设备配置与供应、抢修济源资料筹备等。

所编制的救援方案要体现出一定的科学性、合理性、高效性,将人身安全置于各项工作之首,其次考虑财产安全等,要积极形成一套协调作战、高效指挥的救援方案,要根据火灾状况、火险等级等来进行实战性、规模性的演练。

2.创建机敏的救援预警系统,提高救援效率

一套健全、完善、合理的救援预警系统是高速、高效灭火救援的技术前提和系统保证。

第一,深入运用现代化科技。消防部门必须形成强烈的火灾预警意识,深入开发并引进先进的信息科技、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定位技术等,多项技术的结合、整合运用,最终打造出一套智能化灭火救援预警系统,依靠该系统及时发出火灾预警信号、高效地进行信息通讯传输、适时发出救援指挥命令等,该系统应该兼具火情监控、远程监督、电视会议、图像传输等多重作用、多项功能。在该系统的支持下,达到救援信息信号的紧急、高效传输。

第二,消防救援的信息化指导。在现代化信息科技、智能科技的指导下,消防部门则要坚持信息主导救援,根据探测技术、远程定位技术等来优先明确火险等级、火势、严重性等,依据科学精准的信息来指导各项救援工作的开展,从而达到高速、高效、及时灭火的目的。

二、强化训练,提升救援软实力

有了科学先进的预编救援方案,有了现代化的预警救援技术,接下来最关键的就是实战能力、救援软实力等。对此,消防部门就要从救援队伍的训练、锤炼等方面做起,全面提升消防救援软实力。

1.技能训练,应用于实战

从目前来看,一些大型火灾事故,不仅危害等级高、破坏性强、社会危害度大,而且也存在一定的挑战性和难度。这无疑对消防队伍的实战能力、组织能力、反应能力等提出较高要求。对此,就需要通过日常训练、加紧强化训练等方式来塑造、培养救援队伍的实战能力,提高他们的软实力。

消防管理工作部门必须加大日常火灾救援训练力度,积极对实战训练进行创新、完善与发展,训练中借助高科技、信息系统等来辅助训练,提高火灾救援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例如:创建计算机网络训练信息系统,可以利用这一系统实行消防模拟演练,通过拟定真实的模拟环境,创设逼真的情境等来组织消防演练,以此来训练并提高消防队伍的心理素质、实战能力、技术素质等。根据模拟的消防实战演练来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从而为消防灭火救援实战做好准备。

2.培养并提升消防人员心理素质

消防救援工作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挑战性,消防工作人员担负着巨大的工作任务、肩负神圣的使命,实战救援中消防队伍、人员的心理素质、应战能力、责任意识等都十分重要,消防队伍的心理素质直接影响着救援工作效率和效果。对此,必须重视消防救援人员心理教育、安全教育,提升他们的安全责任意识、防护意识,能够在安全理智的前提下,高效、合理地地应对各种困难、摆脱各种困境。

三、提高消防技术水平、培养技术人才

当前形势下,现代信息科技、网络科技、通信技术等持续发展,各行各业得益于这些先进技术、先进研究成果的利用,无论在工作效率、工程业绩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和提高。消防灭火救援应该已经依靠这些现代化的信息科技、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等,以科技应对险情,依靠科技力量、技术系统等来提高灭火救援工作效率和效益。

1.引进并发展现代科技

现代化消防灭火救援工作要积极依赖于现代科技技术,常见的技术包括:远程监测技术、消防预警系统、现代化消防装备等。公安消防管理部门要打好技术仗,积极利用并推广高端技术、现代科技、现代化装备,不断提升消防灭火救援工作的技术水平、科技水平等,依靠现代科技来提升救援灭火工作效率、精准度,形成“科技救警、科技强警”的消防工作理念,并逐步推动从消防指挥、灭火救援、再到消防决策的信息化、智能化,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源上保证消防救援的科学性、合理性、精准性等,从而提高灭火救援工作水平。

2.提高救援人员技术水平

先进的现代科技功能的发挥依赖于技术人员对现代科技的掌握与运用,因此,必须加大力度培养高端消防技术人才,通过培养、培训、组织学习、继续深造、实战演练等方式来培养一批先进的救援技术人才队伍,使他们能够在关键时刻广泛而深入地利用现代科技,依托于技术力量来达到灭火救援、救灾的目的,重点要加大对一些先进、精良工具、器材等的运用,利用先进的技术人才队伍操作先进的技术与器具,再加上科学的组织、合理的调动与规划,最终从整体上提高救援工作队伍的素质、能力和水平。

此外,公安消防救援管理工作部门要形成不断学习、不断总结的工作意识、责任意识,要根据以往的消防实战经验来总结出更多的消防工作方案,积极改进方案,提升消防救援工作水平,提升实战能力,要积极学习并掌握现代化的消防科技,以此来全面提升消防工作实战经验。

结语

公安消防部队灭火救援实战能力的提高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多方面考虑,既要注重硬件技术、设备等的引进、运用,又要不断提升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的实战能力、救援软实力。公安消防部队灭火救援工作任务艰巨,必须不断学习、总结经验,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培养并提高救援工作队伍的实力,才能为救援工作的开展提供实力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

第6篇:心理素质提升方案范文

【关键词】舞台实践 提高 基础 平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11-0021-02

对于开办有音乐专业的综合性大学来说,每一门专业课的设置都应该经过充分分析论证,以实际的教学效果来检验课程设置是否合理有效。这是对学生的负责,对家长的负责,更是对社会的负责。每一门课程能否使学生达到学以致用,提高实际的艺术实践能力和艺术创新能力,这是培养人才的一个关键问题。综合性大学音乐专业与专业的音乐院校比较,无论从生源、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硬件设施、实践场所以及就业渠道来说都有所差异。所以,更应该从实际情况出发,在人才的培养目标上要合理定位。要制订出有别于专业的音乐艺术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机制,以期建立有自己特色的培养模式,避免单一的纯专业化的培养方式。在此前提下,舞台实践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舞台实践课有以下几种明显的积极作用。

一、舞台实践课可以提高音乐专业学生的表演水平,积累舞台演出经验。

音乐专业尤其是音乐表演专业由于其特殊的艺术规律需要有不断实践的过程才能使得表演水平得以提高。艺术实践不能只是纸上谈兵,学生们在琴房里演唱或者演奏与在舞台上进行表演展示是有很大的不同的。对于学生们来说平时能够登台表演的机会并不多,所以实际的演出经历、经验就会显得很欠缺。一旦登上舞台就会暴露出许多问题,甚至会出现低级的错误。比如:有的学生登上舞台甚至连最起码的舞台礼仪都不知道,一举一动显得很不专业,有的东张西望,有的呆若木鸡,有的抓耳挠腮,缺少最起码的舞台知识。在舞台实践课上,就可以为他们提供登台的机会,表演的舞台。这样就可以在艺术实践过程中发现每一位同学的缺点和不足,然后分别给他们指出,进行单独的辅导、纠正。在下一次的舞台实践中就可以有效的避免犯同样的错误。当然,有的学生还会犯同样的错误,那就需要老师耐心反复的辅导纠正。通过这一平台学生们可以不断地解决问题,不断地进步,从而提高实际的表演水平,积累一些舞台经验。这就需要根据每一位同学的情况分别给他们纠正,逐一解决,直到达到专业的规范要求为止。所以,对于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怎样把在课堂上学到的技巧、技能体现出来并达到一定的水准,舞台实践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舞台实践课可以提高学生们的心理素质

舞台表演的过程除了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外,其实还是一个心理的过程。人的所有的行动都是先由大脑发出指令,然后指挥人体各个组织共同协作来完成某一生理动作。所以,在表演的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始终贯穿在整个过程中并产生一定的影响作用。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舞台实践课对学生心理素质有明显的提升作用。人是有个体差异的,尤其是在心理素质方面尤为明显。有的人心理素质极好,有的心理素质极差。当然大部分人都属于一般水平。就人的心理来说,登上舞台在众目睽睽之下表演都容易紧张。一般经过调整都有恢复平静的能力。但是有的人这一方面的能力差一些,非常容易“怯场”,一说登台就紧张,大脑一片空白,唱歌忘词、跑调的不在少数。甚至有的连一首完整的作品都演唱或者演奏不下来。针对这种情况,需要特殊处理。在舞台实践课上给予他们更多的单独登台的机会。在实际授课的过程中对于这样的学生应给予更多鼓励,分析出现紧张、失误的原因,原因找到了就能对症下药,问题也就好解决了。比如:有的学生本来就紧张,登上舞台后还没有调整好状态就慌里慌张的张口就唱,以致有的找不着调,有的忘词,有的前奏起了进不来。各种情况不一而足,这就需要在实践的过程中解决这些问题。告诉学生注意把握舞台表演的节奏。要有意的放慢节奏,利用表演之前前奏的空档来调节心理,调整状态,而不应在慌张的情况下贸然表演。那么在这一过程中随着节奏的放慢、心理的调整,紧张的情绪就会得到有效的缓解。学生调控自己情绪的能力逐渐的得到了加强。在实践的过程中注意观察学生们每一个人的具体表现,有的学生从登上舞台到开口演唱或者演奏会表现得很从容,看不出紧张,说明他心理素质很好。有的学生按照老师说的注意事项进行实践操作也大多取得了满意的效果。但有个别的学生演出后还是很紧张,这说明他的心理素质较差,调整的能力也差,对于这样的学生就更需要多鼓励,增加他对自己的信心,增强他们主动上台的意识。慢慢的发现他上台后到开始表演之间紧张的时间慢慢缩短了,这就说明他心理的调整起了作用。这些学生逐渐的适应了舞台的氛围,整个人也变得自信多了。还经常主动地去参加外面组织的一些演出活动,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可见,舞台实践课对于学生们的心理和人格塑造作用很大。

三、舞台实践课可以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艺术创新的能力

我国一直以来都鼓励创新。创新是事业发展的推动力,只有创新才能发展。尤其是对于艺术事业来说,“推陈出新”是我们一直以来提倡的方针。对于学生来说,他们风华正茂、才思敏捷,更应该为他们创造条件鼓励他们创新,为他们提供这个舞台。一般的课程科目学习中学生都是以学为主,没有为他们提供这一平台,所以很难激发学生们的想象力、创造力。而在舞台实践课中笔者当初设计增加了进行音乐活动的策划组织这一环节,使得学生们有了充分发挥自己想象力、创造力的空间,也使得课堂教学气氛活跃了起来。尤其是对于富有想象力的同学来说,感觉如鱼得水。如:在建党九十周年的时候,把课堂教学内容与纪念建党九十周年结合起来。提出活动的主题,使每一位学生都要参与到活动的创意、策划中来。要求每个学生根据纪念建党九十周年这一活动主题写出策划方案。并从其中选出优秀的策划方案作为整个年级纪念活动的蓝本方案。这一提议一宣布,学生们反响强烈,并马上付诸行动。第二周再上课的时候就有学生把策划方案拿了出来,而且写得比较详细,包括晚会的主题,各个版块的名称,每一版块的具体节目,甚至包括具体演员人选以及活动的流程都写出来了。这说明学生们对于活动的创作愿望、创新精神被调动起来了。在接下来的课堂教学与实践中我们充分发扬民主经过层层筛选和公众投票,确定采用了其中一位同学的策划方案。并且按照这一方案具体执行,由学生们自己成立导演组、宣传组、剧务组等必要部门。大家分工明确、团结一致、相互协作,经过精心的策划、组织、编排的节目于七一前夕作为整个学校主要的一场纪念建党九十周年的演出活动顺利上演。经过这次活动,同学们各个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大大的提升。这在他们以后的工作中一定会有积极的意义。他们参加工作后如果再遇到类似的情况,或者上级交付这样的任务,由于他们曾经有过这样的实践经验就会显得轻车熟路,就会很快实现学习与工作的有效对接。

第7篇:心理素质提升方案范文

关键词:职业学校;心理学;心理素质

随着国内教育体系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在其中的地位不断走入上升趋势,高校内的学生也逐渐呈现出自身的特点,因此应将学生的教育方式与学生自身的特点相结合,以寻求相互适应的方式[1]。健康的心理教育学是引导学生完善自身心理素质的重要学科,因此,在高校心理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一高校学生现代心理素质的发展现状

在当今高校教育中呈现出两种原因造成心理学教育在提高中学生心理素质方面未能起到积极推动作用。一方面,在高校心理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们经常在课堂中将需要讲解的教学内容简单而又毫无色彩的讲解给学生。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对心理学教学来说,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采用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将心理状态进行部分分析和理解,同时使学生对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和理论更够做到正确的理解和掌握,然而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另一面,在高校心理教学中,教师仅是要求中学生凭借单一性对其进行掌握和学习,例如全面性的学科系统、心理学教育理念的准确度以及对相关内容知识有条不紊的清晰度等。换言之,当前的心理学教育过于重视形式方面、思维逻辑等方面的统一,而忽视了心理学教育对学生的价值和重要意义。因此,对于当前的教学模式难以增强中学生的心理素质

二提高心理学教育中学生心理素质的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设,致使我国社会现代化事业走向全面的发展的新单路,因此,对人才的综合素质的全方面要求也随之增高。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在学生对国家、社会等方面的教育和认识给予过多重视,而忽略了如何正确指导学生对自身能够有足够的了解和认识,以便在能够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适应未来的社会发展。在《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对于素质教育的中心是心理素质教育做出重点说明,缺乏合格心理素质的人才综合素质的是不健全的,尤其是高校中的教师肩负着培育当代中学生高素质的责任,并对未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2]。因此,心理教学中教师更应注重学生的教育,避免社会言论、事件、思想等负面方向内容对学生造成不良影响,教师应促进学生对心理学的相关内容和整理心理调节问题的能力给予扎实的掌握。因此,增强当代中学生的心理素质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在高等学校中,心理学教育不被学生重视,对其投入的精力较少,但是心理学教育对于学生自身在未来从事教育行业、以身作则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所以,严格高校教师拥有健康、乐观、积极地心理素质,加大高校心理学教育的力度,促进师生的综合素质的共同提高,以便自身适应未来的发展。

三增强学生心理素质的有效方法

①对学生进行高尚情操的培养

由多种高水平节操组成的综合体是高尚情操,其价值观组建的基础,也是个性构成的主要因素。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高情操的培养,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道德是指人们的行为与言论符合整个社会的道德标准。在人们认知的过程中所产生的认识与人的求知欲望、好奇心理等紧密相连成为理智,其是人们进行认知的动力。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案例教学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对理智的形成过程以及发展规律进行全面的掌握,继而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对知识的求职欲望。

②为学生打造健全的人格。

在心理教育中,人们心理状态的综合反映称为人格,心理健康的衡量标准是健全的人格。在某些方面来说,健全地人格比知识和能力的传授更重要,因此,在心理教学过程中,增强对带带学生的人格教育,继而提高学生整体的心理素质。人格的基础是自我认知,心理的个性特征是人格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自身拥有健全的人格的前提是经过心里个性教育培育学生自我认知水平提高[3]。自我认知有利于学生树立远大目标,将其与自尊、自强相结合,进行全方面的发展,进一步加速学生个性的成熟,以达到人生观与价值观的正确建立。

③ 高校教师对教学的目的和要求进行明确

在教学过程中,将以育人为本作为优化学生心理素质的目标,以往只关注书本知识的传统教学模式无法适应现代化的教育发展,高校教师应将传授知识和育人为本的作为教学的根本,具有全面能力、知识的综合性人才,在未来发展的社会道路中适应社会的需要,对此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实际训练,将各种运用能力融合在对心理学教育中,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形成。

④教学中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

迄今为止,心理教学一直处于对理论和概念浅显的分析上,使得学生对心理学的理解仅停留于抽象的定义等表面内容,造成学生对心理学产生兴致勃勃态度变成味同爵蜡,并逐渐认为心理学教育毫无意义。导致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教师根据心理学书本的内容制定的教学方案,另一面是教师在教学中值注重理论的重要性,而忽略了实际情况的必要性。因此,教师应将心理学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中的实例相结合,达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以及充分发挥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从而使学生对心理学产生兴趣。

总结,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大多数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量得到增多,因此高校应切合实际情况,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努力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意志力等内容,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继而成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能够顺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走向。

参考文献:

[1] 李华平,黄江.教育心理学在高职教学管理中的应用[J].成人教育,2012,32(3):87-88.

第8篇:心理素质提升方案范文

[关键词]文化 职业心理素质 高职 企业

[作者简介]何霞红(1981- ),女,浙江绍兴人,杭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发展心理学。(浙江 杭州 310018)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2-0087-02

随着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走以就业为导向、校企合作、产学研发展的道路,已经成为高职教育发展的共识,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成为提高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率的重要途径。但是据初步了解,高职院校毕业生进入企业后的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仅40%左右的毕业生能在半年或一年内独立开展工作,一半以上的毕业生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胜任工作,而那些从学生到社会职业人的角色转变十分困难的毕业生往往职业心理素质较低。因此,如何从企业对员工职业心理素质的要求出发,联系高职校园文化下学生职业心理素质教育现状,探讨学生在校期间职业心理素质培养途径是一个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一、现代企业文化重视并着力培养员工的职业心理素质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并遵守,带有本组织特点的使命、愿景、宗旨、精神、价值观和经营理念,以及这些理念在生产经营实践、管理制度、员工行为方式与企业对外形象的体现的总和,它重视人的价值,珍惜和培养人的感情。企业文化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三种形态,其中精神文化是基础和核心,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是形式和结果。就其本质内容而言,企业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社会延伸。

自20世纪末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很多企业越来越重视对企业文化的建设,逐步建立起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很多企业家认为,随着竞争的加剧,产品质量和企业的服务已经不足以制约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企业员工所具备的社会责任意识、团队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自律意识越来越成为企业在国际化竞争中的决定性因素。很多企业越来越重视改善员工的心理环境,如世界500强中至少有80%的企业为员工提供心理帮助计划;联想集团定期邀请心理培训机构的专业人士为员工进行心理培训。当前,在很多企业中员工的职业心理素质培训成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实践证明,良好的心理训练,可以提高员工的自我解压与自我激励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和责任意识、创新精神、团队精神。

社会各行各业对员工的职业心理素质有不同的要求,但是有很多共通之处,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有正确的职业态度。拥有正确、积极的职业态度,就可以有好的心态,正确接受和处理工作中的各种挑战、困难,表现出持久积极的行为方式。二是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职业价值观指一个人对职业的认识和态度以及他对职业目标的追求与向往,它决定人们的职业期望,影响人们职业选择的方向与目标,决定人们的工作态度与劳动绩效,并最终决定人们的职业发展情况。三是较高的职业情商。包括能洞察和了解自身的情绪,控制情绪,较强的自我激励能力,理解别人的情绪和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四是善于自我管理。这种自我管理能力是对自己的目标、思想、心理和行为等表现进行的管理,同时这种管理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紧紧围绕工作目标、任务,自觉并有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最终实现自我奋斗目标,取得好的工作业绩。

二、企业员工职业心理素质要求与学生职业心理素质培养的断层

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导致高职生的就业面临很大的挑战,很多企业不愿意录用高职毕业生。原因在于,一方面,新人入职成本高。刚从学校毕业的大学生,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但对企业的经营业务不熟悉,从投入工作到派上用场还需要进行业务培训,企业为了减轻成本核算,避免培训投入和新员工入职初始阶段工作低效的损失,会选择有工作经验或者技术水平更高的员工。另一方面,毕业生职业心理素质不能到达企业要求,短期内无法扭转,存在一系列的后续问题。

在对大学生毕业上岗后的调查访谈中发现,社会对高职毕业生的职业心理素质评价并不高,很多企业负责人和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认为毕业生自身存在许多问题:部分毕业生择业态度不端正,到岗位一段时间甚至几天后因为不喜欢就离岗,忠诚度低;缺少职业规划,对自己将来的发展没有明确的目标,导致在岗期间不珍惜岗位,不热爱企业;缺乏主人翁精神,斤斤计较,索取得多,奉献得少;缺乏团队合作精神,以自我为中心,凡事先考虑自身利益;缺乏吃苦精神,拒绝一线的技术类岗位,认为太脏太累;心浮气躁,心比天高,有点不满意的地方,在他们心中会扩大到对企业的不满意。从目前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情况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学校对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重视不够。企业追求的是经济效益,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机构,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影响着学校人才培养的方向。很多高职院校不同程度地存在“重技能、轻人文”的实用主义倾向,重视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轻视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

2.学校对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尽管现在很多高职院校注意到了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在学生的专业教学中提及职业心理素质的重要性,并在毕业前的就业辅导中加以强调,但是多是局限于点到为止的浅层次方式方法,并没有根据企业对从业人员的职业心理素质要求进行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培养。

3.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职业心理素质教育。尽管目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高校的重视,尤其是随着《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通知》(教思政厅[2011]5号)的出台,心理健康教育已纳入高职院校的必修课,但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心理素质教育两者并非同一概念,其目标和任务各有侧重,不能混为一体。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这些心理品质是学生具有良好职业心理素质的基础条件,在未来的职业中有很重要的作用,但是心理健康教育更多的是着眼于学生在校期间的心理引导和行为培养,而职业心理素质培养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学生在择业从业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培养他们在从业过程中处理好付出与收获、现实与理想、约束与自由等各种问题的能力,为他们从学生顺利过渡到职业人打好心理基础。

三、校企一体化培养模式下高职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途径

1.重视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将其融入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以人文精神和人文教育为核心的大学文化承担着引领社会文化的职责,而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也应重视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职业心理素养,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所秉承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道德规范等传播、辐射到社会,可以有效地提升企业文化。因此,高职院校应对企业所要求和重视的、有利于学生终身职业发展的职业心理素质进行系统的研究,明确提出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目标和任务,把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建立学生职业心理素质培养的内容体系,该体系应包含各行业企业对大学毕业生的职业心理素质要求,同时兼顾不同专业从业者的心理素质特点。基于目前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各行各业对员工职业心理素质的要求也在不断调整,因此,职业心理素质培养的内容体系需要不断作出调整。总之,学校在学生课堂学习、课外实践、实训实习的各个环节中,应始终把优化学生职业心理素质放在学生发展的重要地位,创设良好氛围,提升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

2.高职院校要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让学生走出去,把企业请进来。专家认为,高职教育要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模式,跳出以往传统教育的框架,积极与企业开展合作,实行工学结合,健全学生实习制度,引进企业高技能人才,采用导师制和项目驱动教学法,并在管理模式上考虑如何与企业对接,在校内创设加强对学生敬业精神、团队意识、人际交往等能力的培养,以便工作后能更快地融入。走出去即利用定岗实习和实训的机会,把握和理解企业在日常工作和管理中对员工所需的职业心理素质。请进来一是邀请企业的管理者、决策者到学校作有关企业文化的专题报告,让学生在意识形态领域感受企业文化,主观上加深对企业的了解,进而结合自己所学专业对将来相应岗位所需的职业心理素质进行梳理、拓宽和加深。二是学校在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创设让学生充分感受企业文化的机会和平台,让学生积极参与企业各方面的活动,与企业员工共处,真正理解企业所需的人才与自身存在的差距,从而明确今后仍需努力和改善的地方。

3.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对学生进行普遍的心理素质训练。一是采用职业发展式、自我发展式、能力拓展式心理辅导模式来提高学生职业心理素质。如开设相关的情绪、时间管理等课程,不仅仅向学生传授心理学相关知识,同时,通过与学生探讨人际交往、情绪管理、理想与自我实现、学习方法与策略、时间管理等一系列困扰学生发展的问题,提高学生在自我成长过程中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团体辅导等方式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人际沟通的能力、责任意识等。二是引导学生进行客观的自我认知和评价,挖掘职业规划能力,树立目标,激发动力。利用职业倾向问卷等手段引导学生正确认知自己的兴趣、爱好、气质类型、创造力水平、优点与缺点等,引导毕业生根据自身的特点与社会的需求,规划将来职业发展方向,主动完善自身知识结构,提升职业心理素质。

4.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大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健康文明且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会对学生的心理品质产生潜移默化的优化作用。高校校园文化最基本的核心就是教师、学生所追求的价值。这种价值浸润、投射在校园和校园活动的各个层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形成,从而实现对大学生人格的塑造,因此,学生职业心理素质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和落脚点之一。学生通过学校文化的熏陶后走出校园,个性之中便具有某种共同的、可以明晰辨识的内涵属性,这就是校园文化所应发挥的作用和功效。因此,高职院校应融合各行业共有的文化,引工业文化进校园,引企业文化进课堂。除了在自然环境的布置上要突出高职教育的理念,创设良好和谐的育人氛围和学术氛围外,更要在校园文化心理环境的营造上下功夫:

一是要建设富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校风和学风,创设良好的校园氛围,培植良好的高职院校大学精神;二是要培养一支专业技能和职业心理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在日常的教学、实训、活动和生活过程中感染、影响学生,以真正的身教为学生起到良好的榜样作用,促进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认知和养成,进一步完善学生的人格;三是要重视集体建设,尤其是以班级为单位,从班干部队伍建设、班级规章制度、班级活动等方面切入,不同专业的班级营造各自具有特色的班级文化,提升学生的归属感。

5.强化专业教育与职业心理素质培养相结合。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并不仅仅等同于开设相关课程和开展相关活动,同时应该与专业设置和专业课程设置相结合。每个专业应该对本专业学生今后从事的岗位群进行深层次的社会调研,将实践性突出的企业文化与理论倾向明显的校园文化进行对接,将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渗透到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进一步在专业课程中设置提高学生职业心理素质内容和环节,按照一种职业要求持续地给予规范、强化以及内化,使学生毕业后具备合乎要求的职业习惯和心理素质。因此,学生职业心理素质培养应向专业教育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渗透,这是一项全员化的工程而不是仅仅流于课程化。

职业选择不是个人面临就业时的单独事件,而是贯穿于个体生命的全过程。职业心理素质培养应该作为发展个体并健全其职业观的手段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因此,高职院校应着重对高职生进行全程性的、全员性的职业心理素质教育,培养博雅精专之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马昀.论企业文化在高职专业教学中的渗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7).

[2]张军涛.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对企业文化的引入与融通[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

[3]许晟.略论高职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及其实施方案[J].教育与职业,2007(2).

第9篇:心理素质提升方案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心理素质

在科学技术飞速进步、知识爆炸的今天,人类也随之进入了情绪负重的年代。大学生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作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活环境、社会地位、受教育情况等都有自身的特点。这些特点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尤其是在他们面对新的学习环境、专业的选择、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人际关系的处理、未来职业的选择等问题不知所措时,种种心理压力积压在一起,久而久之,必然造成心理上的障碍。这种障碍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两方面:心理活动方面,如表现出敏感、错觉、幻觉、遗忘、妄想等紊乱的心理特点;行为方面,如个人常常表现出焦虑、冷漠、固执、偏激、心灰意冷等情绪,难以与他人共处,最终做出一些极端行为。最近连续发生的校园安全案件,如复旦大学投毒案、南航腐尸案、南航刺杀案等在社会上引起广泛议论:现在的大学生到底怎么了?新华社评论此事时,引用了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的话:我们的一些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高校本是一个相对纯洁的地方,有些大学生却因利欲熏心、琐事纠纷,不顾昔日之情变身刽子手,看着一个个年轻的生命无故离开我们,一个个悔恨的身影受到法律与良心的制裁,着实令人痛心。“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大学生理应深刻反思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

大学生正处在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心理素质如何不仅关系到大学生是否能够顺利完成学业和保持身心健康,还关系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将来的人生发展。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越来越受到高校和社会各界的重视。了解大学生心理特点和心理健康知识,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不像学科教育和规范教育那样已成为相对稳定的教育形式,人们在认识和实践上仍存在一些误区,受社会转型和自身发展阶段的影响,使得正处于青春期、社会阅历浅的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出现诸多问题,由心理问题引发的自杀、犯罪等问题时有发生。由此可见,在大学校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关于如何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要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研究表明,现阶段大学生在生理发展上已接近和达到成熟,这为他们的独立生活和学习提供了必要的前提。生理发展接近和达到成熟必然进一步促进心理的发展变化:一是成熟感和独立性突出增强。随着身高体重的增长,大学生不仅从体态上感到自己长大了,而且从内心体验上加强了这种成熟感,因而他们强烈要求独立自主。二是大学生精力旺盛、朝气蓬勃、勇往直前。他们向往未来、思维敏捷、充满热情、富有创新精神,需求层次不断提高,尤其是精神方面的需求。他们要求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希望自己取得成就、更加关心政治等,力求处处表现自己。三是大学生的智力发达,但心理的成熟落后于生理的成熟。现阶段大学生心理发展正是处在迅速走向成熟、却又未完全成熟的阶段。因此,大学生既具有由于迅速走向成熟而形成的主导的积极面,又存在由于未完全成熟而产生的某些消极面。这种心理发展特点的两面性,反映在自我意识中,存在着显著的自我矛盾。对此,人们应有正确的认识。

二、要区分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两个概念

心理素质主要是指人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心理特征,是以先天的禀赋为基础,在环境与教育影响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稳定的心理品质。同志指出:“一个民族的新一代,没有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个民族就没有力量,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人的心理素质不是天生的,而是取决于后天的教育与训练,教育对心理素质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关于心理健康的定义,国内外不少专家都有过研究和论述,在此引用1946年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从四个方面对心理健康进行的界定,即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适应环境,人际交往中彼此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为了正确地判别大学生的心理是否健康,我们需要研究心理健康的标准。根据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和社会角色特征,可以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包括下述几方面:1.智力正常;2.情绪稳定、乐观;3.意志健全;4.人格完整;5.自我意识明确,并能悦纳自己;6.人际关系良好;7.适应能力强;8.心理行为符合大学生的年龄阶段。

三、高校应重视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

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市场经济的完善,高校培养人才的模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趋势日益明显,就业压力越来越大。面对这样的形势,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责任大、任务重。长期以来,高校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往往注重思想素质的教育,忽略心理素质的培养,因而在大学生群体中有不少人在心理素质上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或问题。为此,高校应当采取以下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和途径。

1.开展心理健康调查,做到心理问题早发现、早预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是了解学生心理素质的状态,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措施与方案。各高校要及时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全面的心理健康测评,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筛查,从而做到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早期发现、及时介入和有效控制,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2.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增强自我教育能力。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相应知识的掌握,系统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

3.把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中,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心理素质的提高有一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通过各种教学进行心理素质教育既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也是各科教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4.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作用,维护和促进心理健康。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积郁,开发身心潜能,学校应加强心理咨询中心建设,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站,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提供经常、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服务,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良好的校风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有助于同学之间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

6.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近年,南方科技大学等高校已先后开始本科生寝室“书院制”的改革实践,这是非常可喜的,希望这样的改革能更快从形式模仿转向深层次的教育理念契合,真正让寝室生活成为学子们获得抗压锻炼、社会支持的24小时课堂,真正让“教做人”成为比“教知识”更重要的教育工作,从而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走向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

四、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

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时,大学生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为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在这里,笔者向大家介绍一些保持健康心理的要诀。

一要自立自强。大学生凡事都不要依赖别人,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努力提升自己解决困难的能力。否则,就容易产生悲观失望的情绪。

二要宽厚善友。大学生要宽厚待人广交益友,对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人更要放宽责备的心态,遇到对方有过失时,应尽量避免发怒;善于与新老朋友、同学保持联系,增进团结与友谊,在经常帮助和关心别人的同时,也会取得别人对自己的尊重,这些都有利于自己身心健康和心理素质的提高。

三要知足常乐。一方面对在校的学习和生活条件不要去发牢骚和斤斤计较,要善于在较差的环境条件下做出好样子,干出好成绩。另一方面,在同学之间不要攀比生活条件,要比学习进步。要勇于正视自己的弱点和不足,立足把小事和身边的事情做好,经常保持心理上的平衡心态。

四要培养兴趣。大学生在学校紧张繁忙的学习中,要善于发现一些有趣的事情,要及时动手去做,以扩大自己的生活领域,增强生活情趣,从而满足不断追求的快乐感。

五要量力而行。首先,应根据自己的特点合理地制订出学习和生活的计划,按部就班地照计划去做,这既可以减少忙乱感和压力感等心理负担,又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加强身心适应能力。其次,凡事都要留有余地,制订计划要适度,对人对事不能过于苛刻,要学会多角度去看待问题,善于用不同的方法去处理事情,这样既有利于个人心理素质的全面提升,又能够始终保持昂扬向上、朝气蓬勃的健康心态。

人生活在纷繁复杂、变化多端的大千世界里,一生之中会遭遇多种环境及变化。当代大学生渴望成才、追求卓越,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但由于阅历浅,社会经验不足,独立生活能力不强,对自己缺乏正确而全面的认识,而且又受到社会上各种各样思潮的冲击,很容易产生心理矛盾和冲突,引发心理问题,影响心理健康。因此,大学生应当具备良好的适应能力,无论现实环境有什么样的变化,都能够适应,这也是心理健康的标志之一。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能够面对现实,接受现实,能动地去适应环境,进一步地改造现实,而不是逃避现实;对周围事物和环境能做出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并能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既有高于现实的理想,又不会沉湎于不切实际的幻想与奢望。

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时展的要求,是教育改革的要求,是德育创新的要求,是学生健康成长的要求。心理素质是人才素质系统中的基础,同时又渗透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职业素质之中。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必须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优化学生心理素质,而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包括学校、家庭、社会多层次形成合力来共同教育和帮助。

参考文献:

[1]刘江宁.大学生心理学教程[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0.

[2]张进辅.现代青年心理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2.

[3]王巧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程[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4]周留柱.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成因分析及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