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化素养的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信息素养是信息化社会对人类提出的新要求
(一)信息素养概念的产生和发展
信息素养概念的酝酿始于美国图书检索技能的演变。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率先提出了信息素养这一全新概念,并解释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资源使问题得到解答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信息素养概念一经提出,便得到广泛传播和使用。首先是在教育领域。1983年,美国信息学家霍顿提出要在教育部门开设信息素养课程,以提高人们对电子邮政、资料分析以及图书馆网络的使用能力。日本学者增田米二认为,教育要迎接信息化社会的挑战,唯有实施信息素养教育。与此同时,世界各国的研究机构纷纷围绕如何提高信息素养展开了广泛的探索和深入的研究,对信息素养概念的界定、内涵和评价标准等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见解。1987年信息学家Patrieia Breivik将信息素养概括为一种了解提供信息的系统并能鉴别信息价值、选择获取信息的最佳渠道、掌握获取和存储信息的基本技能。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ALA)下设的"信息素养总统委员会"在其年度报告中对信息素养的含义进行了重新概括:"要成为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就必须能够确定何时需要信息并且能够有效地查寻、评价和使用所需要的信息。"1992年,Doyle在《信息素养全美论坛的终结报告》中将信息素养定义为:一个具有信息素养的人,他能够认识到精确的和完整的信息是做出合理决策的基础,确定对信息的需求,形成基于信息需求的问题,确定潜在的信息源,制定成功的检索方案,从包括基于计算机和其他信息源获取信息、评价信息、组织信息于实际的应用,将新信息与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融合以及在批判性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使用信息。
我国对信息素养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近年来,教育、科技、文化等领域奋起直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钟启泉、王吉庆教授全面分析研究了信息时代对教育工作提出的挑战和机遇,对教师信息素养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见解。他们认为,信息素养是"一种可以通过教育所培育的,在信息社会中获得信息、利用信息、开发信息方面的修养与能力。"这个见解丰富了对信息素养的研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在该研究领域的主流思想。
(二)信息素养概念产生的巨大影响
信息素养概念的产生,使人们对自身现有的素质结构、学习方式、文化传统等开始了审慎反思。伴随着这些思考,许多符合信息时展的新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相继产生,并成为人们普遍追求的亮点。
一.语文素养的概念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中则进一步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个性发展奠定基础。”
一个人的语文素养包括他的语文能力、语文积累、语文知识、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认识能力和人文素养。课程标准把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作为课程基本理念的第一条,把语文素养从“立人”的高度加以强调,这在以往的有关语文课程的文件中是没有的,其意义是长远的,影响也是深刻的。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教育专家倪文锦教授认为,语文素养包括言语主体的思想水平、道德品质、审美情趣、文化品味、语言积累、智力发展、个性人格等等。
华东师范大学的巢宗祺教授认为,“语文素养”指学生平时在语文方面的修养,包括对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语言的积累、语感、思维,也包括一些语文能力,如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习作能力,另外还有品德修养、审美情趣等,这些都涵盖在语文修养的范围内。还有其他各种观点,无须一一列举。
实际上要搞清楚“语文素养”这一概念,首先应明确“素养”一词的含义。“素养”一词,早已有之,其意义也不难理解:素,向来、平日;养,修养。因而《现代汉语词典》 释之为“平日的修养”。而“修养”在现代汉语中常用的意义有二:一指“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的一定水平”,一指“养成的正确的待人处世的态度”。这里显然应取前者。“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的一定水平”是要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才能达到的,“向来、平日”有一贯、稳定之意,所以我们可以把“素养”解释为人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达到的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稳定的水平。
点击“百度百科”,搜索出“语文素养: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思想情感、语言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品格、学习方向、学习习惯的有机整合。”这样,我们可以明确地给语文素养下个定义:语文素养是学生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形成的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综合素养。
二.语文素养的内涵
语文素养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它绝不是一种纯粹的语言技能,而是一种综合的文明素养,是个体融入社会、自我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修养。《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明确列出十条,是对每一个学生在语文素养方面的基本要求。做到了十项要求,就应该认为“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目前,关于“语文素养”的内涵主要有以下三种基本观点:
第一种观点从新课标的三个维度出发来理解“语文素养”的内涵。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的《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从宏观方面把“语文素养”看作“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方面的内容。何惠、李东航认为“语文素养”应该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知识和能力,包括:听说读写等言语交际能力、语言的积累、语感能力等;二是过程与方法,包括:语文学习的方法、语文学习的习惯、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等;三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包括:民族母语情结、审美情趣、文化品位、知识视野、学习态度、思想观念等。
核心素养 自主学习管理 知识管理 自我调节管理
近年来,核心素养体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成为下一步深化培养高素质人才工作的关键[1]。高素质人才必须要有国际化视野,而掌握一门国际通用语言也是高素质人才的必备能力。由此可见,提高英语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英语核心素养尤为重要。
一、高中英语核心素养培养与自主学习管理
1.高中英语核心素养
《辞海》对“素养”的解释是经常研习的涵养、修养。核心素养对学生来说是知识、能力、态度或价值观等方面的高度融合及综合表现。从认知性角度包括问题解决、探究能力、批判性思维等。非认知性方面又包括自我管理、组织能力、人际交往等[2]。因此,学生的核心素养是个体能够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身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
课程标准要求高中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发展与人沟通和合作的能力,增进跨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全面提高人文素养[3]。在高中阶段的英语学习中,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具备以下核心素养:首先,经过认知、转化、生成等多元过程,对英语基础知识达到见多识广,引而伸之,触类而长。其次,英语学科的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基本技能可以应用到实践中,并在实践中发展提高,形成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此外,在心理层面,对语言本身有自己的感悟和领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到的学习策略。在语言应用方面有英语思维模式,形成跨文化的思维空间和文化意识。
2.自主学习管理
英语是语言类科目,其内容形式丰富、知识涉猎广泛,集人生哲理与人类成长经验于一体。对非本族语言的中国学生来说,最为缺乏的是像母语学习那样的语言环境,即生活中的语言输入和输出少。因此,强化课后自主学习实践是积累个人词汇量、发展听说读写译能力的保障。
自主学习是“自驱”的学习,自主学习能力不是与身俱来的。高中生英语自主学习不能过于依赖书面作业或是疲于应付考试,其有效管理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状况,独立能动地确立学习目标与制定学习任务计划、有效使用学习策略、监控并评估英语学习过程[4]。
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英语自主学习管理的指导,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对自我学习提出适当的要求,并以此为目标,主动选择自主学习内容,调节控制学习过程;另一方面要及时关注学生,适当增加交流,实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绪,从心理层面调动和提升其自我学习的动力。通过持续的自主实践研习,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更多的是获取知识的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提高。这对英语学素养的构建有巨大的助推作用。
二、指导高中生英语自主学习的管理策略
1.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包括对信息、知识进行收集整理、存储、新知识的产生等一系列过程[5]。皮亚杰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指出,学习并不是个体获得越来越多外部信息的过程,而是学到越来越多有关他们认识事物的程序。这说明知识要靠一定的程序、方法来自己建构,而不是倚靠老师灌输。笔者意在利用课堂教学与课后指导,使学生从知识存储、知识获取、知识共享创新应用这三个方面来实现知识构建,提高知识管理的效率。
(1)学案引导自学思考,重视预习知识储备
在英语教学中,很多老师会布置这样的自习作业,如预习xxx单词或预习第x页的课文内容并完成书后练习,而学生往往是泛泛浏览,走个过场。这样的自主学习缺乏足够的思考和加工,不利于学生有效存储并应用新知识。笔者认为,在预习时应先通过学案引导。学案的基本内容为围绕学习目标的相关学习素材,可以让学生自主尝试搜集相关背景知识,也可设置学生在获取知识后的思考问题,并把疑虑留为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环节,通过探究解惑,有助于学生拓宽思维,从而牢固构建新知识,进而将其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
在设计学案的时候,要遵循几个原则:首先,学案应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路线图及知识结构体系的呈现表。其次,应该给学生留出思考的空间,使他们自己在脑海里形成初步的知识框架,形成有效知识存储。最后,学案设计要有层次性,兼顾到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水平,并在课堂指导时能有效矫正反馈,促进学生延伸知识面,巩固学习效果。
(2) 概念图促进英语学习,强调知识系统获取
概念图是某个主题的概念及其关系的图形化表示,概念图是用来组织和表征知识的工具。它通常将某一主题的有关概念置于圆圈或方框之中,然后用连线将相关的概念和命题连接,连线上标明两个概念之间的意义关系[6]。新知识的获得和内化关键在于与个体本身的旧知识能否取得互融。学习本身就是一个知识概念网络,为了高效学习,学习者必须把新知识与旧知识串连起来,不断添加到网络中,在结构上进行整合。
在考核要求中,除了传统的对知识和能力要求外,增添了对学生个性品质的要求。个性品质是指考生的感情投入,学习态度和应试心理能力。要求考生具有较宽的数学视野,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和文化价值,崇尚数学的理性思维精神。何为数学文化?“数学文化”一词,出现的时间并不长,是在近些年随着数学学科的蓬勃发展不断得到完善的。有些人出于需要,愿意从文化这一角度来关注数学。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而“文化”,泛指人类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沉淀。“数学文化”是指数学的发展史、知识体系、思想方法、语言,以及它们的发展与应用。王梓坤教授曾指出:“数学文化具有比数学知识体系更为丰富的文化内涵,数学文化是对数学知识技能、能力和素质的高度概括。”我们学习数学不但要获取知识,更要接受数学理念、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标准化用语的熏陶,提高思辨能力和数学应用意识,并能把数学思维方式迁移到工作和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去。数学的实际运用能力是当前数学教学的薄弱环节,因此提高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提高数学素养的关键,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就是要使学生在遇到问题、接触新鲜事物时,能够用数学的观念和视角思考问题,发现其中存在的数学现象,并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解决。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有过这样的精辟论述:“如果学生在学校里没有机会尝尽为求解而奋斗的喜怒哀乐,那么他的数学教育就在最重要的地方失败了。”作为数学教师,我们不能眼里只有数学题目,因为数学和文学、哲学、美学等都有密切的联系。高中数学教师应注重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注重数学精神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以及运用数学的能力,进而培养高中生的数学文化素养。
二、提高高中生数学素养的途径
(一)努力挖掘数学教材文化价值
根据高中数学新课标编写的教材,充分体现了数学的文化价值,注重通过数学课程教育,提高高中生的数学文化素养。在选择教学内容时,教材增加了与现代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实际应用的问题,如分期付款问题,最大利润最少原材料问题、概率预算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富有丰富的时代气息和深刻的生活背景,这样让学生在学习中能深深地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直接联系,具有普遍的生活实际意义。数学教材注重了数学概念的来源,公式的引入和建立的途径,并根据这些展开数学文化的价值。例如,引用一个非常有趣的历史故事:古代印度国王奖赏国际象棋发明者引出数列全章内容,并引出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许多概念、公式都由相应的实例引入,有时候是一个,有时候有好几个。遵从数学从具体情景抽象出一般概念和知识结构,又从一般性结论到具体情景给予印证的特点,让学生慢慢体会数学既来源于生活,又为实际生活服务。从知识的本源出发,提高了高中生的观察、思考、归纳和推理能力,再穿插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能最大限度地培养高中生学数学、用数学的能力,为以后的工作提供审慎的思维习惯。
(二)开发适合本校学情的数学校本课程
力图拓展数学文化的内涵和外延。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不断研究和探索,逐渐形成数学文化的读本,让学生对数学充满兴趣。组建数学文化研究小团队,以“不断完善数学文化,尽力交流数学文化”为宗旨,以“喜爱数学、精学数学、应用数学”为目标,让学生尽情遨游在美妙的数学海洋里,自由而快乐地学习数学、感悟数学。小团队将交流各自学习心得,并将有价值的东西记录下来,充实到校本课程里。
(三)创建以“数学文化”为主题的网站
【关键词】核心素养;课程改革;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40-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02-0027-02
【作者简介】成尚荣,原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南京,210013)所长,国家督学。
毋庸置疑,核心素养必将引领课程改革,以至整个教育改革。不过,我又认为,这样的引领首先是对课程改革、教育改革的召唤,是对校长和教师的召唤,召唤我们关注、研究并积极行动,实施这一主题。核心素养是个科学的结构,充满着召唤性,它是个召唤性结构;又充满着挑战性,它又是个挑战性结构。面对核心素养,我们应有的态度就是对召唤和挑战作出积极的应答。
显然,长三角地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校长调研以及校长们的实践是一种积极的应答,对有关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刻的思考和清晰的回答,对我们的启发是很大的。
启发之一:核心素养这一命题既熟悉又陌生,显现着研究和落实的张力,我们应亲近它、研究它。
核心素养,作为一个概念,无疑是新的,不过,它并不神秘。核心素养原本就存活在人的心理、文化结构中,原本就存活于学生的生活和发展中,原本就存活于教育教学的活动和过程中。试想,人之所以生活到今天,学生之所以一步步走来,学习、生活,成人、成才,不都是核心素养在起作用吗?过去,对它没认识到,没有发现它,并不意味着它就不存在。所以,核心素养不神秘,我们应当认可它,亲近它,与它为伴,让自己成长得更好。但是,这一概念又是新的,我们又颇有陌生感。它存在着,并不意味着我们就认识它了、发现它了。对核心素养的陌生感,让我们充满探究的欲望和创造的冲动。正是因为这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才使得核心素养这一命题既有张力,又充溢着魅力。
我还应进一步认识到,大凡一个概念的提出,必然就会引起大家的关注。虽然,核心素养原本就存活着,但它的提出,让我们的意识更强烈,培育、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的行动更自觉、更坚定,也更科学更有计划。这样应答的意义不可小视。 启发之二:对核心素养,学校应当有校本化的理解和表达,努力形成学校实施的特色。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当然是关于学生的,其核心是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主要发生在学校里,学校是学生核心素养的孕育地、孵化器、加油站,因此,实施素质教育,落实核心素养的重任在学校。学校该作出什么样的应答?长三角地区校长的应答是积极的、鲜明的,归结起来就是:对于核心素养要有校本化的理解和校本化的表达,只有从学校实际出发,才能寻找到落地的力量、途径、方式等,也才能形成学校实施的特色,在此基础上,逐步探索具有校本特点的模式,避免教育同质化现象的发生。
首先,大家认为学校应当积极行动起来。安徽省合肥六中的校长封安保说:“雾里看花不如稳定前行”,要“卷起裤腿趟水过河”。“雾里看花”只是一种心理描述。核心素养并不是一片雾,它很清晰,但真正了解、准确把握仍然是个过程,现实中“雾里看花”的现象是存在的。“稳定前行”“趟水过河”则是一种决心、信心和实实在在的行动。核心素养的实施是一个探索的过程,经历这一过程才能深刻认知和把握核心素养。当下,我们重要的是行动起来。
其次,核心素养的校本化表达是一个对学校办学与教育核心理念再梳理、再提升的过程。上海大同中学校长盛雅萍说得特别好,“根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我们以国家意志、学校传统和时代使命等角度思考如何奠定学生健全人格和基本公民素养的基础,如何为学生的未来人生做准备。我们以文化为引领,对学校目标进行再提炼;以核心素养的培育引领学校课程变革,突出多样化和选择性,对学校课程进行再设计;支持学生个性化成长,对学校现有课程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和深度开发。”“再提炼”“再设计”“有效整合”“深度开发”,正是校本化表达和校本化的实施任务。因此,学校完全没有必要再搞一套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确的做法是,在核心素养“国家标准”下,彰显学校的个性特点,形成学校实施特色。
再次,以核心素养引领,重要的是进一步推动学校文化建设。换个角度看,实施、落实核心素养本身就是学校文化建设,意味着要在文化上进步,培育学生的文化人格、精神品格。大同中学的“以有形文化为基,志存高远铸品格”,是一种文化情境下学生人格长城的筑成。这是大同中学文化自觉的生动体现,深刻启示我们,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养成需要丰富的、生动的文化氛围。
启发之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核心价值,要着力培养,让中国学生在创新实践中走得更远。
(一)音乐本质
实践哲学认为音乐的本质决定音乐教育的本质,因此认识音乐本质是理解实践哲学的关键。埃利奥特在集中梳理了音乐是有组织的声音、音乐是人类组织的乐音及其休止的精心设计的模式、音乐在于聆听的体验、音乐的本质和价值是审美等常见音乐论述基础之上提出了自己的观念:音乐是公开的和隐性的构建沉浸、自我成长和自知自觉的首要(但不一定是唯一的)价值的听觉模式和暂时模式的各种人类实践。音乐的实践性、文化性、非作品性是埃利奥特的音乐观念,也是其哲学的理论前提。总之,音乐是一种表演存在。对音乐概念的不同理解是埃利奥特批判雷默审美主义的主要对象,也是实践与审美主义两大哲学的重要区别,但两者都主张音乐本质决定音乐教育本质,音乐是音乐教育的前提。
(二)音乐作品
实践哲学认为音乐作品不是单一的音乐的形式,而是多维性结构,亦即音乐作品的表演-诠释维度、音乐设计维度、音乐实践的特定标准和传统维度。所谓音乐表演-诠释维度,就是指音乐的表演,主体的音乐诠释;音乐设计维度是指音乐形式,诸如旋律、节奏、音色、织体、和声等;音乐实践的特定标准和传统维度,是指在音乐表演与音乐设计的声音中体现的特定实践的标准和传统,简言之就是音乐的文化传统与艺术风格。此三者是音乐作品的基本维度。此外,埃利奥特认为音乐作品还有两个维度(只是部分音乐作品,而非全部都具有):情感的表达、音乐表现维度。总之,不管是音乐还是音乐作品,都是具有社会性和情境性的人类实践,语境是其本质特征。
(三)语境
“语境”在埃利奥特的实践哲学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他主张实践性音乐教育都要在语境中完成,包括音乐聆听、音乐制作等音乐活动都要在语境中进行。语境来自contexere,意为编织、参加或一起编织。按照埃利奥特所说,语境意指围绕、塑造、建构和影响某事以及我们的相关理解的全部观点、联系和环境。contexere,含有背景、环境之意,因此语境是指教学环境,这种环境的建构依赖教育主体参与,并对教学产生影响。实践主义的语境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它既包括行为主体的人与客观教育环境,也包括环境中存在的师生的言行表达与思想意识等。这个语境包括课程行为中的音乐创作与音乐聆听,在表演、即兴、作曲与指挥等多维的音乐挑战中以艺术的方式制作、聆听所有与其相关的维度(诠释的、构建的、表现的、再现的、文化逻辑的)。总之,各种因素汇集成一种文化氛围,音乐教学则在这种氛围中开展。
(四)音乐实践
埃利奥特认为“音乐作品不只是声音的问题,它们还是行动的问题”,亦即作为听觉存在的音乐制作是音乐具有的一种内在属性。这种音乐实践是宽泛意义上分享人类活动的“实践”。就音乐而言,音乐是一个多样化的人类实践,每一个音乐实践都取决于该实践的专业工作者,音乐创造者的共同理解和努力。而从音乐教育角度而言,则是学生作为音乐创造者为之共同的理解和努力。埃利奥特把音乐理解为“音乐”、“乐”、“音”(MUSIC,Music&music)三层具有内在关联的内涵。其中大写音乐(MUSIC)是“存在于许多不同音乐实践或音乐(Musics)中的一个多样化的人类实践。每一种音乐实践(或音乐)包括音乐创造和音乐聆听两个相应的相互补充的活动”,而小写音乐(music)“指听得见的声音实践、作品或来自于特殊实践语境中音乐实践者创作出可令人听到的音乐成果。”因此可见,大写音乐(MUSIC)是宏观概念,意指整个多样化的人类音乐,而“Music”是个中观概念,意指一个包括做音乐与听音乐的具体而完整的音乐实践活动,而小写音乐(music)则是微观概念,仅指“做音乐”,亦即音乐创造。因此,实践主义的实质可以理解为,学生在宏观的音乐语境中通过中观的做“乐”与听“乐”的音乐实践去实现微观的音乐创造。
(五)音乐素养
埃利奥特称之为音乐素养的概念,实质上是对音乐制作而言的,它是一种多维度的音乐知识形态,通过行为来体现,是实践知识的外化,“是指音乐制作者们知晓如何处理好与特定实践的音乐知识相关的声音模式的素养。”音乐素养在本质上是程序性知识,此外还包括:正规音乐知识、非正规音乐知识、印象性音乐知识、指导性音乐知识,这四种知识起支持与辅助作用。埃利奥特认为,程序性知识是一种行为中思维或行为性认知,是一种动态的行为思考。它是非自然的、文化,需要自我在行为中作出判断,并通过理解与练习反复巩固与修正,同时须用演绎和归纳的逻辑去思维。所谓正规音乐知识包括语言事实、概念、描述、理论,简言之,所有与音乐相关的教科书性质的信息,亦即书本知识。正规音乐知识具有惰性和非音乐性,必须被转化为行为中的程序性思维才能实现其潜能。所谓非正规音乐知识是由“特定时间范畴中知道如何做好事情的那些人所积累起来的,精于世故的,或有使用价值的常识”[6],亦即专家经验。非正规音乐知识具有个体性、思考性,是一定情境中的知识,是音乐实践知识。所谓印象性音乐知识“是对某一特种活动或制作的认知情感或敏锐的感觉”,类似于“本能”,可以理解为音乐感性认识或者审美意识取向。印象性音乐知识也是情境中知识,无法在真实的音乐创作语境和行为之外教与学。指导性音乐知识包括在“行为中(在现场)以及在音乐素养形成的满航时期里控制、调整、平衡、管理、监督制约一个人的音乐思维的倾向和能力。”可理解为音乐理性知识。它包括个人音乐判断能力、音乐观念与音乐理解能力、音乐记忆能力,而“音乐形象塑造(行为中的想象)的实际过程却是指导性音乐知识的关键构成要素”,“是在以音乐行为、互动以及与生活般的音乐挑战的交往为中心的音乐语境中形成的”。总之,这四种知识都是非语言知识和情境中的知识,它们对于音乐教学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埃利奥特认为,音乐理解可以与音乐素养共同理解,音乐素养等同于音乐理解。音乐素养(包括聆听素养)是一种有效理解。音乐素养是多维的有效理解,总是与聆听素养相联系,而音乐理解在本质上是程序性的和处于情境中的,是音乐学习的真实过程。此处音乐理解包含着认知情绪和理性情感,以及表述和引导音乐聆听与创作的现实文化行为,总之“所有的音乐创造形式(表演、即兴、作曲、改编和指挥)都依赖并表现自身为一种多维的认识形式,这就是音乐理解。”音乐理解主要由两方面构成:音乐素养和聆听素养。从表面看,埃利奥特的话似乎自相矛盾:既然音乐素养等同于音乐理解,为何音乐理解又包括音乐素养和聆听素养。笔者认为埃利奥特之意为音乐理解或音乐素养的达成还必须依靠聆听素养来实现,因此,音乐素养总是与聆听素养紧密联系或音乐素养总是建立在聆听素养之上的。亦即音乐理解的培养和提高也需要凭借音乐聆听来实现。这三者的关系可以表示为:音乐聆听-音乐素养-音乐理解。
二、教学原理与方法
实践哲学的原理可以解释为,通过音乐实践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音乐理解),最终实现学生的音乐自我成长与沉浸。所谓实践是以音乐表演为中心的音乐创造,包括音乐聆听与音乐制作。埃利奥特指出,对所有学生而言,音乐表演是教育的中心和音乐目的的中心。要成为一个创造性的音乐创造者,学生需要从事和学习如何施展自己的才能的特殊学习过程。鲍曼指出音乐实践是有思想的行为,音乐学习必须密切关注人们音乐行为中的细节。音乐实践来自人们多种多样的同时又是具体的社会活动与互动,并强调这些社会活动和互动。此外,音乐的社会境脉是决定音乐之所是的因素之一。
(一)音乐聆听
实践哲学的音乐聆听是思想性与知识性的,一种行为中思维和行为中认识的隐蔽形式,是默听与隐思的统一。“音乐聆听包括专注、认知和记忆音乐模式,该模式是听觉信息、艺术、文化上属于‘我们的乐音’的音乐模式”,即音乐艺术技能的特定文化和实践规则。就一个音乐实践而言,音乐聆听包括三个要素:聆听者、聆听、聆听的音乐。在教学中,音乐聆听与音乐制作是同时存在的。学生既是聆听者,也是创造者,学生既可以聆听自己表演的音乐,也可以聆听同伴创造的音乐。当然这一过程需要在特定语境中完成。总之,音乐素养与聆听素养是硬币的两面,就是说把音乐作为一种特别风格的实践(表演、即兴、作曲、编配或指挥一定类型的音乐)所要求的知识类型与聆听音乐的要求相同。
(二)音乐制作
埃利奥特提出了“做音乐”(musicing)概念,并在一个互补的思维层面赋予了音乐四个维度的内在含义,即:(1)实施者;(2)正在做的事;(3)完成的事;(4)创造者做事时的完整语境。所谓“做音乐”是指正在进行的音乐创造,“musi-cing”是“musicmaking”之意,意指音乐制作的过程。音乐创造是表演、即兴表演以及其他听得见的音乐活动,其形式主要包括五种:表演、即兴表演、作曲、改编和指挥等。综合而论,音乐制作应该是所有教育领域的中心支持。音乐制作也包括三个要素:音乐创造者、音乐创造、音乐。总之,在一个音乐实践中,音乐制作通过活动得以体现,在一定语境中以表演为主要方式来完成。音乐制作的过程同时也是音乐聆听的过程。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把实践音乐教育概括为,学生在一定语境中通过表演、即兴表演、作曲、改编、指挥等方式进行音乐创造,并以这些方式作为音乐创造的结果。与此同时,音乐聆听与音乐制作又是共时发生的,即“音乐创造者聆听他们以及其他音乐创造者做的和创造的音乐”。
(三)自我成长
实践主义音乐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达到一种自我成长与沉浸。即“音乐教育的首要价值便是音乐的首要价值:自我发展、自知自觉和最优体验”,而“音乐制作者和聆听者还必须在他们积极的音乐制作和(或)聆听过程中获得个人的整体感、整合和自我成长”。埃利奥特认为,“作为人类,我们具有这样的重大倾向运用我们的注意力、意识和记忆的能力来塑造我们的环境以及我们对内部和外部实施的体验”。所谓自我成长是在具备足够的通过音乐制作与聆听等途径形成的音乐素养之后,当出现了一个可做的音乐挑战事项时,所具备的音乐能力(技能)可以与之相匹配或平衡,从而实现在乐趣中的音乐自觉学习与自我成长。因此,乐趣是这种成长的情感伴随物。所谓沉浸是在主体意识的全力倾注与音乐所带来的快乐感受,亦即音乐情感与乐趣。
三、结语
体育教师职业素养与教师职业素养的结构内涵一致,但因其专业的特殊性,两者在结构外延上存在差异性。另外,体育研究者因所处环境和看问题的角度和层次不同,对其概念的理解和表述上也存在差异。汪国新认为体育教师的职业素养包括崇高的思想品质,广博的基拙知识以及全面的业务能力[4]。张洁认为高校体育教师的职业素质应包括不断更新的思想观念,健康的人格心理,不断进取的创新精神,较高的科学素养,完善的知识结构,较强的体育科研能力,指导学生训练和身体锻炼能力,专项训练和专项理论能力,较强的教学能力,敬业乐业等要素[5]。李翠琴认为职业素养是一个具有动态发展内涵的多维度概念。体育教师的职业素养是学校体育目标实现和功能发挥的核心要素。体育教师的职业素养包括职业形象、职业道德、知识结构、示范导引技巧和科研能力[6]。蒋菠等人将体育教师职业素养结构分为职业课堂善教、职业业务技能、职业仪表言行、职业法规遵守、职业协作配合5个维度[7]。汤利军等人从管理学角度,分析在学校体育现代化背景下,体育教师应该具备的6种素质:远景规划能力;团队领导能力;良好沟通能力;创建信任的课堂组织文化能力;培养学生终生锻炼能力;自身养成终生学习能力[8]。Reston认为一位称职的体育教师应具备良好的体育价值观(values),体育知识(knowledge),体育技能(skills),组织激励学生的能力(manage),自我评价(assessment)和反省(reflection)的意识和能力[9]。
关于体育教师职业素养现状的相关研究
陈海波的研究认为,体育课程改革与体育教师观念的转变紧密联系。体育教师观念的转变是体育课程改革的先决条件,没有体育师对体育课程改革的深刻认识,没有先进的体育课程改革思想观念的配合,体育课程改革将是不彻底的,也不可能是长久的[10]。李聪莉研究发现美国对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素质要求有:知识内容,成长和发展,学习和学习者,计划编制和指导,管理和动机,交流思想,对学习者评价,反思,协作[11]。孙琨懿的研究表明我国教师资格制度的不完善影响了整个教师职业素养的提高[12]。贺恒德关于中英体育院系师资情况比较研究分析了两国在教师培养上的差异[13]。刘波分析了中德体育师资培养的异同点,认为差异的原因包括两国社会经济条件、文化教育传统、体育发展程度和对体育教师职业认识等方面[14]。张燕杰的研究分析了高校体育教师“特色”缺失的主客观因素。客观上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师“特色”缺失的根源在于政策的引导,主要是以学位、科研论文作为唯一的提职标准,教师的教学工作实际上变成了一种“软指标”。主观上相关政策向着高学历、高科研能力的方向指引,造成教师为“进步”攻外语、考学历、写论文、拓展关系,教师的工作重点偏离教学活动[15].。格日勒从“作用理论”的角度调查了学生对体育教师的选择性取向,结果显示:学生最喜欢“知识全面、教学认真”的体育教师,最反感“不负责任、放任自流”的教师[16]。蒋菠等人通过对重庆市8所高校体育教师职业素养现状的调查分析,发现教师职业素养存在部分失范的现象[7]。魏晓燕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对重庆地区中小学体育教师工作状态进行了调查,归纳出体育教师的5种工作状态,即动机强一有能力一有作为、动机强一能力差一无作为、动机弱一能力差一无作为、动机弱一有能力一无作为、动机强一有能力一无作为[17]。
研究的成果和不足
结合多学科,对“体育教师职业素养”这个概念进行了较广泛的讨论。但存在概念定义主观性、随意性较强,缺乏层次性,逻辑性,以致与其它概念相混淆,影响研究的深入进展。对中小学和公办高校体育教师研究较多,但缺乏对独立学院和民办高校体育教师这个群体的职业素养的研究。多数研究是教师的自我评价,但缺乏教师自我评价和学生评价的对比研究,研究结果科学性和真实性会受影响。大多是定性的研究,缺乏定量的研究。
(一) 英国科学教育目标
英国于1988年把科学教育课程定为三大核心课程之一,即科学教育、数学、英语,同时把技术作为基础学科之一。1989年公布的科学课程大纲有7个目标,1991年所公布的新课程大概能够把科学教育的目标定为四个:科学调查;生命与生命过程;材料及其性质;物理过程。由于另外开设技术课,因此在科学教育目标中未涉及技术以及科学,技术,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在其目标中,强调对重要科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而且在学习计划中强调交流、应用、调查,尤其强调科学调查目标和科学探究在科学教育目标中的重要性。
(二) 中国科学教育目标
中国的科学教育存在地区差异。在西部地区主要采用的是分科教学的方式,体现在小学的自然,初中的物理,化学,生物以及高中的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课程中,由于分科教学,没有总的科学教育的目标,但在各科教学大纲中都有体现。在沿海以及一些试点城市,已经出现了科学这门课程。他们对科学课程提出的总目标是全面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这一总目标可以分解为四个分目标,也就是构成科学素养的四个方面:科学探究(过程,方法与能力);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以上对中、英两国科学教育目标的探讨,概括起来,可以理解为:①科学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具有科学素养的人;②科学教育目标实现形式是采用综合课程;③科学教育目标注重科学探究;④科学教育目标注重科学精神的培养。中、英科学教育目标的不同点是:①中国科学教育注重科学技术与社会三者的联系,而英国将技术单独作为一门课程进行教学;②英国科学教育强调科学调查和科学探究,中国科学教育强调科学探究;③英国注重学生科学能力的培养,中国注重科学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培养;④英国注重科学技能的培养,中国注重科学知识的掌握。
二、科学教育目标的内涵
(一)英国对科学素养的探讨
1998年伦敦大学英王学院的两位著名学者米拉(R.Millar)和奥斯本(J.Osborne)向英国政府递交了题为《跨越2000年:面向未来科学的教育》的报告。报告建议:“5―16岁的科学课程应当是一门加强最基本的科学素质的课程。爱德华・维克多(Edward .Vctor)和里查德・凯沃夫(Richard.Kellough)认为具有科学素养的人能够在人与环境相互作用时理解科学的结果和过程,并把它用于日常生活的决策中。
(二)中国对科学素养的探讨
台湾的欧阳钟仁认为科学素养涵盖了个人对科学概念的了解,熟练的运用科学方法以及培养科学态度和建立价值观。他认为科学素养的特征为:①了解并能正确运用科学概念。②探讨和解决问题时运用科学过程的技能。③明了科学的本质和科学事业。④明了科学,技术与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⑤具备发展与科学有关的实用技术。⑥把探究科学当成终身嗜好。⑦要有严正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
从以上两国对科学素养的看法,综合起来,可以理解为:①对科学技术的理解,包括理解科学技术的性质,概念,原理,过程;②运用科学技术解决日常生活及社会问题的能力,包括运用科学的方法的能力,判断和决策的能力;③对科学,技术,社会三者之间关系的理解;④关于科学精神和对待科学的态度。
三、科学教育目标实施
(一)英国科学教育目标的实施
英国在1988年7月由议会通过批准并颁发了《1988年年教育改革法》,其主要是关于全国统一课程的有关规定。它的实施,在于原来没有统一要求,致使许多学生学习水平下降,影响基础教育的质量和全体国民素质的提高。从内容上看,英国的统一课程把科学教育与英语,数学并列,作为三门核心课程之一,同时把技术作为基础学科之一。英国国家科学课程在5―16岁整个义务教育阶段实施,并且每个学段都提供了教学大纲、标准评价任务和学业成绩目标。
(二)中国的科学教育目标施行
中国的科学教育目标的施行采取分科教学的方式,主要分为物理、化学、生物、地理,但各个学科之间存在着较密切的联系。虽然采用分科教学,但考核方式却采用综合的形式。现阶段,我国采用九年义务教育的方式,在小学出现了科学这门课程,而在中学却有综合实践活动科,这两门课程都属于综合课程,均属于科学教育范畴。
通过以上两国对科学教育目标实施的方式的对比,可以看出:①科学教育目标中强调对重要概念的应用;②强调交流,应用,调查,运用科学知识与思想一定条件下的情况作出判断。
四、启示
(一)我国科学教育要考虑中国未来科学技术的发展
经济是社会存在的基础,也是教育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经济的增长可
为教育提高更好的物质条件,经济的发展制约着教育的发展,体制的改革可以带动教育体制的相应变革。而教育也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为教育发展提高物质基础,教育为经济发展培养各种各样的人才。因此科学教育要充分考虑到未来经济发展的趋向,包括:①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②所有制结
果的变化。③劳动市场化。④竞争机制。⑤失业问题。
(二)我国的科学教育要考虑未来文化的发展
我国未来文化的发展,要坚持以繁荣为中心,以改革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进一步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市场体系,加强宏观管理,增强微观活力,提高文化竞争力,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和任何事物一样,一种文化不可能永远保持同一,而必然随着时间的推移或早或迟的变迁。可见这些和科学教育密切相关。因此我们在发展科学教育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到未来文化的发展。[3]
(三)我国科学教育要考虑未来政治体制的改革
在整个社会系统中,政治占有特别重要的单位。科学教育中要考虑到政治体制改革对教育的影响及其对教育的要求。包括要求加强公民教育(或大众教育),提高公民素质;一切进一步加强义务教育,崇尚科学,消除迷信,提高国民素质。
(四)我国科学教育要考虑人发展的需要
对于初中语文这么一门课程,许多人对它的理解就是识字断句。在他们看来,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质上就是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单向知识传输,而且语文的作用就是教学生认识基本的字词,就算达到目的了。事实上,这种看法严重忽视了母语学科教学的重要地位,语文教学不仅承担着教会学生识字断句的任务,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在这一点上,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侧重于理论而轻视了实践,而媒介素养教育的引入正好弥补了这一缺陷,网络、电视、报刊以及杂志等各种媒介为语文教学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能够让学生更好去印证课堂教学中的理论。
二、如何开展初中语文媒介素养教育
1.深化研究
就目前我国的教育现状来讲,媒介素养教育还没有普及开来,而处于研究阶段。因此,想要在以后能够顺利推广,就必须深化前期的研究工作。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不仅要研究西方先进国家的经验教训,更要研究我们国内的实际情况,决不能完全照搬国外的教育模式,必须结合当前我国的教育现状制定出符合实际情况的媒介素养教育方法。
2.顺势而为
语文媒介素养教育的推广需要广泛的社会基础,只有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才能实施媒介素养教育。同时,媒介素养教育的推广既是一个机遇,也是一种挑战,因为社会媒介舆论的发展具有许多不确定性,教师在引入媒介素养教育时一定要因势利导、顺势而为,万万不能不切实际、盲目行动。
3.区分概念
由于媒介素养教育是一个新概念,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严格区分,防止出现概念混淆。如媒介素养教育与信息技术操作素养概念的区分,很多人都容易把信息技术与媒介素养教育混淆,这二者的共同之处在于都需要广大的信息资料作支撑,但媒介信息素养教育强调的是对信息的应用,而信息技术操作强调的是对信息的加工。
4.把握重点
媒介素养教育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在准确理解媒介素养教育内容的同时要把握其中的重点内容。如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是语文媒介素养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师在具体开展教学活动时要引入批判性思维,让学生养成用批判的眼光看问题的习惯。同时,还要把握好度,不能让学生由批判的态度转变为事事怀疑。
三、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