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借问梅花何处落范文

借问梅花何处落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借问梅花何处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借问梅花何处落范文

诗人在诗歌创作中,离不开联想和想象。联想和想象对表现诗歌的主题能起到很好的效果。但联想与想象须有一定的现实根基―――现实客观景物或事件。

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虚景是诗人通过联想或想象而虚拟的景物,虚实结合更能表达出一种浓郁的情思。如:

塞上听吹笛

高 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一二句写实景,描写的内容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牧马的季节到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景里,不知哪座戍楼里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三四句写虚景,将“梅花落”拆用,仿佛听到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声音,梅花四处飘散,一夜之间洒满关山。此诗抒写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想到梅花之落,写出了他们的浓浓的思乡情。

总之,在诗歌中,以景传情达意(间接抒情)的往往具有一定的固定性,如,以“故乡明月”传达“乡思情”;以“松风山月”传达“隐逸情”;以“寒林残月”传达诗人的忧愁;以“中秋圆月”传达“相思情”;以“风雨落花,双燕孤飞,重阁玉枕”传达“闺怨情”;以“长亭折柳”传达“惜别情”;以“江湖扁舟,月落乌啼”传达诗人的羁旅之苦;以 “梦后酒醒,烟柳断肠,寒雨斜阳,残烛啼鹃”传达“悲欢离合情”;以“昔荣今非,几度夕阳红”传达对世事沧桑的感叹;以“空城落花”传达对国势衰危的哀叹,等等。

在意境的塑造上,画面或雄浑壮丽,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或幽清明净,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或沉郁孤愁,如,“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或和谐静谧,如,“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或开阔苍凉,如,“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或高远辽阔,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等等。

(四)卒章显志

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结尾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达诗人那种自由自在、驰骋豪放、不为权贵折腰的心志。又如他的《行路难》尾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诗人实现理想的豁达。

三、结构

在诗歌的结构安排上,诗人也是独具匠心的。常用的结构模式有:

(一)层层渲染、铺垫

如:

江上看山

苏 辙

朝看江上枯崖山,憔悴荒村赤如赭。

暮行百里一回头,落日孤去霭新画。

前山更新色更深,谁知可爱信如今。

惟有巫山最浓秀,依然不负远来人。

此诗通过色彩的层层渲染,描绘出一幅幅美景:“赤如赭”的“荒村”、“落日”时分的“霭新画”、“更新色更深”的“前山”,已让诗人观止,抒发感叹―――谁知可爱信如今!层层的渲染,达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二)首尾照应

在一些诗歌中,诗人往往采用今昔、他我、物我对照的方式来抒感。如:

诉衷情

陆 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此词共分两阕,下阕照应上阕。“心在天山”与“当年”句相应;“身老沧州”与“关河梦”句相应,目的在于构成对照,抒发了词人辛酸遗恨的苍凉心情。

(三)对比

对比手法在诗歌中运用较多,因其具有层次性的特点,故结构性较强,如: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这首诗就运用了对比手法:前两句(写自由自在、任意翔鸣的画眉)与后两句(写陷入囚笼、失去了自由的画眉)构成对比,结构明晰。表达作者对禁锢思想、束缚人才现象的抨击和对言论自由、解放人才理想的向往。

第2篇:借问梅花何处落范文

[关键词]古诗词;景物描写;鉴赏;表现技巧

景物描写,描绘的是自然万物的声、色、形、态。空山之白雪青松,尽显境之静谧;江中百舸游鱼,毕现境之生机。当诗人以丹青妙手的独到眼光观察景物,以淡雅浓丽的笔调描摹景物时,自然景物便幻化成优美的文字,以仪态各异的形象承载着诗人的感情,喜怒哀惧之情跃然纸上,动人心魄。尽管诗人们运用的表现技巧有所不同,但最终都是以景物来表情达意,恰如异曲却同工。古诗词中描摹景物常见的表现技巧如下。

一、以色彩渲染意境

采用最富张力和最能符合自己心境的颜色进行描画,以渲染出强烈的氛围,从而达到抒情表意的效果,似乎是诗人们偏爱的技巧。鲜妍明媚的色彩往往表达欢快热烈之情,晦暗阴冷的色彩通常表达伤感悲戚之情。冷暖色调的巧妙运用淋漓尽致地传递出了诗人们的内心情绪。

如贾至的《春思二首》(其一)“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草色嫩绿,柳色鹅黄,桃花娇红,李花胜雪,色彩分明,搭配和谐,不仅在直观上引起读者对色彩的联想,而且增加意境美,生动形象地展现如画春光,表达作者欢快的心情。

二、多角度表现特征

自然景物总以其千变万化的姿态呈现出变幻多姿:飞瀑湍流磅礴,明月清风静谧,黄莺杜鹃婉转。当诗人以或远眺、或近观、或谛视、或静听的不同视角欣赏眼前之景,用远近结合、动静结合、声色结合等多种手法展现景物的特征时,变化万千的景物中也就溢满了诗人的独特情怀。

元散曲家周德清的《塞鸿秋浔阳即景》写道:“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靛。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声来如线。”此曲写的是浔阳一带的秋景,由近处长江水写到远处黛色淮山,由低处山水江帆写到高处晚云新月和飞鸿,高低远近天上地下,尽收笔端,生动活泼,形象细腻,在读者面前呈现出“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生动画面。

诗人描写景物时也非常注重景物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衬,既能以静写动,以动写静,还能化动为静与化静为动,从变化中尽显景物特征。

三、虚实结合拓意境

虚实结合就是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实际情景与回忆、联想和想象中的虚景结合起来,从而达到开拓意境、深化主题的艺术效果。可以说,实景是虚景的引导,虚景是实景的升华。

比如高适的《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一二句写实景,描写的内容是胡天北地里,不知哪座戍楼里吹起了羌笛《梅花落》曲调;三四句写虚景,将“梅花落”拆用,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洒满天山。此诗虚实结合,抒写将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想到梅花之落,凄清的意境中渗透了他们浓浓的思乡之情。

四、衬托对比抒衷肠

对比与衬托是诗词中的常见技巧。情随事迁,情随景移,面对眼前衰败或繁盛之景,人们通常会引发出相应地伤感或喜悦的情绪。于是眼前景物带上作者的感彩,落于笔下即通过景物描写来正面衬托诗人情感。

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写了钱塘湖早春之景。西湖水涨,水色天光,黄莺欢快鸣唱,燕子啄泥筑巢。西湖边嫩草如毯,白沙堤垂杨拂堤。诗人面对早春的西湖,想起自己在任时的政绩,欣喜之情难以自抑。西湖明媚之景从正面衬托出诗人的欣喜之情。

然而,为了突出内心的愁苦或愉悦之情,诗人有时也用看上去具有相反情绪的情景来作衬托,借助情景的不协调形成鲜明的反差,达到强化情感的作用。

第3篇:借问梅花何处落范文

汉·李陵《重报苏武书》笳:流行于边地的管乐器。互动:交替发响。边声:边塞的各种声音。以各种声音表现边塞的凄怆,倍感悲凉。

天云如地阵,汉月带胡秋。

南朝·陈·徐陵《出自蓟北门行》天上的云和地上的战阵一样,汉地的月色带上胡地的秋光。描写塞外的景色,渲染一片紧张而苍凉的气氛。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唐·王维《使至塞上》孤烟:燧烟,古时边塞报平安或报警的信号。广大的沙漠孤直的烽烟,长长的黄河,圆圆的落日,交相辉映。两句意境壮美,对仗工整。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唐·杨炯《从军行》凋:凋落。大雪天暗,军旗上的彩画显得黯淡模糊,象凋落一样,风声和鼓声混杂在一起。它描写了边塞的恶劣天气,侧面反映了将士的苦寒。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唐·李颀《古从军行》郭:外城。极写西北边塞的一片荒凉。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唐·李白《北风行》燕山:在今河北省蓟县东南。大如席:用夸张手法比喻大雪。轩辕台:遗址在今河北省怀来县乔山上。两句极写大雪弥天,北地酷寒。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未曾看。

唐·李白《塞下曲》天山:此指祁连山,终年积雪。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用“闻折柳”来表现无春*,可谓高人一着,与“望梅止渴”有异曲同工之妙。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唐·杜甫《秋兴八首》兼天:连天。因见长江的波浪连天涌,想到边塞上弥漫着阴森的战争风云。

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

唐·杜甫《秦州杂诗》不夜:不到夜晚,指黄昏前后。无风云自舒卷出塞,不到夜晚明月早已照明关塞。诗极写秦州地处边防,地势高峻的险要形势。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唐·杜甫《咏怀古迹》去:离开。紫台:即紫宫,帝王所居。朔漠:北方大漠。青冢:王昭君墓,在今内蒙。相传塞外草白,惟昭君墓草独青。两句写昭君生为异域,死葬胡沙,同情她的遭遇,亦喻人才被埋没。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唐·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轮台:地名,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一川:此指干涸的河床。描写边塞风沙的险恶,以见行军的艰苦。用语明白晓畅,琅琅上口。

黄沙西际海,白草北连天。

唐岑参《过酒泉忆杜陵别业》酒泉:今甘肃酒泉县。杜陵别业:今西安市东南杜陵之别墅。我国西部古海干涸,变为大片沙漠,黄沙茫茫渺无边际。

蒸沙烁石燃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

唐·岑参《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烁:熔化。虏云:指胡地之云。夸张手法,极言边地之炎热。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草:边塞野草,干熟时白色,牛马喜嗜。胡天:边塞的天空。写西域塞外冬季来得早而骤。

九月天山风似刀,城南猎马缩寒毛。

唐·岑参《赵将军歌》缩寒毛:收缩起全身的皮毛。猎马:出猎的军马。生动地写出天山一带寒风剌骨的景象,使人如临其境,毛骨悚然。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唐·高适《塞上听吹笛》随风飘扬的《梅花落》之声,不禁勾起征人的乡愁;故乡的梅花,好似一夜之间落满久戍的边关。《梅花落》本为曲调名,这里把调名拆开来用,语意双关,含意隽永。

山南山北雪晴,千里万里月明。明月,明月,胡笳一声愁绝。

唐·戴叔伦《转应曲》胡笳:少数民族的乐器。写边塞的辽阔明朗,最后却是一声愁绝,情感跌宕,反映出诗人的爱国情怀。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唐·李贺《马诗二十三首》燕山:在河北平原北侧,由潮白河河谷直到山海关。把塞外沙漠夜景写成一个银白色的旷阔寥寂的迷人境界。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唐·李贺《雁门太守行》角:号角。燕脂:即胭脂,深红色,此指血迹。凝夜紫:秋日的边塞,暮色苍茫,烟云密集,血迹凝聚,呈现一片紫色。两句描写血染沙场的激战景象。

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

唐·李益《塞下曲》燕歌:胡歌。塞鸿:塞外的大雁。边:边地。写边塞春意,使战士怀乡的心情为之顿畅。

海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

唐·张仲素《从军行》海:此指今新疆巴里湖。描绘了边塞恶劣的行军天气,一“裂”一“折”,使人心寒。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摇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唐·张籍《凉州词》芦笋:芦苇春天所萌发的嫩芽。碛:沙漠地带。白练:高级丝织物。安西:西域重镇之一。在今新疆龟兹、疏勒、于阗、焉耆一带。诗句描写唐代时丝帛源源从丝绸之路运往吐蕃的情景。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唐·杜牧《早雁》金河:在今呼和浩特市南。秋半:指中秋八月。描写回纥人开弓袭射,群雁惊飞四散的情景。“虏弦开”双关,既表现回纥贵族的挽弓射猎,也暗示他们的军事骚扰掳掠,“哀”则表现边地人民四处流散之苦。诗句咏物抒情,爱憎分明。从情态、动作到声音写出一连串的情景,真切、生动。

朔风吹雪透刀瘢,饮马长城窟更寒。

唐·卢汝弼《和李秀才边庭四时怨》朔:北。透刀瘢:风雪穿擦刀剑,出现瘢痕。用夸张和拟人手法写风雪,刻画入微,境界雄浑。

沙翻痕似浪,风急响疑雷。

唐·张蠙《登单于台》痕:沙垒起的痕迹。疑:疑是。写塞外风沙的奇异景象逼真生动。

自古幽燕如绝塞,休愁,未是穷荒天尽头。

宋·汪梦斗《南乡子》幽燕:在今河北、山西一带。绝塞:极远的边疆。穷荒:极荒凉的边地。这是南宋亡后作者北游时所写。“休愁”、“未是”均是相反语义,故意用来宽慰自己、抒发心头上的兴亡之感。

鸣骹直上一千尺, 天静无风声更干。碧眼胡儿三百骑,尽提金勒向云看。

宋·柳开《塞上》鸣骹(xiāo):响箭。干:形容声音清脆宏亮。碧眼胡儿:形容塞外少数民族战士。金勒:带金属嚼子的马笼头。前两句写响箭划破长空,后两句状胡骑矫健英姿。“提”字写勒马而注视的神情,甚为传神。

第4篇:借问梅花何处落范文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脍炙人口的边塞诗词中常出现“羌笛”这个意象。成就了许多古诗佳作又从古诗里走来的羌笛,是羌族独有的一种双管乐器,从产生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相传,羌笛起源于秦汉时期的甘青高原一带,用鸟兽的骨头做成。那时,被史书称为“西戎牧羊人”的羌族在黄河和湟水滋润的草地上牧羊,悠然自得,被美景感染的羌人,久而久之就有了抒怀的欲望。一天,不知是谁用一根鹰骨做材料,在上边钻了几个洞,然后安装一截空心草做哨片,放在嘴里,竟吹出了呜呜咽咽的声音。

这就是最初的羌笛。随后,羌笛很快流行起来,羌人吹奏着它游牧四方,把大西北也吹得凄婉迷茫,加上笛身是鹰翅做的,给了人无限的想象空间。后来,人们经常用羌笛的呜咽来表述边塞生活的艰苦,羌笛在古诗里逐渐成为哀怨和乡愁的象征,“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古诗里类似这样的诗句随处可见。特别是在王之涣写出了“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样的句子后,羌笛更是因诗而兴,成了许多人喜爱的乐器,吹奏的声音还承载着古诗里特有的情怀,也不知揪疼过多少回边塞人的心……

羌笛到底什么样?

羌笛从产生之初到现在的样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具体情况已难考证,仅从汉代马融写的《长笛赋》里可以找到一些古羌笛的影子及其发展的简要情况。据说,古羌笛只有三个音孔,许慎的《说文解字》里就有“羌笛三孔”的记载。后来人们增加了一个音孔,才吹奏出了完整的五音。到了宋代,羌笛发展成了五个音孔,《乐书》中有“羌笛五孔”之说。制作笛身的材料也开始用竹子而很少用鸟兽的骨头了。

今天的羌笛,用高山生长的箭竹制成,两管并排用线缠绕在一起,各有六个音孔,笛身长20厘米左右,竹管直径2厘米左右,在笛管上端装有4厘米长的竹制哨片,笛身小巧玲珑;加上有羌族特色的饰物装饰,十分精致典雅。

学羌笛,要“一口气”

羌笛从古诗词中走来,引人遐想,但羌笛并不是什么人都能吹奏的,因为演奏方式和其它管乐不同:竖吹,口含双簧,用中指、食指和无名指按孔。吹奏中使用的“鼓腮换气法”是一门独特的换气技巧,吹出的气流要在不间断的前提下完成自然换气,表现为一口气可吹奏几分钟,甚至整个一首曲调,技巧性要求很高,难度很大,许多学习羌笛演奏的人往往都很难掌握。另外,羌笛的吹奏中还有喉头颤音,手指的上下滑音等技巧,加之双管制作的律差,双簧共振的音响,其音质和旋律独具特色。

一直以来,羌笛的吹奏方法都由师傅传授,谁可以学、谁不能学是有规定的;而且由于它的声音太悲凉,许多羌笛艺人都不愿让自己的后代学习,柔肠寸断的乐音,足以引起无数人的怅惘。2006年,经四川茂县成功申报,羌笛的演奏及制作技艺被列入了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不经一番苦功夫,哪得云山笛声驻?

别看羌笛的结构简单,但它不仅吹奏技巧难学,制作技艺上,也有不少讲究,从选材到成型,颇费一番工夫。

“良材难得”。制作的第一步从选材开始。制作羌笛所使用的箭竹,生长在岷江河谷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地区,初春时柔韧性最好。除了粗细外,皮的厚度、竹管的圆扁和内部空心部分是否规则也都是必须考虑的因素。因此,要寻找很久,才能找到适合制作羌笛的箭竹。

“油浸火炙”。把竹子从山上拖回家中,去叶阴干,再用清油浸泡,使其柔韧。做时需先在火塘上烘烤:红红的火苗在火塘里欢笑着燃烧,竹子的清香在火焰的灼烤下散发出来,慢工出细活,宁静而致远,这也是做羌笛需要的一种心境。

“挫骨削皮”。将竹子烤得柔性十足的时候,就可以“下料”了,即把竹子切割成20厘米左右的笛管,必须两根一样长,粗细搭配得当。紧接着把竹管打磨干净,用小刀和砂纸将表皮一层层除去,竹管逐渐褪去碧玉般的绿色,成了淡青的管身。打磨中,竹管被削去四周的圆皮,变成一根根方形的笛管。这和其他管乐类乐器有很大区别,能让双管更好地并列,吹奏持握时更加方便。用丝线把并在一起的两根竹管紧紧捆绑起来,羌笛的雏形就形成了。

“锥心钻孔”。在制作羌笛中,最重要也最精细的过程是钻音孔。羌笛双管并列,两排的音孔要求左右对称,音孔的大小及相隔的距离也有讲究,这些凭的是制作者的经验和悟性,才能使六孔准确无误地吹奏出七个音阶,形成羌笛特有的苍凉味道。

“梳妆打扮”。钻好了音孔后,为了美观,再涂上一层清漆,系上好看的饰物,我们平常看到的羌笛就基本制作完工了。从最初的竹子变为可以抒感的羌笛,过程漫长精细却又充满了诗意。

“点睛之笔”。不过,要吹出声音,还需要一个发声器――哨片。哨片也称叫口,用小竹子做成,粗细以刚好竹管为最佳,每支羌笛都有两个哨片,制作的难度很大,得将一截寸许的竹管,小心翼翼地用小刀剖出一叶薄片。削出的薄片既要与小竹管分离,又不能折断,一般要花费很长的时间才能达到标准,是一道技术性很强的工序。

最后,把哨片插在主管里,放在嘴里一吹,音韵就流淌在岷江两岸白云缭绕的高山峡谷里了。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精选范文推荐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