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技创新的问题范文

科技创新的问题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技创新的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科技创新的问题

第1篇:科技创新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中小民营企业;科技创新;创新主体;知识产权;融资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2)24-0131-03

目前,民营企业两极分化明显,强者愈强,弱者淘汰。面对劳力短缺,成本增加,客户更高要求,市场竞争更趋白热化,中小民营企业生存堪忧。中小民营企业要生存发展,只能靠科技创新,提升竞争力。但我国中小民营企业科技创新困难重重,对其科技创新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找出对策以促进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就显得非常必要。

1 中小民营企业科技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1.1 科技创新观念意识淡薄

中小民营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对科技创新的认识不够,科技创新意识薄弱。由于一些企业的领导重规模、抢速度、忽视效率,重产值和数量,轻视产品的技术含量,普遍看重企业当前利益而不顾长远利益,导致他们对科技创新不够重视。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这种观念必将使产品的科技含量与质量下降,从而影响自身信誉和产品市场,进而在竞争中被淘汰。

1.2 没有形成真正的创新主体

科技创新主体是指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占主导地位、发挥主导作用的社会组织或角色。中小民营企业在科技创新活动中由于创新资金缺乏、科技创新专业人才缺乏、管理水平落后等原因尚未真正成为科技创新主体,发挥应有的主体作用。

1.3 科技创新积极性受挫

中小民营企业科技创新积极性普遍不高,主要因为:一是未能很好地保护知识产权,科技创新发展积极性受抑制。无论是消化吸收再创新,还是原始创新,都需要大量的投资,但发展的新技术和新产品往往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开发投入后收益无保障,企业创新投入积极性不高;二是税负不公,科技创新发展也受到极大制约。

1.4 信息化水平低,与国内外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交流平台缺乏

随着技术进步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一项技术创新从进行实验到投入市场的过程越来越短,处于整个创新链中下游的企业,更应加强与创新链上游的联系与结合,否则,很难依靠最新科技开发新产品占领市场。从国际上看,更多的企业注重与高校、科研院所的结合。而我国的中小民营企业习惯以模仿来获得生产技术者众多,相当数量的企业从未有过与国内外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从技术市场获取技术支持则是他们的首选。

1.5 创新支持环境缺乏系统性

科技创新环境对中小民营企业的科技创新水平有着重要的影响,这里主要是指国家的政策支持系统与社会中介服务支持系统。他们的支持力度不够,不利于我国中小民营企业的科技创新。一方面是政策支持缺乏系统性,另一方面是社会中介服务体系不完善。

2 提高中小民营企业科技创新的对策分析

针对上述中小民营企业科技创新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建议:

2.1 增强科技创新意识,深化科技创新观念

观念创新和意识创新是科技创新的前提条件,“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不创新就意味着死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国中小民营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并立足于强势经济实体之林,必须依靠科技创新,超前引领技术和产业的升级换代,抢先占领产品市场。中小民营企业要把科技创新放到企业发展战略高度来认识它,把它作为做强做大主业的中心环节,作为支撑和引领企业主业发展的动力。同时,中小民营企业为了培养员工现代企业创新观念和意识,应该建立员工定期定点培训和交流制度,让科技创新的意识和观念深入到整个企业的人心之中。

2.2 消除科技创新积极性的抑制因素

2.2.1 消除政策歧视,促进公平税负。地方政府应通过各种渠道将民营企业的正当诉求积极向省、国家立法机关反映,从而促进公平税负立法

出台。

2.2.2 完善法律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和规章的宣传,以知识产权试点城市为契机,强调推进减轻诉讼经济成本的改革,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加大侵犯知识产权的惩处力度,为企业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法律环境,保障创新投入获得增益收入。

2.3 让中小民营企业成为真正的创新主体

中小民营企业必须顺应社会的发展,借助国家和政府的有利政策,加大创新资金投入,大力引进科技创新型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提高管理水平与科研能力,让中小民营企业能成为真正的创新主体,不断发展状大。

2.3.1 拓宽中小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一是在国家加强金融监管的同时,采取优惠政策,鼓励建立民营金融机构;二是建立专门为中小民营企业金融机构服务,为中小民营企业提供低息贷款,建立“民营经济发展基金”,为私营企业的发展提供中长期贷款;三是改善中小民营企业融资信用担保体系,让无形资产可作抵押;四是适当降低民营企业直接融资门槛;五是建立民营企业贷款担保基金;六是放宽外资银行的经营范围,争取资金支持。

2.3.2 广泛引进科技创新专业人才。一要建立科学的人才引进机制,让员工在开放平等的环境下展示自己的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二要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采用多种途径引进科研型与应用型人才。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的专业人才为民营经济的创新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三要营造良好的留人环境。企业要想尽办法留住人才,稳固地充实企业的科研队伍。

2.3.3 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一是要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民营企业必须建立新型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发展趋势就是控股化和集约化,充分发挥家长式管理模式灵活高效的优势,学习和借鉴先进的管理经验,明晰产权,科学管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二是要着重加强企业的战略管理,认清当前形势和竞争环境,了解未来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三是大力引进各类管理人才,并定期为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不断地与时俱进,保持领先的管理水平,让中小民营企业彻底走出低水平的管理困境。

2.4 推进信息化建设,增进与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

鼓励中小民营企业接触网络,提高市场营销能力和科学管理能力。推广和应用先进的应用软件,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中小民营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的网络化和数字化水平,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增强竞争能力。通过网络平台与各种科研合作机会,与科研院所建立长期的合作与交流的关系,增强企业的科研创新能力。我国中小民营企业要有意识地主动寻找和抓住机遇,增进与科研院所的合作与交流,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

2.5 加强国家和社会中介服务的支持力度

2.5.1 加强国家系统支持力度。一是国家加强适合民营企业信息技术的研究与发展;二是鼓励私人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和国家产业政策,加强技术改造,采用先进技术、工艺和设备,对民营企业的研究开发项目,政府也应建立,并给予财政支持;三是制定高科技人才的补贴政策,鼓励科技人员到私人企业服务,鼓励高校毕业生到民营企业工作;四是利用中心城市高新技术产业相对集中的科研实力,创建民营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基地,建立以城市为依托,主要面向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支持体系。

2.5.2 完善社会中介服务体系。加快科技服务中介建设,不断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大力支持各类面向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技术中介服务机构的建设。根据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网络化、规范化的要求,推进服务业的发展,民营企业在技术创新、研究、技术咨询等方面的服务,建立民营企业的自主创新平台,充分利用有利于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所有资源,加快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徐峰.我国中小型民营企业人才引进问题及其对策[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22(4):117-118.

第2篇:科技创新的问题范文

引言

作为我国经济体系中最具活力的一部分,中小企业的发展代表我国未来经济发展趋势,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也推动着整个社会的科技创新。但是,由于主客观等因素的制约与影响,中小企业在科技创新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多的挑战,甚至进入了科技创新的瓶颈期。本文以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现状为出发点,聚焦其今后的科技创新改革与提升策略,对于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水平的提升以及相关理论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借鉴意义。

一、中小企业的内涵

中小企业又称中小型企业或中小企,它是与所处行业的大企业相比人员规模、资产规模与经营规模都比较小的经济单位。2011年6月1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印发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通知》, 定各行业划型标准为:

1.农、林、牧、渔业。营业收入20000万元以下的为中小企业。

2.工业。从业人员1000人以下或营业收入40000万元以下的为中小企业。

3.建筑业。营业收入80000万元以下或资产总额80000万元以下的为中小企业。

4.批发业。从业人员200人以下或营业收入40000万元以下的为中小企业。

5.交通运输业。从业人员1000人以下或营业收入30000万元以下的为中小企业。

6.零售业。从业人员300人以下或营业收入20000万元以下的为中小企业。

二、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特点与意义

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主要包括:对科技含量较高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或对生产技术、生产工艺、技术服务等方面的创新。现在,国家支持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并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对其进行扶持。

(一)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特点

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也具备自身的特点。中小企业与大型私企、国企在国家经济体系中所处的层次不同,导致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不同于大型私企、国企。

1.创新灵活。中小企业人数较少,规模小,但机制灵活。企业具备很强的应变性,由于中小企业员工多身兼数职,导致员工具备灵活的岗位流动性。中小企业能根据市场的需求,及时调整企业的结构,使企业更好的满足市场的需求。

2.便于技术转移。技术转移是推动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重要途径。相关事例表明,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更能利用技术转移,更适合与科研机构以及高等院校进行合作。据相关研究结果表示,在科技创新中,不与科研机构或高校发生联系的收益有40%,而与科研机构或高校发生联系的科技创新中,科技创新带来的收益提升60%。所以,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够更好的利用技术转移。

3.科技??新效率高。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效率更高。我国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中小企业始终扮演着最活跃的角色,是我国科技创中最具活力的组成部分。根据相关统计分析,中小企业占据80%比重科技创新份额。对于大企业而言,大企业主要考虑如何稳定企业发展,而中小企业主要考虑如何在科技创新中寻求突破。所以,中小企业在科技创新中效率更高。

(二)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意义

一方面,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是中小企业发展的动力。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具有一定的社会经济价值,会给社会经济带来深刻影响。例如,手机行业中颇具影响力的小米手机,无人机行业佼佼者大疆无人机,这些都是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成果。通过科技创新,中小企业获得了社会的热烈关注,提高了企业的社会影响力。

另一方面,中小企业的稳定发展,对促进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无法取代的重要作用。在我国的国民经济增长中,中小企业始终扮演着最为活跃的角色。因此,国家一直扶持中小企业发展,鼓励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创新是国家在国际中突显竞争力的一种表现,也是中小企业提高自身竞争力的重要影响因素。

三、我国中小企业在科技创新中所面临的问题

(一)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资金不足

由于某些条件的限制,导致中小企业资金短缺,中小企业科技创新不能有效进行。向银行申请贷款是中小企业应对资金短缺的主要手段之一。但由于企业自身条件不足,比如,资产规模小,经营能力差等,导致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融资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因素的限制。据资料表明,我国有很多中小企业在经营、财务、信用等方面,都达不到向银行贷款的条件。尤其突出的是,中小企业由于管理经验不足,在向申请贷款过程中,银行确认企业能力信息时,企业信息往往得不到有效认证,从而影响银行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同时,在向银行申请贷款过程中,需要中小企业提供固定资产来进行抵押,而中小企业很可能并没有足够的固定资产。面对这些问题,我国虽然建立了很多应对措施,但这些措施并未产生良好的效果,其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中小企业的资产少,出现风险的概率较大。

(二)政府政策以及法律保护机制有待完善

我国中小企业科技创新中,为了保障中小企业健康发展,推出了一些相关的政策与法律。可是由于我国中小企业相关的法律制度建设得相对较晚,某些法律还不完善,这只能够在一定形式上起到推动作用,不能从根本上推动法律制度的完善。我国对科技方面的法律保护略显薄弱,只是在行政方面对科技保护进行规定,但规定的约束力有限,依然不能给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发展带来决定性改变。同时,中小企业自身资产、资金有限,各方政府与银行趋向于扶持那些大型的企业,而中小企业获得资金的支持就相对较少,只能靠自身慢慢地发展,从而无法实现科技创新。

(三)中小企业创新型人才缺乏

人才在企业中意味着核心竞争力,是对企业高速发展的保障。但在现阶段,我国的中小企业人才量还不足,并且由于企业的各种因素,无法对优秀人才产生吸引。中小企业在培养人才方面,也是处于一种无从下手的阶段,并且出于薪酬等因素,不能很好地控制人才的流失。从中小企业的发展环境来看,一些人才在面对本职工作的同时,还要负责一些其他岗位的工作,无法全身心投入本职工作中。站在更高的角度上来看的话,企业的背景以及区域性改革进展不同,导致人才在思想上出现了固化现象。并且,中小企业的发展前景与目前的发展状况都处于一种模糊的状态,导致人才的浪费,加上管理不善,让很多人才难以长久稳定地工作,这就造就了企业的人才流失。

(四)中小企业科技创新信息掌握不足

在现今风云突变的市场环境中,企业对于信息掌握的准确与否,决定着企业在市场中的优胜劣汰。中小企业如果想要做到科技创新,就要掌握更多的数据信息。信息获取的速度决定着科技创新的发展程度,信息获取的速度是企业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关键因素。

当今,还有很多中小企业对信息掌握缺乏重视,甚至一些企业属于闭门造车的状态,没有良好的信息资源获取渠道。在相关的融资、人才、技术等方面,缺乏有效的信息途径,更是忽略对信息途径的组建。由于对于信息的掌握不够充足,致使中小企业减慢了科技创新的步伐,也使科技创新没能给中小企业带来更好的市场局面。中小企业若想从这种状况中脱困,就要仔细把握市场脉搏,构建起有效的信息获取途径,才能够更好地立足于市场,开展科技创新。

(五)国家对知识产权保护不力

相较于大型企业,中小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出现风险的概率要大得多。主要反映在两个层面上。

一是中小企业自身的层面,由于其自身的实力弱、缺乏资金的帮助,只能够担负起单一技术的创新,而且不能够从全面的角度进行系统的创新研究,致使一旦这种单一的创新技术出现纰漏,会导致整个中小企业的技术研究面临着崩溃的局面,而使企业失去信心,创新的动力因此下降。与此相比,大型企业由于自身资源与技术的丰富性,能够对技术进行更加全面的研究,避免了中小企业创新研究中过于单一的缺点。

二是从社会与市场的层面看,在中小企业走向真正成功的道路中,还需要一段艰难的路程,其本身的创新技术研究成功,并不意味着从此获得经济利益,未来的发展前途一片光明,还需要经得起市场环境磨砺,这个过程对中小企业来讲也是相对困难一些的。并且,企业对于技术的研究成功,还需要依靠知识产权的保护,目前,中小企业对于技术保护能力缺乏,这点是不能够跟大型企业相提并论的。现今,中小企业的科研成功没有一套有效的保护措施,而研发的科技人员很难从技术中获取足够的利益,同样的,没有足够的利益,科技人员对于创新也不够积极。

中小企业在对知识产权的维护方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出于资金等方面的原因,中小企业对维护科技专利的资金投入不够,也没有时间对专利申请进行深入研究,企业的核心技术――人才一旦流失,就会出现核心技术转移的现象。并且,如果企业中的核心科技成果被窃,中小企业在产品维权上的投入力度就??不足,会直接将企业的科技创新扼杀在摇篮里。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科技创新的大环境中,企业需要重视对于知识产权的维护。

四、提升我国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水平的对策

(一)营造良好的企业科技创新氛围

在科技创新的基础上,中小企业要拥有一个良好的创新氛围。企业要鼓励员工在各自岗位的创新,实施企业内部的良性竞争,加强企业自身文化的树立。要引导员工以及企业的整体创新,要建立敢于创新的信念,让企业与员工在面对困难的情况下不气馁,不放弃。中小企业的管理层要重视搞搞企业内部的创新氛围,它是企业发展科技创新的精神所在,也是企业全身心投入技术开发创新的基础所在。

为了创建和谐的创新氛围,也为了鼓励技术员工的科技创新,有一部分企业开始实施技术股份制度,对于那些在技术上有突破,有创新并取得成果的技术员工,企业实行股份奖励措施。企业也要时刻关注员工的身心变化,对于那些受到心灵困扰的员工,要及时交流沟通,让每一个员工时刻都感受到企业的重视,通过关怀员工,加强其对企业的信赖,从而在工作中更好的为企业服务,并且增进企业的和谐气氛,从而使科技创新更加顺利。

(二)加深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知识产权法律保护意识

通过了解国际知识产权的案例,能够有效的提升企业自身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也是为技术人员在科技创新中保驾护航的一种手段。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发展,是一条充满荆棘的路程,因为要在已有的技术上探究更大的发展,是需要充足的毅力和勇气的。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中,常常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科技创新能够获得真正的成果,需要很长的时间,在此过程中,企业还要担负很大的风险,如果对技术创新失败了,企业就需要面对巨大的成本问题。并且由于现在信息流通特别的快,创新技术与产品一旦步入市场就会面临着随时都可能出现的仿制品,甚至有的企业通过“移花接木”,使企业辛苦研发的技术成为了他人的嫁衣。由此可见,负责技术开发的企业或人员如果对自己的技术或产品缺乏明确的保护意识,那么,其所收获的利益会大大减少,这就是为什么市场上会出现“逆淘汰”的现状。

知识产权的保护,能够有效的激发人们对于创新的欲望,知识产权的保护,是给企业或个人提供的一个公平平台,它的责任就在于保护每一个原创者的利益与地位。所以,加强对企业核心创新技术知识产权的保护,就是为企业创新人员利益的保护,只有相对应的回报,才能调动企业创新人员工作的激情,同样的,企业也能够从中获得更高的经济收益,这样的良性循环,会使企业的资金与人员进一步稳定,从而使整个企业不断的进步发展,加快中小企业的发展步伐。

(三)加强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中介服务相关机构的开发

中介服务机构的存在,能够有效的为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发展建立传播途径,是社会企业走向商业化道路不可忽视的步骤之一。据我国相关政策,要鼓励科研相关机构转变为中介结构,中介服务机构要服务于企业的科技人员。创新技术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国家需要全力支持中介服务机构或科技发展中心的开发,通过搭建科学技术的共享中心,有助于中小企业的法律保护、人才培养、信息获取,完善一些中小企业技术、资金、法律等方面的问题,增加中小企业对于科技创新的动力。各地区的政府也要紧随国家的政策方针,建立具有地区特色的科技创新专区,在各个科研机关、高等院校建立起信息技术共享平台,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群获取信息困难的问题,与此同时,也加快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整体步伐。

(四)加强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基础研究

科技创新是国家经济立足于国际市场的重要依据之一,以当今的经济形势来看,国家若想在这种形势中取得优势,就必须站在战略的高度上审视整个技术的创新与发展,在此之中,对基础研究尤为重要。在对于中小企业的政策上,要以当今科技水平为蓝图,大力发展科技的基础研究工作,给予中小企业科技创新一定的基础,使中小企业在各个领域中都为国家做出贡献。需要不断加强中小企业中的科研力量,重点培育科研院校的人才,使中小企业整个群体的科技创新得到源源不断的人才补充,这样才能确保我国中小企业在科技创新中完善发展。

(五)加快中小企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的发展

中小企业可通过与金融机构的资金与技术合作的方式,实现开发上与资金上的互补,并且根据一定比例,合理分配利润。金融系统更应该加强与民间风险投资企业的合作,从多方面的投资中,降低企业风险,为中小企业将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资金与技术的基础。在政策上,对于风险投资的力度与改革,要更加清晰明了,确保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顺利的进行,同时企业的成功也能为投资方面、城市?l展方面带来更大的助力。

国家政策要以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为重点,在财政方面,要着重于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发展,加大高技术领域、高风险项目的优惠力度,使中小企业在资金方面有更多的选择。通过降低税收,来鼓励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减轻中小企业的经济负担。同时,在中小企业进行银行贷款时,国家要给予大力支持,有选择性的为一些信誉良好的中小企业进行担保,帮助其向银行申请贷款。

第3篇:科技创新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 自主创新 农业科技 创新体系建设

1 省级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1.1 农业科研综合实力薄弱,整合能力差

主要表现在:一是学科结构、专业设置不尽合理,机构重复交叉。山东省农业科技机构虽然经过几次积极调整,科技体系有了一定改善,但在专业和机构设置上仍然存在设置不合理、机构重复交叉等问题,突出表现为“三多三少”,即种植业学科多、其他学科少,传统学科多,新兴学科少,产中领域研究学科多、产前、产后领域的学科少。二是农业科研机构和队伍大而不强,农业科研方向、任务的调整还不能适应新阶段农业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不强。如农业科技成果产出量每年上百项,但成果转化率不足40%,除开发、推广存在缺腿外,科技成果的应用性较差也造成了转化难度的提高。三是农业科技项目中还普遍存在着常规技术研究得多,对高新技术和实用技术研究少,技术引进多,吸收消化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少的问题。四是农业科技整合能力差。主要表现为农业科技团队精神不强,特别是立题研究分散、低水平重复较多,缺乏一支结构合理、高效精干的科研队伍。五是农业科技产业创新能力低。农业科技产业发展规模小、效益低,经营管理不规范,农业科技企业作为科技创新主体的带动能力比较薄弱。

1.2 农业科技创新资金不足,手段落后

资金不足是所有技术创新不力的普遍原因,而在农业技术创新中尤为突出。首先是农业科研资金不足。与发达国家相比,山东农业研究投资占农业总产值的比值约2‰,为发达国家的1/10。其次是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经费缺乏,经费来源渠道单一,来源不稳,使推广工作受到影响。一些地方政府对农业技术推广的财政支出不但水平低,而且呈现下降趋势。特别是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人均技术总经费和人均推广经费不断下降。三是农业科技单位负担过重,主要是离退休人员多,负担重;单位投入成本过高,资源利用效率低,造成很多不必要的人力、物力负担,加上还承担了许多社会义务,导致了科技经费被转移及挪用。四是农业科技创新手段落后。由于财政投入不足,目前多数农业科研单位设备落后,大多数还停留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水平。设备陈旧、图书资料少、现代信息手段缺乏,大面积综合试验基地少。由于农业科技创新手段落后,大部分科研院所仅具有应用常规技术的能力,缺乏使用高新技术的设备和能力。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农业科技创新。

1.3 农业科技创新机制不活,体制不完善

从总体来看,山东农业科技创新体制和机制目前仍未建立和健全起来,集中表现如下方面:一是农业科研力量部门所有制突出,导致各农业科研机构研究效率低、浪费大。二是在农业系统内,农业产学研脱节,教学、科研、推广之间不协调,农业技术创新过程不畅。农业科研单位取得了大量的科研成果,但许多成果却没有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就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来说,农业新技术的供给与需求脱节严重。三是农业技术创新资源分配不当,农业科研项目的确定、农业技术推广和扩散,仍然是由政府集中决策和行政推动的做法,农业科研院所和农业高等院校大部分课题结题后,其成果束之高阁或采用率不高。四是激励机制不健全,农业科技创新动力不足。五是农业科技单位中公益性研究和经营性开发交织在一起,不便于分类管理,又影响农业科技创新实力的提高。

1.4 农业科技创新人力资源短缺,人才队伍不稳定

主要是农业研发机构中农业科技尖端人才和学科带头人缺乏,导致高新技术研究乏力;还缺乏市场意识强、管理水平高、开拓能力强的开发型人才,导致农业科技产业化发展滞后;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农业人才进入全球市场流动的大循环,尖端人才的流失问题更为严重,成为影响山东省农业科技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由于农业科技单位的机制陈旧,激励机制不够,缺乏活力,平均主义、大锅饭现象严重,农业科技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困难,加剧了人才流失。近年来,非农业部门争夺农业科技尖端力量,也形成了多部门对优秀农业科研人才的竞争。特别是一些农业科技带头人相继离开农业科技系统,造成人才外流,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很不稳定。

1.5 农业科技创新资源配置结构不合理

科技资源主要包括人、财、物三种资源。山东省农业科技资源目前仍集中在传统的大田作物种植业,而畜牧、水产及特色经济作物研究领域则严重不足;科研力量主要集中在产中阶段,而产前、产后阶段投入欠缺;农业科研领域较受重视,而中试转化及产业化环节相对薄弱。从地方财政用于农林水等部门的科技三项费用支出的情况看,还普遍存在着支持力度不够、年度间波动大的问题。从全省农业科技人力资源分布结构上来看,各地区的农业科技人力资源分布和财政资源在地区间配置一样,不合理现象仍十分突出,集中体现东部地区农业科技人力资源集中,西部地区农业科技人力资源不但偏少,质量也比较低,东西部地区农业科技人力资源相差悬殊,存在着严重的失衡现象。

1.6 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差距大

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山东农业科技创新差距较大。主要集中在高新技术自主创新方面的差距。如生物育种,发达国家已育出转基因植物200余种,并在大田推广应用,我国只有很少几个作物品种实现转基因育种。工厂化设施农业,在以色列、荷兰、法国、日本、南韩等国家,其设计、建造、运营已形成标准化、系列化、专业化、自动化生产阶段,工厂化设施农业的效益,荷兰亩产值一般在几万至几十万美元,山东为0.5~2.5万元人民币;与工厂化设施农业相配套的高新技术农业机械水平,山东只相当于20世纪80年代世界先进水平,落后近20年。农业资源利用,以色列水资源的利用率高达90%以上,山东仅为35%~40%;每立方米水生产粮食以色列为2.32Kg,我国为0.87Kg,山东为1.15Kg。从总体来看,山东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份额与发达国家占有70%~80%的水平相比差距较大;科技成果转化率40%左右,推广度不足30%。

2 建设省级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2.1 思路和目标

总的思路是:按照国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要求,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与农业科技发展特点,以调整优化农业科技体系的结构、合理配置人才队伍为重点,以服务“三农”和促进“五个统筹”为中心,进一步转换机制,建立层次分明、结构合理、资源优化配置、高效精干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实现“四个结合”:即自主研究和技术引进相结合,高新技术与常规技术相结合,科学研究与成果转化相结合,资源高效利用与保护相结合;形成四大体系,即科研创新体系,科技人才培养创新体系,技术创新体系,知识传播和技术推广体系;从而为山东农业发展战略目标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和保证。

2.2 建设重点

按照上述思路和目标,省级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应确定以下建设重点:

2.2.1 农业科研创新体系

农业科学研究创新体系是实现自主研发创新的平台,要通过市场引导和政府调控,调整现有农业科研机构,形成以省和市两级为重点的全省性农业科研体系。省级层次科研机构要重点支持以省农业科学院为主体的农业科研机构群体;地方层次应根据农业发展需要,以及自然、经济区划,以市级农业科学研究所为重点,给以重点扶持,逐步发展成具有地方特色和区位优势的区域性农业研究中心。同时,允许和支持民营等其他形式的农业科研机构存在,逐步形成省、地方、企业、民营多形式、多类型农业科研机构,形成纵向有层次、横向有分工的农业科研体系。要通过建设新型机构,通过分流重组,形成重点研究所、区域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技术工程中心、农作物改良中心、农业研究开发基地、农业科技决策咨询中心,建立起以重大应用研究、基础性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为主要任务,层次分明、结构优化、精干高效、适应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农业科学研究体系。

在农业科研创新的领域方面,应重点突出以下领域: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节水灌溉、动植物品种选育、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现代集约化种养技术、农业生物灾害防治、农产品储运加工、可持续发展、管理决策等。

2.2.2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体系

技术创新平台要以建设一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群为突破口,以科技成果产业化带动农业科研、推动农技推广为重点。要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加工技术以及其他诸多领域逐步实现技术成果产业化,以企业为龙头,以技术为核心,以成果转化为手段,以创造经济效益为目标,大力推进农业科技产业化,以带动整个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和升级。要集中力量,办好一批农业高科技企业和农业高科技园区,使之形成农业高新技术的“孵化器”。在涉及到农业发展方向和起主导作用的农业科技领域,要集中财力、物力、人力,高强度投入,推动农业高新技术发展。

2.2.3 农业知识传播和技术推广体系

以现有市、县、乡三级农业技术推广网络为主体,推进与农业高校、科研单位,特别是与地方农业科研院(所)的联合与合作,构建新型、高效、畅通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通过建设和调整,充分发挥三级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主渠道作用,创建机制灵活、形式多样、适合市场经济条件和符合省情、并能保证农业知识传播顺利实现的我省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2.2.4 农业科技人才创新体系(平台)

以稳定、培养和支持人才干事创业为重点,建设一支精干、高效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形成新的人才培养机制、人才使用机制、人才流动机制、人才竞争机制、人才绩效与收入挂钩机制。通过人才创新平台的建立,为我山东农业科研创新平台、技术创新平台、知识传播和技术推广平台提供人才保障。

上述四个创新体系,是一个以农业科研创新为基础,以农业推广创新为纽带,以高新技术产业化创新为特征,以人才使用创新为核心的总体创新体系。这四个创新体系,在农业科技创新中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互为影响、互为关联,缺一不可。

2.3 几点建议

2.3.1 制定农业科技产业发展政策

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与科技产业政策是相辅相成的,具有密切的关联性。由此,从山东省农业产业发展的实际出发,迫切需要制订具有强大政策导向作用和长远意义的农业产业发展技术政策。政策应以产品创新和产品市场创新为中心,对那些技术含量多、市场潜力大、产品附加值高的农业产业予以重点产业扶持,加速其产业化。政策应充分体现对产业鼓励政策、优惠政策、风险分担政策、经费支持政策、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等,促进农业产业发展。从而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2.3.2 加强农业科技体制创新建设

建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就必需在农业科技运行机制和体制上进行改革和创新。要打破传统的农业科技体制宏观管理条块分割、组织布局分散、研发层次重叠、管理效率低下,学科设置陈旧,专业单一,跨专业综合型项目较少,研发方向与市场需求脱节,运行机制、分配机制、激励机制僵化落后的状况,要按照科技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对科技布局及机构设置优化配置,并建立新的运行机制,改变农业科技管理模式和内容。要推进灵活、公平竞争、蓬勃向上的运行机制建设,实行公开招标、竞争立项,人员自主结合、竞争上岗的办法,发挥每个农业科技岗位的作用。

2.3.3 加快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农业科技队伍建设。重点是发挥高等农业教育系统培养人才的主力军作用,提高培养造就人才的质量;通过科研工作,在科技实践中培养造就高水平的学术人才;建立起人力资本合理使用和人才资源优化配置新机制,克服人才不足与人才闲置同时存在的不正常状况,要调动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氛围,建立激励机制,发挥人力资本充足的优势。

2.3.4 增加农业科技创新投入

第4篇:科技创新的问题范文

1.1政策支持

学院应制定积极鼓励科技创新的宽松政策,如鼓励教师开设趣味创新课堂,鼓励教师开展科技创新讲座,在学生群体中开展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文体活动,并将学分制与科技创新活动进行有机结合,将创新素质的培养作为学生的必修课。

1.2经费支持

加大对创新工作室的资金扶持,确保创新工作室能够在较宽裕的条件下从容开展各项科技创新活动。

2工作要求

2.1各创新工作室根据系部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日常运行机制。

运行机制是保障创新工作室日常工作开展的具体依据和工作指导书,建立一套科学合理且符合系部实际情况的《创新工作室日常运行机制》显得尤为重要。而系部实际情况包括开设专业涉及领域、系部学生招生层次、学生性别比例、就业单位跟踪调查等等。运行机制的制定必须依据上述因素科学合理制定,并且根据形势的发展不断优化与调整。

2.2各创新工作室制定符合系部专业特点的创新工作任务。

工作任务制定的合理与否反映了工作室领衔人对教师、学生以及专业发展的把控水平,科学合理的创新工作任务不仅可以促进学生专业技能的学习,而且可以站在专业学习之上来思考所学专业,对技能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想法,甚至能够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

2.3根据创新项目需要,积极有效推动跨学科研究。

目前专业的界限已日趋模糊,跨专业,跨学科的研究模式已比比皆是,机电一体化,声光电一体化等智能产品已经遍及人们的生活,所以创新工作室应该在力所能及的基础上,通过整合教师资源来积极推动跨学科研究,使得研究的对象更加贴近市场的需要,甚至主动引领企业的发展。

2.4为了不断提高创新工作室工作水平,工作室执行定期学习交流机制。

当代工业技术,日新月异,不进则退,学习显得非常迫切,作为创新工作室的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学院应该提供良好的环境,将优秀的教师送出去,将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带进来。形成定期学习交流的机制,不断提高全校创新工作室的创新水平,带动全院学生走进创新的世界。

2.5各创新工作室应积极主动参加各类科技创新活动。

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我院各创新工作室,应该主动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科技创新大赛,从校级,市级,省级,甚至是国家级的比赛,要主动积极乐观的参加,主动学习他人的长处,发挥自身的优势,以空杯的心态,迎接每一次的收获,才能够不断提高自我,为创新工作室注入更加强劲的生命力。

2.6创新工作室常态管理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工作室水平的提升,关键在平时。

现在大部分创新工作室,是为了比赛而存在着,当一次比赛快到的时候,急急忙忙的制作作品准备比赛,应付的成分偏多,在这种情况下,要想提升科技创新水平,谈何容易。

(2)对创新工作室成员的培养,要制定相对合理的培养计划。

大部分创新工作室成员是被挑选出来的,而非培养出来的。这,其实已经失去了创新工作室的真谛,培养创新人才对于创新工作室而言更加重要。如何培养创新成员,是一个比较难以回答的问题,但是这离不开青少年对知识的认知规律,也离不开教师科学合理的引导教授。如何利用学生的兴趣点来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水平,如何与学生共同进步,是对“创新工作室成员是被挑选出来的,而非培养出来的”问题较好的回答。

(3)要想创办好一个优秀的创新工作室,需要投入较大的时间和精力,更主要的是用心。

第5篇:科技创新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中,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新的发明、新的技术、新的材料、新的工艺层出不穷,社会在科技的带动下飞速发展,而创新又使这个速度不断加速。毫无疑问,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当代的主旋律。可以预见,在今后的发展历程中,我国将会在更高的层次和更广泛的领域直接面对国际竞争的挑战。因此,大力推进创新驱动战略,努力培养广大青年学生特别是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创业精神,造就一代适应未来挑战的高素质人才,已经成为实现伟大中国梦的时代要求。

一、我国大学生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现状

1. 大学生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得到重视

随着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化,国内大部分高校纷纷转变教学模式,将鼓励创新、科学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作为新时期高等教育的重要突破口。结合国内高校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战略定位,大学生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工作被提升到空前的高度。不少学校都在教学体制和培养方式上做出了较大的调整,在“量身定制”创新人才的新型培养模式方面都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的培养不断地融入到传统的专业教学领域,为更多的具有科技创新潜力的学生提供了人性化的个人发展通道,较好地实现了传统学位教育与新型创新培养之间的有机结合。

2.大学生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环境得到改善

近年来国家对高等教育事业的持续投入在客观上大大改善了大学生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环境。众多高校积极争取,将学科建设、实验室建设和学生创新人才培养放到一个有机的系统中,大力推动,齐头并进。部分高校将实验教学与科研课题相结合,将毕业设计和发明创造相结合,鼓励学生较早地参加到科技创新活动中去,为大学生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有力的保证。部分高校通过保送研究生、硕博连读、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等优厚的条件吸引更多的大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在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兴趣的同时也为学校选育了又培养潜力的科研人才。

与此同时,许多高校注重产学研一体,注重和外部科研院所及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同时,也加强了科技人才培养的合作。与社会更加紧密的联系,建立大学生实习实践基地,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科技创新竞赛活动。很大一部分学生在各类竞赛中脱颖而出,其中不乏成功将参赛作品转化为市场产品的项目,产生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大学生中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3. 大学生科技人才培养体系基本形成

目前,我国高校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方面稳步推进,已基本形成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体系。首先是大力加强了重点学科的建设,并以教学带动科研,加强了科技创新基地的建设;其次是加大创新人才的引进和培养的力度,通过高水平创新型师资的教学经验和培养示范,突出创新人才及教育队伍的建设;第三,围绕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推进高校的体制创新。尽管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还处于探索阶段,但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国内高校均已积极开展各类创新型教育教学,经过近几年的探索,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已初步形成了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基本框架,充分发挥了示范效应,基本形成了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格局。

二、我国大学生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存在的问题

1. 固有教育体制的制约

虽然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在过去三十年的改革进程中取得了较大的成果,然而在核心的高考制度和学位制度方面,还缺乏更大的突破。以传统科目成绩为主要导向的高考制度限制了大部分学生的创新思维,使之进入大学学习后也难以转变固有的思维模式,创新思维难以形成。另一方面,现行的高校学位授予制度也仅对大学生的专业学科学习成绩进行了要求,并未考核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致使大学生在疲于应付繁重的专业课程学习的情况下,无暇锻炼自身的创新素质和能力。

2.创新师资队伍的不足

目前国内高校对高水平师资的引进和评价标准大都停留在教师自身的科研水平上,而对教师育人观念、育人本领缺乏有效的考核办法。从而致使大部分教师始终坚持传统的教学方法,将学生作为教育的对象和科研的助手,并未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和必要的机会进行创新尝试。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在教学内容方面改革创新的力度不足,旧有知识不能完全适应当前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和蓬勃的知识经济时代的步伐,以教师、教室、教材和考试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还仍在高校的教育教学中占统治的地位,以致现代信息和传播的技术不能较好地得到运用,无法充分提高优质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传授知识与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不能较好地结合,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增强研讨科技的兴趣和能力也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大学生科技创新人才失去了创新的文化氛围和外部环境,只能被动地吸取知识。

虽然近年来国家通过宏观层面的政策支持引导高校引进了大量海外高水平科技创新人才,但是由于师生之间缺乏良性的交流和互动的通道,或者新进的高水平师资缺乏国内教育经验,使得对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优势始终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3.创新活动形式的单一

实践性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特征,其对巩固理论教学的成果,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和知识的转化运用能力等创新素质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我国高校现有的创新活动形式大多形式单一,如“挑战者杯”之类的创新竞赛,和“提前进入实验室”之类的科研能力培养,并未充分考虑到学生自身的特性,未能将学生拥有的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充分考虑,尚不能“量身定制”地为学生打造具有针对性的,与其职业生涯发展通道相一致的创新培养方案。

三、我国大学生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对策

1. 加快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

要彻底解决大学生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问题,关键在于要推动切实可行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应该建立和完善高校自身的自我发展、自我约束机制,推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为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在办学体制方面,需要在积极学习发达国家和地区先进经验、引进国内外优秀教育资源的基础上,重视结合本土特色,探索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实践道路。与此同时,要坚持锐意进取,不断创新大学生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及手段,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人才教育培养的体系,即:培养目标与内容体系、途径与方法体系、管理与评价体系及其具体实施方案。

2.重视师资引进和队伍建设

目前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都在大力推进高水平科技人员和研究人员的引进工作,高校应该借此有利条件,结合实际需要和学校自身优势,选聘适合的人员作为创新师资。注意将学校的办学理念、人才培养定位、学生特点等于新进教师交流沟通,鼓励新进教师突破传统,将先进的教学理念注入到传统的教育文化中,按照“重基础、宽口径、多方向、强应用、个性化”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能力,科学分析能力、设计制造能力、工程应用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等并制定培养方案实施的主要措施和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确保大学生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质量和培养特色。

3. 优化教学内容和培养形式

新时期的大学生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工作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树立问题意识,加强学习型组织建设,在老师和学生之间形成良性互动、教学相长的和谐关系。肯定并正视传统教学内容的不足,着手改善,不断优化。包括从教材建设和课程配置两个方面优化创新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开放性地选择教学场地和教材,强调理论联系实际,重视用实践检验真理,充分发掘每位学生的创新素质能力,结合学生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为学生制定人性化、个性化的创新人才培养方案。

参考文献:

[1]吴贻春,刘花元.论创造型人才的培养[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2:21

[2]庄寿强,戎志毅.普通创造学[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7

[3]刘宝存.创新人才理念的国际比较[J].比较教育研究,2003.5:6-11

[4]王晓阳.大学社会功能的比较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0

[5]顾建民.整合教育:美国研究性大学重建本科教育的新范式[J].教育研究,2002.5:57

[6]教育发展与政策研究中心.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动向和趋势(第2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7]刘澎心.创新素质结构分析及其在现代人才结构中的地位[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6.5(3):107-110

[8]王莉芳.创造型人才的特征及其培养途径[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2.5:104-105

第6篇:科技创新的问题范文

一、唐山地区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现状

近年来,唐山市不断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106家,经济效益明显提高。为破解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题,2013年8月28日唐山市科技局联合财政局,专门设立了科技金融专项资金,并制定出台了《唐山市科技金融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通过贷款贴息、融资担保、风险补偿、专利权质押贷款等方式,扩大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以重点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但相比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巨大资金需求,这仍只是杯水车薪。

(一)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自身缺陷。首先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三高”特征,即高风险、高收益、高不确定性,决定了其不适合依赖银行贷款等传统方式进行融资,但是由于融资渠道的匮乏,又不得不很大程度上依赖银行贷款,这种矛盾是造成其融资困难的首要原因。调查发现,唐山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大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其自身存在三个弊端:一是科技型中小企业主观融资观念滞后,过分依赖银行信贷资金的支持。二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有限导致企业内部结构治理不完善。在笔者调查的25家企业中,有22家公司财务账目不清、财务制度混乱,无法向银行提供有关财务报表。三是科技型中小企业自身融资条件不具备优势,资金需求占用时间长,未来财务风险与经营风险都比较高,抗风险能力弱,而且很多科技型中小企业都不具备担保条件,不符合银行的贷款标准而造成融资难。

(二)创业投资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不足。创业投资(Venture Capital)是指创投资金对创业企业进行股权投资,以期所投资创业企业发育成熟或相对成熟后通过股权退出获得资本增值收益的投资方式。科技型中小企业是创业投资的重要投资对象,但这种新生的投资方式发展还极不成熟。EZCapital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创投市场上公开披露的完成募集的基金规模陷入了近6年的最低谷,共披露上市事件89起,同比下降57.62%,共募集资金1 417.63亿元人民币,同比减少46.48%。创投市场的黯淡反映了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困境(尤其是融资方面)。

在调查的25家科技型企业中挂牌上市的企业有8家,只有同方国芯(股票代码002049)在中小企业板上市。可见,唐山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基本没有渠道从证券市场获得资金支持。此外,2013年唐山只有11个项目入选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共争取资金640万元,尽管2013年唐山市科技金融专项资金首批启动500万元,但这些资金分配到每个企业也就区区几十万元,而对于众多没有政府资金支持的企业来说,融资之路更为艰难。

(三)外部金融服务体系存在缺陷。首先,唐山市对专利技术、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的衡量定价制度缺失。由于对科技产品相应的知识产权的评估和认证的标准制度不统一、不匹配,知识产权质押尚未规范形成,而且金融服务体系中缺乏相辅助的信用风险评级系统,这就很难让金融机构充分了解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信贷成本增加,企业融资难度增大。其次,市场融资渠道单一,资本市场融资潜力尚未全面开发。唐山市中小企业发展多依赖于商业银行贷款等间接融资方式,但由于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一般商业银行因科技型中小企业初创风险高、变数大、收益回报期晚等因素而提高贷款门槛或增加贷款成本。与此同时,金融机构内部也存在改革步伐不快、内控机制不完善、信贷激励机制不健全、金融服务手段偏少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银行信用融资渠道作用的充分发挥。此外,金融机构信贷产品创新不足,没有对成长型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量身”服务,导致对不同类型企业的融资需求缺乏差别化、个性化的信贷支持手段。

(四)政府职能作用发挥不充分。首先,政策滞后且支撑力度不够。比如,唐山市在2011年才设立首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在2013年才出台《唐山市科技金融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这难以及时满足亟需政策支持和弥补资金缺口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需求。其次,体制上存在职能不理顺和职能缺失的问题。唐山市现有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管理职能部门在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遇到的资金、土地等问题时缺乏强有力的协调调度能力。再次,资金支持力度不够。无论是财政投入的总量还是发挥作用的效果与程度与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

二、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体系的国际经验

(一)美国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体系分析。美国企业融资中,政府直接参与的比例在逐渐减少,但美国政府通过多种途径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金融支持。首先是法律保证,早在1958年美国国会就通过《中小企业投资法》,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奠定了法律基础。其次是信用担保,美国中小企业局(SBA)是负责执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独立联邦政府机构。但政府的支持并非是美国科技型中小企业蓬勃发展的主要因素,Manigart S.和Struyf C.(1997)通过统计分析发现,初创期高科技企业最重要的融资来源是企业家以及银行,但提供资金最多的则是风险资本公司及私人投资者,政府、院校以及其他公司所起的作用是有限的。美国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之所以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发达的风险资本市场。据美国风险投资协会调研发现,美国风险投资的资本金额占GDP的1%,但这些接受风险投资的企业创造的直接经济贡献达到了GDP的11%。可见风险投资是一种有效的投融资机制。另外,美国完善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也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了高效的融资渠道。

(二)日本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体系分析。日本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体系整体上体现了较大的政府干预性,偏向于政策性金融支持体系。首先是对企业进行指导,其次是运用金融政策扶植企业,通过政府金融机构等途径向企业提供低息科技贷款。日本也是世界上较早建立信用担保体系的国家。从结构上看,日本建立的是中央政府和地方两级信用保证体系,这种对信用担保再保险及财政损失补偿的机制维持了信用担保的信誉,使大量原本融资困难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顺利从商业银行获得了资金支持。当然,日本的减免税收等政策以及完善的法律保证体系也是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重要因素。

(三)德国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体系分析。与美国不同,德国的银行为全能银行,可以为企业提供包括贷款、有价证券发行、财产保险等全面的金融服务。银行针对高科技中小企业的特征,提供了多种有针对性的融资方法,而银行和企业互相持股,便于银行对企业进行资信评估和提供更加适合的融资方式,这种关系型的融资方式有助于银行对贷款企业进行风险控制,紧密的银企关系也利于企业获取信用支持并降低贷款成本。此外,德国为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如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金融优惠政策以及鼓励出口等政策,这都为德国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条件。

三、唐山地区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对策分析

唐山地区的高新技术企业目前有106家,大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毫无疑问,在发展与扩张过程中,科技型中小企业将面临更多的困境。Giudici G.和Paleari S.(2000)认为金融约束是高科技企业扩张和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障碍之一,尤其是对于小型高科技企业。Ullah F.和Taylor P.(2007)分析了英国科技型小企业的融资问题,结论显示将近80%的企业在早期发展阶段面临融资约束。为此,参考国内外的成功经验,结合唐山地区实际情况,本文提出解决该地区科技融资的新措施。

(一)加大财务与经营信息的公开与透明度。众多学者的实证研究显示信息不对称是小企业融资最大的特征,尤其是科技型小企业。Revest和Sapio(2012)分析了欧洲科技型小企业的情况,结果表明信息不对称引起市场失灵,阻碍了科技型小企业的外部融资。唐山地区90%以上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都存在账目不全、财务混乱以及信息不透明等问题,尽管企业具有极大的发展前景,但这些问题的存在阻碍了金融与投资机构对企业的信任度。因此,健全财务制度,加强经营管理并加大信息的公开与透明是争取融资支持的重要前提。

第7篇:科技创新的问题范文

一、农业科研基地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总体战略布局与规划不合理

大部分农业科研基地建设都考虑了科技创新这一重要环节,但总体布局和规划仍存缺陷:一是地域选址离城市较近,建成后不久就被征用,导致部分破坏或整体破坏,需重新建设;二是科技创新生态链衔接不紧凑,中试向产业转化存在脱节现象,技术不能及时推广转化,使投入产出比例失衡;三是学科定位和规划布局等不合理,重基础研究,轻开发与推广,科研成果转化效率不高,效益不明显,有的甚至申报成果后束之高阁,成为摆设。

(二)经费投入不足,维护管理滞后

农业科研基地大多靠政府投资建设,融资渠道单一,初期添置的仪器设备均按照当时项目需要配置,缺乏长远规划,基础设施等建设质量也不过关,随着技术需求的更新升级,仪器设备的配置跟不上、基础设施等损坏现象严重,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大为减弱,在自身运转经费和外部后续融资不足的情况下,设备更新及基础设施维护乏力,后劲不足,影响科研事业的发展。

(三)科研偏离生产实际,辐射带动乏力

很多科研项目没有结合农业生产需求和生产实际存在的问题来立项,偏离了以推动生产力发展为目的的研究,真正能解决生产存在的问题不多,真正能用于服务“三农”的科研成果也不多,研发的新技术、新品种也偏离市场的需求,对“三农”产业发展的贡献有限,与产学研的结合不紧密。

(四)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

农业科研基地基本上由国家项目投入建设,运行时间大多跟随项目运行,时间较短,基础设施重建设、轻管理,运行管理跟不上,忽视科研与生产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公共资源、设施设备的调配使用效率低下,后续管理机制建设的滞后造成了很大的浪费,追求结果重于成本的核算,科研成果示范的外相度不高,同领域、同专业缺乏有效的交流与合作,技术转移、共享与服务政策、相应的法规和管理制度难于做到系统化、规范化和标准化,从而造成科研基地开放度偏低,开放层次和效果不理想,难以实现真正的开放、交流和共享。

(五)服务管理效率跟不上,运行效果不佳

农业科研示范基地的位置多数较偏僻,生活和工作条件差等多种原因,科研基地作为研究、推广与示范等以非盈利为目的的项目,工作绩效量化程度不高,激励机制不完善,愿意扎根基地建设管理的队伍不稳定,缺乏对基地的归属感,服务和管理的积极性不高,肯干事、能吃苦、乐于奉献的管理服务队伍更是少之又少。在吸引基地管理人才政策方面,倾斜力度不够,使多数科研单位只能从单位临时抽调劳务性质人员参与基地管理,学历、专业、年龄等结构搭配不合理,管理服务跟不上,基地运行效率低下。

二、对策与建议

(一)制订科研基地中长期建设与发展战略规划

农业科研基地的发展规划可按“规划先行、适度超前、一次规划、分步推进”的原则进行,结合科研的不同专业、不同领域及发展定位,按照科研创新发展要求规划区块,建立科研、开发与推广等中长期的建设和发展目标,将现代农业、设施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数字农业等先进理念融入其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地调研,结合地方特色,明确产业定位和发展目标,遵循前瞻性、示范性、节约性、市场性等原则,凸显“科技理念、创新体制、激励机制、服务农业”的创新思想,优化调整,合理布局,不断改造升级,促进科研基地不断优化发展,确保规划的正确指导实施,使科研基地健康、持续发展。

(二)适当的有偿服务有利于提高基地的运行效率

有偿服务的目的不是为了营利,而是为了让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和分配使用,让科研人员主动将公共资源列入科研项目的预算成本,也可以适当对外开放,由对内服务向对外开放服务延伸,在科研基地内展示科研成果等形式实现共享,提升服务水平,使基地可持续发展,提高管理与服务的效率。

(三)农业科研基地建设要与农业发展需求相结合

我国各地方的农业发展需求不同,科研方向、定位重点也有所不同,而农业科研基地的建设不是一项简单的工程,其建设应具有预见性、前瞻性。科研立项要结合农业生产实际,以解决农业生产问题为导向,以促进生产力发展为目的,因此建设农业科研基地要结合“三农”发展需求。

(四)结合市场运行规律,促进科研成果的快速转化

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才能体现其价值所在,市场的需求是科研成果开发及推广的最好催化剂,能更好地反哺科研。在不违反国家的法律法规及政策下,适当引入市场运行机制,需求大的实行全方位开放,遵循自主开发,自主管理,以服务“三农”为主,适当盈利为原则。一方面,基地要积极承担国家下达的科研和推广示范任务;另一方面,熟化的成果示范要面向市场,加强同国内外的交流与合作,紧密结合科技经济的发展方向,将科研成果规模化向外扩散,使基地由“消耗型”向“效益型”转变,提高科研成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增强科研基地自身能力的建设。

(五)建立科学合理的运行机制并不断完善管理制度

农业科研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必须有科学有效的管理队伍,可适当引入企业式的管理,有一定的自主权,建立岗位责任制,明确各级职责,依靠 管理制度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实施,并始终围绕科研以发展生产为目的。完善基地的劳动用工制度、激励机制、投入与产出分配制度,基地管理实行全员聘任制,根据工作岗位职责、业务能力、科研创新水平、科技开发与推广等业绩,将个人收人、福利、奖励等切身利益与工作绩效挂钩,做到多劳多得,按业绩、贡献大小的奖励分配制度和激励管理机制,形成基地管理与科研创新,科技开发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保障基地科技创新向产业转化的实现;加强队伍的建设管理,提高服务意识,自觉维护设施、设备,不断更新管理技术,一切为科研和推广示范服务,促进成果的转化速度,使基地增产、增效。

三、结语  

农业科研基地的建设与管理在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也为“三农”的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但基地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为了适应现代农业发展,更好地把科技创新、科技进步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断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并与改善民生紧密结合起来为地方提供服务,为“三农”发展服务,科研院所需不断探索农业科研基地的建设管理与发展模式,在运行的实践中不断加以改进完善,使其功能不断完善,结构不断升级优化,真正成为农业科技成果的“孵化器”,更好地为我国农业科技的发展服务。

第8篇:科技创新的问题范文

一、农科类高校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立项意义

当今社会飞速发展,现代科技技术日新月异,从选课题开始,就开动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启发,学生通过大量查阅文献和参考资料,发现领域内的科研动态和前沿热点问题,对研究课题会产生不同的思路和想法。通过制定方案、撰写申报书、全程参与实验、总结汇报这一系列活动,可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团队精神、创新意识,这对学生而言是一种创新理念的培养过程。对于农科类高校科研项目,学生不仅要对专业知识充分了解,而且还需积极参与生产过程,如农作物种植,包括育苗、移栽、施肥、植保、收获等环节,理论联系实际,才能有效促进项目的实施,这也是创新理念的实施过程。这种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不仅让学生走进生产,融入生产,对农业生产有充分的认识,而且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优秀的实践创新计划项目可孕育出一系列高科技、高效率产品,可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帮助农民增收,对指导农业生产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二、农科类高校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团队凝聚力差,对创新项目理解不够

刚入校的大学生甚至高年级的学生由于未完成高中向大学阶段生活学习观念的转变,思维不够活跃。特别是对本专业知识了解匮乏,学习盲目,目标不明确,因此,对大学生实验创新计划的立项意义理解不够,创新团队组织起来较为困难,参与人员数量较少。

(二)文献查阅量少,未能发挥创新主体作用

大学生实验创新计划项目的方案制定,直接决定着项目执行的成败,需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但个别同学不会进行文献检索,或者直接拿着论文照搬照抄,或完全依赖指导教师,都未能充分发挥学生作为创新主体的主观能动性。

(三)后期参与积极性低,项目实施不顺利

第一,学生后期面临着各种考试、学习及实习等,往往无暇顾及。第二,农科高校的科研课题试验内容前期多数在农村田间地头进行,学生参与积极性降低。第三,较低的经费资助比例和资助金额,无法保证项目各项指标的顺利完成。

三、对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优质高效完成的几点建议

(一)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提高学生的重视度

高等院校教师大部分都承担了科研项目,学校可定期聘请相关教师开展课题报告,如华中农业大学每周一次的“狮子山讲坛”,营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让学生对科研有充分的了解。同时也可邀请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为学生介绍创新性实验的意义,或组织参与过的创新团队学生开展经验交流,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重视度。

(二)鼓励教师投入精力,保证实验计划实施效果

为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部分农业农业高校试运行了全员导师制度,即每年新生入学都给学生指定导师,目的是让他们入学伊始就对专业知识有最初的了解,能参与教师们的科研课题。这为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的实施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平台。学生应该从项目的选题开始就与教师紧密联系,了解实验室的配备条件,预测项目的可行性,保证项目顺利实施。高等院校也应该对参与指导教师在教师工作量计算及教学考评上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提高教师的积极性,鼓励他们投入更多的精力参与实践教学。尤其是专业课教师长期活跃在生产第一线,比较了解学科科研动向和生产实际,又具备很强的科研能力,指导学生可保证实验项目的实施效果。

(三)建立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的评审、监督和奖惩机制

第9篇:科技创新的问题范文

论文摘 要: 创新大学课堂教学,实施综合化教学改革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命题。“基于问题的学习”教学为此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本文结合pbl的理论基础与特征,对《心理学研究方法》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及其实践探索进行阐述。 

 

一、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心理学研究是一种以经验的方式对心理现象进行科学探究的活动。从历届学生毕业设计的情况看,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综合设计能力欠缺,问题意识欠缺,创新能力严重不足。比如,将随机抽样等同于随便找被试,将心理学研究的方法等同于问卷法,不知道如何阅读心理学文献等现象并不少见,能自主发现研究课题进行毕业设计的更是凤毛麟角。目前,已有教材主要以心理学的科学研究过程或心理学研究方法学为主线,理论阐述过多过细,内容晦涩难懂,实践环节不够深入,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反而成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深造的心理阻力。因此,实施综合化课程教学改革,培养问题意识、批判意识和创新能力,促进综合性知识理解和应用等已势在必行。 

二、基于pbl教学的基本特征 

“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以下简称pbl)是西方大学教育中广泛运用的一种建构主义教学思路,最早源于西方医学教育实践中,并以解决学校教育与未来工作实践之间的分离现象为原动力。随着研究和应用的不断深入,pbl越来越成为“提升学生为中心的、多学科教育和终身学习的专业实践,构建整合的专业发展课程的核心”[1]。从教学角度看,pbl提供了这样一种思路: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问题情境中,通过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一系列心理——社会历程,使学生掌握灵活的知识基础,发展高层次的问题解决技能、合作技能和自主学习品质。其显著特征可以概括为“以问题为导向的经验学习”、“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自主学习”和“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学习”等三个方面[2]。有证据表明,pbl教学在促进综合性专业知识、合作学习、问题解决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均具有良好的效果。 

三、基于pbl的课程教学改革的初步探索 

《心理学研究方法》是应用心理学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是理论性和操作性均较强的课程之一。近十年来,国内学者对pbl的认识逐渐增多,绝大多数文章以pbl在具体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为主,侧重介绍pbl实施的具体步骤和相关经验;少数理论性文章则围绕pbl的流程、步骤或个别要素进行论述,好像pbl是一种可以按照既定流程或工序加以实施的教学工具,这其实是有悖于pbl的初衷的。在实施pbl教学改革过程中,我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只有与特定文化背景和特定课程内容相结合,pbl教学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从目前学生反馈情况看,比较有效和值得倡导的做法有以下几种。 

(一)更新教学内容体系,强化实践环节。 

在全面分析国内权威教材的基础上,除“pbl课程导论”与“课程总结与测评”外,我将《心理学研究方法》内容体系重新调整为理论和实务两大大模块,前者包括“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历史与体系”、“心理学研究的性质与伦理”、“心理学文献的批判性阅读与评析”、“从研究思想到研究假设”等四个主题,后者包括“访谈研究设计的理论与技术”、“观察研究设计的理论与技术”、“问卷研究设计的理论与技术”、“实验研究设计的理论与技术”和“质性研究设计与方法”等五个主题。其中,除了“心理学研究的性质与伦理”部分外,各个主题均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践环节的训练,如撰写文献评析报告、拟定研究主题、编写观察记录表、访谈提纲、调查问卷和实验设计等。 

(二)将学习回归课堂,将课堂回归学生。 

大学课堂教学中究竟应该发生什么?这是pbl教学过程中贯穿始终的问题。在pbl教学中,将学习回归课堂,将课堂回归学生,意味着大学课堂既不是大学教师自我展示或自我陶醉的场所,又不是教师寻求“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3]的过程,而是学生学习活动得以逐渐展开的具体情境;教师不再是课堂活动的主导,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和促进者。这是师生角色观念的一个重大转变。一旦教师的课堂话语霸权和权威被消解,平等、自主、合作、分享的心理场域就会形成,学生和学习活动就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旋律。 

(三)引导积极思考,鼓励合作分享。 

心理学科学研究中不乏重大的哲学或理论问题,也存在大量的不确定性。因此,引导学生在思考、质疑和分享智慧中理解基本理论问题显得十分重要。比如,在教学“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历史沿革”主题时,我引导学生对西方心理学史中各个流派的历史沿革及其代表性人物的经典实验进行回顾,通过“小组讨论—质疑—辩论—总结”等环节,梳理出心理学研究内容、方法与理论之间的基本关系:特定的研究方法总是以特定的心理学理论为依据的;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沿革反映了研究内容的改变,并始终为心理学理论服务。 

(四)从“知识”或“信息”的传递,转变为“案例”或“问题”的探究。 

pbl的本质在于为学生呈现真实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4]。真正的学习活动并不是发生在知识或信息的传递中,而是存在于真实问题的或案例的探究之中。设计问题或案例,一般要考虑以下方面:(1)问题是真实的;(2)问题是有意义的;(3)问题是结构不良的;(4)问题范围是适宜的;(5)问题应该使学生能够从团体中获益而不是受阻。比如,在讨论关于“实验研究设计的理论与技术”主题时,我首先介绍“权力会影响个体的道德判断吗?”的实验报告,通过小组内部的协商讨论达成共识,而小组之间则相互辩论而推动讨论的不断深入。通过研究案例的讨论,学生不仅掌握了实验研究设计中诸如“变量的操作性定义”、“无关变量的控制”、“随机化原则”等核心问题,而且培养了问题意识和批判能力。 

(五)从“教考分离”到“学考统一”。 

从目前看,在课程考试和评价环节中教师和学生更多呈现出一种彼此对立而非合作的关系。在pbl教学的课程总结环节,我采取分组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对本学期的学习内容进行系统回顾和总结,提出考核的重点内容、最佳考核方式及其合理权重,教师的任务则转变为实现考核目标而进行科学、合理的考题内容的设计。实践表明,这不仅减轻了大学生的考前焦虑,而且提高了学习的掌控感和自主性。 

当然,pbl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理念和思路,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需要改进之处。比如,如何合理划分合作学习小组,以避免懒汉行为和两极分化,建立与pbl适应的考核方式,网络资源的建设与利用等都是学生普遍反映比较重要的方面。 

 

参考文献: 

[1]john r.savery.overview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definitions and distinctions[j].the interdisciplinary journal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2006,1,(1):9-20. 

[2]余益兵.基于问题的学习(pbl)的若干理论问题探析[j].当代教育论坛,2011(出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