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科技进步的认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科技进步 经济增长 生产函数 科技贡献率
一、引言
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了生产总值的大幅提升和较高水准的增长率,科技进步在这其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北京市作为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无论是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和政策的相对倾斜,还是地方所拥有的大量科技创新人才,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科技创新和进步的未来走势。但我们的发展仍然主要依靠资本和人力的投入。是否在近几年了经济增长重点和方式的转变?我们的经济发展对科技进步的研究提出了新的需求。
科技进步是包括有技术改进、技术效率提高、资源分配效率提高等的一定数量的资源投入以生产出更多产品的所有因素共同发生作用的过程。广义的科技进步也可以理解为产出增长中扣除了劳动投入和资本投入的贡献份额,其他所有生产要素贡献的份额之和。Ricardo很早认识到科技进步相对于劳动投入和资本积累,在经济增长中越发重要。Cobb Douglas提出的C-D生产函数成为了测算科技进步的基础。Solow又将科学技术进步要素从其中抽离,用“剩余值法”把技术作为一种外生变量。国内学者对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研究一方面集中在定性分析上,另一方面运用相关理论进行实证检验。在全社会研究方面,殷林森对我国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做了关联研究。在区域研究方面,安宁对广东省的科技进步、资金和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行了实证分析。刘勇则用灰色关联度分析对广东和全国的科技投入对经济增长贡献进行了比较。国内学者在测算科技进步对经济的贡献上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由于样本的局限性,各地区间的数据结论并没有可替代性。北京作为科技发展极具代表性的城市,不仅掌握大量资源,更有精英人才助力,这些年来科技投入和进步是否真的对经济产生影响。本文将结合1996—2011年的经济指标和数据,运用生产函数对北京市经济增长路径进行实证分析。
二、理论模型假设
(一)模型假设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是应用较为广泛的生产函数,满足索洛模型的全部假设。因此我们可将C-D生产函数和索洛余值法作为计量模型构建的基础。主要是为了将经济增长分解为来自各要入投入的贡献。其基本函数形式为:
(二)指标选取
首先对数据进行基于数据的可得性和口径的统一性原则的收集,选取1996~2011年为样本区间,所有原始数据来自北京市统计年鉴。
1.总产出数据
选取北京市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衡量我国经济产出量的指标,用Y表示。为排除价格影响,将1996年作为基期进行调整。
2.劳动投入指标数据
标准劳动强度的劳动时间和从业人口数量均可以衡量劳动投入。基于我国数据的可得性,采用年末北京市全社会从业人数作为各年的劳动投入指标,用L表示。
3.资本投入数据
作为构成生产能力的资本存量,有涉及直接和间接生产以提供商品和劳务的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流动资产数据无法精确统计,本文采取历年北京市固定资产存量数据作为资本投入指标,以1996年为基期按不变价格进行了换算,用K表示。
三、模型估计与检验
引入C-D生产函数模型,通过Eviews软件对模型进行估计。运用广义差分法对模型进行估计可得:
对模型进行自相关检验,在给定的显著性水平α=0.05下不存在自相关,通过计量经济学检验。另从统计回归分析结果来看,变量间呈高度正相关。可得到:
四、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
对科技进步的贡献率测算采用索洛余值法。其增长速度方程为:
变形得到
该模型中,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所作的贡献为扣除资本、劳动投入增长意外的其他因素之和。a为索洛余值,三者的平均增长速度采用几何平均法。对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根据北京市1996—2011年的相关数据,相应的资本、劳动和科技进步贡献率分别为:
其中EA表示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百分比,Ek表示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百分比,为劳动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百分比。
据此计算北京市1996~2011年各要素的贡献率,结果如表1所示:
由上表可以看出,科技进步对北京市经济增长的贡献平均值为43%。较前几年的不稳定,近年来科技进步的贡献作用呈整体上升趋势。个别年份表现出来的贡献率负值并不意味着这一因素对经济增长起到了负作用,而是在测量期间某些因素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从整体来看,劳动投入对北京市经济增长的作用较小,说明讲求高效率的现代社会,更依赖于怎样增加个人产出,大部分的经济增长还是来源于资本投入。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并且离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实际上,科技、劳动力和资本之间都是相互影响和渗透的。如若没有先进的科技进步作为支撑,有限的资源则得不到合理的配置和利用,也会表现为经济增长的质量不高。北京市作为政治经济中心,国家给予的优先投入权、广阔的发展平台和充足的科技人才都给科技进步和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上表中所呈现的科技进步和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基本持平的态势也体现了北京市的增长转型。要继续保持并推动这一增长态势,还须更好地发挥科技进步的作用,也可以提高资金的产出弹性。
五、结论和建议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到,北京市经济主要依靠资本投入,科技进步的贡献程度有待提高。首先,人力资本的正向作用呈下降趋势,劳动力的投入也逐渐需要向高水平科技人才方面发展。一方面,政府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和资源在人才教育上,以达到人才资源优势的积累;另一方面,通过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广阔平台吸引国内外人才,以人才的溢出效应带动竞争,人力资本和科技进步的贡献便可相辅相成。其次,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日益增加,与资本投入同时发挥主力作用。而随着经济发展,资本投入难以单独发挥引领经济增长的作用,只有在资本投入的同时注重技术创新活动,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增加资源的有效配置,才能更大程度地确保经济增长的质量。
在以上结论的基础上,加大科技投入力度,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已成为改革重点。(1)增加科技投入的全面性。科技进步和资本、劳动力投入对经济增长本来就是相互渗透和促进的关系。科技投入更要建立多元投入机制,争取国家和地方政府的科技财政拨款,激励企业成为新的创新主体,为市场注入活力。(2)优化资源配置。北京地区拥有其它地区无法企及的资源和优势条件,这样的条件更需要构建合理的动力机制和分配机制,根据投入的不同影响合理优化,逐步实现资源的有效合理利用。(3)科技活动常态化。政府需要引导企业通过资本和人力投入手段来加大研发活动力度,并与市场需求相结合,更多地解决民生问题,使科技活动更直接和持续地推动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磊.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的互动性[J].科技管理研究,2008(09).
[2]殷林森,胡文伟,李湛.我国科技投入与产业经济增长的关联性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7(11).
关键词 科技传播;多主体;跨界沙龙;系统工程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25-0017-02
生活在当下的社会,我们无时不刻不处在科技进步带来的极大便利中:信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让我们在眨眼之间沟通世界风云;新一代生物技术,作用于从餐桌到战场的广袤领域;而在科学的发现上,“上帝粒子”的证实昭示着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新高度。科技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日益凸显,崇尚科学、传播科学成为全社会的呼唤。
互联网正在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在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互联网时代,有笑、有料的科学传播正在信息大爆炸的海洋里显得弥足珍贵。
1问题的提出
当今科学技术发展的新特点。学科发展在纵深和交叉两个纬度上不断深化。一方面在纵深的方向上,学科前沿与学科本级、普适的距离越走越远,另一方面学科间的交叉越来越多,越是在深入的领域里越是会遭遇相邻或其他学科的难题,越是在产业支撑的关键适用技术领域越是遭遇跨学科的挑战。
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李静海在中国科学院主持的学科发展研究报告中曾指出: “在前沿研究方向、新兴学科领域,学科间交叉融合的趋势日益彰显”、这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趋势将更加明确。”针对学科发展当前面临发展不协调、文化和制度环境建设亟待改善等困难,李静海提出“应统筹规划,努力推动学科体系的协调发展,开拓创新,发展支撑新兴产业的学科体系”的对策。以人为本,培养造就勇于创新的学科队伍,并切实提升科技开放与合作水平。
科学技术发展的新特点,决定了科技开放与合作的现实需要,也让更广泛意义上的科技传播,成为科技发展的必要和制约力量。
尤其在学术界和产业界之外,从传播受众到主流渠道的消息源,还深受传统人文思维模式的影响,崇尚科学理性、尊重创造创意的浓厚氛围还有待进一步形成。公民社会是理性社会。以科技视角关注社会文明,以科技传播培育社会文明,是产业进步所需要的学术理性,是社会进步所需要的主旋律。党的十明确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对科技创新驱动科学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三中全会决定也进一步提出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在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历程中,必须充分发挥科技生产力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作用。而与此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科协有关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公众对科学技术信息感兴趣的程度比欧盟、美国、日本还高,但同时获取科技信息的渠道显得单一、肤浅和简单。公众一方面对科技信息的敏感度高,另一方面科学素质水平偏低。
学术界和产业界自身也难免受害其中:在国际金融危机和全球治理格局的新形势下,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挑战近在眼前。面对日益发达的科学技术,我国科技界存在一个追赶者所必须面对的困难: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原创性科技成果少,关键技术自给率低;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没有真正确立,科技评价导向不够合理、科技工作者被尊重状况堪忧等。
普遍、有效的科技传播越来越成为科技发展、产业进步和社会和谐的紧迫任务。
2汽车科技的启示
在时空的四维空间里,汽车不仅让人们走得更远,更改变了传统的生活方式。而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的影响,在当下更深刻地在汽车领域里得以体现,并通过汽车更深刻地变革着世界原来的模样。
一方面,汽车通过电子、通信、与互联网技术手段,实现更高智能,甚至无人驾驶。
实际上目前已经出现许多辅助驾驶系统,广泛应用在汽车上,如自动泊车,可以自动感知驻地信息,自动倒车入库自动泊车;碰撞预警,感知碰撞危险,自动刹车;智能空调,通过检测人皮肤的温度来控制空调风量和温度;智能悬架,自动根据路面情况来控制悬架行程,减少颠簸;同时基于互联网海量数据的各种信息服务也开始在车载终端中海量开发。汽车智能化前景广阔。
另一方面,汽车也据依这些技术手段,对外环境和人车本身产生更安全、更便捷的影响。改善人车空间,改善交通环境,创新汽车生活新方式。大数据的地理基础信息及其实时交互的服务开发,是汽车厂商开发智能汽车的外环境。智能汽车实际上是智能汽车和数字化公路、数字化设施组成的系统。目前国际上数字化外环境的条件也还不充分,“车联网”作为近两年兴起的“物联网”思维的新领域,在主要的发达国家也还没有实现重大突破。令人鼓舞的是,目前在数字化地理信息的基础设施上,在实时定位导航领域,中国有了自己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可以预期在汽车这一移动载体的领域,北斗――这一中国自己的外环境系统将大有可为。
尤其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比亚迪的双模电动车已经在深圳的出租车市场上实现市场化盈利。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最近在2014年中国汽车产业发展论坛上指出,“我国电动汽车在科技进步、产业发展的进程中,与国际间的科技合作越来越紧密,相互之间的差距也越来越小。目前国内新能源汽车技术输出和产品输出越来越多,部分品牌电动汽车和关键零部件的技术性能正在走向世界前列”。可以设想,未来我们的私家车生活将直接与国家电网的技术进步与国际能源产业的格局,密切相关。
毋庸置疑的是,在未来的科技发展中,汽车业与能源化工、通信业、软件业,以及汽车学科与材料学科、环境学科、交通学科等的交叉融合将越来越紧密,一个更加开放的汽车业,将是唯一的选择。而在汽车科技的传播中,我们看到在以汽车厂商及其零部件体系厂商主导的市场化传播的同时,有关研究院所、传媒机构和车迷机构的传播,更是因为贴地气、少推销而更深入人心,更对科技的进步和普及推波助澜。
3从汽车科技的传播显见,科技传播是系统工程。
1)科技不是象牙之塔的专利,而应该是降落凡尘的天使,服务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同时,“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2)只有深入把握科技与经济、科技与文化、科技与社会的融合,科学有效地表现科技进步与社会进步的高关联性,才能在科技事业发展的同时,推动经济社会全局的发展;
3)科技传播是系统工程,要尊重科技进步的累积性,尊重科技创新的生态、规律。多维度、多主体来表现科技进步。
多主体参与科技传播模式、渠道、内容和手段创新
科技传播是弥足重要的一环。经过多年来的高速发展,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开始转换到结构调整和转型发展上来。科技创新是创新驱动战略的有力引擎。一些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包括环境保护、落后产能、传统产业的升级以及在新型产业领域的布局等,包括社会治理、民主政治等,都需要科技进步的支撑乃至引领。通过传播科技,使科学精神、科学文化渗透到各行各业、各个社会阶层,为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提供科学思维、科学态度的借鉴,推动创新驱动的科学
发展。
唤起全社会关注科学的热情,呼唤多主体参与面向产业支撑的科技传播,无疑是对当前科技传播体制机制的必要继承和创新。
3.1模式:多主体参与的跨界沙龙模式
基础科学的领域固然阳春白雪,应用科学和技术的领域,更体现科技与经济的融合,其中新兴科技产业,尤其体现科技与社会的关联性,是更具艰苦挑战的领域。在当前转型期的中国,国民经济综合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科技传播面向产业支撑面向经济转型的导向尤其重要。
多主体参与,在于切实把握科技与经济、科技与文化、科技与社会的融合,科学有效地表现科技进步与社会进步的高关联性。
跨界沙龙,在于以“沙龙”的宽松、灵活形式,容纳各学科自身学术的“严谨”和学科间交叉的“跨界”,引领社会对于科技发展和产业进步的各种思潮,释放一种开放的、逼近真理的学术/产业融合生态。
3.2渠道:传媒、学界、产业界
面向高端人群和未来知识阶层的科学普及。
传媒界是传播科技新知、发挥科技力量的重要力量。丰富的受众资源和国际国内影响,决定了其作为科技传播主渠道之一的重要地位。
学界,是未来的知识阶层,未来社会的主流影响力来自
他们。
产业界,是现代科技进步的重要主导力量,尤其在技术的领域。
必须站在全球的高度,追踪世界科技进展,有对人类进步以及对产业安全、国家形象、科学道德的丰富积累和敏锐认识,从而发挥中国科技队伍的优势,做有担当、有影响的科技传播。
必须和科学家交朋友,赢得科学家的信任、理解和配合,从而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
必须从产业中来,这是我们科技传播贴地气、见实效、切实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的可持续之道。
3.3内容
3.3.1内容平台的构建
以话题构建内容平台。
聚焦热点、焦点话题,提炼经济建设、生态建设和社会建设进程中的科技元素及其科技进展,构建内容平台,以求整合科技界共识,形成面向公众的科技传播。具体的话题,可以结合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布局和科技进展展开,需另文说明。这里不再做具体的展开。
3.3.2互联网工具平台的构建
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探索世界的另一只手。互联网工具平台的构建必不可少,当然这是另外一个专项的工作这里无需具体展开。
3.4手段:“学科之旅”系列传播活动
3.4.1 综述
科技回应社会热点,服务全民科学素养的提升
学科贡献服务产业发展。相关学科提炼科普能力,培育社会理性、产业理性,服务产业经济发展
科技专家资源交流整合,传承有序,创新学科教育与交流,拉近学科与实际距离,缩短科技工作者入门周期
“学科之旅”活动是产业进步所需要的学术理性,是社会进步所需要的主流舆情,是科技服务社会的服务创新和传播创新,使学术界提炼核心能力创新科技教育与交流的科普传播创新。是以科技传播的创新,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3.4.2主要内容
“学科之旅”系列科技传播活动,针对经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建设进程中,公民社会对消费、生产、以及科技发展的热点、焦点关注,整合科技界共识,通过传媒互动,为公众带来开放式的理性解答,凝聚起产业各领域、社会各界科技驱动创新发展的共识。并通过与博物馆机构、科技社团、教育、企业等机构的协作,以学科共识、科技前沿为亮点,以对标博物馆展陈、以及消费前沿、热点为辅助,传播科学理性,培育科技文明,涵养经济社会科学、理性的水土,弘扬科学精神。
包括话题组织(含社区互动,互联网调查)、调查研究、形成沙龙主题报告、专家邀请、场地落实、观众组织、媒体组织、舆情监测、活动总结提高等环节。
3.4.3活动目标及预期成果
1展示理念和主题
展示理念是整个新馆内容建设的基石,而展示主题则是新馆的灵魂,决定着建设什么样的新馆,决定着新馆未来的发展。本文不对如何确定展示理念和主题进行详细阐述,只对新馆的展示理念和主题提出参考意见。
1.1展示理念
新馆展示理念为“体验科学、启迪创新、促进和谐”[1]。
体验科学——营造从实践中学习科学的情境,使公众在参与、互动过程中体验科技的美妙与神奇,激发其对科技的爱好与追求。
启迪创新——展示科技创新历程,让公众在探索与发现的过程中,感悟科学、启迪智慧,培养创新意识。
促进和谐——宣传科学发展观,揭示人与科技、自然、社会的关系,传播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1.2展示主题
新馆展示主题为“梦想与科技”。该主题旨在通过对人类科技文明的体验,反映科学发展对人类社会持续进步的意义。它不仅突出了科技特点,更带有浓厚的人文色彩;不仅强调科技进步,也强调以人为本;不仅表现了科技发展的原动力,也寓意着人类社会的命运、前途与科技密切联系,突出了提升公众的科学素质。
2展示内容框架
新馆可设置“基础篇”、“历史篇”、“方法篇”和“生活篇”等四大主题板块[2]和“福建地理”专题板块来反映展示主题与我省的区域特色。
2.1基础篇
科技的进步需要基础,在21世纪知识爆炸的信息社会里,所谓“基础”已经不限于一条条具体的物理、化学、数学等学科知识,而是大众对客观世界和人类社会的整体认识。因此,应打破以往的模式,大胆创新地将基础篇分为“物质世界”、“能量天地”、“信息时空”三个部分,从具体到抽象来呈现一个现代人应该掌握的科技基础知识。
物质世界——我们生存在一个物质组成的世界里,宏观大到宇宙,微观小到电子,各种各样的物质形态和形形的运动状态,激发人类无尽的探索。
能量天地——能量从哪里来?会不会消失?人类如何把能源变成自己需要的各种能量?能量是如何转换的?能量天地将一一呈现这些问题的答案。
信息时空——宇宙赋予人类一个物质的时空,人类在其上又创造了一个信息的时空,当两个时空叠加在一起时,奇妙的事情就发生了。
2.2历史篇
与人类社会一样,人类科技也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正是因为科学技术的年年更替与创新,我们才拥有了今天的世界;正是因为科学思想的代代相承,人类发展的指针才永远指向美好的未来。历史篇将分为“科技回眸”、“华夏生辉”、“行业记忆”三个部分,从宏观到微观、由远及近地展现科技与社会、与人文的历史联系。
科技回眸——作为地球上拥有最发达大脑的物种,从砍凿第一块粗糙的石器起,人类就开始在科技领域孜孜不倦地前进了。对世界科技史的一次回眸,透过如烟往事,看见科技精神与智慧在闪亮。
华夏生辉——中华民族是一个具非凡创造力的民族,对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进步都有着具有重大影响。对中国科技史的一次回眸,感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
行业记忆——古老行业的消失,经典行业的转变,崭新行业的兴起,在各行各业背后,科技像一只无形的手,移花接木,点石成金。
2.3方法篇
科学的方法是实现梦想的途径。掌握了科学方法,就获得了探寻科学宝藏的工具。有了工具,梦想触手可及。方法篇将分为“异想天开”、“自然睿智”、“数字疯狂”、“经典实验”四个部分,分别介绍假说与实证、观察与仿生、计算与推演、试验与实验四种常用的科学方法。
异想天开——人类从来不缺乏奇思妙想。是真理,还是荒谬?找到证据,或许只是时间问题。
自然睿智——自然的无穷智慧千百年来启发人类灵感,带着一双慧眼和一颗恒心,人类以实践向自然致敬。
数字疯狂——从写满了公式和数字的纸堆里,诞生了人类最伟大的发现——相对论、量子论……每个人并不一定都能深刻了解这个过程,但每个人都将体会到其间的智慧与艰辛。
经典实验——在著名科学家的带领下,体验或声名显赫、或构思精巧、或经历坎坷、或妙手偶得的经典实验。
2.4生活篇
科技的目的是为人类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生活篇将分为“人体健康”、“运动科学”、“食品安全”、“数字生存”四个部分,从人类生活的大环境、人体自身的健康到科学、合理、先进的生活方式,层层递进地展开科技与生活的关系。
人体健康——健康,人类近年来关注的热门话题,也是全人类不懈追求的目标。全新的健康理念将成为改善生活品质的科学指导。
运动科学——五花八门的运动建议是不是都有科学依据?不同的人需要哪些不同的运动呢?本单元让公众做一个既能“知其然”,也能“知其所以然”的现代运动达人。
食品安全——人类在希望的田野里播种着永不饥饿的梦想,却常常会经历食品安全的梦魇,尤其是近年我国食品安全备受责难时,我们该何去何从?
数字生存——仔细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发现一个数字生存的时代已经悄然来临。通过种种神奇的体验,依稀看到未来的轮廓。
2.5福建地理
我省独特的丘陵生态资源和丰富海洋文化,古代的各种科技和制作工艺,当今的海西科技发展等都应成为展示亮点。“福建地理”专题版块将分为“特色生态”、“富饶资源”、“领先科技”三个部分,从生态、资源等方面展示科技与福建社会进步的关系。
特色生态——绵延的武夷山脉,富庶的闽南风光,宽阔的海洋,在家乡山水间遨游,将更激起爱我家乡的热情。
富饶资源——茂密的森林,百余种的矿产,丰富的海洋资源,养育着八闽儿女,给八闽儿女带来无尽的福祉。
领先科技——水运仪像仪、航运等古代科技在中国科技史留下了浓重一笔,材料、信息、石化、制造、医药、动漫等产业将为海西建设再添辉煌。
3展示特色
以“基础-历程-方法-生活-福建”的展示主线,打破了当前国内科技馆建设内容框架雷同,科普目标和群体单一的问题,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3.1主题鲜明
“梦想与科技”的主题突出了人类的梦想与科技进步的关系,突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以及科学发展观对人类文明进步的意义。这个主题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其内涵比较容易掌握,容易发展。
3.2理念新颖
突出展示科技创新在改变人类生活、创造先进文化、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作用,揭示科学技术的本质功能和作用,让公众了解科技发展是一个不断探索、创新的过程,帮助公众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3.3富有创造性
打破国内大部分科技馆按学科分类的模式,而是以一个现代人对客观世界和人类社会的整体认识进行分类,不仅关注了基础,注重历史方法和生活,而且对当前生态环境恶化予以特别的重视。
3.4内容丰富
展示内容涵盖了生态、生命、能源、环境、材料、信息、工业、农业、健康等现代科技的众多领域,包括人类科技进步的各个方面,体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以及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理念。
近年来,我镇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按照“抓经济、靠科技,抓科技、促经济”的原则,坚持把科技创先的重点放在人才上,以加大投入为启动点,以技术创新为着力点,全面实施“科教兴镇”战略,网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经济增长方式开始从粗放型向集约型、效益型转变,科学技术在加快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下面将两年来我镇科技进步工作汇报如下:一、深化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认识,加快推进科技进步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能否实现镇域经济跨越式发展,关键在于科技进步程度。作为科技进步的行政推动力,不断强化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认识,注重发挥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两年来,我镇始终将科技工作作为政府工作重点列入议事日程,调动班子成员积极性,发挥政府班子集体力量,明确主要领导、主要部门职责,做到科技与其他各项工作同部署一起抓。在发展实践中,我们进一步深刻认识到,我镇农业土地资源有限,增收幅度不大;工业经济缺乏新的增长点,后劲不足;林业资源还没有得到有效开发,面临这样的困难仅依靠量的扩张无法实现跨越式发展目标。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要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紧紧依靠科技和人才,坚持实施科技兴镇战略,走内涵发展之路。几年来,镇班子成员先后就我镇的重点产业和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开展了专题调研,并赋予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发展思路新的内涵。在处理关系镇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时,还注重发挥科技顾问团的重要作用,认真听取专家顾问的意见和建议,做到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近两年来,先后科学地作出了加快农业综合开发进程,对集镇实施整体经营开发,规划农副产品深加工基地,制定工业经济发展优惠政策,这些工作已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二、认真落实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深入实施科教兴镇战略
1、以科学的发展观念部署科技工作。一是在研究确立全镇经济发展战略的同时,坚持将“科教兴镇”贯穿于发展经济的全过程,确立了向科技要质量,以科技增效益,用科技求发展的工作思路。二是镇人民政府每年召开三次以上办公会议,专门听取科技工作汇报,研究部署科技工作,及时、有效地解决科技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三是建立健全党政领导目标责任制。始终将科技工作列为重要议事日程,镇人民政府每年与分管领导落实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明确职责,强化落实,严格考核,形成了全镇抓科技的良好氛围。
2、以项目实施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我镇始终把科技项目作为带动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积极论证、严格筛选,认真实施。同时坚持多渠道争取项目资金,努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3、以企业和农村为重点加强科技示范推广。在科技向经济转化的过程中,我们坚持面向企业和农村,建立科技经济一体化的有效机制,积极开展技术创新示范,推进了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一是狠抓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近年来,把先进的农业种植技术和农作物新品种传授和推广给农民,提升了农业生产经营的档次、科技含量和产量。如推广较为成熟的**片马铃薯、西红柿等项目。西红柿、马铃薯实现农民人均增收103元。目前,全镇农业科技覆盖面达到90%以上,农作物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99.1%,农业已开始由粗放型向科技型、由数量型向效益型方向跨越。二是确立技术创新示范户,做好带头作用。如**村的三元杂仔猪生产基地,就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也带动农民养殖的积极性。
4、加大科技投入增强科技发展后劲。为了增加科技投入,我们通过各种渠道,千方百计争取经费,保证科技工作的正常开展。一是镇人民政府每年坚持把科技三项费列入预算盘子,优先考虑,重点保证。两年来,我镇科技三项费均达到当年财政预算支出的1%以上。二是制定优惠措施加快科技进步。如20xx、20xx年为了鼓励农民进行生猪养殖,在动物防疫方面就采取政府多头财政投入的措施,减轻村民的负担。
5、大力加强科技队伍建设。始终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围绕特色产业开发,采取综合与单项、骨干与普及、课堂与现场、项目与生产四结合的办法,开展科技培训,提高科技进步程度。一是建立科技人才库,大力实施乡村干部“素质工程”,编制了乡土人才登记册。同时,还采取组织科技人员到村组示范、参加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对专业技术人才的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使现有人才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得到提高,成为留得住用得上的专业人才。
关键词:小学教育;科技教育;素质教育
目前国际经济和科技竞争日趋激烈,各个国家都会面临各种新的挑战,这些挑战归根结底都与各个国家的国民教育密切相关。小学生是国家的未来,面对科技的快速发展和激烈的国际竞争,他们能否适应新的挑战是关系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大事。因此开展少年儿童科技教育,应培养少年儿童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小学教育的发展现状要求
传统的小学教育往往忽视学生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能力的培养,不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导致学生重知识、轻能力,重识记、轻实践,重模仿、轻创造,重答案,轻探索等,这与素质教育的要求是相悖的。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科技教育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最重要的教育过程、教育途径和教育方法。科技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实施科技教育就是要从培养科技创新精神入手,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核心,带动学生整体素质的自主构建和协调发展。从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帮助学生树立乐于探究、敢于实践的精神,这是学校教育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型人才方面肩负的特别使命。培养少年儿童的科技素质是顺应时代的发展,是面对全球的现代科技革命的历史性抉择。因此,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教育应在承认教育的继承功能的同时,强调学生的创新和发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培养综合性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对小学教育的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社会中各产业部门,对其从业人员的科技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人们会学习,能创造,可以灵活解决问题,能熟练掌握操作技术等。这样的人才都是需要依靠教育的培养才能获得的,一旦教育脱离为现实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的根本目标时,培养出来的缺乏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和技能的人是很难适应现代生活的,因此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培养综合型、创新型人才。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想实现科教兴国,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也必须“从娃娃抓起”。所以小学教育不仅要教给学生具体的科学知识,更要注重对学生科学的研究方法与探究精神的培养,探究是连接教学与科学的桥梁,是创新意识的灵魂。通过引导学生的探究活动,可以使学生掌握思维的策略与技能,减少对知识细节的硬性记忆。只有这样,我们的基础教育才能真正培养出适应新世纪的创新型、综合型人才。
三、抓好青少年儿童的科技教育是促进科技进步的奠基工程
青少年儿童正处在快速增长知识的特殊时期,同时也正处在智力开发阶段,对新事物最敏感,也最容易接受新知识。教育则要抓住青少年儿童学习的黄金时期,从小对学生实施科技教育,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参与科技活动、实践创造的信心和兴趣,还能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在科技教育中挖掘学生的潜能,尽可能使每个孩子都能得到充分发展,为学生的优化成长奠定基础。青少年儿童在学生时代养成了勇于创新、敢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将来必然会在社会上、工作中传承并发扬这种精神,为我国的科技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的科技进步,因此可以说抓好青少年儿童的科技教育是促进科技进步的奠基工程。
四、大力开展科技教育,旨在培养少年儿童的科学素质
对青少年进行科技教育,其目的不只是让学生制作出科技作品,或是在科学竞技比赛中获得名次,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科技技能和创造能力,这才是完整的科学素质。所谓科学素质,是指从小养成的、不断发展的、最基本的但又是终身起作用的科学素养和心理品质。因为一个人的科学素养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只有从小抓好学生的科技教育,才能增长他们的科技知识,培养他们的科技素养,在科技教育活动的过程中逐渐养成一种习惯,形成一种意识,培养一种精神,能使一个人终生受益。学校可以引导学生广泛接触社会、大自然,感受科学的伟大,主动探索科学的奥秘。还可以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和爱好,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让学生从知、情、意、行等各方面都得到锻炼和提高,培养良好的科学素质。这不正是社会的需要,教育的根本目的吗?
提及教育,小学教育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能为人的一生打下全面的、坚实的基础。在新时代背景和发展形势下,开展青少年科技教育,培养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因此,在少年儿童中大力开展科技教育,利在国家,利在社会,功在千秋,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徐跃.小学教学现状与改革方向[J].消费导刊,2007(4).
我国科技奖励制度始于上世纪50年代,尽管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正逐步走向健全和完善,但相对于发达国家起步较晚,在实践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因此,1999年国家对科技奖励制度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1)设立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贯彻少而精原则,提高奖励质量;(3)调整奖励的等级和数量,增大奖金额度;(4)加强对社会力量设奖的管理。改革后的科技奖励制度取消了以前不同行政层次的重复设奖现象,强化了奖励的质量,扩大了奖励的社会影响,加强了奖励对科技进步的促进作用等。但对整个奖励体系和广大科技工作者而言,还是有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的必要性。尤其是2004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和200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的空缺更是反映出我国科技奖励体系中存在着较多的矛盾和问题。
科技奖励制度的矛盾和问题
奖后衍生待遇反差巨大
奖后衍生待遇的巨大反差主要体现在政府设奖与社会力量设奖之间,即政府奖与民间奖之间。虽然科技奖励制度改革的一项基本内容是加强对社会力量设奖的管理,但直到现在,民间奖励依然游离于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公众的视线之外。每年春天我们都会把最关注的目光投向国家最高科技奖的公布,而对何梁何利基金奖、求是奖等则只有部分科技工作者知晓。获得国家级甚至省部级的政府性奖励一般都会带来“奖生奖”的现象,即衍生出许多新的效益:晋升职称、工资提档、住房分配、头衔晋级等等。这已经成为非常普遍且公认的规律。但是民间奖的获得似乎是一次性的,很难产生奖后派生待遇,有时甚至在履历表和职称晋升填写的表格中不予承认。做个非精确类比,如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尽管获奖者首次直接得到的奖励经费仅为9万元,但获奖者在回单位之后有可能再次获得单位为获奖而再奖的上百万元经费(当然,其中一般包含科研经费),更不用说其它的晋升职称等待遇了。但是如果获得的是一项9万元的民间科技奖励,那么这项奖励几乎不可能衍生出后面的百万科研经费等待遇。政府奖的权威性以及衍生出的奖后派生待遇与一次性的民间奖之间形成了巨大的反差,由此导致民间奖和政府奖在整个科技界和社会公众视野中处于极不公平的地位,这对于调动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拓宽科技经费来源的渠道以及科研体制走出行政干预圈等都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影响。
评审周期与评审程序不对称
我国目前很多的奖励总是注重于近年的新成果,有些奖项甚至有明确的时间规定:前一年度或近几年之内的成果,其时效性很强。其实,重大的科学发现和理论是对原有理论成果的修改、发展和突破,有时甚至是与原有范式完全不同的新范式,库恩的科学革命结构模式提出了科学的发展是经历着:前科学常规科学时期反常和危机科学革命时期新的常规科学反常危机新的科学革命……的反复推演。所以,新成果的学术价值常常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认识和实践应用才能得到同行及社会的承认。孟德尔的遗传定律经过35年后才被人们发现和承认;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刚发表时,能看懂的科学家寥若晨星,以至于爱因斯坦在和著名的喜剧大师卓别林见面时慨叹:“您真是伟大,全世界都懂您的作品并且为之而笑。”因此,科技奖励的评审周期应该坚持延迟评审。
相反,评审程序是一个审定过程,应该讲究时效性。近年来国家科技奖励工作的评审程序一直在不断地调整和简化,但整体而言还是较为繁琐,而且没有走出行政干预的阴影。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规定,国家科学技术奖候选人的推荐者是:(1)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2)国务院有关组成部门、直属机构;(3)中国人民各总部;(4)经国务院科学技术行政部门认定的符合国务院科学技术行政部门规定的资格条件的其他单位和科学技术专家。从这里可以看出,国家科学技术奖候选人的推荐者都是行政所属单位,专家也必须是经过行政部门认定的。这种推荐制使我们的奖励工作过多地受到行政中心主义的干扰。一旦受行政部门的干扰,其评审时间与程序就容易被延长并变得烦琐。
评审周期的时效性与评审程序的繁琐形成了科技奖励中不对称的一种主要矛盾。只有解决这个矛盾才能避免奖励对象的错位,并且使真正有价值的科学成果不被埋没。
普遍性与稀缺性的矛盾难以化解
科技奖励的原则是普遍性,只要是有价值和有进步的成果都应该受到表彰,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奖励的价值在于其稀缺性,即要注重奖励的质量,在于精而不在于多。因此,普遍性与稀缺性构成了现行科技奖励中一个二律背反的难题:现代科技成果大多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而且新成果的发展速度超过以往任何时代。按普遍性原则,奖励成果不应该有名额和数量的限制;按稀缺性原则和科技奖励的功能,如果不受数量的限制,人人有份,奖励将失去含义,就连著名的诺贝尔奖也有名额的限制。科学社会学家朱克曼说:“尽管关于每个领域不能超过3个获奖人的规定(指诺贝尔奖)有助于保持奖金荣誉和金钱价值,但它与当前科学生活的重大实际不相适应。现在,不仅所有科研项目大部分是共同努力的结果,而且在合作当中的主要促进者有时不止3人,因此,往往难以从一些合作者当中指出谁的贡献最大。”普遍性和稀缺性的矛盾是整个科技奖励的共同问题,在我国科技奖励制度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注重成果奖,人物奖匮乏。评奖过程中更多地注重科研成果与项目,这不仅表现在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中,更多地表现在各省部级的奖励系统中。这种以项目、课题及成果为核心因素进行评审可以减少因署名、合作单位等问题带来的困扰和矛盾,表面上似乎也可以化解普遍性与稀缺性的矛盾,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尤其是在激发科技人员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方面发挥不了正常的功能导向作用。推动科技进步的重要因素是人,是科学大师和科技精英,对典型科技工作者实施个人奖励是最有效的激励措施。而且,对成果进行评奖容易造成科技奖励泛滥的情况,尤其是在省部级科技奖励体系中。同一成果获奖,只要是参与者都有一本获奖证书,于是就出现了我们经常见到的同一获奖证书的几种甚至上十种不同版本,其中唯一的区别就是获奖者的名字不同。这种以成果奖为主的奖励形式不仅不能化解、反而会加深科技奖励的普遍性与稀缺性的矛盾,最终挫伤科技工作者尤其是科技精英的积极性,影响科技奖励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的发挥。
充分发挥科技奖励的激励作用
调控奖后衍生待遇 适当提高社会设奖的地位
获奖本身就是对科技工作者已做出成就的承认,因此它不应该再衍生出更多的奖后派生待遇,“奖生奖”的现象和对奖后派生待遇的获取容易使科技工作者陷入功利主义圈子中。当然,适当将获奖作为一项评价指标是无可厚非的,但这不应该在政府奖与社会奖之间出现巨大反差。因为科技奖励制度不同于经济制度,与社会意识形态没有非常直接的联系,不需要特别强调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区别,而且社会性奖励在科技史上发挥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例如,如果没有洛克菲勒基金会提供的资助和奖励,居里夫妇和贝塔朗菲都没有机会实现他们的学术旅行。
调控好奖后衍生待遇的反差问题,首先要对奖后派生的待遇实行适当的控制,防止“奖生奖”现象;其次是使社会奖项与政府奖项同样可以作为获奖者业绩考核的依据之一;再次是要提高社会奖的地位。社会奖的评审和颁发往往是由专业性的学术团体或基金会组织的,因此,提高社会奖的地位不仅有利于科学共同体内部的交流与合作,而且能扩大科技经费来源的渠道,对解决我国科技经费短缺、来源不广的现状非常有益。所幸的是,社会奖项的设立者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他们往往通过首先奖励著名科学家来提高自己的声望、获取高标准的声誉。例如,首届何梁何利基金奖就是颁发给了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黄汲清、王淦昌、王大珩。
建立行业评审协会 走出行政干预 坚持延迟评审
虽然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是由各行业的专家组成,但他们仍然是隶属行政单位并且在评审过程中也要受到行政部门规则的约束,不能完全实行“学术性评审”。而对科学家而言,获得科学共同体的承认是最大的奖励和财富。科技奖励的评审委员会不应该是行政所属而是各学术团体、共同体协会。因此,建立行业评审协会、走出行政干预是我国现行科技奖励重要的措施之一。
对科技成果坚持延迟评审是合乎人类认识和实践规律的,也是和科学技术的不确定性及发展后果的不可预料性相适应的。诺贝尔奖是遵循延迟评审的,虽然在诺贝尔的遗嘱中写明要将奖励授予“前一年为人类做出最大贡献的人”。但据统计,1901年到1980年间,诺贝尔获奖科学家从做出重大发现到获得奖励的平均间隔时间为13.85年,其中间隔5年以上的高达86.26%。即便这样,诺贝尔奖史上也出现过“最伤心的错误”,这就是将192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发给非比格和他的“寄生虫致癌”学说。因此,只有坚持延迟评审才能确保科技奖励的准确性和严肃性。建立行业评审协会、邀请海外专家实行“开门评审”、走出行政干预、简化评审程序和调控评审透明度并坚持延迟评审是我国科技奖励中应该坚持和实践的具体对策。
自主创新是提升科技水平和经济竞争力的关键,也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致力于建设创新型国家,意义十分重大。
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要求党在思想理论上有新发展、自主创新能力有新提高、经济增长方式有新转变、体制机制创新有新突破、国民素质有新提高。
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应从强化全民族的创新意识、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大力推动科技自主创新、加快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着手,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良好的条件和氛围。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贯彻落实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必须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致力于建设创新型国家。
面向世界、把握未来的重大战略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国家的竞争力越来越体现在以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科技实力上。一个国家能否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站稳脚跟,立于不败之地,越来越取决于其科技进步的速度与自主创新的能力。如果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就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境地。我国要参与全球经济的合作与竞争,就必须顺应时展潮流,从战略高度推动科技进步与创新,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这一关键时期,要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必须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而要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就必须大幅度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如果我国科技进步的贡献率不能大幅度提升,经济社会发展就难以实现新的跨越。因此,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更加自觉、更加广泛地推动和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努力实现我国生产力发展质的飞跃,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很好,但也面临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如生产力还不够发达,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得到根本转变,经济结构不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等。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必须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关键是要依靠科技创新。应通过科技创新,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实现从资源消耗型经济向资源节约型经济转变;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实现由以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增长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增长转变,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多年来,由于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许多重要领域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大量依靠进口,在国际竞争中面临日益苛刻的技术壁垒,并带来日益严峻的经济安全、文化安全和军事安全问题。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从其自身的经济利益和国家战略出发,对转让技术持谨慎态度,尤其对那些关系国家安全或具有巨大市场价值的核心技术,更是实行重重限制乃至封锁。同时,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我国的特定国情决定了我们不可能选择资源型和依附型的发展模式,而必须走创新型国家的发展道路。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我们只有努力掌握更多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具备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安全。
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出的新要求
建设创新型国家,对党和国家的工作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
党在思想理论上有新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始终坚持和依靠党的领导,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党在思想理论上的发展,是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的思想保证。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深刻总结我国发展实践的经验教训、吸收人类文明进步新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自主创新能力有新提高。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支撑,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支撑,也是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支撑。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坚定不移地把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
经济增长方式有新转变。能否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直接关系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如果仍按粗放型的增长模式发展,资源、环境将不堪重负,经济增长将难以为继。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的发展。只有把经济增长建立在提高人口素质、高效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注重质量效益的基础上,我国经济实力才能不断壮大,我国经济竞争力才能不断增强。
体制机制创新有新突破。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但是,完善这一体制的任务仍相当艰巨。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攻坚阶段,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不断开拓创新,完善体制机制,努力消除制约生产力发展的体制,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体制保障。
国民素质有新提高。国民素质的普遍提高,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科技创新的先决条件,对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基础性、长远性意义。建设创新型国家,应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尤其应重视培养和树立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思想和科学的方法。
积极探索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途径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应立足现实、着眼未来,从多方面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推进。
强化全民族的创新意识。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使创新意识深深植根于全党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中,深深植根于全体人民的内心里。应积极推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引导人们进一步解放思想,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冲破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改变一切妨碍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革除一切妨碍发展的体制弊端;大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激发亿万人民的创新热情和创造智慧,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的创造力,真正使创新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动力;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坚决破除各种障碍,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
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国家创新体系对国民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能够有效地提升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应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国家科研机构的骨干和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大学的基础和生力军作用,加强国家科研机构、大学、企业等单位之间的合作,进一步形成科技创新的整体合力,加快建设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和科技创新规律的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
[关键词] 展示理念 展示主题 内容框架 科技馆
福建省科技馆新馆(以下简称新馆)建设项目已列入2009年度省预备重点项目,目前前期工作正在紧张进行中。新馆建设由建筑和展示两大工程组成,且互为作用。在新馆建筑方案确定前,应首先确定展示内容的框架,并作为建筑设计方案的依据之一,对建筑提出基本要求。本文从展示理念入手对新馆展示内容框架作一探讨。
1 展示理念和主题
展示理念是整个新馆内容建设的基石,而展示主题则是新馆的灵魂,决定着建设什么样的新馆,决定着新馆未来的发展。本文不对如何确定展示理念和主题进行详细阐述,只对新馆的展示理念和主题提出参考意见。
1.1 展示理念
新馆展示理念为“体验科学、启迪创新、促进和谐”[1]。
体验科学――营造从实践中学习科学的情境,使公众在参与、互动过程中体验科技的美妙与神奇,激发其对科技的爱好与追求。
启迪创新――展示科技创新历程,让公众在探索与发现的过程中,感悟科学、启迪智慧,培养创新意识。
促进和谐――宣传科学发展观,揭示人与科技、自然、社会的关系,传播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1.2 展示主题
新馆展示主题为“梦想与科技”。该主题旨在通过对人类科技文明的体验,反映科学发展对人类社会持续进步的意义。它不仅突出了科技特点,更带有浓厚的人文色彩;不仅强调科技进步,也强调以人为本;不仅表现了科技发展的原动力,也寓意着人类社会的命运、前途与科技密切联系,突出了提升公众的科学素质。
2 展示内容框架
新馆可设置“基础篇”、“历史篇”、“方法篇”和“生活篇”等四大主题板块[2]和“福建地理”专题板块来反映展示主题与我省的区域特色。
2.1 基础篇
科技的进步需要基础,在21世纪知识爆炸的信息社会里,所谓“基础”已经不限于一条条具体的物理、化学、数学等学科知识,而是大众对客观世界和人类社会的整体认识。因此,应打破以往的模式,大胆创新地将基础篇分为“物质世界”、“能量天地”、“信息时空”三个部分,从具体到抽象来呈现一个现代人应该掌握的科技基础知识。
物质世界――我们生存在一个物质组成的世界里,宏观大到宇宙,微观小到电子,各种各样的物质形态和形形的运动状态,激发人类无尽的探索。
能量天地――能量从哪里来?会不会消失?人类如何把能源变成自己需要的各种能量?能量是如何转换的?能量天地将一一呈现这些问题的答案。
信息时空――宇宙赋予人类一个物质的时空,人类在其上又创造了一个信息的时空,当两个时空叠加在一起时,奇妙的事情就发生了。
2.2 历史篇
与人类社会一样,人类科技也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正是因为科学技术的年年更替与创新,我们才拥有了今天的世界;正是因为科学思想的代代相承,人类发展的指针才永远指向美好的未来。历史篇将分为“科技回眸”、“华夏生辉”、“行业记忆”三个部分,从宏观到微观、由远及近地展现科技与社会、与人文的历史联系。
科技回眸――作为地球上拥有最发达大脑的物种,从砍凿第一块粗糙的石器起,人类就开始在科技领域孜孜不倦地前进了。对世界科技史的一次回眸,透过如烟往事,看见科技精神与智慧在闪亮。
华夏生辉――中华民族是一个具非凡创造力的民族,对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进步都有着具有重大影响。对中国科技史的一次回眸,感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
行业记忆――古老行业的消失,经典行业的转变,崭新行业的兴起,在各行各业背后,科技像一只无形的手,移花接木,点石成金。
2.3 方法篇
科学的方法是实现梦想的途径。掌握了科学方法,就获得了探寻科学宝藏的工具。有了工具,梦想触手可及。方法篇将分为“异想天开”、“自然睿智”、“数字疯狂”、“经典实验”四个部分,分别介绍假说与实证、观察与仿生、计算与推演、试验与实验四种常用的科学方法。
异想天开――人类从来不缺乏奇思妙想。是真理,还是荒谬?找到证据,或许只是时间问题。
自然睿智――自然的无穷智慧千百年来启发人类灵感,带着一双慧眼和一颗恒心,人类以实践向自然致敬。
数字疯狂――从写满了公式和数字的纸堆里,诞生了人类最伟大的发现――相对论、量子论……每个人并不一定都能深刻了解这个过程,但每个人都将体会到其间的智慧与艰辛。
经典实验――在著名科学家的带领下,体验或声名显赫、或构思精巧、或经历坎坷、或妙手偶得的经典实验。
2.4 生活篇
科技的目的是为人类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生活篇将分为“人体健康”、“运动科学”、“食品安全”、“数字生存”四个部分,从人类生活的大环境、人体自身的健康到科学、合理、先进的生活方式,层层递进地展开科技与生活的关系。
人体健康――健康,人类近年来关注的热门话题,也是全人类不懈追求的目标。全新的健康理念将成为改善生活品质的科学指导。
运动科学――五花八门的运动建议是不是都有科学依据?不同的人需要哪些不同的运动呢?本单元让公众做一个既能“知其然”,也能“知其所以然”的现代运动达人。
食品安全――人类在希望的田野里播种着永不饥饿的梦想,却常常会经历食品安全的梦魇,尤其是近年我国食品安全备受责难时,我们该何去何从?
数字生存――仔细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发现一个数字生存的时代已经悄然来临。通过种种神奇的体验,依稀看到未来的轮廓。
2.5 福建地理
我省独特的丘陵生态资源和丰富海洋文化,古代的各种科技和制作工艺,当今的海西科技发展等都应成为展示亮点。“福建地理”专题版块将分为“特色生态”、“富饶资源”、“领先科技”三个部分,从生态、资源等方面展示科技与福建社会进步的关系。
特色生态――绵延的武夷山脉,富庶的闽南风光,宽阔的海洋,在家乡山水间遨游,将更激起爱我家乡的热情。
富饶资源――茂密的森林,百余种的矿产,丰富的海洋资源,养育着八闽儿女,给八闽儿女带来无尽的福祉。
领先科技――水运仪像仪、航运等古代科技在中国科技史留下了浓重一笔,材料、信息、石化、制造、医药、动漫等产业将为海西建设再添辉煌。
3 展示特色
以“基础-历程-方法-生活-福建”的展示主线,打破了当前国内科技馆建设内容框架雷同,科普目标和群体单一的问题,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3.1 主题鲜明
“梦想与科技”的主题突出了人类的梦想与科技进步的关系,突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以及科学发展观对人类文明进步的意义。这个主题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其内涵比较容易掌握,容易发展。
3.2 理念新颖
突出展示科技创新在改变人类生活、创造先进文化、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作用,揭示科学技术的本质功能和作用,让公众了解科技发展是一个不断探索、创新的过程,帮助公众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3.3 富有创造性
打破国内大部分科技馆按学科分类的模式,而是以一个现代人对客观世界和人类社会的整体认识进行分类,不仅关注了基础,注重历史方法和生活,而且对当前生态环境恶化予以特别的重视。
3.4 内容丰富
展示内容涵盖了生态、生命、能源、环境、材料、信息、工业、农业、健康等现代科技的众多领域,包括人类科技进步的各个方面,体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以及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理念。
3.5 注重体现福建
突出展示福建的地理、资源、科技等区域特色,树立爱我福建的自豪感,且特色不局限于科技特色,还包括了内容特色、人文特色、展项特色、体验空间特色等。
参考文献: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人才培养 地方经济
目前我国地方经济发展迅速,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科学技术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山于国家采取了放活地方经济发展的政策,地方政府可以有效的利用本地的人力资源,与传统的产业优势结合起来。因此地方“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初步形成,出现了很多高新技术开发区,不少科研项目成果转化为生产技术,极大的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但我们也应该注意到,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还不明显,存在种种问题。
一、科技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还比较低
一些地方的经济增长还是资源掠夺式的粗放发展模式。某些地方,为了发展经济不惜破坏生态环境,浪费上地、森林、矿产资源,盲目上项目。这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立节约型社会的要求格格不入,与科教兴国战略的实现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实际上这不是一条能够实现可持续性增长的道路,只能走入“先污染、再治理”,“先富起来、后贫穷下去”的死胡同。“我国是一个科技资源相对短缺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需要高度重视开发利用各类科技资源,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二、支持科技发展的资源投入不足
经济的平稳发展要依靠科技,科技进步要依靠源源不断的创新,科技创新要依靠大量的科技人才和科研经货人规模的科技投入。近年来,我国地方科技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 人力、智力资源开发利用不足,科研教育未能充分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科技投入不足和科技资源分散浪费同时并存,大量的资金被分配给有名无实科研机构,没有多少开发潜力的项目吸收了大量的资金,而真正需要科研投入的项目却发展不起求。有些人靠关系、资历早请到科研资金,而没有门路和地位的研究者因缺少资金,无法进行科研。
三、阻碍科技发展的体制因素依然存在
由于体制原因而一些企业尤其垄断性企业,缺乏对科技创新的动力,甚至为了维持一己私利,千方百计阻碍新科技成果的应用。另外,一些企业不注意科技研发,产品技术含量低,企业适应生存的能力差,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较低。相反,某些垄断企业利用自己的技术市场优势,阻碍科技创新,以维持自己独大的地位。一些国有企业的科技研发受到国家的指令控制,不能自主进行研究开发。而一些传统的产业如农业,由于小农经营方式和传统思想观念的存在,一家一户的土地承包经营,高新科学技术很难应用到实际当中去。
四、政府缺位给科技发展造成的困难
不少政府部门存在惰性思维,官僚化倾向比较严重,比较会做一些官面文章,实际并不关心如何利用科学技术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某些基层政府科技工作部门,连最基本的科普宣传都开展不起来,更不用提什么利用科技进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了。有些政府把精力放在地方保护上,通过行政权力的强行干预阻止外地先进的技术产^^进入本地,而本地的企业则毫无技术革新的动力。
这些问题已经影响到科技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的发挥,因此必须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加以解决,才能使科学技术发展的道路更通畅,也才能促进地方经济的良性发展。我们力图从以下方面解决这些问题:
(一)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职业培训和与发展适合表地实际的高等教育相结合 切实提高劳动者技能和科研人强的创新能力
国家兴旺发达,主要依靠人才。人才主要有研发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两种。技能人才是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是实践型的人才,关系着好的技术是否能够运营刮到实际当中去。发展地方经济,单靠少数专家和技术员是远远不够的,需要一批具有科学文化知识的新型技能人才。地方经济发展需要一批掌握“实用、够用”技术的普通劳动者,而这些劳动着主要应依靠地方结合实际情况自己培养。人力发展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和技能训是为地方经济发展造就一批高技能人才和大量普通劳动者的重要途径,是提高人才利技素质的重大举措,是加快人力资源开发,落实科教必同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要求。只有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把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从而提升地方的竞争力。才能充分利用资源,发挥技术优势,实现科技成果转化。职业教育和地方高等教育研究方向增强技术应用开发性,应用型人才更多关注的是人才的技术,而研发型人才更多的关注人才的科研。地方经济要发展,需要一批高科技人才,这对提高地方经济的核心竞争力来说是必要的。培训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的人才就需要围绕地方经济建设,积极依托产业,走校企合作的道路,集中科研力量,加强产学研结合发挥生产与技术优势。加强科技协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特别是在高新技术产业化,农业产业化、社会发展等当地经济社会牵动作用较大的领域,要继续加强与有关的高等院校的联合攻关,借他人智慧促进开发创新。要将研究领域重点放在地方区域产业上,地方高校科研机构要对与当地经济发发展密切相关的科研项目展开科研公关。同时要吸引优秀人才支援地方经济发展,为其提供优厚的薪资条件和良好的科研环境。做到“条件留人、政策留人、感情留人”。地方政府要充分利用人力资源、加快“人才强省”、“人才强市”的战略,同时吸引人才,加快科技创新园区的建设,集中智力资源研究开发重大项目。党的十六大及十六届三中全会、五中全会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到战略层次来认识,把人才强国作为国家发展的基本战略。坚持以人为本,必须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优化人才成长和鼓励创新的环境,改变“重物轻人”的观念,把“以人为本”体现到各项具体工作中去。
(二)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地方核心竞争力拥有更多自己的知识产权
创新足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同样一个地方也是如此,只有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地方在区位竞争中才能处于领先地位,具有综合比较优势和持久的发展潜力。当前我们的产业核心技术仍然受制于人,大量关键设备依赖进口,科技发展水平比较低,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地方经济南粗放型向节约型的转变。没有很强的科技创新能力,地方经济想持久发展很难,不同地区大量进行重复建设,恶性竞争,只能是两败俱伤。目前,大部分地区已经进入到必须依靠自主创新才能加快发展的新阶段。而一些地方政府还要满足于地方经济短暂而快速
的增长,怕科技投入过多影响经济发展,进而影响自己的政绩。没有核心竞争力,没有自主知识地方经济的发展就走不出粗放型经营边发展边污染的老路。只有提高科技水平、发展循环经济才能够较少的耗费能源建立节约型社会,保持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平衡,实现跨越式、可持续的经济社会发展。要保持自己的技术领先优势,只有大力推进自主创新。这样才能为经济增长注入活力,才能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科技主管部门应把重大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作为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组织科技人员开展科技攻关,努力抓好关键项目建设,突出区域优势,大力培植出新技术产业,使之成为当地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地方拥有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突出自己的产业优势,在区域竞争中脱颖而出,维持地方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
(三)加强地方政府的科技管理能力,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提供制度支持
科研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制约着一个地方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部门应立足于为科技发展服务的基本宗旨,开展科技诚信服务、科技创新服务。由管理者转变为服务者,改变过去“等、靠、要”的因循守旧的思想,主动为企业出谋划策,实现对科技项目和资金的有效管理。通过开展多形式的科技服务活动,利用科技引导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的升级,加强重点科研项目的立项和攻关,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强大的生机和活力。财政部门要对科技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好钢用在刀刃上。科技部门应把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作为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组织科技人员开展科技攻关,做好配套服务,人力培植新技术产业,使之成为当地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增长点。这些项目的开展,为当地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创新发展平台,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推进科技创新,关键在政府管理。地方政府和科技管理部门,必须正确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以科技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发展高新科技,加快产业换代计划,引导和促进新型工业化为中心、提高科技发展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并把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地方经济写入发展规划当中,引导经济的发展趋势。我国一些省市已经将提高科技对GDP的贡献率作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硬性指标确定下来。而地方政府的全方位支持是地方科技进步的强大动力。地方也应改依托自身优势大力进仃科技创新,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除去不利于科技进步的制度壁垒,培养干部群众的科学思维。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科技知识,用现代科技知识武装头脑,不断提高科学决策的能力和水平。分管领导更要将科技工作纳入工作目标,根据本地的实际,深入调查研究,制定出推进本地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具体措施,并加强督办落实,切实抓出成效。同时要认真落实上级政府制定的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要把考核结果同干部选拔、任用、考核联系起来。同时也要服从中央对地方科技发展的宏观指导,“地方基金的投入要取得高水平成果,出高水平的人才,就要坚持把国家目标放在第一位,符合国家对地方的要求,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人才、学科优势,发挥地方基金更大的作用。”
(四)依靠地方,充分利用资源,发挥技术优势,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