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论家庭教育中的素质教育范文

论家庭教育中的素质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论家庭教育中的素质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论家庭教育中的素质教育

第1篇:论家庭教育中的素质教育范文

一、“双合格”家庭教育实践活动的意义

(一)现实性。“双合格”家庭教育实践活动是加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促进素质教育,坚持“为国教子,以德育人”的有效途径,对提高国民素质,培养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二)科学性。“双合格”家庭教育实践活动体现了育人工程的基本途径,反映了家庭教育育人工程的主体性,突出了对广大家长的素质要求;同时也把家庭,特别是家长的教育作为育人工程的前提。从而营造了学习型家庭的良好氛围,达到两代人学习,两代人提高,两代人双赢的效果。

(三)社会性。“双合格”家庭教育实践活动主题鲜明、要求明确。这项活动不是一般的创先达标活动,标准不是高不可攀,它是以家庭和做人基本准则为依据,普通家长和孩子都能做得到的要求制定活动计划,从而促进社会群体的进步,这一活动抓住宣传、教育、实践三个环节,能够得到广大家庭的积极参与。

(四)创新性。“双合格”家庭教育实践活动,是新形势下家庭教育工作又一创新。这一活动与“六个一”工程、原创:“五小”活动结合在一起,产生积极的社会效果。“双合格”家庭教育实践活动还为家长学校增添了活力,使家长学校不再流于形式。同时,拓宽了企业家长学校、新市民家长学校、流动人口家庭学校的空间。

(五)指导性。家庭教育工作经过20多年努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在知识健全、理念更新、宣传普及等方面都有了发展。但是,我们也应该引起关注:社会的炒作、商业化的运作、家庭教育误区也还困扰着家庭教育。“双合格”家庭教育实践活动,无疑是一个适合广大家长教育实践的良好平台,对指导家长科学教子,促进儿童健康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双合格”家庭教育实践活动中的差距

“双合格”家庭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取得了初步的成绩,但由于我国的地区、城乡、职业等诸多生存状况不同,也造成了明显的差异,制约着这项活动的发展,表现出这项活动的不平衡性和间断性。

(一)认识差距。“双合格”家庭教育实践活动在一些地区还存在着认识不到位的问题,缺乏广泛宣传。不少群众、不少家长还不甚或不了解“双合格”的活动要求。有些地方这项实践活动还仅限于妇联组织实施落实。党委、政府部门还没有将这项活动与构建和谐社会、打造学习型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缺乏应有的重视。

(二)城乡差距。“双合格”家庭教育实践活动在城市开展较为广泛,在农村却不尽人意。一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约有六成家长外出打工,这些为父母者,迫于生计基本上或完成放弃对孩子的教育,而祖父母大都受文化局限,只能给儿童衣食上照顾。一些农村除贫困外,受到重男轻女和读书无用论影响,使儿童、特别是女童辍学,家庭教育出现弱化或虚化现象。由于农村基层干部的压缩,有些农村村一级妇联组织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家庭教育实践活动成了空中楼阁。

(三)实践差距。“教无定法”家庭教育是一项复杂的教育工程,因人因家庭而异,它只能有普遍的认知规律,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近来,由于媒体的炒作,家庭教育有简单化、教条化的趋势。如媒体炒作“哈佛女孩”、“高考状元”,把成才和家庭教育成功局限于升名牌大学。我们不能用特定教育方法去指导所有的家庭,成为教育儿童一成不变的模式。

(四)理论差距。在当前的家庭教育中教育理论呈多元化态势,也不乏商业运作,有意作秀,出现了良莠不齐的状况,出现了一些值得探讨的理论“瞎教育不如不教育”、天津“郝氏协议书”等等。这里在有的仅仅是自我感知,家庭教育理论目前还存在着“老方法不灵,新方法不明”的特征,要让家长有普遍的认同感就要建立科学的理论不能以偏概全,更不能断章取义,使家长处于难辩真伪,无所适从的境地。

(五)家长差距。在市场经济发展大潮中,家庭结构也发生了变化。独生子女家庭增多,出现了单亲家庭、留守儿童家庭、流动人口儿童家庭、特困儿童家庭等,这些家庭在一些地区约占儿童家庭总数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这些家庭比一般家庭的儿童更需要关爱,一些单亲家庭缺少父爱或母爱,一些特困家庭忙于生计,儿童缺少基本的教育条件。一些失去双亲的家庭,有的与祖父母生活,生活拮据;有的与叔叔等亲戚生活,受到歧视等等,更谈不上家庭教育。

一些独生子女家庭对独生子女教育特点缺乏足够重视,这些捧出来的儿童往往感情脆弱,经不起挫折。

(六)两种教育差距。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应对,始终对家庭教育的形成新的挑战。应该说: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不是对立的两种教育,素质教育更侧重人的德与才的培养,而应试教育注重识记、理解力的培养、缺乏一定的创新性。目前,儿童学习没有彻底减负,过重的升学负担使家庭教育和素质教育显得苍白无力。

第2篇:论家庭教育中的素质教育范文

摘要:实现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国民的结合素质得到可持续发展为目的,以家庭教育作为整个社会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迅速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适应我国国力和国防科学文化竞争需要的高层次人才,对我国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素质教育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家庭教育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素质教育成为我国教育界的主导思想与主流实践。可以说素质教育的实施推动了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调动了广大中小学教师投身于教育改变的热情。但是素质教育的理念是什么?素素教育以落实的症结性问题在哪里?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路径是什么?这些问题还需要深入探讨。

一、素质教育的内涵与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

我国目前素质教育中所使用的“素质”一词,其具体内涵应当是:人通过合适的教育和影响而获得与形成的各种优良特征,包括学识特征、能力特征和品质特征。对学生而言,这些特征的综合统一构成了他们未来从事社会工作、社会活动和社会生活的基本素养或基本条件。学识特征主要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能力特征主要指发现与提出问题的能力和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力的集中表现是智慧,智慧的基础是演绎思维与归纳思维两种思维方法的交融。品质特征主要指道德修养、精神境界和个人品位。素质教育是把教育过程中的学生培养成现实的人、人性的人、智慧的人、创新的人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一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发展;二是为了社会更好地发展。

二、素质教育是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民族创新精神的复兴,关键在于教育。素质教育担负着完成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特殊使命。因此,素质教育一方面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培养每个人的创造性;另一方面要为培养能够攀登世界科学高峰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每个学校,每个教师,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为此,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讨论式和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在感受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培养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普通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要在培养大批“双基”“双能”学生的同时,努力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三、素质教育是使人的综合素质得到可持续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注重人的综合素质的发展。一方面,应立足于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根据未来社会对学生素质的要求与教育现状,从弥补不足的角度出发,注重加强学生科基础素质,创新素质,人文素质,合作与交往素质,精神和心理素质等素质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各种素质。另一方面,根据未来社会发展对人的合理素质结构的要求,并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对学生的素质进行有机整合,使之既能满足未来社会发展对人的合理素质结构的要求,又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随着近代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提出并得到广泛的重视,人的可持续发展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而且,由于教育与社会、经济有着密切的联系,其培养的人才如何,对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面对瞬息万变的信息化社会,终身教育思想应运而生,教育将面临全面的调整,这里包括教育观念与思想,专业设置和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与手段等多方面的调整,同时,高科技、信息化社会不仅对学生的学科知识与专业技能提出了新要求,而且对人的精神和心理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只有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的人,才能持续地获得更好的生存与发展条件。实施素质教育,就是着力培养学生具有一种能在其一生中更好生存,不断发展的素质。人们一旦拥有这种素质,在其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就可以更好地持续学习和发展。而这种素质的养成,发展与完善,又是一个长期的,甚至是贯穿人的一生的过程。因此,素质教育是着眼于人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同时也反映了社会和人的可持续发展的辩证关系。

四、家庭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基础和必要补充

实现素质教育应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诸多方面,尤其要重视家庭教育的指导作用,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奠基;是学校教育的补充;是整个社会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特点和作用。

第3篇:论家庭教育中的素质教育范文

关键词:班主任工作、家庭、社会、教育模式

班主任工作是塑造学生灵魂的工作,是学校工作中的中坚,班主任对于如何创设好班集体,全面提高学生素质,陶冶发展人才,学校教育措施的落实,教育目的的实现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然而,班主任工作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而出现重重困难。面对这些问题,作为素质教育的先锋者的班主任该怎么办?社会各界该如何来共同协助?

一、班主任工作面临的问题

(一)应试教育在素质教育的旗帜下仍大行其道,导致班主任的创造性被扼杀,班主任工作成样板化、模式化

量化管理是科学的管理,科学的量化管理是绝对量化与模糊量化的相结合。然而,绝对量化的管理容易产生负面影响,会使教育异化。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度,一旦超过了一定的限度,性质就会变味走样。学校德育量化过度,实质是急功近利的教育怪现象,是重形式轻内容,重外表轻内化的形式主义的表现。不少学校领导仅满足于数字量化的应对,而不作细致的思想教育,不着力内化优化学生思想行为。上行下效,班主任只能按要求完成。有的班主任管理班的目标仅停留在不出问题就行的低层境界中,甚至当一名“扑火队员”的角色,待出了问题才去治病救人;平时缺乏防范教育意识,很少启发引导学生开展自觉自省性活动。总之,德育工作的过度量化导致教育内化功能缺失,这种教育效果是短期的、虚假的,这种量化管理不能达到育人为本的目的。

(二)家庭、社会的负面影响加大班主任工作难度,甚至于抵消班主任工作效果

学校、家庭、社会是学生发展的三大环境。其核心便是学校教育。这种观念使人们对教育形成一种片面的理解:教育的场所就是学校里接受教育,就是上学,就是上课。这一错误观念的普遍与泛滥,根本上导致了家庭教育与社区教育在学生受教育过程中的长期错位与缺失,而这一失误所造成的严重后果是疲于奔命的班主任、焦头烂额的学校和愤愤不平的家长,对越来越多叛逆的学生束手无策。

而家庭教育不当也会对班主任的工作造成不良影响。有的家庭虽然富有,但父母综合素质尤其是消费素质低下,本身不良行为给孩子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在管教孩子上步入误区。认为在子女管教上完全可以依赖学校,孩子送到学校就是老师的事,为此,不能与学校配合教育孩子。同时,社会上各种意识形态也使班主任的工作造成一些影响,社会上不良风气蔓延滋长,这一切无疑影响着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加大了班主任工作难度,是对班主任工作的一种挑战。

(三)班主任自身素质和责任感缺乏

随着社会的进步,学生思想、心理等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对班主任的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很多学校青年教师占一半多,他们有热情,但思想素质和德育业务水平存在一定差距,特别是少数教师由于自身素质偏低,加上及格率、优秀率、升学率的压力,他们对学习上暂时有困难的学生或犯错误的学生,往往不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说服、引导,而是采取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方法去教育学生。还有一部分人士对自身要求只停留于有一个铁饭碗,不求名不求利,因为评级需要有班主任工作经验,于是乎,赶鸭子上架的班主任工作便以一种得过且过的思想指导下进行。可想而知,如此带领班级的结果便是――“糟”。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转变教育模式、教育理念是搞好班主任工作的必要条件

今天中国的教育,还是一个以高考成败来论英雄的时代。因此,衡量一个学校的优劣是取决于该学校的升学率,而看一个学生是否成功,也是以他是否能考上大学为依据的。我们不是一直在说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吗?素质教育这面旗帜真正升起来,我们必须从宏观上改变以分数为定论的模式,由此班主任才能充分发展其积极性和培育作用把班级、班集体管理好。从上至下都要相信360行行行出状元这一自古不变的真理,班主任工作顺利施行的前提。

(二)加强家庭教育阵营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个学堂、学生的言行举止很大一部分受家长的影响。今天,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仍出现严重不和谐。那么,根据当今家庭教育出现的情况,要建立起学校“主管德育领导班主任班结合老师”这一条“校家联系”线的协调、教育管理运行机制,促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通过实行家访、、电话访;建立家长委员会、开办家长学校;召开家长会或家长代表座谈会、建立家长接待日进行家庭教育咨询;制作反馈调控联系卡等途径和形式,拓展校家联系路子,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双方建立密切联系后定能发挥出高效的育人作用。

(三)教师素质更新,提高教师的责任感也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一个重要途径

第4篇:论家庭教育中的素质教育范文

【关键字】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家长学校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祖国的未来。抓紧抓好对孩子的培养,是对家庭的负责,也是对社会的负责,对国家的负责。孩子的成长过程较为复杂,必须在家庭、社会、学校、班级、学生之间建立一项长期的、有效的沟通渠道―――家长学校。

一、家长学校的形成

家庭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终身学校,家长是孩子学习和生活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能为孩子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为了给每一个孩子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只有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教”结合,使家长经常交流和进一步掌握教育子女的方法,让家长及时了解当代教育的动态,并且参与到对子女的教育中来,才能提高教育的效果。

基于这一理念,建立一种组织或机构,承担起帮助家长统一思想,传播家教知识的任务。帮助家长树立新型的教育观、学生观、质量观和人才观,不断提高家教水平,让广大家长在工作之余,系统地学习一些现代教育理论,家教知识和经验,提高家长的家教能力,使他们能独立撑起对未成年子女进行教育的半壁江山,家长学校成为了社会政治、经济、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的必要条件。

二、家长学校的作用

(一)有利于家庭教育的科学规范。中国作为礼仪之邦,有着悠久的文明史和丰富的民族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出现了许许多多被后人学习借鉴的家庭教育经验。从孟母三迁、“子不学,断机杼”,到岳母刺字,教育儿子“精忠报国”……这些育子之道和家教故事,被后人代代相传,视为榜样。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的思想观念在潜移默化中发生改变。环境改变人,时代影响人。我们所面临的新时期的新一代和他们的父辈截然不同,与他们的祖辈差异更大。几百年乃至几千年前的育子经验拿到今天,能否有成效,相信大家都有目共睹。究竟该怎样教育孩子?家长们常常为此而苦苦地探索,且常常陷入一片茫然的境地。在这种情况下,开办家长学校,通过家长学校向家长系统传授科学的家庭教育思想和方法,无疑能够使家庭教育走出误区,为家庭教育开辟一片绿州。通过家长学校的学习,家长们就会认识到自己平时在教育子女时,哪些做法是正确的,哪些做法是错误的,这自然使家庭教育趋于科学规范,收到理想的效果。

(二)有利于家、校沟通,形成教育合力。在新时期,要把中学办好,把广大青少年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单靠学校和教师是远远不够的,在一天当中除了在学校的八个小时,剩余的时间学生往往都和家长在一起,而相当一部分学生家长由于工作繁忙,或者思想认识不充分,常常把教育孩子的任务交给学校和教师,认为教育孩子全部是学校和教师的责任。有的家长甚至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在学校的哪个年级哪个班上课,还有的家长到孩子毕业时竟然不知道孩子的班主任是谁。这种现象一方面说明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家长尚未形成一种联系制度,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没有成为一个整体;另一方面说明家长对教师缺少积极配合的态度。开办家长学校,建立起家、校联系的桥梁,无疑有助于家庭与学校、家长与教师的沟通。借助家长学校,学生在校的表现可以及时反馈给家长,在家里的表现也能够及时反馈给老师,这种双向信息反馈会增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针对性。因为家、校的及时沟通,使教师和家长双方在教育上减少了误解,达成了共识,形成了教育的一致性,即形成了教育的合力,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

(三)有利于家长素质的提高。家长学校在向家长们系统介绍教育方式方法的同时,对家长的品德修养、文化学习、行为规范等诸多方面都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特别是强调家长的表率作用。要求家长事事做学生的榜样,时时做学生的楷模,从而使家长意识到自己是教育者,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种角色意识的增强,就会使家长不断警醒自己,严格要求自己,不恰当的话不说,不检点的事不做,长期坚持下去,家长的素质会不断提高。长期以来,由于缺少系统的学习和深入的探讨,不少家长没有把自己的素质与教育孩子联系起来,作为家庭教育工作的组织者,自己头脑中角色意识不强,因;而忽视了自身素质的提高。于是,在家庭教育中,常常是对孩子提出的要求多,对自己提出的要求少;指责孩子的多,反思自己的少;关注孩子素质的多,关注自己素质的少。事实上,孩子就是家长的影子,他们和自己的父母或其他长辈长期生活在一起,耳濡目染,不知不觉地发生了变化,因此,人们常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家长的思想、行为无不在孩子的身上打上深深的烙印。办好家长学校,真正提高家长的素质,就会使家长成为孩子的榜样。只有家长真正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家庭教育才能事半功倍,收效明显。

(四)有利于学校管理。学校管理涉及方方面面。搞好学校管理,必须有教师、学生、家长的共同参与。家长参与管理是民主管理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实际管理中,这一部分往往因为诸多因素没有放到应有的位置.家长们没有参与学校管理的机会,学校管理者即使偶尔听到少数家长的意见和建议,也只能是零散的,不具体的,甚至是片面的。家长学校为家长参与学校管理提供了机会,作为学校管理者,有了广泛听取学生家长意见的机会,根据家长的意见,分析,综合,结合实际情况,不断改进完善学校管理方案,由此使学校管理趋于科学,规菹,管理的质量会不断提高,家长参加家长学校的学习,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了解学校的管理,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接触学校的领导和老师,也就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了解学校的困难。这样,他们就会以实际行动支持学校、帮助学校。

(五)有利于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家长通过学习,改变不恰当的教育方法,更新了教育观念,密切了与老师和学校的关系,同时,又促进了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作为教育的主体,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环境也自然得到了改善-在家里,他们有民主、和谐的氛围;在学校,他们得到更有针对性的教育。他们的每一点进步都会很快得到老师和家长的肯定。

第5篇:论家庭教育中的素质教育范文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

1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青少年代表着未来的希望,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写道:“少年强则国家强”,所以中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整体素质是中国未来持续发展和复兴的重要因素,而在中学生的整体素质中,心理素质占有非常关键的地位,因而发展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是发展青少年整体素质的核心部分。在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表明:“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意见》中的这部分内容说明了学生心理素质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和关键影响,也表明了我国基础教育对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关注。但一些调查表明,当前的中学生存在着较为突出的心理问题,根据新华社的报道,近年来我国中小学心理疾病的发病率呈现出较大的上升趋势,调查显示大约35%的中学生表现出了心理异常,其中的53%的中学生普遍存在抑郁症、恐怖症、强迫症等心理问题。这些数据表明,在当前的环境中,中国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存在着很大的问题,而这也说明了当前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根源分析

个体心理特征的形成主要来自其青少年时期,而其心理素质的形成和与发展很容易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一个学生是否具备优良的心理素质,与他所在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因而,教育工作者不仅要了解和分析相关环境因素的影响,而且要能够因地制宜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应对这些问题。这些影响因素主要包括:

2.1社会环境的影响

弗洛姆认为个体的心理健康情况是由客观因素所决定的,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可以促进个体的发展,也可以扭曲个体的发展。当今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这种快速而深入的社会变化对中学生的心理素质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第一,社会转型所产生的独特的中学生价值观。社会学认为个体价值观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社会变迁所带来的。在社会变迁中,个体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都会随之发生重要的调整,这一点对正处于成长期的中学生而言更加明显。目前很多关于新生代、80后、90后群体的探讨,恰恰反映了中学生群体在社会变迁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价值观念和心理特点上的特殊性。所以教育工作者需要认识到当前中学生心理特征形成的社会基础,在具体的教育工作中,能更多地包容和理解中学生。第二,社会风气对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中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的价值观尚未成形,对客观世界的看法和认识容易受社会风气的影响。而在当前,社会转型和外来文化的引入使社会中存在着很多备受争议的观念,它们对原有的社会价值与道德意识形成了挑战。很多中学生在这一阶段尚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并且大都处于叛逆期,加上部分媒体在信息传播中存在的夸大与失实,常常会对当前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带来负面影响。第三,社会生活方式的网络化转变对中学生心理素质形成的影响。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的交往方式日益呈现出电子化和虚拟化,中学生在这一方面具有更快的技术接受能力,所以他们的沟通方式和社会联系也变得更加网络化。这种社会交流与生活方式的变化在青少年群体中普遍存在,这一变化改变了青少年接触信息的方式、类型和深度,其所接触到的信息对其价值观念和心理健康有着重要影响。

2.2学校环境因素

学校是中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在心理素质教育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学生心理素质需要以学校教育为主干,以日常教学活动为载体,所以学校的整体教育环境与教育水平是影响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关键因素。在当前的中学教育中,学校在注重传统的德智体等教育的同时,却忽略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发展,这种陈旧的教学理念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学生群体的价值观与心理素质。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和德智体教育应该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一个个体如果没有良好的自控能力,是无法进行长期有效的自主学习的,学校在对学生学习的正常监督之外,更需要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其具有主动学习的能力,使之能够在离开中学和进入社会之后依然保持着良好的学习习惯;另一方面,从心理特点上讲,中学生常常处于逆反期,在过于强调分数和服从的教育环境中容易出现厌学、焦虑、对抗等消极心理,这会使很多具有良好潜力的学生没有有效发掘学习能力,反而影响其长远发展。

2.3家庭氛围的影响

家庭的环境与氛围一直在中学生心理素质培养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氛围会在不同方面影响着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第一,家庭的完整性与内部关系的决定性影响。家庭的完整性直接决定着家庭教育情况,单亲家庭、婚变家庭和留守儿童家庭等情况会使青少年在心理发展中形成孤僻、自卑、冷漠、自私等负面的心理特点。需要说明的是,这些家庭类型的数量要多于过去,这实际上也是社会转型和社会环境变迁所产生的一个派生现象。其次,家长行为不端的家庭环境对孩子起到不良的示范作用。家长的言行、理念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并在其心理素质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青少年在家庭中会更加潜移默化地受到家庭中的其他个体,尤其是负面言传身教的影响。所以家长的行为方式也具有重要作用。

2.4中学生自身因素

中学生的自身特点也是其心理素质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中学生一般在12到18岁之间,正处于青春期,是其心理素质形成的核心时期,这个时期的学生常常缺乏良好的自制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常常在心理情绪上变化很大,并且难以独立面对压力。因此,需要包容他们的想法,注意他们该时期情绪上的敏感性。

3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建议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发现,当前社会环境的整体性变化不仅会直接影响中学生的心理素质,也会通过对家庭的作用来产生间接影响。这些情况使当前的中学生素质教育具有复杂性与变化性,教育工作者对于这一点首先应该具有清晰的认识,并且也需要认识到中学生素质教育并不是依靠学校和教师就能够完成的,还需要家庭的配合,而后根据这些情况来采用更加具有包容性的教育态度,采用更加丰富多样和全面有效的教育方式。具体建议如下:

3.1将心理素质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之中

在学校教育活动中,心理素质教育与知识教育是相互促进和内在统一的。心理素质教育也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环节与主要目标。所以学校和教育工作者需要认识到对知识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进行整合的重要意义,提高其对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并通过积极开展心理素质教育来促进中学生的知识教育质量的提升。

3.2积极提高教师的自身素养,提高心理素质教育水平

教师自身的修养与能力直接影响了学生心理素质的优劣,同时需要说明的是,发展学生心理素质教育,需要教师具有更高的教育水平和更具有包容性的教育心态,这一点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中尤为重要。一般而言,教师需要具有两方面的素养:第一,对学生教育的敏感性。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在指导学生时,需要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耐心,既能够及时察觉学生心理倾向的细致变化,也能够为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给予细致有效的指导。第二,教师应具有较高的宜人性。在进行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时,教师需要的关键素质不是威严和使学生服从,而是开朗合群的性格特征和谆谆诱导的教学方式。具有这类特征的教师能够使学生敞开心扉,师生之间开展有效的交流,从而更好地发现中学生的心理变化,便于教育的有效深入。

3.3与家庭教育结合,促进家长的配合

现代家庭教育应该将孩子的心理素质教育放在中心地位。对青少年成长而言,家庭教育有着比其它教育形式,甚至是学校教育更为深远的影响,所以教育工作者应理解和重视家庭教育对中学生心理素质的作用,也应是作为主要教育者之一的家长所需要具备的观念。在心理素质教育中不能仅仅依靠教师和学校,更需要充分家庭教育的作用:第一,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培养中学生心理素质,需要营造和睦的家庭氛围,所以家长应注意主动构筑良好的家庭气氛,并根据子女们的身心特点,恰当选择教育方式,为孩子心理素质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第二,家长应注重自身修养的提高。家长自身素养的水平是决定家庭教育质量的一个主要因素,所以在开展中学生的素质教育时,需要家长能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教育理念,并注意平时的言谈举止,通过家长的言传身教和反复引导来推动中学生素质教育的良性发展。

作者:苗殿卿 单位: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阿荣旗市霍尔奇中学

参考文献:

[1]陈磊.素质教育新论[M].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2]李丽.西北地区农村中学生心理素质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

[3]郑琰.广东省中学生心理素质状况调查报信[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7.

[4]宋志一.父母亲职业类型对子女心理素质发展影响的测验研究[J].学术探索,2002(4).

[5]陈带有.澳门中学生心理素质状况及其与学业成绩关系的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2008.

[6]郝秀香.浅谈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J].科技创新导报,2009(10).

[7]邱莲.广东中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特点的调查与分析[J].教育导刊,2006(6).

[8]杨海珍.东莞市初中生心理素质调查研究[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0(2).

[9]余万超,刘栋梁.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模式研究[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10).

第6篇:论家庭教育中的素质教育范文

关键词:高中德育;素质教育;必要性

前言:

在现代教育思路和技术的发展中,以往的应试教育并不符合当前的教育现状,素质教育为我国的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契机和挑战,并且促进了教育大环境的改变,让我国的教育形式出现了惊人的变化。本文探讨了高中德育教育中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意义,希望能够为实际教学提供有效的意见。

一、教师需要明确素质教育内涵

当前,素质教育已经得到了全面的推广,并且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方向。

以往的应试教育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水平的发展,但是在社会的发展中,以往的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实践和创新能力不足,难以符合社会的真实需求。而通过推广和落实素质教育能够有效的转变这种现状,并且促进人才素质水平以及技能水平的提升。素质教育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而且更加关注学生心理健康、身体健康以及个性的发展,重视对学生的真实能力的培养,能够让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当前的素质教育发展和推广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不能及时的落实到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所以学校及教师在开展德育教育的过程中,需要明确素质教育的真正含义,并且有效的进行应用,教师要与时俱进,更新观念和思想,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二、提供良好的德育教育环境,为素质教育奠定基础

在素质教育中,德育的开展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中,德育是素质教育的关键,所以必须首先创设一个符合要求的德育教育环境。

第一,创设良好的软环境,教育工作者需要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素质。

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要更加透彻的了解班上的每一个学生,引导组建认真负责的班委组织,营造团结和谐的班级环境,定期或者不定期的与学生交流,尤其是单亲家庭或者留守家庭的学生,不仅在学习上关注他们,也要在生活上关爱他们,给他们温暖的呵护,让他们感受到体会到温情和温暖,激发对生活对学习的热情。

第二,在硬件环境方面,学校需要创设一个良好的德育教育硬件环境。

当前的教育环境问题较大,在软环境和硬件环境方面都存在缺陷。根据我多年在学校的德育方面的经历和工作经验,我觉得:学校需要加强对教师的专业培训,并且为德育教育提供必要的设施和场地,安排具体的德育教育活动和课程。为了弥补相应的问题和缺陷,学校要根据实际,布置政教处在学期伊始根据学校不同年级的实际情况,布置相应的以德育为主题的年级任务,年级主任又制订本年级具体的德育主题活动,班主任再根据年级的要求,再制订本班具体详细的德育主题班会计划并实施,学校定期或者不定期检查核实,从上到下,层层落实,环环相扣,如此一来,能够有效的在全校开展德育教育,让老师们明白自己的德育目标和任务,让他们更好的开展德育教育[1]。

三、明确德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必要性

素质教育的顺利开展,离不开有效的德育教育,可以说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关键之一。只有做好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才能为他们的素质提升奠定良好基础。在德育教育中,核心的教育目标就是引导学生的人生观以及思维,最终提升他们的个人水平、道德水准以及个人能力素质,这样他们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进步。在素质教育中,德育教育有着重要作用,不仅可以改善教育环境,而且对教师的教育水平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能够更好的改善教育环境。所以说,在素质教育中德育教育处于核心位置,教师和学校必须明确其重要性[2]。

在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德育教育是重中之重,说句不太好听的话,学习成绩差,书没有读好,可以在后面去弥补,但是德育教育一旦忽略或者错过了某些特定的年龄段,就再也没法补救,可能就会造成以后某方面道德的缺失或沦丧,我们常常看到某些人开车时会随手把垃圾扔出窗外,有的人在买票时会插队,在景区乱涂乱画,在公交车上不给老人让座等等不礼貌不道德的现象,这些很可能时在接受学校或者家庭的德育教育时不到位不认真而造成的。

四、落实课程改革,拓宽德育教育的途径

在素质教育的发展和落实中,学校的课程需要进行合理的改革,这样才能有效的拓展德育教育路径。

例如,在母亲节期间,学校可以组织歌颂母亲的歌咏比赛、诗朗诵会、读书交流会以及辩论会,在学校的社会活动中,可以开展相应的活动。同时,还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关于母爱的电影,这些活动都具有较强的德育教育意义。在德育教育中,需要关注对教师以及家长的影响,和家庭教育形成一股合力,进而提升德育教育的实效性。我任认教的学校是一所设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完全中学,学生绝大多数来自农村家庭,家庭贫困,多数学生的父母在外打工,和孩子的交流和沟通只有通过电话和一年一次的春节相聚,这一部分学生的家庭教育几乎是空白和缺失的,所以学校和年级在平时的德育工作中,就要特别加强对这部分学生的关心和引导,给予他们更多的指引和帮助,尽量弥补家庭教育缺失带来的负面影响。

同时,学校还需要关注德育教育活动的改革,力求争取家长和教师的配合,通过开展多元化的德育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潜移默化的培养。如此一来,學生能够更好的走进社会、走向社区并且融入到相应的社区环境心中,得到良好的发展。学校是素质教育实施中德育教育的主导,可是也离不开社会和家庭的支持和配合

结论:

在素质教育中,德育教育是关键性的内容。通过实施素质教育,德育教育的形式也有所改变,但是素质教育的实施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只有创造出良好的德育环境,才能有效的落实素质教育的各方面要求。在实施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家庭、学生、教师和学校以及社会需要形成一股合力,这样才能获得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盛刚峰.重视德育教育,促进学生发展[J].思维与智慧,2016(20) 

[2]朱峰.体育与德育[J].思维与智慧.2016(23) 

第7篇:论家庭教育中的素质教育范文

关键词:家校结合;良好文明行为习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可见,习惯对人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小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认识世界的关键时期,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做好家校的有机结合,以促使学生真正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

一、学校教育在养成教育中的作用

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专门场所,其责任不仅是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做人,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对于现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的一切行为习惯都可以说是从模仿中养成的,而教师则是他们最好的模仿对象,教师的一举一动都将会对他们良好的习惯养成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学校教育中,除了要规范教师的一些行为,还要适时地组织一些活动,比如,组织学生进行植树活动,让学生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组织学生看一些不文明习惯的视频等,目的是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进而为提高学生的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家庭教育在养成教育中的作用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孩子性格的养成除了受父母的遗传影响之外还与父母后天的教育联系密切。但是,目前,社会上存在这样的一个公式“5+2≤0”,这表示什么意思呢?简单地说就是5天的学校正面教育加上2天的家庭教育及社会教育等于零甚至出现负数。这个公式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也说明了营造一个和睦的家庭环境,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还有助于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然而,如何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呢?如果我们是整天游手好闲、喜欢打牌、赌博的人,时不时家长就聚集几个人开始乱哄哄地打麻将;如果我们的家里有着浓浓的读书氛围,经常听一些优美的音乐;试想一下,哪种环境下的学生能够健康成长呢?其实很明显,有高尚的精神情趣、有文明的行为习惯、有团结、和谐、平等的家庭关系、有良好的家长教养态度的家庭教育是成功的,这样学生会在无形中受到影响。由此可以看出家庭教育在养成教育中的作用。

三、家校结合

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两者在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两者缺一不可。所以,只有有效地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真正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才能让学生获得健康全面的发展。因此,在素质教育下,学校和家长都应该改变只注重成绩的想法,都应该营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将学生培养成具有良好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总之,在学生良好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中,学校和家庭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要让学生真正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进而促使学生成为一个有教养的文明人。

第8篇:论家庭教育中的素质教育范文

有调查显示,我国17岁以下未成年人约3.4亿,有各类学习、情绪、行为障碍者达3000万人。不少青少年存在“四太、四无”:即太躁动、太幼稚、太自私、太骄横:对一切无所谓、生活无榜样、学习无兴趣、人生无目标。抗不起正常的学习生活压力,经不起学校老师与家长的批评教育,动辄离家出走;无法正确处理同学间矛盾,鸡毛蒜皮的事情也拳脚相向。诸如此类事件,究其原因与家庭教育中如何进行爱的教育有着紧密的联系。

一、错误的爱

1、“责任在学校和老师”的思想作祟。

现代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是学校教育,父母考虑更多的也是学校教育,却忽视了他们自己才是真正的教育基础,才是决定孩子命运的关键。一大部分家长,尤其是农村家长认为,学校就是承担教育我孩子的职责,教育我孩子做人与学习就是学校老师的事,要不我们出钱(现在已经免除学杂费--他们还是这样认为)干吗?本人在与一些家长的电话联系中,经常听到这样的话:老师啊,你们多帮我教教我的孩子,我们又不认识字,也管不了他;我问他作业做了没有,他说做了。因为有着教育的责任在学校和老师的思想作祟,导致很大一部分家长"推卸家教",不能主动与老师进行沟通。殊不知家庭教育是一个人接受最早、时间最长、影响最深的教育,是教育人的起点和基点 。这是由家庭教育的性质与作用决定的:家庭教育具有早期性、家庭教育具有连续性、家庭教育具有权威性、家庭教育具有感染性和家庭教育具有及时性。面对日益纷繁复杂且难以调控的社会环境,面对学校德育成效日益下降的现实,家庭教育应显示其前所未有的作用,家庭必须主动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任。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造就21世纪人才的必要条件。

2、家庭教育内容有误区。

朱永新教授在其《我的教育理想》一书中这样描述家庭教育:“我心中的理想父母,应该是把孩子的人格健全、到的完善放在首位,努力培养孩子追求卓越、独立自主、持之以恒、勤俭节约等个性品质和良好习惯的父母。”全国律师协会未成年人保护法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孔维钊曾做过一项有关家庭教育的调查。在调查中,当问及“孩子心情不好时,你能及时了解并给予帮助吗”,有40.9%的家长选择“出了事才过问”,也有的家长以“工作太忙无暇顾及”为由推脱。这样的选择具有普遍现象。很多家长以为提供优质的物质--名牌的服装、上好的饮食、优质的培训班等就是爱的教育--殊不知这种偏差的爱造就多少行为偏差的人。重物质关心,轻精神关怀;重智力开发,轻非智力因素培养;重知识掌握,轻能力培养等,这些容易造成孩子心理障碍和人格缺陷。古今中外的许多教育家都认为,对孩子发展来说,人格和道德是第一位的人格发展和道德完善的意义远远胜过智力的开发。教育很重要的一项功能,就是通过培养社会成员健全的人格和完善的道德,来维系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如果教育不能实现这一目标,那么培养的人即使再聪明、再能干、智力在发达,也只能成为社会的破坏者和社会发展的障碍。见诸于报端的造成交通事故后用刀捅死伤者的、求爱被拒绝而毁人容的现象的出现也就不足为怪了。

3、家长与孩子沟通内容不准确。

现代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家长们深怕自己的孩子在未来社会的竞争中被淘汰。很多父母在孩子刚出生,甚至还没出生,九为他们设想了未来,期望他们成为科学家、音乐大师等,关注的是孩子有关智力的学习,强调掌握各种技能而忽视人格形成与德育完善的过程。在孩子的生活中,只要有了高分数,好成绩,就被看作是好孩子。只要考出好成绩,什么要求都答应,什么愿望都满足,什么承诺都兑现。品德低下都不被关注,有些孩子说谎、自私、冷漠、孤独、缺乏爱心与同情心,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对孩子这种方式的爱令人忧虑。有报道称,复旦大学一位研究生跳楼自杀,他曾经是某省的文科高考状元。可见,分数只能说明孩子一方面的能力--在纸上还原知识的能力,根本不是孩子的综合能力,它只是孩子生命之树上冒出的一个枝杈,并不是孩子的全部枝叶。有时候本人会问一些家长:在你孩子回家后,你除了问他作业做了没有,这次成绩如何以外,你还会问些什么?家长的回答是没别的,基本上是这些,或者说也不知道问些什么等。父母与孩子交谈最多的是与学习有关的内容,很少关注学生内心想些什么,他们在生活中遇到了哪些困惑,需要给予什么样帮助等。对于一些社会的热点新闻和重大事件那就更少涉及了。

第9篇:论家庭教育中的素质教育范文

一、教学方式依然默守陈规

素质教育的“教学”指两代人交往的特殊的变体,即有知识经验人与获得知识经验人之间的交往。教学方法以信息为背景,以语言为中介的沟通,教师与学生各自凭自己的经验,用各自持精神表现方式,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心灵对接、意见交换、思想碰撞、合作探讨,实现知识共同拥有与个性发展。若你留心身边课堂,教师不厌其烦地讲,学生恭恭敬敬地听。教师把知识、结论给学生讲清楚,学生听了还要记下来,考试时准确无误答在试卷上。学生学习方式听讲、背诵、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知识。这种教学方式固然是默守陈规,南辕北辙。

实际上人们没有清醒认识到,在知识激增、信息爆炸时代,贮存多少知识并不重要,而学生如何寻求知识更有意义。学会寻求知识可保证终身学习,可持续性学习,影响孩子的一生毋庸质疑。“应试教育”的阴霾还在,对教学工作的多元化评价方式,没有可操做性方案,最终以学生常年统考成绩来评定教师工作效果,甚至以教师进职、进级、奖励性绩效工资挂钩 ,这给教师尝试素质教育带来巨大的压力,既要顺应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又要兼顾学生应试成绩提高,不然的话得不偿失。

二、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脱节

众所周知,提高教育质量必须家庭、社会、学校密切配合。当前许多教师亲身经历着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难以配合的痛苦,其情况纷繁复杂,不过均有共识。一类是:随着农民工进城务工人数逐年上升,子女托亲属监护,隔代教育本身不利学生健康成长,同时给学校和家长联系带来不便,既使联系上,那也是一个鞭长莫及的事。二类是:部分家长由于文化素质低,视教师是最伟大的人,把子女交到学校,是一百个放心,对子女学习不闻不问,这哪来配合教育。三类是:由于农村人口居住分散,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寄宿学校,这给学校、老师带来沉重负担,既当老师,又兼当父母,家长履行职责相当一部分转移到学校、教师身上,这部分学生由于离家较远,教师和家庭联系较少,在通信高度发达的今天,教师与家庭沟通内容也无法及时反馈到学生身上,配合教育的作用不言而喻。

三、大班额教学环境困绕着素质教育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