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债务危机的启示和教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保持合理的债务规模和债务结构
我国应该尽量避免过度负债,并要保持合理的债务结构。首先,政府应量入为出,使本国的政府债务安排留有余地。因为在金融全球化的今天,任何国家和地区爆发金融危机所导致的不对称冲击都有可能引发本国的经济和金融领域的动荡。而过高的负债率很容易在这样的背景下诱发债务危机。其次,还要合理地安排和规划本国的债务结构。在期限结构方面,要尽量减少短期债务的占比,并避免在短时期内集中偿还巨额债务。在利率结构方面,应减少浮动利率债务的比例,以降低利率的波动所带来的额外负担。
二、提升本国的宏观经济管理水平
1.构建合理的经济结构
欧洲债务危机的各个危机国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大力发展金融业和房地产业,导致虚拟经济过热。因此,为避免我国爆发债务危机,就必须构建我国合理的经济发展结构。因此,我国应在欧洲债务危机中吸取教训,通过出台相应政策来抑制房地产业的过快发展,使其资产泡沫保持在合理的范围之内,有效打击投机性购房行为并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加快我国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减轻虚拟经济波动对实体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这将提高本国的综合国力,以增强本国的偿债能力,提高经济和金融领域的稳定性。
2.重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相互协调
2012年,我国推出的是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其中积极的财政政策旨在在欧洲债务危机的阴霾之下刺激经济增长,而稳健的货币政策相对于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的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有所收紧,其旨在降低房地产领域中的资产泡沫和在金融领域可能产生的不良资产,同时抑制通货膨胀。财政政策更应该从扶持和促进高科技产业和中小企业发展、结构性减税,促进消费扩大内需等方面来着手拉动经济增长。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应该对不同领域、不同产业、和不同规模的企业实行差异化对待,进而达到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目的。
三、增强我国的金融监管水平
【关键词】底特律破产 中国地方债 财政预算
一、底特律的衰落和破产
底特律衰落的原因,一方面,汽车产业衰落是激烈的市场竞争互相作用的结果。日韩和欧洲汽车产业迅速发展,激烈的市场竞争不断挤压着美国汽车公司的市场份额。为了降低生产成本,美国的汽车公司纷纷进行了产业转移,直接减少了底特律汽车工人的就业岗位,减少了底特律的税收。另一方面,大规模人口迁出是衰落的重要原因。国内暴乱让底特律开始走下坡路。三大汽车业公司全部停工停产。底特律的白人中产阶级开始大规模逃离底特律,这导致税收萎缩、服务业受创,导致经济不景气。
造成底特律破产的直接原因是政府官员不计后果地借债。由于底特律的产业结构单一,产业转型失败,未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政府财政收入很困难,政府必须向几个银行借债来缓解短期的资金不足。次贷危机利率不断下调,让政府的债务增加,最终破产。
二、中国的地方债问题
底特律的破产使我们关注我国地方政府的地方债问题。今年两会上表示,各级政府总债务规模可能在15万亿到18万亿之间。在今年4月份的博鳌亚洲论坛预测总债务规模超过20万亿。根据《审计结果》中36个地区债务增长12.94的速度估计,截止2012年底,全国的地方债务总额为13.87亿元。衡量当年还本付息额的指标偿债率同样显示了地方严重的债务危机。有13个省会城市本级政府负有偿还责任债务的偿债率超过20%,最高将达到达60%;如果算入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偿债率最高的将到达67%。因为偿债能力不足,很多省会城市本级只能通过举借新债偿还旧债,5个省会城市本级2012年政府负有偿还责任债务的借新还旧率超过20%,最高的达38%。而且,有14个省会城市本级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已逾期181亿元。
三、中国地方债与底特律的异同
中国地方政府与底特律在财政问题上有两个相同点,第一,都存在过分依赖单一产业的问题。底特律所有经济部门都依托汽车产业。中国的地方政府在财政上过分依赖土地财政,以土地出让的收入作为偿债方式,若土地出让的收入下降,地方的债务问题就会陷入危机,存在严重的违约风险。部分地方政府还存在过分依赖资源密集型产业的问题。第二,都存在大量举债的问题。底特律在汽车产业遭遇危机时向银行借债缓解短期资金不足,购买金融产品寻求获得投资收入。中国地方债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是城投债,第二是财政部发行地方债,第三是市政债试点发行。中国的地方政府债务偿还期相对集中,这对绑架土地收入的地方财政来说,无疑会在偿还期造成巨大的财政压力。
中国地方政府之所以没有像底特律一样爆发严重的财政危机,是因为我国的地方政府是由中央统一管理的,在我国这种体制下地方政府破产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即使真的出现了巨大的债务危机,地方政府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转嫁出去。
四、底特律破产的教训
正确看待底特律破产的问题,对于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危机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第一,打破单一的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产业结构,进行产业升级。20世纪80年代后期,当底特律还在汽车产业中挣扎时,芝加哥积极进行产业升级,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和金融服务业,成为了美国的第二个金融城市。经验告诉我们,只有不断的进行产业结构转移和升级,才能在激烈的世界竞争中继续生存。第二,地方政府要确保财政收入的多样性,防止财政税收过分依赖单一的来源。当前我国的很多地方政府财政过分依赖于土地,如果土地价格下降,很多地方政府的收入将会大大减少,地方政府将会出现大的财政缺口,影响地方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地方财政必须扩大财政收入的来源,保证财政收入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第三,地方政府在遇到财政缺口时,不能简单的向银行借贷来渡过暂时的困难,要重新审视自己在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上出现的问题,对每一笔资金要精打细算。
五、中国地方财政新的探索
中国地方的财政问题需要从自身深层次的体制找原因,对我国的财政制度进行新的探索。第一,建立有效的财政收支的监督机制和问责机制。必须将更多的方面包括地方债务等问题纳入官员的考核范围。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和问责机制来避免地方官员盲目追求GDP的增长而忽视地方债务等问题。第二,将债务的使用和偿还纳入财政预算中,更好的控制债务的规模,增加地方的财政安全。第三,地方政府需要让国企和民企参与到地方债务问题中。企业在生产和经营商往往具备更多的技术和经验,更加了解市场的动态,更好地考虑成本控制从而最大限度的增加企业利润。让民企参与到地方经济的建设中,地方政府为企业提供一定的财政和政策支持,不但会减轻靠政府的财政压力,也会刺激当地的经济活力,带动整个地方经济的发展。
中国地方政府要吸取底特律的教训,改变财政过分依赖单一产业结构的局面,严格控制地方债的规模,将地方债纳入财政预算中,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和问责机制,让企业更多的参与经济的发展,完善我国的财政体制,才能增加地方财政的安全性,避免底特律破产的悲剧在中国发生。
参考文献:
[1]易鹏.底特律破产对中国城镇化的启示[J].中国西部,2013,(22).
[2]梅新育.底特律破产谁之过[J].社会观察,2013.
[3]毕夫.底特律破产的追踪与反思[J].对外经贸实务,2013.
[4]丁一凡.底特律破产的教训[J].首席财务官,2013.
[5]李秀江.中国“地方债”快速扩张危机[J].法人,2013.
[6]李勇.地方债、向国企民资借力[J].中国经济周刊,2013,(23).
【关键词】欧洲债务危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银行监管
一、欧洲债务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2009年底,三大评级公司先后调低了希腊的信用评级,希腊债务危机爆发。在此之后,欧盟、欧洲央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已经展开好几轮救助,危机反而愈演愈烈,危机又从希腊蔓延至葡萄牙、意大利、爱尔兰和西班牙,演变成为欧洲债务危机。2011年9月19日,标准普尔将意大利的信用评级由A+下调至A,意大利成为2011年以来第六个被下调评级的欧元区国家,意大利是欧元区第三大经济体,这意味着欧洲债务危机由边缘国家蔓延至核心国家。全球经济一体化使得任何国家和地区都会受到传染效应的影响,而欧盟很多国家又是中国主要的出口国,所以我国也不能独善其身。欧洲债务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宏观经济层面,我国在出口方面,由于欧元走弱,外需下降等局面有可能持续相当长的时间,过度倚重对欧出口将会给我国经济的长期走势带来不利影响。但是可喜的是新兴经济体的快速复苏,以及中国与之日益紧密的贸易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我国对欧出口份额的减少。但欧美等发达经济体仍然是中国最大的顺差来源,欧盟是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对欧出口约占出口总量的20%。2010年上半年,我国对欧盟的贸易顺差达到620亿美元,高于全部顺差总额的553亿美元。而对东盟国家的贸易出现逆差73亿美元,对巴西、印度、俄罗斯这金砖三国的总贸易量也为逆差14亿美元。此外,欧洲债务危机也影响了美国、日本的经济,这些国家又是我国重要的出口国,间接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第二,在金融层面,受欧洲债务危机的影响,国际热钱又再一次以中国内地作为目标,而香港则成为热钱涌入内地的跳板。在欧元持续疲软,人民币持续升值的预期,吸引了国际热钱的眼光。欧洲债务危机使得我国外汇欧元资产贬值。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使得美元大幅贬值,已经使我国外汇资产流失了许多,而这次欧元资产的贬值更使得我国外汇资产受到进一步的挑战。另一方面,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在美元和欧元均疲软的情况下被迫加快。但是如果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被不合理地加快推进,这将会增加我国金融的系性风险。
第三,欧洲债务危机对我国出口贸易、金融层面等方面的影响已经逐渐显现,另一方面,尚在进行中的欧洲债务危机还存在着潜在的风险,如果危机进一步传染,导致其它国家,特别是法德等欧洲核心国家的债务出现问题,那么债务风险的敞口会急剧扩大。虽然欧洲中央银行将提出新的救市计划,但是如果债务缺口越来越大,出现政府债务违约,将使银行以及其它债权人因为蒙受损失而连锁性地违约。而在欧洲经济复苏本来就已步履蹒跚的时候,这风险将会以螺旋式的方式得到相互加强,将会带来两者风险的共同集聚,使得欧洲债务危机波及世界经济,带来极大的挑战。即使救市计划奏效,欧元区也会元气大伤,这复苏会相当缓慢,而这种经济所带来的影响,也会使得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放慢。但是无论是宏观经济层面还是金融层面,欧洲债务危机对我国经济的负面作用在目前是有限的,可控的。
二、欧洲债务危机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
2011年9月14日,穆迪下调了法国农业信贷银行和法国兴业银行的信用评级,这是欧洲债务危机爆发以来欧洲银行业的评级首次被调低,标志着危机由国债市场传递到银行间市场,市场出现新的风险点。欧洲银行业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和当前的欧洲债务危机中都出现了流动性衰竭甚至破产倒闭的情况,如何应对和防范流动性风险是危机带给银行业的最大教训,这也警示着我们需要分析欧洲债务危机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欧洲债务危机通过影响我国进出口贸易、金融市场投资者情绪、外汇等方式影响了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
第一,贸易方面的影响:很多出口企业从拿到订单到最终收到货物款项,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欧元的大幅贬值大大增加了出口企业的汇兑风险,而这种汇兑风险都可能会转嫁到银行的汇兑风险,这使得银行对于外汇市场的操作更加的频繁,而且企业出口贸易额的减少也降低了银行这方面的经营收入,而且贸易层面直接影响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增速,这种增速的放缓也提高了银行业经营的风险。
第二,金融方面的影响:由于欧洲债务危机所引起国际“热钱”的涌入,带来资本市场流动性的泛滥,一方面会冲击中国治理通货膨胀的宏观经济政策,而在金融危机之后我国提出的四万亿等一系列救市计划之后,我国银行信贷大大超出了预期规模,这使得银行面临很大的信用风险,而国际热钱的拥入进一步加大了通货膨胀的程度,可能会使得银行面临更大的风险敞口。另一方面,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使得商业银行外汇操作更加频繁,这也增加了商业银行的外汇风险。
第三,资本市场的投资情绪与银行业之间的传导:资本市场投资者的情绪受到了欧洲债务危机的影响,这使得商业银行所持有的金融资产将受到贬值的压力,而这贬值可能会通过财务报表显示出利润亏损,这种“长面损失”又可能进一步扭曲了投资者的预期,严重时会发展为“价格下跌一资产减计―提取拨备―恐慌性抛售―资本金折损―价格进一步下跌”的恶性循环。由于银行的资产是以许多金融产品构成,所以这种‘顺周期效应’会通过资本市场的价格变化,进一步影响银行的经营业绩,如果资产组合以市值计价,其资产状态将恶化,银行的经营业绩下降,迫使银行出售更多的金融资产,进一步压低资产价值,这在银行间的风险传递使得银行业面临更大的困境。上述这种风险在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有所体现,而我国商业银行虽然持有的交易类型金融资产不多,但这通过银行间市场和资本市场交易所可能形成的联动效应也是影响我国银行业的重要部分。
三、欧洲债务危机与我国银行业风险管理的启示
欧洲债务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是有限的,毕竟我国经济实体层面并未出现大幅度的滑坡,但是这次欧洲债务危机所带来的欧洲银行业的影响值得我国银行业反思,其中我国银行业如何应对外在国家危机所引起的风险管理启示更是值得探讨:
第一,危机状态下的资产配置。在这次欧洲债务危机之中,银行业持有不同的资产配置引致了不同的风险敞口,而危机状态下的资产配置是值得我国银行业警示的,在预计危机来临之前或者在危机发生的开始,银行都应该及时调整其资产配置,比如:国债是最安全的资产,是银行持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如果国债信用等级被调降或者在国债信用可能出现变化之前,则应及时抛售相关资产,减少风险敞口。法国银行业在这次危机中受伤最重,主要因为其持有风险资产最多。法国各银行持有的希腊债务投资组合规模达569亿美元,几乎是德国银行持有量238亿美元的两倍以上,这就是为什么法国的信用评
级未被下调,而法国银行业则被评级机构屡次降级的原因。而在几家法国商业银行被评级下调时,这又可能通过银行间市场影响市场的流动性,所以我国商业银行应当建立危机状态的资产配置管理方法,以及随时监控分析市场的整体流动l生状况,尽早发现市场流动性紧张、融资成本提高等迹象,并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第二,完善以资本充足率为基础的风险管理体系:稳定的资金来源是防范流动性风险的重要保证。近年来,中国银行业提升了风险管控,资本充足率、拨备覆盖率大幅提高,不良贷款率、案件风险率大幅下降。但是我国银行业在面临危机时的能力依然需要提高,比如应对2008年金融危机时,银行应该及时跟踪其持有金融产品的风险头寸,并建立防范系统性和区域性风险的制度。银行业要切实改进风险识别模式,从事后风险损失报告转向事前风险信号发掘;加强风险数据积累,科学设定风险预警指标,完善风险计量模型,提升风险识别的准确度;密切关注各类风险的趋势性变化,深入研究单体风险引发系统性风险、区域性风险的触发条件和演变路径,提升风险识别的前瞻I生,只有这样,银行业才能建立起以资本充足率为基础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抵御各种外来的国内的危机。
第三,银行业应当完善风险缓释措施:银行业建立其全面的风险监控措施,比如预计欧洲债务危机的发生,但是另一方面更应当将这种风险缓释、通过市场的途径将风险转嫁给市场,以提高风险抵御和损失吸收能力。银行业要定期对信用风险,特别是集中度较高的贷款领域,开展动态压力测试。在此基础上,银行业应当对抵押品价值进行重估,及时要求补充合法足值的抵押担保;对于市场风险,更应当在危机阶段及时调整资产头寸,以避免银行承当不必要的风险头寸,尽管这可能会对银行的经营业绩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为了在危机中不使得银行承担过多的风险,这种风险缓释措施是值得的。
第四,创新型的风险管理方法:我国商业银行的很多金融创新都是简单的产品复制型创新,而金融创新不是国外引入或者简单模仿,而是根据业务需要的产品个性化创新,围绕满足市场需求而创新,以提高附加值而创新。所以这次欧洲债务危机应该引起我国银行业对于外汇产品创新的探索,比如从原来的套汇工具到外汇期货产品和外汇期权产品的综合利用,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特征、外贸收入的现金流周期等实际情况设计产品,确保外贸企业不因欧元人民币汇率原因而导致的过多风险损失。当然这也需要对外汇套期保值做出相应的风险举措,不能因为企业外汇操作而利用外汇市场进行投机,尽量将银行外汇风险转移给市场,而不是承担外汇风险,这又需要对外汇创新型产品的风险控制。
四、欧洲债务危机与我国银行监管的启示
当前国际金融稳定理事会、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等相关国际组织先后研究推出了一些新的监管标准和规定,但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在我国经济面临复苏难题,又在欧洲债务危机后,我国的银行监管应当结合国情制定相应的监管规则,提出了更具体的指标要求,而不能简单的沿用国际标准。但诸如巴塞尔协议式的规定是健全银行业运行机制的一种导向,我国的银行监管应当学习其监管系统,各银行要根据监管政策,结合自身经营特点和发展战略,制定具体的落实方案和操作细则,使银行风险管控沿着监管指引的正确方向发展:
第一,改善银行监管的顺周期性:银行监管存在顺周期性,这其中银行信贷的顺周期性最为明显,在经济条件良好时,银行会放出更多的信贷,而在经济条件不好时,银行会收缩信贷,但在危机来临之时,在经济环境由盛转衰时,商业银行是否能够及时处理风险头寸,是否能够不因宏观经济的波动性而增加过多的风险,这是银行监管必须面临的顺周期性问题,因为在经济条件好的时候,银行业的问题可能并未暴露出来,而在危机到来之前,银行监管就应当通过措施控制信贷的扩张和收缩,所以银行监管也应当实施全面的监控和提前的预测,监管标准的超前和监管标准的前瞻I生有助于银行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地方政府债务;债务危机;金融危机;债务阈值
[中图分类号]F8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14)01—0166—05
一、引言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地方政府债务问题不仅关系到债务的偿还和政府信誉,而且关系到宏观经济能否安全运行。当前,我国地方政府的债务问题类似于20世纪80年代前后巴西地方政府的债务问题。剖析巴西地方政府债务危机发生的原因、演化过程和后果,借鉴其债务治理方法,可以起到“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效果。另外,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日益严重,正逐渐积累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会不会演化为债务危机,甚至是金融危机?这是本文所要探寻的问题。
二、地方政府债务问题与危机:巴西的教训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巴西经历了三次大的地方债务危机,其中第三次债务危机还诱发了金融市场的剧烈震荡,最终导致了一场金融危机。回顾巴西的地方政府债务危机和由此导致的金融危机,总结和吸取经验教训,对分析和解决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背景
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巴西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GDP年均增长率达到了10%左右,创造了“巴西经济奇迹”。不过在伴随经济增长的同时,社会分化、收入不均等问题也越来越严重。为了解决经济和社会的主要矛盾,随后的盖泽尔政府在政治上实行民主化进程,经济上通过制定“第二个国家发展计划(1975—1979)”来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由于巴西国内的储蓄率较低,为了实现经济增长计划,巴西政府仍然沿用了之前的“进口替代战略”,同时提出“负债增长战略”,即依靠向国内和国际上的金融机构举债来筹集资金,维持国内的高投资。虽然“负债增长战略”维持了经济的高速增长,但是其负效应也逐渐凸显出来:(1)累积了巨额的债务。其中1973—1978年的债务增长率为38.7%,1978年的外债净额为316亿美元…。为了维持在国际债务市场上的声誉,巴西政府在无力偿还旧债和债务利息时开始举借新债来偿还旧债。这样的结果是债务规模越来越大,远远超出了本国现在和未来财政能力所能偿还的限度。(2)国内利率被迫升高。由于巴西实行了盯住美元的爬行式外汇政策以及举债利率与欧洲和美国国际金融市场的利率挂钩,受到石油危机等外部因素影响,国际金融市场的利率上升,这进一步加剧了巴西政府还债的压力。在国内,由于受到资金短缺的影响,国内金融市场利率被迫升高。(3)国内通货膨胀率不断攀升。在取消对企业的出口补贴后,为了进一步刺激出口赚取外汇来偿还外债,政府对货币克鲁塞罗实行主动贬值,形成了货币性通货膨胀。同时,受自然灾害影响,粮食减产,进一步加剧了通货膨胀。与通货膨胀挂钩的指数工资增长也带动了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增加了企业的负担,增加了政府的养老支付负担,这又迫使企业和政府进一步举债来维持运行。在这些债务中,一部分就是由地方政府举借的。
(二)债务危机演化为金融危机
20世纪80年代初,由于受到国际石油危机影响,伦敦和纽约等国际金融市场的利率开始攀升。受此影响,巴西政府举债的借贷成本升高,这导致巴西政府需要为此支付更高的贷款利息。由于无力支付高额的债务利息,巴西各州政府纷纷宣布停止对国外债权人债务的清偿,这引起了国际金融市场的恐慌,主要外国债权人纷纷要求巴西政府立即偿还债务。巴西联邦政府作为州政府债务的最终担保人,不得不与外国债权人谈判达成还款协议,接管了州政府约190亿美元的外部债务,偿还期限为20年。
1993年,由于巴西经济增速下滑,政府税收缩减,社保和工资支出刚性等原因,使得州政府无力偿还联邦金融机构的债务,纷纷宣布停止支付,又发生了债务违约行为,导致了又一次严重的地方债务危机。为了解决危机,联邦政府和州政府进行了谈判,谈判的最终结果是联邦政府为部分州政府债务进行偿还,债务总额约为280亿美元,偿还期限为20年。
1994年前后,由于巴西国内通货膨胀水平上升,以及债券实际利息率的大幅度上升,各州州政府的债务负担进一步加重,最终导致州政府拒绝履行对联邦政府的债务偿还义务。这一消息引起了金融市场的恐慌,投资人,尤其是外国投资人纷纷从股票市场撤资,股市大跌,资本外逃,外汇短缺导致外汇市场压力增大。尽管央行扩大了外汇管理幅度,放弃了钉住主要国际货币的汇率机制,实行自由汇率,但是巴西货币仍然贬值10%。与此同时,国内通胀压力增大,内需缩减,经济增速下滑,增长偏离潜在增长轨迹。因此,一场地方政府债务危机最终演化为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
(三)启示
总的来说,巴西地方政府债务危机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方面,“负债式增长战略”是导致其负债不断增加的主要原因。而联邦政府对地方政府的预算软约束,缺乏相关的法律制度对地方政府债务进行限制和规定,以及缺少债务的透明度和风险预警机制,也是债务危机形成和扩散的重要原因。外因方面则是国际市场利率等波动是诱发其债务危机发生的导火索。不过,内因才是巴西债务危机产生和蔓延的关键因素。
在巴西地方债务危机发生后,联邦政府通过制定《财政责任法》等法律法规,规定和限制了地方政府举债规模等。同时,通过定期公布债务报告来提高地方政府债务的透明度;对违反《财政责任法》的相关责任人实施行政处罚等一些措施,使得巴西的地方债务问题越来越得到规范,其对地方债务问题的治理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三、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与危机风险的可能性审视
(一)地方政府债务的基本状况
1.债务规模大
近10年来,我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呈现了大幅度的增长。洪源和李礼的研究中测算出2003年全国地方政府直接和或有债务是3.29万亿元;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估计2004年全国的地方政府债务余额1万亿元以上;时红秀测算出2005年全国县乡两级政府的债务余额不少于4000亿元;范伯乃、张建筑的研究指出2006年全国地方政府直接和或有债务6.64万亿元;财政部财科所课题组估计2007年全国地方债务余额是4万亿元以上;安邦咨询估计2009年我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为7.43万亿元;审计署的审计报告中披露2010年全国省市县三级的地方债务余额为10.72万亿元;徐婷婷的报道中引用的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地方债务余额约为13.87万亿元;翁仕友的报道中则指出2013年我国四级政府的债务余额约为14万亿元。由此可见,我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正呈现大幅度的增长态势,且债务余额存量已经非常庞大。
2.债务结构复杂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结构复杂,主要表现为:(1)直接债务和或有债务并存。直接债务是地方政府需要直接支付的债务,主要是各类的财政贷款和借款。或有债务则是未来需要政府偿付的和其提供担保的债务需要其最后承担偿付义务的债务,主要是指通过政府投融资平台或是下属单位等形成的各类债务。如果出现债务违约,这种债务最终也需要地方政府来偿付。为了规避财政规则的约束,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通过地方投融资平台来获取资金,地方债务隐性化问题也越来越突出。(2)债务种类繁多。有地方政府向国际金融机构的直接贷款,有以土地抵押向金融机构的担保贷款,有地方国有公司和投融资平台代为发行的企业债,有地方政府为下属单位和企业担保的各类借款和贷款,有社会基金缺口,拖欠职工工资和工程项目款等。(3)各级地方政府的债务比例不一致,其中市、县级政府的债务规模呈现不断扩张的态势。由于受制于地方财政等的约束,为了增加公共投资,提供基本的教育、医疗等国家规定的基本公共服务,一些县级政府不得不举债。
3.债务原因多样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形成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既有财政体制、投融资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等造成的体制性因素,也有政策性因素。(1)财政体制。1994年中央和地方的分税制改革后,实现了“财权向上,事权向下”的财政格局。由于没有清晰的事权划分,地方政府需要完成教育、医疗、公共交通、基础设施等各项支出,受制于税收的约束。为了完成这些刚性的支持,地方政府不得不通过借贷、地方投融资平台等筹集资金,地方政府渐渐地走上了一条负债式发展的道路。(2)投融资体制。由于受“政绩考核”和“经济利益”的驱动,地方政府偏好发展大项目,也偏好通过成立投融资平台涉足竞争性领域。大项目需要数额较大的资金来支持,地方政府为了达到投资目的,往往通过土地抵押融资等模式取得项目资金,而项目未来的收益却不能按期偿还债务。(3)行政管理体制。由于对地方政府的管理和监督体制不健全,地方政府热衷于“短、平、快”的项目,重视资金投入,而轻视经济和社会效益;重视建设规模和标准,而轻视实际财务负担能力。(4)政策性因素。在缺少中央相关支持资金的背景下,为了配合国家的政策性要求,如义务教育、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粮食补贴等政策,地方政府不得不拿出相当大的财力来完成相关的规定任务。对于经济不发达、税收较少的地方,由于政策性因素导致的债务负担也是非常多见的。
4.债务扩展机制动力强劲
受制于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以及政策负担性等刚性支出,在“政绩考核”的竞赛中,地方政府为了完成支出需求,往往通过土地抵押和地方性融资平台筹集所需资金。如果政策性刚性支出的规模越大,在税收等财政收入来源有限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就越有可能通过举债来完成筹资任务。如果地方政府官员的政绩考核压力越大,那么为了显示比竞争者具有更强的能力,其越有可能通过举债来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以及形象工程的投资。如果可供抵押的土地价格越高,地方政府就越容易通过土地资本化来筹集更多的资金。如果控制的投融资平台越多,那么地方政府越有可能通过这些平台来筹集更多的资金,最终这些扩张机制会形成越来越多的地方债务。
(二)形成债务危机与危机风险的可能性分析
如前面提到的巴西州政府在拒绝偿还其债务的情况下发生了债务危机。联邦政府为了国家的信誉,最终和州政府达成协议,帮助其偿还债务。在我国,地方债务问题会不会形成债务危机呢?
这里存在一个债务余额的阈值效应:如果地方债务余额累积到一定的度,就可能引发债务危机。这个阈值T应该是依据某一地方政府未来n年财政收入的现值之和与合理的负债率之间的一个函数关系,T=Po(1+r)n(1+d)。其中:Po为期初的财政收入,r为财政收入的年增长率,d为合理的负债率。如果一个地方政府的债务余额超过了阈值T,那么就存在潜在违约的可能性。
而最终违约与否,还依赖于几个条件:第一,经济的增长速度。如果经济增速超过预期的平均速度,那么税收会增加,阈值会变大,债务上限可以提高。如果经济增速持续下滑,且低于平均速度,那么税收会锐减,阈值会变小,债务上限会降低。第二,再融资能力。如果一个地方政府具有较强的再融资能力,通过地方债务平台将土地资本化、政府资产资本化、债务资本化,可以获得更多的资金,并且可以举借新债还旧债,扩大债务规模,同时可以延长债务偿还时期。第三,债务中的谈判能力。如果地方政府的债务是向国际金融机构举借的,一般会按时偿还债务。如果地方政府是向国内银行或地方性商业银行举债,一般可能会通过谈判等将部分债务的偿还期限延长。如果地方政府向私人部门举债,则一般会出现拖欠等问题,尤其是大型工程款等问题。如果地方政府的债务上限达到了阈值,且经济增速下滑,税收锐减,再融资能力受限,债务中的谈判能力弱化,那么一个地方政府就可能发生债务违约。
地方政府会不会发生债务违约,还与中央和地方的博弈有关。对地方政府债务违约可能性的博弈论分析中发现,地方政府考虑到中央政府对债务的隐形担保人身份,一般会选择违约,债务由中央政府代为偿还。中央政府为了国家声誉,降低债务违约的社会成本,一般会在地方政府发生债务违约时承担起最后担保人的角色。在我国,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债务也具有隐形担保人的问题存在。不过,有所不同的是,地方政府官员的任选都是由上级部门或中央政府决定的,在这种人事直接控制的体制下,考虑到政治前途问题,在债务余额超过阈值后,也不会轻易出现债务违约,而是通过债务延期,债务资本化、债务谈判等方式延迟债务违约。不过,这样会积累很多的隐形债务,增加更多的债务风险。一旦爆发全面性的债务危机,危机的规模将是非常大的。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还与地方融资平台有关。地方政府通过土地资本化来为城市的发展融资,也聚集了很多的债务风险。地方政府先将土地作为资本注入地方债务平台,然后依此为资产,依据土地的市场评估价来向银行抵押进行贷款。地段越好、公共基础设施越完善地区的土地,其市场估价就越高。土地的市场评估价越高,所能贷到的款项就越大。在一次次的土地价格评估与抵押贷款的过程中,土地价格被不断地估高,贷款数量不断增加,以土地为融资平台的隐形债务余额也越来越大。受到政策调控影响,以及经济下滑影响,作为标的物的土地价格有可能回落,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会转移给贷款银行。在我国,以土地融资而形成的银行贷款数据是非常巨大的,为此已经给银行累计了巨大的风险。如一些省份的政府融资平台的负债对象90%是银行,其中70%是通过土地抵押融资,而主要通过财政收入、地产开发收入和土地出让金来偿还。在经济快速增长的情况下,财政收入增加,房地产繁荣且开发收入增加,土地出让金也会不断攀升。但越是在经济繁荣时期,越会累积巨大的债务风险。如果经济增长受到外部冲击或内部矛盾爆发,出现下滑或衰退,巨额的债务问题就会凸显出来,债务偿还链条可能会出现中断,进而出现地方政府债务危机。如果仅仅是少数和局部地区出现地方政府债务危机,那么危机还是可以控制的;如果大部分地方政府出现了债务偿还问题,就会演化为全国性债务危机。由于我国地方政府的债务模式在全国具有普遍性,如果发生地方政府债务危机,有可能是全国性的债务危机。又由于我国地方政府的债务大部分来自银行,如果地方政府发生债务危机,就会将债务危机传递给金融业,发生金融危机。大规模的地方债务危机和金融危机势必然对经济增长造成损害,使得经济增长下滑,甚至会出现经济衰退。前文提到的巴西地方政府债务危机演化为经济危机就是最好的例证。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负债式增长战略”以及债务约束和风险预警机制缺乏,是导致20世纪80年代前后巴西发生三次地方政府债务危机的主要原因。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巴西的例子值得我们反思。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较多,表现为规模大、结构复杂、债务原因多样化和债务扩展机制动力较强等特点。债务问题正逐渐累计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如果没有形成债务约束机制、化解机制和风险预警机制,地方债务规模超过“债务阈值”,就有可能引发债务危机,甚至是金融危机。那么如何治理地方政府债务,防范债务危机和由此引发的金融危机呢?
(一)进一步完善《预算法》
随着经济社会的变迁,《预算法》中的一些规定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且一些新出现的问题没有反映到法律中。例如,《预算法》规定地方政府不能发行地方债券,在现实中由中央政府代替地方政府发行债券已经屡屡发生,或者由地方性融资平台等代替地方政府发行债券进行融资也成为了新趋势。所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应该进一步完善《预算法》。
(二)建立债务责任人制度
目前,我国地方政府的某些官员为了发展经济,通过大规模举债来完成投资任务,所造成的巨额债务问题是其任期内,甚至是以后几任接替者都无法用正常的财政收入偿还的。这种“举债式增长”模式为地方政府累计了财政风险。为了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规范举债行为,应该颁布和实施《债务责任法》,明确规定举债人的责任和义务,实现“谁举债谁偿还”的原则,规制地方政府官员的举债行为。
(三)建立债务披露制度
由于我国《预算法》等相关法律限制地方政府独自发行债券,为了应对日益扩大的政府开支,地方政府不得不通过土地财政和地方融资平台来筹集资金,这使得地方债务隐形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债务隐形化容易积累债务风险,最终会威胁经济安全。因此,建立债务披露制度,将地方政府的债务规模、偿债措施等信息及时公开,以便接受监督,及时化解债务风险。
(四)建立债务风险预警机制
地方政府债务的规模到底有多大?什么样的债务规模才是合适的?解决这两个问题不仅需要建立债务信息披露制度,而且需要建立债务风险预警机制,通过一定的监测机制及时债务信息,同时提醒过度负债的地方政府进行债务风险的化解。
论文摘要:本文首先对美国次债危机的背景及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然后结合次债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提出相应的建议。
1.美国次级债务危机
美国次贷危机,是指发生于美国房地产市场上的次级按揭贷款的危机。次级按揭贷款,是指对没有(或缺乏足够的)收人或还款能力证明,或者其他负债较重的按揭贷款人所发放的贷款。由于受到美国在过去的6 ,7年间信贷宽松、金融创新活跃、房地产和证券市场价格上涨的影响,次级按揭贷款的还款风险就由潜在变成现实。在这一过程中,美国有些金融机构为一己之利,纵容次贷的过度扩张及其关联的贷款打包和债券化规模,使得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的次级按揭贷款违约事件规模扩大,进而达到了引发危机的程度。
2美国次级债务危机的原因
次级债从风险积聚到危机的瀑发乃至形成一种全球性危机,有一个很长的时间过程,是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具休的成因看,可以大致归结为如下几个方面:
2.1次级贷款在产品设计上固有的缺陷
次级按揭客户的偿付保障不是建立在客户本身的还款能力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房价不断上涨、利率不断下跌或长期低利率政策的假设之上,显然制度设计就没有成功的基础。在房市火爆的时候,银行可以借此获得高额利息收人而不必担心风险,但如果房市低迷,利率上升,客户们的负担将逐步加重,当这种负担到了极限时,大量违约客户出现,不再支付贷款,造成坏账。此时,危机就会产生。
2. 2在缺乏传导隔离机制下.高风睑资产以证券化方式进入投资市场
资产证券化把房地产信贷包装成有价证券(MBS债券)拿到在资本市场上去流通,以控制风险锁定收益,后来又配合国际评级机构的评级要求设计出了各种衍生品:CDS}CDO以及CDO平方等等。次级债风险由于通过证券被转移到投资者身上,表面看,风险是分散了,但实际上它可能传导到证券市场,让投资者购买本来达不到投资等级的资产。
2.3商业银行没有做到严格的风险防范
20世纪90年代末,美国政府利用低利率及减税政策鼓励居民购房,在激烈的竞争面前,不少金融机构降低住房信贷消费者的准人标准,美国标准的房贷首付额度是20%,但是近几年已降到了零,甚至出现了负首付,以吸引购房者。银行为短期利益降低房贷政策,贷款人可以在没有资金的情况下购房,仅需声明其收人情况,无需提供任何有关偿还能力的证明。商业银行承担了贷款的百分之百的责任。
2.4政府的监管缺位,应对危机能力较差
次债危机过程折射出了美国金融体系不健全和信贷结构的不完善,政府把对次级贷债券这种金融衍生品的评估和监督责任完全抛给私人债券评级机构,给这些私人机构留下太多操作空间,而这些机构采用的评级标准并不十分真实、准确、可靠。
2. 5次级债信息不透明
公共产品应该接受监督,信息公开透明,次级房贷债券主发行过程中信息就不透明。当次级抵押贷款被打包成债券销售给投资者时,债券投资者无法确切了解次级贷款申请人的真实支付能力。不透明往往就会隐藏危机,这种债务风险不断积累,为危机的发生埋下隐患。
3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启示
虽然我国商业银行没有受到美国金融机构那样巨大的冲击,但对一个新兴市场国家的商业银行而言,在风险管理方面有重要的启示:
3.1加强商业银行的风险准备金,树立强烈的危机管理意识
目前房地产抵押贷款在中国商业银行的资产中占有相当大比重,也是贷款收人的主要来源之一。根据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商业银行为房地产抵押贷款计提的风险拨备是较低的。然而一旦房地产市场价格普遍下降和抵押贷款利率上升的局面同时出现,购房者还款违约率将会大幅上升,拍卖后的房地产价值可能低于抵押贷款的本息总额甚至本金,这将导致商业银行的坏账比率显著上升,对商业银行的盈利性和资本充足率造成冲击。银行系统抵押贷款发放风险不可忽视,必须在现阶段实施严格的贷款条件和贷款审核制度。
3. 2注意金融创新产品离风险的属性
美国的次级抵押贷款和次级债,蕴涵着大量的金融创新,金融创新工具本身并没有问题。但任何金融产品都是一把“双刃剑”。创新是商业银行发展的动力,但创新需要强有力的风险保障机制。必须科学推进金融创新。
3. 3完兽我国个人征信系统
由于我国个人征信系统建立时间不长,1数据库积累、信息收集范围、地域的无死角覆盖上尚需要进一步完善。‘三善的个人征信系统将大大减少由于借款人欺诈所引起的消费信贷风。
3.4商业银行要建立完整的操作风险管#z制度
根据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原则要求,并结合我国银监会的相关管理要求,商业银行应制定完整的操作风险管理政策框架,要有良好的管理环境、完善的组织架构和高效的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管理环境。
3.5应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
随着2012年2月曼罗兰单张纸有限公司和曼罗兰轮转印刷系统有限公司的新任高级管理层名单的公布,曼罗兰的重组之路告一段落。在这一重组过程中,曼罗兰全球各分公司都维持了正常运作,相信新生的曼罗兰将会渡过难关,继续发展。曼罗兰破产保护对中国市场有何影响?曼罗兰大中华区董事长袁治能表示:“此次曼罗兰的破产保护对整个中国市场影响很小。大中华区的配件种类齐全,质量优异,售后服务依然被大众认可,工程服务部和印刷材料部也没有发生变化。”
作为全球第二大印刷设备生产商,曼罗兰于1844年成立,6个月后(1845年)由公司创始人发明的第一台自动凸版滚筒印刷机问世。1911年又推出世界首台“ROLAND”型单张纸胶印机,并获得“都灵世界博览会金奖”……这样一个具有167年历史,至今仍然享有盛名的世界著名印刷设备制造企业,申请破产保护、进行重组,在行业内当然会引起不小的震动,并发人深思。
树立居安思危思想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发达国家经济复苏缓慢,美国债务危机和信用评级的下调以及一些欧洲国家的债务危机,加剧了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减缓了发达国家经济恢复和发展的速度,印刷业也受其拖累,发展缓慢甚至陷入衰退,于是部分人产生了悲观论。我们应该对印刷业的发展、变革趋势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无须过于悲观,因为无论如何发展,印刷决不会消失,同时传统印刷、数字印刷将长期并存,共同发展。
当然,我们也不可盲目乐观。尽管我国印刷业仍处于高速增长期,这也为印刷设备的快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我国印刷设备的性能和质量都还需要大幅提高,企业的科研和创新能力相对薄弱,距印刷设备强国的路还很长。我们绝不可掉以轻心,必须胸怀大计,审时度势,居安思危,不要以为企业自身方向没问题,业绩还可以,就麻痹大意。曼罗兰正 是在2011年前半年取得了不错的销售业绩(生产订单增长13%、销售额上升7%),但受欧美债务危机、全球经济环境变化和世界印刷产业不断发展、变革,以及曼罗兰的主要投资者发展意向的转移,下半年曼罗兰形势急转直下而申请破产保护的。2010年,数字印刷巨头柯达公司的数字业务占公司总营收的75%左右,仍然出现了资不抵债、不得不于2012年1月19日正式提出申请破产保护的局面,这些不都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吗?
确保资金链畅通稳固
曼罗兰公司破产保护、重组的直接原因是资金链的断裂。在此之前,曼罗兰的大股东曼公司(MAN)和安联集团(Allianz)就对欧洲印刷业以外的工程公司感兴趣,一直在寻找处置他们在曼罗兰公司股份的方法。而日本筱原公司盲目扩建,又赶上金融危机、债务危机,造成资金链断裂而破产,再一次验证企业资金链的重要性。
一个企业品牌再好,产品技术再好,如果资金链断裂,等于血脉断流,弄不好就会危及企业生命。面对欧债、美债危机,市场的萧条,世界经济复苏乏力,不确定性增加,企业必须有思想准备,把风险控制在可控的范围内,小心保护资金链的畅通。
扩大视野 开拓创新
北宋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不跳出自己的小圈子登高望远,难免雾里看花。企业经营者,要站得高、看得远,不断扩大视野、开拓思路、把握战略机遇、找准切入点,才能引领企业走向光明前程。
扩大视野、开拓思路,是为了寻找适合企业发展的新市场、新路子。
而看清了新市场、新路子,还必须把握市场、技术发展方向,积极创造条件,找准进入时机,不盲从、不跟风,根据企业实际情况量力而行,按照差异化思路创新发展。
(1)印刷工业既属于文化信息产业,也属于制造业,现代制造业的发展方向之一是制造和服务相结合,形成服务型制造业。
我们应该主动创造条件,改变单一的被动加工形态,将印刷业逐步发展成为集信息技术、创意设计、加工服务三位一体的产业。印刷设备制造企业要把自身发展立足于全面满足印刷企业的需求,以用户为中心,为他们的发展、效益提高服务,从而改造和提高产品性能和质量,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双方都获得创新性的发展。
(2)由于新技术的发展,印刷业已经不仅仅是“内容”印刷,“功能”印刷和“中间介质”印刷已经成为新的发展方向之一。
其中,“功能”印刷包括生物检测芯片生产、集成电路印刷、显示器印刷、太阳能电池板和柔性太阳能电池膜印刷、大面积有机发光二极管印刷、RFID标签和智能包装印刷等。而“中间介质”印刷包括QR码、AR码和Tags微软标签的印刷等。
印刷企业应该关注这些新产品的发展,研究其是否可以引入,何时引入,如何引入。印刷设备制造企业应该研制为这些印刷新产品服务的设备,并不断提高其性能和质量。
关键词:社会保障 经济增长 比较 启示
经济长期增长中社会保障作用的理论探讨
(一)政治经济学角度的理论分析
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水平,反过来社会保障对经济长期增长也具有重大影响,其本质就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社会保障在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情况下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和改善社会福利,有利于减少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合理的社会保障制度配置相应的经济资源,并制定相应的社会政策目标,有利于促进经济长期增长;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则将阻碍经济长期增长,损害经济增长的持续性和乃至国家的整体竞争力。
(二)西方经济学角度的理论分析
社会保障是市场经济体系的组成部分,它通过减少不确定性降低生产和劳动力市场调整进程中的交易成本,并在某种程度上降低劳动报酬的相关风险,改善人力资本投资的条件。同时,缺乏再分配体制的完全竞争市场体系无法保证收入和消费在理性经济人之间的公平分配,通过社会保障再分配机制可以熨平市场机制在公平方面的短板。社会保障如果过度,市场经济效率就会受到因承受过多社会风险的损害。另外,从哈罗德-多马模型来看,积累是影响经济长期增长的最重要的因素,而社会保障可以影响到资本积累,并改变劳动者收入配置、影响社会消费和储蓄,从而对经济长期增长产生促进或阻碍作用。
(三)社会保障促进经济长期增长的机理
一是通过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经济长期增长,促进经济社会调整和结构变革,为经济增长提供了稳定的社会环境,创造市场机制发挥功能的良好环境,特别在社会危机期间发挥“自动稳定器”的作用。二是通过社会保障收支规模变化调节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三是通过促进劳动力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发挥宏观调控功能。四是从长期来看社会保障有利于扩大内需,从而有利于发展经济和扩大就业,并起到平抑经济增长周期的作用,形成经济长期增长的良性循环。
德国与希腊经济增长表现的比较分析
(一)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的比较
图1显示,新世纪以来德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经历了两个周期,并分别在2003年和2009年达到最低谷,当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分别为-0.2%和-5.1%,虽然增长率不高但总体上优于欧元区指标,昔日因为经济增长缓慢而被称为欧洲“病人”的德国反而成为欧洲经济发展的支柱和引擎;同时期的希腊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在2007年之前均保持在4%左右这一相对较高的增长水平上,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一直处于下滑状态,并从2009年起进入负增长区间并深陷其中。希腊国内生产总值在2009年之前均超过德国,但2009年之后这一形势发生逆转,不但远远低于世界整体增长水平,还大幅度低于欧元区增长水平。从波动幅度的比较情况来看,德国除2009年之外基本保持相对稳定的增长率,其稳定性总体上高于欧元区;希腊则整体处于下降趋势,从2004年开始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从2010年开始低于欧元区平均水平且差距较大。
(二)失业率的比较
由表1可知,德国失业率整体波动不大,除在2003-2005年经历经济衰退时高于10%以外,其余各年度失业率均在10%以下,在国际金融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背景下,德国失业率不升反降,2011年甚至达到5.9%的最低水平。希腊大部分年度失业率在10%以上,特别2009年爆发债务危机以来失业率更是直线飙升,2012年达到22.6%的高水平,2013年8月更高达27.6%,是欧元区平均失业率的两倍多。比较德国与希腊数据,德国除在经济衰退时期失业率略高于希腊外,大部分年份的就业数据均大大优于希腊。
(三)希腊债务危机基本情况
2009希腊债务危机爆发以来,欧盟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希腊进行了大规模援助,迄今希腊已经获得了大约2150亿欧元的信贷援助,第二轮希腊救助计划应于2014年底结束,这是欧盟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历史上对一个国家成本最高的财务援助。为了满足欧盟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经济援助条件,希腊进行了一系列的经济紧缩计划,但激进的紧缩政策和经济改革使希腊走到社会瓦解的边缘,希腊在接受救助的同时还发生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债务违约,最后不得不通过债务重组抹去1000亿欧元以上的政府债务。2013年7月统计的希腊政府负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接近180%,经过两轮救助后的希腊财政仍然需要救助贷款才可能勉强维持。前两轮希腊救助计划实行效果欠佳,需要新的经济援助已在国际社会的意料之中。
德国、希腊社会保障与经济长期增长的关系
(一)社会保障与经济长期增长的关系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应是一个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不断地修正和完善的动态过程,必须随着一国社会和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而改革和调整,以消除弊端及其对经济的负面作用,才能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推动力。社会保障与经济增长是否正相关,取决于社会保障制度设计是否合理与适度,而改革是使社会保障制度趋向合理的惟一途径和发展方向。其中最关键的是“适度”问题,衡量是否符合恰当的“度”的标准是生产力发展水平。国家福利在实践上是为了更有效调节、调控经济,而不是为了最大限度实现社会福利经济。社会保障改革的合理性,不仅影响社会保障体系的运转,而且还将直接影响到经济的长期发展。
(二)德国社会保障与经济长期增长的关系
随着德国社会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和经济的迅速发展,德国社会保障制度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社会保障覆盖范围涉及到各个阶层,形成了“从摇篮到坟墓”的全方位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成为一个广保障、高福利的国家。2003年初施罗德政府开始酝酿“2010年议程”的改革计划,并于2004年全面启动该项计划,大幅度地改革德国社会保障制度。主要措施包括:一是削减社会福利保障,包括对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政策进行改革,构建完善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在医疗领域引入更多的竞争机制,增强公民个人医疗的自我责任感意识,规定只有领过失业保险津贴者方能领取失业救济金。二是改革僵化的劳动力市场,包括调整解雇保护政策,设立个人服务代办处和职业介绍中心,鼓励自主创业,允许从事“微型”工作、重点关注长期失业者等。此后的默克尔政府基本延续了上述政策,并且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根据形势需要适时推出“短时工作制”,不仅保障了私人消费能力,而且在经济好转、订单重新出现时企业能有足够的高技能工人。
德国上述被称为“经济节制主义”的社会保障改革强调社会保障制度中的个人责任,在分配制度上通过政府的干预克服收入和分配上的不公平,改善了劳动力市场,促进了劳动力质量的提高,创造了德国安定的经济建设环境,重新激活了德国经济长期增长的潜力。不管是面对全球金融危机还是近年来欧洲债务危机,德国经济始终保持平稳运行态势,经济层面受的消极影响比其他福利国家要小得多。不可否认,德国在经济发展表现逆势而上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主动推进和全方位实施的社会保障改革。
(三)希腊社会保障与经济长期增长的关系
希腊实行的全面福利制度对于维持社会和平和政局相对稳定,为经济长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经济增长放慢和公共税收减少,用于社会保障的资金遇到困难;由于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人口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尤其是养老保险的现收现付筹资模式出现了问题;较高的福利保障影响到劳动创造的积极性,客观上形成“养懒罚勤”的逆向激励效果,主动失业群体也日益庞大,社会保障的高福利性对希腊经济长期增长造成的负面影响越来越突出。但由于社会保障既得利益集团的阻碍,且希腊没有相对有效的民主制度集中控制社会进程,因此希腊政府推行社会保障改革举步维艰。为了维持超越自身经济承受能力的高福利制度,希腊不得不负债运转,最终导致积重难返,长期积聚的高赤字、高债务风险迅速演变为债务危机。希腊自爆发债务危机以来不断地发生以反对削减社会福利社会保障改革为诉求的全国性。希腊当前的经济社会形势可以概括为:社会保障隐形债务逐步显性化拖垮经济发展,理应作为“危机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的社会保障改革反而成为触发经济社会危机的导火线。
两国实践对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启示
从德国、希腊社会保障与经济长期发展关系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是否健康、增长潜力是否强劲,不仅要看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中央和地方财政收支状况等经济发展指标情况,还要分析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及运行情况、社会福利开支及增长趋势等。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有社会保障体系大体均衡或总体上平衡,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方有可能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上,否则发展就缺乏后劲或者说是不可持续的,过度的社会保障反而不利于经济增长。建立与一国的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能够促进经济长期增长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要求。
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框架正处于建立完善期,将社会保障框架建立与改革完善一并进行,其目标是实现我国社会、经济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从而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基础和条件。
因此,要发挥社会保障促进经济长期增长的积极作用。社会保障与个体消费及总体消费、短期经济增长率及长期经济增长率密切相关,我国经济发展需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这一社会“稳定器”和“安全网”,从而有效疏通社会保障刺激消费、内需的机制。要加强对提高居民预期未来收入、当期实际收入以及居民消费倾向等方面的社会保障投入,有重点地选择提高预期未来收入保障措施,提高居民总体消费的民生保障支出。要加大对医疗卫生、廉租房、教育、人力资源配置、扶贫开发等的投入,发挥社会保障的消费乘数效应。
处理好社会保障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最重要的是保持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程度较低、社会承受力较差、企业竞争力较弱,社会保障水平不能过高,要在重视社会保障对经济长期增长积极作用的同时,充分考虑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殊性,处理好当前与长远、尽力而为与量力而行的关系。社会保障的刚性和不可逆性决定社会保障要慎重,特别要处理好福利水平与经济承受能力之间的关系。现阶段我国更适合走循序渐进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之路,即根据国家经济发展实力和政府财政收支状况灵活调整福利支出,积极稳妥提高社会保障标准和水平,在兼顾经济可持续发展前提下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体系。
参考文献:
1.张盈华.社会保障促进经济增长的机理研究.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 美国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我国跨境资金流动的影响分析覃道爱 美联储加速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影响及对我国的启示 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影响及其退出展望 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及对中国的影响 外汇储备对我国宽松货币政策退出的影响及对策 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我国股票市场的影响 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我国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我国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 浅析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根源及后果 试析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理论基础及矛盾 美日欧货币政策分化对跨境资金流动的影响:以广东为例 美国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中国的影响及政策应对 论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我国外贸的影响 浅析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我国外贸的影响 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退出对中国通货膨胀的影响 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中国短期资本流动的影响分析 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研究文献综 基于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的我国宽松货币政策退出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四、政策建议
(一)加强跨境资金流动监测,防范异常资金流动风险
密切监测跨境资金流动状况,及时分析评估境内外利差、汇差变化对我国跨境资金流动的影响,增强形势的敏感性,提高对形势的研判力,构建起完善的跨境资金流动的统计监测和预警指标体系,提升异常资金流动风险预警能力。借鉴国际经验,特别是发生过货币危机或者债务危机冲击国家的经验教训,加强对跨境资金从流量到存量的监管。积极建立监管协调机制,构建海关、商务、人民银行和外汇局在内的部门联动机制,实现监管资源共享和协同监管。
(二)加快推进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进程,积极推进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发展
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进一步增加人民币的汇率弹性,发挥市场供求在汇率形成中的基础性作用,削弱资金套汇的空间。扩大经常项下人民币跨境使用,推动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等经常项下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拓展人民币跨境投融资业务,推动人民币“走出去”,扩大人民币资本输出,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运用市场手段消除资金套利的空间。
(三)加大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大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力度,转变出口创汇模式的外贸发展方式,积极向内需型积极发展模式转变,降低我国外贸依存度,使内需真正成为积极增长的源动力。改善对外贸易结构,调整出口战略,通过技术创新提高出口产品质量,扩大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减少劳动密集型、高污染、高能耗产品的输出,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参考文献
[1]谭小芬.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退出及其对中国的影响[J].国际金融研究,2010(2):26-37.
[2]刘晓丹,崔玉敏,车泰根.美国量化宽松政策的退出及影响[J].辽宁经济,2013(9):38-41.
[3]朱庆,冯娟娟.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退出策略研究[J].金融纵横,2009(9):26-29.
[4]谭小芬.美联储的退市策略及其潜在影响[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1(6):33-40.
【关键词】货币互换人民币国际化积极作用
一、货币互换的内涵及其发展概况
货币互换(又称“货币掉期”),通常是指市场中持有不同币种的两个交易主体按事先约定在期初交换等值货币,在期末再换回各自本金并相互支付相应利息的市场交易行为。双方的事先约定就是货币互换协议。货币互换作为一项常用的债务保值金融工具,近年来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央行重要的金融管理工具,不同的是互换主体是国家或地区。本文采用的货币互换协议(又称“本币互换协议”)定义是互换双方可在必要之时,在一定规模内,以本国货币为抵押换取等额对方货币,向两地商业银行设于另一方的分支机构提供短期流动性支持。
二、人民币货币互换协议总体情况
目前,我国分别与其他国家已签订了37份央行货币互换协议,达成协议的国家包括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瑞士以及欧洲央行等发达国家与地区。第一份货币互换协议是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为了减轻外汇储备压力,中国人民银行与泰国央行与于2001年12月6日签订的,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以及2010年欧洲债务危机愈演愈烈,大量发达国家国际收支恶化,为防止不断恶化的金融形势波及国内金融业,我国及时重启“汇改”,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启动,中国人民银行签订了一系列货币互换协议,对该工具进行创新,并有常态化使用该工具的倾向。
三、人民币本币互换协议的积极作用分析
(一)进一进增强我国与相关国家和地区流动性互助能力
在防范和应对金融危机过程中,国际社会上虽然存在可供选择的流动性支持措施主要有三种:外汇储备、区域多边或双边流动性救助机制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的流动性救援机制。但由于后两者反应速度和灵活性等原因,各国优先积极准备自身外汇储备以备不时之需,东亚各国吸取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近年来不断增加外汇储备,但是限于自身国内经济实力,以及以及大量外汇储备的高成本以及面对汇率浮动和损失储备的情况,各国开始积极参与国际和区域金融合作,与相关国家签署一系列双边货币互换协议,充分发挥其互助救援机制作用是很不错的选择。因为双边国家层面的流动性支持工具作为外部流动性支持措施,在使用条件、可获得性及救助速度方面具有优势。而在各种金融危机中坚挺的人民币成了美元之外不错的外汇选择,人民币双边本币互换是对区域、全球流动性救援的有力支持。同时对于我国而言,只有保全了亚洲邻国的经济稳定,才能使中国的经济损失减到最小,多项货币互换协议的付诸实施,也标志着新兴市场央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维护金融稳定的能力与手段都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二)有助于推动我国与相关国家和地区贸易与直接投资增长
与美国签署的互换协议有所不同,我国中央银行推出的双边本币互换在期限和作用上都有所创新。目前未结算的协议均为2011年以后签署,有效期三年,经双方同意可展期,协议目标除加强金融合作外,还侧重促进贸易和投资。这些货币互换的金融创新能够推动双边国家贸易及投资。其运作机制是,以往国外企业姓我国进口,需用将本币兑换成美元美元支付货款,而我们企业受到美元要兑换成人民币,双方承担大量的汇兑成本和汇率风险,而互换货币之后,外国央行在通过货币互换获得人民币后,能够向本国商业银行及本国企业提供人民币融资,支持这些企业以人民币从中国进口商品或者对中国进行人民币直接投资,无需动用美元储备;中国的出口企业可收到人民币计值的货款,可以有效规避以美元计价而造成汇率风险,同时降低汇兑费用,对于双方都有好处。
(三)为实现人民币国际化战略创造条件
在人民币实现完全自由兑换之前,我国中央银行签订货币互换协议可使人民币在境外一定程度上实现商品计价、支付手段、结算手段、价值储备等国际货币功能,为人民币国际化创造条件。通过实施双边货币互换,近年来,由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快速发展,双边贸易不断创出新高,人民币在我国周边地区的越来越受欢迎,流通范围和领域越来越广,主要被用于边贸支付结算,在局部地区成为当地的交易支付手段,人民币在东南亚地区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元、欧元、日元的硬通货。作为价值储藏手段,人民币这一职能有所进展,作为官方外汇储备实现了零的突破。2006年12月1日,人民币成为菲律宾中央银行官方储备货币,意味着人民币向国际化跨出了重要一步。同时,柬埔寨也把人民币作为国家的储备货币。我国中央银行下一步应积极扩大与周边各国的双边货币互换协议的国别范围和规模,首先实现人民币东盟化、区域化。
四、结论
货币互换协议通常是在危机时被运用的一种货币工具。货币互换作为央行间共同应对金融危机、维护金融稳定、促进双边贸易和投资的手段已经为我国和国外主要央行所实践,并且在应对金融危机、向国际金融市场提供国际货币流动性、维护金融稳定等方面发挥了显著的作用。从推动人民币逐步国际化的角度看,本币互换协议有利于境外企业及民众认可并持有人民币,为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计划奠定坚实基础,远远不止从资金收益和资金成本上获得好处。
参考文献:
[1]付俊文.货币互换工具的理论与应用:美联储的实践与启示[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1(09).
[2],鲁凤玲.人民银行货币互换实践[J].中国金融,2012(04).
[3]刘文翠,蒋刚林.中国D东盟金融合作现状与制约因素解析[J].新疆财经大学学报,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