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身体心理素质措施范文

身体心理素质措施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身体心理素质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身体心理素质措施

第1篇:身体心理素质措施范文

关键词: 初中体育 心理素质 终身体育意识

初中体育是学校教育必须重视的方面之一,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通常只关注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和掌握健身技能传授知识,忽视学生心理素质训练过程和心理变化。随着教学观念的不断改革,体育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理论知识,而且要在实践中运用知识,通过体育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本文根据初中体育教学现状,就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锻炼提出相关措施

一、初中体育教学的现状

当前初中课表上都有体育这门课程,但是教师只注重学生的体育运动,忽略心理素质的锻炼,教师只是让学生在体育课堂上随意散漫地进行一些运动,并没有向学生讲解体育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学生的体育意识十分浅薄,从内心认为体育课不是一门很重要的课程,上体育课只是一种休闲。当体育教师发号自由活动施令的时候,学生三五成群地寻找一个阴凉处聊天、吃零食,甚至有学生回到班级学习其他学科,由于学生的学习压力比较大,因此教师看到这个情况也没有太多的追究。这样的初中体育课是完全没有意义的,也不能将心理素质的锻炼贯彻落实到体育教学过程中。

二、在初中体育教学中贯彻落实心理素质锻炼的措施

(一)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提高学生体育学习兴趣。

要在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锻炼,落实培育终生体育意识的任务,激发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是关键,要结合三方面综合处理:一是改变以往死板教条、放松式教学,之前的体育课就是自由活动的课堂,课程内容单一。教师需要集思广益,课前认真备课,安排好每节课的活动内容,让每节课变得丰富多彩。多模式教学,开展各种体育活动,提高学生的热情,让学生发自内心地爱上体育课,在学生的心中埋下终身体育意识的种子。二是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消除学生心中重文化课而轻视体育课的错误思想,让学生了解,健康的身体是学习的基础,有了充沛的精力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健康的身体需要体育锻炼。要在学习和体育之间保持平衡,正确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不要认为适当的体育锻炼是耽误学习时间,从而热爱运动,积极参与运动。三是改变死板教条的教育模式,因为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无法融入体育锻炼中,枯燥乏味,学生会产生排斥,无法成功激起学生的热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学会创新,增加更多形式的体育活动,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通过竞赛的方式提升学生的热情,例如:让两个班级进行篮球对抗,女生在中场休息时投篮积分,这样就可以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此外,无法室外运动的课堂可以使用多媒体看一些体育比赛,了解更多的体育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加强教师自身心理素质水平,提高教学质量。

为了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教师必须首先提高自身的精神健康水平。教师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高度的道德品质、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社会适应性,是保证体育课堂高效性的根本途径。在课外时间,教师还应该加强对心理学的研究,从而可以更新教育概念,有效地优化自己的心理教育学,以多种方式培养学生,使他们敢于在体育活动中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学会理解和认识不同的观点和差异,从而真正做到以学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思维,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三)教师仔细备课,制定比赛教学。

为了让大家重视体初中体育这门学科,首先体育老师本身要重视这门学科,利用课前时间为本班学生制订科学、合理、有趣的体育锻炼计划,将心理素质充分渗透到体育教学过程中,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兴趣,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爱上体育运动。为学生安排满满当当的体育课堂活动,从而让学生从根本上重视体育活动,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兴趣,不会利用体育课的时间做其他事情。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制定比赛教学,让学生通过比赛锻炼自己的心理素质,避免落后而产生急躁的心理导致全盘皆输。

例如在学习篮球的课堂上,教师教会学生打篮球的正确技巧之后,可以将男生、女生进行分组,让男女生之间通过合作打一场只属于本班级的篮球赛:男生打一场篮球之后,然后让女生投篮,投入一个为本队加一分。通过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在学生之间形成良性竞争,从而让每一位学生都积极投入本次篮球比赛中;有利于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有利于让学生在参与中培养学生对篮球的热爱。教师在比赛之前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注意事项:第一,向学生灌输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思想观念,保证文明比赛;第二,对于比赛胜出的团队要给予一定的表扬,这样才能让学生有一种胜利感,反之,对于失败的团队也要鼓励,让这些学生有信心进行下一次的比拼。

三、结语

体育运动对于学生来说必不可少,随着中考的不断临近,学生的学习压力不断增加,在初中阶段让体育锻炼变成一种习惯会让学生受益匪浅。部分学生完全忽视体育学习的重要性,甚至认为可有可无,我们必须要改变学生这样错误的想法,让学生每天都愿意为了自己的学习和健康抽出一定的时间锻炼,从而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强身健体。希望通过以上措施可以给教师启发,在未来体育教学过程中充分贯彻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以发挥体育教学的根本意义。

参考文献:

[1]盛久埂.初中体育教学中如何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J].科教导刊(下旬),2015,12:130-131.

[2]尤艳清.刍议体育锻炼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当代体育科技,2016,01:88-89.

第2篇:身体心理素质措施范文

【关键词】军校学员心理素质教育

军校学员是我军军官的主要来源,是军校培养的主体,也是未来部队信息化建设的骨干和精英。现代军事人才应具备四种素质:政治思想素质、军事技能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目前,军校在培养学员综合素质上积极探索,注重全面发展,培养复合型人才,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使学员在知识积累、身体素质、管理能力等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但在心理素质培养方面却探索不够,从而影响了学员综合素质的进一步提高。

一、学员的心理素质现状及原因分析

从我军院校学员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上看,军校学员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状况是不尽人意的,且心理健康水平随年级的升高而有所下降,和地方院校的同龄大学生相对比,军校学员的心理健康水平也低于地方大学生,特别是在情绪抑郁焦虑等方面对比较为明显。究其原因,与学员所处的青年期心理年龄阶段有关,也与学员所受的精神压力、训练和管理模式等因素有关。

1.学员心理疾病发生的客观因素

学员正好处在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青年中期。由于心理发展还不够成熟,趋势不稳定,极易出现生理、心理以及军人角色适应等方面的问题,在学习、训练、交友等方面不够顺心如意时,便会积累成心理障碍或思想方面的问题,若得不到及时的疏导与调解,便会出现心理失衡、情绪低落、学习消极,个别人甚至离校出走,严重者会精神失常。军校学员的年龄层次属心理疾病高发区域,军人职业的特殊性也是青年学员承受着比社会同龄人更重的心理压力,这是心理疾病发生的客观因素。

2.学员心理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

军校学员紧张有规律的生活节奏、高标准高强度的军事训练以及严格的日常管理等现实与自己心目中的期望反差甚大。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困扰着一些学员,失望感频频袭来。另外,学员承受的来自社会、家庭各方面的精神压力越来越大,成为诱发心理疾病的重要因素。日益增强的自我实现意识,过高的、脱离实际的、难以达到的期望值,又给学员增加了心理负担。这些都使一些学员难以适应快节奏的生活,难以接受瞬息万变的现实,从而导致心理疾病的发生。少数学员队管理者缺乏心理学基本常识,管理方法简单粗暴,或者处事不公,也成为导致学员心里失衡、诱发疾病的重要原因。

二、军校心理素质教育的思考

军校把“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作为培养目标之一,将心理素质教育和心理健康保障纳入到全面素质教育之中,把提高心理素质当成强化军人品格的具体措施加以实施,应成为军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和基本特色。

1.建立心理健康档案

我院心理学实验室从新学员入学开始,就通过日常观察、个别谈心、情况分析等方法,运用艾森克个性问卷和学员人格健康调查表等心理学测量工具,对新学员进行心理测量,记录军人人格特质、心理操作能力、认知特点等内容,并将测得数据输入微机,建立了学员心理档案。通过跟踪调查和定期普查,及时了解和准确把握学员的心理状况,对已出现心理问题的学员,我们深入到学员连进行座谈、心理咨询和行为指导,帮助他们调适、缓解各种心理问题,优化心理素质,解除心理疾患,开发心理潜能,排除心理障碍,改变不合理的认识和行为,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从而促进其个性的健康发展。

2.设置心理服务机构

建立和完善心理咨询及心理辅导机构,可以对学员在日常学习训练或生活中产生的心理问题进行有效疏导和矫正,使学员的烦恼、郁闷等不良情绪有宣泄和排遗的渠道。对心理问题比较严重的学员,还可以会同心理医生和专家进行会诊,对症下药。同时,进行专门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是消除心理障碍、提高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3.加强心理行为训练

军校应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员建立起有效的心理行为训练系统,充分运用现代多媒体网络技术,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室,根据未来战争的要求,特别是结合当前军校教育进行心理战战略、战术以及心理训练方法的研究设计,使学员亲身体验战场环境的刺激和战时心理状态,经受心理考验,逐步学会自我调节,以适应现代战争对军人能力、情绪、意志等心理素质的考验。如模拟高技术战场环境,营造战争氛围,可以有效地将心战能力的潜在性与现实性结合起来,使学员产生接近实战的心理活动,感受和克服由此引发的各种心理问题,树立信心,磨练其钢铁般的意志。

4. 结合心理教育与日常管理

作为学员队管理干部,要善于在日常管理中,从学员的言谈举止、习惯爱好、着装仪容、脾气情绪、学习态度和作风纪律等方面发现问题,并通过谈心等方式进行心理疏导,及时化解心理问题。要努力营造有利于学员心理素质健康发展的环境和氛围,如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发挥学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多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使不同性格和特长的学员有发挥才干、展示自我的机会;在涉及诸如评先、入党、选拔骨干及毕业分配等敏感问题上,坚持公正、公平、公开,并使其程序化、制度化。加强管理干部与学员的交流与沟通,以便更好地了解及帮助学员排除心理障碍,有效提高管理教育的针对性。

总之,把心理教育、心理训练和心理咨询等心理素质教育纳入军校德育工作和全面素质教育中,不仅是加强和改进军校德育工作的需要,也是培养面向21世纪新型军事人才的需要。而作为军校全面素质教育之一的心理素质教育,也只有不断寻找新规律、开拓新思路、探索新方法,才能在提高学员心理素质促进身心健康、塑造军人品格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吴猛猛,龚文超,张小凯.国防生战斗精神培育途径探析[J].中国科技信息,2011,(10):167―168.

第3篇:身体心理素质措施范文

关键词:高校;驾驶素质;安全行车

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08)-06-0036-02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政策倾斜,以及市场力量的推动,高职教育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高职院校也逐步增多,高校后勤中车辆及驾驶员数量也快速上升,安全习题日益突出,而安全管理归根到底是人、车、路的管理,它贯穿安全管理全过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这三者之中,人的因素,特别是驾驶员的素质是最主要、最直接的因素。笔者认为研究驾驶赠的素质在安全管理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值得认真研究与探讨。

一、身体素质与安全关系

作为机动驾驶员必须有一个适应驾驶工作条件的健康体质和敏捷的反应速度,才能适应于现代汽车及运输行业的发展,才能在各种不同道路环境和气候条件下安全、优质地完成工作任务。否则,可能会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目前,我国交通事故属于身体素质方面的原因占驾驶员原因的7.4%,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机动车驾驶证管理办法》对其申请驾驶证者的身体条件有具体的规定,但笔者认为目前对驾驶员身体条件检验存在两点不足之处:首先放松了身体检验标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的需求,汽车进入家庭,使得学习和掌握驾驶技术的人越来越多。而部分培训学校往往只注重经济效益,忽略对驾驶员的身体条件检验,有些初学驾驶员根本没有通过医疗部门体检,有的人在视力、听力、变色力、身高等条件上根本没有达到其标准,甚至可能有少数人还存在着妨碍安全的疾病或生理缺陷。可以想象这样的人驾驶机动车又怎样能保证其安全行车;其次,随着科学技术成果在汽车上的大量应用,机动车车速越来越快,交通情况越来越复杂。而在行车中,车速越高,驾驶员的注视点就越远,视野越窄(视野与车速的关系如下表),加强员注意力随之引向景物的中心,而看不清两侧较近的情况,形成所谓的“隧道视”,而危及行车安全。因此,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变,在行车速度提高的同时对驾驶的身体素质要求越来越高。驾驶员身体检验时(特别是对专业驾驶员),除了检查他们的静视力、变色力外,还很有必要用先进的设备检验动视力、视野、反应和立体视觉等,以提高加强员队伍的自身素质,减少发生事故的隐患。北京市公安交通管理局检查了311名肇事驾驶员的立体视觉功能,结果发现立体盲12人,约占3.86%,立体视觉异常者占12.9%。说明立体视觉与发生事故有明显的关系,见表一。

表一 视野与车速的关系

二、心理素质与安全关系

心理素质是指人的内心世界与外界发生交织时一种人的本能判断、理解与反映,它是人的综合知识和意志力集中体现,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的人,当遇到一些意外事件时,能够保持清醒头脑、冷静思考、做出正确判断、采取果断措施,能够把矛盾顺利化解,作为加强员,由于驾车途中,情况复杂多变,会出现许多种危险情况,这要求我们驾驶员能够正确理解、判断并且做出正确的反应,比如说当前发生有人突然横路,驾驶员第一反应就是保持冷静不断慌张,然后正确判断车与横路人的距离,根据当时行车速度,作出急刹、减速或者避让等措施,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驾驶员能够在很短时间内作出判断并且将上述措施有条不紊地完成,避免事故。而素质较差的人,在这种情况下,第一反映是比较慌张,因而导致头脑不冷静,既而不能采取正确处理措施,最终导致事故发生。从大量的资料调查表明,良好的心理素质有时在事故或事故处理中占据主要作用,由此看来,有必要加强对加强员心理素质的训练与提高。加强员的心理素质训练,是指对驾驶员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实施良好的引导,使其在情绪、意志、思维等方面,保持良好的心态,有强烈的责任心,有较强的注意力及控制力,能够冷静果断地处理突发事件,提高加强员的心理素质,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1)注意驾驶员的心理的自我调节;(2)保持加强员的心理平衡;(3)适应驾驶员心理档案,实行针对性心理教育;(4)开设加强员心理咨询室,由心理医生对驾驶员进行定期的心理测试和咨询,对心理状况不良的加强员进行心理辅导。

三、职业道德素质与安全关系

我国目前交通混乱,交通事故多,与少数驾驶员不能自觉遵守交通法规,放松交通道德修养,在交通活动中以交通强者自居等不良行为有关。其主要征象有:乱停乱放、争道抢行、以强凌弱、、互不相让、蓄意报复等,占因加强员原因造成的事故的44%。这些行为搅通秩序,危及交通安全,污染社会环境,恶化人际关系,甚至给国家和 亿的财产造成极大的损失。因此,为了提高驾驶员队伍的思想素质,减少不良加强行为和事故隐患,笔者认为可从三个方面着手:首先,加强员培训学校必须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理论考试中增加职业道德的内容,对教练员从严从高要求,使他们真正成为学员的表率,培养品质优良的加强员;其次,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加强对驾驶员的管理和再教育,深入、广泛和持久地开展安全联组活动,对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优秀加强员给予一定物质和精神奖励,对有不良加强行为的从严批评教育;再者,坚持加强员违章记点和新闻曝光,组织违章加强员办学习班,不断提高他们的职业道德水平和安全加强常识,让加强员做自觉履行职业责任,自觉遵守职业,职业努力提高职业技能。

四、技术素质的安全关系

加强员的技术水平包括加强技术和安全行车经验两个方面。因技术原因造成的交通事故占加强员原因的40.7%。其主要征象为:路况估计不足、紧跟太近、车速过高、措施不当等。加强员技术水平低,除加强员自身的主观原因外,更主要的是加强培训学校的培训质量和加强证的考核标准。在交通安全管理工作中,加强培训与考试发证的考核标准。在交通安全管理工作中,加强培训与考试发证处于初始位置,是交通安全源头管理工作之一。所以,为了提高加强员的技术水平,减少交通事故,就必须从加强员的培训抓起,各培训学校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应严格地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机动车加强员考试办法》的要求扎扎实实地训练,保证学员的训练时间,狠抓培训质量,让学员学到过硬的加强操作技术。此外,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要加强驾驶培训学校的管理,大面积地推广计算机管理系统命题、评卷和红外线桩考检测仪等科学考核方式,在坚持异地监考的同时加强考验员队伍的建设,严把考试发证关。并且通过加强员的年度审验和安全联组活动,加强驾驶员的安全和顽固不化教育,提高安全行车意识,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五、结语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汽车自身的安全性能、通路的安全设施都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和发展,但在形成交通的人、车、路三要素中,人的可靠性都很难提高,从统计资料得知,在所有交通事故中,与人的因素有关的交通事故约占80%左右,而驾驶员负全责或主要的事故占70%以上。这说明:在交通安全体系中,加强员的素质是交通安全中的主要因素,也是当前交通安全研究中的一个重点。

参考文献:

第4篇:身体心理素质措施范文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育;心理素质;小学生

一、小学体育教育与学生心理素质

1.小学体育教育与小学生心理素质的关系

小学体育教育与小学生心理素质关系密切,二者皆为小学教育的主要内容。小学体育教育具有极强的趣味性,能够培养小学生具有较高的心理素质。每个学生所具有的心理素质具有质的差别。个性化的心理素质意味着每一个小学生都拥有属于自己的心理特质。学校体育课程的有效性可以对学生身心健康产生直接影响,较好的体育教育可以提高学生对社会的适应度,为塑造小学生健康的人格打下坚实的基础。

2.小学生心理素质

小学生的素质是指小学生在思想品德、文化知识、身心健康、劳动技能等方面的基本品|,亦即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的统称。在实际中,这五种方面并不是均衡发展的,亦非各个方面脱离整体而各自独立发展的,这五个方面是全面、和谐、互联的。其基础是小学生个体的先天心理、生理条件,通过对心理素质的培养,提高身心素质。

二、小学体育教育对学生心理发展的作用

1.有利于智力水平的发展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竞争成为占领优势地位的决定性因素。强化心理素质,夯实小学生发挥自身效能物质基础,才能为将来的竞争做好准备。

2.有利于健全学生的心理

小学是义务教育的起点,是学生心理品质养成的关键时期。小学生本身的辨识能力弱,易先入为主。这些特点容易使学生滋生一些不良心理。如果没有及时纠正,易造成终生心理阴影。在心理教育层面,教师要引导小学生养成健康、达观、积极的心理习惯,并逐渐形成良好、健康的学习习惯和生活行为习惯,为以后的教育奠定基础。

3.有利于调节情绪

小学体育教育的作用不仅是强身健体,更是对小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小学体育教育最为直接的作用就是提升小学生身体素质,使小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的过程中身体、心理素质得到极大提高。小学体育教育还可以增进快乐,调节情绪,在心理健康方面发挥作用。

4.有利于改善人际关系

小学生是未来社会发展中最有活力的主体。沟通能力是小学生的基本能力之一。具有健康心理素质的人会在社会交往、实践中勇于表现自己,积极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这种优秀的能力如果从小学阶段就开始着重培养,则会使小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

5.有利于获得成就感

成就感是个体在落实目标的过程中获得的成功感觉。研究表明,个人之所以会最终取得成功,是因为个体具有积极追求成功的强烈愿望。小学生通过体育课,从自己的行动入手,采取措施来规避失败,进而达到成功。

三、小学体育教育对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干预

1.设计出具有趣味性的体育活动内容

小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来源于其对活动内容及活动过程的掌控。若体育课的内容令小学生感到新鲜与好奇,自然会引发小学生的兴趣;反之,若小学生感到课程十分简单,易于掌控,在掌握之后,对体育活动的新鲜感就会消失殆尽,随之对体育的兴趣亦荡然无存。小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保持愈久,课堂活动效果也会愈加明显。因此,激发小学生持续探究的欲望十分重要。

2.强调参与体育活动的纪律性与荣誉感

在体育课堂上,要强调参与体育活动的纪律性。用课堂纪律的制约力作为培养小学生意志品质的有效手段。要求小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时,不许随意请假,不许无故缺课,杜绝懒惰思想。强化小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在体育竞赛项目的选择时,选择有利于提高其集体荣誉感的项目。在参加体育竞赛项目的过程中,引导小学生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3.注重榜样引导

小学生的心理素质养成并不是封闭化的。其本身所具有的对外部世界的强烈好奇心与探索欲就具备实施榜样、引导教学的基本条件。例如,列举我国在国内外赛事中取得的辉煌成绩,我国体育发展史上的杰出人物,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历程等等,充分发挥榜样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刘钢.《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特点及实施要点[J].安徽体育科技,2013(12).

[2]张建平.体育教学的人文观[J].体育文化导刊,2014(3).

第5篇:身体心理素质措施范文

摘 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中的种种现象对高校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致使学生的观念多元化,大学生是祖国未来发展的希望。目前我国高校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已经严重影响了大学生质量,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高校体育教学对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有独特的优势,本文总结了高校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 高校 体育教学 心理健康教育

近些年来,高校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由学生心理问题引发的悲剧事件也不在少数,学生的心理问题受到社会和高校的普遍关注。高校学生的健康发展不仅包括身体健康,也包括心理健康,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高校体育教学可以把这两者联系起来,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一、高校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高校的大规模扩招,社会对大学生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由于近些年来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社会发展除了要求大学生具有必要的专业技能水平之外,还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健康。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发展都不是很成熟,体育教学是以锻炼学生身体素质为基础的教学活动,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方面有很大的优势。人的身体素质的发展与神经系统有关,而人的身体素质又和人的思想意志有关,因此,体育教学在锻炼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能够对学生的情感、情绪、意志和心理素质进行一定的调整,在进行体育运动的过程中,学生的压力得到有效缓解,体育运动的协作性也提高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因而能够促进学生形成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体育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重视对学生情感、意志的培养,能够促进学生身体和心理同步健康发展。

二、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措施

(一)心理健康教育意识的培养

在高校体育课堂上,体育教师是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导,体育教师的观念决定了体育课的内容和方向。因此,体育教师必须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在对学生进行体育技能教学时,不但要培养学生体育技能,提高学生身体素质,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在体育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严格的管理,让学生认识到在一定的规章制度下自己的要求才能得到认可。体育活动具有团体性的特点,教师要利用集体运动项目的特点,培养学生的集体责任感,体育教育还具有美育的功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

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有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受到学生情绪的影响,因此,合理的教学内容能够让学生的情绪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有利于学生对自我进行评价,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身体机能变化规律合理调整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完成教学任务,教师还要根据学生不同的身体素质、学习能力、性格差异因材施教,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这样不但能够让全体学生都能进行学习,还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获得成就感,提高心情的愉快程度。

(三)教学方法的正确选择

教学方法影响教学效果,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因此体育教师要慎重选择教学方法,以利于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传统体育课讲究教师的主体地位,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失去了课堂主体的地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要改变这一现象,就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从目的和任务出发,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例如在基础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角色互换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自信心,在篮球训练中,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体育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学生在联系中能够学会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养成积极乐观向上的品质。

(四)师生关系的有效构建

体育教师不仅有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锻炼学生体育技能的义务,还具有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责任,因此,体育教师首先要以较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不仅进行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的学习,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做好准备,体育教师要想通过体育教学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自己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重视师德修养,其次,体育教师要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也应该是平等的,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理解学生,多与学生进行交流,多听取学生的意见,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时,能够把自身的性格特点、心理状况不自觉的表现出来,这就需要教师多观察学生特点,了解学生情况,多对学生给予关心和引导,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三、总结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但有着独特的优势,也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高校体育教师应该利用体育教学的特点,认识到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第6篇:身体心理素质措施范文

关键词:网球;心理训练;基本要素

网球运动员对自己心理素质的培养和训练对比赛的结果能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对高校网球运动员赛前心理因素展开研究,一方面帮助高校教练员能全面掌握网球运动的竞训体系,另一方面能够为广大网球运动员以及网球运动爱好者寻找良好比赛心理素质提供参考,同时发现有效激发和培养运动员、爱好者网球运动兴趣的措施。

一、对网球运动员心理状态进行分析

运动员比赛失常80%以上是心理因素,只有10%左右是技术准备不足,运动员比赛失常的原因很多且很复杂。一般说来,比赛规模愈大,运动员的责任和心理的紧张程度就愈高。另外,如果运动员缺乏比赛经验,则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再者,教练员的临场指挥不当及运动员在赛前过度兴奋、休息不好、缺乏自信心、注意力不集中也是造成心理紧张,导致比赛失常的又一因素。根据科学的分析,运动员情绪一旦紧张,内员心理负担过重,抑制了机体的功能,从而不能很好的完成分泌就会紊乱,生理上即会出现失调现象。虽然适宜的紧张和焦虑能使人注意力集中,兴奋性高,反应敏捷,潜能能够充分发挥,但过度紧张和焦虑会使运动员在比赛时焦躁不安,动作变形,根本无法发挥出自己的训练水平,从而导致比赛成绩下降。

二、对网球运动员心理要素进行分析

(一)运动员心理。有的运动员觉得某项目是自己拿名次的项目,担心发挥不出水平,反而造成心理紧张;有的运动员却认为反正比赛我又拿不到名次,对比赛淡漠,没有适当的紧张和焦虑,也就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二)个性和气质。个性,尤其是气质,它决定着一个人的处事态度和行为方式,是指个人心理活动的稳定的动力特征。有的运动员感情激烈,有的运动员沉默寡言,有的运动员思维灵活,有的运动员心静如水,有的运动员脾气暴躁,各种气质的运动员要根据自己的特点,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否则就可能发生不应该发生的事情。

(三)运动员的参赛经验和技术水平。运动员参加竞赛是对平时训练的一次检验,竞赛的成绩涉及到运动员的切身利益和心理自尊,这对运动员必然会造成心理影响,致使情绪不稳定而产生顾虑。

(四)其他因素。运动成绩的取得与平时的训练是密不可分的。训练时无观众,对手的弱,气氛也很单调。而在比赛时,规模的大,对手的强,教练提出的要求高以及观众的干扰都会给运动员带来影响。

三、对网球运动员心理训练内容进行分析

(一)赛前期的心理训练。指运动员离比赛期1个月前的心理训练,这个阶段的训练应使运动员明确比赛任务,树立信心,并培养运动员学会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心理状态的能力。运动员应明确比赛任务和目标。运动员只有明确比赛的任务和目标,才能为之努力奋斗。因此,教练员和运动员自己必须掌握有关比赛的各种情报,根据掌握的情况制定出可行的有针对性的模拟训练和合理的心理训练与技、战术训练计划,使运动员兴奋性达到适宜的程度。

(二)临赛前的心理训练。指进入比赛驻地后而行的训练,大学生运动员,特别是参加大规模比赛的新手,一旦进入比赛驻地,自然要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比如场地、比赛对手等,为避免消耗心理能量,要注意控制运动员的情绪,保持稳定。教练员应合理安排好熟悉场地的时间,提高适应能力,这样能使运动员形成良好的竞技状态。

(三)比赛前的心理训练。指运动员进入比赛场地开始做准备活动到比赛开始这段时间里的心理准备,主要目的以准备活动的形式积极动员身体的全部能量,以适宜的兴奋水平投入到比赛中去。运动员比赛前的任务之一就是做好准备活动,赛前准备活动不仅是有利机体进入竞技状态的桥梁,也是比赛前心理准备的重要内容,运动员做准备活动时要对比赛充满信心,用积极的语言来自我暗示。教练员对运动员上场前的语言提示要简单、扼要、有力。语言提示既有效的控制运动T心理状态和行为,又能简明扼要的指导运动员如何运用战术等方法来完成比赛。

四、对网球运动心理训练的实践性研究

(一)网球运动员的心理特点

网球比赛的形式有两种:单打比赛和双打比赛。运动员在比赛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反应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我们只有准确的区分共同点和不同点,才能准确的进行心理训练。

1.运动员在比赛中心理反应的相同点。比赛中,临场情况的复杂多变,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运动员的心理稳定性。假如运动员随机应变能力较差,则容易出现惊慌失措、过度紧张、临场思维能力降低等一些心理问题。

2.运动员在比赛中心理反应的不同点。(1)单人独立性。在单打比赛的时候一个人来完成,除了需要选手具有良好的技战术和充足的体力外,还需要具备最佳的比赛心理状态;(2)双人默契性。在双打比赛的时候往往是需要两人默契的配合,除了技战术之间的互补和心理上的互补,在体能上的互补,在心理上的相互鼓励也是不可缺少的。

(二)赛前心里训练作用

在当前的运动训练中,除了身体素质,技战术训练之外,还需要专门的心理训练,才能使现代运动训练的结构完整。整个运动训练都必须含有心理训练。只有了解身体素质的心理特点,才可以更有效地去指导选手进行更进一步的身体训练。所以,运动技术训练是在心理活动的支配与调节下逐渐使动作达到自动化的过程,运动技术水平,依赖于心理过程的机能特性和发展水平。

五、对网球运动心理训练实效性研究

网球是要求选手具有快速反应能力的运动项目,在比赛中我们经常看到,有的运动员平时训练不错,但在比赛时会发挥失常。究其根本,还是受心理因素的影响。因此,教练员和运动员应加强心理训练来提高运动员心理稳定性,确保运动员比赛中能够得到正常发挥或者超常发挥。

六、小结

通过实践证明:在网球比赛中最后胜负并不是单纯的靠技术和身体素质方面,所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培养运动员的心理品质和心理素质已经成为提高选手成绩的必要条件。由此可以发现,选手在比赛和训练过程当中,心理素质的培养与训练已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环节,它在比赛和训练当中成为了选手不可或缺的力量。所以不论怎样网球运动员都是离不开心理训练的。

参考文献:

[1]赵辰砚,富阳,叶丹.网球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及训练[J].辽宁体育科技,2013(01):82-83.

[2]李静.网球运动员心理训练探析[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3(09):89-91.

[3]樊诚.心理素质对网球比赛的影响[J].搏击(体育论坛),2013(08):71-73.

[4]王宝全.网球运动与心理素质[J].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02):200-201.

[5]卢丹旭,凌波.心理素质差与网球比赛成绩的负相关及训练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08):183.

[6]黄志雄.心理素质在网球比赛中重要性探讨[J].菏泽学院学报,2011(05):53-55+142.

[7]吴国宁.青少年网球运动员心理素质训练的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0(14):120-121.

第7篇:身体心理素质措施范文

关键词:拓展训练 初中体育 运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1-0161-01

初中体育是体育教学的基础环节,重在锻炼学生的身体机能,强化基础训练,为以后更高强度的体育训练奠定良好的基础。拓展训练是一种新型的训练模式,重视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拓展训练过程中最为主要的是对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考验,重在体验的过程,在拓展过程中实现了对体能与心理的双重考验,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1 拓展训练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应用的现状分析

1.1缺乏足够的重视

拓展训练是我国初中体育教学新增加的一种课堂训练模式,为了提高学生的体育水平,加强身体基本素质训练是必要课程。但是,由于拓展训练开展的时间有限,不能够得到足够的重视,真正付诸于实践的拓展项目很少,导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如今的初中体育课堂,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进行深度训练的机会很少,只是几个简单的体育项目,让学生重复练习,对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发挥着极其微小的作用。学校有关部门对拓展训练的重要性缺乏重视和认识,是影响体育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问题之一[1]。

1.2安全性趋于薄弱

拓展训练最大的弊端就是安全性趋于薄弱[2]。由于初中生属于青少年阶段,身体正在成长阶段,如果遇到严重的安全问题会对学生的终生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由于拓展训练是一项冒险系数很高的训练方式,重在挑战学生的极限,在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同时,带来的安全问题成为最大的隐患。如今,在初中体育课中,对于拓展训练的安全防护知识普及力度不够,安全防护措施不够齐全,导致安全问题频发,严重影响着学生的人身安全。

2 拓展训练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改善策略

2.1加强团队合作,提高合作意识

在拓展训练中,加强团队合作,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是当前教学方式中所必备的,对于课程的开展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积极意义[3]。在体育训练当中,为了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都会采用分组竞赛的方式来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当然,在拓展训练中也不例外。在学生身体素质得到强化的同时,个人品质等方面也得到了明显的提升,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例如,在进行体育扩展训练时,可以通过爬杆接力的形式来增强学生之间的团队意识,加强团队合作,既能够锻炼体力,也能够提高团队意识。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4人一组,进行爬杆接力赛。让学生站成一列纵队,当地一个同学顺杆爬到杆顶,再顺杆爬下来,然后第二个同学重复同样的动作,最终看一下哪个小组在不违规的情况下用时最短。这项训练在训练学生体能的同时,重视对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

2.2做好安全措施,减少训练事故

拓展训练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安全问题,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应用拓展训练,其带来的安全问题会时刻伴随着学生的课堂训练,根据拓展训练的特性,其挑战性和极限性很强,旨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是一项艰巨而危险的训练模式。据有关学校的数据显示,在20节拓展训练课中出现了3起安全事故,其安全性问题过于严重。做好高安全防护措施,提高安全警惕是减少训练事故的必要条件[4]。

例如,在初中体育课中,教师在课堂开始之前,先让学生做一下课前热身运动,热身完毕之后,教师说:“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攀过岩?这项活动很有趣哦!那我们今天首先来训练一下,掌握攀岩的技巧,然后评出表现优异的同学。”在对攀岩活动进行设置时,对于初中生来说应当降低高度,在学生身上运用高质量的安全绳,保障学生的训练安全。

2.3激发学生潜能,培养创新能力

在拓展训练过程中是激发学生潜能的重要环节,通过激发学生的潜能,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让学生能够在训练过程中获取灵感,提升对训练的感悟,有利于专业技术的创新与进步。通过这样的方式,既能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也能精进学生的个人技术,提高学生的体育水平。

例如,在拓展训练过程中,教师让两个篮球小组进行自由发挥,在安全措施健全的基础之上,采用花式篮球的表演方式,让学生能够在篮球学习的基础之上进行拓展训练,可以包括花式扣篮、远距离投篮、传球等不同的方面进行考核。也可以借助蹦床来协助表演,实现对花式篮球的完美演绎。在此过程中就是激发和锻炼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技术的提高具有推动作用。

3 结语

拓展训练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的拓展与延伸,将拓展训练应用于初中体育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冒险精神,同时兼具对心理素质的考验,能够充分培养学生面对困难时的从容不迫,提高抗压能力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拓展训练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能够增强学生的身体机能与心理承受能力,为培养学生坚强独立的性格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成长。

参考文献:

[1]梁成刚.拓展训练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学子(教育新理念),2014,06(20):102-103.

[2]陈景学.浅析拓展训练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当代体育科技,2014,02(25):87-88.

第8篇:身体心理素质措施范文

【关键词】独立学院;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是指个体通过教育和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较稳定的心理品质素质,它对个体的社会活动能产生积极的作用。因此学校教育是可以对它进行培养和训练的。这是提出构建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模式的可行性依据。如何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是高校教育和理论工作者所面临的迫切的现实问题。

一、心理素质教育培养模式的研究背景

心理素质不仅是人的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制约其它素质形成和发展的中介变量;心理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是素质教育的基础。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兴起且至今仍方兴未艾的素质教育就是以心理素质教育的积极开展而不断深化的。2001年,教育部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而且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大力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时展的需要,是社会全面发展对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必然要求”。2004年,教育部在大学新生入学时推出了一套心理测试量表,包括《大学生生活应激量表,》和《中国大学生人格量表》,并要求普通高校要做好大学新生入学的心理建档工作,切实抓好心理健康教育。这些都反映了国家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视和政策上的支持。

随着在校大学生的人数日益增加,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突显。大学生的心理发展主要面临着学业、就业、人际、经济、婚恋等方面的问题及困惑,造成这些问题及困惑的影响因素也具有其独特之处。

二、独立学院心理素质教育培养模式的实施办法

独立学院是应社会对掌握新技术的高级专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按照新的机制和模式创办的一种本科层次院校,它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工作岗位需要的、有足够的理论知识,重点掌握专业基础理论、技术理论和应用理论,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较好的适应性和自我发展能力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也就是说,定位在一、二本院校和高职高专之间。面对社会,我们培养的学生除了具备相应的理论知识还应该是一个善于发现和利用周围各种资源的人;一个善于寻找锻炼自己的机会,具备较强的思考能力与沟通能力并拓展自己其它方面的能力的人;一个会总结、具有良好的学习能力和牢固的学习观念的人;一个真诚的人,有责任感的人,受社会欢迎的人。因此对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模式,应该从这些方面入手,努力创造一个合理的、易操作的、全面的培养系统。

本文针对独立院校在校学生,拟从以下几个方面为切入点,进行探索与实践,创建优质心理素质教育模式。

(一)心理素质培养模块构建

如何构建心理素质培养模块?笔者认为应落实在教学活动、学生管理、艺术医疗、体育活动、图书馆阅读、团体辅导、家庭社会参与等教育环节上。但独立学院的教学领导、系主任、专业负责人多来自所依托大学本部或同档次的高校,所以,为使改革措施取得成效,独立学院在构建心理素质教育制定培养方案时,应走出母体学校的框架,尽量避免机械地照搬与校本部相同的培养模式。

(二)心理咨询与自我心理保健相结合

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是大学生通过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和心理咨询的指导,将良好的心理素质内化为自觉行动,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水平。高校心理咨询离不开大学生的配合和努力,大学生只有在心理咨询的帮助下转变自我认知、实施自我调控,自觉注重自我心理保健,维护心理健康,才是心理素质教育之真义。自我心理保健就是大学生利用自身的意志和力量,保持心理的稳定和健康发展;让大学生发挥其内因作用,有意识的进行自我心理认知,自我心理调控,自觉维护心理健康,真正成为自己心理的主人。

对于独立学院来说,引导大学生有意识地认识自己,客观地评价自己,既不要狂妄自大,也不要妄自菲薄,坦然地面对自己身上的缺点和不足,做到扬长避短。同时,随着大学生的年龄、知识水平和实践经验的增加,自我意识会不断成熟,自我认知的能力也将不断提高;要引导大学生学会自我调适,保持心态平衡,摆脱心理困境,以辩证的观点看待问题,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现实。

大学生的自我心理保健还需要具有一定的情绪调节的能力,有意识地控制不良情绪。同时,情绪的健康合理的宣泄,也可以使心理压力得到缓解,放松心情、宽慰自己、解脱自己、接受现实,情绪宣泄是一种自我心理调适的重要方法。

心理咨询与自我保健相结合实际上主要体现在学生管理队伍建设。以心理辅导老师为中心,全体学生管理干部共同参与,全院心理保健意识才能得以普及。

(三)挫折教育与心理危机干预相结合

挫折教育是维护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预防方式。现实生活挫折无处不在,大学生社会阅历较少,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当他们面对人生的挫折时难免会有困惑,容易引发不良的心理行为,而社会实践正是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了磨砺的空间。独立学院要开展更为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增长见识,开拓眼界,引导大学生积极地克服困难、战胜挫折。通过广泛的社会实践对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可以有效抑制大学生遭遇挫折时的消极心理,有利于大学生客观地看待挫折,冷静地面对各种挑战。

危机干预是心理素质教育的主要预防机制,是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预警器。建立心理危机干预机制,了解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形成原因和特点,在大学生发生心理危机之前或突发心理危机之时,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来帮助心理失衡的个体摆脱痛苦、重建信心、战胜危机,恢复心理平衡,重新适应生活,提高心理素质。

心理档案是大学生危机干预的重要基础,是反映大学生心理素质的一种科学记录。心理档案是采用一定的心理测量工具,如问卷、谈话、咨询等,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查,综合了解大学生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健康状况而汇总建立的。请专业老师对这些档案进行鉴定,对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做出科学的判断,及早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对其特别教育、跟踪咨询、重点帮扶,做到心理问题的早发现、早干预,把危机扼杀在萌芽之中。

(四)心理素质教育与德育教育相结合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使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强调的是对于政治观念、道德规范和法律意识等方面的培养,但由于缺乏对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的准确把握和对心理规律的深刻研究,不能实现对大学生思想状况的全面了解。同时,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主要对学生进行说服教育,采用理论灌输的形式,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内心想法受到忽视,因而容易产生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历史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只注重单一的说教和灌输,而忽视了接受和内化,是行不通的。心理素质教育通过对个案进行研究,以学生为本,注重双向互动,从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感受出发,通过倾听、沟通、交流来了解学生的心理和思想,鼓励学生自主性、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更加贴近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使大学生真正地接受教育,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从而改变他们的整体精神面貌。

心理素质教育并不是仅仅只限于使用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对学生进行心理引导和教育,而是同时涉及了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的构建以及价值取向的判断等,而作为意识形态层面的思想政治观念,其产生和发展都有着特定的心理基础,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将引导着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来调适大学生的心理,有利于大学生人格的完善,促进大学生更加准确地了解自己和他人,更加清晰地认识世界和现实,更加正确而恰当地评价自己,引导他们合理的确定人生目标,在知识、能力和心理素质等方面尽快的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要求,实现人生价值。

(五)素质拓展为新途径

素质拓展训练方式让人的体验更深,记忆更持久。学习迁移心理学家研究发现“阅读的信息,我们能记得10%;听到的信息,我们能记得20%;但所经历过的事,我们却能记得80%”。心理素质拓展课程借鉴体验式培训采用的多重感官学习法,包括:小游戏、面对面会谈、情景活动、角色扮演、互相建议、行动指南等。课程进行期间,学生获取价值的最佳途径是亲身体验,这是一个自我认知与探索的过程。学生的心灵将在这个过程中成长和蜕变,为未来的工作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课程将课堂讲授与拓展训练相结合,心理知识普及与心理素质培养相结合,团体心理辅导与个体心理咨询相结合,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在课程中融入潜能激发、情感体验、思维拓展和抗挫能力四个模块的训练内容,实用性强,使学生掌握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和情绪调节等方面困惑的基本方法和态度,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全面提高。

综上所述,心理素质与个体身体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等都密切相关,并相互影响,是个人素质的综合表现。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的全面开展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高平.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有效实施素质教育[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0,01.

[2]张大均.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模式及实施策略的整合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

[3]牟同飞.要关注学生心理素质[N].台州日报,2007.

第9篇:身体心理素质措施范文

关键词:改进;篮球;教学方式;创新;教学理念;团队;措施

篮球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体育运动,也是一项比较普及和受我们学生喜爱的运动,在我们学生当中的影响也比较大,它不仅可以全面提高我们学生的身体素质,而且对于我们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心理素质和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也有相当大的帮助,因此对我们学生进行正确的篮球科目教育,是一件很有意义且阻力相对较小的事情,但是就目前来看,由于我们普遍存在着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上的缺陷,使得篮球教学的质量相对低下。

一、高中篮球教学的现状

作为我们学生来说,尤其是处在高中阶段学业任务非常繁重的高中生,往往只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而片面的认为体育运动是可有可无的事情;而作为老师来说,也会片面的认为除了体育特长生,其他学生进行较多的体育专项锻炼也是没有必要的事情,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在大多数的中学里,我们学生的篮球运动往往都是采取自我训练为主,其教学质量低下也就不足为奇了。

(一)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

在我们高中阶段,体育老师进行篮球教学时,通常采取的是相对比较传统的教学模式,即老师先进行示范动作的展示以及简单的讲解,然后再指导学生进行模仿学习,当学生初步掌握了这些动作后就开始自主练习。这种教学模式,虽然能够帮助我们掌握最基本的篮球技巧,但是教学过于死板,以偏概全的忽略了每个学生的特性,久而久之便会使学生逐步丧失对篮球运动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教学目标单一

对于体育老师来讲,他们大多数是为了“教”而“教”,即他们认为教学方案上要求的是:教学生打篮球,那他们也就只是简单的对学生进行基本动作的训练。

而篮球运动对于我们学生来说,它不仅可以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更重要的是对于我们团队协作意识和心理素质的培养也有很大的作用。而老师采用这种“放羊式”的管理和以应付教学目标为主的心态,就导致了我们学生不能充分汲取篮球训练给我们带来的精髓,不能从学习中获取本应得到的东西,因此这样的课堂效率自然就不会很高。

二、改进高中篮球教学方式的具体措施

在充分弄清楚我们进行篮球教学的目标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前提下,结合新课改的要求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这是提高篮球教学质量的根本,具体有以下几点:

(一)结合学生的综合素质展开教学

不可否认的是,篮球对于我们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都有一定的要求,因此老师在进行篮球教学时,首先应对我们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一个全面了解,对个别有特殊情况的同学应区别对待,然后再针对学生的不同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训练计划,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比如:控球不好练控球、投篮不好练投篮,而且通过我们在技能上的有所提高,还能更好的激发我们对于篮球运动的兴趣。并且在每节课正式训练前,还应该先让我们进行一些热身运动,这不仅保证了运动、训练的安全,也对我们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二)创新教学理念,树立科学的教学目标

老师是否具备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科学的教学目标,对于教学质量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我们高中学生相对拥有较强的自主意识,因此老师在进行篮球教学时,应当足够重视我们学生的自主性,具体可以采用“篮球游戏”或者“集体内的友谊比赛”的形式,让我们充分融入到篮球的学习中去。通过由原来乏味的基本技巧锻炼变为趣味更加浓厚的游戏形式,使我们学生在心情更为放松的情况下掌握篮球技巧;通过激烈的篮球友谊比赛,不仅能使我们充分发挥训练成果,使我们的身体在比赛中活动起来,使身体素质有一个显著的提高,更能使我们在实战中领略到篮球运动的精髓,充分意识到团队协作意识、个人心理素质和吃苦耐闹精神在篮球比赛中的重要性。

(三)使用正确的评价方法,进一步提高我们学生对篮球运动的兴趣

由于我们每个学生对篮球的接触程度不同、兴趣不同,因此如果采用单一的评价方法对所有学生进行评价,显然是不科学的,比如:将一个有一定篮球基础的学生和一个刚刚接触篮球的学生用同一种评价方法评价,由于客观上存在的差异较为明显,很容易让后者产生沮丧的情绪,这并不利于篮球兴趣的培养。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老师应该采取多种方法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比如:老师根据平时在训练中的表现和态度进行初步评价,然后将基础差距不大的同学分别分组,然后进行篮球比赛,最终得出综合成绩。这种即包含了我们的课堂表现和态度,又充分考虑到学生之间差异的评价方式,更有公平性,更有利于形成良性的集体内部竞争,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篮球运动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