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知识经济的基本特点范文

知识经济的基本特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知识经济的基本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知识经济的基本特点

第1篇:知识经济的基本特点范文

关键词:知识经济;高等教育;改革

1.知识经济与知识经济时代的概述

随着时代潮流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知识经济的重要,从而也开始正式跨入经济时代。进入经济时代的主要标志在于,基本生产要素已经与原来的传统农业和传统工业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农业是以土地和劳动为主,而工业大革命后的传统工业则主要是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加入资本的概念,即各种具体生产要素的具体表现形式。而知识经济与其二者都不相同,那就是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核心,所有的社会行为都是围绕于这个中心而存在的,知识已经成为最基本的生产要素,为求发展,其他各生产要素,无论是土地、劳动还是资本,都要依靠知识来进行发展,高新技术是不断发生的知识更新而累计而成的结果。

我们该如何理解经济时代的核心要素--知识在社会进步和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呢?首先,生产要素不同,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的生产要素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可随着其他要素的发生和发展而快速生成;其次,记录、传播、扩散的迅捷化,知识社会中的重要发明为网络信息技术,已经可以将海量知识数据进行方便快捷的记录存储和传播扩散,很多农业和工业社会需要大量人力物力才能完成的事情,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可以更准确高效的被记录被处理,从而更加刺激了信息的快速更新。第三,知识经济的载体发生了变化。此时的载体不再是农田和工厂,它的存在更抽象化,却更权威化,那就是电子通道,也就是人们所说的电子网络。电子网络的存在和发展,只需要简单的电脑和抽象的数据库即可快速完成其发生和发展。第四,知识经济的核心主体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此时的劳动主体不再是一定是身强体健的农民和工人阶级等体力劳动者,而是受到更多教育掌握更多知识的知识分子脑力劳动者。第五,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划时代的作用,进入经济社会以来,知识所创造的社会价值,已经远远超过了传统的生产要求,而各经济大国之间的竞争也开始上升到人才的竞争,进入到白热化阶段,而且世界各国的依靠知识来发展增强本国的综合国力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除以上各特点外,因为有了知识经济的发展,世界已经开始正式变为地球村,世界上不同国家的人们通过电子信息技术,轻松连接和沟通,彼此保持密切联系。而这一切都引起了有识之士的关注,一位系统哲学家E・拉兹洛在他著作中就曾明确阐述过,在20世纪和21世纪交接的历史时刻,世界上存在的游客规则正在悄悄发生着改变,由原来的实质性财富如黄金、土地、货币等因素开始向无形的财富转移,这无形的财富就是知识的力量,它的存在是以思想、技术、科学为基本,它的价值是有形货币不可衡量的。

2.知识经济的特点及其与高等教育的关系

现在我们来谈的知识经济,就是指以知识为第一生产力,为第一要素,以它为基础的经济,是建立在信息的生产、存储、分配、使用和消费的基础上的。而知识的核心点:信息是指什么呢?信息就是指4个w,1个h,说起来就是who(谁)在when(什么时候)在where(哪里),做了what(什么),通过how(手段或方式),知识就是价值,知识就是财富,知识就是一切的动力的起源和推动一切发展的原动力,越是高精尖端人士就越是重视知识的力量,如首富比尔・盖茨,能够让自己成为世界的首富就是因为他掌握了一种根据少数人才懂的知识所进行的高新技术开发。而越是发达的国家,其生产总值数据中,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分量就越重,如美国,过去几年的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行业就是高新技术产业。另外,知识可以改变未来的发展,它能产生新的能源,新的生产方式,降低劳动强度,缩短生产时间,提供生产效率。正因为都看到了知识经济的特征,知识经济时期人才的培养就会格外的重要。

知识在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其担任了主要生产要素的角色。就基本生产要素来说,"知识"一词已经彻底取代了原社会形态如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中的土地,劳动还有其他具体的资本要素。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为核心,为动力,为发展源泉,一切经济行为的发生和发展都是以经济为基础。知识也是财富的直接来源,所以知识经济的主要特点也是知识存在的主要特征,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特点,第一是快捷性,更新发展与传播都是非常快速,而且几乎不受客观外在条件的限制,它的存在是无形的,但产生的价值是巨大的;第二是融合性,知识存在于任何载体中,如科学技术,有了它就可以更高效、有计划性、有指导性的去开发新的资源;第三是广泛性,知识波及的范围之广,超出人们的想象,它无处无时不在,并且产生的影响力巨大。因此知识经济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绝对性的作用。

"知识经济一体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就是知识与经济相互转化,相互渗透、相互交融、相互包含,相互促进的过程。具体表现为,其一,"知识经济化",知识参与到经济活动中,对其的发生发展产生根本性的影响;其二,"经济知识化",则是对经济的发展进行分析,可以得出知识在其中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多,知识含量增加;其三,"知识产业化"则是指知识的经济化与经济的知识化此二者的相互交融,也就是出现了知识经济一体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从而促进经济发展速度空前加快。

知识经济的劳动主体是人才,也就是掌握核心科技的高素质人。他们是知识经济中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直接创造者,他们在知识经济中占有主导地位,发挥着绝对领导的作用,并在知识经济的发展中起到推动和加速的作用。而这核心地位是如何体现的?一是他们对知识的掌握,使得知识能发挥他们的动力作用;二是他们对知识的发展和创新,使得知识不断发展,生命力旺盛;其三是对人才的发掘和指导作用,他们在选择和培养人才上起到了重要作用,保证人才数量和质量的恒定。二十一世纪什么最宝贵,人才。知识经济从根本上来说是人才的竞争;其四,信息在资本流通中起到了关键的引导作用,在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时代,资本是指土地或者货币等有形资产的发展和利用,而在知识经济时代,最重要的资本是信息的传播和利用。而这一切得以发生的根本则是要依赖于"信息高速公路"即互联网系统,它们是由计算机与光纤网络通信、卫星远程通信组成的电子通道。就是因为世界上的发达国家掌握了这一先进技术,掌握了更多的知识量,从而有了更多的发明创造,改变了历史,也改变了世界经济的格局。

3.结论

本文通过对知识经济基本概念的阐述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解释,系统分析了知识经济与高等教育之间的关系。同时,也针对知识经济时代下高等教育的改革进行了相应的分析。总而言之,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我国高等教育要想不断拓宽新的发展方面及渠道,就要不断创新不断更换新的观念,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才使中国教育可以立足于世界教育之林,只有不断完善知识经济在我国的发展,才能为我国在知识经济时代提供更多的发展条件。

参考文献:

[1]刘光临.论知识经济与高等教育教学改革[J].湖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8(6).

[2]李江原.知识经济与高等教育改革[J].云南高教研究,1998(4).

第2篇:知识经济的基本特点范文

一、知识经济的内涵及特点

知识经济又称为新经济、信息经济,它建立在知识的分配、使用与生产基础上,是一种极富生命力的新型经济,与传统的工业经济、农业经济有着本质区别。总体而言,知识经济主要具有以下特点:首先,知识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这也是知识经济的首要特征。当前,知识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日益凸显,物质投入逐渐被知识投入代替,进而提升了经济效益,节约了物质资源。知识的掌握和传承离不开教育,而教育的开展又必须以教育管理为基础。其次,知识密集型产品比例逐步增大。传统的工业经济主要以物质生产为主。知识经济则是将知识生产与物质生产有机结合在一起。合理运用信息资源与知识资源,极大地提升产品的高附加值与知识含量。通俗而言,即是说产品包含的知识日益增加,包含的物质则相对减少。再次,知识经济具有高效低耗的特点。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物质资源高消耗为基础的传统经济形势必将被时代淘汰,而信息、计算机技术、电子则会逐渐普及和应用,这都可以极大地降低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与物质消耗。当前,数字化形式作为知识经济的载体,正在改变着人们改造世界、认识世界的能力。而教育则对知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探讨知识经济时代教育教学管理的实践,既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知识经济时代的题中之义。

二、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管理的实践策略

(一)建立多样化的教学管理制度

制度建设直接决定教育教学管理的成效,特别是对教学秩序的稳定和教学管理的规范有着直接影响。目前,许多学校在教育管理中过于“规范”,对不同年级、性格、能力的学生运用同样的管理标准和方法,严重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利于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所以,若要顺应知识经济发展需求,培养高素质人才,就必须在坚持“以人为本”管理原则的前提下,采用多样化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多样化的管理制度主要是指,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社会的人才需求,灵活地调整和修正教学管理制度,并通过有效的措施、组织结构加以实行。多样化的教学管理制度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拓展学生的自主选择空间,鼓励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相应的学习方法和内容,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挖掘他们的学习潜力,进而提升教学效率,为社会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推动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

(二)建立网络型教育管理体系

随着计算机与网络的逐渐普及,网络管理理念被逐渐应用到各行各业中,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主要特点。传统教学管理体系缺乏师生互动,单一僵化,导致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管理效率难以提升。因此,若要顺应知识经济发展趋势,就必须运用网络工具和平台构建网络型教学管理体系,以提升管理者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网络教学管理体系首先要求注重师生沟通交流。简单而言,即是指无论是在教育系统外部,还是在教育系统内部,都必须实现双向沟通,在融洽的师生氛围中有序开展各种教学活动。教师可以通过QQ、微信、微博等网络工具,构建互动平台,及时关注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需求,并给予帮助和指导。其次,要重视学生在网络教学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学生是一切教学管理活动的中心,因此,教师利用网络设计教育管理方案或计划时,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学生的个性需求为教学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做到以人为本,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

(三)完善基本管理机制

第3篇:知识经济的基本特点范文

(一)知识经济时代的基本特征和标志

联合国研究机构1990年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报告中对知识经济的定义是: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1996年联合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更简明地指出,知识经济就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如果说工业时代是建立在“经济人”假说之上的动物式的生存竞争,那么知识时代就是建立在“智能人”假说之上的智力式的生存竞争。知识经济概念包括四个方面的知识:知道是什么(述说事实),知道为什么(掌握原理和规律),知道怎样做(做事的才能)和知道是谁(指谁知道什么和谁知道做)。知识概念比信息概念要广泛得多,信息只限于知道是什么知道为什么。

知识经济时代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知识经济具有全球一体化特征。这是它的最突出的特征。所谓知识经济一体化,是指知识与经济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互包含的过程。知识经济时代的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经济要素的流动不再有国界的限制而能迅速地流向全世界;由于发达的网络系统,商品流通的时空阻隔将消失。因此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了。(2)知识经济是可持续的经济。因为知识经济以知识、智力、专有技术等无形资产投入为主,而它们又是可以反复使用和不断创新的,从而就保证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3)知识经济是进步的经济。由于信息的网络化,人们沟通的方式加快,沟通的内容大大增加,生产和消费融合在一起,一切都变得更加透明,社会也将变得更加平等。以上基本特征可以更简要地表述为:知识经济化,经济知识化,知识产业化和社会进步化。

知识经济时代的主要标志是:(1)它以知识、智力为发展经济的关键要素,知识成为社会的第一资本、第一资源和第一财富,是生产要素中的首要要素:从一定的意义上看,它比货币、黄金和土地更有价值。(2)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知识可以形成以高科技产业为特点的产业经济。人、人才和他们拥有的知识在经济发展中居于核心地位。(3)产业结构以信息工程、生物工程和材料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柱。信息网络成为新经济的基础设施和基本环境。(4)投资重点以智力投资为主,智力投资成为企业重要的战略管理思想。(5)由各种高智能的专家组成的社会中介咨询机构,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作用日益为人们所认识,成为企业不可或缺的智囊团。

(二)知识经济对会计工作的影响

1.会计管理思想的飞跃――战略管理代替传统管理。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学者就认识到会计具有管理职能,但是这种管理职能时至今日,仍然主要应用在对过去经济活动的核算和分析上,而在对未来经济活动的预测和决策方面,却应用得不多不广。西方发达国家在10年前就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并高瞻远瞩地开拓了对战略会计的研究和运用,我国目前还处于引进阶段。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企业的生产活动、营销活动、研究开发活动、采购活动等等,都要运用高科技进行管理,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加残酷和全球化,这就要求会计工作发挥好核算过去、控制现在、参与决策、预测未来等职能作用,用会计特有的方法体系和战略管理思想,去了解市场分析市场,评估各种经济的和非经济的、有利和不利的、内部和外部的因素和风险,及其对企业未来经营绩效的影响,以便采取对策防范和化解风险,达到预期经营目标。

2.会计主体虚实结合、持续经营捉摸不定、会计期间越来越短、货币计价更加观念化。由于网上公司的发展,会计主体由现在的实体公司变成既有实体公司又有虚拟公司了,后者可以通过网络,将成百上千的个人联接起来进行某些业务,而业务完成后就宣告解散。这些公司的出现,是新时代企业组织形式的创新,它们可能没有固定的地址,是一群投资人临时的、松散型的、由某种未来利益沟通起来的契约联合,他们的经营周期具有不确定性,以业务完成所需要的时间而定,会计期间也不一定与月、季、年相对应。从结算方式来看,他们通过网上银行进行,大量使用“电子货币”,使货币真正成为观念的货币。因此其会计信息也更隐秘”。

3.会计核算重点内容的转移――知识型人才‘为主的无形资产成为核算的重点。如上所述,知识经济的重要特点是高智力人才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强化,它是典型的知识密集型经济。知识是无形资产,它被人所掌握,于是人才就成为企业最宝贵的财富,有了人才就意味着成功和胜利,失去人才就意昧着失败。由于人才的特殊重要性,企业对争夺人才的投资将与日俱增,工业时代那种以设备、厂房和资金为投资对象的观念,将转变到知识和智力为投资对象的观念上来,对人力资源的核算和管理成为21世纪企业会计的重要内容。同时信息和专有技术等无形资产也作为核算的重点,要加以确认和计量。会计应如何核算企业拥有的各类人力资源的价值采用什么方法,按什么标准对其进行评估,购买一条有用信息如何计价这些都是需要认真研究的新问题。

4.剩余产品分配方式改变――劳动者智能成为分配的重要权数。按马克思的观点,劳动创造价值,复杂劳动是简单劳动的倍加,智力尤其是高智力劳动除了得到工资以外,还应该作为一种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参加剩余劳动的分配,这里的问题是,劳动者智能要素与资本等其他生产要素作为权数的比重如何划分是合理的?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的权数比重又如何划分是合理的?

事实上,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会计学家安东尼发表的《权益资本成本会计》一文中,就指出了现行财务会计的所有权理论的不足,它没有肯定会计主体的权益而过分强调所有者权益。安东尼主张应把现行会计等式中的所有者权益划分为两部分,即股东权益和主体权益,前者包括股东的原始投入及其应计的利息,后者(主体权益)即会计主体的权益,是企业主体(包括管理者和全体员工)经过努力所创造的资本来源。换言之,现行所有者权益中有一部分是不属于股东的,这一部分应该拿出来变成会计主体权益,在企业员工中进行再分配。这不仅合乎现代企业制度的法人产权理论,同时也合乎知识经济时代的智力资本作为生产要素参加分配的理论。

5.会计报表的短期化和简单化趋势加强。西方国家几年前就指出,现行年报制度已不符合会计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原则,主张该用半年报或季报。随着软件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通用软件的使用,不仅使信息的生成速度加快,而且只要企业的全部业务事项和公认会计准则要求披露的表外信息(内部商业秘密和内部管理信息除外)都输入了电脑并有网址,会计信息使用人几乎不再需要企业编制现行财务报表而可自行随时编制和阅读。同时,“适时制”存货管理的实现,使成本核算大大简化,企业成本报表的生成也加快了。所有这些都说明,会计报表的短期化和简单化趋势加强了。

6.会计资料载体的变化――电子凭证和电子账簿的出现。知识经济的基础设施是连接电脑和数据库的通道,财务软件和电脑会计将有进一步的发展,高质量的电子媒体(软盘)有可能使信息的保存时间更长,那时纸质账本会逐步退出会计舞台,代之而来的将是电子凭证和电子账簿,经理和财会人员都可以在电脑上随时查阅有关会计信息。

7.对会计人员的素质要求更高。在知识经济时代,毫无疑问,对会计人员的素质要求更高了,他们不仅应懂得财务会计知识和财务管理知识,还应懂得电脑知识,电子商务知识等网络知识。

第4篇:知识经济的基本特点范文

[关键词] 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知识经济

从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开始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过渡,为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模式的选择提供了新的途径。认识知识经济的形成和发展,明晰知识经济的特征,对于我们认识知识经济对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的影响,具有现实的借鉴作用。

一、在西方国家知识经济的形成与兴起

当前,世界经济开始由能量驱动的物质经济向由知识驱动的智力经济转变。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是资源,是资本,是财富,而且是第一位的资源。因此,有人认为,工业社会活动的中心人物是经济人,他们讲求经济效益,追求物质财富,视金钱为价值尺度。而到知识经济时代,社会活动的中心人物是智力人,他们讲求思维效率,追求智力财富,视知识为价值尺度。知识经济是1996年,巴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首先使用“基于知识的经济”(knowledge-based economy)的概念。1997年美国总统克林顿正式使用知识经济(knowledge economy)一词。所谓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

由于知识经济是一种完全不同于工业经济的新的经济形态,因此引起了人们广泛的思考:知识经济究竟是现代化的新阶段,还是经济发展的一次新浪潮?知识经济已经开始进入西方发达国家,那么,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应该如何应对知识经济?

二、现代化进程中知识经济的特征

按照联合国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的定义,知识经济就是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传播和应用为基础的经济。知识经济究竟有哪些特征?

第一,在知识经济中,知识成为生产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人类社会先后经历了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无论是农业经济,还是工业经济,人类生产活动主要是从大自然中获得各类自然资源,经加工后成为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因此,资源(包括土地、矿藏、动物和植物等)成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最重要因素。有人把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称为“资源经济”。

知识经济则表现出根本的不同。它以开发和利用知识为主要内容,生产活动主要是知识产品的生产、传播和消费。据专家们的研究表明,在农业经济社会,对土地和人的体能的依赖为90%强,到了工业经济社会,对自然和能源资源的依赖仍高达60%多,在知识经济社会,对于上述资源的依赖还不足20%,因此,经济发展了,经济总量增加了,而资源的消耗却反而减少了。在对资源的依赖大幅度下滑的同时,知识的地位大大提升。20世纪末,西方发达国家的科技进步贡献率已经超过50%以上,知识在经济发展中,成为最重要的要素。

第二,形成了以知识为基础的产业结构。

在知识经济中,由于知识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大大加强了对于知识领域的投资,从而有力推动了知识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大多数专家认为,知识产业应该是一种全新的产业,它建立在知识及知识产品的生产、销售和消费的基础之上。20世纪末兴起的高科技产业,不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的先声,而且也构成了知识产业的主要内容。第三,知识经济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特点。

在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时期,生产增长和经济发展主要依靠不断挖掘和开发自然资源。由于过量的索取(尤其在工业经济时代),导致了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人类生活的外部环境急剧恶化,生存空间越来越糟。知识经济则全然不同。知识经济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宗旨,依靠知识创新发展经济,把知识创新与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结合起来。使它们进入和谐的状态。

三、知识经济为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提供了新挑战和新机遇

知识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将对世界经济带来无法回避的巨大冲击。因此,世界各国都在加紧研究和实施各种对策,以便抓住机遇,趁势而上。

就知识经济而言,发达国家已经完成了工业化,开始进入知识经济。而发展中国家至今尚未完成工业化,其中不少国家距离工业化还有相当长的距离。在这种形势下,既要尽快实现工业化,又要为进入知识经济作好准备,其难度可想而知。由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条件相差悬殊,因此两者实际上处于不平等的竞争状态。其次,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经济全球化加速进行,资金、技术、人才和信息的跨国流动更加频繁和畅通。西方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大举进入发展中国家,它们利用技术、资金和人才的优势,在当地开办工厂和公司,生产和推销各自的品牌和产品。西方发达国家的产品大量涌入当地,严重冲击,甚至摧跨发展中国家的民族工业,使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蒙受巨大损失。第三,知识经济的关键是人才,缺乏所需的人才,经济就无法顺利发展。为了解决人才问题,发达国家除了积极培养人才外,还采取各种方法,从其他国家引进人才。于是,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场人才争夺战。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其资金、科研环境和生活条件的优势,并实施种种优惠政策,从而获得了大批人才。相比之下,发展中国家由于缺乏吸引人才的优势,出现了人才大量外流的现象。

知识经济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挑战和困难,但是,它也带来了新的机遇。知识经济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速度和进程。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是知识经济支柱,而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突飞猛进,使人类交往的时间和空间距离大大缩短,各国之间的贸易、金融、技术,甚至人员的跨国交流更为便捷和畅通。资金流、技术流和人才流的大规模跨国流动,给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极好的时机,使它们有机会及时引进所需的技术、资金和人才,以加速本国经济的发展。

首先,知识经济推动经济全球化,使资金在全球范围内的跨国流动更加频繁和畅通。在这种形势下,发展中国家获得国际资本的机会大大增加:其一,发达国家的经济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发展,因此,在国内投资和获利的空间受到限制。西方国家的资金为获得更多利润,更愿意把资金投向发展中国家;其二,在20世纪末,主要工业国的金融市场已经融合为一个全球化的金融体系,使得可供配制的资金规模空前扩大,于是,发展中国家得到各类资金(包括援助和借贷)的可能和数量大大增加。据世界银行统计,从1980年以来,投向发展中国家的净外国直接投资的规模增长超过了12倍。

其次,知识经济是工业经济高度发展基础上产生的新经济形态,它既继承了工业经济,又超越了工业经济。正是这种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决定了知识经济不但不会排斥工业经济,相反,它能为工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新的机会。因此,即便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工业经济仍然有存在和发展的余地。在知识经济的初期,全球经济可能会出现知识经济和工业经济并存、又相互渗透和影响的格局。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高新技术的日益普及将有助于发展中国家的传统工业的改造和工业生产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从而实现跳跃式前进,加速完成工业化的历程。

第5篇:知识经济的基本特点范文

[关键词] 知识经济;企业;人才资源;高等教育;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F28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6)09-0046-03

[作者简介] 蔡久评,江西科技师范学院专科部计算机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学管理及计算机教学;

熊中侃,江西科技师范学院专科部计算机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学管理及计算机教学;

刘建兰,江西科技师范学院专科部计算机系实验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教学及实验室管理。(江西 南昌 330038)

当前,世界发达国家在加速实现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型,而我国是正在实现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尚未结束,又面临知识经济的挑战,如何在世界经济的转型期,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我国的企业必须重视知识经济,面对这种以科学技术为经济核心的增长点、以智力型无形资产取代物质型有形资产为经济发展的关键的经济形态,必须全面、清醒地认识其所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努力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企业人力资源构建之路。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关键要素的我国高校,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知识经济时代,必须充分认识高等教育在知识经济中的作用和地位,分析知识经济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把握知识经济对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影响,努力培养和造就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

一、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趋势及适应策略

知识经济时代,对一个国家、地区或企业的经济发展来说,在自然资源、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三大资源中,人力资源是最具优势的资源,只有拥有持续创新创力和大量高素质人才资源,才可能具备巨大的发展潜力。人力资源的开发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首要任务。

(一)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人力资源需求。人力资源是由知识和学习的能力、技能、发明创造力、组织管理、判断决策、完成任务能力等看似抽象,但可起决定作用的人力因素所构成。在知识经济社会,其具体表现为:人的智慧和创新,并被投入与货币相通的市场经济的流通网络,形成人力资源与非人力资源(物质、货币)共同订立的特别市场契约,共担企业风险,共享企业利益,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企业的最终目标是合法地创造出最大的利润,人力资源必须发挥出最大的效益,取得最大的成绩,能够转化为人力资本,成为创造企业财富的中流砥柱,为企业所用,不断增值,不断地为企业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二)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高素质人力资源。知识经济是一种与传统工业经济时代有着很大不同的经济形态。它是建立在工业经济时代所创造的科学技术和信息经济基础之上的,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和关键因素,企业核心竞争力是由工业经济时代的资本到人本、技术到知识的转变来实现的。

知识经济是主要依靠知识的创新、知识的创造性运用、知识的广泛传播而发展生长的一种崭新的经济形态。在知识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的传统产业已经不是数量的增加、规模的扩大,而是主要转移到依靠科学技术、依靠管理、依靠信息来取得品质的提高,效益的提高;知识经济时代生产要素集中投入到知识和技术的研究和开发,集中于高新技术的产业化,高新技术产业和知识密集型的服务业成为经济的支柱型产业,另外还可将技术密集型、高附加值的制成品和技术知识服务型产品出口,以获取高额回报,成为经济的增长点;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及其产业化的过程加快,使得技术的经济寿命周期不断缩短,为更好获取长期利益,迫使从新技术产业的企业必须将其收入的相当高的比例用于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使得生产和销售产品对新技术和高素质人力资源的依赖性日益增强。综上所述可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对经济进步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知识为基础的产业在经济增长中起主导作用,创造知识运用知识的人成为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高素质人力资源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我国企业目前适应知识经济的人力资源总体状况不容乐观。目前,我国企业创新能力整体上还相当薄弱,全国规模以上企业开展科技活动的仅占25%,只有万分之三的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有99%的企业没有申请专利,有高达60%的国内企业连自己的商标也没有。很多企业处在有“制造”无“创造”,有“产权”无“知识”的状态,甚至靠仿造过日子。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目前有13亿多人。人力资源总数为7.1亿左右,约占世界人力资源总数的30%以上。尽管我国有着巨大的人力资源的数量,但总体素质却比较低。据2003年《中国统计年鉴》统计,我国每百万人口中科技人员仅相当于发达国家的3%,每百万人口中在校大学生数是发达国家20世纪70年代平均水平的3%-4%。而我国人力资源的利用率则更低,仅为发达国家的1%-2%。

根据慧博研究院的调查分析,目前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主要集中在高级人才层面。2005年的高级人才市场,虽然从表面上看,平均一个高端职位有4名左右的应聘者,但是纵向比较发现,企业对高级人才的需求量稳增长,而高级人才供给总量基本保持不变而且增长缓慢,远远低于需求量的增长速度。2005年季度的数据显示,对于劳动力市场中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高技能,高素质人才供不应求,各技术等级的求人倍率(需求人数/求职人数)已连续多个季度大于1,劳动力需求大于供给。

通过上面的这些数据,我们可以大致地看出,我国企业高级人力资源是非常稀缺的,建立起一支能够担当起适应知识经济的队伍还任重道远。

再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在我国企业中,长期以来只注重劳动力的控制,忽视人力资源的重要性和发展意义的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职能未得到充分的应用和发挥。

(四)我国企业适应知识经济的人力资源策略。首先,企业必须充分认识在知识经济作为主导经济的前提下,只有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才能使企业赢得发展主动权。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密集化,发展多元化,人力资源替代稀缺的物质资源,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企业具有强大的能力和竞争优势,必须提高企业的人力资源能力,不断创新,形成并实施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建立适合自身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具体做到:知识型员工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心;人力资源管理由战术型管理转向战略型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转变为全过程的动态管理。

其次,加强与高校的合作。一方面按照企业自身的特点和需要,要求高校培养所需人才,把大学生作为“人力资源”的主要来源;另一方面,与高校共同建立产学研合作中心、高新技术研究中心和联合实验室等,通过联合攻关,合作解决企业发展的瓶颈技术,以取得技术水平高、应用效果好的重大创新成果,并以此来为企业培养一批具有坚实理论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人才。

二、高校适应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对人力资源需求的策略

(一)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对高校培养人才的要求

根据知识经济的特征,高等院校必须符合知识经济中企业的各项需求,培养适合时展,能够创造知识、拥有知识和应用知识的专门人才。总的来说,知识经济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可以从三个“学会适应”来进行。一是学会适应学习型社会,培养出具有很强的独立学习精神,宽广的知识基础,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的人才。二是学会适应信息化社会,生活在信息社会中,必须对各种信息进行接收、甄别、处理和反馈,作为高级专门人才,应当能适应信息社会。要具备基本的信息素养,掌握信息检索的基本技术和方法,培养获取信息的敏锐性;要善于采用适当的方法对信息进行鉴别,提取有效信息,过滤有害信息或无用信息;要具备良好的信息处理能力,善于用系统的方法对各种信息进行归类整理,从中发现问题,寻求规律。三是学会适应创新型社会,知识经济的显著特点是以科技知识的创新提高生产力水平,推动社会发展。要具有强烈的创新精神和参与创新的意识,能主动对知识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系统、知识传播系统和知识应用系统进行思索并确定奋斗目标;要具有参与国家创新体系的基本能力,能够解决创新过程中遇到地难题;要掌握进行创新所需要的必须技术,能为实际工作服务。

(二)当前高校人才培养难以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

按照知识经济对人才的要求来看,我国高校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科研、生产脱节,没有能够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在知识创新、传播和社会应用等方面的作用。高校专业结构调整严重滞后于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我国高校专业结构的基本框架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的,高校各专业由师资、实验设施所决定的培养能力也是在计划招生、统一分配时形成的。社会需求量大,而学校由于师资不足或实验设施陈旧等原因,难以大量增加招生。而某些社会需求量小的传统专业,或由于师资力量充足,或为了保证硕士、博士点生源,都不愿减少招生。随着毕业生数量的增加,专业结构不合理的矛盾日益显现。

2.高校培养的人才质量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实质上是一种应试教育,以教学内容的稳定性和单一性为基本出发点,以知识记忆和复现为基本目标。在这种应试教育模式中,学生只是满足于完成考卷和获得标准答案,创新能力的培养基本上不能得到足够重视,综合表现不佳。高校培养的人才质量不能取信于企业。

3.学校定位不准、特色不明显、声誉不高。当前我国各高校的办学标准和模式趋同,专业设置过于狭窄、单一和陈旧,缺少同高技术产业发展相关的专业,远远不能适应现代科技、经济、社会,特别是高技术产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4.高等教育投入体制不能适应高科技产业发展的需要。长期以来,由于国家把教育仅仅视为公益事业,国家财政拨款是高校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这种体制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阻碍了高等教育的自身发展。

(三)高校适应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人力资源需求的策略

为了适应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高校应当采取下述改革。

1.转变教学观念。为了适应知识经济,应把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的位置。在教学过程中,不仅给学生传授现成的知识,更要教会学生探索未知领域;不只是让学生接受现成答案,更要鼓励学生寻找新的思路。把教学当作师生双方相互学习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

2.优化培养目标。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的首要标准是真正有知识,主要是有现代科技知识。教学目标应当放在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进行创新的能力上来。

3.改革教学内容,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教学内容和有针对性、特定性的教学计划,定向培养、量身定做,把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融入到教学过程中来,对知识进行重新选择和组合,坚决压缩那些空洞、繁琐、陈旧、冗长的没有实际价值的知识,增加能反映最新科技成果的学科前沿性的知识。

4.变革教学手段和方法。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的步伐不断加快,知识的创新异常活跃。传统教学方法和手段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变化。计算机、多媒体、因特网、信息高速公路等先进技术和教育软件大量出现,为教育手段和方法的改革提供了基础,应当充分加以利用,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5.改革教学评价的观念和方法。知识经济时代对人的评价标准是一个人知识经济的产出率,看他驾驭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我国长期以来以分数为评价学生的唯一尺度,以致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既造成学生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还造成了人力资源与物质资源的浪费。分数虽然可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但学生究竟掌握了多少知识,能不能把掌握的知识真正运用于实践转化为自己的能力是一个要解决的问题。建立一个融知识、能力和素质于一体的教学评价标准和体系非常必要。

6.实现高等教育向终身教育的延伸,建立继续教育的完整体系。现代科技发展极为迅速,劳动力知识技能只有不断更新和充实才能知识市场激烈竞争的需要,这应要求建立起完备的继续教育体系,实现人力资源的终身教育,不断升值。实现劳动力的终身教育,关键是要形成政府积极引导、企业舍得投入、个人自觉追求的机制。从政府角度而言,一方面可以采取一些积极的政策措施鼓励企业对员工进行职业培训。另一方面,政府也应该通过强制性的规定,对企业在人力资源培养上的投入作出相应的规定,使得不断的继续教育成为企业和个人共同的利益取向。此外,政府还可以通过职业证书认证等方式,规范各类职业从业人员的任职资格,鼓励社会公众为寻求更好职业而自我学习和充电,并以政府认可的方式对其加以承认。

参考文献:

[1]黄蔚,杨晨光.高校大型企业合作空间广阔[N].中国教育报,2006-06-14.

[2]柳文勇.知识经济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初探[J].中国科技信息,2005,(21).

第6篇:知识经济的基本特点范文

一、知识经济

联合国国际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于1996年首次在国际组织文件中使用了“知识经济”这个概念。在OECD发表的一份题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报告中,对知识经济的定义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知识经济是以知识资源为基础的一种经济形态,是一种以知识为主导的经济,知识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形态,具有区别于传统的各种经济形态的自身特点,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成为起主导作用的生产要素,其他生产要素都必须靠知识来更新,来装备。在知识经济社会中,知识的力量与知识的生产、分配及使用已密不可分,信息产业中的软件产业、芯片技术及微型电子产品等都是“以知识为基础”,“以知识为核心”的。知识经济在资源配置上,以智力资源为第一要素,以人才资源为第一资源;知识经济在经济决策和科学管理上,以知识化为基本特征;知识经济在经济增长渠道上,以知识密集型产品为主渠道。

2.知识经济是一种知识型资本经济。在知识经济社会,起主导作用的资本不再是农业社会的土地和工业社会的金融资本,而主要是知识资本。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竞争力和发展动力取决于该企业知识资本的拥有量。知识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远高于传统的生产要素,知识资本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与日俱增,知识资本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资本、战略资本。

3.知识经济以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为基础。根据OECD的有关调查,90年代初期主要OECD国家在工商业的应用科技研究和开发方面有将近三分之二的费用是直接投资于高新技术产业。知识经济的微观基础是高科技企业,它们生产销售知识并提供知识服务。知识、信息是科学研究这种生产方式的产物,世纪之交关于知识经济的这场变革是一场革命,即科学研究成为一种主导产业的革命。

4.知识经济的另一个特征是创新。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特色,是高科技企业生存发展的前提。创新包括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机制创新等内容。知识经济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高新技术迅速发展,产品更新换代很快。根据市场需要;通过创新,尽快将先进的工艺技术转化为产品,迅速进入和占领市场,从而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

二、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特征

会计是企业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会计,首先对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要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以知识资源为主导的要素,使得企业的生产和管理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主要有以下特征:

1.企业的资产以无形资产为主。目前,“许多发达国家的高新技术产业的无形资产已超过了总资产的60%。知识型企业以科技开发为基础,科技开发费用占其总支出的大部分,科技开发研究的成果以无形资产的形态存在。

2.职工的劳动以复杂劳动为主。知识经济的实现使得所有的经济部门都以知识为基础,且以知识为经济增长的原动力,于是那些拥有先进技术和最新知识的劳动力群体逐步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生产要素。有研究发现,在整个就业人口中各部门之间非生产工人比例出现分化。通常被视为高技术部门中非生产工人高达85%,而低增长、更传统的产业中非生产工人的比例只占20%或更少。由于原始笨重的体力劳动已被机械化和自动化所代替,随之而来需要的劳动力则是掌握和管理这些先进技术的专业人士。可见,复杂劳动是知识型企业的主要劳动形式。

3.科技开发是企业的主要生产方式。知识型企业生产销售知识,知识是企业中的最重要的生产要素,而知识、信息是科学研究这种生产方式的产物。在工业化阶段,企业把重点放在生产高质量、低成本的产品上,通过不断扩大企业生产规模、发展标准化生产以降低成本。但在知识经济的时代,研究开发与营销日益成为企业竞争的关键,直接从事生产的劳动力大大减少,甚至出现“车间无人化”,小型灵活生产成为主流。

4.高风险、高收益是知识型企业的另一重要特征。高科技企业的风险主要有技术风险、市场风险。首先,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技术能否成功是不确定的,即使技术成功,技术垄断寿命也是难以确定的。其次,知识在创造新的高科技产业的同时也必须制造市场,市场对全新产品不易及时了解其性能而往往持观望或作出错误的判断,这就影响了市场容量的判断,而且超前的高新产品的推出时间往往与诱导出需求的时间有一定时滞,有时这种时滞足以否定高科技所包含的价值,如贝尔实验室50年代就推出了图像电话,过了20年才实现了该技术的商业价值。知识型企业投资风险虽比一般企业大,但其成功后利润是惊人的。据世界电讯联盟测算,高信息技术每投入60美元,就可获得1000美元的产出,但创新的成功率不足30%。

5.网络化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主要特征。电脑网络化在企业内的使用,缩小了传统的时间和空间观念,管理者随时可以了解最新的情况,管理决策效率极大地提高。经济组织内网络化涉及生产部门、科研开发部门、财务部门和销售部门,它提供给决策者各种及时有效的信息,同时实现分支组织的信息互享。

三、知识经济时代对企业会计的挑战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冲击着传统的思想、观念和方法,企业生产和管理方式的根本转变,也对我们的企业会计理论和工作带来挑战,它给我们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和需要思考研究的新问题。针对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特征,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看知识经济时代对企业会计的挑战。

1.会计信息网络化知识型企业采用网络化管理,随着电脑网络的发展应用,大量的重复性、事务性工作岗位由越来越完善的自动化系统、机器人和计算机负责。会计作为一种通用的提供信息的方式,知识经济的到来要求建立会计信息网络,结束手工记账、算账、报账的传统方式。那么,会计的核算、控制职能被计算机替代后,会计工作人员的职责和作用是什么,这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其次,我国现行大多数企业仍然用手工记账、算账和报账的方法,甚至一些高科技企业也是如此。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要求企业特别是高科技企业采用会计电算化,建立会计信息网络,提供及时准确的会计信息。

2.投资固定资产通常占传统企业整个资产的很大比重,它是企业生产规模、收益能力的重要标志,所以,管理会计一直把固定资产投资作为投资分析的重点。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成为企业的主要生产方式,成为企业竞争能力、发展动力和收益能力的重要标志。知识型企业从事科技开发和应用的劳动力成本相对于物资成本来说占用较高的比例,例如,对于典型的知识产品的计算机软件产品来说,产品中的物质性材料的成本占产品价格的比重已微不足道,决定这种产品价值的主要是其中包含的人的创造力和领先的技术。针对这种变化,投资分析的重点应发生转移,以知识的研究开发作为投资分析的重点。但是,知识的研究开发与固定资产不同,投资分析的方法也具有不同的特点。固定资产的投资,首先要预测未来现金净流量,比较同行业其他企业及其设备的收益情况,现金流量较容易确定。然而,研究开发的知识具有高风险、高收益的特征,未来现金流量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这给投资分析带来较大的困难。知识研究开发的投资分析不以物质性材料成本为研究的重点,而把科技开发费用和知识的未来收益作为分析重点,建立适合知识研究开发的投资分析模型,是知识经济时代给我们提出的另一个新课题。

3.人力资产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劳动力结构已经发生极大的变化,劳动者主要从事的不是体力劳动,而是脑力劳动。因为知识作为经济增长的原动力,于是那些拥有先进技术和最新知识的劳动力群体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要素。知识型企业中,工人和技术人员通常受到很高程度的教育和训练,并由他们操作和管理先进、复杂的技术设备。而培训这些人才,要花费巨额投资,从而使企业资本结构发生很大的变化。知识型企业主要利用的是复杂劳动,在招聘、雇用、培训、开发人才方面需要花费巨额资金,这是对人力资源所进行的投资,其金额可能大于某些设备的投资。人力资源已成为反映企业竞争力、创造力的一个重要标志,人力资源已成为企业发展的最重要和最宝贵的财产。所以人力投资应作为企业的资产计列,在会计报表中也有必要反映企业人力资产的变化情况。随着知识技术对企业未来发展变化日趋重要,人力资源会计已作为经济发达国家的一个新的会计理论领域。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对人力资源会计提出新的要求,人力资源会计的方法和程序尚待进一步完善。

第7篇:知识经济的基本特点范文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在促进全球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促成了经济的全球化局面。我们生活的所有方面基本都受到了知识经济不同程度的冲击,当然最为明显的就是企业的理财环境方面。在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中,财务管理的目标就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所要达到的最基本也最根本的目的,当然这也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中之重。面对着知识经济带来的理财环境的巨大变化,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就必须做出新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

知识经济;财务管理;理财环境

一、知识经济与财务管理概述

在20世纪90年代初,世贸组织明确提出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以来,“知识经济”的概念就已然成了全社会的关注焦点了。虽然对于什么是知识经济,大家各自理解不同,各抒己见,很多专家都有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但是,他们对于知识经济在本质上的认识是一样的,它的本质就是“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以科学技术为主的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为至关重要的因素的经济,知识经济把智力资源、无形资产作为第一要素,把自然资源利用知识和智力进行科学、合理、综合以及集约的方法配置。因此,在知识经济中,智力资源中的人力和知识占有就更加突出了,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它甚至比那些稀缺的资源更加重要。”简言之“以人为本”的技术已经取代了以提高生产效率的技术了。技术的发展已经日益与经济的发展结合起来了。理财目标作为财务管理的最基本目标,它是财务管理这棵大树的一个分支,并且受理财环境所制约:要实现财务管理目标就必须具备一定的理财环境;要使得财务管理目标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作用,就必须和理财环境相结合,同时也要求财务目标随着理财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二、知识经济时代的财务管理环境以及知识经济对财务管理的影响

(一)知识经济时代的财务管理环境1.知识经济时代下的企业外部理财环境知识经济时代下的企业内部理财环境包括:技术环境、市场环境、社会环境。技术环境是指由于高科技的发展,加大了企业提品和服务的知识量,扩大了企业提品和服务的生产经营以及管理上的复杂性,并且为管理的变革和发展提供了技术上的保证和可能性。市场环境是指技术的发展引起的企业产品的不断更新换代以及产品成本的降低。社会环境是指知识的普及以及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推动了人的个性假设从“经纪人”到“文化人”的转化,促进了企业管理对于市场经济的需求。2.知识经济时代下的企业内部理财环境知识经济时代下的企业内部理财环境主要包括:企业价值取向、企业经营战略、企业组织形式、企业管理手段信息化、“以人为本”的管理。企业价值在于结合知识经济的复合性和可持续性的特点,更紧密的与社会联系,达到企业目标和社会目标的一致性。知识经济推动了企业中的产品、服务于信息化的一体化,更加促进了技术的创新和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合作竞争成为了企业经营战略的新核心。知识经济打破了传统的企业管理方式,是企业充分信息资源,即使把握机会,提高企业价值。知识经济使得企业管理更加注重人本管理,更大的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展开,实现人与企业的共同发展。

(二)知识经济对财务管理的影响知识经济使得财务管理更加信息化,更加透明化,使得财务管理的信息化更加普及,更加促进了经济发展的高速化,更加加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知识经济使得财务管理打破了原来的模式,也改变了企业之前赖以生存的环境,使得财务管理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

三、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存在的问题

(一)知识经济时代下企业财务管理理论储备不足1.现行的财务管理理论体系与发展不相适应。我国现行的财务管理的理论体系是和工业企业相适应的,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现行的财务管理理论体系已经不再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现行的理论已经逐渐在加剧股东、经营者以及员工之间的矛盾,它依旧主张“业主产权论”,忽略了人力资源在企业中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现在的市场经济中,人力资源越来越重要,无论是在劳动中还是创新中。2.知识资本配置不当。在传统经济中,企业只注重有形资产和投入资本的配置,而不在乎知识资本的有效配置,只注重索取而不在意分配,从而加剧了所有者、经营者以及员工的矛盾,所以财务人员就必须明确应将谁的最大利益作为企业的理财目标。我国现行的财务管理理论早已不再适应知识经济时代财务决策的需要了,并且在机构设置和人员素质方面更加阻碍着信息化和知识化理财的发展。

(二)知识经济时代下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滞后1.我国现行的财务信息化发展明显存在着不平衡的现象。因为企业发展历史的长短不一,与我国各个地区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的不一样,以及企业信息化普及程度的不同,使得信息化不能完全应用在财务管理中。2.我国在财务信息化建设方面的高端人才正处于严重缺乏的阶段。财务管理信息化作为一个人机结合的系统,我们应该在完善系统的同时提高我们人的素质,提高我们应用软件以及软件开发的能力,更好的为企业服务。由于我国在电算化课程的普及以及课程设置上的迟缓与落后,使得我们不能够在财务软件开发和应用上更深入的发展,也为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发展带来了很多阻碍。3.我国的企业在对财务管理信息化管理的认识方面还不够。由于对财务信息化管理在企业发展中重要性的认识不足,使得企业依旧重视硬件设施而轻视软件设施,注重软件开发而不关注软件应用,从而使得企业没有认识到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4.我国在财务软件应用方面出现重复,以及企业内部信息难以统一,财务信息的共享也没有做到普及。由于企业在信息采集和处理时没有统一的标准,就使得企业的信息利用率以及整合程度不高,无法实现企业信息的及时传递与共享。

四、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对策

(一)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在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的今天,企业在筹集资本的时候不再仅仅只是筹集资金,而且还有知识资本。人力资本是企业在知识经济时代中也需要重视的资本。知识经济作为以人为本的经济,也就意味着人力资源在知识经济的财务管理中地位越来越重。因为人力资源也是资源,所以人力资源是可以用货币来计量的。我们都知道在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中就说明了人力资源是必要劳动价值和剩余劳动价值的总和。所以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我们应该更加注重人力资源的重要性,从而更加合理、有效的运用人力资源,从而为企业获取最大利益,实现人力资源价值的最大化。

(二)加强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在现在这个信息高度发展普及的时代,信息作为市场经济活动的重要媒介,更加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我们现在所处的21世纪是国际经济组织形式的转型时期,这也就要求财务管理组织形式跟着变化。适应国际经济新发展的必然产物就是财务信息化管理。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必然性主要体现在传统产业转型到信息化整体支撑的知识经济性产业、经济全球化的整体支撑、国际资本市场和国际化的需要、复杂财务整合经济要素的需要以及财务信息化管理对于股东资本市场诚信的规范。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可以减少财务人员的工作量,提高工作的效率,有利于及时准确的传递财务信息,有利于资金实现集中的管理,实现资源合理有效配置,能够更好的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规范财务工作,能够建立科学的财务控制系统,坚决杜绝舞弊的财务问题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张成广.基于知识经济的财务管理创新方式探讨[J].时代贸易(理论版),2006(02).

第8篇:知识经济的基本特点范文

关键词: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科学管理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飞速发展,科学技术也把人类带入一个辉煌而崭新的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应运而生。这预示着社会生产领域将要出现一场伟大的变革,而且无论从理论还是现实上,都将会对人类的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等各个方面产生巨大的影响。遍布社会生活、生产各个领域的管理也不可避免地要面临这场新的挑战。

1、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作为人类社会最基本的活动之一,管理的形成和发展一直伴随着社会同步进行,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因此,知识经济时代必然也对管理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国际竞争的重点就已转移到经济科技领域,经济知识化步伐也随之加速。特别是到了21世纪,世界经济更是偏重于知识经济,知识经济时代宣告到来。毋庸讳言,创新是一切知识经济的灵魂,管理更不例外。有研究表明:当代经济发展取决于竞争优势。决定竞争优势的主导因素当然就是人才和科技的管理优势,人才、科技管理的优势则离不开创新。由此可见,对现代管理来管理创新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在说,它不仅是一种时代趋势,而且势在必行。

2、知识经济时代,要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创新,就必须遵循一些必要的基本原则才能行。

在知识经济时代,系统综合能力已成为知识经济社会人的能力具有较高逻辑起点的鲜明标志,因此,知识经济时代的管理创新必然遵循系统原则。

(2)价值原则

价值原则也叫需要性原则或科学性原则,它主要是指在创新中必须着眼于社会实践的需要和科学科技自身逻辑发展的需要。这是因为,知识经济的资源配置无论以智力、无形资产、软产品等资源为第一要素,还是通过科学、合理、优化和集约对自然资源等经济要素的配置,都离不开实现知识价值这个最终目标。所以,也可以说知识经济下管理创新的本质就是实现知识的价值。

(3)理性原则

理性原则是一种方法论原则。它包括普遍的哲学原理和科学基本原理(如能量守恒定律、物质不灭定律)两部分。理性原则对管理创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为正确的哲学理论和观念有助于我们发现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同时,理性原则的辩证性和运动性,又让它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如今,全球化、国际化、世界化的浪潮席卷全球,技术和经纪国际化、已无国界之分。毫无疑问,经济全球化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大特征。因此,管理在吸纳和改造资本、技术等方面进行创新时,只有用理性的眼光去看待、分析和接纳,才能健康、有序地发展。

(4)动态原则

管理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让系统实现最佳效益,但任何系统的正常运转都要受到系统内外各个因素的制约和影响。除此以外,它还会随着时间、环境以及人们主观能动性的变化而发生改变。管理创新绝不能以不变应万变,而是以变应变,这也是所谓的动态相关特征。在知识经济时代,市场瞬息万变,信息日新月异,需求五花八门。在这种情况下,管理创新如果不遵循动态性原则,必然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

(5)优势出发原则

管理创新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形成具有特色的、有竞争能力的创新,就应该从自身的优势和长处出发,充分利用和发挥现有优势,扬长避短,开拓进取。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间的竞争如日中天,要想在白热化的全球性竞争中获胜,就必须发挥自身的优势,把特点当卖点,积优点为胜点,用自己特有的、优势的企业文化占领市场,图谋进取,而不是全盘否定,因嗦废食。

3、管理创新的具体措施

21世纪是变动更加剧烈、局势更加复杂的一个世纪。企业生存环境举步维艰,市场风云变幻莫测,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谋求一席之地并发展壮大,创新是唯一出路。可以说,创新已成为企业除正常运营外的另一主要职能。一个企业,如果没有创新,就不可能保持原有阵地,更不可能开发新市场,也不可能组织力量进行新产品的开发,长足发展更是妄谈。只有借助于创新这个工具,才能将外界的需要转化为内部的发展;只有顺应时代要求,才能获得市场许可。至于经济利润、市场份额以及社会目标,都将随着有效的创新纷至沓来。因此,我们说创新就是企业管理的灵魂、生命线。

(1)变物本管理为人本管理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管理已经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必须建立较为完整的人事管理体系,以系统化的人事管理思想指导,以人为本,让管理理念和工作观念相互适应,把个人的进步和事业与企业的发展紧密结合。毕竟,作为企业的一种战略性资源,人支撑着企业的整体经营战略,承担着企业不同战略发展阶段提供合乎质量和数量的劳动力。从这点上讲,人本管理的重要性可见一斑。那么,要改变以往那种以工作为中心,而代之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具体要如何实施呢?

我认为,主要做到感情、民主、自主三点即可。首先来讲,感情管理是研究人的内心世界,探究人深层行为动因的一种科学。现代企业的管理者,必须善于运用各种鼓励手段,联络感情,满足职工的社会心理需要,以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其次,民主管理的核心是让职工参与管理,只有决策的制定让执行者参与,才能在执行过程中就会遇到较少的阻力,而从另一个角度讲,因为决策执行者有着更可靠的一线经验,他们参与决策的制定,保证了决策的可行性;第三,自主管理方式是民主管理的进一步发展,把职工的个人意志与企业的统一意志结合起来,从而使每个职工自觉自愿地积极为企业做贡献。

(2)变信息管理为知识管理

第9篇:知识经济的基本特点范文

管理过程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詹姆斯·穆尼在与艾伦·赖莱合著的《工业,前进!组织原理及其对现代工业的意义》一书中指出:“从形式的意义上讲,组织就意味着秩序”,“组织是每一种人群联合为了达到某种的目标的形式”。系统管理理论认为,组织是由人们建立起来的、相互联系并且共同工作着的要素所构成的系统。美国新制度经济学家巴塞尔在其所著的《产权的经济分析》一书中把组织界定为“对所有权被分割的实体的管理”。概而言之,组织是为实现一定的目标,有序地结合起来的整体。

作为组织,必然具有目的性、系统性、有序性与有机性。目的性,是说任何组织都是为实现一定的目的而设立的;系统性,是说组成组织的各个元素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有序性,是说组织内部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具有一定的空间结构与时间顺序的;有机性,是说为了协调组织的活动,必然存在着担负不同职责的职能部门的分化,这就类似于人体的各个器官,既相互独立,各司其职,又彼此贯通,密切配合。知识经济组织作为组织无疑具有组织的一般规定性,作为一类特殊的经济组织,又必然具有区别于其他组织或其他经济组织的特点。

笔者认为,知识经济活动的矛盾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内部经济性与直接外部经济性的矛盾。在以保密、专利权、特许权等方式对知识要素(仅限于应用性知识)作非公有产权制度安排的场合,产权人通过知识的使用通常能获得超额利润,这就是知识的内部经济性。这种内部经济性无疑与专利权等非公有产权制度安排相关。之所以要作此类产权制度安排,目的是为了形成对知识生产的有效的激励机制。然而,就知识的公共性消费可以拓展知识的作用范围,增加知识的使用价值,提高社会的总福利水平而言,知识又应该是共享的,不应该为私人、少数人所垄断的,这也就是知识的直接外部经济性。知识的直接外部经济性源于知识本身所具有的可以同时为众多人共同消费的性质。知识的内部结济性与直接外部经济性的矛盾是显而易见的:内部经济性的增强,意味着直接外部经济性的减弱;内部经济性的减弱,意味着直接外部经济性的增强。非知识性资源(公共物品、准公共物品除外)则不相同,其消费本质上是排他的、竞争的,不可能在为某人使用的同时,又供其他人所使用。非知识性资源的消费,除给产权人带来经济效益以外,尽管也可能会使非产权人获得相关效益,但这种相关效益只是间接的外部经济性,而不是直接的外部经济性。由于知识的内部经济性与直接外部经济性的矛盾源于非公有产权安排所赋予知识的消费排他性与知识本身所具有的消费非排他性的矛盾,因而,也可将其称之为知识消费的排他性与非排他性的矛盾。

第二,边际报酬递增性与递减性的矛盾。因为通过知识的投入可以不断开拓出新的投资领域与不断提供出新的更有利的投资机会,进而提高劳动、土地、机器设备等实体性资源的产出效率,推动生产函数向坐标图象的右上方移动,因而知识投入具有边际报酬递增倾向。然而,这种由知识投入所引起的边际报酬递增倾向,只能在不同的程度上抵消或抑制实体性经济资源投入所具有的边际报酬递减倾向,却不可能消除这种倾向。也就是说,在与知识投入相关的边际报酬递增倾向存在的同时,与其他经济资源投入相关的边际报酬递减倾向仍然存在,由此便构成了知识经济活动所内涵的边际报酬递增性与递减性的矛盾。

第三,个体性与群体性的矛盾。在工业经济活动中,严格的工艺流程与环环相扣的流水作业线,突出强调的是统一性、常规性、一致性、整体性,全部经济活动就类似于一部机器,劳动者个体则相当于这部机器上的一个部件或螺丝钉。在知识经济活动中,一方面因开拓、创新成为主题与基调而必然强调差异性、独创性、非常规性与个体性;另一方面因知识的生产有赖于人类知识的积累与多种知识的交融、综合,又必然强调协作性、互补性、综合性与群体性。知识经济活动所内涵的这一个体性与群体性的矛盾,必然要求劳动者个体间的结合方式发生不同于工业经济活动的变化。在新的结合方式下,劳动者必须具有充分的独立性、机动性,与此同时,个体之间又必须能够彼此沟通,相互配合,表现出高度的整体协调性。

第四,有序性与无序性的矛盾。工业经济活动是严格有序的,甚至严格到操作者必须按事先设计好的规范与程序来动作。知识经济活动则不同,虽其整体活动表现出高度有序性,但其个体活动却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非规范性与无序性。正是因为存在这种不确定性、非规范性与无序性,才使个体有可能去探索、去开拓、去创新。知识经济活动所包含的这一整体有序性与个体无序性的矛盾,也必然要求知识经济的组织形式发生不同于工业经济组织形式的变化。

第五,刚性与柔性的矛盾。在传统的工业经济活动中,由于知识的含量较低,技术更新周期较长,活动的内容、方式、手段的变化节奏较慢,所以,某种经济组织一经形成,便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或刚性。而在知识经济中,知识的高投入必将导致技术更新周期缩短,活动的内容、方式、手段的变化节奏加快,并要求经济组织形式发生适应性的变化。如果说使经济组织形式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刚性,是包括知识经济活动在内的任何经济活动得以进行的一般前提的话,那么,使经济组织形式同时又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和柔性,则是推动知识经济持续发展的特殊的条件。

第六,流动性与非流动性的矛盾。除土地、房屋等不动产外,作为动产的经济资源均含有流动性与非流动性的矛盾。流动性,是指作为动产的经济资源所具有的空间位移性。非流动性,则是指作为动产的经济资源发生空间位移时因遇到阻力而导致流动性或部分流动性的丧失。知识作为动产的一类,尽管在流动过程中也会遇到一定的阻力,但相比非知识性动产所遇到的阻力却要小得多,流动性也要强得多。知识性动产与非知识性动产在流动性方面所具有的显著差异,也会对知识经济组织形式产生重要影响。

第七,自主性与控制性的矛盾。在工业经济活动中,劳动者个体从属于机器体系,其活动处于完全的受控状态,不具有自主性。而在知识经济活动中,一方面劳动者个体的自主性大大增强,另一方面为保证系统目标的实现,又需要对自主进行的个体活动进行有效的调节与控制。使个体自主性与整体控制性这一矛盾得到妥善解决,同样是进行知识经济组织设计时必须重视的。

二、知识经济组织代化原则

基于对经济组织优化一般要求的认识与对知识经济内涵特殊矛盾的分析,笔者认为,在进行知识经济组织设计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高运行效率原则。判断某一知识经济组织形式是否合理,首先应看其是否有利于知识经济活动高效率运行。知识经济活动效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予以下因素:一是实现知识资源与其他资源在系统内外合理配置的机制是否健全;二是促使各种资源充分发挥其潜能的机制是否健全;三是管理体制、管理方式、曾理机构的设置是否合理;四是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是否协调。

第二,低运行成本原则。某项经济活动的高效率如果是以高成本来支撑的话,那么这种高效率则可能是无利可图甚至是得不偿失的。因而在进行知识经济组织设计时,不仅要坚持高运行效率原则,还要坚持低运行成本原则。知识经济运行成本,主要包括以下项目:一是各种经济资源在结合过程中所发生的内耗;二是管理、协调费用;三是激励、监督成本。在上述3项成本中,第一与第二项通常是此消彼长的。坚持低运行成本原则,并不是说应使知识经济活动运行成本的各个组成部分均处于最低点,而是说在知识经济活动效率既定的前提下,应使其总运行成本最小,亦即使知识经济活动的净产出最大。

第三,主体性原则。在传统的工业经济活动中,人从属于机器,主体受制于客体。因而在进行工业经济组织设计时,首先考虑的是机器体系与工艺流程的需要,而不是主体的需要,对物的组织被置于第一位,对人的组织则服从于对物的组织。从这种意义上说,工业经济的组织原则是客体性原则,而不是主体性原则。而在知识经济活动中,主体的创造性、自主性、个性发挥着主导的、关键的作用,是主体支配客体,而不是客体役使主体。因而在进行知识经济组织设计时,首先考虑的应是如何才能满足主体进行自主性、创造性工作的需要,如何才能为主体充分展现其个性的魅力与进行多样化的工作提供广阔的空间。也就是说,知识经济组织设计遵循的原则应是主体性原则,而不是客体性原则。

第四,弹性原则。如前所述,知识经济包含着有序性与无序性、刚性与柔性的矛盾。为使这些矛盾得到妥善解决,必须使知识经济组织具有较强的弹性。具体说来,一是要使其具有较大的自由度与包容性;二是要使其具有广泛的适应性;三是要使其具有较强的可调整性;四是要使其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第五,开放性原则。知识经济领域是高度开放的领域。与物质、能量通常是单向直线式流动不同,知识的流动通常是双向并呈辐射状的,知识经济网络由此交织而成。知识经济网络不存在固定的边界,随着认识的深化与新认知领域的开辟,其网线必然越来越密集,其边界必然越来越拓展。基于这一特点,在进行知识经济组织设计时必须坚持开放性原则,应使所设计的组织具有不断拓展自身边界与最迅速、最充分地与外界进行知识信息交流的能力。

三、知识经济组织架构特点

知识经济活动是知识的生产活动、流通活动、分配活动与消费活动的总和。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仅对知识生产的组织主体与组织形式作—剖析。首先探讨—不知识生产的组织主体安排。

知识包括基础知识、应用基础知识与应用知识3大类。与其对应,知识生产也包括基础知识生产、应用基础知识生产与应用知识生产3大组成部分。因基础知识生产只具有外部经济性,不具有内部经济性,其产品是典型的公共产品,故只能由国家出资举办研究机构按非商品生产的形式来进行。

应用基础知识,一方面因其消费具有非排他性、非竞争性,故可被归入公共产品之列;另一方面因其应用范围与应用者集合可大体确定,从而可借助一定形式将其外部经济内部化,故又具有私人产品的性质。应用基础知识的这一双重属性便决定了对其生产组织主体安排可作如下选择:或者由国家出资设立研究机构作为公共产品来生产,或者由私人出资设立研究机构作为私人产品来生产,或者同部门、同行业的企业共同出资作为准公共产品来生产。

第一种形式的不足之处在于:一是应用基础研究资金全部由国家来提供,难免使国家财政不堪重负;二是应用基础性研究成果的使用者一般是特定部门或特定行业,此类事业若由国家来举办,便可能因无法清楚地把握需求及其变动状况,使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难以吻合。

第二种形式的不足之处在于:一是研究成果的需要者有可能因自身财力限制而无法取得研究成果的使用权;二是某些耗资巨大的应用基础研究项目有可能因举办者财力不足而无法进行。

第三种形式,既不存在第一种形式的不足,也不具有第二种形式的缺陷,它可以灵敏地适应应用基础研究的需要及其变化,可以在不加重国家财政负担的情况下保证应用基础研究有充足的资金来源,还可以使研究成果得到广泛的利用,因而,在笔者来看,不失为一种最适合于应用基础研究进行与发展的组织主体安排。

应用知识,可进一步被区分为常规知识与非常规知识。与此相应,应用知识的生产也可被分为常规知识生产与非常规知识生产。因常规知识是在某实践领域被普遍应用与反复应用的知识,故可通过数据化与编程将其转换为计算机语言,对象化为计算机功能,使其得到更为广泛、更为经济的利用。非常规知识生产包括非常规技术生产与非常规经验、技能生产两部分。其中的非常规技术生产,或可由独立于企业之外的研究机构来进行,或可由企业成立研究机构或组织专职研究人员来进行。作何选择为宜,则主要取决于企业的财力与其对非常规技术的需求状况。财力雄厚且对非常规技术需求量大的企业,一般可自行设置研究机构或安排专职研究人员进行非常规技术研究;财力单薄且对非常规技术需求量小的企业,则直通过外购方式或吸收无形资产投资的方式来满足自身对非常规技术的需要。非常规性经验与技能,因只能通过劳动者干中学来获得,故其生产无法通过设置研究机构或安排专职研究人员来进行,而只能通过优化劳动组织形式,充分调动与激发劳动者于中学的热情来进行。

关于知识生产的组织形式或组织方式。按照雷蒙德·E·米尔斯与查尔斯·C·斯诺的观点,工业经济时代最具典型意义的经济组织形式是出现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功能型组织形式。这种组织形式的基本特征是等级制,通过专业分工系统逐层向上,从一种标准化工作过渡到另一种标准化工作,再通过自上而下的命令链,对整体活动逐级进行指挥、控制与协调。随着知识尤其是特殊性专业知识成为企业资源的核心,功能型组织经过部门型组织、矩阵型组织的短暂过渡,于20世纪80年代演变为网络型组织。笔者认为,网络型组织区别于功能型组织的主要特点是:

第一,以团队为基本组织单位。现代知识经济活动是以团队为基本组织单位来进行的。这些团队相互关联,按照若干基本组织原则,通过灵活的、强大的交流网络彼此协调,不存在集权控制,其团队的组合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工作目标、工作任务的转换而变动的,故团队组合又被称为不规则型企业。在不规则型企业中,每一个组成部分都是独立的,能够自主决策的,同时又在更大的范围背景条件下存在,并须遵守这种背景条件,以达到自治与协调的高度统一。这种以团队为基本单位的网络型组织显然能最有效地利用知识,最迅速地积累与创新知识,最大限度地调动组织成员的积极性与创造力,最充分地展现个性的特点与最迅速地对外界变化作出反应。

第二,职位权威让位于知识权威。维娜·艾莉在其所著的《知识的进化》一书中谈到,在与功能型组织共生的官僚制度中,你拥有的职位决定了你的权力,存在的是职位权威。但在网络型组织中,权力来源于你所掌握的知识与所了解的人,存在的是知识权威。这种权力结构的变化,意味着知识开始在经济活动中占据支配性地位,成为主导性力量。

第三,组织边界可以无限拓展。在功能型组织中,由于权力体系是按照等级层次构造的,所以组织的规模或边界必然要受到合理管理幅度的限制。在网络型组织中,不存在集权控制,因而组织的规模或边界也就不会受到合理管理幅度的限制,随着新的知识供给单元或知识消费单元的出现,网络的边界必然向外拓展与获得不断递增的知识规模效益。

第四,联合成为主流。在采用功能型组织形式的场合,竞争往往以获胜企业兼并失败企业而告终,被兼并者丧失了它的独立性。而在采用网络型组织形式的场合,竞争的结果则通常是竞争双方达成联合的协议。与兼并不同,联合意味着在继续保持双方独立性的前提下实现双方的相互配合与协同动作,这无疑是实现竞争双方知识资源交流与共享的一种最有利的组织形式。

第五,信息主要是横向流动。在以等级制为特征的功能型组织中,为满足集权式管理的需要,信息主要是纵向流动或纵向传递的。而在网络型组织中,由于团队之间主要通过彼此的沟通对话来协同动作。所以信息主要是横向流动或横向传递的。以信息横向流动为主的网络型组织可以使信息知识资源得到更为迅速、更为充分、更为经济的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