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临床医学护理专业范文

临床医学护理专业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临床医学护理专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临床医学护理专业

第1篇:临床医学护理专业范文

关键词:社区护理学临床实习意识观念

社区护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学科,具有实践性很强的特点,即强调疾病的预防又强调疾病的护理,即具有公共卫生学的特点,又具有护理学的特点,其教学过程是由课堂教学、临床实习,社区实践等环节共同完成的。课堂教学只是向护生传授知识、技能的基本过程,不是教学的全过程。要使护生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与社区实践相结合,主要需通过临床实习加强知识的理解和更好地以理论指导操作掌握多项护理技术,同时培养和提高护生在社区护理工作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独立工作的能力,通过直接为病人服务加深对护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坚定专业思想,通过对社区居民的防病护理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德,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护士素质。为此临床实习和社区实践是护生巩固知识,锻炼技能,开拓思维和积累经验的必经之路,是社区护理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阶段。临床实习质量的高低,社区实践的好坏对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能否培养出与时俱进全面发展应用型护理人才,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护理临床教师在护生整个的临床实习的过程中,始终担负着重要的角色和责任,有一支优秀的护理师资队伍,是保证护生临床实习质量,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护理教学质量的高低也直接影响着护生实习阶段的效果。护理教师的职责就是以准确、正规的理论与操作技能,精心指导护生进行多种护理操作,使护生在课堂学到的知识能够在临床实践中得到强化与升华,从而实现实践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自身牢固的专业知识,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对护生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使护生提高自己的理想道德和情操,成为全科型的护理人才。因此提高护理教师的素质,增加教师的意识观念,是培养合格护士的根本保证。

1、具有优良的师德

带教教师是护生的良师益友,是护理专业知识技能的传播者,更是思想灵魂的塑造者。为培养出合格的“全科型”护理人才,带教教师必须用自己丰富的专业知识,优良的师德去熏陶护生热爱自己的专业,加强救死扶伤的理念,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运用护理程序,对护理对象实施全科型护理,满足其身心需要,使其成为病人利益的保护者,健康的照顾者。才能发扬南丁格尔的精神,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2、要有长远意识

就是指护理带教教师立足护理理论教学实践,着眼护理未来发展需要,有培养合格人才的思想观念。首先护理教师要热爱护理教育事业,充分意识到护理带教工作的任务重大,牢固树立承担带教工作是培养护理全科人才的重任,是护理教师个人的光荣义务和义不容辞的责任,全身心地投入到带教工作,无私奉献自己的知识和才能。第二,要继续医学专业教育,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努力提高更新知识的能力,重视科技信息的作用,以适应现代社会的信息需要。第三,在临床实习实践中不断总结教学经验,不断完善自我。

3、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就是护理教师超越传统方法去考察所授对象,从而得出新的结果,有了创新意识才能创造性地解决所要遇到问题,才能适应教育教学中千变万化的条件,随机应变处理各种意想不到的错综复杂的问题,有变通地运用创新性教育方法及其他种类方法,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其他任何一种技能一样也需要不断练习、不断熟练。在护理教育教学中研究护生创新性的发展与培养,是时代赋予护理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

4、增强信息意识

现代社会是信息日新月异的社会,现代社会知识不断更新,带教教师首先要切实掌握医学和护理学及社区护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即相关学科知识。但是因社会发展,科技水平飞速发展,医疗设备不断更新,要求护理专业的教师,为了提高临床带教的质量,适应现代医学发展的新趋势,带教老师必须要有更新知识的敏感性和能力,广泛汲取来自各种渠道的新信息、新知识和新观点,适应现代医学发展的需要,及时将新的知识和新的技能及新的科研成果临床应用,介绍给护生,以开阔护生知识面,激发护生探索新的科学知识的兴趣,使护生不仅掌握新知识,更能看到护理工作的远景,激发护生自觉学习专业知识的能力,培养护生的创新意识。

第2篇:临床医学护理专业范文

1护理解剖学教学现状

1.1教学模式滞后

我国的护理教育是在临床医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大多沿袭临床医学专业的模式,其解剖学教学也不例外,基本采取“传递-接受式”教学模式,学生虽然能够在短时间内接受大量的信息,能够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但是学生对接受的信息很难真正地理解,培养的基本上是单一化、模式化的人格,不利于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现代护理专业需要的是具有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护理人才,而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学需求。

1.2教材、教学内容专业性不强

虽然护理教育发展迅速,但适用于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学的教材一直滞后,教材基本上采用医学专业解剖教材的缩板。虽然编写了护理专业的解剖学教材,但根本上没有摆脱临床专业解剖学教材模式,只是在章节上有所增减或位置调整,教学仍然采取以系统解剖教学为主,局部解剖教学为辅,系统内容多而全,教材内容针对性不强,不能紧密结合和充分反映护理专业特点和需要,导致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脱节。

1.3教学师资缺乏专业特点

我校从事解剖学教学的教师都是毕业于各大医学院校临床医学等专业,而非护理专业,没有学过护理学,对护理专业知识及护理专业技能操作了解不多,对护理学教学大纲具体要求不甚清楚,也不了解护理学生在临床上重点需要掌握哪些内容,而按传统的临床专业授课方式予以传授解剖学知识,没有针对性,涉及护理学操作技术的解剖学知识讲授不到位,导致所学知识与临床实际操作、护理技能脱节,不利于学生进入临床后掌握护理操作技术。

1.4实验室建设、实验教学专业性不强

在传统的实验设计及实验教学中,没有适用护理专业的实物标本。实验教学中以系统教学为主,局部解剖只是观看部分局部标本。我校近年来添置了部分塑化标本,但针对临床治疗的较多,而适用于护理方面的标本不够,忽略了护理专业这一特点。比如涉及穿刺技术、注射技术等的实物标本很少,而这些操作技术却是护理学生必须要掌握的。

2建议与对策

2.1以护理专业特点为主线,优化课程设置

专科层次的护理专业学制是3年,3年既要学习公共基础课、又学习医学基础课和护理专业课。护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但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授课课时上有矛盾,应紧密结合护理专业教学大纲,以“实用为先,够用为度”为原则,优化课程设置,精简教学内容。将正常人体结构与临床护理操作技术有机结合起来。与临床结合紧密的内容予以重点讲授,关联内容少讲。如增设与临床有关的穿刺术、插管术、注射技术、急救护理等解剖学知识,适当精简运动系统、内脏学、中枢神经及断层解剖学等内容。

2.2护理专业解剖学教材要突出护理专业特点

通过对返校生和已在临床工作的学生的回访调查,认为解剖学教材内容对护理专业的学生偏多、偏深、不实用。因此应以“理论适度、注重实践、突出职业”为原则,参考国家《护士资格考试大纲》和护理解剖学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护理专业特点编写符合护理专业的解剖学教材。与护理操作技术相关的内容应重点予以规划,使解剖与临床护理有机的结合,为专业课提供必需的基础知识,为临床护理实际操作技术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2.3采取多形式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满堂灌”的“传递-接受式”教学模式,采取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的“PBL”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要求老师结合临床实际设计好每堂课教学内容,教会学生怎么查阅资料、收集以及整合信息。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精神,为以后的科学研究打下扎实的基础。也可辅以自学-辅导式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其目的就是变学生为主动学习,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4针对护理专业,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

由于从事解剖学教学的多数教师没有学过护理学,对护理专业知识了解不多。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应组织老师学习护理基础知识,到临床一线学习,熟悉或掌握临床护理基本理论和护理操作技术,将解剖知识和临床护理有机结合起来。这种双师型专业人才队伍才能使护理专业解剖学教学达到更好的效果。也可邀请有经验的护理专业老师做解剖学兼职教师,以提高解剖学的教学质量。

2.5建立护理解剖实验室,加强实验教学

第3篇:临床医学护理专业范文

关键词:护理;组织胚胎学;教育过程

组织胚胎学是各种医学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这门课一般在大学的一年级开设,其中包括有胚胎学和组织学。这门课的专业性极强,知识点很多。组织胚胎学和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众多的医学基础课程相联系。这其中,胚胎学主要是研究人体是怎样发生、生长的机制科学,而学生对于人体的生长发生很是好奇,这就更加容易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但是,组织学属于微观形态学,内容相对较为抽象,很难找到规律并熟练掌握,这是导致学生对课程学习失去兴趣的主要原因,学生学到的知识遗忘速度较快,教学效果不好,这些都是直接影响后面系统的学习。医学院校一般都是以临床医学专业为主,另外还会辅助设有护理等非临床专业。针对这种情况,组织学的实验教学方式方法要根据不同专业的不同特点进行,必须体现出区别之所在,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虽然护理学生的工作职责与临床医生有着很大区别,但是对知识深度与广度的要求,两者都需要医学基础理论的扎实、灵活,只有这样才能使护理学生在不同的科室更好地完成本职工作。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非常注意对理论课、实验课各章节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方法的改进,为护理学生成为一名合格的护士打好基础。本文作者会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与经验,主要就护理黄钻也组织胚胎教学提出以下几点的体会。

一、护理专业学生的特点

一般来说,护理专业的女生占所有学生的大多数,而女生的性格多内向,学习较为踏实,认真。上课的课堂秩序较好,课前布置的预习内容完成度很高,但是缺少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在动手能力上略有欠缺,与老师之间的沟通很少。如果老师主动的进行提问,学生在大多数情况下也可以较好的回答问题,针对这种情况,老师们在课堂上要积极进行引导,有目的地进行课题提问,这样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们的兴趣。

二、护理专业组织胚胎学教学的特点

近几年来,随着大学的不断扩招,临床专业的毕业生不断增加,就业压力也随之增大。但是非临床医学专业由于学生的基础相对较少,就业形势也相对乐观。因此,医学院根据非临床医学专业对今后就业方向的不同特点展开调整,比如护理学,应用心理学,药学等等。将这些不同专业进行适当的调整,加以浓缩,并与细胞生物学,人体解剖学等课程进行合并,这门新课的名称为基础医药学概要,这门课总计64个课时,其中组织胚胎学为24课时。临床医学专业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培养临床医生,所以对医生的基础医学课程的要求很高,这也是为以后更系统的学习打好理论基础。护理专业主要培养的是从事临床护理以及护理管理的专业人才,组织胚胎学等基础也是必修课之一,但是相对护理专业的同学们,难度应相对降低,不宜求深求难,应该侧重于知识框架的建立,主要突出重点,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做到让学生每次课都能知道这节课的基本内容并加以掌握,要想达到这样的教学目的,就要求老师熟悉教学大纲,并在备课的时候深刻理解教材的内容,明确教学的目的,分清什么是难点,重点,并针对非临床专业的学生的知识结构,分析哪些是适合的,并对于这些知识点侧重讲解,用清晰的思路将知识传授给学生。

三、护理专业组织胚胎学的教学方法

1.采用多媒体课件

实验课教学是对理论进行深化和拓展的方式,是一种更加直观的教学过程,它是培养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独立思考的有效方法。通过组织胚胎学理论课进行实验课教学,可以强化加深学生的理解,巩固学生的记忆。多媒体教学技术让学生在有限的实践单位内获得跟多的知识与信息,这也避免了单一课本灌输式的缺陷。组织胚胎学理论课与实验课的上课实践是交错的,在上实验课的时候,学生对之前学到的知识可能会出现遗忘,这是很正常的。所以,上实验课的时候,要先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对之前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回顾,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回忆起相关的知识。在利用多媒体教学的时候,老师可以将枯燥的组织切片和形象的人体器官结合,这样更加深了学生的感观认识。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同属一个学科,因此 ,我们可以将非临床专业的组织学实验课与人体解剖学内容结合,这样可以使学生对于授课内容有较深的印象,有效的提高教学的质量。

2.示范教育

老师们通过对多媒体课件的讲解,让学生对于本次的实验课的重点有着清晰的认识,随后使用电视显微镜将所要观察的标本进行展示,特别是十分典型的标本更要反复强调。老师要让学生从显微镜里看到标本真实的样子,并详细的对标本进行讲解,剖析,结合实验指导,材料的参考,让学生从中找到对应的组织结构层次,加深学生的印象。

3.自由观察法

经过老师的教学示范后,学生要自己对切片进行观察,并按照实验教学指导中的具体要求,在显微镜里找到所要观察的组织结构或是细胞。学生在开始观察的时候,指导老师要巡回指导,耐心的解答学生的疑问。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老师示范的时间不能太长,要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互相帮助,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与探索精神。

4.一边观察,一边绘图

组织胚胎学实验教学主要是利用显微镜来观察组织切片,并通过自己的观察落实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上来,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对理论知识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初次实验课,老师应该系统地向同学们介绍显微镜的结构,功能,使用步骤等等。在每次实验课的时候,指导老师应该要求学生将所观察到的重点组织用红蓝铅笔画出来,并进行标注,老师在批改作业的时候,对问题进行纠正,更加加深了学生的认识。

总而言之,组织胚胎学开设之初,学生刚刚入校,对医学课程具有新鲜感,有很强烈的学习愿望和动力。所以说,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对于调动学生积极性有着重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许朝进,张军明,雷亚宁.护理专业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体会[J],基础医学教育,2010(10)

第4篇:临床医学护理专业范文

【关键词】专业,医学;生物化学;教学方法;岗位需求

医学生物化学主要阐述人体的分子组成和化学反应[1],是高等医学院校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在医学教育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医学基础与临床之间的桥梁课程[2]。生物化学主要从分子水平进行研究,理论性强、概念抽象、名词繁多,各种代谢过程复杂烦琐,堪称生物学科中最抽象、最难懂的学科之一[3]。如果没有一定的有机化学基础,学习难度非常大。尤其是近十几年来高校连续扩招,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一些高职专科院校的招生量大幅度提高,生源水平下降,学生基础较差或者没有有机化学基础,在教学过程中造成教师难讲、学生难学的“两难”局面。大部分学生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应付期末考试,不能做到融会贯通,不理解学习生物化学的意义[4],学生学完后收获甚微,很难真正达到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各医学类专科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为一线服务的应用型人才,对这类人才的要求是理论够用、重在技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实施“必需、够用为度”这一原则,是专科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5]。近年来,各高校生物化学教学人员一直热衷于生物化学教学方法的探究,提出了一些切实可用的教学方法,比如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课堂讨论式教学法、Sandwich启发式教学法等,通过改革教学方法,在生物化学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效果方面确实收到了一定成效。但针对不同医学类专科专业,教学内容选取及授课方式方面的研究却少有报道。为此,作者以修订医学类各专科专业生物化学教学大纲为契机,同各专业课教师进行了全面深入的交流,紧密结合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重组各医学专业专科生物化学教学内容,针对各医学专科专业授课内容及授课方式的选取进行研究探讨。

1医学类各专科专业教学内容的选取及授课方式的处理

1.1临床医学专科

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将来要成为一名临床医生,在实际工作中主要是对各种疾病进行正确的诊断和实现有效的治疗,学习生物化学可为疾病诊断和治疗服务。此外,生物化学是临床医学专科专升本考试科目之一,结合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执业医师考试大纲及学生再深造需求,在授课内容的选取上要全面,几乎要涉及所有章节内容。对该专业学生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应从具体的机制方面讲深、讲透。对于临床医学专业专科层次学生来说,生物大分子的结构枯燥难懂,学生很难去理解空间结构,物质代谢篇章涉及的分子式、反应式较多且过程错综复杂,在对这些内容进行授课时可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深入浅出地进行讲解。比如,在讲氨基酸结构时,将人比作氨基酸,人和人的区别是头部,那头部就代表氨基酸中的R侧链,腿像氢原子,所以将腿比作氨基酸中的氢原子,左右手分别代表氨基和羧基,两个人拉起手就是形成肽键的过程。代谢过程涉及的结构式多而复杂,但每个步骤仍要详细讲,为了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主要讲发生变化的具体基团或原子,适当的时候用形象的比喻进行讲解,学生听起来较感兴趣,理解起来较容易。在讲解某些与疾病相关的机制时,应当适当地采用相关病例,并让学生模拟今后将要担任的角色,为学生早接触临床作准备,将生物化学知识与临床知识融会贯通,加强生物化学和临床应用之间的联系,这样既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的兴趣,同时也加深学生对生物化学有用性的认识,增加学生学习的动力。此外,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网络上与生物化学教学相关的音频、视频文件越来越多,使用一些动画、视频可使教学更直观、生动、便于学生理解[6-7]。

1.2护理专科

护理专业专科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能掌握护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发现和及时处理常见病、多发病,会基本护理操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目前,护理专业的专业课与基础课分科过细,内容重复,未完全摆脱医学学科教学模式[8]。因此,针对护理专业,应根据岗位需求,本着“实用、够用”的原则,选取与专业相关的教学内容。护理专业对基础课的要求较低,在以往的生物化学教学中,对该专业学生也是满堂灌,分子结构式、代谢涉及的复杂反应式均详细讲授。学生本身专业层次低,又加之大多数学生为文科生,有的几乎没有任何化学基础,大部分学生一提到化学就头痛,从心理上特别排斥生物化学的学习。有的学生认为“我是文科生,怎么能学好生物化学?”,甚至有学生认为“生物化学和护理联系不大,只要考试过关就可以了”[9]。学生普遍不重视,一堂课下来,绝大多数学生几乎听不懂,授课教师也很困惑。通过与护理专业课教师交流,均反映复杂结构式不需要具体讲授,物质代谢具体过程不需要一步一步讲解,只需要重点讲解代谢途径名称、产物及生理意义。通过重组教学内容、转换对教学内容的授课方式,授课教师反映授课过程变得很轻松,学生学习压力大大减小,掌握程度也得到了极大提高。

1.3口腔医学专科

口腔医学专业对生物化学的要求也比较低,通过与专业课教师交流,均表示在专业课学习中很少用到相关内容。但作为一个医学类专业,就业后将成为一名医生,再加之口腔执业医师考试大纲的要求,对于口腔医学专业来说,生物化学基本的理论知识是需要掌握的。因此,在内容的选取方面可广泛、全面,但必须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传统教学中,口腔医学专业的生物化学教学内容与临床医学差别不大,甚至利用结构式去讲解复杂的代谢过程,学习效果普遍不好,期末考试不及格人数较多,学生对课程的畏惧心理较重,因此,在今后授课方式方面可参照护理专业。

1.4医学检验技术专科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专科人才培养知识目标中与生物化学相关的包括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临床检验基础、微生物学检验、免疫学检验、生物化学检验的基本理论知识[10]。生物化学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本门课程与后续专业课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与专业课及其他专业基础课教师交流,针对该专业,生物化学教学内容可参考临床医学专业,但侧重讲授与医学检验相关的内容,如血清各种酶与疾病的关系等。该专业学生有机化学基础较好,再加之本门课程是其重要的核心课程,针对该专业学生,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应该从具体机制方面讲深、讲透,具体授课方式可参考临床医学专业。

1.5药学专科

药学专业专科人才培养知识目标中与生物化学相关的包括掌握必需的化学、医学基础理论和知识;掌握典型和常见药物的结构特点、理化性质、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等知识;掌握药物制剂的基本工艺知识,常见剂型制备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方法;了解药学及相关领域前沿与发展趋势、医药行业发展需求。生物化学是药学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之一,生物化学与药物的生产、质量控制、开发研究及药物服务等密切相关[11]。通过与专业课及其他专业基础课教师交流,针对该专业,生物化学教学内容可适当参考临床医学专业,但对物质代谢过程不需要讲得过于细致,侧重讲授与药物生产(如基因工程)、药物治疗(如磺胺药抑菌)相关的内容。

2小结

教学中各环节的设计均应更好地为人才培养服务,教学内容的选取及授课方式的处理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传统教学中往往出现针对不同专业选取相同教学内容进行教学的现象,从而出现有些专业学得不够、不精,有些专业学得过多、过深,存在知识未充分掌握的现象,因此,在将来的生物化学教学中,在探讨教学方法的同时,应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及就业需求,进一步深入研究并确定适合不同专业的教学内容及授课方式。

参考文献

[1]徐燕.基于转化医学理念的高职医学院校生物化学教学改革初探[J].生命的化学,2016,36(4):568-570.

[2]李宜川,胡灵卫.高等院校医学生物化学教学改革初探[J].教育与职业,2012(21):92-93.

[3]李荷,刘彩虹.生物化学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基础医学教育,2016,18(1):32-35.

[4]刘佳娜.从生物化学与临床学科的联系这个角度谈生物化学教学改革[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31):222.

[5]梁金香,童安荣.基于高职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生物化学教学改革[J].卫生职业教育,2016,34(18):45-46.

[6]邬敏辰,唐存多.医学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的初步探索[J].西北医学教育,2013,21(5):980-982.

[7]戚楠,秦宜德.医学院校生物化学教学方法探讨[J].现代医药卫生,2012,28(19):3024-3026.

[8]田野,吕学儒,李树香.基于护理岗位需求的高职生物化学教学改革[J].护理研究,2013,27(7A):2018-2019.

[9]魏春华,苏燕,杨文杰,等.医学院校护理专业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的探索[J/CD].高校医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4,4(2):16-18.

[10]李敏艳,房宇,王伯平,等.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生物化学教学改革初探[J].广州化工,2016,44(9):194-195.

第5篇:临床医学护理专业范文

【关键词】综合实训项目;护理专业;教学;开展 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和卫生部办公厅联合颁布的关于《三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护理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指导方案》中首次提出了中国护士的核心能力。其明确指出护士职业的核心能力应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它是知识、技巧、判断力和个人特质的综合体,是在护理实践中积累性学习的结果[1]。这就明确指出我们在进行护理教育时应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护理教育的最根本目的主要是培养现代化高素质实用性的综合性护理人才,以便于更好的服务于临床医学。近年来,综合实训项目逐渐广泛的应用于护理专业教学,受到了专业人士的好评,推动了我国现代化护理教育的同时为我国临床医学提供了大量的专业护理人才。本文主要针对一、二、三年级护理专业的学生进行综合实训,有着一定的具体操作意义。

1.综合实训项目开展的基础

实训项目开展之前,通过用人单位的深入研究,从用人单位实际的需求为出发点,及时开展相关人员的座谈,对用人的单位用人标准以及用人规格进行实地考察,及时了解其对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的要求。同时,应对校外护理教育专家以及医学高职高专院校的网站加以访问,不断学习护理教育实践教学中的一些先进经验和做法,确定护理专业的相关重要知识,结合医学院校自身实际的办学特点,及时分析当前护理专业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综合实训项目开展之前,要本着科学发展的眼光,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学观念的合理性,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制定全方位的课程实施计划[2]。

2.综合实训项目在护理专业教学中开展的实施过程

综合实训项目在护理专业教学中开展的实施过程主要有三个阶段,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2.1综合实训项目在护理专业教学中实施的第一阶段

实施对象为护理专业一年级学生,第一阶段的主要目的是依据于护理人才的实际需求状况,对传统护理教育中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课程体系以及教学的内容进行大幅度的改革和尝试,并对综合实训项目在护理专业实践教学训练中的运用模式进行探索,确定在对专业理论知识进行强化的同时,更加倾向于专业技能的培养,着重提高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以及职业素养。

就其专业背景及开设的课程而言,在第一阶段综合实训项目主要实施内容是:运用角色扮演的教学方法,以护理程序为框架,培养整体护理服务理念,注入人文关怀,关注服务对象的生理、心理需求,确保服务对象的安全和舒适。结合临床护理服务的要求,在评估护理对象时,渗透人文关怀,如:解释操作目的、告知必要步骤、进行健康教育等;并在操作过程中,贯彻职业安全防护意识,体现护理技术实训教学与临床实践的结合。

2.2综合实训项目在护理专业教学中实施的第二阶段

实施的对象为护理专业二年级学生,在实施的过程中,其教育改革的目的主要为护理专业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护理专业的课程设置由专业的护理队伍进行编制,建议由医院资深的教师担任。定期开展护理专业教学改革会议,引进先进教学改革思路和设想 [3]。

第二阶段综合实训项目在开设的过程中,结合内、外、妇、儿等护理操作特点编写案例,以病例为切入点,按临床护理活动中实际的工作情境、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设置虚拟情境或任务项目,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法,在综合实训项目实际的实训过程中,充分融合护理礼仪、基础护理操作和临床护理实践能力,将综合实训项目的若干情境加以构建,通过充分融合的课程设计,使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提高综合分析能力并对综合实训项目进行合理性的指导和考核,使其紧密联系于临床。

2.3综合实训项目在护理专业教学中实施的第三阶段

实施对象为护理专业三年级学生,其实训教学方式主要有课堂训练、课外训练以及学生临床见习等,课程教学方法的选择主要是创设情境性教学环境,借助高端智能模型的功能,融“教、学、做”为一体,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并注重培养其护理思维习惯。在寒暑假期间,鼓励学生进入医院见习,将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充分融入临床护理当中,培养其与人交流合作、信息处理、自我学习、解决问题和创新等能力[4],进一步缩短护理教学与临床实践之间的距离。

3.综合实训项目在护理专业教学中开展的体会

人是一个完整的人,人的身体结构也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所以身体健康状况并不能单纯的以某一门课程来进行评估,而应该综合化。作为护理学生,应该具有综合分析能力,将各学科知识融会贯通,及时对病人进行全面细致的护理评估。而综合实训项目的训练,有利于提高这一能力的培养,它不是简单的将各学科的知识相加,而是将其与学生的生活、学习、实践、工作等融合在一起,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动手、口语交际、组织策划、群体合作和社会实践能力等。综合实训项目的培训较传统单一的操作技术培训更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但是对教师的课程设计、学校的实训条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护理专业教学中开展综合实训项目,要本着科学的眼光,深化处理院校合作机制,改善教学环境,深层提高实践办学条件,加强对护理专业人才培养途径的探讨分析,创新教学改革思路,拓宽视野,全面提高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不仅可形成自身的专业办学特色,同时有利于形成先进的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全面培养综合性的护理专业人才,进一步缩短护理教育与临床实践之间的距离。

【参考文献】:

[1]刘明,Wipada Kunaiktikul,Wilawan Senaratana,Ouyporn Tonmukayakul. 中国注册护士能力架构的质性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 2006, (08) .

[2]金玉忠,邵路才等. 高职护理专业开展综合实训项目的实践探讨 [J]. 护理研究,2013,27(19):2028-2029.

第6篇:临床医学护理专业范文

专科护理教育与本科护理教育的起点基本相同,这对专业技术的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由于培养周期较短,课程多,时间紧,所以,在专业教育上与本科有明显的差异,但是,这种差别应是对不同岗位的适应能力的不同,应是这一岗位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与另一岗位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在结构方式上的区别,而不是这一岗位和另一岗位所需知识和技能单纯地按比例地增加和减少。根据护理实践的需要,确定出专科护理人员适合的工作岗位,再根据这些岗位的实际需要,培养出能够独挡一面的专门人才,这种在护理实践专科化的基础上定向化和专门化的培养,应是专科护理教育的主要特征。进行分科培养,这就使专科护理人才既在专业知识和技能上达到了较高水平,同时也解决了专科教育培养周期短与课程多、时间紧的矛盾,并且使培养的人才有了针对性,便于更有效地促进临床护理技术的发展。

那么,护理专科专业如何设置呢?我们认为,医疗和护理服务的对象是同一个人,它们只是根据不同的实践范畴,按照自己的学术体系,采用不同的服务措施而己,所以,医疗和护理的专业设置应基本对应,才能在临床实践中分工协作,默契配合.目前,我国临床医疗人才的培养,采取基本参照医院临床和医疗技术科室划分设置专业的力、法,今年八月国家教委颁布的修订后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医疗本科目录》中,临床医学类专业共11个,除了护理专业外,还有医疗技术专业4个。临床医疗专业6个,在6个临床医疗专业中,除去营养学专业,目前实际迫切需要护理专业配合的专业只有5个,根据这种情况,当前设立四个临床护理专业,基本可以满足临床护理实践的需要,这四个临床护理专业和它们适合从事的工作岗位与临床医疗专业。

2、专科护理教育的培养目标要突出技术性的特点。

专科护理教育和本科护理教育都属于高等护理教育层次,但是,本科护理教育的目标主要是为本专业培养“通材”和骨干,特别是在我国现阶段本科护理教育基地还很少,并且.在短时期内不可能较快发展的情况下,本科教育的力量,应主要放在培养护理管理、护理教育和护理科研的骨干力量上。而专科护理教育的目的,是要为临床培养一大批能够独立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临床护理人员,所以,专科护理教育,就不象本科护理教育那样,要求学生具有全面深厚宽广的理论基础,而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工作能力,‘成为临床护理的骨干护理学本身就是一门应用科学,其理论知识实质也是实际操作的原理,从初级护理到高级护理教育的各个护理教育层次中,其中固然有基本理论和操作技术面扩大的因素,但其中很大的成份,还是操作原理的不断加深和操作熟练程度的不断提高。所以,如果按照操作加理论设计各个护理教育层次的教学内容结构比例,。

从操作加理论的示意图中可以看出,初级护理教育,对操作和理论的要求都较低,但相对来说要求操作素质比较高,必须具备一般的护理操作能力;本科护理教育,注重基础理论知识,当然对操作素质的要求也同时提高,但在对操作加理论的结构比例上,与初级护理教育是基本一致的;中级、专科护理教育既要求掌握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又要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操作加理论素质的结构比例,基本应该相等。

考虑到专科护理人员还要作为高级护理人员去管理和指导中级以下的护理人员,所以,专科护理教育必须在护理基本知识和技能上,特别是在“专科”的护理知识和技能上,要达到和超过本科水平,才能适应岗位工作的需要,可见,专科是实践和理论并重,在“专科”上具有专长的一个高等护理教育层次。在专科课程内部结构的比例上适当地处理好本专业知识和本科知识的关系,处理好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关系,是专科教育需要首先解决的关键问题。

假如我们将护理人员的知识结构设计为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操作技能和管理、教学科研能力三种水平,各个护理教育层次的知识结构和应达到的水平可用图2表示。从这个示意图中可以进一步说明专科护理教育,以“专科”定向能力培养为主,并要求较全面地掌握护理基本理论知识和具有一定的护理管理、教学、科研能力。总之,专科要突出“专才”,这是专科的主要特征,专科护理教育应以“专科”定向实际操作能力培养为主,这是专科护理教育的主要培养目标。

目前,我国的高等护理制度刚刚恢复,要真正把专科护理教育办好,对专科护理教育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也要做认真细致的研究和探讨。我国现行的中等护理专业的教学计划,一直是按照生物医学的模式设置课程,分为普通课,基础课和临床课三段,与现代护理科学的发展水平相比,差距很大,很不适应当今临床护理实践的需要,如临床课的名称就是某科学及护理,一与之相对应的内容,只不过是某科学的“压缩本”加上几条护理条文而已。根据统计;现在中等护理专业使用的《内科学及护理》中的系统内科疾病及护理,全篇约33.8万余字,涉及护理的内容仅有5.7万余字,占全篇内容的17%,而且内容的编排,也只是在充分讲述每一系统疾病的诊治措施后,才在该系统末尾附了一些护理要点和方法,象这样教材的内容构成比和内容编排,显然是不适合护理专业使用的,所以,教材内容改革的幅度和难度就更大。

课程设置,必须和培养目标相适应,教材内容,必须和护理实践的特点相符合,这是课程改革最根本的指导思想和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根据现代护理科学的发展水平和护理实践对一个“专科”护理人员的要求,我们拟定了内科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相对应的课程设置(见表2),试以此为例,探讨专科护理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等问题。

根据这个计划的设想,专科护理教育的课程设置可分为四类,①人文社会学科。②自然科学。③医学基础课、④专业课。这就比现行中等护理专业的课程设置计划增设了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这是现代厌学模式转变,护理教育观念更新的必然结果。因为现代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认为,人不仅是生物的人,更重要的是社会的人,它依据人的社会习性,认为人类疾病的因素不仅有生物的因素,而且有社会的因素,文化的因素,生态因素,人是生物、心理.社会交织而成的一个整体,所以,现代医学要解决的问题已不再局限于个体疾病问题,而涉及到更广泛的健康问题,因而现代护理学术体系有了更深入的内涵和更广泛的外延,它要求护理人员不仅要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而且必须要有社会医学,心理学,伦理学等广泛的知识,通过整体的心身护理,使病人以最佳的心理和生理状态克服应激与病理状态,这样,人文社会科学理所当然地成为护理专业的基本教学内容。

自然科学作为护理科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比重也越来越大,由于人体的研究,不断由整体一一系统—组织一一细胞一一分子向更微细的结构发展,需要的自然科学知识也将越来越向纵深深入,特别是高级护理人员还要具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需要掌握先进的科研手段和技术,这就使护理教育中自然科学的知识面增宽了,比重增大了。至于医学基础课与临床课改革的要点,是要想方设法使这些课程的内容更符合护理专业的实际需要,即改变以医学模式的课程设置为护理模式的课程设置。强调以护理模式设置专业课程,是由于医疗和护理具有各自完整的学术体系、实践畴和具休内容,尽管它们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上的认识应该是一致的,但在促进疾病的转归的具体措施和方法上具有各自鲜明的特色,所以将两者彻底割裂开来或者把一者附属于一者的做法都是错误的。

什么是护理模式呢?我们认为,护理模式就是护理实践的方式与方法的总的概括,是护理理论产生和发展的客观条件和依据,是护理学术体系的核心和灵魂。由于人类社会总是不断地由低级到高级运动着、变化着、发展着,因而护理模式也在随着人们对护理实践经验的积累和社会文明的进化经历了一个不断改进、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正是由于这种变化,才使传统的功能制护理方式发展为现在的责任制护理方式,简而言之,与传统的护理模式相比较,现代护理模式就是改变过去以“病”为中心的护理方式为以“人”为中心的护理方式。具体到临床护理方面,就是要在充分认识社会、心理、生物、诸因素对人体心理、生理功能的影响及发展变化规律的基础上,通过综合分析得出护理诊断,提出护理措施,通过护理方案的实施,使病人处于接受治疗最佳的心理和生理状态.围绕培养学生这样的知识和能力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编排,就是以护理模式办护理教育的正确方式。

可见,护士应是多面手的专业人才,他们应该受到生物学、行为科学和临床护理技术多方面的教育和培训,现代护理已成为人文社会科学,白然科学,生物医学相互渗透的一门综合性科学,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生物医学基础,都是护理专业知识的基础,所以专科护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可归纳为公共基础课,医学基础课,专业课三类(见表2)。经过对美国、日本等国家和国内现设护理系的十多所高等医学院校护理专业教学计划的研究分析,并根据设想的专科护理教育的培养目标和相对应的课程设置方案,我们制定了内科专科护理专业的教学计划。

总结

1、本文分析了世界护理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认为由于护理模式由单纯的生物模式向生物一一心理一一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使护理的知识面大大地扩大了,且护理的学术体系更加成熟和完善,在此基础上的护理实践专科化是现阶段护理发展的必然趋势,要求护理教育要适应这种趋势,由职业教育观念转向普通教育,并要加强高等护理教育在护理教育中的比重。

2、阐述了我国护理事业和护理教育的现状,认为我国现在护理人员数量少,素质差,护理教育落后于现代护理学发展的状况是非常严重的。

第7篇:临床医学护理专业范文

我国自1983年正式恢复护理本科教育以来,培养了大批具有学士学位的高级护理人才,在护理战线发挥着重要作用[1]。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及受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我国目前的高等护理教育在课程设置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不能很好的体现护理特色,也不能更好的满足社会的需要。因此医学院校对护理教育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与改革,现将影响课程设置的因素、护理本科课程设置的现状及改革进展综述如下。

1 护理本科课程设置的现状及分析

1.1 护理特色不突出 我国护理本科教育基本采用压缩临床医学专业教学计划后加挂护理专业课的模式[2]。这种模式实质仍是传统的医学模式,注重基础医学知识及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对护理、健康教育、卫生保健等方面的知识涉及较少,不能充分体现护理专业特色,培养的毕业生既不像医生又不像护士,影响了学生对护理专业的认同,思想不稳定,最终造成护理人才的流失。

1.2 课程多,课业负担重 据白凤霞等[2]对全国19所医学院校护理本科教学计划中课程门数和教学时数的调查分析显示,护理本科专业课程门数最少的为34门,最多的为46门,平均39门;教学时数最少3077学时,最多4073学时,平均3638.4学时,与全国临床医学本科的平均开课门数38门,平均教学时数3541学时相比明显偏重。在完成教学计划后,护生自主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时间过少,导致培养学生规格不能达到预期目标。

1.3 人文、社会科学的成分较少 如适合护理人才培养的人际关系学、心理学、行为学、美学等课程开设较少,忽视了心理、社会行为等因素对人产生的影响,不能体现“人”这一护理基本概念的含义,造成了学生对护理服务对象的认识偏重于生物学的层面[2]。护理不是一门纯粹的自然科学,已渗透到人文与科技、道德伦理与社会价值中,表达着人情与理性的深刻关系[3]。护理本科课程设置中人文、社科成份的欠缺,直接影响了护理学生的质量,也影响了护理学科的发展。

1.4 学科独立发展意识不强 受传统思维模式的影响,人们对护理工作的认识仅停留在医生的助手层面,工作以打针、发药、量血压为主。忽视护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即使在本科教学计划中,护理科研的涉及也很少,全国50%以上的院校没有涉及护理科研教学。另外,选修课开设较少,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最大比例达33.3∶1[2],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趋势,使护生的知识结构单一不全,创新意识、科研意识不足,不利于护理学科的整体发展及护生本身的多元发展。

2 护理本科课程设置及改革进展

为了改变目前本科护理教育中医护不分,护理专业特色不突出,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讲述缺乏、培养学生不能充分适应社会需要等问题,我国许多大学的护理学院积极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与探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调整学制 护理专业教育虽需一定的医学基础理论,但不是临床医学的辅助学科。然而我国护理本科教育起步时都沿用医学教育模式。因此,内容过多、学制太长、教育成本高、培养周期长等问题在护理教育中也有表现。加之护生的性别特点及社会对护理职业认识的偏见,生源普遍不好[3]。为此,天津医科大学、石河子医学院、大理医学院等先后尝试四年制护理本科教育,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认可。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瑞金临床学院护理系,在教学模式、课程设置上提出“以人为中心,前后整合”的四年制护理教育,采用交叉式教学模式、突出护理专业特色、深化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式等,为加强我国护理与国际间的交流和多元化护理,对处理自然与人文科学、基础课与专业课、护理学与医学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路[3]。

2.2 整合课程 按系统进行专业课程设置是近年医学教育改革中的新趋势。如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专业课程设置放弃了传统的课程构建形式,按系统进行专业课程设置,将专业护理课程分为:护理学Ⅰ(人与社会)、护理学Ⅱ(生殖)、护理学Ⅲ(营养与排泄)、护理学Ⅳ(呼吸与循环)、护理学Ⅴ(活动与休息)、护理学Ⅵ(意识与感觉)[4],使课程间的衔接更紧密,学科内容有机结合,符合国际护理教育改革的趋势。

2.3 强化实践 护理专业是一门操作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护生一毕业就要接触和从事相关工作,因此护生在校期间,必须增加实践课的比例。各院校都已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护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中,增加了实践性很强的护理新课程,如《急救护理学》、《康复护理学》、《老年护理学》、《社区护理学》等[4]。另外,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实验及操作课的比重。

2.3 增开选修课 为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提高学习兴趣,扩大知识面,各医学院校都列出了合理的选修课程。如《护理教育学》、《护理管理学》、《护理药理学》、《护理科研》、《护理美学》、《护理英语》、《症状护理学》、《护理心理学》、《护理营养学》、《护理伦理学》、《护理病案操作》、《口腔护理学》、《护理科研讲座》、《医学法学》等[4]。

3 课程设置及改革时应考虑的因素

课程设置应体现社会对学校的需求、办学的宗旨及学生的自我发展。可以说课程设置对教与学的整体活动具有原则性、方向性和指导性作用[1]。讨论课程设置的改革,必须首先明确社会对本科护理教育的需要,明确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从学生自身的发展需要出发。只有在这几方面的认识一致,才能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3.1 社会需要 任何课程的设置,都必须以社会需要为基础。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在1988年世界医学教育会议上的“爱丁堡宣言”中提出:“医学教育的最高标准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当地的健康需要”[5]。因此,在本科护理课程设置时,应明确社会对护理人才的需要。

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相对落后,自1952年以来我国的护理教育层次仅有中专。目前全国一百多万护士中绝大多数是中专学历,由于受教育水平有限,无法很好地解决护理工作和学科所面临的困惑,在护理教育及护理科研方面的能力也相对薄弱,而护理研究生的教育仅仅在起步阶段。因此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本科教育将成为护理教育中的主要部分。其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大量先进仪器设备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如急危重病人的护理、器官移植病人的护理、特殊仪器设备的应用、循证护理等都对护理人员的知识水平和受教育程度提出了更高要求。再次,社会对具有现代管理学知识的管理人才的需要也很迫切。因此调整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主动适应社会需要是护理教育改革的首要考虑的问题。

3.2 学科发展的需要 随着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专业有自已独立的发展空间,不再附属于医疗,将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具有特色的学科[1]。因此必须培养高素质的人员,发展相应的理论、学术和成就。

3.3 学生本身的发展需要 作为护理本科毕业生,不仅需要临床护理、社区护理等专业知识和能力,还要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及自我发展潜能[6]。

4 展望

随着护理学科的发展,护理工作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如护理功能的整体化趋势,护理服务范围的社会化趋势,护理管理工作的现代化趋势,护理发展的全球化趋势等。同时,护理教育及改革也出现了新的趋势,主要是护理教育的高层次化趋势和护生素质的综合化趋势。这就要求我们的护理本科教育必须主动适应护理学发展的趋势,在课程设置中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积极实践,勇于探索,及时调整和改善教育与服务模式,不断提高护理教育的适应性,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 沈宁,何仲,李峥.论本科护理教育课程改革中的几个问题.中华护理杂志,1994,549-550.

2 白凤霞,王志凡.护理专业本科教学计划分析.南方护理学报,2004,52-53.

3 钱金伏,李合,汤君,等.四年制护理学专业课程体系研究.护士进修杂志,2000,767-769.

4 何平先,熊诗平,叶宝霞,等.对本科护理专业课程设置的分析.护理学杂志,2000,15(8):504-505.

第8篇:临床医学护理专业范文

关键词: 护理 教学 课程体系 团队合作

高职高专护理专业的医学基础课程包括《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生物化学》等。病理生理学是一门以生理学为基础,发挥着作为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桥梁的作用的学科。它的主要任务是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研究整个疾病过程中患病机体的机能、代谢的动态变化及其发生机理,从而揭示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阐明疾病的本质,为疾病防治提供理论基础,是医学专业共有的基础课程。

医学护理专业高职高专学生的教育模式为“2+1”模式,即两年时间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一年时间在医院进行实践锻炼。由于护理专业就业后无论是本科生还是专科生,最后工作内容几乎是一模一样的,而本科教育采用的为“3+1”模式,三年学习理论知识,专科与之相比,课时减少三分之一。此外,专业技术课程与技能训练衔接,就业需要硬技能作为保证,保障其课时的安排,因此高职高专院校大力度缩减公共基础课程课时。目前,在精简公共基础课程的形势下,《病理生理学》在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和《病理学》课程综合为《异常人体结构与机能》一门课程,课时安排约为56学时,《病理生理学》所安排课时约为12学时。此外,很多院校护理专业在《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的课程设置与教学进度上采用临床专业的模式,忽视了两个专业学生就业后工作内容和性质的区别,以及两门课程对其后续工作的相关程度。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病理生理学在护理专业的学习中的重要性。

第一,课程的衔接。护理专业的《解剖学》和《生理学》阐述正常的人体结构和机能,是医学的基础;在疾病发生时,人体结构和组织的宏观与微观的变化等内容形成《病理学》;机体机能发生的改变及其改变机制则构成《病理生理学》的主要内容。医学的本质就是尽最大的努力将一个处于“病理生理学”状态的机体恢复到或者接近“生理学”状态。努力则是后续的课程如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等及临床专业的内科学、外科学等课程。

第二,人才培养的需求。高职高专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临床专业课程设置通常是《病理学》64学时,《病理生理学》为46课时,高职高专护理专业也多采用这一比率,更甚者病理学课时与病理生理学课时比率大于3:1。但是护理专业应重视病理生理学程度大于病理学,其理由如下:首先,护士从业后不同于临床专业的医生,就业后每天需要解读大量检查结果,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病理学检验结果。某些疾病的诊断金标准就是病理学检验结果,临床医生必须高度重视。其次,护理专业不同于临床病理学医生,需要进行病理取材,其必须熟悉病理学,准确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病灶部位。最后,护理专业后续课程《外科护理学》、《内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等与临床专业的后续课程《内科学》、《外科学》、《儿科学》等相比,后续教学过程中重复病理生理学知识概率较低。总之,高职高专护理专业不需要解读病理学检验结果;也无需准确选取具有代表性性的病灶进行病理学取材。因此,临床专业课程设置《病理学》的学时需高于《病理生理学》。

第三,护理工作的因果。护理工作的开展依据疾病的病因及临床表现。以失血性休克为例,开放性失血,循环血液量减少,体温下降,各种凝血酶在低温状态活性较低,凝血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影响。护理依据:开放性失血是导致休克的病因,除去病因即需要护理人员间断按压相应的动脉,减少出血;大量出血导致的临床表现:体温下降、血压下降。护理工作依据临床表现进行的护理内容:体温下降需要注意给病人保暖,尽量恢复正常体温,使得机体凝血酶发挥最大效应;血压下降需要快速输血、补液,恢复循环血容量,升高血压,恢复循环血容量后,血流重新分配,皮肤血管舒张,会改变皮肤湿冷状态。因此,护理工作的开展是依据病因、临床表现等,尽可能将病理生理状态的机体状态转变为生理状态。

第9篇:临床医学护理专业范文

案例分析法的英文说法是case-basedlearning,简称CBL。案例分析法是指将实际生活中出现的病例做成课堂讲述的案例,结合实际情况探究剖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分析案例,学生会逐渐培养起理性、沉着的性格,在遇到突况时更能从容不迫。这是医务工作者在就业时应该具备的良好素质之一。将案例导入到实际课堂中的教学方法是以教育为主导,以学习为主体的。案例分析法的最大好处是可以改变以往的传统教学方式,活跃课堂氛围,增加课堂趣味性,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加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缩短理论教学和临床教学的差距。临床医学教育工作者在课堂上对典型病例进行分析,可结合多媒体与投影仪技术,放映PPT图片、短视频和三维动画等,通过触及多种感官的方式帮助学生形象地了解相关病案的实际情况和解决办法[1]。教师可以向学生提供几个较典型的教学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做出诊断,并提出解决办法,然后让学生派代表讲解本组同学的讨论结果,以达到翻转课堂、学生为主的效果。在学生结束讲解之后,老师可以邀请其他组员做补充和修正,也可以让其他组的同学提出质疑,然后进行二次讨论,以此帮助学生全面地参与到教学案例的分析当中,通过对案例的多次分析讨论、纠正修改,加深学生的印象,在提高学生成绩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参与能力和互相帮助的意识。

二、情景教学法的应用

情景教学法指的是教育工作者根据实际情况,想象一些符合实际情况的生动场景,以特有的场景引导学生融入其中,使学生身临其境,静下心来,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意识。在应用情景教学法时,临床医学教育工作者要根据新课内基于行动导向的高职内科护理学教学研究夏婧满丽冰周姗姗(贵州护理职业技术学院贵州贵阳550002)容和目标,多研究实践案例,并根据本班学生的掌握情况和思维能力,为他们量身打造一些情景[2]。教育工作者在设计情景时,要明确目的,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相关的专业能力,让学生在亲身体验的同时成为课堂的主人,更加有兴趣参与到课堂中。这对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学习专业技巧有很大的帮助。

三、PBL教学法的应用

PBL教学法在国外被称为problem-basedlearning,简称PBL。这种教学方式将疾病问题当做教学主体,结合临床发生的实际案例来研究分析,以教师的适当引导为牵引,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临床医学教育工作者在课堂上实际授课时,要根据考试大纲要求制定教学导学案,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为学生制定学习任务,并引导学生提前做好预习工作[3]。针对每一章节的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教师应当予以适当的引导和启发,把大部分的研究空间和想象空间留给学生。临床实践案例和理论内容的结合可以有效避免理论知识和实践工作的脱节,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有效解决学生就业之后产生的脱轨问题。

四、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多媒体技术教学的英文名称是multimediacomputerassistedinstruction,简称MCAI。多媒体技术指的是用多媒体展示相关的图片、文字和视频,帮助学生加深印象,从而加强课堂的趣味性,让学生在游戏和互动中学到专业知识,在放松中交流想法、解决问题,独自探索学习中需要掌握的重点和难点。将多媒体技术融入课堂,可以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使教学更直观、明确[4]。除此之外,教育工作者也可以将多媒体技术融入课后,在结束某一章节的讲课内容后,通过多媒体技术再次强调重点和难点,达到情景再现的效果,以帮助学生加深印象,掌握知识的重点和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