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物教学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师的大胆创想,可以带给学生直观的刺激,激发他们的兴趣,赢得他们的好奇心。同时降低学习难度。例如在讲《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时,上课开始时给学生展示一个灯泡———病毒的模型。学生既困惑又好奇,增加了本节课的学习动机。
二、多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指出:“生物教学要倡导探究性学习,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教学的目标,又是学习的方式。”进行探究活动是为了在“做”中“学”,要让学生做完每一个探究活动都能有最大的收获。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是上好生物课的关键。1.进行探究性学习一定要突破传统教学的封闭,把学生置身于一种开放性、主动性、多元化的学习情境中,这样可以活跃他们的思维,进入探究性学习的状态。课程的开放性、多元化,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能具有发展变化的眼光,开阔的视野,尊重多样性、兼容并收的多元化态度,动态的、联系的、层次性的、系统性的观念,发散、逆向、整体、综合的思维方式,层次整合、互动构建、转化出新的认识方法,主动选择和探究的教学方法,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评价方式,等等。后现代教育学和后现代课程论认为:“如果教学中没有真理的创生,或者更确切地说,如果课堂不是寻求真理、发现真理、分享真理的首要地方,那么,教学难以成为生活。”“共享真理”是他们经常提到的一个观点,他们还认为封闭系统与开放系统的区别在于“封闭系统可传递和转移(transfer);开放系统则可转变(transform)”,体现在对课程的看法上,前者认为教学是“传递和传输知识”,后者则是“要探讨转变性的课程”,在开放的系统中“教学改变了做法,从教导性转向对话性”。他们对知识的形成提出了新的看法,认为:“世界的知识不是固定在那里等待被发现的,只有通过我们的反思它才能得以不断地扩展和生成。”2.教师要实现其角色的根本转变。对教师的角色、课程和学习的意义也有了新的理解,这就是“相互作用是构成成长的核心。“”教师的角色不再是原因性的,而是转变性的。课程不再是跑道,而成为跑的过程自身。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参与者、组织者,而不是主导者。教师和学生都是作为主体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同学生一起探究。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好奇、探索、究根寻底的精神。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广阔的世界中去发现、探究。让学生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同时也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验。现在教师的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教师必须集中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果、有创造性的活动,相互理解、影响、激励、鼓舞。3.探究性学习倡导合作交流。教师要善于营造一个师生平等交流的教学环境,积极鼓励学生与教师、与同伴的交流。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创新的主体,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态度、学习方式和学习能力,他们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和分析同一个问题。这是课堂教学中丰富共享的资源。教师同学生、生与生之间进行着观点的碰撞交锋,也进行着智慧的交流与互动。教师和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地发挥,教师同学生都变成了学习活动的主体。
三、用好角色扮演
教育家实验观察发现,学生的学习效率与教学方法相关。实验数据表明:(1)如果只是听,学习效率是30%;(2)边听边看,学习效率是50%;(3)如果融入实际操作,教学效果可以达到80%。这就说明了我听了会忘记,我看了我记得,我做了我就知道。这就说明了角色演绎可以明显提高课堂效率。不过角色扮演作为一种具体的教学形式,并不适用于任何教学内容。那角色扮演主要可以用于以下范围。1.用于较抽象、枯燥的教学内容,生动课堂。如,维生素的缺乏症相关内容,学生可以扮演医生和病人。2.开放性的内容,促进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辩证认识生命世界。如,消费者、病毒是否可以缺少?它们是有害还是有利的?3.用于课堂小结,促进学生建构知识。例如,《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结束可以让学生给自己的心脏做个自我介绍。
【关键词】生物;教学;现状;建议
【中图分类号】G293.20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4)02-0090-01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许多生物学现象只有通过实验才能得到解释,各种生物体的结构必须通过试验才能观察清楚,生物学的理论也是人们通过实验总结出来的。所以,实验教学在生物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生物实验是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获取生物学知识,加深理解生物学概念,掌握生物实验基本技能的重要手段,是帮助学生实验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飞跃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近几年的高考题中每年都有一定量的实验题,一般都涉及实验设计与能力的考查。随着素质教育进程的不断推进,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生物实验内容大幅增加,实验教学课时增加,实验教学的目标要求多样化。实验教学越来越成为生物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应当引起广大生物教师的高度重视。
一、中学生物实验教学的现状
由于我国长期以来不重视生物实验教学,教师普遍对实验教学缺乏兴趣。一些学校生物教师数量较少,课时多、工作量大,缺少时间对实验教学进行深入反思。加之高考理综试卷中生物学科总分在90分,部分教师对实验教学不够重视,所以生物实验课开设率大部分都很低。
1.在生物教材中,安排了大量生物实验,目的是让学生深刻领会生物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各项能力。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只重视书本理论知识和书面应是能力的培养,忽略了生物实验教学。有些实验都是教师演示一下,学生很少或根本无法主动参与或认真思考,甚至很多实验演示都没有进行,纯粹讲授实验,而从不动手做实验,抑制了学生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发展。
2.学生实验缺乏正确的理论的指导,学生随意去做,无法形成熟练地实验技能;或者按照课本上的步骤按部就班的演示一遍,缺乏研究,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把注意力过度集中地实验材料和仪器上,不愿去听教师讲解实验原理、操作技巧、注意事项,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等难以完成。
3.实验效果不理想。由于听讲效果不佳,导致学生实验进展缓慢。有的小组到下课,还没完成实验操作,只能参照其他组同学的实验现象来完成实验报告。
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经费不足制约着实验课的开展。实验仪器的配备、实验仪器的损耗无不与教育经费的不足相矛盾制约实验课的正常开设。
2.受考查方式的影响。多年来,我国教育传统上对实验的动手操作考查基本没有进行过,导致了目前“讲实验”而“不做实验”的现象。学生普遍“做实验”不如“做实验题”。更看重考分而忽视了学生的未来发展,变形成了目前的实验课讲授方式。
3.教师在思想上认识不到位。新课程教材变化较大,提供给学生更多的科学探究的机会,有些实验没有现成的实验方案,需要老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己去设计。这就要求老师要有较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且这样的实验教学课堂,往往秩序较乱,教学任务难以完成,教学过程很不流畅,使很多老师感到很难受,逐步又恢复到老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体验不到科学探究的魅力,发现时的快乐,抹杀了学生学习生物时的个性思维。
二、对今后生物实验教学的建议
1.积极推进实验操作考核工作。
充分运用实验操作考试这一工具,调整并加强实践教学,是学生边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实践,必然会带动生物学科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2.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实验素质。
“百闻不如一见,百看不如一做”。作为合格的生物教师必须要有较强的动手操作实验技能和一定的实验教学管理水平,要有较强的实验意识,爱岗敬业、肯吃苦、肯钻研。
3.加大资金投入,进一步完善实验室客观条件。
现在《高中理科教学仪器配备标准》已经由教育部颁布,它和《中小学实验室装备规范》构成了新课程高中阶段实验室建设和仪器配备的新的标准要求。
4.明确实验教学目标。
明确目标能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动机,思维才会有方向,操作才会认真。
5.做好实验教学的准备工作。
实验教学和一般的授课有不同的要求,而生物教材又往往受地方性的季节性的限制,有些实验还需较长的时间才能看到结果。因此,上课前做好实验教学的准备工作相当重要。
6.加强实验教学的组织管理。
多数学生把实验简单理解为“看”,对实验现象缺乏分析和思考,实验完毕后往往答不上来产生现象的原因和实验结论。如果缺乏严格的训练将会导致教师疲惫不堪,学生一无所获。应加强实验教学的组织管理,注意维持实验纪律。
7.分析实验程序和分析实验现象。
一、及时纠正生物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实验稿“教学建议”内容的本身并没有问题,而有些教师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影响到生物学教学改革目标的落实和有效推进。为了及时纠正这些问题,更好地落实教学建议的精神实质,2011年版教学建议内容的呈现更加简明、科学,避免了歧义的出现。
1.落实教学目标
2011年版增加了“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其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乎学生一生的发展”的内容。这种修订可能是因为,一方面,近十年来的生物学教学改革实践,教师在制定课堂教学目标时,重视“三维一体”的目标形式,普遍存在追求“大而全,多而高”的目标制定倾向,忽视了一般目标与重点教学目标的区别。另一方面,似乎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都是显性目标,教师比较熟悉和容易把握它的层次,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则表现为隐性目标,教师的运用和理解程度不够,也不容易把握它的层次。此外,笔者在调查中也发现,课堂教学目标制定得较好,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贯彻与落实教学目标不够,对教学目标的达标与检查存在严重缺陷,以上现象应当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一定要把教学建议落到实处。
2.重视实践教育
针对当前生物学教学,特别是农村生物学教学不重视实验、实践等活动环节,增加了“教师既要重视课堂教育,更要重视实践教育”的内容。这也再次提醒广大生物学教师要高度重视实践教育,努力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纠正过去“以讲代做”不正确的认识和做法。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从教师的角度来说,他们长期习惯于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相对省时省力,缺少改革的动力;他们对课程标准的精神理解不透,对于探究教学(学习)、活动课的认识不到位,加上一部分教师的实践能力有限等,导致了教学过程中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的现象。从学校的角度来说,学校领导一般不鼓励、不提倡教师从事实践教学,因为他们主要考虑实践活动可能会影响到升学率、学生的安全是否有保障、是否需要支出更多的教学经费、学生的家长是否会认可、是否会影响下一年度的招生等教学管理问题。因此,学校和教师要克服各种困难,提高对实践教学的思想认识,为了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一定要重视实践教育环节,增加实践活动内容。
3.让学生真正参与探究活动
关于探究性学习活动,2011年版强调“学习报告的完成”和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因为学生对探究性学习活动的认识不够,再加上教师的不重视,学生完成实践活动及实验报告的质量较差,很少能达到实践教学目标的要求,所以必须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入手。要求学生对待实验过程与结果的态度必须实事求是,即从实际情况出发,有一说一,有二说二,不夸大,不缩小,正确地对待和处理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求得正确的结论;必须用科学的态度对待实验过程与结果,即促使学生将理性指向生物学的学习,在好奇心和探求欲望的驱动下通过严格的研究方法和程序,发现科学知识、推动科技进步的求真务实的精神态度。因此教师要在实验和实践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尊重过程与实证,批判性地思考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用灵活的方法与手段来感知不断变化的生物界。
4.探究是一种科学活动
2011年版列举了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模拟游戏三种探究性的教学策略与方法,供广大教师参考。自从实验稿提出“倡导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理念以来,全国各地相继开展了一系列轰轰烈烈的探究性教学活动。这一教学理念确实活跃了课堂,丰富了课堂教学组织的形式,提高了教师从事探究性教学的自觉性,也提高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可能是由于理解的偏差和指导思想的错误,生物学课堂上出现了让人们无法接受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如把开展“学雷锋活动”和其他的公益活动等都说成是“探究性学习”活动,严重偏离了探究性学习的轨道。探究是一种科学活动,为了及时纠正生物学教学中存在的错误“探究”或不足,2011年版课程标准特别例举了三种常用的探究式教学策略和方法,以引导广大教师进行科学的探究教学活动,为更好地达到探究性学习的目标提供了有效的、具体的参考。
二、更好地落实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教师对教学和学习活动内在规律认识的集中体现,是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态度和观念,是从事教学活动的信念。
1.进一步强调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2011年版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的前言部分增加了“教学过程要关注每一个学生,促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的良好发展”的内容。“教学过程要关注每一个学生”是对面向全体学生教学理念的再次强调,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这一教学理念,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促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的良好发展”是强调教师要改进教学评价的手段和方法,在重视终结性评价的同时,更要重视教学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即要对学生的发展做出公正、公平的科学评价,以促进全体学生的身心得到充分发展。2011年版还明确指出,在“小组合作探究时,教师应兼顾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成员之间要分工明确并定期互换,使每一位成员都有机会担任不同的角色”。增加的这些内容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就是要给学生创造一个相对平等的发展机会和环境,让每个学生在不同的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
2.注重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在“加强和完善生物学实验教学”部分,增加了“要注意实验废物的妥善处理”的内容。这是因为在过去的实验过程中,使用了一些有毒的、对环境有破坏作用的物质,而在实验结束后,教师和学生都没有对它们进行特别的处理,直接进入下水道或以废物的形式放入垃圾箱,对环境造成了某种程度的危害。因此,2011年版生物学课程标准提醒师生“要注意实验废物的妥善处理”,把保护环境从日常工作和生活做起,向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以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自觉性,从小培养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这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环境保护现状的需要。
3.突出课程标准的权威性
在“落实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关系的教育”部分,删除了“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教学内容更应关注上述问题”的内容,表明2011年版课程标准不是针对国家课程而言的,对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同样有效,即无论是什么课程都要符合这一标准的要求。笔者在调查中也发现,有些地方课程特别是校本课程,与《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 》有较大的出入,不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删除上述内容,也体现了课程标准的权威性、指导性和普适性。
三、重视生物学的概念教学
概念是对事物的抽象与概括,属于理性认识的范畴。生物学概念是生物学课程内容的基本组成。生物学重要概念包括了对生命的基本现象、规律、理论等的理解和解释,对学生学习生物学及相关科学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2011年版课程标准在课程内容方面的最显著变化是确立了50个重要概念,并且是以揭示内涵的方式表述这些重要概念的。
1.重要概念处于学科中心地位
在教学建议中增加“(三)关注重要概念的学习”,凸显生物学概念在生物学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3]之所以增加重要概念的学习,是因为生物学概念是生物学课程的基本组成部分,重要概念处于学科中心地位,对学生的学习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概念是对事物的抽象与概括,属于理性认识的范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对重要概念的教学,使其与学生的接受能力相一致,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学习效果,实现学生接受能力的螺旋式发展。因此,教师“需要向学生提供各种丰富的、有代表性的事实”,“帮助学生通过对事实的抽象与概括,建立生物学重要概念”,“为学生能够在新情景下解决相关问题奠定基础”。
2.正确区分生物学的概念与定义
要实现重要概念的学习目标,教师必须正确理解概念的本质。概念是大脑思维的一种基本形式,是客观事物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调查研究表明,绝大多数学生和相当一部分教师分不清概念与定义的差异。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必须强调概念的完整性,强调一个完整的生物学概念包括概念的名称、属性、定义、例证,其他学科的概念也不例外。教师必须使用生物学术语来传递生物学的概念,如生物学中的“种”就是指“物种”,物种就是这个概念的生物学“名称”,它不是农业或林业生产中的品种,更不是人们日常生活中说的某种生物(它可能是指一个属或一个科),教师要“帮助学生消除错误概念,建立科学概念”。物种的“属性”是指物种本身所固有的、实体本质,即个体之间能自由,能产生可育后代,如果不能自由或产生不可育的后代,就不属于同一物种。“定义”是对一事物的本质特征或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确切而简要的说明,内涵是指概念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外延是指概念所反映的一切事物,物种的定义是指自然界能够、产生可育后代,并与其他种存在有生殖隔离的群体。概念的“例证”就是举出一个例子,如斑马鱼(Danio rerio)、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就是指不同的物种,最好有拉丁文说明。
3.科学概念的建立是一个过程
围绕着生物学重要概念来组织并开展教学活动,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益,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迁移应用。一方面,教师需要向学生提供各种丰富的、有代表性的事实来为学生的概念形成提供支撑;另一方面,教学活动不应仅仅停留在让学生记住一些生物学事实,而是要帮助学生通过对事实的抽象和概括,建立生物学重要概念,并以此来建构合理的知识框架,进而为学生能够在新情境下解决相关问题奠定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必须注意到学生头脑中已有的概念,特别是那些与科学概念相抵触的错误概念,帮助学生清除错误概念,建立科学概念。
四、课程标准的文本内容更加科学、简洁
“教学建议”变化的另一个特点是增强了文本内容描述的科学性、准确性及可行性。综观2011年版生物学课程标准,对文本内容进行了仔细的推敲和修改。就“教学建议”部分而言,在“提高贯彻课程目标的自觉性”部分,删除了“因此”和“考虑到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并增加了一些内容,这样的修订使表述更加清晰、简洁。把实验稿中“注意课内外活动相结合”修改成新版的“注意探究性学习活动的课内外结合”,以及其他内容的大幅度修订,使得内容的逻辑性更强,层次更分明,知识点更明确。把“报告的撰写”变成“报告的完成”,把“负面影响”变成“其他影响”,还有许多地方进行的修订,不再一一列举。无论是添加、删除还是修改,都是以提高文本的科学性、逻辑性、简洁性等为目标,使文本所要描述的内容更加明确,不会出现疑(异)义,易于教师的正确理解与运用。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山东 聊城,252059)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关键词】 动物实验动手能力结构功能学习兴趣生物科学素养
【 abstract 】 high school biology study should strengthen the animal experiment content, raises student's beginning ability, deepen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animal organs of perceptual knowledg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strengthen the students' interest in study and biological science.
【 key words 】 animal experiment ability structure function study interest biological science
生物和医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高中生不但要从书本上了解生物医学的知识,也要实际动手操作,获得感性认识,培养兴趣。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动物实验是学生认识和研究生物科学的重要手段,通过动物实验,可以加深对动物器官结构功能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学习的基本技能和观察、分析综合运用生物学知识的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因此,加强动物实验内容对培养学生巩固、综合、运用所学生物学知识十分有益。
让高中生了解实验动物的概念
高中生应该了解实验动物不同于家养或野生的动物。实验动物是指经人工饲育,对其携带微生物实行控制,遗传背景明确或者来源清楚的用于科学研究、教学、生产、检定以及其他科学实验的动物。动物试验是以实验动物为材料,采用各种方法在实验动物身上做试验,研究动物在实验过程中的反应、表现及发生、发展规律和有关技术问题。实验动物作为人类的替身,可以用来验证一个又一个的生命科学真理,例如探索生命现象,开发新药等。
让高中生了解实验动物的福利和保护
高中生应该了解没有实验动物的巨大贡献,人类对于生命的理解是绝对不可能达到现在这一程度。目前发达国家都相继颁发了实验动物管理条例、法规或规范,已实现了实验动物生产的标准化、商品化和社会化,并且形成了完整的实验动物教育、科研、生产管理与应用体系。我国也出台了实验动物的管理法规。我们应该为实验动物提供良好的饲养环境,干净通风的饲养房间,柔软舒适的垫料,供给充足的专门配制的食物和清洁的水,控制动物的密度,提供动物玩耍的物品,正常的昼夜变化频率。按时打扫饲养动物的房间,更换笼中的垫料。目前发达国家普遍开展了以替代、减少、优化的运动。实验动物的福利还体现在在实验中减少动物的痛苦,进行有损伤的操作前要进行麻醉,处死实验动物时要快,减少其痛苦。
三、利用动物实验让学生增强对动物器官结构功能的感性认识
对于高中生来说,没有条件进行尸体解剖来了解人体的结构,用动物进行替代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例如,要了解人体或其它哺乳动物内部结构,我们可以用解剖大鼠来学习这些知识。用生理盐水和戊巴比妥钠粉剂配制成1%戊巴比妥钠,按4ml/kg对大鼠腹腔注射麻醉,麻药起效后将大鼠用橡皮筋和大头针固定在解剖台上,用解剖剪剪开大鼠的皮肤、肌肉和腹膜,进入腹腔,用棉签拨开观察胃肠肝胰脾等器官结构和位置。通过这样的解剖学习,学生们可以对人体器官结构和位置有更深刻的感性认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和对生物学和医学的兴趣。在研究动物器官功能方面,我们可以利用蟾蜍来初步认识生物大脑和脊髓的作用。用大头针从蟾蜍头与身体的结合部向大脑方向插入,左右移动破坏大脑,发现蟾蜍肢体变得僵硬,对刺激无反应。然后用大头针向脊柱中插入,破坏脊髓,发现蟾蜍肢体变得瘫软。同样,我们也可以利用蟾蜍观察心脏跳动,用剪刀剪开蟾蜍胸部和腹部的皮肤肌肉,进而剪开胸骨,观察蟾蜍心脏跳动情况,然后把心脏周围血管剪断,游离心脏,放入纯净水中,发现心脏跳动逐渐减弱。同样把一颗蟾蜍心脏放入自来水中,心脏跳动的时间明显延长。这些动物实验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思考生物学现象背后的道理。另外,现在网络发达,学生可以通过上网学习在实验中感兴趣的问题。
在动物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现在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与他人合作的能力欠缺。动物实验通常需要多人协作完成,学生在分组共同完成动物实验的过程中,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建立了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了同学之间的交流。
综上所述,对高中生开展动物实验教学有很多好处,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加深对动物器官结构功能的感性认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生物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 赵英.重视高中生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J ] .科学教育,2011: ( 17 ).
[2] 秦声东.生物课外实验的意义[ J ] .科技博览,2009: ( 36 ).
[3] 李俊仙.浅议高中生物实验能力的培养[ J ] .商品与质量,2011: ( 6 ).
一、重视演示实验,培养观察能力
课堂演示实验教学是生物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进行观察和获得感性认识的重要源泉,是教师讲解生物学概念、规律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观察力、注意力和思维力的重要途径。在具体教学操作中,经常有以下几种模式:
先讲解后演示——例如,讲授“食物中的营养成分”时,教师可列举一些生活实例,启发学生思考,讨论食物中可能具有的某些成分。在学生思考、讨论并获得一定知识的基础上,教师再通过演示实验,一一加以验证。
边讲解边演示——在“显微镜的构造”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利用显微镜实物按照一定顺序,对显微镜各部分的结构和功能一一进行讲解,这样可使学生直观、形象和深刻地掌握显微镜各部分结构名称和作用。
先演示后讲解——例如,讲“酶的特性”之前,先做一个实验:把少量的新鲜动物的肝脏剪碎放入试管,然后加入一定量的过氧化氢溶液,试管中顿时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产生大量气泡,这时再放入余烬木条,即可看到余烬复燃现象,用这个有趣的演示实验导入酶的高效性的讲解,效果会很好。
二、重视操作实验,学生参与设计
素质教育要求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听老师讲实验,看老师演示实验为学生亲自设计实验、动手做实验。因此,教师应该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实验研究方法,尽量让他们自己去查找资料,弄清实验原理,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这样就可使学生加深对实验全过程的认识,培养他们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实验课的效率。例如,在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这一实验中,从确定目的、提出假设、设计方案、进行实验、结果分析、讨论全部交给学生自己完成,学生都必须要有自己的实验报告。在实验课上,首先让学生在日常生活和观察的基础上探讨种子萌发的外部条件。学生提出“温度、水、空气、光照、肥料”都是种子萌发的因素,接着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来验证。学生通过自己动脑、动手,不仅培养了学生实验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还激发了学生对自然界和自然科学的兴趣。
三、开展课外实验,培养实践能力
生物教学不应该将学生局限于课堂上,广阔的生活才是生物教学最活生生的教材,它是生物教学的“第二课堂”,在整个生物教学过程中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情感目标和人文精神的培养,所以我们对它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只有这样,才能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才能大面积地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建设型人才。所以,应创造机会带学生到农户、田野中观察、记录,扩大生物学习范围,零距离感受生物现象,掌握生物知识,如在初一开设植物课时,可以组织学生到城郊野地或农田中观赏植物的生活环境和生存状态,理解和认识双子叶植物纲和单子叶植物纲的主要区别,观察马、牛、羊、猪的蹄子,分辨它们是奇蹄目,还是偶蹄目动物,再如对鸡、鸭、鹅的趾和蹼进行观察,区别趾蹼的不同形态。当然,要保证课外实验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和理想的效果,教师也要注意做好相关工作:实验前要有明确的要求和目的,指明实验的方法;实验过程中要及时了解实验的进展、指导实验的进行,但要放手让学生操作,不能包办代替;实验结束后要认真总结、分析成败得失,并指导学生写出实验报告,条件许可时还可以指导学生将心得撰写成小论文,进行评比,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开展实践实验,培养动手能力
生物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联系社会、生产实践及日常生活等各方面的实际,很多生物知识都可以为我们生活服务,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将实验延伸到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上,大力开展实践性的操作实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能力及探索、创新精神。在这方面,常见的有培植花草、饲养小动物、动植物标本的制作等等,例如,讲完“鱼纲”后,让学生帮助家长剖鱼,进一步观察鱼的外形特征,了解鱼的消化、呼吸系统的结构,讲完“植物群落”后,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加工栽种植物盆景,积极参加绿化植树活动等通过开展“向日葵人工辅助授粉”、“植物营养繁殖的操作”、“测定种子的发芽率”等实验,不仅印证和掌握了相关知识,而且学会了授粉、扦插、压条和嫁接等实用技术,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使他们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关键词:生物工程专业英语;问题;师资建设
过去十年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在经济、科技、贸易、文化等领域和世界各国频繁交往与合作。这种日益频繁的交往需要大量的能熟练地以英语为工具自如地获取和交流信息的复合型人才。据统计,说英语、学英语的人多达世界总人口的五分之二,世界上有85%的科技资料用英语出版,而国际学术会议的工作语言一般也是英语 [1 ]。专业英语作为专门用途英语,目的是为了强化巩固基础英语并进行实践应用,从而使学生掌握科技英语技能 [2 ]。作为专业领域内的交流工具,专业技术人员掌握专业英语是实现专业知识再生和迁移的重要条件,也是进一步学习和提高专业知识、汲取国外先进技术的重要前提,因此,作为未来生物工程专业技术人员生力军的学生学好专业英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就笔者参入专业英语教学实践的经验来看,目前生物工程专业英语教学存在以下不足。
1.生物工程专业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1.1专业英语师资的问题
目前生物工程专业英语教师一般都由专业教师担任,很少由基础英语教师担任,专业教师对专业文献的阅读和写作水平较高,但往往英语听力和口语水平较差,课堂上进行专业英语教学,常常感到力不从心,基本上是用中文来讲英文;而让基础英语教师来教授生物工程专业英语,则更加不合适,毕竟要掌握生物工程专业知识,不是两三个月培训就可以速成的。这样懂专业的教师不懂英语,懂英语的教师不懂专业,都无法保证专业英语的教学效果。不过现在一个好的现象就是有一些海归博士也愿意到一般的本科院校来任教,但毕竟是少数。目前本科生专业英语教学遭遇的瓶颈问题之一就是师资,外语与专业知识并重的师资是搞好专业英语教学的关键。
1.2教材的问题
教材在教学诸环节中处于重要地位。它是教学大纲的具体体现, 是实现教学大纲确定的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 高质量的专业英语教材是完成专业英语教学的基础。目前,高等院校所用教材大多数是邬行彦、蒋悟生、钱国英等编著的几种不同版本的教材,陈爱辉 [3 ]等认为蒋悟生、钱国英等编著的几种不同版本的教材存在针对性不强的缺点。我们选用的教材是邬行彦等编著的《生物工程生物技术英语》,这本教材的内容均来自原版英文科普书籍。邬行彦编的教材内容虽然不是最新的,但覆盖面广,有利于学生扩大专业词汇量,不足之处就是内容过于陈旧。
1.3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
这十年来随着高考不断扩招,高校的学生数量大增,生源分布全国各地,学生之间英语水平参差不齐,除此外,还有部分学生是从其他专业转入,有部分学生是由高职通过专升本转入的。英语水平低的学生,上课如同听天书,产生畏惧和厌学情绪;英语水平好的、用心的学生又觉得你讲的太简单了,众口难调,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对于基础英语,大学生有四六级过级的压力,而有的用人单位也看重这个,学生有压力和动力去用心学习,而对于专业英语,有一种思想,认为专业英语学了用处也不大,除了考研,可能就没什么用了,也就没动力去用心学习了。
1.4教学方式方法存在不足
目前,我校生物工程专业的专业英语教学大多数采取的是传统的英语教学方式,基本上教师讲解,学生听的传统套路,有时限于时间的关系,仅仅只能做到将课文大致讲解一遍,至于学生学到多少有用的内容,就难以保证了。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果你想互动一下,调动一下他们的积极性,面对的很可能是无言以对的结局,现在的学生大多数不会主动去预习课文,课文里大量的陌生的专业词汇会让他觉得是在看天书,互动效果不是很好。
2.对专业英语教学的建议
2.1学校应当重视专业英语的教学,特别是专业英语师资队伍的建设。学校应加大培训力度,选派一些英语基础比较好的专业教师到国内外进行英语培训进修,提高英语表达水平;最好是引进有多年国外留学经历的归国人员担任专业英语教师。
2.2加强专业英语教材的建设。目前国内市场上的专业英语教材要么不全面,针对性不强;要么内容陈旧,缺乏合适的专业英语教材。希望相关的院校组织起来,编一本难易适中,覆盖面宽,内容比较全,又能反映生物工程领域新成果的参考教材。
2.3作为教师来说,教师要努力学习,精心备课,并尽自己最大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参加在职专业教师的培训进修,不断提高专业英语的能力,整体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2.4课堂教学可尝试采用一些新的教学模式或教学手段。
总而言之,搞好生物工程专业英语教学,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一起努力,教学相长,共同提高。
参考文献:
[1]马肖容,张军,陈银霞等.双语教学在临床教学中的合理应用[J].医学教育探索,2010,9(1):83-85.
【关键词】初中生物 有效教学 学习兴趣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2.143
一、引言
提高课堂教学高效已成为现代教学的一个重要理念,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投入相同时间和精力的条件下,能够获得较高的工作效益和学习效益,形成师生共同发展、主动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应该成为教师教学追求的目标,因此值得所有教育的参与者特别关注。本文从初中生物教学方面,谈谈高效课堂的几点实践和思考。
二、提高初中生物高效的建议
(一)丰富生物学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
教师的专业知识,常被圈外人误解为单纯的学科知识。其实,学科知识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它还应包括:科学和人文方面的基本知识,以使教师具有较为开阔的知识视野,以便适应各种教学情境,并能在必要时融会贯通;教育学知识,常言道:“学者未必是良师”,因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完整的人,而不仅仅是传授某一学科的知识和技能。随着科学的发展,生物知识得到不断的更新,同时由于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所学知识的增多,思考问题的层面不断的得到提升,教师在课堂上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要不地更新知识。教师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重任,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理论水平,与时俱进,一步步从教学技能的研究发展到教学模式的探索直至教学境界的追求,教师只有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素养,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接班人。教师除了对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知识的掌握外,还要注意心理的更新。
(二)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的内在动力就是对新事物的兴趣,因此只有学生对学习感兴趣,从而使学生的观念从“要我学”逐渐的变成为“我要学”,这样就可以在根本上使学生对生物课产生比较浓厚的学习兴趣。在谈到生物学的绪论时,要将生物学的最新发展,以及生物现实生活中应用,如:萤火虫的生物应用,克隆技术,生物反应器等,运用图片和多媒体的形式进行演示,通过图片使得学生在视觉感官上受刺激从而使得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对生物学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使得学生对生物产生的好奇心,进一步激励其好好的学习,且能够更愿意学习。与此同时,要运用生动的动物的图片,进一步让学生在学习的气氛中成为的大自然爱好者,能够更加的珍爱生命,以及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所以,只有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浓厚的兴趣,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这样也能够帮助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而且也有利于学生加强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从而树立良好的教学和学习方法。
(三)优化教学课堂,向课堂要效率
1.充分发挥生物学科的教学特色,激发学生兴趣。
(1)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根据初中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必须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挑战自我的热情,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自觉投入到生物的学习和研究过程中来。
(2)借助实验进行实验教学。我们都知道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借助实验还可以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如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因此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充分开展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能丰富课堂教学,给学生形象、生动、真实感,提高课堂的效率。
(3)借助投影、视频等有效教学。生物教学中为了避免枯燥,教师可以利用实物、标本、模型等直观教具,也可以利用投影、视频等,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变复杂为简单,吸引学生注意力,使他们处于一种快乐的学习情绪中,从而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重视生物教学语言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及作用。
我们知道生物教学语言是指生物学语言和一般课堂教学语言这两种语言的有机结合。虽说初中生物主要讲呈述的是学生最熟悉的动植物和人体生理卫生有关的浅显知识。可由于日常生活中回所见所闻的影响,在初中学生的脑海中储存着很多不完整、不系统、似是而非的生物学知识,这就造成了许多学生在学习生物时会遇到“理伐解容易,表达困难”的麻烦,南这个问题严重地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慧绩。要进一步的改善这种状况就需要教师在传授知识是注意使用正确的生物教学语言。
3.优化反馈练习,提高教学效率。
初中学生学习任务比小学要重,加上生物学科分值不高,所以我们的大部分学习都尽量放在课堂。无论是新知识学习,还是旧知识的复习,都离不开一定量的练习,通过练习能反馈学生学习的信息,所以反馈是学生知识输出并不断矫正的认识过程,是认知的重要环节之一。反馈练习的题量要适中,题型要新颖,目的是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的迁移、及时补偿教学、拓宽知识面;练习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是个人笔答、个人口答、可以是小组竞赛等。
三、结束语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我们的生物课堂教学中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只要我们在实践过程中,正视并认真研究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勇于探索和尝试,善于反思并寻找可行性的突破方法,相信我们的教学一定会取得更好的实效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林雯.巧用儿歌简图让血液在快乐中循环[J].中学生物教学,2012(3).42.
关键词:课堂教学;有效性;主体性;发展性;反思性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003-2738(2012)06-0056-02
在21世纪,在新课程改革的这个大背景下,教学的重心不再是教给学习者固定的知识,而是转向塑造学习者新型的自由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也不再是单纯的学习书本知识,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使学习者学会如何学习、如何与他人共同生活、生存等方面的知识、能力,并上升为情感。对教学的有效性进行研究,可以改变种种教学低效、无效、单纯成效或不讲成效的现象,促进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的全面发展,避免在“应试教育”的老路上打转,为我国培养新世纪的新型人才创造有利先机。
重视和加强中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研究是课程改革的迫切需求,有利于新课程的顺利实施。新课程、新教材体现着全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但是,无论教育思想如何更新、教学内容如何改革,最终都要落实于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上,换言之,要体现在教学效果上。如果教学没有成效,或少有成效,一切教学改革的目标都会落空,课程改革的构想只能成为美丽的幻影。
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加深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认识,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健全和发展,为他们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生存提供必要的基础,从而有助于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加强中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1]。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是对原有课程体系和课程观念的彻底变革,是对原有课程哲学观和课程价值观的重大调整。新课程提出的一些新的理念并不是教师在传统的教学中所熟悉和运用的,这有利于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发展教师的业务能力,对教师的思想观念和教学实践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期待教师角色的相应转变,促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作出回应。归根结底就是要求教师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以符合新课程的基本思想和理念。
生物学科一直是自然科学中的重点学科,是一门实验性学科。在我国,由于长期以来人们对的认识存在诸多偏颇,认为生物学是一门描述性的“软科学”,而物理、化学是“硬科学”[2]。生物学在高考中的地位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提高,进入21世纪的新课程改革,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生物学在中学课程中的地位,但要使中学生物学获得长足发展,仍需一个较长的时间。在这样一种形势下,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下,有效进行以及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以学生为本,圆满达到生物学科教学预期的三维目标,是每一位生物学科教育工作者都应该着重思考的问题。
此外,传统的中学在很多方面存在很大的弊端[3],如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以教材为中心限制了学生的想象空间;以知识为中心不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以传授为中心,不注重学生的探究;以分数为中心忽视对学生的综合评价。传统的中学还脱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也缺失了对当下生活的关注,使得生物科学这门本来与学生本人及其生活有着直接密切联系的学科丧失了其本体意义,最终变成枯燥乏味的文字符号[4]。从生物学科教学现状分析,这些因素都限制着中学生物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故对这些现状进行反思,研究提高中学生物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相关对策有着很大的现实意义,更需要突破旧的教学规则去大胆的实践 。
这些困难和问题不解决,必然影响中学生物学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有效地教,有效地学,有效地教学结合,才能实现教学相长。因此,研究中学生物学有效教学的策略,是十分迫切与必要的。目前虽然对有效课堂教学的研究成果特别多,但针对中学生物学课堂教学的并非很多,并且大都集中在理论层面的谈观点,提建议。笔者认为,课堂教学是一个理论指导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因此从实践的角度切入,再上升到理论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学生物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从大量的教学实践中得出结论,为中学生物学教育科学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从而使得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能够顺利进行,以实现新课程改革目标的达成,同时,和同在一线的中学生物学教师共勉,进一步促进教学相长。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展主体性课堂教学
所谓学生的主体性[5],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室引导下处理与外部客观世界的关系(主要是课程和教材)时所表现出的功能特征,具体表现为选择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对象,作为成长中的个体,受动性、依附性和模仿性等也是学生主体性的有机组成部分。
社会是一个大舞台,每个人都在这个舞台上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而角色是随着身份的变换而变换的。如面对观众我是演员,面对演员我是观众;面对老师我是学生,面对学生我是老师……面对家庭,面对社会,面对人生,角色支配着人的生活,角色决定着说话的角度。学习者也有多重身份,多重角色,有时会是读者,有时会是听众,有时会是研究者,有时会是实践者。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有机的让学生成为各种角色,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这样才能更好发展其主体性,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这在教育界已基本取得共识。在新课程改革这个大背景下,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教学现代化的要求,主体性教学将是一种培育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品质的社会实践活动。多年来我国基础教育实践和理论研究对学生的主体性特征的重视程度不够,当前突出强调这些是很有现实意义的,并应该在今后的基础教育课堂教学中引起高度的重视,这也将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的一个切入点。
【关键词】 八年制; 生化综合实验; 教学改革
生物化学是一门联系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生化实验课是整体生化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培养、训练学生的基本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为了深入实验教学改革,适应培养现代医学人才的需要,我们将生物化学的各大基础实验技术结合在一起,通过首先在医学八年制学生中开设生物化学综合性实验,使学生系统地应用和掌握生物化学技术,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了教学效果和培养了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并为进一步全面实施生化实验改革打下了基础。
1 改革生化实验教学理念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以其显著的实践性和实用性成为生命科学尤其医学研究中最基本的工具和手段,已广泛渗透到基础和临床医学各学科领域[1]。传统的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完全依附于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强调对理论知识的补充、验证和说明,以加强对理论知识理解;其内容多验证,少创新,实验结果早成定式。学生对做实验的兴趣仅在最初的动手操作上,由于每次按照实验指导“照方抓药”,实验过程中很少主动思考,不仅兴趣逐渐淡化,甚至学完了也不知道如何结合实践进行应用,产生学无致用,只为考试的想法,这样严重影响了学生实验技能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成为生物化学课程改革的“瓶颈”和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薄弱环节[2]。因此,实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我们认为生化实验教学改革不仅是内容、方法上的改革,更应重视教学理念的改革,要加强学生的自学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科学实验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诸方面的培养,可以通过加强整体设计性实验,进行综合性实验教学达到目的。
医学生化综合实验就是以某一生物医学相关的物质为研究对象,为阐明该物质的各种性质,将多个相对独立的实验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形成一个连续性、整体化的实验课题。与传统的实验教学理念和模式有根本区别,这是为研究目的而选择、设计实验技术内容,而不是为讲解技术而组合实验,目的性明确,促使学生动手之前主动思考,学习相关知识以解决实际问题并开发创造性思维,团结协作能力等[3]。在实验过程中能让学生循序渐进地、系统地掌握知识,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让学生不是在被动地学习某个技术,而是为了达到某个研究目的,主动地设计实验内容,学会如何采用不同的技术手段来解决问题。
目前,八年制医学生的培养目标十分明确,即要培养具有对科学具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其中科研创新能力是其基本素质和发展潜力培养的一个关键环节,但现有的培养模式仍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建立全面的、系统的科研创新培养方案。同时八年制学生进入后期的临床课程学习后,面临繁重的见习、实习,很难再深入接触科研环境[4]。因此,八年制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前期基础学习阶段来培养。生物化学实验作为一门实践和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对于全面系统地提升学生科研创新能力有很大帮助。
2 开设综合生化实验的实践
以提升学生的创新素质为指导思想,我校现将医学生物化学实验单独开设为一门必修课程,而八年制学生在该课程上的课时数更是达到54节,为生化综合实验的开设提供了充足的课时量。另外八年制学生人数每届均在40人左右,我院的生化与分子生物学平台能为他们的综合实验设置提供良好的实验条件。
我们在全面尝试综合性实验前,先开展了课前调查,得到学生的积极响应,向学生介绍了医学领域常用的生化技术和研究目的、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以基础性实验让学生预先了解生化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特点,学会分光光度计、微量移液器、电泳装置、高速离心机、摇床、超净工作台等常规仪器的使用;接着,针对主要研究对象--蛋白质提出两个研究课题:人血清球蛋白的分离和鉴定和工程菌诱导表达的外源GST蛋白的纯化及鉴定。我们将实验的课题内容和时间安排课提前发给学生,要求学生以4人为一个小组,提前查找相关实验资料,根据目标自行初步设计实验路线。
正式开始综合实验时,老师先用理论概述生化实验技术中生物大分子的研究技术(以蛋白质为主要对象介绍光谱、电泳、层析三大技术在蛋白质分离纯化、鉴定分析中的应用),介绍蛋白质的分离、纯化的原则及方法,这样使学生在学习和动手操作实验时对各大技术的应用有系统的认识。接着,学生可以根据实验目的,在已有的实验条件下自由选择实验方法,完善设计的实验路线,然后在每次实验课时分别进行实验。这些都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了解所研究的蛋白质各种性质,促使学生主动去查资料找参考书,对整个实验过程有了整体构思,然后才能制定详尽的实验方案。
人血清IgG分离纯化鉴定实验的设计宗旨是以一系列实验对血清中的蛋白质进行比较完整的研究,包括对蛋白质的定性定量分析,蛋白质分离纯化粗分级分离和细分级分离法以及纯度鉴定。我们选用了盐析法首先分离血清中的白蛋白和球蛋白,之后用凝胶过滤法对IgG脱盐,DEAE纤维素离子交换层析法纯化IgG,同时免疫扩散鉴定IgG活性或SDSPAGE电泳鉴定蛋白质纯度等实验内容。实验贯穿分光光度法、离心、盐析、凝胶过滤和离子交换层析、SDSPAGE技术,这样有利于初步建立学生连贯、系统的科学研究、综合分析能力和思维。工程菌表达的外源GST蛋白的纯化及鉴定综合实验则以目前研究前沿的基因工程技术为背景,从含重组pGEX载体的细菌培养开始,诱导外源GST蛋白的表达及Western Blotting实验鉴定,以免疫沉淀法/亲和层析法高效特异地分离GST蛋白,SDSPAGE分离鉴定纯化的蛋白质,该实验综合应用了一些细胞生物学与免疫学技术,包括细菌培养、免疫沉淀、免疫印迹等技术,这些技术和生化基础技术交叉结合在一起使用,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实验应用能力。
3 开设综合生化实验的体会
3.1 改变教学理念,优化实验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围绕学有所用,学将如何用,开展生化综合实验教学改革,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前他们能积极根据实验对象查找相关资料。课堂上老师先对实验思路进行综合讲解和指导,然后学生几人为一组独立自主的合作完成实验的全过程。这样就要求他们合理安排时间和协调好每个人的分工,解决好实验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提高了他们参与实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使他们能更好地掌握实验原理、操作方法、步骤,全面了解仪器设备的性质并正确地使用仪器,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另一方面,老师上课时会针对每个实验环节所涉及到的技术应用进行展开讨论,利用实验间隙讲解实验技巧,与学生探讨实验设计,为学生今后自己设计某些实验路线选择提供有利参考,提高他们知识运用和创新能力。
转贴于
3.2 改革实验内容,更新教学方式,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大胆改革教学计划内的实验教学内容,综合实验中包含基础性实验,使实验内容更加具有连贯性和全面系统性。综合实验的实验内容前后衔接,彼此相关,前一个实验的结果是后一项实验的起始材料,整个实验构成了一个连续的有机整体。生化实验的基本操作、常规仪器的原理和使用、基础验证性实验都包含在综合实验中,学生通过实践建立了如何对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进行提取、分离、纯化、鉴定和测定的系统性连贯的科学思维,有利于学生建立科学研究的完整体系的概念。通过增加一些具有应用性、综合性强的、体现现代先进实验技术的实验项目如Western Blotting技术,免疫层析技术等有利于提高学生在今后科研方面的实验技术水平。学生课后普遍反映通过综合实验的学习,自己对生化技术的了解和应用更加熟练,不会出现学完了就不用了甚至印象全无的现象,能更好对知识进行系统性全面性应用。以学生为主体,围绕学生的需求设计和改进实验内容和教学方式,能大大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
3.3 重视课后实验总结,加强师生交流,促进综合实验教学改革
实验完成后学生系统总结了实验思路,分析实验结果及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按照论文格式撰写实验报告,并对该课程进行评价和建议。学生的实验报告不再是照抄实验指导书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而是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实验现象与结果,并且对之进行分析和讨论。课后学生更愿意与老师进行交流,增进了师生间的关系,老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特长为学生自由选择研究课题进行创新实验设计提供有利指导。学生还能针对综合实验的内容和安排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促进我们提高综合实验教学的质量,为进一步改革生化实验打下良好基础。
经过连续3年在八年制学生中进行生化实验的教学探索,通过教学反馈调查,学生们的评价良好,认为综合实验的开设的确有利于他们充分掌握生化实验技术,培养他们系统性的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以及加强对所学技术的实际运用能力。当然,由于综合实验组成环节较多,耗时较长,耗费较大,因此对老师指导实验的能力要求较高,需要较好完善实验条件和设施。这些都要求我们积极努力创造实验教学条件,争取更多教学经费支持,引进和培养更多教学和科研能力较强的老师。在八年制医学生中开设生化综合性实验所积累的经验,也为进一步能在五年制医学生中开展综合实验打下了基础。实验教学改革是高校培养知识面广、综合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将不断加强探索,为培养更多的高素质的医学创新人才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 张健,苏金,刘新平,药立波. 生物化学实验教学的几点体会.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6,8(5):531~532.
2 肖维威,马文丽,朱利娜,肖应庆. 生物化学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改革探讨.中国现代医生,2007,45(17):11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