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简述人文主义的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浙江省2013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发展社会学试题
课程代码:00287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在社会发展研究中,主张“军事社会和工业社会”的学术观点的学者是
A.迪尔凯姆(Emile Durkheim) B.斯宾塞(Herbert Spencer)
C.滕尼斯(Ferdinand
) D.梅奥(George Elton Mayo)
2.“可持续发展”概念的首次提出是
A.1976年日内瓦的世界就业大会 B.1981年美国世界观察所所长布朗
C.1987年国际环境和发展委员会 D.1992年联合国巴西里约热内卢会议
3.关于创造型人格和社会发展研究的代表性人物是
A.E.哈根 B.D.麦克莱兰
C.A.英格尔斯 D.S.N.艾森斯塔德
4.______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首要标志和主要内容。
A.经济层面的工业化 B.社会层面的城市化
C.政治层面的民主化 D.观念层面的理性化
5.城市成长和扩张的理论模型中,1925年社会学家E.伯吉斯提出了
A.同心圆模型 B.扇形模型
C.多中心模型 D.链条模型
6.“陌生人”为主构成的社会关系空间中,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是
A.角色之间的互动 B.人格的互动
C.在场和不在场的互动 D.完整的人的出场的互动
7.推动民主化的内在动力,______是最重要动力。
A.经济发展
B.教育和科技的发达
C.市民社会或公民社会的健康发展
D.社会各阶层之间的良性沟通和互动
8.在人文主义教育中,倡导博雅教育和通才教育的人是
A.弗吉里奥 B.卢梭
C.但丁 D.薄伽丘
9.现代化快速发展过程中,文化变迁的最主要特征是
A.教育普及化 B.民主化
C.世俗化 D.理性化
10.______发展水平的高低既是生产力发展水平高低的反映,也是市场经济发展水平高低的标志。
A.劳动力市场 B.技术市场
C.产品市场 D.资金市场
11.我国的社会流动出现了合理化的趋势,从流动客体看,社会流动正在
A.从被动服从型向主动选择型转变
B.从消极控制型向积极吸引型转变
C.从单向型流动向双向型流动转变
D.从区域性向全国性流动转变
12.国家粮食局在______宣布废除“户粮挂钩”政策,宣告了凭户口定量供应粮油等生活必需品的时代的结束。
A.1986年 B.1992年
C.1998年 D.2001年
13.在中国当前现代组织的形成过程中,政治层面的民主化
A.将促进组织管理结构由纵向控制型向横向互动型转变
B.促进集权式家长制为基础的传统组织体系向分权式科层制为基础的现代组织体系的变更
C.将提高组织成员的革新和开放意识,为组织现代化提供具有较高素质的成员
D.将根治非正式关系畸形发展对组织运行的影响,并为组织现代化运行提供更多具有现代意识的主体
14.要建立现代组织的组织运行机制现代化的关键是
A.强化管理者的法制和民主观念 B.培养组织成员的现代观念和现代人格
C.制定规范化的管理规章 D.推进科层化的管理制度
15.______反映的是贫富差距与其所处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和机制。
A.“马太效应”理论 B.“转型效应”理论
C.倒“U”理论 D.倒“J”理论
16.社会发展未能带来社会进步,“无发展的增长”的实例是
A.巴基斯坦悲剧 B.美国的“洛杉矶化学烟雾事件”
C.伦敦的“烟雾事件” D.日本的“米糠油事件”
17.新型工业化的内容是
A.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B.以知识经济为依托,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C.加强科学管理,提升资源配置效率
D.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18.在社会分层研究中,依据______进行社会分层属于等级式社会分层。
A.经济收入 B.劳动技术分工
C.权力关系 D.市场关系
19.在我国的社会阶层分化中,______是属于边缘性群体。
A.农民工群体 B.个体劳动者群体
C.私营企业的雇主群体 D.私营企业的雇工群体
20.代内流动和代际流动是属于
A.结构性流动 B.横向流动
C.循环流动 D.机械流动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2分,共14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少涂或未涂均无分。
21.迟发外生型社会发展的特点
A.发展条件的劣质性 B.发展动力的外缘性
C.发展进程的跳跃性 D.推进方式“自下而上”
E.发展模式是经济增长型
22.以“核心—边陲”为核心概念的社会发展理论主要包括
A.发展经济学 B.发展社会学
C.庇护主义理论 D.依附理论
E.世界体系论
23.对中国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研究,代表性理论包括
A.简·奥伊的“地方政府法团主义”
B.魏昂德的“地方政府即厂商论”
C.林南的“地方市场社会主义”理论
D.伊亚尔的“比较资本主义”论
E.斯塔克的“后社会主义路径”论
24.下列属于城市社会关系空间的主要特征的是
A.社会关系数量增多,凸现了人与人关系的重要性
B.社会关系的异质性强,拉远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C.临时性和间断性社会互动较多,个人自由感强
D.表达性关系大量存在
E.工具性关系大量存在
25.威廉·詹姆士在《宗教经验之种种》中,将神秘主义的特征归纳为
A.不可言说性 B.知悟性
C.短暂性 D.被动性
E.禁欲性
26.在中国“对外开放”的四个层次中,属于第二层次的有
A.厦门经济特区 B.海南经济特区
C.青岛 D.上海
E.北京
27.随着中国社会转型的推进,社会结构从二元走向一元是具有必然性的,这是有利于
A.农业面貌的改变 B.工业效益的提高
C.社会公平的实现 D.社会心理的平衡
E.城乡环境的改善
非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4分,共12分)
28.简·奥伊的地方政府法团主义
29.社会网络
30.大众文化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31.简述现代化理论的主要特征。
32.简述二元经济结构的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二元结构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层面的自我强化的表现。
33.简述现代民主国家实现的条件。
34.从人格构成的五因素模型出发,简述传统人格和现代人格的具体内涵。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35.论述世界体系论和依附理论的区别。
论文摘要: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博大精深,有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延续力,它所体现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仁…‘义‘信…‘孝”是维系我们民族的纽带。简述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精髓,论证了它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必要性,并给出了二者结合的措施和实施办法。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延续力。传统思想文化对中国的政治、伦理、价值观念、生活习俗、思维方式、道德规范、人生理想等,都处于支配地位。经过一代代的传承,传统的思想文化已经牢牢占据了中国人的思想意识。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也应起到主导作用。当然,如何借鉴、吸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其中的思想教育资源,教导大学生如何做人、怎样做事,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主要课题之一。
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德的实践活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从一出现就从思想上和道德上教导人们怎样做人、做怎样的人。道德教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我国十分丰富的宝贵遗产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对道德教育理论有过丰富、生动的论述,见解深刻,其中所蕴涵的一些内容,正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关注的热点和难点。因此深人学习和挖掘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精华,对于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i传统思想文化的思想教育价值
传统思想文化,以儒家学说为例,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它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所积淀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它不仅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道德修养等内容,还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i.i以国家为主体,强调整体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为国家、为民族、为集体的献身精神,在长期的历史变迁中始终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性格特征,成为人们所推崇的道德品质。集体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一种强大凝聚力,是中国自古以来爱国主义思想的基石。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无不体现了中国人爱国、忧国,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精神和对国家、民族、社会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在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对这一优秀传统要进行认真研究,在大学生的教育中灵活运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树立终身报效祖国的理想,为国家、为人民奉献自己的青春和智慧。
1.2以仁、义为本,强调“仁爱”和“忠义”
“孔曰成仁,孟日取义”。孔子提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孟子提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仁”和“义”是儒家文化道德思想的核心和最高境界。如果“仁”是爱人的话,那么“义”就是助人;如果“仁”是博爱的话,那么“义’‘就是广利:如果“仁”是尚慈的话,那么“义”就是豪举。这就给我们提供了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传统文化的这种人木主义原则,体现了人与人相爱互尊、团结和谐的人道精神。这一传统美德对于我们协调各种人际关系,正确处理矛盾,仍然产生着积极作用。
1.3提倡“孝道”和‘憾恩”,强调个人的道德责任和义务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重视孝道教育,重视家规和家训的国度。“百善孝为先”,家庭教育的核心是“孝道”教育。孝敬父母、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格守的传统美德之一。台湾作家龙应台说过“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随地乱滚,文化就是那根柔弱而强韧的细丝,将珠子串起来成为社会。而孝道文化便是社会最重要的猫合剂”。为此,当今弘扬孝道文化要从落实家庭孝道上着手,建立和谐家庭,只有这样,才能树立起尊重老人、尊重父母的社会风气。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孝道教育和感恩教育应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孝敬父母是做人最基本原则。从一个人对待自己父母的态度就可以判断他对别人、对国家、对社会的态度。 1.4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强调身体力行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传统文化把道德教育、道德修养和道德实践看成是一个相互联系的完整系统,强调在树立崇高理想、信念和道德人格的同时,最重要的是实践。加强个人自身的修养是传统文化的一个特点,强调要“善养浩然正气”,‘旧三省吾身”。孔子提出“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省”,孟子讲“养身”、“养性”,明代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都特别强调道德实践,认为这是知善、行善并达到成贤成圣的关键。加强大学生的自身修养,培养大学生高尚的情操就要从这里着手进行,从这些传统思想中寻找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和实践的方法和途径。
2传统思想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必要性
2.1是提高学生的基础文明水平和道德水平的需要
多年来由于人文主义的不被重视,加之西方一些外来思想的不断涌人,对思想活跃的大学生们的思想产生很大的冲击,良芳不齐、泥沙俱下,使他们的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例如一些学生缺乏应有的修养和情操,思想空虚、颓废,对社会缺乏社会责任感,功利色彩浓厚。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应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因素,如爱国、礼貌、孝敬、刻苦、自强、天下为公等精髓,唤醒他们心中的热情及其积极的部分。
2.2是迎接经济全球化挑战的需要
随着中国加人WTO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一步加剧,西方发达国家利用这个机会对我们的思想进行西化的趋势越来越严重。在这种潮流的影响下学生的精神境界、精神生活和道德观念发生了新的变化。在这种情形下我们一定要掌握住思想阵地,利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引导全学生、教化学生,激起他们深厚的民族情感和爱国热情,培养他们分辨良荞的能力。因此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一定要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以增强民族凝聚力。
2.3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需要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是通过几千年的历史长河的积淀而保存下来的历史精华,已经深深植根于我们炎黄子孙的心底,成为一种中华民族的象征和“遗传基因”,如果缺乏对它的理解和认识,就很难有一种广阔的境界和胸怀。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创新、要发展就必须将理论和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相结合,将二者融会贯通,形成互补,才能更好的解决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才能有助于大学生完整人格的塑造和培养。
3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措施
3.1开设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教学课程
开设有关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课程,作为必修课让学生们进行学习。了解与探究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及其精华,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通过学生们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使他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和其中的辩证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他们的思辨水平。
3.2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良好的校园文化是一种不可忽视的教育力量,在学校内开展一系列以弘扬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为目的的校园文化活动,将对传统文化中的传统美德的学习、实践列为重点并贯穿在一切活动之中,以一种潜在的作用影响着学生,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挥着重大作用。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人学生生活的每个场景、每个细节,让学生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感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显得尤为必要。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形式有利于大学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深人和内化。
3.3开展经典传统思想文化著作的导读活动
关键词:“1+1”古筝基础教学法;创新
“1+1”古筝基础教学法是扬州大学副教授王小平老师首创的新型的古筝基础教学法,现在在全国多数专业古筝培训机构得到了普遍的推广和运用,“1+1”古筝基础教学法在教学理念、课堂设计、教学模式、教学方式上都有一些突破和创新。
1 教学理念上的创新
古筝培训到底要起到什么效果?这个是很多古筝培训机构和培训老师应该首先明确的问题,“1+1”古筝教学法认为,不是对每个孩子都要以专业派的标准来要求的,但是实际上很多家长起初让孩子学习古筝的目的并不是把孩子培养成专业的古筝演奏家。很多家长是抱着增加孩子在艺术方面的修养,培养孩子的艺术情操的目的让孩子学习的。所以在传统的一对一小课中经常会出现幼儿学习者因弹奏不好而遭到老师批评的现象,反复的批评儿童,一来挫伤了儿童学习古筝的信心,二来打击了家长继续坚持学习的热情,学生面对着古筝出现反感情绪,很难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而“1+1”古筝基础教学法提倡鼓励式教学,在集体教学的课堂上,第一遍学员弹奏不正确老师认真讲解,第二遍弹奏不正确,在老师鼓励下已经有了进步,第三遍仍然不正确,那么课后再单独留下来解决,而不会出现当面批评孩子的现象,孩子有了尝试的信心和勇气,大大的增加了琴童的学习热情,增强了家长坚持下去的决心。
2 公式法——课堂学法的创新
课堂教学方法上,“1+1”古筝教学法突出细致,在初学古筝的两年中,基本技法教学和初中级乐曲教学过程中,“1+1”古筝基础教学法把所要教授的古筝基本技法分解成数个有着有机联系的最小动作模块,分步骤进行分步教学;乐曲也是这样,教学法中把古筝乐曲划分为一个一个的段落,进行分步教学的教学方法,凸显了该教法的核心“1+1=技法模块化教学+乐曲段落化教学”。
“1+1”古筝基础教学法在乐曲教学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对乐曲教学程序的调整和重点难点讲解上。即“乐曲解析乐曲难点分段讲解全曲连贯演奏”的教学程序,在早期的乐曲教学中,即可以确立这一教学理念。
首先,对曲境的了解。了解全曲可以提升学生用演奏表达乐曲意境的兴趣。
其次,突出重点和难点。重点难点讲解在“1+1”古筝基础教学法中强调在课上解决每首乐曲的重点难点,解决并演奏乐曲难点会提高学生学习的成就感,这样会大大减少课后自主练习的枯燥感。
再次,分段和集中讲解相结合。分段讲解在乐曲教学中是极其重要的一个过程,采用分段学习的方法有针对性地对乐曲进行重点段落的慢速练习,熟练后将整首乐曲中的乐句或乐段连缀起来快速练习,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3 课堂教法模式的创新
“1+1”古筝教学法采用的是集体课的教法模式,其打破了传统古筝教学中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在集体课的课堂中,学员们相互学习、互相促进,大大增加了学员学习古筝的兴趣。
流水线式的教学模式是“1+1”古筝教学法的另一大创新。流水线,是在儿童古筝学习的几个不同阶段安排不同的教师进行授课,每位教师专攻一个阶段,成为此阶段教学的专家。如以百家筝鸣艺术培训中心为例,古筝学员一般要经历5个学习阶段:启蒙期(前三个月)、初级(1-3级)、中级(4-7级)、高级(8-10级)、演奏级(10级以上),至少要换5位教师。这5位教师均由培训中心,根据每个教师的特长和专攻方向进行合理分配负责阶段,并备课,对授课内容、授课方式、授课注意事项均进行严格的规定。所有的教学仪器和设备则是中心共享的,也是相同的。
4 教学方式的创新
如果单纯的进行死板的课堂教学,不仅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整个古筝培训行业的发展也受到了阻碍。“1+1”古筝基础教学法不仅仅限于单纯的课堂教学,还融合了多种形式的辅助教学方式。首先,定期举办新老学员演奏会,新老学员在一起交流经验,切磋技艺,取长补短。其次,经常邀请名家开设讲座并开办演奏会。让学生感受名家的风采,切身体会到只要自己勤学苦练,名家的今天就是自己的明天。再次,每年带学生去知名的音乐学府学习交流,为学生将来考取专业的音乐院校播下希望和期盼的种子。还有,组织学生参加省市大赛,证明学生的实力,让学生看到付出总有收获,榜样是从平凡中产生的,自己有一天也能成为榜样,寻得奋斗的动力。最后,电话回访、教师家访。通过教师的定期电话回访和教师家访,及时了解学生在家练习的情况,对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交流和纠正。
5 助教平台搭建的创新
许多家长自身音乐素质一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常常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在“1+1”古筝教学法的课堂中,家长不用再在学校门口苦等,对孩子的学习态度和成果猜测不安,他们也将同时接受古筝艺术的熏陶,同样成为了学习的主角。他们在尊重孩子意愿的情况下,被允许坐在孩子旁边共同听课,并参与教师的辅导。他们能够随时了解孩子对新知识的接受程度和学习进度,间接的听课学习使得课后监督孩子来得更为有效,辅导孩子还课的内容。
参考文献:
[1] 刘大坚.中国音乐教育史简编(下)[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97(2).
[2] 徐玉莲.论高师古筝教学的弊端及其改革之路[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8).
[3] 黄博.人文主义教育思潮视角下的素质教育本质再认识[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6).
[关键词] 《国王的演讲》;叙事体;表层结构;深层结构;社会语言文化
一部好的影片可以使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展开联想,使观众仿佛置身于此,留给观众充足的遐想空间,从不同的角度得到启示。《国王的演讲》正是这样一部优秀的电影。该影片是由汤姆・霍珀指导、科林・费斯主演的英国电影,整部电影以叙述故事的形式,讲述了英国乔治六世国王战胜口吃、战胜自我与平民语言矫正师罗格逐步建立平等互信友谊的故事。以三次重要的演讲作为主线,以语言矫正师罗格与国王的会面及采取的治疗方案为辅线,以国王幼年的经历和国王与女儿们的亲情为补充,使整部影片节奏庄严而鲜明,层次重点突出。对主人公乔治六世的刻画十分生动鲜活,通过细节展现国王在女儿、父亲、兄长、妻子以及政治伙伴面前不同程度的口吃,细腻而生动鲜明地塑造出了一个外表强大但缺少自信、有忧国忧民的责任感但又企图通过他人实现自己梦想的矛盾但又很真实的人物形象,通过大众可以感受到的人物内心的尴尬境界增加了电影的真实感和吸引力。引发了当今社会群体中处于同样思想矛盾状态的观众的内心共鸣。整部电影对布景、服装、道具、灯光的精雕细琢更是尽展其完美主义倾向。没有任何花哨多余的布景,没有宏大的场景介绍,在悠扬的旋律的伴奏下,全片笼罩在优雅的氛围和格调中,叙事不疾不徐,条理分明,使整个故事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主人公的心理惆怅与迷茫得到真实细致的展现。独特的叙事体结构,使影片摆脱了难于展现文学作品中时间跳跃与交织的尴尬,在平叙中展现立体的结构和清晰的线索,使影片优雅严肃却不失真实的生活气息。该影片以简单的故事情节引发了人们的热情,荣获2011年第83界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原创剧本四项大奖。
一、叙事体结构简述
叙事作品是一种话语系统,它的内部结构可以从两个向度进行分析:表层结构,即展示历史性向度,根据叙述的前后顺序研究句子与句子、事件与事件之间的关系,一般文艺理论中所讲的结构主要是指这种历时性向度的结构关系;其次是深层结构即以共时性向度,研究内容各个要素与故事之外的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的关系决定着一部叙事作品的内涵与意义。表层结构通常直观易于把握,通过人物的经历为故事源泉,以时间为惟一向度展示作者的叙述愿望。而深层结构揭示叙述作品的文化和社会内涵,对于表层结构所揭示的故事进行深入的社会文化以及心理方面的全面阐释。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的互融互衬才可以使故事充满魅力,激发观众的兴趣和遐想,使情节平实的故事充满内涵,增加故事的真实感,激发观众的内心共鸣。《国王的演讲》中的叙事结构正是在一维的线性时间上以国王的活动为主线,在主线上插入共时性的故事情节,与国王的行为和经历形成对比,使故事产生的语言文化背景和人物的心路历程通过演员的表演以鲜明的形象展示给观众。影片的表层结构突出表现为国王的三次演讲(1925年的失败的英国博览会闭幕式上的令人尴尬的口吃演讲;口吃康复训练过程中穿插罗格治疗方法的局部演习性演讲;二战中英德宣战后号召鼓舞全国人民奋勇作战的近乎完美的演讲);治疗国王口吃过程中医生的治疗方法对比(知名的社会上流老医生的传统、古文记载的、无效的方法与无行医资格的语言矫正师的反传统的异端的具有争议的有效的方法的对比);国王与罗格的五次会面;国王三次愤怒失态的感情爆发;国王妻子陪伴丈夫演讲治疗过程中的面部表情特写的线性展现。而影片的深层结构突出在英国王室的庄严地位与平凡家庭的矛盾,社会历史进程中科技与传统的较量,平凡人物内心独白与显贵心理迷茫的释解以及信任与平等的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法则,平凡与伟大之间的渗透转化的现实状态等社会语言文化所带给观众的思考和遐想的空间。影片的深层结构与表层结构的互衬互融使得影片故事摆脱了以复杂情节、众多巧合为魅力的一般叙事体的模式,通过社会语言文化的衬托使平实简单的故事情节更具真实感和感染力。
二、表层结构探析与深层结构的交融
一部优秀的影片可以从多角度展现背景知识、人物的特点以及唯美的画面,给观众留下充足的遐想空间。该影片在播音话筒的特写中,广播员广播前的精心准备和约克公爵(后来的乔治六世国王)的紧张中拉开序幕,以约克公爵的第一次公开演讲的尴尬的口吃紧紧吸引着观众,让人们仿佛融入了当时的情景,急约克公爵之所急。皇家工作人员的肃静的期待,约克公爵妻子的耐心陪伴,观众的庄严与有礼貌的失望凸显约克公爵的被迫无奈与尴尬。与约克公爵紧张颤抖断断续续加之话筒所带来的长长的回音的声音形成鲜明对比的是BBC广播公司播音员清晰流畅纯正浑厚的声音。影片通过自然附衬的方法,通过广播员使大家了解到约克公爵的责任与身份,在时间一维向度上,按部就班讲述事件的发展。同时观众对于故事产生的文化背景有所触及,收音机的发明,使得王室走出王宫走向公众,公众有机会了解代表整个强大帝国的家族。公众形象的代表必将接受大众的检验,隐私无处可藏。在新科技的冲击下,无论如何必将接受现实。国王和储王在博览会已经首次通过无线电把声音传遍了世界,作为国王次子的约克公爵作为王室的重要成员必将走向公众,无论有多大的压力必将自己承受,无论有什么样的苦衷必须面对公众,这是他必须承担的责任也是他的义务。这一深层的表述引起观众来自内心的期待和同情,也为众多处于信息时代的人们所面临的困境与尴尬提供了心理依据,引发观众对自我生活状态的外部环境的思考。
失败的演讲、对皇室未来责任的认识使得公爵夫人为丈夫遍寻名医。在皇家御医有章可遵有书可依的方法折磨下,公爵在失败愤怒中放弃治疗,转向民间寻求帮助。电影情节组织处处在情理之中,使真实感战胜了魔幻奇迹的魅力,引人思考进而关注故事的发展。该影片之所以能够获得如此多的奖项,是因为它能给观众留足了欣赏的空间,符合人们对于平等、执著、高尚情操的理解力。公爵夫人在茫茫大雾中费力寻找罗格医生,虽被语言矫正协会会长所推荐,但其治疗方法被认为是澳洲式的颇有争议治疗方法。罗格作为移居英国的外国人,没有稳定的职业,虽然对表演和文学有执著的热情,但并未得到其他人的认可,作为语言矫正师,从其办公所处地点以及办公室的陈设可以得知其顾客甚少,无需其他的陈述和铺垫,观众一眼就可以对罗格所处的社会地位进行定格。当平民遇上贵族,而且对其前途可能有重大影响的时候,罗格显示出的是他独到的个人魅力以及对平等的苛求。对于公爵夫人所提出的离开其工作室,到他们指定的地方进行治疗时,毫不犹豫地说出我的地盘我做主,展示出一个语言矫正师的自信与坚毅。而在公爵夫人所提出的对公爵的治疗一定要保密的请求时,则没有任何的语言承诺,但在后面的剧情展示中可以断定罗格恪守了自己的诺言,甚至是对自己钟爱的家人和妻子保密。展现了一个普通人对忠实守信的理解与敬重。这也是该影片在真实氛围中所推崇的人与人关系的准则之一。罗格在整个语言矫正过程中,更显示出他的独特的教学方法,虽然并不为当时的社会和学者所接受,但是影片中所展示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对当今的教育界也有所启示,从节略性的电影片段中可以深深感受到罗格所运用到的教育心理学和个性化教学的理念。初次见面没有夸夸其谈,用自己的耐心和准确的观察寻找公爵口吃的原因,在公爵的质疑不屑中为公爵营造朗读的气氛,为公爵录制音乐伴奏中的流畅的莎士比亚作品诵读。虽然首次诊疗不欢而散,但与父亲在一次圣诞无线电演讲后的会面使得公爵不得不提醒自己的重任,在父亲的严厉要求和期待中结巴的演讲使他心情沉闷,当他拿出罗格所录制的唱片时,发现在聆听音乐时自己朗读莎翁作品竟然十分流利。这让他开始信任罗格,配合治疗,慢慢克服着心理的障碍。在治疗的过程中在罗格的平等互信的理念支持下,公爵和罗格的友谊逐步形成。公爵由最初的拒谈私事到敞开心扉回忆不幸的童年遭遇以及与兄弟之间的情感隔阂,对父亲简单的爱的质疑,完全把罗格视为了朋友,没有地位悬殊,只有两个平等的个体。在表层故事的展现中,深层次的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展现得微妙而又真实,在复杂的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即使是家人之间的交往,不恰当的方法,不换位思考的家长独断,不体贴的兄弟之情,不顾他人的表现自我的欲望,都会对别人产生严重的影响。公爵的口吃正是在奶妈长时间的折磨中、兄弟的争宠中、父母的繁忙而对孩子的疏忽中形成的。而在崇高地位的家族光环下,这种被至亲所伤害心理的折磨是无法承担的。深层次的影片内涵,使观众对家庭的责任感、亲人之间的相处原则也有所深思。乔治五世驾崩,爱德华八世继承王位,却为了迎娶寡妇辛普森夫人被迫退位,约克公爵被迫接受王位,使王室与教会的矛盾冲突跃然于屏幕,促使观众对影片的历史文化背景进行思考。
三、结 语
《国王的演讲》以简单的故事情节将国王和医生的互动治疗过程与历史事件、国王的人生、心理以及思想的转变有机融合,不仅以演员所塑造出人物的个性魅力感动观众,更是以影片深层次社会文化意义引发观众的热情。影片叙事结构的表层与深层的互衬互现,使影片既具有欣赏价值,更具有激发观众想象、努力克服自我困难、激发人与人之间平等互信友好和谐的人文主义哲学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 辜正坤.互构语言文化学原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 王冬竹.语境与话语[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
[3] 张春兴.教育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