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传统文化的概念
根据马克思唯物主义论,文化是相对于人而言的,没有人,文化就不存在也没有意义。文化是自然的人化,是人的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根据马克思对人的社会本质的认识可以得出文化的基本特征,文化为文化共同体所共享,不仅仅代表某一个人;文化是后天习得的;文化以语言作为其储存传统的水库;人类文化是多元发展的,各民族、地域的文化都有其独特性,但在某一特定的文化下,人们的精神和行为趋于一致。中国传统文化,即是指截止到现代以前,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所创造并世代相传的,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化。它不仅以外在物质载体的经典文献、制度、文物等有形的客体形式存在着,而且广泛地存在于在长期历史过程中积淀而成的民族的思维模式、知识结构、价值观念、伦理规范、行为方式、审美情趣、风尚习俗等无形的主体形式中。
2、课程价值的概念
目前公认的价值的定义是哲学范畴的关系说,即价值是价值主体和价值客体之间的一种相互满足的关系。首先要考虑到课程客体本身的属性,其次应考察课程主体的需要,最后根据课程客体的属性与课程主体的需要对主客体双方相互满足关系进行考察。因为没有主体的需要,课题的属性对主体而言将毫无价值[2]。课程价值的主体包括多个层次的主体,可以包括个体,也可以包括群体,还可以包括国家、社会。应用到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价值研究中,就是作为课程主体的人的需要和作为课程客体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之间的一种满足关系。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作为客体的价值分析
1、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一般性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涵盖面广,涉及多个领域,是一门综合文化课程,具备了综合文化课程的一般性价值,即人文教育价值、公民素质教育价值、创新教育价值、历史教育价值和审美教育价值[3]。(1)人文教育价值。中国传统文化首先提供了丰富的人文知识,并给人以熏陶使人文知识最终得以沉淀到人的思维方式和情感价值观中。(2)公民素质教育价值。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下来的传统美德对于培养合格的社会成员,培养公民的责任感和优良品质同样具有时代意义。(3)创新教育价值。中国传统文化凝聚我国历代人民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从而思考中国传统文化,一方面让我们像科学家一样重新思考人们曾遇到的困惑;另一方面可以学习人们解决问题的办法。(4)历史教育课程。中国传统文化本身从历史中来,有特定的历史时代的背景和历史条件,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也是对历史的学习。(5)审美教育价值。审美意识不仅出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建筑艺术、园林艺术、风俗习惯中,也存在于古典绘画、古典音乐和古典书法中。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美的内容,具有审美教育价值。
2、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
传统文化是针对文化的传承而言,其本身具有传承的价值。中国传统文化有自身的独特性,既因为其独一无二的存在和构成,也因为中华民族的独特性,具有不同于别国民族的文化特点,也具有其独特的价值。(1)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一个民族用以区别与其他民族之处在于民族本身独特的民族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而言是代代相传至今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不仅以外在的经典文献、文物等客体形式存在着,更是广泛的沉淀在我们民族的思维模式、知识结构、价值观念、伦理规范、行为方式、审美情趣和风尚习俗中,这正是中华民族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称之为中华民族的根本。文化建设很难,但是毁灭却很快,继承和发扬祖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责任和独有的价值。在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问题上我们曾有过重大的失误,这造成了在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的纽带上的断层,在这期间所造成的损失永远无法弥补。传统文化所遭受到的重挫和整一代人在传统文化认知上的空白让传统文化在人们心中不仅没有重要的形象,反而是地位不高,尊严不足。在青少年群体中更多见的是追逐外来文化的现象。例如,追捧西方的节日文化而对中国传统节日不了解;追逐日韩的影视文化,沉溺在不切实际的幻想中。面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本身曲折的道路和外来多元文化的冲击,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是学校教育应该承担的责任。而强调中国传统文化本身并不是对外来文化的排斥,而是通过加强对青少年群体的传统文化教育,增强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让青少年在正确了解和认识自身民族的基础上合理的对外来文化进行取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2)价值教育。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一套价值系统,做的是“人”学。儒墨道等,乃至佛教学说,各家各派都对“人”有思考,对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己的关系有独立的看法。这些观点和学说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不断发展、相互影响和融合并逐渐沉淀到中国人的骨髓里,形成了一套中国人独有的为人处世的价值系统。价值教育包含人类基本价值、民族优秀传统价值、社会主流价值三大方面,缺乏这种优秀传统价值的教育,我们的教育就不能培育出真正的“中国人”,就不能培养出“仁爱包容”的中国人,就不能培育出“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因此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独具价值教育的特性[4]。(3)提升民族凝聚力,激发爱国主义。当今社会,中国传统文化受到现代技术文化的冲击,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在潜移默化中,现代中国人以西方式的生活方式生活,试图摆脱中国式的思维却很难做到。通过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帮助青年少年正确认识传统文化,建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再一次感受民族英雄的民族气节和民族精神,提升民族凝聚力,激发爱国热情。传统文化教育具有一般知识教育和技能教育所不具备的教育功能,在对民族精神培养的方面具有不可替代性。通过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提升民族的凝聚力、激发爱国热情,不仅必须而且紧迫。
三、社会和个体作为课程主体的需要
1、社会发展的需要
(1)从国际社会发展的需要而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呈高速增长态势,我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同时在国际交往上也日益频繁,世界向中国投来更多的目光。在软实力日益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重要指标的当下,我国虽然经济发展快速,但文化的发展相对滞后,还没有具有与目前所处国际地位相应的优势文化。文化作为国家软实力的主要资源之一,是各国政府关注的重点。从2004年开始,我国在海外开设孔子学院用以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国民族文化,这正体现了我国对提升国家软实力的关注。在大力向国外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加强对本国青少年和人民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则显得更加重要。一方面,如果只注重向外的宣传而不注重对本国人民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那么在国外开设再多的孔子学院也只会是空中楼阁,因为没有坚实的基础而不会长久;另一方面,科技让地球“变小”,中国的经济发展让中国人民富起来的同时也吸引力更多外来的旅客,中国人和世界人民的交流更加便利和频繁。通过开设孔子学院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很重要,但在中国传统文化极其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内涵前,这远远不够,只有加强对国人的传统文化教育,让每一个公民在和世界人民交往时都成为一座孔子学院才能有效的传播我国的传统文化。(2)从国内社会的发展而言。振兴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内容。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他们将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他们的价值取向如何,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发展。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正是这个意思。对青少年群体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为青少年烙上民族的烙印,既是民族传承的需要,也是激励青少年奋发图强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成为民族的中坚力量,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个体发展的需要
(1)个体全面发展的需要。中小学教育的基本矛盾是学校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和学生个性发展需求之间矛盾。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性、内容的丰富性和价值教育的多样性有利于解决中小学教育的这一基本矛盾。一方面,从知识教育的角度,中国传统文化包含丰富的教育内容,对青少年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发展都有所帮助,在德育方面尤显得突出。在德育方面,中国传统美德不仅培养了无数优秀的中华儿女,在当下仍具有现实意义,如: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等。另一方面,当今的学校教育,不应仅是“知识”的教育,还应是“做人”的教育,中华传统文化独有的一套为人处世的价值体系。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身观和价值观,从而避免因应试教育而带来的弊端。(2)中学生迫切的文化诉求。经济全球化带来了文化的冲突和价值的多元化,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传播将我们置身在知识的中,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可谓日新月异。面对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大量的信息垃圾以及文化冲突所带来的困惑和矛盾,成年人尚且会产生消化不良的反应,更何况是青少年群体。个体发展的青少年时期,在具有活力旺盛、学习能力强等特点的同时,也具有容易被新鲜事物吸引、容易激动等特点。这一时期也是个体心智趋于成熟、塑造独立人格的关键时期。面对这一现状,应如何帮助青少年群体走出这一困境。社会学及发展心理学的研究结论表明,文化冲突妨碍着儿童的正常发展,“一个学生越是遵循中国文化的传统观念,他(他)的合作与竞争能力就越强。即加强中国文化的传统观念的教育有助于培养中学生的合作与竞争能力”[5]。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有益于帮助青少年群体打破困境,成长为具有独立人格的社会主体。
四、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主客体相互满足关系分析
论文摘要:近年来,教育部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列入“新世纪高等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国家“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对德育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如何把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德育教育之中,在现代教育中融合传统文化教育,这是现代教育的核心课题。
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我国同世界的更多更快的相互融合,使越来越多的西方文化意识渗入或影响到了我们的生活和工作等各个方面。我们的青少年渐渐远离了这些经过5000年文化沉积,具有独特的思维模式、知识结构、价值观念、伦理规范、行为方式、审美情趣等主体形式的中国传统文化。那么学校该如何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呢?
一、历史传统文化教育的重大意义
所谓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中发展起来的,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的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它有着特定的内涵和占主导地位的基本精神。而5000年来的中国传统文化融合了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佛家文化的精髓,是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是先人们传承下来的丰厚的历史遗产。在传统文化中不仅弘扬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爱国主义情怀,而且还提出了“忠、孝、礼、义、信”等修身养性的精髓。传统文化的普及教育,不仅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也是提高青少年人文素养、德育水平的有效途径。
二、学校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人的人生观、幸福观、价值观也在渐渐地发生着变化。传统文化中所提倡的“勤俭节约”“重义轻利”“忧国忧民”“舍生取义”等精神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抛弃。我们这些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尤其是老师,常常会感慨“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了”。确实,在如今的孩子身上,娇骄二气,自我中心,自私冷淡等,独生子女的通病有愈演愈烈之势。而传统中尊师重教的观念有时只能是我们为人师者自我安慰的想法。而还没有形成正确人生观的青少年在这种氛围的熏陶中,慢慢养成了唯我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随意浪费、大手大脚等坏习惯。他们体会不到父母的艰辛,体会不到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不懂感恩,集体观念越来越差,社会公德意识变得淡薄,功利思想成为社会行为的主导。这一切都表明将传统文化渗入到现代教育中已是刻不容缓的形势,立足传统,才能使我们的德育理论不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三、将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学校的德育教育中的举措
1.教师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体会与领悟
韩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主体,是传播传统文化的媒介。教师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鉴赏水平,在教育过程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没有一个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只能是停在口头上。因此,加强教师队伍的传统文化底蕴,在教师中提倡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提高传统文化教育的基石。教师要先做到博爱学生、彬彬有礼,更要具有“亲其师则信其道”的观念,以有亲和力和师德风范的形象去接触、教育学生,使其在精神上感受到接受教育的愉快。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要以优秀的传统教育来引导学生从“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得到正常的发展,以提升其个人修养。
2.用传统文化进行德育教育
学生有错,利用“惩罚式”教育,写检查或者从经济上进行处罚,给予处分,是不少人常用的手段。但这些达不到教育的目的,学生没有达到内省自悟。因此,在德育教育中,用优秀的传统教育理念、名人警句、杰出人物轶事,深入分析,说理教育,使学生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
3.营造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
学校的传统文化教育应该深入到学校的各个角落,使学生从心理上真正接受传统文化,真正喜欢传统文化。我们应该注意以下的有效做法:
(1)传统文化教育同时代背景相结合
选择具有教育意义的内容。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精髓和糟粕,并且具有时代性,因此学校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时,要选择与时代背景相适应,具有积极教育意义的内容。
(2)传统文化教育更持久深入
传统文化的教育不能一阵风,水过地皮湿。想起来就做,想不起来就不做。要具有持久性、经常性、深入性,更有专人、专门机构去管,使学生从时间上、空间上时时刻刻、随时随地、无所不在、无所不能地受到熏陶。这样,传统文化教育才能在学生心中扎根。
(3)传统文化的教育要结合实践
传统文化的教育要结合实践才可以展现出它的魅力,学生也才可以真正的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因此在传统文化的教育过程中,我们要经常给学生提供一些实践的机会。比如,到敬老院帮助孤寡老人,在公共车上让座,学生中间互相帮助,尊老爱幼等等。在实践中让学生真正领会“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恭宽信敏惠”等优良传统的内涵。
在现代教育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不是一种简单的复古行为,而是一种与时俱进的创新,我们要站在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将现代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有机结合,使传统文化延续、丰富、提高、发展,发挥各自优点,有侧重地教育,使学生的教育真正又红又专。
参考文献:
[1]冯友兰.中国哲学思想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2]李成林.学校德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关键词】国学;中学语文;传统文化;文化传承
我们伟大的祖国在几千年漫长的发展中,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文化。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虽历尽劫难但生生不息,最终又赢得了发展的巨大机遇,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开阔了原有的视野,吸纳了新的养分。
一、当前语文教学面临的现状
当今浅文化、 俗文化、 网络文化充斥人们的生活,传统文化在学生中的地位越来越低。
1、传统文化面临断链。 社会向现代化转型与外来文化的渗透,使越来越多的学生热衷于外来文化,越来越远离我们的传统文化。 目前,外语学习越来越红火,许多大城市孩子从幼儿园起就上英语课,这不算坏事情,但问题是能否准确使用汉语言文字。
2、母语教育弱化。 中国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密不可分, 但是,当今的语文教学迷失了最基本的落脚点,甚至出现了学生母语使用能力不如外语的现象。受应试教育、外来文化、流俗文化的影响.母语教育的良好传统被淡化弱化。
3、本土文化缺位。传统文化来源于底蕴深厚的实践智慧,蕴含有本土文化的特征。例如,《礼记・王制》篇的“乐正崇四书,立四教,顺先王诗、书、礼、乐以造士。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市场经济的发展,面对物欲横流、纸醉金迷的生活,传统文化在现代转换中发生了扭曲变异,出现了错位。文化的断层和文化脐带的脆弱所导致的传统的失落,使我们丧失了对历史的传承与超越,最终沉沦在对短暂需求满足的奢望中。
发端于上世纪90年代的“国学热”,近年来不断升温。对于普及传统文化知识、提高国民道德水平、增强民族凝聚力,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社会层面的“国学热”映照出当代学校教育的一大明显缺失,即缺少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 目前的“国学热”对于普及传统文化是有促进作用的,但是如果学校不能成为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主渠道的话,那么“热”很快就会变“冷”的。
二、中学阶段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1、从中国传统文化本身的基本特点来看, 传统文化对于培养和提高人的思想、文化、审美和道德素质, 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崇尚道德、重视智能、强调文化艺术修养、注重人文素质的培育等思想, 有利于新时期人的思想素质的提高。中学阶段是学生思想意识、文化积累最重要的时期, 传统文化的教育对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从人生观、价值观的角度来看, 传统文化对当代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积极作用。历史留给我们丰富而宝贵的文化遗产, 这其中体现个人或群体人文精神的篇章不胜枚举, 充分体现了古人积极进取的精神。中国传统文化体现为五伦八德的伦理与道德精神可透过对学生的基础文化教育而渐渐深入人心。中学阶段是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 多学习积累优秀的传统文化, 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的同时, 也是对灵魂的熏陶, 这对于帮助青少年确定正确的人生目标, 认识自我价值大有裨益。
3、从提高青少年的知识文化底蕴、培养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 传统文化对中学阶段学生知识体系形成、人文观念形成以及个人素养的培养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我们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 从中获取文化给养的同时, 我们不应该忽视有五千年传统文化的本国文化积淀。传统文化底蕴从其内容和表现形式可以分为诗词底蕴、历史底蕴、文学底蕴、民俗底蕴、文言底蕴五大类。中学阶段是个人内涵修养的积累储备阶段, 诗词、历史、文学、民俗和文言都处于初步了解感性认知阶段, 这将为以后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起到奠基石的作用。
4、从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及民族自豪感的角度来看,传统文化所传达的历代优秀人物精神, 是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树立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途径。当我们力图在中学生思想意识形成阶段贯彻爱国主义教育时, 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篇章不能不说是重要的辅助手段。
5、中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与继承过程, 说到底就是为了提高自身内在精神品质, 努力实现自身价值的一种共同追求的过程, 也就是提高中学生素质的过程。因而,中学教师在教授传统文化知识的同时, 也正是以实际行动实行素质教育的过程。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来培养人、塑造人, 只有这样, 人类文化和文明的发展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 不断推陈出新。因此, 传统文化的学习对推行中学素质教育有着非凡的意义。
三、把传统文化教育融入语文教学之中
首先, 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生活中情感的浸染, 将语文教材中的优秀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 在潜移默化中把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到教学之中, 渗透到生活中去,引导学生观察、发掘生活中的优秀传统文化, 缩短学生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距离感。
其次, 语文教学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 有针对性渗透传统文化, 使其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 进而主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宗教、哲学、历史、自然科学等诸多方面, 善于发现学生兴趣爱好的教师, 可以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 给予相应中国传统文化内容的必要补充或知识引导, 使学生在传统文化中借鉴知识、经教训, 乐于学习。
授人金山, 不若授人点石成金的金手指。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从教育者入手, 先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储备相应的知识, 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才能具备教授中国传统文化的能力, 才能循序渐进地传播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国学热的带动下,让传统文化回归语文教学,帮助学生真正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学生精神受到圣哲先贤思想的滋养,既做学问,又学做人。
【参考文献】
[1]关娜,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问题及原因分析[J].中学课程资源,2008,(1).
[2]王美芳,浅谈初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J].教学论坛,2008,(5).
[3]史灿方,复兴母语文化的思考《光明日报》2009年7月31日
[4]刘家访,我国课程理论本土化的问题及未来走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5):34.
[5]李中华,对“国学热”的透视与反思[J].理论视野,2007,(1)
一、继续开展“童心盼青奥”活动
为引导社区广大青少年积极参与到申办青奥的活动中,为充分展示当代青少年的风采,社区假日小队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继续开展“申奥小小行动天使”活动,包括引导社区青少年积极参与“我为青奥在行动”活动;做一张申办青奥的祝福卡片;走进社区、街头做一次申办青奥的小小宣传员;将青奥相关知识告诉一个手拉手小朋友的“青奥知识一传一”活动以及参加“迎青奥我运动我快乐”趣味体育活动。
二、开展“低碳生活从新年开始”活动
低碳生活就是提倡借助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方式,把生活耗用能量降到最低,从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保护地球环境。在青少年中开展“低碳生活从新年开始”活动,倡导低碳生活,并号召青少年带动家人积极实践低碳生活,社区特围绕主题开展“低碳生活从我做起”花灯制作系列活动,倡导社区青少年从身边小事做起,随手关灯、关水,多步行,多植树,多坐公交,积极实践低碳生活。
三、开展“青少年平安自护”活动
为进一步提高青少年的自护意识,提高自护能力,寒假期间,社区继续以“平安自护”为主题开展系列活动,使青少年在活动中学到知识,掌握自护技能,尤其是加强对青少年有关交通、水、电、燃放、饮食等方面的安全知识教育,避免事故的发生,保证青少年都能够平平安安过好春节。社区特邀请社区民警开展安全教育知识讲座。
四、发扬中华民族文化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也是弘扬民族精神、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契机。社区要抓住这一时机,充分发挥文化育人的功能,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体验活动。组织少年儿童开展了解一个趣闻民俗、学唱一首民族歌曲、会背一首古文活动,让少年儿童体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广大少年儿童培育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自觉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在所有的文化沉积后才得出这些经典,各个方面都有着很辉煌的造诣。例如,道德修养,风俗工艺,民情历史,生产建筑,等等。这些经典的文化内涵经过时光的不停锤炼,从未被磨灭过光辉。它像一种精神源泉,不断潜移默化影响着后世人们的言行思维。而另一方面,传统文化中向来有着与科学理论和科技含量息息相关的方方面面,两者相互渗透,相互融合。而进入现代,科技与文化的结合更可谓无处不在,杭州西湖旅游景区的“西湖之夜”利用高科技灯光再现传统色彩浓厚的区域文化。我们的手机中就可以联网下中国象棋;各类影视影片也利用科技特效回放传统文化中的民风民俗,给人们精神食粮。这些都是科技与文化的结合。那么,对于青少年科技教育来说文化是否也可以和科技结合?科技活动中是否也可以有传统文化教育的衬托呢?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在传统文化和我们求知的科技教育中多是以书本和现实知识的解读面对学生。科技教育工作者大都也以谋求展示教育效果而策划与设计科技活动内容,然而这些书本上的和实际操作的内容还不算完善,只是以目标教育为最终的教育模式,其活动过程缺少对活动学生文化底蕴的培养与铸造,我们应该在青少年日常的科技教育与科技活动中将传统文化不断渗透,不断沉浸,培育出品学兼优的学生。教师可以跟学生进行沟通,让传统文化也能够成为技术性、实用性、创新性的潜意识。根据教学内容,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和科技活动相关的传统文化内容进行传授。指导各项科技活动的同时可以安排学生定期进行相关的文化传统学识的资料收集。归纳与科技教育活动相吻合的背景史料,研究这些文化资料的意义,能采用讨论和推演的形式去督促学生主动了解主动学习,潜移默化中无形就增加了学生的文化底蕴。日常的科技教育活动涉及广泛,这也给我们利用各类活动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拓宽了渠道,如在青少年模型制作中运用制作建筑模型渗透古代建筑文化和传统木文化的教育。在航海模4型制作中贯穿中国古代航海史的收集与展示,讲演与探讨。在小制作小发明活动项目中反思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到今天的科技落差,等等,这些教育辅助活动既可以客观的反映人文历史,又可以丰富科技教育的活动内涵,科技教育变成了更加人性化的导引活动,不再是简单机械的制作体验,成为了思想与技术的双重碰撞,在教育的质量上将有所提升,在活动的效果上将有所升华。同时挖掘身边一切可以利用的丰富教育资源,让多媒体等现代高科技产品成为媒介传输,再现剪纸、风筝、织绣、泥人、面塑、中国结等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此类科技教育活动,能让学生将传统文化的生动再现消化吸收,从而成为辅助陶冶情操和培养道德的精神力量。
二、科技活动与传统文化相互诠释,完善学生的学习模式
在现代青少年活动中,任何教育活动均需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文化教育和科技活动是应该紧密相连的。科技活动中也可以应用传统文化的主题和内涵。要吸收优良的文化传统,对于糟粕要加以摈弃。在教师进行科技活动的开展时,应主动为学生讲解联系并引入探讨人文性的东西,能够让学生真正做到文化和技术相结合,科学与时代相结合。能够下功夫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情况,以文化传播科技,以科技促进文化,贴近素质教育要求的平衡发展目标。在如今的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中开展人文主题活动,有助于推动学生的学习效率。这也是科技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能让实践深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品性培养中去。因此,要将传统文化和科技活动相结合,让学生能够在科技活动中不断寻得传统文化内涵的意义,可以通过历史演绎、回顾与模仿等形式不断巩固和发展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了解科技发展中的人文知识。如在解说空气密度概念时可适时加入制作孔明灯主题科技活动,这样既能够做到回顾历史环境,推演物品的发明过程,又能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进而延伸出三国时期的人文特性等,这样做的目的,有助于让学生更加亲切感受到科技活动的延绵发展历史,让学生更加注重传统历史文化与科技活动的相互浸润,让文化传统与创新素质教育的培养充分链接。同时,在不断类似的活动中进行历史经验的总结和表述,这样长期下来,学生就能在科技活动中积累一定的传统历史文化知识。同时感受与体验活动的过程,配合并且了解活动的内涵,能够帮助学生提高科技活动水平的同时,也较好地树立了正确的人文价值观。另一方面,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也应该强调配合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背景。这样能够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强实践能力的同时并且能够吸收地方文化的熏陶,让学生在科技教育活动中感受到亲近与融合。如我们让学生在开展食品物质科学活动中加入有本地地方色彩的“火腿中的盐文化”内容,让学生了解金华火腿文化的来龙去脉,了解盐在不同时期,让火腿文化产生不同效果的影响。活动的开展,让学生不仅对科学知识强化了认知,也充分了解了传统地方文化的特点,同时也感受到了科技进步带来的益处,所作所为诠释了文化与科技的相互融合,两者相互结合能够让学生从中增强科学实践能力并吸收传统文化的熏陶,相辅相成,不断弥补。这既是对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的提升,也是对传统文化在科技教育层面的渗透。以主题活动诠释传统文化对科技的含义,即是传统文化与科技教育活动相结合的主要形式,也是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开展有文化特色的科技活动的主要支撑。成为一种能学能用,能想能悟的特色模式。
三、科技活动与文化相结合,升华学生的品德
我们都知道,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人的发展就是人的本质的培养与形成”,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健康的体质与完整的人格。而科技教育活动与传统文化可以相互接恰,相互融合对学生的品德完善起到积聚作用。在进行科技教育相应的教学活动时,除了要协助学生完成既定目标和应完成的知识内容积累以外,还要能够让学生通过科技活动,创造出相应有文化内涵的作品。这样才能够充分将学生的潜力和创造力激发出来。创新是我们现在素质教育所要求的,创新素质教育更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因此要不断从传统文化中挖掘新鲜的元素,把它融入到现代科技教育活动中,完善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全方面的成长。让学生在感受现代科技进步的同时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学生的个体品德无形中就有了提升,这样的做法也是创新的素质教育。在文化和科技教育的结合中,学生能学到的有很多,首先,是文化的博大精深。学生能够在文化中找寻历史的痕迹,能够积极思考和保留总结。其次,学生能够在科技活动中体会到实践的乐趣,能够积极参与到活动过程中,抒发自己的感受,展现自己的能力,能够在沟通和交流中展现自我,将所学到的传统文化和科技活动相结合。平衡两者之间的重心,不断发掘传统文化在科技活动中渗透的意义,点点滴滴的影响,等等。能够将自己的价值观改变,也能够提升自身全面发展。
四、结语
关键词:民族文化传承幼儿教育中小学学生
陆坪镇是福泉市和黔南州境内苗族聚居的主要乡镇之一。它地处福泉市东部,东邻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凯里市、黄平县,南接本市凤山镇,西界黎山乡,北交地松镇,全镇幅员面积174平方公里,总人口19000余人。这里自然环境优美,民风纯朴。水量充沛而清澈的浪波河穿越全境,森林覆盖率高达56%。境内世居的苗、水、布依、彝等少数民族占全镇总人口的45%以上,其中苗族又占少数民族人口的85%左右,大多操苗语黔东方言,是黔南和黔东南两个自治州多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交汇点。长期以来,陆坪地区的各族人民像当地优美和谐的青山绿水一样,水融,和睦相处,团结互助,相互学习,自然形成了以苗族为主的浓郁民族文化带。每年的春节期间、特别是农历“六月二十四”传统民族节日期间,镇内和周边乡镇的各族群众都会自动汇集到陆坪街上唱歌跳舞,尽情联欢。苗族和其他民族的芦笙舞、板凳舞、竹竿舞、飞歌、山歌、酒歌、情歌、莲花落、踩高跷、刺绣表演、银饰制作、传统技艺和农业科技展演等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展演精彩纷呈,连日不断,吸引着凯里、黄平、麻江、瓮安、都匀乃至贵阳的民族文化爱好者们前来观光,参加联欢。各地客商也纷纷抢抓商机,进行商品展销和洽谈生意。近年来,镇内一些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表演队伍和优秀歌手在福泉市和黔南州的文艺演出赛事中多次获得好名次。浓郁的民族民间文化,不断促进着当地和周边的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但是,随着现代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城镇化趋势的不断增强,农民外出打工势头的日益旺盛,现代传输信息的飞速发展,物质文化生活的逐渐丰富,特别是各种外来文化的不断渗透,传统的民族民间文化正面临逐步削弱甚至失传的危机。在镇内各少数民族青少年中,会说本民族语言的人越来越少了,穿戴本民族服饰的人不多了,会唱民族歌、跳民族舞的人更难找了,熟悉本民族历史和习俗的老人也逐渐凋谢了。在学习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同时,如何保护、传承和弘扬自己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或言乡土文化?既是各民族群众的共同愿望,也是摆在基层党委、政府和文化教育部门面前的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近几年来,在陆坪镇党委、政府和黔南州、福泉市民族宗教、文化教育部门的领导和支持下,陆坪中学从当地实际出发积极开展的“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活动,在传承民族文化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积累了一些初步的经验,也提出了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陆坪中学是一所始建于20世纪60年代的农村初级中学。她的生源主要是当地各族群众的子女,学生毕业后一部分升入高中和中专(中技),大部分回家务农或外出打工。针对当地农村拥有丰富的民间文化底蕴和浓郁的民族文化氛围而民族民间文化正面临逐渐消亡危机的实际,陆坪中学从2006年3月起,开始实施“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教育活动,积极承担起传承乡土民族传统文化的任务。通过三年多的努力,学校开展的民族音乐、民族舞蹈、民族刺绣和民间绘画(烙画)等课余教育活动深受学生喜爱,也得到学生家长的支持和社会的赞誉。这项活动既传承弘扬了民族传统文化,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为素质教育提供了新的平台,又激发了各民族学生传习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热情,加深了各民族同学间的交流和友谊。特别是一些在民间逐渐被遗忘的民族歌舞和技艺,不但在校园中找到了传授的平台和众多继承人,而且通过青少年学生的对外表演和参加各种展演比赛活动,扩大了民族民间文化的社会影响,深受各族群众的欢迎。陆坪中学的实践说明,开展“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活动大有作为;传承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必须从娃娃抓起,从幼儿教育和中小学学生抓起。
一、在幼儿和少年时期传习民族民间文化,自来是各族民间的传统习俗
父母是人生的第一老师,家庭是子女走向社会的第一课堂。不仅少数民族,汉族家庭也同样重视对幼儿和少年的人生启蒙教育,包括自觉或不自觉的进行民族传统文化的灌输。所谓民族传统文化,从广义上讲,包括民族的语言、文字、服饰、历史、信仰、习俗、礼仪、民族精神、文学创作、艺术形式、民族歌舞和传统技艺,等等;从狭义上讲,至少应当包括民族语言、民族文字、民族文艺、民族歌舞和民族传统技艺这些内容。以苗族为例,孩子们从丫丫学语开始,父母就会教他们说苗语,唱苗歌(儿歌),讲祖宗历史,学苗家礼仪等;稍长,则带领他们模仿大人劳动,男孩学放牧耕作,女孩学挑花刺绣,养成勤劳朴实美德;进而再学习苗家歌舞,钻研传统技艺,参与社会交往等。无数苗族文化的传人和民间技艺高手,就是在父母、哥姐和周围大人们的口传心授、潜移默化中成长起来的。这种从娃娃抓起的传统教育,至今仍然保持而且应当继续保持下去。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开放和发展进步,特别是各种外来文化的影响,少数民族子女和汉族娃娃一样,很小就接触广播、电视、书画、报纸等各种媒体传播的文化;年青的父母因为外出打工或忙于务农经商,或父母本身已远离了本民族文化,他们不再像祖辈那样重视对子女的民族文化灌输;孩子们一到学龄,就进入学校忙于读书,成天接触的是书本、课堂和社会传播的文化知识,没有更多时间接受父母或祖父母的民族文化熏陶。这样,他们就不像长辈那样对本民族文化有较多的学习和熟悉机会了。这种在传习民族民间文化方面的时间和空间的缺失,只能寻求新的教育方式和手段来弥补。“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教育活动,就是弥补这种缺失的重要形式和有效手段之一。
学习传承本民族文化是一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非一朝一夕就能成功。学校应当利用幼儿和青少年模仿能力、接受能力强的特点,在家庭教育的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地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地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教育。家长、老师、学校都要积极营造学习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氛围,政府和相关部门也要积极搭建展示学习民族民间文化成果的平台,使受教育者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领悟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内涵。陆坪中学在“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活动中,教授学生学唱的苗族民歌和学跳的苗族舞蹈,是苗族人民在长期的劳动过程中整理、创作和发展起来的民间歌舞形式。它既具有苗族歌舞悠扬婉转、古朴刚劲的特点,又具有幽默潇洒、灵巧秀丽的风韵。例如在当地流行的苗族“板凳舞”,其各种舞姿最能体现苗族人民的神采风貌。“板凳舞”所具有的那种或憨厚、洒脱,或坚韧、大方,又稍带泼辣、舒展的姿态、动作、动感特征,充分体现了苗族人民吃苦耐劳、质朴善良,胸襟开阔的优秀品质。这些优秀品质只有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不断体验,逐步磨合,融会贯通,才能用舞蹈的形式娴熟地表演出来。没有从小养成的生活体验和长期训练,临时拼骤起的“舞蹈”必定笨手笨脚,缺乏它应有的感染力和表现力。因此,传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从幼儿和少年时期抓起是最佳选择。
二、在中小学渗透民族文化教育,最能激发学习兴趣,促进素质教育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但学习不能仅仅死啃书本。要让青少年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必须重视素质教育,包括传习民族民间文化。陆坪地区拥有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古老的民间传说,纯朴的民族风情,古朴热闹的“二郎歌会”、悠扬婉转的“马郎情歌”,热情奔放的苗族芦笙舞、板凳舞和铜鼓舞,绚丽多彩的苗族织锦、挑花和刺绣,精美的民族蜡染、民间绘画和烙画艺术,等等,都是绝好的教材。这些丰富多彩的表演形式和艺术作品,都显示出各民族同胞的勤劳和智慧,体现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发展素质教育,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资源。
幼儿和少年时期,是实施启蒙教育、开发智力的打基础阶段。青少年时期学到的知识往往是终生受用的。如果青少年时期学习的知识过于单薄,那就好比瘦弱的“豆芽菜”,难于长成粗壮的大树。青少年时期的知识基础打扎实了,对未来的成长进步和发展大有益处。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中小学中渗透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用本民族的语言、风俗、信仰、传说、民歌、舞蹈、工艺等教育感染学生,培养他们对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并将其内化,感悟心灵,不仅能激发广大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把爱家乡、爱祖国的理念寓于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教育之中,必然终生受用。陆坪中学在“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教育活动中,开设民族歌舞、民族刺绣、民族书画等课程,学生既掌握了统一的教材基本知识又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既激发了学习兴趣又推动了学校素质教育的发展。学校排练的民族歌舞多次在本地“六.二四”等民族传统文化活动、福泉市“梨花节”开幕式和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年文艺演出中表演,受到社会的好评;学生的刺绣、烙画等作品也吸引了商家的青睐,一些人还准备投资开发。这对培养民族民间文化传人、弘扬乡土文化是一个不小的贡献。
三、在中小学生中培养乡土艺术人才,对巩固“两基”成果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两基”教育要求“基本普及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不仅仅是要让学生读完初中和让文化低的青壮年认识多少汉字,更重要的是要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有文化的劳动者和后备人才。陆坪中学在实施“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教育活动中,本着发挥乡土文化资源优势,扩大民族传统文化教育范围,增加传承民族文化与生活的联系,减轻学校和家庭的负担,培养农村艺术人才的理念,让更多的农村少数民族学生(含汉族学生)在学好书本知识的同时,学到一、两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技艺,一批优秀学生从中脱颖而出。他们学以致用,毕业后把学校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脱贫致富,增收创优和活跃农村生活的实践中,同时影响和带动了一大批学生参与到此项学习活动中来。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活动,满足了广大青少年求知的欲望。学校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取得的成效明显。2009年5月,陆坪中学经过上级检验,被黔南州教育局、黔南州民族宗教局正式授予“黔南州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教育活动示范学校”称号。这既扩大了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克服厌学、控制辍学起到了预想不到的作用。学校舞蹈队的王蕾同学,因家庭贫困,本人又有厌学心理,曾几度辍学。自从开展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活动后,她不仅在学习民族舞蹈方面发挥了自己的优势,成为文娱骨干,而且课堂学习的求知欲明显增强,再也没有辍学的打算。
四、在多民族杂居地区开展民族文化教育,有利于增进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
由于历史的原因,陆坪镇的人口分布以南北流向的浪波河为界,明显存在“东苗西汉”的现象。即苗族主要聚居在比较偏远贫穷的浪波河东岸片区,汉族主要聚居在自然条件较好的浪波河西岸片区,东西两个片区的经济文化发展也存在一定差异。长期以来,各民族之间虽然没有发生过大的矛盾和纠纷,但历史造成的民族隔阂和民族歧视仍然在某些地方包括青少年学生中时隐时现残存着。通过学校有组织地开展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各民族同学更直接地了解和体验了少数民族特别是苗族悠久苦难的历史和的优秀的民族文化,认识到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的关怀和对各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视,自觉克服了过去对兄弟民族的一些模糊认识。大家互相学习,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增进交流和友谊,树立起各民族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新理念。在开展校园内外的学习训练和演出活动中,各民族师生同台展示技艺,共同为学校和各族人民争光,自然增进了民族团结,为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和谐作出了积极贡献。这些风华正茂的青少年将来走出校门之后,必然也是亲如一家的兄弟姐妹。
五、开展“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活动,要着力解决和处理好几个实际问题
实践证明,传承、保护和弘扬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从幼儿和青少年抓起,从中小学学生抓起,意义重大,非常必要,是一条正确的路径选择。但是,由于这项活动还在试验和探索之中,自然也还存在一些实际困难和问题,还有一些不太完善和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总结摸索,逐步完善和发展。从陆坪中学的实践看,至少有四几个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并认真加以解决:
一是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的师资问题。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农村中小学,一般都有一些当地土生土长、既具有一定的教学业务专长又熟悉本民族文化的师资。这是开展“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活动最可宝贵的资源和最有利的人才条件。但可惜这方面的“高手”不多,尤其是真正熟练掌握民族民间文化技艺的中青年教师太少。陆坪中学的做法,是采取校内挖掘和校外聘请相结合的办法解决。一般性的组织、辅导、训练和管理,主要由本校教师承担;特殊节目、传统技艺的传授和辅导,则从社会上聘请民间歌师、舞者和掌握某项特殊技艺的艺人来教授。现在,高水平的民间歌手、舞者和艺人越来越少了,有些传统技艺已经失传或正在面临失传的危险,应当抓紧抢救发掘,通过培养新一代的兴趣爱好,使之后继有人,绝处逢生。
二是活动经费的投入不足问题。“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教育活动,不属于义务教育设置的课程,自然也未列入学校的经费预算。但开展这项活动,少不了要有一定的经费投入。例如聘请校外师资授课需要开支一定的课时费,购置必要的道具、乐器和民族服装等需要花钱,学生外出宣传演出的车费、生活补贴也需要用现金开支,等等。陆坪中学本着勤俭节约的原则,从学校经费中临时挤出少量资金支持了“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教育活动,但未满足开展这项活动的基本需要。他们希望这方面活动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能通过学校挤一点、政府或上级文化教育、民族工作部门拨一点、社会赞助一点的办法加以解决。这不失为一条可行的思路,但需要通过一定的形式使之制度化,常态化,保证活动的正常开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课堂;语文实践;传统文化;人文素养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创造和演变中积淀下来的灿烂文化,它所蕴含的思维方式、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行为准则和风俗习惯等具有强烈的历史性和民族性。从某种意义上说,传统文化直接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负载着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与自我认同,因而,传承与发展民族传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重视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社会背景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几千年的历史,构建了中华民族独特的传统文化。但在中国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转型的进程中,许多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冲击。随着外来文化的渗透,越来越多的孩子热衷于外来文化,他们迷恋肯德基、麦当劳等洋快餐,喜欢看日本动画片或韩国偶像剧。他们知道许多外国的节日诸如情人节、圣诞节等,了解许多外国的流行元素,唯独对中国那些经典的、民族的、传统的东西,知之甚少。在对学生进行节日调查时,很多学生不知道春节是一年中的第一个传统节日,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过元宵节;尽管大部分学生知道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却难以把这段历史完整地复述下来。学生们正在接受一种被称之为“快餐”的文化――快餐文化。面对这种现象,我们不得不掩卷沉思:如何让民族传统文化在青少年这一代得到有效地传承与发展?笔者认为,重视民族传统文化教育,重建文化信仰,重塑文化灵魂,对于提高青少年的思想品质和人文素养,培养孩子们的健全人格尤为重要。
二、小学语文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措施及策略
(一)、立足于语文课堂教学,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语文课堂是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主阵地。抓住常规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在传授学生知识、方法、技能的同时,尽可能地深入挖掘出文学作品的“思想美”、“内容美”、“人格美”和“风格美”,以塑造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阅读教学,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教材选文注重人文精神,注意吸纳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从各个侧面引导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增强与提升学生的文化底蕴、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思想。当我们走近语文,捧起一部部经典著作时,也就走进了中国文化。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对文学语言、形象和审美情趣的品味,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炽热的爱国情怀。
2.古诗学习,加强传统文化的熏陶。
古诗,是中国文坛上的一朵奇葩,是灿烂文化夜空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教材选编了适合各个年龄阶段学习的一些优秀古诗,如脍炙人口、家喻户晓的《离离原上草》、《石灰吟》、《竹石》、《悯农》、《登鹳雀楼》和《梅花》等。这些优秀的古诗语言凝练、意境优美、音韵和谐、节奏鲜明。学习古代诗歌对于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丰富的人文底蕴,提高学国语言文字的热情有着重要作用。教学时,教师要详细介绍诗人写诗的时代背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诗中所蕴含的哲理。例如,倘若学生不知道《石灰吟》的写作背景,又怎能深刻体会“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人间。”的豪气与悲壮呢?其次,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吟诵,通过吟诵来体会诗中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古诗讲究押韵和节奏,富于节奏美和韵律美,诵读起来琅琅上口。以读促学,读中悟情,是古诗教学的重要举措。范读,带读,配乐读,闭上眼睛想象朗读等方法都可行。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学生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文本,融入诗中意境,体会诗人感情,从而受到熏陶,提升感悟。
(二)充分利用语文实践活动,积极开展民族传统文化宣传。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知识层次,积极开展系列语文实践活动,采取梯度教育的方式来开展民族文化宣传活动。
1.课前5分钟民族文化演讲,每月评选出“知识小博士”。
教师可根据本班实际情况,规定每天(或一周2-3天)实行课前5分钟演讲,内容是民族传统文化,可以是各地区的民俗习惯,也可以是名人故事,亦或是山川、建筑、诗词歌赋、对联灯谜等的介绍。我们可以把这些内容分类进行,一段时间内介绍一种,从易到难梯度进行。此类活动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主动收集、整理资料,既了解了民族传统文化,又提高了学生的演讲能力。
2.举办“国学经典诵读”活动。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论语》、《弟子规》等国学经典对仗工整,读起来琅琅上口,易学易记。更重要的是,它可以丰富知识,增长智慧,丰盈精神内涵。“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这些经典的语录应该让学生常记常新,伴随终身。开展经典诵读,让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洗礼。于晨读,于课前,我们都可以举行“每日经典诵读”活动。
3.开展“寻访家乡传统文化”实践活动,继承和弘扬本土文化。
传统文化不是某个地方的专属,要让学生明白,传统文化就在自己身边。开展“寻访家乡传统文化”的实践活动,从家乡的名人故事,励志名言,诗词;到各种文化专题,象酒文化,莲文化,饮食文化;以及家乡的风俗习惯、节日习俗,家乡的方言,家乡的特产,家乡的名胜古迹等等。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顺利开展此项活动,包括活动准备,活动过程以及活动后调查报告的填写。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调查,努力弘扬本土文化。活动结束后,开展一系列以“我爱我的家乡”为主题的宣传活动:演讲宣传,图片展览,手抄报比赛等,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家乡,了解本土文化,激发他们热爱家乡的情怀。
4. 举办语文学习沙龙
关键词:传统文化;大学生;文明素养教育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面对日益驳杂的新媒介环境,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相较以前发生了剧烈变化,受西方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价值取向的影响,大学生的思想意识领域呈现多元化趋向,集体认同感削弱,而传统文化、民族文化教育缺失,使得青少年文明素养的教育模式出现了困境。关于传统文化与青少年文明素养的关系,近年来国内研究大多倾向于将传统文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资源及育人载体等进行论述,传统文化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及手段,成为辅的教学工具。然而,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作为文化性符号在承担其文化表象作用的同时,也肩负着育人功用,在传统文化视域下探究青少年文明素养教育新模式,对当前高校所面临的九零后大学生文明素养教育困局的突破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价值和影响
教育的目的在于提升个体的文明程度及修养层次,而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历史积淀的精华,在建构中华民族价值观、道德伦理体系、提升个体文明程度及修养层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美国当代社会学家爱德华•希尔斯认为,传统是围绕人类不同的活动领域而形成的代代相传的行事方式,是一种对社会行为具有规范作用和道德感召力的文化力量,同时也是人类在历史长河中的创造性想象的积淀,它包括物质产品、思想观念、惯例和制度。1文化具有育人功用,而传统文化作为前人积累的道德感召力量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积极的启发意义。传统文化具有基础深厚、心灵默认感较强等特征,当前,面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挑战,传统文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资源及活性载体,为大学生文明素养教育模式的形成提供了新的思考空间;传统文化作为人类教育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高等教育则是当代肩负文化传承的社会机制,承载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以时代的要求为依据,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渗透到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中去,将传统文化与弘扬民族精神、培育大学生自强自立的精神境界、完善大学生人格修养等融合,实现并发挥传统文化在新时期具有时代内涵的育人功用。
二、探寻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文明素养教育的内在联系
文化是一种文明所造成的生活方式,文化是人们在创造文明过程中创造的不同的生活方式,从广义上讲,文化与文明相伴而生,二者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传统文化精神与文明素养教育的内在机制具有互通性,“没有一个民族的道德文化是从真空状态突然发展起来的,传统是整个文化中根深蒂固的大本大源。”2传统文化作为整个民族的社会实践经验的凝华,内容涵盖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门类。传统文化中所彰显的忧患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等,与大学生文明素养中的国家责任意识相映射;传统文化中的诚信观点,与大学生正确的诚信观相联结;传统文化中谦恭礼让、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精神,与大学生文明的交往观相关照。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不容忽视,而大学生文明素养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传统文化的影响密不可分,可以说传统文化精神在今天依然具有时代意义。传统文化资源与文明素养教育内涵互为映射,也彰显了传统与现代的辩证反思,九零后主体生长于新媒介环境下,呈现出多元化的思想意识倾向,而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缺失造成的,使得九零后大学生的道德文化生态呈现出断裂现象,探讨传统文化与文明素养教育的内在联系,寻求当代大学生文明素养教育模式困局的新途径则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传统文化视域下开拓大学生文明素养教育的新模式。
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充分关照大学生文明素养培育的现实环境与精神特质,开掘传统文化资源的同时实现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融合,在教育形态中,不拘泥于思想道德修养等理论课的单一平台教育模式,不断拓展大学生传统文化视域下的文明素养教育的多渠道发展。1.整合经典传统文化资源,发挥文明素养教育时效性。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日趋复杂,新思想的产生带来了教育管理的真空状态,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无法负载新时期大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教育的重任。而“传统文化具有巨大的思想统摄性,可超越地域、阶级、党派、种族、时间的界限,产生巨大无形的文化整合力量。”3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多元思想,具有潜在的美育功用。传统文化中儒家提倡“贵和尚中的和谐思想”以及“恭、宽、信、敏、惠”五德与当代的文明体系构建也有互通之意,整合传统文化资源,发挥其德育、美育功用的时效性,是当代大学生文明素养教育亟待开辟的新途径。2.促进传统文化资源与新媒介传播相融合,创建高校文明素养教育的新语境。九零后大学生在新媒介传播影响下,对于价值观导向等教育手段、教育方式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文化的内涵教育受到了图片化、快餐化的消费主义文化的冲击与解构,如何利用网络媒体资源承载传统文化的育人功用,开辟高校文明素养教育的多元空间,即时有效地解决大学生价值观认知目标模糊、自我管理意识单薄、自我约束能力较弱,成为完善新时期传统文化视域下大学生文明素养教育的重要课题。在新媒体形势下探讨高校文明素养教育的深度发展,促进传统文化资源与新媒介传播的融合与发展,对创建高校文明素养教育新语境具有重要作用。针对新时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传统文化现代性式微、九零后大学生价值观多元复杂性等现象,明确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文明素养教育模式的价值影响及作用等,探讨传统文化现代性过程中对青少年道德进程的新要求及文明素养教育模式的新思路,以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内在联系,对实际工作中大学生文明素养的科学化、规范化等教育理念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注释:
1.[美]爱德华•希尔斯.论传统[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范英.社会公德概论[M].深圳:海天出版社,1991.39.
关键词:初中教学;思想品德;传统文化;渗透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在注重物质发展的同时也开始追求精神的同步,所以传统文化的问题也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中华民族的思想品德和传统文化是我们行动和思想的准则。教师是思想道德的传承者,传授文化知识来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教师影响着初中青少年的发展方向和品质素养的形成,因此老师要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合理地安排教学。
一、正确的教学观念对学生的影响
一个国家是否能够长久不衰,并不是因为它兵强马壮的原因,更大的原因是它的文化素质的高低。针对如何学习思想道德修养和传统文化,设立了思想品德课。顾名思义就是教师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华的传统文化,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在初中开设思想品德课的原因是青少年正处于迷茫的年纪,这个时候就让学生了解中华的优秀文化和如何提高个人的文化修养和综合素质,形成爱国主义精神,促使学生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有利于初中生更好的发展。在初中的思想品德课中,教师要正确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很大,教师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对传统文化的漠视和思想道德的不足的话,都会影响到学生,因此教师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要用思想道德的标准来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为和言语。比如,在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思想品德书上,几乎都是在教育学生如何成为自尊自爱的人,如何做一个有高雅情绪的人,比如,第六单元的十三十四课中,讲的是要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与怎么做一个高雅情绪的人。教师在讲述这节课时之前可以用《钉子》这个励志故事引入,让学生在小故事中了解如何控制情绪。
二、思想品德教学要适合学生的发展
思想品德课的重要性是因为它领导着学生价值观的判断,必要性是因为它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具有关键性的作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要怎样适合于学生的发展呢?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把基本的思想道德教授给学生,还要把所传授的文化道德的本质也教授给学生,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道德的重要性和文化的传承性。初中的青少年思想刚开始萌芽,一切都迷茫不清,所以教师在思想道德的教学过程中要辅助学生认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这种根据学生自身情况所制订的教学内容,有利于他们能够更好地发展和把握基本的道德规范。比如,山东人民版初中思想品德中,七年级上册中的第二、三单元主要是讲法律,作为青少年要学会保护自己不受到伤害,要学会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针对这几个单元的教学要求,教师可以从网上下载几个关于青少年受到法律保护的案例,增加说服性和注意力。
三、针对初中教学方案的优化模式
在课堂上优化教学方案来对课本的内容进行使用,由于在教授文化知识的时候所引导的问题,教师要优化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学习文化的同时能够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和接受新的文化。教师可以通过开设一些班会活动,或者一些讨论赛等实际活动用多种方式来实施文化在教学中的优化。传统文化从古至今以孔子、墨子等学者传承而来,是传统文化的发展和时代变迁的象征。爱国主义精神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传承下来的文化遗产,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为了国家的利益而牺牲自己的利益,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教师在讲授这节课的时候可以借鉴几个小事例,比如为了国家安危利益,一心求死只为报国的屈原,还有为了国家勇于斗争的林则徐等等。他们都把国家与自己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用这些例子就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爱国的内涵和本质,懂得什么叫做大爱。
通过分析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思想道德和传统文化的性质和形成,让学生能够在教学中学会基本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在课堂上运用故事的讲解和体验,也帮助学生提升思想道德修养。并且在课堂上通过对传统文化的讲解能够让学生更深地了解中华文化的深厚积淀。学生要在学习的过程中传承优秀的文化,摒弃不好的文化。中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品德修养,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教师在课堂上要从学生的立场出发,根据学生自身的条件来传授知识,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士峰.中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