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消化内科护理措施范文

消化内科护理措施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消化内科护理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消化内科护理措施

第1篇:消化内科护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恶心;呕吐;消化内科护理;满意度

恶心与呕吐是消化内科疾病的两种常见的临床症状,同时也是造成患者不适的两种主要症状。在临床消化内科的护理中,应给予患者恶心、呕吐的针对性护理,缓解患者的临床不适感,提高治疗预后。本文回顾分析我院收治的消化内科患者的临床护理过程,探究针对于恶心、呕吐症状有效护理措施,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分析我院在2015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88例消化内科恶心、呕吐患者的临床护理过程。根据其护理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为44例。对照组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19例;年龄15~73岁,平均(38.74±4.69)岁;消化性溃疡14例、急性肠炎12例、痢疾8例、胃炎6例、其它4例;学历:高中以下17例、高中以上27例。观察组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18例;年龄15~71岁,平均(37.64±4.57)岁;消化性溃疡13例、急性肠炎11例、痢疾10例、胃炎6例、其它5例;学历:高中以下18例、高中以上26例。两组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恶心、呕吐症状,经统计学分析,两组一般资料差异较小,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 该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包括心理护理、健康教育、饮食护理、环境护理及药物护理,均按照常规的消化内科护理流程、模式、方法进行护理。

1.2.2观察组 该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接受针对于恶心、呕吐症状的护理,具体如下:①心理护理:在患者出现恶心、呕吐情况时,向患者强调恶心、呕吐是消化内科疾病的正常症状,接受相应的治疗均可消除症状,消除患者的紧张、焦虑,提高治疗信心;②健康教育:采用资料与面对面讲解的方式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恶心、呕吐症状的出现原因及治疗方式;向患者说明治疗恶心、呕吐的常规用药及用法等,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③病情观察护理:观察患者的恶心、呕吐情况,分析呕吐物质并做好相关的记录;观察患者心跳、呼吸、血压、脉搏等,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向医生报告并采取相应的措施;④环境护理:保持患者病房的良好通风,清洁空气,温度控制在26°C以上,患者呕吐后及时清理呕吐物并做好相应的消毒工作;定期更换、消毒患者的床上用品。⑤护理:在呕吐时指导患者采取侧身、弯腰的姿势,并在呕吐后指导患者清洁、消毒口腔;休息时采取侧卧位并靠近床沿,方便患者及时呕吐的同时避免呕吐物误吸。⑥饮食护理:患者在呕吐后,给予其适当的盐水饮用,清洁肠胃;饮食采用少量的方式,以易消化、清淡的流质食物为主,避免油腻、辛辣的食物。⑦用药护理:如为活动无耐力患者则给予其适量的止吐药;如患者为体液不足则给予患者体液补充,保持水电解质平衡;如为进食困难患者则给予其营养液口服,保持患身体机能。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工作均由通一组具有丰富临床护理经验的护理人员来进行。

1.3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在护理期间的呕吐发生次数、呕吐消失时间、恶心消失时间、住院时间;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由患者对满意、基本满意及不满意3个评定标准进行评定,护理满意率=(满意例数+基本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处理 本文中的数据资料均采用SPSS 19.0软件系统进行统计学分析。以 的形式表示呕吐次数等计量资料,t检验结果;以%的形式表示护理满意率等计数资料,χ2检验结果,P

2 结果

2.1症状消失情况 观察两组患者的恶心、呕吐消失情况及住院时间,发现观察组患者呕吐次数、呕吐消失时间、恶心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护理满意度 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情况进行分析,对照组满意12例、基本满意24例、不满意8例,护理满意率为81.82%;观察组满意14例、基本满意28例、不满意2例,护理满意率为95.45%。两组护理满意率差异较大,有统计学意义(χ2=4.06,P=0.04)。

3 讨论

在消化内科疾病的临床治疗中,频繁的恶心、呕吐不仅会造成患者的紧张、恐惧,还会带来呕吐物误吸、肺炎等的威胁,影响患者的临床康复[1-2]。因此,在消化内科疾病的临床护理中,除了要给予患者常规的护理之外,还有对于与患者的恶心、呕吐症状给予针对性护理、患者恶心、呕吐的不适感,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针对于出现恶心、呕吐消化症状的内科疾病患者,通常需要给予其针对性的心理、环境、、饮食、用药护理及健康教育[3]。对性心理护理,针对于患者对于恶心、呕吐症状的紧张、焦虑,帮助患者采取积极、乐观的态度接受临床治疗;环境护理则以舒适、安全为主,及时清除呕吐物,避免细菌的滋生;饮食护理则以保护患者的肠胃粘膜,避免肠胃道不良反应为主;护理,指导患者争取的呕吐姿势,避免在呕吐过程中出现危险事件,同时也缓解患者呕吐时带来的不适感;药物护理,针对于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症状患者给予其相应的营养液、止吐药等的对症治疗,实现止吐的目的[4]。针对于恶心、呕吐消化内科疾病的临床护理以止吐、改善患者肠胃道功能为目的给予其针对性护理能够有效的消除患者恶心、呕吐症状,缩短临床治疗时间,获取患者对临床护理的认同。开展消化内科疾病患者恶心、呕吐症状的临床护理,有利于加强患者临床护理细节的控制,提高临床护理的质量。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呕吐次数(5.81±1.31)次、呕吐消失时间(3.23±1.15)d、恶心消失时间(4.02±1.08)d及住院时间(5.21±0.66)d均少于对照组的(7.43±1.24)次、(4.62±1.20)d、(5.34±1.15)d、(6.83±0.83)d,护理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针对恶心与呕吐患者开展消化内科护理有利于缩短患者的临床治疗时间、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孟芳菲,李真.恶心与呕吐患者的消化内科护理措施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6(16):199-200.

[2]薛德威.综合护理干预对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化疗中恶心呕吐的影响[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9(05):211-212.

第2篇:消化内科护理措施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1年4月-2013年5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866例消化内科老年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男460例,女406例;年龄60~80岁,平均(72.8±2.4)岁。2011年4月-2012年4月未实施护理安全防范措施病例资料为433例(对照组);2012年5月-2013年5月实施护理安全防范措施病例资料为433例(观察组)。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未采用护理安全防范措施,观察组采用安全防范措施,具体方法如下:(1)消化内科老年患者入院以后,护理人员就对患者给予坠床与摔倒等方面的评价,如果评分≥4分,则要告诉患者应有陪护。与此同时,护理人员要对患者进行巡视与观察,发现护理安全隐患应该引起高度注意及时消除。(2)对于具有精神意识及肢体功能等方面障碍的老年痴呆患者,要叮嘱患者家属24 h要对患者进行陪护,并且给患者的病床安装保护栏或约束带。(3)患者入院时,护理人员要对患者的皮肤进行评估,对于存在潜在压疮老年患者要运用气垫床,给予建立翻身卡,在患者的受压部位进行局部按摩。护理人员要叮嘱患者保持皮肤的清洁、床铺的平整与干燥,改变的时候要小心,注意不能拖与拉。(4)强化对老年患者用药知识的指导。对于认知水平不高的老年患者,护理人员要将患者药物打开,并放于口服的状态,待患者正确口服药物以后才能离开。(5)一些生活自理能力比较差的患者,护理人员应该告诉患者的家属对患者进行全日陪护,也可以指定专门的护工陪护。患者进食的时候要呈半卧位,进食速度要适当控制,建议运用小汤勺给予喂食,要防止患者窒息。(6)强化患者的心理护理。有些老年患者因为长期身受慢性疾病之折磨,在心理上比较容易产生抑郁与轻生等不良的情绪。为此,护理人员应该强化对老年患者的心理指导,努力消除老年患者的不良情绪。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组资料出现护理安全问题为80例,占9.2%。跌倒、坠床;撞伤、碰伤、烫伤属于消化内科老年患者的主要的护理安全问题。实施护理对策前后,两组患者护理安全问题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 讨论

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越来越严重,老年人对医疗水平也越来越高。在临床上消化内科收治的老年患者具有日益上升的趋势。然而,对老年患者的护理工作却没有跟上人口老龄化的上升步伐。为此,对老年患者的护理工作应该高度重视,提高护理质量,为老年患者提供满意的护理服务。消化内科老年患者的护理是一项系统性很强的工作[2]。笔者对这些护理工作进行了有益的探究。研究结果表明,实施护理对策前后,两组患者护理安全问题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实施护理安全防范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消化内科老年患者护理安全问题的发生率。如何预防老年患者护理安全问题的发生还是今后消化内科护理工作的重点内容。笔者在本研究中发现,引发消化内科老年患者的护理安全的隐患存在下面几点原因:第一,内因。内因又分为疾病因素及患者因素。(1)疾病因素:消化内科疾病一般病程比较长,并且是伴发多种疾病,有的疾病难以诊断,起病急发病快[3]。有些患者还存在出血现象、消化功能不正常,身体素质比较差、四肢乏力、肢体活动比较困难,容易跌倒,这给护理工作带来比较大的影响。(2)患者因素:患有消化内科疾病的老年患者存在既不服老又不愿意麻烦其他人的心理特点。这些心理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会危及老年患者的生命安全[3]。比如,一些老年患者在没有护理人员照顾下自己强行下病床解大小便或者活动,从而出现坠床与跌倒等意外情况。同时,老年患者可能会出现视觉模糊、听觉衰退、记忆力减退等障碍,在心理上会产生抑郁、烦躁不安等症状,从而导致老年患者走失、摔倒,甚至会引发自杀。第二,外因。外因可以分成下面几种情况:(1)护理人员的因素:有的护理人员对职业风险没有重视起来,没有按照有关要求进行护理操作,服务态度较差,护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比较缺乏,从而给老年患者带来不良的后果[4-6]。有的护理人员缺乏责任心,发现老年患者病情出现新情况没有及时向主治医师报告,从而延误老年患者病情的治疗。(2)管理因素:医院对护理人员管理不严,没有建立健全护理工作制度,对有些护理制度及措施没有落实到位等多种管理因素都会给老年患者护理工作带来安全隐患。(3)药物因素:老年患者在使用一些降压药、抗抑郁药及镇静安眠药的过程中容易出现直立性低血压等多种并发症,从而引发摔倒及坠床等一系列不安全的事件[7]。这些安全隐患因素应该认真排查,发现问题要及时处理,并妥善采取操作性强、切实可行的措施坚决杜绝护理安全隐患。

笔者认为,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来加强消化内科老年患者的护理安全:(1)要高度重视护理细节管理,认真做好前馈控制。在护理工作中发现,消化内科老年患者在住院期间的任何一个环节或者过程均存在一些不安全的因素,所以,护理人员不能掉以轻心,应该从思想上、行动上、细节上高度重视护理工作[8]。比如,要严格按照医嘱对患者发放消化药与降血糖等口服药物,并认真监督老年患者按时服下,防止老年患者漏服或者多服。对于需要控制用药速度之药物(如施他宁、胰岛素等药物),则应该使用输液泵或者注射泵对其用药[9],以防止 药物使用过程中发生意外。(2)强化医疗安全教育,注重培养护理人员爱岗敬业的精,对于容易发生意外护理安全事故的事段,要安排更多的护理力量。

综上所述,护理安全与消化内科老年患者的疾病康复、生命安危密切相关。每一个护理人员应该规范自身的各种护理行为,提升自己的护理素质与护理技能,消除各种护理不安全的因素,从而提升护理质量及护理工作满意度。

参考文献

[1]王亚楠,温揽月,郑琳静.消化内科老年住院患者护理安全隐患及对策[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3,15(2):295-296.

[2]邬丽满.全程安全管理在老年内科住院患者中的应用 [J].全科护理,2010,8(4):1003-1004.

[3]田群芝,高霞,田莲.消化内科老年住院患者护理风险评价与安全护理[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23(7):3823.

[4]孙蓉,穆少丽.消化内科医院感染的分析及护理对策[J].医药前沿,2013,(16):107-108.

[5]林妙英,佘佩吟,方楚萍.64例护理不良事件分析及对策[J].中国医学创新,2012,9(25):44-46.

[6]王咏梅.消化内科老年患者的护理体会[J].心理医生(下半月版),2012,10(9):227.

[7]梁晓丽.小儿腹泻护理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60-61.

[8]楚清.消化内科老年患者护理安全隐患及对策[J].吉林医学,2012,33(10):2187.

第3篇:消化内科护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消化内科;安全隐患;对策

医院消化内科主要是治疗消化系统常见临床疾病[1]。由于消化内科的临床护理所涉及的疾病种类不但繁琐,而且操作方法也具有很大的难度,在消化内科临床护理中也存在较多的安全隐患,给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影响。因而,有效解决消化内科护理安全隐患,做好相应的防范管理工作显得至关重要。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9月在我院消化内科接受诊治的4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患者住院期间存在的安全隐患主要有:药品应用错误;护理不到位;患者意外摔伤等。

1.2方法 利用针对性护理措施对患者进行护理,具体措施如下。

1.2.1提高护理人员专业水平 医院可定期为医护人员组织相关的讲座、培训,促进护理人员专业技能的提升。培训的内容要涉及心理护理知识、护理操作等;根据医护人员的专业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考核,设立相应的奖惩制度,激励护理人员,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同时还应提升护理人员在安全隐患警惕性,若发现患者出现紧急情况要立即向医生请示、汇报。

1.2.2制定科学合理的护理计划 若要有效解决消化内科护理中的安全隐患问题,科学合理的护理计划必不可少。具体来说,医护人员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且保证计划的合理性、有效性,并明确护理的重点内容,深刻认识护理规范,熟练进行操作;②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医护人员应对其采取重点护理干预措施;③护理人员应将床头交接班制度落到实处并加大执行力度,护士长每天都要定时查房(保证3次/d);④在交接班过程中,护理人员应采取先评估危重患者,再评估轻微患者的顺序。针对重要事项和一些未完成工作,护理人员要在交接班时相互提醒;除此之外,护理人员在应对患者投诉时要将具体情况认真记录下来,并及时向上级领导汇报。

1.2.3合理规范用药 要想妥善解决患者用药错误的问题,首先从源头上将相似药物区分开来,采取分类存放的方式摆放相似药物,并将药物标签清晰的贴在上面;其次在平时的工作中,对仪器要进行定期检查、维护,保障仪器能够正常投入使用。同时要结合科室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药品制度,对经常用到的药品要做好检查、核对,针对一些药品出现缺失、过期和损坏等情况要立即补充,以免因为药品储备不足而影响对患者的救治,在一定程度上将药物使用错误率降到最低;另外,增强护理人员的责任感,让护理人员能够更加科学、合理的用药,提高安全意识;最后,医生在为患者提供用药指导时一定要准确,护理人员在发放药物时要以规定时间为准,并清楚的告知患者如何用药,让患者知晓用药禁忌以及错误用药会带来的不良后果。

1.2.4提高患者家属在陪护中的参与程度 患者家属的配合对减少安全隐患的发生能够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因此,护理人员应积极向陪护家属宣讲相关的疾病知识和陪护工作的重要性,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对患者的护理。让陪护人员将患者的变化详细记录下来,比如患者的饮食变化、病情状况等,同医护人员积极配合,进而保证患者取得更理想的治疗效果,康复得更好。

1.3统计学分析 对本文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并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

2 结果

患者在接受针对性护理措施后,安全隐患的发生率明显降低,与护理干预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结论

3.1消化内科护理常见安全隐患 在消化内科中存在多种安全隐患,比如:①护理人员专业知识不足。消化内科的一些疾病具有一定的传染性,若护理人员的护理知识欠缺,护理经验不足,在接触患者的排泄物、分泌物过后对消毒不以为意,那么就容易造成感染;②用药错误。消化内科在用药方面比其它科室更加复杂,若护理人员不够仔细就很容易在用药上出错。用药错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⑴医护人员指导患者用药上缺乏准确性。一般情况下,能够导致患者出现各种并发症或者其它不良反映的因素有许多种,诸如服药量、服药时间以及药物保存方法等;⑵医护人员没有全面细致的了解患者对哪些药物过敏,同时在患者服药过程中也没有将所服药物会产生的副作用如实的告知患者,进而患者出现不良反应;⑶医护人员误用相似药物。在消化内科中,有几种药物极为相似,比如静脉肝素液、去甲肾口服液等,其实这几种药物的用途均不相同,却常常被混淆误用;③摔倒隐患。患者跌倒问题是消化内科日常护理工作中发生率最高的安全隐患,特别是在消化内科的护理恢复过程中患者跌倒的现象更是频繁出现[2]。比如:患者因为服用治疗药物后出现不良反应进而跌倒;医疗环境不佳也会让患者在活动中出现跌倒;护理人员疏忽大意,让患者的护理无法达到相应标准,也是造成患者出现跌倒的间接原因。

3.2安全护理要点 ①患者在服药时,护理人员应督促患者按时服药,在过程中要注意语气温和,态度诚恳,让患者知晓按时服药的重要性,进而使患者能积极配合,促进临床护理质量的提高;②提升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其临床护理安全意识,从而使患者能够享受安全有效的临床护理;③提高临床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严格执行规章制度;④多给与患者健康指导,结合患者的病情制定符合自身情况的康复指导,促使患者康复得更快。

总而言之,护理安全对治疗消化内科患者而言,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第4篇:消化内科护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消化内科;营养知识宣教;护理管理

近年来,随着医疗模式与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医疗服务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已不再局限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而是更加关注生命健康,越来越重视疾病的发展模式与饮食习惯的相关,饮食的高度重视这一点在临床消化内科患者中表现尤为突出[1]。不良的饮食习惯常常是导致消化内科疾病的重要因素,因此纠正不良的饮食习惯,平衡饮食,合理营养对治疗与预防消化内科疾病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当前消化内科的饮食指导尚停留在较为浅显的层面,强化营养知识宣教与护理管理,拓宽知识视野与加强针对性的营养护理[2],是满足患者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提供康复保障的重要手段与关键环节。为满足消化内科患者的健康需求,提高护理工作的质量,使患者的营养与康复得到保障,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在2015~2016年期间对我院消化内科患者进行营养知识宣教与护理管理,并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于我院消化内科住院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主要为胃肠疾病患者,包括反流性食管炎、胰腺炎、急性胃炎、肠预激综合征、溃疡性结肠炎、消化性溃疡等。其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18~79岁,平均年龄(31.3±5.7)岁,病程为1~40年,文化程度不等,主要有小学、初中、高中及大学。患者意识、智力均正常,均为自愿参加调查活动。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对照组30例,观察组3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病程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传统的消化内科营养知识宣教与护理管理;观察组:在观察组给予优先的营养知识宣教与护理管理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针对性的进行专业指导。临床工作中护理人员应强化与患者的沟通交流能力,全面及时了解患者的营养健康知识需求,可通过调查问卷或不记名投票的方式了解患者对当前护理工作的不满之处并提出相应的意见。针对患者的营养健康需求与建议,制定全面、科学、合理的营养健康知识宣教,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念,积极配合医务人员的治疗,尽早恢复健康。(2)配备营养科室。有关调查研究表明[3],大多数医院并没有建立营养科室,也没有配备营养师,而消化内科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与饮食因素密不可分,因此合理、科学、全面的制定饮食计划对消化内科患者的康复有着重要临床意义。消化内科配备营养科室势在必行,护理人员必须经过专业的营养知识培训以达到全面了解营养健康知识,能独立为患者解决饮食健康问题,使患者能够早日恢复健康。同时,为拓展护理人员的视野与观念,主管部门还应定期组织营养知识培训,选派护理人员到有关机构进行营养知识学习等,以达到全面系统的掌握营养学的指导技能。日常查房中,负责护士应及时了解患者病情的发展与变化,及时为患者制定或更改饮食计划,评价营养计划效果。(3)定制健康教育目标。部分患者治疗依从性较差的关键因素在于缺少对疾病的正确认识,不了解相关疾病的治疗,因此影响了日常健康与生活质量。因此定期有计划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宣讲与指导,为患者讲授消化内科疾病的相关知识,管理者可以通过多种授教形式进行专业的营养健康知识宣教,从而有效提高患者的依从性,使其能够更好的配合护理与治疗[4]。当患者对疾病与形成正确认识后,其消积应对疾病的态度也会有很好转变。同时,还应为患者制定切合实际、可行的健康教育目标,提高患者自我管理与调节疾病和饮食的水平。(4)指导营养及护理。在消化内科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必须有专业营养工作人员参与其中,从而全面、系统了解患者的疾病状况与饮食需求,以进行科学、全面指导。工作中应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改善传统的医务人员与患者的相处模式,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营养状态评价与评估,使患者积极的配合治疗,乐观的面对疾病。工作中应重视护理服务治疗,保障患者满意度。

1.3观察指标

1.3.1营养状态评估

采用微型营养评估法(MNA)进行分级[5],MNA评分≥24分为营养良好;MNA评分17.0~23.5分者为营养不良;MNA评分<17.0分者为营养低下,其中又通过换算标准身高的百分比来确定营养低下的严重程度分级,而标准体重(KG)=身高(CM)-105,轻度:85%~90%,中度:75%~85%,严重75%。

1.3.2满意度、认可度及护理质量评分

采用我院自制的患者满意度、认可度及护理质量评分调查问卷进行调研,比较两组患者的满意度、认可度及护理质量评分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统计结果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检验,计量资料则采用t检验,当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实施营养知识宣教后两组患者的营养状况比较

经营养知识宣教后,观察组患者的各项营养状况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

2.2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与护理质量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患者满意度、患者认可度及护理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近年来,营养相关行业越来越收到广大中国同胞的欢迎,人们的生活方式与生活态度也有了相应改善,越来越重视自身健康。尤其是对于消化内科患者来说,其对营养健康知识的需求在不断提高,流质、软食、半流质的浅层知识面已不再能满足其对营养健康知识的需求[6]。因此,系统、全面、科学对患者进行营养健康知识培训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对患者进行营养状况评价与指导,尽最大可能满足患者的营养健康知识需求,将营养计划渗透到患者的日常治疗中,可有效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有效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护理质量,很大程度上也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作者:周贞萍 单位: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参考文献:

[1]肖琼怡,郭致平,殷芳,等.消化内科老年住院患者营养不良和营养风险评估分析[J].实用老年医学,2012,6(8):491-493.

[2]张凤霞.浅谈人性化护理在老年脑出血患者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2(4):75.

[3]刘湘华.消化内科营养知识宣教及护理体会[J].中国卫生产业,2013,13(22):67-68.

[4]刘敏.浅议内科护理中健康教育的影响因素[J].中国医药指南,2012(28):287-288.

第5篇:消化内科护理措施范文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4(b)-0160-02

QC(Quality Control)小组是把职工组织起来形成一个小组,这个小组的活动以改进组织质量、降低消耗、提高人的素质和经济效益为目的,最终实现组织和员工共同进步和发展的目标。QC小组具有自主性、群众性、民主性和科学性几个特点,有利于发挥职工的潜能,提高员工素质,此外还能改进组织工作质量及提高患者满意程度[1]。为探讨QC活动小组对强化消化内科护理质量的作用。该院2012年7月―2013年6月期间消化内科患者病情严重、复杂、变化快,引入QC小组来促进护理工作质量的提高和患者满意度就尤为重要,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消化内科住院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 200例患者年龄分布为21~70岁,平均年龄为40.8岁,其中男性患者53.7%,女性患者46.3%。200例患者中反流性食管炎34例,胃炎28例,消化性溃疡26例,溃疡性结肠炎21例,酒精性肝病47例,肝硬化21例,胰腺炎16例,消化道出血7例。

1.2 方法

2012年7―12月消化内科未实施QC小组活动,使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100例患者入普通组;2013年1―6月,实施QC小组改善护理质量,使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100例患者入实验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实验组实施QC小组活动干预措施,普通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护理质量评价主要考量护理文书的书写准确性、危重患者的护理及时性与有效性、健康教育依从性、基础护理合格率、消毒灭菌合格率及病区管理合格率。护理满意度评价使用科室自行设计问卷进行调查,经测评,问卷信度效度均符合标准,问卷内容可靠,一致性较好。对两组患者进行统计学比较,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学历、疾病严重程度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

1.3 统计方法

研究使用EXCEL2007软件包进行数据收集,使用SPSS17.0进行数据的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均以(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

1.4 干预方法

1.4.1 QC小组的创建与工作 我院消化内科根据实际情况,创建以提高护理质量为中心的QC小组,QC小组的工作重点围绕危重患者的护理及普通患者的基础护理,护理文书的书写,对入院患者的健康教育,消毒灭菌工作及病区管理,并向患者提供人性化的服务,提高患者的满意度。QC小组组成为科室的护理人员,组长为护士长,下设分组长,由护理骨干担任,各分组长分别负责以上6个方面的监督,每月进行工作的反馈和分析[2]。逐层的监督和反馈,利于工作的落实。

1.4.2 QC小组干预措施 ①提高护理文书书写准确性 实施QC小组管理前,护理文书的书写出现错误是略见不鲜的现象,QC小组护理文书书写组长开展集中指导,建立护理文书书写方案及模板,规范文书,对容易出现错误的地方集中反馈,明确书写规范,经过几次集中反馈及总结后[3],科室护理人员的护理文书书写均达到了要求。②强化医护的协调 对于危重患者来说,及时的抢救和治疗是非常重要的,QC小组实施集中强化培训的方式,将高资历的医生和护士组织起来为经验较浅的护理人员讲授消化内科常见疾病知识,使护理人员明确各类疾病的变化及发展,当病人的病情发生变化时,护理人员能及时发现并采取对应措施,以便医生进行及时的救治[4]。③促进健康教育 国内研究显示[5],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不仅使患者配合治疗,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还能促进患者的预后。做好患者入院时的健康教育宣教及评估,对存在心理障碍的患者要及时与心理中心沟通,缓解患者的恐惧和焦虑,使患者配合治疗[6]。

2 结果

2.1 护理质量评价

对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进行评价,表1、2数据显示,QC活动小组护理人员护理质量好于普通组,P

3 讨论

第6篇:消化内科护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健康教育;消化内科;护理;运用

目前在对于消化内科患者实施护理的过程中,需要使用一种及时有效的护理手段,提升患者的满意程度以及治疗效果[1]。基于此,目前我院在对于消化内科患者实施护理的过程中,对于患者实施健康教育的护理手段,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在2013年3月~2014年3月进行收治的消化内科患者,患者的数量为100例。所有患者在临床上均使用消化内科的相关疾病的诊断标准进行确诊。患者男性:女性为3:2,同时在此过程中患者的年龄在23~65岁,患者的中位年龄为43岁。按照对于患者实施护理过程中的护理手段不同,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每组患者的数量均为50例,同时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经过分析后并无显著性的差异,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在临床实施护理的过程中均需要通过常规护理的方法实施护理,同时护士在此过程中也需要严格的按照医嘱对于患者提供药物,并对患者进行入院指导、健康指导以及出院指导,同时也需要按照患者的实际症状变化的情况对于患者进行相应的心理护理以及在健康方面的照顾。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患者需要实施健康教育的护理方式,当患者入院后,护士需要多和患者进行交流,帮助护士了解到患者对于自身疾病的知晓情况以及认知状态,并能够帮助护士对于患者的生活习惯进行初步的了解。通过这种形式,能够对于患者制定出一种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的相关方案,在实际的对于患者实施健康教育的护理过程中,主要需要帮助患者了解到消化内科相关疾病涉及到器官的解剖结构、自身疾病的发展、胃炎因素、治疗措施以及饮食习惯和运动锻炼的相关方法[2]。同时在对于患者实施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护士也需要注意到对患者实施健康教育过程中方式的多样性。除开简单的口头讲解,也可以通过使用宣传图册、宣传板、视频以及音频等相关的讲解方法对于患者进行健康教育。通过这些多种多样的健康教育形式,能够帮助护士了解到在实际的进行健康教育过程中,患者热衷于使用何种教育形式,让患者更加容易接受教育[3]。同时也需要对于患者形成一种评价。每天需要及时的对于患者询问前1d讲解的内容,帮助护士了解到患者是否已经掌握到了相关的健康教育内容,并对于患者的薄弱处进行加强性的教育。尤其需要对于患者的情绪变化以及认知情况变化进行关注,并针对患者以往的饮食、运动以及生活等习惯进行个性化的指导。

1.3疗效标准 优秀:患者的症状全部消失,使用影像学检查患者痊愈。合格:患者症状有一定好转,通过影像学检查患者有所好转。无效:患者症状无任何好转甚至加重,影像学检查患者无任何好转。同时需要记录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评分,满分为10分。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分析,对于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并以(x±s)表示,对于率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并以率(%)表示,(P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见表1、2。

3 讨论

消化内科是临床上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科室,主要是对于食管、胃、小肠、大肠、肝、胆及胰腺等疾病进行研究的三级学科[4]。在消化内科中,疾病的种类较为繁杂,同时涉及到的医学知识面较广,因此在临床对于患者在实施护理的过程中,实际操作会显得精细和复杂。消化内科繁琐的护理操作以及广泛的知识面,会导致护士往往无法对于患者实施较为精细的护理,因此在消化内科中患者的满意程度普遍不高,甚至还会出现护患纠纷等情况。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在实际的对于消化内科患者在实施护理的过程中,患者满意程度不高以及治疗效果不好的主要原因为患者对于护理的不了解。在此过程中,患者无法较好的依从护理,在护理过程中处于一种被动状态,因此患者无法较好的进行整个护理流程,患者对于护理的满意程度也不高[6]。基于此,目前我们在对于患者实施护理的过程中,对于患者进行了健康教育的护理。通过这种护理方法,能够帮助患者了解到在实际的护理过程中是如何进行的,并能够帮助患者了解到护理的重要性[7]。

而通过本次研究我们可以发现,观察组患者在临床上的护理效果以及患者对于护理的满意程度,均明显的高于对照组患者。这说明健康教育的护理方法在消化内科中可以进行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王俊文.健康教育模式在消化内科住院患者护理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J].环球中医药,2013,(z2):78-78,79.

[2]熊宇,张莹,陈斐,等.彩色健康教育指导单在消化内科大肠息肉临床路径中的应用效果[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5).

[3]高聪颖,吴锦秀,周雪微,等.焦虑抑郁型消化内科患者临床健康教育的效果研究[J].实用预防医学,2014,21(12).

[4]肖静.在消化内科护理工作中如何进行个性化健康教育浅议[J].大家健康(中旬版),2014,(10.

[5]董正永.对在消化内科患者中实行中药治疗与健康教育的效果评价[J].求医问药(学术版),2011,09(10).

第7篇:消化内科护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 护理安全管理;护理纠纷;业务技能;责任意识;法律意识

长期以来,护士习惯于处于医疗服务的主导地位。在实践中,护士更多考虑的是如何尽快地去解决影响患者健康的根本问题,而忽视潜在的法律问题。随着“以人为本”的医疗护理模式的建立和患者自主意识的提高,在推进医院科学化管理的过程中,护理安全管理也有了更多、更新、更高的要求,涉及人、财、信息安全等因素,贯穿诊疗护理全过程。为确保患者安全,避免发生护理纠纷,我院自2010年1月起将安全文化作为一种管理思路运用到病房护理管理中,收到良好的效果。现将我院的做法介绍如下。

1 实施方法

1.1建立健全科学的护理安全管理体系

护理模式的转变、护理工作职能的拓展和新技术、新业务的推广应用,护理风险越来越大,由于护理工作具有连续性、动态性、直接性和具体性的特点,任何一项活动执行不当均可影响患者安全。实行护理部-科护士长-护士长三级护理安全管理体系,按照护理不良事件上报流程院内网上上报,方便、快捷,科室成立了护理安全管理小组,明确各级人员的职责,人人有安全管理意识。建立护理不良事件分析讨论制度,组织护理人员对不良事件进行分析,从制度、流程、环节、系统改进等方面深入查找存在的护理安全隐患并制定对应的整改措施。建立护理不良事件整改效果追踪制度,以利于持续改进。

1.2加强护士责任意识及服务意识

对护士在工作中的良好表现及失职行为,应采取公正的奖惩制度,以便护士反省总结,吸取教训,避免下次犯同样的错误,并学习其他护士的优点,取长补短。培养护士良好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态度,使其能认真对待每一项护理操作,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也能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培养护士职业素质,逐渐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意识,以亲切温和的态度对患者及其家属,避免把不良情绪带到工作中或发泄到患者身上,若与患者发生小摩擦时,应耐心做好解释工作,防止矛盾扩大化。

1.3加强护理安全教育和培训

消化内科从大内科分出并扩床后,年轻护士增加,新分配来的护士占了一半,他们普遍存在护理经验不足、法制观念薄弱、对专科操作程序或专科知识掌握不熟练等问题。通过加强职业道德和安全教育、加强法律法规教育和培训、重视专业理论和技术操作培训及考核,让其尽快达到本科室要求。

1.4倡导人文关怀,提倡人性化的护理管理

倡导人文关怀,可减轻护士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从而确保护理安全。管理者需充分了解护士的气质和性格特点,用人之长,调动护士积极性,发挥个人潜能,使每个护士在工作中感受到快乐,实行弹性排班,实现主管护士、高年资护师对低年资护士适时有效的技术指导及质量把关达到降低护理差错的目的。经求护士对护理工作的意见,并根据护士性格、学识、能力,邀请他们参与科室护理管理的各个环节,使护士责任心,归属感、工作积极性及意识增强。关心护士业务生活,在不违背原则的情况下,对护士合理要求尽量给予满足,共同营造一个和谐、团结、友好、轻松的工作氛围,减轻压力及负面情绪,以减少差错事故的发生。

2 效果

安全文化起到了导向、凝聚、约束、督察的作用,使各项护理安全管理措施得到了有效的落实,患者的护理安全处于有效的保护之中,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我院消化内科护理事故发生率为0,无差错发生。护理质量显著提高2010、2011年较之前均明显提高,均全面完成了护理部年初制订的护理质量管理目标值。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显著提高,护理部每季度均进行患者满意度调查,2010年、2011年每季度的满意值均超过98.5%。

3 讨论

安全理念是人们对安全活动、安全行为、安全环境、安全事物、安全原则、安全现实条件的基本态度和理念的总和。安全护理理念是指从事护理活动中人们所持的安全文化。将安全文化视为管理思路运用到消化内科病房理管理中。从增强护士安全护理理念,明确护理目标,感悟工作责任,提高识别护理风险的能力。可减少护理风险的发生,降低消化内科护理缺陷,保证消化内科病房的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卢昌懿.风险管理在老年病房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管理杂志,2007,7(2):54-55.

[2]凌碧珍.护理安全在心内科病房中的常见问题及对策探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4):334-335.

[3]阳军.消化内科病房护理安全与风险管理[C].//医学发展中护理新理论、新技术研讨会--全国急危重病护理(杭州)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09:62-63.

[4]卢大秀.消化内科老年住院病人护理安全隐患及对策[J].内蒙古中医药,2012,31(2):168.

第8篇:消化内科护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 急性消化道出血 内科护理 临床分析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常见急诊之一,尤其是急性大出血,是上消化道疾病的严重并发症[1],临床主要表现为呕血、便血以及不同程度的周围循环衰竭。如处理不当可危及生命[2]。因此,在临床治疗过程中需要进行临床观察,精心护理,提高疾病的治愈率[3]。为探讨和分析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内科护理效果,2008年10月~2010年10月收治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40例,进行积极的内科护理,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8年10月~2010年10月收治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40例,男28例,女12例;年龄23~56岁,平均43.5岁;十二指肠溃疡出血19例,胃溃疡出血10例,肝硬化致门静脉高压症8例,其他原因不明3例。就诊时主要临床表现为呕咖啡色样液15例,单纯排柏油样便12例,呕咖啡样液及排柏油样便13例。血红蛋白<60g/L 15例,60~90g/L 13例,>90g/L 12例。肝功能出现异常2例,血小板降低2例。

治疗方法和护理措施:患者入院后,通过胃镜以及上消化道造影诊断患者的病情并及时进行常规止血,对出血较多的患者及时补充血容量,测定血压,维持血压达到正常的水平。必要时,冰水洗胃,避免出血造成的血块影响检查。同时对患者进行积极的护理。

疗效判断标准:①显效:12小时内出血停止,生命体征基本稳定,不再出现呕血或黑便;②有效:24小时内出血停止,生命体征基本稳定,不再出现呕血或黑便;③无效:24小时内仍有出血,生命体征不稳定。

结 果

经精心的治疗和护理后,40例患者显效26例,有效10例,无效4例,有效率90%。

内科护理措施

⑴紧急护理措施:患者入院后应让患者保持安静,通过沟通交流,解除患者恐慌的心理,迅速建立三条静脉通道,以备补血补液使用。立即给予止血和升压药物等,保持患者呼吸道畅通。根据医嘱补血,恢复患者有效循环血量。在输血过程中正确掌握输血速度,并定时观察心率及患者肺水肿的情况。滴注速度不应过快,防止血压升高,出血不止。给患者快速吸入氧气,改善微循环。加强心肌收缩力。及时调整电解质,保持酸碱平衡,防止出现肾功能衰竭。在抢救的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患者的面色、表情、神志、胃部不适等症状,注意患者血压的变化情况,粪便的性质,呕吐物及尿量,皮肤色泽以及有无口渴、晕厥等情况。通过密切观察患者的情况,加强预见性护理。

⑵日常护理措施:日常护理过程中,应让患者卧床休息,保持平卧位,头偏向一侧,防止因呕血导致患者窒息;对于24小时后不继续出血的患者可给予少量的流质易消化饮食,待病情稳定后,定时定量进食,进食时应注意少食多餐,避免粗糙、生冷、辛辣等食物,保持皮肤及床铺清洁、干燥,及时清理呕血等。对于治疗过程中出现精神紧张的患者可给予安定,对于合并有肝病的患者应禁用巴比妥类、吩噻嗪类及吗啡等药物。

⑶心理护理措施:由于患者就诊时出现呕血症状等会出现恐惧心理,因此,在治疗过程中积极的进行心理护理。并将心理护理贯穿患者在院期间各项治疗及护理操作的始终。其中医务人员的服务态度是患者的首选,医务人员要有较好的服务态度。患者入院时因为身体的不适、接触陌生环境,易产生紧张、焦虑、恐惧等心理,只有护理人员做到主动热情地接诊患者,妥善安置好患者的床位。详细介绍病区的环境及主管医生、护士等人员配备情况,以及住院期间的有关注意事项,使其产生良好的第一印象,全面仔细地了解、评估患者病情、家庭情况和心理顾虑等,才能建立较好的护患关系,争取患者及家属的支持和配合。从各方面使患者增加安全感,增强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感,使患者能够正确对待疾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患者对治疗和护理的依从性,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⑷出院时指导:患者出院时,应加强患者出院时的指导,嘱咐患者按时服用药物,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在日常生活中避免暴饮暴食,同时自我监测疾病的进展情况,必要时,建议患者能够进行定期检查和随访。

讨 论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主要包括食道、胃、十二指肠、胰管和胆道的出血,是临床常见而严重的症状之一[4]。部分患者在就诊时出血量大,短期内即可出现急性周围循环衰竭征象,如软弱、乏力、面色苍白、心悸、出冷汗、血压下降、晕倒等休克前期症状[5]。应积极进行抢救治疗。由于急性消化道出血往往会给患者带来不同程度的紧张、恐惧心理,护理人员需要耐心解释,及时救治。消除患者顾虑,取得患者的信任,并指导患者进行积极配合治疗。医护人员从容的治疗态度,亲切的语言,认真的答疑,果断的决策,沉着、冷静、熟练的操作,往往会给患者以安全感,解除其紧张、恐惧心理,有益于良好护患关系的建立和进一步治疗的配合。

参考文献

1 诚爱亮,陈玉玲,岳馨.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体温变化的临床观察及护理[J].宁夏医学杂志,2010,6(32):578-579.

2 权英.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观察及护理体会[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0,6(23):729-730.

第9篇:消化内科护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案例式教学;消化内科;临床教学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5249(2020)14-0-02

消化内科是医院诊疗科室中患者数量较多的一类科室,且消化内科疾病多为慢性病,病情进展复杂,发病诱因多样,故患者临床护理需求同样具有多样化特征,故开展有效护理实施方案对于临床护理质量、患者病情缓解效果提升具有积极意义。受当前传统护理学临床教学模式限制影响,护理医学生在临床学习中,虽然可得到护理学基础理论知识的有效深化、完善,但临床技能难以得到有效锻炼及提升,故临床护理教学难以达到实际教学预期,且从深远层面分析,护理技能作为护士临床工作中的一项重要护理要求,对于患者病情变化的观察、缓解及护理需求的满足均具有积极意义,临床护理教学质量较低,则可增加医院岗前培训工作负担,且可在一定层面上增加各类护理问题发生风险,影响医院整体诊疗服务质量及良好形象的树立,局限明显[1-2]。故本文将以案例式教学方法及消化内科护理教学为主要研究方向,对此类教学方式在临床护理教学中的作用及影响进行分析,以期为我国高校教学中临床护理教学实施提供完善参考依据。

1传统临床护理教学模式弊端分析

1.1学生学习主动性较差传统临床护理教学中,主要采用理论教学及护理技能示范、实践教学模式开展教学,但理论性知识教学侧重较为明显,故导致护理学学生在临床学习中,仅仅是获得对书本理论知识的补充完善,实现积累,但缺乏有效实践引导,对各类理论知识进行深化,而在护理实践教学中,学生仅可通过带教教师护理示范及指导对自身护理技能不足加以调整,难以在充分临床实践基础上,实现掌握,与校内教学无明显差异,长此以往则易使学生逐渐失去学习兴趣,进入明显被动学习状态,降低临床教学效果[3-4]。

1.2临床教学内容局限明显临床教学内容局限主要体现在临床护理实践教学方面,虽然理论教学时间占比较高对于学生证件考取理论知识考核内容具有积极影响,但缺乏充足临床实践时间,也仅仅只是实现对各类理论知识的表面理解,难以通过实践加深认识,且传统护理临床教学中仅仅是针对科室常规护理技能进行教学指导,对于患者症状表现、病情进展具有复杂性特征的消化内科患者而言,无法满足其个体化及症状针对性护理需求,从而影响护理实施质量及效果[5]。

1.3临床教学效果难以满足学生发展要求目前,对于学生核心素质涵养的培养已成为我国各层级教学活动的主要开展目标,对于护理学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发展具有积极影响,而综合技能素质作为核心素质涵养培养中的重要内容,便要求护理学教学中需加强对学生各方面护理综合技能的有效培养,以满足行业未来发展需求。故在传统临床护理学教学中,忽视临床护理技能教学实施重要性,则可能对学生毕业后求职就业造成明显限制。

2案例式教学发展介绍

案例式教学是依托于“情境案例教学”所发展而来的新型教学方法,要求在小组教学模式基础上通过相应案例分析处理,灵活应用学科所学理论知识,在导师指导下进行专业案例分析后,促进学生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实现共同学习及共同提升,且在此类教学实施中对于学生学习积极性具有明显提升作用,还可实现对学生问题解决综合能力的有效改善,在市场管理、市场营销等学科方面均有显著应用效果,但在实际教学中需要依据教学重点需求合理选取案例,并需教师做好对教学进度安排的有效掌控。对于案例式教学在临床医学教学中的应用,在我国仍处于基础应用研究阶段,在临床诊疗医学教学中应用较为广泛,对于临床护理教学仍存在较大研究空白,故下文将就按历史教学在临床护理教学中应用研究结果进行分析,为此类教学方法在临床教学中的应用发展提供理论基础[6-7]。

3案例式教学在临床医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3.1消化内科住院医师中的规培应用住院医师规培教学是案例式教学在临床医学教学中的主要应用领域,在消化内科住院医师规培中主要采取以下措施实现教学。临床带教前先由带教教师依据本院消化内科规培内容撰写典型病案内容,其后依据教学要求设置课前引导内容,组织规培医生自行组队后,对病案资料分析后进行思考题解答、讨论后,选取代表准备讨论发言。临床带教期间需先由各组选派代表对思考题解答内容进行回答后,由小组成员对回答进行补充,如其他小组成员存在疑问,则需在提出问题后,由各组合作进行解答,解答内容观点阐述完毕后,则需由带教教师对病历资料及背景资料引导规培医生进行综合思考,以便启发其临床诊断综合思维,提升病患诊疗分析能力[8]。

在吴东方《CBL教学法在消化内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中指出,实验组规培医生经教学后的理论成绩为(85.13±6.93)分,操作成为(83.77±7.00)分,且教學满意度为80.0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9]。

3.2内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对于案例教学法在内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其主要在相关护理模式教学中加入应用,起到辅助教学作用,常见教学措施如下:在临床心理护理、干预护理及延续性护理模式教学中,借助案例式教学法由临床带教教师选择典型病例为课前教学引导,其后由护生自行组队,小组成员数量为3~4人为宜。临床教学前需要求护生根据自身病患接触、相关护理文献检索阅读情况对典型病例可能存在的护理问题及护理解决措施进行组内讨论分析,其后在教学实施中由各组对分析结果进行辩论阐述,阐述完毕后,需由带教教师提出问题,引导护生在小组讨论基础上独立思考,进一步完善护理解决措施,并根据教学目标设置相关课后复习导学问题,深化学习效果[10]。

在黄红艳《基于案例教学法的现代消化内科护理教学思路探讨》研究中指出,观察组护生经案例教学法临床带教后,其专科理论、技能考核及综合考试成绩较对照组均有明显提升,且观察组各维度批判性思维能力评分、护生综合能力评价及带教教师能力评价结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