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嫁接的收获与体会范文

嫁接的收获与体会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嫁接的收获与体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嫁接的收获与体会

第1篇:嫁接的收获与体会范文

1.创新的前奏——设计导语

有人很形象地形容优秀的文章开头、中间、结尾应该是“凤头”、“猪肚”、“豹尾”,言下之意,是说开头应该短小精悍,神秘动人。而语文课堂的导入也应该精心构思,巧妙设计,具有形象美、情感美、和谐美、悬念美,使教学过程引人入胜,扣人心弦,生机盎然,充盈着美的气息,让学生感受一种神圣、魅力和诗意。

所以导语是引入新课的重要环节,是一堂课的关键。如果老师能设计出一个好的导入点先声夺人,就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强烈的求知欲,从而为整节课奠定一个良好的学习前提。如上《斑羚飞渡》可以采用美国大片《垂直大限》:讲述一家三口人在攀登悬崖时突然发生意外,绳索的钉子从崖缝里崩落,随时都有可能脱落,三口人危在旦夕,为了减轻绳索上的重量,保住一对儿女的性命,父亲毅然命令儿子割断自己的绳索,把生的希望留给孩子。也可以用一段有感情的话语来感动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在上《气候的威力》时这样导入:“天有不测风去,人有旦夕福祸”。说明变幻莫测的气候有时给人带来福音,有时给人类带来灾难。自古以来,人类就是在认识、适应和利用气候中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的。那么,气候到底有多大的威力?南极的气候怎样恶劣?南极的哪些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因素?带着这些问题,今天我们来学习《气候的威力》。因此,导语的设计忽视不得,只有激发兴趣,才能使他们活跃思维,愉快地学习新知识。

2.创新的条件——营造氛围

语文教学要在课堂上发挥优势,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使他们有创造的动机和热情,应该采取多种的教学方式,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不迷信书本,不盲从教师,能独立钻研,富于创新精神,勇于探新求异,提出创造性见解。如:由于“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没有给学生留下积极思维的空间和余地,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思考的独立性,因此根据语文教材是按单元编排的特点,学习一个单元,教师可以只讲重点课文,授之以学法,其它的内容较为简单的自读课文,可由学生自讲自学。由于这是自己的事自己做,所以讲的同学全力以赴,听的同学饶有兴趣,一堂课下来,不但知识点掌握了而且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判断能力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同时使他们获得了成功的愉悦。再如:在学习《爱莲说》时,有的学生对“淤泥”却大加赞赏,认为“如果不是淤泥提供养料,哪里会有美丽的荷花?更值得称道的是,淤泥总是一声不响,从不炫耀自己的功劳,就是千百年来背了个肮脏的恶名,也无意争辨,这是多么可贵的精神啊!”还有的同学以作者对世人追求富贵的风气有不同意见,认为“富贵有什么不好,难道还要追求贫穷不成?”这些理解虽难免有些以今律古,但是对学生看出的这些新的见解是求异思维,是创新意识,实在是难能可贵,应该加以鼓励。只有这样,才能强化创造意识,消除创新的心理障碍,有效地发展和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3.创新的升华——嫁接迁移

所谓“嫁接”与迁移,词典中的解释是这样的:嫁接,把要繁殖的植物的枝或芽,接到另一种植物体上,使它们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独立生长的植株;迁移,离开原来的所在地而另换地点。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最主要是要达到举一反三、学以致用,只有把课内知识学透再加以利用到现实生活工作中,这样才是真正的学懂学会,才会创新,那该怎样进行课内知识的迁移呢?如在上完《日本平家蟹》后楞以给学生出这样一道题。文中说:“人类几千年来对动物的存亡一直在进行着精心的抉择。”你能从生活中再举出一两个由人工选择而繁盛起来的动植物的例子吗?再如在记叙文写作教学上,学生也可以进行写作题材的嫁接与迁移,我们先看看下面几幅图表:

爸爸——《我的爸爸》(家庭生活)

李老师——《恩师难忘》(学校生活)

《我忘不了他》

清洁工——《我最尊敬的一个人》(社会生活)

张明——《我的同桌》(学校生活)

友谊——《我的好朋友》(学校生活)

亲情——《母爱》(家庭生活)

收获》成功——《记一次拔河比赛》、《第一次炒菜》(家庭、学校生活)

人生的体会——《走进敬老院》(社会生活)

第一幅图表中学生一般都训练过写父母的、写老师和同学的题材,对于《我忘不了他》这个题目还是训练的不多,有了“嫁接”思想,学生就能够在审题过程中将难转化成易,将不常见转化成常见。于是,《我忘不了她》也就跟《我的爸爸》《我的同桌》等“嫁接”起来了,写爸爸与同桌还不胸有成竹,信手拈来。同样的在第二幅图表中《收获》是一个抽象的命题,很多学生看到题目后无从动笔,但我们把思维打开,生活中主要是收获亲情、友情、成功、人生的一些体验与感悟等等。这样一来,抽象的命题形象化了,《收获》也就很好的与《我的好朋友》、《母爱》、《第一次炒菜》、《走进敬老院》完成了思维上的“嫁接”与“迁移”。

4.创新的终乐章——巧设板书

第2篇:嫁接的收获与体会范文

解萌

2014年7月结束了研究生学习,我步入了工作岗位,成为了实验一小的一名教师。主要执教科学课程,同时也参与校本课程的建设。学校为青年教师搭设了成长的平台,鼓励青年教师大胆创新。结合学校的办学理念“生活教人,文化育人”,加之校园内的文化资源——青青菜园,我向校领导大胆建议开设有关种植的校本课程,并将实施方案与学校沟通,得到了校领导的肯定与支持,于是种植课程被纳入到了学校参与的北京市中小学课程创新实验“遨游计划项目”中。虽说初生牛犊不怕虎,但实施过程却充满了挑战,回顾过去一个多学期的“种植”时光,“痛”并“快乐”着。

一、播种篇——在实践中解读不同学段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

学校按照自愿报名走班制的方式“招收”学生,并按两个学段,即中学段(三四年级)与高学段(五六年级)来实施校本课程。种植课程的性质决定了活动的实施要以小队为单位开展,这就涉及分组结队的问题,考虑到这是一个新组建的学习共同体,同学之间并不了解,我本着自愿结队的大原则,制定了两点要求:其一,组建的小队成员中要涉及到五六两个年级的学生;其二,组建的小队成员中既要有男生也要有女生。虽说只是两点要求,但却花了我不少的心思。首先,年级不同学生的认知特点必然不同,这是作为师范生的我们在学习教育心理学中的必修内容,因此小队内不同年级的学生之间存在的认知差异可以作为相互学习与借鉴的资源,类似“大手拉小手的结对子”;另外,男女生在性格和处事方面存在明显差异,这些差异也可以作为一种教育资源来利用。比如女生做事比较细心,而男生大多敢想敢于,利用这种差异相互影响,在活动中学会欣赏异性同学的优秀品质对于他们来说同样也是一种收获。

掌握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前提与保障,这是每一名教育工作者备课的前提。但理论只是我们了解学生的拐杖,实践才是解读学生真实情况的载体。种植课程的开展奏响了我解读不同学段学生认知特点的序曲,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表现我及时调整了教学进度与策略,确保课程实施的有效性。

二、耕作篇——融学科课程充盈教学的内容

考虑到校本课程内容的取材源于生活这一初衷,规划种植的内容为常见的蔬菜,包括菠菜、油菜和樱桃萝卜。除了让学生参与田间地头的种植活动、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外,我还安排了一项例行活动——撰写植物观察记录,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在记录中感受植物的成长与生命的可贵。观察记录对于高学段的学生来说似乎问题不大,主要问题是如何将所观察到的信息以更加真实的手段展现出来,虽说是图文并茂,但真正做到又岂非易事。这是一种习惯的培养,每次活动我都安排学生耐下心来认真观察,并做到及时指导。利用大量时间进行记录单的展示与评价,充分发挥优秀“作品”的教育资源。一个月下来,每名学生都有了明显的进步,而这种进步使他们更加趋于优秀。

种植活动中我有意识地将有关科学课程中的知识进行温习或扩展,将书本上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体会到知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如植物的叶,学生在科学课巾学习了子叶与真叶,在观察植物时,安排“眼力大比拼”,请学生亲自观察自己种植的实物,指出哪片是真叶,哪片是子叶。又如科学课中只认识了叶片的结构,在种植课程的理论部分,我适时引入了认识叶片的叶形与叶缘,丰富了学生对于各种各样的叶的了解。学生通过认识色彩斑斓的叶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魅力,我顺势安排学生进行树叶贴画的制作,而这又与美术课程息息相关,色彩的搭配、构图的排版等,给学生搭建了一个创造与展示的平台。不仅如此,学生将自己在种植实践中的体验与感受作为素材运用到了语文作文的写作中,使作文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因为文字中满载着他们的真情实感。而我也及时调整了方案,增加了种植日志活动,希望学生能将每日的感受记录下来,点滴间丰富对生命的尊重。

三、收获篇——知行合一感受成长

第3篇:嫁接的收获与体会范文

关键词:校农合作;技术服务;实践教学;科学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8.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6-0041-03

农村职教中心办学的重要职能之一是:“服务当地三农,支撑区域经济发展。”随着农村产业化进程的加快,逐步形成了“种植、养殖、加工、销售”一条龙的产业链条,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的引入,实现了农业的蓬勃发展。新兴农村产业结构与贫乏的专业技术之间的矛盾,严重制约了农村产业的发展,缓解这一矛盾的重任,历史性地落在农村职教中心的身上。二十几年的专业课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体会到农村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要依托当地产业、服务当地产业、引领当地产业,做到产教结合,才能体现农类专业办学优势,彰显农类专业的生机与活力。

一、农村产业发展与农类专业课教学改革的关系

“农村产业”和“农类专业课教学”本是两个不同的行当,却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要求农村职业教育农类专业必须进行改革,这样才能培养出与农业产业相适应的专业技能人才。一方面,农村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农业技术人才,农村产业的多样化、集约化经营加快了农类专业课改革的步伐;另一方面,通过专业课教学改革可以培养出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管理的高素质人才,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提供技术支撑,并推动农村产业向现代化方向发展。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互相依赖、互相促进。

(一)农类专业课教学改革支撑了区域农村产业的科学发展

农类专业课教学在引领农村产业发展上的重要作用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为农业产业发展指引方向。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村种植新技术不断改进,种植新品种不断推广,“嫁接”“保护地栽培”“无土栽培”“生态农业”“绿色栽培”等新的种植专业术语让传统的农民无所适从,种了几辈子的地,突然间啥都不懂了;“津研系列”“泰丰园系列”的黄瓜品种,“辽椒系列”“长甜系列”的甜椒品种,“L401”“L402”“以色列”“金棚系列”的番茄品种等成百上千的新品种摆在农民面前,他们无从选择。哪个品种更适合自己的土地,哪个品种高产抗病,更适合区域栽培,他们满眼迷茫。作为农村职教中心的专业课教师,需要了解地域农业特点,引领先进的农业技术,为地域农业发展指明方向,为当地农村量身打造一套科学的农业发展方案,这是农类专业教师的义不容辞的责任。

2.为农业发展提供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科学是第一生产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同样离不开人才的支撑。由于历史的原因,农业生产者绝大多数都是文化层次低的农民,在过去他们凭靠勤劳和智慧推动着中国农业的缓慢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村产业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历史的生产方式和生产中积淀的经验,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他们需要新知识、新技能的引领;传统的生产个体,难以抵御市场竞争的风险,自身专业技能的缺乏,使他们在现代农业生产中常常力不从心,他们迫切需要系统的专业技能培训来提升自身的素质,需要规范、及时、科学的专业技术服务来助推农村产业的发展。县级职教中心的地理优势、技术优势为区域产业发展提供可能。

3.为农业产业发展培养技能人才。从农业产业的整体来看,传统农业面临重大挑战,诸如:种植手段现代化,品种选择科学化,生产加工规范化等。这些问题不能及时妥善解决,必将影响农村产业的良性发展,而这些问题不是传统农民通过短时间的培训所能领悟和解决的。这需要大量的懂技术、有思想、肯吃苦的专业人才投身农村产业发展,通过他们的传、帮、带来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县级职教中心的学生大都来自农村,出于对家乡的热爱,对故土的情感,这些孩子学到技术后投身农村产业的可能性最大,所以说职教中心为农村培养专业技术人才较其他学校更为可能。

(二)农村产业发展奠定了农类专业课教学改革的基础

农村产业的发展推动了农类专业课教学改革,突出作用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农村产业的发展为农类专业课教学改革奠定了广泛的基础。受传统思想的舒服和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普遍认为从事农村产业的人地位卑微,所以希望走出农村到城里去生活,只有这样才算实现了自身的价值,因而农村的家长反对孩子学习农业技术。农村产业不需要文化和技术的观念在人们的心中根深蒂固,人们不愿意学习农类专业技术。随着农村产业化进程的加快和农业科学技术的普及,严峻的现实在向传统意识做着无情的挑战:诸如都同时种黄瓜,传统的做法是春育苗、夏栽植、秋收获;新的栽培技术是在温室内育苗、移栽,嫁接立体式栽培、无土栽培等,这些栽培技术蔬菜不但高产抗病、效益也是可观的。但这些技术农民不懂,这时他们迫切需要掌握新技术,他们就会主观地、自发地去认可农业专业技术的重要性。新的专业技术在农村的普及一定程度上是一种对老百姓的思想意识形态的教育,这使他们自觉地、主动地接受农业技术教育,也使农类专业课教学改革成为可能。

2.农村产业的发展为农类专业课教学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实训条件。农业技术教育需要充分的实践做支撑,而中国现在的职业学校,尤其是农村职教中心,学校现有的实际操作条件难以满足专业课实践的需要,尤其是蔬菜专业。由于房地产业的兴起,学校很难再拥有一块成规模的试验田让学生在学理论的同时也能亲自实践操作。正是农村产业的发展,才使农民对专业技术有了迫切的需求,使得农类专业课实践教学和农村产业互相“牵手”成为可能。诸如:在讲授蔬菜病虫害防治时,就可以把学生带到附近农民的蔬菜温室大棚,进行现场诊病、现场治病。这就学校而言收获的是良好的教学效果,就学生而言学会一种或几种病虫害防治技术,就菜农而言他们获取的是免费的技术服务。再如:讲黄瓜嫁接时,我们可以到农村温室大棚和菜农一起进行嫁接,让学生在生产中掌握技术,在和农民一起劳动中推广技术。劳动中学生不仅品味到学会一门技术的快乐和价值,从而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还能及时把我们所教的专业知识转化成了生产力。可以说农村产业科技化发展为农村职教中心修建提供了一个更广泛、更经济的实训基地。

3.农村产业的发展推动了农类专业课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农村产业逐步呈现“科技主导、技术支撑”的态势,农村生产和生活中出现的许多实际问题,成了专业课教学改革的崭新课题。因为温室大棚的大面积修建,逼迫我们尝试温室大棚蔬菜栽培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随着农产品深加工对原材料需求量的增加,就需要农村科技工作者尝试推广更高产的新品种和研究增加单位面积产量的新技术。正是农业生产中出现的这些新问题,给我们农类专业课教学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也给教学改革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可以说农村产业科技化进程推动着农类专业课教学改革。

二、农类专业课教学改革与区域农业相融合应该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一)情感障碍与专业课教学改革的关系

现在的学生大都对农村劳动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怕脏、怕累、怕没面子;农民对职教中心的学生存在偏见,好逸恶劳、没有能力;专业课教师在进行改革过程中,首先要对学生进行深入的思想教育、规范的技术教育、系统的纪律教育,让他们从心里树立责任意识、荣誉意识,切实把实践教学活动当作职教学生服务当地农民的神圣使命,重塑自己的良好社会形象,做到积极主动,自觉实践。在实践内容的设计上,尽可能从最简单的做起,保证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能够做好,确保农民满意,从而逐渐取得农民对我们的信任,消除农民的疑虑,支持我们的课堂教学实践改革。只有学生有热情、农民肯欢迎,专业课的教学改革才能顺利进行。

(二)专业课设计与农业发展的关系

农类专业课教学改革不能单纯的增加实践课的课时数量,而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结合当地农业发展的实际设计专业课的内容,农民需要什么技术我们就讲什么,农民什么时候需要我们就什么时候满足。这样就增加了专业课教学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农村职业教育要培养实用人才,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专业课内容设计是关键。原来很多的专业课教学内容已经与现代农业发展不相符或者在当地农业生产中没有实际作用,不能适应当地农业生产的需要。在农类教学改革中,我们要结合当地农业产业发展的实际编排校本教材,并及时补充新的蔬菜栽培技术、引进新的优良品种,使教学更具针对性,科学地将农业类专业课程按实际需要,设置科技含量高的现代种植技术、现代养殖技术和农村家庭经营三个综合性专业课程群。做到在学校所学的到家里就能用得上,课堂上所讲的到农村就能实践,这种与当地农业发展高度吻合的专业课教学,学生才能喜欢、农民才受欢迎,社会才会认可,农类专业教学才会有生命力。

(三)教学模式改革与学生专业技能提高的关系

在教学模式上,专业课教学要坚持走实践教学的思路,把理论教学和生产实践充分结合,这种结合的最有效切入点就是“校户合作”。我们在专业教学改革中要选择一些有规模、有基础、有认识的农户签订长期的实训协议,形成相对稳定的实训基地。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专业教学项目,到农户家中边学技术边实践,边实践边培养职业感情,这样就能实现教学中提高专业技能的目的,职业教育的真正魅力就会在实践中得以实现。

(四)学生专业实践与区域生产规律的关系

蔬菜专业课教学实践主要在田间、温室、大棚中进行,受时间季节的影响较大。加之辽西地区十年九旱的实际。因此要让学生学到真正的实用技术,必须根据地域生产规律,对教学计划进行调整,抓住各种蔬菜栽培季节,充分利用广大农村的生产现场进行专业教学实习和生产实习。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把理论知识和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开拓学生视野,丰富教学内容。

第4篇:嫁接的收获与体会范文

突出科协的政治属性,把学习贯彻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精神贯穿培训全过程根据和田地委、行署下发的《和田地区2012年开展农村科普培训活动安排意见》,各县市、乡镇把维护稳定,宣传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地委扩大会议精神及民生建设方面的富民政策列入“科技之冬”科普培训的重要内容;把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及维护稳定、维护民族团结的教育内容贯穿于科普培训的全过程;以现代文化为引领,倡导文明、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请党校的老师或乡镇领导利用农牧民集中培训的时机进行宣讲,让广大群众明白“团结稳定是福,分裂动乱是祸”的道理。

同时,和田地区科协积极组建“双语宣讲团”,深入学校、农村、牧区开展宣讲活动,把“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主题教育活动引向深入。宣讲团成员艾尼・卡斯木同志结合和田地区维稳和中学生科技教育工作实际,通过大量的事例,用生动形象语言深度解读了2010年中央新疆工作会议、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精神,深刻剖析了维护社会稳定与发展内在关系,以及开展青少年科学技术教育和普及的重要性。通过宣讲,进一步激发了广大农牧民、师生“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坚定了他们维护社会稳定的信心,起到了凝心聚力的作用。

问需于民、创新培训方式,让“科技之冬”培训硕果结在大地上本届“科技之冬”活动开展以来,各县市认真总结以往的经验,根据不同培训对象、不同区域、不同种养殖技术需求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灵活把握,从农民的实际需求出发,针对不同对象和农民自身科技素质的不同,因地制宜的安排培训内容和方式,改变过去“填鸭式”、“灌输式”的培训方式,采取“需求式”、“问答式”、“滚动式”培训并加大现场培训的力度。培训内容涉及设施农业、特色种植、林果、畜牧、纺织、建筑、农牧民外出务工技能培训、计算机操作、预防疾病、沼气安全使用技术、“双语”以及法律法规等实用知识。同时,突出了实践性,重点加强了核桃、红枣、石榴等果园管理方法、嫁接、修剪为重点内容的实践现场操作培训,效果明显。

和田县、洛浦县提出“科技之冬”活动要按农民的意愿办培训,在制定培训计划之前,先与乡镇和农牧民对接,培训对象需要什么内容的培训我们就搞什么内容的培训,既有针对性地采取“需求式”培训,因此和田县结合“党建带科协建设”试点方案,普遍开展了提高核桃品质的培训,同时,在三个核桃生产大乡镇,建立了科学管理核桃示范点,通过户带村、村连乡、乡促县的模式,坚持在整形修剪、嫁接改良、科学施肥上下功夫,重点做好杜绝提前采摘、规范核桃清洗“两项工作”,为确保核桃产业优势、品牌优势和农民增收打好基础。为强化培训机制、提升培训效果,和田县还将全县涉农单位的培训工作和培训经费全部归口到县科协统一统筹协调,形成了培训工作大协作、培训资源大整合、培训效果大强化的局面。

和田市采取“问卷式”培训。培训中向农民发放问卷表,了解农民对培训内容的意见和要求,根据多数农民的需求改进课程和现场培训内容,同时实行责任制,将农民的实际收获和培训效果同授课老师的利益相挂勾,使培训真正起到促农增收的目的。

墨玉县、策勒县采取 “多面手”的培训模式,使每个农牧民家庭保证掌握一到二门技术,扩大就业和增收致富渠道,由于通过科技致富的人越来越多,现在主动参加培训的人也越来越多。墨玉县富民安居培训中心的负责人告诉我们,主动自觉学习职业技能是当前农民一大特点,以前个别地方开展培训都是先与各乡各村打好招呼,由乡村干部出面组织农民参加,多少带有行政命令的成分。如今不同了,只要听说开培训课,农民就像是过年过节一样,早早来到培训点,没等开讲,有的农民学员就拿着砖头摆弄起来。

民丰县为实施好“户户畜禽养殖工程”促农增收,推出 “滚动式培训”模式。县委书记沈毅同志亲自指导培训工作,并提出要把“户户畜禽养殖工程”做大做强,依靠一年一户一人一技是不够的,凡是能从事生产经营的人都要参加培训,一次培训解决不了问题就实行“滚动式培训”,直到农牧民掌握养殖技能为止。由于民丰县的培训采取高位推动,培训的质量和数量明显提升,效果显著。目前尼雅黑鸡的养殖户已达6 342户21 738人。如今,和田羊和尼雅黑鸡已成为民丰县农牧民增收致富的一把“金钥匙”。

典型示范 ,发挥农村科普带头人、农民技术员、科技示范户带头引领作用通过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四级联动,使和田地区形成了一批辐射性很强的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和农村科普带头人,他们在培训中起到了典型引路和示范作用。

在皮山县设施农业科技示范园里,全国科普惠农带头人――訾桂信,正在为基层农技人员、农民技术员、科技示范户介绍自己从事设施农业标准化生产的经验和体会。这些乡土人才经过培训后,将很快深入到田间地头、蔬菜大棚中为农民现身说法。皮山县在“科技之冬”培训和“科技进村入户” 活动中非常注重典型示范和发挥基层科技队伍的作用,正是这三只“永久牌”乡土人才为农民进行产前、产中、产后跟踪式服务,才使农民走上了富裕之路。

于田县科克亚乡是个典型的“设施农业乡”,这个称号与与起初十几户汉族菜农示范种植和引领是分不开的。两年前,当地的汉族菜农选用新品种,并采取设施农业标准化生产模式,一季下来棚均纯收入达万元以上,这让周边的维吾尔族菜农看到了种植设施农业显著的经济效益,纷纷加入到设施农业标准化生产行列中,学习汉族菜农种植和经营管理经验。在这些汉族菜农的示范带动下,目前该乡已建成设施农业蔬菜大棚500余座。种植户阿不都热合提苏来曼高兴地说:“今年我们在乡里的统一技术要求下,全部采用了统一的品种,在技术人员的统一指导下,采取标准化管理,今年一个大棚的收入是去年的好几倍呢,等到这茬蔬菜在春节前上市又能卖个好价钱。”

第5篇:嫁接的收获与体会范文

一、认识学生

我们学校的大部分同学,学习基础差,行为习惯不好。很多家长对自己孩子身上的毛病或视而不见、或横加指责、或束手无策,这使很多学生心中无目标,学习不努力。这项艰难的任务就落在我们教师身上,特别是班主任责任更重大。诚然,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一些不可思议的问题的确很多,但我还是下决心动脑筋琢磨、揣摩,思考如何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不气馁、不放弃,注重教育的连续性,追踪问题发生的原因,与家长取得了更多的沟通。对问题严重的学生对症下药、活血化淤,千方百计地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断在亲密地接触中了解学生的内心变化,适时矫正他们的心理问题和行为规范。

二、赏识学生

任何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赏识,以此来确认自身的价值,尤其是正在成长的青少年。正如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所说:“人内心深处最强烈的愿望是能被人欣赏”。因此,哪怕是表面再不在乎的学生,都会对赏识具有强烈的渴望。赏识教育需要我们具有坚定不移的爱心。爱是心灵的倾诉与聆听,爱是目光的注视与承递,爱是温暖的问候与关怀,爱是发生心底的奉献与付出。当教师心中有爱,眼中有爱,就能为迷失方向的学生点起一盏心灵的火把,他们便能够爬出心灵的沼泽,重拾勇气和信心,扬起理想的风帆。

赏识教育需要我们具备阔大的胸怀,客观而理性地对待学生的优点和缺点。德国教育学家第多斯惠说过,教育艺术的全部真缔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让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自信的微笑。我们可以适度地放大学生的优点,让这些优点散发的光芒照亮学生的心灵。同时教会学生“认识你自己”,引导他们直面自身的缺点,帮助后进生切勿急于求成,对暂时后进的学生要注意尊重和爱护他们,要苦口婆心、循循善诱,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既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又达到教育目的,不仅要指出他们的不足,更重要的是寻找和发现他们的闪光点,鼓励其进步,并凭借坚定的意志进行渐进式的改良。

教育人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其实,欣赏别人也是一种境界和美德,是一种给予,是一种快乐,是一盏明灯,不仅照亮别人,也照亮自己。培根说得好:“欣赏者心中有朝霞、露珠和常年盛开的花朵;漠视者冰洁心城,四海枯竭,丛山荒芜。”因此,工作中不应吝惜自己的真诚赞美,只要我们对学生多一些欣赏,多一些激励,收获的定是满园芬芳。

三、宽容学生

作为班主任我认为学生不是统一的模具,教育方式也不能拘泥于统一的模式。面对不同智力、不同能力层次、不同家庭背景、不同情绪体验的学生,要有一颗仁厚包容的心,包容下他们所有的优点和缺点,才有可能从不同角度挖掘到学生的闪光点,才能欣赏到不同学生不同的美,才会不用同一模子来套人,才有可能对不同的学生赋予不同的价值,才有可能教出不同特色、个人出色的学生。由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需要有一个过程,正如白居易有诗云:“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才须待七年期。”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必须要有耐心,善于等待,允许学生出现反复,坚信每个学生经过教育和自身的努力都可以取得进步。当然,宽容不得姑息放纵,也绝非不讲原则,对于心理素质、思想素质尚未成熟的学生,教师多给他们一些微笑,少一些严厉:多一些宽容,少一些指责;多一些尊重,少一些约束,他们就会多一点自尊,多一点自信,送给他们对未来一个美好的希望与可以实现的理想。

总之,认识学生、赏识学生、宽容学生是我在多年班主任工作中认识的一点体会。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不断地积累经验,在学生的心头播撒激励、嫁接信心、呵护自尊,学会从学生的视野看问题,还给学生一个教育上的公平。

第6篇:嫁接的收获与体会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语文;高效课堂;学生主体;教学情境;合作;探究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实施,课堂教学的效果与效益成为了教师与家长关注的焦点,成为了新课程改革实施的主战场。高效课堂,是课堂教学的最高标准,是对有效课堂的一种升级,是对新课程改革的一种肯定与延续。构建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高效课堂,就需要教师在有效课堂教学的基础上进行拓展与创新,就要需要教师以新课程改革后的新版教材为基准,就要以新课程改革中倡导的教学方式为主导,就需要教师以学生主体的差异化需求为前提,就需要教师对课堂教学功能、结构、内容、实施方式、评价标准等等一系列内容的管理与策划,进而以更加科学、全面的、可行的教学策略实现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新发展。

一、以生为本,因材施教,教学相长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学的核心是知识,教学的重点仍旧知识,教师站在讲台上讲述的是知识,教学的目标仍旧是知识的掌握。这种完全以知识为主体的落后教学模式将学生的发展置于一旁,令学生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与禁锢。新课程的全面推行,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与地位进行了彻底性的翻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取代了单一的知识传授。在高中语文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确立以生为教学本位的正确观念,要立足于学生主体本位化的需求与发展,要以适宜学生发展的高效型策略推进高中语文教学的新发展。构建高效的高中语文教学课堂,需要教师充分关注每位学生的主体发展状况,要将学生主体的发展作为课堂教学的立足点与归宿,需要教师在学生整体与学生个体之间进行整体总结和差异分析,需要教师依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而采取相应性的、可行性的教学策略,以此实现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与学的因材施教、教学相长、有的放矢,以此实现每个学生主体的最佳最优发展。

二、创设情境,寓理于境,升华情感

情境,通俗的来讲就是场景、语境,是激感的一种形式。情境具体变现为一定的形象性、生动性与现实性等等,能够极大程度的渲染课堂教学的情感氛围,激起学生主体的参与体验。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是对情境作用的一种肯定,是对情境启发结果的一种强调。情境教学,是课堂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是构建高效课堂不可缺少的根本要素,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是达成高效课堂教学的必要前提。在高中语文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将创设情境作为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必然工作,要注重教学情境与生活世界之间的必然联系,要以生活中的鲜活素材为源泉为生闷的课堂教学活动注入活力,要将生活与语文知识进行完美的嫁接,在嫁接的结果中激发学生的充分挖掘和探究体验。教师要注重语文知识的内在特性,要深挖语文教材中的知识重点,要将重点性的语文知识寓于一个能够展现生活性意义和价值的情境中进行具体阐述和具体解释,让学生在感性的情感空间中获得语文知识的理性认知,让学生在形象的情境中获得语文知识的抽象性思考,让学生能够从本质上真正获得和掌握语文知识的本质内涵。例如,在高中语文的《荷塘月色》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这样的生动情境:同学们,相信大家都有听过凤凰传奇歌手的那首《荷塘月色》,但是你们之中有谁真正的见过荷花呢?有见识过月光洒落在荷花上面的优美场景么?等等,以贴切学生生活的形象性问题进行课文教学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中找到情感的归宿点,让学生在情境的支配下能够快速进入语文课文的阅读与理解,让学生的学习情感至此变得细腻。

三、注重合作,提倡探究,共同发展

课堂教学是一个整体性的活动,教师和学生的单一是无法达成和促进教学发展的。新课程改革中的核心理念强调的是学生主体的探究,强调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以合作的方式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探究欲望,以合作的方式实现学生之间的共同发展,以此达成课堂教学的高效化模式。在高中语文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将传统一人堂的教学模式改进为师生、生生联合互动的行为,让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在彼此理解、信任、支持的基础上进行语文学习目标的共同追求,让学生在合作与竞争中达成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激发。在合作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明确自身的教学角色,要将自身定位为合作教学的组织者与促进者,要处理好学生之间的合作关系、对抗关系与促进关系,要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进行适时的点拨和评价,要以鼓励性的语言强化学生主动探究语文知识的动机,要以肯定性的行为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态度,让高中语文知识的学习变得乐趣无限。例如,在高中语文《致橡树》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课文内容为学生搭建这样的合作学习平台:同学们,这篇文章的题目是《致橡树》,而实际的内容却是借助橡树来表达作者的一种情感。下面请同学们自行阅读和体会文章,然后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对以下问题进行探讨:请你们告诉我这篇文章主要表达的是作者那个方面的情感?橡树在文章中充当的是一种什么角色呢?等等,以此种方式进行语文课文的教与学,能够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找到课文学习的主要目的,能够让学生在互帮互助中获得意外的成长与收获。总之,新课程的不断深化改革,令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形势越来越明朗。作为高中语文教师,要掌握好教学的分寸,要把握好教学的角度,要确定好教学的中心,要以可圈可点的创新策略实现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效益及效果的最大化、最优化。

参考文献:

第7篇:嫁接的收获与体会范文

我是一名教师也是一名母亲,学生是孩子,是母亲的孩子,也是老师的孩子。自己对到学生就要像母亲对待孩子那样,给他们以伟大的母爱,在我几十年的教育教学及做校长的工作中我总结出:爱才是最好的教育,我用爱温暖了很多学生,教育了很多学生,使他们在今天都成为社会各条战线上的有用人才。我在做班主任时有个孩子叫王一,来达到的第二天,我发现这个孩子的表现与其他孩子不同,不爱说话,不和同学一起玩,下课也不出去,情绪特别低落,一连几天都是这样,看到这种情况后我心里很难受,该怎样打开孩子的心结呢?我试着多接触他,上课多提问他,课后多看他的作业和练习,故意和他多说话,有时会避开其他学生和他说说以前学校的情况,这样和他接触多了,他也觉得老师很可亲了,我再进一步了解他的家庭状况,原来他是单亲家庭,父亲在市里做生意,几天回家一次,在家里,身边没有父母,自小又不在爸爸身边长大,觉得身边没有亲人,在学校同学老师又不太熟悉,更主要的是,不喜欢这里的环境,桌子破、椅子破,取暖是火炉,特别是去厕所,所以每一天心里特别难过。听到这些我觉得这个孩子很可怜,如果母亲在身边,他心里会这样苦吗?不会的,当时我就下决心作为一个老师,我要以母亲的爱来温暖这个可怜的孩子,首先我号召班级所有的小朋友多和他一起玩,甚至我也和他们一起活动,我们一起跳绳,一起玩击鼓传花,看到活动中有老师,他也有了兴趣,渐渐地,他能和孩子们打成一片了,也爱说话了,我趁热打铁,进一步和他多聊,说到他原来的学校,环境优美,教学楼高大,卫生间的舒适方便,他很开心。接着说道我们农村的孩子,父母种地,条件很差,校舍土坯房,冬天很冷,厕所在室外,很不方便,可是他们每天不也同样生活得很幸福很快乐吗?老师不也是这样生活的吗?我又语重心长的说,幸福与否只在于一个人的心情,自己在生活中没有更高的要求,能吃苦,你就觉得自己无法生活,那你就会很苦,你是一个男子汉,应不怕困难,战胜困难,就会和咱班同学一样,会觉得很幸福,老师相信你能强迫自己战胜困难,让自己快乐起来,他想了想,便爽快的答应了,并且我们击掌互勉。我借一天下雪的机会把他带回我家,给他做了好吃的,饭后,我故意让我儿子洗碗扫地,他看到后很诧异,我把他和我儿子搂在怀里,我告诉他,我儿子在家经常做家务,男子汉要学会自立自强,无论身处什么环境都要勇敢的面对,快乐的生活。让不在身边的家人放心。从此,我看见他的心情好多了,做回了一个正常的孩子。

今年春节,王一同学来我家看我,给了我一个紧紧的拥抱,一句话也不说,眼泪在眼眶中含着,我泪流满面,不知是为什么,一切尽在不言中。

友爱,在我教学生涯中,我从来都是把学生当做朋友看待,每一次听到学生的问好:“老师好!”我都会回复一句“小朋友好!”多数小朋友听到后都会回头朝我一笑,从这一幕我看到了孩子受到老师尊重的愉悦心情,把学生当成我真正的好朋友,学生才把你的当成好朋友,才能和你无话不说,才会对你产生信任感,期望感,才能向老师敞开内心世界,你对他才可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寓理于情,情理结合,才会产生动情效应,从而才会收到较好的德育效果。

通过工作的实践,我体会到师爱是一种深沉的爱,是把崇高的信念和责任感联系起来,融合了理解、热爱、尊重和期待的深层次的情感,可以这样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不是有这样一句话吗?“假如你厌恶学生,那么当你开始工作时,便已经结束了。”可见师爱对于教育的重要性,它如一道要嫁接于师生的情感世界。我们面对的小学儿童,他们对老师又一种敬畏的心里,孩子对老师尊,孩子对老师的畏,需要老师用自己的慈祥去注解,把这种畏转化成喜欢和喜爱。这就需要老师对孩子关怀亲近,哪怕只是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句话足以让孩子的心潮泛起涟漪。记得小时候上体育课,进行100米跑检测,我的成绩最好,满头大汗,老师拿出他洁白的手帕给我擦汗,帮我重新编好跑散了的小辫子,我当时乐坏了,本来我特别怕老师,可那一刻我感到老师太可亲了,一回到家马上和妈妈说了:“今天,体育课老师给我擦汗,给我编辫子。”在今天看来这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动作,当时却给我一个星期的兴奋和愉悦,至今我记忆犹新。

第8篇:嫁接的收获与体会范文

论文摘要:阐明了课堂教育是学生活动的主战场,而课外教育则是对课堂教育的有益补充,两者的有机结合是现代教育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1课堂教育是学生活动的主战场

课堂教育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主渠道,其过程是一个由师生双向活动构成的动态过程。学生因其各自的知识经验、情感色彩、个性特征等的不同,在教学中的表现千差万别。即使教师课前经过精心设计,胸有成竹,在授课过程中也会有临场变化。有时学生在课堂上的意外之举,突发之事,往往使教学计划受阻,课堂气氛陡变,使教师难以应对。尤其在信息化程度日益提高、学生思想目益活跃的今天,课堂教学往往会险象环生,这就需要教师从容应对、巧妙调度、化险为夷。在课堂教育中,若想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必须要从^下几个方面着手。

(1)借题发挥、巧妙嫁接。在课堂教育巾,应把一些难懂或较抽象的内容进行嫁接,使其与日常生活中可见、可感的事物联系起来,便于学生理解。例如,某位老师在讲解“扑朔迷离”这个成语时,他发现有的同学打瞌睡,便问他这个词的意思.他紧张地站起来望着老师,推了推眼镜说:“看不清楚”。在座的同学都以为老师要发怒了,只见老师微笑着点头示意他坐下,说:“哈,还真说对了,是有不清楚的意思,但是人在什么情况下会不清楚呢?”这时同学们顿时困意全无,积极要求发言。这位老师利用他的智慧扭转了局面,稳定了学生的情绪。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课堂上所有的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

(2)避实就虚、巧加点拨。今天的课堂教育要求发散性思维,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越怪越好,有时这些问题可能会与教材无关或者看起来没有意义,但作为教师不能一概否定,可以缓冲一下,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如学生在上《向同志学习》这节课时,向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他认为既然是战士,身上肯定有子弹、手榴弹之类的东西,但被烈火烧死时为什么没有爆炸?听到这个问题,老师让大家下去认真思考后再来回答。后来他告诉学生这是因为精通物理化学方面的知识或生活经验极其丰富,所以当时急中生智采取了一些办法。这样,使学生在得到答案的同时又充分锻炼了动脑能力。

(3)前后勾连、借机解围。有些学生知识不够丰富,心理素质较差,回答问题时常常不得要领,有时甚至答非所问。牵强附会。此时,教师要保持冷静的头脑,沉着应对,避免慌乱,注意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因为这类学生往往心理脆弱,若处理不当则会使其丧失信心,影响今后的学习。

(4)引用名言、化鳃矛盾。对于教材中的一些特殊问题,有时引用一些名言佳句,往往能活跃气氛,使学生更好地记忆、理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5)自我解嘲、幽默风趣。如果教师在讲台上的言语、衣着或笔误不慎成为“笑柄”,有经验的教师则能坦然面对,用幽默的言语自我解嘲、摆脱窘境,并给学生意外的收获。例如,一位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出现笔误,被众多同学当场指出,老师笑着说:“我想看你们掌握了没有,考验一下你们。我老了,老有笔误、口误。你们要善于发现呀!”就这样,老师不仅化解了自己的尴尬,也无形中告诉自己的学生要善于发现错误,还要敢于向别人指出,这样老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教会学生如何处理类似的问题。

(6)实事求是、以诚动人。有不少学生视野开阔、思维敏捷、知识面广,会不时提出一些尖锐的问题“难为”老师。作为教师应实事求是地处理学生的“发难”,既不能不懂装懂、瞎编乱造、蒙蔽学生,也不能压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求知欲望。诚如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言:“教育技巧的必要特征之一就是随机应变,有了这种品质,教师才能避免刻板,才能估量此时此地的情况和特点,从而找到适当的手段。

2课外教育是课堂教育的有益补充

课堂教育是在专业培养计划和教学计划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开展学科知识学习、基本技能培训而进行的教学活动,主要是让学生掌握事实性的知识和思维方法,强调知识结构的系统性与连续性。而课外教育则是对课堂教育(包括基础理论和实践教学等)的拓展。它不受教学计划的束缚,灵活多样。课外教育是以强化素质、张扬个性、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的,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利用课余时间自愿参与课外教育活动,自主完成教育任务的教育。

2.1课外教育的特征

(1)多样性、灵活性。课外教育的平台具有多样性、灵活性的特征。课外教育活动的内容可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可以在学校、社会、家庭等不同的教育场所进行,活动方式也可以由学习者灵活安排。这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课外教育环境,可使学生的个性与能力得到综合发展。课外活动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可以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而不受任何压力、任何范围的限制。

(2)主体性、自主性。主体性和自主性是课外教育的本质属性。学生既是活动的参与者,又是活动的组织者,而教师则是活动的指导者。教师可以是课外活动的倡导者或指导者,而学生则是活动的主体,在括动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活动项目,自行选择方法和手段,自主完成教育活动,自我进行综合评价,这与时下“以人为本”的思想是吻合的,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2.2课外教育的实施

思想观念是构建课外教育平台的核心和灵魂,只有建立了全新的观念和理念,通过观念的创新来指导我们的行为,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同时应建立科学合理的模式和机制,它是构建课外教育平台的前提和基础。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和机制,对课外教育活动进行组织、协调、监控、设计,使其保持一种良好的活动环境,使教师和学生在活动过程中高效率地达到既定的教育目标。

在物质环境和条件层面,则要创造一个浓郁、宽松的活动氛围,因为物质环境和条件是构建课外教育平台的客观条件和物质基础。

在课外教育实践中要建立合理的管理制度,通过建立制度,规范课外教育活动,明确各种课外教育活动的目的,并进行质量监控。目前有许多学生在参加课外教育活动时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心理和认知准备不足,盲目选择活动项目。这就需要教师对不同个性心理特征、不同认知发展水平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正确指导,鼓励学生张扬个性,进行自主学习。

社会实践是课堂教学的检验方式,通过社会实践可以把学生在理论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带到社会实践中去解决,可以增强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把握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社会实践中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可通过查阅资料等办法来补充他们所欠缺的理论知识,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使他们更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

3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的有机结合

我国的教育体制在初期并不注重课外教育,只是一味地进行课堂教育。在2O世纪5O年代,我们的教育曾经被严重“苏化”,那时我们把前苏联的教育思想与教育模式奉为一切工作的宗旨。在基础教育界,前苏联的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习》被奉为法典,其教学过程由准备、复习旧课、教授新课、巩固练习、布置家庭作业等“五环节”组成。这种“凯洛夫”的教育形式经久不衰,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它对我国中小学教育实践来说,具有不可动摇的地位。它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影响很大,导致在很长一段时间,无论教师、家长或是学生都只注重课堂教育,忽视了课外教育的重要性。

第9篇:嫁接的收获与体会范文

【关键词】 素质教育;生物课堂教学;美育艺术

有人说:教育是事业,意味着奉献;有人说,教育是科学,意味着求真;有人说:教育是艺术,意味着创新。生物学的研究对象是生物,而生物又是自然界中美的主体,生物教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实践活动与美育有着密切而潜在的联系,这在传授生物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能潜移默化地塑造美的灵魂,揭示美的本质,丰富美的内涵,实现美的超越。

一、以语文的方式开始——塑造美的灵魂

柏拉图说:“当美的灵魂与美的外表和谐地融为一体,人们就会看到,这是世上最完善的美。”教育的意义很多,但是真正的教育首要的就是塑造学生美的灵魂。毫无疑问一名优秀的老师,在他的思想中,最好的叙事,最好的教育,就是隐喻,就是对话,是抛出一石却能激起千层的浪花,这就是语文的方式。

在生物课堂上,我们要有意识的用语文的方式,以美好的食物滋养孩子向善的心愿。例如:华佗不愿出任做官,却乐意在民间行医;李时珍27年如一日点滴收集药材直至《本草纲目》的问世;“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创造的高产杂交稻,从此解决了我国13亿人口的温饱问题;达尔文从一个虔诚的神学院学生转变成“特创论”和“物种不变论”的进化论的伟大创始人,在科学上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这些都体现出科学家“不患位之不尊,只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伙,而耻智之不博”的高尚美德,同时启示学生只有具备崇高的情操和优秀的品德,才能获得成功。

二、以诗词的方式引导——创造美的意境

生物课堂教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传导美、创造美的过程,它将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美与大自然绚丽多彩之美紧密联系起来,这样学生在学习中不仅获得知识,更能欣赏自然美,更加热爱自然、珍爱生命。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引导,创造美的教育情境。在这方面,诗词使课堂的引导水到渠成,使课堂语言变得美丽、生动、富有韵味。如在讲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节时,先请学生回忆有哪些古代民歌是描写内蒙古大草原的?学生回答:“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因学生学过这首词,让学生在脑海中想象一下它所描写的景象,再配以音乐和优美的图片作背景,他们会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大草原的无限风光。

诗歌是语言的精粹,诗词是语言的灵魂,生物课堂上,这些美丽,净化,纯粹的语言,让学生很快融入教育的意境中,从而体验美,感受美。这样学生学习了茎叶芽发育的知识,更能想象出“不知细叶谁栽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的春色美景;如果学生想验证秋叶中红色花青素的形成,也会学杜牧“停车坐爱枫林晚”,去欣赏“霜叶红于二月花”了。只有学到科学的“真”,才能丰富自然的“美”,才能有美的情感、美的境界和美的心灵。

三、以幽默的方式进行——丰富美的内涵

前苏联教育家斯维特洛夫就曾指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对现代教师来说,提高教学幽默艺术修养,不仅有益于增进教学艺术、情趣和魅力,而且对于增进师生感情,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化教学内容,活化教学环节,显著提高教学效果具有重大的作用,同时也能使学生体会语言的朴素之美,生活之美,智慧之美,丰富美的内涵。

老舍先生有一句名言:“幽默者的心是热的。”幽默源于热爱生活,幽默使生物课堂教学语言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例如:在减数分裂时可以说,联会是“有源(缘)千里来相会”,而有丝分裂则是有源(缘)无分,同源染色体分离则是“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总是要分开的。在学习“光能在叶绿体中的转换”时,说:“少数特殊状态的叶绿素a失去电子,心理不平衡,变成了强盗(强氧化剂),然后从水分子身上夺得电子,使水分子妻(氢)离子(氧)散。”

教学幽默更是一种学问,对于理论性抽象性很强的生物知识更是如此。例如:在“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中,讲到水在生物体中的含量最高时,老师感叹道:“难怪《红楼梦》里的贾宝玉说女人是水做的,其实我们明白,男人也是水做的!”学生在哈哈一笑中对“水在生物体中的含量”有了更鲜活的理解。

实践证明,幽默是一种行之有效、不可放弃的教育手段。

四、以实验的方式实践——表现美的创造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充分发挥生物教学实践性强的优势,能充实学生审美实践经验,培养和提高学生欣赏美、展示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