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参考文献:
[1]江应中.试论当代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J].苏州丝绸工学院学报,2000,(06).
[2]王广旗.作为哲学家的马克思,其学说的人文精神及当代价值[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2).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人文精神;现状;渗透方法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家长和学校更重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而高中语文正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一门学科,人文精神蕴涵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包含了大量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所以说,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一、人文精神的内涵
人文精神(humanism)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人文精神不仅体现了人类的精神文明,而且它对一个国家的物质文明建设有一定的影响。我国一直提倡“以人为本”的思想,这就是倡导人文精神的一种体现。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渗透的现状
1.学校对人文精神的教育不够重视
目前,新课改的实施虽然已经提倡了人文精神的重要性,但学校对这方面的工作却不够重视,高中学校基本上都把重点放在了学校的升学率上,忽视了对学生最基本的人文精神的教育。在校方看来,学校的升学率提高,学生和家长才会更愿意来学校上学。校方把升学率摆在了教育的第一位,这种思想严重地阻碍了学生对于人文精神的理解,使学生缺乏了人文精神的培养。
2.教师以考试为目的
在学校把升学率放在首位的同时,教师势必会以考试为目的进行教学,忽视高中语文教学的真正意义。这种以考试为目的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忽视了高中语文本身的人文精神内涵,把所有的学习重点放在了考试内容上。学生没有真正弄清楚高中语文课文作者本身写这篇文章的中心意思,只是一味地去背诵考试的内容,缺乏对自身修养的提高。
3.传统的学习方式忽视了人文精神的灌输
教师的教学模式直接影响了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中心思想。教师的这种以考试为目的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把学习的重点放在了对课文的背诵、句子和字词的记忆上。学生的学习方式也以这些内容为主,对课文没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忽略了对于自身人文精神的培养和加强。
三、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渗透方法
1.学校应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
学校在考虑升学率的同时,也应当加强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学校的升学率固然重要,但加强学生的人文精神也是不容忽视的一点。学校应提倡“以人为本”的中心思想,把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放在首位,更应重视对学生精神层面的教育,为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做贡献。另外,学校是一个为我国培养综合型人才的地方,应当更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学校应本着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为前提,为我国培养更优秀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2.教师应有创新的教学方式
教师的教学模式应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为主导思想。教师应当在注重考试内容的同时,加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真正内涵的理解,使学生更深刻地了解作者写文章的真正意义和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例如,在教师讲述一些具有影视资料的课文时,教师应当结合影视资料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和课文主人公的心理活动,更加塑造了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
3.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感悟能力
教师的以人文精神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加强了学生对于人文精神的理解。在这方面,教师应当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感悟能力,使学生通过自身的体会和领悟更好地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这样能使学生更好地培养自身的民族文化精神和自身的修养。只有学生自觉去感知人文精神,才能让学生摆脱传统的教学思想的束缚,使学生的头脑更加灵活,不以考试成绩为目的的学习,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高中语文这门学科的真正意义。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教学的人文精神渗透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应加强对学校的管理,使学校和教师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上,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转换学生的学习模式,最大限度地把高中语文教学的人文精神渗透给学生。高中语文教学的人文精神包含了我国的民族文化并且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因此,高中语文教学的人文精神渗透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在人类社会的早期,人是被分为三、六、九等的。处于底层的人的生命是得不到尊重的,其命运可能不及上等人的一条狗,弃之如尘土。随着社会的发展,从“刑不上大夫”到“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到如今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对普通人,特别是生活于社会阶层底层的人的生命的重视程度得到了提高。这从一人侧面反映了人文精神的进步.
但是,对他人的尊重,对生命的尊重,特别是“同样的尊重”,还远远没有做到。在现实世界,人与人的不平等,对他人人格、精神乃至生命的践踏,比比皆是。因此,对“整体的人”的尊重,作为人文精神的基石,还需要大力弘扬。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文精神,要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也是不可能的.
2、人文精神教育首先是一种人格教育.
如果没有健全的人格,人文精神教育就无从谈起。人类对人文精神的探索,也是从人格开始的,是从伦理道德开始的。只不过后来走向了人文精神的反面—无论是我国的“克己复礼”还是西方中世纪宗教对人性的摧残便是明证.
如果把人格归属于德育范畴,那么我们还可以说,除此之外,人文精神教育与品德教育的外延还有很多交叉的地方。也是从这个角度看,人文精神教育与素质教育是融通的。当然还应该指出的是,品德教育应该具有人文性,但人文精神教育不仅仅是品德教育.
3、人文精神教育是对人类生存的意义的探寻.
我们可以把这个世界分为“事实”、“价值”和“意义”三个基本要素。事实是我们可以观察和感觉的各种各样的物质实在与社会事件等,既包括了自然的事实和事件,又包括了社会的事实和事件。价值是我们根据自身的需要所设计的对这些事实和事件的有用性进行评价的规范系统。意义则是我们对于这些价值规范及其指导下的日常实践活动的总体反思,是对一个人或整个社会实践价值规范体系合理性的寻根究底的拷问.
人文精神就是对我们个体的人或整体的人的存在意义的不断拷问。在忙碌的人生旅途中,是不是应该经常坐下来休息一下,在“事实”与“价值”的基础上,反思一些“意义”性的问题,如“我们为什么生活?”、“我们活着为了什么?”“我们应该如何与他人相处?”诸如此类对人类终极价值的追寻。如果没有这样的反思,就不可能形成清晰的人文精神世界.论文服务网
4、人文精神教育是对“个体的人”的个性、自由的理解、接纳.
随着科技发展,人口的增多,我们生活的世界越来越小,属于个人的私有空间越来越小。同时,随着人类人文精神的日益丰富与发展,人的价值追求、生命追求越来越人性化。每个人的生活方式以及蕴含于背后的人文精神各不相同。作为人文精神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就应该承认这种差异,尊重这种差异。人文精神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对每个人“精神自由”的尊重.
特别在我国,历来强调精神世界的趋同性,对变化、创新,社会集体无意识里是持反对意见的。因此,随着改革开放,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尊重每个人的自由、个性,更显重要。从这一点来讲,我们似乎也可以说,“人文精神教育”与“创新教育”也是有相通之处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人,必然是具有鲜明人文精神的人.
5、人文精神教育是对万物世界的宽容与爱护.
人类已获得了空前的改造自然、决定万物命运的能力。在与自然的竞争中,人类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种“地球主人”的集体无意识随处可见。曾听过一堂课,一位老师问小朋友:“看见嶂螂我们应该怎样?”许多小朋友马上回答:“
关键词:和谐社会;体育人文精神;构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体育精神文化的建设问题。而加强体育人文精神的构建,将能够使人与人之间形成和谐的关系,继而更好的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建设。所以,在和谐社会条件下,中国体育需要认清所处的文化环境,并且构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体育人文精神,以便为中国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助力。
1体育人文精神的内涵分析
所谓的体育人文精神,其实就是人文精神在体育领域的一种特殊表现。经过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不断提炼和沉淀,体育人文精神不仅具有一定的时代精神,同时也将伴随着社会发展不断衍生出新的内涵。从核心理念上看,体育人文精神需要以人的生存和自由发展为目标,追求的是人类精神的解放,需要对人与人、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关系进行探索。而由于其衍生于人文精神,所以具有人文精神的核心内涵,但是同时又通过与体育事业结合拥有了自身特点。从主体层面上来看,体育人文精神就是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进行体育事业的发展,需要对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表示尊重。随着体育事业的发展,也需要在多个层面进行体育人文精神内涵的丰富,从而使人类对公平、自由和正义等社会和谐价值的追求得到满足。
2和谐社会建设与体育人文精神构建的关系
2.1体育人文精神构建能够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国家明确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而体育人文精神的构建,则能使和谐社会建设得到推动。首先,构建体育人文精神可以进行人文体育的发展。人文体育则具有养性、修身的功能,可以引导现代人进行中华民族礼仪文化的继承,所以能够使人际关系得到完善。而和谐社会建设的核心内容就是使人与人之间保持和谐的关系,所以体育人文精神构建将有助于增强社会团结,并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其次,现代体育文化不仅包含体育健康文化,同时也包含体育环境文化,比较注重体育文化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协调。构建体育人文精神,可以使人们更加关注自然环境和人类生存方式的联系。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也是和谐社会的建设基础。因此,体育人文精神的构建,将能够实现人文和自然的高度融合,继而使国人受到人与自然关系的教育。此外,进行人文体育的提倡,可以使人得到全面的发展[1]。而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人是社会建设的载体,所以和谐社会的建设其实就是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因此,体育人文精神的构建与和谐社会建设有着相同的发展目标,通过人文体育塑造全面发展的人,则能为和谐社会的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
2.2和谐社会建设有助于体育人文精神的构建
和谐社会建设,也将为体育人文精神构建提供一定的助力。首先,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需要以人为本进行可持续的发展。这种全面发展理念的推广,可以使体育人文精神的构建得到全面发展,从而使体育人文精神与社会精神文化的联系得到加深。而伴随着社会精神,体育人文精神也将得到发展。其次,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所以同样需要使体育文化领域得到振兴。而体育文化领域的振兴,将能为体育人文精神的构建提供莫大的动力。因为,在加强体育文化领域建设的过程中,社会传播媒体需要进行体育人文精神的宣传。而随着人们对体育人文精神的认识逐渐加深,体育人文精神建设也将取得进一步的发展[2]。此外,和谐社会的建设,可以为体育人文精神的构建提供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在这一环境中,人们可以从思想、内心和精神上了解体育人文精神构建的重要性。因此,和谐社会的建设,将能使体育人文精神得到长久发展。
3和谐社会条件下的体育人文精神构建途径探讨
3.1构建新的体育价值取向
体育人文精神是社会文化组成的一部分,所以应该以和谐社会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进行自身价值取向的构建。首先,为使过去带有阶级特征的体育价值取向得到根本转变,需要进行以全人类利益为基本的新的价值取向的构建。其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原本存在较大差异的东西方体育文化也在逐渐融合。面对这一发展趋势,还要构建向整体化发展的价值取向的构建,从而使体育人文精神建设满足时展需要。再者,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精神消费将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所以,体育运动必将向着追求健康和追求生活质量的方向发展,因此还应该根据这些内容进行新的体育价值取向的构建[3]。此外,想要构建促进人全面发展的体育人文精神,还要强调“以人为本”的观念。因此,还要构建“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以便实现体育人文精神的转变。
3.2构建新的体育人文学科
在体育人文精神发展的过程中,体育人文学科是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所以,想要构建体育人文精神,还要构建新的体育人文学科。首先,面对现代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发展趋势,应该通过引入众多学科实现体育科学创新,从而为体育人文学科的建设提供结实的基础。同时,需要进行体育人文学科研究范围的拓展,并且加强理论研究者的知识结构改进,从而使体育科学得到更深一步的研究。其次,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原本的体育理论结构得到了突破[4]。面对新的体育人文社会学科,还应该构建新的体育社会科学知识体系,以便展现体育文化的创新精神。再者,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将受到研究方法落后与贫乏问题的阻碍。所以,还需要加强引入现代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以便使体育人文精确的研究方法得到及时更新。
3.3构建以科学为基础的体育人文精神
人类的进步和发展,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推动。所以,还应该构建以科学精神为基础的体育人文精神,从而实现体育人文精神的科学构建。首先,需要使体育文化研究面向社会和面向其它学科,甚至使其面向世界,以便形成能够将体育科学与其他学科联系起来的体育科学网络。其次,需要进行科学观念的强化,即加强体育人文精神的科学研究,并且构建体育运动的社会化、综合化和复杂化目标,从而使体育人文精神成为体育学科的理论支撑[5]。再者,在研究体育人文精神时,需要制定科学的规划,从而将有限的研究经费和力量集中在重点问题的研究上。此外,还要加强体育人文精神研究成果的转化,并且发挥体育人文高精神的综合性特征,从而使体育人文精神能够在各个领域取得一定的实践研究成果。
3.4构建体育人文精神的传播途径
体育人文精神的构建,需要建立在体育人文精神得到普及和传播的基础上。所以,国家还要加快构建体育人文精神的传播途径,从而使人们将体育人文精神看做是具有抽象意义的文化,并且积极进行这种文化的选择。而除了利用各种教育途径和媒体平台进行体育人文精神的传播,还要有选择的进行体育人文精神内容的选择,以便使其中的优秀内容成为人们选择的有价值的资源。为达成这一目的,体育人文精神研究者应该深入社会,并且加强人们对体育人文精神的需求的调查和分析,从而结合社会环境使体育人文精神得到进一步普及[6]。此外,研究者还应结合其他文化理论和这些理论的传播途径进行体育人文精神的传播,从而通过指导人们参与蕴含体育人文精神的体育运动加强对该种精神的了解。
3.5构建新的体育教育体系
作为体育文化的一部分,体育人文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同样离不开高等教育。为此,还要构建新的体育教育体系,以便将体育人文精神融入到高校体育教育中,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各种体育理论的内涵,并且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所以,在高校体育教育中,需要增加更多的人文关怀,并且使人文精神在教学中得到贯穿。而通过良好的人文氛围,则能够在调动学生学习体育人文科学知识的积极性的同时,使学生的体育道德和体育价值观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7]。因此,通过构建新的体育教育体系,将能够使学生的人文素质底蕴得到提高,并且有助于学生形成高尚的人格,继而更好的促进体育人文精神的构建。
3.6构建良好的体育人文环境
体育人文精神的发展,需要得到一定的精神条件和思想条件支持。而构建良好的体育人文环境,则能够为体育文化的发展提供政策、制度和风气等条件,从而更好的促进体育人文精神的构建。比如在统一的体育文化知识、体育思想观念、体育社会舆论和体育制度的教育管理下,人与人之间也将具有统一的价值观念。而在这种文化环境中,体育人文精神将不再是特殊的文化现象。所以,体育人文精神的构建,需要以良好的体育人文环境建设为基础[8]。为此,国家还应加强人们体育人文环境意识的培育,并且利用社会体育、学校体育和家庭体育等多种方式进行体育环境价值观的培养,从而使国民的体育人文环境意识得到加强。而通过提高所有公民的体育素质,并且营造具有一定文化底蕴的体育环境,则能够为体育人文精神的构建提供更多的支持。
4结论
总而言之,和谐社会建设与体育人文精神构建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认识二者之间的联系,才能在和谐社会条件下更好的进行体育人文精神的构建。而从本文的研究来看,还要构建新的体育价值取向、新的体育人文学科、新的体育教育体系和体育人文精神的传播途径,并且构建以科学为基础的体育人文精神和良好的体育人文环境,才能够使体育人文精神得到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芳,张翠华.体育人文精神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促进[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1:128-130.
[2]代万雷.和谐社会背景下的高校体育人文精神构建研究[J].攀枝花学院学报,2013,03:119-120.
[3]洪庆林,李绪稳,宋晓俊.体育人文精神对和谐社会构建的作用探究[J].才智,2015,36:255.
[4]程丽芬,温元秀.和谐社会背景下高校体育人文精神之研究[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1,04:3-4+27.
[5]唐文俊,余玲玲.构建和谐社会理念下高校体育人文精神教育研究[J].铜陵学院学报,2011,05:108-110.
[6]高杰.基于构建和谐社会的体育人文精神研究[J].现代商业,2012,06:278.
[7]杨娇.人文体育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5,06:82-84.
一、人文精神的内涵
在西方,“人文精神”一词应该是humanism,通常译作人文主义、人本主义、人道主义。
狭义是指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潮,其核心思想为:一,关心人,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反对神学对人性的压抑;二,张扬人的理性,反对神学对理性的贬低;三,主张灵肉和谐、立足于尘世生活的超越性精神追求,反对神学的灵肉对立、用天国生活否定尘世生活。
广义则指欧洲始于古希腊的一种文化传统。按照我对这一传统的理解,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可以确定为三个层次:一是人性,对人的幸福和尊严的追求,是广义的人道主义精神;二是理性,对真理的追求,是广义的科学精神;三是超越性,对生活意义的追求。简单地说,就是关心人,尤其是关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价值,尤其是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人文精神的基本涵义就是:尊重人的价值,尊重精神的价值。
“人文精神是构成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化个性的核心内容;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一个国家的国民人文修养的水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教育中人文教育的地位和水平。”(《21世纪素质教育系列教材——艺术的意蕴》,陈旭光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徐志坚在《人文精神的时代内涵与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中所说:“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人们关于“人应当如何生活”,“人之为人的价值标准”等一系列命题的自我意识,这便是人文本体,人文本体是决定着人文世界向正确方向发展的客观依据。” 而人文本体——人文精神的核心也正是不同时代和历史背景下使用的人文精神的概念和内涵有所区别的关键。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精神,依然承继了人文精神在西方文化中的发展传统,是对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桎梏的对治和超克。故此时的人文主义还是停留在外在比照之后的补救,而不是人自身的自觉自立。Renanissance的本来意思是“人的再生”,即把人从神的蛰伏之下解救出来。所谓“再生”,就是:对于现实的人生,现实的自我,个性的自我,有一种春天之情的喜悦感,而且有一种现实的人间爱。这样,因重视个性的自我,人的普遍的理性的一面被忽略,而特别重视人的气质性的一面。因此,可以说,此时的人文主义因对治基督神学而标举的人的再生,实乃对人的才情等气质之性的肯定。所以,文艺复兴时期有很多在才情上表现其创造力的科学家、艺术家。
二、舞蹈艺术中的人文精神元素
作为一种最古老的、接受范围最广泛的、影响力最大的艺术门类--舞蹈,其本身蕴含着最深厚的文化底蕴。我们可以想象,在远古社会,必定会有反映先民最原始、最自然、最本质的精神状态融在先民的舞蹈之中。在近现代和当代社会,舞蹈自然而然地融入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人文精神成为舞蹈艺术不可或缺的灵魂支撑。
(一)远古时期舞蹈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元素
远古时期我们的先民们最早产生的舞蹈,大致可以分成两类:
一类是自娱自乐型的游戏舞蹈。舞蹈的目的就是一种情感的渲泄,就是为了引起异性的注意而加固族群的力量。
还有一类巫术型舞蹈。这类舞蹈的目的具有较强的社会性,比如祭祀,以求风调雨顺五祈望丰收;比如驱邪,以求上苍保佑四季平安;比如逐鬼,以求消除瘟疫人口康宁。
我们在远古先民的舞蹈中不难发现一种人文精神的元素。比如,在自娱自乐性的舞蹈中,他们需求的正是一种维护种族内部秩序、牢记先辈种族之血统、诱惑异性、增强团结等等方面的情感渲泄。而在巫术类型的舞蹈中,就是要让上苍神灵保佑丰收、平安、康宁、族群兴旺等等。在中国北方,有一种相传已久的《萨满舞》,据史料记载,这《萨满舞》非常盛行。舞者头插翎毛,腰挂一圈响铃,赤脚,手持一面萨满鼓,表演时先要祭祀神灵,然后请神驱逐邪魔,口中一边念念有词,一边舞动双臂,敲击萨满鼓,围观者甚众。建国初期,有关部门把《萨满舞》当做"封建迷信"加以打击;改革开放以后,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一些舞蹈工作者与老艺人合作,把《萨满舞》挖掘整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萨满舞》中所传达的人文精神元素和历史积淀是不言而喻的。
(二)现代舞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元素
关键词:高中语文;人文精神;渗透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专家都尤为重视高中语文教学中关于人文精神的渗透问题,通过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的智力发展,更有助于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进而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一、关于人文精神的内涵阐述
笔者认为,关于人文精神的内涵,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予以阐述:
一是人文精神是作为人而言最基本的精神。人文精神必然以人为本,人是核心,因此,人文精神必然对人的权利、尊严、自由和发展等基本精神予以承认和维护;
二是人文精神展现了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从哲学上讲,人文精神实质上是涉及了人的生存价值和生命取向,它重在推崇善,弘扬美,同时摒弃恶,鞭挞丑;
三是人文精神不仅关注个体,也关注整体。人文精神不仅关注人们个体的发展,更关注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统一和谐,也就是要爱社会、爱他人、爱自然;
四是人文精神的文化内涵非常丰富。人文精神是通过文化教化而形成的思想与行为,凝聚了最为精髓的文化,包含了所有值得传承和发扬的精神,如平等、博爱、民主、宽容、正义等等,同时也有利于人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高中语文课程中蕴含的人文精神
关于高中语文课程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笔者认为,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哲学的思维和理性的批判;二是高尚的道德和优秀的品质;三是积极的态度和进取的精神;四是高端的审美和纯净的心灵。
三、将人文精神渗透于高中语文教学的必要性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功利主义已经弥漫到每个角落,人们由于过于重视功利和成绩,而忽视了人文教育,尤其是高中语文教学中对人文教育的缺失,直接导致了学生素养不够优秀,发展过于片面。笔者认为,之所以需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当前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需要对人文精神进行渗透。因为高中语文教学不仅是对学生语言文字能力的培养,更是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高中语文教学应当通过课堂教学,一方面弘扬审美情趣和修身养性等人文精神,另一方面传播自由、平等等现代世界的先进人文精神,只有将人文精神贯穿到各个环节,才能让学生真正在文字中有所感悟和享受,才能让学生真正具备人文情怀和睿智之光;
二是目前国家的教育方针要求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无论是国家的教育方针,还是各省市政府的教育政策,都一直在强调两个方面的内容:即以人为本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只有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贯穿人文精神,才是以人为本的真实体现,只有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才能进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最终做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三是近期高中课程的不断改革加强对人文精神教育的关注和重视。近几年,我国高中语文课程多次改革,而在最新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更是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来描述高中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也说明了当前高中语文教育应当注重对学生人文素养方面的教育和培养,为高中语文的发展指明了道路。
四、关于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的对策
教语文就是教做人,学语文就是学做人,人文精神作为语文素养不可或缺的部分,贯穿于高中语文教学中势在必行,笔者认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出努力:
(一)进一步提升高中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
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高中语文教师是重要一环,其人文素养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人文教育的水平和效果,因此,应当从三个方面对高中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提出要求:
一是高中语文教师要充实人文知识,做到以身作则。知识储备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应当加强对人文方面书籍和视频的涉猎,加强对人文精神的思考和理解,才能进一步促进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二是高中语文教师要提高人文素养,做到以人为本。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不仅局限于课堂上,还表现在日常接触的方方面面,尤其是教师在于学生的交流沟通过程中所展现的性格、气质、情操和道德,将直接影响学生的整体素质,因此,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应当加强自身人文素养的塑造,从而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学生;
三是高中语文教师要坚持人文态度,做到敬业奉献。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高中语文教师必须坚定不移的坚持人文态度,无论发生任何状况,都坚持以人文的态度去对待和处理,才能真正从正面影响学生的个人修养和生活作风。
(二)进一步挖掘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人文意蕴
教材是教师答疑解惑的依据和基础。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善于挖掘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种种人文因素,例如,在学习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应当教导学生体会和感悟杜甫所表现出来的高尚境界和人文情怀,进而让学生有所启发和学习。同时,每个教材文章里面的修辞、意境以及用词,都是作者个人情怀和国家情怀的体现,这些都可以成为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素材。同时,教师在课堂上应当对学生进行情感陶冶,同时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和交流,让学生感受到人文教育和人文关怀,进而达到语文教学和人文精神的统一。
(三)进一步丰富语文课堂活动来弘扬人文精神
目前大部分高中在语文教学方面还是采用的传统的教学手段,不仅教学方式单一,而且灌输式的教学手段也不利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互动教学法,例如,在讲到《屈原》时,可以设定专门的情节,让学生去表演和互动,从而在实践中真正体会屈原的人文情怀和精神,有助于学生主动积极的去加强人文精神的学习。
结语:
总而言之,高中语文教学不仅是对学生语言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更是对学生人文情怀的培养,将人文精神渗透于高中语文教学之中,既是国家教育方针的要求,也是当前高中语文教学现状的迫切需求。
参考文献:
[1]杨茂生.语文教学应承担德育任务[J].未来英才,2015,(20):121
[2]高越.高中语文教学的人文精神渗透问题[J].青年时代,2015,(7):163-163.
[3]杨娟.浅论高中语文教学的人文精神渗透问题[J].课程教育研究,2014,(32):69-70.
关键词: 人文奥运 高校 发展
1.引言
从三皇五帝始,中国文化深厚的底蕴世人皆知。中国文化的人文意蕴,源远流长,就是说,只要有人,有文明,就有人文。中国人文精神的宗旨,是对于生命的关怀。宋明理学家把孔子所说的“仁”诠释为生命之源:“仁者,生生之德。”生生便是中国文化中人文精神的血脉。人文是“化成天下”的学问。在现代意义上,人文精神是指对人的生命存在和人的尊严、价值、意义的理解和把握,以及对价值理想或终极理想的执着追求的总和。
2.人文奥运的源头、内涵、灵魂与特点
2.1人文奥运的源头
古代奥林匹克运动诞生于以人为本思想的发祥地――古希腊,其崇高的理想和丰富多彩的竞赛方式都贯穿着以人为本的精神。奥运会的优胜者被视为善与美的典范而受到人们的崇拜。人文主义者以各种形式赞扬人的伟大和尊严,重视人精神和肉体的全面发展,这种极富人文色彩的体育成为奥林匹克运动的重要源泉。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是在恢复古代奥运会最美好的文化精神和文化活动,并赋予时代感的基础上创立的。奥林匹克运动从一开始就奠定了人文精神的基础与内核。
2.2人文奥运理念的内涵
首先,什么是人文精神。简单地说,就是“以人为本”;人文奥运是以人为本的奥运,它关注人,热爱人,提升人;人文奥运体现了当代中国的民间关怀,它是百姓的奥运、生活的奥运,是以民为本的奥运;人文奥运是对奥林匹克生活哲学的展开与发展;中国古老文化历经五千余年,是世界上惟一从未间断、绵延至今的人类文化的瑰宝;人文奥运,是世界文化进行交流的盛节;人文奥运的内涵中还必然地包含着教育的深刻内容。
2.3人文奥运的灵魂
和谐思想,对中国、对世界、对奥林匹克运动,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具有重要的资源性价值。和谐是奥林匹克文化与中华文明的最佳结合点;中国是最有资格谈和谐的国家之一,因为自古以来,构建和谐社会就是一代又一代的先民追求的目标,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在操作层面,传统文化都为我们提供了丰厚的资源;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传统,为我们提供了深厚丰富的和谐思想资源。
2.4奥运会的特点及重要性
2.4.1奥运会的特点
广泛的国际性;全新的现代体育;追求男女平等;全人类的体育庆典;体系完整的现代组织机构;促进世界和平。
2.4.2奥运会的重要性
它是超越体育的使者,1993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国际奥委会提出促进世界和平的提案,向全世界表明,奥林匹克运动以“为建成一个更加美好的和平的社会”为宗旨,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承认。比联合国还大的是奥林匹克大家庭,目前,得到国际奥委会正式承认的国家(地区)奥委会有200个,其中非洲54个、欧洲48个、亚洲43个、美洲42个、大洋洲13个,它是文化与教育的杰出传播者。
2.5人文奥运精神在高校的现状
高校体育教学人文精神缺失状况严重;体育教师人文知识缺乏;大学生上体育课不用“脑子”;人文精神的缺损正在向成年人的竞技体育延伸和扩散。
3.人文奥运精神在高校的发展
3.1人文奥运创新理念
“人文奥运”是北京2008年奥运会最为核心的理念。奥林匹克主义将教育作为核心内容,正如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所指出的:通过没有任何歧视、具有奥林匹克精神――以友谊、团结和公平精神互相了解的体育活动来教育青年,从而为建立一个和平的更美好的世界作出贡献。
3.2学生的个体差异要求教学人性化
很多教师认为,“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在体育教学中贯穿人文教育的一个基本环节。“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有利于学生品德与人格的完善,潜能和特长的开发,创造性思维和社交能力的培养,对推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有重要作用。事实证明,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切实可行,也势在必行。
3.3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人文精神与人文教育的互动关系
3.3.1实现人的价值是教育的目标
人文精神是教育的灵魂,它决定了教育的使命、目标和标准,没有人文精神,教育就没有灵魂,就是徒有其表的教育。当今教育的种种问题,归结为一点,实际上就是人文精神的失落,而且失落得相当全面。
3.3.2.教师人文精神的内涵
教师人文精神的内涵很丰富,既包括教师的人格修养、精神世界,又包括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涉及的人文内容,包括教育的目标、教育内容、教育的实施方法和手段。
3.4教师人文教育的途径
中华民族的以人为本精神,与现代奥林匹克精神中“公开、公平、公正”的平等精神本质上是一致的,在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激励作用。这就要求教师人文精神的塑造应从打造育人理念开始;高校教育应体现人文与科学精神相融合;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应注意人文知识的教育;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手段应人文化。
4.结语
总的说来,人文精神不仅是精神文明的主要内容,而且影响到物质文明建设。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有人文,有独特的精神文化。奥林匹克运动强调过硬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强调过硬的技术和水平,这就是实事求是精神。现在,奥林匹克几乎调动了人文精神的所有资源,所以,高校应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提供良好的人文氛围,给学生以人文关怀,激励学生实现人文价值,从而使人文奥运在体育环境、社会环境和运动环境中得到完美的统一。
参考文献:
[1]孙葆丽.北京2008年奥运会“人文奥运”理念初探[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04).
[2]王斌.民族传统文化视野下的北京人文奥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01).
[关键词]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思考
人文知识是人类改造自身和社会的经验总结,而人文精神则是人文知识化育而成的内在于主体的精神成果,它蕴含于人的内心世界,见之于人的行为动作及其结果。人文知识的载体主要是各种媒体,获取人文知识可凭借试听,可以从课堂上、媒体中获取,而人文精神的载体在人自身,人文精神的获得必须经过人文知识的内化、整合而变成主体意识、思想、情感等生命体验和善行。人文知识的呈现可以在口头上、试卷中,而人文精神的表现却只能在人的情感里、实践中、行动上,所以,人文知识不同于也不等于人文精神,有了人文知识并不一定具有人文精神。大学生学的是书本上的人文知识,如果没有内化为自己的意识、思想和情感,没有转化为良好品德和善行,那只是口头上的知识而已,人文精神是一种意识、观念、态度、主张或宗旨,它强调人的价值的重要性,强调人的精神追求或心灵追求及人对真善美的追求;是人类社会文明不断发展的宝贵财富,是社会和科学不断进步的源泉,是教育的灵魂和目标。人文精神是当前高校大学生教育改革中的重点内容和发展方向,也是高校大学生所体现出来的对文化的尊崇和价值取向,是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是当代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基础,因此,当代大学生必须确立人文精神,她是作为贯穿和支配人们协调人与人之间关系以及完善人自身的活动的理想追求、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的集中表征,它是历史长河中长期积淀的产物。在教育、帮助当代大学生确立科学精神的同时,亟待培养、塑造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因为,在一定意义上说,对于一个大学生成长、成才和发展、完善,人文精神本身的提升及对科学精神的影响和促进,都是十分关键的构成,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现实高等教育中,大学生人文素养令人堪忧,培养和提升人文精神迫在眉睫,这也是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的内涵。培养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是理论和教学实践两个层面的命题。而首当其冲的是面对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先要引进、吸收、理清并就一些基本理论形成共识,并以理论和实践结合为基础,提出一种具有可行意义和实践价值培养人文精神的理性及操作层面的思考。
一、培养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基本规定性
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除了要关注理论基础是否扎实外,更要注重个性张扬,这就必须认识到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传统的知识讲授和能力养成是远远不够的,还应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运用的能力,即素质。它由四个方面构成:身心素质、专业文化素质、思政素质、人文精神便是这些因素提升到一定境界的体现。以全面培养和发展人的各种素养和品质,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为目标的素质教育,塑造符合当代社会发展需要的专门人才,核心便是培养人文精神,而其至少应当具有属人性、向上性、实践性三种规定性。这是培养人文精神具有明确的内在本质规定性。素质教育的核心便是人文精神,通过科学的教育实践活动,极大的发展和完善人的潜能和个性特征,从而形成具备不同素养的人才。高等教育以这样的基础性素质教育为根本,以往一般性素质教育的层次则不能为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培养具有综合文化素养的高级人才,这就要求有一个广阔的人文精神培养体系,它应该具有开放性和多元性等多个属性特征。并以培养人文精神为落脚点,以人文精神为灵魂赋予素质教育新的历史使命。学校教育对一个人的人文素质形成和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培养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是以新的学科、专业目录要求为依据,以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世界为指引,以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性高级技能型人才为最终目标。这样目标的确立需要以下几个基本条件作为支撑:
(一)不能凭空产生,务必具有一定的基础知识
基础知识,犹如盖房子要打地基一样,只有地基坚固,房子才能稳定。同时也是最基本的知识技能,包含运算、法则、各种基本规则等等。基础知识对于后期的创新性工作是基石,只有基础夯实,才能站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更好地开展创新性工作。比如,你要通过计算机语言编制一个软件,思维构建已经完成,但你没有系统的学习过诸如C++、JAVA等编程语言,连最基本的循环语句都不懂,更别谈何时返回再循环,何时跳出循环了。因此,想法就只能是想法,只能停留在纸面上,头脑中,而不能切实地实施,可见基础知识的重要性。
(二)要有较宽广的专业知识面,以便举一反三,融汇贯通
对于学习专业课的学生来说,本专业的知识面一定要宽,只有这样才能信手拈来地将知识应用到创新性的工作当中,才能做到融汇贯通,才能从根本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反之,知识面太窄,就会失去对相关知识的驾驭能力,更不用说融汇贯通了,甚至有些学生出现了知识的断层,如此这般怎能做到举一反三。总之,学习知识要系统,连贯,并掌握科学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切中要害,达到融会贯通的目标。
(三)要有全面的综合素质,良好的心理和应变能力
当下,社会所需要的不仅仅是具备一定基础理论知识的人才,更需要那些具备良好综合能力,较强心里抗压能力及灵活的应变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虽然人无完人,要想什么都懂肯定是不可能的,人的精力也是有限的,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去继续挖掘自身的潜能,可能超越别人是件难事,但对于自我的超越,只要有付出就会收到回报。公司里,单位中,都讲团队,任务的执行也是靠团队来完成,你将成为团队的一份子,那么你的作用就不仅仅是发挥你的理论知识这么简单。还涉及到团队中的沟通协调,团队间的相互协作,任务本身带来的巨大压力,还有客户或者其他团队随时提出的“奇思妙想”,这些都需要我们去面对,去正面解决。要想做好,就必须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失去了以上几个条件的支撑,创新将无法持续下去,在科学意义层面上实现人文精神的培养成为不可能。正是基于培养人文精神的内涵和必须满足一般性的条件,这个培养人文精神所要达成的目标体现在个人身上,应涵盖如下方面:包括开拓精神、怀疑精神和求实精神在内的求真精神;包括兴趣、好奇心、和动机在内的个体特征;各种创新思维方法中发展演变而来,具有实际操作意义的新技法;综合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实践能力在内的创造能力。他们一同构成了人文精神的框架体系。这样,培养目标个体最终通过后天的教育、培养达成的素质中,人文精神必然是不可或缺的。
二、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途径分析
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核心问题是具有学科交叉和渗透的品质和风格,这不仅是使其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分析方法以及带有操作和实践特质的个性。人文精神是高级专门人才综合素质的灵魂,人文精神的本质属性是实践问题,因此它不单单是一个理论命题,应该将其放置于实践中,在实践中慢慢积累和培养。在高等教育中,通过实施提升人文精神培养新型人才,使高级专门人才真正具备人文素养积淀的能力、方法、个性和理性精神,在这个过程中,人文精神是最高层次和最高境界,也是高级人才的灵魂。一个人才的培养和最终成才,就一定要基于专业知识并在实践中锤炼。这是一个关键性问题,要想使其得到根本的解决,需要从下面两个方面着眼。首先,实践是培养人文精神的重要一环,空谈理论,到头来只不过是纸上谈兵,收效甚微。只有理论联系实际,深入实践才能对社会的发展、自然科学、科技进步的认知与体会更加深刻,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个性精神。其次,培养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精神,要直面社会需求这个命题,一味地强调生产一线的诉求,而不敢或不愿面对专业学术前沿的问题及挑战,如何能培养出当代大学生鲜明的人文精神?不能仅仅将眼光局限于综合文化素质,我们要将眼光放长远,正面需求的挑战和实践的探索,在实践中锻炼培养人文精神,是新时期培养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必须认同、正视和解决的关键性的基本问题。对学生整体和教育者个体而言,培养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一定要准确理解和努力把握以下问题。
首先,转变思想。没有哪一种教育行为的观念不是现成的。传统的学校教育着重理论知识的讲授,忽略知识运用和实践中解决问题能力的养成。彻底改变原有的思想,重塑人才观和质量关,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树立以培养是否真正具有人文精神大学生,把衡量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师教学水平的标准重定向于是否培养真正具有人文精神的大学生。观念的改变起着重要的作用,否则一切将成为纸上谈兵。只有观念上的转变,才有行为上的选择。要想人文精神的培养在实践中收到预期效果,施教者要认识到人文精神的重要性,并在思想上统一认识。作为学校的主体,应该对学生的学习及生活多关心,帮助学生排忧解难,体现对学生的关爱之情,为人才的培养提供优良的环境。从学校的层面来说,要充分考虑教师的需求和利益,尊重老师,尊重老师的教学成果,只有这样才能在校园中形成一种良性的舆论氛围;要以此为契机,加强学习,提高层次,启迪思想,激发自觉性。
还要营造良好的校园人文气息,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并涵盖院校领导、教职工,以育人为主要导向,以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等为主要内容,以校园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校园文化以人文精神教育作为基石,一方面对学生的思想行为起到规范的作用;另一方面,以人文精神为指引,将现有的校园文化进行重定位,更加用心的去设计校园文化,以期使校园文化的建设新颖化、细节化、系统化。我们的学生在这样一个朝气勃发、充满健康气息的大氛围里,对大学生健康的成长,全面的发展,尤其是对于其人文精神的养成都将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此,为了实现校园文化建设的愿景,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1.我院每年通过举办中国传统文化大讲堂,国学大讲堂等形式高质量的蕴含人文精神的讲座,从思想上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2.开展蕴含健康气息、陶冶性情、启迪智慧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开展“我是发明家”发明创新大赛、“爱在身边”主题摄影大赛、“身边的温暖”征文和主题演讲等,让学生在不断汲取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能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受到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的熏陶和洗礼,恬静心灵。
3.要树立良好的校风、学风、考风,下大力气将基础文明建设夯实。人文精神的培植和养成,是有过程的,而校风、考风、学风是这一过程中的最基础环节,这一环节做的好与不好将直接关系到后面诸多环节能够实现,甚至影响到整个人文精神培养系统的开展和实施。只有做好这些,才能塑造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提升校园物质底蕴,加大经济投入,尽量改善教学、实验设备和更新补充图书资料,大力加强校园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建设,使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启迪思想,陶冶情操,升华精神,提高素质。这也是“泡菜理论”的一种体现形式。校园氛围的创建,还包括求真务实的学术氛围,安静优雅的文化气息。这些对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次,提升教学质量。教学活动体系的内容构成上,既有专门的系列课程,又有渗透于各专业、各学科教学中的思想和精神。必须充分认识到,课堂才是培养人文精神的主阵地,涉及到诸如人文精神课堂观、课堂教学、教学方法等多个问题。比如人文素养类公共基础课及相关选修课等,一旦课堂上教师做不到高质量的授课、深入浅出的讲解、生动灵活的教学方法,对于各科任务繁重的大学生而言,人文精神培养这块主阵地毫无疑问将会失去。因此,高校教师要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新颖的教学方式,把学生重新拉回到课堂上来。比如,有些教师的讲话风格风趣幽默,学生很喜欢;有些教师精通计算机,做出精美的动画演示;有些教师会做与本课程相关的多媒体;有些教师则喜欢引经据典,学识渊博,等等,学生都会被其课堂风格和人格魅力所吸引。个体和群体的人文精神的实践也就落到实处。因此,改良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是培养人文精神的第一要务。
最后,谋求实现机制。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不仅仅是人文知识的获得和积累问题,而要充分体现和渗透到专业思维和行为中。培养人文精神,只有激发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双向积极性,才能获得卓有成效的结果。为了保障其顺利实施,就必须有一个可行的机制作为保证。从学校高度而言,要确保这一机制的完整性和正常运转。满足以上条件才能让学生在此过程中受益。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学生及教师吸引到培养人文精神的活动中来。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实践中的人文素养问题才是最重要的,而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在这个意义上,没有对实践操作与行动的底蕴和涵养,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将以各种形式,在工作、社交活动、家庭等场合体现和反应出来。抓住“以人为本”这一本质,谋求行之有效的实现机制,走出一条带有鲜明特色的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之路。
[参考文献]
[1]田淑卿,张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指导作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9:20.
[2]刘董芸.创设温馨的教学环境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J].林区教学,2007,6:15.
关于人文,在我国《辞海》中就这样写道:“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课程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学生,注意学生的需要,致力于育人,努力改变传统课程中‘没有学生’的现象。这是课程人文精神的根本所在。”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就是课程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新课程在教材内容与课程设计中充分考试了“学生因素”。实现了人文精神与化学学科内容、学科精神的融合与渗透。1.在教材编写上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传统教材十分注重学科知识的系统性与完整性,而忽视学生的社会需要和自身发展的需要。新课程教材(特别是必修教材)精选了学生自身发展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意识”更加突出。如在无机化学知识块中,传统教材是以章节为单位,以族为主线,以代表性元素为重点,全面系统地阐述;而在新课程教材中重点突出了与社会、生产生活、环境紧密联系的化合物的学习,如增加了与现代科技联系紧密的硅及化合物内容,删减了生活中并不常见元素的内容如溴等,课程内容的选择性充分地考虑了学生的需要。2.课程学习更具探究性与体验性在新课程教材中学生活动大大增加,教材设计了“思考与交流”、“实践活动”、“学与问”以及“科学探究”等内容,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通过参入体验,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习惯与方法,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如新课程教材《必修1第四章第一节硫及氮的氧化物》(表略)新课程教材在课程设计上充分体现了“学生因素”,突出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这是人文精神的具体体现,也是精髓所在。尽管新课程教材在课程理念、内容、结构等方面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个核心,反映了人文的内涵与本质,但在学科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将教材这个核心理念展现出来,我们需要开展哪些工作?怎样处理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蒋文俊从化学史、化学科学美和环境教育三大方面为突破口,探索了化学教学中如何贯穿人文精神。作者结合自已的教育教学经历、学科特点和教材内容提出了在化学教育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方法。
一、加强教师的人文修养
很多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缺乏个性,缺乏对学生的人文关怀、缺乏人文化的教学手段,甚至教师本身就缺乏人文素养。这才是人文教育最难突破的瓶颈。教师人文精神的内涵很丰富,既包括教师的人格魅力、精神世界,也包括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文内容的把握,包括教育的目标、教育内容、教育的实施方法和手段。教师对人文精神的理解层次和人文修养决定了教育的人文内容,教育的人文内容又直接决定了人文教育的效果。应该说,教师人文精神的塑造和人文教育之间是一种互动关系,人文教育要成功,除了要改变教育体制外,教师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也是关键所在。各级教育部门和教育科研机构应该高度重视对教师人文修养的培养与发展,把它作为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格内涵的一个重要内容来落实好;同时教师也应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二、加强学生的审美体验
美育的范围很广,凡能陶冶性情,丰富心灵的内容与活动都是审美教育。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化学中蕴藏的美,引导学生发现美、体验美、感受美、创造美。如在新课程教材中大量的实验图片,将传统教材中的黑白图片改换成了彩色图片,不仅直观真实,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把握;而且增强了美感,陶冶了情操。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给学生展示绚丽多彩的物质、奇异的化学现象与变化等,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的内在美,感受到美来自于劳动和创造。通过审美体验,使学生由“感性”走向“理性”,由“理性”内化为“素养”,这种对“真、善、美”的追求过程就是人文精神的培养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