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故宫的历史和文化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中国文化 高中英语教学 输入
一、引言
近年来,文化输入在语言(本文主要指英语,所以以下文章内容中都用英语)教学中越来越受到重视。英语教学应该结合文化教学的重要性已为当今广大中国英语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所认识和接受,研究英语教学中文化的输八的文献与日增加,国内最新教学大纲也强调了对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但是文化教学研究和英语教学中教学内容的侧重点过多地放在了目的语国家文化上,学生读西方的文本,接触西方意识,只学会如何表达西方的文化内涵。而对自身文化不甚了解,更不用说用英语表达了。本国文化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而且相关文献大部分是关于中国文化输入与大学英语教学的研究,关于中国文化在高中英语教学的输入的文章屈指可数。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内容的研究与教授的不平衡导致了学生缺乏对中国文化知识的认识,在真正的交流中总是遇到挫折。
二、文化与交际
美国社会学家David Popenoe从抽象的定义角度对文化作了如下的定义:文化是一个群体或社会就共同具有的价值观和意义体系,它包括这些价值观和意义在物质形态上的具体化,人们通过观查和接受其他成员的教育而学到其所在社会的文化。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包含民族历史、文化信仰、传统习俗、文学艺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知识。学习中国文化。我们主要学习其哲学思想,地理山川,节日、礼仪习俗,文化典籍,饮食,建筑,绘画等各方面的文化知识,并了解中国社会的道德根基、“礼仪之邦”的深刻含义;了解中国文化遗产,追溯中国人审美观的起源。
《高中英语教学大纲》规定:“在义务教育初中英语教学的基础上,巩固、扩大学生的基础知识,发展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培养在口头上和书面上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这种交际能力包括语言能力、运用语言有效地交流思想的能力和社会语言能力。其中最重要的是社会语言能力,这种能力要求学生对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要有所了解,懂得何时、何地、何种场合、对谁该用什么方式和态度说什么话,要求得体地使用语言达到交流的目的。语言和文化的关系非常密切,不同民族的语言反映和记录不同民族的文化模式;不同的文化模式,对不同民族的语言发展,在某种程度、某个侧面、某个层次上起着制约的作用。作为世界通用的语言――英语是一种交际工具,英语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和发展学生使用这种交际工具的能力。因此,英语教学必须注意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的引入。也就是说我们学习英语这一语言,仅仅掌握它的语音、词汇和语法是远远不够的。对英语国家的文化一点不懂。是不可能获得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的。同样,对本国文化了解不多,不能用英语表达本国文化也不能很好地达到交流目的。在交流中,我们不可能只说些简单的How are you?Fine,thankyou・‘Fhe weather is nice,isn't it?Your English is good,大部分时间我们交流的是更深层的各个方面的文化交流,而且交流是双向性的,我们也不可能只谈论对方国家的文化。所以,在教给学生语音、语法、词汇,让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的同时,还要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和本国的文化,在我们遵守各自文化特点的前提下,准确使用英语,培养交接能力,达到交流目的。
三、问题分析
目前的问题是没有中国文化知识的人向对中国文化一无所知的人用单纯的语言描述介绍中国环境有的东西,往往颇费周折。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进行中国文化的输入也是困难重重。
首先,文化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被定位在对目标语文化即英美文化的教学。许多教师(包括外籍教师)往往只注重传授英语国家(主要是英美国家)的文化而非中国文化,测试中的文化内容也以目标语文化为重。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考什么学什么,考试卷里没有中国文化内容,所以不学习这方面的知识,从而老师也不教这方面的知识。作为交际主体的一方的文化背景――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基本上仍处于被忽视状态。
其次,由于长期接触西方学习材料,加上高中教与学的目标主要是为了升学,学生学习压力大。虽然说现在提倡素质教育,教学大纲也要求培养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学重点还是放在了语法能力上。如果让学生向外国人介绍中国,他们往往不会用英语流利地表达,只能泛泛而谈。在交际中因不知如何用外语准确表达本国文化现象所表现出的无奈以及对民族文化的无知确实令人尴尬。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从丛将这一现象称为“中国文化失语”症。笔者调查的北京某普通高中学校高一年级的学生,有的甚至不知道中国文化包含哪些内容。学生对于笔者所列反映中国社会和文化现象的内容如“论语”、“儒家文化”、“中国书法”、“甲骨文”、“兵马俑”、“针灸”、“闹洞房”、“丝绸之路”的英语表达往往不能令人满意或者不会表达。让他们用英语介绍故宫的题目,很多学生交了白卷,有的不知道故宫的英语怎么说。许多学生知道“圣诞节”的来历,庆祝“圣诞节”,喜欢“情人节”的浪漫,熟悉“复活节”的典故,知道莎士比亚的“悲喜剧”,但不知道“清明节”的神圣肃穆,“端午节”的来龙去脉和“七夕节”的爱情故事,当然,对孔子、孟子、《易经》、《黄帝内经》等了解就更少了。
再次,高中英语课本里的阅读内容均选自国外地道的文章,很少有整篇文章是用地道的英语来介绍中国文化的。而且国内用英语系统介绍中国历史和国情的出版物很少。教师和学生没有足够的工具书及参考资料去查阅有关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述内容。那是因为国内没有足够多的合格人才编写充满用正宗英语描述中国文化的教材或资料。试想,教材、字典以及教参里都是西方文化,本国文化却寥若星辰,怎能指望学生准确而流利地表达?
这些问题说明高中英语教学对中国文化缺乏重视,学生如果在缺乏深厚的母语文化底蕴的情况下,急功近利地去突击英语的表层学习,其结果只能是对两种语言都一知半解。
四、文化输入的方法探究
1.中西文化对比法
对比法是跨文化语言教学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手段。“有比较才有鉴别”只有通过对比才可能发现学生母语和目的语语言结构与文化之间的异同-从而产生一种跨文化交际的文化敏感性。例如,《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第一册下第13单元“Healthy eating”,在讲解这一单元时,就可以将西方国家和中国的饮食文化对比。让学生课下收集中国的名菜和小吃并学习如何用英语表达。
2.翻译法
翻译法可以用一种文化的语言来传递另一种文化的语言。用英语来
表达反映中国文化的汉语对学生而言是一种挑战,既测试他们的翻译水平,又考验他们对汉语的理解。如汉语中的“龙”,“生死轮回”,“八卦”,“阴阳”,“气功”等,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对此是云里雾里,其实中国学生对此也不是很熟悉。所以我们可以试着让学生翻译这些词语,学生会有不同的答案,但只要能反映这些术语的内涵,又比较接近英语表达,我们都给予认可,不拘唯一的答案。
3.词汇记忆法
在高考作文里,经常会碰到一些关于中国文化的词语,比如介绍景点建筑的,介绍饮食习惯的,娱乐的等等。所以可以培养学生有意识地记一些中国特色的英语单词。比如,(颐和园)the Summer Palace;(四合院)courtym'd dwellings;(端午节)Dragon Boat Festival;(两手抓,两手都要硬)place equal emphasisonmaterial progress and ethical and cultural progress。这样既利于增加他们的词汇量,也利于他们作文水平的提高
4.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英语课堂教学毕竟有限,尤其是对高中教学来说,毕竟目前高中教学最重要的目标还是考试,考大学。但是补充文化知识会对课堂教学起到辅助的作用。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学习文化知识,比如周末、春游、秋游组织学生参观文物景点时看看对应的英语表达;鼓励学生阅读与文化现象有关的书籍、报纸和杂志,霉心积累有关文化背景方面的知识;还可主动与外籍教师和留学生接触交谈,试着向他们简单地介绍中国某方面的文化。
5.教材改革
尽管我国学生对中国社会环境和文化发展并不陌生,但往往也是零碎的、孤立的。比如学生从语文课本里了解很多中国文化的内容,但是他们只了解广博的中国文化某一方面,也是不知道怎么用英语表达。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英美材料和中国传统文化及现实生活的材料不平衡。要从根源上解决此问题应该从教材改革着手。当然。教材改革事关重大,需要长时间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多方论证。
6.高中阶段打好基础
很多人都赞成大学英语教学里输入中国文化,其实中国文化传授应该在高中打好基础,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普通高中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对于学生来说,这是学习生涯中非常重要的阶段。往往高中所经历的事情。所学的知识让学生印象深刻。所以中国文化的教学不能推到大学再进行,在高中初级阶段就应该开始。
关键词:服务民生;现实转变
一、博物馆的职能与现状
博物馆以收藏、研究、展示和传播人类生存及其环境物证为使命的博物馆是人类文化记忆与传承、创新的重要阵地,在传承中华文明,维护历史文化方面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的博物馆,在塑造文明社会方面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博物馆又是一种历史产物,其特点是以实物为基础,采用形象化方法,向人民群众进行社会教育,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是人类终生学习的无声课堂,是提高社会群体文化素质的重要载体。博物馆把各种各样的特殊文化集中到一起,使社会群体用作了解中国、了解历史的一种方法,一种手段,也可以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结晶,人类知识的宝库,是中国文明的窗口。
博物馆是进行这种社会教育的重要场所。许多博物馆,特别是近现代历史博物馆、纪念馆被命名为“青少年教育基地”,“精神文明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这其中的道理是显而易见的。近年来红色旅游的兴起,也是以革命文物和重要革命遗址为支柱的。各地的旅游景点大都必不可少的纳入了古建筑、古遗址、古文物的内容。
二、转变职能,服务民生,最大限度地发挥博物馆的效能
党的十七大关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号召,也对博物馆在内的文化遗产事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当前,经济形势的迅猛发展,给博物馆发展带来新的而又迫切的挑战。博物馆的展示定位要结合本馆的资源特点和民众的需求,自身的服务理念也要随之改变。所以,博物馆就应适应公众需求、转变观念、创造新的管理模式。
众所周知,博物馆内部工作主要是以收集,整理,保管和研究,即围绕“藏品”这个中心开展的。对于博物馆来说,这是一项基础工作。更重要的是把藏品和社会的利用结合起来,即将“人”和“物”结合起来,使之在社会产生应有的效能,才是博物馆的最终目的,才能实现博物馆的真正价值。
第一、举办文物藏品展览。陈列展览是博物馆发挥服务功能的重要手段。结合时代精神和社会的发展要求,发挥独特的资源优势,突出本地特色,通过举办展览,深入开展历史文化教育,了解历史和文化。还可以举办适合不同人群的小型展览,专题展览。如:将一些携带方便的文物标本模型及图片等办成临时展览,利用学校操场,农贸市场等人员相对集中的地方巡回展出,这样,既拉近了博物馆与基层群众的距离,也拓宽了博物馆的服务领域。对于重大节假日、纪念日、博物馆日、世界文化遗产日等,可组织专场参观活动,吸引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博物馆,感受历史文化和艺术熏陶。
第二、举办知识讲座。博物馆是历史的沉淀,这里凝聚着我国几千年的文明史,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有着良好的影响。博物馆又是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补充,这种教育无声而有形,无言而有效,可谓“润物无声”。博物馆应充分利用这一特点,通过举办各种知识讲座,把博物馆的资源散发开来,变“静”为“动”。使这些知识活起来,为广大群众所掌握。这样,才能不断扩大知识的辐射面。
博物馆还可以将馆藏文物介绍资料编制成“普及读物”“信息快报”、光盘等,送到社区、农村、学校、等各基层单位。方便公众随时学习,有利于他们整体素质的提高。同时,也走出一条贴近群众的新路子。
第三、改善硬件设施,完善服务项目,不断改进服务功能,努力为群众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有的在馆内开设了咨询台,随时解答和指导群众所需的服务内容;有的设置了接待室、报告厅和免费资料阅览架;还有的设置了计算机室。完善了多种服务项目,为观众查阅更多资料、拓宽视野提供了方便条件。
第四、加强网络建设,提升服务功能。就目前来看,博物馆内部无论是馆舍面积、设施、人员还都满足不了广大群众全方位的需求。因此,博物馆必须协同各基层文化部门和单位,尤其是农村的文化站,家庭文化室等,形成县、乡、村、户一条龙的服务网络,争取将博物馆的普及宣传工作达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效果。
第五、要使博物馆工作不断提高和进步,还须建立相应的信息反馈机制。通过信息反馈来了解社会和公众对博物馆各项业务工作作出评价,总结经验教训,用以指导博物馆工作,促进博物馆工作水平和社会效益的提高。公众参观展览和普及活动,必然会作出反应,提出意见和建议。而这些反应往往是博物馆工作中所存在的需要改进的问题。因此,当展览和教育普及活动面向公众后,博物馆就应及时的搜集公众对博物馆的反映。通过市场调查的方法,了解对博物馆工作的各种意见和建议要求,并及时反馈给各职能部门。
三、存在问题及解决问题的途径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几年来,我国博物馆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尤其是免费开放以来,过去的博物馆“门前冷落车马稀”的状况得到了改变。但在为取得辉煌成绩喝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的认识到,中国博物馆事业还面临着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博物馆整体专业水平相对有限,尤其是一些小型博物馆硬件不足,藏品的保存和展示环境令人担忧,社会职能发挥相对有限。博物馆要深入剖析自身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升专业水平,完善博物馆的社会功能。增强博物馆自主管理和自我发展能力,提升博物馆的社会地位。
[关键词]微博;传播;传统文化;端砚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35-0181-02
1 微博传播传统文化的基本文本形式
1.1 词条式
词条式是微博传播传统文化最基本的文本形式,是指以文字为载体,辅以视频、图片和网址等超文本(hypertext),传播文化知识的文本形式。
词条式具有编辑简便、可读性高和拓展性强等优点。者既可以纯文字形式表达传统文化知识,也可以通过丰富多样的超文本形式,强化传播表现力,促使受众更好地理解知识点。以公益团为例,词条式微博占到微博总数的92.18%。
公益团专题栏目“端砚普知”即完全采用词条式传播端砚文化。通过140字内的文字介绍,辅以插图,可使受众感性认知相关知识,亦便于其转发和收藏。
1.2 活动式
活动已逐渐成为微博互动的新兴途径,其具有交互性强、易于整合信息和扩大影响力等优势,但亦存在难以策划和传播效果无法预见等缺陷。因此,当前仍较少以活动传播传统文化。
以公益团的“寻找地方砚”活动为例,尽管已得到国家博物馆等知名微博的宣传,但参与人数的峰值也仅为30余人。活动中,非发起者原创微博仅占总数的15.25%,对比湖南省博物馆的“印象湘博”活动,非发起者微博占微博总数达98.29%。由此可见,活动式文本传播传统文化更适宜具有较好粉丝基础和影响力的微博,对于起步期微博,仍存在较大操作难度。
1.3 调查式
调查式是指发动网友针对某一话题进行投票、话题讨论等行为的形式。调查式文本参与成本低、互动性强,因而在微博中得以广泛应用,网友亦热衷于参与其中。如公益团曾开展“端砚为何价高?”、“您练过书法吗?”等投票,不仅能使发起者洞悉网友对相关问题的认知情况,亦可引导受众对传统文化展开更多的思辨。
调查式文本与词条式和活动式文本具有良好的结合性。发起者以活动式文本为主题,结合调查式和词条式文本优势,从多角度吸引网友了解相关传统文化,以内聚效应提升活动的整体效果。
2 微博传播传统文化的弊端
2.1 知识欠缺系统性
传统文化相对流行文化而言,具有显著的深邃性和内涵性,微博作为传播的新型平台,尚无法充分满足上述特征。
以公益团与国家博物馆主办的“砚台宣传”活动为例,尽管活动影响力较好,但亦有网友反映由于背景知识破碎而无法理解部分知识。此情况反映出微博在传播传统文化的过程中,限于传统文化的复杂性和微博固有的局限性,易引致传统文化在传播中出现断裂和破碎――微博只能局部而节选地传播相对独立的知识或文化符号,无法实质性传播传统文化,甚至引致部分网友认为微博传播的传统文化是不科学的。
2.2 微博传播传统文化存在单线传播模式
尽管许多学者均认可微博中转发和@文本等功能的效用,但笔者在实践中注意到大部分知识词条处于单线传播模式。单线传播是指相关微博在传播中,以转发和评论等途径仅能有限地传播给小部分受众,无法实现裂变传播。这与一般概念中微博的传播模式存在较大差异。这种模式引致知识无法最大化传播,亦导致绝大部分微博仅能在小社群中单线传递。
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传统文化类微博,以故宫微博为例,依托27万粉丝,理论上应实现非常好的传播效果,但实际上大部分微博转发量均少于300次,比照以传播大众文化为主的新周刊微博,一般转发量均可达到2000次以上,两者差距相当悬殊。其主要原因是传统文化带有边缘文化或精英文化色彩,因而其所能吸引的受众相对有限,由此引致类似微博和感兴趣的网友偏少的客观现实,亦引发了单线传播模式。
2.3 微博不易表现传统文化的抽象性
传统文化一般具有抽象性和不易解读性,由此引发了微博表现能力与传统文化间“不易表达―不宜解读”的弊端,此结构几乎贯穿所有类似微博,如果无法妥善解决此弊端,极可能对微博传播传统文化造成阻力,甚至引起受众反感和不解,从而对传统文化产生排斥等负面情绪。
以普及砚台构造为例,笔者初次运用了纯文字,但效果甚微,随后的图解形式却非常成功,转发量已超过300次。因此,由于微博传播传统文化仍处于起步阶段,还需进一步研究如何形象地表达传统文化。
3 微博传播传统文化的建议
3.1 重视传播效果评估
由于微博传播传统文化需要融会贯通多学科知识,而当前利用微博传播传统文化者多为博物馆和文化爱好者,因而对传播效果往往缺乏专业细致的评估。
根据公益团实证结果,结合类似微博的传播情形,笔者提出微博传播效果评估概念模型(Ye)。
3.2 注重传统文化的系统传播
由于微博自身特性,其无法像书籍和电视等传统传播媒介系统地向受众传播传统文化。但微博在传播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可以依据系列式、专题式,或一定逻辑顺序实现系统传播。基于上述要求,利用微博传播传统文化须借助专业书籍等资料,并整理和编纂为符合微博文体的词条,再行传播,由此可确保较好的系统性和规律性,以适应受众的阅读习惯。
如在介绍文房用品时,公益团以系列式地推出笔架、墨床和笔洗等文房用品,在介绍各件用品时,以当代参照物引入,从历史、材质形制、用法和精品等层面深入浅出地讲解分析,网友对此予以了高度评价。
3.3 灵活利用超文本形式
超文本是微博扩大信息量的重要基础,有鉴于传统文化的抽象性和深奥性,在微博传播过程中,仅依靠纯文字文本是难以实现预期效果的,必须依赖视频、网址和图片等多种超文本,甚至开发API平台应用程序,使受众更容易感知和理解传统文化知识。
以端砚石品花纹为例,借助插图、视频甚至交互式小程序,不仅能强化微博表现力,更能吸引受众的关注和转发。
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递方式和信息传递速度,也改变了现代人们的生活方式,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完成许多以前在家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事情,网上购物、网络游戏、网上相亲等等日渐风靡,那么将人们的文化生活搬到网络之上,建成一个网络文化活动中心,即所谓的数字文化馆,又未尝不可呢。
一.数字文化馆的设想
所谓数字文化馆,即是以Internet为依托建设网络文化活动中心,换言之,就是建设文化馆网站开展文化服务。建设数字文化馆可以利用自身的文化信息资源优势、文化信息资源特色向不同地域的用户提供一般的文化信息和关于某一领域内较为专业和全面的文化信息资源的查询,在此之外,还可以提供一些网络文化活动,以方便快捷的方式丰富用户的文化生活。文化馆网站的文化内容可以由专业技术人员利用专业技术知识,采用Web的方式、通过Internet向公众提供有偿或无偿的文化信息服务。文化馆网站除提供有关文化方面的信息外,还可以提供一些与文化相关的网络导航、站点导航等链接,包括一些旅游类的网站、教育类的网站、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等等网站。
二.数字文化馆的建设
数字文化馆的建设应该要多方位考虑,需要以服务群众、方便群众、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为宗旨。具体来说应涵盖以下内容:
1.资源信息方面。
文化馆承担着向大众宣传文化知识,丰富人们文化生活的重任。因此数字文化馆的建设需要丰富的数字文化资源作支撑,其基本应该注意:
(1)内容深刻丰富。在数字文化馆收录文化资源的过程中并不能将这些数字资源进行简单的堆砌,而需要网站编辑人员在对相关文化知识有较为深入的认识和了解的基础之上,在对网站数字文化资源的编辑过程中,对这些信息资源进行二次加工。需要请一些相关方向的专家针对数字文化馆建设的整体规划、资源建设的方向和以及资源的侧重点的确立进行指导,保证文化馆的资源能够质量高并且内容丰富,以体现文化馆的内在素质。
数字文化馆的资源在形式上应该不拘一格、丰富多彩,可以有文字形式的资源、图像形式的资源、音频形式的资源以及视频形式的资源等等,甚至可以开发出三维立体形式的资源。
(2)全文信息提供。文化馆需要有丰富的内容,且这些内容需要富有个性,这样才能吸引一定数量的用户群。但是,随着人们对文化信息需求的增加,人们对于仅有目录、索引、文摘等的二次文献信息已经不能满足,人们需要原始的、全文的文化资源信息。因此,数字文化馆的建设需要全文信息的支持,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信息需要。
(3)提供信息交流平台。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大众提供了更加方便快捷的交流手段,而与此同时,人们的交流愿望也更加的强烈。某种意义上说,用户不仅仅只是文化信息资源的消费者,其也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制造文化信息。充分激发用户参与网站建设的积极性,有利于丰富网站内容,以促进文化馆的建设。因此,在文化馆的内容建设上应该给用户的信息交流提供相应的平台,可以向用户提供E-mail、BBS等手段,让用户能够和网站管理者、文化信息资源的著作者以及其他用户之间进行交流,以此来提高用户对网站文化信息资源内容的参与程度。
(4)开展馆际互访服务。由于各文化馆有各自的特色,为了让文化馆网站之间通过各种合作共促发展以及方便用户对各文化馆之间的互访,可以以Internet为依托,在各文化馆之间建立链接。
(5)链接其他相关的文化网站。文化馆的建设是以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为目的的,因此,数字文化馆在本网站提供各种文化信息资源的同时,还可以在网站中提供一些相关的文化网站的链接,如数字图书馆的链接,教育网站的链接等,为群众提供更多的文化资源。
2.文化活动方面。
作为文化馆,应该要积极组织开展群众喜爱的、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以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举办各种文化展览活动
文化展览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数字文化馆可以设立专门版面,以供自己举办或者一些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展览活动。如,可以在网站设立专门的版面,对中国传统书画的历史、发展以及其他相关知识进行细致的讲解、说明,另外还可以加入一些名作欣赏以及名家教学等项目,使用户可以通过数字文化馆对中国传统书画的相关知识有一个较为全面的和较为深入的了解,也可以供一些传统书画爱好者学习一些书画方面的绘画技巧等等。
(2)举办各种文化讲座活动
数字文化馆可以设立专门的版面供一些专家学者开展文化讲座,比如对一些讲座进行现场直播或者转播一些电视台的文化节目等供用户欣赏和学习,比如百家讲坛等。另外,数字文化馆还可以收集一些名家讲座的视频、音频等供用户下载或在线学习,比如哈弗大学的公开课等。
(3)举办各种文化培训活动
数字文化馆可以提供一些相关的培训活动供用户学习。比如,针对京剧爱好者,数字文化馆可以聘请一些专家定期授课,或者收集一些专家授课的视频、音频资料供用户在线学习或者下载后学习。还可以让用户通过视频聊天、留言等方式与专家进行直接的或者间接的交流、讨教。
(4)可以建立三维立体的体验空间
所谓三维立体体验空间,是指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在数字文化馆中建立专门的空间,可以让用户在文化馆内对一些名胜古迹、山水河川等进行三维立体的体验。比如,可以设计一个系统或软件,对故宫博物馆等进行三维立体的仿真性复原,让用户可以以主人翁的身份,进入这个仿真的三维立体的故宫博物馆中,能够对故宫博物馆有一种真真切切的感受。
3.文化交流方面。
(1)建立自由活动平台
所谓自由活动平台,是指数字文化馆专门设立一个平台,供用户自由活动,其形式可以类似于现在的微博,用户可以在这个平台向其他用户展示自己的最新文化创作成果,其他用户也可以通过这一平台对其的作品进行相应的点评等;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找到与自己有相同兴趣爱好的其他用户,并与之进行交流;用户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与一些文化专家进行互动交流。
(2)建立文化娱乐平台
数字文化馆的建设,不仅要注重文化宣传和文化传播的方面,还应该为用户提供文化娱乐的平台。如,可以建立一种类似于QQ游戏一样的平台,让有相同兴趣爱好的用户可以一起进行自己喜欢的文化娱乐活动。比如,喜欢下棋的用户可以通过这个平台与棋友一起下棋娱乐或者切磋棋艺,喜欢诗歌的用户可以通过这个平台与文友吟诗作对等等。
三.小结
在网络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许多活动都可以通过网络来完成,我们已经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建立了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等等。因此,笔者认为我们也可以建立一个数字文化馆,让人们也能通过网络进行各种文化活动。而对于数字文化馆的建设,笔者认为应该从信息资源方面、文化活动方面以及文化交流方面入手。当然这些关于数字文化馆建设的设想并不完善,还需要大家更多的提出自己的意见。
参考文献:
[1]徐晓琳:《数字图书馆建设与运作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李国新:“示范区(项目)创建与公共图书馆发展”,《中国图书馆学报》,2012年5月.
[3]李力:“数字图书馆:美国的建设与启示”,《现代情报》,2005年第1期.
关键词:河南博物院 建构主义 语言服务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5-0077-03
近年来, 随着国家层面上文化“走出去”战略、“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我国迎来越来越多的海外游客。五千年的华夏文明赋予了中原深远的人文广度和文化内涵,同时创建华夏历史文明创新区,是中央给予河南的历史使命。河南博物院集中展示了悠久的中原历史文化,可谓是解读文化的媒介和桥梁,不断加强河南博物院对外语言服务能力建设,进而建构河南良好国际形象势在必行。
建构主义是一种哲学方法论和研究范式,它强调主体对现实的建构,认为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而是一种解释和假设,它会随人类社会的进步而不断被革新,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在建构主义理论视角与研究范式下,国际形象“不再是一个客观既定的个体实物,也不是内生于实物自身的,而是有待被塑造与传播的一种社会或集体实践的产物即社会构建物”[1]。
讨论博物院语言服务和形象建构的论文很多,为本篇论文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作用,然而没能很好结合对外窗口开展语言服务与形象建构之间的关系,故而本篇将从形象建构的视角出发,在提升对外窗口语言服务能力方面以河南博物院为例,探讨研究河南省国际形象建构,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点思考与建议,以此提升河南博物院作为河南窗口的语言服务能力,进而促进河南良好国际形象的建构。完善了建构主义理论在博物馆英译中的应用,将博物馆英译提升到了宏观角度来探讨,将翻译与形象建构结合起来,不再拘泥于翻译这一单一学科。
一、河南博物院对外语言服务现存问题及原因
博物院的对外语言服务主要由展品英译本与英语导服两部分共同组成,本章将从这两个方面出发,找出河南博物院对外语言服务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尝试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
(一)现存问题
1.展品英译本有待修缮
解说词属于应用文本,其翻译目的是传达原文信息,侧重实用性和交际性。在此基础上,其具有以下特点:存在大量专有名词翻译,影响博物院展品英译本的整体呈现;偶有文本辞藻过于华丽,造成单词堆砌、意义抽象。
(1)词法错误损害形象。
博物院的展品英译本中经常存在词法错误现象,比如拼写不严谨、词性误用、语法错漏等。这些看似细微的问题和错误,可能不会对外国游客的阅读和理解产生大的阻碍,却会使得他们对于博物院的整体印象乃至其馆藏文物的价值产生严重的怀疑和轻视。例如在拼写方面的文物英译名称大小写问题,省内各博物馆的译法并不一致。然而国外一些大的博物馆如大英博物馆及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的官网上对中外文物名称的拼写都保持每个单词首字母大写,我国如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等均是如此。文物名称都由专家命名,作为专有名词,其首字母应该大写。但河南博物院英译本中专名仅仅第一个单词首字母大写,这十分损害博物院整体形象。
(2)句法问题影响形象。
动词优势是汉语的一大特点,由于汉语的动词没有形态变化,在组织句子结构时,汉语往往从动词入手,按照动作的承接或语义的关联性排列动词,所以汉语的句子中有大量动词[2],博物院英译本出现过多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动词连用现象,并且过度使用并列连词and去连接。
(3)规范方面有待加强。
标点规范方面,英文标点应空格,所以英文中标点符号的使用及相应空格规范也是语法规则的一部分,在讲解词的印刷过程中要特别留意。排版布局方面,解说词强调一目了然,深入浅出,所以在排版布局上,最好以年代为线索进行阐述。
2.英语导服有待提升
除了书面的双语解说展板之外,博物院内解说人员的服务质量也严重影响着博物院整体形象的展示与建构,解说人员堪称“活的展示牌”。
在队伍配备方面,博物院解说员甚多,但专业的英语解说员少之又少,当外籍来宾前来参观访问或举办外事活动时,这个问题就显得尤为突出,这对当前文化的外宣十分不利。
在人员水平方面,博物院英语解说员中存在兼职人员,兼职人员最大的问题即“不专”,大多为业余爱好者。此外,全职的解说员中英语专业的不常见,即使对文物了解够深,但有时英语语言表达十分欠缺,涉及文物介绍等方面双语转换时,有时不能做到灵活把握、即问即答。
在服务用语方面,解说人员对句型选择、语音语调以及讲解词本身的把握不是十分到位。如繁杂冗长的句子使外国游客生烦,甚至觉得不知所云;口语表达本身存在问题,有时发音不清或不准引人误解;对讲解的侧重点和外国游客的兴趣点不甚了解,仅仅是平铺直叙地阐述,甚至对一些自认为“人尽皆知的常识”忽略不解,导致信息传达的有效性大大减弱。
(二)原因分析
1.思维方式差异
英汉两种语言隶属于两种语言体系,不同的历史文化和思维方式使得这两种语言在句法结构上各具特c。西方文化思维方式呈现较强抽象性,但汉文化的思维方式则呈现较强的具象性。
2.人才严重不足
欧艳在《文物博物馆翻译初探》一文中指出:文博界懂点英语的人不少,熟悉英语的人不多,精通英语的人极少,呈倒金字塔形。[3]文博翻译领域人才匮乏,担负翻译工作的人员水平良莠不齐,这使译本的质量也参差不齐。因此,培养文博翻译领域专业人才,提升博物院英语语言服务水平显得十分迫切。
3.认识存在偏差
翻译不是语言间简单的转换,而是尽量原汁原味地呈现源语文化信息,这需要翻译人员付出大量的努力。目前人们对文博翻译认识上存有偏差,不少人对文物翻译太过想当然,认为只要懂点英语,随便转换下语言即可。无论选择什么翻译方法,都要符合“忠实、通顺”标准,不能“随便翻译”。[4]
二、思考及建议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主体对现实的建构,现实不是既定不变的,而是通过实践和改造不断被建构出来的。正是由于现实是通过行动者建构出来的,河南国际形象即为一个变量,而非一个常量。所以,河南博物院作为河南重要窗口,其语言服务能力的提升直接作用于河南国际形象的建构。下面将根据以上现状的分析,提出一些想法和建议,以期引起更多有识之士的重视,达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重视译后审校
目前博物院译本中出现的问题十分有损博物院的整体形象,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河南甚至整个国家历史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所以博物院工作人员应该主动学习或者委托相关机构、高校、科研院所,就馆内现存的翻译问题进行校对和修改。着重从以下几个层面着手: 规范译入语的表达,规避低级错误;适当附加注释;慎重择词,以免混淆和误导;完善句式表达,迎合外国游客的阅读习惯和语言表达习惯。
(二)注重翻译策略
翻译人员在进行博物院翻译时应重视翻译策略的选择,将服务读者作为直接目的,通过使用适当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使译本“既能连贯自如地传达原作内容,又符合目的语规范和目的语读者的阅读习惯,有效实现翻译目的”[5]。
重视原文的潜在意义而不追求语言形式,善于打破原文句式,有选择地进行改译、增译,补全必要的文化信息。在文博翻译中,为了使外国游客获得p松且清晰的参观体验,有时需要给予他们更丰富的背景文化知识。这就要求译员在翻译过程中做到对原文选择性改译、增译,提供可能会影响目的语读者理解的背景知识。同时勇于减译,避免过度关注原文外在形式,尽可能满足外国游客的阅读习惯。
(三)提升导服质量
1.培养专业队伍
文博翻译的专业性和严谨性意味着这不是一项可以随意外包给翻译公司即可完成的任务。满足专业性要求,是保证博物馆翻译实用性、目的性的根本所在,亦是博物馆翻译发展成熟、日趋规范的前提。当下博物馆翻译中出现的混乱及不规范的问题,急切需要各博物馆努力提升工作人员专业素质,培养一批既精通文物知识又擅长英语翻译的专业人才,唯此博物馆才能真正担负起传承与发扬中华文明的历史使命。此外,积极鼓励专业的翻译人才逐渐把目光转向文博翻译方向,完善自身知识体系,投身博物馆翻译领域,为提升博物馆对外语言服务水平贡献出一份力量。
2.改善服务用语
博物馆内,英语语言服务表现形式多为现场的和即时的解说,这就要求解说人员能通过英语语言现场解决问题, 立竿见影地沟通感情。因此, 其服务用语应尽量达到严谨、生动、准确,同时明白易懂、明快简洁、完整完善。
第一,句型选取上多用简单句和简单的复杂句,少用结构复杂的复合句。简单句短小精练,结构简明,表意准确,拥有良好的传情达意功能,连续运用简单句还会达到干脆有力的效果,提高外国游客对所讲内容的接受性。
第二,加强口语训练,规范语音语调。英语讲解员应时刻注意自身的口语表达,包括习惯用语、发音习惯等,多听多看国外有关方面的原始音频、视频资料,基于模仿再进一步形成自己的风格,同时积极参加相关培训,多做练习,与同行交流,以逐步提升服务水准。
第三,灵活处理讲解词。从文化角度来看,由于中外文化差异较大,各自历史发展进程不同,外国游客往往对我们人尽皆知的情况不一定了解。所以,讲解时有必要灵活处理用语,多做解释,补充一些人文历史、风土人情等方面的背景知识, 一是帮助理解,二是唤起兴趣。
(四)提升外宣水平
对外语言服务能力的提升是促进外宣的前提,同时外宣水平的提升也催化语言服务能力的改善。为了应对环境、对象、范围的各类变化,在对外宣传工作中不能继续采用老一套的宣传方式,应积极做到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和内容创新。
理念创新,即要保持思想的敏锐性和开放度,突破旧的思维定势,努力用新的思想认识开创工作新局面。
手段创新,即要努力探索有助于解决外宣工作难题的新措施新方式,尤其是要适应社会信息化不断发展的新状况,充分利用新技术革新媒体传播手段。同时,致力于增强对外宣传吸引力,创新对外宣传内容也是十分必需的,对外宣传不单单应关注外在层面,更要关注内在的、精神层面的沟通和交流。
三、结语
河南国际形象研究是一个重大课题,本文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以河南博物院为研究对象,将河南国际形象以及河南博物院对外语言服务水平看做变量,通过分析河南博物院在语言服务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找出推动变量变化的因素,并发挥主观能动性提出想法与建议,以促使河南博物院语言服务水平的进一步提升,进而推动河南良好国际形象的建构。
同时,我们发现博物馆各类解说文本中蕴含大量丰富的文化因素,给文博翻译工作带来了相当大的挑战。植根于不同的历史文化土壤,中西方人群在文化方面存有很多差异。故在文博翻译工作中,必须把握好中西方文化差异,在完全掌握译入语文化知识的前提下,合理有效地开展该项翻译工作。只有确立语言服务对象、目的及翻译原则和标准,创建合理的机制,进一步发展文博领域相关的翻译理论,鼓励专业人才投身翻译实践,才能真正实现跨文化交流的终极目的,让世界读懂河南,了解河南,帮助促进河南良好国际形象的建构。
参考文献:
[1]李智.中国国家形象:全球传播时代建构主义的解读[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1:5.
[2]林同济.从汉语次序看长句翻译[A].汉译英实践与技巧[C].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6:392.
[3]欧艳.文物博物馆翻译初探[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6):86.
关键词:翻译教学;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实践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以及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英语作为国际交往中最为重要的交流工具亦日趋重要。为适应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近年来我国也在不断加快对英语教学的改革,尤其是对高校的英语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了一套新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以语言知识传授和培养听、说、读、写综合应用能力和自学能力为轴心滚动推进;教学形式从课内向课外延伸,真正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方法以语篇为单位席卷语音、词汇和语法等。然而,“译”却没有作为一个单项技能被纳入其中。我们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却忽略了检验语言运用能力的有效手段[1]74。21世纪是一个大量专业人才被迫切需要的世纪,仅仅依靠有限的高校英语专业所培养出来的翻译人才是绝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的,只有加大对非英语专业的英语课堂的改革,重视培养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翻译能力,我国的高校英语教学改革才算是更全面,也才能为国家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复合型翻译人才。本文对翻译教学在大学英语课堂上的重要性以及翻译教学在传授,训练,接收的实践中出现的一些具体问题提出一些想法。
1 翻译教学在大学英语课堂上的重要性
1.1 我国翻译事业的迫切需要
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及申办奥运会成功,中国的大门已向世界敞开,逐步加深了与世界各国的联系,中国渴望更直接地了解世界,世界也希望了解中国。而翻译正是传递文化的纽带,如果没有翻译,理解就无从谈起。然而,我国翻译事业所取得的成绩却并不令人乐观,外语的学习也处于冷热交替中。来自翻译界的数据显示,仅在校的大中学生学外语的就有8000万之多,而翻译人才缺口竟达90%。中国翻译协会的资料显示,全国职业翻译4万多人,相关从业人员超过50万,翻译公司3000多家,但胜任翻译工作的人才却非常少,高水平的翻译大约只占总数的5%甚至更少,能够胜任国际会议口译任务的专业人员就更少。由此可见,我国翻译市场正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严峻的挑战。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满足国家的需要,以培养新一代国家人才为目标的大学英语教学就应该背负起这重大的责任,在大学英语课堂上进行必要的改革,拟定新的培养方式,加强翻译实践的训练,以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目标。
翻译是衡量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有效手段
大学课堂传统的测试主要采取听说读写的方式进行。听和读主要测试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能力,说和写主要测试学生的表达能力,而翻译不仅被用来测试翻译能力,而且也被用来测试学生对语言结构的理解和表达能力,最重要地,它也是对语言交际能力的有效测试手段。因此,翻译既包含了语言的接受技能也包含了语言的输出技能[1]74,是比听说读写更综合、更完整的测试手段。从国家对四六级考试的改革可以看出,翻译已单独作为一个测试题型用来测试学生对语法、词汇等语言结构的阅读理解和书面表达等语言能力。由此可见,翻译学习在现代英语教育中正逐步被重视,翻译试题也日益作为对学生能力测试的主要手段。
翻译是重要的教学手段
翻译是利用母语促进外语教学的有效手段,虽然它的地位屡次引起争议,但这些都无法磨灭其在教学上的重要作用。在大学英语课堂上适当加入翻译练习对于学生掌握词汇与语法,提高语用能力,跨文化能力,外语交际能力等方面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口译是课堂上教师常常用到的一种教学方式。通过口译可以培养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和对语言的反应能力。此外,教师在课堂上对一些难以理解的句子加以分析后再做适当的翻译,也能使学生对句子深刻地理解,不至于忽略重点,不求甚解。指导和教授学生翻译重点、难点句还能促进学生课余主动去领会、思考平常一扫而过的句型,段落,并对少有接触的文学作品萌发更大的兴趣。
有利于学生接受新的语言文化知识
众所周知,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要更好地吸收一门外语所负载的文化就要懂得如何与自己的语言文化做比较[2]136。而语言的比较却是从最小的语言单位开始,小到有语音和书写系统的对比,语义的对比,句法的对比,大到话语和篇章结构的对比,社会、文化等语言外因素的对比[3]。翻译就是对英汉两种语言进行交互理解。在翻译句子的时候,学生首先是从字面意思去分析和理解语言所传递的信息[2]136,如果没有扎实的基础,对英汉两种语言本身没有特定的了解,即使是直译,恐怕也是生搬硬套,不知所云。即便是译者表达出了原文的字面意思也未必真正掌握了它的含义。比如,在一个学生的翻译中将“a white lie”翻译为“一个白色的谎言”,而其正确含义却是“无关紧要的谎话”; 因为英国人对荷兰人没什么好感,英语里便有了一些包含Dutch的习语带有贬义色彩,从而“do a Dutch act”不是译为“做一个荷兰人的行为”而是“逃走;自杀”。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没有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就连一个短语都不能完全理解,更不用说去理解句子和文章。
谭载喜说:“翻译中对原文意思的理解,远远不是单纯的语言理解问题。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它受着文化的影响和制约。”两种文化的差异正是翻译的难题,这就要求学生去接受英语的文化背景知识,这是其他教学手段不可替代的[2]136。因此,翻译既可以作为学习语言文化的内容,也可以作为学习语言文化的手段,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不同的语言和文化。
1.5 促进大学英语教学深层次的改革
传统教学中的翻译教学因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而停留在表层的讲解上,从而导致学生未能及时掌握翻译的理论基础,技巧更是无从谈起,即使有,也不过纸上谈兵,难尽其用。究其原因,主要表现为人们对待翻译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不够重视,甚至夸大母语对英语带来的阻力而排斥教学中的翻译。正如业内人士所形容地,母语不仅仅是给英语的学习带来阻力,相反,它也可以带来助力。如果能充分利用母语基础,化阻力为助力,则能切实减少学习英语的困难。因此,顺应学生的习惯不但能促进他们的积极性也能保证我们对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成功完成。
2 大学英语课堂上的翻译教学在传授,训练,接收的实践中出现的一些具体问题
2.1 误导学生翻译的重点在于词汇和语法的掌握
传统的翻译教学中,由于教师对翻译的不够重视,在传授中片面地用个别的、不具代表性的例句指导学生口译。这样不负责任的讲解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学生只是单纯地认为翻译就是对字词、对语法的掌握,只要能写出相应的字词,在语法上没有错误的句子就算完成了翻译过程。这样的教学是草率地,学生从一开始就忽略了对必要的翻译理论的把握,所翻译出来的句子要么是中文式英语,要么是欧化汉语,语序混乱,思维不清。下面是两个取自于《21世纪大学英语》的例子:
例1:
Thus, the teacher began to give me human dimensions, though not perfect ones for an eighth grader.(Book 1, Unit 7)
学生翻译出来的句子是:因此,这位老师赋予了我人的特性,尽管这对于一个八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不完整的。
正确的译句是:就这样,这位老师开始用人的标准对待我,虽然这个标准对于一个八年级学生来说还是不全的。(《教师用书》)
例2:
我们最初的计划是在北京游览长城、故宫、颐和园等著名景点。(Book 1, Unit 2)
学生的译句是:Our original plan was to go to Beingjing and see the famous sights like the Great Wall, the Palace Museum and the Summer Palace.
标准的译句是:Our original plan was to see such famous sights as the Great Wall, the Palace Museum and the Summer Palace in Beijing. (《教师用书》)
对比上面的译法,可以看出,学生的翻译只注重了词汇的正确含义和语法的表达,遵从了原文的词性、语序和结构,却忽视了词语的隐含意义,没有紧密的逻辑衔接,完全照搬原文的顺序,意思混论,不符合汉语表达习惯,更谈不上对英美语言的欣赏。因而教师应在翻译教学中对学生先做理论基础的传授,前人对翻译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翻译教学的基础。掌握翻译标准才能在翻译时忠实原作的内容、风格和语言,使译文语言通顺易懂,符合语言规范。掌握翻译标准能避免逐词逐句死译而导致译文汉语欧化和英语汉化现象,避免为了单纯追求译文通顺流畅而任意增删原作。
2.2 忽视翻译与文化的联系,在教学中没有对学生加强文化熏陶
很多大学英语课堂忽视了向学生传授广泛的文化背景知识,教师通常只针对课文所讲解的内容而适当引入相应的文化背景,却没有主动地准备文化方面的讲解或是布置任务给学生,要求学生课余了解一些特定的、有用的文化背景知识,更谈不上做文化比较。而文化又是翻译过程中必然会面临的难题之一。文化常常为一语言群体所特有,在另一语言群体中常常是空缺或差异,因而通过跨文化比较进行翻译是很有必要的。例如:
中文里的“三八红旗手”,如果我们直译为March 8 red flaggers,不了解中国历史的外国人看了一定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所以在翻译时要加注:“an honorific title for women who have made extraordinary achievements and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on the various fronts of socialist construction” [4]。再比如:
英语里的“born with a silver spoon in one’s mouth”,直译为汉语就是“生来嘴里就含着一把银勺”,而汉语里则说天生福相。再比如英国人有爱狗的传统,中国人却崇尚龙,在语言中就表现为,英语里的谚语Every dog has its day,中文里的成语龙凤呈祥,龙腾虎跃等。因此,教师应在平时的教学中,尤其是习语,俚语的翻译中,不失时机地把文化传达给学生,并鼓励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了解所学语言的文化知识和做必要的中外文化比较。
2.3 大学英语课堂严重缺乏学习翻译的条件
由于大学英语课堂时间有限,又没有达标的专业教科书,教师也没有经过特定的要求,种种因素导致很多想要学习英语翻译的非英语专业学生求学无门。为了满足同学的需求和翻译学习的需要,大学英语教师在保证大纲完成的同时可根据自己的安排,在每节课堂的讲解中适当加进必要的翻译理论和技巧的讲解,对于翻译的练习也无须只停留在单个句子的讲解上,可布置学生在课余时间阅读一些著名的文学作品并翻译其中经典的选段。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己找一些涵盖商业、贸易、法律等专业领域的英汉互译的实例与材料进行练习,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添学生对翻译学习的兴趣。
学校也可以根据自身的师资条件增设针对全校学生的翻译选修课。这样学生在完成基础课的同时又能学到有用的翻译理论和技巧。另外,也可以缩短基础教学的时间。事实上,现已有很多重点院校已经着手对基础教学进行了改革,例如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院校已经把非英语专业传统的四个学期的大学英语的单一模式改为了1+3模式,2+2模式,3+1模式三种模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英语基础在第一、第二或第三学期修完英语基础课程,在后面几个学期中选修包括“实用翻译”在内的后续课程[5]。随着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推进,其他各所高校也开始了自己的独立探索之路。其中,哈尔滨工程大学拟定了以培养拥有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型人才为目标的实施方案并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该校把传统的教学模式改为了读写译(大班)+视听说(小班)+自主学习;将学生一周8学时的课程分配为读写译2课时,视听说2课时,自主学习4课时;并充分发挥了网络教学的优势,将学生的自主学习安排在计算机中心。同时,教学评估也作了相应的调整:学期总评=形成性评估+综合性评估,平时成绩包括单元小测和网上自学记录,占总分的40%,期末成绩只占60%。由此可见,只要我们对大学英语课堂中的翻译教学有足够的重视,并愿意为此付出时间与精力,改革全国高校的大学英语课程绝不是梦想,同时我国翻译人才短缺的现象也可以得到相应的改善。
3 结束语
传统翻译教学有太多的弊端和不足,这造成了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没有条件也没有时间去接受专业性的翻译知识和技巧,也丧失了成为复合型翻译人才的机会。在这个竞争的社会里,我们不仅需要的是专才也需要更多的复合型人才,而我们所培养出来的英语专业的学生大多只有语言基础知识,只会基本的看,说,读,写,由于没有经过其他专业知识的训练,进入社会后感到太多与他们专业相关的翻译工作都无法胜任。很多国外引进的著作还只能读原本,因为专业型翻译人才的有限而无法翻译给更多的读者。然而,如此大比例的有着各种专业知识的非英语专业学生因为在校不能得到专业的训练而无法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这对我们的社会又是一个多大的打击和损失呢?而这让我们新世纪的教育者不得不反思我们的教育制度,去寻找有效的方法解决这些急需解决的问题。所以培养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翻译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综上所述,改进我们的大学英语教学,增加对翻译学习的重视,把翻译教学融入大学英语课堂,给学生创造学习翻译知识和技巧的机会,注重学生听说读写译的培养是势在必行的。
参考文献:
[1]刘爱萍,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翻译教学[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1,18(2):74-76
[2]包文姝,教学翻译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文教资料,2005,(33) :136-137
[3]叶子南,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14-33
论文摘要:北京地区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旅游资源,开展面向留学生的游学项目能够提高留学生的汉语实践水平,促进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认知,提高北京地区对外汉语教育和旅游产品的附加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游学项目的内容设计应根据留学生的汉语水平,基于他们的兴趣和切实需求,建构实用性强、定位明确的体验式内容体系;同时,“学”的项目必须与“游”紧密结合,根据留学生不同的汉语水平设计具体项目。根据游学项目兼顾“游”和“学”的特点,游学项目实施包括“游前学”、“游中用”、“游后评”三个基本环节。
论文关键词:北京;游学项目;内容设计;实施模式
一、北京地区实施游学项目的意义和现状
第二语言教学中的“游学”(study abroad)主要是指通过游览、参观等跨文化体验方式进行目的语学习并了解目的语文化的教育模式。“游学”将“游”与“学”结合起来,以游促学,以学导游,既能提高学生的第二语言水平又能够促进留学生对目的语文化的了解和认知,富有实用性和趣味性,越来越受到留学生的青睐。
北京地区发展游学项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北京市文化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将旅游产业作为内容之一。发展旅游必须依托文化资源,进行合理的文化定位才能获得突破。发展游学项目可以将对外汉语教育和北京地区的旅游资源结合起来,从而增加对外汉语教育和旅游产品的附加值,既能促进北京市留学生规模的增长,又能增加北京旅游行业的效益,在实践中提高留学生的汉语水平,促进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认知,有助于汉语文化的国际推广。
在北京地区发展游学项目也具有极强的可行性。就旅游魅力而言,北京有丰富的人文资源和文化积淀,留存了大量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座传统和现代结合的大都市。就对外汉语培训能力而言,北京拥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语言大学等众多的知名高校,还拥有经贸类、医学类等专业高校,这些高校具有丰富的对外汉语培训经验,拥有大量专业的对外汉语培训人才,能够为留学生学习汉语提供优质的师资、教育资源和高质量的课程,另外,近年还迅速崛起了不少优秀的民营语言培训机构,也具有较强的培训实力。就语言环境而言,相较于南方语境,北京话比较接近于普通话,留学生沉浸其中,有助于掌握比较地道的汉语。
很多国内外的语言培训机构都认识到了北京地区游学项目的巨大潜力,纷纷推出了形式各异的北京游学项目,游学项目呈现出了井喷之势。在这一趋势下,2008年奥运会前夕,国内近百家旅游、汉语教学及相关机构在北京召开了关于游学项目的全国论坛,探讨相关发展策略,推动了汉语游学项目的发展。与项目开展的火热程度相比,对外汉语界对于游学项目的研究却尚处于起步阶段,不能适应游学市场迅速发展的需要,亟待成熟完善。
就游学项目目前的发展情况看,存在不少待改进之处:其一,内容设计缺乏系统性。内容设计是游学项目的核心,但是目前却缺乏比较明确的设计标准,导致“游”的内容以旅游、猎奇为主,不能系统深入地体现中国文化特点。其二,实施模式缺乏科学性。“游”与“学”缺乏有机联系,“学”的汉语在“游”的过程中很难应用,有些项目甚至并未在“游”的部分设计汉语实践的内容,只是半天学汉语,半天游玩。导致“学”与“游”只是被生硬拼凑在一起的两部分,缺乏相关性,造成学生感到汉语学习难度大、实用性不高,对于汉语学习畏难情绪日益严重,甚至会逐渐放弃汉语学习,只对旅游部分感兴趣。因此,应深入研究游学项目的内容设计和实施模式,才能从根本上推动游学项目的发展。
二、游学项目内容设计
游学项目的内容设计应根据留学生的汉语水平,基于他们的兴趣和切实需求,建构实用性强、定位明确的体验式内容体系;同时,“学”的项目必须与“游”紧密结合,学是游的语言基础,游是学的实践应用,实现二者的互相促进,切实促进留学生对中国的了解,在实践中提高留学生的汉语水平和文化认知能力。
1.“游”的内容设计
“游”不只是“旅游”,而是“游览”、“游历”。“游”的目的在于使留学生通过对中国社会文化现象的亲身体验、经历等,能够对中国社会文化形成比较客观、深入的理解。因此除了对一些知名旅游景点的参观之外,还应包括对中国社会文化的多种体验方式。
内容设计上应以文化为核心,以中国人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为主线,设计相关游学专题;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结合起来,将中国与世界的融合体现出来,在跨文化背景下展现北京的变化和发展;既要紧扣北京的区域优势和特点,也要以点带面,促进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认知;同时各高校应将游学项目与本校的学科优势结合起来。
在类别上,应根据学生需求设计项目,应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和实用性。项目设计不应为“俯瞰式”,而应为“融入式”,让留学生切实接触到北京人的生活,感受中国文化。因此“游”的内容可包括以下五大专题,每个专题下设相关小专题。简要例示如下:
(1)吃在北京:品尝烤鸭、涮羊肉等北京特色菜或爆肚、豆汁儿等特色小吃、簋街等餐饮一条街品味特色美食。学做麻婆豆腐、宫保鸡丁等特色中国菜。
(2)住在北京:游览胡同和四合院等民俗建筑,游览故宫、天安门等皇家建筑,北京新农村游(如密云等民俗旅游地)。
(3)玩在北京:传统风景名胜游(游览长城、颐和园等风景名胜地),现代娱乐游(三里屯儿、欢乐谷等),传统艺术游赏(看京剧、功夫表演、学写书法、学画中国画等),文化创意区游览。
(4)购物在北京:包括传统商圈(潘家园、琉璃厂等)、现代商圈(西单、王府井、蓝色港湾等)、特色商圈(虹桥、马连道、秀水等)等,根据留学生的兴趣和具体情况进行组合搭配。
(5)养生在北京:中医诊脉;中医按摩、足疗、针灸、刮痧;学打太极拳等。
这种设计分类以北京人的日常生活为切入点,既能使留学生比较全面地体验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也有助于所“学”汉语内容的实用性,便于学生在“游”的实践中应用汉语进行沟通交流以及分析、解决问题。一些小活动在每个项目实施过程中都可以灵活运用,帮助留学生感受中国风俗文化,增强项目趣味性。在设计具体的游学项目时,专题式的结构方式比较灵活,可以根据留学生的兴趣和时间进行调整。
2.“学”的内容设计
设计学习内容时应根据汉语内在规律和留学生的文化认知规律,重视汉语水平和文化认知能力的双重提高。“学”应从“游”出发,围绕专题内容进行学习,通过游览过程引导学生深入观察中国人的社会生活,进行与此相关的语言实践。
设计学习内容时,应根据留学生的学习时间和语言水平设计项目的难度梯度。根据留学生的游学时间安排,可分为短期项目、中期项目和长期项目。短期项目主要指一个月以内的游学项目,中期项目指一个月以上至三个月的学习项目,长期项目指三个月以上的学习项目。游学时间不同,涉及到的游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不同。
根据语言水平,游学项目可以分为初、中、高级。初级项目主要针对接受过半年以内汉语培训的留学生;中级项目主要针对接受过半年以上至一年时间汉语培训的学生;高级项目主要针对接受过一年以上汉语培训的留学生。语言水平不同,项目实施中留学生的学习任务难度不同。
(1)初级水平留学生的汉语学习应侧重日常交际中常用的词汇和简单句式,文化学习主要以感受、了解表层文化为主,如中国的建筑、饮食等。教学目标为:通过学习,在游览过程中能够理解他人比较简单的话语,能够就简单话题与他人进行沟通,表达自己的意图,能够完成简单的交际任务,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对中国文化有初步的了解。
(2)中级水平留学生的汉语学习应侧重一般的社会文化专题所涉及的词汇和能够表达较复杂意义的复句学习。文化学习主要侧重培养文化认知能力。教学目标为:在游览过程中能就一般社会现象与他人进行沟通;能够与他人合作处理游览过程中遇到的一般事务,能够比较完整清晰地叙述游览过程和个人感受,通过各种实践活动能在跨文化交际背景下比较客观地理解中国社会文化现象。
(3)高级水平留学生的汉语学习应侧重较专业的词汇学习以及成段表达能力的训练。文化学习主要侧重于培养运用文化知识处理跨文化问题的能力。教学目标为:能够就中国社会文化的主要专题内容与他人进行比较深入的交流;能够与他人合作处理游览过程中遇到的比较复杂的事务;能够用比较准确恰当的语言表达对于社会文化现象的深层感受,能够运用已有的文化知识较好地解决具体的社会文化问题。
三、游学项目实施模式
根据游学项目兼顾“游”和“学”的特点,游学项目实施包括“游前学”、“游中用”、“游后评”三个基本环节。“游前学”环节通过搭建支架、个人探索、协作学习等环节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汉语词汇,初步了解和思考相关社会文化现象。“游中用”环节通过系列任务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在实践中亲身体验、观察中国社会现象,并应用汉语完成实践任务,对相关社会现象进行描述和评价。“游后评”是每个具体的游学活动后的评估与反思,包括学生自我评价、小组内部互评、教师评价等,帮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策略,总结学习经验和教训。通过这三个环节,能够培养留学生运用汉语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在跨文化背景下比较客观、恰当地分析社会文化现象的能力,有助于汉语水平和文化认知水平的提高。
在实际操作中,应注意两方面的问题:
其一,不同水平留学生的游学项目虽然基本专题和实施策略相似,但是涉及内容和任务难度却有显著差别。应根据留学生的具体情况,在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内搭建适当支架,促进综合能力的提高。因为篇幅所限,下面仅以初级水平的教学模式为例简单介绍一下“游前学”和“游中用”这两个环节。
1.游前学
支架搭建:教师根据专题提供相应词语和基本语言结构,辅助学生掌握基本餐饮用语,了解一般食品和典型中国菜的名称,熟悉就餐语言等。
个人探索:查词典,能说出大部分跟自己国家一样的食品名称。
协作学习: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作典型中国菜,包括购买原料,寻找食谱,制作全过程。小组成员要恰当分工与合作。
2.游中用(情境创设)
请对中国人进行调查,然后做成PPT,进行展示。
其二,在实际操作中,根据学习时段的不同,游学内容和实施策略也应有所不同。比如对于长期生,可以在项目开始就设计一个整体任务,作为最终的考核任务,留学生可以在整个游学期间分步骤完成。通过游学期间各个专题内容的学习,学生在游学结束时将能够获得对于北京、中国人的较完整印象。
对于短期生,涉及的内容和任务可以更集中一些。比如中高级阶段的短期生“玩在北京”专题,相关教学任务可以进行如下设计:首先,提供预备任务,要求学生提前搜集景点有关资料,介绍景点的位置、历史、相关故事和传说。全组修改讨论后,提前交给老师,教师进行修改后再返还给学生。然后,游览过程中要求学生提前搜集资料,介绍每个地方的风土人情,或者介绍自己国家同类景点等。还可以要求留学生同时用汉语完成本专题相关调查任务。比如,就某一专题对景点的中国游客进行采访,也可以采访他们的游览感受。要求学生最好配备录音笔、照相机、小型摄影机等,方便后期对采访资料进行加工。最后,游览结束后要求留学生写出游览指南,包括行车路线、人均消费、最佳景点推荐、个人游览感受、团体游览感受、中国人对这一景点的态度调查等,辅以图片和照片,做成不同语种的游览手册,赠与或卖给其他留学生。
关键词:景德镇;陶瓷;艺术;繁荣;收藏
绪论
景德镇制瓷历史悠久,所产瓷器“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早在汉代,这里的劳动人民就靠山筑窑,伐木为薪,开始了陶器的烧造。据历史记载:“新平冶陶,始于汉代”。[1]到南北朝的陈朝,制瓷业有了较大进步。蓝浦在《景德镇陶录》称:景德镇“水土宜陶”,镇瓷“自陈以来名天下。”其后历经隋唐、五代、宋、元、明、清、民国等不同朝代的发展,使其不断完善、臻美。正如郭沫若诗云:“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在此都”。
沿着历史的轨迹前行,景德镇当今陶瓷艺术的发展可说是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发展阶段,无论是生活陶艺,还是传统陶艺和现代陶艺,都处于蓬勃发展之势。瓷都这一响彻千年的经典称号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再次发出耀眼的光辉。今天火热局面的形成与其辉煌的过去不能不说没有关系,但更多的则是当下的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大好形势所起的决定性作用。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决定的。
1、建国后现实的必然
1.1它的地域特色和相关优势不明显
1、资源贫乏:它虽然四面环山,却没有一些大型、开发利用价值高的矿产资源。比如它也有铜矿,但含量不高,开发利用价值不大。在景德镇除瓷石、高岭土外其它资源贮量均不丰富,即便在江西省2001—2010年十年矿产资源总体规划中除瓷石、高岭土外,也没有提到其它的矿产资源的开发,更不用说在建国后那种简陋的条件下。
2、交通不便:交通十分闭塞,尤其表现在交通运输的龙头地位的火车方面,即使到今天它的火车运行也是以建国后修建的唯一一条线路——皖赣线,为单轨运行,该线路又地处山路,弯道很多,运行时十分的缓慢。高速公路也是在20世纪九十年代末才开始建的。陆路不行,水路运输方面也一样,它不处于大江、大河之上,昌江是它的主干道,受季节影响明显。交通条件的劣势严重地束缚了它的经济的发展。
3、高、新、尖等高科技产业发展缓慢:由于整个江西省处于中部地区,景德镇位于它的东北部地带,与皖南山区相邻。地理位置偏僻,交通的落后等原因,决定了它既不是国家的优先发展城市,也不是国家重点支持、扶助的对象。以上这些导致了它没有,也无力发展高、新、尖等高科技产业以及与此相配套的科技转化产业。
4、人才缺乏:它地处深山内陆地区,经济又不发达,决定了外地的优秀人才难以引进入驻,就连本地的优秀人才也难以留下,他们大多跑到经济发展较快的城市和地区。人才的流出,大大地降低了景德镇的经济发展步伐。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科技保障的科研院所、高校也缺乏,仅有的高校还是发展单一专业的陶瓷学院以及研究所也是为陶瓷类德,除此以外,别无院校和科研院所,以上这些决定了它只能发展传统优势产业——陶瓷艺术了。
1.2发展陶瓷优势明显
1、自然资源丰富。首先,有非常丰富的陶瓷矿产资源。最德镇境内多为中低山谷和丘陵,瓷土矿藏极为丰富,不仅藏量丰富,而且土质优良,有的优质瓷土,仅为景德镇所独有。其次,有丰富的森林资源,景德镇附近地区,盛产各类木材,在建国后相当长时期,丰富的木材资源为建造制瓷厂房和制造工具、设备提供了充足的材料以及作为烧窑的燃料。再次,有众多的小河流和相对较为丰富的水资源,千百年来,这些河流为原燃料的运进和瓷器的运出提供了方便。同时,较为丰富的水资源也为瓷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工业用水。
2、社会资源丰富。它拥有中国唯一的陶瓷高校——景德镇陶瓷学院,经过50年的建设,学院已成为全国乃至世界上在陶瓷艺术设计和陶瓷工程领域教学、科研与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其中陶瓷艺术设计、陶瓷工程学科在国际陶瓷行业享有很高的声誉。原国家轻工业部的陶瓷研究所,全国陶瓷行业唯一部属专业研究所(国外人士称之为陶瓷行业皇家研究所)创办于1954年,著名的“7501瓷”就是该所创作的。除此以外,还有江西省陶瓷研究所和景德镇市陶瓷研究所。科研院所的建立,为景德镇陶瓷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人才和技术的保障。
1.3众多关于陶瓷的媒体和杂志、书籍
任何艺术活动的进行都离不开媒体、杂志的推广,杂志有《中国陶瓷》、《陶瓷学院学报》、《中国陶瓷工业》、《陶瓷研究》、《景德镇陶瓷》等;网络介绍景德镇陶瓷的有中瓷网、景德镇在线陶瓷专栏、陶瓷与艺术、景德镇陶瓷在线、景德镇陶瓷网、中艺网景德镇分部;瓷都晚报和景德镇日报都设有“陶瓷专栏”,还有景德镇各电视台也设有陶瓷艺术栏目,如代表性的“昌南对话”栏目。与此同时,大量国内外先进的陶艺技法理论及书籍涌入景德镇,这也对景德镇陶瓷艺术创作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正如高尔基所言:“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今天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所买不到的陶艺书籍在景德镇都有销售,这也是它的优势之一,也是生生不息的源泉所在。
1.4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化
1、改革开放后,国家的经济政策发生了变化,由计划经济变为市场经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广东的佛山、潮洲凭借雄厚的经济基础和优越的地理位置等优势,在陶瓷工业方面迅速发展壮大,使得当时的景德镇十大瓷厂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并逐步走向倒闭或重组、改制等。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许多人员分流、下岗之后建立自己的艺术工作室,转向独立的陶瓷艺术创作,或从事与陶瓷艺术相近或相关的工作,例如:拉坯、印坯、利坯、烧窑、开设陶瓷艺术店或外出跑销售等。这些一方面壮大了陶瓷艺术创作的大军,另一方面也解决了陶瓷艺术创作队伍的后顾之忧,可以有更多的精力从事艺术创作。
2、从历史上看,景德镇历来是外来人口迁移比较集中的地方,历史上曾有几次大规模的外来人口迁移,尤其是战争年代,这个地方相对比较安全。以后,在农村实行生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的自扩大了,可以较自由地支配自己的农闲时间,过一阶段到景德镇来从事陶瓷行业的人口逐步增多了,主要还是都昌、波阳、抚州、丰城等地,人口的迁移地及从事的职业与历史上的外来人口形成了一定的渊源关系。除农民外,周边城市、县城等的中小企业下岗失业人员也到景德镇从事陶瓷类的谋生,使得景德镇从事这一行业人数的规模大大扩大了。
1.5对陶瓷艺术家的重视
景德镇市政府早在1959年开始至今总共授予55人为陶瓷美术家称号。1979年,国家轻工业部进行了行业大师的评比,王锡良获此殊荣,此后又先后进行了四批,使国家级大师达到12位,陶瓷艺术大师也进行了几届的评比。与此同时,省市也先后进行了相关荣誉和职称的评比,这些评比工作的正常进行,是对他们艺术成就的肯定,也提高了他们的社会地位,极大地推动了陶瓷艺术家创作的积极性,同时也提高了他们作品的销售价格,为他们创作提供了物质保障,有力的改善了他们的创作环境。
1.6政府的大力支持
景德镇陶瓷艺术今天的成就,与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尤其是景德镇市政府,更是把陶瓷艺术作为首要大事来抓,先后建立多个地方作为陶瓷专门销售的场所,例如雕塑瓷厂、国贸广场、陶瓷大世界、中国陶瓷城、金昌利陶瓷大市场等地方。这些专门作为陶瓷交易场所的建立,大大加快了陶瓷艺术作品的流通,解决了艺术家的后顾之忧。自2004年开始,每年金秋10月由国家相关部委联合江西省政府都要举办“国际陶瓷艺术博览会”,将全世界关注陶瓷的目光聚焦于此。各级政府经常组织到国内外大中城市举办景德镇陶瓷艺术展,既加强了文化交流,又宣传了景德镇陶瓷艺术。还有如火如荼的旅游业的发展,人们因陶瓷来景德镇旅游,而旅游又推动了陶瓷事业的繁荣,相辅相成。
2、新鲜血液的注入
2.1外地艺术家的到来
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当代著名画家林凤眠、唐云、王个移、以及后来的孙其峰等大家就曾到景德镇画瓷器,创造出一批非常精美的瓷画作品,已成为当今收藏市场上的宠儿。九十年代,以上海的油画家俞晓夫为代表的一批艺术家也常到以瓷当纸进行艺术创作。以知名画家冷军等为代表的一批武汉画家曾有一段时间专门在景德镇从事陶瓷艺术的创作。著名的青年陶瓷艺术家白明在景德镇有专门的工作室,他本人每年有很大一部分时间在景德镇进行陶瓷艺术创作;鲁迅美院的陈仲琛更是以景德镇为家,在雕塑瓷厂拥有工作室和专门的店面销售他的作品;安徽画家余自乐已在景德镇生活、工作多年,已被同化为景德镇本土艺术家了。总部设在上海的乐天陶社在景德镇雕瓷厂设有分部,中国书画院江西分院落户景德镇。还有一部分陶艺家属于大学或研究生阶段在景德镇陶瓷学院学习,毕业后到外地工作,他们知道景德镇创作条件的优越性,也经常到景德镇创作。他们的到来,与当地艺术家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为景德镇陶瓷艺术的发展带来一股清新之风。
2.2国外陶艺人员的到来
一方面是相关单位或机构举办的招收国际留学生来景德镇学习。如景德镇陶瓷学院从五十年代就开始招收留学生来学习,九十年代陶院成立了专门的国际夏季陶艺交流中心,还有三宝国际陶艺研修基地和一些古陶瓷鉴定的国际研修班,这些外来者大多有一定专业基础才到中国来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他们也会把本国的一些陶艺创作的技法和理念自觉、不自觉地传进来,所以也是一个相互学习的过程。还有是国外某一个或几个成熟的陶艺家到景德镇来,他们来的目的是两个:一个是学习中国传统的制瓷技术;二是利用景德镇优越条件进行陶瓷艺术创作。他们的到来也带来了他们自身的陶瓷创作经验,与本地艺术家互相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2.3本地的艺术家外出学习
为了提高陶瓷艺术工作者的艺术创作水平,外出学习是提高的最好方式之一。作为中国唯一的陶瓷高校景德镇陶院定期派出老师外出学习、交流,除老师外,每年还要派出学生外出学习。景德镇本地很多陶艺家都曾外出学习,代表性的王锡良大师年轻时曾参加北京专家在景德镇办的学习班学习过,戴荣华大师也曾到故宫博物院专门学习。外出学地开阔了他们的眼界,增长了他们的见识,提高了景德镇的陶瓷艺术创作的整体水平。
3、收藏市场的兴起
3.1海外收藏市场的兴起
收藏是一门学问,它对收藏者的文化知识要求很高,对某一行业的收藏,收藏者必须详细了解它的来龙去脉、制作过程的好坏等标准。尤其是对艺术品,更是要求收藏者本身要有很高的艺术修养,否则难以入手。二战后,世界大规模的战争没有发生,这给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欧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发展,也带动了亚洲经济的繁荣,尤其是利用优越地理位置的东南亚一带,先后出现了“亚洲四小龙”等繁荣经济体。经济的繁荣直接导致收藏市场的火爆,在种类繁多的收藏门类中,景德镇瓷器无疑是人们最喜爱的艺术门类。东南亚也是华侨的集居地之一,身在他乡异地,千山万水阻割不了他们浓浓的血脉情。八十年代,随着中国大陆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进,海外华人、华侨主要以东南亚国家和中国台湾、香港、澳门同胞为主纷至沓来,到景德镇收藏古陶瓷,但在古陶瓷的收藏过程中,很多人花钱买了伪品,他们就从收藏古陶瓷转到收藏现当代陶瓷艺术,从而大大推进了现当代陶瓷艺术的繁荣。
3.2国内收藏市场的兴起
改革开放的春风响彻神州大地,当沿海发达城市快速发展起来后,出现了大批资金雄厚的私营老板,他们除了个人物质条件的改善之外,开始把钱投入到收藏市场上,中国历来有盛世藏瓷的传统。从八十年代末开始在广东、浙江、上海、北京、武汉、南京等地出现一批收藏当代景德镇陶瓷艺术品的群体,这些收藏家大多与景德镇的名家成了朋友,一般每年定期到景德镇来收藏一些固定的名家作品;还有一些散户到此旅游或路过此地。除私人收藏外,还一些博物馆和相关机构的收藏,这些都大大推动了当代陶瓷艺术的发展。收藏行业的繁荣为当代陶艺家带来了稳定的经济收入,也为他们的创作提供了舒适、安谥的环境,使他们有更多的精力创作出更优秀的作品。
小结
综上所述,景德镇陶瓷艺术今天的成就不是某一个因素促成的,它既有历史的传承原因,又有当今的时代的经济发展的大环境,更离不开勤劳、勇敢的景德镇陶瓷艺术家的自身努力,再次验证了人的创造性和在社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景德镇陶瓷的艺术价值将会越来越高,会有更多的人们喜爱它、欣赏它,了解它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尤其是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它担当着重要的桥梁和文化使者的角色。同时,我们也希望它沿着一条健康、良性的轨道历程飞速前进,发挥全社会的力量坚决遏制恶性的、对景德镇陶瓷发展不利的一些不正当经营,要想保护我们的眼睛一样保住“景德镇”这块金字招牌,它不仅仅属于景德镇,属于中国的,也属于世界的,它是全人类共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关键词:电视广告文化;效应;导向
1电视广告文化特征
电视广告文化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节奏感、形象性、视觉化、幽默感是电视广告引人注目的主要特征。广告本身就是一门综合艺术,电视广告也是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段制作而成,它将声音、色彩、图像等融为一体,制成一件“复合艺术品”,以其主题鲜明、色彩对比强、运动节奏快、传播时间短等特点给观众视觉、听觉造成强烈的震撼力和美感冲击,从而使观众对所宣传的产品产生购买欲望。例如张惠妹主演2004年夏季的康师傅冰红茶广告片——“冰力四射”篇就非常吸引人们的眼球:张惠妹一身“清凉装扮”——头顶雷鬼头、身穿露背装、热裤与马靴,装扮非常诱人,片中展示的是张惠妹正在冰山中举行演唱会,当麦克风从她面前浮出,她一手抓住麦克风,开始载歌载舞,还拿起麦克风杆在头上旋转,动感十足。颇具未来感的冰山形象与张惠妹的清凉、激情四射、活力奔放的形象很好地传达了康师傅冰红茶“冰力十足”的产品个性,也让观众感受到了炎炎夏日里的一丝丝清凉,起到了有力的促销作用。
(2)电视广告传播面广,受众广,老少咸宜,雅俗共赏,只要视力正常有条件的人都会看。尤其因为电视广告富于变化,色彩鲜艳,篇幅短,内容丰富,特别深受小孩的喜爱,这也正是世界知名品牌企业心甘情愿地花大笔大笔的钱在电视广告上的原因之一。比如麦当劳、肯德基、富士、柯达、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等等。
(3)电视广告充分显示了信息、娱乐、艺术的完美组合。它既能完全从商品出发,依据事实,展示其商品或服务比其它竞争者独特的地方,即商品独到的价值、特有的信息;又能借助娱乐的表现形式,使人们从众多广告的厌烦中脱离出来,重新激发起对商品、服务的热情与冲动;并透过戏剧性的构想,卓越的创意,极具感染力和情趣美的艺术表现,动人的形象与精美的画面效果,具有强诉求力的音响等等,使广告从单纯的信息传播,一跃成为富有审美内涵的艺术表现,令受众产生一种审美感受,造成其情感上的共鸣,同时获得精神上的享受。2002年网上评选出来的中国十大赏心悦目电视广告获奖作品就是这样的:平安保险(水乡、新疆、东北)篇、中国宽带(速度篇),特别是其中的娃哈哈茶饮料电视广告(周星驰、冯小刚沏杯茶篇),整个广告片的风格以幽默见长,集合了周派无厘头喜剧风格和冯氏京味幽默,外加逼真而有气势的特技效果,两位“喜剧大腕”以精湛的演技为娃哈哈茶饮料做了精彩的诠释——“娃哈哈茶饮料,不用沏的龙井茶”。让受众在开心笑之余不由自主地接受了产品。
(4)电视广告创造时尚理念和展现消费潮流。由于电视媒体本身的特性,在创导、诠释、演绎、解读时尚方面,电视广告当仁不让。商家在电视广告片中常用时尚、流行来包装和解构各种新闻资讯及商务生活信息,特别是针对白领、小资等阶层,由于他们年轻、新锐、有钱但又不是太多,家庭负担也不是太大,对一些新潮、前卫、流行和特色化的东西比较关注,电视广告在这方面能使他们产生一种同步心理欲望,如夏新A8的电视广告系列片中这样描述:“在浪漫的气氛中,‘会跳舞’的手机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它的主人——一位魅力十足的男士引以为荣。这时,美丽的女主角缓缓走向他,‘能跟你要电话吗?’女士首先开口,男士自信地掏出名片递出,女士的手却巧妙地越过名片,拿走了手机。”这则广告不仅突出了手机的特点——“会跳舞”,而且还表现出男士非同一般,颇具魅力。广告语“夏新A8,梦幻魅力,舍我其谁”适时的响起,强烈地吸引了目标受众,使他们成为产品的购买群体。另外三星anycallCDMA乐趣X619(360度旋转)、菲利普639(我有我的魔影魅镜)、联通(新时空)、POLO系列电视广告也是这样吸引着目标群体做出消费选择。
2电视广告的信息传播
广告的文化效应是指广告作品在社会文化中引起的反应和产生的效果。广告活动的传播效果不单在经济方面对商家有一定的影响,在社会方面对受众的影响也不小,它已不再是一种纯经济现象和纯商业行为,它的传播必然会引起商业之外的社会文化效应,表明其存在的文化价值。作为最受关注的、传播最广、效果最好的电视媒体,电视广告在推销商品和服务的同时,也把一定的价值观念、文化形态、生活方式推销给了社会大众,受众在不知不觉中会受到它的影响,它的影响力越强,人们对广告信息的理解也就越深刻。
(1)电视广告所传播的信息体现了有关商品和服务的价值观念,这是广告文化独有的效应,它必须最终取决于目标受众的认同,即目标受众对商品(服务)价值的确认。通俗化、本土化、人性化是随广告价值有效传播应运而生的,麦当劳、肯德基等洋快餐在中国春节这个合家团聚的日子,广告上展现出来的不再是麦当劳叔叔、肯德基上校形象,而是选择了典型的中国情境拍摄,取而代之的是中国的福字、对联、木偶、剪纸等中国传统艺术,通过贴春联、拜年等民俗活动,来表现中国浓厚的乡土味,而这种乡土形象,使中国消费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2)电视广告所传播的信息有着特定的民族文化的人文特征(信仰、道德、行为准则、习俗等),渗透着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在我国广告中很多时候表现了中国人独有的文化心态和行为规范,如大一统观念、尊老爱幼、人情道德、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等等,这些民族精神不仅是文学作品所讴歌的主旋律,也是广告作品所要宣扬的基本观点。中国银行的电视广告“止,而后能观”篇,描绘的情境是在金秋丰收时节,一个敦厚的汉子畅快于一片富饶无际的麦田,向世人展示出了中国人不卑不亢、大气而不霸的民族气节,同时也渲染出中国银行的财雄势大以及中国人的理财智慧,塑造出一个浑实却不失飘逸的中国银行形象。
(3)电视广告所传播的信息同时也起到传播人类社会知识的作用,人类所获得的有关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多学科领域的丰富知识,都是靠文化传播一代代延续并发展起来的。电视广告的传播也是一种文化知识的传播过程,人们通过电视广告可以了解到一些日常生活中存在却不知或没有留意到的知识。乐百氏的“27层净化”的纯净水电视广告就是这样很理性地道出纯净水因何而纯净的最简单也是最基本的理由,舒肤佳“爱心妈妈”系列片中阐述了注意卫生清洁、保护肌肤的重要性。
(4)电视广告所传播的信息体现着特定的审美价值,给目标受众一种审美感受,使其产生情感上的相通和共鸣,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得到灵魂上的洗礼和情操的陶冶。消费者在获得商品或服务信息的同时也获得了一种审美愉悦感。在今天广告特别注重艺术性与娱乐性的状况下,电视广告作品的审美价值就显得十分的突出。云南电视台的形象宣传“大有可观”篇中展现的云南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地质地貌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令人陶醉,心早已飞向那香格里拉、西双版
纳、苍山洱海、蝴蝶泉……
(5)电视广告所传播的信息目的与其它媒体传播没有什么两样,都在于说服受众,改变其原有的观念与态度,形成群体行为模式,以影响目标受众的观念和态度的转变,使其产生广告主预期的购买行为,行为模式如未能形成,广告信息的传播就将会失去效果,这也是电视广告作品追求的文化效应之一。好像宝洁公司的产品虽然众多,但它一点也不担心各种品牌在同一货架上的相互竞争,因为在它的电视广告中很明白无误地告诉了受众在什么时候应该使用哪种品牌,使受众养成一种习惯,并相互告知,形成群体意识,最典型的就是洗发水广告,海飞丝个性在于去头屑,“头屑去无踪,秀发更出众”,飘柔突出“飘逸柔顺”,潘婷则强调“营养头发,更健康更亮泽”,三种品牌个性一目了然,消费者想让头发更飘逸自然是选择飘柔而不是海飞丝。
3电视广告的传播效应
作为一种文化形态,电视广告是有责任的传播,要对时代进程、民族、社会发展负责,在社会发展的现阶段,电视广告强烈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生活观念、审美观念、价值观念。然而,当前仍有一些不良倾向的广告,有的不恰当地鼓励高消费,甚至宣扬享乐至上;有的在价值取向上把女性当成了男性的玩偶和附属品;有的在广告词中说大话,甚至说假话,欺骗消费者;有的广告所传达的价值信息往往是相互矛盾、冲突的,加之各种夸大、扩张;有的误导、唆使儿童沾染不良习惯和不文明举止;有的在广告中乱改成语,严重误导了小朋友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与接受……因此电视广告的导向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1)在以人为本的今天,电视广告也要讲人文精神,也要有人文关怀,但这种关怀不应是肤浅的,也不应是简单的煽情,而是要深入人心,真诚的表示关怀,另外还要重视人的各种情感:父母子女情、夫妻情、爷孙情、同学朋友情等等,通过这类情感题材去寻求隐藏在其后的广阔空间和深层内涵,认真思考和表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深层关系,挖掘出蕴含其中的人文精神和时代意义。
万事达卡围绕其“万事皆可达,唯有情无价”的广告口号,特别设计了“四代同堂”的影视广告。在温馨的音乐声中,我们看到万事达卡娓娓描述了一个大家庭其乐融融的欢聚场面:小女孩抱着新买回来的玩具熊,笑面如花;爷爷在试穿他的新西服,慈眉善目;妈妈为奶奶戴上名贵的珍珠项链,一切尽在不言中;而爸爸拿出他的新数码相机,留住幸福的一刻……在每一个动人的情节出现时,字幕随着画面出现:玩具熊:¥150;珍珠项链:¥2800;单排扣西服:¥6000;单反相机:¥5500;分享四代同堂的欢乐:无价。
在这段广告片中,事业有成的男主人用万事达卡购买的礼物——无论是给孩子的玩具,给母亲妻子的首饰,给父亲的西服,还是满足家庭需要的相机,目的只是为了享受团聚时刻的浓浓亲情,享受家的浪漫温馨。万事达卡推出这个广告,其主题一方面是想促使消费者去办理申请手续,这是广告主进行广告宣传的最根本目的,也是最终的经济目的;另一方面却暗示消费者不要随便花钱去购买不必要的东西,要正确看待金钱的作用,希望消费者在金钱与商品、生活之间能领会到更多新的价值观:那就是有信誉的信贷者不单追求高物质生活,他们还想追求精神生活,重视人性化的生活,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情感,这就是“万事皆可达,唯有情无价”的真正意义。
(2)现代企业的竞争已从单纯的产品竞争转向企业形象竞争,而企业形象的塑造,尤其是当企业发展到一个高层次后,必须从文化理念上进行深层内涵的深度挖掘,展现在公众面前的企业形象则需要更具有深意与价值的文化基础来支撑。在21世纪,谁拥有文化优势,谁就能把握主动权,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是企业文化,中国社会科学院陈佳贵副院长在2004年首届中国企业文化国际论坛上指出:“优秀的企业文化本身就是企业持久经营和发展的力量源泉”,优秀的企业文化更重视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因此,在电视广告文化中要突出这一点。如飞利浦公司每次做电视广告宣传,于广告片的结尾处总要在屏幕上打出“让我们做得更好”的广告语,表现出了企业精益求精的文化内涵,道出了它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向受众传递着这样的信息:我们是一个不断追求完美的大公司,会越做越好的,买我们的东西您尽可放心;我们和您一样,遵循着这样的人生准则,那就是“让我们做得更好”。这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其赢得了受众的心,竖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也避开了与竞争对手在技术上的比较,在竞争中处于优势。
(3)越具有民族性和特色的东西,越具有竞争力。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的文明史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植根于中国独特的文化土壤中的中国现代广告,不仅要适应特定文化传统下形成的民族属性,而且要善于发掘丰厚的民族文化资源,把握受众的民族文化心理,从中汲取精神的养料,将民族文化融于电视广告作品中,让受众理解并引起感情上的共鸣,取得最大的诉求效果。如早期的“孔府家酒,叫人想家”,一句亲切感人的广告语一经当时主演《北京人在纽约》红遍中国的女演员王姬说出,立刻唤起了无数中华儿女和海外游子的心声。而且“孔府家酒”系列的包装以中国民居为仿照,也突出地表达了浓厚的“家园情结”。
一则创意恢宏的广告,能囊括上下数千年的民族文化精华,强烈地吸引目标受众的关注和兴趣,张艺谋导演深谙此道,他不仅在其所导演的2008年北京申奥宣传片中展示着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景观,如长城、北海、故宫、天坛、胡同、钟鼓楼、太极表演、以及正在化妆的京剧人物、中式装束满面笑容的三轮车师傅等等,而且在奥运开幕式中更是把这一特点发挥到极致,通过全球电视转播,让全世界人民为中国喝彩、加油。
又如2008年奥运会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的设计就是将中国传统的印章和书法等艺术形式与运动特征结合起来,经过艺术手法夸张变形,巧妙地幻化成一个向前奔跑、舞动着迎接胜利的运动人形,人的造型同时形似现代“京”字的神韵,蕴含着浓重的中国韵味——正如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先生说的:“既展现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遗产,又传递了一个前途光明的伟大国家青春和富有朝气的精神”。
参考文献
[1]余明阳,陈先红.广告策划创意学第二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