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市场经济存在的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劳动争议 解决机制 完善
现行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形成于改革开放以后,实行的是“调解-仲裁-诉讼”体制,即劳动争议发生后,当事人经申请企业调解委员会调解不成的或不经企业调解委员会调解,可以向当地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当事人可依法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人民法院依照民事诉讼法的规定,按两审终审程序处理劳动争议。这一体制在改革开放初期对于解决劳动争议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改革的深入,利益多元化的发展态势使得各种利益主体的独立利益区分明显,矛盾也日益增多。劳动纠纷大幅增长,劳动调解结案率却逐年下降,仲裁率逐年增加,不服仲裁又诉诸法院的案件也随之增长。在新的形势下,现行的“调解-仲裁-诉讼”体制的弊端已露端倪。如何完善现行劳动争议解决机制,保护社会弱势群体的合法权利,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和现实问题。
2008年5月1日开始实施的《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针对我国现行劳动争议体制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了改革与完善,但仍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1.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未能充分发挥其功能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将“着重调解”处理劳动争议的一项基本原则。该法整合了现在社会上已经成立的各种劳动调解组织来参与处理劳动争议,如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基层人民调解组织,在乡镇、街道设立的具有劳动争议调解职能的一些组织。但在实践中,劳动争议调解的功能并不能很好地发挥,甚至名存实亡。其原因是:第一,基层人民调解组织的权威性明显不足,因为劳动争议调解不象劳动争议仲裁那样是劳动争议处理的一个必经程序;同时,因大部分调解人员专业知识欠缺从而影响着对劳动争议作出客观公正的理性判断,所以其调解结果有时会受到质疑。第二,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并未对企业设立调解委员会做出严格要求,只是说“可以设立”。既然不是命令性规定,一些企业出于经济成本或人力成本考虑,或者根本没有设立调解委员会,或者即使设立该机构但并未实际运行。第三,调解委员会是由企业设立的,其人事和经费都由企业管理,这种人身与财力上的依附关系决定了调解委员会很难保持中立超然的独立人格。
2.经济成本与时间成本高昂,劳动者难以承受
从时间成本层面看,《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四十三条规定:仲裁庭裁决劳动争议案件,应当自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受理仲裁申请之日起四十五日内结束。案情复杂需要延期的,经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主任批准,可以书面通知当事人,但是延长期限不得超过十五日。仲裁庭处理劳动争议从受理之日起六十日内结案。与之相比,《民事诉讼法》规定,一审普通程序的审理期限是六个月,有特殊情况可以延长六个月;二审程序审理期限是三个月,特殊情况可以延长。根据以上规定,一起劳动争议案件经过一裁两审,在正常情况下一般需要一年左右时间。如果遇到上述“特殊情况”时间会更长。从经济成本方面看,劳动争议处理的这种“调解-仲裁-诉讼”机制,囊括了几乎所有的解决争议手段,机制每个环节的展开都需要当事人投入一定解决争议的经济成本,如聘请律师费用、仲裁及诉讼费用等,对于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和就业压力的劳动者而言,这些成本累计起来有时是难以承受的。
3.“先裁后审”的劳动争议体制有违意思自治原则,造成公共资源的浪费
根据《劳动法》和《条例》的规定,劳动仲裁机构受理案件以一方当事人的申请为程序依据,无需征得对方当事人的同意即可立案。这种规定使仲裁成为法院受理劳动争议案件的前置程序。这种制度的本意是充分利用劳动仲裁部门熟悉劳动法律规范的优势,减轻人民法院的工作压力,并能有效地得到法院的司法监督和司法保障,但制度运行中却出现了问题。一方面,违背了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劳动争议本质上是一种民事争议,双方法律地位应当是平等的。因此,当事人应当有权自由选择调解、仲裁可诉讼等救济途径。而强制仲裁的规定没有体现出市场经济体制下主体意识自治要求,没有体现出仲裁应有的自愿原则,实质上是公权对私权的干预。另一方面,弱化了仲裁高效率、高权威的职能。按照仲裁前置原则,仲裁要服从审判。在处理劳动争议过程中,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无终局处理权。大多数通过仲裁的劳动争议案件,会选择继续通过诉讼渠道解决纠纷,仲裁并未实际发生法律效力,这种体制上固有的弊端不仅导致仲裁机构没有缺乏主动性,履行程序了事,造成公共资源的浪费。
4.仲裁与诉讼在程序的衔接上仍有待于完善
劳动仲裁与诉讼程序上相互脱节,具体表现为:第一,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提讼后,法院审判不对仲裁审理和裁决做出任何评判,审判活动按照《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从头开始,仲裁裁决书实质上失去了法律效力。第二,“仲裁-诉讼”体制,仲裁虽然是诉讼的前置程序,表面上给予了当事人合法权益最大限度的维护,而客观上却形成了仲裁、诉讼各审各的,二者互相割裂的局面。第三,在裁审实践中,仲裁机构熟悉劳动政策和相关法律规范,但缺乏系统、扎实的法律基础理论;而法院具备较强的理论基础却缺乏对劳动政策和具体规范的熟悉掌握和运用。
二、完善现行劳动争议解决机制之对策剖析
1.应充分发挥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的作用
针对上述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功能弱化的状况,建议为了促使劳动争议调解工作的发展,在应该建立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的单位尽快地建立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同时也要重视区域性行业性的劳动争议调解组织的建设。最好是在国家劳动社会保障部门建立专门的企业调解委员会的管理机构,负责企业调解委员会的筹建、指导、监督和管理。企业调解委员会的经费和工资待遇由企业按照职工人员或一定工资比例统一交纳给调解委员会的管理机构,由他们再统一拨付。从而保证企业调解委员会的独立性。在立法中应对劳动争议调解给予更多的关注,确定劳动争议是解决劳动争议的必经程序并在法律上确保劳动争议调解书的法律效力,为开展劳动争议调解创造更有利的条件。同时,培训劳动调解委员会的工作人员,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
2.建构科学合理的劳动争议处理模式
对于现行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学界批评之声不绝于耳,并提出各种劳动争议处理模式,如“一裁一审制”、“裁审自择、一裁一审、两审终审制”、“只裁不审制”、“只审不裁制”、“裁审分离、各自终局制”等。笔者认为,应选择“或裁或审,各自终局”模式。即允许劳动争议当事人选择申请劳动争议仲裁,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劳动争议诉讼。一方当事人选定其中一种纠纷解决方式即发生系属仲裁或系属诉讼的效力,各方当事人均不得就同一劳动争议再请求以另一种方式给予救济;劳动争议仲裁实行两裁终局,劳动争议诉讼实行两审终审。选择这一模式的优势在于:第一“或裁或审”避免了仲裁与诉讼衔接不畅的问题,拓宽了劳动争议的诉求渠道,减轻劳动争议纠纷急增给劳动争议仲裁部门和法院带来的压力。第二,赋予当事人程序选择权,实现了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第三,有助于当事人对处理结果的接受,促进争议劳动关系恢复或实现新的和谐。
1当前农药经营市场的现状
目前,农药经营市场秩序混乱表现在多个方面:一是经营主体混乱,无证、无照违法经营现象严重,法律禁止经营农药的个体工商户成为经营农药的主体[1-2];二是行政监管政出多门,各行政执法部门的执法标准不统一,执法效率不高[1];三是农药经营者业务水平偏低,不能履行法律规定的农药经营义务[3-4];四是农药流通渠道和销售价格混乱,农药质量参差不齐,甚至存在见利忘义、销售假冒伪劣农药的违法犯罪行为[5]。
2存在的问题
在法律层面上,现行有效的法律对农药经营实行的是专营(指定经营)制度。根据《农药管理条例》第四章第十七条和《农药管理条例实施办法》第二十条的规定,供销合作社的农业生产资料经营单位、植物保护站、土壤肥料站、农业与林业技术推广机构、森林病虫害防治机构、农药生产企业以及国务院规定的其他单位可以经营农药。农垦系统的农业生产资料经营单位、农业技术推广单位,按照直供的原则,可以经营农药。粮食系统的储运贸易公司、仓储公司等专门供应粮库、粮站所需农药的经营单位,可以经营储粮用农药。日用百货、日用杂品、超级市场或者专门商店可以经营家庭用防治卫生害虫和衣料害虫的杀虫剂。法律、法规指定单位以外的市场主体(包括个体工商户)不能经营农药。但随着基层供销社和大多数农资公司的解体,多年来主渠道经营农药的市场格局已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个体经营实际已逐渐成为农药流通领域的主力军。但因其经营农药的法律依据不足,造成大批的农药个体经营户长期处于无证无照经营状态。
在行政监管层面上,根据《农药管理条例》《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等法律规定,农药行政主管部门、质量监督检验检疫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公安部门等都有权对农药经营行为行使监督权。但因为种种主客观原因,实际监管工作中,在某些地方、某些方面有时还存在监管质量不高、执法标准不统一、监管效率低下、监管作用不明显、甚至出现揽权争功乱作为和推诿扯皮踢皮球、推脱责任不作为的混乱现象。
在经营层面上,《农药管理条例》第二十二条第二款和《农药管理条例实施办法》第二十三条规定,农药经营单位应当向使用农药的单位和个人正确说明农药的用途、使用方法、用量、中毒急救措施和注意事项,向使用农药的农民提供农药使用技术和安全使用注意事项等服务。但由于多数无证无照农药经营主体的不具备农药基本知识,不知道高毒农药禁用规定,不懂得农药安全使用技术,不了解农药安全使用要求,不能真正履行法律规定的相关义务。又由于他们不具有合法主体经营资格,有关行政管理和技术部门不能为他们提供必要的知识培训,使卖药不懂药的不正常现象长期得不到改善。
正是以上3个层面上的缺陷,造成农药流通渠道和农药经营价格的混乱局面,农药经营户为了生存,相互压价、恶意竞争;为了营利,有的业户甚至铤而走险、以身试法,销售假冒伪劣农药,坑害农民。
3治理对策
解决目前农药经营管理的困局,有效规范农药经营市场秩序,需要多措并举,共同给力。通过及时科学修订法律,大力加强市场监管、努力推进行业自律、积极探索农药经营的新模式,形成井然有序的农药经营市场新秩序。
3.1深入调研、充分论证,科学修订现行法律
就目前农药经营市场的具体情况看,现行的《农药管理条例》等法律已经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立法部门应当通过网络等有效渠道深入调研,努力掌握现实状况,组织专家、行政执法部门农药生产企业和农药经营单位等相关人员充分论证,科学修订现行法律。通过修订现行法律,重启农药经营许可制度(事实上,我国许多省份都已经重启了该许可制度),设定经营农药的基本条件,对符合条件的市场经营主体同等地实施经营许可,改变农药经营市场主体在身份方面的限制;通过修订现行法律,进一步细化有关行政管理部门的职权和责任,注重职责密切衔接,责任清晰明确,设计联合执法的长效机制,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法制化的日常管理机制和事故应急机制。据媒体报道,国务院正在修订《农药管理条例》,这必将为农药经营市场带来新秩序。
3.2各司其职,加强沟通,形成联合执法监管的合力
就目前我国农药经营市场的规模和我国行政管理机关的设置的现状,让某一个部门全部承担起农药经营市场的各项监管职责是不现实的。分块管理可能更适合中国农药经营市场的国情。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应该在法律规定的职权范围内,各司其职、加强监管力度,坚决杜绝形式主义,绝对不做表面文章,把各项工作做细做实。有关行政管理部门之间应该加强沟通、积极联系,互通信息,紧密配合,形成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努力改变监管中职责不清、贪功推责、各自为政、重复监管的本位主义作风,努力形成分工明确、信息通畅、监管高效的有力局面[1-2]。省市县三级地方政府应当探索建立农药安全监管信息网络平台,实现农药市场监管市场信息共享,提高行政监管的效率[3]。具体监管工作中,各行政执法部门应同步考虑将农药市场监管重心下移,切切实实下移到乡镇、街道,以城乡结合部和农村市场为重点,深入开展农药经营整治工作。
3.3积极发展基层农药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
截至目前,我国已经建立许多有关农药流通行业的协会。全国性的有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下属的中国农资流通协会,逾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先后成立了农药行业协会。这些行业协会在农药经营行业自律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基层,农药行业协会的组织机构很不健全,协会的作用非常微弱。有不少地方甚至根本不存在协会组织,无从谈起行业自律。全国及省级农药行业协会应积极指导发展基层行业协会或者设立分会,尽量吸收基层农资经营单位会员,建立行业自律条例,在净化基层农药市场、加强农药质量监管、禁止经营假冒伪劣农药、配合行政执法机关打击坑农害农行为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在整顿和维护农药市场秩序中成为重要力量。
3.4积极探索农药经营的新模式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需要农药经营模式的创新。近几年来,国家农业部一直积极推荐试行农药连锁经营。农药连锁经营是一种新型的农药经营模式,对净化农药市场、促进农药销售服务和技术服务相结合、降低经营成本、形成规模经营效应、推动农药行业健康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各级政府要积极引导,为推行农药连锁经营创造条件。具备条件的地方和农药企业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农药连锁经营。农药生产企业可以设立农药直销店,大型农资公司可以建立加盟店,通过灵活的连锁形式建立起符合实际需求的农药连锁经营体系。近几年来,我国部分省份开展了邮政服务三农工作,开展了邮政物流连锁配送农资下乡业务,开辟了农药流通的新渠道。虽然还缺乏法律及政策层面上的支持,运营质量有待提高,但是,如果争得国家政策上的进一步支持,充分运用邮政网络资源优势,加以完善和发展,也能够成为解决目前农药市场失序局面的一种有效途径。
4参考文献
[1] 孙久仁,刘子雁,刘振军,等.对农药经营、使用管理的探讨[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1(2):25-26.
[2] 鲁爱军.天水市农药经营市场存在的问题及治理措施[J].甘肃农业科技,2004(12):46-47.
[3] 高建芳,张建峰,杨彩凤.农药经营和使用现状及市场防范对策[J].农业科技通讯,2011(3):23-24.
关键词 橘子洲公园;生态景观;环境景观改造;特点;问题;湖南长沙
中图分类号 TU98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1-0181-02
橘子洲位于湘江长沙段江心,是世界城市中最大的水陆洲。橘子洲,与历史文化名山岳麓山、长沙的母亲河湘江一起构成了星城长沙极具地域环境特色的“山、水、洲、城”城市格局。橘子洲公园是长沙市著名的旅游景区,历史悠久、文化深厚。
1 橘子洲公园环境景观改造工程简介
橘子洲公园的环境景观改造工程,遵循了“保护与保留橘子洲原有优质生境”、“生态景观可持续发展”等生态原则。改造后的橘子洲公园生态环境得到了良好的恢复。洲上植物景观、水体景观、驳岸景观等生态景观效果突出,共同营造出洲上自然和谐的氛围,使橘子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生态之洲”与“生命之洲”。
1.1 橘子洲公园环境景观改造工程
橘子洲具备源远流长的历史人文特色与独具一格的江洲景观,是长沙市优质的人文自然旅游资源。但是由于硬件建设缺乏、湘江水位大涨大落、洲上建筑年久失修、文化古迹损毁、洲上环境脏乱差等多重原因,橘子洲的景观特色逐渐缺失,橘子洲的旅游资源也并未得到充分开发,橘子洲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1]。因此,为重现橘子洲的风采,从2006年开始长沙市市政府对橘子洲进行了为期3年的整体环境景观改造工程,将橘子洲打造成为一座大型城市生态公园。2009年10月1日,橘子洲公园重新开园,洲上景观焕然一新,生态绿化覆盖全洲外。橘子洲公园重新开园已经有2年的时间,洲上生态景观总体保持良好,但在公园运营过程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1.2 橘子洲环境景观改造遵循的生态规划原则
橘子洲位于湘江江心,橘子洲原有生态环境相对良好,拥有相对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在设计过程中,本着创造良好生态环境的理念,应遵循自然事物形成于发展的自然规律,尽可能地保留这些原始生境,然后在此基础上恢复与再现自然生态景观[2]。
2 橘子洲公园生态景观现状
橘子洲公园的规划思路为“生态文化优先、注重特色创造、注重整体性和公众性开发性原则,将橘子洲打造成为一座生态绿洲”。橘子洲公园以“生态、文化、旅游、休闲”为规划主题,其中又以生态为规划重点。经过环境改造后的橘子洲公园陆地面积达91.64 hm2,全园绿化率达86%。重新开园至今,景区植被丰富,水体清澈,软质景观与硬质景观良好融合,环境优美怡人,生态效果突出[3]。总之,每天都有大批的游客游览观赏。下面从植物景观、水体景观、驳岸景观等几个方面来阐述橘子洲公园的生态景观现状。
2.1 植物景观
由于橘子洲本身的自然优势,地势平坦,洲上土壤为冲积土,排水与通气的效果良好,因此改造之前洲上的植被情况相对而言还是比较丰富的。其中香樟、柳树、悬铃木、朴树、银杏、枫香、桂花、雪松等重要的景观树种在洲上长势良好。洲上还有生长年龄超过百年的古树名木。在公园的环境改造过程中这些长势良好的优质树种与古树名木都得到了良好的保存,这也是对植物以及自然环境最好的保护。保留现有的优质植物与引进大量外地植物相比,不仅可以减少开发成本,同时也能营造出优美的乡土植物景观,可谓一举两得。
(1)植物专类园。橘子洲公园共有橘园、竹园、梅园、桂园、桃园等五大专类园,其中6.67 hm2橘园贯穿整个景区。这五大专类园主要收集与展示各类优秀的橘树、竹子、梅、桃、桂花品种,品种非常丰富。其中橘园内拥有42个橘树品种,数量逾1 200株,柚类品种10余种,橙类品种10余种[4]。一到秋季,满园金黄硕果,丰富了秋季景观。同时摘橘活动也加大了民众的参与性,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竹园收集各类名竹与乡土品种60余种,是江南地区竹类品种最齐全的竹园之一。竹园内丛生竹、散生主以及低矮的作地被的竹子等各类竹合理搭配形成了许多有意思的空间,竹园夏季的使用率非常高。梅园收集了美人梅、垂枝梅、红梅等14类品种逾600株。冬末早春,梅花凌寒而开,傲立群花,成为了长沙地区观赏梅花最好的去处。梅花花期刚过就可以去桃园观赏桃花。桂园收集了逾200株不同系列的桂花品种。秋季桂花芳香四溢,对游览者的身心都有很大的好处。
五大专类园共同组成橘子洲主要植物景观组团。同时也为其他生物提供了生存空间,园类大树为动物特别是鸟类提供了栖息地,橘树、桃树等植物的果实也为动物提供了食物。专类园不仅为游人提供了休闲游憩的空间,同时也起到了科普示范、生态保育的功能。利用生物资源,美化了洲上环境,达到了人、植物、动物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效果。
(2)水生植物。改造后的橘子洲共有7块水体,面积大小不一。不同区块水体水生植物配置形式相似,但水生植物种类有所区别。运用观赏效果优秀的挺水、浮水与沉水类水生植物共同形成自然生态的水生植物群落。其中质地不同、高矮不同、颜色不同的挺水植物混合搭配种植解决了常见的水生植物配置时视觉效果单一的缺陷,同时也丰富了园区水生植物种类。这也使得水体景观更加的生态自然。如雨久花、再力花、旱伞草、菖蒲、香蒲共同组成的水生植物组团,效果非常好。常见水生植物的花期为5—8月,因此每年该段时间水生植物的观赏效果最佳。开花的水生植物不仅吸引了游人的驻足观赏,同样也吸引了蜜蜂、蝴蝶、蜻蜓等昆虫。可见园区水生植物也起到了一定的生态效益。
(3)园路植物。景区内一级园路由一条环形大道组成。此条环形大道也是整个景区的植物景观大道。道路两侧植物配置以乔、灌、草的配置形式科学合理搭配。乔木选用园区原有大树,如香樟、法国梧桐、枫杨、复羽叶栾树等,并适量补种,构成整体基调。中下层植物选择效果良好的观花观叶植物,如樱花、碧桃、山茶、红枫等植物。地被层选择木本地被与草本地被相结合的形式,做到了植物配置多而不乱,丰富了物种,效果同优。
2.2 水体景观
由于橘子洲位于湘江江心,湘江是橘子洲上最好的水体景观,因此橘子洲内并没有出现大面积的水体。洲内7块水体面积均不大,主要是在以橘子洲上原有水体的基础上建设而成的。水体也起到了收集雨水储水的功能。作为洲上重要的水资源,池水也可用于灌溉园区植物。这样水就可以流动起来,形成了活水,因此很少在水体上看到漂浮的死鱼,也很难闻到臭味。可见橘子洲水体景观维护得非常好。水生植物、游鱼、水体微生物与水体共组成了良好的水体生态系统。
2.3 驳岸景观
由于橘子洲的独特地理环境,优秀的驳岸显得尤为重要。橘子洲护坡的基本结构形式有混凝土网格植草皮护岸或模拟河床、固脚挡墙(脚槽)、临水步行道及土坡植草皮组成[5]。同时考虑橘子洲自身的地质条件及其所处的特殊水文环境,在橘子洲改造过程中,采用了砖石护坡与生态护坡相结合的形式。
3 橘子洲公园生态景观特点
3.1 植物品种丰富、配置形式生态自然
橘子洲上植物资源丰富,在保留洲上原有长势良好的乡土植物的同时,适当引进优秀的外地景观树种,共同形成丰富自然的植物群落。在植物配置上,运用模拟自然界植物群落的方法,在考虑到洲上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同时,尽可能地运用观赏效果的观花色叶植物,共同构成生态自然、色彩鲜明、景观突出的植物景观[6]。如竹园民居周围的绿竹景观以及渡学楼的庭院植物景观,均采用乔灌草搭配的形式,同时考虑植物的自然生态习性以及观赏习性,这两者都是洲上游客使用相对较多、愿意停留的景点。
3.2 合理保护与运用动物资源
城市化进程的加剧造成许多动物的栖息地被人为破坏,人与动物、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也逐渐被打破。而在橘子洲的改造过程充分地考虑并强化了动物栖息地的建设,为各种动物提供了质量优秀的栖息地。树林是许多动物赖以生存的栖息地,在橘子洲的改造过程中,结合了“森林城市”的建设路线,为动物提供了“森林化”的栖息环境,并提供良好的栖息空间[6]。在园类设置了引鸟、引昆虫的设施。同时园类种植了许多可为动物提供食物的树木,如橘树、桃树等观果类植物,可为园中不同的鸟类提供食物。
3.3 游乐设施较少,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洲上景观
不同于常规公园以及景区的人为游乐设施较多,橘子洲公园在核心景区未设置任何游乐设施。在规划过程中,将沙滩公园与核心景区相对隔离。就算在沙滩公园举行大型活动,对橘子洲核心景区的影响也不会很大。这样就减少了人对洲上自然环境的干扰,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洲上自然景观,保持其原有的地域特色。
4 存在的问题
4.1 大草坪生态效益相对较差
橘子洲公园入口处有一块面积很大的景观草坪。由于景区免费对外开放,洲上每天都接纳大批的游人,特别是节假日游客量非常大。游客量增多,对景观草坪的维护造成了很大的困难。草坪常由于被游客踩踏过多而出现枯萎的现象,严重影响草坪观赏效果,生态效益也相对较弱。现在橘子洲采取人为监督的方法禁止游客踩踏和穿越草坪,使得草坪成为纯粹的观赏品。这样的办法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笔者认为适当减小草坪面积,在草坪边缘补种观赏植物也许可以从一定程度上缓解该问题。
4.2 洲上虫害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
橘子洲上虫害相对严重,许多观赏植物都有虫害的现象。例如草坪边缘种植的月季花径,远观虽然效果很好,近看许多月季的花与叶子都有出现缺刻与孔洞的现象。在笔者几个月的观察过程中橘子洲的虫害现象并没有得到治理。这样不仅影响了植物的生长状况,同样影响了观赏者的心情,应该引起重视并得到处理。
5 结语
经过环境景观改造后的橘子洲公园,在整体布局上考虑周全,景观节点布置合理。洲上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互融合,共同组成了橘子洲的生态自然、底蕴深厚的美好图景。橘子洲也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生态之洲”、“人文之洲”与“生命之洲”。以植物景观、驳岸景观、水体景观与园路景观等生态景观为主的生态景观设计,不仅形成了洲上丰富多彩的景观空间,同时也美化了洲上环境,一定程度上还改善了湘江水质。这样生态自然的景观基本上展示了橘子洲的地域特色,也为长沙市民提供了优质的休闲娱乐场所。目前,橘子洲公园已经成为大部分长沙市民优先选择的休闲旅游胜地。
6 参考文献
[1] 钟赛香,贺曲夫,殷晓.长沙市橘子洲风景区旅游开发研究[J].热带地理,2004,24(1):87-91.
[2] 陈琼琳,龙宇锋,熊兴耀,等.长沙橘子洲风景区环境景观改造概念规划[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5(4):391-394.
[3] 李木明.橘子洲滨水景观处理艺术探讨[J].中国园艺文摘,2010,26(4):72-73.
[4] 李木明.橘子洲开发建设柑橘景观分析[J].科协论坛,2007(8):19.
【关键词】进口家具 消费 经济 发展
北京市家具制造行业进口总体规模偏小。2008年受美国金融风暴的影响全球经济增长放缓,有些行业甚至出现了负增长。我国家具产品进出口贸易也由近几年的平均增幅30%左右下降到增幅不足17%。据海关统计,我国家具产品2008年进出口总额达283.89亿美元,同比增长16.63%。其中,出口金额达272.07亿美元,同比增长16.93%;进口金额11.82亿美元,同比增长10.36%。
一、北京市进口家具消费市场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品牌意识淡薄,国际标准缺乏
厚利适销才是多数企业应该走的路线,北京进口家具消费市场正逐步迈入品牌竞争。然而大部分的家具厂家仍然处于低价竞争的阶段,竞争形势原始,整个行业还没形成品牌竞争的风气。家具市场的规范化会吸引来越来越多高品质客户,然而此类客户的消费市场对进口产品会设置不同的准入规则,它们常常以不同的认证形式出现。例如:CE, GREENGUARD等。然而,大多数的家具老板没有意认识到开发国外市场要注重健康和环保的意识,未能满足认证所需要的硬性指标,甚至对各种市场所需认证没有任何概念。
(二)诚实信用缺失,消费者权益难以保障
这是一个让消费者头痛的问题。有些原材料概念连卖家自身也得不到明确的答案。实木的概念在国内很模糊,衡量的标准参差不齐。同时以开发国外客户的家具企业电子商务平台主要有阿里巴巴、环球资源以及中国制造。然而,三大平台都存在很多地方让用户有理由去怀疑其诚信,出于对业绩的追求,很多参差不齐的企业都可以充当平台的付费会员,消费者的权益就因此受到威胁,使用者可以在平台上发现很多假信息。
(三)市场秩序混乱
一直以来,“盗版”成为中国家具业一个普遍存在而又难以解决的问题。根据我们的走访,发现几乎每个企业都有被抄袭过的现象,抄袭造成产品的同质化非常严重,产品同质化严重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大量企业在低端产品上的价格恶性竞争。同时,随着家具业的蓬勃发展,北京很多家具大卖场,大商场等如同雨后春笋一般陆续出现,不过销售模式基本一样,都是租赁摊位式地营销或者是工厂直营式的自营店,商场出于对营销业绩的追随,对客户的挑选和管理则不会过多去考虑,因此没有注重细化分工和专业化的分配。最后,进口家具的销售由于过度的分散性竞争,市场透明度差,使各种不正当的竞争行为经常出现。进口家具消费市场不规范没有秩序,使消费者权益很难得到保障。
二、改善北京市进口家具消费市场的建议
(一)找准北京市进口家具的市场定位
目前,国际买家对家具产品的质量、款式、安全等方面越来越挑剔,“时尚”、“环保”等名词已经成为买家们大部分关注的热点,然而产品本身的升级却停滞不前。因而,北京市进口家具市场需要一个新的定位,应该紧紧跟随 着市场的发展趋势,不断往产品里面融入新鲜的元素。努力打造健康,时尚的形象。
(二)通过政府引导改变进口家具消费市场的商贸模式
政府应该要控制好卖场、展览馆的数量,不能让其无节制地复制下去,不要试图让卖场的规模和气派掩盖了行业营销模式落后,创新力严重不足的事实,这样可以避免了很多的资源浪费,从而让资金得到更好的利用。
(三)推出进口家具诚信企业认证措施
目前,市场上流传着各种各样的假认证,包括ISO9001,联合国注册供应商,中国名优产品,甚至是商家自制的认证标志,这些指标对消费者的引导作用已经大大削弱了,消费者想要看清楚厂商的营运能力信誉程度等是很难的,这个时候,我们的工商管理机构以及行业协会可以考虑推出属于本地的新型诚信企业认证,对本土家具企业进行统一标准的强制性评定,对企业的企业素质,经营能力,履约能力,社会信誉等进行分级,并把诚信程度优良的企业名单进行公示。
(四)提高进口家具消费市场法规执行力度
行业里头,企业本身就存在着很多相关的法规,市场上很多的不完善也为人们制造了很多发财的机会,但市场终归是需要秩序去制约的。首先,像阿里巴巴、环球资源、中国制造那样的商务平台应该加强对产品抄袭行为的制约,不然产品信息的审批过程就是一个虚伪的关卡。然后,卖场的管理应该有自己严格的一套方法,应该有一个严格的筛选标准,筛选过后还要进行合理的管理,这样会有利于卖场展开更多的附加服务。最后,企业本身对商以及员工的销售行为也应该有严格的规定,有原则的报价能让消费者更放心地购买,能让企业的形象得到有效的提升。
三、结论
通过对北京市进口家具消费市场现状分析可知北京进口家居消费市场存在着品牌意识淡薄,国际标准缺乏,诚实信用缺失,消费者权益难以保障,市场秩序混乱等问题,并就这些问题对北京进口家居消费市场提出必须先找准自己的市场地位,政府部门通过引导、合理的分配市场资源、提高市场的效率,并且要加大对进口家具市场方面人才培养的投入,把好企业诚信关,从而塑造更健康更优秀的地方品牌形象等解决措施。从而为提升北京市进口家具企业的竞争力,对于提升其整体竞争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从而为企业提升其本身竞争力,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 李冉、宋维明.政府在家具产业竞争力培养过程中作用的思考[J].中国林业经济,2008(6):44-45
[2] 莫红梅.金融危机下我国家具出口问题分析 [J]. 宏观管理,2009(10):5-7
21世纪的今天是经济全球一体化的时代,在这个社会经济大背景下我国的市场经济迎来了诸多挑战,其中的财经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市场经济坏境中的财经问题是把双刃剑,它直接影响了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所以必须处理好财经问题,不断优化财经管理,使其可以拉动经济的增长并成为使市场经济稳健发展的助推器,进而满足广大人民的物质精神需求,由此我国应该加强对市场经济中财经问题的关注。本文就市场经济坏境中的财经工作重要性进行概述,并针对财经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分析得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
市场经济;财经问题;重要性;解决方案
1我国市场经济环境中财经工作的重要性
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财经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现阶段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渐发展,财经工作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市场经济的发展。财经工作渗透到市场经济发展的各个环节,没有财经管理工作的支撑,市场经济各个环节的管理水平将会下降,甚至会出现某种混乱局面,尤其是公共管理这一环节,公共管理是最需要企业各项物质技术等服务作为支持来实现与完成的,所以财经工作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对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但是现阶段市场经济环境中的财经工作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我们积极寻找解决方案。
2分析我国市场经济环境中财经工作中存在问题
(一)财经工作规划存在不合理现阶段我国市场经济中的财经工作问题很多,其中在财经工作的规划方面存在不合理不够完善的情况,需要企业尽快修改、调整和完善财经工作规划中的不足之处,否则将会对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传统的财经工作规划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出现各种不足之处,它在各个层面及领域与现阶段的市场经济在实质与形式上已存在不和谐的现象,这会影响财经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严重阻碍市场经济的发展。
(二)财政制度缺乏改善力度财政制度是财经工作中的重要依据之一,其与财经工作的正常运行戚戚相关。财政制度应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随之做出调整,但是却出现了调整力度不足的情况,尤其在财政支付方面存在着很大的漏洞,例如支付名目过多,财政部门的调查不彻底,由于数目过多财政部门也没有那么多的精力去一一调查,再加上财政制度的不够健全,这就为那些别有用心的人创造了绝佳的机会在财政支付上下手私吞公共资金,这些监管不严的情况给财经工作的开展造成极大的消极影响,所以必须加大对财政制度的改善力度。(1)财经工作内部统筹失衡,不利于经济的整体发展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开始逐渐意识到财经工作的重要性,开始积极的改革整顿财经工作,但是却忽视了公共服务的效果,顾此失彼。企业对于公共服务的忽视态度直接阻碍了公共事业的建设与运营,甚至有些企业拒绝对于公共服务的社会责任,这直接制约了公共事业的发展,最后将反作用于社会,最终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所以财经工作内部的不平衡会影响社会市场经济的整体发展,需要引起企业的重视。(2)地域保护现象严重政府意识到财经工作的重要性,开始大力改善财经工作,而财经工作存在片面强调发展经济的情况。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地方都有很严重的区域保护现象,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但是从长远的眼光来看是不利于市场经济的稳健发展的。区域保护会使区域内部处于闭塞状态,阻碍区域间的交流合作,影响区域间的互惠互利,这在很大的程度上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
3我国市场经济环境中财经工作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建立健全财经工作规划,这是市场经济稳健发展的基础针对现阶段财经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建立完善的财经工作机制是非常有必要的。财经工作的稳健正常运行对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有直接的影响,所以针对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形式我们应该建立相应的财经工作计划,使市场经济朝着科学规划的方向良性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针对财经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使财经工作能够在科学管理的模式下去运行,整顿财经工作内部结构,使其内部混乱局面得到改善,并且对内部管理人员进行合理分配使其内部职能更加合理化,这样方能建立一个健全完善的财经工作计划,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打下坚定的基础。
(二)加强财经管理人员的素质培训人才是社会得以发展的主体对象,做好财经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加强对管理人员的素质培训。首先需要加强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这是培养优秀财经管理人员的基础,企业应该在培训上增加投入,使管理人员能够更好的接受信息化社会的专业技术,培养管理人员独立自主能力、创新能力,这是培养高素质的财经管理人员有效途径;其次是要加强财经管理人员的精神层面的素质培养,这样才能使财经管理人员在诱惑面前不至于妥协,另外不但要加强财经管理人员的思想道德教育,还要使他们树立极强的财政风险意识,这是使财经工作走向正轨的必要条件之一,加强财经管理人员的素质培训是财经工作实现科学管理的基础。
4结语
一、新的市场经济下财政与金融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在新的市场经济下,一方面除了市场自身的作用外,通常情况下我们会运用财政与金融的良好关系来调整控制市场经济的发展。比如,如果市场经济的发展太快就会导致物价的飞涨以及高升的离岗率等,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能够通过科学调整财政和金融来宏观调控市场经济,让其减慢发展速度。具体的措施如下,从财政的角度上考虑,我们需要落实相关的财政策略,缩小财政的支出,增加国家的税收;另一方面从金融角度考虑,我们就可以采取比较有效的金融策略,即提升银行的存贷款利率,缩小信贷的规模等。相反,如果我们的市场经济出现发展缓慢的情况,就要把上述策略反过来做。通过上面的描述,我们不难发现,财政与金融在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新的市场经济下制约财政与金融发挥作用的原因
1.市场调控方面较为滞后
一般情况下,我国政府运用财政与金融来调控市场经济时,大都会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也就是说,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在不停的发展变化,有一些潜在的问题不易于我们发现,只有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会显现出来。如果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政府仍然采取一些调控措施,就会为自己不理智的行为付出惨重的代价,后果不堪设想。尽管市场经济的发展本身存在一定的规律,但是规律有时候也会存在偏差,一成不变的按照规矩办事就会导致工作失误。即使是目前市场经济发展比较靠前的美国也会存在市场调控的滞后问题,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2008年美国的金融危机。
2.政府制定的财政政策与金融政策不协调
通常情况下,政府会采取科学的财政及金融手段来调控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但是财政方法及金融方法在本质上是不同的,所以,政府在制定相关策略时,经常会引起财政与金融策略不协调的情况。例如,在2008年爆发的那场金融危机中,我国的政府首先提出的是增加政府的财政支出,拨出4万亿元资金用来刺激财政发展,确实起到了非常显著的作用。然而一年之后问题出现了,单凭财政措施无法很好的调控我国的经济发展。所以在2009年政府又推出了一系列降低信贷利息的政策,并利用银行的资金整合作用进一步推动经济的复苏与发展。之前也采用了一些降息方法,因为降息的幅度偏小效果不太理想。总而言之,不论是国外的政府还是国内的政府在进行市场经济的调控过程中都会普遍存在财政与金融不协调的问题。
当然,除了上面提出的一些问题,政府在运用财政及金融方法调控市场经济时也存在其他问题,比如财政部门与银行之间的整合较为缓慢,政府制定调控策略时偏重与两者之一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会影响财政与金融的合理整合。
三、推进经济发展的财政和金融政策
1.改变发展观念,制定明确的指导方针
我国在发展经济的开始阶段只注重经济的发展,忽略了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念。现阶段,想要推进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就是从财政金融政策着手,改变经济发展模式,完善整改经济结构,大力传扬资源节约型的经济发展策略,建设由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为基础的经济发展社会。想要推进经济发展还需要将社会客观需求与政府财政金融政策合理的融合在一起,详细展示在:对国家财政和金融政策要合理运用,加强对财政的投入,构建良好的社会经济发展宏观环境,保证经济市场的竞争公平公正,从而更好的满足人们对物质文化的追求。
2.不断强化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将财政金融基础不断优化和增强
经济发展想要得到财政和金融的支持,首先要将之前只依赖于财政资金投入的局势彻底改变,应该在发展市场机制基础的同时,采用调整机制和指引政策等各种财政金融方式推进经济的增长。调整经济结构主要是想实现将传统经济产业转化为具备科技含量且附加价值高的高科技产业。财政与金融政策也将逐渐形成具备一定竞争力的产业,大力支持我国高新技术产业。
3.财政和金融政策应大力开展对社会事业的建设
我国经济发展一直存在的问题就是经济发展不均衡,采用有效合理的财政和金融政策也很难在短时间内解决不均衡问题。因此,社会事业的发展需要财政资金的大力支持,可是在一定期限内政府很难投入大量的资金。财政金融在支持社会事业发展时应找准重点入手,比如优惠税费、财政补贴、货币政策等,运用这些方式更有效的推进我国非农业产业的发展。还要向着城市化不断的发展,将我国的就业市场大力的发展,保障就业能力的发展。将财政金融支出结构不断调整,提升财政金融对社会各种事业的支持力,更好的保证了社会公共事业的顺利发展。
四、提升财政与金融整合效率的措施
1.认真调查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科学的财政金融整合方法
我们只有不断深入研究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及时发现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问题,通过深入研究问题提出解决的策略,才能从根本上完成财政与金融的整合工作,促使财政与金融政策充分发挥出对市场经济的推动作用,并进一步发现市场潜在的问题,及时准确的提出解决对策,缓解财政与金融对市场调控的滞后问题,为政府制定科学的财政与金融政策奠定扎实的基础。
2.科学调控财政与金融策略之间的关系,让两者充分发挥作用
我们都知道,政府调控市场经济时,首先需要认真了解市场经济的发展状况,然后根据调查结果落实相应的对策。我们还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落实不同的对策,当然这些都需要把财政与金融两者结合起来。通常情况下如果出现市场经济发展过快时,政府为了更好的调控市场经济应该分别从财政和金融两个方面入手采取对策,具体落实过程中可以按情况分先后顺序,充分发挥两者的整合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落实财政与金融的整合工作,充分发挥出其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的作用。
一、当代中国的人学研究是如何兴起的
简要来说,人学首先是研究完整的人及其本质、存在和历史发展规律的学问。人学有 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人学指研究人的一切科学,狭义的人学指研究人的本质、存在 和历史发展规律的学说。人学不同于人的科学,后者是研究人的某一侧面而形成的一个 学科群,人学则是在综合各门有关人的科学提供的关于人的知识的基础上对完整的人进 行综合研究,并提升出关于完整的人的本质、存在和历史发展规律的一般理论。这里, 人学研究实际包括两个层次:一是综合人学,以达到对“完整人”的研究;二是哲学人 学,从完整的人中提升出关于人的本质、存在和历史发展规律的一般理论。
人学还是一种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人学”概念的提出代表一种新的哲学观念或理 念,一种观察、分析世界的新视角和新方法。我国当代的人学研究,就是力求关怀人的 生存发展,提供一种观察、分析问题的新的视角、理念和方法。
人学之所以在中国兴起,有其深刻的背景。首先是哲学史根据。在哲学发展早期,“ 人”面临两种命运:一是人被淹没在自然、社会及宗教中,显得不独立;二是人被各种 不同的哲学流派加以肢解,变成支离破碎的人。近代以来情况发生了变化:首先是把人 本身从对自然、社会等客体的从属中相对独立出来并提升为主体;其次是把被哲学肢解 的人整合成完整的人。这种变化蕴含这样的道理:人在世界中具有相对独立的地位和本 质,哲学既要从外部世界理解人,还要从人的内在方面认识人。由是,人学作为哲学的 本质在当代才真正显示出来。既然如此,当代哲学就应把作为主体的完整的人作为自己 专门的研究对象。其次有科学史根据。近代以来人的各种科学独立发展起来,积累了关 于人的丰富的实证知识。但它们在开始时并不一定确保其内在联系,反而使人变得支离 破碎。对人的不同侧面加以认识而形成一系列的人的科学,是近代对事物进行分门别类 研究这一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决定的。科学发展到现代呈现出新的趋势,就是研究人的 各门科学趋于结合,趋于综合人的科学提供的关于人的不同侧面的实证知识,把人作为 统一的整体来把握。对这种趋势的反映和反思,必须有一种关于人的统一的基础学说即 人学,来把关于人的各种科学之间的联系建立起来,既克服对人的片面研究的局限,又 为一切有关人的科学的发展提供新的理论基础。再次有其文化学根据。以个人主义为核 心的文化把人理解为具有独立价值的个人,以整体主义为核心的文化把人理解为只有在 整体的关系中才能存在的人。这两种文化在一定历史时期都由于自身的局限而带来某种 危机,其危机实质上就是人性危机。克服这种危机的有效方法,就是重建一种完整的人 性,并通过这种重建来实现文化的综合创新。最后有其时代或实践根据。真正的人学是 自己时代的产物。当代中国发展究竟提出哪些体现着时代精神的深层问题呢?
一是改革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改革说到底是解放人,为人松绑,解决人 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充分利用人性和规范人性来 运作的,它既要求相适应的人格来作为它建立和发展的基础,又对人的发展产生正负影 响,其最大的积极影响是促进独立人格的形成和人的能力的充分发挥,其消极影响是产 生一定的人的物化现象。从现实看,国民素质与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从 哲学高度讲,市场经济体制在表面上是“物”的问题,深层却是“人”(人性、人格、 人的素质、人的能力、人的价值等)的问题,这必然促使人的自我觉醒。
二是文化建设。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把文化建设放在比较 突出的位置。文化建设的实质和核心是提高国民素质,塑造社会主义现代新人,它是以 人为本并解决人的问题的。为此就必须对“人”作专门、全面和深入的研究。
三是当代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从哲学高度和深层来看可持续发展,其中心问题就是人 的问题:它把人类作为发展主体;以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为理论根据;以人的素质的提高 和能力发挥为实现条件;以代际之间的和谐发展为核心内容;以改善和提高人的生活质 量为最终目的。当代中国的发展过程也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过程,而人的现代化 则是关键。发展学家佩鲁指出:如果不从人的更高层次上去理解发展,对各种发展问题 的理解和解决就难免是浮浅的、表面的。
此外,人力资源开发,实行人本的管理,提高领导干部队伍和国民的素质,思想政治 工作等,都要求对人是什么和人应如何做这两大问题作专门深入系统的思考。
上述问题是现有哲学不能完全回答的,必须有一种专门系统研究人的本质、存在和历 史发展规律的理论,这就是人学。
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什么需要加强人学研究
中国的人学研究始终是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步步深入的,它由20世纪80年代初从价 值观上强调尊重人,到20世纪90年代纵深向人学理论建构方向发展,向从学理上说清人 、从实践上塑造人方向发展。中国的人学着力研究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 提出的重大现实问题。其中主要研究了人的素质、人的全面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 段人的发展的形态、人性发展与制度创新、市场经济背景下人的生存方式与人的精神世 界、知识经济与人的创新能力、新经济与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等。我国人学研究的一个基 本特征,就是其基本进程始终紧随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发展,并反作用于社会实践 。中国的人学研究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提供理论基础
在市场经济中人以怎样的方式存在?这是对市场经济与人的关系的根本理解问题。
人首先为追求和满足自我正当利益最大化而存在。市场经济使人必然追求“利”益。 市场机制之实质,就在于它充分利用并规范着各个人对其利益追求的本性来激发人的最 大潜能,以为社会作出最大的贡献,追求交换价值中的利益最大化,是生产者进行生产 的基本动机。“市场经济使人必然追求利”也会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中得以体现。 我们的任务在于使利益原则向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积极方向发展。
人主要依靠其能力而存在。市场经济内在要求人必须崇尚能“力”。市场竞争不相信 能力弱者的眼泪,倒是给那些能力强的人以优厚的回报。在这个意义上,竞争首要是能 力的竞争,市场经济是能力经济。这必然使每个人认识到,人生价值的实现及幸福很大 程度上取决于你的潜力、能力和努力程度。实际上,能力观念是自文艺复兴以来近代西 方市场经济社会的核心文化精神之一,而西方社会的富强正起因于
市场经济所培育的能 力主义观念。当今中国正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因而强调对能力问题的重视就不足为怪 了。实际上,只要搞市场经济,就必须重视人的能力,就必须确立人要依靠其能力而存 在的存在方式。 人自觉按照理性的法则而存在。市场经济要求人必须按照“理性”的法则行事。在市 场竞争中,竞争者要获取成功,既要运用理性思维能力来对信息和行情加以分析、选择 和处理,又要运用理性的法则破除“人情”、“关系”、“特权”向社会经济的公共领 域渗透,同时还需要运用理智来控制和驾驭竞争者的情感、意志,且以精细的理性计算 来使资本和劳动的组织达到合理化。这实质上内在要求发育和提升出一种理性精神。这 里的理性精神,即是指旨在注重客观、分析、标准、规范、精确、量化、程序、严密、 公正、制度和控制的一种价值取向。正因为如此,实行市场经济的近代西方社会是极力 倡导理性精神的。在当代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过程中,迫切需要但又缺乏的,是理性 精神。在现实生活中,主观性有余而客观性不足,整体把握有余而实证分析不足,模糊 有余而精确不足,随意性有余而程序性不足,人治有余而法治不足等现象,仍在一定程 度上存在,这对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及人的发展产生许多消极影响,所以必须加以改变, 并确立人自觉按理性的法则行事的存在方式。
人必须依靠努力奋斗而存在。市场经济内在必然要求人在生活中自“立”,即自律、 自觉、自主和自强。从文化角度讲,市场经济实质上是把从事有关经济活动的人从人身 依附关系中解放出来,使其走向市场,成为经济运营的独立自主的主体。这就内在要求 主体能够独立自主地进行分析、判断、选择和决策,并自觉承担责任。因此,人的独立 自主或自立是从事有关经济活动的主体参与市场竞争和经济运营的前提条件。在市场经 济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只有当人具有独立自主的意识、人格和能力,能独立自主地进行 分析、判断、选择和决策,他才能充分发挥其生产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才 能积极推进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从对市场经济建设实践的反映来看,近年思想界提出 并热烈讨论的“人格独立”、“人的主体性”、“人的个性”和“人的能力发展”等问 题,都旨在倡导一种精神——在市场经济社会,人必须依靠后天的努力奋斗而存在。
市场经济作为一种经济运作方式,必将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产生广泛而深刻的 影响,从而使我们这个时代呈现出新的特点,显现出新的精神。概括起来就是:注重利 益的精神;崇尚能力的精神;推崇理性的精神;强调自立的精神。这四种基本精神体现 着人在市场经济中存在的根本方式,因而蕴涵着人学理论和方法存在的内在必要性。
关键词:新时期政府经济职能创新路径
1政府经济职能的概念及历史演变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坚持深化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深化改革发展、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步骤。在计划经济时代,政府经济职能的主导地位,弱化了市场调控的重要性,对于盘活经济发展形成了较大影响。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构建,要求政府经济职能的转变,以适应新的时展需求,推动中国经济向好发展。因此,从历史演变中探析政府经济职能,为新时期政府经济职能的创新与转变,提供历史研究资料。
1.1概念
政府在市场经济运行中,由于经济制度机制的不同,所承担的经济职能状态有所差异。政府的经济职能主要是指政府在经济运行的过程中,通过组织管理等措施,为经济发展创设良好的环境条件。因此,政府经济职能是经济运行发展的重要参与方。在不同经济时代,政府经济职能有所不同,但总体而言主要是对经济的宏观(微观)调控,通过经济监督管理,维系经济发展的环境条件。因此,政府经济职能的构建,体现了其职能的多重性,但政府行为的规范性、职能定位的明确性,都是当前政府推动经济发展的有力保障。
1.2历史演变
在不同的经济时期,政府经济职能有所不同。从“全能”经济职能向市场经济职能的发展进程中,政府的经济职能的作用面发生了较大改变,也反映出经济改革的发展成效。
1.2.1“全能”阶段
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政府的经济职能处于“全能”阶段,在经济上的全面控制,体现出市场经济的特点:(1)全能政府阶段,政府的经济职能是全面的,在直接作用的调控之下,政府的计划指令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导向;(2)政府在经济调控中发挥着“包揽”职责,政府的全面性、直接性的调控效能,要求政府在经济发展调控中承担的责任大,“万能”政府的作用效能处于无线放大状态;(3)政府在经济资源的调配中处于主导地位,为企业经济行为的开展发出指令,企业经济行为的主动性、自主性不足。
1.2.2市场经济阶段
改革开放是我国经济发展的转折点,也是政府经济职能转变的重要时期。在改革开放初期(1978—2003年),我国对政府经济职能作出五次改革调整,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政府经济职能的转型,为市场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也深化了中国市场经济的改革发展;在2003年以后,中国政府在面对新的经济环境中,逐步深化政府经济职能,在“放管服”等系列改革举措中,进一步放大市场经济自主调控职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也是中国经济步入新时期下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2新时期政府经济职能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深化了市场经济改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中,充分发挥了市场、政府两大主体职能。但是,政府经济职能构建中,仍存在诸多问题,职能定位不清晰、职能执行不到位等问题,对于政府经济职能的构建形成了较大影响。因此,政府经济职能存在以下问题。
2.1职能定位不清晰,存在越位或错位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发展中,我国政府经济职能进行了系列调整与改革,逐步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府经济职能。但是,政府经济职能定位尚不清晰,在市场经济管理中存在越位或错位等问题,进而影响市场经济的自由调控发展。政府如何管、管多少,这一些列的问题,主要在于政府经济职能定位不清晰,越位的经济管理行为,对市场经济发展形成了较大影响。因此,在政府经济职能转与创新的新时期,如何更好地职位定位,解决越位或错位问题,有助于深化市场经济发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2政府经济职能履行粗放,影响执行成效
政府在经济职能的履行中,应坚持市场主体,在合理优化配置中,发挥政府经济职能。但是政府经济职能在诸多领域处于粗放模式,政府的经济服务职能尚未充分释放,这是当前政府简政放权所面临的突出问题。一方面,政府经济职能定位不清晰,在职能履行中缺乏优质的服务保障,以至于政府经济职能模式粗放,难以适应新时期的经济发展需求;另一方面,政府经济职能落实不到位,且在执行中存在区域保护性等问题,以至于政府经济职能效应不显著,对于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效能有待提高。因此,在创建服务型政府的过程中,政府经济职能的构建,关键在于细化职能要素,能够立足市场经济发展,做出科学合理的经济职能保障,方可更好地促进市场经济发展,形成良好的执行效果。
2.3经济职能执行不到位,存在职能缺失
政府是市场经济的重要参与方,但经济职能执行不到位,则会导致职能缺失,不利于市场经济的调控管理。当前,政府在经济执行的行使中,主要以行政手段为主导,而对于法律、经济等的手段要素缺乏有效落实,这就导致了经济职能行使缺位等问题,严重影响市场经济法制化建设。此外,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发展的新时期,经济职能的构建应注重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等的充分运用,保障经济职能的全面落实。很显然,政府经济职能在对法律、经济等领域的手段应用不充分,是今后经济职能建设的重要领域。
3新时期政府经济职能创新的路径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发展的新阶段,政府经济职能的转型与创新,要求政府要转变传统管理思维,在提升管服务效能、优化市场配置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更好地发挥市场的主体作用,推动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因此,具体而言,新时期政府经济职能创新,可从以下路径展开。
3.1明确政府经济职能,推进政府“精准”作为
市场与政府是经济发展的两大组成要素,如何在市场经济发展中明确各方地位,是更好地发挥各方职能的重要保障。首先,政府要明确市场定位,在市场经济中发挥宏观调控等作用,为市场经济发展创设环境条件,规范和引导市场健康发展;其次,要明确政府经济职能要素,在“精准”作为中,更好地落实“放管服”等改革,切实为市场经济发展提供服务保障,推动市场经济自由调控发展;再次,政府与市场要发挥各自相应的角色,在市场经济中,政府要转变传统“全能”型管理模式,通过市场自由发展的健康引导,更好地推动市场有序发展,适应新时期的市场经济环境。
3.2优化经济职能配置,有效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在市场经济环境中,政府经济职能的优化配置尤为重要,是提升公共服务能力的有力保障。首先,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下行压力,如何更好地释放市场活力,要求政府经济职能要优化配置,更好地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在市场资源配置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其次,政府要不断地改进经济职能方式,在公共服务水平建设等方面,应创新服务理念、搭建服务平台,更好地将“放管服”落实到位,作用于市场经济发展;再次,政府要切实保障经济运行的安全稳定性,在完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及产业发展政策等方面,要进一步释放市场活力,为新时期中国市场经济建设注入活力。因此,市场经济的多元化,要求政府经济职能的优化配置,为市场经济发展提供公共服务产品,保障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
3.3强化市场监管职能,保障市场经济运行稳定
市场的良好秩序,要求政府经济职能的构建,应发挥市场监管职能,更好地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对于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而言,一是要优化政府市场经济监管职能,通过职能转变,创设服务型政府职能,能够更好地深化供给侧结构改革,保障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二是政府要着力于公开、透明的市场环境建设,对于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违法行为,要强化打击力度,为新时期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三是要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解决当前审批制度冗余等问题,通过优化审批程序,提高行政效率等方式,更好地服务市场经济发展;四是要强化行政监督职能,加大市场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构建和谐有序的市场经济环境。
关键词:电力企业;经济管理;创新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国家开放程度进一步提高。当下,受内外因素影响,电力企业在组织运营中,正面临着许多风险,其中,尤以经济管理模式最为突出。电力企业传统经济管理模式以计划经济为主导,在以往这种经济管理模式促进了电力企业经济发展,但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传统经济管理模式的弊端愈发显现,电力企业经济发展遇到瓶颈,电力企业创新经济管理模式刻不容缓。
一、市场经济体制概述
市场经济体制是一种现代化经济体制,它建立在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条件之下,与资本主义经济体制有本质区别。经济关系货币化、市场价格自由化、经济系统开放化、经济资源商品化是市场经济的重大特征[1]。在市场经济中,政府是经济发展的调节者,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生产和销售是以消费需求和市场需求为根据的,因此,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在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上,具有显著的社会主义特色,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市场经济体制是一把双刃剑,其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加剧了国内市场的竞争。电力企业作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企业,亦面临着严峻的竞争形势。电力企业应积极创新经济管理模式,不断提高企业经济管理水平和能力,把握发展契机,努力发展壮大。
二、当前电力企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经营管理理念滞后
长期以来,电力企业经营管理以计划经济体制为主导,计划经济管理理念深入人心。在当前电力企业经营管理中,计划经济管理理念仍占有很大的影响,在电力企业经营管理中,计划经济色彩还很显著,经营管理理念较为滞后。目前,许多电力企业的经营管理仍以粗放型为主,不能有效做到经济效益、环保效益、社会效益三者的统一。没有充分认识到市场经济形势的严峻性,缺乏对企业长远发展的规划,这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发展。
(二)经营管理制度缺失
经营管理制度缺失是电力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重要问题,在当前电力企业管理中,管理部门众多,如财务、设备等部门对企业均具有管理权。另外,还存在管理职能交叉的现象,“各管一段”局面屡见不鲜。
(三)管理队伍素质参差不齐
由于一些管理者管理意识不强,导致其不重视管理工作。部分存在观念陈旧、管理知识层次和结构不合理、管理水平低下等问题。特别是专业管理队伍的匮乏,导致电力企业财务、设备、后勤等部门的人员纷纷插足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管理人员素质水平参差不齐,管理工作混乱,这就造成资管理效率低下,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电力企业的发展壮大。
三、电力企业创新经济管理的建议
(一)经济管理理念的创新
创新经济管理理念是做好电力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前提。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使电力企业发展面临着新的形势,事实上,许多电力企业都制定了经营管理细则,但是由于经营管理意识的滞后,这些细则大多流于形式,不能有效贯彻实施。创新经营管理理念,从思想上重视企业经营管理工作,要求电力企业管理人员必须积极转变思想,充分认识资产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不断学习先进的管理理论知识,提高管理工作的科学性。
(二)健全经营管理制度
电力企业的正常运作需要根据其自身情况不断健全经营管理制度。实践中,电力企业经营管理普遍存在“分段管理”的现象,这使得企业管理混乱不堪,管理效率低下。健全电力企业经营管理制度,完善管理机制,使各管理部门之间有序、协调行使管理职权,显然有助于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这就要求电力企业必须重视经营管理体系建设,准确界定各部门职权,对整个管理流程进行精细化管理,不断整合管理制度,实现各管理部门权责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三)加强管理队伍建设
电力企业管理人员在经营管理工作中起着主导作用,直接决定经营管理工作的成效[2]。因此,加强管理队伍建设对提高电力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效率至关重要。电力企业应努力培养高级管理人才,积极引进管理人才。市场经济下,电力企业面临着复杂的发展形势,电力企业经济管理对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加强管理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理论知识和管理水平,才能真正实现电力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质量化、精细化、科学化。
四、结语
面对当下电力企业经营管理的实际情况,我们应不断进行探索与发现,努力找出其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并结合电力企业的实际情况,以实事求是的科学客观的态度,来探寻未来的发展之路。提高电力企业经济管理效率对于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创新电力企业经济管理是迫在眉睫的问题。必须采取一系列科学合理的措施,为电力企业顺利健康发展打下夯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马莉.电力企业在市场体制下的经济管理创新[J].企业导报,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