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旅游资源开发的概念范文

旅游资源开发的概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旅游资源开发的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旅游资源开发的概念

第1篇:旅游资源开发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 旅游资源 评价方法 评价体系

旅游资源评价源于20世纪60年代,我国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有学者投身旅游研究。经过30年的发展,我国制定了相关国家标准,各种旅游资源评价方法也层出不穷。但是由于旅游资源内涵的界定不清,旅游资源评价的目的性不明确,导致许多盲点和争论的出现。本文试图以旅游规划、旅游资源开发为目的,完善旅游资源评价的内容和方法。

一、国内外旅游资源评价综述

1、国外旅游资源评价研究进展

国外旅游资源研究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具有良好的外部环境。一些国家通过立法的形式将旅游资源评价作为环境决策的重要内容,公众对其研究的认同性与参与性也逐渐增加,旅游资源评价正向系统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其研究成果的可操作性增强。

在研究方法上以定量研究方法为主,主要为供给―需求评价,在供给评价的基础上,进而对现实的和潜在的旅游者的需求(结构、类型等)做出调查,然后就供给和需求结合起来做出的评价。这种方法从游客的需求出发来评价旅游资源,并根据游客需求指导旅游资源如何转化为旅游产品,以客观的数据做支撑,减少了旅游资源评价的主观性导致旅游资源开发偏向不合理的可能性。

在研究内容上主要集中在旅游资源的视觉质量评价、人类文化遗产的评价、旅游资源的货币价值的评价三个方面。旅游资源的视觉质量评价从取样到数据处理尽量做到客观,从黑白还是彩色照片对样本评价的影响到景观俯视视角与水平视角对评价的影响,甚至得出了观看样本的显示器的最佳分辨率,这些都反映了国外旅游资源评价做到了量化到细微处,尊崇资源的客观价值。

2、国内旅游资源评价研究进展

国内旅游资源评价从改革开放至今,借鉴国外的方法同时结合我国特色形成了一系列的旅游评价方法。从最初的以保护为主到以深度开发为主最后到保护与开发并重,从以定性评价为主到定性、定量相结合,从各学派各抒己见到国家统一标准的制定,国内旅游资源评价逐渐走向成熟。近年来,国内旅游资源评价主要围绕国家标准《旅游资源的分类、调查和评价》在实践中应用、在应用中出现的不足以及如何完善而展开;其次是根据国家标准研究对各种不同的资源中进行评价,如探讨生态旅游资源、乡村旅游资源、红色旅游资源的评价。研究方法主要为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通过专家打分,判断矩阵得出相应权重,最后将专家打分乘以权重得出景区得分与相应等级。这种方法减少了定性评价的主观性,但专家打分对旅游资源的评价也存在一定的随机性和以个人爱好为转移的问题,忽略了从游客需求角度来评价旅游资源。

二、旅游资源评价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及不足

1、旅游资源评价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

《旅游规划通则》中明确规定旅游资源评价应参照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执行,目前旅游规划中的旅游资源评价基本按照这个标准执行,但在执行的过程当中出现了争论,国标并不能完全指导其评价,出现了一些偏差。有学者提出,旅游资源评价与旅游资源开发评价不能划等号。因此,本文避开讨论国标的可执行性,探讨如何完善以旅游规划为导向的旅游资源评价。笔者参加了华中地区高校主持的旅游规划近十项,总结其旅游资源评价内容如下。

资源分类与赋存状况概述:将景区的旅游资源按类进行归类分析,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各种资源的特征。

旅游资源定量评价:根据《资源的分类、调查与评价》对景区各个景点打分评价,并将整个过程以表格的形式予以呈现。最后得出五级资源分别有多少个、景区拥有的总类别占整个分类类别的比例以及整个景区的得分。

景区旅游资源的特色定性评价:通过以上对景区的分析结合实地考察对景区旅游资源的主要特色以精炼的语言加以概括,这里的概括是对整个规划文本的指导,为旅游产品设计提供方向。

资源利用结构分析:将旅游资源分为基础层次、辅助层次、核心层次,以引导哪些旅游资源作为开发的重点,分别赋予不同的开发对策,具体如图1所示。

2、旅游规划中旅游资源评价存在的不足

(1)概念界定不清。在旅游规划中,旅游资源的概念一般沿用国标《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中的定义,但在定性评价中却把这个概念无限延伸。有的学者认为“差异就是旅游资源”,有的学者却反对将旅游资源无限化,国外一些专家认为“事物对游客有吸引力才是旅游资源”。旅游资源概念的泛化导致旅游规划中的旅游资源的界定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在评价对象尚且不明确的前提下,评价当然会出现一些偏差。笔者认为,在旅游规划中的旅游资源评价应该以资源开发为导向,如何让资源开发适合游客需求,经得起市场检验,才是关键所在。

(2)目的不明确。现阶段,旅游规划中的旅游资源评价仅仅停留在资源本身的评价,从美学角度评价的比较多,就资源谈资源,但旅游规划中旅游资源评价的目的是合理地利用旅游资源,并根据市场、游客的需求开发成旅游产品。一般旅游资源评价的目的有三个方面:一是确定旅游资源的质量,评估每项旅游资源在整个旅游区以及周边旅游区中所处地位,确定其有无比较竞争力;二是结合其开发条件,确定是否可以开发,以及开发成何种旅游产品;三是根据其所处地位,开发潜力大小,确定开发重点与时序。对照目前旅游规划中旅游资源评价一般只停留在主观、武断地确定旅游资源的质量与级别,没有对比确定其比较竞争力,对其是否能开发为旅游产品更不关心。评价目的不明确,导致资源开发方向与市场需求背道而驰,投资得不到回报。

(3)主观随意性强。旅游规划中旅游资源评价的主观随意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定性评价中给出的评价结果没有确切的数据支撑,大多数以规划者的主观感受和臆想为依据;二是在定量评价中,各因子的权重确认很少通过分析调查得到的数据后利用判断矩阵法等算出权重,更有甚者只是某一个人通过个人主观判断得出权重;三是只通过专家打分来判断资源的等级,没有通过大量的调查得出游客对资源的偏好,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

三、以旅游规划为导向的旅游资源评价体系构建

随着产品的升级换代,旅游需求的深度发展,以旅游规划为导向的旅游资源评价,仅仅按照国标《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的内容进行,已经远远不够。结合旅游资源评价的发展新方向,本文试图探讨更能指导旅游规划实践的旅游资源评价体系构建,主要包括旅游资源自身价值评价、环境区位评价、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R―P关系评价(旅游资源转化成何种产品评价)。

1、旅游资源本体价值评价

国标已经给旅游本体价值评价提供了规范和指导,包括旅游资源的分类、定性和定量评价。定性评价建议采取比较分析法,对旅游资源进行竞争力评价。也就是说评价时应把旅游资源放到周边区域的大环境中做比较分析,单体资源的某种特性还可以将其放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范围同类资源中进行比较,得出相应的结论,这样增加了量化支撑和说服力的同时,也便于明确旅游资源的开发方向,避免重复、雷同开发。定量评价应建立在真实的调查数据基础上,从专家与游客两个侧面进行量化评价。

2、旅游地环境区位评价

不管是按照国标中旅游资源的定义,还是旅游资源的无限化定义,在旅游规划中评价旅游资源都应包括对其所处环境和区位进行评价。旅游环境主要包括视觉环境(原生态景观等)、自然环境(天空洁净度、气候舒适度、水的质量等级、植被覆盖率等)、人文环境(城市风貌、地域民俗风情、服饰、美食)、社会环境是否安全、所处区位以及其可进入性等。有的旅游资源等级较高,但开发后却游客稀少,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对其环境和区位认识不够。

3、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

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它不仅关注旅游资源的质量,还将旅游资源开发不可或缺的环境条件和开发效益等纳入评价范畴,便于根据开发潜力大小确定其可开发性以及科学地对旅游资源的开发时序进行安排,从而为旅游地管理和决策提供依据。开发潜力评价因子有承载力、可进入性、可利用性等,根据不同地区有不同因子组合,目前并未形成统一的观点。评价方法国内目前采取的是多层次灰色方法。

4、R―P关系评价

通过旅游资源本体价值评价得出旅游资源的质量与等级,结合旅游环境区位评价得出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大小,哪些旅游资源开发成旅游产品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高,最后通过资源―产品关系评价那些适合开发为旅游产品的资源开发成何种旅游产品。旅游产品从类型上包括观光型、文化型、休闲娱乐型、度假型、社会型、康体健身型、商务会展型、猎奇刺激型、生态型等。根据旅游区的资源特征及开发潜力确定几种主要产品类型。定位旅游产品类型,宜精不宜多。最后列出各项旅游资源对应的产品类型。

总之,不同的地域、不同的评价对象评价方法有不同的侧重点。评价分类、内容以及量化方法也有待进一步发展、完善。

【参考文献】

[1] 梁存修、丁登山:国外旅游资源研究进展[J].自然资源学报,2002(3).

[2] 郑建瑜、贺宝根:区域旅游资源的分类和评价方法[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2(4).

[3] 尹泽生等:旅游资源调查需要注意的若干问题[J].旅游学刊,2006(1).

第2篇:旅游资源开发的概念范文

【摘 要】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与环境保护意识逐渐深入人心,如何在开发旅游资源中注重环境保护,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促进旅游区域、旅游产业甚至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课题。本文结合河北省承德市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业发展的情况,对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进行分析,提出当前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旅游资源开发;可持续发展;旅游环境保护

一、旅游资源开发的发展趋势

旅游资源开发指借助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与管理方法,识别可以满足社会需求的潜在旅游资源,并把潜在旅游资源改造、建设、发展成旅游吸引物,创造旅游消费环境,促使旅游活动得以实现的技术、经济活动。

1.旅游资源开发的系统性增强

现代的旅游资源开发不仅是将潜在旅游资源本身开发成对游客具有吸引力的吸引物,还需要为其提供满足旅游活动需要的其他要素条件,如餐饮、住宿、交通、娱乐、购物等,共同形成旅游产品的消费环境,形成完整丰富的整体旅游活动。在区域旅游的范畴内,旅游资源开发的系统性越来越受到重视,单独企业的对单项旅游资源的开发越来越紧密的整合到区域经济、社会、自然的发展过程中,成为社会系统的一部分,这也使得企业的资源开发行为越来越具有系统性。

2.旅游资源开发的持续性日趋显著

随着旅游活动逐渐发展与成熟,旅游资源开发不再是一次性的开发行为。旅游地政府与企业依据生命周期理论,对于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的探索、起步、发展、稳固、停滞、衰落或复兴等阶段认识更加深入。旅游资源的开发更多的变现为一个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发展与变化而发展的渐进与持续的过程,贯穿于旅游吸引物的生命周期全过程中,保持旅游吸引物与周边自然、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

二、承德市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1.可持续发展理念认识不够深入

随着我国党政机关对于科学发展观的学习与实践,在各项工作中不断的贯彻与落实,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收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同时环境保护理念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自然环境被破坏后给生产生活带来不利影响,让人忧虑。但是从政府行政部门、企业和广大群众,更多的是关注工业、农业和生活直接相关可持续发展问题。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一部分,对于旅游资源开发中如何贯彻可持续发展观和如何做好旅游环境保护工作还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不同地区在将旅游业作为重点发展产业的同时,没有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纳入到所在区域整体可持续发展的宏观构架当中。同时对于旅游环境保护的范围与特点认识不足,简单片面的认为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做好旅游游览区周边自然环境的保护就可以了,没有将周边区域与旅游目的地整体环境保护与之相整合。很多地区也忽略了旅游活动对于社会人文文化环境的依赖,没有将对于人文文化环境的保护与自然环境保护有机的整合起来。在河北省承德市相关问卷调查的统计中,对于可持续发展理念和旅游环境保护意识了解程度的数据如下:

2.缺少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可持续发展理念受到社会广泛的认同,但是作为一种社会发展理论,不但要有概念和理论,更需要能够在社会生活中指导具体行为的方法。在这点上,不光是承德市存在这样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对这方面的研究还想对不足。在当前的旅游业发展和旅游资源开发中,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更多的还是停留在理念有口号阶段,缺少实际的标准和指导。很多的地区对于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的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还停留在定性要求的阶段,没有建立明确具体的可持续发展评估体系,没有按照个地区不同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与趋势确立适合于自己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没有将总体目标转化为系统分析过后的监督体系和评价指标体系。这也就造成了造成了政府相关部门缺少监督目标与标准,企业也不明确自身的差距与行动方向,而旅游者和旅游目的地居民也只是作出负面评价。

3.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监管环节不足

旅游资源开发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的过程中需要进行环境保护方面的评估。当时由于专项法律法规的缺失,仅仅对项目规划中对于自然环境的直接影响有一定的约束。当前旅游资源开发具有持续性的特点,从资源的初次开发到融入所在地的社会环境,到在经营发展过程中的不断再次开发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对于旅游环境保护的监督与管理缺少实时性,更多的体现在如果出现问题时的补救与整改,这样的情况无法适应当前的旅游资源开发实际。

三、基于可持续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的旅游资源开发对策

1.加强可持续发展理念与旅游环境保护意识的宣传与普及

对于可持续发展理念与旅游环境保护意识的宣传与普及分为几个不同方面。首先是旅游资源开发所涉及的政府相关部门,深刻领会可持续发展理念与旅游环境保护意识,才能在政策规划制定和旅游资源开发监管过程中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其次是旅游资源开发企业,作为旅游资源开发的执行者,理解并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与旅游环境保护意识才能在旅游资源开发的全过程中进行旅游环境保护,保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2.建立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为了能够客观准确地评价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状况,明确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存在的不足,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不同地区可以首先根据自身旅游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设定自身的发展目标;然后根据自身的发展目标参考国内比较成熟的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例如王良健开发的旅游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建立符合自身情况的指标体系框架;其后应用层次分析法(AHP法)确定指标权重;最后经过指标的量化与标准化处理,确定可持续发展评价标准,建立完整的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这套体系,可以评价一个区域的旅游可持续发展现状,并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当前所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开展整改措施。

3.加强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监管

在完善旅游资源开发计划审批过程中的前置监管和出现环境突发事件之后的后置监管的同时,应该按照旅游资源开发持续性的特点,在旅游资源开发项目开始建设后,对于建设开发、产品投入市场、持续开发等过程中的旅游环境行为进行过程性监管,确保资源开发过程符合法律法规与相关规划。同时依据旅游资源开发的系统性,对于区域内的不同旅游资源开发项目和不同要素门类的开发项目进行监管,保证区域旅游经济的整体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章杰宽.国外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进展述评 [J].中国人口,2013,23(4):139-146

[2]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 WTO).Guide for Local Authorities on Developing Sustainable Tourism[M].Madrid: 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1998

[3] 魏小安,韩健民.旅游强国之路[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

第3篇:旅游资源开发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 上海;旅游资源;开发路径

一、上海旅游资源开发路径研究的必要性分析

上海旅游资源的开发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已经形成了相当的规模,旅游管理和经营运作体系日渐成熟,旅游产品结构趋于多元,市场环境也更加公平公正,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也应当清楚地看到,上海旅游资源的开发仍然面临着种种问题和挑战。立足国际视野,从旅游业发展的全局和长远利益角度出发,上海旅游资源的开发亟需从宏观的战略层面进行开发路径的重新审视,以便在新世纪的发展战略高度,实现上海旅游业新的跨越式发展。

二、上海旅游资源的开发阶段回顾

(一)上海旅游资源开发阶段划分

第一,是改革开放。自1978年起,风起云涌的改革开发的大潮使得上海从计划经济的束缚下解放出来,也拉开了上海现代旅游业从无到有的发展序幕。

第二,是浦东开发。1990年,我国政府正式宣布开发开放上海浦东,上海利用这一千年难遇的历史机遇,形成了推动上海旅游第二轮发展的动力机制。

第三,是世博会。2002年12月,上海成功获得2010年世界博览会主办权,上海旅游业以备博、办博为契机,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跨越式发展。

从近20年来的上海接待旅游者的数量波动曲线(见图1)显示,游客接待数量的增长曲线恰好与上面提到的几个重大事件发生的周期相吻合。以上述提到的几大事件为分界点,大体上将上海旅游资源的开发划分为如下三个时间阶段:第一阶段,改革开放~1989年;第二阶段,1990年~2001年;第三阶段,2002年~至今。

(二)上海旅游资源开发的阶段性特点

1.第一阶段:改革开放~1989年

此时上海旅游业尚处于懵懂的起步阶段,旅游资源的开发理念传统,规模较小,类型单一,主要是一些古文化遗址,纪念地和名人故居的修复性保护型开发,以及为数不多的一些自然风景的开发。

2.第二阶段:1990~2001年

20世纪90年代,上海社会经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旅游业也出现高速增长的态势。本阶段以1997年为分水岭,在资源开发类别以及特征上,呈现出比较明显的转变。这主要是由于1997年3月,上海市委、市政府决定成立旅游事业管理工作委员会和旅游事业管理委员会,采取“两级政府,两极管理”的新体制。并且提出了“都市旅游”的概念,将上海旅游业的发展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峰,本阶段上海旅游资源的开发又可以划分为两个时期:

(1)1990年~1996年。本阶段是上海旅游旅游资源开发的发展期。特点如下:

首先,政府在旅游资源开发的全过程中起着绝对主导作用。

其次,本阶段旅游资源的开发无论是规模上,还是数量上都有明显的增长,涌现出一大批高质量高水准的旅游景观,如上海地标性的建筑东方明珠,南浦大桥,杨浦大桥,陆家嘴高楼群以及城市中央游憩区人民广场等,为后来“都市旅游”的提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最后,本阶段也是上海主题公园建设的高峰期,建设了如锦江乐园,南上海水上乐园,环球乐园等数十家主题公园,不过普遍效益不佳。佘山的水上漂流世界也已闭门谢客,曾经轰动一时的环球乐园如今杂草丛生。这固然可能因为经营不善,不过政府和投资者对主题公园这种高风险高投资的旅游产品缺乏足够理性的认知,以及急于求成的浮躁态度也是造成失败的原因之一。

(2)1997年~2001年。这一时期可说是上海旅游资源开发成熟期,开发理念上的前瞻性和整体性特征比较明显。具体来说,特点如下。

其一,政府在旅游资源开发中依然发挥着主导作用,企业的参与为旅游资源的开发注入了新的活力。如1999年开放的上海青青旅游世界就是由伟盟集团投资开发的。可以说,投资主体上的这一变化意义深远。

其二,在资源开发方式上,开始对旧有资源进行创新利用。由于在寸土寸金的城市中心不可能有太多的空间去建立新的景观景点,本阶段在合理科学的利用旧有资源,结合时代特征进行深度开发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外滩三号的出现便是一例。

其三,在资源开发类型上,不再拘泥于单一的观光游览,而是逐步偏向各类人文游憩资源的整合与创新利用,特别突出休闲功能。不仅在市内出现了大量文教类旅游吸引物,且将原有的农业旅游景点继续巩固,做大做强,形成了一些较有影响的品牌,如崇明的“农家乐”为上海居民的休闲提供了好去处。

其四,会展旅游发展迅速,为后来上海申博成功奠定了现实基础。本阶段上海先后成功举办了“世界500强财富论坛”、“上海六国首脑会议”和举世瞩目的APEC会议,大大提高了国际知名度。而在硬件上,全市主要的八个场馆,有4个是建设于此时期,从而为上海会展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见表1)。

资料来源:根据《上海旅游年鉴1997~2005年》,上海辞书出版社;以及上海会展行业协会省略 相关资料整理制作

3.第三阶段:2002~至今

从2002年至今,这一阶段除了延续和进一步深化了上一阶段在开发主体和资源类型、利用方式等方面的的特征外,还呈现一些新的趋向。

首先,工业旅游资源的开发成果显著,并逐步走向精品化、个性化,在上海都市旅游产品体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上海现有工业旅游资源单体100处,其中已开发工业旅游资源单体88处,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工业企业、现代工业园区、创意产业集聚区和行业博物馆。

其次,城郊的农业旅游进入整合与规范化阶段。同上一阶段(1997~2001)相比,本阶段农业旅游资源的开发明显进入了休整时期,着重于解决之前发展过快过急,市场不规范,各区县缺乏协调配合等所带来的种种问题,以确立结构合理、服务良好、效益明显的农业旅游体系。

最后,绘制水上旅游新蓝图。 国际发展经验表明,一流的现代化都市必然有一流的滨水景观岸线。2010年世博会的召开,掀起了上海的水上旅游发展的新。在今后的一段时期内,上海将全面发展以游船、游艇、邮轮为主要内容的水上旅游。旅游资源的开发重点也逐渐由陆地转向水域。

4.小结

由上面的分析,不难发现,上海旅游资源开发在不同阶段呈现出比较明显的阶段性特点(见表2)。

三、上海旅游资源开发路径的特点及其存在的问题

(一)上海旅游资源开发路径的特点

1.旅游资源的开发总是与城市经济的发展水平相吻合,受到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化进程以及城市的定位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国际发展经验表明,人均GDP在3000~5000美元将是城市休闲化全面来临的临界点。上海早在1997年便跨入了人均GDP3000美元的发展阶段,在旅游资源的开发上就表现为功能定位上的转型,从原来仅仅是为了满足更多的外来游客的观光需求这一层面,逐步朝着既能满足外来游客需要,又要满足本地市民的休闲娱乐需求的方向发展。

2.上海旅游资源的内涵和外延也不断发生着变化,逐渐呈现出从有界到无界,从有形到无形的发展趋势。一方面,在全国大部分地区还将城市旅游的建设重心仅仅放在城市中的“景点”时,上海已率先提出了“都市旅游”的概念,并将整个城市作为最具吸引力的要素加以塑造、完善、整合、包装,突破了传统意义上对城市旅游资源的狭隘理解和界定的束缚,迎来了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上海旅游资源开发的重新组合与不断创新。上海旅游资源的开发已经融入到城市的建设与布局之中,扎根于城市居民的社会生活中,城市资源与城市旅游资源的界限日渐模糊。

另一方面,上海都市旅游资源开发重点已经从有形的景点建设,转移到深度发掘高附加值的文化内核和“软资源”上来,具体表现为对都市文化氛围的营造,对文化景观的建设和文化活动的举办上来。

3.从时间上来看,上海旅游资源的开发表现出了比较合理的时序搭配,始终保持与经济和城市发展的同步性,既不盲目急躁也不消极放任,而是显示了一种循序渐进的开发节奏。资源开发定位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以观光为主到如今的多元化综合指向,不仅体现了城市旅游业的发展与进步,也是上海经济发展与旅游市场日渐成熟完善的最好证明。从空间上来看,上海旅游资源的开发呈现出从市区逐渐向周边郊县的拓展的趋势,旅游的各项基础系统的建设也随之完成了相关的配套。空间布局上日趋合理。

4.开发模式的日渐成熟。从上海旅游业的发展历程中,不难发现,上海旅游资源的开发模式,也随着内外部条件和市场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进行着调整,并日渐成熟。旅游资源的开发方式逐渐从粗放无序向集约有效的方向演进,旅游资源的开发主体结构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政府在提供日渐完备的制度保障的同时,也在进行着相应的角色转换。

综上所述,上海旅游资源的开发路径可以简单描述为:一个从无到有,从单一到综合,从以资源为导向的简单开发到将现代城市建设成果进行旅游功能叠加,再到以市场为导向的专业化和综合性开发,一步步迈向成熟的过程。

(二)存在问题

1.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关系失衡

上海是一个发达繁荣的经济中心城市,旅游并不是唯一的城市功能,所以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关系在某些方面略显失衡便在所难免。一方面现代化建设导致城市本身特色文化的消失。在政绩导向下,上海同不少城市一样,倾力追求“现代化”、“国际化”,不加辨识地推倒大片颇有特色的弄堂老街,这种以牺牲文化为代价的浮躁建设,大大降低了都市旅游的吸引力。

另一方面城市规划和城市旅游规划的关系亟需协调。城市旅游规划是城市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对都市旅游资源的开发设计必须站在城市总体发展的层面上,对都市旅游资源进行空间整体化规整,建立理想的空间布局关系。显然目前上海在这一问题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2.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资源优化配置程度较低

上海旅游资源开发已经逐渐摆脱粗放的开发模式,逐渐走上集约化的开发路径。但是在现实的开发中资源低效甚至无效利用配置的现象依然存在,旅游资源在空间上的不当配置,往往会引发区域内低水平的重复建设现象,如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蜂拥而上的主题公园建设。从而导致资源使用的浪费和市场的冲突。

3.缺乏综合效益评估体系和专门的旅游投资项目的审查监督部门

由于没有专门的旅游投资项目的审查监督部门,使得上海旅游资源的开发在前瞻性和综合协调性方面明显不足。

在今后的旅游资源开发中,要正确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促进城市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城市规划的有机结合,注重对旅游资源的深层次综合开发与整合。以科学的理念持续优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路径,实现整个旅游系统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晓云,张帆.旅游学导论[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4

第4篇:旅游资源开发的概念范文

长江三角洲已经成为了六大世界级国际公认城市群,该地区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经济繁华汇集之地,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发展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和物质条件。“穷文富武”的说法在中国由来已久,这种说法一方面体现出了中国历史对于文化普及的重视,另一方面则体现了体育是需要一定经济基础作为支撑。长江三角洲是中国经济的领头羊,该地区的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程度,以及体育旅游市场的发展动向,极大程度上为其它地域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保护和市场发展运作提供导向与现实参考。

二、相关概念内涵

(一)长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是长江入海时在科氏力作用下形成形状酷似喇叭的冲积平原,2010年5月国务院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中批准,长三角地区包括江苏省、上海市、浙江省三大区域。

(二)旅游资源。旅游资源属于多样性复合型资源,关于旅游资源的概念,专家和学者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2003年国家旅游局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18972.2003)旅游资源的分类、调查与评价》中给予旅游资源的定义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是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在欧洲的学者更多的把旅游资源统一称之为旅游吸引物,作者认为吸引物是对于旅游资源的本质给出的最好的表达,旅游资源就是“无论自然力或人类社会造成的,对旅游者有吸引力,可被开发规划并满足旅游者旅游需求的各种事物与因素的总和”。

(三)体育旅游资源。体育旅游资源的愉悦健身、陶冶情操、释放压力、获得心灵满足的特性对于广大旅游者有着极大的吸引力。根据不同的功能分类归纳,将“体育旅游资源”定义为“无论自然力或人类社会造成的,对体育旅游者具有一定吸引力,可被开发规划并满足体育旅游者进行体育旅游活动需求的事物与因素的总和”。

三、长江三角洲体育旅游资源

(一)休闲体育旅游资源。长江三角洲地域宽广,长江三角洲全域范围内共拥有25个国家级优秀旅游城市,AAAA级的风景旅游区有48个。休闲旅游资源丰富例如扬州高邮湖芦苇荡湿地公园野营、神龙谷风景区溯溪、洪泽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等,各个风景区都独具特色,当今依托自然资源和生态空间发展起来的休闲体育旅游已经成为投资的热点。

(二)体育赛事旅游资源。长江三角洲作为世界级的城市群经济高度发达,相应体育设施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结合,2006年统计数据长江三角洲地区具有资格标准承办国家级以上赛事的场馆就有305个。众多的体育场馆设施以举办国家、国际级大赛的依托,利用丰富体育赛事进行了旅游运作,充分开发旅游资源。

(三)刺激、冒险性体育旅游资源。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水平较高,市场广阔,生活节奏快,人们的生活压力也在不断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人渴望通过参加刺激性活动来释放和缓解压力。长江三角洲地区刺激、冒险性旅游资源先天自然资源相对匮乏,但是在人文体育旅游资源上却是在中国建设属于前列,大型刺激性体育赛事、体育科技含量高的相关的体育智力电子游戏和4D体验发展较好。例如上海F1赛车试驾、苏州北部的连云港的潜水以及帆船等体育项目、浙江千岛湖的漂流等。

(四)民俗、民间体育旅游资源。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各种“现代文明病”愈演愈烈,人们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怀念也日趋浓厚。民俗、民间体育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倍受关注。长江三角洲区域内,民俗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较为成熟的例子,此外还有很多新兴的以及小众的民俗体育资源被开发(例如杭州西湖的放风筝)诸多民俗、民间体育旅游吸引力越来越多的游客。

四、开发原则与建议

体育旅游资源是绿色的无烟的产业资源,具有独特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旅游资源的开发是一项长久和复杂的过程。但体育本身是简单地,体育本身就是一件简单而愉悦的事情,开发过程中分清矛盾的主次,避免把简单的体育活动变得复杂。

(一)开发原则

1、可持续发展原则。体育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应从两个方面维护可持续发展性。第一环境方面体育旅游资源开发要与环境保护相互协调,不可盲目追逐利润破坏环境,造成资源的过度消耗。在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同时注意环境的保护治理,提升体育旅游参与者的环境保护意识;第二构建体育旅游运营的可是续发展模式,自然生态资源本身是可独立存在的,体育本身也是一件简单而且愉悦的运动。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一定要依据体育资源和自然资源的双重特性,构建和谐共生的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2、安全原则。体育旅游的宗旨是维护健康,维护健康的同时必须具有安全保障。长江三角洲区域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运营必须以安全为前提。国家层面必须加强法律、法规的完善为体育旅游参与者和服务者提供法律的保障;定期对体育旅游的组织者和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使其熟练掌握专业的知识与技能;体育旅游参与者要自觉提高安全意识,掌握基本的安全知识;体育旅游项目的开设必须要遵循和符合体育解剖学、生理学和生物力学等相关学科的基本要求;场地设备要定期进行检查维修以保证旅游的绝对安全。

(二)开发建议

1、体验参与旅游项目开发为重点。长江三角洲旅游形式多样,现今整体旅游观念和需求趋势,开始慢慢由以往单一的观光旅游转向深层次参与。特别是体育旅游表现的更为明显,因体育旅游的特殊性体育旅游参与者越来越多的希望深层次的参与,旅游体验要求不断的提升。基于这种需求变化,各地区要对自己的地域资源有清晰地认知,依据自身的区域特点,在长三角地区整体规划和协调下,推出独具特色的体育旅游品牌。

第5篇:旅游资源开发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文化旅游 资源利用 管理

一、国内外文化旅游文献回顾

国外关于文化旅游资源的相关文献较多,相较于国内来说研究的内容更为深入。文化旅游作为一个名词最早出现在《旅游学:要素·实践·基本原理》中,这部著作是1977年在美国出版的,书中一章的标题即为文化旅游。作者在书中对文化旅游做出了自己的解释:文化实际上概括了旅游的各个方面,人们可以借助它来了解彼此之间的生活和思想。文化旅游学者蒂莫西在1997年研究了印尼的由亚卡塔购物街,并以此为例对旅游购物市场的状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分析。塔尔夫在1999年通过对加拿大蒙特利尔的调查与研究,认为有教育意义和文化收藏功能的博物馆在旅游业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指出,博物馆的发展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制约,例如财政来源、新技术引用、网络的发展条件等。除此之外,国外的文献论述还从居民参与政府行为、文化旅游地的经营和遗产旅游等各个方面对文化旅游进行了研究与分析。

目前,我国对文化旅游方面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我国最早提到文化旅游概念的是魏小安,其作品《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中提到了这个概念,但是在这部作品中并没有明确地为“文化旅游”做出一个定义。马波在其作品《现代旅游文化学》中提到,文化旅游归属于运动的范畴,是旅游的一种类型。此观点被提出后,引发了旅游学界的广泛争论。除此之外,我国目前对文化旅游的开发和产品等各个领域的研究并不是十分深入,甚至有些方面还处于空白的阶段,大部分的研究还仅仅停留在理论的层面。

综合地比较国内与国外文化旅游的内涵,我们可以看出,国内对文化旅游概念的解释过于狭隘,仅仅是把文化旅游当做一种思路,而非如国外一样,当成一种新概念、新事物。笔者认为,这是导致国内与国外文化旅游发展差异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观念的不同,由此而来一系列的行为都受到局限,因此导致了国内与国外文化旅游业发展的差距。而对于近几年新兴的体验式旅游开发,我们通过研究与分析得出这样的结论:发达国家对体验式旅游产品具体设计方面的研究也不够成熟,主要是以体验活动策划方面和旅游管理方面为主要研究方向;在我国,目前已有较多的旅游学者开始对体验式旅游产品的设计进行初步的思考,但大多还停留在理论的层面上,并没有进行深入的实践与研究。

二、我国文化旅游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旅游产品形态单一

目前,我国的文化旅游产品主要以观光游览为主,旅游产品雷同的现象十分普遍,形态和展示方法都较为单一,往往不能够满足游客内心的需要。大部分的旅游文化产品都是采用静态的形式呈现给游客,能够让游客亲身体验的项目较少,无法给游客带来难以忘怀的感觉。旅游产品缺乏自身特色和当地的文化特点,满足不了游客的心理要求,不但会降低游客量,还会降低自身的质量与品质。

(二)产品体验的主题不够鲜明

根据统计,我国目前大概有三千个主题公园,除了欢乐谷等部分较成功的主题公园外,其他的大部分都处在亏损的状态中。笔者认为,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大部分的主题公园缺少鲜明的主题,不能够给游客耳目一新、难以忘怀的体验与感觉。目前我国大部分主题公园都是在盲目地进行模仿,缺乏独特的、鲜明的主题,游客来过一次后便没有了第二次重游的欲望,降低了游客的重游率。

(三)体验性纪念品匮乏

大部分游客都希望在旅游中能够有一个难以忘怀的经历,这种想法不仅仅被寄托在产品体验的消费过程中,更多的是被寄托在富有当地特色的纪念品中。体验性的纪念品能够代表一个民族、一种文化的特色,且在旅游消费中占有较大的比重,但是在我国多数的文化旅游地中,对体验性纪念品的开发深度还远远不够。具体表现为纪念品缺乏创意、品味不高、品种单一、质量不够好等。

(四)资源配置效率低

旅游业在一定情况下,边际成本是极低的,有时几乎为零,而失去了成本制约的约束,很容易导致旅游资源的过度消耗,对旅游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旅游资源配置低下具体表现为:一是一味注重旅游资源的增量开发,而忽略了对固有的旅游资源的深度利用。二是盲目跟风、模仿的行为屡禁不止。旅游资源开发人员盲目跟风,无法利用自身的创意提高效益,而在开发的过程中,忽略市场容量和环境、生态的承受能力,最终导致旅游资源的收益较低,甚至为负数。三是政府虽然具有“资源配置权”,但是并没有制定完善的法规或措施。旅游系统资源配置低下,没有人需要对其进行负责,最终导致旅游资源利用长期处在低效、甚至是无效的状态下。

(五)过分看重经济增长

旅游业的经济增长一般来讲是依靠投资规模与游客规模来提高的,但是对于那些过分追求经济增长的经营商和开发商来说,想要扩大游客规模,首先要做的就是扩大投资规模,而扩大投资规模势必会造成对旅游资源的破坏。大兴土木建造一些休闲设施或是宾馆饭店等,严重地破坏了当地的旅游资源,最终导致游客规模的不正常膨胀,非但不会增加收益,还会对环境和旅游资源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三、我国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原则和思路

(一)我国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原则

根据上述我国文化旅游资源的现状来看,我国今后的旅游文化资源发展应当注意遵循以下几点原则:一是主题性原则。鲜明的主题能够触动游客的心灵,带给游客独特的感受。因此,我们要从衣、食、住、行、娱、购等方面出发,用一个鲜明的主题将其串联起来,向游客全方位地展示出一种文化和民族特色。二是参与性原则。参与性原则是十分重要的,通过观察自然之美、亲自参与各种活动,可以让游客更好地体验当地的民族心理及风俗文化。三是多元化原则。多元化原则即通过让游客感知娱乐、教育等各方各面的情绪或是心理,来带给游客不同的感受。四是真实性原则。真实性原则主要指经营者在开发自然景观时,要尽量保持其真实的面貌。想要给游客一个全方位的体验,那么整体规划的原则是十分重要的,提供整体性的体验氛围,遵行整体规划的原则。五是不断创新原则。文化旅游产品如果想要拥有持久的吸引力,不断创新的原则是必不可少的。

(二)旅游文化资源管理思路

在对我国旅游文化资源进行管理与保护时,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保护为主,合理地对旅游文化资源进行开发,使这种开发成为可持续、以保护为主的开发。另外,要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良好结合,通过一定的手段(税收、行政等)来调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使两者能够达到一种平衡。在政府的主导与社会的参与下,通过宣传教育、规划管理等手段,既能够合理地开发利用资源,也能够为文化旅游业带来可观的利润。

以上针对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和管理现状进行的分析,希望能为旅游资源开发商和运营商敲醒警钟。文化旅游业的兴盛与繁荣,对各方来说都应该是一种机遇,在开发利用文化旅游资源时,我们要本着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对文化旅游资源有一个全方面的认识,正确地处理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关系,促进我国文化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参考文献:

①夏正超,谢春山.民族地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基于旅游文化整合与冲突的视角[J].开发研究,2010(03)

②张晓宇.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保护[J].前沿,2011(09)

③马晓京.旅游开发与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的主体[J].青海民族研究,2003(01)

④张健.区域民俗旅游现状与开发策略[J].安徽农业科学,2008(27)

⑤杨香花.民族传统节日旅游资源特征、旅游开发价值与原则的探索[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5(05)

第6篇:旅游资源开发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旅游资源 军垦文化 综合评价 三三六评价法 层次分析法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12-212-03

一、引言

军垦文化是一种独特的戍边文化,是以兵团为组织基础, 以“热爱祖国、屯垦戍边、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兵团精神为核心的一种区域文化,至今尚无统一的定义。总体上军垦文化可以概括为在半个多世纪的屯垦戍边历史中逐步积淀而形成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内容包括一切能够反映和展示兵团屯垦戍边艰苦历程和精神的历史见证物,具体包括纪念馆、纪念碑、雕塑、军垦文物、军垦遗址、高科技特色大农业、口述历史及文化作品等。“军垦文化”是一类特殊的“旅游资源”,正确认知这类资源的价值是进行合理旅游开发规划的重要前提。当前学术界对军垦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的专题研究较少,主要还集中在定义、内涵、问题及开发对策等定性论述层面。如巩洁认为军垦文化旅游资源具有唯一性、特殊性、神秘性和地域文化的互补性等特点;吴淑琴、轩安东认为军垦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应从挖掘文化内涵、加大宣传和政府职能发挥、产业协调等方面入手;陈东、王环提出可以从开发屯垦名城游、屯垦文化游、屯垦人家游等产品和线路的方式加快军垦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张彦、白关峰、盖学瑞、徐春阳等则从军垦文化节庆和景区规划等角度阐述了如何有效开发军垦文化资源;孙雪菲则较为系统的阐述了军垦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和开发模式,并与新疆兵团军垦文化进行了对比研究。在上述对军垦文化旅游资源的研究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在研究内容上,对概念、特点、存在问题、发展对策等方面的阐述,研究的案例地涉及地域有限,不能全面把握军垦文化资源的发展全貌。

在研究方法上,定性描述偏多,且多为二手资料,忽略了深入访谈、问卷调查等一手资料的挖掘。本研究是在前人对军垦文化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石河子市、阿拉尔市、图木舒克市三个较为典型的军垦文化案例地进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对军垦文化旅游资源进行综合价值评价,提取并分析影响该类资源开发的限制性因素,最终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本研究的案例地是石河子市、阿拉尔市和图木舒克市,调研时间为2014年8~12月。调研数据来自于可提研究小组在调研活动中收集的调查问卷和深度访谈资料。调查问卷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专家调查问卷,共计10份,一部分是普通游客调查问卷,采用实名制,调查问卷的发放采取随机抽样调查法,发放问卷100份,回收率和有效率均为100%,调查问卷涉及内容包括受访者基本信息(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等)和军垦文化旅游资源评价赋分。座谈和访谈对象主要是当地旅游局、文物局、博物馆工作人员、政府宣传部工作人员及军垦老战士,访谈内容主要涉及军垦文化旅游资源在保护、开发和传承方面的观点和意见。

(二)研究方法

1.“三三六”评价法。定性评价是评价者在旅游资源考察基础上据自己的印象所做出的主观评价,具有简单易行见效快的特点,“三三六”评价法就是旅游资源定性评价的代表方法之一,即“三大价值、三大效益、六大开发条件”的评价体系。“三大价值”指旅游资源的历史文化价值、艺术观赏价值、科学考察价值;“三大效益”指旅游资源开发后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六大开发条件”指旅游资源所在地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景象地域组合条件、旅游环境容量、旅游客源市场、投资能力、施工难易程度等六个方面。

2.层次分析法。定性评价简便易行,但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结果具有相对不确定性。因而自上世纪70年代起,以美国运筹学家、匹兹堡大学教授塞蒂(A.L.Saaty)为代表的一批学者提出多层次权重分析决策法(简称AHP法),即建立了一套以定量化为目标的评价模型及指标体系,这一方法主要包括指标数量化和评价模型化。AHP的基本思想是:决策者将一个复杂的问题分解为相互联系的若干层次结构,根据决策者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判断来对要进行决策的方案进行优劣排序,以此来判断各层次中各因素的相对重要性,以此将问题所涉及的因素进行简洁、系统、严谨的统一处理,实现旅游资源由定性到定量的转变。

新疆兵团军垦文化旅游资源它是集制度、精神、物质和自然环境等因素于一体的复杂、综合性资源,通过初始计算、综合简化等步骤建立由总目标层、评价综合层、评价项目层(3个指标)及评价因子层(14项指标)构成的三层次综合评价体系(见表1)。

构建层次模型后,确定各因素及各层次之间的隶属关系,根据每个评价因子对旅游开发的影响程度,给各评价因子赋予权重,本文采用德尔菲法(DelPhi method),即专家咨询法,获得评价因子排序权重及位次。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在已建立的评价指标层结构和评分的基础上,构建判断矩阵。

第二步:计算已建的判断矩阵行元素的乘积,并计算其n次方根。会得出新的向量为:

■=■(i=1,2,3,…,n)

第三步:对向量■={■,■,■,…,■}做归一化处理后,

Wi=■i■■i(i=1,2,3,…,n)所得的W={W1,W2,W3,…,Wn}T为要求的特征向量。

然后用BW=λmaxW,λmax=■■求最大特征根,wi就是对应元素单排序的权重值。

在建立的体系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步骤来确定评价指标因子权重,数据来源于调研过程中对专业人士和游客的问卷调查,将所得数据通过计算机一致性检验处理(要进行一致性检验,就要计算它的一致性指标CI=λmax-n/n-1,CR=CI/RI,其中CI为一致性指标,RI为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得CR≤0.1,可判断出矩阵具有了满意的一致性,评价指标更加科学合理,最终得各评价因子权重值(保留小数点后4位)。

第四步:给权重排序,以100分为总,给各个因素赋值得到定量评价参数表;之后确定基本评价因子指标分。

三、军垦文化旅游资源综合评价结果与分析

(一)定性评价

根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对新疆兵团军垦文化旅游资源进行了统计和分类,共计6个主类,14个亚类和21种基本类型。整体来看,兵团军垦文化旅游资源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和鲜明的政治色彩,是中国红色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三三六”法对该类资源进行定性评价,在资源价值方面,军垦文化脱胎于数千年的屯垦文化,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并且以人事记录、雕塑、文物、遗址、文学艺术作品,景观建筑,传统手工艺品等多种形式存在,也蕴含了一定的艺术观赏价值和科学考察价值。在开发效益方面,99%的受访者认为军垦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具有极强的爱国主义教育意义,在文化传承和社会教育方面作用明显,社会效益显著,通过景区景点与军垦文化资源的一体化开发,适度的旅游开发在就业、休闲娱乐等方面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但资源开发带来的环境效益较弱。在资源开发条件方面,因建制原因,兵团军垦文化资源空间分布松散,资源离散度较大,且周围吸引物数量较少,景象地域组合条件较差,内外部交通限制大,为进一步的资源开发带来困难。

(二)兵团军垦文化旅游资源定量评价

1.单因子权重排序及结果分析。用AHP法对调研数据进行处理,以此得到军垦文化旅游资源评价各因子权重分配及排序(见表2)。

从综合评价层来看,各因子权重系数由高到低分别是资源价值、环境条件和开发条件,其权重依次是0.7890、0.1910和0.0200。其中兵团军垦文化资源权重排位第一,说明旅游资源自身的品质高低是衡量对游客吸引大小的重要影响因素,也是旅游资源开发的首要条件之一;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权重排位第二,说明开发条件的重要性,当旅游资源所处的市场区位,基础设施条件,经济产业基础支撑、交通条件,投资条件以及资源本身的离散程度大小等各方面都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时,才可进行下一步旅游资源开发措施;环境条件权重排位第三,虽然环境因素对军垦文化资源的开发影响较小,但是环境本身就是旅游资源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资源所处环境和游客选择意愿成正比关系,并影响了整体旅游资源的质量,因此,环境因素是影响军垦文化资源开发的阻力因素之一,作用不可忽视。

从评价因子层来看,资源价值的七项影响因子中,资源的历史文化和科学艺术价值权重最高,为0.2260,新疆兵团军垦文化旅游资源作为一种文化类的旅游资源,这是由其特点决定的,军垦文化旅游资源它代表的就是兵团在不断的发展中所创造出的一种独特历史文化,因此其历史价值高有着必然性。再者就是观赏游憩价值,权重为0.2190,排第二,这是由它的现今表现形式决定的,军垦文化旅游资源,现在有着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如文物、遗址、博物馆、雕塑等呈现在人们眼前,让人们在观赏中感受资源的文化气息,同时说明观赏游憩价值也是资源本身能够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资源的珍稀奇特度、知名度、影响力和规模丰度,权重值分别为0.109、0.079和0.078,可见资源本身的独特性和知名度,规模也是影响对游客吸引力大小的不而忽视因素,但资源完整性和使用范围所占权重较小,它们都是资源本身不可或缺的条件,也影响了资源的品质高低;资源开发条件的六项影响因子中,市场区位权重为0.0350,排第一,市场区位是影响资源开发的主要因素,由于新疆所处的特殊区位条件,偏远的地理条件特征是开发旅游资源的主要阻力因素之一。基础设施条件和可进入性权重分别占0.0340和0.0330,这两个因素和市场区位有着很强的关联性,由于资源离散度较大,加之基础条件的不完善,使得可进入性并不强,这直接制约了军垦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产业经济基础和投资条件是资源开发的支撑条件,其权重分别为0.028和0.032,说明军垦文化旅游资源的物质支撑力量不够。

2.军垦文化旅游资源等级评定。在确立各个指标因子权重之后,参考《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国家标准对军垦文化旅游资源的指标和游客调查问卷资料进行等级赋分,单项指标总分10分,按照程度由差到好分为5个等级,分别是:“很不好,0-2”,“不好,3-4”,“一般,5-6”,“好,7-8”,“很好9-10”,对兵团军垦文化旅游资源进行等级评定。

新疆军垦文化旅游资源各评定因子的值域75~89间,综合赋分值为85.25,为四级旅游资源,即优良级旅游资源。具体来看:军垦文化旅游资源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独特性、重要性方面所占分值比较高,但在吸引物的数量上,分值极低,吸引物也是组成资源环境的重要因素,旅游资源的单一孤立,吸引物的缺乏,往往会制约游客对其的选择,降低军垦文化的整体吸引力。这可以为军垦文化未来的发展重点指明方向,同时为军垦文化旅游资源后期开发策略的制定奠定基础。

四、讨论

一方面,将AHP在旅游资源评价中的应用,可以较好地解决旅游资源评价中主观与客观之间的矛盾,提高了评价结果的准确性。但从评价角度来说,旅游资源具有复杂性、主观认识差异性、时变性等特点,评价权数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不断的调整。一般认为,综合评价值越高,开发及投资的成功率也较高,但这并非正相关。因此,对军垦文化旅游资源进行综合评价,仅是为科学的规划与开发提供依据,但绝非唯一根据。另一方面,由于受时间、人力、物力等诸多因素限制,本研究选取的样本量较小,案例地的军垦文化旅游资源虽然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但是并不能完全反映军垦文化旅游资源的全貌,需要在下一步的研究中扩大调研范围,增加案例地。

五、结论与建议

在资源开发条件方面,因建制原因,兵团军垦文化资源空间分布松散,资源离散度较大,且周围吸引物数量较少,景象地域组合提交见较差,内外部交通限制大,为进一步的资源开发带来困难。

(一)结论

从调查问卷和访谈资料的相关数据分析后,对军垦文化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归纳为以下几点:(1)在定性评价方面,军垦文化旅游资源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而艺术观赏价值和科学考察价值偏低,该类资源在文化传承和社会教育方面作用显著,所产生的社会效益高于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军垦文化资源额开发受多种因素制约。(2)在定量评价方面,从单因子权重排序可知,军垦文化旅游资源价值权重最高,其次是开发条件和资源环境因素,虽然军垦文化资源综合赋分值较高,但是资源完整性、知名度、影响范围、产业经济基础、投资条件、交通条件及资源所处环境等影响因子的赋值较低,成为军垦文化资源开发的主要限制性因素,这也是在未来军垦文化资源开发中需要重点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二)建议

综上所述,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对军垦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力度。

1.加强保护,提高军垦文化旅游资源的完整性。调查显示,兵团军垦文化旅游资源较为丰富,但是呈现分布零散孤立、规模偏小且缺乏完整性。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发展,承载军垦文化的文物、遗址及其生存环境面临严重威胁,如部分具有纪念意义的老建筑缺乏专门的管理人员和管理经费,部分照片、档案等文物损毁或流失。完整丰富的军垦文化资源是旅游开发的前提,建议在对军垦文化资源进行全面普查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规划设计,将分布区域较为集中的军垦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整合保护和开发,以点带线,将零散的景点景区设计成不同主题的旅游线路或旅游产品,在保护和开发中都尽量保证资源的完整性。

2.加大军垦文化旅游的宣传力度。调查显示,军垦文化在公众的知名度偏低,非新疆常住居民的多数受访者,对什么是军垦文化了解甚少,资源吸引力普遍偏低,旅游资源知名度的大小往往直接影响着游客对旅游地的选择意愿,进而影响区域旅游发展,因此建议加大对军垦文化旅游的宣传推广力度。首先充分利用大众传播媒介,注重宣传形式和手段的多样化,通过电视、广播、网络、报刊杂志、广告等媒介推广军垦文化游,同时加大与旅行社的横向协作,通过旅行社向游客推介和宣传,以此提升军垦文化旅游资源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其次积极组织旅游企业参与国际、国内旅游交易会、展示会,加强旅游目的地与客源地的信息互通和业务往来,加大对主要客源省市的宣传力度;最后鼓励军垦文化资源丰富的兵团城镇举办大型旅游节庆活动,通过活动平台招揽游客,达到旅游促销和文化宣传的目的,可以在短时间内提高军垦文化的知名度并增加游客量。

3.加大对军垦文化的投入力度。军垦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产生的社会效益远高于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不仅要有人力、物力支撑,更要有财力支撑,政府职能的发挥尤为重要。建议加强军垦文化资源开发过程中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军垦文化旅游资源大多孤立而分散,且分布在较为偏僻地段,因此对其基础设施的完善,尤其是交通条件的改善,可大大提升资源地的可进入性。同时对军垦文化资源的开发要注重与其他资源和周边环境的协同开发,单体旅游资源与吸引物的一体化发展能够提高整体旅游资源的吸引力。

参考文献:

[1] 高山,郑剑平.军垦文化传播相关问题研究[J].石河子大学学报,2010(4)

[2] 黄家玲,徐红罡.军垦文化遗产化过程中的社区感知[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1(07)

[3] 巩洁.军垦文化旅游资源的界定和特征[J].兵团建设,2004(2)

[4] 吴淑琴,轩安东.新疆石河子军垦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探析[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

[5] 陈东,王环.关于发展军垦旅游文化的思考―以农三师四十一团为例[J].兵团党校学报,2009(6)

[6] 张彦,白关峰.新疆兵团节庆文化的内涵及其功能分析[J].民族论坛,2014(9)

[7] 盖学瑞,徐春阳.阿拉尔军垦文化公园规划设计[J].绿色科技,2014(1)

[8] 孙雪菲.黑龙江军垦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

[9] 佟玉权.旅游资源的模糊性及其评价[J].桂林旅游专科学校学报,1998(2)

[10] 余敏.层次分析法在旅游资源评价中的应用[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6)

第7篇:旅游资源开发的概念范文

(一)自然风光优美

湘西旅游资源独特秀美,境内奇峰独立,山中有山,融秀美与雄奇为一体,这里岩溶地貌分布广泛,石林,石峰拔地而起,如猛洞河、南华山、不二门、坐龙峡、红石林等,光地下溶洞如凤凰的奇良洞、龙山火岩乡,就有地下溶洞200多座,我国著名画家黄永玉游览后曾绘画作诗“龙山二千二百洞,洞洞奇魅不可知”,对地下溶洞作出高度评价。

(二)自然资源丰富

湘西自治州植物资源种类繁多,十分丰富。有维管束植物近4000种,经济林、用材林、药材林、果木林等树种达100余种。仅乔木就有300多种,比整个欧洲的总数还多一倍,裸子植物占世界总量的一半左右。永顺小溪有13公顷的原始次森林,林中保存有大量的古第三纪植物种类,是一座古生物基因库。这些古老珍稀植物是湘西宝贵的旅游资源,具有重要的观赏价值和科研价值。

(三)人文旅游资源得天独厚

湘西地区不仅有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还有浓郁纯朴的民族风情,都使湘西人文旅游资源异彩纷呈,内涵丰富,并与自然生态旅游资源相互辉映,赋予了湘西旅游发展的良好基础和巨大的潜力。

1.湘西自古以来就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湘西是独具特色的土家族、苗族文化蕴底深厚的旅游区。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如苗族织锦、蜡染、民族服饰、金银饰品等都是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的丰富遗产。

2.湘西历史文物古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凤凰古城,被誉为中国最美丽的小城,城内有保存完好的元明清古迹。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芙蓉镇”的有两千余年历史的王村古镇。有千年古都老司城,及湘鄂川黔根据地旧址塔卧纪念馆。

3.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土家族民居吊脚楼,土家族跳摆手舞的摆手堂、土家族婚嫁、土家族原始舞蹈毛谷斯舞、打镏子、梯玛神歌、咚咚喹、哭嫁歌等土家族音乐、民间传说和故事、土家族的民族服饰、工艺织锦、刺绣、挑花、竹藤编织、石木雕刻等。泸溪古老的盘瓠文化、目连戏、花垣苗族的傩文化、苗族工艺蜡染、扎染等,有苗族的四月八、六月六、赶秋等节日文化,苗族风情浓郁古朴。

4.民族民俗风情:苗族村寨如国家级民俗文化景区吉首德夯苗族民俗村、凤凰山江苗族民俗村、还有凤凰的石板寨、勾良苗寨等。这些民族村寨体现了民族的居住、建筑风格,风俗、生活、服饰、饮食、礼仪等,是湘西最有优势的人文旅游资源。

二、湘西州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构想

湘西旅游产业发展离不开自然、文化等旅游资源,如何有效的保护这些资源,并合理的开发旅游资源是我们应该大力研究的问题,主要要处理好以下关系:

(一)旅游资源保护与旅游业发展的关系

注意合理有序的开发旅游资源,以自然资源、文化资源的保护为中心,编制旅游开发的长期规划。要注意科学合理地利用旅游资源,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从自然环境的特征入手,组织各部门结构人员做好旅游资源的全面调查,进行科学论证,制定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管理与保护的总体战略规划。

学习发达地区的自然资源保护方面的先进理念,切忌盲目开发与扩大规模。各旅游开发部门组织相关人员到国内外的旅游先进的开发地,学习自然资源保护的先进理念,多批次,全面的考察学习,不要仅仅停留在表面的环境保护的某一个细节,而应该注重其旅游开发与资源保护的整体关系层面。

成立旅游环境监测第三方机构,独立于旅游开发部门和政府部门之外,这样才不会受到旅游开发企业部门的利益驱动,才能够保持旅游环境监测的客观性、公正性,做到严格监督旅游资源开发的各个环境,建立健全快速的旅游信息网络,一旦出现旅游环境监测问题,以四级标志给相应的部门反馈旅游环境告警信息,提供给旅游开发部门和政府部门决策,旅游环境监测机构有权利对反馈的结果给予考核,如果反馈不及时,不充分的,按照相应的地方旅游环境监测条例给予处罚。

(二)有效地利用市场经济手段为了保证湘西州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应当首先充分理解和掌握市场经济的内涵和湘西地区旅游产业特点。市场经济这个概念是为不同社会制度服务的。它首先表现为国家可利用经济的、政治的手段对经济发展进行宏观调控;其次,使市场竞争对价格、生产要素和资源配置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并且产权关系的界限特别明显;再次,各国的经济与国际经济接轨。根据的湘西地区市场经济的特点,制定出适合湘西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因此,我们应当有效地利用市场经济手段促进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这实质上就是利用市场机制的作用。通过合理确定环境和资源的价格,从影响成本和价格,引导经济当事人进行行为选择,促进对资源的有效利用和配置,如何合理的利用环境和资源,那么资源环境和服务就会同其他要素一样.在市场上受到同等对待,并因此确保丁要素配置的经济有效性。在(中国21世纪议程)中,我国政府已明确提出:“将环境成本纳入各项经济分析和决策过程中,改变过去无偿使用环境并将环境成本转嫁给社会的作法,要“有效地利用经济手段和其他面向市场的方法来促进可持续发展”。

(三)多渠道筹集旅游资源开发资金

旅游业是一个高投入、高产出、高创汇的产业。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依靠雄厚的经济基础。目前湘西地区是老、少、边、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发展旅游业的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是缺乏资金。为了解决资金不足,一是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争取国家西部大开发的项目资金和国债的支持。二是组建旅游股份公司,实行资本运营,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加快旅游企业上市的步伐,利用上市增强融资功能,把旅游业做大做强,使旅游业真正成为湘西名副其实的优势支柱产业。三是从现有的旅游收入中提出一定的比例,建立旅游资源开发基金,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促使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采取可持续消费方式:消费问题是环境危机的核心

这是因为不可持续消费方式会引起环境污染、资源枯竭,引起生物多样性和自然景观的玻坏。因此,要想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采取可持续消费方式。大量事实证明,中国不能重复工业化国家的发展模式和消费模式,绝对不能以资源的高消耗、环境的重污染为代价。来换取高消费的生活方式,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消费方式要有利于环境与资源保护,决不能搞脱离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消费资源的高消费。

湘西州本属于老、少、边、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是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地区之一。地区消费方式应坚持可持续方式,同时也应注意对到湘西旅游的旅游者传播这种可持续消费方式的观念。鼓励旅游者注意环境保护和文化遗产保护,鼓励健康的消费方式。

(五)提高旅游人才素质,加强旅游人才的培养

湘西要发展旅游业,人才是关键,要提高人才素质,必须培养大量的旅游人才。必须加入更多的旅游投入,建立旅游人才的培养基地,建立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开放型的办学模式。同时对现有旅游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进行强化培训,提高旅游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提升旅游体验的满意度,提高湘西旅游产业的服务水平。

三、结语

旅游业是依托旅游地的旅游资源开发而进行的服务性产业,发展旅游业目的是促进旅游地经济发展,提高旅游地居民生活福利水平。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核心,但旅游资源开发既要限制在生态系统的承载力之内,为后代人保持和增加发展的机会,避免自然环境的破坏性开发和环境污染,又要满足市场需求,实现整体效益最大化。分析旅游产业和旅游资源的各种关系,采用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实现旅游产业发展的最佳途径,是湘西地区旅游资源开发战略的必然要求。

【摘要】旅游业是依托旅游地的旅游资源开发而进行的服务性产业,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核心,文章分析了旅游产业和旅游资源的各种关系,提出采用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实现旅游产业发展的最佳途径,是湘西地区旅游资源开发战略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旅游资源

湘西自治州属于亚热带山区,气候温和,雨量丰沛,生物资源和气候资源垂直分布差异十分显著,生态旅游资源多种多样,有庞大的植物生态资源和动物资源,整个湘西州可以说是一个初开和尚待开发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宝库。

【参考文献】

[1]张坤民.可持续发展理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

[2]杨桂华,钟林生,明庆忠.生态旅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第8篇:旅游资源开发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科技旅游资源 开发模式 链式开发

一、科技旅游的发展

科技旅游是一种典型的文化旅游方式,它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如20世纪30年代起,法国雷诺、标志、雪铁龙3个汽车制造厂安排游客参观汽车装配线;世界著名的空中客车公司和欧洲航天局向游人开放;1969年加拿大开放安大略科学中心,美国开放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等。

我国的科技旅游发展始于20世纪末期。1998年北京率先提出发展科技旅游;2000年中关村推出“中关村科技旅游”;2003年在“广东科技与旅游研讨会”上,“科技旅游”概念第一次在政府行为中出现;2005年长沙推出2条涵盖高校、工厂和科技园区的线路;此后,武汉推出的“光谷科普游”;四川绵阳打造“科学电子城”和“西部硅谷”科技旅游资源等。至此,科技旅游在我国形成并开始迅速发展起来。

二、研究现状

从理论研究文献分析来看,国外学术界并未使用“科技旅游”(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urism)这一概念,但有学者对具体的科技旅游形式进行了研究:Diamond J(1986)采用定量分析方法研究了以家庭为单位的旅游客源群体游览科技场馆的行为及时间差异①;Boisvert(1995)以游客在科技场馆停留时间为分析单位揭示旅游者个体特征与行为之间的关系②;Fuhrmans、Vanessa(1999)探讨了产业旅游的选址③;Theologi-Goutti(2000)对科技馆资金来源、项目设计与校外学习以及在信息交流中的作用等进行了研究④;Theano(2003)分析了家庭旅游群体游览科技馆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对游览前后旅游者的行为影响做了探讨⑤。可以看出,国外学者的理论研究较为谨慎,多是从实际出发,进行现象解析和规律探讨。

国内的研究更注重理论推理演绎:李廷勇(2003)将科技旅游主要分为现代科技园区旅游、人工科技场馆旅游、自然现象景观旅游、古建文物遗迹旅游四种类型⑥;刘少和等(2004)认为凡可提供开发科技旅游产品的旅游资源,包括各种科技场馆、科研院校、现代先进科技工程各种高新技术产业部门及其自动化生产线、专业技术生产流程及产品等,以及具有重大科学考察及研究、教育价值的水文、植被和地质等自然生态景观历史遗址、文物等人文景观,都属于科技旅游资源的范畴⑦;陶卓民等(2009)将科技旅游资源划分为3个主类(自然科技旅游资源、人文科技旅游资源、综合科技旅游资源),11个亚类,每个亚类下细分若干基本类型,从而构建了科技旅游资源分类体系⑧。

三、科技旅游资源的概念分析

从现有研究中我们发现,目前学者普遍认同科技旅游资源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自然因素,如地质景观、水文景观等;二是人文因素,如科技园区、科研院所等。而从上述国内外科技旅游发展实际历程来看,科技旅游发展所开发利用资源主要包括人文类属性因素,他们都是人类对自然认识基础上的自然改造及应用结果。

因此,笔者认为科技旅游资源仅指能够吸引人们并为旅游业利用的,人类获得科学知识并将其转化为技术的过程所涉及的人文因素总和,包括现代的科技发展成果及现存遗留的古代科技因素,如科技研究人员、科技研究机构、科技产业园区、科技创新产品、科技展览场馆、科技内容会展、古代科技成果及载体等。

四、科技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一)现存开发模式及问题

我国目前科技旅游资源的开发模式主要是以科研院所、科技园区、产业园区、科技场馆为分类的单体开发,同时力求用自身资源的价值满足科技旅游者多方面需求。总体来看,目前的开发模式下存在以下问题:第一,我国可用于开展旅游活动的科技资源十分丰富,但尚未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例如,我国各类科技馆有400余座⑨,但只有21座开展常设性科普旅游活动⑩。第二,缺乏统一的规划管理,开发利用重复性强、独特性差,且低投入小建设较多。第三,科技旅游的社会认知度较低,刘俊等(2008)通过问卷调查研究指出,虽然受访者每年出游频率很高,但参加科技旅游的频率很低 。第四,我国科技旅游开发多是将科学技术的价值和吸引力展现在科技发展载体的展览过程中,产品链短,经济效益低。

(二)科技旅游资源的链式整合开发模式

科技旅游资源的核心吸引力源于人类认识自然规律获得科学原理的艰辛过程和应用其改造自然的力量展现,她应该是一条贯穿某个科技领域发展始终的链,通过该领域内的代表性科研人员、重点性科研机构、典型性产业企业、先进性科技产品等一系列因素来展现。

因此,科技旅游资源开发应该以学科或专业领域为主线,以科研人员、科研机构、科技园区、科技产品、科技场馆、科技会展等为节点,围绕主线对相关节点资源进行链式整合开发。

该资源链上的每个节点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围绕科技旅游市场需求进行产品和项目的开发,并进一步与旅游过程中的“吃、住、行、游、购、娱”各环节相融合,真正实现旅游过程的全科技化模式(见图1)。

参考文献:

① Diamond J. The behavior of family groups in science museums [J]. Curator. 1986(2):139-154.

② Boisvert D L, Slez B J.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isitor characteristics and learning-associated behaviors in a science museum discovery space [J]. Science Education. 1995(79):503-518.

③ Fuhrmans, Vanessa Fleming, Charles. European Hot spots:Taking the Waters Near Power Plants [J]. Wall street Journal-Eastern Edition. 1999(66):1.

④ Theologi-Goutti, Penelope. A new museum for an ancient land: Patras Universi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useum [J]. Museum International. 2000(2):25-27.

⑤ Theano Moussouri. Negotiated agendas: familie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useums [J]. Technology Management. 2003(5):477-489.

⑥ 李廷勇.国外科技旅游的发展状况及启示[J]. 中国软科学,2003(12):100-105

⑦ 刘少和,张伟强.广东科技旅游与文化旅游的互动发展[J].广东科技,2004,(3):35-38

⑧ 陶卓民,林妙花,沙润.科技旅游资源分类及价值评价[J].地理研究,2009,28(2):524-535

⑨ 王恒,朱幼文.中国的科技馆怎么了[J].科技成果纵横,1996,(4):35-37

⑩ 刘德胜. 科学建设科技馆[N].光明日报,2001-06-04

刘俊,成升魁,陈远生等.园区类科技旅游资源的游客感知研究――以中国科学院奥运村科技园为例[J]. 旅游学刊,2008,23(7):34-39

第9篇:旅游资源开发的概念范文

(一)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现状的概述

海滨湿地资源属于生态环境脆弱带,环境容量小,干扰抗逆性弱的旅游资源,而施于其上的人类活动复杂,所以旅游开发要以生态安全为指导,注重开发模式的选择以及功能区的划分。目前湿地生态旅游仍以观光游为主,年接待量较低,旅游开发模式单一,旅游活动的负面影响尚未完全突现,随着湿地生态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寻求能够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综合开发模式,是海滨湿地生态旅游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湿地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实例研究

1.湿地旅游资源现状

尽管湿地旅游带尚处在旅游大发展初期,但湿地旅游已经初具规模,除开辟的湿地生态旅游路线和湿地为主题的旅游公园,不少旅游地域已进行了初步的功能分区,由单一的自然保护区发展成为可供观光游览以及娱乐的生态旅游区。

2.湿地旅游资源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1)湿地生态旅游主题不明确,景点知名度较低

湿地资源在国内首屈一指,但由于对自身优势挖掘不够,一直处在较低的开发层次上,主要表现为旅游项目单一,形式简单,内容缺乏新颖性。湿地旅游的主题不明确,没有形成较高知名度。

(2)存在社区居民与野生动物争夺生存空间现象,环境有待提高

周围征用的湿地滩涂成为普通农耕用地、水产养殖地,仅留下所管辖湿地在保护区内呈孤岛状,大量珍贵物种资源在无形中流失,生态环境遭受破环。

(3)较少的资金投入抑制了湿地生态旅游的发展

湿地生态旅游开发主要依靠地方政府拨款,这远远不能满足湿地生态旅游的开发强度与规模。而且在项目经营上多为单一形式经营,缺少统筹规划。

3.针对湿地旅游问题的整改意见

(1)加大开发力度,打造全方位旅游体系

在各景观带大的框架结构上,可以选择节点进行开发,同时进行交通线路的选定、连接,逐渐向轴的方向发展,逐步形成集观赏、参与、购物、娱乐为一体的全方位的旅游综合体系。

(2)统一开发与分区管理

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是一个全局性的行动,分散的对同质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势必形成混乱局面,不利于整个地区的旅游经营与管理。在统一开发的基础上应对湿地生态旅游区实施分区管理,对核心保护区实行绝对保护,严禁任何类型的旅游活动,缓冲区对旅游项目和游人密度进行严格限制,只允许从事观光、科普活动,并采取定时、限量放人进入。

(3)制定完善的管理计划和规章制度

完善的管理计划和规章制度是湿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保证。其内容应对经营者、旅游者、社区居民等进行协调与控制,对湿地自然保护区各种动植物,特别是对于重点保护对象如何进行管理、保护与救护,对游客安全如何保证,对突发事件、火灾险情如何应对,以及各项奖惩制度如何落实等。

(4)提高经营管理人员的生态意识和保护技能

目前,生态旅游经营管理人员素质不高,但在大量引进高层专业人才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对有关经营管理人员进行短期培训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办法。特别是要提高导游人员的生态素养,使他们在旅游中起到引导与示范作用。

(5)加强生态监测,建立管理信息系统

湿地生态系统基本保存完好,受污染程度较轻,发展旅游业或多或少的会给湿地生态系统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应在湿地旅游区内,特别是自然保护区内,对湿地生态环境进行监测,对生态旅游开发和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不断地分析和预测,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与补救,确保生态旅游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二、湿地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意义

湿地是介于陆地和水生系统之间的过渡带,以其高度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与农田、森林并列为世界三大生态系统。作为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湿地不但在维持当地生态平衡和为一些珍稀动植物(特别是水鸟)提供野生生境等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也显示出了其作为旅游资源的开发潜力。我国湿地类型多、数量大、分布广、区域差异显著、生物多样性丰富,为湿地旅游提供了优越的资源基础。

三、结论

湿地旅游伴随着生态旅游的热潮正在兴起,目前我国拟建和己建的大型湿地公园和旅游区有20多处,可见湿地旅游资源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对于以自然资源—海滨湿地为基础而展开的海滨湿地生态旅游,从一开始就具有环境保护的色彩,因此,本文以生态旅游和生态安全理论为指导,对海滨湿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开发保护进行分析。

通过对江苏海滨旅游开发条件和海滨湿地资源的评价,可以得出结论:江苏海滨地区区位、经济背景良好,海滨湿地旅游资源丰富,其保存的完好程度和生物多样性等多项指标在国内海滨湿地资源中首屈一指,有很大的开发潜力。但由于该区开发时间较短,资金有限,加之湿地旅游开发刚刚起步,因此在开发上选择以海滨湿地观光旅游为主,集中力量开发级别较高的湿地旅游资源,其他作为后备景点培育,同时将社区参与环境保护作为旅游开发的一个部分,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旅游开发模式。

参考文献:

[1]陈君,江苏淤泥质海岸湿地旅游开发的初探[J].资源产业,2000(9).

[2]童春富、陆健健等,湿地功能及生态经济价值评估研究.生态经济,2002(11).

[3]左伟等,区域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与标准研究[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