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技创新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中原经济区;农业高职院校;科技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3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3-0213-02
一、农业高职院校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必要性
实现科教兴国战略,高等教育责无旁贷。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建设方面,高等学校担当了主力军的角色。在当今时代,科技创新能力已成为决定高校办学水平高低、社会影响力大小和对社会贡献度的重要指标。同时,社会发展对高校的依赖性变得越来越强,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已成为各类高校发展的必然选择。
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提出要探索走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依靠加强农业科技投入,提高农业科技研发水平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才能实现。在此背景下,农业高等职业院校的科研能力建设、科研队伍培养、科研经费投入、科研管理水平等方面都必须适应中原经济区建设发展需要,解决这些问题是农业高职院校不可回避的现实。由于近几年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过快,很多学校存在科研基础薄弱、科研条件差、科技投入经费不足、科研管理水平不高等问题,致使农业高等职业院校参与科研项目机会少,科技创新能力弱,服务能力跟不上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为了增强农业职业院校的适应性和为“三农”服务的能力,以部分涉农高职院校为对象,分析其存在的问题,提出发展策略和建议,为农业高职院校乃至其他高职院校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农业高职院校的科研现状及存在问题
1.对科研工作不够重视,缺乏科研意识
有些教师对科研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认为只要完成教学任务就行了,搞不搞科研不重要,或者认为科研是普通高校和专业科研机构的事。客观上讲,与普通高等学校的科研工作相比,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存在基础薄弱、科研条件差、课题数量少、课题层次低、科研业绩认可度不高等现实问题,导致一些领导和教师,对科研工作重视度不够,甚至缺乏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于认识上的偏差和消极,很多学校缺乏良好的科研氛围和开展科研的动力,承担科研项目不主动,很多人只是迫于评职称的压力或攻读学位的硬性要求,才承担课题和开展科研。
2.科研队伍素质不高,科研工作不能持续发展
部分高职院校是由中专学校升格而来的,教师普遍缺乏参与科研项目研究的基础与经验,没有经过科研工作的历练。在申报科研项目时往往无从下手,选题随意性大。加之教师的教学任务过重,特别是中青年教师,一面忙于备课上课,一面忙于进修、考试、攻读学位,根本无暇顾及科研。此外,由于学校办学经费不宽裕,允许教师参加科技交流和科研培训的机会不多,因此,教师获得科研信息有限,科研视野相对狭窄,对本领域科技发展热点捕捉不准确,科研选题针对性差。多数高职院校没有组建有明确研究方向的科研团队,即便是能参与一些课题或项目,也是临时找几个人凑在一起,项目结束就各奔东西了,这些因素均导科研工作发展缺乏持续性。
3.科研投入不足,制约科研能力的提高
多数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把重心放在教学上,重视教学设施的配置,轻视科研场地和设备的建设,用于科研的经费与教学经费比例失调,科研经费严重不足,甚至没有专门的科研经费。据统计,目前农业高职院校年科研经费50万元以上的占20%,30万―50万元的占10%,10万―30万元的占20%,不足10万元的占50%。可见,多数农业高职院校存在科研经费紧张的状况。短缺的经费投入与高职院校科研工作需求相比,只能算是杯水车薪,不能从根本上支撑工作能力的提升和增强。
4.科研管理机制不完善,不利于激发积极性
科研管理机制是开展科研工作的保证和支撑。多数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起步晚,机构设置简单,管理制度不健全,专职管理人员职数较少;有的院校甚至没有专门从事科研管理的工作人员,更谈不上设立专门的科研管理机构。由于人手受限,科研职能部门对课题的管理无法达到全面规范管理的要求,对课题只注重立项和结题而忽视过程管理,对论文只追求发表数量而忽视质量要求,对纵向课题只起到公示的作用而忽视对院内科研力量有机的整合,对科研的类型只注重纵向课题而忽视横向课题的承接。对科研业绩的评价和认可机制也不健全、不合理,许多教师的科研工作得不到应有的认可。科研动力仅仅来自于评定职称的需要,而不是源自于内心对科技创新的追求。教学的科研积极性难以调动和激发,也很难达到以科研促教学的目的。
三、提高高职院校科研能力的对策和建议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工作的意见》中有指出,“教学与生产、科技工作以及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基本途径。”对高职院校提出了“要积极开展科技工作,以科技成果推广、生产技术服务、科技咨询和科技开发为主要内容,积极参与社会服务活动”的要求。高职院校已占居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理应树立“质量立校,科研兴校”的办学理念 。国内外高等教育发展经验表明,一所高校的社会影响力,关键靠科研和科技服务水平;一个教师的社会影响力,关键靠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因此,高职院校领导和教师都应树立科研强校,引领未来的观念,应充分认识到科研工作是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关键。领导应从管理高度突出科研的重要地位,教师应积极参与科研,从科学研究着手驾驭知识,用科研工作的成果丰富或创新教学内容,促进科研和教学相互提高,为推动农业高职院校发展和服务现代农业能力提高提供有力支撑。
2.准确定位,量力而行
农业高职院校的科研应立足于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立足于培养应用型农业技能人才的目标,要有鲜明的特色,要能发挥农业行业优势,而不应与综合型大学、科研型大学和科研院所等盲目攀比。农业高职院校的科研内容要与“三农”相结合,紧紧围绕服务现代农业发展,围绕中原经济区提出的“三化”协调的目标开展科技创新研究,推广农业及相关领域的科研成果,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增强农业高职院校办学实力。
3.改善科研条件、加大科研投入
科研经费是科研工作正常开展的必要保证,除了高职院校本身应保证投入一定数量的科研经费外,还应积极争取国家和地方科研任务,也可采取校企结合的方法争取企业科研项目,多途径解决经费问题。高职院校首先要完善院内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建立健全科研经费资助机制,扩大科研经费资助的范围,加大科研经费的资助力度。同时,高职院校还应搭建科技平台,为高质量完成科研项目服务建立信息平台,积极为教师提供获取新信息的条件,如开通网络数据库,提供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和进修机会等;建立科研实施平台,提供必要的科研场所和科研设施与设备,保证科研的正常进行;提供科研成果应用和推广平台,与企业建立广泛合作,加大科研成果推广力度,使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最大。
4.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努力拓宽项目来源渠道
高职院校由于自身职业教育的属性,普遍与企业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为教师从事实用技术和高新技术应用研究以及技术创新成果的转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特别是农业高等职业院校,多年来与“三农”形成了密切的关系,学院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加强校企合作,及 时了解“三农”的需求,把最新、最实用的技术和措施送到企业或农民手中。在校园内要构建多主题、多层次、多形式的学术交流平台,营造浓厚的学术探究氛围,加强学院内外的学术切磋探讨,促进学院与兄弟院校、学术界的联系沟通。
5.完善管理体制,提高科研工作的管理水平
科研管理对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具有重要导向作用。学校应建立健全科研管理机构和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不断完善课题申报评审中期检查结题和推广等管理工作,努力提高科研专项经费的使用效率;建立科学合理的科研激励机制,以调动和激励广大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广大科研人员的工作动机,并且不断地提高教师及科研人员整体素质,推动科研不断创新与发展。这些将对促进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开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为科研管理人员提供必要的进修、学习机会。科研管理人员应树立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熟悉科研管理业务,并具备一定的公关能力。学院要不断完善科研管理工作体系,结合高职院校本身的特点,创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和办法,做到既有利于工作,又有利于教师开展科研,逐步使科研工作规范化。
参考文献:
[1] 吕俊峰,袁建平,孙小娅.高职高专院校科研工作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35):24-26.
[2] 滕勇.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现状与对策[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4):111-112.
[3] 陈家颐.构建高职院校科技创新体系的思考[J].盐城工学院学报,2007,(3):61-64.
[4] 张家寰.高职院校综合办学能力探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6,(10):37.
2013年11月份,我们通过电话咨询的方式对申报2014年度济南市企业自主创新计划的部分中小企业展开调查,了解其对科技文献数据库的购置与使用情况,了解其对科技文献资源的需求。
1 调研目的
通过调查分析济南市中小企业对科技文献数据库的购置、使用及其需求情况,寻求本单位对中小企业提供科技文献资源数据库服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 调研结果
本次调研的样本是从申报2014年度济南市企业自主创新计划的中小企业中所选取,总共有180家。通过调查发现购置科技文献数据库的企业为0家,而根据企业对科技文献数据库的使用情况及其获取科技文献的渠道分为以下3类:
(1)直接上网查资料,但没有购买和使用任何网络文献数据库的账号。此类型的企业总共有86家,占所调查企业的45%。
(2)有一个或者多个网络文献数据库的账号,其付费方式多为充值。此类型的企业总共有16家,占所调查企业的9%。
(3)没有购买和使用任何网络文献数据库的账号,但采用其他方式获取科技文献,如咨询专家、借用大学图书馆、与同行业交流、订阅专业类书籍期刊、咨询科技情报服务部门等。此类型的企业总共有88家,占所调查企业的46%。
另外,调查中95%以上的企业表达了对科技文献资源的强烈需求,而仅有7家企业表示目前不需要。
3 调研结果分析
(1)所调查的济南市中小企业基本未购置任何科技文献数据库资源,而是通过购买账号或者其他渠道获取科技文献资源。这与科技文献数据库购置所需花费不菲的价格有关。
(2)有45%的企业只是通过网上搜索来获取科技文献信息,这样只能看到很少免费文献的全文,绝大多数科技文献的全文看不到,影响了企业对数据、研究方法和内容的获取,不利于企业开展研发和市场竞争。且有部分小企业认为额外支出的文献资源使用费用,增加了企业的成本,加重企业的负担。
(3)有46%的的企业通过专家咨询、借用大学图书馆等方式获取科技文献资源,这些获取科技文献资源方式比较繁琐,影响效率,而且具有片面性和局限性,不如直接从科技文献数据库中获取资源。
(4)只有9%的企业具有网络文献数据库的账号,其中大部分还是企业员工自己所有。由于是采用单个数据库、单个账号充值的方式,不利于获取大量科技文献资源的获取,具有局限性。深入了解这类企业,发现这类企业注重高新技术应用,新产品研发,其创新研究意识强,对文献资源需求大,利用率高,但未实现资源共享,造成资源和成本的浪费。
(5)所调查企业中绝大部分企业表达了对科技文献资源的强烈需求,说明企业对科技文献资源的需求高,但仅有部分企业使用网络文献数据库和大学数字图书馆文献数据库获取资源,说明科技资源的重要性还未引起企业的足够重视。
(6)部分企业表示当前暂时不需要获取科技文献资源,经了解发现,这部分企业有的正处于起步阶段,有的专注于专利技术等。
4 对策及建议
4.1 提高对科技文献资源重要性的认识
科技部门应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政府和企业对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对中小企业发展重要性的认识,引起政府和企业的重视。科技文献数据库不仅为学术界进行科学研究提供便利,也是企业进行科技创新的一个重要催化剂。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利用现有的研究成果和最新进展进行研发和生产,是具有显著经济效益的方式之一。
4.2 整合资源,建立服务于中小企业的科技文献数据库平台,实现资源共享
由于现有科技文献数据库在文献收录方面各有偏重,比如最为权威最常用的知网、万方、维普,知网在期刊和专利收录更新方面最有优势,期刊收录最全且更新及时;万方的优势数据库为论文库;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是多年来科技查新行业最为常用的数据库。而企业所购买账号往往只偏重于某个数据库,文献资源获取渠道单一,不能满足对文献的需求,不能实现资源共享,造成资源和成本的浪费。整合上述科技文献资源,建立起一个开放的、使用便利的、涵盖各类科技文献资源的网上文献检索和获取平台,为济南市的科研、技术创新提供有效的科技文献支持和保障。
4.3 申请财政专项资金支持,加强公益。
购买某个科技文献数据库的年费往往在十几万到几十万,这对于单个中小企业是比较大的一笔经费,通过调研发现未见有企业购置科技文献类数据库。而本单位是是市属唯一社会公益性的综合信息研究服务机构和科技信息资源供应者,可以通过申请财政专项资金支持,购买整合科技文献数据库,加强对济南市企业的公益。
[关键词]高职院校 科技创新 服务类专业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20-0038-02
高职院校肩负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任。通常情况下,各高职院校对本专业的培养方向定位在生产一线,要求执行任务准确无误。服务类专业在教学中强调模仿和重复训练,学生学习阶段的创新活动往往被认为是高风险行为不被提倡,甚至受到人为限制。虽然高职院校都深知与企业“产学研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可是由于高职院校的科研水平普遍落后,加上思想观念的僵化,在指导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方面常有不得益、不得力、不得法的“三不”情况。如何认识科研创新活动使学生“得益”,特别是针对服务类专业如何组织学生进行科技活动,并自觉寻求素质培养的方式方法,本文将通过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践活动加以阐述。
一、职业素质的定义和内涵
职业素质是指从业人员具有与职业工作、职业发展直接相关的,对职业活动起关键作用的、非技能性的内在品质和能力。非技能性的内在品质和能力可通过教育培训、职业实践、自我修炼等途径形成和发展起来。职业素质具备职业化特征,是长期工作中被认同的一种个体品质,具备群体性和特异性,对职业活动起到正面推动作用。
在评价一位工作人员的知识、技能的同时,职业素质是必须重视的指标。比如工程人员的观察力、服务人员的亲和力、勤务人员的领悟力等个性鲜明的职业特点,它能进一步推动其工作的展开,提升工作效率和效益。因此,强调提升职业素质也是提升职业能力的基本要求。
二、民航地面服务人员职业素质内涵和特点
民航地面服务人员,其工作岗位包括售票处、呼叫中心、值机室、机场隔离区、登机口、贵宾室、收运柜台、货运仓库等,工种含:售票员、呼叫坐席、值机员、机场服务员、航线营销员、货运销售人员、货运服务人员、配载员、调度员等一线工种及管理人员。涵盖客运、货运两大领域,涉及航空公司业务、机场业务、业务等范畴。民航地面服务各岗位分工细、协同程度高,是民航业务的最前端,直接面对旅客和货主服务。与民航其他工种相比而言,地面服务工作人员被要求反应敏捷、沟通力强、亲和力高以及良好的组织纪律性等职业素质。
三、民航地面服务类专业科技活动的开展及其促进作用
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推动学生参与科技活动,针对服务类专业的特点,学院重点选择开展软科学研究和实践等科技活动。
(一)软科学赛事活动
企业经营管理沙盘模拟大赛是管理类软科学活动,参赛学生扮演总经理、财务经理、生产经理、营销经理等,通过电子沙盘经营模拟公司,内容涉及整体战略、产品研发、生产能力规划与排程、财务经济指标分析、市场与销售、团队沟通与建设等多个方面。通过企业经营模拟沙盘比赛可有效地加强学生的公司管理运营能力以及会计、营销、生产以及合作、采购、心理素质等方面的能力。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自2009年首次参赛以来,学院已累计获得国赛一等奖2个、国赛三等奖2个、省赛一等奖4个、省赛二等奖2个,并且连续三年获得广东省物流沙盘项目的一等奖。
本项赛事在我院学生中引起了积极反响,同学们纷纷积极投入到沙盘的学习中来,累计已有逾千名各专业的在校学生直接、系统地学习了沙盘,并通过沙盘学习提升了对企业经营管理知识的运用能力。
此外,民航地面服务专业类学生还参加了数学建模比赛、会计专业技能竞赛、物流技能大赛等,学院将赛事辅导纳入教学计划中,发挥了“以赛促学、以赛促建”的作用。经跟踪调查发现,参加这些科学竞赛活动的同学,他们更具备团队合作意识、更具备承担责任的自觉性,在面试招聘中更能打动企业考官。在工作几年后,进步较快,多数升职为一线领班或主任级别。
(二)软科学研究活动
软科学研究活动是高职类学生的难题,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尝试组织服务类专业的学生参与其中的研究活动,如问卷调查、资料整理等工作,让他们有机会了解软科学科研的课题。
以学院学生多次参与的民航旅客满意度调查的软科学研究活动为例,学生们参与了问卷调查和整理的工作。在活动中,同学们学习和实践了航线分类、旅客分类、正常航班和不正常航班等基础知识,在与不同旅客的交流中学习了礼仪、沟通等课堂强调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实践了这些职业素质的具体要求。如女同学学习扎头花、穿高跟鞋、化淡妆等,学生学习如何与旅客进行沟通和交流,学习聆听旅客的诉求等,这些活动让学生们感受到工作的不易,自觉提升个人素质和能力。
(三)产品设计和市场调研
服务类的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需要对服务产品深入了解、全面解读才能出色完成任务,否则就是被动服务、不完全服务和不到位服务。因此产品设计和市场调研是必修功,而服务类专业的教学往往达不到要求。IPSOS公司是我院校企合作的咨询公司,该公司组织学生分析电话咨询产品,进而引导学生参与产品设计和市场分析的事例值得推广。
从学生的设计中可以看出他们积极的思考和用心的分析,报告中不仅可见学生们分析说服能力的提升,公文写作能力也初步形成。与以往的课堂教学不同的是,这些设计和分析是基于真实的市场,少了些天马行空,多了份实在和责任。特别是当某些产品设计思路被采纳后,对同学们的鼓舞非常大,促进了他们对企业生产和规划的积极思考。
除此之外,学校还积极鼓励同学们在校外实习活动中参与其公司的流程设计和改造。活动要求学生们在校外实习工作中做个有心人,积极思考,对其工作产生了正面推动的作用。例如在心怡科技公司的同学成功改造了其仓库拣货的路径设计和清库流程,不仅给公司带来效益,也提升了自己的实习收入。
三、服务类专业实施科技创新活动的关键点
提升科技创新活动,培养职业素质能力,除了领导重视、思想统一外,在实施方面有以下几个关键点需要重视:
(一)开展基于服务活动的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活动并非本科学生的专利,高职学生结合岗位的生产活动,更易找到切入点。在高职教学中应鼓励学生根据本岗位的生产活动展开思考。服务产品、服务流程、服务对象设计等均可产生创新改造点。基于服务活动的软科技创新更具备可行性,更易产生效益、扩大影响。
(二)鼓励和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
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动力是保持科技创新的源泉。高职教育中应仔细分析学生的需求,把握学生对生产活动的兴趣、对个人能力提升的渴望以及对求职能力的提升要求等,鼓励其参与和正面宣传。教育学生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的意识转变,能广泛吸引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
(三)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高职学生科技创新切忌好高骛远,应从本职岗位的基础小事做起,在点点滴滴的服务工作中寻找灵感。培养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科技创新的基本点,了解服务工作中的难题正是创新的基础。
(四)完善高职院校科技创新的运作机制
创造科技创新的氛围和条件是高职院校需要长期探讨的问题。高职院校应抓好校企合作带来的各种机会,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的实践机会,让教师和兼职教师成为引导和辅导工作的主体,鼓励学生认真思考和积极总结。
总之,科技创新活动对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服务类专业的学生通过科技创新活动的正面引导,不仅能全面提升职业素质,而且能积极推动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 袁子国,林瑞庆,宋慧群等.农业高校学生科技创新综合素质培养的思考[J].广东农业科学,2009,(9).
[2] 张继德,沈慧娟.大学生科技创新素质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9,(1).
[3] 叶选,李界家,朱栋华.结合专业教育对大学生进行科技素质培养[J].高等建筑教育,2006,(9).
关键词 大学生 创新教育 学风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Talking about College Students' Scientific Innovation and Study Construction
SUN Baocheng, GE Peifu
(College of Science, Liaoning Technical University, Fuxin, Liaoning 123000)
Abstract To strengthen college student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education, not only can improve college students' practical innovative ability to provide more scientific platform, but also in the style of study construc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t is an important source of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study's styl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College Student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education idea, enhance students' ability of practical education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study's style.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 innovative education; construction of study
长期以来,我国大学本科教育以“传授知识”为主,忽视了对知识的创新锻炼,没有充分意识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科技创新教育的成效在建设良好的学风方面所特有的推动力,这使得当前部分高校中学生的校园文化活动兴趣不浓,学习缺乏知识动力等等,①致使学风建设得不到实质性的改善。
由此,重视学风建设,以科技实践活动促进学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知识层面,是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是保证教育质量的重要前提,同时又是关系着高校学风建设的长效发展。②
1 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的必要性
(1)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能有力促进学风建设和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一方面,科技创新活动与良好的专业基础、实验技能密不可分,即科技创新活动是以专业学习为基础,以良好的学习成绩、知识水平为保证。善于学习的优良学风会给科研的成功带来机遇;另一方面,科技创新是一项综合工程,需要众多的领域和学科知识的支持,如果不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就无法顺利进行研究,因此科技创新的知识需要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接触其它学科领域的主动性。
(2)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能提升大学生创造能力与创新水平,可以激励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求知热情。可以引导学生培养自身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各种能力,学生在具备这些能力后,将能更加积极地参与学院的各项教学、科研活动,以求掌握更多的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学习风气和校园文化氛围上将有质的飞跃。这对于推动学风建设,提高学生核心竞争力,促进学校健康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价值。
(3)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能激发大学生成才的动力,更大限度地激发学生自身潜在的活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注重自身全面素质的提高。随着现代科学的飞速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那种仅仅为了传授某一专业知识技能而具备的知识结构己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了 , 大学生要想在未来社会的就业竞争中取得主动,就必须在大学学习期间勤奋努力,刻苦钻研,使自己既具有宽厚扎实的专业知识,又具备实际工作中所需要的各种能力。
2 科技创新教育与学风建设密不可分
目前,高校部分学生缺乏明确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不端正。一部分大学生的学习目的带有强烈的功利主义色彩,部分同学理想脱离现实,没有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他们对学习抱有急功近利的“实用主义”态度,而忽视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的学习。③
科技创新教育,就是指在教育实践中运用科学艺术的形式和创新的教学方法,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一句话,创新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教育。通过学生主动的参与、实践、思考、探索、创造,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并有意识地将潜存于个体身上无意识的或潜意识的创新潜能引发出来,以自己的实践活动实现创新的思想。当前社会越来越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而在高校的教育实践中,学风建设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了创新人才培养的质量。创新人才的培养既需要聪明才智、学习能力等智力因素,更需要正确而适度的学习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饱满的学习热情、坚强的学习毅力以及完美的性格等非智力因素,所以创新教育离不开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而众所周知,学风建设的重点正是在于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因此,创新教育与学风建设是紧密结合的,前者促进后者的建设效果,而后者影响前者的实施效果,通过科技创新教育来带动学风建设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充分发挥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在学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1)引导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通过不同形式的竞赛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导和催生学生对学习重要性的认同、知识价值的认识水平、对学习知识的兴趣和情感、对学习的行为意志力,形成一种共同的价值取向和心理氛围,进而构成一定的群体压力,使群体内的每一个成员自觉不自觉地被这种强有力的稳定气氛所感染,并日益与之交融,从而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能力,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2)引导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实施“第二课堂”的科技创新教育。“第一课堂”教育主要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而“第二课堂”科技创新即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则是与良好的专业基础和实验技能密不可分。所以说,充分利用重点实验室、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大学科技园以及各实验教学中心、开放实验室等资源条件就显得尤为重要,根据学生年级和所学专业的不同,学校应该就此组织多样化的、有新意的教育活动,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定位在让学生发明创造上,也不是刻意让学生标新立异,而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习惯,让学生有较多的机会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发展个性,获得创新体验,增强创新热情,为今后更长远的创新实践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3)建立健全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的保障机制。在资金、设备、场地和指导教师等方面为学生创新活动提供有力保障,积极鼓励、引导和组织学生参加机械设计大赛、数学建模、创业计划大赛等国家和省部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开发学习和研究的兴趣与潜能,增加与社会接触的机会,培养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人格情操、诚信意识、互助合作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从而推动良好学风的养成。
(4)打造科技创新活动品牌,使学风建设获得持续动力。作为实施科技创新教育活动的部门应高度重视学生科技创新工作,形成浓厚的参与氛围。建立有效的指导教师团队为学生科技创新提供坚实的后盾,构建各类竞赛的参赛团队应涵盖高、中、低各年级学生。树立本单位的品牌竞赛活动,有效提升知名度和美誉度,并提供组织保障和配套支持;注重科技创新活动的交流、评比和表彰,定期举办大学生科研成果展或报告会,对取得突出成绩的学生给予大力表彰和奖励。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基金,确保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能顺利开展并取得成效;引导鼓励优秀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科研训练及竞赛项目,体验科技创新过程,并形成一定成果,通过典型带动,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由精英型向普及型转变,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竞争能力,通过社团和协会活动,使所有学生均得到良好的科技创新教育,让学生更扎实地学习好专业知识,培养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意识和能力,使科技创新教育成为学风建设的“助推器”。
基金项目:2010年度辽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L10DZZ046)
注释
① 马伟.加强大学生学风建设工作的探讨[J].科教文汇,2008(6):25-26.
瘦肉精是食品科技创新的产物之一,早期国外研究发现,瘦肉精对促进动物生长,提高动物瘦肉率和屠宰率有显著功效,但人体摄入的瘦肉精含量较大时,对心血管系统和神经系统具有刺激作用,会引起心悸、心慌、恶心、呕吐、肌肉颤抖等临床症状,摄入量过大还会危及人的生命。随着瘦肉精中毒事件的相继发生,各国逐渐对瘦肉精实施禁用和限用。然而在我国,瘦肉精问题已困扰了我国消费者20多年,双汇瘦肉精事件曝光后,随着政府监管力度的空前加大,瘦肉精添加一度偃旗息鼓,但最近的事实表明,在所谓食品科技创新的推动下,各种对人体有害的食品添加剂禁而不绝,继续祸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其主要表现在:
1.有害食物源添加剂的变种在增加
以瘦肉精为例:2012年11初上海市药监局的检测数据显示,生猪养殖中从违禁添加盐酸克伦特罗(瘦肉精的一种)③已经转向使用莱克多巴胺④等替代品。最能说明有害食物源添加剂的变种在不断增加的事例,莫过于2012年3月1日湖南省岳阳市云溪区人民法院审理的全国首例新型“瘦肉精案件”。该案源于2011年4月岳阳市云溪区畜牧水产局的一次例行检查,检查中发现某饲料经销商产品中附带小包饲料核心料,当时怀疑是瘦肉精,却检测不出是什么物质,送到北京检测,才发现是新型瘦肉精苯乙醇胺А⑤,一些推销企业叫它科伦巴胺,以强调这个新产品既有盐酸克伦特罗的超强效果,又有莱克多巴胺的超快代谢速度。由于这种新型瘦肉精添加剂被单独装在没有厂名厂址的小塑料包里,给猪喂食时掺入一点,就像做菜时放入味精,有很大的隐蔽性。本案查获的新型瘦肉精添加剂苯乙醇胺А共有127包,如果流入市场,可配成636吨猪饲料。据办案人员介绍,新型瘦肉精苯乙醇胺А是福建龙海海新饲料预混有限公司生产,2010年该公司曾因“风声紧”一度停产,但在旺盛的市场需求下,很快又重操旧业。值得一提的是“苯乙醇胺А”只是该公司所辖营养研发部研究出来的众多食品添加剂中的一种新产品。
2.有害食物源添加剂的使用范围在不断扩大
尽管早在1997年农业部就严禁将瘦肉精作为动物的促生长剂使用,但在某些不良企业和个人的所谓创新之下,通过改进添加剂的配方,使包括瘦肉精添加剂在内的有害食物源添加剂的使用范围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自2011年3月河南双汇瘦肉精事件后,非法添加瘦肉精被列为食品安全监管的重点。但从各方面反馈的情况来看,被瘦肉精污染的不仅仅是生猪养殖。有害食物源添加剂的使用范围从最初的生猪,几乎扩大到了所有被圈养的牲畜、禽类和水产养殖。例如,2010年深圳有13人因食用蛇肉导致瘦肉精中毒;2011年被媒体曝光的河北昌黎等地一些养殖户用添加了瘦肉精的饲料给羊喂食;2012年年初为备战伦敦奥运会,有关部门对江苏省体育局训练中心附近市场上20多种食品做了与瘦肉精相关的抽检,结果发现牛肉中瘦肉精明显超标;2012年4月辽宁省有关部门公布了从2011年3月29日起全省开展“瘦肉精”专项整治活动以来取得的阶段性成果,耐人寻味的是,在曝光的11起典型案例中,有10起为牛肉饲料中添加瘦肉精案件[3]。从以上所收集的现实材料来看,许多披着食品科技创新外衣的不法之徒,正以科技的名义行危害人们生命健康之实。对食品科技创新进行法律规制应该说是一项紧迫而又重大的事情。
二、食品科技创新法律规制的应然走向
(一)食品安全应成为食品科技创新法律规制的首要目标
食品科技创新与所有科技创新一样,需要不断地超越现有技术,并取得实质性特点和显著进步⑥。然而,对于食品科技创新而言,除了具备一切科技创新的共同品质外,更需要关注人类对食品安全的需求。基于食品安全的重要性,食品安全理应成为法律规制食品科技创新的首要目标。所谓食品安全,目前在理论上有多种解释,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食品安全包括三方面,一是从数量的角度,要求人们既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所需的基本食品;二是从质量的角度,要求人民所消费的食品不仅营养全面、结构合理,而且安全健康;三是从发展的角度,要求食物的获取符合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4]。第二种观点认为食品安全是指食品本身对消费者的安全性,即食物中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的危害[5]。第三种观点认为,食品安全是指持续提高人类的生活水平,不断改善环境生态质量,使人类社会持续、长久地存在与发展。它包括食品卫生安全、质量安全、数量安全、营养安全、生物安全、可持续性安全六大因素[6]。无论我们对食品安全作何种阐释,有一点是得到人们普遍认同和共同承认的,即食品安全要求食品的制作和实用不能对人体健康造成显性或隐性的损害,食品安全的核心就是不能对人们的生命、健康造成伤害⑦。将食品安全作为食品科技创新的首要目标,主要基于以下理由:第一,从权利角度来看,法律赋予了自然人生命权和健康权,这两个权利关乎自然人的生存和发展,是自然人最基础的权利,但自然人生命与健康的质量,皆维系于日常消费的食品质量。食品安全不仅关系到个体生命健康,而且从长远的观点来看,还影响到人种的敷衍和质量。因此,对待食品安全,我们应该从保护人权和关注整个人类社会的高度来认识它,从这个意义上说,将食品安全确立为食品科技创新的首要目标,也是保障人权,维护人类社会安全的需要;第二,从社会治理的角度来看,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是我们既定的目标,丰富的物质生活是小康社会的应有之义,这在客观上要求我们不仅要为民众的生活需要而源源不断地生产出丰富多彩的生活消费品,而且要真正将“食以安为先”落实到实处。为此,为公众提供卫生安全、质量安全、数量安全、营养安全、生物安全和可持续性安全的食品,理应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需要说明的是,长期以来我国法律对食品生产和经营的规范和调整,使用的是“食品卫生”这一概念,但研究表明:“食品卫生”这一概念强调的仅仅是食品是干净的,未受污染的,且侧重于加工、流通过程各环节的监控,基本上将种植、养殖环节排除在外”[7],显然这并不能确保经营者提供的食品不致危害人体的健康,换言之,卫生的食品并不一定是安全的食品,因此,如果我们将食品卫生确立为法律规制食品科技创新的首要目标,并不能达到有效避免食品科技创新失控和滥用的目的。
(二)食品安全应成为食品科技创新的法律底线
将食品安全确立为食品科技创新的法律底线,需要正确处理好食品安全与食品科技创新的关系。要正确处理好这二者的关系,需要对安全与创新做到统筹兼顾、不可偏废。首先,我们不能因强调食品安全而阻却食品科技的创新。科技是需要不断创新的,创新是科技的使命和灵魂。科技通过创新在不断提高自身发展水平的同时,也成为了推动人类不断进步的强大动力,现代人类所缔造的工具文明无一不打上了科技创新的烙印。因此,科技创新作为激发人类创造力的活动,理应是最宽松的、最自由的领域,人们应当给予其最大限制的宽容,法律应当给予最大程度的创新自由,而不是滥加限制和羁束。其次,食品科技创新必须接受法律的规制。任何领域的自由都是相对的,不存在无限度、无节制的绝对自由,科技创新活动亦概莫能外。如果我们不加限制地放任科技领域的创新活动,那么人类的创新活动就很有可能反过来成为威胁人类自身安全的一股力量。几千年来人类在征服自然过程中屡遭重创的惨痛教训就是最好的证明。随着食品安全事故的接连曝光,现代科技创新所带来的负面效应越来越被人们所认知和了解,如何有效地控制和防范这种人类自身所创造的威胁力量,业已成了人类自身反躬自问的一个“全球性伦理问题”[8]。而对这种现状,通过法律对人类的科技创新活动进行有效规制,不仅是必要的,而且十分重要而又紧迫。认识到这一点,对当今的食品科技创新活动的走向具有重大意义。因为食品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物质载体,是“民之天”,更何况食品科技创新活动具有与生俱来的潜在的风险,因而更不能沦为一种任意性的纯粹自由创造活动,而应该对其进行必要的法律规制。
正确处理食品安全与食品科技创新之间的关系,归根结底无非是在确保食品安全的同时,继续保持食品科技创新的活力,要做到这一点,笔者认为唯一的办法就是法律在对食品科技创新进行规制时,应将食品安全设置为食品科技创新不可突破的底线。因为,一方面在人类解决温饱问题后,安全往往成了人类第一需要,成了现代社会提供给人类的最低限度的庇护与保障。将食品安全确定为食品科技创新的法律底线,既是食品科技创新活动不能突破的最低限度,同时也是国家通过法律手段对食品科技创新实施干预的最大边界。因此,它仍然为食品科技的创新自由预留了巨大的活动空间,这样的法律规制既不会抑制,更不会扼杀人们在食品科技创新领域的活力和动力。另一方面,对食品科技创新设置一条安全的底线,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食品科技创新活动带来了些许的羁束,但这是一种理性的限制,因为在食品安全的框架内,食品科技创新活动仍然是自由的,正如我国经济法泰斗李昌麒教授所言:“事实上,限制自由并不包含取消自由,仅仅是对自由不当行使的约束”[9]。因此,为食品科技创新设置食品安全的底线,与食品科技创新对自由的诉求并不相悖,这与火车的自由驰骋离不开铁轨的束缚是一样的道理,从这个意义上讲,保障食品安全也是实现食品科技自由创新的内在需要。
事实上,安全与创新的关系问题一直为我们所忽视,国家通过法律手段组织和管理科技活动长期以来坚持的是一条腿走路,即热衷于鼓励和支持创新,而对创新可能带来的风险缺乏必要的警醒与正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在全部75个条文中涉及鼓励科技创新和鼓励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的地方有29处,而涉及科技创新安全的表述没有任何提及,立法的这种价值取向,既不利于人类科技创新活动的可持续发展,也有悖于法律的内在特性和使命,因为法律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源于对“发自对人性中或宇宙中与生俱来的种种黑暗势力的正视和醒悟”[10]。近些年来所发生的每一起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无不在刺痛善良人们的神经,也使得人们对正确处理好食品安全与食品科技创新二者的关系有了更深切的理解和共鸣,并开始反思我们在利用法律手段组织和管理科技活动中所一贯秉持的态度和立场。法律不仅仅要担当起推动科技不断创新的使命,同时也应担当起规避科技创新活动可能或已经带来的种种负面效应。因此,在法律的框架内正确处理好食品安全与科技创新之间的关系,就是法律不仅仅要发挥鼓励科技创新的引导功能,同时法律也要发挥起控制、惩戒功能,以抑制食品科技创新领域种种恶性的恣意蔓延。
(三)进一步完善食品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当前我国食品领域的乱象尤以生产和销售环节为甚,申言之,食品科技被用来为恶主要存在于科技成果的应用环节。因此,保证食品安全、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应该成为食品科技成果推广和应用具有羁束性的价值指引,进一步完善食品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应该成为法律规制食品科技创新活动中的一个重点领域。
食品科技在生产与销售中之所以乱象环生,主要原因是对经济利益的极端追求。毋庸讳言,借用食品科技来提高经济效益本无可厚非,没有经济利益的诉求,科技创新将有被窒息的危险,法律之所以一直高调鼓励科技创新,个中原因大体就在于此。但在高度市场化的今天,经济目的至上性和效率优先原则往往会遮蔽人们对科技创新安全的关注,为了个体经济的增长和财富积累,食品科技的非法滥用将会以常态化的方式与监管部门上演一幕幕猫和老鼠的游戏。要改变这种状况,除媒体的持续关注和舆论的道德谴责外,以法律为手段完善食品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才是我们最可靠的长效机制。为此目的,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建立完善的食品科技成果安全风险评估法律制度。建立食品科技成果安全风险评估制度,意味着任何食品科技在投入生产和流通领域之前都必须进行相关安全性风险评估。该制度的实施将使我们“在保证最大限度地利用科技成果的同时,也最大限度地估计和预见其利用的有害结果,以抑制科技活动所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引导科学与法律实现互动”[11],建立完善的食品科技成果风险评估法律制度对于预防和控制食品科技成果的滥用意义重大,它将为抑制目前市场上各种食品添加剂的非法滥用起到一个安全阀的作用,具有正本清源的功能。当然,为了使该评估制度有更高的权威性和可行性,其制定过程应广泛听取食品生产者、消费者和流通环节经营者的意见,让相关的社会成员深度参与其中,使他们充分享有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制定的参与权和监督权。
其次,鼓励食品科技成果风险检测方法的创新。对食品科技成果安全风险的评估,需要借助一定的科技实力作支撑,解决食品科技创新所带来的安全问题,归根到底最终还是需要食品科技技术本身的进步来解决,尤其应关注有关食品的安全与控制技术(又称食品安全的保障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客观地说,当前我国在食品科技成果风险检测方面的技术相对比较落后,以瘦肉精的检测技术为例,目前能快速检测出的瘦肉精添加剂主要有盐酸克伦特罗、莱克多巴胺和沙丁胺醇三种瘦肉精添加剂,而新型瘦肉精添加剂的变种在不断地出现,例如苯乙醇胺А、齐帕特罗、赛庚啶等新型瘦肉精添加剂在四川、浙江等地早已面市,在浙江、嘉兴等地一次就查获尚未销售完的苯乙醇胺А核心料1380公斤,可配成猪饲料700多吨。这些新型瘦肉精添加剂目前地方监管部门很难检测出来。遗憾的是我们对苯乙醇胺А、齐帕特罗、赛庚啶等新型瘦肉精添加剂的快速检测技术的研发工作才刚刚起步,更令人沮丧的是通过化学合成的方法合成新的瘦肉精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比如把莱克多巴胺的羟基打断,加上一个亚硝基就能合成莱乙醇胺А,而且原来能检测出莱克多巴胺的仪器对这种新型的瘦肉精添加剂却无能为力。
总之,我们在运用法律对食品科技创新进行规制的过程中,决不能忽视对食品科技创新风险检测技术开发与应用的褒奖。否则,我们将在这场围绕食品科技创新而展开的“道魔之争”中败下阵来。
三、简评《专利法》第22条的立法价值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第22条的规定,一项科技创新要被授予发明或实用新型的专利权,必须具备“三性”,即应当具备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新颖性是指该发明或者实用新型不属于现有技术,也没有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就同样的发明或者实用新型在申请日以前向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提出过申请,并记载在申请日以后公布的专利申请文件或者公告的专利文件中;创造性是指与现有技术相比,该发明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该实用新型具有实质性特点和进步;实用性是指该发明或者实用新型能够制造或者使用,并且能够产生积极效果。《专利法》第22条关于专利授予“三性”的规定,在专利领域均具有其特定的立法价值,但在食品科技创新法律规制的视野下,我们重点关注的应该是关于“实用性”的立法价值。
根据《专利法》第22条第4款的规定,实用性是指该发明或者实用新型能够制造或者使用,并且能够产生积极效果。《专利法》的实用性定义蕴涵了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科技创新必须符合客观规律。
关键词:俄罗斯;科技创新;发展实践
1概述
在2011年实施《俄罗斯到2020年创新发展国家战略》的基础上,俄罗斯开始实施《2012年至2020年国家科技发展计划》。并且,在基础研究领域制订科学基金中期发展计划,成立国家安全与发展远景研究基金;在传统优势领域,制定、实施领域发展战略,通过国家专项计划加大投入、给予重点扶植。而在科研机构方面,整合研发力量和成果,形成合力,为实现具体专项领域的“世界一流水平”积蓄力量;在科技园区方面,投入专项资金增加科技园区的数量,扩大规模。除了政府投入外,斯科尔克沃园区筹措到大量私营投资,这为实施总统委员会批准的优先领域项目研发提供了保障。
2俄罗斯科技创新发展的现状
2011年,俄罗斯颁布了《俄罗斯到2020年社会经济发展规划》,针对规划的要求,2012年,俄政府致力于解决以下主要社会经济问题:一是通过国家专项计划、兴建科技园区、实施创新项目等措施促进研发的发展及科技成果的应用,转换经济发展模式,为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创造条件;二是提高各级政府的服务质量,有针对性地解决社会问题,提高公民的社会保障和生活条件。为达到上述目标,俄罗斯政府采取了许多有利措施。例如,为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2012年,俄罗斯实施了多达56个中长期国家专项计划,并加大财政投入,国家投入总额10615亿卢布(约合353.8亿美元),与2011年相比增长超过了15%,涉及经济、能源、教育、基础设施、国防等领域。
3俄罗斯科技创新发展的具体实践
近年来,俄罗斯为促进科技创新的发展进行了一系列的科技创新规划与政策探索,主要包括科技创新的中远期规划、资金技术支持、人才激励制度三个方面,为科技创新发展创造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3.1科技创新的中远期规划。3.1.1实施“到2020年俄罗斯创新发展战略”。创新发展是俄罗斯经济发展的远景目标,也是国家政策支持的重点方向。从2011年起,俄罗斯政府开始实施“到2020年俄罗斯创新发展国家战略”,其目的是使俄罗斯在2020年走上经济发展的创新之路。该战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2011~2013年):提升全社会对创新重要性的认识,提高经济部门对科技创新产品的需求。第二阶段(2014~2020年):将进行行业部门的大规模现代化改造,大幅提高高新技术生产产品在GDP的比重。3.1.2实施《2012年至2020年国家科技发展计划》。从2012年起,俄罗斯开始实施《2012年至2020年国家科技发展计划》。按照该计划,到2020年俄罗斯政府将投入26155亿卢布(约合872亿美元)用于:提升本国研发部门的作用和地位,为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创新发展创造条件;改善科技工作者的生活条件和待遇,提高科技工作对青年的职业吸引力;在本国传统优势领域和技术优先发展方向形成超前的科技研发基础;在形成技术突破的科技领域建立“优势中心”网络;加快本国科技与全球创新的融合,确立俄罗斯世界科技强国的地位。3.1.3实施《到2020年生物技术发展综合计划》。2011年,时任总理普京签署通过了《俄罗斯联邦至2020年生物技术发展综合计划》。该文件包括:制订计划必要性、计划的目的和任务、支持生物技术发展的主要手段、发展生物技术的重点、计划实施管理等五大部分及附件。3.1.4制定本国材料科学发展新战略。俄罗斯全俄航空材料研究所会同本行业相关研发机构对全球材料学领域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进行了评估,结合新型材料主要应用企业(包括俄罗斯航天集团、联合航空集团、航空发动机集团,以及战术导弹生产集团)所制定的发展战略,制定了到2030年俄罗斯材料科学发展战略。3.2实施资金技术支持。3.2.1制订科学基金中期发展计划。俄罗斯科学基金包括,基础研究基金、人文科学基金和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由于成立之初就建立了良好、高效的运行机制,三大基金对基础研究和创新活动的支持效果得到了社会各界,特别是科技界的认可。3.2.2成立国家安全与发展远景研究基金。2012年初,俄政府设立了国家安全与发展远景研究基金(以下简称“基金”)。该基金的建立是支持和发展俄罗斯国防工业现代化计划的必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目的是保障和支持国防科研领域的基础和探索性研究项目。由于先进武器的研制离不开基础科学研究的支撑,该基金还将发挥类似俄罗斯基础研究基金的功能,为俄罗斯的基础研究提供更多的经费保障。3.2.3建立科技人才激励机制,鼓励青年科学家脱颖而出。近年来,俄罗斯政府采取了诸多措施鼓励青年科学家投身科技,并且出台的科技政策和计划多向青年科学家倾斜。例如,从2011年起对青年副博士或博士实施的科研项目给予经费支持,而在“2009年至2013年俄罗斯科教师资创新国家专项计划”框架下青年科学家参与的研发项目总数超过了6000个。在科技人才奖励政策方面,2008年俄罗斯专门设立了科学创新总统奖;从2012年起设立总统奖学金。
4俄罗斯科技创发展对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启示
4.1合理制订长远科技规划,多领域全面均衡发展。中长期科技规划对国家科技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战略导向意义。在《俄罗斯到2020年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的指导下,俄罗斯科技发展注重科技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为经济发展模式转换,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创造了条件,同时提高了政府在科技发展上的服务质量,具有针对性地解决了众多社会问题,提高了公民的社会保障和生活条件。4.2提高科技投入比例,保障科技发展。科研经费的投入是科技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根本保证,也是反映科技发展动态和科技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科研经费投入比例反映了一国或地区科技投入的强度大小,对于国家或区域科技创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俄罗斯科技的不断进步得益于科研经费的大力投入,高比例的科研经费投入为其科技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物质保障。4.3增强基础研究扩展延伸,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依照科技研究划分理论,按研究内容可将科技研究可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基础研究处于科技研究的初始阶段,对于未来科技成果的应用转化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科技研究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科技研究往往处于基础研究阶段,如何实现科技研究的基础研究成果向应用研究以及成果转化一直是困扰科技发展的关键环节。俄罗斯在基础研究基金和人文科学基金的评价体系中,引入了“成果达到或超过世界先进水平的项目份额”这一重要指标,并且在基础科学基金中增设“结题课题中可建议开展应用研究的项目份额”指标,对于基础研究的扩展延伸促进了科技成果向应用研究转变,有利于实现科技成果转化。4.4引入市场机制,增加科技创新主体。俄罗斯在科技规划的制订与科技发展的实施中引入市场机制,引入企业参与,改变传统的政府一家独大的局面,增加科技创新的主体,增强科技发展的活力,促进科技事业的发展。政府应当通过政策来培育多元的技术创新主体,使不同的技术创新主体在技术创新中承担不同的功能和角色。鼓励公私部门合作,促进科技的全面发展。积极扶植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活动。4.5注重科技人才培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科技的进步,源于高科技人才的技术创造。科技创新人才是科技发展的智力基础,如何培养科技人才,激励科技人才,挖掘科技人才科技创新的潜力,是目前科技发展的关注热点。俄罗斯科技发展的进步离不开科技人才的培养,丰富的科技人力资源助力科技发展。俄罗斯重视教育发展,培养科技人才,教育领域成为国家政策重点支持的优先领域,尤其重视中等和高等教育投入,增加中高级技术人员以及高技能技术工人培训资金,按照市场导向为创新经济培养人才。同时,设置一系列的科技奖励措施激励科技人才创新,尤其注重对青年科技人才的激励,促进科技人才结构上的衔接。
作者:亓琳 贾永飞 崔英英 单位:山东省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所
参考文献
[1]迟岚.俄罗斯科技体制改革与战略[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4,(2).
[2]欧阳向英.俄罗斯创新战略的目标和效果[J].欧亚经济,2014,(2).
[3]俄罗斯制定材料科学发展新战略[J].中国科技产业,2012,(5).
1、我国石油企业跨国经营的必要性
1.1 石油企业的生产经营需要
从石油资源储量上来看,我国石油企业资源不足是显而易见的,这在某种程度上会严重限制我国石油企业经营规模的扩大和进一步发展,同时石油企业的中下游产业中,炼油化工部分开工率不足的问题也会由此产生。其次,我国原油生产成本相对其他国家是偏高的,而当前由于原油勘探和开发难度的不断增加,勘探开发的成本正以较快的速度上升。
1.2 石油企业的战略需要
当下我国的三大石油公司都正在迈入国际知名石油公司的行列,并且都明确提出了全力建设具有世界竞争力的跨国能源企业集团的总体战略目标。但目前无论是从技术力量上看,还是从项目竞标、运营作业的经验业绩上来看,与国际石油巨头相比都有不小的差距。因此,我国石油企业只有走出国门,进行跨国经营,增加石油资源储备,探寻有利的勘探开发地区,扩大在技术服务市场上的占有率,才有可能将与国际石油巨头的差距缩小,不断提高我国石油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而实现“跨国能源企业集团”的总体战略目标。
2、经营风险因素
2.1 政治风险
作为极其重要的战略资源的石油,已经超出了一般商品对于国家的战略重要性,因此,跨国石油公司会更容易地招致政治风险。这些政治风险往往会突破跨国公司与东道国政府博弈的传统政治风险的界限,形成能源行业特有的政治风险,比如近期的“石油民族主义”。对于石油能源的重要性的认识,将使得跨国石油公司在面对政治风险时处于劣势地位。对我国石油企业来说,政治风险是石油企业跨国经营所面临的最大风险。
2.2 经济风险
经济风险主要是指经济或市场因素(如成本和价格)给石油公司国外投资带来收益损失的风险,不包括政治因素和地质因素对投资所造成的经济和其他损失。一般而言,跨国石油投资的经济风险主要表现在石油价格波动风险、汇率风险、竞争风险三个方面。
2.3 法律风险
我国石油行业属于国有垄断行业,国内宽松的法律环境,加上监管体制的落后,使我国石油企业在走出去实施跨国经营时并不一定能够迅速适应国外更为完善的法律制度和严格的监管体制。同时,跨国经营的复杂性与高风险性的特点使我国石油企业在开拓国际市场过程中所要面临的法律风险越来越大,法律陷阱也会愈来愈多。
3、石油企业跨国经营风险防范的主要对策
3.1 政府要积极的完善配套政策
当今世界,石油资源是一种与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密切相关的战略性物资,直接关系着一个国家的能源安全。因此,各国政府都大力支持和推动本国石油企业的跨国经营业务。我国石油企业跨国经营相对于其他国际石油巨头来看,目前还处于低水平小规模的初级阶段,相应的,寻求我国政府的政策支持以及构建体制优势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此,我国政府不仅要积极引导石油企业“走出去”实施跨国经营战略,为我国三大石油公司的海外跨国经营提供实质性的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同时还须进一步从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为我国石油企业的跨国经营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3.2 做好人才培养工作
一个跨国勘探开发项目的成功运作需要经济、法律、商务、地质、地球物理、钻井、测井、外语等多方面的人才,同时,由于与东道国不同的文化背景,对于人才的素质要求则更高,因此我国石油企业要规避跨国经营风险,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就必须做好人才的培养工作。我国石油企业今后应该加强企业管理人员知识结构和人才队伍的完善,重点做好三支队伍的建设:即一支精通跨国经营管理、通晓跨文化管理的国际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一支精干高效、创新能力突出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一支熟悉国际工程惯例的生产技能人才队伍。这些队伍的组合将能够识别和评估跨国经营风险并通过合适的方式化解或减少石油企业所面临的风险。
3.3 实现技术创新工作
一、今年以来我中心机关效能建设工作情况
(一)制订方案,提高思想认识
在今年5月全县机关效能工作会议后,我中心迅速召开了中心机关及所属窗口单位负责人参加的动员大会,传达贯彻县效能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并制定了中心机关效能建设工作方案,成立了由中心主任任组长的中心机关效能建设领导小组,落实各职能部门的工作任务,做到在中心的统一领导下,思想认识、工作时间和工作措施三到位,明确地把效能建设作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工作来抓好。
为防止走过场,中心领导从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引导大家联系各部门实际,深入查摆问题,分析原因,寻找差距,有的放失的开展工作,把干部职工的思想认识统一到县机关效能建设工作会议精神上来,使每个机关工作人员思想上有所触动,工作上有所行动,通过各种类型的宣传动员,使全中心干部职工提高对开展机关效能建设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增强了搞好机关效能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为开展机关效能建设、进一步规范制度,依法行政,提高工作效率,接受群众监督打下基础。
(二)实行政务公开,接受群众监督
我们坚持把政务公开建设作为工作重点,实行政务公开,自觉接受群众监督。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设立对内外政务公开栏和监督岗。
对内公开方面,我们把领导干部勤政廉政、干部人事管理等情况在中心工作人员会议上公布。通过对重大工程招投标、开发建设以及财务运作、干部人事任免情况的公开,强化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行为,方便干部职工对中心廉政勤政情况进行监督。
在对外公开方面,在服务大厅中心通道处设立对外公开栏,把中心的行政管理职能以及制定制度上墙公布;把全中心办公场所地的布局、各科室窗口的职能以及所属人员姓名、照片、职务、编号上墙公示,制成监督岗,使外来办事人员一目了然,少走弯路。
2、设置评议箱,印制各窗口服务须知卡。须知卡对办事内容、程序、时限以及监督投诉电话进行公开,方便群众取阅利用,共印制22个部门窗口须知卡一万多份,方便了群众办理各项业务的需要,得到群众的普遍好评。
3、实行一站式服务。通过出台效能建设制定的七项制度,一次性告知,一条龙服务,同时设立了统一收费窗口和契税征收处,改变了原来群众要多次来回跑,变成不出大门就能把所有应办事务一次完成。既方便群众,又提高了办事效率。
4、利用报纸、电视网站等形式宣传,通过上网公布中心22个部门216项审批事项,公开接受群众监督。
5、加强对内部政务的管理和监督。对原有的工作制度、行为规范、办事程序以及服务承诺等15项制度进行了全面的修改、补充和完善,编成了《工作制度汇编》,发至中心网站,为中心规范化建设提供制度保障。按县委县政府的要求,召开全体干部职工大会,进行效能建设、廉政勤政的教育,使所属人员明确个人职责,虚心接受监督。
(三)坚持科技创新,以信息化促进工作效能
我们坚持科技创新,以信息带动管理现代化,从而促进工作效能。既为“一站式”服务提供信息化工具,中心网站的开通,政务公开的信息及便民利民的措施,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真正做到便民、利民。同时又建立了网上的效能监督机制,使审批工作朝着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方向健康发展。
(四)加强教育,完善监督,提高意识
由于我中心各窗口单位,工作涉及面广,在个别单位和少数同志中,仍存在着服务观念淡薄、机关效能不高等现象,为此,我们认识到只有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开展经常性的学习教育活动,才能形成一个朝气蓬勃、爱岗敬业、廉政高效的集体。基于这一认识,我中心注重政治理论为导向。通过加强学习和培训,进一步提高广大干部职工的政治和理论素质,今年以来,我们以学习中心组为轴心,共组织干部职工进行政治理论学习18场次,接受教育干部职工共1260多人次,通过学习,提高大家对开展机关效能建设重要性、迫切性的认识,增强了信心和决心。为达到制定的效能建设目标,我们从加强人员的自律性教育入手,强化廉政建设和完善各种监督手段,提高了工作人员的廉政勤政意识。
1、效能建设期间,我们在全中心范围内开展了树行业新风,加强纪律教育的学习活动,参加了县组织部组织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进行辅导,强化了干部职工的自律观念,增强干部职工的遵纪守法、勤政廉洁意识,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2、为进一步落实廉政工作责任制,我们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落实职责,制订了中心《党风廉政工作责任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目标和措施》,明确廉政建设的责任目标,对过错责任实行追究制度。
为进一步促进科学技术进步,推动科学技术为我区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服务,区人大常委会科教文卫工委就科技进步法在我区的贯彻执行情况进行了调研,先后组织召开了由街道(镇)科技副主任(副镇长)、企业主代表、科技局中层干部等有关人员及科技局班子成员参加的座谈会,听取了相关工作汇报,并进行了座谈。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建议和意见。
一、基本情况
自1993年科技进步法实施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区政府大力实施“科教兴区”、“科教强区”战略,积极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重视搭建科技创新平台,使我区的科技事业不断发展,科技实力明显增强,科技对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的贡献率不断提高。我区先后4次成为全国科技进步区,还曾荣获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区、全国科普示范区和省首批科技强区等称号。
(一)科技创新氛围逐步形成。区政府全面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成立了科教兴区领导小组,每年召开科技创新工作会议,制定规划,分析现状,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若干意见》等6个相关文件,完善了政策体系。科技投入保持稳步增长,近五年全社会科技经费共投入27.81亿元,其中地方财政科技投入 1.39亿元。科技人才队伍逐步扩大,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科普活动经常性开展,全社会的科技意识进一步增强。
(二)科技服务体系逐步完善。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成效显著。全区已有省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2个、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17家、市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26家。科技创新平台不断拓展,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合作日益密切。全区已有省级专利示范企业5家、市级专利示范企业12家,1494件专利获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
(三)科技创新能力逐步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医药、化工、机械、电子电器等高新技术产业初具规模,并形成了块状高新产业区。全区高新技术企业达80家,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1家。20xx年,全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16.3%。科技攻关取得一定成效。近五年来,已有60个项目列入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许多项目攻克了技术壁垒。科技兴农工作取得新进展。一些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机械得到较好的推广和应用。我区在食用菌栽培、盐碱地绿化、深水网箱养殖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成效。
二、存在问题
我区贯彻执行科技进步法的总体情况较好,科技综合实力居全省第23位。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
(一)基层科技管理基础工作薄弱,为经济建设服务的网络尚不健全,服务质量亟待提高。在领导力量上,科技工作往往是街道(镇)领导分工中的“副业”,在这方面所花精力较少。有些街道(镇)虽然配有科技副主任(副镇长),却因兼职过多,不能专职其事。同时,各街道(镇)也没有配置专兼职科技干事。因此,科技为企业、为农业服务的质量不高,科技工作任务难以及时完成。
(二)科技创新相关政策得不到有效落实。由于相关部门宣传力度不够大和企业本身积极性不高,科技进步法及有关优惠政策规定在全社会的知晓面不够宽,许多企业对法律、政策的了解掌握不多,特别是中小企业更不了解,因而无法运用法律和政策为自己谋求权益。如一些企业对享受优惠政策的条件不清楚,内部核算机制不够完善,科技创新项目没有实行财务独立核算,以致无法享受优惠政策。
(三)科技投入总体还比较低。我区企业的研发经费占企业生产总值的比例为1.4%,相对偏低。许多中小企业的市场竞争意识不强,融资渠道不畅,科技投入很少或根本没有。规模上企业技术开发经费占工业销售额的比例偏低。区本级财政对科技的投入不够高,科技三项经费的使用效益还有待于提高。农业科研成果也因经费制约,推广转化率低。
(四)企业自主创新意识及能力有待提高。部分企业的科技主体意识不够强。一些企业经营者只顾眼前生产利益,对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型产品兴趣不大。知识产权保护不力。有的企业花了大量人力、财力和精力开发新产品,但刚推向市场就被仿冒,严重影响了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有的企业虽然申请了专利保护或知识产权保护,但由于存在操作程序复杂、周期长等因素,因而在打击仿冒、盗版方面力不从心。科技人才缺乏。我区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少,人才引进难、使用难,创新型人才不足。不少企业还缺乏技工人员,尤其是高级技术人员。
三、几点建议
为促进科技进步法在我区的贯彻执行,加快实施“科技强区”战略,推进我区科技事业不断发展,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和意见:
(一)进一步加大学习宣传科技进步法的力度,使“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深入人心。区政府特别是科技职能部门、各街道(镇)要充分认识推进创业创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各级科技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 实科学发展观。要进一步组织学习和宣传以科技进步法为主的科技法律法规,大力宣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积极宣传我区有关科技方面的政策性文件,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领导干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阔视野,增强科技意识。同时,要正确处理好传统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关系,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再创新的关系,政府推动和企业主导的关系,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的关系,切实把加快创业创新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
(二)进一步完善管理机制,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后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对于提升经济结构、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至关重要,是经济发展后劲所在。要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注重引进和创新相结合,既要鼓励引进和发展高新技术,也要鼓励企业加强自主研发,加快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要利用高新技术改进传统产业,鼓励企业产学研联合攻关,不断提升传统产业的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要加强科学技术主管部门队伍建设,引进、充实和配置高素质专业技术人员,并主动下街道(镇)、企业,积极服务企业,帮助解决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完善各类考核和评比机制,提高评选工作的“含金量”,引导企业围绕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做文章,逐步形成区域性优势高新技术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