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计算机硬件教学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计算机;平面设计;英语;实践课
计算机作为上个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在目前社会被广泛的应用在各领域之中,成为人们生活、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工具。现阶段平面设计专业离不开计算机的支持,在教学中是以技能人才培养为主要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治素质、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对于职业院校平面设计专业教学而言,在学习平面设计专业课程、计算机屏幕信息、组装计算机、安装软件等各种实践教学之中都离不开专业英语和计算机英语。可以说平面设计英语是平面设计专业所不可缺少的基础科目。讲授计算机英语之所以困难,主要是因为英语在教学之中包含了多种语法规则和语言特点,而且作为一门语言,在我国生活中应用较少,学习较难,其中又包含计算机的专业性、技术性,使得在教学中难度较大。因此在目前平面设计专业教学中,英语教学也被称之为计算机教学,现阶段如何做好计算机英语实践教学已成为计算机英语课改革的关键。作为职业院校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生,由于在学习中英语基础难度高,在平面设计相关知识的过程应用中面对各种英语界面、指令和屏幕信息常常会出现不知所措的现象。而且有较多的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学习枯燥乏味而缺乏学习学习积极性,造成学习水平和质量不高。
一、平面设计专业英语中的实践性教学
如何在平面设计专业英语教学中结合实际要求进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有效的提高教学水平是目前教学工作者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通过过去长期的实践教学总结,在计算机英语教学中,采用实践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着力点来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努力突出专业教学的能力培养,突出语言教学的规律性,融合不同教学内容的趣味性,使计算机英语课的实践性教学具有教学目的明确、教学重点突出、教学可操作性强的特点,大大提升了计算机英语课的教学质量。
1.实践教学中,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平面设计专业英语教学中,通过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实践性教学中,首先讲述病毒CIH的小故事,引入计算机屏幕英语教学。CIH病毒是如何工作的?CIH首先注入到系统中,破坏主板的BIOS,使得BIOS不能正常工作。由此引出BIOS,学习专业词汇BIOS,即微机的基本输入输出系统(Basic Input—Output System)。在强调BIOS在计算机中的重要性之后,继而提出问题:BIOS它到底是什么?是怎样工作的?怎样对它进行正确的设置?BIOS程序存放在电脑的什么地方?从而在问题情境中,激发学生学习平面设计专业英语的兴趣。
2.在多媒体教室中实施实践性教学
在多媒体教室中,我们以主板为例,由学生们现场进行指认BIOS,并对其进行解释。由此引出BIOS设置、键盘上各键名称的具体含义、软件基本操作术语等基本的实用英语。
以台式机为例,演示进入BIOS的过程。对涉及到的Del键,进行讲解,并且解释Del的完整单词Delete(删除)。同时介绍不同品牌的计算机在进入BIOS设置时的不同途径,如一般台式机是开机按Del键,而Dell电脑及大多数笔记本电脑则是按F2键。
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习了专业词汇,还能够了解有信息含量的专业知识,并训练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还可以体会到专业术语与相关专业知识之间的关联,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并通过多媒体交互的趣味性,反复练习,巩固学习的重点内容,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实践教学中的学习方法
在教学中,要对各种教学方式合理分析,重点介绍在教学中计算机英语的实践操作和应用要求,通过长期的教学研究和总结表明,在目前的英语教学中对实践操作性较强的英语章节要合理的结合实践分析。通常情况下,启动顺序为C盘启动,这样可以加快启动速度。但是如果在教学之中发现安装和重装系统错误,需要有限对启动顺序进行控制和改革,第一优先启动顺序则要修改为光盘启动。当我们把操作系统安装完后,再改为从C盘启动。教学中,准备一个系统盘,由学生进行修改设置,体会操作的变化。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采用这样的学习方法:长筒鞋总是穿在脚上,走路总是用脚走路,这就象电脑的走路也是从Boot Sequence启动,把Boot与启动联系起来,相当于从C盘上读盘,可以想象为“明白吗?去摁C盘”,这样把枯燥的计算机英语与趣味性、知识性联系,不用背就可以学好计算机英语。
平面设计专业英语课的实践教学,讲授平面设计专业英语知识,并且讲授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把教师对平面设计专业英语的学习转化为学生对平面设计专业英语的学习。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寻找学生学习的差距,理解和掌握运用所介绍的学习方法。通过这种实践性教学,培养学生探究的学习精神,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转换环节
实践教学是一门系统工程,采用实践性教学,在学习计算机英语时,必须与其他知识相联系,系统地整理所学的知识,从而构建知识的金字塔,学习的成效就会更加显著。例如屏幕英语中,DOS操作系统的错误信息提示BAD COMMAND OR BAD FILE NAME,它表示错误的命令与文件名,同时可以联系计算机的其它知识,比如在AUTOCAD工程绘图软件中,COMMAND表示操作命令,即:从键盘上可以直接输入指令,这样就把不同学科的知识联系起来了。
三、结论
一、概念图
20世纪60年代美国康奈儿大学诺瓦克教授等人提出“概念?D”一词,它是用来表征和组织知识的一种工具。在教学活动中,利用概念图可以将学科知识层次化、结构化,通过有意义的连接展现相关命题,不但形象化知识网络,而且促进学生有意义学习。
概念图包括概念、命题、交叉链接和层级结构等四大要素。通常情况下,概念是描述某种属性或规则的专有名词,可以是某一主题或任务、操作对象或操作命令等;层级结构是对主题或对象等概念间层次关系的描述;命题是对概念间有意义联系的描述;交叉链接是对不同概念之间或不同知识领域之间的横向关系。
二、《计算机基础》课程概况
《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卫生职业院校各专业必修的文化课之一,强调技术性和应用性。课程所用教材中明确提出“培养学习者使用计算机解决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能力,逐步养成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团结协作的学习方法和工作态度,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基础”。教学内容不仅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及办公软件的操作实践等显性知识,而且还包括解决实际问题的相关隐形知识。
通过教学实践与调查,发现目前在该课程教学过程中,多数教师强调操作实践,为学生演示操作步骤并提供繁杂的操作任务,内容多、步骤繁,不能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针对此种情况,作者深入研究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挖掘各章节的概念及联系,利用概念图开展教学相关设计,帮助信息技术教师进一步教学目标明确化、教学内容形象化,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三、利用概念图进行教学设计的实例
根据建构主义教学设计模式,教学设计包含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习者、教学活动与策略、教学评价等相关设计环节,在此以《数据处理---信息资料的管理与分析》一节为教学实践案例,重点阐述利用概念图设计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与教学评价等三个环节,设计环境为Camp Tools概念图绘制软件。
1.教学内容的设计
该节学习内容属于办公软件EXCEL2010应用中的核心操作内容,具体包括数据清单的排序、筛选、分类汇总和透视表等四大操作命令,在学习、工作中使用频率较高,但是操作步骤注意事项较多,需要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该内容的核心与联系。
根据该节内容特征,首先,确定关键概念为“数据清单的管理与分析”这一任务主题。第二,按照操作命令与操作对象确定相关一级概念为数据清单、排序、筛选、汇总;二级概念为记录、字段、关键字、自动筛选、高级筛选、分类汇总、透视表;三级概念为字段名、字段值、条件区域、分类字段、标签等。第三,布局所有概念,分别建立操作对象与操作命令概念间的层级联系和横向连接。第四,通过描述概念间的意义连接,形成操作命题,例如:数据清单的筛选包括自动筛选和高级筛选,高级筛选需要先建立条件区域,条件区域由符合条件的字段名和字段值构成。第五,进行修订与完善。
注意事项:概念布局遵循的原则为操作对象放置上层、操作命令放置下层,操作对象的连接方向由上至下,操作命令的连接方向为由下至上。绘制的教学内容概念图如图1所示。
2.教学目标的呈现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课堂教学目标分为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一般表述为:认识操作对象,熟悉操作命令的含义;掌握操作命令的操作步骤;体验操作命令的制作功能与效果,深入分析操作对象。
具体绘制过程为:第一,确定操作对象及操作命令等关键概念;第二,建立概念间的方向与连接;第三,描述意义连接形成教学目标;第四,进行修订与完善。
3.教学评价的策略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评价一般分为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教师利用上机实践操作观察学生的操作过程、评价学生的操作结果。根据学习内容,结合学生接受的难易程度,在教学中概念图评价的方式可以采用口述式、选择式、填图式、创建式等四种方式。口述式:在使用概念图工具的初期,可以呈现教师制作好的概念图,有针对性地请学生进行口头复述。选择式:教师制定概念图,空出其中的重点概念或连接词,给出多个选项,请学生进行选择。填图式:展示教师制作好的概念图,并空出其中某概念或者连接词,请学生进行填写。创建式:教师给出相关主题的文字性说明,请学生在空白纸上写出概念,并建立连接。在以上四种评价方式中具体评分分值由教师从概念、连接词、意义指向、横向连接及命题描述等方面设定相应比例。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技术 教学资源库 信息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2C-0135-02
专业教学资源库是发展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前提和基础,随着专业教育的不断发展,教学资源越来越丰富,模块化的管理也越来越必要。成功的教学资源管理方法,能为各类学习内容对象提供高效的存储管理,为各种使用者提供方便快捷的存取功能,为教学管理者提供资源访问效果评价分析,从而提高教学资源对象的利用率,促进教学资源更好地为实际教学系统服务。
一、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要求
专业教学资源库是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以专业教学内容为主建立的大容量、开放式、交互性强并适应网络发展的信息化教学服务系统。资源库建设的重点主要在于教育教学资源整理和归类,从而提出可行性的建设框架。在进行资源库建设时,首要的是根据建设框架来考虑资源库的需求和功能。针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手段的信息化,教学素材多样化等特点,资源库的建设应满足共建和共享两个要求。
(一)共建型专业教学资源库
目前,教学资源库内容一般是由教师收集、整理、入库,教学资源库的发展和壮大只能依靠教师这一群体的单薄力量。随着专业培养的逐步发展,所需的教学资源和教学素材等也不断增加。同时,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新的资源会不断产生而又不能及时整理入库,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如果教学资源库的内容发展速度跟不上步伐,将远不能发挥教学资源库的作用。教学资源库的价值在于按照教学需求有序地整合了大量电子教学资源,因此挖掘教学资源库的学习功能,在教学资源库的发展过程中调动更多群体参与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1.师生共建机制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技能,很多技能要求就是能够完成一定质量的作品。随着教育的不断开展,累积的作品资源越来越丰富,合理地引导学生参与资源库的建设,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不断积累存储丰富的学习资源,形成分享――建设――分享的良性循环。学生参与资源库的建设,本质上就是对教学资源库的二次开发,成为新的有价值的教学资源,甚至经过加工处理和逐步完善后可以形成有特色的高价值资源,比如动画制作课程,在一些优秀作品的基础上加以指导和完善,完全有可能当做示范作品以供其他需求者参考和学习,甚至送审参赛当作一个教学成果。
从功能的角度上来考虑,专业教学资源库应该采用会员制,会员分为不同的等级,不同的等级应该具备资源的上传、修改和管理等相关的权限。同时,为了体现资源性质的严肃性和系统的安全性,可以设置缓存模块,就是上传的资源要通过审核通过才能以供浏览、查看和下载等。
2.校企共建机制
校企合作共建专业教学资源库是高等职业院校进行专业建设的一种有效措施,对高等职业教育校内教学与校外教学、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提供了深度融合的平台,对提升高职教育水平也有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深度的校企合作不但能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途径,而且能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校企合作共建专业教学资源库的最大优势,在于学校能够充分利用企业的设备、技术和人力等资源,开发丰富的教学资源库,使得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能运用丰富的素材开展多种方式的教学,有利于学生快速地掌握技巧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另外,传统教学方式跟不上产业高速发展的需要,造成学生设计观念和应用能力的滞后,不能适应市场及企业的需求变化。因此,在企业和学校之间找到利益平衡点,各取所需,有针对性地解决产业快速发展与高职院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知识落后的矛盾,对提高教学效率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
教学资源库以资源共建共享为目的,以创建精品资源和进行网络教学为核心,面向海量资源处理,集资源分布式存储、资源管理、资源评价、知识管理为一体的资源管理平台。共享的机制无论对教师的教学还是对学生的学习都有极大的帮助。它为教师提供了作品案例等多种资源,且处于动态的更新之中,通过了解这些作品案例,再做进一步的组织加工就能设计出适合自己风格的课件,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服务。它通过网络使学生受到相同的教育,实现了公平教育。网络的开放,资源的共享,可以使学校、教师、学生不受地域限制,没有差异地享受共同教育,达到学习资源的共享。
二、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内容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按照“需求分析、系统设计,共建共享,追求共性、兼顾个性,web模式、动态更新、安全可靠”的建设思路,充分发挥共建团体在资源建设中的作用,广泛吸纳社会与个性化资源,以“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实习实训+教学改革”为主要内容进行资源开发,分“素质教育、学历教育、技能教育”三个模块进行整合,主要建设内容为素材中心建设、子库建设、网络共享服务平台建设三部分。
(一)素材中心
素材中心的素材来源于不同的建设团体,有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其用途多种多样,更重要的是需要进行不断地更新与充实,因此素材中心要解决资源的“有序标识”“海量存储”“检索引用”等关键问题。为此,我们将素材定义为“一个独立的文件(计算机存储概念下的)”,有规范的“文件名”(设定一定的规律),每个素材用“服务对象、媒体类型、研制者、子库、操作权限”等5个要素进行标识,当然同一素材对应的服务对象、子库等都将是一对多的关系,在素材上传过程中就可以确定各要素,以便计算机存储、检索、引用。各要素基本含义如下:
1.服务对象
任何一个素材或资源可能服务于一个或多个使用者,这里的可能服务是指有针对性的理性需要,而不包括无目的的浏览或随机访问。
2.媒体类型
我们的素材需要以一个计算机文件的形式进行存储,由此可按照文件媒体类型分为文本、图片、音频、视频、动画、PPT课件、其他等形式,同时每一素材将是具有唯一类型的,我们以此种分类来预计本项目所要建设的素材的“容量”或“数量”。
3.研制者
素材的研制者包括本项目组参与单位的各个资源建设团队,也包括这些院校的学生。同时,也应当包含非本项目参与单位却提供素材的单位与个人,以及通过网络注册向资源中心提供素材的资源享用者、标记研制者,这一方面是对提供者劳动和知识产权的尊重,另一方面也是体现享用者就是建设者的共建共享理念。
4.归属子库
子库是建立在素材基础上的面向应用的一种素材分类与展示,一个素材可以为一个或多个子库所引用。
5.操作权限
标注该素材有什么类型的操作权限。
(二)子库
包括职业信息子库、专业建设子库、课程资源子库、作品案例子库、培训认证子库等,子库系统提供良好的扩展性,可增加或删减。
1.职业信息子库
包含了互联网/计算机行业与职业的全部信息内容的资料库。一般按照行业类别或者职业类别,对每个职业做具体分析。包含这样一个目录结构:行业大类―行业小类―岗位大类―岗位小类―具体岗位分析。具体到每一个职业,可以查询到该职业的定义、分类、从业要求、工作内容、优秀者特质、薪资状况、职业发展前景等所有相关信息。
2.专业建设子库
学科专业水平是衡量学校办学层次、学术水平的主要标志之一。学科专业建设水平的高低对提升学校办学层次,增强核心竞争力,促进学校又好又快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专业建设子库包括建设目标、建设任务和措施等跟专业相关的内容。
3.课程资源子库
通过课程资源子库查阅到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所有省级、校级优质课程的相关课程介绍、教师介绍、教学大纲、授课教案、教学课件、教学录像及习题;同时还可以了解到国家精品课程、省级优质课程、校级优质课程评选的指标体系与标准,以及申报的方法。
4.作品案例子库
作品案例库建设的目的是为了在教学过程中,让教师能够在丰富多样的案例库中选取符合教学目标的案例来辅助教学。为了增强案例库的应用性,利于教师方便、快捷、有效地找到目标案例,就需要重视案例库的结构设计。结构设计应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案例库的整体结构,其结构框架应与课程的逻辑结构相匹配,应紧紧围绕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指定的框架来设计。
5.培训认证子库
除了具有培训认证的相关信息和公告之外,最主要的是提供一个完整试题库。试题库并不是简单地将某一科目的练习题或考试题做简单地收集存入计算机,这种作法,充其量只是一个习题集,是题目堆积的仓库,并不是试题库。完整意义上的题库,除了具有录入存储试题的功能外,还应具备查询功能、智能组卷、分析反馈等功能,其相当于一个数据库,可以从里面调用,完善。
(三)网络共建共享服务平台
网络共建共享服务平台建设内容为网络平台框架构建、可持续发展设计、资源标准规范建设和平台工具建设等。提供优质共享教学资源与服务,建设集教学资源集成与共享、教学资源个性化定制、成果推广与利用、人才信息采集与等功能为一体的,并能随着时代进步和技术演进而可持续发展的服务体系。主要具备有教学功能,资源功能,管理功能,共建共享功能。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是IT行业基础学科,本文提出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共建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对建设具有本院特色的教学资源库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同时资源库提出教师和学生不应该仅仅是纯粹的资源消费者,而更应该是积极的资源参与者、建设者,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不断积累存储丰富的学习资源,对我院的信息化教学手段和教学效果都有显著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刘芳.高职类基础医学多媒体素材资源库的建设与应用[J].华章,2013(6)
[2]罗红.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08(14)
[3]王玉娟.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初探[J].科技创新导报,2011(13)
【基金项目】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2012年科研项目(编号:2012KYY12)
关键词:建构主义;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22-738-02
Discussion on Teaching Design of University Computer Fundamental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Constructivism
SUN Xia, MAO Jie
(1.Jiaxing Vocation Technology College, Jiaxing 314021, China)
Abstract: From the theory of constructivism teaching,expose the constructivism teaching enlightenment to the University computer foundation Teaching Reform,and use the concept of constructivism teaching theory to guide the University computer basis teaching reform and course design.
Key words:Constructivisttheory; University computer foundation; Teaching design
1 引言
在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今天,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在学科建设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对该课程教学方法、教学观念的改革,将直接影响大学生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的构建。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引入教育心理学的先进理念,无疑将使这门课程的教学更符合大学生的学习诉求和心理特征,从而最终影响学生的知识特征和能力特征。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建构主义,作为一种新的方法论和研究范式,为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基础。
2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教学理论源于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发生认知论”。皮亚杰认为,人的活动是对外界刺激作出的反应,但这种反应不同于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刺激反应,不是动物的本能反应,而是一定的刺激被个体同化于认知结构(texture)之中,是一种受认知结构支配的智慧活动。他指出,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的过程是通过同化(Assimilation)和顺应(Accommodation)两个基本过程逐步建构起来的,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无限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1]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对现实的纯粹客观的反映,而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知识不是问题的客观答案,它必将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深入而不断变革,升华和改变,出现新的解释与假设。而且他们认为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个体之外,尽管通过语言符号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并且获得了较为普遍的认同,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对这种知识有同样的理解。真正的理解只能由学习者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的,取决于特定情景下的学习活动过程。[2]建构主义者视野中教学活动,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过程,他们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知识经验的建构者,学习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学习环境等的多边互动过程。认为学习的质量是学习者建构意义能力的函数,而不是重视教师思维过程能力的函数。
3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启示
3.1 学习者中心原则
在以往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中,一般采用多媒体授课模式与机房授课模式相结合的方式,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时分配比例一般为1:1或2:1。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通过多媒体演示设备演示软件的操作方法,学生通过在机房上机对教师操作行为模式进行模仿和记忆。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学被认为是一种按照既定步骤进行的固定程序,教学过程中强调教师知识经验、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的展示,重视学生对教师思维模式的模仿和记忆。与上述传统教学观相反,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学生是知识经验的建构者,是一系列不断进化的经验世界的主体。建构主义理论家Wolff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行为,它必须由学习者自行实施。学习者从所拥有的信息中建构自己的知识,因此学习被视为一种创造性的建构过程[3]。
3.2 教师是学习的促进者
依照我们以往的教学经验,教师在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中,是以知识的传递者和演示者的身份出现的。教师在学习过程中是一个被模仿的对象,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被固化为对各种操作步骤的记忆与重复。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教师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教师的作用是组织、指导、帮助、促进学习者利用情景、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按照这一理论,教师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地位,应该从一个知识的传递者,转变成一位学习的促进者,知识的催化者。教师的工作应该从一系列被固化的操作演示中解脱出来,进而帮助学生创设学习情形,帮助学生在以往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建构新的知识经验。
3.3 学习是一个多边互动的过程
在以往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教学过程通常表现为教师通过多媒体演示设备对学生进行演示的信息单向传输,学习过程通常体现为学生对教师知识经验的模仿与重复。教与学的过程相对孤立,知识被看成是一种符号化、步骤化的客观存在。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对于所学软件的理解相对肤浅,对于软件的使用往往只会重复教师演示过的范例,不能形成知识的迁移与深化。建构主义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教与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输与接受过程,而是包含了师生间社会与文化的科学对话、相互作用和实践以及学生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且这种建构是通过个体新旧知识经验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建构而成的。在建构主义者视野中,学习是一个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学习环境的多边互动过程。
4 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设计
4.1 开放性、多元化的教学目标
我们在确定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目标时,应该充分分析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分析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迅速,各项技术指标很难在短时间之内形成一种稳定的规范,各种用作教学范例的软件版本也不断地推陈出新,因此教学目标的定义切忌概念化、教条化,所确立的教学目标应该有一定的弹性和开放性。其次,教学目标应该是多元的,包括认知、情感、意志、创新素质等多方面的目标。作为大学生的一门工具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目标除了培养学生应用各种软件的操作能力之外,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爱好、求知欲,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检索的能力以及信息时代的学习方法等。
4.2 教学过程设计中的情境创设
建构主义者认为,学生对于知识的真正理解只能由学习者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建构起来,这取决于特定情景下的学习活动过程。因此,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与展开应该从创设情景开始。创设与学习内容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利用生动、直观的形象有效地激发联想,唤醒长期记忆中的有关知识、经验和表象,从而使学习者达到新知识意义的建构。例如在进行字处理软件Word教学时,我们设计的教学项目是要求学生完成一份电子报刊,要求版式新颖,有创意,知识应用全面深入。学生在完成该项目的过程中,首先要对报刊的内容、版式进行设计规划,既而要利用Word所提供的各种工具进行编辑排版。这就要求学生既要充分发挥想象能力和原创能力,又要根据创设的目标需求寻找问题,形成问题,解决问题。一份电子报刊完成之后,学生的知识经验范围被扩大,想象能力、观察能力、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有效锻炼。
4.3 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者视野中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学模式,体现为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两种模式。自主学习是指学生根据教师所给出的教学目标,自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且通过书写学习日志或者项目总结的方式来对自我进行反思和反馈。协作学习是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协商,以进一步完善和深入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当然,协作也包括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与教学资料的交流。交流的形式可以是个体之间的,也可以是群体性的,比如集体性的讨论和总结。在实施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基础、能力的不同,依照以强带弱的基本原则进行分组。比如在网页制作工具软件FrontPage的教学中,学生以项目小组为单位制作各自的班级网站主页。通过小组成员的分工协作,不仅完成了软件各知识点的学习和应用,学生的团体协作意识、部分学生的组织管理意识都得到了增强。
4.4 教学效果评价过程化、多元化
对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评价,很多院校一般依赖教学软件对学生进行在线考试,并通过阅卷系统获得学生的考试结果。阅卷系统的评分标准化必将导致只对学生的考试结果进行关注,不能形成对学习的过程性评价,从而忽略对学生观察能力、创新能力、想象能力等方面的评价。作为一门课程的终极性评价,考核结果不能对学生形成一种反馈,学生无法在学习过程中根据考试结果获得对自我知识经验构建的外部评价,导致无法修正自我认知上的一些缺陷,从而失去修正和提高的机会。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知识的构建通过学生的自我反应自我调节完成,由于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的一套最佳学习方式,因而各人的知识建构方式不一定相同。因此,教学与评价不应该是分离的,评价应该体现过程化和多元化。大学计算机基础过程性评价体现为:1)设计作品评价(设计作品的创意、设计作品完成进度、技术应用广度与难度等);2)项目总结评价(态度、兴趣、认知)。评价的多元化则体现为:1)对学生设计项目的口头评价与激励;2)适当安排竞赛活动,比如打字比赛、电子报刊设计比赛等;3)灵活组织上机考试。
5 结束语
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发展迅速,各种新技术新观点的诞生给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改革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教育的目的是“授人以渔”,教会学生怎么学,即教会学生怎么在自己现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进行新的意义建构,这是新时期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赋予我们的职责。建构主义影响下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需要广大教师深入实践,勇于探索,更需要广大教师认真学习有关建构主义的教学思想和教育理念,完成建构主义意义上教师身份的自我完善和自我提高。当然,建构主义并非唯一的理论框架,只是理解知识和学习的一种方式和途径。我们相信,对教育的不断思考和改革,必将深刻影响受教育者的知识特征和能力特征,同时,也会深刻影响教育者本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
参考文献:
[1] Piaget J. The Principles of Genetic Epistemology [M]. W. Mays (trans).London:Routlage &Kegan Paul,1972.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 网络教学 Moodle平台 教学资源库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12(a)-0-01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强调技能性的公共基础课,学生多、基础不同,建立教学资源库,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优势,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成为我院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Moodle网络教学平台由于其开源性,易掌握,操作简便等特点,被广泛使用。
1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网络化的必要性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强调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其网络教学平台改变了原有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学生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中的实例资源模块,能够自主有效地学习;通过练习测试模块,能够对所学知识进行检验;通过论坛模块实现师生、生生间的交流。从而解决了学生基础不同,授课时间不足等问题,提高了教学质量,培养了学生计算机应用的能力,以适应用人单位对不同专业毕业生的计算机能力的需求。
2 Moodle网络教学平台特点
Moodle(音译“魔灯”),是一种基于PHP构架开发的,采用面向对象方式的课程管理系统。作为一个基于Web的课程管理系统,Moodle能够帮助教育者创建高质量的在线学习社区。Moodle主要功能大致分为网站管理功能、学习管理功能、课程管理三大部分,拥有多种语言版本,其中包括中文简体和繁体版。其有着显著的特点:所见即所得,构建Moodle资源平台就好象搭积木,直观、易操作;插件可以自由插入、拖动和叠放;支持多种教学模式,师生可以在线交流学习。Moodle拥有大型用户社区,超过1225340名注册用户,他们说着78种语言,来自215个国家或地区,应用越来越广泛。
3 网络教学资源库概述
网络教学资源库是指基于计算机网络运行的,在线支持教师备课、授课;学生在线自主学习;开展网上测试、讨论等教学活动的教学软件系统。其具有以下特点:具有开放性;能够实现资源共享;能够提供实时的学习环境;能够实现交互。网络教学由于教学内容的多元化、信息形式多样化、教学过程动态化、教学方式网络化、教学对象个性化等教学特点,为发挥学生创造性、个性化、协作性等能力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4 基于Moodle平台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资源库建设
4.1 教学资源库的主要内容
(1)媒体素材:主要包括文本类素材、图形图像类素材、音频类素材、视频类素材;(2)课件及录像:本课程的各章节教学课件和各章节教学录像;(3)试卷、题库:包括理论和上机部分。按照一定的教育测量理论,在计算机系统中实现的《计算机应用基础》题目的集合,主要是选择及填空题。上机部分:结合全国计算机高新信息技术(办公自动化模块)及国家等级考试的操作内容,列举重点部分操作素材及样张用于学生上机操作;(4)其他资料:包括《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目标、教案及教师团队介绍等文本、常见问题解答、资源目录索引等。
4.2 功能模块的实现
(1)注册。Moodle教学平台有三种角色:管理员、教师和学生。注册采用基于电子邮件方式。为了防止管理混乱,建议使用实名制,否则予以删除。如果已经是注册用户,输入用户名和密码即可登录。登录后默认的身份是学生,如果需要改成教师身份,需要经过管理员批准。(2)建立新课程。以教师身份登录Moodle平台,选择“所有课程”,点击会显示所有课程类别,点击最下面的“添加新课程”按钮,即可打开编辑课程页面,点击“确认更改”,就添加了一个新课程。(3)添加资源。①标签的插入:在网页中相应的位置插入若干文字或图片,来分隔网页,主要用来添加标题。②文本页的编辑:添加说明性的文字。③网页的编辑:可以加入文字、图片、视频等对象。④链接到文件或站点:可以链接到word文件、演示文稿、图片等,通过浏览、上传完成,上传后再选中文件名,添加提示文本并确定。(5)显示一个目录:可以在moodle服务器上建立多个目录,用来存放用到的各类文件。把需要的资料放在一个目录里面,让学生查阅。(4)添加活动。①wiki:多人集体创作的文档。②作业:有高级文件上传、在线文本、上传单个文件、离线活动项目。 ③心得报告:以学生身份登录来编辑自己的学习心得报告。④投票:类似调查报告。⑤测验:分为设置和命题两部分。设置就是整体上对测验有什么要求。完成后,需要点击“添加到测验”。添加后学生就可以答题了,需要在时间范围内完成,做完后就提交试题,老师可以查看学生的做题情况。⑥讨论区:供教师、学生进行讨论,类似BBS。⑦聊天室:即时聊天工具。⑧程序教学:教师可以创建多个分支,也可以添加不同题型的题目,可以通过编辑文字,插入图片、视频等操作来增加页面的多媒体效果。
5 结语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工程。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结合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基于Moodle平台的教学资源库需要不断更新、扩充与维护,使之更好地服务于教学。该资源库的成功建设,也将为其它学科的教学资源库建设奠定
基础。
参考文献
[1] 柯和平.多媒体资源库建设与网络教学应用探索[J].现代教育技术,2002(1).
[2] 余远波,黄民慧.基于Web的医学教学资源库的研究与应用[J].计算机与信息技术.2008(3).
关键词: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应用;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TP3-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06-0000-02
《计算机基础应用》课程是全国所有高职院校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有对基本常用软件的操作、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素质,为将来应用计算机知识与技术解决相关专业的实际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本课程的知识点众多、实践性强,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计算机应用技术更新速度快。这种种因素导致了计算机课程教学缺乏理论创新性,学习与应用脱节,给高职院校的计算机课程改革的深化带来了阻力。目前本校正处于示范建设中,2012年是本校的教学质量年,本文针对计算机基础应用教学改革提出以下思考和建议。
一、计算机基础应用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无法联系实际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学内容已经跟不上计算机发展的步伐。在教学过程中,很少教会学生如何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如何有效地使用计算机,如何在自己的专业中使用计算机等,无法和自己的实际生活相联系,这样造成学生很大的困惑,觉得无法学到对自己有用的知识,学生对学习计算机丧失信心,更谈不上积极性。计算机教学演变成就事论事,仅仅教会学生如何操作,而没有重视学生“计算机意识”的培养,当然也就无法激发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诸多问题的强烈愿望。
(二)学生知识水平参差不齐
目前高职院校开展的计算机基础应用课程是在中小学普遍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多年的情况下开展的,大部分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已经接触过计算机操作,但是学生所掌握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以及所具备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离高校计算机基础应用教学的目标相距甚远。大学新生入学水平差异较大,主要表现在地区差异、学校差异和学生基础差异。基础不好的学生每次都不能按老师的要求完成上机练习,基础好一点的学生完成老师布置的上机练习后无所事事。另外,部分学生掌握的计算机知识大多局限于对网络的初步应用,例如QQ聊天、玩网络游戏、看电影等。
(三)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无法结合
高职院校很多学生存在这样的情况,课堂授课理解和自己真正实际动手操作不能达到统一,学生在上课的时候听老师讲授的内容几乎都能听懂,但是当需要自己操作时就无所适从,或者学生认为上机实践操作就是只要能够把老师布置的作业简单完成就可以了。我们应该知道:计算机是一门理论性知识与实践性操作技能性相结合的学科,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理论知识是基础,实践操作是手段,应用才是最终的目的。
二、计算机基础应用教学改革措施
(一)改革教学方法
教师、教材、课堂构成的传统教学方法现在已经不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也不符合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特色。我们认为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应当是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学生并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因此,高校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实现自我反馈的能力,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让学生可以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从而到达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
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学习者的合作来解决真正的问题,从而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学中,学生之间相互讨论交流知识的重点、难点,然后教师对讨论的结果进行综合性总结。可以看出:学生之间的交流协作、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教学是十分重要的。 处于示范建设中的高职院校更应该深化改革教学方法。例如:目前西方国家非常盛行的“PBL教学法”可以应用到计算机基础应用课程改革中,“PBL教学法”是一种基于问题学习的教学方法。它的主要特色主要表现在教会学生如何面对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问题作为激发学生思考的手段,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
(二)教学内容改革
首先,在计算机基础应用课程的安排上,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专业进行设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学生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提高掌握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建立起适应现代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学模式。其次,课程体系的设置应当合理。我们应当从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设计出发,科学地选择与更新教学内容,整体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例如:我校目前正处于示范建设中,我校的计算机基础应用课程内容可以划分为三个部分,即计算机理论基础知识、计算机实践操作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从而形成一个具有示范特色、完整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体系。另外在课程设置上要有多样性和灵活性,增加选修课的比重,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例如:我校结合示范建设开展了计算机C语言程序设计、专升本(计算机科目)培训等选修课程。第三,目前高职院校选用的计算机基础应用教材内容较陈旧、使用周期较长,我们应当在教材体系上对其改变。多引用一些能反映前沿知识和特色知识的教材,缩短教材的使用周期。
(三)教学考核方式改革
通过一张期末试卷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是大部分高职院校考核学生的主要办法,这样并不能完全反映出学生的实际能力。对本课程的考核方法的改进提出以下几方面的思考。
1.为了能够即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在计算机基础应用课程的上机实验实训课中随时可以进行考核。我们可以根据学生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设计考核题目,比如利用Word软件制作就业自荐书,利用powerpoint制作演讲课件等,让学生通过分析找出解决方法,训练学生掌握应用领域的知识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新颖的考核题目可以激发学生对计算机学科的兴趣,极大拓展学生发挥创造才能的空间,这样被动的应试将变为主动的学习。学生在解决某个问题时如果有创新,教师在期末总评的时候给予加分。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而且给他们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众所周知,计算机领域需要更多的创新人才。
2.为了培养学生通过多种渠道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我们在计算机基础应用课程上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检查学生的技能和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比如我们可以不定期开展计算机技能比赛、计算机知识小论文比赛、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有奖问答比赛等。教师对参与者加权积分,用于作为期末考核总评的一部分。
3.目前很多高职院校教师认为计算机教学完全是面向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应试教育,不能正确处理好计算机基础应用课程教学与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关系。等级考试可以高层次实现教考分离,为学生今后就业提供一定保障,但是我们认为,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内容和等级考试的内容不应该完全等同起来,学生有自己的专业特点和方向。另外,教育部门应注意每一次等级考试内容应该随社会需求的变化而更新,将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等级考试紧密结合起来。
(四)教师继续教育和教学团队建设是教学改革的基本保障
计算机技术最大的特点是其更新速度相当快。这就要求高职院校从事计算机教学的教师自身需要不断努力学习。为了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高职院校必须高度重视教师的继续教育,保证教师的知识不断更新。 目前,大部分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师教学任务重,难以获得专门的时间和机会来进行知识更新。高职院校对教师应当加强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加强知识更新,定期指派教师参加各类技术培训,积累实际工作经历。高校领导层应当制定措施和政策鼓励教师不断更新知识,自我提高,互相带动。
教师是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目前我校借示范建设的东风,进一步加强教师的继续教育,通过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和能力来优化教学质量。作为从事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师就更要有时代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发挥高效的主导作用,学生才能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因此,加强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建设,在未来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应坚持以“专业带头人为主导,骨干教师为主体”的原则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素质优良、学历层次高、结构合理的教师团队。
三、结束语
高职院校示范建设中计算机基础应用教学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只有与时俱进,与社会需求相接轨,突出学生的技能培养,让学生更好地就业,教学改革才卓有成效。
参考文献:
[1]周军宏关于高职高专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教学的思考,2007
【摘 要】以计算思维改革计算机硬件教学是计算机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但是仅改变教学设计不能达到计算思维训练的目的,还需要更深层次的思考与整合。本文提出了以计算思维改革计算机硬件教学的六个难点,给出了基本的解决思路。从管理层面入手,改变课堂教学整体结构,改革教学的方法和过程,优化教学的设备、环境和教材,只有这样才可能真正达到在计算机硬件教学中贯彻计算思维思想,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根本目标。
关键词 计算思维;计算机硬件;课程;教学;一体化改革
【中图分类号】G62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14)01-0082-04
仅从字面上看,计算思维似乎并不是一个陌生的名词,但是计算思维一直被局限于人工智能领域,直到2006年美国学者周以真发表了“计算思维”一文,才将计算思维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自此国内外学者开始试图将计算思维融入教育、产品与系统开发中,计算机学界也开始研究如何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融入“计算思维”,要以计算思维改变计算机教学现状。查阅文献不难发现,目前以计算思维为主导的教学研究内容,最多的还是在计算机基础教育和软件课程教学方面。究其原因,不外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陷入困境,希望尽快找到前景光明之路;计算机软件教学本身就含有较多的算法内容,课程和计算关系更为密切。若将计算思维作为学科思维模式进行培养,则应将其贯穿于学科教育的全过程,作为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的“数字电路”、“计算机组成原理”等当然也不能例外。本文是对计算机硬件教学应用计算思维的探索,希望能将计算思维体现在所有计算机课程中,形成计算思维帮助计算机专业教学的完整过程链。
计算思维的内涵解读
在2010年11月,陈国良院士第一次正式提出,将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作为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切入点的倡议。2012年11月,教育部把与计算思维有关的课程改革课题纳入教育部研究项目。可以说,目前计算思维在计算机课程改革中的作用、地位、影响等仍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如何将计算思维有机融入计算机专业教学,更有待于深入研究。
有人简单地将计算思维说成是计算机、软件和计算相关学科中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的思维模式;有人将其提高为运用计算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人类行为理解等涵盖计算机科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也有人将计算思维看作是理论思维、实验思维之外的第三大思维。在美国学界,较为统一的“计算思维”定义是:“计算思维是一种能够把问题及其解决方案表述成为可以有效地进行信息处理形式的思维过程”。
从以上种种说法中我们至少可以解读出计算思维有以下几层含义。
(1)它是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是利用计算科学的概念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计算思想贯穿始终。
(2)它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手段。是按算法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计算思维对解决问题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3)它是提升理工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这种抽象、严谨的思维训练,能够形成符合现代科技工程领域工作需要的思维模式,有效提高研究和创新能力。
计算思维究竟是否需要在所有的计算机学科推行,关键是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计算思维是否适应教学内容的要求,或是教学内容能否设计成适应计算思维的教学模块;二是将计算思维融入教学是否能够提高教学质量,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计算思维对计算机硬件学科的影响
正是因为计算思维以设计和构造为特征,所以势必影响计算机所有学科。计算思维对计算机硬件学科产生影响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方面。
一是计算机硬件是完成计算的基础,所有以计算思维形成的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算法,都要借助硬件平台最终实现,若能从开始专业学习阶段就以计算思维理解硬件平台,一定能够更好地理解利用硬件平台解决应用问题的实际算法。
二是计算机硬件课程是专业基础课,若在专业基础课上没有形成计算思维的基本工作模式,势必造成思维过程连续性断裂。既没有形成硬件课程学习的计算思维,不利于后续专业课学习,也没有形成计算思维的训练连续性,不利于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是计算思维与产品开发和系统设计密切关联,而计算机硬件课程就是电子产品开发和电子系统设计的基础,因此计算思维必将成为统领计算机硬件课程体系的核心。
因此,尽快将计算思维引入计算机硬件教学环境,是解决计算机人才培养的迫切要求,也是系统解决计算思维帮助计算机学科建设的必然趋势。应该注意的是:将计算思维作为培养专业能力的目标引入计算机硬件教学,不应该是简单的教学设计改革,而应是贯穿教学全过程、全方位的一体化改革,是内容全面、过程连续、手段完善的计算机硬件教学整体解决方案。
基于计算思维开发适合学科特点的教学设计
如何将计算思维有机融入计算机硬件类课程,应该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以计算思维进行计算机硬件类课程的教学设计,就是运用计算思维进行问题求解或系统设计的过程。是从提出问题开始,以分析问题、找出可能解决问题的方案为第一学习过程。以完善解决方案、解决实际问题为深入学习过程。最后要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拔高,争取做到一题多解、一解多题,寻找突破问题难点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创新技术方法。因此,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教学设计完全符合已有的硬件课程的教学过程。在完成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深入拓展,笔者在以前的教学中也多有尝试,但是没有那么完整和系统。
以计算思维进行教学设计首先要把完整的教学内容拆分成适合课堂教学的任务,由此引出教学改革的第一个难点——教学任务和课堂教学的适应性问题。若实际教学内容能够拆成满足课堂教学时长的任务,一切好说。但一般情况下,一个完整的学习问题求解过程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问题延伸”。若要认真完成这样一个过程,两个学时似乎很难达到目的,所以基于计算思维的教学改革不只是教师的问题,需要教学管理部门理解和密切配合。只有教学管理层理解课程内容与教学时长的关系,支持配合计算机硬件教学改革,教师才有更多的教学设计自主权。
(1)任务拆分。将完整的教学内容拆分成有机衔接的若干个任务是教学设计的第一步,拆分任务需要考虑完成全部内容的教学时长。
(2)提出问题。具体教学设计的第一个任务就是针对每个学习任务准确刻画出提出问题的方法和内容,可以是“做一个举重裁决电子表决器”的直接任务式,可以是“增加内存芯片时片间线路如何连接”的疑问引导式,还可以展示电子产品实物下达具体任务。不论以何种方式提出问题,关键是能够正确表述问题的实质,便于学生后续分析、分解任务并导出解决问题的思路。
(3)分析问题。面对具体的任务需要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如何引导或便于学生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或解决方案,是教学改革的第二个难点。教师放和收的尺度不好把握,收放失当会影响教学形式和教学效果,建议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考虑课程前期多收少放,后期少收多放。
(4)解决问题。解决问题是训练计算思维的关键,以前期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为基础,系统解决遇到的问题不是教学中的麻烦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逻辑思想、养成逻辑思维的习惯才是关键。按照问题解决方案去做总会有两种结果,顺利完成和不能完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必然的循环过程,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整个过程的核心。
(5)问题延伸。最能锻炼学生创新能力的课程内容是最后学习环节的解决问题方法延伸,这也是教学改革的第三个难点,此时会面临许多要破解的难题。如:拆分出来的教学任务有没有延伸的余地、学生有没有延伸学习的能力、学生需要借助哪些知识或工具延伸学习、需要多少时间完成延伸学习、是否所有学生都能完成任务等。
掌握基于计算思维的课堂教学方法
既然将计算思维作为思维训练的重要内容,教学方法、过程和内容就应区别于过去传统的教法,因此,我们认为适用的教学方法是任务引领、案例教学法。教师要从过去的单一讲授的课堂主导者,转变成教会学生完成基本任务,引导学生自主延伸学习任务的辅导者。教师需要提出具体任务,然后帮助学生分析、完成任务。同时,教师要在师生、生生充分讨论后,总结、概括地提出合理的完成任务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简单讲解完成基本任务的知识和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用多种方法或思路完成任务。学生需要理解任务,分析、确定完成任务的方法和思路,掌握完成任务的必备知识和技能,自己动手尝试完成任务和以多种方法完成任务。
(1)课堂角色任务转换。教学双方的角色任务转变是教学改革的第四个难点,只有双方都能适应角色任务转变,才能顺利开展课堂教学工作。教师从主导到引导的转变使教学难度增加,教师面对的不是一个整齐划一的课堂,而是进度、方法、内容不一的多个个体,这对教师的掌控能力有更高的要求。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完成任务的转变使学习难度增大,认真听讲成为对学习最基本的要求,不但要听得懂还要做得出,更要学会以多种方法和思路完成学习任务,这对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思维能力、动手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教学环境的要求。满足教学要求的环境是教学改革的第五个难点,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环境的要求更高。对于计算机硬件教学来说,不只需要实验场地、实验设备,还要大量的实验材料,教学成本与传统教学不能同日而语,学校的教育成本投入必然加大。
(3)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点。教师提出恰当的教学任务是第一要务,任务过难、过易、偏离学习主题,都很难正常进行后续教学。分析任务提出解决方案的过程实际已经简单圈定了基本的知识范围,教师在帮助学生分析任务时进行必要的知识讲解和铺垫,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自主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要随时注意可能出现的问题,辅导学生完成基本学习任务。整个教学活动的前期,教师应给学生提供一些拓展的资料,帮助学生了解拓展的基本思路,随着拓展学习能力的不断增强,教师可以完全下放自主权,由学生自己创造性地进行任务拓展。对于有创新特色的成果,教师要及时总结、褒奖,达到相互借鉴、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
开发基于计算思维课堂模式的教材
作为辅助教学的教材,首先应该有适应计算思维课堂教学的模式,其次是有满足计算思维学习的内容,这两个条件限制必然使教材的结构形式和内容有别于传统教材。教材形式如何改变,改变后的结构形式和内容能否被师生接受是教学改革的第六个难点。
(1)教材结构形式。教材结构与教学相适应是对结构形式的基本要求,因此教材不能再拘泥于传统的章节形式,而应该以适应教学的任务为独立单元,以完成任务的知识、技能为连续过程,以具体案例任务为目标,以知识、技能拓展为结束的一个完整体系。以下是以任务为教学单元的典型教材结构形式:
> 任务
> 任务解决方案
> 任务知识
> 任务工作提示
> 任务拓展基础
其先后次序可以根据需要调整,如明确任务以后,带着任务学知识,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再去分析任务、提出解决方案;也可以先提出任务的解决方案,根据工作思路学习所用知识,具备基本知识和技能后再动手解决问题。
(2)教材内容。教材内容与结构形式相适应也是对教材的基本要求。由于基于计算思维是在传统“逻辑教、逻辑学”基础上的延伸,并不能改变知识间的逻辑结构,提出符合知识技能逻辑关系的任务也是关乎改革成败的关键。第一,任务不能改变知识链的逻辑关系,要适应“逻辑教、逻辑学”的逻辑思维训练本质。第二,要达到学做合一,实现“逻辑做”的动手训练。第三,局部知识完整,能满足拓展创新的“逻辑”需要。教材的重要作用是辅助学习,给出完整解决问题的具体工作过程提示,是帮助学生动手解决问题的基础,也是帮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思路的要求。学生按教材要求动手完成任务,只是计算思维训练的初级阶段,学生自己提出同一问题新的解决方案或找出同一方案可以解决的不同问题,才是教学要达到的最终目的。所以教材任务的最后部分应该是帮助任务拓展的提示性信息,可以是专业的
参考文献和网站信息,可以是具体的实用性产品说明,也可以是同类任务的列表。
计算思维融入计算机硬件教学是必然趋势,计算思维也必将改变计算机硬件教学涉及的所有内容。因此,研究在计算思维背景下的计算机硬件教学改革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简单认为改变教学方法即可以实现计算思维训练的想法不现实也不可行,只有从管理、方法、手段、内容等进行全方位的一体化改革,才能够在教学中贯彻计算思维的训练思想,真正培养具有计算思维基础、具有创新能力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Jeannette M.Wing.Computational Thinking[J] .Communicationsof ACM,2006,49(3):33-35.
[2]李晓明,蒋宗礼,王志英等.积极研究和推进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J].计算机教育,2012(5):1.
[3]战德臣,聂兰顺.计算思维与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J].中国大学教学,2013(2).
自上世纪末90年代末开始计算机科技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与之同步的计算机硬件技术也在不断顺应着计算机软件系统进行着高速的改朝换代,从而达到匹配其需求的目的。时至今日,随着人机互动系统的不断完善与普及,各种新颖的输入/输出硬件不断的刷新市场,这都给计算机硬件组装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使计算机硬件教学顺应计算机科技的发展是摆在计算机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崭新的课题。
1.当前计算硬件组装教学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计算机硬件组装教学相对于软件教学来说,教学知识概念比较繁复,而且一些硬件与具有着高集成化的特点,这就是说计算机硬件在教学内容本身上就存在着学习的硬伤,再加上教学时许多问题比较抽象,如果不亲自动手操作很难让学生产生认同感,这就导致了当前学生们普遍的“喜软(件)怕硬(件)”的情绪。同时,由于许多软件教学课程实践中并没有和硬件产生必要的联系,这就容易让一些计算机专业学生产生轻视硬件组装课程学习的心理。
2.计算机硬件科技发展的背景
从学生的就业形式上来考虑,学生们所学习的计算机硬件组装知识,必须是计算机产品最前沿的产品,所以制定计算机硬件组装教学实践并不是一个静态的过程,而是要时刻关注计算机市场动态,了解计算机硬件技术的最新发展以及相应配件的换代情况。但这对于计算机学校的财力要求比较高,要尽量协调资源,尽量避免用废弃教学机或是淘汰落后品来进行计算机硬件组装教学实践的情况发生。wWW.133229.CoM同时,从2010年对我国计算机维修市场的调查统计中显示,只有5%的硬件维修任务是出在硬件实质损伤维修/维护上,也就是说有95%的的硬件故障任务用简单的更新/更换硬件方法得到解决,粗糙而浪费资源,这客观反映出当前我国计算机硬件市场急需硬件专业技术人才,这也为计算机硬件组装教学工作提供了动力。
3.以计算机科技发展为基进行硬件组装教学的原则
3.1 将理论和实践操作进行有机结合
首先由于计算机硬件组装教学所涉及到的教学内容,如:电子电路基础、各电子元配件(包括电阻、电容等)工作原理、相关硬件的匹配原理等都是具有着极强知识性和极强实践性的知识内容,需要通过多课时、多层次的实训教学才能达到理想化的教学目的。因为将理论和实践操作进行有机结合是以计算机科技发展为基进行硬件组装教学的首要原则。
3.2 以学生就业需求为教学目的
随着当前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形式的日趋严峻,以就业为主导向的职业人才培养教育形式已经成为了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思路。同样的,计算机硬件行业也迫切需要适合计算机科技发展需求的高素质、高聚合性、技能过硬的复合型人才,要达到这样的人才培养效果,在计算机硬件组装教学设计初期,就要以学生的就业需求为教学根本原则进行设计。
4.针对计算机科技发展的计算机硬件组装实训改革措施归纳
4.1 灵活应用调研/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欲望
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当前学生学习计算机硬件组装课程时,绝大多数是被动式学习,只能通过机械的反复操作,反复记忆达到一种,“心里没记住,但手却记住了”的操作熟练状态。这种方式很容易造成对计算机硬件组装学习的厌恶或抵触情绪。所以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要尽量的多利用多媒体手段,(当然如果能找到硬件实物则更为理想)模拟制作相应的硬件实体课件,使学生产生兴趣,主动的作到知识点与实物结合。同时,要尽量用多媒体课件代替相对枯燥的板书教学,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尽量多的获得信息量,如果多媒体课件制作的工作量比较大,可以进行全体教师的调配,大家分章节制作课件,然后串换使用,这样用多媒体手段进行的演示操作可以使枯燥的硬件装机内容尽量生动地展示给学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还要尽量多安排学生在课余时间做一些相关的硬件信息调研或市场调研任务,这样学
转贴于
生在进行实际调研过程中客观了解到所接触到硬件的价值所在,有助于学生对硬件的理解和记忆。
4.2 尽最大努力多安排实训课时
计算机硬件组装教学最忌讳的教学效果,就是培养出的学生“眼高手低”,所有的操作知识步骤都能靠着反复死背而记牢,但当进行实际操作或是出现一些灵活问题时就变得不着头绪。因此,要尽学校最大的努力多安排计算机硬件组装的实训课程,这样在学生巩固所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为以后就业工作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3 给学生多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
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与专业公司协商,承接一些计算机硬件维修任务。初期让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完成任务,后期达到独立完成维修任务的目的。这样通过具体的问题,学生可以用心的思考所学过的知识技能,并将其用在实处;将课堂上所学到的技能代入到实际存在的故障中,将实训课程的内容和社会中所存在的相关问题相结合,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锻炼成长。并可以和市场上一些专业公司合作,推荐一些在实践操作中比较优秀的学生,去该公司进行实习,进一步刺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学习与以后走入社会生存联系到一起,让学生对自己的人生提前作出规划。
4.4 考核体系的完善
在传统的计算机硬件组装考核体系中,学生的成绩基本都是由实践操作报告来进行分数评定的,这样得出的分数与该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有很大出入,因为考核所进行的操作部分题目大多是验证型题目,学生比较容易通过完成,这样所得出的分数不能客观评价学生的计算机硬件组装能力。因此为了针对计算机科技的发展需求,对于计算机硬件组装教学的考核体系也应当系统化,比如制定相应的计算机硬件组装维护考核标准,或是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国家统一的认证考试,比如: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即通常说的citt)、信息产业部推出的硬件工程师认证考试等等。
5.虚拟实训室的建立,符合计算机科技发展需求
关键词:中职教育;组装与维护;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812-2485(2013)06-034-002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是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及应用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了解计算机各种部件的分类、性能、选购方法,理解各主要部件工作原理、硬件结构、软件安装、相互联系和作用,并能掌握微型计算机的组装与简单故障的维修方法。我上学期从事了这门课程的教学,下面谈谈对该门课程的教学设计和体会。
1《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特点
1.1课程内容多,知识涉及面广
这门课程主要包括计算机组成部件介绍、计算机硬件组装、硬件评测、系统设置、硬盘规划、软件安装、计算机日常维护等方面的内容。知识面涉及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组成原理、windows操作系统等课程,教学的内容量大,可扩充性强。
1.2课程知识更新周期短
当今计算机软硬件发展可谓是日新月异,新技术、新产品层出不穷,因此只有定期更新教学内容才能满足学生了解新技术和产品的需要。
1.3课程侧重实践,培养学生的独立动手能力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学习,能认识和了解计算机硬件结构,能完成计算机硬件组装、软件安装和掌握计算机日常维护的技能,提高解决实际
问题的能力,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通过大量的实践教学环节来完成。因此在夯实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教学要侧重实践环节
2 教材和教学内容的选择
由于《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的知识更新非常快,另外,教材的编写出版再到征订的周期又很长,很多这方面的教材内容滞后严重,因此我们应尽量选择最新出版、内容比较前沿和实用的教材,另外就是自行编写校本教材。以计算机软硬件发展技术为依据,保证教材内容与时代同步,注重教材的知识性与新颖性,注重实践环节的科学性,编写出更适合于本校学生特点的教材,从而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运用
教学组织形式上,基本理论知识教学可以采用集中式课堂教学,其他在实验室现场教学,提供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
教学媒介上,依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粉笔式“教学与多媒体教学互用,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师可以通过制作课件,播放一些视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方式上,可以采用“讲授、观摩、实践、讨论”一体化的方法,实践环节也可以采用“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方法进行。
组织学生进行市场调研,让学生了解市场、认识市场,为他们今后选购和维护计算机打下良好的基础。
4 实践环节的设计
实训环节是本课程的重要的一环,《计算机组装与维修》实训的目的是锻炼和培养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和解决问题的动手综合能力。学生可在基本掌握各部分内容的基础上集中进行相关实验,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实训,提高学生的软硬件安装水平和排除故障的能力。结合自编的校本教材具体可以安排几个单项实践环节:拆卸机箱;硬件组装连接;BIOS系统设置;硬盘的分区及格式化;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安装;系统的优化、备份和还原;常见故障判断;硬件检测与性能测试;日常维护等,为了合理而安全地使用学校的实验室设备,教师可以采用先通过视频课件进行图、文、声、像并茂的基础讲解,然后在现场为学生进行操作演示,最后带领学生实践操作的流程进行实践教学,在保护实验室设备的同时更有效的帮助学生理解课程内容,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5 考核评价的改革
考核是《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教学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考核改革应能客观、真实地反应出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和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以及学生运用这些知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这是检验考核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变笔试为实际操作考试,是职业技术教育考试改革的方向,《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的考试,应通过具体的项目来考核,考核中给学生设置不同的组装任务或故障排除,根据排除项目要求的步骤、程序、动作、结果、速度确定成绩。《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考试方式的改革同时也带动了其它课程考试方式的改革,激发了学生刻苦学习的积极性。
为便于教学评价及考核,我们根据平时对学生的训练及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可以建立了试题库以备考试时随机抽取,使考试的保密性与公平性大大提高,深受学生的欢迎。
6 教师观念的转变
教师观念方面,较传统的教学观念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用突出能力目标取代突出知识目标;(2)用项目载体取代课堂活动、问答、习题、复习;(3)用以任务训练职业岗位能力取代用逻辑推导来训练思维;
7 结 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已广泛用于各行各业。因此懂得计算机的组装、操作及日常维护显得越来越重要,《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这门课程势必会得到学生的喜欢和重视。为了完善这门课程,使这门课程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我们需要在开设课程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并合理调整教学方案。并在学校现有条件下尽量提供必要的实验设备,创造好的实习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提高动手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胡宇刚.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改革新探索[J];职业时空.2012(9).
2 张世伟.浅谈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的教学.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