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等教育问题及对策范文

高等教育问题及对策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等教育问题及对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等教育问题及对策

第1篇:高等教育问题及对策范文

关键词:高等继续教育;现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国务委员刘延东在2011年全国继续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加快继续教育改革发展,促进人力资源强国建设”。以上这些为我国继续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高等继续教育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多样化教育需求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新形势下,梳理高等继续教育的发展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发展思路与对策,对实现我国高等继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等继续教育的现状

继续教育是面向学校教育之后所有社会成员的教育活动,特别是成人教育活动,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我国高等继续教育主要是面向成人的各种高等学历和非学历继续教育。高等继续教育为数以亿计的社会成员提供了学历补偿、技能培训和文化教育,提高了劳动者素质和国民科学文化素养,对国家建设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据统计,30多年来,有近4,000万人接受本专科学历继续教育[2]。

(一)高等继续教育的办学类型

办学类型主要包括:普通高校、成人高校和广播电视大学面向社会开展的成人本、专科教育(包括函授、夜大、脱产)、现代远程本专科教育(包括网络教育、开放教育)、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各类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等[3]。办学形式在不同时期重心不完全一致,80年代的高等继续教育办学类型以函授和夜大为主。90年代脱产学习曾一度成为部分高等继续教育的主要办学形式。近年来由于政策的调整和变化,现代远程教育成为主要的办学形式。

(二)高等继续教育的专业设置

高等继续教育所开设的专业齐全,大部分高校的继续教育专业都属于本校学科建设基础较好的优势专业,但近年来各院校的高等继续教育专业设置出现了趋同的趋势。会计学、法学等市场需求旺盛的专业普遍得到了各类院校的重视。

(三)高等继续教育的招生与办学规模

截止2010年,全国1,500多所普通高校的成人本专科在校生536万人,年招生208.4万人,毕业生197.3万人。365所独立设置成人高校的成人本专科在校生46.6万人,年招生18.4万人,毕业生19.9万人。现代远程教育69所(含电大开放教育)的本专科在校生453.1万人,年招生166.4万人,毕业生110.6万人[4]。不同院校高等继续教育的招生与办学规模差异较大,规模较大的学校在校生人数超过2万人,规模较小的学校在校生人数只有400多人。总体上,高等继续教育的招生与办学规模与该校的综合办学能力基本适应。

(四)高等继续教育的教学资源建设

大部分高校比较重视高等继续教育的教学资源建设。除了使用统编教材外,多数院校支持优秀教师自编教材,采用自编教材的占到15%~20%,有些自编教材还获得了国家级和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近年来,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类高等继续教育学校建设了一大批适应学生多样化、个性化学习需求的多媒体教学资源,成为一种新的教学资源。

(五)高等继续教育的教学模式与教学管理

成人函授教育的教学模式主要以学生自学为主,每学年有2~4个月的集中面授辅导。夜大的教学模式主要以面授为主,以学生自学为辅,学习时间主要利用双休日和晚上业余时间。自学考试多以学生自学为主,自学考试助学机构提供相关支持服务。普通高校网络教育学院通过网络教学方式组织课程教学,并提供相应的教学支持服务。电大开放教育利用文字、录音、录像等多种媒体教材和由各种网络形成的远程教学平台进行教学的模式,为学员提供教学支持服务。

经过多年实践,高等继续教育建立了较为完备的教学管理制度,使各专业的教学工作逐渐趋于规范化、科学化,部分院校在强化教学管理的同时,还建立完善了各自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使高等继续教育办学的总体质量有一定提高。

(六)高等继续教育的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搭建

近年来,围绕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的要求,教育部积极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引导高校建设资源共享和服务平台及体系,探索数字化学习资源共享和现代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模式。为推进优质资源的建设和共享,教育部实施“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和“网络教育精品课程建设”,建设了320门网络课程及资源库和209门国家级网络教育精品课程;实施了“网络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建设”项目,整合和共享试点高校和社会的优质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资源整合及公共服务平台,开展资源的网上开放和共享应用服务 [5]。

二、我国高等继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高等继续教育在过去的几十年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提高,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应该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问题

主要表现为对高等继续教育在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形成学习型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到位。高等继续教育既是成人教育,又是高等教育,传统的成人高等教育,其定位是一种普通教育后的学历补偿性的高等教育。学习型社会,教育将贯穿在人的发展全过程,打破了把人的一生分为“学习阶段、工作阶段、退休阶段”的界限,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培养的是能不断适应社会变化、既具有较高的知识又具有一定职业技能的应用性复合人才。这就要求教育对象要面向一切需要学习的人;教育内容要体现实践性和创新性;教育形式和方法要体现灵活性和多样性。因而,高等继续教育应科学定位于与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的融合与统一,即在内容上与职业教育相统一,在形式上与继续教育相接轨[6]。

(二)办学指导思想问题

在办学指导思想方面,对高等继续教育功能和定位认识不到位的现象普遍存在。这一现象对高等继续教育的学历教育办学声誉已产生了极大负面影响[7]。部分高等继续教育办学单位不重视人才培养质量,反而降低招生标准盲目扩大规模,过于追求经济效益,将高等继续教育作为学校创收的重要手段。具体表现在:高等继续教育的专业设置、教学资源等缺乏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性,未能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相协调;师资力量不足,师生比严重失调,实践性教学未真正落实,教学质量下降并有下滑的趋势;主办院校办学主体责任不到位,管理粗放,把考试权下放教学站点,考纪松懈,出口太宽,使一些不合格的毕业生流入社会,极大地影响和损害了高等继续教育的办学声誉。

(三)教学内容滞后问题

经济的飞速发展要求高等继续教育的教学内容紧跟时展的步伐,但目前高等继续教育的内容更多地停留在缺什么补什么的水平上,学科结构往往局限于传统的学科框架内,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陈旧,难以反映科学技术的新发现、新发展、新理论、新知识、新方法等内容,缺少主动适应社会的能力和应变能力。对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在校全日制学生教学内容的压缩与精减,重点不突出[8]。

(四)市场无序竞争问题

高等继续教育作为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教育相比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和政策支持。在高等继续教育的整体规划和宏观管理方面,不同形式的高等继续教育在办学过程中常常由于政出多门,导致不同办学形式之间标准不统一、制度不统一、要求不统一,造成不同办学形式之间的恶性竞争和资源浪费。一些办学条件较好、师资力量雄厚的高校因规范要求、严格管理而被其他办学机构夺取了应有的生源市场[9]。

三、高等继续教育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充分发挥高等继续教育的办学优势,进一步加快高等继续教育的发展。坚持育人为根本,改革创新为动力,促进公平为重点,提高质量为核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动高等继续教育事业在新的起点上科学发展。按照国民教育体系与终身教育体系协调发展的基本要求,进一步深化和完善高等继续教育的社会功能,提高创新能力,促进我国高等继续教育科学健康发展。

(一)提高认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发展高等继续教育

高等继续教育是构建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教育需求的重要途径。高等继续教育要紧紧围绕在职从业人员知识更新和素质提升,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劳动力再就业,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发展高等继续教育。在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下,科学定位,办出特色,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稳步发展学历继续教育,将继续教育的发展与全面推进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建设相结合。

(二)深化改革,创新高等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学校要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提升学历继续教育办学层次,重点面向行业、企业和农村开展非学历继续教育。要以学习者为中心,突出继续教育人才培养职业性、应用性,构建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与学习对象、学习形式、学习方式的多样化要求相适应的继续教育模式;以社会、市场和学习者个人需求为导向,培养具有自主学习能力、职业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良好职业道德素养的应用型专门人才。根据成人学习特点,结合学习者实际需求,优化专业结构,建立课程模块、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形成继续教育特色。处理好普通高等教育与继续教育的关系,突出职业和岗位教育的内容,增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处理好知识传授与能力、素质培养的关系,突出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突出学习者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引导学习者自主学习[10]。

(三)积极推进高等继续教育师资队伍和管理队伍建设,提升办学质量

高等继续教育要建立一支德才兼备、业务精湛、专兼结合的高水平继续教育师资队伍。建立健全继续教育激励机制,推进继续教育与教学工作量计算、工作考核、岗位聘任(聘用)、职务(职称)评聘等人事管理制度的衔接,调动广大教师参与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立高等继续教育师资信息库,实现高等继续教育师资的资源共享。同时,加强高等继续教育管理队伍的职业化建设,建设一支熟悉继续教育规律、遵守政策法规、管理水平高、知识和年龄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继续教育管理队伍,推进管理人员继续教育的规范化、制度化。

(四)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打造终身学习的高等继续教育网络平台

加快继续教育资源信息化建设进程,建设以卫星、电视和互联网等为载体的远程开放继续教育及公共服务平台。要按照统筹规划、资源共享、强化应用、分步推进的原则,建立教育资源共享机制,促进各类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形成开放的继续教育网络。要运用远程教育的技术手段改革传统的函授教育形式,运用远程教育的平台加快发展继续教育。要充分利用高校在课程、专业、师资、实验实习等人才培养工作上的优势,合作开发和共建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搭建高等继续教育资源平台,建立高等继续教育课程、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与衔接,不断满足学习者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需求[11]。

(五)加强对高等继续教育的政策指导与管理监控

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高等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的政策、法规制度建设。尽快解决高等继续教育各级各类办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12]。教育行政部门负责高等继续教育的统筹协调、政策指导、组织落实、质量监控。要建立健全高等继续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积极推进高等继续教育质量工程建设,建设一批特色专业、精品课程,评选一批国家级、省级示范性高等继续教育机构。逐步建立起政府、高校、社会三位一体的质量监督机制,实行每5年一轮的高等继续教育评估制度。加强管理监控,规范办学行为,提升质量,高等学校是高等继续教育的办学主体。高校继续教育实行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管理体制。要坚持办学权、招生权、教学权的有机统一。要配备和充实继续教育管理人员,落实管理责任和管理经费,保证本校继续教育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高校继续教育学院(处)作为学校继续教育的职能管理部门,统一归口管理全校继续教育工作,同时要切实加强校外继续教育机构的日常管理,确保高等继续教育健康、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DB/OL]. 省略/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2]刘延东.加快继续教育改革发展 促进人力资源强国建设(2012年01月10日)[DB/OL].crtvu.省略/DDSX/file.php?id=13172.

[3][4][5]教育部高等学校开展的继续教育基本情况[DB/OL]. moe.省略/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5507/201104/117482. html.

[6]苏建华.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的定位探究[J].继续教育,2009,(9).

[7][8]郭立宏.在2011年陕西省高等继续教育校、院长联席会议上的讲话[R].2011-10-10.

第2篇:高等教育问题及对策范文

关键词:高等教育;教育管理;问题分析;对策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教育是立国之本。高等教育是整体国民教育的重要支柱。高等教育管理水平的提高是其健康发展的切实保障。建国———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管理日趋成熟和完善。但也难免仍有偏颇之处,极端失衡之时,常发生对个人、集体乃至社会有负面影响的事件。这些问题有涉及教师管理方面的,也有学生管理方面的,也有全局性的。比如,不能处理好优势学科与薄弱学科之间的关系,为迅速提高学校学术知名度,向优势学科制定一边倒的激励政策,致使薄弱学科的发展更是雪上加霜,举步维艰,学科之间的发展严重失衡,继而影响整个专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同时也影响薄弱学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不能正确处理基础学科与专业学科发展之间的关系,为了迅速提高科研经费总量校际间的排名,激励政策与科研经费持有量挂钩,间接地向专业学科倾斜,也严重影响了基础学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不能正确地处理好教师教学、科研和开发工作之间的关系,由于教学工作与学校的知名度不能直接显著挂钩,从而制定政策时轻教学重科研与开发,致使有些教师在教学上投入精力不足,基本上是疲于应付,造成教学质量明显下滑,同时也影响认真从事教学工作教师的积极性;不能正确处理不同层次教师之间的关系,论资排辈,给年轻教师职称待遇等方面设置过多苛刻条件,或者只考虑近期科研成果对学校学术地位提升的贡献,不考虑有较深资历教师对学校贡献的历史沉淀,都会影响一部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学生诚信和教师敬业素养存在不足,考风不正,违反考纪的事件还不能完全杜绝,严重影响健康学风教风的树立;个别学生生活习惯不良,不能正确处理和其他同学之间以及和老师之间的关系,极端恶性事件时有发生;一些学生还不能高度领悟学习的目的,造成学习态度不端正,积极性不高,成绩不佳,对前途感觉渺茫;有些学生还不能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普通学生和班干部之间的关系、缺乏对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敬畏,损人利己,急功近利,集体荣誉感淡漠,纪律涣散,不服从班干部管理甚至发生矛盾的事情时有发生等。把握好高等教育这些方面正确的辩证关系,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针对所存在问题应采取的对策

(一)各个学科之间要均衡发展

学科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可能是多种多样的。有客观原因,如实验室规模和硬件设备条件差异、部门隶属关系不同、地理位置优劣等。也有主观原因,如历史沉淀是否厚重、人员结构是否合理等。对于优势学科,做到有所谓,给予特别的激励政策,锦上添花,使其在国内甚或在国际上名列前茅,由此提高学校的知名度,继而带来物质和声誉上的丰厚回报,进入良性循环。这样做无可厚非。但是,高等学校最终是要以培养高质量的专门人才为目标。对每一个专业都有一个自身所要求的完整的知识体系。这些知识体系需要若干个学科来支撑,缺一不可,不可偏颇。任何一个学科实力的缺陷都会影响培养的整体质量水平。所以,对于相对薄弱的学科同样需要加大力度进行扶持,做到雪中送炭,这是保障乃至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采取的手段。否则,由于毕业生质量的下降,学校声誉势必会受到拖累,优势学科所带来的亮点也难免会昙花一现,不可能做到可持续科学稳定发展。

(二)基础学科与专业学科区别对待

科学发展有其自身规律。科学发展的源动力是社会实际需要。专业学科与社会实际结合紧密,源动力的敏感性最强。社会实际需要一旦出现,直接催生的就是相关专业学科的成果,当然也伴随着与之相称的丰厚回报。专业基础学科为专业学科提供理论保障,随着社会需求相应科学问题的深入,会逐渐触及,其价值也会逐渐显现出来。基础学科为专业基础学科提供全面的理论支撑。其受社会实际需求的影响最不敏感,滞后程度最大。但是,最终所涉及到的基础学科科学问题,也是最根本的、影响最深远的,所带来的是社会实际深层次的全面进步。根据这样的科学规律,对专业学科、专业基础学科和基础学科政策上应区别对待。否则,会起到拔苗助长、杀鸡取卵的负面效果。专业学科出成果的周期最短,专业基础学科次之,基础学科最长。对专业学科可以要求其紧跟社会发展实际需求,快出成果,快出效益。对基础学科要耐得住寂寞,允许其做一些短期内无显著成果的前期扎实工作。对于专业基础学科的情形介于两者之间,一方面鼓励其对社会实际问题进行升华,创造更大的效益;另一方面对所涉及的科学问题进行进一步的凝练,寻求更深更广更扎实的知识储备。

(三)明确教师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

高等学校教师承担着教学、科研和开发等各类职责。要正确把握这些职责之间的辩证关系。高校教师应该以教学为中心,科研是为了保证理论水平的不断提高,开发是为了应用实践能力的不断加强。不可颠倒。科研院所的中心工作才是科研,生产实体的中心工作才是开发。如果把主要精力放在科研和开发上,势必会削弱教学工作精力的投入,影响教学质量。高等学校各项政策的出台都不应该动摇和削弱教学的中心地位。

(四)充分发掘教师潜力做到各尽其能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对人才培养力度的逐渐加大,高校高层次教师也不断得到补充,现阶段基本形成了老中青相结合的局面。老教师具有教学经验丰富,对问题洞察力敏锐、分析能力强等特点。年轻教师掌握计算机、外语等工具扎实,接受新事物能力强。应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无论是在教学工作中,还是在科研和开发工作中,构成一个有机的相互协调的集体。老教师为年轻教师传授各方面的经验,指引科学研究的方向;年轻教师为老教师提供先进的计算、交流的工具和新思维,共同促进团队和学科的进步和发展。科研方面激励拔尖人才涌出的同时,也要给予普通教师经费等方面的基本保障。如前所述,科研是为教学服务的。科研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使教师把握该学科科学理论的前沿。只有高等教育所有参与的教师整体水平得以提高,才能促进高等学校整体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

(五)加强学生诚信教育严肃考风考纪

考试是课程结业的衡量手段。考试成绩是检验教学各个环节完成效果的重要指标。对学风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目前我国高校基本都实行了学分制。但严格来讲并非完全的学分制,课程学分申请并非无条件完全开放的,具体安排也没有完全自由申请的常设机制。这种安排介于学年制和学分制之间。这也是由目前整体高等教育所处环境的状况所决定的,也是与之相适应的。学生诚信、教师敬业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还需要继续加强。现阶段若贸然实施全方位的学分制,则会严重影响正常的教学管理秩序。但最终学年制必然要走向学分制。目前学生诚信还存在着缺失,考试作弊等不良考风考纪现象依然存在,实行完全学分制,会对诚信考试的学生造成不公平,对学风产生负面影响;同时,有些教师敬业等价值观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学生通过各种渠道让教师从命题、阅卷等环节予以不正当的照顾,也会败坏教风,从而扰乱正常的教学秩序,引发校园诸多不稳定因素。在学年制向学分制过渡的现阶段,对选修课和必修课区别对待,必修课严把课堂教学、课后作业等各个教学环节,选修课则主要关注结课成绩考察环节,是完全正确的。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专业知识延伸的方向;同时,在学风教风有待提高的情况下,保证必修课的教学,避免毕业生质量产生太大的波动。[1]

(六)学生要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和建立正确人际关系

学生入学后要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其年龄基本上也都在十八岁以上,属于成年人,是公民,有选举权、被选举权以及其它宪法赋予的权利。就不可能像中学以前的生活,都被家长和老师包办。要开始对自己的一言一行负责。无论做什么,都要先会做人。首先要做一个机体健康的人。“每天运动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这个口号应该响应。生命在于运动。还要保持充足的睡眠、合理的饮食等良好的生活习惯。继而要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比如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等。遇事要学会“零汇报”,不要“无汇报”。开学回到了学校,要主动给父母报声平安。老师给布置的任务,要有始有终。无论结果如何都要有个回音。这样老师才能及时了解动态,以便更好地把握进程或对计划做出灵活的调整。老师和家长对学生教育的目标是高度一致的。学生有不清楚的地方,在家听父母的,在学校就应该听老师的。老师固然也有错的时候,但应该都是善意的。既然老师阅历比学生丰富,虽然不能保证每次决定都是完全正确的,但对的概率总应该比学生一无所知随机选择对的概率高。要懂得最基本的礼仪。比如接、打电话等。给父母、老师打电话,要先告知对方自己是谁。接听父母、老师的电话,应该最后挂断。善待同学和室友。能在一起学习生活是一种缘分,要互助互爱。

(七)学生要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

毫无疑问,学生主业是学习。中学阶段,教学内容会反复地讲。特别是高中阶段,提前一个学期甚至一个学年就把课程内容讲完了,剩下时间就是复习。而大学每门课都有其教学计划。最好通过课前预习、上课听讲、课后温习、做作业、章节小结以及结课前总结等多个环节训练达到对内容的掌握。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大学扩招前,学生有固定的班级自习教室,课表上也都安排有各课自习辅导的具体时间。大学扩招之后,无论是从时间上还是从空间上,都给师生交流带来了诸多不便。现在有问题最好抓住课前课后的时间找老师及时答疑。事后也可以通过其它方式,如即时通讯工具和电子邮件等,和老师进行联系。学会知识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增强获得知识的能力。还要会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以使学生各方面的素养得到普遍提高。学生将来应该渐次成为能自食其力的人、对社会有用的人、优秀的人。学习之外业余生活可以是丰富多彩的。应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学好专业知识在此基础上创新,应该是主流,是成功率最高的。至于其它,在法律和各项规章制度允许的范围内,只要自己感兴趣,都可以去尝试。首先要做必须做的事情,其次是做喜欢做的事情。学生必须做的事情就是学习,学好专业知识。其次是做喜欢做的业余的事情。首先要成为合格的某专业学生;有精力和能力的话,其次成为有某项业余特长的某专业学生。当然也不排除例外。大学称之为大学,就应该是开放的、包容的。容纳不同类型的人才,容许各种各样成功道路的存在。比如毕业之后走上管理工作岗位的,他们在学校也有很多就是专业学习上的佼佼者。这正是“通过学习专业知识,增强获得知识的能力,提高各方面素养”的实证。可以把必须做的事情和喜欢做的事情颠倒。这方面成功的例子也不止一二。但是追求成功的同时,就要有承受失败的思想准备。成年人,应该有所担当。教师讲好每一节课,是其基本职责。结课时能否及格是有教学大纲作为客观标准的。最终能否毕业也是根据专业培养计划来执行的。评判的过程不应该夹杂任何人为的因素。某门课不及格,仅仅表明这门课本次考试时学生没有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不能毕业也仅仅表明这一阶段学生没有完成该专业培养计划。对此不应有任何褒贬之分。[2]

(八)学生要有集体荣誉感遵章守纪

从原始社会一个人斗不过一头野兽,需要两个人合力开始,就有了协作。这两个人,也就构成了一个最小的集体。班级集体也必然是内部所有同学的有机结合。任何一个有活力的集体都有相应的行为准则。班级政策的制定属于规划中的最优化问题。最优化决策有相应的约束条件和目标函数。班级的政策是在整个班级内实施的,并且目标是要使整个班集体的利益最大化。如果把目标函数设定为个人的利益最大化,则每个人得出的决策过程会各不相同,也肯定都不会与班级利益最大化的决策过程完全吻合。个人的利益最大化相应的就是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的自私的一面。要明白这个道理。之后,就要有牺牲小“我”顾全大“我”的思想准备。全体同学都是生活在这个班集体里,如果不能通过每位同学的努力,使所在班集体的利益实现尽可能的最大化,整体上班集体里每位同学的利益也会更远地偏离自己利益的最大化。班集体政策的制定、执行和监督必须有相应的主体。有班集体必然要有班干部。有民主必然要有集中。某项政策出台之前要充分酝酿讨论、发扬民主,但最终制定和执行必然要有集中。为了抑制每个人自私的一面,政策的执行必须要有有效的监督机制。当然,学生管理能力锻炼也是整体素质提高的一个重要方面,政策制定、执行和监督等过程的参与要有尽可能大的广泛性。甚至,锻炼是首要的,荣誉是其次的。如果最终班干部是竞争上岗,获任班干部要对其他参与者有感激之情,因为有了后者才更大程度地调动了前者积极性,激发了其聪明才智。其他参与者也要对获任班干部表示祝贺,承认现实,把这个过程作为一个历史事件翻过。回顾既往,如果之后走向社会从事管理工作,在学校里班干部这项具体荣誉与最终所能达到职位的高低并不完全成正比。所以,对此尽可平静面对、坦然处之。学校各项政策制定之后就要切实地执行。至于可能存在的漏洞以及必要的动态变化,则有待不断完善和修订。但在某个阶段,就像游戏规则,既然是一个参与者就要严格遵守。如在足球比赛里,你可以选择犯规去延缓或彻底瓦解对方的进攻,但对接下来裁判给予你的黄牌甚至是红牌也要欣然接受。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上,扬每个人有利于班集体的善,抑每个人有损于班集体的恶,这是必然的。制定和执行政策的个体利益与班集体利益不可能完全一致。为了避免制定和执行政策的个体,由于一己私利可能给班集体利益造成的损害,就要对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进行严格的监督。监督权属于班集体,属于班集体的每个人。班集体是其每位成员的班集体。只有当班集体利益取得了最大化,才能整体上实现班集体中每位成员的利益最大化。班集体的每位成员都应该为班集体利益的最大化而努力。

三、结束语

高等学校优势学科与薄弱学科必须均衡发展,做到点面结合,既做到锦上添花又要雪中送炭,既突出高度又宽厚基础;根据基础学科和专业学科各自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促进各学科全面发展,避免顾此失彼的局面;教师要以教学为中心,树立科研和开发为教学服务的理念,保障教学工作可持续发展;各个层次教师要优势互补,制定政策要不同特点兼顾,充分发挥每位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使他们构成一个有机的充满活力的集体;加强学生诚信教师敬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树立积极向上的学风教风,创建健康校园氛围;学生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尊师爱友,和睦相处,要认识到学知识、学获取知识的能力、全面提高素质的渐次学习目的,做到勤学好问,要树立集体主义理念,自身利益与集体利益紧密结合,凡事顾全大局,无私奉献,要积极关心和参与班集体活动,无条件支持班干部工作,对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有敬畏感,做到有令必行,违纪必究。只有处理好这些方面的辩证关系,才能使高等教育管理有序地可持续发展,教育水平再上一个更高的台阶。

参考文献

[1]李占松.我国本科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4(32):23+39.

第3篇:高等教育问题及对策范文

关键词:成人高等教育;课程体系;问题;成因;对策

一、当前我国成人高等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的若干问题

(一)课程体系普教化

多年以来,我国成人高等教育课程设置基本上一直沿袭普通高等教育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线的传统课程体系。大多数课程照搬普通高等教育课程的内容和框架,甚至有些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也是普通高等教育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浓缩与翻版,教材甚至也是挪用或套用普通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比较突出地暴露了成人高等教育重知识、轻实践和能力的弊端。在终身教育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成人教育应该呈现出以下两个显著特征:一是社会性。表现为社会组织、全民参与,即成人教育深入到成人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各个领域,与成人社会生活有极为密切的联系。二是非正规性。指成人教育的组织形式及行为方式超越了普通教育常规,采取“按需施教”,依据社会发展与变革的需求及社会成年人教育需求的变化而变化。现行成人高等教育课程体系没有很好地体现这两个特征。

(二)课程结构学科化

受传统的“学科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现行成人高等教育课程结构力求体现各学科的科学性,突出各学科的学术性,重视各学科理论的系统性与各学科知识的连续性,使专业基础课不能有效地成为专业课的先导与基础,也不能更有效地为后继课程服务。在学科内部过分强调知识体系自身的完整性,片面地追求各学科知识的深度与广度,不利于培养和提高成人学员多维的、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相同或相近专业成教本科和成教专科课程在内容上具有较大的重复性

相同或相近专业成教专科的许多课程基本上是成教本科课程的简化、有许多相同的内容,这样造成了成教专升本学生的一些重复性学习。

(四)课程内容更新缓慢

现行的成人高等教育教材大多借用的是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教材,或者是它们的翻版和浓缩。结构体系主要是以理论学习为主,很少顾及成人的学习特点和学习需求。没有根据社会和成人学习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强调统一性而缺乏灵活性,注重理论性而忽视实践性。不能适应成人学员知识经验丰富、意义记忆能力较强而机械记忆能力相对较弱的实际。难以突出成人高等教育培养学员实际操作能力的特点,不能很好地体现差异性和灵活性,不能适应成人学员之间知识、能力等各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的实际,不能根据成人学员的需求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及时更新课程内容。成人教育的社会性特征被忽视了。

(五)课程比例失调

成人高等教育课程类型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在现行的成人高等教育课程设置结构中,各类课程的比例不尽合理,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一般的成人高等教育课程中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在整个课程结构中所占比例为70%左右,培养学生技能实践能力的专业课程所占比重偏少,与生产现场联系密切的实习和操作等相关内容的课程更是少之又少。而且,必修课、选修课与课外活动的设置也不尽合理,必修课门数过多,课时比重过大;选修课形同虚设,选择余地过窄,不能较好地体现和发挥学生的个性。课外活动更是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严重脱离了成人高等教育注重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工艺性知识结构的特点。

(六)课程评价方法工具化

课程评价中目标取向严重,课程评价注重量化评价;重知识和智力,轻情感和能力;重书面知识评价,轻实践能力评价,对实践性环节重视不够。对质化评价方法重视不够,忽略了人的行为的主体性、创造性和不可预测性,忽略了过程本身的价值。这种评价体系导致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不能适应社会和时代的要求。

二、现行成人高等教育课程体系弊端的成因分析

(一)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其他各类教育相比尚处于弱势地位,成人高等教育课程发展所依赖的人、财、物等现实条件及其他方面的支持十分有限,成人教育课程发展的保障机制尚未形成。另一方面,由于成人学习者本身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社会变革和发展的主体,因而成人教育毫无疑问地成为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关系最为密切的一种教育类型。这就决定了成人教育课程的变革也是最为频繁、最为激烈的,它是各类课程改革和创新的急先锋。然而,这一切却与现实中相对较弱的课程开发保障机制形成了明显的反差。

(二)成人高等教育有其自身的特性,要求教育机构能够根据成人学习者特殊的学习需求,及时开发多元的学习课程。这就对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然而,成人高等教育机构中普遍存在教师的工作压力大、待遇差、专业培训机会少等问题,因而使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可能性和积极性均受到极大的制约。更有甚者,部分学校及教师热衷于一味追求学校的赢利目标,而满足成人学习需求的主动服务意识严重缺乏,导致这些成人教育机构在所提供的课程的便利性、灵活性和学习策略的多样性等方面做得还相当欠缺。

(三)人们对成人高等教育质量观的评价失之偏颇,客观上导致了成人高等教育课程与普通高等教育标准的盲目比照,最终使成人高等教育课程走入片面强调正规化的误区。事实上,完成了一次性教育而走上社会的成人学习者随着社会角色要求的种种变化,其知识结构的发展会明显呈现一种与青少年学生迥异的“非常规性”。而以普通高等教育正规化的课程提供给成人学习,显然与其知识结构的发展情况不相吻合,这种课程的效用当然不会理想。另外,成人学习者在工作与学习方面特有的矛盾使他们对这种课程的学习承受了很大的压力。于是成人教育机构往往只能退而寻求简单压缩课时数或课程内容来解决这种矛盾。这使成人教育质量的保障时时落空,导致成人教育课程效用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之中。

(四)等教育理论研究的薄弱,特别是系统的、理性的、体现成人高等教育特色的课程理论研究的匮乏,使成人高等教育课程体系改革实践缺失一种扎实的理论根基,从而导致成人教育课程发展先天的营养不良。成人高等教育领域关于课程理论的系统研究,如成人高等教育课程的理论基础研究、成人学习特点的研究、成人高等教育课程开发的原则、模式和开发技术的研究等等,亟待进一步强化。

三、成人高等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对策

(一)正确定位成人高等教育课程建设目标

课程目标应为实现教育目的服务。成人高等教育是一种为成人提供的一种高等教育,其根本目的是扩大教育机会,提高国民素质,增强就业能力,实施终身教育,迎接知识经济挑战。因此成人高等教育课程的目标应是非常明确的,不是仅为学历而学历,其根本目的是为提高国民素质和劳动者综合就业能力,实施终身教育。在确立课程目标时,应考虑学生身心发展因素,遵循人类认识发展的规律,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未来社会是竞争的社会,对未来人才也会有更高的要求。因此,成人高等教育课程的目标应反映未来人才的思想,改革的着眼点瞄准未来,强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的探索精神作为课程目标改革的努力方向。成人高等教育课程目标是成人高等教育课程目的在课程领域的具体化,它从成人高等教育课程角度规定了人才培养的具体规格和质量要求。美国学者布卢姆等人把课程目标分为四类:认知类、技能类、情感类和应用类。我们应该在科学的基础上,结合成人教育多序列、多层次、多元需求的特点,建构课程目标多样化的成人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使课程目标不仅包括认知和技能两个方面,还要包括情感和应用等方面。目标的达成也不再追求某一段的急功近利,而是贯穿于人的整个一生,以促进成人的全面和谐统一的发展。

(二)课程形式多样化

成人高等教育课程既要有正规的、传统意义上的必修课程,又要有基于成人个人学习特点的富有弹性的选修课程,还要有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网络课程。

1.必修课

必修课是指同一学年的所有学生必须修习的公共课程,它涵盖了学生作为一名受教育者或一位社会公民所必须具有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必修课保证了每一个成人学生的“公平发展”,即一切人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因而应对所有人施以实质上公平的教育。一般而言,必修课包括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它们共同构成了学生知识能力结构的主体。

2.选修课

选修课是指依据不同学生的特点与发展方向,容许个人选择的课程。对成人学生来说,由于先天禀赋、后天的成长经历和所需求的知识的不同,因此对教育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要求有更多的选择机会。同时,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是多样化、多规格、多层次和千差万别的。从这一认识出发,我们认为,重新审视教育本体的价值,学校的课程体系应实现多元化,要大力发展个性化的选修课程。通常可把选修课分为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限定选修课程是培养学生侧重于学科方向较系统的知识和技能的课程,任意选修课程是拓展学生知识面、发展个性、完善知识结构的课程。当学生根据自己的动机、兴趣、需要和个性特征选修适合自己发展需求的课程时,对所选择课程的学习能够很好地促进个性发展。

3.网络课程

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即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网络课程具有四个方面的基本特征: ①网络课程呈现多媒体的特征。互联网上的信息表证是多媒体的,从而使得课程内容可通过文字、图形、图像、声音等多媒体形式来表现。②开放性。③交互性与协作性。④“自主学习”性。网络课程的特点体现了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的理念,满足了成人学生的学习需要。成人高等教育的学生以业余、函授学习为主,在校集中面授的时间较短。而应用网络课程则可以很好地解决以上问题,成教学员可以在家里充分利用各自的业余时间通过网络自主学习,这对于提高成人教育的教学质量和学习者的学习质量都将产生十分积极的作用。

4.更新课程内容,加强教材建设

课程内容的革新主要是通过教材更新来实现的。多年来,成人高等教育在教材建设方面显得比较滞后,特别在成人学历教育中,基本上是照搬普通高等教育的教材。因此,必须加强成人高等教育的教材建设。在编写教材时,应突出岗位培训和技能培训,密切与行业经济的结合。注意克服追求“大而全”、“题典式”教材的现象,力求做到“少而精”,有“针对性”,符合可接收性,讲求教材使用上的实效。此外,还应当注意改变传统的“文字型教材”一统天下的局面,应代之以多种多样的电化教材,如音像带、电子软件等。这种电化教材形象、生动、灵活、方便。不受时空限制,易于保存,可反复播送,更能适应成人在职、业余自学,或配合教师讲授时使用,教学效果好。

5.制定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

课程建设评价要遵循方向性、可行性的原则。要制定明确、具体、操作性较强的质量指标体系。指标体系要体现课程建设的目标,反映出课程建设的要求,指明课程建设的方向,并且要尽量使评价工作简便易行。凡列入学校教学计划的课程都应进行课程建设并参加评价。鉴于各个学校的实际,为确保评价质量,应按照“突出重点,分批建设,分批评价”的方针,逐步扩大评价范围。课程建设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应包括师资队伍、教学媒介、考核、教学改革、教学效果和特色等。根据评价结果,进一步完善课程目标、修订教学计划、调整教学方案,不断提高课程质量,保证课程建设循序渐进。课程评价要具有灵活性、评价方法要避免工具化,就是要做到量化评价与质化评价相结合,实行多样化的评价方法。

6.加强课程理论研究,促使课程理论多样化

一是要形成共识,自上而下重视课程理论研究。二是要壮大和优化队伍,既要有一支专门型的科研队伍,又要有一支业余型的科研队伍,充分发挥两支队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三是要积极开展成人高等教育课程的改革实验,由点到面,逐步推广,积累经验和教训,形成比较系统的思想和观点,反过来又为成教课程的现代化服务。

7.注意处理好几个关系

一是课程的学科属性与职业技能的关系:既要反映学科、专业属性,又要与相关职业技能紧密结合。二是以学为主与教师在课程建设、教学过程中的主要作用的关系:在整个教学过程要强调学生是主体,但在教的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三是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与传统教育手段使用的关系:能够运用现代化技术的课程要尽量运用,对某些传统课程、有特殊技能要求的要采用传统教育方法。四是灵活教学与质量控制的关系:根据成人高等教育的特点和成人学习实际,应该采用灵活的教学形式,但从对教育、对社会负责的角度考虑,应该进行质量控制。

参考文献:

[1]王殿祥,张彤.关于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理性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7,(22)101102.

[2]曾诚,李涛.成人高等教育课程的困境及理念创新[J].成人教育,2007,(09)5455.

第4篇:高等教育问题及对策范文

【关键词】 成人高等教育 教育资源 公益性 对策

教育是建构和重组生产力的产业,生产诸要素增长最快的部分是人力资本,而人力资本最重要的指标就是教育和就业率。成人教育因为其赋予亿万人知识与技能的重要功能,从而成为当前知识经济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本文对当前成人高等教育与经济建设发展现状的关系进行研究和探讨,对于今后进一步深化成人高等教育改革,加快成人高等教育发展,从而主动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无疑将大有裨益。

一、当前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现状分析

1、公益性与资本寻利的冲突

从理论上看,《教育法》第53条规定:“国家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逐步增加对教育的投入,保证国家举办学校教育经费的稳定来源”。成人教育属于缺乏利润驱动机制的社会公益事业,全世界都缺乏运用市场机制举办成人教育而成功的范例。如果成人高等教育作为一项纯公益性事业,那么在我国目前政府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今天,就必然产生成人高等教育公益性和办学主体投资资本的寻利性之间的冲突。

而事实上,高等院校可以通过有效利用自己充沛的教育资源,开辟一条增收的渠道,弥补教育经费的不足。独立设置成人高校则要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获取投资回报。各地的成人高等教育收费都在不约而同地向全日制本科看齐,或者是以全日制本科的收费标准为参照系。而且就目前中国城乡居民的收水平而论,一名成教学生一年的学费比英美发达国家高出4倍之多。同时,目前各家银行开办的贫困生无担保助学贷款仅仅局限于全日制本科生,而数以千万计的成人教育院校学生却被打入了另册,进一步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2、培养目标及结果与投资利益的冲突

就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界而言,无论是解放后五十年代初成人高等教育事业的开拓者,还是改革开放后成人高等教育再一次腾飞的主要依托者,都是普通高等院校。因此成人高等教育从教材、教法和教学模式基本上是全日制本科大学的翻版,其主要价值导向定位于提升成人教育学员的理论素质,有一种浓重的学历补偿教育色彩,在成人高等教育的评价上也一直强调与普通高等教育同层次、同规格、同要求。这就从源头上使得中国成人高等教育课程理论化,课程设置上,技术性课程同理论课程的比例一般为28,甚至更低。为了使教育初期的一批高技能人员提升理论素质,理论教育的确是当时的时代需求,也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完成学历补偿教育后,在大学教育已成为大众教育的今天,理论性的东西太多而技能性的东西又太少的课程设置,已经无法适应今天经济建设对人才培训培养的需要了,从而直接影响到成人教育毕业生实践工作能力。另外,目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17%,提前实现了2010年教育规划目标,教育发达的地区更是已经达到20%,而高等教育资源中的核心资源――师资队伍的发展滞后于高等教育的发展。成人教育尤其严峻,诸如师资队伍的严重不足,管理队伍的滞后,校舍、教育和实验实习场所、运动场所、图书等教育资源的不足等,这都极大制约了成人教育的发展。

另外,由于成人高等教育目前仍然是按照计划经济时代模式进行招生和培养,招生计划由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或省级行政主管部门确定。在教育作为地方市场经济发展动力源之一的今天,成人高等教育招生高度计划性,没有能够有效地改善当地的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也没有能够及时同当地的经济建设挂钩进行专业设置的科学化,必然与地方经济市场化产生冲突,也就大大影响了地方政府和地方社区对成人教育投资的积极性。只有在成人教育提升地方人力资本档次和实现就业效益最大化的情况下,地方政府才有可能积极参与。而中国成人教育多数是理论型的学历教育,与地方政府的期望值反差太大,因而这个矛盾构成了当前中国成人教育的悖论。产生了近几年成人高教教育报名人数不断下降,地方政府对独立设置成人高校投入逐年减少的情况。

3、“含金量”不足,公信力下降

成人教育经过近年来的高速发展和改革调整,特别是由秋季招生改为春季招生以后,报名人数逐年减少,形成了报名人数和计划数“倒挂”的现象。仅就湖北省而言,2008年湖北省成人高校招生计划内8.5万人,而实际报名人数不到8.49万。随着“倒挂”现象的出现,为了保证生源数量,成人高等教育入学门槛越来越低,个别省份在总分450分的情况下,录取分数线低至100分,大部分省份不超过200分。如此低的录取分数毫无疑问降低了成人高等教育毕业文凭在公众心目中的含金量,造成了成人教育的公信力严重缩水。同时,一方面,近年来的高等教育改革使某些教学质量较低的私立学院、二级学院,进入成人高等教育,形成了无序发展,恶性竞争;另一方面,新批办的成人教育单位还存在教学管理混乱,教学内容简单,教师授课浅尝辄止等各种不规范现象,比如被中央电视台曝光的中国某大学成教学院卖成教文凭一事,在社会舆论上引起极为不利的反应,使成人高等教育毕业生的社会声誉下降,至此被一些人称为“假的真文凭”。成人高等教育毕业文凭含金量的下降,已正成为事实。

二、成人高等教育发展模式探索

中国成人教育协会会长朱新均说:“在构建全民教育体系、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中,成人教育大有作为。”因此,尽管目前成人教育存在诸多问题,只要认真研究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整合高等教育资源,遵循成人高等教育对象社会职业属性、学习时间上的业余性、知识上要求实用性等特点,进行科学管理,成人高等教育一定会与经济建设很好地接轨,也会赢得良好的社会信誉。

1、进一步明确成人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发展定位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进行,从2000年落实高等院校扩招政策开始,经过八年的发展,我国成人高等教育有了长足发展。据有关数据统计:2000年,我国普通本专科在校大学生为556万人,2005年这一数字达到了1562万人,5年间扩招了1006万大学生。根据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到2010年普通本专科将达到2000万人,将再扩招438万人。根据“十一五”规划纲要,截至2010年,新增劳动力受教育年限达到11年以上,从业人员中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比例从现在的7%将增至10%左右。中国高等教育已从此前的“精英教育”模式进入了“大众教育”模式。

为了适应普通高等教育的改革,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发展也迫切需要配合高等教育改革和社会需要及时转变方向。学校自己要结合学校自身的定位、特色和学科优势,科学合理地确定办学类型、层次和专业,要把成人教育从原来的补偿式全日制教育转向在职人员,开展业余形式的高中后、大学后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培训,大力开展社会各界人员的培训工作,比如针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进行的继续教育。

2、成人高等教育的教育模式由传统的教育模式向远程教育模式转化

高校扩招后,在面临教学资源紧张以及教师教学任务繁重的双重压力情况下,如何更好、更加充分地利用高校在科研领域的领导权威性、教学方法的特色以及优秀的教师资源等方面的优势,进行有效地整合,从而服务于新形势下的现代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

在现代现代信息技的发展,已形成了不受时间、地点和空间限制的网络社会。高等学校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逐步将函授、夜大、短训、自考和自学等传统的教师面授型教育过渡到现代远程教育,来实现人们更好地通过网络来完成继续教育学习的目的。如目前正在推广的网络远程教育,就是结合现代信息技术,通过互联网络将教学资源进行科学合理合,从而实现远程教学的一种教学形式。继续教育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络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在任何方便的时间、空间利用计算机来来学习相关课程的内容,同时可以与任课教师进行非实时地提问答疑交流活动,与教师产生互动;任课教师也可以省去到处奔走讲授的精力,只需要做好一个精益的媒体课件,将自己的讲课内容录制到到电脑中,并附以相关学习材料,就可以将自己的教学内容教授给全国各地的学生。此外,教师还可以不受时间限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对学生进行学习情况的测试,进行电子阅卷评分。通过这一步骤,可以帮助学生自己了解掌握知识的程度,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点。网络教育不仅把教师从课堂中解放了出来,而且还提高了教学的管理效率,节约了一定的教学管理成本。

我们按照建设学习型社会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要求,借助现代科学技术电子信息高度发展平台,充分认识发展成人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的重要性,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积极发展、规范管理、提高服务、改革创新”的方针,正确处理好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的关系,把成人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纳入学校的总体发展规划,统筹管理,协调发展,更好地为社会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提供好的知识型后援服务。

3、深化改革,遵循成人教育市场规律,以经济建设需求为导向发展成人高等教育

与传统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对象不同,今后的继续教育对象将更多地是面对具有一定的社会职业,学习时间有限,以业余、函授和网络教育等学习形式为主的学习者,他们学习的目的是为了适应生存,提高生存质量和提高专业技术技能为主。因此今后教育内容的价值取向也将有所不同,将更加突出实用性、针对性、技能性、专业性,更注重在岗和转岗技能需求,强调因材施教、按需施教。未来继续高等教育在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中,应注意以下方面:一是依据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设置成人高等教育的专业,制定成人高等教育专业的全程教学计划;二是遵循继续教育规律,提供适合成人学习形式和学习内容,建立适合于成人业余学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管理制度,推进弹性学制和学分制;三是学校要加大教学投入,加强优质教学资源、教师和管理队伍的建设;四是政府要淡化对继续教育办学环节的指令性控制,让市场这个无形的手来调控招生培养的量和层次,使继续教育与地方经济建设社会的步伐相吻合,更好地为社会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提供好的知识型后援服务。

4、加强领导,切实做好成人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的稳定工作,加强科学化管理,重塑成人高等教育的社会公信度

今后,我们应该继续进行科学管理,提高成人高等教育的公信度,实现成人高等教育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树立人本管理,择优决策观念,建立人才培养多方案管理模式,即多角度、多因素地分析比较众多人才培养方案,然后择优。同时还要从学生和教育实际出发组织教与学的活动,一切从人出发,以人为根本,注重对人积极性的调动。这里的人,一方面是指成人高等教育的学习者,针对不同的人群提供有针对性的教育服务内容,以及服务方式;另一方面是指成人高等教育的教育者,在当前高等教育资源紧缺的情况下,以教师为本,围绕教师所见的知识领域开发成人高等教育的课程。

总之,成人高等教育管理工作者,只要在管理中做到依法办学,健全制度,应用科学管理理念和现代化管理工具,进行成人高等教育管理,就一定能够实现成人高等教育与地方经济高效对接,并使成人高等教育走上持续健康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 嵇小怡:高等教育服务顾客满意度测评方法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4(30).

[2] 李苏伦:当前成人专升本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5(2).

[3] 李苏伦:成人高教改革的动向和趋势[J].成人教育学刊,2001(5).

第5篇:高等教育问题及对策范文

1.1在招生方面存在管理缺位问题

如前所述,在高校扩招缓解社会急需高素质人才情况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问题,随着各个高校的扩招,学生的数量越来越多,毕业生的人数也越来越多,大学生人数的增加幅度已经远远超过经济的增长所需要的人才增长速度。

1.2在学生管理上,尤其是学生违纪惩戒方面存在问题

对于违反学校规章条例的学生的惩戒高等学校之间没有统一的标准,大部分学校都是按照本校的条例对学生进行惩处,如对于考试作弊问题,有的学校在本校官方网站上公开批评并予以警告,有的学校则扣留学生的学位证书取消其学位。

1.3学术管理与行政管理的界限模糊不清

在高等学校的内部管理当中既具有学术管理的性质又具有行政管理的性质,二者关系密切而又相互区别。

2部分外国高校教育管理的模式

2.1美国的高等教育模式

美国的高校在学生管理方面具有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三大特点。制度化主要表现在规章制度的严格健全上,对学生的生活管理有着严格的制度管理,所谓管理规范化是指管理工作具有固定的格式和程序。

2.2德国的高等教育模式

德国学生上大学不需要通过像我国高考的入学考试,而是实行免费高等教育。在德国的大学中,学校崇尚学术自由,将科学和教育的自由作为民主的一个基本原则,认为教育机构应具有自主权和个人享有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权利。

德国以其职业技术教育系统结构完善、办学形式灵活多样、培养人才效率较高等优势,享有良好的国际声誉。其发达的职业技术教育系统被认为是德国经济高速发展的“秘密武器”,其发达的高等职业教育系统在德国经济高速发展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德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大多采用“双元制”,是以高等学校为主的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企业与学校相结合的“双元制”职业技术培训。

2.3日本的高等教育模式

“日本是以西方大学为样板建立起自己的高等教育系统的。”这是日本高等教育家天野郁夫所说,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日本的高等教育起初是借鉴西方学校模式建立起来的。二战后在美国的影响下,日本引进美国高校的“重视教学功能”,在本科教学质量方面对日本的高等教育产生了良好的影响,促进了高等人才质量的提高。

2.4澳大利亚的“TAFE”(technicalandfurthereducation)模式

澳大利亚的“TAFE”(technicalandfurthereducation)模式,是澳大利亚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的简称,是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的主要提供者,强调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以能力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为各行业不同岗位培养具有高文化、高技能和高素质人才,解决学校人才培养与就业市场之间的接口问题。从澳大利亚教育部与澳大利亚职业培训服务中心等处,特别是每年发表的对其职业教育的数据分析,为我们了解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提供了详实的数据。

3国外高校管理模式对我国的启示与对策

3.1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确立教师主人翁的地位,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加强教师以及管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学校方面加强法律约束,严厉打击一些高校违反法律规定宣传虚假信息的行为。学生应当增强守法维权意识,坚决同违法犯罪现象作斗争。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在学生管理工作中注重人性化的管理。高校教育的管理工作主要是围绕学生展开,教育管理工作理应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多样性,在工作之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3.2深化教育资源配置改革,为教育管理提供物质保障,增强教育管理“硬实力”

学校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中应该完善自身的运行机制和监督机制。明确各学校的职责,提高学校的办事效率,节省教育行政成本。正确处理好学校和社会以及政府之间的关系。在当代市场机制条件下,政府由计划经济体制中的管理者变成宏观调控者。政府从许多社会领域中退出,同时给予市场更多的自主性。

3.3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转变教育管理方式,加强教育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与时俱进,对教育体制进行改革。面对日益发展的经济社会,人们的社会需求也日益多样化,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促进自身的不断发展,教育体制要进行相应的改革,尤其是高等教育方面。教育主管部门应该转变职能,不再通过行政手段、资源控制等方式具体干预高校的办学,充分发挥高校的办学自主性与积极性。

综上所述,无论是外国先进的管理经验也好,还是本国现行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也好,都要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在这样一个多元而又开放的時代,要更好地发展本国的教育管理事业,对待国外先进的经验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待我国的教育管理经验要“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在吸收借鉴外国先进的管理经验的同时要立足于本国的实际情况,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对我国的高等教育管理进行适时适当的改革。只有这样,我国的教育事业才能跻身于世界前列,我国才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参考文献

[1] 周远清.我国当前高等教育形势与任务[J].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0(1):6-12.

[2] 刘双军,徐海萍.浅谈民办高校招生存在的新问题[J].时代报告:学术版,2011(2):25-26.

[3] 蔡阿雄.浅论我国高校学术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文教资料,2011(2):134-135.

[4] 杨涛,陈敏,黄安贻.德国高等教育体制、特色和借鉴[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1,24(2):85-87.

[5] 于颖.浅析日本高等教育模式的形成及特点[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82-85.

[6] 伯顿.R.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王承诸,译.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

[7] 陈永明,胡东芳,郭继东,等.比较教育行政[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第6篇:高等教育问题及对策范文

关键词:成人高等教育课程;问题;对策

收稿日期:2006―06―15

作者简介:李志远(1954-),男,安徽财经大学成人教育研究所,教授;研究方向:经济学和成人教育基本理论。

朱建文(1964-),男,安徽财经大学成人教育研究所,副教授;研究方向:经济学和成人教育基本理论。

一、当前我国成人高等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1.课程目标方面

目前我国成人高等教育课程目标存在主要问题:

(1)编制顺序倒置。按照正常程序,确定课程目标是成人高等教育程编制的起点,课程内容的选择、组织及课程的评价等都要以此为指导,并在此前提下开展。然而,在成人高等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经常看到的是先编写教材(课程内容),再制定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课程目标)的行为。这种编制顺序的倒置使得成人高等教育课程目标失去了其导向和控制功能,形同虚设。

(2)构成不完整。一方面,课程目标分为课程总目标和分科目标。但由于长期以来对成人高等教育课程目标的功能认识不足、编制随意等原因,目前我国很多成人高等教育课程目标都是只确定了课程总目标而缺乏各学科的分目标,从而导致了课程目标本应有的具体指导性显得比较模糊、笼统。另一方面,长期以来我国课程建设存在的偏重于社会需要而忽视学生个体发展需求的弊端导致我国成人高等教育课程目标过于偏重“社会角色”、“社会期望”而忽视“个性的发展”。这一点不仅体现在成人高等教育课程目标一般局限于知识掌握、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而忽略了成人学员情意品质的培养方面,也体现在知识、能力方面的目标多是基于社会、职业的需求而非以促进成人学员的全面发展为着眼点。

(3)不能适应不同需求。科学的成人高等教育课程目标应随着不同时代、不同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成人学员自身的发展不断进行调整、发展。然而,我国成人高等教育课程目标长期存在“大一统”、僵化不变的局面,既不能适应时代变迁、不同区域不同发展水平的需要,也不能满足差异性巨大的不同成人学习群体的需求。

2.课程内容、结构方面

我们知道,成人教育是一个内涵丰富、包罗万象的概念,正如197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对成人教育的定义所指出的:“术语成人教育是有组织的教育过程的整体,而不管这些过程的内容、水平和使用的方法是什么,不管它们是否正规或非正规,也不管它们是否延长或替代了学校、学院、大学和徒工培训的初始教育……”。当然,成人高等教育也绝不局限于正规教育、学历教育。相应的,成人高等教育的课程内容也必然是多样的、易变的,其课程结构必然是非常规性的。然而长期以来,成人高等教育的课程内部和外部相当一部分人对此认识不足,从而导致成人高等教育课程普遍陷入了片面追求“系统性、全面性和正规化”的误区。许多成人高等教育机构和行政部门津津乐道于追求成人高等教育课程在内容和结构上与普通高等教育标准的对等或一致,尤其是在学历教育上。

这种状况导致了我国成人高等教育课程内容(主要是教材)的陈旧与体系僵化:目前我国成人高等教育教材大都是“千校一面”、缺乏自身特色,一般都是直接搬用普通高等教育的教材或者是普通高等教育教材的翻版,很少顾及成人的学习特点及学习需求,不能根据社会和成人学习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具体而言,这种课程内容实践性不足,不能适应成人学员知识经验丰富、意义记忆能力较强而机械记忆能力相对较差的实际,难以突出成人高等教育培养学员实际操作能力的特点;不能很好地体现差异性和灵活性,不能适应成人学员之间知识、能力等各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的实际。

必然地,这种状况也导致了我国成人高等教育课程结构的不合理:目前我国成人高等教育课程普遍存在以学科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来决定课程的取舍和安排顺序、因人设课的现象,普遍存在讲求面面俱到、重点不突出、内容重复多、灵活性差、缺乏针对性的现象,严重背离了课程设置“以能力(技能)和知识素养为主导、以学员的根本需要为依据”的指导思想,从而导致了课程结构失衡――专业课程比例过高,基础课程比例偏低;注重理论课程,轻视实践性课程;必修课过多,选修课太少,基本上不存在研究性课程。

3.课程实施方面

当前我国成人高等教育课程实施中主要存在问题:

(1)主观随意。在实践中,我国成人高等教育课程设置一般是依据教育部门领导的主观意志,开什么?怎样开?大都取决于教务部门领导的认识,反映着他们的意志,形成了“我开什么,你就应该学什么”的现象。缺少标准,缺少监督,使得这种随意性有变本加厉的蔓延趋势。

(2)因人设课。目前为我国成人高等教学服务的教师大多都是科班出身,他们多为高校教师,普遍存在理论基础雄厚、实践能力较弱的问题。教师队伍的现状,直接影响了成人高等教育课程的开发。一些体现成人高等教育特色、旨在提高成人学员实际工作能力的课程,因为没有合适的师资而无法开设,于是便出现了因人设课的现象――有师资的课程就开设,没有师资的不开设。

(3)衔接混乱,重复设置。在现实中,由于成人学员原有的教育背景和工作经验存在很大差异,因而每个人在课程学习的量、速度和深度上会呈现出不同的需求。但是目前由于社会缺乏对成人学员已有学习成果的合理认定制度和评价手段,致使很多成人高等教育机构提供的课程学习计划很难考虑成人学员在原有知识结构方面的差异性,因而出现了课程衔接混乱、重复设置的现象(譬如,专科阶段已经开设过的课程或者已经学习过的内容,学生在专升本阶段又接触到了),造成了高等教育课程,不仅在课程内容上盲目照搬普通高等教育资源。

(4)盲目照搬。当前的成人高等教育课程,不仅在课程内容上盲目照搬普通高等教育课程,在课程的实施上也存在严重的“普教化”现象,诸如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学习年限乃至学时数普遍还是照搬普通高等教育课程。

4.课程理论研究方面

长期以来,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理论研究之薄弱是有目共睹的:成人高等教育理论研究方面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过少;迄今为止,全国高校中设立成人教育学专业硕士点的寥寥无几,博士点仅有一家;全国专门而优秀的成人教育刊物屈指可数。在这种大背景下,关于我国成人高等教育课程理论的系统研究理更是凤毛麟角,既没有形成有影响的成人高等教育课程理论,也没有涌现出有代表性的名人名家。系统的、理性的、体现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特色的课程理论研究极为匮乏的状况,使得我国成人高等教育课程实践缺乏必要的理论指导,使得成人高等教育课程工作者的大量工作还只是停留在直觉的经验水平上。这是当前我国成人高等教育课程问题重重的重要根源。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1.课程目标方面

(1)明确成人高等教育课程目标的价值,真正将课程目标作为成人高等教育课程编制的起点。在编制成人高等教育课程时,必须明确课程目标是成人高等教育课程编制的出发点和归宿,是选择和组织成人高等教育课程内容的基本依据,是评价成人高等教育课程效用的重要标准,从而真正将确定成人高等教育课程目标作为成人高等教育课程编制的起点,并使之作用于成人高等教育课程开发的其它环节,充分发挥其指导作用。

(2)完善成人高等教育课程目标的构成体系。一方面,成人高等教育课程目标要全面包括各专业的课程总目标和各学科的课程分目标,尤其要注意各学科的课程分目标必须详细可行、便于操作,课程总目标和课程分目标要保持一致和互补。另一方面,成人高等教育课程目标必须尊重成人学员的实际,体现成人学员的意志和需求,增加培养成人学员的情感、意志、信念及性格等方面的要求,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知识技能掌握和能力培养等方面的目标亦应以促进成人学员的全面发展为宗旨。

(3)适时调整成人高等教育课程目标。成人高等教育课程目标应为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范畴,要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体现新时代的新要求,适应同一时代不同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差异,适应不同成人学员群体和个体的发展需要,不断进行调整、发展。

2.课程内容和结构方面

解决成人高等教育课程内容和结构方面的问题,必须结合成人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深刻认识成人高等教育的非正规、非正式特性,走出片面强调“系统性、全面性和正规化”的误区。

(1)在课程内容方面,各成人高等教育机构可以启动或加入成人高等教育精品课程建设活动,开发高水平且充分体现成人高等教育自身特色的精品课程。迄今为止,中国人民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已启动成人高等教育精品课程建设,出版了一批成人高等教育精品教材。这套教材的编写鲜明地体现了成人高等教育精品课程建设,出版了一批成人高等教育精品教材。这套教材的编写鲜明地体现了成人高等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特点,除了完整、简明地阐述基本概念、原理外,大量采用案例、实例的写法,将理论应用于实例中。这对以自学为主的成人学员而言,学习、掌握、运用理论知识将变得更为容易。这套教材还尽可能地配备了电子教案,这实际上是对使用它们进行教学的有关成人高等教育教师的一种间接培训,有助于真正发挥精品教材的作用。

必须强调的是,各成人高等教育机构启动或加入成人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建设活动,具体包括以下几层意思:有条件的成人高等教育机构自己组织编撰所需的成人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缺乏独立编撰条件的成人高等教育机构可以通过联合来做这项工作;鉴于精品教材建设的难度,不具备独立编撰条件的成人高等教育机构最好选用已有的成人高等教育精品教材,不能不顾质量地盲目组织编撰教材。必须避免成人高等教育教材编写重新陷入普通高等教育教材翻版的泥沼。

(2)课程结构方面问题的解决对策主要体现在:①拓宽专业口径,合理设置基础课和专业课。基础课的内容要扎实、宽厚,不在于大与多,而在于含量实与精;专业课的设置应强化新与精的特点,及时补充新知识、新理论、新科技成果。②针对分科教学的弊病,加强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增加综合课程,以适应学科综合发展的需要,提高成人学员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集多元知识、多元能力于一体的复合型应用人才。③加强实践环节,加大实践中进行探索的直接体验,自主地把理论知识和具体实践结合起来。④实行灵活的课程设置,减少必修课程,增加选修课程,使学员有的选、能够选、愿意选。⑤此外,还要适当开设研究性课程,指导成人学员进行研究性学习,以发展学员的创新能力。

3.课程实施方面

(1)根据需求开设成人高等教育课程。要避免成人高等教育实施中的主观随意现象,就必须把握成人高等教育非正规、非正式的本质特性,根据成人学员特殊的学习需求,根据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及时开发、设置多元化的、体现成人高等教育特色的课程,做到“用什么就开什么、学什么”,而不是“开什么就学什么”。

(2)真正建立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一方面,要强化“科班出身”的校内教师队伍建设,在进一步提高其理论素养的同时适当提高其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从社会相关行业、企业聘请业务熟练、技艺精湛的人员,对其进行一定教学技巧和方法等的培训,让他们从事实践课程的教学工作,开全、开好必要的实践课程。

(3)建立并实施成人个体学习成就认证、评价制度。在我国建立并实施一种健全且成熟的个体学习成就认证、评价制度,对成人个体已有学习成就作出准确衡量、中肯评价,不仅能够有效避免成人高等教育课程实施过程中课程衔接混乱、重复学习的现象,大大提高成人高等教育资源的利用率,还能够使成人个体获得成就感,激发成人个体持续且强烈的学习动机。

(4)大量采用各种实践性的教学策略和学习策略,增强课程实施的灵活性。由于成人学员具有比较丰富的人生经验和比较独立的人格特征,成人高等教育课程应该在大量采用各种适应成人学习特点和学习需求的实践性教学策略和学习策略,诸如“情景教学”、“案例教学”、“从做中学”、“行动学习”、“体验式学习”、“角色扮演”和“游戏中学习”等等;由于教育对象之间的差异性十分明显,成人高等教育课程实施还必须具有相当大的弹性,以使成人个体的学习更富有成效,成人高等教育领域既要有历经数年的学历或证书课程,又要有短至一天半日的各种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既要有正规的、长期的课程,又要有非正规、非正式的、短期速成的课程。

4.课程理论研究方面

课程问题是成人高等教育领域的核心问题。解决课程理论研究薄弱的问题, 必须加强我国成人高等教育课程理论的研究工作:要形成共识,形成重视成人高等教育课程研究的氛围;要壮大和优化成人高等教育研究队伍,既要有一支专门型的科研队伍,又要有一支业余型的队伍;这两支队伍要树立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充分发挥自身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一方面要积极从事成人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另一方面要积极开展成人高等教育课程的改革实验,由点到面,逐步推广,从实践中汲取营养,积累经验和教训,形成比较系统、成熟的成人高等教育课程理论,从而改变我国成人高等教育课程建设缺乏理论指导、问题重重的局面。

参考文献:

〔1〕黄健.成人教育课程开发的理论与技术〔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2〕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

〔3〕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科教育出版社,1996.

〔4〕桑宁霞.成教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2(8).

〔5〕王锡林.试论成人教育课程体系设置〔M〕.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

第7篇:高等教育问题及对策范文

[关键词] 高等学校 继续教育 持续发展 问题对策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继续教育是面向学校教育之后所有社会成员的教育活动,特别是成人教育活动,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学历继续教育和非学历继续教育。同时提出要“加快发展继续教育”,“建立健全继续教育体制机制”,“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稳步发展学历继续教育,实现高等学校继续教育的持续发展,本文从哲学联系的观点出发,树立全局观念,正确处理整体与局部的联系,即从继续教育整体出发,充分考虑学历继续教育和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局部功能,寻求最优目标,使继续教育的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同时,研究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坚持哲学发展的观点,把继续教育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明确继续教育所处的阶段和地位,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探索我国继续教育持续发展的进程,实现辽宁省高等学校继续教育持续发展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为国家建设培养大批多层次、专业化的应用型人才。

一、我国高等学校继续教育发展的现状

我国高等学校继续教育在5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由建国初期的函授、夜大形式,后的自学考试形式,到改革开放后的现代远程教育、高级研修班、进修班、学历培训班等各种继续教育形式。尤其是近10年,成人学历继续教育稳步发展,新兴网络远程教育成为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的新趋势。非学历继续教育在全国高等学校开始受到重视,各大高等学校纷纷成立了继续教育学院。但是,大多数高等学校继续教育学院的工作重心仍然是成人学历继续教育,非学历继续教育处于发展初期。可见,研究和探讨我国高等学校继续教育如何科学规范、可持续发展成为目前摆在大家面前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二、我国高等学校继续教育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解析

(一)成人学历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

1. 行政限制过细,不利于成人学历继续教育的健康发展

成人教育招生计划由省教育厅具体划拨报教育部审批通过执行。由于招生计划有限,在实际招生录取过程中有的高校合格生源过多,不得不提高录取分数线。有的学校合格生源不足,为了完成招生计划,只能破格招收线下考生。结果造成录取的成人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变向降低了成人生源质量,影响成人教育的培养水平。

2.专业方向、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

成人教育的专业设置、教学大纲、课程内容过于陈旧和呆板。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开设的专业没有根据社会发展和需求进行调整和整合,仍然将所有专业铺开进行招生,致使有的专业录取人数极少,达不到开班要求,造成授课成本较大,管理松散,教学时数偏低等现象。同时,即便是学校高成本培养出来的成人学生,因不符合社会需求,也面临就业困难。

3.学籍档案管理缺乏科学规范性

学籍管理不规范,报到注册、在学期间,甚至毕业前夕各阶段出现休、复、转、退等学籍变动的情况,加大了学籍管理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不利于学籍档案的规范管理。另外,由于成人函授教育地点分散的特点,发生部分站点不能及时对成人学生的教学档案进行搜集、整理和报送,出现个别学生档案材料不全或丢失现象。

4.对函授站的监管机制不健全

由于函授站分撒在全国各地,各高校继续教育学院因工作量大、管理人员有限等原因,必然会出现对函授站的监督和管理工作不到位,甚至,个别函授站出现只招生不教学的违规情况,无法保证成人教育的培养质量,对学校的声誉也产生了极为不利的负面影响。

(二)非学历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

1.没有真正实现非学历继续教育的统一归口管理

我国大多数高等学校均成立了继续教育学院,名义上作为学校的职能部门统一管理全校继续教育工作。实际运行当中处于校内多个部门同时组织各级各类培训的无序状态,形成参与部门繁多,层次五花八门,水平参差不齐,管理不规范,质量难以保证,各培训部门之间难以协调,学校优势资源得不到有效、合理、充分的利用。

2.培训特色不鲜明,培训类别及模式单一

非学历继续教育思路不清晰,特色不鲜明,优势不明显,没有系统的规划和方案,过于注重短期利益,缺乏应有的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培训类别单一,层次低端,模式落后。由于高等学校的主客观条件的局限,在竞争激烈的培训市场当中,与专业的、经验丰富的社会培训机构相比明显处于竞争劣势地位,甚至相当一部分高校的培训项目多年来靠一些老关系勉强维持。

3.培训成果没有畅通的互认与衔接渠道

目前,我国不同高等学校之间、学历继续教育和非学历继续教育的之间的学分积累与互认、各类继续教育的成果与晋职晋级、资格证书、学历证书等的认证政策不衔接,培训的成果没有相关政策给予支持,缺乏应有的、实质性的继续教育成果的互认与衔接渠道。

4.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健全

我国多数高等学校尚未建立一套相对完善的非学历继续教育管理制度,普遍缺乏市场开发及营销的观念和能力。同时,非学历继续教育的配套政策不健全,缺乏科学规范的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及风险机制,也使得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难以保障。

三、我国高等学校继续教育持续发展的对策

(一)学历继续教育持续发展的对策

1.按市场需求灵活确定成人教育招生规模

笔者建议上级行政部门应放宽招生计划的审批权限,根据当年成人教育学生上线合格生实际情况,按照市场需求,结合学校自身的学科优势与办学条件,灵活确定各学校的招生规模,使达到国家录取分数线的成人教育考生能够就读自己理想的高校。

2.改革与创新成人教育的培养模式

高等学校根据成人教育的特点,按照社会需求对专业设置进行整合,改变传统的学历继续教育培养模式,勇于创新,以能力培养为导向,制定成人教育的培养计划,为社会培养更多高层次、应用性的复合型人才。教学内容应与社会技能考核大纲接轨,使成人学生学习专业课程后,能够直接参加职业资格和技能等级考核,实现学历、学位与资格证书的有效衔接。

3.规范成人教育的学籍档案管理

高等学校应根据教育部成人高等教育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要求加强对成人学历学生的学籍档案管理,按照评估要求制定全新的成人教育的管理标准和规章制度,按照社会发展的要求制定成人教育学生管理规定和教学管理规定,加强成人学籍管理、日常管理、教学档案管理,保证成人教育学籍档案管理规范化、科学化。

4.加强函授站的监督和管理,保证成人教育培养质量

加强函授站的检查与评估,健全保障和监督机制。成立成人教育教学督导团对成人学生的教学情况进行监督与指导。每学期派工作人员到各函授站检查工作,并定期评选优秀函授站及优秀函授工作者,形成良性互动,以质量求生存、求发展,建立一整套科学规范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和质量评估与保障体系。

(二)非学历继续教育持续发展的对策

1.实现非学历继续教育工作实质性的统一归口管理

各高等学校应对继续教育工作在成立专门的继续教育学院的基础上,真正赋予继续教育学院统一行使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的管理权限。我们建议高等学校要赋予继续教育学院强有力的资源掌控、支配与整合的能力,对继续教育办学环境给予极大支持。

2.突出特色,树立品牌,开展灵活多样的非学历继续教育

从本校的学科、人才优势出发,讲究诚信服务,创新发展符合自身特色和发展空间的品牌培训项目。做好市场定位,将学校特色和市场需求紧密结合,利用灵活的培训形式和高科技的培训手段,针对不同的人群,不断推出灵活多样的具有针对性和应用性的高、低端培训,积极创建各级各类个性化、定单式培训项目。

3.建立学习成果认证、积累和转换制度

国家和政府应出台切实可行的政策及配套制度,成立继续教育学习成果认证委员会,研究建立各类继续教育学习成果认证,学分积累和转换的“学分银行”制度,有计划、分步骤的推进不同类型继续教育间的学分积累与转换。高等学校可先从本校的学历与非学历之间的互认开始尝试,然后再发展到校际之间,最后发展到全国,最终实现继续教育成果的互认与衔接。

4.建立激励、约束机制,树立项目风险意识

非学历继续教育的激励机制主要包括项目经理人、高校管理人员和教师队伍和学习者的各级各类激励政策,目的是为了保证品牌项目的启动、运行与圆满收官。建议成立第三方机构或者建立高等学校联盟对继续教育项目进行监督和管理。树立风险意识,制定相应的发生风险的预案解决策略,确保效益最大化的同时,将风险指数降至最低。

要实现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目标,我国高等学校继续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适应国家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需要,正确把握继续教育整体和局部的联系,发挥学历继续教育和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局部功能,最终实现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只有把握继续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根据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科学确定继续教育的办学定位,创新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才能不断推进继续教育的改革,不断提高继续教育的办学质量,使我国高等学校继续教育协调、有序、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2] 教育部《关于加快发展继续教育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

[3] 严继昌.实现我国继续教育发展战略目标的八点建设性意见[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1,(5).

[4] 李晓雯.高职院校非学历教育困境之刍议[J].继续教育,2011,(12).

作者简介:

李宏娟,女,硕士,辽宁大学成人/继续教育学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管理学,教育管理。

王丽娟,女,硕士,辽宁大学成人/继续教育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管理学,教育管理。

刘娜,女,学士,辽宁大学成人/继续教育学院,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管理学,教育管理。

第8篇:高等教育问题及对策范文

关键词:高等教育 质量评价体系 内涵特点问题及对策

一、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内涵

高等教育的质量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依据不同的评价标准和侧重点有不同的含义表述,但其核心则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教学、管理和文化等方面。高等教育的质量就是人的质量、事的质量、制度的质量、文化的质量,这就是高等教育质量的全部内涵。所以若要对高等教育的质量进行评价,就要从这几个方面进行。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已经使高等教育的现状不同于以前,而与之相关的质量评价体系却不能与之完好地协调,长此以往就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阻碍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所以我们有必要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

根据1994年国际标准IS08402中质量定义理解,教育质量应当是“教育满足受教育者发展需要并实现特定社会目的的能力和属性”。《21世纪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宣言》指出:高等教育的质量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应考虑多样性和避免用一个统一的尺度来衡量高等教育质量。高等教育质量的多层次形成,除了高等教育越来越多样化以外,还有满足人民群众教育需要的目的。《教育评价辞典》认为教育质量是“学生的学业成就水平和学生所在学校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及态度为其离开学校以后适应社会的程度”。《教育大辞典》的解释:“教育质量是对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评价。……最终体现在培养对象的质量上。”这种解释突出了质量对教育水平、教育效果的衡量,并体现在培养对象上。

无论哪种解释,无一例外地都是以教育的产品――学生为出发点,所以高等教育评价体系自然也是以学生为中心建立的一套涵盖多方评价主体的评价体系。

二、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质量评价体系的特点

我国自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以来,高等教育规模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步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社会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校自身的质量意识明显增强,有关质量保障的研究迅速被提出,以质量保障为目的的教育评估广泛开展。但总体而言,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制度建设尚处于探索和借鉴外国经验的阶段,仍然存在着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

(一)从评价机构看

从评价机构看,保障主体单一。我国的高等教育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得到了快速发展,步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这是由于此番一轮的改革是由于政府顺应了时代的发展,进行了适时的教育改革。但是对高等教育进行质量控制的还是政府,他们既是高等学校的兴办者,又是高等学校的管理者,还是高等学校的评价者。在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大众化的情况下。面对近2000所高校的质量监控仍然全部由政府完成,结果必然是周期长,时效性差,质量不能保障,从而导致学校本身高度重视外部评价,而忽视自身内部的自我评价。高校普遍缺乏加强质量管理的内部动力。从管理学理论角度看,高校内部全体员工自觉地控制质量才是持久的,仅依靠外部的质量监控是很难保障其教育质量的。

(二)从评价标准看

从评价标准看,评价指标缺乏普适性。在评价高等教育质量过程中。往往只根据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规格评价高等教育的整体质量,忽视了高等教育是否促进当地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是否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受教育需要,是否有利于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等根本内容。在质量标准方面,若用精英阶段高等教育的学术取向和质量标准规范大众化高等教育,就会造成质量标准的同一化,质量观念的片面化。

(三)从评价内容看

从评价内容上看,由于受精英教育阶段评价的体制影响,现在的评价仍然单纯地从高等教育服务质量本身研究和评价,这便缺乏针对性,是不全面的。目前,教育服务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教育系统提供什么样的教育服务,对人民群众教育需要的满足程度高低,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大小,等等,必须纳入教育质量的范畴。教育质量的内涵与外延产生了巨大变化――不仅包括学校通过教育教学活动而体现的人才培养质量,还包括教育系统对人们的教育需要、教育公平的满足程度、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大小等方面的内容。从高等教育服务的对象人手,即从评价学生的质量出发,研究影响学生质量的重要因素――教育质量,这样通过对学生质量的评价,能够更有针对性地评价教育质量,即影响教育质量的各种因素。因此,构建学生质量评价体系应当是高等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质量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后,现行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均与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脱节,因此构建与此阶段相适应的高等教育质量体系已迫在眉睫。应针对评价体系的缺陷分别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改进。

(一)树立正确的高等教育质量观(评价范围)

在第一个问题中阐述质量内涵时指出学生是高等教育出发点和落脚点,所以我们重新树立的质量观要以学生质量为核心,这就要求我们对学生的评价有深入细致的评价。而评价标准,首要的就是社会的需要和社会的评价。但是学生个体不一,学校教育方法、资源、内容、过程不同,经过几年的内化和熏陶,产生不同的产品,他们的学习成就、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一系列的情商和智商在学校和步入社会后也都是不同的。所以我们的相应的评价方法也应该针对这些方面采取有效的措施。比如建立“大学生学习发展档案”,进行质量跟踪评价;实施“综合会考评价”,就是在大学毕业前进行综合科目的考察,这种方法如同高中阶段的会考:经常进行学生的自我评价,训练学生多思考、多总结的思维。等等。当然许多方法的实施还有助于政府的扶持,可以采用先有行为后加强思想的方式充分利用政府的保障作用。

(二)建立不同层次的质量评价体系

我国现行的评价指标普遍缺乏实用性,这是由于我国诸多大学有各自的特点、层次、类型,所以应分门别类地建立多元化质量评估标准,使各自的学校都能用相应的机制保障,找到合理的定位和发展空间,在相应的平台上与其他高校展开竞争。根据我国大学的自然划分,我们可以从重点大学、普通高校和高职院校三种类型为基础建立三种大的评价体系,它们分别以研究型、应用型和技能型为主要特点。在分配指标权重时就应该有所侧重,这样评价标准的制定也就有了核心。同时,评价时也应结合各个学校的现状特点对各评价指标重新加权。比如对学校的原有专业和新增专业等评价时应是动态的、发展的。

第9篇:高等教育问题及对策范文

一、艺术设计专业校企合作的现状

高等职业教育与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上存在一定差异,高等职业教育注重的是高技能专业人才的培养,要进行校企合作。艺术设计专业在校企合作方面与其他专业有一些差别,所以合作模式在其他专业开展的好,不表示能在艺术设计专业完全适用。

高等职业教育中艺术设计专业为企业输送了大量人才,但随着招生的不断增长,也出现了很多问题,例如,学生的基础不够扎实,动手能力较差等方面。所以学校应结合自身发展情况,对基地建设实践和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和完善,这种发展主要是通过艺术设计专业的特殊性质决定的。

艺术设计专业的拥有非常强的实践性,并对毕业生有着在生产中,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的能力的要求,由此可以得出,艺术设计专业的产品才是最终目的,企业与产品的生产密切相关,所以高等职业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进行校企合作,与企业维持紧密的联系。高等职业教育艺术设计专业目标培养的重要手段可以通过加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来实现,这种方式,也能够保证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校企合作的相互合作,学校能够利用企业的人才、设备和管理理念,然后了解企业对人才的一些实际需求,对专业教育模式进行改进。这种合作过程还能够帮助学生了解企业文化,培养爱岗敬业、团队精神等意识。

二、艺术设计专业校企合作的常见问题

(一)缺少相应指导和政策支撑

在校企合作中,企业和学校都将共同的利益作为合作前提,但是也会在合作中遇到一些矛盾。比如一些学者认为,政府在校企合作中,起着宏观决策的作用,应建立相关政策法规,明确合作合作原则,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提供保障。但是目前相关政策法规的缺失,导致高等职业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校企合作的发展受到阻碍。相关部门曾调查过这种合作情况,发现企业没有积极参与,一些企业在接受高等职业教育中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实习的过程中,将优秀的技术骨干分配给学生进行指导,所以企业的工作效率会受到影响,企业设备还会因为学生的不熟练操作而损坏。

例如,印刷品设计中,学生需要了解具体的设计细节,这些知识在课堂上无法获取,课堂中具体实践。所以这个过程会占用企业技术人员很多时间,因为要对学生详细讲解,自身的工作效率会受到影响。而且企业的设备价格较高,所以学生上手操作很容易损坏一些精密设备,但是不上手工作,学生无法理解所学知识。

(二)缺少合作的机制、体制和资金

校企合作中设计专业很多合作模式,属于短期合作,没有建立起长期的合作机制。企业和学校要维护双方利益,要保证合作关系能够长期维持下去,需要建立一系列保障机制。艺术专业校企合作的发展会受到资金的制约,我国仍然处于发展中时期,艺术设计教育模式与国外先进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我国虽然在建设特色专业的资金投入巨大,但是相对于设计专业发展现状,仍然缺乏资金,更有一些老旧思想认为艺术设计并不主要,而不重视。

三、艺术设计专业校企合作的解决对策

(一)呼吁政府建立完整的体系

有关部门应加强职能的信息沟通,改变分散的法律法规。政府制定了一些法规政策或优惠措施,增加高校与企业的积极性。政府要充分肯定校企合作的作用,并制定详细的法律条例,或提供给企业各种优惠措施,使企业顾虑消除,保障企业相应制度不受影响。企业能够优先录用企业的优秀学校毕业生,让企业的技术支出得到回报,为企业补充技术力量。

(二)建立合作的体制、机制和资金投入

企业和学校要维护双方利益,要保证合作关系能够长期维持下去,继续建立一系列保障机制:首先,要使校企合作积极运行,高等职业院校中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企业应该熟悉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然后建立专门的部门对制定相关政策,企业应该主要联系学校专业。体制中还要定期对合作中的问题,定期了解,对各个层次的矛盾和问题进行协调,制定针对学生的一些管理措施,避免安全事故,保证合作顺利实施。体制中还要包括考核制度和奖罚制度。要确保学生能在实际合作中得到学习机会,并对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一定奖励,适当对没有完成任务的学生进行处罚,保证学生的积极性。

相关单位应为校企合作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机制,提供校企合作专项基金,让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能够有所收获。要鼓励资金雄厚的企业能够积极与学校建立合作关系,共同进行后备技术力量的培养,开发优秀的科研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