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心理素质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警察 心理素质教育 切入点
一、警察心理危机
警察是一个较为特殊的职业,一方面他们的工作代表了政府和人民的形象,这要求他们的言谈举止必须得体,另一方面他们的工作又是与社会上的反面势力打交道,这又使得他们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带有暴力性和强制性。正是由于上述原因,警察的心理压力和心理矛盾远远高于常人,而由于担负着社会治安的重任,他们的心理状况若出现问题,将对整个社会治安系统带来严重的影响。根据美国《新闻周刊》和日本《读卖新闻》于2009年公布的数据,在过去的10年里,全世界警察因心理原因发生的暴力执法、恶性斗殴和自杀事件几乎翻了4倍,这些数据时刻在提醒我们,警察的心理素质教育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若再不加强警察心理素质的建设,警察队伍将很难迈上更高的发展平台。
二、我国警察心理现状
我国向来比较重视思想政治工作,所以我国的警察心理素质还是比较扎实的,但是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和世界市场的形成,大量的新型犯罪、高科技犯罪都呈上升趋势,而犯罪分子犯罪手法的隐蔽性、残忍性、反侦察性也在不断上升,这些情况都对我国警察的综合心理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尤其是近年来,我国警察的心理素质建设状况并不乐观,暴露出了不少问题。
1.心理教育系统性不强
虽然各大警察机关都不同程度地对警察进行心理培训,但是并没有形成一个合理科学的体系对这些培训进行引导,这使得培训显得“盲目而杂乱”。
2.心理教育持续性不足
由于警察系统工作繁忙且有大量突发应急性事务,因此在警察系统内进行的心理教育在持久性方面很难得到保证,而心理培训作为一项长期且复杂的工作,若断断续续地进行,效果必将大打折扣。
3.心理教育专业性不精
心理教育外延和内涵都十分广阔,其包括的相关课程和知识面也非常多。每个职业都有自己的特点,这就使得制定符合行业特点的心理教育课程显得十分重要。而目前针对警察的心理教育在这方面的表现不尽如人意,大量大众化的课程并没有针对警察的行业特点制定,这使得我们的心理教育目的性大打折扣,从而浪费了不少对警察而言本就弥足可贵的时间。
三、提升警察心理素质教育的切入点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发现,警察的心理素质教育一方面十分重要,另一方面由于内外的原因难度又较大,这些情况决定了找准警察心理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对推动警察心理教育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这些切入点必须满足两个要求:一是要充分结合警察的职业特征;二是要切实可行。这些切入点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包容的心理
这有两层意思,首先是对犯罪分子的包容,包容不是放纵或包庇,而是要“对事不对人”,也就是对于犯罪分子决不能抱有“犯罪分子所有的行为都是犯罪”[1]的心理,对于犯罪行为要细致侦查,直至证据确凿,不能先入为主认定“罪犯必有罪”。其次,包容的心理还包括对同事的包容,因为在同一个团队中,各人的处事方法,考虑问题的思路都不尽相同,对于不同的意见,我们必须有一颗包容的心,能冷静分析不同意见并进行扬弃,而对于和同事在生活、工作中的误会或过节,决不能带到工作中,一个警察团队带有情绪执行任务,后果将不堪设想。
2.克制的心理
法制社会一个很重要的表现就是我们必须用法律手段来处理所有的犯罪,“即使我们明知他罪有应得,也必须依靠相关的证据通过法律途径将其绳之于法”[2]。在面对罪大恶极且毫无悔改之意的犯罪分子时,克制心理显得尤为重要。一般来说,警察和罪犯之间天生水火不容,但随着时代的进步,犯罪分子犯罪手法越发高明,反侦察能力也在不断加强,有时明知此人就是罪犯,但就是苦于找不到确凿的证据,此时警察若缺乏克制,轻者违反规定遭受处罚,重者将打乱上级对整个案件的部署,造成不可挽回的巨大损失。
3.协作的心理
打击犯罪、维护稳定不是一人之力可以实现的,需要整个社会的通力协作。对于警察行业,我们不鼓励个人英雄主义,深入虎穴大战群匪只是电影中的场面。对于协作心理,我们一方面应该大力开展群众工作,多走访,多排查,对群众的意见虚心听取,对群众的信息合理判断。另一方面必须从根本上消灭“抢功,夺功”等类似心理对整个警察群体的恶劣影响,对所有有利的信息必须及时有效地与协作人员进行分享和商议,“在任务执行过程中不考虑个人任务的轻重和是否凸显出了自己”[3],只考虑自己如何协作,让整个团队能快速及时地完成任务。
4.感恩的心理
感恩的心理在警察行业内部是缺乏的,而有一颗感恩的心才能有一颗无私无畏的奉献之心,这恰恰是警察特别需要的。首先应该对自己的领导和同事感恩,没有他们的支持、理解和帮助,任何一桩案件都是难以侦破的。同时更要感恩自己的亲人和社会,没有他们的理解与支持,尤其是亲属对自己的包容谅解,自己的工作就很难开展。
警察的心理素质应该也必须得到加强,这已经是时展不可逆转的趋势,根据警察的职业特点找准提升心理素质的切入点将事半功倍、有的放矢。只要我们多分析、多总结,我国警察这一特殊工作群体的心理素质建设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伍源德,王崇举.迈向21世纪警察队伍[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5.
[2]涂裕春.警察心理建设[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
一所学校有没有生气,学校工作能否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突破。与校长有没有创造力密切相关。学校工作要适应新世纪需要,必须要适应“三个面向”。要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成为有创造精神的开拓型适用人才,必然要求校长自己是一个创造型的领导者,必须充满永不知足的开拓进取精神和锐意改革的创造活力。凡有创新意识,有创造力的校长,都能根据客观实际“审时度势”,不满足于现状,不拘于旧制,不吃老本,大胆改革,积极探索.锐意进取。然而,有的校长却不敢越雷池半步,人云亦云,循规蹈矩,满足于辛辛苦苦,忙忙碌碌,这样的校长,在学校工作上恐难有重大突破和建树。创造力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特征,它包括预见事物发展趋势、见微知著的洞察力;触类旁通的想象力;当机立断的决策力和善于计划、富有鼓动性的表达力等等。校长的创造力来自何处?首先来自对党的教育事业的忠诚和热爱,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其次,能够深入实际,集中群众智慧,广开言路,从善如流。因此,校长要善于学习,博采众长,对教育学、心理学、学校管理学、控制论、信息论等各方面知识广为涉猎,有丰富的知识面,能不断总结置验,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
二、判断力
当代管理科学认为:一个完整的管理过程,应该有决策、执行、监督,反馈和总结等几部分组成。如此循环往复,螺旋上升,使管理工作不断臻于科学化和规范化。作为学校行政主要债责人的校长.经常要作出决定和或者说决策。这些决定、决策是否正确是同他对事物所作的判断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攸关的。判断失当必然会导致决策上的错误,从而给工作带来损失。因此,具备敏锐、准确的判断力对校长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判断力强的校长不受片面追求升学率思潮的干扰,坚决掘弃抓智育、冲德育、放体育的错误做法,自觉按教育规律办事,指挥若定。因为他们能够作出这样的正确判断:只有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变升学教育为素质教育,才能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否则,只能是摧残人才。同时,他们又能知人善任,对教工长善救失,用其所长,使学校充满凝聚力和向心力。正是因为他们能深入教学第一线,对教职工情况了如指掌,在对教职工的认识,评价和使用上能做出正确的判断,所以他们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干部职工的主观能动作用。
大千世界变化多端,客观事物纷繁复杂,要透过现象,抓住本质,作出正确的判断,要求校长必须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刻苦钻研教育理论,懂得大局。另一方面,必须“沉”到教学第一线去和教职工交朋友,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才能遇事有主见,能有所为,有所不为,决策也才能正确。否则,对情况若暗若明,似是而非,不是胸无主见,当断不断,就是闭目塞听,主观武断,贻误学校工作。三、持久力
学校是以教学工作为中心,其培养的是活生生的人,它的特点是周期长,影响学生成长的各种因素也比较复杂。一个教学设想的验证,一种教学方法的改革,不能企求毕其功于一役,奢望化朝夕之功立见成效。因此,校长领导管理学校必须有科学的态度和锲而不舍、长期作战的思想准备。如果没有信念执着的追求和矢志不渝、百折不回的持久力,很难想象能够取得卓著的成绩。
当前,教育教学改革方兴未艾,作为校长一方面思想要积极,看准一点,就改革一点,不能坐失良机,贻误战机;另一方面,也应看到,不论何种改革实验,都必须到实践中去探索,去接受检验。其间可能有挫折,会有风险,甚至在实践过程中还可能会招致闲言闲语,会有坎坷曲折。一个校长,如果没有持久力,没有“英雄无悔”的坚强毅力和献身精神,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和实现这一目标的坚定意向和持久努力,要想取得预期的效果是不可能的。
四、自制力和忍受力
本文依据对90后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的调查结果,提出了对策与建议。指出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强烈且创业动机呈多元化趋势,但其创业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要加强大学生创业意识培养,加强大学生创业实践锻炼,有效利用政府对创业提供的优惠和支持,增强创业信心,争取创业成功。
【关键词】
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对策
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异常严峻,因而大学生自主创业越来越受到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创业教育也应运而生。90后大学生作为极具特色的一个群体,他们的思想特征、心理特点受到改革开放、经济全球化等因素的影响,有着不同前人的审美观和人生观,他们敢于冒险,乐于表现自我。90后大学生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实施自主创业不仅是一种积极的就业模式,而且是使个人潜能得到充分发挥、自我价值得以实现的有效手段。但众所周知,创业是艰难的,并非一帆风顺,自主创业能否成功,关键在于创业者是否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创业教育的前提和关键。本文通过实证调研了解当前在校大学生的创业心理素质现状,提出对策,为高校制定创业心理教育方案提供依据,同时也为90后大学生在激烈竞争、优胜劣汰的社会现实中求新、求变,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得到提升提供借鉴。
一、调查过程
1、调查对象
本文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以个人为单位对辽宁省沈阳市5所高校部分大学生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961份,有效率为96.1%。在被调查对象中,男生530人,占总数的55.2%,女生431人,占总数的44.8%;其中来自农村的学生658人,占总数的68.5%,来自城市的学生303人,占总数的31.5%;调查对象中本科生811人,占总数的84.4%,研究生150人,占总数的15.6%;调查对象主体是大三学生,调查中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年级学生分别占总数的8.1%、15.9%、49.8%、26.2%。本次问卷调查样本范围较广,对于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生源地的学生都有涉及,调查取样具有较高的信度。
2、研究工具与研究方法
本文在借鉴韩力争、姚德明等人的“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调查问卷”基础上,自编“90后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调查问卷”,该问卷由30道选择题(含多选题)组成,主要依据90后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的内涵,从创业意识、创业心态、心理适应能力、社会支持与创业心理的关系几方面来设计调查问卷并展开调查,数据分析方法采用定量研究与定性分析相结合,主要使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5.0和Excell对回收的数据进行统计。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大学生创业意愿与动机分析
创业意愿是指个体对于是否从事创业活动的一种主观态度,是个体自身的感受。创业意愿的高低决定了创业活动的可能性,而高创业意愿者则更易从事创业活动。所以,了解90后大学生的创业意愿至关重要。而创业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从事创业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些目标的内部动力。它是鼓励和引导个体为实现创业成功而行动的内在力量。通过对调研结果的统计分析表明:
(1)过半的大学生对创业感兴趣,有创业意愿。对创业兴趣的调查结果显示:在被问及“您对大学生自主创业所持有的态度”时,67.4%的大学生回答感兴趣,17.8%的大学生回答不感兴趣,14.8%的大学生选择不确定。不同年级的学生其创业意愿表现为低年级较为集中,随着年级的增长逐渐产生分化,即一年级学生有创业意愿的比例最高,四年级学生创业意愿比例降至最低。其主要影响因素为低年级大学生对就业和创业有着更高的期望值,且“理想我”占主导,而随着年级增长,面对各方面的压力和挫折,“现实我”占主导,对创业所具有的风险、责任、困难等的了解逐渐冷却了最初的创业热情。
(2)创业动机分析。本文对大学生的创业动机进行调查,让被调查的大学生从十项影响因素中选择影响自己创业的主要因素(多选),结果表明大学生创业的动机呈以下特点:
一是创业动机多元化。在10个大学生创业动机的因素中,选择6个因素的学生比例占总数的40%以上,其中73.4%的学生将创业看成是“一种挑战”、55.8%的学生认为创业是“为家人提供一份保障”、51.8%的学生为了“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因此说,90后大学生选择创业的动机具有多元化特点,而且动机非常强烈。
二是把创业当作挑战是首要的驱动力。在所有创业动机中,挑战动机最为主要,调查显示高达73.4%的大学生表示选择自己创业是将创业看成“一种挑战”。而这与其他调查结果不尽一致,这表明90后大学生有其独特的思维方式,他们喜欢挑战、喜欢刺激,也表明90后大学生并非是人们所说的颓废的一代。从此项调查结果来看,有41.4%的大学生表示参与创业活动的主要原因在于其是“获得大家认可的途径”。这表明90后大学生想证明自身的价值是可以得到社会和他人认可的。
2、社会支持对创业的影响
(1)创业面临困难现状分析。在调查中,在被问及“目前创业,你将遇到的主要困难有哪些”的问题时,大学生的选择为:经验不足(352人)、资金不够(285人)、没有相关创业指导(209人)及没有清晰的创业方案(115人),其中经验不足以及资金不够是实施创业活动的首要困难。没有相关创业指导及没有清晰的创业方案在创业中也是较为主要的问题,这表明一方面大学生对国家创业政策的了解不够全面,另一方面也凸显了创业教育的缺乏和创业实践平台的缺少。
(2)影响大学生创业的因素分析。在调查中,当被问及“您认为影响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因素有哪些(多选)”的问题时,大学生认为政府的扶持力度是最为主要的因素,占78.1%,所学专业是否热门也是较为主要的因素,占53.4%,学校的支持力度占43.0%。其中,政府的扶持力度在大学生看来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这表明社会支持在大学生创业中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总之,调查表明,社会支持系统与大学生创业心理的形成有着密切的联系,较为完善的社会支持体系是促进大学生创业的优先条件,同时也对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创业倾向有着积极的正向影响。
3、创业能力与创业人格分析
对在校大学生创业能力进行的调查统计中,59.2%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是值得信赖并且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人,42.8%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具有影响他人的能力并使人信服,52.3%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有勇气和谋略去处理事情,32.5%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对即将涉及到的领域有很好的专业背景和技术,39.8%的大学生有过管理经验,并擅长组织活动。通过调查结果可知,90后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合作能力、人际能力、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能体现出当代大学生良好的创业能力潜质,而其对市场的判断能力和协作能力程度较差可能与较少参与创业实践,锻炼机会较少有关。
创业人格是指个人气质和性格在创业行为和活动中的心理外显。在对大学生创业人格进行的调查中,大学生对“自己喜欢并勇于向困难的目标挑战”赞同的占53.8%,对“勇于承受失败与挫折的打击”赞同的占56.4%,对“愿意努力工作并实现目标”赞同的占51.6%,对“我需要做的事别人很难阻止”赞同的占36.7%。这表明大学生的创业意志非常坚定,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和灵活性,社会责任感较强。
三、对策与建议
通过调查分析可知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强烈且创业动机呈多元化趋势,社会支持影响大学生的创业,且其创业能力也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高校应采取多种方式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指导和教育。
1、加强大学生创业意识培养
高校应以现代创业教育理念为主体,在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中,逐步将创业教育提升到重要地位,教育大学生要认清社会发展形势,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新形势,树立自主创业的意识。鉴于此,高校应适当开设创业教育相关课程,并将其纳入学校课程体系。如开设《创业学》、《创业心理学》、《创业指导》和《市场营销》等课程。通过创业教育课程的系统讲授,让学生深入了解和全面掌握国家关于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及创业者必备的知识、能力与心理素质,尤其要引导学生全面理解创业的深刻含义,同时高校应为具有创新意识的大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和服务。
2、加强大学生创业实践锻炼
良好创业心理素质的形成重在实践训练。一方面,学校要通过建立创业见习基地、创业实习基地等,为学生的创业实践提供便利,让其充分感受创业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并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努力加以克服。另一方面,学校要充分利用校内资源与场所组织学生进行创业实践。学校可以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适当地对学生开放后勤市场,如校内餐饮、便利店、书店、报亭、文印店等服务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处于主体地位,体验创业的全过程,不断积累创业经验,减少高年级学生对创业具有风险、困难的畏惧情绪,增长创业才干,从而增强创业自信心。只有经受过创业实践的锻炼,创业目标才会更加明晰,创业信念才能更加强烈,进而形成良好的创业习惯和人格。
3、有效利用政府对创业提供的优惠和支持
由调查结果可知,大学生急需创业资金、培训和相关管理机构的扶持与帮助,大学生对社会支持有很大的依赖性。而国家和政府为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陆续出台了多项优惠政策,涉及融资、开业税收、创业指导、创业培训等方面。但多数大学生对国家和政府的创业政策了解不全面,导致他们主观上认为国家和政府提供的社会支持较差,埋怨政府在此方面的工作不到位。因此,各级政府和高校应向大学生扩大创业政策的宣传力度,在社会支持体系与大学生创业之间建立绿色通道,构建全方位的信息传播网络系统,让更多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了解并有效利用政府对创业提供的各项优惠,增强其创业的信心,克服各种阻力与困难,争取创业的成功。
【参考文献】
[1]韩力争.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调查问卷的编制[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13).
[2]杨天梅,单洪雪,刘泽东.山东省工科大学生创业心理的现状分析与教育对策[J].现代教育,2012(13).
[3]洪映君,廖传景.大学生创业心理调查与对策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12(6).
【作者简介】
[关键词] 心理素质; 静脉穿刺; 原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 R39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5-171-01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与方法 观察我院2008-2010年临观室接受穿刺患者500例,其中男性320例,女性280例,500例中中老年患者380例,青年患者200例,儿童50例,穿刺失败80例,接受被调查护士8名。
1.2 方法 用碘酒消毒后进行穿刺
1.3 影响护士静脉穿刺的主要因素
1.3.1 影响护士静脉穿刺的有内,外界的因素,外界的因素有环境的因素,患者的因素,物品的因素。内部的因素有护士个性特征,心理素质,身体因素及职业因素等。先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护士心理素质不佳而导致静脉穿刺失败原因。
1.3.2 静脉穿刺的方法,传统的静脉穿刺是以针头与皮肤小于30度角度快速进针(1),病人感觉比较痛疼,护士在实践中改变以往的进针方法,用右手拇指和食指分别持针柄的前后段,中紧贴针柄下缘,使针头与皮肤呈40--70度快速刺入皮肤后,再呈10--20度沿血管方向穿刺,见回血后将针身改为与皮肤平行角度,顺静脉进针少许即可,大多数病人反映基本无痛。
1.3.3 目前社会上一些人还存在对护士工作世俗偏见,轻视护理工作,护士作为社会一员,护士工作得不到人们的尊敬,这种失衡对静脉穿刺的失败起着积极作用。
1.3.4 情绪 情绪的波动会影响护士穿刺的成功率。例如:有位静脉穿刺比较过硬的护士,一次在操作前遇到一件不愉快的事,结果十多个静脉穿刺几乎都是二针或三针,因此护士必须掌握情绪变化的心理过程,注意稳定自身的情绪变化,才能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减轻疼痛。
1.3.5 身体素质 护理工作是一个特殊的职业,无论春夏秋冬,还是白天黑夜,24小时三班倒必然带来身体和心理上的变化,尤其是女同志在经期前心理状态不稳定,情绪起伏较大,易怒,忧郁,焦虑,应急能力下降,这些都将影响静脉穿刺的成功。
1.3.6 职业因素 作为一个护士,必须热爱自己的职业,只有具备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思想感情,做到尽职尽责,严格遵守医院的各项操作规程,严格执行三查八对制度,对患者一视同仁,才能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
1.3.7 根据不同的病人认真选择血管,作为护士不论患者血管粗细,深浅和有无弹性都要认真观察。老年偏瘦的患者,静脉看起来明显。容易穿刺,但他的特点是滑,脆,作为护士必须不断总结经验。掌握各种不同年龄,性别体形和不同疾病的患者的特点,如果只看到表象,不掌握其实质,穿刺时若不因人而异,穿刺失败必然在所难免。
1.3.8 物品因素,物品的优劣也会给护士造成一种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如针头钝平,止血带松弛缺乏弹性,注射器活塞不严实,输液管漏气,调节器不紧等常用物品质量差等问题,都会给护士穿刺成败带来影响,所以护士在穿刺前必须仔细检查所需物品,以免不必要的失误。
1.3.9 患者身份,患者是领导或者护士熟悉的病人,患者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语言都可以成为不利于护士心理的刺激源,有的患者情绪差乱指责护士,有的患者过分挑剔,选择血管自己选择,这些都能形成一种与护士心理很不协调甚至不和睦的气氛,起到暗示,压抑的实际效应。适应性较差的护士就会因此而出现思想顾虑,紧张,慌乱。
2 结果 静脉穿刺500例中,统计结果如下:
表1 护士心理不佳穿刺时患者疼痛比例
表2 护士心理稳定穿刺时患者疼痛比例
[论文摘要]文章提出从提升自信心,提供政策扶持,给予创业实践平台,营造创业氛围,获取创业知识等方面进行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塑造,有利于推进大学生合理就业,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困境;同时也有利于实现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目标,为推动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引言
自1999年中国大学开始扩招以来,高校学生人数急剧攀升,除了对高校的教育理念、教育制度、师资队伍、教学设施等高校软件硬件方面的直接冲击外,也带来了一个很重要、很迫切的民生问题——大学生就业问题。随着我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的变革,大学生“包分配”的就业制度逐渐演变成“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大学生“天之骄子”的光环逐渐散去,大学生同样要在人才市场中搏杀,才能谋得一份职业,而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量却一直在低位徘徊,出现“生多岗少”的窘境。大学生“就业难”和用人单位“用工荒”始终存在一种难以调和的矛盾状态。如果大学生就业问题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那将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国家、政府、社会、高校一方面努力整合各方资源、开辟就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推进大学生合理就业。另一方面也在积极引导、鼓励、支持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活动。大学生进行创业活动不仅解决了创业者自身的就业问题,并且提供了新的就业岗位,无论是对国家,还是对个人来说都是有利的。这与我国倡导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是一致的。
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家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各条战线上输送了大批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尽管政府、高职院校非常重视高职生的创业教育,也纷纷启动了创业行动教育计划,提供政策扶持,搭建创业平台,但是高职生真正参与创业的比例明显偏低,创业规模小,创业成功率低是高职生创业的一大窘境。高职生创业比例的高低将对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产生重大影响。高职生进行创业活动是多方因素合力的结果,其中,创业心理素质是重要因素。创业心理素质引导高职生由潜在创业者变为现实创业者,并且帮助创业者在整个创业活动过程中调整状态、克服困难、坚定意志,直达创业成功的彼岸。因此,研究高职生的创业心理素质不仅必要,而且必需。
二、创业心理素质的基本内容
国外大量心理学家的系列研究成果表明,成功创业者一般具备下面几方面心理特质:成就需要、内控倾向、风险偏好、自信。创业心理素质对创业者进行创业活动具有重要的调节和促进作用,结合创业活动实践,创业心理素质可以提炼为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创业行为和创业意志。
1.创业意识。个体从事任何行动都受到需要、兴趣、动机、理想、信念等个性特征的支配和推动。个体的创业行为也不例外,个体不可能无缘无故就产生创业行为,那是因为个体有了创业的兴趣和需要,进而产生了创业的动机,最终导致创业行为的发生。创业意识是创业活动的“启动器”“发动机”,推动、激励个体进行创业实践活动,维持、调整其创业行为,确保其顺利实现创业目标的积极心理因素。创业意识可以让创业者长期保持一种比较高昂的创业心理状态,最大限度地激发创业者的创业潜能,力助创业者取得创业事业上的成功。
2.创业能力。创业能力是指创业者为顺利完成创业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是保证创业活动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它是以创业者的知识、经验和技能为基础,经过分析、综合、总结、提炼、内化等心理过程的作用,并在创业活动中体现出来的心理功能。创业能力作为一种高度概括化、综合化的高级技能,包括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协调能力、市场驾驭能力、经营管理能力、抗挫折能力等等。创业能力对创业活动的成效产生了直接而显著的影响,决定着创业活动能否做大、做强。
3.创业行为。创业者拥有强烈的创业意识,具备很强的创业能力,也有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的扶持,如果没有创业行为的发生,整个创业活动将只是美好的“愿景”。可以这样说,创业行为是整个创业活动过程中最核心、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创业行为是将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外界资源整合的创业过程。简而言之,就是选择创业方向、挑选公司名称、搭建组织结构、评估预算报告、租赁经营场所、募集创业资金、完成公司登记、进行市场营销、招聘和培训员工等一系列活动。
4.创业意志。创业意志是创业者自觉地确定创业目的,并根据创业目的支配、调节行动,克服各种困难险阻,以实现预定创业目的的心理过程,具有自觉性、坚毅性、果断性、自制力等特征。创业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过程,创业期间可能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重重困难和险阻,如人才欠缺、资金短缺、技术瓶颈等问题都会对创业活动产生深远的影响,如果创业者没有坚韧的创业意志来面对和应对创业活动过程中出现的各类困难,创业活动很可能功亏一篑。坚强的创业意志让创业者始终保持一颗坚强的心,引领其创业活动不断向前发展。
三、高职生创业心理素质的培养策略
创业者的创业心理素质直接影响了其创业活动的有序开展和顺利推进,从根本上影响了创业活动的成败。为此,需要国家、政府、企业、学校、家庭和个人多方通力合作,共同应对,切实把高职生的创业心理素质培养好、塑造好。
1.提升高职生自信心。客观来讲,高职生大多是高考的“失意者”,也是很多人眼中的“失败者”。正是由于他们在学业上的“失败”,让高职生内心承受了很大的压力,他们或多或少存在着自卑感。但是这种自卑感对高职生却是致命的伤害,很容易对学生产生迁移、泛化的作用,让学生对自我能力产生怀疑和不信任感。为此,学校要借助心理咨询中心、专业教师、辅导员、企业成功人士等各方有利资源,通过报告、讲座和谈话等方式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调试,让学生逐渐明白和懂得高考的失利并不能完全把自己否定,很多时候只是人生道路上的一道挫折,一种磨难,世界为你关上一道门,也会你开启一扇窗,进入高职院校是人生履历上新的一页、新的开始、新的征程,利用在校的这几年把各种知识与技能学会、学懂、学通、学透,同样也可以闯出一番天地,开创属于自己的一番事业。只有学生信心上来了,他们才有动力去学习新知识、新技能,随着新知识、新技能的不断积累和历练,反过来又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创业意识、创业理念也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得到影响和灌输。让学生明白创业对他们并不遥远,也可以说很近。
2.提供创业政策扶持。深圳特区由贫穷落后的小渔村一跃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国际化大都市,很重要的原因是国家实施改革开放政策,而针对深圳特区又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深圳特区的成功无疑是中国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对其他地区经济发展模式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政策扶持在教育领域同样适合。无论是政府还是学校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台鼓励学生创业的政策,与资金雄厚、经验丰富、人脉广泛的社会创业精英相比较而言,进行创业活动的大学生是“弱势群体”,如果没有特别的政策扶持,大学生创业活动大多数将以失败而告终。正是由于大学生创业活动将遇到的种种困难,需要得到特别的关心与呵护,国家和各级政府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涉及融资、开业、税收、创业培训、创业指导等诸多方面。国家层面的优惠政策主要有:大学毕业生在毕业后两年内自主创业,注册资金(本)可以分期到位;大学毕业生新办咨询业、信息业、技术服务业的企业或经营单位,经税务部门批准,免征企业所得税2年;各商业银行要为自主创业的毕业生提供2~5万元的小额贷款;政府人事行政部门所属的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免费为自主创业毕业生保管人事档案2年等。地方政府在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也出台了更加灵活、更加细化,更贴近实际的优惠政策,如上海市政府规定,上海地区应届大学毕业生创业可享受免费风险评估、免费政策培训、无偿贷款担保及部分税费减免四项优惠政策。
3.给予创业实践平台。光有创业理论,没有创业实践,一切都是空谈。学校应该想方设法鼓励、引导、支持大学生投身于创业实践,学校在已有条件的基础上,开辟创业园、创业街作为大学生投身于社会创业的“演练场”。在大学生创业园里,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优势和强项等选择合适的创业项目,从开办一个饭店、奶茶店、精品店等最简单、低层次、低附加值的创业项目开始,逐渐向管理咨询、广告设计、软件开发等高端创业项目推进。只有大学生进行了创业实践活动,他们才能熟悉了解:查名(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开户注资(银行)验资(会计事务所)申请营业执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申请组织机构代码证(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申请税务登记证(税务机关)整个注册公司基本流程。营销策划,资金募集,广告宣传,财务预决算,员工招募等一系列问题都需要创业者去面对与解决。在创业实践过程中,大学生可能会碰到很多挫折和困难,甚至于失败,他们只有经历过种种打击之后,才能成长、发展、成熟、壮大,等他们离开学校这棵大树的庇荫时,同样也能够适应,甚至可以说游刃有余,这样的创业实践活动才是有效,值得去尝试与努力。国内高校中温州大学城创业园就是很好的一个例子。
4.营造创业氛围。学校的氛围很重要,如果一所学校学术氛围很浓,那么学生更多的是投身于学习和科学研究当中;如果一所学校商业气息浓厚,那么学生更多的是投身于商业活动当中,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什么样的学校,就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不可否认,大学生进行创业活动起主要作用的还是学生个体,但是环境的影响同样非常重要,大学生正值青春年少,富有激情,充满活力,很有冲劲,很容易接受新思想、新观念。学校通过营造浓郁的创业文化和创业氛围,让大学生明白他们不仅可以成为岗位的竞争者,更可以成为岗位的创造者,大学生去创业并不是找不到工作,是“失意者”,而是能创造出更大的社会价值,是“成功者”。
5.获取创业知识。创业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天时、地利、人和之外,创业知识的储备必不可少,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创业者,他必须掌握丰富的创业知识,这就要求这些大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大学图书馆、学生社团、媒体资讯、与商界成功人士交流等方式与渠道,获取经营管理知识、市场营销知识、广告策划知识、人际交往的处事原则与方法、专业技术知识等各种创业知识,进而逐步提升自己的决策能力、经营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
高职生创业心理素质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教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尤其是我国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更需要得到国家、政府、企业、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等各方力量的关心与呵护。我们应该鼓励、引导和支持高职生投身于创业活动,让高职生不仅成为岗位的“竞争者”,还成为岗位的“创造者”,更能成为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者”。
论文关键词:网络环境;中职学生;心理素质;文化分析
互联网作为20世纪最伟大发明,在进入了21世纪的今天,已使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给未成年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娱乐带来了全新的方式和渠道,已经在事实上成为学生重要的课外活动场所。网络日益成为青少年生活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随着3G手机迅速普及,上网变得更加快捷和便宜。互联网在丰富了学生们的学习、生活的同时,其负面影响同样令学校和家长感到担忧。网络对于青少年学生心理发展的巨大影响越来越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其中“网络成瘾”(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IAD)是未成年学生因沉溺于网络而引发的一种常见的复杂的心理、行为障碍,或称心理疾病,已成为影响未成年学生心理发展和健康成长的巨大障碍。特别是中职学生,他们是处于正在成长的、可塑性最强的也最脆弱的群体,他们在中职院校的学习时期既是容易接受正确的引导养成良好品德的时期,又是最易受到不良影响而被腐蚀和扭曲的时期。如何在网络环境下对这些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已成为当前社会和学校、教师和家长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
一、网络环境对未成年学生产生消极影响的内因(心理)分析
总体而言,一是未成年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的青春懵懂时期,心理发展还不成熟,自控力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都正在形成中,人格和性格也不太稳定,对事物的把握能力比较差,容易受到外界的诱惑。这时的他们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对新鲜的事物充满了探索欲,也敢于向新事物挑战,但缺少辨别是非的能力。二是现在的青少年大都是独生子女,由于他们在家庭成长的过程中缺乏与同龄儿童交流的经历,因而与他人交往的能力没有得到培养,走出家庭后,一旦在交际或学习上受挫折,便会对现实感到灰心失望,在网络虚拟的世界里,能满足他们内心多种的需求。就心理素质特征而言,内向敏感、缺乏自信、现实人际交往困难的未成年人,易沉湎于网络。因为这些未成年学生在现实中不太容易成功,心理上缺乏群体归属感和认同感,渐渐对网络产生心理上的依赖感,混淆了虚拟世界和现实,将虚拟世界当作生活的现实和全部。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拔的男生明显多于女生,特别是那些缺少同伴,希望得到同学、老师重视但又十分孤独的学生,生活、学习遭遇挫折的学生,家庭不和睦的学生,没有特长、成绩不突出的学生,心情压抑的学生。
二、网络环境对未成年学生产生消极影响的外因(文化)分析
1.文化及其作用
文化是人类群体创造并共同享有的物质实体、价值观念、意义体系和行为方式,是人类群体的整个生活状态。文化由于人类的群体范围划分不同而体现出差异,不同的人类群体具有不同的文化。人的精神素质受文化影响,文化的沉淀形成人们的心理和人格,体现为价值符号和“软”规则的文化直接影响人们价值观念的形成。各种文化都蕴涵、传播着其特定的价值观念和社会规范,影响着人们的心理、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行动。互联网对未成年人心理素质的影响是与文化环境对未成年人的影响密不可分的,因此,只重视心理因素还是不够的,因为未成年人的内因(心理因素)具有相似性,关键是看环境因素,在未成年人的网络成瘾、厌学等问题上,文化环境(外因)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2.文化环境因素(外因)分析
家庭文化的“合理性”缺失。家庭对儿童的成长作用在社会学中有很多的研究,首先,儿童社会化是从家庭开始的,家长对子女的社会化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家庭对孩子影响的依据是其家庭的文化。如果说家庭文化只受传统文化或儒家文化的影响,不如说家庭文化更受市井文化的熏陶,特别是对广大的普通家庭来说,更是市井文化的集中体现。在目前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变革中,一些家庭文化具有功利性价值取向,“金钱至上”、“利益至上”思想渗透并影响到家庭成员的价值观与思维方式。面对中职生就业困难、就业层次低、工资待遇低的现实境况,即使上了大学也面临“毕业就失业”的风险,家庭成员的教育态度发生了变化,“读书无用论”重新抬头。这导致一部分家长消极支持子女读书,子女对学习兴趣不高、动力不足,特别是孩子成绩不理想或家庭经济困难的情况下,家庭的重点更加不放在支持孩子读书上,对孩子的课外行为放任不管。另外,也有部分家长坚信知识就是力量,秉承“唯有读书高”的价值观念,对子女教育绝不轻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态度倾向明显。家长惟恐子女落后于他人,对子女学习干涉过多,对子女的点滴错误指责过多,忽视子女的心理承受能力,易引起子女的反感,产生逃避读书转而投入“更有意义的、更迷人的”网络怀抱。上述两种不同家庭对于子女学习的态度都过于极端,缺少民主性、科学性与合理性。“合理性”家庭文化的缺失是导致学生厌学、沉湎于网络的家庭方面原因。
大众文化消极作用的侵蚀。大众文化从实质上说是在现代工业社会产生的、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一种市民文化。大众文化是围绕着市民生存、生活而产生的文化,一切围绕着生存和生活,完全有别于官方主流文化和学界精英文化。大众文化和市场之间存在着天然的亲缘关系,大众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商业性的文化,它的价值观必然是功利的。中国的大众文化很大程度上夹杂着中国封建传统文化的色彩,某种程度上充当了传统文化的寄生体,久经大众文化熏陶的人,更现实、更功利、更世故,常常会视野狭窄、目光短浅,他们的世界观和价值标准常常显得零碎、多变和不成系统。不同的年代、地域、职业群体的大众文化也是有差异的。但围绕着市民生存、生活的现实性、功利性价值取向不会改变。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不断加剧的今天,大众文化对社会成员的影响也在不断加深和扩大,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早已不是体力劳动者阶层独享的阶层文化,甚至可以说已成为社会成员共享的行动指南。正像杨振宁先生所说的,时下,中国从商界到学界,投机取巧、弄虚作假的“巧人”实在太多了,甚至正从成年人群体向未成年人群体蔓延,这是最可忧虑的。大众文化的消极作用强化了学生的叛逆行为,使其盲目追求庸俗的“时尚”,热衷于梦幻性追求。这种“浮躁”内隐于学生心灵,外显于学生日常行为,而沉溺于网络就是其中的症状之一。
校园文化对升学无望的学生不利。大众文化侵蚀着社会的方方面面,学校不是象牙塔,校园文化也要跟着大众文化走。社会上的传统的封建残余和儒家思想、大众的拜金主义都极力推崇现实主义和投机取巧,大众的社会行为以“利益”为中心,学校的利益就是升学率,升学率直接跟教师、学校的“名”、“利”挂钩,升学率被当成衡量学生素质、教师教学的唯一标准。在此文化的指导下,投机取巧、浮躁之气弥漫。学校和教师只抓有升学希望的那部分学生,而另外一部分则作为陪衬,在有形无形之中已经被分化和淘汰。被分化出来的那部分学生自然就失去了读书的积极性和主动力,在读书学习的世界里失去了位置,进而要在另一个世界里寻找位置,因而有相当部分学生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找到了“自我”。
三、中职生仍处于不利的文化环境,使其成为易受网络消极影响的敏感人群
当代中国由十个社会阶层组成: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和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社会阶层是一个综合的、整体的阶层概念,它应是社会成员所属的经济、文化、职业、政治等各“次阶层”状况组合而成的“总体阶层”状况的统称。随着进一步的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与发展,经济“次阶层”对“总体阶层”——社会阶层的影响越来越大,在社会阶层中所占的权重越来越大,特别是对中下社会阶层来讲,社会阶层的差异很大程度上意味着经济收入的差异。
由于中职教育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层次低,多以简单的体力劳动为主,经济收入自然也属低层次,在未来能够提高社会阶层的空间也是有限的,这与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愿相去甚远,因此,家长们并不愿意将子女送到这样的学校。只有一种情况,如果孩子的学习成绩实在上不了普通高中,而其家庭的收入却又很微薄,付不出上普通高中的择校费,家长才会让孩子读职校。当然,也有少数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比较好一点。总的来说,中职教育的生源是考分低,同时家庭经济又困难的学生。家庭经济困难也就预示着家庭的社会阶层地位低,家庭的文化环境差。心理学研究表明,社会阶层地位低的人,其家庭生活或生存压力大,情绪紧张、低落。一种情况是无暇顾及子女,对子女放任、缺少关爱,子女甚至成为其情绪的发泄对象;一种情况是对子女过分溺爱,以子女为中心,对子女只有满足而没有教育。这两种情况都直接导致狭隘、低落、消极的家庭文化的形成,这种消极、低落的家庭文化将根植、内隐于孩子的内心,成为其心理素质建构的依据。这样单一的生源结构都集中到中职学校,将具有一致或相似的消极、低落的家庭文化带到了学校,形成集聚效应,构成和强化了班级的不良文化环境,使学生已形成的心理素质方面的不良倾向不仅未及时矫正,反又扩大和新增,从而进一步影响着学生心理素质和品质的健康成长,使中职生群体成为同年龄段中令社会关注的,易受不良品质感染与伤害的弱势群体,当然也是易受网络消极影响的敏感人群。
四、构建积极健康的文化环境,防治中职学生网络成瘾疾患
1.将中职校园建设成温馨和谐的先进文化家园,让学生尽享文化带来的愉悦和充实
中职生网络成瘾、厌学主要是和家庭文化的狭隘、低落、消极,校园文化的枯燥、落后、缺失有关。中职生在家庭中缺少温馨、和谐的先进文化,在小学和初中也因成绩不好而遭冷落,因而中职学校再也不能冷落他们了,用温馨和谐的先进文化唤醒他们的重任义不容辞地落在了中职校的教师们的肩上。构建温馨和谐的校园文化首先要构建好温馨和谐的班级文化,要将中职学校的班级建设成温馨、和谐的精神家园。为此,首先班主任和教师们需要更多的付出,要肩负起这个家园的家长的重任,把所有的爱奉献给所有的学生,实行生本化的管理,多与学生对话,多给学生关怀,发现学生有困难则发动全班帮助他;其次,充分利用重大节庆日、纪念日、传统节日,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第三,要重视开展科技、艺术、体育、娱乐活动,重视课外活动与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机结合;第四,要将班级文化和所学专业文化、技术文化、企业文化结合起来,融通起来。这样既丰富了班级文化,又有利于树立学生的专业思想。通过这些措施使中职校的班级不仅成为传播知识和技能的家园,同时还应成为温馨、和谐的文化和精神的家园,让学生尽享文化带来的愉悦和充实,从而不断矫正学生心理素质上的缺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习观。
2.营造合理性家庭文化,为孩子建构良好的终身受用的价值体系奠定好第一块基石
毫无疑问,家庭对孩子一生的成长的影响十分重要,其他的影响和教育都无法替代家庭的影响和教育。想要根据未成年人、中职学生的心理特征营造积极向上的家庭文化,需要一些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给每个家庭提供帮助。中职校的班主任、教师要在这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付出更大的努力。中职校的班级每学期至少要召开一次家长会(但也不宜太多,贫困家庭家长长期在外打工没有太多空闲时间)和至少进行一两次家访,针对班级学生已形成的心理素质方面的不良倾向和网络成瘾现状,向家长提出家庭文化建设方面的指导。中职学生家长一般受“读书无用论”、“金钱至上”等低层大众文化观念影响较为严重,要么对子女放任、缺少关爱,要么对子女过分溺爱,而缺少教育。因此,改变狭隘、低落、消极的家庭文化背景是提高孩子(学生)心理素质、抵御网络成瘾和厌学的关键。
关键词:高职学生;心理品质;教育环境
一、引言
高职院校教育是学历性的职业教育,其生源主要来自三校生,即职业高中、技工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就生源来说,大部分学生基本是考不上普通高等院校才步入高职院校的,而高职院校的门槛偏低也就造成学生综合素质偏低。这不仅表现在学习成绩较差,还表现在心理、情感、意志、人际关系、适应能力、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等方面存在问题。如,一些学生心理起伏比较大,易冲动,自我控制能力较差;一些学生遇到困难时抗挫折能力较差,心理承受能力脆弱;一些学生自卑心理严重、内心孤独、焦虑,不善与人交流,自我封闭;还有部分学生易嫉妒、猜忌、逆反等。学生之所以出现心理方面的问题大致归纳起来有三方面原因。一是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二是家庭教育存在问题,三是个体自身心理存在缺陷。而这三方面原因有外在环境因素,也有学生内在个性品质因素。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于个体,从而内化为个体的心理状态。本文试图从高职生心理品质形成的外在环境和内在因素的关系入手进行研究并有所突破。
二、高职生心理素质发展的双向性
首先,我们可以从社会适应的角度,把学生所具有的各个方面的表现加以分类,分出正方向和反方向二种性质。正方向表示适应学生健康心理品质发展的方向,而反方向则是不健康心理品质发展的方向。
正方向反方向
自尊心虚荣心
自信心自卑心
向上心自暴自弃
责任心破坏性
与人交流自我封闭
…………
我们仅以几个方面来说明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
自尊心和虚荣心都是想要得到别人的承认和尊重,但由于教育环境的不同,这种获得他人承认和尊重的方式和渠道就不同。自尊心的形成要求个体具有上进心,即肯努力付出,又肯正确对待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正,当一个孩子做出努力后受到父母、老师的表扬后,他便会越来越自尊。但由于我们一些家长对孩子的溺爱,在当孩子没有做出努力时便经常得到父母的表扬或奖励,更有一些家长对孩子的要求采取事事顺应的方式,这样便培植了他的虚荣心、骄傲心,从而缺乏应对困难的坚强的意志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自信心和自卑心也是二种相对立的个性心理品质。我们仅以当前学生升学为例来说明自信心和自卑心的形成。在教育体制以“升学”为唯一衡量人才标准的今天,孩子被要求走上一条通往重点的艰难道路。因此,他们面临的各种压力也接踵而来。学习压力、社会压力、家庭压力和就业压力形成了一个特定的社会情景,并一直伴随着学生的成长过程。压力可以产生动力,也可以成为障碍,这与压力是否适度有很大关系。当一个人面临压力时,如果压力略高于他的实际能力,那么,通过启发诱导就会克服困难获得成功,从而形成很好的自信心。反之,如果压力过重过难,便成为不可克服的障碍,形成自馁情绪。一些职校学生恰恰是在长期的而持续的压力下,再加上本人在成长过程中受到的扭曲教育,如家长的溺爱,使他们很难顶住各方面的压力,从而放弃对学习目标的追求。这种学习状态自然会遭到老师的批评,家长的报怨、他人的嘲讽,而自己又感到无法适当应付和无法解决学习这个重要问题,这时便产生严重的自卑心。
基于上述研究,学生的综合素质虽然具有稳定性,但只要改变学生生活和学习的环境则会促进学生向正方向转变。学生进入高职职业学校以后,教育的途径首先就是造成这样的情景:使学生能在创设的情景中得到培养和适应,从而让学生认知自我,施展自己的才华,实现自身价值。
三、良好环境的构建与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形成
良好环境的营造就是构建教育情景,从而实现环境与学生自我构建相统一的关系,要实现这一构建。其具体做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通过发现学生所长,引导学生自我认知
美国哈佛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心理学家加德纳(Howard Gardner)对人的智能和智能结构提出:每个个体身上都存在相对独立的、与特定的认知领域或知识范畴相联系的多种智能。每个个体都同时拥有多种智能,这些智能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组合使得每个人的智能各具特点。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我们应该做的第一步就是发现学生的智能所长并通过适当教育强化他的长处。基于这样的认识,在学生入学后,给予学生一个完全改观的教育环境则是非常重要的。
2、通过创设“生活化”教育内容,强化学生自我意志。
所谓的“生活化”就是教育内容要关注、指导和引导学生的现实和未来生活,因为只有在“生活化”了的教育内容中我们才可能发现生活智慧的生动性,才能真正地激发学生进行自主、自由的判断和推理。高职生毕业以后要到生产、经营、管理一线去工作,那么我们教育活动就要贴近企业精神和企业文化来开展。走出校园,把学生融入企业当中去,通过对企业现场参观、生产流程了解、和职工的各种接触交流来感悟作为一名职业人应该具备怎样的综合素质。这样教育就具有针对性,在对学生进行吃苦耐劳精神、爱岗敬业意识、团结合作意识和诚实守信的品质培养时就会有所依托。
3、通过开展能力拓展训练,引导学生良好素质的培养
在我们对学生进行教育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学生的不良习惯会随时抬头,它会排斥一切有价值的教育,而继续回到原来的状态。这主要是因为改变学生已经形成的稳定的心理品质不是一挥而蹴,而形成一个稳定的良好品质也必须在良好的教育环境和良好的行为能力和行为方式长期一致的情况下才能实现。如,他有了进取心,但惰性比较严重;他对学习产生了兴趣,但却没有坚持精神;他喜欢动手操作,但却怕苦怕累……面对各种问题,仅仅靠德育的简单说教是不能达到目的的。针对这种情况,开展能力拓展训练也是教育产生实效的途径。如现在比较盛行的“雷阵”、“断桥”、“背摔”等项目,需要学生克服心理惰性,战胜各种困难,磨练自己的意志。同时通过活动能够汲取巨大的力量,增强自信心,启发想象力与创造力,改善人际关系。
4、开展心理咨询活动,搭设学生心路驿站
开展心理咨询活动是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的一个很重要的渠道目前,很多学校都已开办了心理咨询室,这无疑给学生提供了思想的空间。同时,在很大程度上也抚慰着由于各方面的压力而带来的负重心灵,排解许多积淤于内心的问题。
上述几方面是紧密结合的,我们应从实际出发全面综合的进行引导,发挥立体教育的效用。
参考文献
[1]阿德勒 自卑与超越 作家出版社,2000年。
[关键词]高职学生 职业选择 影响因素
[作者简介]王星华(1970- ),女,辽宁营口人,营口职业技术学院普师分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学、心理学、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辽宁 营口 115000)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0-0105-03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飞速发展,高职学生的招生与就业问题成为学生、家长和社会关注的热点。正确的职业选择不仅关系到职业的社会价值、职业的志向水平,也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水平。因此,高职学生就业方式的改变和形势的严峻,使他们在职业选择上更加谨慎。
本科生及高职学生数量的激增,就业方式由等待分配向自主选择的变革,都不可避免地为高职学生的就业带来了新的压力。新华社北京6月24日专电(记者赵超)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智联招聘”日前了2011年应届毕业生求职力及求职偏好调查报告。仅2011年应届毕业生的调查显示,进入就业市场的全国高校毕业生已达到19163万人。
高职学生作为大学生群体中独具特色的一员,正由职业选择的分化逐步向职业社会过渡,正在把自己未来职业的愿望落实到具体计划之中,表现出强烈的职业意识。尽管各种原因导致大学生将来未必从事本专业工作,但他们深知专业的学习对未来就业的实际价值,反映出大学生们职业意识的现实性和具体性。而职业意识的成熟状况还是要看最终现实职业的选择。因此,大学生们更乐于参与社会实践,希望切身体验职业社会对求职人员的具体要求和真实态度,对顺利完成未来的职业定位大有益处。
在高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中,影响其职业选择的因素有很多,但是大多学生却不具备自我选择的能力,即缺乏择业过程中的个人智慧。
一、高职学生职业选择中出现的问题
1.高职学生职业选择的过程缺乏主观能动意识。首先,当前高职学生职业选择随意性较大,常常是被动就业。在进行职业选择时,很多人由于没有明确的目标,常常听从他人意见,表现出被动就业或随意性择业的特点,如征求父母、师长的意见或受朋友的鼓动等。在校园招聘会上,常常会看到本来处于观望状态的毕业生,如果见到很多同学都选择了某一单位,他们也干脆做出决定。与此相反,有相当一部分人出于对父母的逆反或是对他人的疏离感,对师长提出的职业选择建议背道而驰,做出了对自身发展不利的选择。
其次,当前高职学生初次就业的巩固率不高。据统计,高职学生职业选择时缺乏综合分析、判断能力,一年后的择业巩固率只有20%。面对纷至沓来的各种信息大多难以做出理性、科学、有效的决策,从而在盲从和依赖心理的支配下做出不适合自己的职业选择。
由此可见,过于依赖或者疏离感过强,会导致学生在职业选择中不能自主地做出判断,从而对其职业选择造成不良影响。
高职学生阅历浅、经验少、反叛期与职业选择期重合等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他们在职业选择时的独特性。因此,引导他们进行正确的职业选择,建立正确的人生定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高职学生职业选择缺乏理论性的指导。职业选择看似简单,但过程却相当复杂。到目前为止,国际上也没有对职业选择给出统一的概念。不过基本的共识是:职业选择是个体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下,最终促成人们从事不同职业活动的过程。
我国学者汪庆春和孟东方在2004年则具体指出,职业选择是在人们受到主体需求动机的推动和自身条件的制约下,综合考虑到职业的声望、规模、环境、条件、前途、待遇、劳动强度、晋升机会以及自身的专长、才能、兴趣、爱好等因素后所做出的价值判断和未来规划。
但是,对于高职学生来说,职业选择不仅仅单纯是找一个工作单位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发现自己、认识自己的过程,因此认清自身的优缺点很有必要。学校生活是自身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就业活动是适应社会的活动,所以在就业活动中,一定不要忘记自己能干什么,会干什么。不能因为缺少经验,被周围环境所左右而忘掉自己的特性和初衷。
Ginzberg在其职业选择成熟度理论中,把青年职业选择成熟程度划分为空想期、尝试期和现实期等三个时期。也就是说,青年对职业选择认识的形成是有阶段性的,并非突然生成,而是要随着生理、心理以及社会成熟度的不断提高而逐步发展和形成的。根据这一职业发展理论模式推断,高职学生的职业选择介于之间的特殊时期,职业意识成熟阶段的前期,职业社会的边缘地带,具有尝试期与现实期结合的特征,已经开始逐步向职业社会过渡。大学生们在不断的实践和体验过程中,努力为自己谋求最佳职业定位。但从目前情况来看,大多数高职院校对高职学生职业选择的指导仅仅停留在空洞的说教和联系就业单位上,这种指导缺少成熟的理论支持、健全的心理辅导和专业的人员配备,而联系就业单位也很少从职业规划角度出发,考虑学生职业发展的长期性,绝大多数是为实现学校就业率的突破。
二、高职学生职业选择的影响因素
国内外的各项研究表明,高职学生职业选择影响因素体现为:一是主体因素:个人兴趣、能力、价值观;二是客体因素:社会环境、经济效益、家庭等。
1.主体因素。首先是兴趣。兴趣是从事某种活动的强大动力。在高职学生职业选择过程中个人的兴趣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资料表明,一个人对某一工作有兴趣,能够乐在其中,就能较长时间集中注意力,保持高效率,不感到乏味和疲劳;相反,工作中只能发挥出个人全部才能的20%~30%,注意力易分散,效率低下,而且容易疲劳。社会学研究显示:凭借自己兴趣、特长、爱好、能力而自主选择职业的劳动者,劳动生产率要高出40%左右。调查结果同样表明,在职业中取得了突出成就的高职学生,大多是对职业感兴趣的,而有些学生虽然拥有专业优势但却未创造出工作业绩,重要原因同样是缺少职业兴趣所致。兴趣能够产生强大的内在驱动力,调动人的工作热情,激励人奋发进取,主动排除工作中所遇到的各种困难,在不知不觉中完成工作任务,为最终的职业成功奠定基础。
其次是能力。是指完成一定活动的本领,包括完成一定活动的具体方式以及所必需的心理素质。能力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能力与知识密不可分,任何一项活动都需要能力和知识的参与和配合。能力属于动态系统,知识属于经验系统,能力是掌握知识的前提,知识必须依赖能力获得。同时,知识的掌握又会反作用于能力,促使能力的提高。高职学生能够以比较优异的成绩跨入大学的校门,足已证明他们具备了一定能力,包括分析、判断、选择、表达、交际、实用技能等。经过多年的基础学习和专业学习他们所形成的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为其未来职业选择提供了参照和定位。
最后是价值观。价值观是个体对人、对事、对物等客体的一般性态度。受个体人格的影响和制约,这种态度所表现出来的趋向和情感具有明确性和单一性,成了自我价值取向。也就是说,价值观需要价值取向来表现,价值取向是价值观的具体化和方向化。随着价值观的基本形成,高职学生的价值取向也基本完成,趋于定型。他们追求或排斥某种价值,偏好或厌恶某类事物,向往或躲避某种情感,表现到具体的职业认识领域时,就会对职业的选择及完成任务的态度产生直接而重要的影响。一项工作对于个体来说所具有的意义,是为了维持生计而为之,还是为了实现自身的理想抑或对他人和社会、国家更有意义,这是价值观因素对高职学生职业选择影响力的具体表现。
2.客体因素。首先是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对高职学生职业选择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它包括社会评价、工作单位性质、国家的相关政策法规等很多方面的内容。这些因素随着高职学生认识能力的提高而进入他们的社会认知领域范围,成为必然的考虑因素。尤其是他们对某种职业缺乏深入了解与切身感受时,社会环境作用会格外突出。而这些社会环境因素所包含的内容也会随着高职学生知识的增长、能力的提高、观念的更新、思想的冲击、价值取向的调整等发生变迁,可能会重新排列、重组理想职业的序列,或者彻底改变其原有的内容。然则不论发生怎样的变化,社会环境因素都会始终影响着高职学生对职业的选择,同时,这些影响职业选择的社会环境因素也是一个动态的发展和变化的过程。
其次是经济效益。伴随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效益对高职学生的择业带来巨大的冲击和影响,它对职业选择有利有弊。从管理学理论出发,经济效益对于职业来说是激励机制的一种手段。无论哪一种职业,物质激励越强,其吸引力越能保持得更加长久,物质激励减少或者没有,就会丧失最基本的吸引力,无法获得选择者的认可和青睐。说到它的不利面,经济效益固然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手段,但是如果金钱意识无休止地一味膨胀,必然要对许多职业的本色造成损害,人们会把职业看成是金钱,把职业与经济绝对等同起来,而不再是完全价值取向中的“职业”了,其结果职业就会蜕化演变成只为获取经济效益的一种工具而已。
放眼到社会领域中,医患关系的紧张、贪污腐化问题的日益严重等,都可以说是经济效益因素非良性影响的实证。有人说,在当代中国社会,金钱无所不能,金钱扮演着上帝的角色。的确,我们确确实实能够感受到金钱意识在周围迅速扩散和不断增强的事实。尤其在一部分人身上表现得更加明显,而且这种现象也不免对每个人的心理都产生了一定影响,在高职学生身上也会有或多或少的表现。不过,我们还是应该相信,这种现象不是、也不会成为人们共同追求的社会主流。
最后是家庭。家庭会为每一个人镌下成长印记。纵观人的一生,其每一次抉择都会带有这个印记的色彩。尤其是涉及人生大事如择业、婚姻等问题时,会更加深刻。而高职学生由于阅历浅、经验少,家长意志在他们的职业选择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成分。
高职学生的专业选择是他们职业选择的前奏。应该说,每一位高职学生在专业选择时都经过了细心研究和内心斗争,而且大都有家庭的介入。有些家长直接为孩子选择专业,而许多的家庭则是通过父母工作、家庭背景、条件等因素对孩子潜移默化地产生影响,某些专业取向通过逐渐融入的方式进入了学生的心理,自然而然地做出了相关决定,而不是家长耳提面命式地命令,或者硬性强加给孩子。这种影响的作用与心理学中经常提到的环境的作用如出一辙。例如,居里夫人的女儿也是一位成绩卓著的科学家;《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艺术才能,正是源于他的祖父和父亲对文学艺术的酷爱。
家庭的作用会在高职学生毕业后面临具体职业时再次凸现出来。不过,这一时期家庭的影响力已不再像从前了,因为孩子的年龄增长,知识丰富,专业技能突出,心理趋于成熟,心理素质提高,独立性、自主性增强,而且职业意识也更加明晰,对自己的前途和未来有了一定的定向和认识,此时此刻的他们已不再觉得父母们“那么强大”了,相应减弱了对家庭的心理依赖程度。但是,不管怎样,家庭对子女职业选择依然发挥着重大影响,特别是当子女面对职业选择犹豫不决,并表现出要征求父母意见或寻求家人帮助时,父母的内在力量会再次被激活,激情再次被点燃,意志作用再次被放大,对子女的职业选择会做出应有的干预,甚至是决定。
三、意见及建议
1.将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纳入课程体系。从利于高职学生身心发展及职业发展的角度出发,高职院校应将“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纳入高职学生的正式课程体系中。从对高职教育的认识开始,对学生加强职业选择、职业方向、职业定位、职业心理的引导与教育,帮助学生建立起对自身职业特点的正确认知和职业发展的长远规划。而不仅仅是在学生进入实习阶段前,草草地以合班教育的形式进行一两节课的空洞说教式的就业指导。
2.配备专业人员及相应的理论支持。目前高职学生职业选择的特点可以概括为:物质大于精神,个人高于社会,眼前重于长远。这种特征的形成与高职学生对专业特点的认知及职业心理的缺失有关。在高职学生中存在两种择业心理,其一,自视甚高。“我也是三年高中苦读出来的,怎么可以到工厂去做一线工人,去受那个罪?”其二,妄自菲薄。“我没考上本科院校,所以能有个工作就不错了!”不可否认,两种择业心理都存在问题。因此,需要帮助高职学生建立起良好的自我认知体系,以利于其在择业过程中,做好自我定位,规划职业生涯。
3.社会及家庭应为高职学生提供良好的环境支持。环境支持包括两方面:第一,物质环境的支援。进入高职院校开始,要在专业设置上,从学生的职业选择角度出发,切忌因一时利益而起,盲目发展所谓的热门专业。用人单位也应考虑到高职学生的特点,在其入职之初,考虑其技术特点进行职务的安排调度,而不应完全混同于社会招聘人员。第二,心理环境支援。高职学生在职业选择阶段至入职后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会对其心理造成影响,甚至产生焦虑情绪。来自信任的人和环境中的鼓励及支持是缓解其压力的最好良方。
高标准的职业选择要对职业的社会意义有高度的认识,还必须有高水平的职业知识和技能以及对自身能力的良好认识,只有将这些因素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才能为高职学生正确的职业选择做出良性指导。
[参考文献]
[1]郭本禹,姜飞月.职业自我效能理论及其应用[J].心理学,2003(11).
[2]彭永新,龙立荣.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测评的研究[J].应用心理学,2001(2).
[3]汤婵.对大学生职业选择中心理问题思考[J].现代企业教育,2010(12).
[4]汪庆春.大学生职业评价与职业选择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2004(4).
[5]万毅.试析影响大学生职业选择的因素及对策研究[J].价值工程,2011(27).
【关键词】 心理咨询;心理治疗;联系;区别
在实际临床心理咨询与治疗过程中,有时刚刚从事相关工作者也好或同事也好,对心理咨询与治疗,有如何区别与联系不明确,或在何时称为咨询,何时称为治疗搞不清,即使来诊治的对象,亦是对自己所有的心理原因或障碍到何处、什么样的机构去诊治茫然。因而有时会延误诊治或解决问题感到困惑。下面从以下几个因素来探讨这个问题。
1 区 别
1.1 起源 心理咨询①与源于20世纪初的职业指导运动相关;②与20世纪初美国大学生比尔斯(c.w.Beers)发起的心理卫生运动有关;③与源于心理测量运动和心理学中对个体差异的研究;④与以罗杰斯(Rogers)为代表的非医学、非心理分析、非特性的咨询与心理治疗有关[1]。
心理治疗的起源可追溯到①1793年皮内尔医生(Philippe Pinel)开创了对精神病人的人道主义治疗;②真正意义上的心理治疗是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由费罗伊德发展起来的,称作精神分析,成为现代许多疗法的鼻祖[2]。
1.1.1 适用范围 心理咨询一般多适用于处理正常人所遇到的各类问题,如日常生活中的人际关系问题、工作压力、职业选择、自身兴趣、爱好、性格倾向、自身能力的了解、婚姻相关问题,等等。
心理治疗更适合于已经有明确临床症状的人,如恐怖症、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等神经症、心身疾病,和一些康复期的精神病患者等。
1.1.2 目的 心理咨询解决日常一般性问题,所以问题更为明朗、具体、准确、单一,而且使来访者能提高应对能力即可。
心理治疗传统上以改变人格,促进个人的成长和进步,不仅要增强适应能力,还要解决症状及行为矫正[4],当今短期做治疗主要以改善症状为主,所以目标可能有时更为复杂,层次更多,其目的在于减少焦虑、抑郁、恐慌等精神症状[3]。
1.1.3 过程 心理咨询的过程比较开放且用时比较短,有时可一次性解决相关问题,要求更简捷明了。咨询者与来访者之间的关系为更为积极,来访者更为主动地积极解决自身问题,一般不产生阻抗、移情之类的问题,是咨询师应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与来访者共同寻找当前问题的解决方法或暗示问题的解决方法,甚至指出方法,由来访者选择,沟通的形式不拘一格。
心理治疗过程更为程序化、多样化、复杂化,在沟通形式上治疗师往往以某一种已有的治疗技术如心理动力学方法、行为主义和认知行为疗法,以及折中和综合性的心理治疗方法等[4]。
1.1.4 适用形式 心理咨询在适用上不拘一格,可电话、电视、网络等媒体进行咨询,也就是远程心理咨询。这些优势是有用的但其效果而言都还不成熟[2]。
心理治疗一般建议面对面的、在特定的场所进行。
1.1.5 对专业性训练及治疗所需时间及实质 心理咨询人员专业训练时间较短,所需时间一般较短,一次或数次。一般所约定时间不规定,有时也不太系统,比较随意。
心理治疗人员专业训练时间较长,所需时间较长,一般在数次乃至数十次,传统的治疗可能甚至几年,但现在以解决症状为主的短程治疗,相对时间短一些。通常,约定时间在一个疗程结束之前,相对固定和系统,如一周几次。
咨询实质上是教育和知识性的,心理治疗实质上助益性的(Corsini.2005)[3]。
1.1.6 工作场所 心理咨询可在医院、诊所、社区、法律部门、职业培训、媒体等部门广泛地进行。
心理治疗一般大多在医疗环境或私人诊所,现在各大院校的专门心理机构也在进行。
1.1.7 工作对象和称谓 心理咨询的对象大多为正常人或在恢复期的病人。帮助者称为咨询者(Counselor),求助者被称为来访者或咨客(client)。有时也称当事人。
心理治疗帮助者被称为治疗者(Thtrapist),求助者被称为病人或患者(Cpatient),也有称为来访者的[4]。
1.1.8 在医疗环境 心理咨询在医疗环境中更多地是健康咨询,即使在精神科在门诊,因病情的关系,需常常看病,并作长期性追踪式诊察与支持,多属咨询形式。
但在住院的患者当中如神经症、心身疾病患者,即使在使用其它的治疗如药物、非语言性治疗如音乐治疗、脑电生物反馈治疗等,但仍可系统地进行心理治疗,并且有时可作为主要的治疗手段。
1.1.9 效果 心理咨询有时可有立竿见影的效果,问题可能即时解决。
但心理治疗的效果在短期内,有时可能不是那么理想,且甚至收效甚佳,它的起效可能是更为长远的。
2 联 系
2.1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出发点和最终目的是一致的,都以助人来帮助来访者或患者,解决问题达到自助或成长。
2.1.1 诊治的对象有时互相转换,很难分清楚什么时候是咨询什么时候是治疗,两者没有明确的界限。
2.1.2 所使用的理论基础基本相似,很难区分哪个是治疗理论,哪一个是咨询理论。故大部分情况下两者合并讨论或称谓。
2.1.3 两者在同一文化环境下、职业伦理上的要求基本一致[5]。
2.1.4 无论工作环境如何,患者存在多种问题的情况非常普遍,因此这种区分是有什么用处的,卡多佐和费雷茨(Gelso&Fretz,2001)描述了一个连续体。它的一端是情境或教育性的相对较短程的工作(咨询),另一端是长期、深度的寻求重建人格的治疗(心理治疗),在这个极端之间,咨询与心理治疗相互重叠[6]。
2.1.5 “心理咨询”(Counseling)与“心理治疗”(psychotherapy)极为相似[3]。下面简短的定义涵盖了心理治疗与咨询这两个概念相互不可分割的联系。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是一位治疗师/咨询师和一位或更多当事人/患者之间的交互作用。其目的是帮助有心理问题的当事人/患者,这些心理问题与思维障碍、情感痛苦或行为问题有关系。治疗师/咨询师可以利用自己掌握的人格理论知识以及心理治疗或咨询知识,来帮助当事人/患者改善机能,治疗师/咨询师的帮助手段必须是法律和道德允许的。总之,心理咨询和治疗有一些区别,但两者又密不可分,掌握了这一点对初学者更利于掌握和灵活运用,来帮助来访者/患者。对那些需要在相关机构,解决自己问题的群体来说,能更好地从机构及从业者的背景来,选择自己所存在的问题属于哪一类型,来选择更适合解决自身状况的机构或咨询师/治疗师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有必要了解相关知识是很有必要的。
特别是我国已颁布《精神卫生法》的今天,相关咨询和治疗也得更为专业化。因此把心理咨询和治疗看作是建基在科学之上的艺术。主要是因为在咨询室/治疗室所发生的自发的、创造性的发现过程,是依照一套先在的法规和准则来进行的自我表达[7]。这句话也许更为确切地表达了这个行业的实质。
参考文献
[1] [蒙古族]陈巴特尔.心理咨询与治疗[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9:6-10.
[2] [美]Dennis Coon,John O.Mitterer 心理学导论-思想与行为的认识之路[M]郑刚,等译.第11版.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649-650,655-656.
[3] 曾文星,徐静.心理治疗:理论与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8:1-8.
[4] [美][欧文]B・韦纳.心理治疗的准则[M].周博林,李悦,等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3-10,655-656.
[5] [美]莱恩・斯佩里.心理咨询的伦理与实践[M].候志瑾,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