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文旅商业策划范文

文旅商业策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旅商业策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文旅商业策划

第1篇:文旅商业策划范文

关键词:上蔡县;文化;旅游;产业;对策

文化旅游产业的核心内涵是向社会(即旅游者)提供旅游资源中所包含的文化信息与人文精神,目的就是提高人们的旅游活动质量。上蔡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古迹众多、资源丰富,具有发展壮大文化旅游经济得天独厚的条件和基础。

一、上蔡县文化旅游资源简要概述

地处天中大地的上蔡县历史悠久,民俗文化特色鲜明,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县辖26个乡镇(街道办事处)、459个行政村(居委会),总面积152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65万亩,人口147.8万,是中国“重阳文化之乡”、“千年古县”、海内外蔡氏祖地、秦丞相李斯故里、河南省十大古城。据清康熙《上蔡县志》记载,早在8000多年前就有人类在这块厚土上繁衍生息,人类始祖伏羲氏因蓍草生于蔡地而画卦于蔡河之滨,遂名其地为蔡,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封其弟叔度于蔡,建立蔡国,以国为氏,传18代500多年。目前,蔡氏宗亲有1000多万人,渊源久远,族多人旺,遍及世界各地,每年海外蔡氏宗亲纷纷莅蔡寻根谒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姓氏文化和寻根文化。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上蔡独特的文化和儒家遗风孕育出了代代英杰,涌现出了众多直接影响中华民族历史进程的杰出人物。孔子七十二贤中上蔡有六人。史称“千古一相”、被后世尊为“小篆鼻祖”的秦丞相李斯,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文字学家和书法家,为统一文字作出了重要贡献。号称“通明相”的西汉丞相、高陵侯翟方进,南宋丞相朱胜非,世称“上蔡先生”的北宋著名理学家谢良佐,西汉著名文士、庐江太守桓宽,清代方志学家张沐等历史文化名人。

上蔡县是文物大县,文物景点遍布县境。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两地(蔡国故城和楚国贵族墓地),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9地(蔡侯墓、李斯墓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伏羲画卦亭、陈庄民宅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00余处(蔡侯望河楼、漆雕开墓、蟾虎寺),馆藏文物3141件,旅游景点遍及全县。

上蔡县的传统民间工艺品和历史文化产品独具特色。雕花桃核扣和茱萸绛囊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历史名酒状元红,曾远销东南亚和欧美各国,杨集毛笔誉满天下,被历代文人墨客视为案头之宝。

二、上蔡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上蔡县充分利用和发掘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确立了“文化立县、文化名县、文化兴县”的发展战略,推进文化资源大县向文化名县转变,着力打造重阳文化、蔡氏文化、伏羲文化、孔子文化、李斯文化五大文化品牌,坚持从开发保护、规划设计、宣传推介、项目带动、招商引资等方面加大对文化旅游工作的投入力度,促进了全县文化旅游业健康有序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对县域经济的贡献份额逐年增加。

(一)不断夯实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基础。“十一五”时期,成立了旅游开发管理办公室,制定印发了《上蔡县创建中国旅游强县实施方案》、《上蔡县创建中国旅游强县工作任务目标责任分解表》,设立了上蔡县旅游投诉电话,制作了《上蔡县旅游景点路线图》;建立了上蔡县文化旅游网站;蔡明园公园、蔡氏始祖叔度公陵园成功申报国家2a级旅游景区;加强了《旅游管理条例》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提高了全民旅游管理意识;每年接待游客都在10万人次以上。

(二)不断加强文化旅游遗产保护开发。认真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共普查文物1068处,其中新发现文物点972处,复查96处;加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被联合国地名专家组命名为“千年古县”;上蔡重阳习俗被入选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茱萸绛囊、桃核雕花、“白云翁”毛笔被公布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蔡侯宫殿区遗址兴建佛教牌楼有“天下第一门”之称;结集出版了《重阳节发源地——上蔡》、《蔡国蔡氏溯源》、《蔡国纪事本末》三部论文集,编纂出版了反映上蔡历史文化资源的《古蔡风物》;创作上演了反映千古一相李斯的大型历史文化资源的《千古遗恨》;出版了反映秦相李斯辅助秦始皇建立大秦帝国的长篇小说《大秦春秋》。

(三)不断加大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近些年来,文化建设先后投入资金共584万,用于文化馆维修、图书馆设备购置、14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及设备购置、73个农家书屋建设、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村级服务点建设、扶持49个农村业余表演团体;建成了279个村级服务点;扶持28个农村民间艺术表演团队购买了部分服装、道具及器材;加强了伏羲画卦亭、楚国贵族墓地、蔡国故城墙、蔡侯望河楼、李斯墓等文物景点的保护与整修;完成了蔡国故城墙、文化馆、蔡侯望河楼、李斯墓等开发保护规划及项目资金的申报;上蔡博物馆建设项目已上报省发改委、省文物局。聘请专家对博物馆、李斯林园和蔡国故城带状公园建设进行了规划设计。

(四)不断提升文化旅游品牌影响规模。重点塑造了古蔡文化、重阳文化,围绕重阳文化之乡这一品牌,研究开发反映重阳文化的系列产品,如:重阳茱萸绛囊、桃核雕花、酒、老人拐杖和“白云翁”毛笔等产业,走品牌化、产业化、市场化道路,在全国打响古蔡历史文化旅游产业品牌。

积极承办了八届“重阳文化节”,逐步打造成具有上蔡地方特色的、省内外有较大知名度的文化节会。立足上蔡县地域文化优势,加强与省内外和港、澳、台等地区的文化交流,尤其是加强与海内蔡氏宗亲的联系,宣传弘扬上蔡县的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提升上蔡县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抢救和保护了上蔡特有的雕花核桃扣、芦花靴、茱萸绛囊等传统制作工艺品。挖掘研究重阳节两大节庆佳品酒、茱萸绛囊,尤其是茱萸绛囊顺应人们企盼福寿吉祥的向往心理,倍受日本、韩国、美国、英国、法国及东南亚诸国侨民的喜爱。

三、上蔡县文化旅游产业存在问题

上蔡县文化旅游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望相比,还存在着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旅游景区基础薄弱。上蔡的文化旅游资源虽然较为丰富,但品位低,基本上没有得到有效挖掘,文化内涵不深,旅游景区配套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旅游景区景点档次低,既满足不了县内文化旅游的需要,也无法吸引更多的外地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二)旅游规划严重滞后。上蔡县文物景点虽多,但都处于待开发状态,缺乏保护,更缺乏中长期文化旅游规划。由于文物景点以古代遗址为主,没有太多观赏价值,部分古建筑过于破旧,有的文物景点受损严重,如蔡国故城遗址、李斯墓等水土流失现象严重,景点上面有耕种现象。县文物库房为危房,对文物藏品的保护十分不利,一些珍贵文物没有得到应有的待遇。

(三)旅游开发缺乏创意。旅游产业发展正在经历从资源导向到市场导向的转型,现在又被纳入文化创意产业。在这个发展阶段,资源已不再是文化旅游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需要用创新的思路和有创意的理念指导产业开发方向,挖掘、整合和激活上蔡旅游资源的“文化之魂”,而不是通过复古和再造来实现对本地人文历史的重新认知和认同。

(四)旅游商品档次不高。旅游商品虽然种类丰富,但由于规模小、产量低、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加之管理机制不健全,有的甚至不顾长远利益,搞无序竞争,导致旅游商品形不成品牌,上不了档次,旅游商品市场占有率低,经济效益不高。铁锅、毛笔、雕花、香囊等产品虽然在市场上比较紧俏,但就发展现状而言,其数量和质量都远远不能满足文化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四、上蔡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对策

产业化是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文化旅游产业化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政府引导,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

(一)切实加强领导。将文化旅游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制定加快文化旅游发展的实施意见,专门成立文化旅游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定期议事协调制度、目标管理制度、绩效考核制度、督办问责制度,及时协调解决文化旅游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继续加大对文化旅游的资金投入力度,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宣传促销和旅游精品工程、游客服务中心及其他配套服务设施建设等。另外,通过招商引资,吸引海内外企业、个人来上蔡投资举办文化旅游产业。逐步扩大非国有经济投资文化旅游产业的准入范围,鼓励社会资金通过各种形式参与文化旅游开发和建设。

(二)优先规划建设。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邀请国家、省级等权威部门的专家来蔡进行考察,高起点编制上蔡县文化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并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中长期规划。建立严格的规划执行、监督、检查制度,确保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严禁盲目开发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同时以优化结构、培育特色、强化优势品牌、提高服务水平为重点,着眼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进一步发挥“重阳文化之乡”的龙头辐射和带动作用,充实完善伏羲文化、李斯文化、蔡氏文化、孔子文化等五大文化内涵,重点打造蔡侯陵园、李斯陵园、蔡明园公园、上蔡博物馆、重阳登高处、伏羲画卦亭等景区,力争使1—2个景区(景点)达到国家aaaa级标准,确保我县文化旅游业健康顺利以及可持续发展。

(三)强化行业管理。加强行业管理,规范市场秩序。切实规范旅行社、导游人员等各类经营单位和个人的经营和服务行为,保护旅游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建立健全旅游投诉机制,完善处理程序,提高投诉处理效率。凡从事旅游业的各类经营单位和个人以及在旅游区(点)从事商业零售、饮食服务的各类经营单位和个人,都应依法办理工商登记,领取营业执照,严禁无照无证经营。各类经营主体必须守法经营,公平竞争。加快旅游人才的培养,加强旅游行业精神文明建设,造就一支政治素质、业务能力、职业道德过硬的旅游业队伍,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和水平。

(四)注重宣传推介。进一步加强针对客源地游客的宣传,增强宣传的冲击力和吸引力。打破地域界线,主动寻求和加强区域间的交流合作,探索建立互利互惠、合作共赢的宣传促销模式,加快形成优势互补、资源互享、客源互送、线路互推、信息互通的旅游发展新格局;充分利用各种国际、国内旅游交易会、文化旅游节,各种新闻媒体,通过《上蔡风光片》加大宣传力度,尽快开通“上蔡县文化旅游网”,提高我县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积极探索建立市场化运作的宣传促销工作格局;以市场为导向,将旅游景区(点)连接成线,接线入网,精心设计和推出一批品位高、吸引力强、效益好的旅游精品线路,吸引更多的游客来上蔡。

(五)扩大产业规模。文化旅游应成为文化产业的生力军,成为旅游产业的优质板块。围绕行、游、住、食、购、娱旅游六大要素,增强旅游带动功能。扶持一批集旅游商品设计、开发、生产和销售为一体的重点企业,开发融艺术、实用性为一体的特色旅游商品,建成一批经营规范、信誉良好的旅游购物场所。积极支持和鼓励创办旅游娱乐公司、旅游文化演出公司和生态疗养康复中心。面向市场,重点开发古蔡文化、重阳文化等旅游演艺节目,促进艺术精品和旅游的有机结合。发展武术、杂技、魔术表演等富有中原文化特色和游客喜闻乐见的旅游娱乐节目。

总之,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是广大农民群众的期盼,是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必由之路。虽然上蔡的旅游业发展起步晚,品位低,推进缓慢,但只要我们紧紧围绕打造文化精品这个主题,以五大传统文化为载体,充分挖掘旅游资源,大力开发旅游景点和旅游产品,建立科学的旅游产业发展体系,就能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参考文献:

[1]许结.中国文化论史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第2篇:文旅商业策划范文

一、全域旅游再认识

1.全域旅游内涵

全域旅游是在以旅游为优势产业的行政区域,将该区域作为功能完整的旅游目的地,进行整体规划、建设、管理、运营,通过旅游业整合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整合多产业多业态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建设,形成政府与市场、居民与游客共建共享的旅游发展模式。

在今年5月召开的全国全域旅游创建工作现场会上,来了262个县的县委书记,意味着旅游在中国真正成了大风口。国家搞全域旅游的原因,在于经济进入新常态以后,旅游的井喷效应,为政府推进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抓手。旅游给了大家通过投资带动区域发展的理由,使得政府有可能运用旅游产业这个引擎去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全域旅游提出了一些新的理念,特别提出了七大理念的转变,七大转变中最核心的是从景点旅游转化为休闲式、体验式全面融合发展的旅游结构。在运营上最关键是由旅游局、产业推动的要素转化成了以党政协调推进、中国特色下政府带动的产业发展方式。通过研究,笔者认为全域旅游要打破“全”的概念,应该着眼于市场要素的配置,有的放矢,破“全”,立“逻辑”,找“抓手”,达“目标”。

2.全域旅游观

全域旅游有旅游吸引物、旅游区、旅游交通、乡村、城镇五大基础支撑。任何地方搞旅游必须有核心吸引物,否则单凭观光不会形成目的地。通过吸引力、吸引核的打造,把人聚集起来,促进旅游区、休闲区的形成,引导旅游的消费升级。交通作为基础设施,起着最重要的带动作用。旅游交通从传统的高速路、铁路、城际路等转变,形成了旅游流向过程中的运动系统,包括自行车道、马拉松跑道等,也包括文化体验和以文化为主体的结构都在道路系统中变成了一种混合型的产品。交通条件下的全域旅游提升,与原来的交通理念相比,发生了重大变化。乡村和城镇都在这个旅游发展的结构中。

全域旅游发展基本遵循全域景区化、全域度假升级、旅游新型城镇化、美丽乡村与精准扶贫,旅游交通五大架构。这五种架构相互融合,共同作用,也可单独支撑,形成全域旅游的良性发展。

笔者认为,全域旅游有两大核心理念,一个是“旅游+”,一个是“互联网+”。“旅游+”的核心在于有效整合多产业,通过旅游把人有效地聚集到了目的地,从而发生让农业、工业、文化、教育、养生、养老等产业转化为消费项目。如果人不去贵州,贵州所有的文化、体育,都是本地人的消费,不能带来区域经济的任何变化。因此旅游是通道,是核心的渠道结构。

第二是“互联网+”,互联网带来了大量的实体店关门的同时带来了旅游体验方式的转变。我们不会因为互联网而不去旅游,我们只会因互联网而更好地旅游,这就是旅游与商业之间最大的差别。旅游是一种移动生活方式,互联网助推旅游成为智慧化的全新移动生活,成为一切产业融合的主渠道与通路结构。互联网、物联网的盛行,线上线下联动发展,移动APP的出现与发展,都将促进旅游产业融合、旅游体验智慧化、旅游方式转变、旅游消费升级。

移动生活方式给旅游带来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七个方面,即旅游大数据搜集及挖掘、为游客提供在线旅游服务、提升旅游产品的体验化、为运营者或管理者提供智慧营销方案、为游客提供LBS、为游客提供智慧服务、为运营者提供智慧管理。

二、房地产再认识

1.房地产是一个“服务整合平台”产业

房地产已经由“制造房子”的工厂模式,发展成为以人为本、以家庭为基础、以服务为核心的产业整合模式。以“家庭、服务”为主要内容的服务结构,包括“三个家”的结构,由三个家庭服务构成三类房地产综合开发构架,是今天房地产发展的必然。

第一个家,是以居住为主要功能的居住之家,以社区服务为基础的家庭服务结构。第二个家,是指郊区休闲、乡村度假、养生养老等以旅游、休闲、娱乐、养疗、避暑、避寒、度假等为主要功能和服务的第二居所、第三居所,由此构成了第二个家的服务产业整合与服务结构。第三个家是指城市综合体、商业综合体、部分度假接待综合体等相关地产和场所,以公共空间的方式,为家庭提供休闲、娱乐、购物、养生等多元化的公共服务,由此构成第三个家的服务产业整合与服务结构。

2.房地产必然走向“房产融一体化”结构

房地产作为一种平台,必须与服务产业、金融三者相结合,才是未来发展的一个综合结构。房地产是不动产,如果没有这种不动产,仅仅以现金流做资本,就轻资产做轻资产,缺少了不动产的要素,是非常难经营的。轻资产公司与房地产企业,都不是资本市场追求最好的东西。有效地整合房地产不动产结构、服务产业的现金流结构,以及与投融资的金融关系,是下一个阶段地产发展的核心。房产融一体化,是今天房地产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任何房地产企业发展的一种必然走向。因此,房产融一体化和服务整合平台是未来房地产发展的核心结构。

3. “旅商文体康养”已成为地产开发的主流

在这个核心结构下最重要的趋势是产业融合。旅游地产已经不再是围绕着土地开发和旅游而言了。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生养老这五大幸福产业加商业,构成了一种多产业融合下的综合地产发展趋势。无论是国外的迪拜亚特兰蒂斯、新加坡滨海湾花园,还是国内的西双版纳国际度假区、万达城、成都新世纪环球中心,都说明“旅商文体康养”的地产综合开发,已经成为当前及未来地产开发的主流。“五大幸福产业+商业+金融”的房产融一体化模式,也将成为新时期的房地产发展新架构――以家庭服务为目标,以旅游为龙头,整合旅文体康养商五大幸福产业。地产是骨架,五大幸福产业是五脏六腑,商业是皮肉,金融是血脉。

三、人的聚集:一切商业活动及开发的基础

人口聚集是城市化的基础,城市化是人口聚集的变迁。从中国整个城市化进程来看,城市化已经历经工业化初期、工业化二期、过度工业化三个阶段。仅仅靠工业化带动的聚集已经很难在中国推动城市发展,也因此很难推动地产的升级和价值。未来的城市化是以消费为主导的城市化,这样的城市化与过去工业引导下的城市化是一个分水岭。这个阶段,是将消费产业引导下的经济发展、城市发展、住宅产业导入到产业聚集新模式,中国整个经济发展逐渐进入这个新的阶段。

在这中间,人流人气聚集形成商业发展聚集,商业聚集形成消费聚集。商业要发展到消费聚集期,要经历四个阶段。第一是单一购物商业发展阶段的商业稀缺期,第二是批发市场及批零结合阶段的商业市场化期,第三是业态多样化的综合体发展时期,第四便是未来的城市消费聚集化期。现在正是第四阶段发展期,这个阶段中,将旅游作为主体。原来商业以社区为中心研究商业的聚集,而今天尤其是郊区的商业聚集,要通过交通的穿越,依靠旅游休闲项目,带动人的聚集。这种聚集超出了社群,甚至超出城市、目的地,旅游休闲的带动在这里发挥了重要作用。景区+旅游消费区,古街、旅游商街,古城古镇,旅游城市是旅游带动的人流人气聚集四种模式。

人流人气聚集的首要条件是吸引力。旅游产品的吸引力来自于玩法,即游憩方式设计,它是旅游产品设计的核心技术。如何把玩变成身体的体验、心理的过程,不断起伏的体验过程,这是需要设计的,这样的设计涉及到主题及主题理念策划、观赏方式设计、游憩功能结构设计、独特性卖点策划、游线与交通工具设计、游乐与娱乐项目设计、情境与体验方式设计、特色纪念品设计等。通过这样精心的设计,构建出来的情景化、游乐化、主题化、本土化的旅游吸引核,是旅游聚集人气的关键。

四、全域旅游下的文旅地产创新模式

以文化为魂,旅游为搬运渠道,休闲体验消费为核心,实现多产业融合下的综合效益,可以有效的整合起来。

今天的旅游仅仅靠观光已经不能满足打造吸引核的需求,全域旅游下原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和新旅游“六要素”商养学闲情奇都可以作为吸引核。利用不同的要素打造不同的吸引核,成为今天旅游开发重要的课题。

第3篇:文旅商业策划范文

(一)中国挂面村项目

中国挂面村为2020年省重点项目,总投资5亿元。开发建设主要包括4大功能板块:手工挂面非遗文化园,“挂面村”民宿区,生活社区,湿地公园。

由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和新华亿联合资成立了田丰园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投资建设。2019年开工以来,完善了安置房方案、新村建设方案,挂面村策划、规划、设计。2020年完成了核心景区风貌改造、安置房基础建设、景观道路、生态停车场、旅游厕所、彩虹桥等建设。

(二)盆底大地艺术景区建设项目

2017年,村独特的“”象形山自然景观得到了市、县领导和部门的高度关注,并通过“盆底”纪念石点金、飞越最美“”等系列活动的宣传,在省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推进乡村旅游发展,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以及贯彻落实市政府全域布局修建通用航空基础设施要求,结合镇实际情况和旅游开发需要,在村新建“盆底”游客接待中心。经过两年时间的打造,盆底已建成由游客接待中心、大地艺术人头像、盆底纪念石、熊猫屋民宿、溜索、脚踏船、江中竹筏、100亩观赏荷塘、热气球等旅游景观和服务项目。目前,景区正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积极创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二、市重点项目推进情况

(一)谷景区项目

谷景区项目总投资10亿元,计划建设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省生态旅游示范区、休闲旅游新名片、乡村振兴新样板等。项目由旅投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建设。项目规划范围12平方公里,其中谷辖区约5平方公里,项目主要包括:地质奇观(谷)、湿地、金丝楠木观光林、金丝楠木博物馆、金丝楠木艺术街、古镇商业街、富民产业园等。项目总建设期为6年,分为三期。一期投资3.5亿元,2020年已完成投资1.5亿元。一期主要建设西南界谷浏览区,包含蟠龙寺重建工作,蟠龙湖打造及金丝楠木博物馆建设等。

(二)博物馆项目

第4篇:文旅商业策划范文

上海市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迅猛,在2011年占上海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02%,对上海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5.5%。其中工业设计和动漫产业等园区产业的贡献最大。但是,上海市的创意产业园区的旅游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发展方向,因此,笔者认为应该从园区的文化层面上挖掘旅游的吸引点,通过园区创意文化与旅游的结合,促进园区的全面发展。

一、园区发展现状

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是产业集群中新产生的一类具体形态,是指相互关联的创意产业、创意工作者与相关机构在具有一定的文化地理空间上,形成相对集中的区域集合体。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方面有三个名词“创意产业集聚区”、“文化产业园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比如,8号桥就在2005年4月28日,挂牌“上海创意产业集聚区”,2010年12月授牌为“创意产业园区”,2011年12月授牌为“文化产业园区”。

从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旅游发展情况来看,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可以分为三类,一类不向游客开放,园区专注于产业的发展,例如国家音乐产业基地。第二类为向游客开放的产业型园区,即区内注重的是其文化创意产业的经营与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旅游只是一种辅助行为。第三类则是体验型园区,则其性质更多的是面向广大游客的一个观赏区,为创作者和游客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包括创意思想的交流、创意产品的交流,让游客体验文化,并且消费文化。本文的研究结果对于第二类以及第三类园区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园区文旅融合现状

(一)园区文旅融合可借鉴经验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最重要的吸引力就在于其文化,因此,若是要发展园区旅游,需要的就是园区对其文化进行挖掘然后进行文化表现,使游客看到并体验到园区的文化。这便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就是如何将园区文化融合到景区的旅游开发当中去。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之一田子坊旅游开发的成功便是文旅合理融合的结果。

田子坊在文旅融合方面做得很好,首先体现在创意氛围上。田子坊在开发中,保留了一部分石库门的居住特性,再结合创意产业,引入商业模式开发。从1998年起,陈逸飞、尔冬强等艺术家陆续入驻田子坊。这种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意的结合,游客在游览景区时,不仅能从建筑和民居上感受到上海的老弄堂文化气息,又能体验到创意在园区的碰撞,还能欣赏到一件件富有创意的工艺品。

其次,田子坊的旅游商品也是很大的旅游吸引点。田子坊的旅游商品从制作到成品都融入了大量的文化创意元素。

另外,2004年设立的上海创意产业中心,积极配合政府制定产业发展相关政策,并引导园区的发展。在2008年发起了“创意之旅”,加强了各园区间的合作,促进了园区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起到了很好的互助学习和宣传的效果,为园区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撑和制度保障。

(二)园区文旅融合的不足之处

在上海,田子坊和1933老场坊只是代表了一小部分的文旅融合较好的园区,还有相当多的园区并没有进行很好的文旅融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园区旅游类型较为单一。目前上海市大部分创意园区的开发仍处于观赏旅游阶段,对于园区文化的利用不够深入与充分。

2、园区创意产品欠缺旅游属性。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往往具有特殊的建筑风格以及独特的历史,其氛围对于创意工作者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同时对于游客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然后以8号桥、X2为代表的一些创意园区所设计出的产品,追求高门槛、低产出、高效益,对于普通游客而言,则不具有消费吸引力。

3、园区独立,园区间缺少融合与互助。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大多是“独门独院”,没有横向地与相同性质的园区进行合作交流。例如卢湾区的田子坊和8号桥距离很近,但是,两者之间并无联系,缺少相互的“利用”,这对于两个知名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来讲,是一种损失。

4、旅游配套设施不完善。园区建设过程中,缺少配套的旅游服务设施,包括交通、对外营业的餐厅、酒店、游客服务中心、关于园区历史和建筑的解说系统等各个方面,从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游客量的减少。

5、园区文化与旅游宣传少。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较早,速度较快,加上独具一格的创意文化影响力,使得其在业内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和享誉度。但是,园区很少有通过演艺、影视、出版书籍或者简单的宣传折页的印刷等途径进行园区文化的充实以及宣传。网络上关于园区的介绍侧重点往往是针对创意企业的入驻而进行的对园区地理优势、集聚经济优势、园区产业前景的宣传,极少有针对游客而进行的对园区文化、园区旅游的宣传。

6、旅游参与度低。大部分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主要构成分为两样:人,还有建筑。园区很少或者几乎没有建构具有参与性或体验型的旅游设施、旅游项目等,也鲜有旅游活动的策划与举办。

三、园区创意文化与旅游融合思考

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建立,首先与区域内的人文环境相融合,传承本地产业的文脉和人脉,用创意和文化充实园区的产业,文化创意与旅游的融合逐渐发展。

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应该就是如何将文化表现出来以增加旅游吸引力的过程。首先要搞清楚的一个问题是,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具有什么文化,其次再是解决如何将这些文化表现出来的问题。

(一)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文化

1、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拥有很强大的文化基础,首先最为明显的便是“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海派文化,体现在了建筑、音乐、舞台、饮食等方方面面。体现了上海的开放性、创造性、扬弃性和多元性,勇于创新。上海滩与国际大都市、时尚都市与老弄堂的文化撞击,擦出异样绚烂的火花。

2、东西建筑文化的碰撞。园区的建筑往往给游客的感觉既有传统老弄堂的魅力,又有西方时尚建筑的气息,中外合璧。

3、园区创意文化。园区的创意文化是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文化的精髓,正是这些创意文化彰显着园区与众不同的独特魅力。

4、每个园区都有其历史,每个建筑在变成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之前都孕育的是另外一种生命,这种生命的精彩在下一段生命中还是会发光发热。以1933老场坊为例,它的前身是个屠宰场,这种原始的文化是不可复制和模仿的。

(二)园区文旅融合发展建议

上海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旅游发展首先有政策的支撑、政府的支持,另外还有上海创意产业中心这一中间机构的协调,再者,上海作为一个国际大都市,拥有强大的经济能力,接下来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就应该在充分认识其文化的基础上,吸取成功园区的经验和不成功园区的不足,通过高科技手段来表现文化,不断赋予园区增值潜力。

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应该如何促进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园区开发过程中的文旅融合

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在这一个方面上应该做的首先是对园区创意氛围的营造,

从看得见的建筑、文字标识等到看不见的创意智慧等,保持这种独特的创意氛围,让整个园区从内到外都给游客带来充满创意以及文化深厚的感受。这点可以借鉴1933老场坊,通过老屠宰场的各个建筑细节的简单却明了的文字标识,既体现了园区的历史文化,又展现了园区每一处设计的创意之所在,增加了游客的好奇度和求知欲,也给游客带来学习的体验。

另外,上海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到目前为止已经拥有全国第一的数量和规模,那么临近的园区应该发挥集聚效应,像江南智造局一样,各个园区再集聚,利用互相的创意优势,促进整体的文旅融合发展,并不断提升价值。这是园区合作横向方面,在纵向上,还应该拓展产业链,大小企业合作,促进产业升级。

2、文化创意旅游商品的开发

这是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比较欠缺但是又是非常重要的方面,创意旅游商品的开发能够满足游客的购物体验需求。旅游商品与文化创意的融合可以通过在

可以通过在旅游商品开发中融入特色的海派文化、旗袍文化、上海滩文化来丰富旅游商品的内涵,再结合园区各个工作室的创意与技术,来进行富有创意的、具有吸引力的衍生旅游商品的开发。比如陈逸飞工作室可以设计明信片、文化衫等的制作和生产,而不仅仅是局限于那些画。有很多画只是艺术品,不是文化产品,是不能通过大批量生产来实现经济收益的。

另外一个途径是实现文化与创意产业间的互动,加强企业间的合作交流,自主研发设计,提高积极性与自主性的同时也提高了竞争力。

3、旅游的文化创意宣传与营销

旅游的文化创意宣传就是其宣传手段和内容的创意性。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

区可以通过对宣传折页的创意设计与印刷、书籍影像的出版、广播电视和网络媒介的宣传、园区文化演艺活动、节事节庆等,展示园区的历史、创意、建筑等特色文化,提高园区旅游的创意性、参与性与体验性,吸引更多游客。

另外,在产品的包装、品牌设计、logo以及产品本身的设计上,更是要注重与创意的融合,体现园区企业的创意文化,扩大影响力,吸引更多的购买人群。

4、园区的文化艺术服务

园区的文化艺术服务是很重要的旅游吸引点,包括了文艺表演、表演场馆的

建立等等方面,这不仅能吸引游客,而且还能不断激发创意工作者的热情,创造出更多的创意产品,吸引更多的游客。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应该利用园区内充满创意的大脑,再结合园区的特色文化,创造设计出一个个精彩的旅游表演项目。

5、创意与节庆旅游的结合

上海城隍庙的灯会那几天的游客量居高不下,景区收入也非常可观。那么,

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也应该吸取其优点,利用园区的海派文化、创意文化、历史文化以及上海是一个国际时尚大都市等特点,进行文化的创意。比如申请电影节、动漫节、艺术节、书画展、工艺品展等节事活动的举办,利用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这样一个平台,就像M50长期地在香格里画廊举办画展等。这不仅在当时能吸引游客,之后也会产生更多的后续影响。

6、文化事业与旅游发展的融合

以上几点谈到的都是如何将文化产业更好地与旅游进行融合,但是在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旅游的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还有文化事业对旅游的作用。所以在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旅游的过程中,可以在园区建立“园区历史文化展览馆”、“园区创意文化陈列馆”、“上海文化博物馆”等,免费对游客开放,增加游客对园区的了解,培养游客对园区更多的兴趣,促生游客参观游览、购物的动机。

7、旅游发展基本要素的完善

最后,在对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发展过程中积极寻求文化与旅游融合融合的同时,还要注重的是园区旅游基础服务设施的建设、市场的宣传、人才的引进等各个方面,另外还要注意的是园区创意知识产权体系的建立,包括对商标、专利等的保护,不断提升园区的旅游服务质量,提高园区的影响力,促进园区旅游产业的发展。

第5篇:文旅商业策划范文

对于传统企业来说,大数据是传统企业往互联网+方向改造的必经之路,可是传统企业如何将业务、产品、管理等进行数据化改造成为企业关注的焦点。对于互联网企业来说,数据就是石油。诸多企业都意图通过内部数据的深入挖掘,进而获得更好、更明智和更有效的商业决策,然而现实是企业内部的庞大数据还处于相互割裂状态,其价值很难得到挖掘和体现。只有打破这种数据沉睡、割裂的状态,营造出大数据的生态环境,才能真正把大数据的价值体现出来。

奥维云网(AVC)董事长喻亮星在2016中国大数据创新应用大会上表示,现在所有的大数据公司都面临着一些变现的问题,其实大数据变现是业界的一个共同难题,奥维云网结合自身优势去转化,从而形成多款大数据产品。涵盖了家电、家庭互联网用户、酒店、金融四大领域,研发出市场罗盘、产品指南、价控卫士、评价管家、直播收视监测平台、酒旅魔方、动产融资等产品,当然,这仅仅是“奥维大数据战略”的冰山一角。奥维云网(AVC)开发的大数据产品,具有很强的延展延伸性,后续可以延伸到更多业务场景,接下来还会开发更多跨领域的应用场景的大数据产品,目前已经列出20个大数据产品开发计划,预计2016年再上线8?10款大数据产品。

彩电业机遇与挑战并存

第6篇:文旅商业策划范文

    1文化遗产与都市旅游的关系

    实践表明,随着文化遗产的大范围的开发,将文化遗产作为商品化的旅游产品提供给旅游者时,其文化价值却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破坏。由于文化遗产的不可再生,一旦损毁,就无法复制,如果不加以保护,随着都市旅游的开发,文化遗产就会不复存在。时间的差异,导致了古老的文化遗产和现代的城市文明格格不入。看似两者为互相竞争的形态,但是在很多情况下,却是表现出互补的利益,虽然在很多方面文化遗产和都市旅游相互冲突,但是同时他们也拥有很多共性。双方可以通过共性,并以此为基础,转变媒介(管理模式、旅游者素质)而得以共存。所以开发哈尔滨的都市旅游必须找到文化遗产和都市旅游的平衡点,在不损害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又可以借用其内在价值发展都市旅游。

    2哈尔滨都市旅游开发的策略

    2.1指导思想

    2.1.1传承文化精髓欧式建筑遍布哈尔滨的大街小巷,反映出哈尔滨独特的个性和魅力,这些历史遗留下来的独一无二的建筑风格,在哈尔滨都市旅游的开发过程中应该始终被作为都市之旅的精髓传承下去。

    2.1.2坚持文化兴旅文化遗产是一定地区在一定时间内的文化积淀,不仅具有起源的古老性、遗存的多元性,而且由于时代的不同,也具有很强的审美功能。哈尔滨的都市旅游发展应有所侧重,要将文化遗产放在合理的位置,巧妙的将古今融合,坚持以文化兴旅。

    2.1.3拓展国际市场中西文化的碰撞,使得哈尔滨的街头巷尾都充满了欧式建筑风格,但同时这些建筑又不同于真正的欧式建筑,因为融合了中国的文化因素,所以神秘的“东方小巴黎”对国外旅游者也充满了吸引力,适当策划旅游项目,就能开拓广阔的海外市场。

    2.2发展模式选择

    2.2.1空间分离型模式为了保护历史格局的完整,使得文化建筑风貌留存下来,可以选择空间分离型发展模式,对不同区域的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都市旅游的开发。这样即使得旅游路线多元化,旅游景点多层次,也可以使得各个文化遗产互不干扰,互为补充,在对立中把握统一,而在统一中又各具特色。

    2.2.2空间镶嵌型发展模式哈尔滨的城市历史风貌经历时间和历史的冲刷,极具保护和开发价值。为了最大程度上对其进行保护和开发,在不影响哈尔滨城市居民现代化生活的情况下,应采取镶嵌式发展模式,这种模式既能在极大程度上对文化遗产的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又保证了居民的生产生活的正常进行,在文化遗产和都市旅游之间建立了一个和谐共存的地域。

    3哈尔滨都市旅游开发的实证研究

    3.1哈尔滨都市旅游开发主题

    根据哈尔滨独特的资源条件、客源、市场条件,哈尔滨的都市旅游的方向为:活力四射的魅力“东方巴黎”,异国情调充溢的现代化都市。充分利用哈尔滨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在与俄罗斯毗邻的独特地理位置,形成以现代城市为依托,以欧式建筑为主体,人文景观与现代都市景观、观光产品与京旗文化及会展洽谈共同发展的现代都市旅游主题。

    3.2开发注意事项

    在哈尔滨发展都市旅游,一定要注意解决文化遗产与都市旅游之间的矛盾,注意两者利益的协调。要借鉴西安等文化遗产城市的发展经验,避免造成文化遗产的损毁,使得文化遗产可以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充分的利用,借助文化遗产推动都市旅游的发展,也借着都市旅游的发展,向国人和世界展示哈尔滨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异国情调。

    3.3空间布局原则

    以旅游资源为基础,以中心城市为支撑,以交通干线为依托,构建全市旅游空间网络;突出全市7区12县各自优势与特色,资源共享、产品互补、客源互流;城乡联动、南北互促,协调发展;市区重点开发文化休闲和商务会展产品,各县(市)重点开发滑雪、避暑、度假和生态旅游产品,城乡互补、各具特色;发挥哈尔滨市在全省旅游业中的“中心”与“龙头”作用,立足本市、联通周边、辐射全省,与邻近省市合作互补、共同发展;总体布局、突出重点、分期开发、近详远略、留有余地,保证足够的可持续发展空间。

    4哈尔滨都市旅游路线设计

    4.1中心街区游

    中央大街始建于1898年,初称“中国大街”。1925年改称为沿袭至今的哈尔滨中央大街———欧式风情休憩商业区。这个包含了欧式建筑和中式建筑的特色商业街区,现在已经发展成为哈尔滨市最繁华的商业街。这里是都市核心旅游区域之一。同时,由于中央大街历史较长,很多建筑和地面经历了时间的冲刷已经遭到破坏,所以要加强管理,避免二次人为破坏,而造成历史文化遗产的损毁。哈尔滨还拥有国内乃至世界上现存最完整的中华巴洛克建筑群。近几年,道外南二道街、南三道街由于聚集了荟萃东西文化的老建筑而吸引了众多国内外的游人和剧组。但是还应该加强宣传和促销,让更多的游人感知这些独特的遗产文化的魅力。

第7篇:文旅商业策划范文

摘 要 我国少数民族体育项目丰富多彩,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博大精深。少数民族体育旅游具有巨大的产业优势、资源优势和发展前景。如何科学地开发和利用这一资源,使民族传统体育资源与区域经济有效地结合起来,将潜在的民族传统体育资源优势转变为现实的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成为了一个重要课题。本文试图从理论上认识少数民族体育旅游的运行机制与开发模式,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产业 运行机制 开发模式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读,发现专家学者进行了相关的研究探索,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产业化提供了新思路。少数民族体育旅游产业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现代生产方式的不断进步而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因此,研究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产业对拉动地方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产业的运行机制

运行机制是指在人类社会有规律的运动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要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原理和运行方式,是引导和制约决策并与人、财、物等相关的各项活动的基本准则及相应制度,是决定行为的内外因素相互关系的总称[1]。纵观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政府与市场的制约与影响。其运行机制主要有四类:(一)政府主办型是由政府统一宣传,一切统筹安排,一切按照政府的统一调动。(二)政府主导型,地方政府制定相关制度,权责明确,见效快,但是商业化的灵活性弱。(三)市场尝试型是商业机制、推陈出新,广泛发动了企业和社会人士捐资赞助,让文化公司积极参与赛事组织,借助国内外媒体的影响力,全程推广,吸引更有实力的队员参赛。(四)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型,依照经济发展、市场运行和运动的客观规律,通过市场机制优化、合理配置体育资源,达到体育市场化、产业化。我国体育赛事的市场开发必须有政府的支持,各项赛事应充分发挥政府在市场开发中规划、统筹和管理的主导作用,政府给予各种赛事必要的政策扶持,为体育赛事市场开发提供有利的市场环境[2]。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产业的表演或竞赛市场主要通过销售门票、商业赞助、媒体的转播权、物品的特许经营权、爱心人士捐赠途径获得收入。其消费主体主要是观众,服务性主体主要是相关的管理机构,最大的受益者主要是赞助商,中介传播者主要是媒体。徐晓容等学者认为民族传统体育的运作有一系列的程序,首先产品具备民族价值取向,可进行市场化定位,社会化融资,多元化人才管理,项目策划,强势包装,专业化营销,品牌化战略。

二、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产业的开发模式

第29届北京奥运会在市场开发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功是有目共睹的,“那达慕”市场开发要借鉴2008北京奥运会的成功经验,并结合内蒙古经济发展情况,综合考虑蒙古族传统文化及蒙古族传统体育发展现状,设计“那达慕”市场开发方案。“那达慕”市场开发方案包括赞助招商、特许经营、门票销售、社会捐赠、电视转播权[3]。学者饶远认为开发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运作模式有以下几种:1.农家乐生态旅游民族体育资源运作模式;2.名胜公园景区的运作模式;3.城市文化广场的运作模式;4.城市餐饮展演模式;5.节庆文化开发模式;6.拍卖和买断民族体育旅游资源区域经营权方式[4]。邓启烈对民族体育旅游市场开发模式进行了探索,归纳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市场开发有以下3大类型10种模式:1.天然村寨型(亦农亦旅模式、民族体育节会活动模式、民族体育业余俱乐部或协会模式);2.移植型(旅游景点经营“体旅”模式、民族体育博物馆模式、民族体育乐园模式、大、中型民族体育集会、游乐活动模式、民族体育运动会模式);3.广场型。根据广西民族体育旅游资源的性质,把产品分为不同类型系列,如观赏系列、表演系列、参与系列、休闲系列、保健养生系列、认识型系列、教化型系列和满足型系列等[5]。刘文燕等人认为,黔东南民族体育旅游产品开发主要分为以下三个层次:“中心层”主要开发专项型民族体育旅游产品;“延伸层”主要开发组合型民族体育旅游产品;“边缘层”主要开发附带型民族体育旅游产品[6]。赖小玉认为贵州少数民族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节庆文化开发模式、民族体育开发模式、民族景点开发模式[7]。

三、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的评述

综上所述,对于不同的区域不同的少数民族体育资源的产业化认识,学者都有各自的见解。在一定的时期内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产业化发展的模式、战略、方法、步骤等一系列要素的运行机制相对不变的。我国少数民族旅游产业的运行机制与开发模式,在特定时期特定区域,采用不同的发展机制,以不断改革和创新来促进其合理、稳步发展,进而为未来的发展构建合理的模式。

参考文献:

[1] 吕诗蒙.我国体育赛事中体育艺术表演运行机制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

[2] 宗晓莲.布迪厄文化再生产理论对文化变迁的意义――以旅游开发背景下的民族文化变迁研究为例[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2.

[3] 姚海霞.“那达慕”大会市场开发模式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4] 饶远,赵敏敏,张玉文.开发我国少数民族体育旅游资源深层思考[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40(5).

[5] 邓启烈.广西少数民族体育旅游的现状及市场经营模式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

第8篇:文旅商业策划范文

关键词:驴友;驴友旅游;驴友旅游俱乐部;运营模式

驴友的概念最早是由新浪网旅游论坛提出,由“旅游”和“旅友”的谐音演化而来,因为出行背负行囊、挑战身体极限、不畏艰难险阻、风餐露宿、吃苦耐劳,所以将“旅友”的这种精神用“驴子”来形容,进而有了驴友这一术语。目前学术界对于驴友概念尚没有明确界定。

笔者认为驴友是基于共同的出行兴趣偏好、借助一定技术装备实现自我旅行满足而形成的具有较强归属感的特定文化群体,回归原始、无欲无求、探寻未知、体验苦乐、追求简单、放松身心、自助互助、注重环保是其主要特征,网络虚拟世界和驴友俱乐部是其获取出行信息、参与活动的主要空间依托。

驴友旅游是以虚拟网络和驴友俱乐部为主要空间依托,基于共同的出行兴趣偏好,借助一定技术装备,正式或者非正式的结伴前往自然和人文景观较为原始的目的地,进行旅行活动,其活动内容涵盖徒步、穿越、溯溪、漂流、登山、骑行、攀岩和摄影等。

驴友旅游俱乐部是基于特定的驴友文化群体市场而发展起来的组织机构,通过为驴友提供装备租售、活动策划与组织、出行常识与技巧培训等服务强化驴友归属感、自豪感和荣誉感,通过驴行这一旅游方式吸引驴友会员在自愿平等、协作互助、共同体验的基础上自由自主参加活动,以倡导、宣传、策划、组织驴友出行活动为主要经营内容并兼营相关产业的企业、团体及协会组织等。

本次研究以南昌市14家驴友旅游俱乐部为调查研究对象,采用实地考察法对南昌市现有俱乐部进行实地走访与问卷调查,以便了解其经营现状、发展思路、会员状况、活动线路情况等,并现场记录及录音,进行第一手资料的收集。并采用座谈、电话访谈以及通过E-mail交流的形式与专家互动,了解专家对于南昌市驴友旅游俱乐部运营模式的相关观点。

一.南昌市驴友旅游俱乐部概况

截止到2013年1月,根据实地调查摸底,整理出南昌市驴友旅游俱乐部现有14家,这些驴友俱乐部统计的主要标准是目前或者曾经召集驴友出行信息、策划组织驴友驴友活动,在本土驴友圈子中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网络虚拟俱乐部以及拥有装备实体店和虚拟网络社区的一体化经营俱乐部。为了便于分析,以纯粹销售装备为盈利目的的南昌市军品户外装备各连锁店和商场各品牌驴友装备专柜,以及自行车骑行俱乐部未在统计范围之内。(表1)

二.南昌市驴友旅游俱乐部运营模式

根据实地调查结果,笔者认为目前南昌户外驴友俱乐部相对比较正规的主要有四种模式:

一种是以经工商部门注册的户外装备店为主要依托而组建的集户外装备店+实体俱乐部+户外网站/论坛三位一体的经营模式的俱乐部(也有户外装备店和实体俱乐部组合在同一空间的,装备店作为户外装备的销售租赁、客户接触、活动推广和驴友出行知识普及基地,实体俱乐部作为装备店的一个拓展场所,用于驴友日常聚会、行前会及举办各种讲座、学习交流会等,如南昌绿野驴友俱乐部),共8家,占调查总数的57.14%。

另一种是以经工商部门注册的户外装备店为主要依托而组建的集户外装备店+实体俱乐部但无网站/论坛的二维经营模式的俱乐部,这种俱乐部一般经营重点还是放在装备销售上,考虑到经营风险,很少组织驴友出行活动。共有2家,占调查总数的14.29%。

第三种是以挂靠经旅游局注册的旅行社为主要经营场所,专门从事组织驴友旅游出行活动的俱乐部,其经营办公的场所作为招揽客户和组织驴友聚会的根据地,亦结合户外网站/论坛进行宣传推广但不开展装备租售的旅行社+俱乐部+户外网站/论坛的三位一体模式,仅南昌寻游户外俱乐部1家,占调查总数的7.14%。

第四种就是具有独立创建、自我管理、自我维护的正式驴友网站或论坛,并结合QQ群凝聚驴友旅游爱好者与组织驴友旅游活动的没有经营实体的虚拟平台俱乐部,如南昌巅峰户外俱乐部和南昌户外俱乐部,共3家,占调查总数的21.43%。

三.南昌市驴友旅游俱乐部的营销渠道

据调查数据表明,所有的俱乐部都采用通过老会员或朋友介绍的这种原始、更为直接的口碑方式进行营销;有9家俱乐部采取自身设立网站的方式来进行营销,占所调查总数的64.3%;有5家俱乐部与媒体合作进行营销,占所调查总数的35.7%;有3家俱乐部利用组织赛事进行营销,占所调查总数的21.4%;有3家俱乐部与政府进行联合营销,占所调查总数的21.4%。有11家俱乐部与外地俱乐部有业务往来,占所调查总数的78.6%;有3家俱乐部与旅行社有业务往来,占所调查总数的21.4%;有8家俱乐部通过赞助驴友年会、百里毅行等驴友活动进行公共关系营销,占所调查总数的57.1%。其中通过自身设立网站进行营销,使驴友可以通过网站直观了解俱乐部的情况,方便快捷的联系和选择适合自己的俱乐部,这种营销方式吸收会员的人数远远高于其他营销方式。网络营销是目前俱乐部营销的主要渠道,虽然费用低廉,但是耗时耗力,营销如果没有针对性和连续性的话,效果不佳。

四.南昌市驴友旅游俱乐部运营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行业准入门槛低,管理不规范,监管机制缺失

在驴友圈子里,不管什么人,只要有过几次驴行经历,有一定号召力,有一定经济能力,就可以自己组建驴友群、租借场地成立俱乐部、召集驴友旅行活动,经营驴友旅游市场几乎没有门槛限制。

驴游市场蓬勃发展的背后,存在着行业管理不规范、 监管机构缺位等问题。目前我国的驴游俱乐部普遍存在两种情况,一是已经到工商部门注册,并经过俱乐部人员资质认证的;第二种没有到相关部门备案登记,处于无证经营状态,难以得到有效监管,而这种类型的俱乐部占绝大比例。其次,一些地方性法规还不健全甚至处于无法可依状态,大多数地方都没有建立相应的俱乐部资质认证和培训体系,相关监管部门在具体工作中协调合作能力不够,监管机制缺失。

(二)经营和营销模式单一,限制了俱乐部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驴行装备店+组织驴友旅游+网站/论坛”是目前南昌市户外运动俱乐部的主要经营模式。从调查结果来看,在此次被调查的14家户外运动俱乐部中,有11家是拥有装备实体店,一方面以装备实体店发展客户,传递出行信息,吸引驴友参加;另一方面通过组织驴友旅游活动,促进俱乐部装备租售。但是近几年南昌市驴友旅游俱乐部经营发展实践证明,这种经营模式已经很难维持生计。因为驴行装备销售渠道越来多元化,越来越多的品牌连锁店选择实体店经营,仿冒品经营店也屡见不鲜,网络销售模式的开启更是占据了一大块市场“蛋糕”。驴友在参加驴友旅游俱乐部后,可能不选择俱乐部途径购买自己所需的装备,通常会货比三家后选择价格比较实惠的户外用品。传统经营模式无法让俱乐部通过驴行装备的销售来达到盈利的目的,也进而导致了驴游俱乐部经营发展的恶性循环,最后不得不终止经营。另一方面,部分俱乐部采取旅行社的运作模式,运用旅行社的传统营销手段,不仅花费了大量营销费用,更达不到预期效果。

根据对俱乐部营销方式的调查,大部分俱乐部使用的主要营销手段就是网络营销,虽然费用低廉,但是他们浪费了大量时间在网上进行推广,忽略了市场调研、产品开发、客户维护,一方面在营销争取客户,另一方面疏于对客户的维护又导致了客户的流失,从根本上限制了俱乐部的可持续发展。

(三)AA制俱乐部经营乱象阻滞了俱乐部商业化、规范化经营的步伐

由于群众性自发组织和网络自发组织本身的自发性、自由性、灵活性,以及AA制俱乐部老板的经营者与玩家的双重身份,他们发起活动时一般完全自助,所有费用都AA制,领队完全是义务服务,或在AA制的基础上分摊领队费用,加收一定的管理费用抑或收取一定的俱乐部发展基金,这样参与活动的成本相比商业俱乐部组织活动的成本更低,因而受到大量的驴友的亲睐,这些活动圈子队伍的扩充十分速度。但这些驴友普遍缺乏出行常识、专业知识和求生技能,光有一种对驴行的热情和勇往直前的精神,出行仅考虑个人经济承受能力,而忽略了参与驴友活动时潜在的安全风险问题。

与此同时,商业化俱乐部虽然具有较为规范的运营模式、严密的活动组织形式以及周到热情的服务,但是因为营销手段及推广方式的限制,每周的活动与AA制的活动相比较,更难成行;即使成行,也是费尽周折,因工作的紧张以及经营成本带来的压力使很多商业化俱乐部的经营者难以承受,而且南昌市的很多驴友,尤其是有一定驴行经验的驴友,对商业俱乐部及其组织的活动非常抵触,他们的固有消费观念就是赚驴友的钱伤感情,玷污了纯洁的驴友关系。他们的观念对新入门的驴友影响很大,这样的口碑效应使商业化俱乐部失去了大批驴友客户群。但实际上,参加AA制组织活动的驴友往往每次活动下来的费用较商业化俱乐部包价的费用都要高,只不过是因为他们在AA制组织归属感更强而忽略了花费的隐性成本。他们有的甚至遭受做短期买卖领队的欺诈而因此多花了不少冤枉钱。

因此,商业化俱乐部在AA制俱乐部的经营乱象下,商业化及规范化经营的氛围和效应被AA制组织遮蔽,商业化发展速度减缓,陷入经营窘境。

(四)安全保障救援体系不健全,俱乐部驴友活动组织危机重重

从驴友旅游俱乐部内部环境来看,主要是专业领队及高素质人才相对缺乏,且对于会员户外知识技能的传授和培训既不全面也不到位;在旅游保险方面,许多俱乐部为了节约成本,往往不主动为会员购买正规保险来保障会员人生财产安全;从外部环境来看,首先是驴友选择的目的地通常是“老、少、边、穷”地区,安全保障机制和救援体系常常处于缺失状态。南昌市目前针对驴友旅游还没有建立完善的社会安全保障和救援体系,救援队伍缺少专业的救援装备和交通工具,活动组织具有重大安全隐患。

(五)驴游线路缺乏计划性且存在季节性雷同,发展后劲严重不足

南昌市各驴友旅游俱乐部并没有从驴友角度出发去推出线路计划,而是随心所欲的根据自己的判断设计线路,想到什么做什么,完全忽略了市场规律。即使有些俱乐部注意到了驴友出行的规律,也做了线路计划,但是因为专业人才缺乏,精力有限,再加上天气原因及多次招徕不了足够的出行驴友等因素的影响,最终也放弃了原订计划而随大流。

另外,南昌市众多驴友俱乐部所推出的年复一年的应季线路,一方面加剧了俱乐部的自身的恶性竞争,另一方面也导致了很多以前跟随俱乐部出行的驴友因不满线路设计而逐渐脱离俱乐部组织,转向自助驴行或跟随外地俱乐部参加更有吸引力和特色的线路。这种行业间的不良竞争及老驴友的流失,致使俱乐部发展后劲严重不足。

参考文献:

[1]曾毅平.“驴友”“色友”及其社团方言词释略[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3:(5).

[2]李仕春.悄致兴起的“驴友”热[J].辞书研究(新词语新说),2007:(4).

[3]李恒江.桂林市户外运动产业开发现状及发展战略选择[J].商业现代化,2008:(546).

[4]王健.户外自助旅游的探析与思考―以南昌户外自助旅游为例[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6:(4).

第9篇:文旅商业策划范文

关键词:乡村旅游;新农村建设;和谐发展

Abstract:At present,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is being carried out extensively throughout the country, including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is the construc- tion of new countryside is an important part.Construc- tion of 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has created good conditions,while ru- ral tourism is further promoted the building of 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there is positive interac- tion between the two.Rural tourism has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and build on the rich tourism resources,favorable government policies and improve infrastructure foundation.In order to enhance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must start from a scientif- ic,standard,good brand marketing,education and training and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work.

Keywords:rural tourism;new countryside construc- tion;harmonious development

新农村建设正在我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越来越多的 经验表明,乡村旅游的开发建设是新农村建设有效模式之一。目 前中国的旅游业形势的发展迅速,从旅游业产生的对经济与社会 效益强劲推动作用来看,旅游产业对于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业 效益、改变城乡的二元结和为农村增添活力等方面,起到重要的 促进作用。本文将着重探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建设策 略.

一、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建设的良性互动关系 1.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为乡村旅游建设发展创造了良好的 条件 ①乡村旅游建设获得了政策和资金扶持。新农村建设以发展 农村经济为宗旨,国家鼓励更多的企业在农村地区投资兴业。乡 村旅游以投资小、见效快,成为众多企业青睐的项目。政府部门为 了促进乡村旅游建设提供了许多优惠政策,而且也使农村地区得到更多社会资本。同时,政府还增加了对农村经济的总体投入,乡 村旅游也得到部分款项建设资金.

②乡村旅游建设获得了科学技术和智力支持。新农村建设重 视对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产业经营模式的改变,这给农村旅游业 建设提供了强大技术支持。而农村教育水平的改善,不仅提升了 农村人民群众的整体素质,同时也为乡村旅游重点培养了经营管 理人才.

③加强乡村旅游设施建设能力。新农村建设成果具体体现在 极大地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状况,尤其是交通、通讯、环境卫生基础 设备的改善。这些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为乡村旅游业的建设和发 展奠定了基础,大大提高了旅游接待能力.

④乡村旅游建设注入了充实的文化内涵。文化内涵的发掘与 保护是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例如,原始古老的乡村庆 典节日、喜庆的婚嫁活动、文化艺术节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艺 术戏剧舞蹈、民间文学和其他文化等。这些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 艺术资源将成为乡村旅游的新资源,以满足游客的多层面的需 求。充实的文化内涵使游客的旅游活动不仅仅停留在游山玩水视 觉享受,更带来丰富的心理体会.

2.乡村旅游对新农村建设的促进作用 ①可以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旅游业可以带动当地商业、 餐饮服务业、交通运输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不断扩大的旅游需 求同时直接增加了对农产品的需求,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 业化的发展.

②可以提供农民就业岗位。乡村旅游所幅射的行业十分广 泛,涉及餐饮、住宿、交通、购物、娱乐等方面。这些服务性行业对 劳动力的需求较大,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富余劳动力的安置 问题。久居都市的人们以乡村为旅游目的地,让农民提供在服务 过程中得到应有的回报,而农民从收入增长中体会到新农村建设 的带来的实惠.

③可以提升农民文化素质。随着游客的大量涌入将带来先进 的文化、道德观念、思维方式、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通过农村旅 游,可以缩小城乡之间距离,促进城市和农村的发展,实现人与自 然和谐发展。特别是在偏远山区,能够打开一扇了解外界的窗口, 促进人们观念的转变,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④可以促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随着乡村旅游业的发 展,为了打造良好的旅游环境,各级政府将增加对基础设施的投 入,乡村则以集体或个人出资的方式,不断改善当地基础设施条 件,加快旧村改造步伐。通过这些人们的共同努力,使农村进出的公路、通讯条件、公用设施、垃圾处理等设施明显改善.

二、乡村旅游鲜明的时代特征 1.对新农村建设的发展与创新 新农村发展战略是我们党在深入分析当前局势的基础上做 出的重大决策,本身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由于新农村建设产生 的背景特殊,必须承载了当前这个时代要求的许多重任,并根据 我国经济和社会状况现状提出新的解决方法。乡村旅游建设正是 顺应了时代的要求,立足农村实际情况而提出的一种崭新的经济 发展模式,是对新农村建设的发展与创新.

2.生态和谐共存 乡村旅游以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城镇居民前往消费,既实现 了农民增收,又让游客得到了满足,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在建设农村旅游中,必将更加重视生态保护和环境的可持续性, 这就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3.乡土文化丰富 乡土文化一种围绕农业为主题的文化,有一个明显的区域差 异,体现了历史、经济、科技、民俗、文学和其他文化丰富的内容.

乡土文化不仅包含了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还包含了自然生态文 化,这正是乡村旅游的突出特色.

4.农家休闲体验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渴望回归自然放松心 情,乡村旅游中的农家休闲体验正给了人们一个这样的机会。在 乡村旅游活动中,游客采摘果实、垂钓网鱼,体会简单淳朴的农家 生活方式。而这种独一无二的农村地区的魅力,让游客流连忘返 三、乡村旅游建设的基本条件 1.丰富的旅游资源 旅游业的发展必须以丰富的旅游资源为基础。反之,旅游资 源是否丰富决定了在乡村旅游建设能否成功。乡村旅游是以自然 资源为基本条件,辅以一定的旅游活动内容的一种新的旅游模 式。因此,建设乡村旅游只有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才可能会得到 进一步发展,并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共同进步.

2.有利的政府政策 如前所述,乡村旅游业与商业、餐饮服务业、交通运输业发展 息息相关。这就需要各级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与旅游发展相关的 旅游、环保、教育、商业、卫生等各个部门通力协作。要重点解决一 些乡村旅游建设中的迫切问题,如基础设施改善、人力资源储备 等,给予乡村旅游建设有利的政府政策。同时,在旅游开发项目时 应享有必要的优惠倾斜,为刚刚起步的乡村旅游创造宽松的政策 环境,以促进其健康发展.

3.完善的基础设施 政府在制定农村基础设施规划时,除了满足村民的一般日常 生活需要外,还要以发展的眼光充分考虑到发展旅游业的需要.

只有配备了良好的基础设施,才有能力满足游客餐饮、住宿、交 通、购物、娱乐和其他方面的需要。同时,这些基础设施应有机结 合农村的传统特色和一定的时尚设计元素.

四、乡村旅游建设具体措施 1.科学规划建设,做到全面发展 在旅游开发的建设过程中需要与农村的其他建设项目相结 合,通过科学规划,全面整合资源,策划好旅游项目,帮助乡村旅 游平稳有序的发展。当地政府要在深入调研本地农村旅游资源后 进行科学论证,制定出符合本地农村实际的旅游发展规划。

政府 部门之间需要通力合作来为乡村旅游构建科学的政策环境,做到 全面发展.

2.打造知名品牌,推广自身的特色 乡村旅游能够让那些久居都市的旅游者远离那些喧嚣的环 境,在农村的自然环境中得到身心的放松。因为乡村旅游的亮点 与特色就是乡土气息和田园氛围,能够让旅游者体会农村湖光山 色和传统习俗文化。当地政府要将各个景点统一包装,积极宣传 自己与众不同的特色,主动出击寻找客源。不断开发新的旅游资 源和具有强烈特色的旅游纪念品,满足旅游者需要,打造并推广 自己的旅游品牌.

3.加强对农民的培训,以期能够高水准的发展 我国的农民所接受的文化教育普遍有限,而他们的素质对乡 村旅游的质量有着决定性的作用。现在急需对乡村旅游就业人员 开展专门培训,让农民增加对游客的接待能力。对于高层次旅游 管理人才,可以向外引进或者挑选接受能力较强的人员前往专业 院校进修.

4.加强环境生态的保护,达到持续发展的目的 农村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的基础,空气和环境如果遭 到污染破坏,也就无法吸引游客。因此我们需要对资源合理规划, 避免资源的破坏性利用,这样不但能够使得乡村旅游成为农民增 收的一个渠道,也可以推进农村的环境保护,达到可持续发展的 目的.

五、结语 乡村旅游建设是富有时代性和创新性的新农村建设模式,科 学的结合了旅游业尤其是乡村旅游业与新农村建设,使二者得以 和谐互动发展。虽然乡村旅游建设还在探索阶段,但它所具有很 强的发展潜力和前景是无可争议的。在乡村旅游的建设过程中, 要结合当地自身特色,在全力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依 靠科学规划的指导,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从 而促进整个社会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庆雷,马继刚,杨帆.乡村旅游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互动机制 及实现路径探讨[J].乡镇经济,2007,(10).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