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制造业概述范文

制造业概述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制造业概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制造业概述

第1篇:制造业概述范文

【关键词】机械制造企业;技术改造;步伐

1.引言

随着技术不断提高,机械制造企业出现了财务营销比较困难,相当一部分机械制造企业自负盈亏,负债生产,只能顾及到自身的温饱,更难以顾及技术革新,至少在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上不会有太多的支出,多年下来,工艺落后,设备陈旧,技术含量不高,产品单一。很多产品几年都不更新,而且缺乏高新技术科技含量的新产品。这些企业要扭转亏损的局面,唯一的途径就是通过技术革新,充分发挥已有的存量资产,使其产生效益。

2.机械制造企业技术改造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机械制造企业技术改造工作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积累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推进企业技术改造的一些好经验、好做法。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技术改造投入资金总量规模还不足;二是技术改造项目技术含量总体水平还有待进一步加强。目前相当一部分机械制造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不强,技术改造项目缺乏稳定有效的技术源,技术改造技术来源渠道范围不广、水平不高;三是技术改造过度依赖企业资金自我积累能力。银行对中小机械制造企业技术改造存在惜贷现象,现有银行贷款中长期贷款明显偏少,资本市场发育不成熟,中小机械制造企业的融资渠道不畅,技术改造资金短缺的矛盾比较突出;四是政府对技术改造的服务和引导与市场经济的要求还有差距,技术改造投资的软环境亟待改善。

3.机械制造企业技术改造应改进的方面

3.1必须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

当前,机械制造企业的难度,在很大部分上是由于当时计划经济时代的低水平不断重复建设和小而全、大而全的毛病。另外最近这些年来没有资金进行技术改造,使得高附加值的先进科技设备没有人可以做,而常用的简单产品的生产能力却严重过剩,经济效益十分差,而且竞争异常激烈。提高经济效益必将是新一轮的技术改造的首要目的。要围绕有效益的新产品开发,实施工艺的改造和设备的更新,就要计算好投入产出的帐,把握好评估、论证关。对于项目改造的经济效益,进行详细的分析论证是必要的,不能草率的做出决定。技术改造要遵守下列效益标准:长期效益和短期效益的统一,今后利益和眼前利益的一致。无效益的改造不能够通过。为了保障技术改造的成功,实施的同时要选准项目,分成一步一步的开展。等着出现效益的时候,再开始改造其它的项目,滚动发展,滚动投入。这样,可以避免一次投入过多,而出现决策失误。

3.2加强行业管理杜绝重复建设

为了避免新增的重复的建设,要提高管理力度,阻止盲目和随意的出现。要站在整体利益上考虑问题。无论是企业自身,还是上级主管部门,都尽量避免站在局部看利益,正确把握最新技术改造的大方向。力争做到全方面思考,果断抛弃原属于重复建设的不良资产,主要展示企业优异的一方面。通过新的改造和行业管理,建立更加完善,合理的机械制造体系。充分发挥主管部门的指导作用和宏观调控,全面管理,防止企业单枪匹马,各做各的。只要重大技术的改造项目,就必须经集团公司的主管部门审批,杜绝新的相同建设的发生。

3.3坚持量力而行和技术先进的原则

技术改造的目的性很强,所以一定要量力而行,结台实际。要不断将旧工艺改造成新工艺,使得旧技术被新技术代替,有效益、有市场的新产品取代效益差、无市场的原产品的标准;坚持技术先进和量力而行相统一的标准。通过技术的改造,让企业技术层次上一个档次,管理水平上一个台阶,从而能够适应为市场提供优质装备的需求,适应进入和参与国内、国际各种市场竞争的要求。例如某机械制造股份公司为了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推出了工程机械履带底盘技术改造项目,希望能够通过技术改造进一步把企业做强做大,以提高主导产品及关键配套部件的生产制造水平,向集约化、规模经济、产品多元化方向迈进为目标,提升零部件生产规模及制造水平,以适应新形势、新事业、新环境对企业新的更高要求。该公司坚持量力而行和技术先进的原则,利用当代先进适用技术,对相关生产资源予以整合,增加满足批量生产加工、装配、热处理、涂装、锻造等设备,满足关键复杂部件技术要求,增加满足批量生产的各种工艺装备,购置检测设备、仪器等;新建厂房一万多平米及相关配套设施。技术改造全面地提升了该公司工程机械履带底盘的制造技术,降低了成本和不良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同时履带产品型谱得到拓展。

3.4整合重组改制实施大机械制造发展战略

机械制造企业以专业化公司的标准建设,以主要产品生产为帮手,互相协助,建立更多具有一定规模的专业制造公司。以国际先进水平为标准,看准勘探开发的不断需求,对企业进行全面部署技术改造,合理安排。振兴企业的关键放在技术改造上来,统一改造资金,集中使用。要妥善安排,尽快实施,积极争取,抓住机遇。通过改造、重组和调整,使机械制造企业走上不断优化发展的道路。

4.加快机械制造企业技术改造步伐的对策

4.1突出重点,扶优扶强,有效发挥政府导向作用

政府有关部门应该择优扶强狠抓一批机械制造企业的大型技术改革项目,发挥大项目对技改投资的拉动作用,组织实施了以“优化重点行业结构和提升优强企业竞争力”为主要内容的“双优”技改工程,这批项目是落实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的重大举措,市财政资金的安排也以此为重点,发挥了财政资金的引导与对民间资金、资本市场投资技术改造的杠杆作用。

4.2做优、做强、做大核心机械制造企业

按照“技术一流、管理一流、规模一流、效益一流”的要求,做优做强做大主业突出、技术先进、核心竞争能力强的核心机械制造企业。

4.3用技术改造提升产品质量

比如,面对国内外激烈的市场竞争形势,时风决策层提出的“用工艺装备保证产品质量,用工艺技术提升产品质量”的发展要求,加大了技改力度。该公司在铸三、铸五车间成功改造的基础上,2009年4月,再次投资3000万元引进两条日本东久株式会社生产的水平无箱自动化造型线。该造型线是国际比较先进的铸造流水线,特别适合品种多、批量大、精度要求高的灰铸铁、球墨铸铁件的生产。整条流水线采用PLC控制,操作简单,可以实现无人操作,体现了时风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理念。该公司还引进法国法迪尔克变频高速转子混砂机。该混砂机具有更佳的混砂效果,型砂的流动性和充填性显著提高,能有效减少加水量,提高型砂溃散性。混砂机配有型砂在线检测仪,随时检测混砂质量,杜绝不合格型砂泄料,同时能够持久地记录型砂数据形成准确的过程分析,控制型砂质量至最佳,最大限度地完善造型机的造型质量。

5.结语

总之,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是机械制造企业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基础,我们应该高度重视技术改造问题,只有这样,中国的机械制造才能够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参考文献

[1]李金祥.浅谈企业在市场经济下技术改造与技术创新[J].工具技术,2011,(03).

[2]许祥,蒋文军.正确处理企业技术改造中的八个关系[J].机电新产品导报. 2002,(Z1).

第2篇:制造业概述范文

根据省局有关文件精神,为充分发挥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的导向作用,引导中小企业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发展后劲,决定编制*省中小企业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库。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项目分类

根据项目完成时间,项目库项目分为竣工项目和在建项目两类。竣工项目指*年年底前已完成设备安装,开始投入运营的项目;在建项目指*年年内开工建设。两类项目的建设周期都不超过2年。

二、申报企业基本条件

1、在*境内注册的非上市企业。

2、中小企业。即符合原国家经贸委、原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财政部、国家统计局联合下发的《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中小企业划分标准。

3、自主创新能力强。申报企业原则上应符合“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基本条件。

4、企业经济效益等各项指标处于领先水平。

三、项目推荐重点

1、先进制造业。重点是符合新型工业化要求的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和生物产业等领域技术改造项目。

2、新兴产业项目。知识型产业(创意、软件、动漫、服务外包、工业设计、节能环保工程等)、生产服务业的技术改造项目。

3、节能减排、资源再生利用项目。冶金、化工、建材、纺织等四大传统产业技术改造项目必须是节能减排项目。

4、品牌产品做大做强项目。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省名牌产品、*省著名商标所在的中小企业做大规模、拉长产业链的技术改造项目。

5、与大型企业协作配套和专业化改造项目。重点是为重大技术装备提供配套产品的技术改造项目,生产和工艺专业化改造项目。

四、推荐要求

1、竣工项目的推荐。原则上以“*年度省中小企业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库汇总表—在建项目”为准,请各地对项目进行跟踪确认,符合条件的可作为竣工项目推荐,个别地区数量不足的,可适当增加项目。

2、项目投入力度。项目设备投资规模不低于200万元。

3、纳入全省百家重点培育高成长型民营企业、中小企业专家评审范围的企业,凡有符合条件的项目,应确保重点优先推荐。

4、所有申报企业要填写“省中小企业重点技术改造项目申报表”,并附不少于2000字项目简介。竣工项目主要介绍项目的完成情况、项目的水平、经济效益预期及项目的投入决算、新增设备清单等;在建项目主要介绍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项目建设内容,项目的水平及经济效益,项目的投资估算及新增设备清单。

第3篇:制造业概述范文

关键词 专业出版社;数据库;智能改造;方法

中图分类号TP3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14-0227-02

基于国家宏观调控指导下,文化事业发展水平有了显著的成效,这与出版业发展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性。出版社是负责文化信息编辑与处理的主要机构,按照书籍、报刊、杂志等要求编辑文献资料,通过出版方式传递给大众。为了适应信息科技发展趋势,专业出版社也要建立更加先进的数据库调控模式,满足高科技出版行业的变革要求。因此,专业出版社数据库实施智能改造,这是行业科技的重点内容。

1 专业出版社

出版社的出版行为是指通过可大量进行内容复制的媒体实现信息传播的一种社会活动。自有文字以后便形成了出版社。正式的出版是随着印刷术的发明,至唐代中叶盛行,古代金文、石刻以及人工抄写、刻绘书籍,是一定意义上的出版。出版社的类型、工作范围和组织机构 出版社的类型,在中国,按隶属关系区分,有中央级出版社和地方出版社。按业务范围区分,有综合性出版社和专业出版社。综合性出版社的出书门类比较多,专业出版社只负责编辑出版一定专业和门类的读物。

2 出版社数据智能化需求

现代出版主要指对以图书、报刊、音像、电子、网络等媒体承载的内容,进行编辑、复制、发行(或网络传播)等处理工作。为了保证专业出版社内工作的高效率,对专业出版社数据库实施智能改造是时代需求。相比于综合出版社,专业出版社承接的数据处理任务更多,对原始数据操控要求更加严格,尤其在文字内容编辑与处理方面,都要做到严格的准确性、标注性、科学性。因此,为了摆脱传统出版办公模式的不足,必须要开发出更加先进的智能化数据库,借助计算机平成大量文字信息的处理,这样可以防止人工审阅失误而造成的常识性错误,提高处理的成功率。

3 专业出版社数据库人工智能改造

从现有出版业行情分析,无论是综合出版社或专业出版社,日常出版都需处理大量的文献信息,这是出版社结构统一性的办公特点。相比于出版操作流程,人工智能技术在应用功能方面具有显著的升级改造,不再局限于单一性的数据处理操作,而是将功能扩大到多个方面的领域。从实际应用状况分析,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专业出版社智能改造,主要方式包括:

3.1 处理技术

专业出版社构建新型数据库,为人工智能化提供可靠的平台,大大减小了人工处理数据的工作难度。数据库多样性能够为出版社操作提供更多功能,由单一数据处理发展为多空间操作,把数据处理平台扩展到多个面域,从而实现了数据信息的多元化处理。比如,人工智能三维成像中,让图像信息变得更加形象、直观,编辑人员可以直观地认识文字信息,对后期整编、修改、处理提供了方便。

3.2 传输技术

大数字时代,专业出版社构建数据库是行业需求,如图1。社内数据传输完善了专业出版的数据库系统,从而推动了出版社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例如,专业出版社对各类信息收集与处理要求在不断变化,这些是传统计算机系统不具备的功能。新时期人工智能技术呈现了交互性特点,可按照用户要求完成点对点传输、交换,实现了专业出版社资源的共享模式,丰富了文字信息的内容。

图1 数字式出版社平台

3.3 集成技术

人工智能选择集成控制是不可缺少的,让出版社在短时间内完成大量数据处理任务。过去对出版数据库采用了统一式模块,把大量不同数据集中到某一个数据库进行处理,而造成服务器处理速率下降,影响了出版社正常的使用功能。计算机人工智能技术采用集成控制模式,对原始数据分层次、分类别处理,提升了出版社数据库资源的可操作性,带动了数字化出版模式应用。

3.4 载体技术

智能化操作需选择不同的信息载体,使专业出版社操作流程更加顺畅。智能数据库是在无人干涉条件下完成动作,减小了专业出版社手动传输信息的难度。例如,现代计算机人工智能采用声音、动态图像、视频等信息载体,可按照用户设置要求执行传输命令,这就取代了早期人工操控流程,这些都是现代专业出版社数字化改造要求,把信息科技融入到新型出版社系统建设中,大大提高了智能化的水平。

4 结论

专业出版社是随着文化科技水平的提高而逐步发展,随着人们对传播知识的渴望而发展并呈现日强的专业性,编辑人员所面对的文字信息均是专业学科内容,实际出版中严禁出现人工式操作失误。为了改变传统出版办公模式的不足,对专业出版社实施人工智能化改造,能够提升社内办公的整体效率,促进专业出版数据库的智能化发展。本次分析了专业出版社智能化发展趋势,提出人工智能改造综合技术应用方法,显著提升了专业出版社内的办公水平,希望对后续研究有所启发和帮助。

参考文献

[1]程晓龙.数字出版的未来:从“小数据”到“大数据”[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3-08-29(5).

[2]王坤宁,李婧璇.大数据时代:催生出版发行转型升级[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3-09-23(7).

[3]吴湘宁,胡光道,胡成玉,李桂玲1. Oracle 中使用支持向量机的时间序列预测方法[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4]李志鹏,张颖,王甫志.数据仓库与数据仓库性能的提高[J].佳木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1).

第4篇:制造业概述范文

受专业课程影响,在职业学校的课程体系中,很多课程需要连排或到实训车间实习,在教学模式上几乎都采用班建制,也就是说,学校按照学生或家长所选定的专业分班(称为自然班),学校以班为教育单位对学生进行管理、教育。其中课程是按照事先制订好专业教学计划安排的,教学组织也是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的,这就是传统的班建制教学模式。班建制最大的优点就是容易组织和管理,但班建制无法满足职业学校差异化的教学需求。

二、只有数字化校园才能满足职校生差异化教学需求

因知识基础差异较大,以及他们在学习动机、智能、专业兴趣等方面的差异,传统班建制的教学模式根本无法满足职校生的这种差异性教学的需求,而学分制在职业学校推行仍有一定障碍,导师制(或师徒制)虽然比较适合职校,但受师资和场地限制,很难推行,致使学习兴趣原本就淡薄的职校生更加厌学,逃课、恋爱、谩骂、损坏公物、随意打架等现象屡见不鲜。打造数字化校园,可改变传统班建制教学模式,打破课程和学科体系,按专业培养目标,建立以学分制为主,辅之以导师制,这样就可化解职业学校目前的尴尬。

其实,从校园网建设开始,以信息传递、资源共享为主要服务手段的数字化校园建设伴随各校发展而不断壮大,尤其是多媒体教室的普及使用已经使职业学校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师除课堂教学外,可将更多的教学资源在平台中与学生共享,并且利用教学平台开展调查、作业、讨论、答疑、测验等多种活动,既方便了学生学习,也方便了教学管理,加强了课程互动,提升了教学效果。

三、数字化校园的建设途径

1.校园网与数字化校园

职业学校校园网的基础建设情况很好,几乎所有学校都已建成校园网,但校园网不能等同于数字化校园,校园网犹如建好的高速公路,必须有川流不息的汽车,只有具有载人和物的功能后才能发挥高速公路的真正用途,校园网也不例外,校园网的作用不只是简单的文件共享,而是要建立为学生、教师、领导、家长、公众服务的教育教学、科研管理系统及办公系统,也就是说,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核心是教育信息化业务系统的建设。如锐捷网络公司提出的数字化校园3+N+1整体架构,3表示3个平台――基础设施平台、应用支撑平台、公共认证平台,1指的是通过单点登录实现1个统一门户,N指的是职业学校的N个业务系统。(见图1)

2.根据专业目标重建知识点结构体系

职业学校要以培养“宽基础、高素质、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核心,以专业基本建设为基础。以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为重点。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根据专业目标,打破现有的学科和课程体系,按企业岗位需求,将教材内容分解为若干知识点。摒除重复或不适宜的知识点,增加岗位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再按知识点逻辑顺序组织起来,形成以知识点为中心的结构体系。(见图2)

3.建立职业兴趣自我测试系统

要想使学生热爱自己所学专业,使专业兴趣成为内在的学习驱动力,必须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专业。因此,建立职业兴趣自我测试系统可以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常用的技术方法有史特朗职业兴趣量表和库得兴趣记录等。兴趣测验通常列出众多的兴趣选择项,涉及运动、音乐、艺术、文学、科学、社会服务、计算、书写等领域,如喜欢踢足球、喜欢看球赛、喜欢听流行音乐等等。根据被试者对各种兴趣项目的“是”或“否”选择,或依据受试者排列出的兴趣序列,可以对其是否适合某一职业或某一种工作做出判断。

4.建立以学分制为基础的知识点选修系统

学分制是以选课为核心,教师指导为辅助,通过绩点和学分,衡量学生学习质和量的综合教学管理制度。在学分制下,学生从被动接受教学内容和课程,到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和个性特长自主选课,适应了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对应用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提出的新要求,但同时也成为实施学分制的一个难点。允许学生自主择课、跨校选课就必须开设足够数量的课程供学生选择,如果选修课数量不足学生则无课可选,如果选修课质量不高,学生则学无收获。学生跨校、跨专业、跨年级选课的管理难度很大,多数学校是按课时计算学分,各学校普遍存在“混”学分的现象。

建设数字化校园的职业学校,同样有必要执行学分制,不过,数字化校园环境下的学分制更容易实现、控制和管理。学校可以按知识点计算学分,按岗位需求建立的知识点结构体系中,不是线性结构,会出现多知识点并行的结构,如图3中的知识点1、2、3、4,既有必修知识点,也有选修知识点,学生还可以跨专业选择知识点,以知识点为单位选择学习科目,还可以避免相近专业知识点重复问题。

5.建立以知识点为单位、以分层教学为目标的教学班组建系统

分层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没有数字化校园前,在传统班建制的教学模式下,想要分层教学其实很难,只要存在学生个体差异,就需要分层教学,就需要更多的教师,理想状态下,一名学生一个层次,需要配备一名教师,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实行分层教学的学校一般会把知识、能力、智力按高、中、低分层,这种相对的分层教学模式对提高教学质量也是有帮助的。

数字化校园的分层教学系统比较容易实现,对需要学习同一知识点的学生而言,其层次是相同的,不需要做能力测试,只要按知识点组建教学班即可,而且按知识点组建的教学班是动态的。例如,甲和乙在某次课上可能在同一班学习,在下一次是否在同一班级要看他们的下一知识点是否相同。

6.建立知识点测评系统

考试是学习环节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对被测试者一个信息状况的掌握。职业学校按知识点分解专业课程和学科后,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也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了,每个知识点学完后,学生需要通过在线的知识点测评系统来判断自己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通过则获得相应学分,未通过,则获得较低的学分,学生可以选择重学或选择相近的知识点学习。

知识点测评系统还应包括考场编排系统,按学生申请的测评时间安排考试。

7.建立实时课堂教学的音视频采集系统与点播系统

以知识点为单位组建教学班,实现以人为本的教学方针,最大的障碍就是师资问题,建立实时课堂教学的音视频采集系统后,学校可将教师课堂教学音视频采集下来,制作成多媒体教学课件,学生通过校园网远程教学平台进行在线学习。建立实时课堂教学的音视频采集系统与点播系统,让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更便捷,使整个培训过程更具有互动性,让更多的人上课时间更自由,课程安排更方便;也使教师、学生尽享足不出户却犹如面对面交流的感觉;同时也可以让学校与学生节省更多时间和人力物力的支出;使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学到更多需要的专业知识。

参考文献:

第5篇:制造业概述范文

关键词:技术改造;信息化;协整关系;Granger因果关系;企业竞争力

中国分类号:F40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07)06―0030―08

一、问题的提出

装备制造业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已成为该产业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这种融合更准确地说是迅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对装备制造业的改造过程,即装备制造业在产品开发、业务流程、管理体制和生产模式等方面大量应用信息技术促进一般生产节奏和生产效率提高的过程。更重要的是信息技术能够通过解除自我发展的瓶颈持续不断地提升装备制造业的创新能力,信息技术的发展与装备制造业的繁荣保持着一种长期稳定关系。

Marsha Shalv认为,信息技术与装备制造业的这种融合关系具有长期趋势,所谓长期趋势是指信息技术与装备制造业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种稳定的均衡关系,这种均衡关系表现为信息技术总是同装备制造业集成在一起形成产业新的发展方向。然而,Jeff Chappell认为信息技术对装备制造业的改造只是偶发的,装备制造业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中有很多难以完善之处,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装备制造业同许多因素都不和谐,这些不和谐有些来自信息技术,比如信息化的数据安全问题,OEM工具的价值何在,什么会成为制造业信息化的标准以及信息化如何成为企业的资产等问题;有些则是源于装备制造业本身的,如过分对信息技术的依赖导致对市场和顾客实际需求的脱离,真正具有市场价值的创新不足等,这些问题将给未来制造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隐患。Robert Haavind也认为信息技术同装备制造业的融合会遇到发展的瓶颈,装备制造业将重新选择产业的发展方向。

由此可见,虽然学者们对信息技术提升装备制造业的竞争力是普遍认同的,但是对于二者的融合是否存在长期趋势意见并不统一。笔者认为,检验信息技术与装备制造业融合的长期趋势关键是看信息技术与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是否具有协同性,两者之间究竟存在着何种关系。上述争论都主要是从企业具体的运作和管理过程入手,本质上是信息技术同装备制造业融合过程中对装备制造企业各种能力的提升以及管理过程中不和谐因素的讨论,尽管具有相当的合理性,但是对这种长期趋势的研究应该采用更为一般的指标。财务指标能够高度抽象地概括企业的整体运作水平,加入时间序列后就能够清晰地看出企业的发展趋势以及不同的投资方式同信息技术的相关性。以信息技术对装备制造业改造的投入以及装备制造业利润水平的时序财务数据来考察二者的关系,既能够避免具体管理细节对整体趋势的影响,又能够科学地抽象出我们需要检验的结论。因此,本文采用Johansen-Juselius协整关系检验法验证装备制造业信息化技术改造的投入与企业利润之间的长期变化趋势,之后进一步采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法来检验两个协整变量的相互关系。考虑到利润只是反映企业竞争力的一个方面,而影响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还有企业内部的各种能力以及市场环境等非财务因素,可以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一个装备制造业的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根据装备制造业竞争力体系基于信息化各因素的权重,分析信息化技术改造对竞争力体系中各种要素的改善程度。

二、样本数据的选择、变量的定义与样本数据的采集

(一)样本数据的选择

本文采用的是辽宁省装备制造企业的数据,因为辽宁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省份,同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各省份相比较,这里有着更多的国有大中型企业,能够很好地说明信息化技术改造与传统装备制造业的关系,并且装备制造业是辽宁工业经济的支柱产业,是辽宁老工业基地最有潜力,与高新技术结合最紧密,发展变化最快的传统产业之一,因此采用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信息化技术改造的数据是具有代表性的,而且对制定产业发展战略和政府决策都具有借鉴作用。

(二)变量的定义与样本数据的采集

装备制造业信息化是根据装备制造业的特点利用计算机和各种网络加速企业在产品开发、生产和营销过程的价值链增值过程,它是通过供应链管理(SCM)、客户关系管理(CRM)、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产品开发管理(C3P)、企业资源计划(ERP)和制造执行系统(MES)打造一个健全的“企业神经系统”,能够快速响应市场的需求。本文把对装备制造业信息化技术改造的投资力度定义为投资于企业的计算机终端、服务器、大型软件、电子仪器、通讯工具和网络铺设等,用于产品开发以增加产品种类、提高产品质量以及节约企业资源的一系列引起固定资产增加的信息产品和服务的投资金额(暂不考虑信息化的组织结构、生产力以及信息化的运作效率)。对装备制造业利润的定义即为普通机械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这6个行业在统计区间内每年的利润加总。对于主成分分析法,重要的是确定装备制造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这个体系可以分为多个层次,每个层次下设次级指标,我们可以把某一级指标定义为变量,以便作为问卷调查的依据和进行数据处理。

由于装备制造业过于专业和狭窄,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的“装备制造业统计年鉴”,而且无论是工业经济统计年鉴还是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年鉴以及辽宁统计年鉴,统计项目里并没有直接关于信息化投入的统计数字,也没有相应的统计指标,这样我们还需要采用他人的二手数据以及利用一些换算方式间接利用各种统计年鉴获得数据。根据制造业企业信息化的含义笔者认为信息技术带给企业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对企业资源的节约、数字化的产品开发和信息化管理。因此这正好对应了工业年鉴中按用途划分的更新改造投资6个小项中的3个,即节约措施、增加品种和提高产品质量(其他3个是增产、三废治理和其他)尽管信息化技术改造也会涉及到其余三个,但笔者只考虑信息化改造的主要用途。然后笔者需要计算的就是辽宁的装备制造业在这三项投资中所占的比重,为了使问题简化笔者采用平均比重,即假设这个比重就是历年对装备制造业的投资占社会各行业总投资的平均比重。采用的样本区间为1990―2003年。

由于这些年份统计指标并没有直接的装备制造业数据,所以笔者需要计算,具体算法是取得全国装备制造业占制造业投资总数的平均比例,然后按照这个比例算出辽宁1990―1997年装备制造业改造总投资,在与全社会更新改造总投资比较,所得比例与三项用途投资的乘积就是信息化技术改造投资的力度。

三、模型的实际测算

(一)Johansen-Juselius协整关系检验的过程与结论

这种方法常用于检验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关系,它的基本思路为:如果两个(或以上)时间

由此可知,信息化技术改造投入与企业利润之间存在惟一的协整关系,也就是说信息化技术改造投人与企业利润之间长期保持一个较稳定的波动关系,笔者可以进一步验证这种关系的性质,即证明在这种关系下,这两个变量何者为内生变量何者为外生变量,即这两个相关经济变量的因果关系。

(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的过程与结果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法正是一种利用时间序列来鉴定变量间的因果关系的统计分析方法。一般认为,回归分析能够度量变量间的相关程度,但不足以判别因果关系,而识别变量间的因果关系必须基于一个变量是否受其过去变化的影响而做出的判断。

笔者通过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验证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企业信息化技术改造与装备制造业企业总生产值增长之间是否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用软件Eviews5.0进行测算,测算过程和结果如下:

1.滞后长度的选择

通过因果检验,笔者发现存在着由长期投资向长期利润的单向Granger因果关系,这说明信息化技术改造的投资对企业利润水平的增长起着明显的促进作用。但是笔者知道利润只是企业竞争力的指标之一,信息化改造与投入虽然与企业利润之间存在着协整关系和Granger因果关系,说明信息化改造是企业未来得以生存的要素之一。

(三)基于主成分分析的辽宁装备制造企业信息化评价方法

由于装备制造业企业基于信息化的竞争力的因素众多,因此笔者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处理数据。

通过对计算数据的分析,笔者认为辽宁装备制造业的总体信息化程度不高,尽管管理创新能力、经营管理能力、信息共享和传递效率各项指标的实际得分一般,但是由于都具有较大的二级权重,使得综合排序靠前;对于核心客户的稳定性以及研究和开发能力这两个指标而言,也具有很高的二级权重,但是各项指标实际得分很低,所以排序靠后,而新观念和新技术传播速度的二级权重和实际得分都比较低,所以排序也较靠后。由此可以看出,推动管理创新能力,经营管理能力,信息共享和传递效率等方面的信息化建设,可以使得竞争力综合指数明显提升;而核心客户的稳定性和研究开发能力则是需要花大力气长期对信息化进行投入才能有所提高的;而最终使竞争力全面提升的还是要让信息化成为企业上下信任和依赖的重要方式和学习手段,以达到新观念和新技术的迅速传递。

四、研究结论

第一,信息化的企业技术改造与辽宁省装备制造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也就是说信息化投入与辽宁装备制造业利润水平二者之间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和较平稳的比例关系,它们在长期时间序列上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并且通过进一步的Granger因果检验表明前者是后者的Granger原因,可见在辽宁装备制造业未来的发展中信息化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其他条件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信息化技术改造的投入的强度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辽宁装备制造业利润水平的变化。

第二,信息化技术改造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管理问题。笔者证明了信息化与企业利润的长期关系,这只是从宏观上对信息化长期发展的肯定,而信息化如何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尤其是对那些财务指标无法直接反映的竞争力因素的推动,是我们构造基于主成分的装备制造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的初衷。根据本文评价指标体系的数据分析显示,对管理创新能力,经营管理能力,信息共享和传递效率等方面的信息化建设,可以使得竞争力综合指数明显提升,这是因为信息化能够向前整合市场资源,在企业内部实现网络化管理,并可以加速企业对新技术的传播和消化的优势所决定的;而对核心客户的把握和研究开发能力的积累则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信息化对客户资源的分析处理能力和推动技术跨越的优势,这不仅需要有先进的智力支持还要有卓越的管理能力;而最终使竞争力全面提升还需要企业上下对信息化的信任和依赖,使之成为企业新观念与新技术的重要传播方式和学习手段。

第6篇:制造业概述范文

关键词:人才培养;教学改革;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7-0145-02

世界十大汽车制造商全部落户中国,中国已名副其实地成为世界汽车生产大国和最大的汽车市场。进入21世纪,我国汽车产业迅速发展,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日本、德国的第四汽车生产大国,汽车产业需要靠人才拉动,汽车产品持续的“消费热”也拉动了对汽车人才的“需求热”,根据《汽车人才供需情况的调查》显示,我国汽车产业职工人数将在2015年突破500万大关,到2020年达到776.23万人,平均年增长率为10%左右,在未来15年内,我国汽车人才需求面临极大的缺口,特别是汽车工程技术类人员。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

根据职业教育要求和汽车制造装配行业发展需求,以该专业发展要求为导向,以培养面向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立足于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等服务市场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具有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的知识,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适应市场工作岗位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依据企业行业调研报告,通过岗位及对应职业能力的分析,确定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二)构建“工学结合,德能并重”的“1243”人才培养模式

本专业立足新疆、服务南北疆,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较强沟通协调能力和创业能力,具备较高的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理论知识及较强的实践技能,能胜任汽车制造、汽车改装等岗位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根据国家职业教育要求,汽车行业发展需求,以及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构建以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行业发展要求为导向,以培养面向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积极探索以“工学结合、德能并重”的1243人才培养模式。

在该专业建设委员会的指导下,通过深入企业调研与人才市场的需求分析,根据“订单”的需求确立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企业用人,学校育人,长期合作,共同发展”的长效合作机制。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借鉴“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根据毕业生应该具备的综合能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创新能力、社会能力),遵循职业教育规律与能力培养的特点,以“一条主线、两元结合、四种能力、三个平台”素质教育全程贯穿教学全过程为特色的“工学结合,德能并重”人才培养模式。最终达成企业认可的并与企业生产一线工作情景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

一条主线(能力主线)是人才培养的核心,以两元结合(校企)为途径,通过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建设与有效实施,重点抓好“三个”平台(学习领域平台、校内实训平台、校外顶岗平台)建设,学习领域平台主要进行“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进行专业理论知识教育和创新意识教育;校内实训平台主要进行“热爱行业、忠于职守、依法管理、团结协作”的汽车制造行业职业道德教育,进行汽车制造基本技能实训和生产环境仿真实训;校外顶岗实训平台主要进行“行业规范、企业文化、企业管理、就业理念”教育,进行生产性顶岗实训,学习企业文化,学习与人沟通交流的技巧;最终使学生具备四种能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创新能力、社会能力),从而适应工作岗位要求和社会要求。

在重视技能培养的同时尤为重视加强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全程贯穿式教育,从学生进入校园开始到毕业,利用各种方式与形式始终倡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主管理,教师每堂课的教学任务涵盖素质教育的内容,充分利用过程性课程的实施,形成汽车工程学院学生素质教育的特色。

通过教学条件的改善与教学情境的设计,校企的深度结合,促进“工学结合”的持续发展建设,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通过对汽车市场人才需求的充分调研,广泛征求各类汽车服务企业专家的建议,针对职业能力中核心能力的培养要求,构建基于工作过程、阶次递进培养职业能力的课程体系;逐步完善“工学结合”优质核心课程建设及教学资源信息库建设;编制符合国家职业标准的课程标准。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和教学质量体系建设,突出人才培养标准、课程体系的标准化、规范化、通用化建设;充分利用校园网络,构建教学资源共享和师生交流的平台。

图1 “工学结合,德能并重”“1243”人才培养模式

二、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通过对汽车制造企业调研,进行基于汽车制造工作任务分析,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将行动领域进行归纳,系统构建基于工作过程“双证融合”的课程体系,紧密围绕该专业对应的工作岗位及任务来安排教学,让学生做中学、学中做,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完成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使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相结合,实现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一)岗位职业能力分析

对应汽车制造与装配工作的各行动领域,按照学习认知规律,对行动领域进行整合,形成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基本技能模块、拓展模块共三个模块。工学模块课程既要满足学生的就业岗位需求,又要考虑学生今后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对行业、企业专家(企业生产第一线直接从事生产操作、管理的人员)进行深入调研,进行专业职业能力分析。岗位职业能力分析表如表2:

(二)课程体系构建

由校企专家共同组成课程开发项目组,以典型工作任务为核心开发项目课程,以岗位职业能力形成为依据选择课程内容,按照职业岗位工作实际需要,突出实践技能养成,形成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标的课程结构,突出课程设置的针对性、实用性、实践性、先进性。

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要求,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解构,根据工作过程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新排序,构建了由基本能力课程模块、核心能力课程模块和拓展能力课程模块组成的基于工作过程“双证融合”的课程体系。

图2 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三、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

坚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依照职业能力本位,根据社会需求和岗位能力,确保实施“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建立提高学生实践技能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确定实践教学内容

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主线,以应用为目的来确定实践教学的主要内容,以国家或行业的标准为依据,将实践教学的内容组成不同的模块,确定专业技能训练的方法和时间。

(二)建立多元的实践教学考核标准

实践教学应注意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考核,在评价的内容方面应尽可能多地覆盖多种相关能力要素,包括理论知识、技能、经验、协作等;在评价形式方面,以口头与书面回答、技能测试、毕业实践、实习报告等为主要形式。

(三)大力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本专业建有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基地。按照一个专业背靠一个企业群,建设一批实训、就业“双基地”的专业建设思路,实训基地建设既要具备实践教学与职业素质训导功能,又具有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功能,使实训基地正真能实现与校内外紧密结合,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赵新.汽车工程专业建设与改革思路的探讨[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5,(2).

第7篇:制造业概述范文

关键词: 液压封隔器; 弹塑性; 承载能力; 数值分析; 油层改造

中图分类号: TE921.9;TB115.1文献标志码: B

0引言

封隔器是完井工具中的主要元器件之一.其位于井下储层深度附近,与油管相连并与套管内壁接触.对于致密砂岩油气藏,当进行油层改造时,封隔器封堵油管与陶罐之间的环形空间保证压裂液按照设计要求顺利进入油层,压开储层的裂缝.因此,油层改造压裂时的井底压力就是它的工作载荷.

当封隔器失效时,油管里的液体会沿油管与套管间的环形空间回流至井口,造成相关部位的事故.鉴于封隔器工作性能的重要性,多年来,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封隔器和管柱进行相关研究.窦益华等[1]对高温高压井在试油条件下的管柱力学若干关键问题进行分析,并把封隔器作为端部约束进行考虑;尹飞等[2]对封隔器的坐封力学性能进行数值分析;李永革[3]数值求解封隔器对井壁的压力分布;步玉环等[4]研究封隔器的密封性能;宋祖厂等[5]对HRP液压封隔器性能参数进行数值研究,给出胶筒与套管的接触应力分布等力学参数;陈健等[6]分析压缩式封隔器胶筒失效因素;杨东等[7]分析高温高压深井酸压封隔器的失封原因.

在国际上,KOTHIYAL等[8]报道多段压裂封隔器一次安装成功施工的例子;TAYLOR[9]报道高温高压井试油和生产时的封隔器力学行为特性,给出若干试验结果以及根据常规管柱力学计算得到的相应的安全载荷包络线;WHALEY等[10]给出深水高压条件下封隔器的力学行为和变形特征;KESSLER等[11]研究高温高压井封隔器胶筒的力学行为特性.

上述研究主要集中在封隔器胶筒的密封性能和接触力等方面,基本忽略心轴的力学行为特性研究.张国正等[12]研究5"RTTS封隔器心轴的断裂失效问题,给出心轴断口的金相照片资料,同时结合数值手段分析断裂现象,其给出的结论认为,螺纹根部的应力集中是造成心轴断裂的主要原因.

随着油气藏埋深的增加,油层改造所需的压裂压力越来越大,封隔器承受的工作压力越来越高.近年来封隔器心轴断裂事件不断发生,如文献[8]所报道的.在实际工作中,封隔器都是按照工作载荷设计要求,并结合安全因数要求选择结构参数.对于在许可工作载荷下的封隔器破坏现象,大多数文献缺少细节分析.

本文结合文献报道的心轴断裂现象,对双活塞液压封隔器的力学行为进行分析,重点研究在液压作用下心轴的应力分布和塑性变形行为,目的是找出对应不同应力状态的载荷大小,为封隔器承载能力的设计和选择提供参考.

1弹塑性有限元模型分析

1.1模型的简化

封隔器的外形见图1.左端为上部,通常情况下,封隔器的上部与上部油管通过螺纹接头相连接;往右是卡瓦,卡瓦每处沿圆周分为4片,在封隔器坐封时被撑开,其外表面与套管接触,形成摩擦自锁机构,防止坐封失效;与卡瓦直接连接的是楔块儿,当受到来自右端橡胶密封块的挤压力时将卡瓦撑起;楔块儿本身带有剪切销,起定位以及设置启动做封动作的安全销作用;楔块儿右端与封隔器的核心元件——橡胶密封筒相连接;橡胶密封筒的右端是与左端相似的楔块儿和卡瓦等零件;卡瓦的右端是传递工作压力的受内部液压的圆筒,包括液压活塞和外筒体;液压活塞所受的液体压力来自于从油管传入心轴,再通过穿压孔传递过来的液体压力.为保证足够大的坐封压力,本文分析的封隔器为2级活塞液压圆筒,即双活塞封隔器.液压圆筒的右端(即封隔器的下部)与下部的油管通过螺纹相连.多数时候(如对储层进行多段压裂时),处于某一个压裂段的下部的封隔器底部是封死的.

图 1封隔器的外形

隐去卡瓦等零件后的封隔器纵向剖面见图2.图2中的封隔器处于非工作状态,即液压圆筒处于初始位置,液压活塞没有因受压而往前伸出.最内部的纵贯整个封隔器的零件为心轴,心轴在中间某处有一个螺纹连接结构.封隔器的其他零件都附着、装配在心轴上.图 2隐去卡瓦等零件后的封隔器纵向剖面

封隔器液压圆筒局部的放大剖视图见图3,可知,封隔器液压缸所处的心轴部位有2处液压小孔,即穿压孔.每处沿圆周有4个成90°角间隔分布的穿压孔,每个封隔器心轴上有8个穿压孔.由于穿压孔的存在,心轴内部和外部的液压相同.在油气储层压裂时,压裂液进入封隔器,通过穿压孔进入液压圆筒腔室,推动活塞伸出,挤压楔块儿和橡胶筒,形成密封.同时挤压卡瓦,形成反向摩擦自锁.封隔器在2级液压圆筒之间有螺纹连接部位.由于液压圆筒的2级液压活塞及其内部密封的细部结构与本文研究任务关系不大,故忽略.

图 3封隔器液压圆筒局部的放大剖视图

由于存在穿压孔和连接螺纹等重要的细部构造,封隔器整体模型网格离散需要的单元数目很大;同时,结构中应力集中也较明显,很有必要使用二次单元以保证数值解的精度,但对计算机性能要求很高.

为克服数值解精度与计算容量之间的矛盾,本文选择使用子模型技术:在整体模型分析时,采用八节点等参三维单元;在子模型计算时,采用20节点二次等参单元.这样既能最大限度地模拟实际工程问题的细节,又可以在计算量较小的情况下保证数值结果的精度.

本文采用的整体模型网格见图4.

图 4模型网格

子模型见图5.子模型采用一个简化的沟槽模拟封隔器下部与下部油管的螺纹连接.沟槽的截面形状(如螺纹角度和高度等)均参考实际情况确定,其目的是在保证模型能反映螺纹造成的应力集中现象的前提下尽量简化模型,减少计算工作量.

图 5子模型

子模型的网格总共采用3 746个三维二次二十节点等参单元,21 147个节点;模型网格划分时采用虚拟拓扑技术.由于二次单元能在一个单元内体现应力变化,因此采用二次单元时,可以不在小孔周围进行网格加密.

1.2材料参数、载荷及边界条件

本文的封隔器心轴材料为P110,材料参数为:初始塑性屈服极限为758 MPa(110 000 psi),弹性模量为2×105 MPa(2.9×107 psi),泊松比为0.3.

封隔器部件所包括的元件较多,其受力分析比较复杂,但在众多的受力条件中,液压是唯一重要的主动载荷.胶筒的受力等多为支反力性质,对心轴的力学行为没有影响,因此不予考虑.

本文模型中的载荷设置为:在心轴穿压孔上施加液体压力95 MPa(13 775 psi),在穿压孔右侧凸起台间的左侧面施加同样的压力,忽略重力.当坐封完毕、活塞处于稳定工作位置时,心轴内、外表面上的液体压力平衡.因此,心轴上除上述面积施加压力外,其他面积上没有压力.

边界条件设置为:上部(即左端)由于与油管相连,视为固支约束,3个方向的位移均为0;下部(即右端)视为简支约束,允许沿心轴有轴向位移.

1.3数值结果

1.3.1整体模型的数值结果

整体模型的数值结果见图6,为心轴在上述载荷和边界条件下的应力分布情况.图6中的应力为von Mises等效应力,该应力主要用于塑性变形状态判断:如果该应力数值达到屈服,则材料进入塑性变形状态;如果该应力小于屈服极限,则材料处于弹性变形状态.由图6可知,心轴各处材料点上的应力最大值为672 MPa(97 450 psi),明显小于给定的P110钢的屈服极限758 MPa(110 000 psi).由于整体模型忽略某些局部构造细节,因此,该应力分析结果不准确,只有考虑细部构造的子模型分析结果才是准确的.

注:1 MPa=145 psi

图 6整体模型的数值结果, psi

整体模型的结果为子模型提供边界条件,整体模型的应力和位移数值结果在子模型与整体模型接合处的值即为子模型的边界条件.该接合处选择在距离小孔左端10倍孔径距离以外.

1.3.2子模型的数值结果

子模型的数值结果见图7,可知,最大von Mises等效应力达到102 MPa(14 800 psi),远远超过初始塑性屈服极限,表明结构中部分材料点进入塑性变形状态;结构中最小von Mises等效应力值为28 MPa(4 099 psi),分布在螺纹沟槽的上沿处.子模型的数值结果局部放大示意见图8.结合图7和8可知,应力集中区域为螺纹沟槽的底部以及穿压孔的两侧.比较而言,螺纹沟槽的底部比穿压孔的两侧部位的应力集中现象更明显.注:1 MPa=145 psi

图 7子模型的数值结果,psi

图 8子模型的数值结果局部放大示意

子模型中等效塑性应变分布情况见图9.在给定的95 MPa (13 775 psi)压力下,等效塑性应变的最大值为1.6%,分布在螺纹沟槽的底部;穿压孔两侧有明显的塑性变形区,但其值小于最大值.

图 9子模型中等效塑性应变分布情况

经过数值模拟发现,当载荷达到额定工作压力95 MPa (13 775 psi)的60%时,应力开始达到初始塑性屈服极限,塑性应变开始出现,其出现的区域见图10,位于螺纹沟槽底部,环向位置大致在2个穿压孔中间位置上.

图 10塑性应变开始出现的区域

2结论

采用三维弹塑性有限元法,对双筒封隔器在油层改造压裂液压力作用下的变形行为进行数值计算和分析,得到在给定工作压力下封隔器心轴各处的应力分布和塑性应变分布.得到以下结论.

(1)在给定的95 MPa (13 775 psi)压力下,最大等效应力达到102 MPa(14 800 psi),远远超过初始塑性屈服极限,表明结构中部分材料点进入塑性变形状态.结构中最小等效应力值为28 MPa(4 099 psi),分布在螺纹沟槽的上沿处.

(2)等效塑性应变的最大值为1.6%,分布在螺纹沟槽的底部;穿压孔两侧有明显的塑性变形区,但其值小于最大值.

(3)当载荷达到额定工作压力95 MPa (13 775 psi)的60%时,应力开始达到初始塑性屈服极限,塑性应变开始出现,其出现的区域位于螺纹沟槽底部,环向位置大致在2个穿压孔中间位置上.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只考虑封隔器单调加载的力学行为.在实际压裂过程中,压裂液的压力随时间发生变化,属于周期载荷.对周期载荷作用下封隔器的力学行为展开分析,将是下一步工作的目标.

本文忽略管柱屈曲引起的弯曲载荷对封隔器力学行为的影响.当管柱发生屈曲时,作为管柱一部分的封隔器,其力学行为可能会受到来自于管柱主要元件——油管的弯曲载荷.这一内容也将是进一步研究的任务.

参考文献:

[1]窦益华, 张福祥. 高温高压深井试油井下管柱力学分析及其应用[J]. 钻采工艺, 2007, 30(5): 1721.

[2]尹飞, 高宝奎, 金磊. 压缩式封隔器坐封力学有限元分析[J]. 石油机械, 2012, 40(2): 3941.

[3]李永革. 基于Abaqus的裸眼压裂封隔器应力分析[J]. 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 2011, 24(3): 108109.

[4]步玉环, 马明新, 李建华, 等. 封隔器的密封性判据及结构设计方法研究[J]. 与密封, 2011, 36(11): 7577.

[5]宋祖厂, 盖旭波, 刘扬, 等. HRP液压封隔器性能参数数值模拟研究[J]. 石油机械, 2011, 39(5): 4144.

[6]陈健, 田播源, 刘玉文. 压缩式封隔器胶筒失效因素分析及措施[J]. 科技资讯, 2010(31): 8083.

[7]杨东, 窦益华, 许爱荣. 温高压深井酸压封隔器失封原因及对策[J]. 石油机械, 2008, 36(9): 129131.

[8]KOTHIYAL M D, PARASHER A, QUTOB A H, et al. Throughtubing inflatable straddle packer assembly enables selective treatment of multiple zones and improves productivity[C]//SPE 163901MS. 2013 SPE/ICoTA Coiled Tubing & Well Intervention Conf & Exhibition. Woodlands, 2013.

[9]TAYLOR D. Packer and safety valve development for ultra high pressure high temperature test and production wells[C]//SPE 23627MS. Offshore Technol Conf. Houston, Texas, 2012.

[10]WHALEY K, PRICESMITH C, MCNERLIN B, et al. The development and field performance of a novel openhole packer system for deepwater, high rate, water injection wells with downhole flow control: a deepwater field case history[C]//SPE 157712MS. SPE Annu Tech Conf & Exhibition. San Antonio, 2012.

第8篇:制造业概述范文

【关键词】移动信息化 制造业 管理

我国的制造业现场一般是指车间现场,而车间现场的流水化作业模式使得工人的个人素养要求相对较低,且员工数量庞大,这就对于制造业车间现场的管理带来了一定的挑战,特别是我国制造业现场管理人员普遍呈现出的文化素质低,管理知识溃乏,缺少管理方法技巧的情况下,如何更有效的维护现场生产的有序进行,是很多转型中的制造业企业所面对的问题,如何更优化的提升现场管理水平,以获得更大的制造业利润空间,这些发展现状使得移动信息化技术在制造业的现场管理中得以应用提供了可能。

1 移动信息化技术的概述

移动信息化技术是指在现代移动通信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构成的综合通信平台基础上,通过运用掌上终端、服务器、个人计算机等多平台的信息交互沟通,实现管理、业务、以及服务的移动化、网络化、信息化、电子化,为社会产业发展提供高效优质、电子互动的全方位管理与服务,手机、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为典型的移动信息化技术运用平台,企业移动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正呈现出云计算、物联网、多终端协同应用的新应用模式,大平台、海量用户、大服务模式逐渐占据主体。其对于企业在下单查账交易数据、生产信息的管理、制造业现场的管理都具有很重要的影响力。

2 制造业现场管理的常见问题

2.1 现场管理的概述

制造业现场管理就是指用科学的标准和方法对生产现场各生产要素,包括人(工人和管理人员)、机(设备、工具、工位器具)、料(原材料)、法(加工、检测方法)、环(环境)、信(信息)等进行合理有效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和检测,使其处于良好的结合状态。达到优质、均衡、低耗、高效、安全、文明生产的目的。现场管理是生产第一线的综合管理,是生产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生产系统合理布置的补充和深入。其主要包括工艺管理、定置管理和质量管理三方面的内容。

2.2 现场管理的所存在的问题

对于目前我国的制造业现场来说,生产效率依然是着重关注的焦点,对生产资源的使用却关注不够,这造成生产各种资源的浪费,比如: 成品过量,工时浪费,重复搬运,返工频出,物料储存的浪费等等。而有些制造业由于规模不是很大,其现场生产流程相对不规范,使得现场生产工人在工作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生产,造成生产秩序换乱,管理工作难以开展。在制造业现场有个重要的管理问题便是生产物料的管理,其采购、存储及生产量一直是目前现场管理的基本问题,而员工纪律散漫,积极性低下,团队意识淡薄,上下工序衔接配合不到位在我国很多制造业现场频繁可见。而现场管理意识。管理组织、管理执行和管理监督也一直是我国制造业现场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

3 移动信息化技术在制造业现场管理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现如今,可以应用于制造业现场管理的移动信息化技术首先有掌中宽带、企业短信等基础产品,也有基于WAP的移动OA,基于VPDN的数据采集、传输与处理,基于GPSOne的位置服务和基于流媒体的视频传输与监控的特定管理技术。首先基于移动运营商的信息技术能为制造业现场管理用户提供高速、安全和移动性强的数据采集、传输、处理和信息共享技术服务。比如,车间人员可以通过手机应用平台向领导或者管理者及时反馈生产过程中的的问题,照片、文字、甚至语音视频都可以成为信息传播的媒介。

其次,生产产品的移动信息管理平台可以及时记录产品的生产数量,种类,成品率,以及相应的生产工人,如果产品出现问题,可以及时的从移动信息管理平台上获取相应的信息。

而现场管理过程中的工艺管理非常适合移动信息化技术,各种制造标准、工艺、图纸,对图纸和工艺文件规定的工艺参数与技术要求等可以储存于移动信息平台,而标准、图纸或者工艺配方的修改或变更申请,也可以通过移动信息平台来完成,这对于优化管理效率非常有帮助,并且各种工艺台账,办理领出、维修、报废等手续,即可以随时通过移动信息平台进行记录,也可以通过其进行具体的申请操作。

4 如何规避移动信息化技术在现场管理过程中的风险

移动信息化技术的运用首先需要移动终端,而在使用移动终端的过程中难免会分散使用的注意力,这对于复杂的制造业现场环境来说是一个可能的危险存在,因此,在使用移动信息化技术进行现场管理的时候需要认清周围的生产环境,以免出现不注意的意外。同时,移动信息化技术需要网络支持,而车间现场复杂的环境可能使得网络信息出现故障,如果在通过移动终端进行现场管理的过程中,信息不能及时发出或者接受,这将非常影响现场的管理执行情况,因此优化网络运行环境将是确保信息化技术在现场管理中得以应用的有效保障。

5 总结

由于移动信息化技术的快速、简洁,使得其在制造业的现场管理中存在可行性,且由于现场管理问题频发,且管理水平较低,移动信息化技术在数据收集、监控、质量监督等方面的应用会很好的优化现场管理水平,降低制造业管理成本。但如何更好的安全使用移动信息化技术终端、如何更有效的保障现场网络环境将是阻碍移动信息化技术在现场管理中应用的几个方面。

参考文献

[1]黄松,杨超.随机需求下联合选址――库存模型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09,17 (5):96-103.

[2]郑,刘志学,徐彬彬.确定需求下 VMI-TPL 分销供应链集成库存策略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11,19(4):76-83.

[3]周惠兴,杨荫环.企业生产现场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第9篇:制造业概述范文

【关键词】化工 连续制造 多变量 正态分布

1 制造业工艺特征概述

1.1 离散制造工艺特征

离散制造的产品常由多个零件经过一系列并不连续工艺的加工装配而成。例如属于航空器、汽车、机械零部件的制造行业等。这种类型的企业一般都包含零部件制造、加工、装配等过程,整个离散制造业就是由一系列相互配套的企业组成的产业网络。

在离散制造的生产过程中,过程常被分解为多项并行或串行的子过程。每项子过程仅要求企业部分的资源、机台、人力。企业将功能类似或流程类似的机台和人力资源组成生产组织(部门、工段)。加工对象(原料或半成品)在不同的机台和部门间流转,企业要平衡不同的工作流,设计工艺路线和机台使用计划。产品设计、生产和批次出货量也变动较多。

在对加工对象进行测量时,测量数据是反应单一产品的特征,同等类型的数据相互独立且服从正态分布,大量采用单变量统计的离散制造业各制造环节并不耦合,工作流呈线性状态。在30年代,始于休哈特的统计方法很好的帮助了离散制造企业提高了生产质量水平。

1.2 连续制造工艺特征

化工企业从其制造方式上讲,属于典型的流程型材料的连续制造业,不但具备连续制造的基本特征,也具备其自身特点。

(1)工艺流的特殊性:在化工企业,工艺介质常为非均相体系,一个产品要经过一连串化学反应,反应可能是平行、串联、可逆、链反应等,生产的中间过程或最后阶段的产出可能有多个异构体,伴随中间产品,联产品或副产品。很多的化工产品也是不同物质的混合,使用规格指标来定义产品等级,经常发生过程质量特性输出不合格不一定导致产品不合格。

(2)制造环节的耦合:在化工行业,常以流程规格来定义化工产品制造全过程所需经过的生产路线,每个变化的流程规格有各自的生产阶段,阶段可根据企业的具体生产情况、管理需求、计量统计手段而定。一个生产阶段可同时对应多个阶段,也可以多个阶段对应一个阶段。

(3)抽样的特殊性:抽样的目的是要保证样本尽可能代表总体,离散制造行业通常有多种抽样方法,具备严格的统计原理(如GB/T2828)。而在化工行业很多采用等距抽样。抽样点的设置要考虑管理要求、工艺特点、计量方法。

2 化工行业的质量统计

化学工业是复杂的生产过程,其统计过程控制有其自身特点:

2.1 工艺数据的庞杂

化工生产中,一套装置需要采集的工艺参数非常多,让作业人员同时监控大量的数据是不可能的,大量的数据独立或者相互关联,需要通过多元统计分析将大量的数据分类并投影到少数独立因子上去,呈现给作业人员。

2.2 统计分析平台

化工生产的产品质量数据往往是在产后抽样化验得到,目前在线测量质量特性的设备并不普及,对在线工艺参数调整存在滞后性,常需要建立与工控系统统一的统计分析平台,对生产过程的大量生产数据建模并分析,得到不同生产方案的预测模型,使得作业人员调整工艺参数时候,便能得到相应的质量数据。

2.3 质量数据特征

化工产品的变量数据之间相互关联,同一变量多个采集点之间也具备相关性,单一数据并不呈正态分布,常应用于离散制造业的单变量统计方法是无效的。

5.1 多变量下的过程能力指数

产品的质量特征会通过多个关键指标来表达,多个指标间可能存在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可能性,应用单变量分析会丢失很多有用信息,并不能全面评价其过程能力,因此需引入多变量统计技术进行过程能力的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