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学技能的核心范文

教学技能的核心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学技能的核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学技能的核心

第1篇:教学技能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技能为核心;医学高职高专;化学实验课;新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11-0131-02

高职高专医学类化学课程主要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含仪器分析),是药学、检验专业必修的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化学课程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后续课程的教学质量,特别是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的培养对药学、检验专业操作技能的形成影响极大。

近年来,高职高专医学类课程改革以后,相关专业的化学类课程的总时数明显下降,化学实验课时也相应下降;此外,高考制度改革后,化学已不是必考模块,学生的化学基础参差不齐,实验动手能力总体呈下降趋势。上述两个因素使医学高职高专的化学课程的教学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化学实验教学如何在总课时减少的情况下保证质量,并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化学实验教学存在如下几方面问题:(1)实验课程体系不合理。药学、检验专业的基础化学(包含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课程先后在一年级的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开设,实验教学主要是依据理论教学进度开设,即紧接在相关理论内容的后面开设,这种沿袭本科的教学模式,特点是“重理论,轻实践”。三门化学实验课程教学内容都是孤立的,自成体系,学科之间缺少联系,内容上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重复。如无机化学实验和分析化学实验都安排了溶液的配制、酸度计的使用等。以验证性、基础性实验为主,没有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实验体系,综合性实验少,设计性实验几乎没有,化学实验教学不能很好地反映与专业技能培养的联系。(2)考核办法单一。教师仅凭每次实验报告成绩的平均值作为学生的实验成绩,没有过程性评价体系。(3)实验室以课程划分。“单一课程、单一实验室、单人管理”的模式,功能单一,设备重复投资,资源利用效率和投资效益不高。

因此,要打破学科界限,按照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以职业素质与技能为核心,整合、构建化学实验课程新体系,将药学专业三部分化学实验整合重组成一门独立的《基础化学实验》课程。其课程体系完整,内容紧凑、连贯、合理。整合的意义如下:(1)符合学科综合化的发展趋势。(2)避免简单的重复,提高教学效率。(3)强化实验教学的地位与作用。(4)由于制定了一套完整的考核制度,可保证实验教学的质量。(5)有助于加强与专业课程相关实验教学的联系,有助于职业素质的养成。

如何构建以技能为核心的医学高职高专化学实验课教学新体系?笔者认为需开展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设计新的化学实践教学大纲,优化化学实验课程新体系 根据药学、检验专业培养目标与化学的新发展,结合各专业具体情况,应以模块设计为切入点,整合原来的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包括仪器分析)实验的相关内容,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分为一般的基础实验模块、综合实验模块和设计实验模块三部分(见图1)。在总学时不变的情况下,充分考虑化学综合实验技能与专业技能培养的联系,制定实验教学大纲,编写实验讲义,提供较为完整的、系统性的、可操作的实验教学方案。改变过去各学科实验教学孤立的教学模式,对化学课程的实践进行改革,使之形成系统,这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

健全实验考核制度,建立形成性、过程性评价体系,保障实验教学质量 改变以往重视结果,忽视过程,方式单一,不能科学全面反映学生实际能力的考核方式,构建新的实验成绩评价体系,化学实验成绩应单独作为一门考试课。新的化学实验课程由传统的三门实验课结合而成,各模块的实验操作要求上有所差别。所以,在教学完成一个模块时,应安排一个考查实验,检查学生的实验掌握情况,并进行阶段性小结。将考核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把各时段、各种形式(学生预习、课堂提问、实验操作、实验记录、实验报告、实验考核等)的考核结果加权汇总作为最终的评分,以实现形成性、过程性考核。课程结束时,进行考试总结。

采用传统与现代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加强实验室统一管理 在实验教学中,可穿插采用多媒体技术授课,以打破过去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再加教师演示等比较单调的传统的实验讲解教学模式,使传统与现代的实验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可大大增强实验教学效果。适当使用多媒体课件,还可以增大授课容量,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例如,制作的动画演示不仅可生动形象地演示标准规范的实验操作,反复强调不同操作技能考核点的细微之处,而且,对那些危险性大、污染性高的实验也可用动画演示其过程,以突破实验条件的局限。这时,教师还可以不失时机地向学生宣传注重绿色环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等。按三大模块重新组建新模块实验室:将现有的几个实验室整合为一个化学实验中心,按三模块进行重组,实行统一管理,合理调配使用,避免仪器设备重复购置。对实验室的建设以及实验人员的培训、管理等工作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安排。

加强学科交叉,搞好基础课与专业课的衔接 新的实验教学体系既要注重纵向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又要注重横向知识的相互渗透,使基础知识与新的科学技术相结合。通过与各专业课协调,使开设的实验内容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学习专业基础知识的需要。一些与专业课有关的基础化学实验也可以纳入到专业课实验中,如药学专业有机化学实验熔点测定实验可放到专业课合成实验中去做,使学生在合成出化合物的同时,学习通过测定熔点来确定未知物的物理常数。这样可使专业课与基础课更好地衔接,既节省了实验课时,又节约了教学资源。

在构建新的化学实验教学体系过程中,应注意遵循的原则 (1)三门化学实验课程的整合并不是将原有内容进行拼合与叠加,而是学科之间知识的交叉和融合,最基本的原则就是学科之间互助互动、互相促进、共同提高。(2)内容选择以必需、应用、适用为原则,突出与专业联系密切的知识。例如,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专业就需要加强分析试验内容及产品质量检测与分析的内容,侧重定量分析与现代分析仪器使用等方面的技能,与专业课密切结合起来。(3)结合学生获取各种职业技能证书的要求,强化实践技能训练。例如,药学专业要以药学检验工为导向,可以针对性地设立与化学技能密切相关的一系列技能操作考核点(即强化分析天平、容量分析仪器的使用等),通过日常实验教学对学生进行基本职业技能训练,到专业课后期再经过短期集中强化,最终使学生获得相应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4)注意结构合理、衔接自然、整体协调,形成优势集中的体系。(5)整合是一个过程,它会随着社会需求与学校教学改革不断地更新、充实其内容。

新的化学实验课教学体系的试行可以消除三大化学课程学科自成体系的影响,可以确立化学实验课的应有地位和作用,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强化学生基本专业技能的培养,细化考核标准,优化教学体系,重组、规范实验室,衔接基础课与专业课,可以大大提高化学实验课的教学效果和质量。

参考文献:

[1]杨冶伟,刘翠娟.高校基础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医学教育探索,2007,6(2).

[2]杨金田.化学实验中心的构建与效能[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11(25).

[3]张娅,彭洪.深化高校实验教学改革,创新人才教育培养模式[J].实验室科学,2007(1).

[4]孙开进,陈瑜.高职院化工类专业基础化学实验课程整合的实践与思考[J].广东化工,2009,36(6).

[5]周立亚,龚福忠,秦伟,等.基础化学实验课建设及实验教学改革[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3):148-150.

[6]刘元林,张增凤,韩仁学.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深化基础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08(6):1-3.

第2篇:教学技能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中学;计算机;教学;学生;创新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20-4789-02

How to Cultivate the Innovation Ability of Students in Middle School Computer Teaching

ZHANG Ya-qing

(Qianxian County Yanghan Middle School , Qianxian 713300,China)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new curriculum,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requirements gradually increase, become the key point of teaching mode reform and cultivating students' creative ability in teaching.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on ability to some extent can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ability of students, the school computer teaching to cultivate the students' innovation ability is discussed.

Key words: high school; computer; teaching; students; innovation

创新型人才是时展的需要,其培养的关键在于创新教育。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对创新人格的培养,创新教育发展的手段是创新思维的激发。在教育过程中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和发现知识技能中的“新”,对自身知识的局限性有一定的突破,促进学生各项技能的和谐发展,使其成为独立的学习者和创造者。

1 转变教育观念

1.1 树立新的教育观念

终身教育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是提高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模式。其中素质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教育,主要对象是面向全体学生,有效提高学生的基础素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还应该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行创新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基础。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终身培养,也要终身激励学生的创新动机,从总体上来说,素质教育就是终身教育。

1.2 树立新的教学观念

计算机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使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所以传统的教学方法也应该进行改革。传统教学中是以班级教学为主的,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将其转变为小组教学或是采取个性化的教学方法。也可以利用网络技术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鼓励学生在学习中积极创新

计算机作为教学的工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检验不能仅仅通过书面考试或是上机考试的方式进行评判,这样的评判方法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为了体现检测的公平性,教师应该选择一节特殊的教学内容作为课题,让学生在课下查找相关的资料,然后将他们查找的资料整理成文件的形式存放在PowerPoint当中,通过课堂对他们制作的课件进行演示。在上机考试时,可以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创造力制作课件,教师对学生的课件逐一点评,对一些设计新颖的课件可以增加一定的分值,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使用这样的方法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综合能力,还能够提高教师教学的效果。一般课堂时间有一定的限制,对学生的整体能力不能更好地展现,所以在教学中应该开设第二课堂对课堂教学的不足之处进行弥补,学生可以通过讨论和交流的形式来进一步开拓思路。在教学中,教师也应该适当地进行引导,让学生进行动画制作或是网页制作等来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教师也可以通过分组的形式让学生自己找题目做,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更好地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创造性。

3 合理设置教学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探索,学生也可以和老师进行交流互动来解决计算机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应该在课前为学生布置好任务,以完成任务作为学生学习的动力,让他们能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在学习中也可以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增强,让学生不断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将学习看成提高自身素质的必然要求。这样才能够使学生真正的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发挥其自觉能动性和创造性。

教师可以通过图形变幻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例如,在对动画制作进行讲解时,教师首先给学生展示一组图像的动态实例,然后经过切换使得第二幅图像从中间向四周扩展覆盖了第一幅图,第三幅图以旋转式的形式展开覆盖了第二幅图。图片转换的美丽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在学习过程中具有明确的目标,提高他们学习的信心,进一步提高了教学效率。

4 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宽松、舒适的教学环境一定程度上能够激发人们自由创造的能力。在计算机教学中,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应该保持师生关系的和谐和平等性。增强学生和老师之间的理解和信任,从而创造和谐的教学环境。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和学生融为一体,既要发挥教学的组织和领导作用,还要作为教学的参与者和学生进行交流合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该对每个学生做到关心信任和理解,促进师生之间的友好合作,加强师生的思想交流和情感交流。此外,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分析问题,不要拘束于老师或是课本的解题方式,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得他们的思维更加活跃,对问题的解决能够想到巧妙的方法。不能一味的否定学生的思维,要对其思维方式进行正确的引导,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5 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

中学计算机教学的目的主要是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创新性和主体性之间的关系较为密切,创新性是主体性的表现形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基础是让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从而激发他们的智慧。课堂教学主要倾向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课外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将课堂上学到的一系列知识拓展到课外。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课内的知识在课外进行巩固,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在计算机教学中,可以将课堂变为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平台,学生在听讲的过程中做好课堂笔记,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问题,教师让学生带着问题对知识进行探索,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进行指导,让学生对知识不断地进行积累,老师可以让他们定期进行交流,就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加深记忆和理解。例如,在学习Word文字处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收集资料来制作彩报,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可以提出自己独特的设想,通过图形处理完成自己的设想,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强学生的独创性,采用这样的方式不但完成了教师教学的任务,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计算机教学中,教师可以开展教学知识比赛,利用Word文字处理软件让学生进行版面设计比赛,对于版面设计的好坏,除了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掌握相关基础知识以外,还需要具备较强的审美能力,较好的美感能提高创作作品的艺术风格,也可以更好体现学生自身的风格。在同学面前展现他们的创作理念和作品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比赛中对设计优秀的作品给予奖励,让学生体验劳动的成果和成功的喜悦,从而让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加积极进取。

在图片制作的讲解中,教师可以将简单的图片处理软件和摄影技术相结合,使用计算机进行摄影的后期制作,对普通的照片进行加工,让学生自己创作,他们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处理创作出生动活泼的图片,有的同学也可以将自己的照片处理成明星照片或是个性照片,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积极性,在发挥他们自身学习的主动性的同时提高了他们的创新精神。计算机学习的过程中可以结合网络技术,能够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扩大学生学习的领域和范围。计算机课程也能够使学生的眼界更加开阔,激发他们主动学习和强烈获取知识的欲望。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寻找自己学习中所需要的东西。

6 结束语

计算机课程的覆盖面较广,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缺陷。教师在教学中采取分层教学的方式,不但可以提高课堂的效率,一定程度上也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计算机课程可以作为学生创新学习的工具,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创新的平台,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挖掘学生的创造性潜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 寸凤妹.电感耦合离子体发射光谱法测定铁矿石中钙、镁、铝、磷、铜、铅、锌[J].商品与质量・建筑与发展,2013(12).

[2] 魏永霞.改性硅烷化硅胶微柱分离富集/电感耦合离子体光谱测定环境水样中的痕量镉[J].化工时刊,2013(10).

[3] 陈绍占,杜振霞,刘丽萍,等.高效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法分析雄黄在大鼠脏器中代谢的砷形态[J].分析化学,2014(3).

第3篇:教学技能的核心范文

一、作为―名教师也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

1.树立素质教育、科学创新教育是终身教育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面向全体学生、明确素质教育的实施,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科学创新能力需要终身培养,科学创新动机需要终身激励,因而科学创新教育也是终身教育。2.树立全新的教学观。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使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产生了重大变革。原来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方法转变为基于“情景创设”“主动探索”“协作学习”多种新型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的综合运用。在计算机教学中,要与全新的科学发展教育、教学观念相整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科学发展意识和能力。

二、及时向学生介绍新知识、新技术的环境

课堂教学是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主要阵地,应当成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的摇篮。而通过计算机教学创设问题的情境,不仅可以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而且还可通过变化无穷的画面刺激学生大脑的兴奋区,为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创造有利的条件。拓宽思维空间,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三、推行问题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知”。可见,营造“疑”与“思”的良好情境,用疑问开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心靡,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在教学中,注意挖掘教材内容中潜在的教育因素,采取问题式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宽松、民主、和谐平等、富于创新精神的教学情境。要遵循教育教学的规律设计出针对性、启发性较强的问题,点燃学生求异思维的火花,从而激发学生提高和科学对待新兴事物的意识和方法。

四、在计算机课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性

在课堂中,由于时间有限,倾向于训练基本功,教师要有意识地加以引导,把课堂上所学的内容延伸到课外,使得课外成为课内所学知识有益的巩固、补充,从而促进课堂教与学,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我在计算机教学开始时,就让他们在业余时间不断积累有关计算机的各种知识,到对计算机了解到一定程度时,我把他们积累的各种知识,定期举办成一个展览会,让学生们在这里互相交流,互相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我在Powerpoint幻灯片制作教学中,把简单的电子文稿的演示逐渐转入电子动画的创作等,运用多种电敦手段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定期为学生们展示他们的动画作品,从而提高他们的创作热情,网络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也扩大了学习、讨论和交流的领域。

五、训练学生发散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发散思维是指根据已有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思维形式,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为走出传统教学中“重求同,忽视求异,重集中思维训练,忽视发散思维训练”的泥滩,注重顺向思维、逆向思维、多向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和创新性。具体来讲,就是要通过挖掘教材中能一题多解、一法多用、一题多变的教学内容,来引导学生的思考信息朝多种方向扩散,提出各种设想,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讲解,然后让学生自己进行文字编辑,这样更有利于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4篇:教学技能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体系 教学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1.115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互联网已经进入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各类网站数量迅速增加,需要大量网页设计制作、网站管理维护的人才。网页设计课程成为高校计算机专业的必修课程,作为标志计算机专业学生技能水平之一的网页设计和制作能力也已经成为衡量学生专业素质的重要方面。网页设计课程体系中强调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为核心不但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教学内容,强化专业知识,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而且能更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良好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探索精神,使学生获得实际工作能力。教学内容全面面向职业市场需求,适应新形势,加强与就业相关的实践培训,培养更多合格的高素质人才。

在专业学习中体验技术,在动手实践中提高能力。作为计算机专业的专业技能课程之一的网页设计课程是一门操作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将实践和教学相结合,提高学生针对就业的动手实践能力。课程涉及范围广,内容包括文字编辑排版、图像合成处理、动画素材的制作等,采取的教学方式是以实践为主导,注重提升学生的上机动手实践能力。让学生掌握图像处理、动画制作等前序课程基础上熟练使用Dreamweaver等网页设计软件,掌握HTML语言,利用软件进行网页的创意设计、布局、编辑、媒体应用、特效制作、与管理网站。为了达到课程的培养目标,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上突出了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设计,以培养职业综合能力胜任岗位要求为基础,以提高实践能力为核心,在教学中采用“教、学、练”一体化的实践性教学体系。以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为主的完整课堂教学体系应用于网页设计课程教学有其自身重大的意义。

第一,课程设计重点体现以实践为主要核心目标的“核心案例”教学,将网页设计与制作视为一个整体项目过程,打破传统网页教学的条块界限,按照完整网站建设与网页设计制作的实际项目过程作为课程教学主线,设计制作的实际顺序即是本课程的教学顺序。

第二,借助于网络多媒体手段能够提供各种直观的信息、创设新颖的教学情境,提高教学效率,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动手实践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求知欲;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三,在课程教学中使用大量实例进行演示操作,边讲边练,在专业见习的辅助下把采集的多种素材和资料数字信息化,课堂动手实践的内容纳进见习相关内容,教学效果明显,过程轻松,有更强的就业针对性,更多地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积极性,使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方法更容易实施。实现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反馈,老师既可以对独立个体学生进行具体指导,也可以对全体学生进行总体教学,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在网页设计课程课堂教学中,建立以实践为核心目标的课程课堂教学体系,提高学生针对就业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把课堂上的知识通过实际动手实践转化为当今社会各行业真正需求的网页网站作品。有利于学生加深对企业和客户需求的认识,形成正确的择业和就业意识,加强对就业市场的了解,丰富学生的就业思想,对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课程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在教学机房进行,针对总体目标,结合课程自身特点,采用“教、学、练”整体化的实践性教学方法,将教学过程按照“操作练习、上机实践、能力提高”的顺序进行实施:“操作练习”是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设计软件的使用和基本操作;“上机实践”是根据课堂的教学内容,体现在具体的实践应用上,以实例演示为主,网站作品为辅,形成师生课上的教学互动;能力提高体现了对学生能力的要求,以核心案例为主线,通过比较分析使学生掌握课程内容,并灵活运用。

第二,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搜集各种素材和范例后回到课堂上,在分析的同时,形成对技术的理解,增长网页设计的技巧;通过模仿“知名网站” 建构的上机设计制作过程来提高动手实践能力,将理论运用于实践,转化为成型的作品;鼓励并指导学生参与网络上的作品竞赛和征集活动,把学到的知识真正应用到实践作品中去,并与其他专业的相关作品相比较,不断地完善、总结和提高。

第三,为了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课程的考试方式由原来传统的试卷考试改为实践能力的考核,要求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每人制作一个作品,由教师评审,给出成绩。这种考试方式对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强化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第四,为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展示课程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果,组织网页设计比赛,参赛学生自己选题,收集素材,独立完成策划和设计制作,以实际作品参加展示,通过公开评比,评出奖项。鼓励学生参加网页设计师认证考试获取网页设计师资格,为今后就业打下基础。

实践证明,在网页设计课程中为提高学生针对就业的动手实践能力将教学和实践相结合,建立以提高动手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网页课程课堂教学体系,注重教和学的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更加充分地发挥网络资源中的各种优势,使网络更好地为教学服务,有助于改善教学方式方法,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刘蜀知,郑家武,董海英,颜群.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6,(3).

[2]徐礼丰.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促进实践教学质量提高[J].广西白云学院学报,2006.

第5篇:教学技能的核心范文

该如何把计算机知识既深入又活泼生动地教给学生,又如何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学习计算机,很值得我们研究。我通过几年的计算机教学实践作了一些探索,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谈一谈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一、优化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1.比喻教学方法。对于中学生来说,计算机教学中一些概念的名词术语最难被他们接受,适当运用一些形象的比喻,对学生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尤为重要。这样一来,不仅有助于提高他们听课的兴趣,而且还能达到帮助理解记忆的目的。

2.游戏学习法。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喜爱游戏是孩子的共性。电脑游戏由于具有极强的交互性、趣味性、挑战性,对孩子们来说更挡不住诱惑。我在教学中大胆引入游戏,却不是仅以玩为目的,而把它作为激发学生兴趣和引导学生学习其它知识、技能的手段。

二、注重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信息素养已成为科学素养的重要构成部分,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将是所有社会成员应具备的,如同“读、写、算”一样重要的,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之一。对于21世纪的学生来讲,我们应努力培养他们基本的“信息素养”。

1.信息获取的能力。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要求,主动地、有目的地去发现信息,并能通过各种媒体,如互联网、书籍、报纸、电视等,或者自己亲自调查、参观等,收集到所需要的信息。

2.信息加工的能力。能够将丰富的获取到的信息进行筛选鉴别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判断它的可信度,然后对认为真实有用的信息进行分类。

3.信息加工的能力。将不同渠道获取的同一类信息进行综合,结合自己原有的知识,重新整理组织、存储,并能够简洁了地传送给他人。

4.信息利用的能力。利用所掌握的信息,使用信息技术或其他手段,分析、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实际问题。

三、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十分必要的。信息社会的高速发展使得信息技术教学没有固定的教学内容。它的很多操作是建立在各种软件上的,而软件太多,更新太快,我们没有时间、也没有必要跟上这样的速度。因此我们必须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不断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只有这样,学生们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1.教师应转变观念,确立以创造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要有点新思想、新意识、新观点、新方法都称得上创造。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开阔视野,大胆设想才能萌发创造动机,实现自我创造能力。尤其是信息技术课,因此,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必须要竖立这样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会学、愿学,为以后的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2.课堂教学中具体采取的方法。“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不会自然涌出,它取决于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所以教师必需经常地、有意识地通过各种途径为学生精心创设各种新情境,启发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必然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和教学情境。如我在教学《屏幕保护程序》时,一上课我说讲故事:一天,小明慌慌张张地跑来找老师,跑到老师跟前说:“老师,老师,你快去看看吧,我的电脑要爆炸了!”等老师和小明一起到它的电脑前一看,屏幕上满屏都是飞行物在乱撞。只见老师移动一下鼠标,飞行物就没有了,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生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有的说操作错误,有的说电脑坏了,还有的说是乱按了键盘,电脑生气了。(原来是屏幕保护程序在作怪)这样引入新课,就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给他们创设一种发生在身边的情境,很自然地将学生引入课堂主题——学习屏幕保护程序。这说明情境教学是教学中一种十分有效的手段,它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不仅可以激发兴趣、活跃思维,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四、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效果

根据信息技术课的特点以及时代的要求我摸索出一套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即:主体激发兴趣,使学生愿意主动学习;积极参与——尝试自学,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引导想象——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合作交流——实践小结,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通过巧设情境、引导想象、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体验成功等方法,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及学习技巧。实践证明,通过这样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有的学生能做小老师,辅导其他学生;有的学生学会了举一反三;有的学生学会了思考;有的学生学会了想象;有的学生学会了帮助别人……

第6篇:教学技能的核心范文

国内外一些知名学者的观点:职业能力是指人们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须具备的并在该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多种能力的综合,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职业核心能力是人们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适用于各种职业,能适应岗位不断变换,是伴随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岗位专业能力形成和发生作用的条件,是承载其他能力的基础。它既是学生职业成长和发展的重要能力,也是人才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德国、澳大利亚、新加坡和台湾地区称其为关键能力,美国称其为基本能力或软技能,香港地区称其为基础技能、共同能力等。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把职业核心能力分为8 项,称为8 项核心能力,即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外语应用等;包括基于个人的独立学习、获取新知识技能、处理信息的职业方法能力和与他人交往、合作、共同生活以及工作的职业社会能力。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数学教学难以适应现代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有些院校或专业片面强调专业技能培养,忽视基础课教学和人文素质培养,变相删减数学课时与教学内容;有些高职院校尽管已经意识到数学课程和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性,但仍持以知识本位为中心的传统数学教育观念,忽视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数学教学以教定学、以本为本、教法单一、学法单一、评价单一、过程僵化等问题仍较突出。另外,随着近年来高校不断扩招,高职生源质量急剧下降,很大一部分学生觉得学数学就是为了考试和拿文凭,没有意识到数学与自己的就业及职业发展等息息相关。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兴趣,也阻碍了学生身心发展和职业核心能力提高。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经历了规模扩张的发展阶段,迫切需要进行高职教育内涵的提升。现代职业教育对人才的需求也从具有一技之长的劳动者向具有全面素质的建设者转变。数学课程要为学生专业知识学习和职业技能培养奠定基础,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终身学习;而许多高职院校的数学教学目前还普遍存在一些问题,数学课程为学生职业成长和发展服务的功能没有得到体现,国内外相关研究与实践还比较匮乏。

2 主要研究思路与内容

相关研究主要以能力本位教育理论(CBVE)、建构主义理论等现代教育、心理学理论为主要依据。曾对西方发达国家职业教育产生很大影响的能力本位教育理论作为一种实践性理论,是以培养有能力的人作为核心目标来开发课程、设计教学、选择教法和评价方式的,从整体能力观的角度看,就是既具有能胜任具体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又具有能适应新工作情境迁移的能力。建构主义理论也认为:知识和能力并不能由教师或其他人简单地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学生根据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主动加以建构才能获得,学习就是主体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提倡在问题解决中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强调在建构和探究过程中培养能力。结合学校平时教研活动,基于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研究高职数学教学策略,积极发挥数学课程的功能和价值,对主要结论进行统计学优化或实践检验。研究方法主要是行动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同时辅以调查分析法、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科研方法。

主要研究内容:通过分析学生今后职业岗位和典型工作任务,提出应该具备的一些主要职业核心能力,采用功能分析法和角色分析方法;研究高职数学教学策略,以职业核心能力为本位,针对高职院校专业培养目标,完善具有专业特色的数学课程标准,进行必要的课程整合,按照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的原则重组数学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发挥数学课程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重要功能。基于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研究高职数学课程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在教学方式上,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模式,尝试从遵从教科书的被动学习到指向职业行动自主学习的转变,从单纯的知识技能学习到综合知识和复合技能学习的转变;在教学方法上,尝试情境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让学生体验相关职业的工作情境或工作过程,并通过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来实现任务与知识的关联,促进学生职业核心能力提升;在教学评价上,尝试形成主体多元、形式多样的评价方式。在实际研究过程中进一步丰富研究内容,通过校系督导组全程参与,进一步加强数学教学的诊断和改进,同时重视检验与转化课题研究成果,以课题研究、实践为载体,推进高职数学课程建设及教学改革,提高教师教学、科研能力。

3 主要研究结论与实践应用

数学的工具价值可以为学生学习专业课程服务,数学的文化价值则可以内化为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双重价值一起为学生的职业成长和发展服务。职业核心能力是职业特定能力和职业通用能力形成与发生作用的条件、承载的基础,是职业生涯中必不可少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基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高职数学教学策略:对高职数学教学目标进行适当调整,让学生把专业课和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与数学中的对应概念相互转译,能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专业课中涉及的数学问题,具备用所学数学知识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用数学软件求解数学模型,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具备将数学知识专业化和将专业知识数学化的能力。数学的教学内容定位要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相结合,按照职业需求和专业特点优化教学内容。

教学设计时要重视建构有效教学情境。有效的数学教学情境能够促进学生的认知活动,并以此启动和支撑整个数学课堂学习。高职数学情境教学的教学范式:数学情境师生讨论建构数学数学应用回顾与反思。数学教学情境设计方法:以数学知识结构为基础,以数学实验为基础,以数学文化为问题情境体现数学学科的特色;结合学生今后的工作情境、常见的职业行为或典型工作任务,结合学生专业课学习需要,结合职业资格考试要求,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等,与专业课适当渗透、融合。

数学教学过程中,通过情境教学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合作能力,通过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信息处理能力,通过一题多变的变式教学培养学生把握机遇能力,通过一题多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通过研究性学习和数学实践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等。教学方式上多采用探究式教学。运用一些科学的探究方法:观察、实验、想象、直觉、猜测、验证、反思等,教学不能停留于教师的讲授、课堂活跃的气氛、学生的具体操作参与上,而应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智力参与、思维过程,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要多样化。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引导学生独立分析,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为学生创造积极思维的条件,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的应用,重视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合理使用。

教学中要重视数学思想的渗透,把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数学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超越了视数学为学科体系的单纯科学主义观,也超越了将数学方法论作为主线的数学哲学观,概括包容了与数学有关的人类活动,不仅揭示了数学的内在科学结构,也描绘了整个社会数学化的趋势,深刻地表现了数学的文化特征和人性化色彩。数学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将其融入高职数学课堂能使科学和人文有机结合,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要重视数学模型教学和学生建模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对数学理解的同时,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发展,认识到数学不再是公式、推理、结论的简单汇集,而是一个包含问题、方法、语言及文化等多种成分的复合体。关注超文本阅读时代学生阅读心理和习惯的变化,重视对数学课本阅读的指导。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阅读能力是思维的源动力。不善于阅读,就不善于思维,阅读是对学习困难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和有效策略。改进成绩评价方法。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重视教学效果的多层面评价,促进学生个性与能力的全面发展。

借鉴德国以职业分析为导向、以实现职业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教学模式。数学教学中,注重综合能力培养,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沟通能力、学习能力、社会能力和个人能力等;注重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进行一些小组合作学习和讨论;教学方法要以学生为本,灵活多样,注意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教学过程中重视培养优良品质:严谨、责任心、规范化、自觉和诚信等,提高学生职业素养。不同课型常用的数学教学策略:新授课可围绕数学概念、原理、技能方法等展开,设计问题链,创设问题情境,引领思维方向,反映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发生、发展过程;复习课可通过再现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巩固和完善认知结构,设计问题串,引发认知冲突,促进思维活动;讲评课可从学生的答案中获取反馈信息,对学生在知识、方法及能力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矫正教学,设计问题组,多角度、全方位,由模仿到变式,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地巩固知识体系。

4 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第7篇:教学技能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数学教学;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数学是思维训练的体操。”作为数学教师,就应该让学生有正确的思维方法和较强的思维能力,逐步达到辩证思维,初步掌握和运用定向与变向、正向与逆向、纵向与横向、抽象与形象、求同与求异、交错与交替、扩散与集中、跳跃与规则、自由与有限、同步与单一等思维方法,这样才会有创造力。培养数学创新思维是高中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但如何培养高中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值得高中一线教师研究的一项课题,对高中学生各种思维能力的培养,其核心是进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来培养高中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根据我多年高中数学教学实践,下面,本文就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谈谈自已的见解.

1 什么是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指有主动性和新颖性的思维,通过创新思维,不仅可以提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而且能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的、独特的、有社会意义思维成果,开拓人类知识的新领域,也就是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即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开创人类认识新成果的思维活动. 以感知、记忆、思考、联想、理解等能力为基础,以综合性、探索性和求新性特征的高级心理活动。

2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2.1 创新思维能力可以加大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问题是丰富多彩的,不仅数学学科内部有不少的问题情境,现实生活中也存在着许多与数学有关的问题,这也是人们常常忽略的资源。帮助高中学生了解、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形成解决这些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是高中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而培养高中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实现这一任务的很好途径。这是因为,良好的创新思维能使得学生提出问题,而问题源于情境,情境又能引入到实际生活中,此背景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相关。通过这情境的设置,使高中学生更能体会到数学知识是我们理解和表达现实生活的需要,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

2.2 创新思维能力可以增强学生数学应用的意识

所谓数学应用意识是指人们运用数学语言描述问题,运用数学思维思考问题,运用数学知识、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主动性。我国数学教学一向不太重视数学的应用,现代数学的发展证明数学的工具性越来越明显,同时数学具有强大的应用价值。当然数学的应用不仅是解决几个实际问题,应该说数学的应用体现在不同的方面,可以作为一种语言、可以作为一种思维、可以作为一种策略等等,所以在教学活动中,应尽可能展现知识的发生与应用过程,使学生在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的基础上,理解并掌握相应的知识技能,让高中学生经历使用各种数学语言和符号,来表达对他们来说是生活现实的问题,从而建立数学关系式(即建立数学模型),并获得合理的解释,理解并掌握相应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以形成初步的应用数学的意识。

3 如何培养高中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1 通过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激发创新思维

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启示我们,在课堂上,如果学生的学习具有内驱力,哪么将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内驱力的有效方法就是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诱发质疑猜想,激发好奇心和发现欲,使学生置身于渴望得到问题解决的情境中。高中数学问题解决教学以数学问题为中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探究、创新的环境和机会。问题解决的活动过程往往呈现螺旋发展的态势,原有问题的解决会产生新的问题情境,为进一步的学习又提供了契机。所谓“螺旋递进式”的问题模式,也就是根据问题解决活动的发展态势,由问题引入知识,再由知识产生问题,通过进一步解决问题再产生新的发现,或者引起对前面问题的质疑,倒回来重新思考,因此把它看成是一个螺旋式的逐渐递进的过程。可见,这种问题模式重视以问题驱动教学,不仅要在新课导入部分创设问题情境,而且把数学问题贯穿于课堂始终,通过不断引发新的数学问题,使解决问题与提出问题携手并进,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层层深入的探索精神。

3.2 通过开放探索,引导学生发现创新思维。

开放探索型问题以考查学生的创新意识、应用意识与“四种能力”并举进行立意,可是不高职学生对考查创新意识的开放题,考查实践能力的实际应用感到棘手,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两种意识,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善于发现、分析、解决现实世界中能用高中数学知识解决的问题,重视知识的实际应用与灵活应用,要对解题方法与规律进行总结与归纳,学好数学,用好数学。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有关知识,设计一些开放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探索.

3.3 通过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教育的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加强知识与实际的联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因而如何培养高中学生把数学知识与生活、生产实际结合起来,是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需要研究的一项课题,长期以来,我国的数学教育侧重于知识本身的学习,而轻视实践应用,导致高中学生只会读死书,把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分离开来。同时,学生并不缺乏生活经历,缺乏的是把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这种意识的转变和能力的培养,不是上几节专题应用课就能解决的,而是要贯穿于整个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教材中有很多内容贴近生活,教师在备课时,有意地把知识与相关联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在介绍数学知识的同时分析生活现象,就会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且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长期进行这方面的熏陶,就可以培养学生将知识与生活相联系的思维习惯,富有创新性。

3.4 通过归纳总结,发展学生创新思维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有的教师往往只注重解题过程,而轻视甚至忽视解题后的归纳总结。事实上,在解题的基础上认真总结,及时归纳总结,既能梳理所学的知识,掌握解题的技巧方法和规律,又能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的能力。通过学生解题之后,认真归纳总结,研究方法,掌握规律,挖掘其内涵和外延,力求创新发展,这样就能使学生走出题海的误区,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

3.5 注重提高高中一线数学教师的业务素质

我们知道现实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关键是教师能否善于挖掘教材内容,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采撷生活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达到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育生活化。这就要求我们数学教师要有较高的专业素质,高中数学教师应当本着“活到老学到老”的终生学习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扎扎实实的为实施创新教育,加强数学研讨,选择适当的教育教学方式,激发高中学生兴趣,培养高中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以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4 创新思维培养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

4.1 学生的主动性不够

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就是学习,这个过程应是积极的、主动的。课堂教学就是让学生“动”起来,才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动性是学生参与学习的标志,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条件。

4.2 教师思维代替学生思维

教师与学生的认识水平与接受能力往往存在很大反差,就学生而言,接受新知识需要一个过程,用教师的水平衡量学生的能力,教师从自身的角度设计问题、解答问题,忽视了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

4.3 问题情境的设计影响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课堂提问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的基本控制手段,准确、恰当、有效的课堂提问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相反,则影响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总之,在培养高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过程中,既需要提供让高中学生展开思维的空间,激发其思维的活跃性,使他们勇于思维;还要巧于点拨,使他们学会思维,科学地思维,提高其思维的质量。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否则,至多只是培养兴趣而已,甚至可能养成不好的思维习惯,影响创新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张永波. 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1999-02.

[2] 戴明宏.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发散性思维及创新能力[J]. 石油教育,2005-06.

[3] 杨小微.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4] 穆晓东.关于设计数学教学情境的思考[J].上海:中学数学,2008-3.

第8篇:教学技能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统计教学;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1. 引言

在我们的各种能力中,起着主导作用的就是创新能力,只有创新才会有进步,只有创新才会有发展。如果停止了创新的脚步,我们的各项事业就会停滞不前。高等学校统计学教学大纲已明确规定,统计学教学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其中包括创新和科研能力、学习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等。

统计学是一门用途非常广泛的学科,它主要研究数据的搜集、整理和分析,属于多学科相交叉的边缘学科,整个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离不开统计学。当前,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统计方法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在信息量迅速膨胀的情况下,统计所面对的数据也越来越多,统计工作日益繁杂。这对统计工作者的能力会有更高的要求。因此,培养统计工作者的高等教育中的统计教学所担负的任务更加艰巨。

2. 当前统计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存在着弊端

2.1 忽视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

统计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是数据信息整理分析的工具。就像过去的算盘一样,必须要会动手使用。很多学校在对学生进行统计技术教育的时候,理论内容进行的比较多,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则比较忽视。有的学校本身实践课程就有限,还不能充分利用。比如有的教师感觉实践课环境不好、工作量大,就随意减少实践课时。也有的教师对某一个课题不感兴趣,就随意删掉,等等,这些做法都反映了学校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重视。另外有的学校虽然模拟实验室设施也很齐全,但因为实践课时少,很难充分利用。

2.2 课程的创新性不足

统计课本身的创新性不足。有的学校所使用的教材是十年前的,知识老化严重。教材本身就又一定的滞后性,再加上这十年来,统计学科受计算机发展的影响,统计方法、统计软件等都有着的很大的变化和进展,如果还抱着十年前的旧课本滔滔不绝,无异于浪费学生宝贵的青春。另一方面课程的教学方法也缺少创新性。很多老师照本宣科,对于现行的一些先进的教学方法不会使用,甚至根本也不愿使用;即使有的老师也采用了PPT教学,但是仍然没有摆脱照本宣科的俗套,一旦离开了PPT就很难完整的进行教学。另外考试方式单一,对统计专业的学生的考核多是局限于其理论知识掌握上,对其实践技能的考察不足。

2.3 校外实践严重欠缺

计算机的高速发展,也促进了统计学的发展。从目前情况看,统计方法日新月异。现在很多统计学专业的学生毕业来到单位后。既不会使用单位的统计软件进行处理,也不懂的如何搞好统计,甚至还要单位的人员再手把手、从头教起。这实际表明了大学统计专业的教学不到位,大学统计专业的教学欠缺。这除了老师的教、学生的学有问题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的校外实践很不够,表明了学校对学生校外实践不重视。现在很多单位都使用了先进的统计软件,如果学生对这些软件从没接触过的话,肯定在使用的时候会感觉无从下手。但是如果增加了学生校外实习的机会,学生在校内时就能和社会接轨,了解当前单位所采用的先进的统计模式,这些不足都会消除。

3. 统计教学提高学生创新力的措施

3.1 教师本身要有较强的创新素质

学生受教师的影响非常大。如果教师本身有着较强的创新素质,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学生必然会有强的创新素质。如果教师本身墨守陈规、固步自封,学生自然也会不思创新。另外教师要注重创新教学方法。统计学比较枯燥无味,不如文学课那样煽情、生动有趣,这就需要教师将公式、算式、数字等巧妙组合贯通,注重通过行为导向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现代教学方法、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保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潜在的创新思维。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将统计学中当前最新的资料,或者最新的学术观点及学术争论等介绍给学生,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3.2 鼓励学生大胆实践

我们常说:实践出真知。作为一门应用学科,理论知识再扎实、再全面,但如果不能用于实践,也等于无用。实践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学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使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发挥理论知识的作用。学校可以利用实验室或统计模拟实验室,鼓励学生大胆动手,将专业知识用于实践中;鉴于有的学校实践课时不足,建议学校考虑利用周六、周日时间向学生开放,可以有效地利用学校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机遇。学校也可以利用寒暑假将学生组织起来,走向市场开展信息咨询、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还可以组织学生深入到企事业单位中,参与单位的信息录入、整理和分析中。学校也可以主动与企事业单位联系沟通,帮助企事业单位进行统计课题攻关研究,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锻炼机会。另外,有的教师也参加了一些科研课题,可以有针对性的吸收学生参加,让学生了解统计学最前沿的知识,开阔眼界。这样,学生通过亲身的实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实践中使创新能力得到了有效的锻炼。

3.3 改革统计学科学生的考核方式

对统计专业学生的成绩考核要综合性考察,不能仅仅局限于卷面成绩,要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与卷面考试成绩综合评定。考试成绩要同学生平时表现、平时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起来。另外在考试试题上也要进行改革,尽可能多出一些开放性试题,避免学生回答问题时靠死记硬背,不会变通分析。教师在批阅试卷时,也要注重学生实证过程的能力,而不要只是看结果。还可以采取答辩的方式考察学生课程的把握程度,知识使用能力。以此使学生注重自身创新能力的锻炼和提高。

3.4 注重对问题解析方法的讲解

统计学数字多,公式推导多,教师可以利用问题解析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譬如对同一问题,采取不同方法解决,殊途同归,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同样,还可以不同问题采用同一种方法来解决,培养学生的归纳问题、发现共性、寻找规律的能力。在统计学中有很多趣味问题,例如“生日怪论”等,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对这些趣味问题的解析,活跃思维。

结语

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人最重要的素质。民族发展离不开创新、国家发展离不开创新,同样个人发展也离不开创新。统计专业是为国家培养统计人才的,学生的创新能力如何,与统计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很大关系。统计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上进行改革创新,重视校内外实践,提升教师素质,要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贯穿整个统计教学的始终,这样,统计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将会有很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航,《统计学习方法》(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03

[2]探索与创新(9):第十四次全国统计科学讨论会文集(M),中国统计学会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04

第9篇:教学技能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 学生 创新能力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应用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通过计算机教育加快知识创新和创新人才培养,是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的一项十分紧迫而重要的战略任务。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在计算机教学中进行了探索,并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更新教育观念、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是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促进他们的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在素质教育推行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1、改变教师的教育观是前提。创新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潜能。然而提到创新能力,往往被认为是少数精英具备的素质,有意无意中扼杀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束缚和压抑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只有改变教育观念,在计算机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才能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作为自己的使命和任务。

2、改变教师的教学观是保障。计算机硬件的发展日新月异,软件设计也层出不穷,使得计算机教学观处于动态过程。随着时代的发展,经常需要在不同的软件中,使用相同或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同一个问题。同时,软件数量和功能的繁多,也给学生很多探索和思考的空间。教师要注重启发引导,努力使学生保持一种开放自由的心态,在尝试探索、动手实践中活跃、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创新的过程。

3、改变学生的学习观是关键。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处于接受的地位,唯书本是从、唯老师是从的现象比比皆是,这种“权威型”“书本型”的消极思维是创新思维的障碍。因此,教师要树立学生新的学习观,鼓励学生以崭新的眼光对待教师和书本,不唯师、不唯书,只唯真理。

二、合理运用教材、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始于问题、源于实践,要强化实践育人意识,切实力加强研究性实践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又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能力的前提,而创新思维的培养是有本之源,是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1、引导学生质疑。在计算机课堂教学中,针对不同的教材内容采取多种形式的思维训练途径是最重要的,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最有效的方式是引导学生学会质疑,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摆脱习惯性认识的束缚,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启发学生多侧面、多角度思考问题等方法,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从而激发学生产生创新火花。

2、教会学生发现。计算机课程具有的灵活性、实践性、综合设计性,是任何学科所不具备的。在进行课程综合设计时,教师要充分挖掘、培养创新能力方面的内容,引导学生提出恰当的计算机综合设计课题,这些课题力求满足如下要求:一要有适当难度,二要富有探索性,三要能培养并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自己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3、教会学生探索。一味的理论教学只是纸上谈兵,学生无法彻底了解知识的内涵,因此要鼓励、指导学生大胆、灵活地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索和创新欲望的不同,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可以开展竞赛,进行自由辩论,互相交流方法,互相启发思路,以实现解决实际问题与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机统一,留给学生一定的创造空间,教会学生怎样去探索,让学生积极投入到探活动之中,把自己的生活、学习与计算机、与网络紧密联系到一起,在他们掌握网络技术、展现自我的同时,切实提高实践能力。

三、营造创新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把计算机引入各科教学中,根据教学情况将学习内容动态地加以分解、组合,生动地再现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使抽象的训授形象化,既有利于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亦可拓宽思维空间,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1、营造创新教育氛围。营造创新氛围包括教学心理和计算机教学环境的营造,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和结论超出教师所设计和期望的轨道,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随意辩论,自己展示,这样,可以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进行独立学习及创新的自信心,使其创新思维处于活跃状态,从而使学生逐步具有创新的能力。

2、构建创新教育环境。计算机教学是一个开放式的教学体系,也是一种学习工具,从课内扩展到课外,从校内扩展到校外,教学过程中要加强与其它学科的交叉渗透,既可以把计算机巧妙地用于各个学科的教学中,也可以把学科已有的成功经验或某些专业知识迁移到计算机这一新兴学科的教学活动中,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创新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创设问题的情境。学生获取的知识和技能主要是在课堂这阵地实现的,计算机教学可以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可以设计变化无穷的画面,刺激学生大脑的兴奋区,为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创造有利的条件。如音乐课中,借助计算机配以美妙的音乐,用音乐去激发和培养学生细致人微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理解建筑这门凝固的艺术的独特魅力。

利用多媒体信息集成技术,创设和展示有意义的情境,提高学生的求异和洞察能力。要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活动,就必须让学生面临对他们个人有意义的或有关的问题。传统的学校教育,往往把学生与生活中的现实问题隔绝开来,这种隔绝对意义学习构成了一种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