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化艺术活动的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声乐艺术;群众文化活动;受众性;发展
作为重要艺术形式之一的声乐艺术,其具备的显著特征体现在专业性方面,而受这一因素影响,导致群众学习难度逐渐加大。目前,群众文化活动开展时,为确保群众文化活动内涵得以进一步拓展,就需要积极创新多种活动形式,借此逐步推动和谐社会构建的目标良好实现。而声乐艺术对和谐社会构建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所以在群众文化活动开展过程,应积极探索并实践声乐技术的应用与发展,确保群众文化活动中声乐艺术的作用充分发挥,基于群众文化活动质量的不断提升,使人们精神层面的需求得以充分满足。
一、声乐艺术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受众性
(一)城市听众欣赏群声乐艺术受众性声乐艺术受教最集中的群体就是城市群体,受先进的音乐现代传媒及传播等因素影响,城市群体所生活的音乐世界是以声乐艺术为主导。对于声乐艺术活动来说,其受众性十分广泛,如其在广场及社区、家庭等音乐活动中占据的主导性都较为强烈,也可以说人们几乎生存于充满声乐或流行音乐的环境内,可见,人们精神层面必不可少的内容就是声乐。在城市听众欣赏群中,最活跃的成分就是青少年,同时追星族从众的广泛群体也是以青少年为主。
(二)农村听众欣赏群声乐艺术受众性立足该群体来看,受较为松散的集居人口这一因素影响,导致农村严重缺少相应的音乐活动和场所,因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欣赏受众群的日益壮大。但是,在社会全面普及现代传媒的情况下,边远地区的农村之中、农村学生音乐教育之中,开始渗透广播及电视、新媒体等现代媒体,随即开始改变了农村广大听众欣赏群众。在农村不断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过程中,逐渐普及了具备农村特征的民歌及地域性歌舞、戏曲等声乐形式,此时农村听众欣赏群对声乐艺术的审美要求也开始逐渐增多。
(三)少数民族听众欣赏群声乐艺术受众性该群体受民族文化差异、民族群居特征等因素影响,往往存在共同的语言、地域、经济、生活、文化等特征,而通过这些共同的特征,能将少数民族不同于其他民族的个性化、共性化特征充分体现出来,此时,少数民族在文化及艺术等审美定势、审美习惯、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反映,也必然会有一定独特性存在[1]。如部分少数民族以音乐节作为民俗,苗族——芦笙节、京族——哈节等,而在少数民族上述具备民族特性的活动开展过程,主要的形态就是声乐,所以少数民族具备的独特民族审美性质在声乐艺术欣赏受众群体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二、声乐艺术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普及与发展
(一)积极投身群众文化活动作为一项休闲活动的群众文化活动,其更是一种重要文化工程的充分体现,群众文化活动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精神文明建设[2]。所以,在当前社会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过程中,应注意专业人才及声乐专家的积极引进,借此来指导群众学习声乐知识。具体来说,群众文化活动开展时,应对大量优秀音乐教师进行积极引进,同时将相关人员能动性充分调动,确保其能够在群众文化活动建设中积极主动参与,共同助力群众文化活动发展。从目前我国一些群众化活动具体开展情况来看,占据重要地位的就是声乐活动,尤其是对于一些歌曲文化活动来说,其在群众文化活动中占据的地位、发挥的作用都十分关键。当前,我国各类群众文化活动开展过程,声乐表演及艺术形式表达等的进步之势较为显著,而这些成就离不开优秀专业人才的指导,通过优秀声乐专业人才指导,为群众进步提供了促进作用,同时也为群众更多声乐理论及实践等知识的掌握提供了巨大便利,长此以往,群众声乐艺术素养及文化素养必然能够有所提升。
(二)加强声乐艺术人才培养要想持续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必然需要以大量专业技术人才为依托,然而,从当前群众文化活动开展实际情况来看,受专业人才较少这一因素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群众文化活动有效开展,同时群众文化活动中应用的音乐艺术也存在单一化形式问题,难以保障群众文化活动需要的充分满足,使得声乐艺术和群众文化活动之间的矛盾问题逐渐产生。此外,虽然说群众文化团体针对声乐艺术活动举办的意愿较为强烈,但是受资金及专业技术指导等匮乏因素影响,导致声乐艺术活动难以切实开展。在考虑上述问题的情况下,后续群众文化活动开展过程,就应该注意多方力量的集中,通过文化馆及学校、社会等之间良好合作关系的保持,加大声乐艺术人才培养力度,进而将更多优秀声乐艺术人才输送到文化馆及相关文化部门,保证群众文化活动中的声乐艺术活动有效开展,推动群众文化活动持续发展[3]。除此之外,对于相关部门及各地文化部门来说,需注意艺术活动的定期举办,同时安排专业人员来指导并培训群众文化团体,加之针对团体中的文艺骨干进行选择,通过重点培养的方式使群众化团体专业性水平逐步提升,确保群众文化团体的专业性欠缺问题得以有效解决,在此基础上,以群众文化团体为支撑,为文化艺术活动更好地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将声乐艺术根植于群众文化活动在众多艺术形式之中,最具影响力及感染力的一种形式就是声乐艺术形式,主要原因在于声乐艺术形式能使群众有一种情感共鸣逐渐产生,同时也能对群众进行有效感染,所以,在群众文化活动中应用声乐艺术形式十分重要。而为了更好地发展声乐艺术,就需要立足人民群众为出发点,有机结合声乐艺术和群众,通过二者的互相促进与共同作用,使声乐艺术的感染效果得以充分发挥。但值得注意的是,从目前部分艺术家方面进行分析,其通常会将声乐艺术摆放在较高位置方面,所以教学时的难度往往会很大,不仅导致群众难以接受,同时也不能使群众在群众文化活动中有效融入声乐艺术。除此之外,音声乐艺术的技术水平较高,加之群众不具备良好的传唱能力,所以要想将声乐艺术根植于群众文化活动中,就应该先选择一些简单声乐作品,之后循序渐进过渡到具有一定难度的声乐作品中,帮助群众的传唱率逐步提升,此时更能让群众接受、认可声乐艺术。与此同时,群众文化活动融入声乐艺术的过程中,可改编一些具有高传唱率的歌曲,之后演唱时选择合唱的方式,通过合唱使声乐艺术歌曲的感染力进一步增强,引导广大人民群众能对声乐艺术魅力所在进行体会。
(四)群众声乐艺术普及宣传要想推动群众性声乐艺术活动不断发展,就应该注重声乐艺术宣传普及力度的不断加强,这一过程作为宣传主力的文化馆及文化部门、相关声乐艺术人才来说,应基于丰富群众文化为出发点,在声乐艺术宣传力度方面不断加强,借此使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保障群众的精神需求得以充分满足[4]。在发展群众文化活动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支撑力、起到重要指导及推动作用的因素就是文化馆及相关文化部门、声乐艺术人才,尤其是针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进行构建的过程中,更需要文化馆及相关文化部门等将自身推动文化发展的责任主动承担起来,将文化服务及文化指导等及时、准确提供给社会广大人民群众,通过群众特征的充分考虑,将契合群众发展的声乐艺术指导方案积极制定出来。与此同时,对于文化馆及相关文化部门、优秀声乐人才来说,应积极培养群众声乐知识,同时耐心讲解声乐技巧等内容,进而为发展群众声乐艺术提供助力,使群众能够深刻、透彻理解声乐知识。除此之外,对于其他相关专业人才来说,也应该将自身的专业能力充分发挥,积极投身到群众声乐艺术活动中,引导广大人民群众能正确认知声乐艺术意义及其重要性,帮助群众的文化艺术素养逐步形成,以此为群众之中声乐艺术的发展提供推动力。
(五)组织群众参与声乐艺术创作在当今社会不断加强精神文化建设力度的背景下,逐渐增加了声乐艺术爱好人群数量,此时为确保群众文化活动中,声乐艺术的活力、生命力等得以始终保持,就应该将人民群众的智慧充分发挥,针对群众在声乐艺术创作中参与的活动进行定期组织,使声乐艺术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生根发芽。声乐艺术创作环节,需要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创新给予鼓励,确保群众能将具备独特演唱方式及特色歌曲内容等创作出来,同时,还可选择公众号形式进行应用,将我国声乐发展史传递给人民群众,借此为群众通过传统声乐文化对优秀元素进行汲取,进而实现新颖作品的创作提供引导作用[5]。比如说,可选择唐宋时期歌唱艺术借助公众号进行推送,同时推送过程,可有机结合图像及音视频、文字等内容,将唐宋时期歌唱艺术发展史充分呈现给群众[6]。如唐朝贞观年间具有繁荣的经济、昌盛的国力,在太平盛世背景下,唐太宗说:“方欲建礼作乐,偃武修文”,曲子是唐代主要的歌曲艺术形式,而唐代著名宫廷歌手就是永新,直至宋元,蓬勃发展起来的市民音乐,就是当代群众声乐艺术雏形的充分体现,在此阶段,勾栏瓦舍是民间音乐活动中心所在,具体包含小唱及独唱等多种形式,《天净沙》等为著名音乐作品代表。
关键词:蒙古族;民俗文化;幼儿艺术;教学活动
蒙古族是的主体民族,自古以来生活在广袤的蒙古高原上,在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俗文化。蒙古族民俗文化内容丰富多彩,蕴涵着情感、认识、审美、创造等方面的教育价值,包括服饰文化、饮食文化、歌舞文化、传统工艺等方面的内容。而在幼儿园开展蒙古族民俗文化艺术教育不仅可以继承和发扬优秀的蒙古族民俗文化,而且能激发幼儿的民族自尊心,同时培养幼儿对蒙古族民俗文化的兴趣,增强幼儿的民族情感,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一、幼儿园开展蒙古族民俗文化教育的意义
民俗文化是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创造和积淀下来的文明成果,是本民族共同体生存发展的重要条件,它既是民族感情和民族意识的体现,又是本民族时代精神和价值取向的凝结。民俗文化教育以能激发人们的情感、情绪为最大特色,它具有多功能的审美、认识、娱乐价值,能让幼儿产生丰富的构想,给幼儿以真的启迪、善的熏陶、美的享受。关注蒙古族民俗文化的发展,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蒙古族特有的文化资源,来传承、弘扬蒙古族优秀的民族文化。在幼儿园艺术教育与蒙古族民俗文化的完美结合下,不断扩充艺术领域的教育内容,引导幼儿接触生活中的各种美好事物与现象,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和情感体验。
蒙古族民俗文化的内涵非常丰富,我们选取蒙古族民俗文化中最具代表性、幼儿容易理解和掌握的内容,将这些内容渗透到幼儿园的艺术教育活动之中,采取幼儿喜爱的方式,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开展蒙古族民俗文化艺术教育活动,在教学中对幼儿进行启发、引导,让幼儿在活动中获得蒙古族民俗文化知识,提高幼儿的艺术素养。
二、加强教学研究,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做为幼儿教师,有责任让更多的孩子了解中国的民族文化,了解蒙古族的民俗文化,但复杂难懂的理论观点,让幼儿难以理解和接受,更不符合幼儿的年龄、认知特点,幼儿掌握起来十分困难,其中哪些活动内容、哪些活动方式更适合幼儿的发展,没有统一的标准和答案。教师必须主动进行研究,认真阅读相关理论书籍,并进行大量的资料整理和创编工作,把这些深奥的理论改编或创编成浅显易懂,易于幼儿接受的内容,便于幼儿理解、学习和掌握。在课题实施过程中,教师对教案的设计、过程实录、活动反思都进行了具体的培训学习,各年龄班教师都能根据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定出详细、具体的教研计划,设计教学活动方案,并在教学活动中认真组织实施。这既提升了教师的教育研究能力,又探索出一条适合民族幼儿园艺术教育的发展之路,使蒙古族民俗文化发扬光大。
三、整合教育资源,丰富幼儿艺术教育内容,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
1.巧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加深幼儿对蒙古族民俗文化的了解。在艺术教学活动中,多媒体教学是重要手段之一,它对提高幼儿的观察力、感受力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生动活泼、色彩鲜艳的多媒体课件使教学内容化无形为有形,给幼儿营造出身临其境的情境,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加深幼儿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2.开展艺术区域活动,培养幼儿艺术表现力、创造力。培养幼儿艺术感受力、表现力,提高幼儿的艺术素养,光靠课堂内的教学实践是不够的,还必须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去。对幼儿来说,开展趣味性地艺术区域活动更为重要。
3.丰富多种艺术活动形式,加强艺术欣赏,培养幼儿的审美素质。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应让孩子从生活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地进行学习。”我们将蒙古族民俗文化教育与幼儿的日常生活和艺术教育内容相结合。首先将蒙古族民俗文化教育活动内容按一定的方式整合在一起,或把蒙古族民俗文化教育活动内容与正常的教育活动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其次将蒙古族民俗文化艺术教育活动形式进行整合,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将上课活动、游戏、休息、日常活动的安排加以整合,二是将主题活动、集体活动、分组活动、区域活动、个别活动加以整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指出:“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的生活和学习的空间”。因此我们充分挖掘利用环境中有利的教育资源,充实教育内容,拓宽教育途径。
四、开发教育资源,挖掘适于园所发展的园本课例
【关键词】声乐艺术;群众文化;再发展;文化活动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1-0105-01
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快速发展,人们对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在精神文化的追求上。传统的群众文化活动已经不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所以,群众文化活动要不断创新,通过对声乐人才的培养,国家的大力支持和宣传,实现声乐艺术在群众文化活动中再发展。本文将以声乐艺术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再发展为主题,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
一、加强对声乐艺术人才的培养
国家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并没有忽视文化艺术的传播,在城市里都会设立一些文化馆,来向人们展示和宣传相关的文化艺术和声乐艺术。但是对于众多的地方文化馆,相应的声乐艺术人才就显得比较匮乏了,文化馆并不能够向人们进行宣传和展示,能够参与到群众文化活动中的人们越来越少,并不能够实现声乐艺术在群众文化艺术中再发展。所以,要加大对声乐艺术的人才培养,让更多的人能够对声乐艺术了解和参与到其中,满足人们逐渐提高的文化精神追求。国家在培养声乐艺术人才的时候,可以借鉴以下的方法。
第一,国家要重视声乐文化艺术人才的培养。在义务教育中,可以开展相应的声乐艺术课程,让那些对声乐感兴趣的学生们接受专业的声乐指导,不断加大声乐人才的培养。另外,加大声乐艺术高校的招生,通过系统化、优秀的教师辅导来培养出高素质的声乐人才。
第二,举办声乐文化活动,并加大宣传。比如,举办大型的声乐艺术活动,通过筛选和竞争的模式来进行人才的培养,给予人才相应的名誉,并加大活动的宣传,让更多人了解声乐艺术学习也是孩子们的一个发展方向,积极鼓励和支持孩子们进行声乐艺术的学习,为国家的声乐艺术发展注入新的源泉。总之,在加强声乐艺术人才的培养中,需要国家的大力支持和宣传,不断培养出高素质的声乐人才。
二、鼓励声乐艺术人才参与引导
当前,许多人热衷于通过各种形式去争当明星、歌星,并没有真正有效地推动声乐艺术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再发展,所以,国家要采用相应的方法,将更多声乐人才吸引到群众文化活动中,去引导群众进行专业化的声乐艺术学习,进而促进声乐艺术的发展和传播。
如今的群众文化活动中,最缺少的就是专业的指导教学。因为参与到群众文化活动中的人对声乐艺术并没有扎实的基础,需要更多声乐艺术人才参与到其中,对人们进行指导。另外,在对群众进行引导的时候,不能过分地强调人们的声乐练习,要向人们传授一些简单的基础的声乐文化知识和理论。人们对自己的身体器官的发音、呼吸等并没有足够的认识,进行大量的声乐练习无疑是事倍功半的,所以,要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实现人们声乐艺术学习进一步提高,进而推动声乐艺术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再发展。吸引更多的声乐艺术人才参与到群众文化活动中,对人们进行完善的教学和指导训练,在群众文化活动中形成声乐艺术大课堂,不断实现声乐艺术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再发展。
三、声乐艺术与群众活动相融合
声乐艺术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再发展最重要的就是声乐艺术的完美体现,通过相应的方法,来实现声乐艺术和群众文化活动完美融合。并不是所有声乐艺术知识都有必要在群众文化活动中传播,所以,要根据人们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选择。在群众文化活动中,人们的年龄、记忆力、学习能力以及在声乐艺术上的水平,都是参差不齐的。在进行专业的、系统的声乐教学时,要选择一些相适宜的声乐艺术,让人们在学习中有一定的压力和挑战,并能够完成声乐艺术任务。
另外,声乐文化艺术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够离开群众文化活动,因为声乐艺术号召力和感染力的特点,能够在群众文化活动中快速进行传播,在人们之间传播时不断实现声乐艺术的再发展。所以,要将声乐艺术和群众文化活动完美融合,必须扎根于群众文化活动这个肥沃的土壤上。比如,现今在群众文化活动中传播较广的声乐艺术,就是凤凰传奇的相关歌曲,极具特色的歌曲《最炫民族风》传播在大江南北,大街小巷,得到人们的认可,并且在不断翻唱中,实现声乐艺术扎根于群众文化活动,实现声乐艺术的再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声乐艺术;群众文化;发展;问题;措施
一、声乐艺术的相关概述
声乐,是指用人声演唱的音乐形式。按音域的高低和音色的差异,可以分为女高音、女中音、女低音和男高音、男中音、男低音。声乐主要包括:美声唱法、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现在我国又出现了原生态唱法。声乐艺术又称歌唱艺术,指的是在音乐范畴内的所有以人声为发声根源的一种音响艺术。声乐艺术不仅包括合唱和独唱的形式,还包括齐唱、对唱和重唱,这些方式都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并且在近几年得以更好普及和发展。
声乐艺术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普及与发展能够给人们以视觉和听觉的享受,能够通过歌唱把自身的感情表达出来。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歌唱艺术也是最能引起广大群众共鸣的艺术,群众比较接受和理解这种艺术。当前在我国群众文化活动中的声音艺术主要以民间合唱团为主,这也是广大群众喜欢的方式,对于推动我国文化建设、提升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声乐艺术在群众文化活动中普及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将群众的实际情况考虑在内
近些年积极参与到群众文化的人数越来越多,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声乐艺术的快速发展。但是由于参与人员的构成复杂,各种年龄段和声乐水平不同的人员都参与在内,导致实际的工作中往往没有充分考虑群众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地教学。一般而言,很多地区的群众音乐活动主要是由文化馆的教师进行指导,教学方法比较单一,而且为了达到效果经常采用集中曲目,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声乐艺术的更好发展。
(二)没有专业的声乐理论进行指导
在群众文化活动中开展声乐艺术时,文化馆的声乐教师尽管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甚至不乏有全国著名的歌唱表演艺术家。然而在对群众进行辅导时,对练习过于重视,而缺乏相关理论的学习和指导,这样就出现理论和实践脱轨的现象。广大群众往往不了解最基本的发声器官构成和发声规律等就进行练习和表演,这对广大群众的学习和声乐艺术的更好发展都产生不利影响。
(三)忽视为群众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使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受挫
群众文化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广大人民群众,但大多数喜爱声乐艺术的群众都是业余的,并未接受过专业的声乐艺术培训,因此这些喜爱声乐艺术的群众渴望能够有一个可以充分展示自我的平台,让自己可以进行声乐艺术表演,但现如今我国的群众文化活动一般很少会让群众团队上台表演,都是请专业的表演团队进行表演,这样的情况很容易使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受挫,不利于群众文化活动的长远发展。
三、解决声乐艺术在群众文化活动发展中存在问题的措施
(一)加强对声乐艺术在群众文化活动中重视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群众文化活动也在不断的发展和进步,所谓的群众文化活动不单单是依靠群众自发开展的,还需要政府部门的积极引导,并且还需要聘请专业的、优秀的文化艺术专家来帮助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只有这样群众文化活动才能多姿多彩、精彩纷呈,才能不断的发展和进步。要想群众文化活动能够顺利开展就必须要让政府部门加大对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视程度,不断的提高对群众文化活动的投入力度,大力宣传群众文化活动,不断的推动群众文化活动的健康发展。
(二)注重培养声乐艺术专业人才
要想搞好群众文化活动就必须要有文化艺术人员带头,没有专业的声乐艺术人才就没办法开展好群众文化活动,因此政府部门要组织文化馆对热爱声乐艺术的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使其成为专业的声乐艺术人才,文化馆应加大对声乐艺术人才的培养力度,不断的开展各种声乐艺术培训班,切实做好群众文化活动的培训工作,以保障群众文化活动的顺利开展。
(三)将声乐艺术真正扎根于群众文化活动中
群众文化活动的核心是群众,只有广大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声乐艺术活动才能称之为群众文化活动,要想让群众能够广泛参与到群众文化活动中来,就必须要想办法让群众认识到声乐艺术,让声乐艺术扎根于群众心中,扎根于群众文化活动中,这才是群众文化活动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政府要积极组织并引导文化馆对热爱声乐艺术的群众进行培训,同时还应让文化馆的声乐艺术专业人才充分发挥自身的导向作用,通过扎扎实实的工作来促进声乐艺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媛.试论声乐艺术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再发展[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2, 28(7):132-133.
一、注重校园音乐文化氛围软、硬件设备的建设
良好的校园音乐文化氛围的形成离不开学校在软、硬件设备上的支持。学校把综合大楼的第五层楼作为学校的音乐活动中心。三间音乐教室、两间舞蹈教室所需要的各项设备设施一一到位;艺术长廊上挂满印刷精美的音乐图片及中外音乐家挂图、中外乐器简图;音乐室四周的墙壁用歌剧、舞剧等经典剧照、表现音乐大师风采的生活照来装饰。音乐专题宣传栏里及时更换每年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演出比赛的照片、教师辅导学生的照片、师生获得的荣誉证书。软硬件设施的建设极大提高了师生参与音乐艺术活动的积极性。
二、充分利用学校的传媒手段营造校园音乐氛围
首先对于学校的上下课铃声的运用上,改变过去死板的上下课铃声,运用名曲名段作为铃声,使学生在美妙的音乐声中进入休息和学习状态。
其次,为营造一个幽雅的育人环境,用文雅高尚的校园文化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我们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站在学生进校、离校时间播放一些音乐作品,一首首或清新活泼、充满朝气,或愉快平和、优美舒畅,或热情激昂、明快奔放的歌(乐)曲,让学生置身在音乐萦绕的环境中,心情放松、情绪稳定,除此以外我们还利用大课间时间,播放名曲,通过校园广播主持人向全校介绍名曲名段的简介,词曲作者及简介、作品创作背景简述、体裁形式、音乐要素呈现特点及展现意境、歌词内容及特点等,通过这些传媒手段的加强传播,使得整个校园无时无刻不洋溢着音乐,使得学生无时无刻不被浓郁地音乐氛围所笼罩。
三、改革学校大课间操
我校运动场的建成,为我们的课题实施提供了室外活动的保证,我们将"两舞一操"——校园集体舞、少儿舞蹈、健美操纳入学校校本课程,近三年来,学校音乐组教师先后编排了五套活泼欢快、易学好看的少儿舞、健身操、校园集体舞穿插到平时的大课间操活动中。调动起所有老师的积极性,让所有老师都掌握动作要领,带动学生一起积极参与到每天的大课间操中,使大课间操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可观点。
四、组建各种音乐兴趣组和乐队
成立了"七色花艺术团",利用每周三下午的课外活动时间,开办合唱、器乐、舞蹈、播音与主持以及相关艺术的话剧、小品等各种兴趣小组,腰鼓队、鼓号队的组建,从对学生的选拔到训练均由本课题在研人员负责。本着 "因势利导,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尽可能地吸引那些热爱音乐的学生参加。这样,我们的课外音乐训练就变成学校文化艺术氛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这里,音乐好象一块磁铁,把学生爱美之心紧紧地吸引过来,使得整个学校成为洋溢着音乐氛围的海洋。
五、将音乐辐射到其他学科领域
我校自开展"书香校园"读书活动以来,大力营造读书氛围。每天早读和下午第一节课后,是我校诵读国学经典诗文的时间,伴随着悠扬的《高山流水》音乐,同学们拿着各自精心准备的诵读内容,纵情朗读。书声琅琅,琴声悠悠,可谓悦情宜兴。
在美术教学领域,音乐的魅力更是得到充分彰显,自课题实施以来,音乐组与美术组开展了怎样将音乐渗透到美术教学中的研讨,经过实践,美术课上,在舒缓的音乐背景下,师生心情愉悦地绘画、书法,置身在了浓浓的音乐文化气氛中。
我们学校音乐组教师与体育组紧密配合,创编了"阳光少年""七月火把节""向前冲"等实用、易学好看的健身操教给全校师生,成为大课间活动的一道风景,展示出师生昂扬的精神风貌,极大的推动了校园文化的建设。
六、开展丰富多彩的音乐实践活动
6.1 我校"七色花学生艺术团"中的合唱团、健美操队、腰鼓队、鼓号队、舞蹈队,播音与主持队、小品课本剧演出队等等,参加人数多,面广,涌现出了一批批艺术特长生,带动了全校艺术活动的开展。
6.2 坚持举办了每年一届的"校园艺术节",一年一度的向社会各界及全校师生展示音乐艺术教学成果的"六一"文艺汇演,每年运动会大型团体舞的表演,成为学校传统大型活动。
〔关键词〕文化艺术;产业化;路径研究
区域文化艺术产业化过程中,会面临一些瓶颈问题。比如区域内高品质文化艺术活动缺乏,人才资源匮乏;区域文化艺术在开发和利用方面,缺乏相应的专业管理和发展策略等。而区域内所属高校的艺术实践活动,如果与区域文化艺术产业化之间能够谋求一条适合彼此发展的结合之路,就会很好地解决区域文化艺术产业化进程中的问题。同时,高校艺术实践活动也因此获得了更大、更广的发展空间。那么,如何构建适合两者共同发展的路径,成为一个具有实际意义的课题。
一、区域文化艺术产业化与高校的关系
区域文化艺术的发展与当地高校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二者互生共荣。一方面,区域文化艺术一定程度上奠定了当地高校的文化艺术特色;另一方面,当地高校在传承区域文化艺术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引领了区域文化艺术专业性的发展。区域文化艺术是高校特色发展的重要源泉,当地高校拥有所在区域最丰富的人才资源和智力资源,通过多样化的艺术实践创新与学术研究,丰富区域文化艺术形态。高校的艺术实践活动从“阳春白雪”,走向“下里巴人”,实际上会更加体现出艺术实践作品的价值,从而推动区域文化艺术产业化进程,区域文化的产业化也促进了当地高校艺术实践的持续、良性开展。
二、区域文化艺术产业化与高校艺术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必要性
(一)传承区域文化艺术是开展高校艺术实践活动的使命从传统意义来看,高校肩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重任。区域内高校在发展过程中离不开区域文化艺术产业化的影响,高校开展艺术实践活动更是对区域文化认可的体现,两者相辅相成①。高校在开展艺术实践活动时,不断丰富区域文化艺术内涵,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区域文化质量。与此同时,高校是人才培养基地,当学生对区域文化艺术有更深厚的了解后,也在一定程度上为今后区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与智力支持。
(二)区域文化艺术产业化与当地高校艺术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必要性首先,区域文化艺术是当地高校进行艺术实践作品创作的来源。比如黑龙江省黑河地区,这里生活着鄂伦春、达斡尔、俄罗斯、满族等26个民族。黑河学院与当地鄂伦春族新生乡成为共建单位,黑河学院音乐学院作为鄂伦春文化艺术研究基地和艺术实践基地,对这一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摩苏昆,进行了深层次的理论研究与艺术实践,师生排演了摩苏昆剧目《艾么汗乌娜吉的亲事》,获得全省乃至全国民族学家的关注与重视。除此之外,黑河学院音乐学院作为瑷珲镇的帮扶单位,学院教师结合当地民俗文化和艺术形式,研究、创作并上演了瑷珲玛虎戏《神佑古城》等优秀剧目。因此,高校的艺术实践创作与理论研究,来源于当地文化艺术资源。其次,当地高校高品质的艺术实践活动推动本区域文化艺术产业化发展。区域文化艺术产业化是当地文明的体现,是区域文化艺术实现经济价值谋求进一步发展的迫切需要。比如,黑河市新生乡立足本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并将其与旅游有机结合,打造了“鄂伦春民俗文化艺术”和“北方游猎乡”两大特色品牌。黑河市推动民族文化静态保护与活态传承,几年来连续举办的黑河“中俄文化大集”、黑龙江省鄂伦春族古伦木沓节、达斡尔族“库木勒节”、瑷珲“上元节”、四嘉子“颁金节”、五大连池“圣水节”等民族、民俗文化艺术及旅游活动。而这些活动中都少不了黑河学院音乐学院艺术实践团的参与和支持,学院师生创作的作品,有的还被确定为当地旅游系列活动常驻保留剧目。可见,区域文化艺术与高校艺术实践活动,两者互相依存、紧密结合,必须形成合力搭建互生共荣的发展平台。
三、区域文化艺术产业化与当地高校艺术实践活动相结合的路径
(一)高校为区域文化艺术产业化发展提供支持高校往往汇集了一批致力于研究本区域文化艺术的师资力量,并在区域高校内结合当地特色和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人才培养。比如黑河学院在鄂伦春艺术实践领域取得了杰出成果,齐齐哈尔大学在达斡尔族文化艺术研究中结出了硕果,以及佳木斯大学在赫哲族文化艺术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进展,哈尔滨师范大学在黑龙江区域内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师资培养中做出了很大贡献。这些高校,对所在区域内的文化艺术发展、“非遗”项目保护、民俗文化开发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其科研成果为地方政府部门制定区域文化产业化发展规划、创办区域文化品牌,提供科学依据及人才支持。
(二)区域文化艺术产业化与当地高校艺术实践活动协调发展一方面,在区域文化艺术产业化进程中,高校艺术实践活动要与社会需求相结合。比如高校艺术实践团开展深入社区、送文艺下乡,面向社会举办专场音乐会等艺术实践活动,在满足民众的业余文化生活需求的同时,提升大众文化艺术品味。高校内需要建立专门的艺术实践中心,对艺术实践活动进行规划及管理,并负责相关事宜的沟通协调。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与区域内高校加强联系,拓展多元化实践教育基地,为高校艺术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平台,并且对区域内高校艺术实践活动给予相关政策支持、经费支持等实质保障,鼓励其参与到区域文化艺术产业化进程中。
(三)多渠道跨专业结合路径教育部提出建设“双一流”高校和学科体现了中国教育对学科特色、学校特色的重视。因此,学校开展特色艺术实践活动,也是体现一个学校特色办学和内涵提升的重要举措。黑龙江省许多地方高校结合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及现有的资源,着力抓住区域文化艺术资源,凝练学科特色,建设特色艺术实践活动。例如黑河学院,在对俄文化艺术研究交流及鄂伦春“非遗”艺术的传承保护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黑河学院音乐学院有鄂伦春艺术实践团、合唱团、舞蹈团、民乐团、管乐团、键盘乐团、剧社七个学生艺术实践团,分别由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专业化的教学,排演艺术实践作品。除此之外,还有美术学院的俄罗斯冰雪画作、鄂伦春旅游文创作品研发,文旅学院的区域内旅游业发展方案。这些艺术精品和科研成果不应仅仅圉于高校内,更应该走向大众,服务于社会。高校的艺术实践活动与区域内文化艺术产业化发展紧密结合,不仅丰富了民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提高民众文化艺术品味,而且促进当地旅游业、文创产业的发展,为区域经济良性化、特色化发展提供助力。反过来,当地政府也应该为区域内高校的艺术实践活动提供政策支持及经济倾斜,为高校艺术实践活动与区域内文化艺术产业化发展提供通道。比如,为高校艺术实践活动提供免费场地使用,举办每月文化艺术惠民日。鄂伦春民族艺术团艺术实践活动与当地少数民族旅游业项目开发结合,艺术团的演出可以是免费的,学生以获得学分的方式参加艺术实践活动,但需要政府提供必要的经济支持,为艺术团演出制作服装、道具。另外,区域政府与所在地高校积极开展跨学科合作,深入挖掘区域文化艺术资源,建设极具区域文化艺术特色的科研团队,将文化、经济、艺术等多维度综合考虑,使特色艺术实践活动成为提高高校知名度,促进区域文化艺术产业化发展的有力抓手。
自从进入21世纪,全球化日益深化,国际间的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呈现出了多元化发展趋势,使我国群众文化艺术教育的内外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方面,多元文化为群众文化艺术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利于丰富群众文化教育的内涵与方式,另一方面也对群众文化艺术教育提出了挑战。传统的群众文化艺术教育方式已经难以适应当前的新要求,特别是过去群众文化艺术教育存在着不少问题,一定程度制约了群众文化艺术教育活动的顺利展开。面对新的形势与发展趋势,群众文化艺术教育肩负着新的任务,必须以新的思路和方式开展教育活動,完善教育内容与方式,才能顺应时展,取得良好的教育成效。
1群众艺术教育的重大意义
在多元文化下,群众文化艺术教育工作者首要任务是认清当前的文化环境,对群众文化艺术教育的内涵和意义有一个全面而正确的认识,思想上充分理解群众文化艺术教育工作重要性,这样才能做好群众文化艺术教育工作。
在知识经济时代,文化的内涵和意义被提高到了新高度。广义上的文化指人类生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的总和,狭义上的文化主要指一切社会意识形式,有时也指科学、文化等方面的知识。总的来看,文化代表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素质的综合体现。某种程度上,可以将国家间的竞争看做是一种文化竞争,因为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血脉和支柱,没有文化的国家、民族不会有旺盛的生命力。群众文化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从文化的高度上认识群众文化艺术的意义。众所周知,文化艺术是美育的基本载体,在文化素质与精神素质培养上有着重大作用。从这一点看,群众文化艺术教育目的是陶冶人的精神情操,美化人的品格,净化人的身心,提高人的艺术创造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进而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质和精神素质。由此可见,群众文化艺术教育是我国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在全民素质提高上有着不可忽视的重大作用。
2现阶段我国群众艺术教育现状及主要问题
群众文化艺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方式,在我国已经开展了很长一段时间,取得了良好的工作成效。经过多年发展,群众文化艺术教育已经初具规模,教育方式、教学内容等自成体系,在培养人的“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上起到了明显作用,尤其是利于激发人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丰富人的精神文化世界。但是从实际情况下,现阶段群众文化艺术教育依然存在不少问题,阻碍了我国群众文化工作发展。
2.1群众文化艺术淡薄
群众文化艺术实际上是一种大众文化,离不开社会大众。然而很多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开展,依然是对娱乐活动的简单运用,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缺乏新意。而且,相关部门和领导对群众文化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造成群众文化艺术建设比较滞后,跟不上社会前进的步伐,无法充分发挥自身对社会文化发展的推动作用。在这种情况下,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影响力自然不高,很难顺利开展相关的教育工作。
2.2资金投入不足
由于思想认识上的不足,投入在群众文化艺术教育工作中的资金相对匮乏,根本无法满足基础教育设施建设和人员配备等方面的需求,严重阻碍了群众文化艺术教育工作的顺利实施。第一,群众文化艺术教育系统构建需要大量的资金,但是这方面的资金投入较低,绝大多数的资金都投入到基础设施等方面;第二,群众文化艺术活动本身开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有着较大的投资需求。很多人都忽略掉了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投资需求,只顾眼前,使群众文化艺术难以形成后续发展力。
2.3群众文化艺术教育工作者队伍的专业化程度普遍落后
我国是人口大国,人均接受教育水平相对不高,很多地方的群众文化艺术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化水平普遍较低,虽然可以开展教育工作,却难以产生高质量、高效益的工作成果。为此,需要加强对工作者的专业培养。由于资金投入不足,直接造成群众文化艺术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滞后,缺少专业的师资力量,出现了组织涣散等情况。
2.4区域性群众文化活动的差异性表现突出
群众文化艺术教育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有密切的关联,活跃的经济表现将会带动当地群众文化发展。我国幅员广阔,中东部与西部的经济水平差异明显。中东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群众文化艺术教育工作开展顺利,形成了多元化发展趋势。但是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群众文化艺术发展缓慢,相关教育活动没有很好的开展。正是因为这样,我国群众文化活动的区域性差异明显,各地区的群众文化艺术教育发展呈现出严重的不平衡问题。
3完善与加强群众艺术教育的相关措施
3.1立足现状,解决群众文化艺术教育工作中的问题
3.1.1改变传统的思想观念,增强群众文化意识
群众文化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必须转变传统不重视、不作为的思想观念,提高群众文化意识,认识到群众文化艺术教育工作的重要性。然后,将群众文化艺术教育工作与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文化素质联系起来,提高群众文化的地位,使相关的教育工作顺利展开。群众文化艺术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以先进文化为主导,从小抓、持续性的坚持,有计划性的进行。如,将群众文化艺术教育与学校艺术教育结合起来,使群众文化融入义务教育课程体系中,从小培养群众文化意识,使人们潜移默化的形成群众文化意识。或者,结合一些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开展群众文化艺术教育工作,组织“xx歌”、“xx舞”等群众文化艺术活动节,激发人们的学习意识和参与意识,积极主动的推广群众文化艺术活动,产生良好的体系效应,创造活跃的群众文化艺术教育工作氛围。
3.1.2加大资金投入,支持群众文化艺术教育工作发展
针对群众文化艺术教育工作中的资金问题,相关领导必须转变过去的发展观念,认识到资金是群众文化建设与发展的物质基础,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群众文化艺术教育工作不能顺利开展。为此,适当增加群众文化建设方面的资金投入,加强群众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配置专业的师资力量,引领群众文化艺术教育工作。与此同时,呼吁社会各界参与群众文化建设,积极争取社会资金,逐步扩大群众文化建设上的资金投入规模,适应群众文化发展的基本需要。
3.1.3注重专业人才培养,建设一支专业化群众文化艺术教育工作者队伍
专业化师资队伍是群众文化艺术教育工作开展的基础,也是群众文化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第一,加大对从业人员的优选力度,提高群众文化艺术教育工作的入职门槛;第二,与相关艺术类院校建立合作关系,设立群众艺术专业,定向输送专业人才;第三,定期进行岗位培训,不断提高从业者的文化素养和工作能力;第四,提高教育工作者的工资待遇和福利,吸引优秀的专业人才进入群众文化领域,优化从业者整体知识结构。
3.1.4促进群众文化的多元融合,逐步消除区域性差异
对于区域性群众文化活动的差异性问题,除了发展区域经济,提高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外,还能促进各地区的群众文化融合,加大区域之间的群众文化交流,建立更为多元化的群众文化发展形式。例如,实际工作中,从业者可以利用的互联网、多媒体等、电视等宣传各地区的群众文化,组织大家学习,了解不同地区群众文化的特色,进行群众文化融合和创新,创造新的发展契机。
3.2着眼于创新,促进群众文化艺术教育方式转变
3.2.1创新群众文化艺术的载体,开展多样的群众文化艺术教育活动
为实现进一步发展,从业者必须创新群众文化艺术教育工作的载体,将教育融合各类的群众文化活动中,在活动开展动态的教育。如,广场舞、声乐演唱、相声小品创作等都是人们喜闻乐见的群众文化活動,充分利用它们的优势,能明显提高群众文化艺术教育工作的成效。
3.2.2加强艺术辅导,积极宣传群众文化艺术
积极组织讲座、阅览、演出等活动,向人们宣传群众文化艺术,激发人们的群众文化创作与表演。人们有了参与的欲望,才能投身于表演与创作活动,带动群众文化活动发展。此外,还要转变传统的教练模式,采用互教互学的教育模式,让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在互动、化学的氛围下进行相关的教育活动,形成良性的双边互动,优化群众文化教育方式。
3.2.3增强艺术创新精神,创造性的开展群众文化艺术教育工作
群众文化本身是一种艺术活动,具有强烈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其教育工作也应当如此。所以,从业者们应当增强艺术创新精神,以新的思维方式开展群众文化艺术教育的相关工作,用创造性的思维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开创群众文化艺术教育工作的新局面。如,广场舞一直存在扰民问题,工作人员可以利用无限频道播放广场舞音乐,为每一位广场舞者配置无限耳麦,通过无限耳麦接受广场舞音乐。这样一来,解决了广场舞扰民问题,也满足了广场舞爱好者的健身锻炼需求。
4结论
关键词:巫文化艺术内涵象征意义审美特征装饰性
远古巫文化时代点燃了人类文明,是人类童年精神与智慧的启蒙、觉醒时代。[1]巫文化则是远古人类在繁衍生息中,创造的一种适应并改造自然的原始图腾崇拜文化。巫文化时期,人类已开始欣赏客观世界的形态之美;观察四季变化,欣赏自然界的物象与色彩的美丽,并且用各种技术与材料将这种感觉到的美融合为一件件奇妙的艺术品,并借助想像和创造的绘画、雕塑形象来完成自己的意志。从目前我国出土的史前文物来看,那些稚拙的艺术品都闪耀着远古人类智慧与勤劳之光,在一些洞窟壁画上,那些质朴、单纯的图像描述了远古的动人故事;一些由陶土烧制、并镶嵌着宝石的神灵头像暗示了祖先们敬神的虔诚;还有那些有着美妙装饰图案的器皿,也展现了祖先们热切表现世间美丽的心。从大量岩画、陶器中,我们看出了祖先们的非凡智慧、勤劳和想象力,他们为巫文化艺术赋予了丰富多彩的内涵和精神意义,其作品也展现出了独特的审美特征与品格。
一、巫文化艺术的丰富内涵
巫文化艺术包容了丰富的内涵,它是人们的多种意识和诸种日常经验的交织体,传载了祖先们的精神追求与生活体验。
巫文化时期,人类有着强烈的崇神观念,他们通过巫术、图腾崇拜、生殖崇拜,将原始本能和超自然世界的各种意象以独特的方式融合,形成一种古老的象征语言。这种象征语言具有两重意义,即物象本身的意义和它隐喻的观念意义,在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造型上表现出来的通常为物象自身和超越物象之上的幻象。祖先们在两者之间不会作出根本的区别,因此象征形象实际上是想象力把对原始人生存或精神有价值的幻象转化成为形象。这些形象便体现出了巫文化艺术的强烈象征意义。
远古人类通过生活,对劳动、生产等有了感悟与经验,并且也对自身性情的培养也有一定发展与经验,这些都构成了日常经验,于是祖先们便将日常生活的涵义通过摹仿性造型复制出来,例如,岩画中的狩猎、祭祀和舞蹈图等都是他们的生活写照。子孙后代们通过对这些语言和符号的解读便能在继承“图像”的同时,又能传承各种日常经验,于是远古文化更得以积累与发展。
在日常生活当中,祖先们已有了天象、气候的观察和对大事件的记录行为。伴随这种行为,一种实用性的图像和符号已产生,这种符号被祖先们广泛地应用在巫术世界和日常生活世界中。祖先们通常将象征性语言与描述性语言结合为一体,他们用“物候历法”来记载对天象的观察经验,他们通过记事图画,将自己从事社会生活的经验记录在岩画之上,随着岩画记事功能的愈趋复杂化,这种抽象符号逐渐由图案转化为文字。这些美丽的图案与神秘文字无不展示出了巫文化艺术之丰富而瑰丽的内涵。
二、巫文化艺术的审美特征
从远古出土文物的造型、装饰纹样和图案中,我们能够解读出巫文化艺术所特有的审美特征。写实性和模仿性便是特征之一,祖先们在摹仿意识的引导下,找到了模拟自然物象的方法,他们以特有的认识和行为方式进行着创造活动,形象真实感是他们试图达到的一个审美标准。但他们并不满足于完全对对象模仿的造型方式,如苏珊?朗格所说:“模仿虽然是忠实于他所见的东西,但它绝不是一种平常意义上的描写,它是建立在表现基础上的。”[2]他们往往会用特定的情绪与视觉形象真实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造型。
从出土文物的几何抽象图案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巫文化艺术的装饰性审美特征。祖先们运用几何形象将繁杂、多变的感觉世界都规范到一个理性秩序的范式中。这些带有秩序感的装饰形象与结构不受制于客观世界,意味着装饰性审美特征的成熟。而且这种抽象造型图式与方法还形成了与对象客观属性无关的新装饰形象。这便意味着,祖先们在面对繁复的外界自然,体味若干感觉时,终于能以自由的方式融入自己的程式中,形式已离开了客观对象,自由成为创作精神。
在秩序性的装饰图案中,我们还能感受出美妙的韵律与节奏。祖先通过劳动实践和对客体自然属性的认识,总结出客体规律,并对客体抽象性质有所认识、归纳。例如:韵律、节奏、和谐、平衡、圆的流畅和方形的阳刚等抽象的性质都是随着对客体规律的认识逐渐获得的。韵律和节奏美在巫文化艺术中有纯化作用,形式审美成为主体,从大量出土雕塑中,我们还可以看到雕塑韵律的具体形态,首先,原始雕塑韵律美的最基本形态来自于整体造型结构的节奏感,其次它还来自于雕塑自身三维空间造型特性,其立体造型与平面装饰之间构成的转换又形成了韵律美的另一种形态。
巫文化艺术还有另一种特殊的审美品格,即通过综合多种形象,表现超现实的神秘世界,形成幻想、虚幻性审美特征。祖先们通常把不同自然形体在特定的意义中组合,虽然局部表现形态是客观的,但新的综合体已超越了各形体的自然属性。其表现形式一般分为:同体、兽禽同体、不同兽类同体等。这类形象的审美意义是,它们在象征性内涵的驱使下,组合为具有幻想性、超自然性的形体。又如苏珊?朗格所说:“作为完全独立完整的体系。无论是二维还是三维,均可以在它可能的各个方面上延续,有着无限的可塑性。”[3]
祖先的原始宇宙观、生存方式和思维中的情感特征形成了一种本质力量,这种本质力量促成了巫文化艺术审美本质的形成。正如马林诺夫斯基所说:“巫术就是纯粹用主观意向、语言行为而宣泄了强烈情感的经验。”[4]祖先在艺术创造中,情感引导他们区分不同对象的造型特征,又使造型符号形成相交融的关系,在以情感为目的的前提下,祖先对形象的塑造进行着自由而有规律的创造,在这创造之中,巫文化艺术的独特结构和基质便不断形成。
参考文献:
[1]重庆远古巫文化学会.礼巫盛典[M]重庆出版社,2003.86。
[2]苏珊朗格.艺术问题[M]纽约.1957.95。
高新技术的生产和现代工业的发展,对传统艺术方式造成巨大冲击,不仅导致所有传统艺术形态的升级换代和现代更新,而且创造了大量崭新的艺术形式。文化艺术领域内部发生了行业内的大调整、大改组,新的艺术传播媒介如电视、卫星电视及网络文化的发展,使得一些昔日文化艺术界的“龙头老大”风光不再,转而成为电视业、音像业的补充,而网络文化则为人类创造了数字化生存的新方式。
在世纪之交文学艺术发生的文化“转向”中,最为抢眼的景观是视觉图像的“转向”。今日的视觉图像铺天盖地,无所不在,它已经“帝国主义式”地占领了文化的大片领地。不管是触目皆是的街头广告,还是热浪叠起的居室装修,不管是电视台的“欢乐总动员”,还是电影《大话西游》,不管是流行歌曲MTV,还是电视报道美国轰炸阿富汗,不管是城市白领们翻阅的时尚杂志,还是打工仔喜欢的卡通读物,我们都离不开图像,我们生活在一个视觉图像的时代。
无疑,人们今天的经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视觉化和具象化了,人们更加关注视觉文化。人们如今就生活在视觉文化中。这在一定程度上似乎成了区分当下与过去的分水岭。因而继文化研究、怪异理论和黑人少数民族文化研究之后,西方兴起了视觉文化这个时髦的、有争议的交叉研究领域。视觉图像成了从事摄影、电影、电视、广告、美术、艺术史、社会学及其它视觉研究者共同关注视的中心,也给我们另一种艺术的欣赏和接受方式。这样一个巨大的转型,给当代艺术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也带来千载难逢的机遇和无法估量的需求。需求是终极的动力源。有需求必定有发展。
第二,当代社会与文化的一个突出变化是审美日常生活化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媒介是一种生活方式,它影响、改变、形构着我们日常工作、交往、休憩、娱乐以至内在心理世界的活动方式。在今天,审美已不再专属于文学和艺术,审美性也不再是区别文学与非文学、艺术与非艺术的根本要素。今天的审美活动已经超出所谓纯艺术的范围,渗透到大众的日常生活中,艺术活动的场所已不再是与大众的日常生活严重隔离的高雅场馆,而是百姓可以自由出入的空间,如城市广场、购物中心、超级市场、街心花园,艺术接受休闲化与日常生活化了。在这些场所中,艺术活动、审美活动、商业活动共展并存,交错进行,互惠互利。由之,高雅文化与大众通俗文化的界限越来越模糊。面对这种当代生活中出现的新情况、新方式,我们的艺术家、艺术工作者必须密切关注,深入思考,转变观念,适时调整战略,抓住创新的契机。
第三,在当代世界,消费主义漫漶于全球,商品的价值已不再是商品本身是否能满足人的需要或具有交换价值,而在于人们对个体欲望的满足。消费成了一切社会归类的基础,也成了一切文化艺术活动的基础。作为市场社会的“经济人”,人们不但消费物质产品,更多地是消费广告、消费类象、消费品牌、消费欲望,也消费符号。文化商品化了,文化进入了消费。这是一个由仿真与幻象架构的“超实在”的文化世界。消费模糊了物质和精神的界限,也模糊了享乐与艺术的界限。正是这种消费文化无所不在的漫漶,改变了人类数千年来对精神、艺术以及自身生存意义的固有认识和界定,也选择着、创造着、生成着新的文化观、艺术观。在当代中国,艺术活动日益深入地市场化、商业化与产业化,艺术产品的生产无不受制于消费社会的无形的手操控和拨弄。文化艺术生产机构与传播机构(如出版社、画廊、音乐厅、博物馆等)在种类与性质上已发生变化,各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艺术的中介机构出现;与之相应,“新媒介人”阶层(比如艺术经纪人、传媒中介入、制作人、书商、文化公司经理等)出现,这些“后知识分子”处在精英知识分子和大众之间,他们对艺术家熟悉,又有很强的操作能力,能用消费的方式把艺术推向大众。总之,我国文化艺术场域发生了整体转型,它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文学”和“艺术”了。但我国当代的艺术从总体上看并没有对这种文化的转向作出积极的有实践意义的回应。
第四,艺术中介机构的高速发展。传统的艺术消费往往是直接的面对面交流的艺术,其形态是艺术交往的自然经济状态。它不需要像艺术中介机构、文化传播、经纪人等这样的中间环节,所以说过去的精英艺术是社会“贵族”阶层等很少的一部分人的消费,是象牙塔即很小的一个圈子里的东西。实际上艺术中介机构是随着工业化发展而来的,工业化的发展给艺术的消费增加了一个流通、传播的环节,而且这个环节越来越大,越来越重要。原来的艺术创作可能是社会上的少数人才能做的一些事情。但是,各种市场的中介环节、各种现代传媒的发展,打碎了艺术精英们专有的象牙塔,把少部分人的艺术创作用现代的复制技术和市场手段传播开来,让社会能够更广泛地接受、了解它,满足大众的需要。这种趋势还在进一步发展。
第五,内容产业的兴起。十几年来,知识经济与数字化的出观和广泛运用,曾使世界欣喜若狂,巨量的,资金投入了网络业,全世界各行各业都争相到网络业来“烧钱”。传媒变成一个能量巨大的环节,两头小中间大,出观了空前的传媒过剩的观象。
无疑,在新一轮新技术革命的经济环境中,文化发展如果不与高新技术与经济的革命性突破相结合,就会被飞速发展的现实世界淘汰出局。但是,在知识经济的泡沫吹破之后,人们痛定思痛,深刻地思考:造成传媒过剩的主要原因究竟是什么?实践告诉我们,在基础设施和技术手段达成之后,在传播或发送的方式解决之后,传播或发送什么就显得极为重要。目前,造成传媒过剩的主要原因是艺术创新不足,没有足够多的原创的文化艺术节目提供给传媒。作为“上帝”的消费者们需要什么消费什么,成了发展的关键。事实证明,正是缺乏文化产业的有力支持,知识经济才落入低谷,面临着严重的危机。没有千百万人需要或喜爱的文化艺术的内容或节目,高新技术与新经济就没有了市场,没有了市场也就失去了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无疑,当代新一阶段的技术革命迫切地需要文化产业的支持。因而,从一定意义上说,网络等媒介产业的生存能力取决于“内容”的创造和消费。从发展的环节看,内容产业成了文化经济传播交流的“基础的基础”。
因此,建设与未来世界新的经济形态和技术形态相协调的新的文化产业形态——内容产业与创意产业,就成了新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