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财务风险分析的常用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企业财务风险与预警机制概述
1、企业财务风险
财务是企业的资金运动及其所体现的经济关系。企业财务风险是企业财务活动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企业财务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因而造成蒙受损失的机会和可能。目前,学术界对于什么是风险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研究角度解释风险含义。随着风险理论研究的深入,被普遍接受的风险的定义是指在特定的时期内,人们对对象系统未来行为的决策及客观条件的不确定性而引起的可能后果与预期目标发生多种负偏离的综合,它也可以表述为某种不利事件或损失发生的概率及其后果的函数,即:
R=f(P,C)
式中:R―风险;
P―不利事件或损失发生的概率;
C―该事件或损失发生的后果。
2、企业财务预警机制
财务预警是指对企业财务危机的预测,而财务危机是由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所引发的。因此,全面认识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和准确界定财务危机是进行财务预警系统研究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企业财务预警管理理论作为对现有管理理论的扩展,是一门专门揭示企业经营活动中的逆境现象、管理波动、管理失误的本质特征、成因机理和发生规律,研究如何构建企业管理系统的防错、纠错机制及建立避防失误、扭转逆境的管理系统的基本理论。它将企业内的各种逆境现象,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活动过程来考察,在分析了逆境与危机现象的形成机理与内在特性的基础上,提出了早期预报与预控的原理与方法,建立了用于监测、评价、预报企业逆境现象与危机现象的预警指标体系,并设计了企业财务管理、营销管理、组织管理、决策事务管理、技术管理等的具体预警模式和方法。
二、企业财务风险与预警机制分析
1、财务风险的分析
财务风险存在于整个财务活动中,具有客观性、不确定性、损失性、收益性等特征。财务风险的客观性表现在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是一种客观存在,并且不为人们的意志所改变。我们只能通过某种技术或方法控制、降低财务风险,却不能完全避免、消除财务风险的存在。企业财务活动存在着两种可能结果,即实现预期目标和没有实现预期目标,这就意味着风险是客观存在的。财务风险的不确定性表现在财务风险具有一定的可变性,即在一定条件下、一定时期内有可能发生,也有可能不发生。财务风险的损失性表现在财务风险会对企业的生存、发展及获利造成一定的影响,从而使企业蒙受损失。财务风险的收益性表现在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如果处理得当,不仅能有效地避免财务损失的发生,还能取得较高的财务收益。
依据风险分析的一般过程,企业财务风险分析的工作流程是:首先对企业财务风险形成的因素进行综合辨识,然后在特定分析方法基础上拟定一个基本风险标准,并以此来估计和评价企业的财务风险。在大量的企业财务风险研究成果中,研究人员充分利用各种经济、统计、会计和数学工具,在实践和理论两方面结合探讨的基础上,总结出了各种形式的财务风险分析方法,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两大类:财务风险主观分析方法和财务风险客观分析方法,前者主要依赖于企业主观因素,而后者主要依赖于企业客观因素。
2、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分析
(1)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性质。财务预警系统属于微观经济预警范畴,事实上它是一种风险控制机制,它集预测与警示、排警于一身。首先要预测财务危机及可能的风险,然后将其以特别的方式警示利益相关者,并提出具体的建议帮助他们规避风险。
该系统作为经营预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子系统,为企业改进经营决策、有效配置资源提供了可靠依据。财务预警系统具有参照性、预测性、预防性和灵敏性四个特性。
财务预警系统可以依据企业财务运行特点和相关规律等,从大量的财务指标中,筛选出能及时准确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变化的指标系列,运用财务管理原理和数量分析方法,测算出反映企业财务运行状态的指标和指标体系,使其成为我们判断和认识企业财务运行规律的参照指标和指标体系。企业财务运行各影响因素之间有一定的相关关系,所以我们可以根据财务运行状态的发展趋势和变化,预测和推导与此密切相关的各因素的发展变化。
尤其是影响企业的财务状况的关键因素出现不良征兆时,可以及早寻求对策,以减少财务损失。一旦企业财务预警系统中相关指标贴近安全警戒线,便可以及时寻找导致财务运行恶化的原因,以化解财务危机。由于企业财务体系中各因素之间密切相依,存在互动关系,某一因素的变动,会在另一因素上敏锐地反映出来,从而提供相关预警信息。财务预警系统的上述特性,使其可在企业运行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实现动态调控,将企业财务中不良因素解决在萌芽之中。
(2)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功能。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可以对企业经营活动中的特定事件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预先报警。因此,它可以对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进行实时监控,在合适的时点上报警,使决策者提前作出相应的对策。建立切实可行、高效运行的财务预警系统,是企业良性发展的需要。一个完整的财务预警系统应包括预警机制的建立、指标体系的构成、预警方法的使用和防警排警的措施等四个方面内容。
财务风险预警可以对企业经营过程中的特定事件进行预测,根据各种财务指标的实际状况与企业制定的标准进行比照,如果发现企业的实际财务指标与预定标准不一致,就会发出警报,使管理者针对这些偏差作出决策。管理者还可以根据对企业经营中的预警结果,发现财务指标的偏差所在,并通过分析找到影响这些指标的根本原因,有的放矢地对企业的经营状况进行处理。先找到影响企业正常经营的根本因素,再提出改进企业经营管理的正确方案和措施。通过财务风险预警分析,企业就能够系统而敏锐地发现企业潜在的财务风险,通过改进企业经营管理有效地避免和防范财务危机的发生,并在以后的经营中防止类似不利影响因素的再度发生,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持续进行。
三、企业财务预警的方法
企业财务预警的方法可分为黑色预警方法、红色预警方法、黄色预警方法、绿色预警方法和白色预警方法,每种方法中都包含了一套基本完整的预警程序。
黑色预警方法:依靠考察某一有代表性指标的时间序列变化规律,即循环波动特性来进行预警。黄色预警方法:是一种由因到果的分析。利用反映警情的一些指标的指数来进行预警,需要对指标进行综合,经常用到合成指数和扩散指数两种形式,把一系列反映警情的指标与警情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统计处理,然后根据计算得到的分数预测警情程度,在统计预警方式的基础上对预警进行进一步分析。红色预警方法:其特点是重视定性分析。红色预警方法经常用于一些复杂的预警。主要内容是对影响警情的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进行全面分析,然后进行不同时期的对比研究,最后结合预测者的直觉、经验及其它有关专家学者的估计进行预警。绿色预警方法:同黑色预警方法相似。白色预警方法:在基本掌握原因条件下用计量技术进行预测。
四、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运作
1、预警系统的目的性
预测与警示只是手段,排警避免不必要的损失才是目的。企业财务预警系统若要有效运作,就必须要有正确、实时且合乎企业需要的各种管理资讯系统,提供实时而完整的经营结果数据,供经营者及各部门负责人以实际经营状况数据体系,来与财务指标数据相比较。经营者应早日依数据所代表的经营内涵作进一步分析判断,找出问题,用最恰当的办法将之解决,及时防止财务恶化。当有超出或低于指标数据的情形发生时,就表示企业财务状况将有不健全的症状出现。
2、几个预警系统的制定方案
(1)在财务危机分析清楚后,要立即制定相应的预控、转化措施,尽可能减少财务危机带来的损失。为此我们可以设立企业预警部实行预警管理,将财务预警组织作为企业预警部的一个分支。将财务预警的职能和其他方面预警的职能全部交给一个单独的预警部来执行,有利于对企业经营状况的总体把握。
(2)在财务部门中设立财务预警分析员的工作岗位。这种模式对财务预警分析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有了专门的分析员,财务预警工作可由财务部门直接开展,因而可以获得更全面、更可靠的财务信息作为预警分析的依据。
(3)由企业的某些除财务部以外的职能部门(如审计部门,安全部门)承担财务预警工作。这种模式有利于将财务预警与企业的内部审计或安全管理结合起来,并能保证预警工作的独立性和结论的客观性、公正性。
(4)财务预警系统要在实践工作中实现理论上的功能,需要建立起计算机信息系统。由于计算机的自动性,它还可以为企业财务预警管理提供“标杆”的作用。
(5)企业可以在面临不正常的经营波动和财务危机的状态下设置临时性的机构,如财务危机处理小组、财务预警咨询小组、领导小组等,其成员由临时从主要职能部门中抽调的负责人或有能力的人组成,因为这些管理人员对企业陷入财务危机的原因及过程非常了解。
3、达到的预警效果
良好的财务预警分析系统,能够有效预知企业可能发生的财务危机,预先防范财务危机的发生。可以在对大量资料系统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抓住每一个相关的经营波动或财务危机征兆。这个信息系统还应能提供及时完整的经营资料和数据,使经营者及各部门负责人能以实际经营状况的数据体系,与财务指标数据相比较。还要配备专门的人员实施信息收集、处理、贮存及反馈的职能,并为预警系统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一)企业财务风险的基本特征。
企业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整个财务活动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性所导致企业蒙受损失的机会和可能。可将其划分为: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资金回收风险和收益分配风险四个方面。主要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客观性;二是全面性;三是不确定性(一定条件下、一定时期内有可能发生,也有可能不发生);四是收益与损失共存性。
(二)企业财务风险的表现形式。
1.采购风险:采购风险是指企业由于采购原材料而产生的风险,如供货商存货不足,采购市场价格变化剧烈等。由于原材料市场供应商的变动而产生的供应不足的可能,以及由于信用条件与付款方式的变动而导致的实际付款期限与平均付款期偏离。
2.应收账款变现风险:应收账款变现风险是指由于赊销业务过多导致应收账款管理成本增大的可能性,以及由于赊销政策的改变导致实际回收期与预期回收的偏离等。资产长期被债务人无偿占用,严重影响企业资产的流动性及安全性,企业赊销比重大,应收账款缺乏控制。由于我国市场已成为买方市场,企业普遍存在产品滞销现象。一些企业为了增加销量,扩大市场占有率,大量采用赊销方式销售产品,导致企业应收账款大量增加。同时,由于企业在赊销过程中对客户的信用等级了解不够,盲目赊销,造成应收账款失控,相当比例的应收账款长期无法收回,直至成为坏账。
3.存货变现风险:存货变现风险是指由于产品市场变动而导致产品销售受阻的可能。企业存货库存结构不合理,存货周转率不高。目前我国企业流动资产中,存货所占比重相对较大,且很多表现为超储积压存货。存货流动性差,一方面占用了企业大量资金,另一方面企业必须为保管这些存货支付大量的保管费用,导致企业费用上升,利润下降。长期库存存货,企业还要承担市价下跌所产生的存货跌价损失及保管不善造成的损失,由此产生风险。
4.资本结构风险:资本结构风险是指企业由于举债经营而产生的风险。在现今的企业中,零负债经营的企业可以说是非常少见的,企业的经营依靠自有资本或者外债,而资本的组成结构会对企业的经营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果一个企业举债规模很大,那么将会承担很大的利息负担,使企业的经营风险增加。
二、企业财务风险分析的基本思路与功能作用
(一)企业财务风险分析的基本思路。
1.从资产负债状况分析财务风险。从资产负债分析,主要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流动资产的购置大部分由流动负债筹集,小部分由长期负债筹集;固定资产由长期自有资金和大部分长期负债筹集,也就是流动负债全部用来筹集流动资产,自有资本全部用来筹措固定资产,这是正常的资本结构型,财务风险很小。二是资产负债表中累计结余是红字,表明一部分自有资本被亏损侵蚀,从而总资本中自有资本比重下降,说明出现财务危机,必须引起警惕。三是亏损侵蚀了全部自有资本,而且还占据了负债的一部分,这种情况属于资不抵债,属于高度风险,必须采取强制措施。
2.从企业收益状况分析财务风险。从企业收益分析,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经营收入扣除经营成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销售税金及附加等经营费用后的经营收益;二是在其一基础上扣除财务费用后为经常收益;三是在经常收益基础上与营业外收支净额的合计,也就是期间收益。对这三个层次的收益进行认真分析,就可以发现其中隐藏的财务风险。这其中分三种情况:一是如果经营收益为盈利,而经常收益为亏损,说明企业的资本结构不合理,举债规模大,利息负担重,存在一定风险;二是如果经营收益、经常收益均为盈利,而期间收益为亏损,则可能出现了灾害及出售资产损失等,若问题严重可能引发财务危机,必须高度警惕;三是如果从经营收益开始就已经亏损,说明企业财务危机已显现。反之,如果三个层次收益均为盈利,则是正常经营状况。
(二)企业财务风险分析的功能作用。
1.预警作用。企业因风险控制不当而导致经营陷入困境总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其不良征兆会逐步显现出来。财务分析可以通过对企业财务报告及相关经营资料的分析,利用及时的财务数据和相应的数据化管理方式,将企业所面临的风险程度预先告之企业的经营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从而达到风险预警的作用。一旦发现某种异兆就可以采取措施应变,以避免或减少损失的发生。
2.诊断作用。财务分析可以根据跟踪、监测的财务资料对比分析,对企业营运状况的恶化程度作出判断,找出企业经营中的弊端及其症结之所在。然后对症下药从而纠正企业在运营中出现的偏差或过失,使企业回到正常运营的轨道上。此外,通过事前、事后的财务分析,企业可以详尽了解和记录经营恶化的原因以及处理过程,并且将纠正偏差或过失的经验和教训作为企业未来经营的前车之鉴,从而有利于企业不断增强自身的免疫能力。
三、企业财务风险的防控策略
(一)保持资产的流动性。
企业偿债能力的大小直接取决于其根据企业生产经营需要而筹措的流动资金,在正常情况下,企业并不会为了偿债而扩大筹资规模,企业真正能够偿债的只是货币资金及部分变现能力强的流动资产(即资产负债表左边的前面项)。而固定资产、长期投资等,往往只能作为一种企业实力的保证。资产的流动性,具体表现为资产总额中流动资产的比重和流动资产中速动资产的比重。企业应建立合理的信用政策,提高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存货周转率,加速资金周转,提高资金利用效果,增强企业实际偿债能力。
(二)保持合理的债务规模和结构。
在尽力保持资产流动性的同时,也需要控制合理的债务规模和结构。企业负债控制到多大规模内,并无定论。但一般来说,它必须与企业的还款能力相协调。由于在企业中,只有作为所有者权益的那一部分才能作为偿债来源,因此,举债规模应与企业所有者权益相适应,一般说来不应该超过净资产的数额。但是,在不同的行业,情况也会有所差别,对于一些固定资产比重较大的行业,由于资产的流动性不强,真正可用于偿债的是货币资金。对于这样的行业,负债规模还应略低一些。另外,企业确定负债规模的另一个考虑因素是盈利能力。企业盈利能力越强,效益越高,负债带来更好的效益,还款一般也有保证,因此可适当扩大负债比重。企业资金周转速度的快慢,也是企业确定负债的一个考虑因素。若企业资金周转快,生产周期短,销售实现快,则容易组织还款资金;反之,则容易出现拖欠的情况,此时企业应相对降低负债。
(三)合理调动货币资金,建立企业风险基金。
要防范企业财务风险,需要企业财务人员进行货币资金的合理调度与安排。根据不同企业资金运动的规模和生产经营特点,妥善安排货币资金的收支活动,使之在平时能保证生产经营的需要,在还款和分红付息期到来时,及时地筹集和调度资金,以避免出现无力支付的情况。同时,企业还可以通过联营、合并等多方位多元化经营方式来扩大规模,运用规模经济来分散企业财务风险,以盈助亏,以优补劣。建立风险基金,即对于出现的偶然性很大而损失有限的风险,企业可以采取多种可能的方式,有计划地提取一定数量且独立于企业运营资金之外的货币资金,作为损失发生时的补偿基金,防止风险发生对企业正常运营资金的影响,从而保证企业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
(四)完善企业防范财务风险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完善企业防范财务风险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明确管理者所应承担的风险责任。为促使企业经营管理者及其员工进行科学的财务风险管理,树立正确的风险观念,必须从组织上、经济上明确划分其风险责任。二是赋予管理者相应的风险管理权限。要使管理者真正负担其风险责任,必须给予其权力,并使权责相结合。三是给予风险管理者应得的利益,即按照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使风险管理者和承担者享受一定的风险补偿。它是对风险承担者在风险管理活动中所付出的精神上和心理上的代价的一种物质补偿。这对于时时承受着诸如筹资决策是否有风险、投资决策是否可行、收益是否可靠等心理压力的管理者来说,是理所当然的,它有利于调动其风险管理者的积极性,提高其防范企业财务风险的动力。
(五)建立健全有效的财务风险预警和控制机制。
1.建立健全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建立财务预警系统是规避资本营运和资金管理风险最为有效的方法。财务预警机制是企业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事先识别、分析和判断,发出警报,提示有关人员采取相应措施对风险进行防范的常用方法。同时,应从综合评价企业的经济效益即获利能力、偿债能力、经济效率、发展潜力等方面入手建立和完善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财务预警系统的建立健全,有利于企业于资本营运过程跟踪、调查、监督、捕捉和监视财务活动中各种细微的变动迹象,有利于对财务指标和财务报表进行更加全面、科学、准确的分析,一旦发现某种异兆就会及时采取应变措施,以避免或减少风险损失。
2.强化财务管理和相关经营信息系统的构建工作。财务预警系统的有效运行,需要以两大辅助系统——会计管理信息系统和相关经营信息收集与分析系统为基础,因此,要加强这两个辅助信息系统的构建工作。会计管理信息系统要能提供及时、真实、完整、可比的企业财务会计信息。企业相关经营信息收集与分析系统则要能提供同行业、国家宏观甚至全球的相关外部信息。有了这两大辅助系统提供的信息支持,企业财务预警系统才能更加有效地发挥其防范财务风险的作用。
关键词:水利水电 施工企业 风险管理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项目具有投资大、工期长、施工复杂、质量要求高、施工安全问题突出等特点。因为受到施工环境、方法、进度、地形、地质、环境、人员或者企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水利水电施工工程存在着巨大的风险。如果风险发生,不仅对企业的经济效益造成了消极的影响,也对企业的社会效益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因此,为了有效防范风险,减少风险管理发生的可能性,尽量降低风险带来的消极影响,水利水电施工企业应该加强风险管理,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
一、水利水电施工企业风险的种类
(一)经营风险
经营风险主要是指由企业的生产经营方面的原因给企业经济效益带来的不确定性。一般说来,水利水电施工企业的经营风险主要包括水电建筑市场招投标风险、生产成本风险、生产技术风险、外部环境带来的风险四种。建筑市场招标风险主要包括水电建筑投资市场需求发生的变化或是水电建筑定额波动造成的风险;生产成本风险主要包括原材料价格的变化、机械利用率、公认的工资报酬等不确定因素带来的风险;生产技术风险主要包括生产技术方面的落后、专业结构的合理、产品质量问题、生产设备安全设备等;外部环境风险主要包括国家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自然灾害、通货膨胀等因素。
(二)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主要是筹集资金的风险,一般是由于举债给企业的财务成果带来的不确定性所产生的风险。在水利水电财务风险种类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经营亏损,企业不管是否拥有资金或者负债经营,都会因为经营不当或者其他原因而出现亏损现象,引发财务风险。第二,企业资金运用不当,当企业的财务收支出现集中付款或者支付债款的时候,很容易出现企业财务风险。值得注意的是,当这种财务风险没有得到有效控制的时候,就会让企业的形象受到损害,最后也会导致企业的资金周转不当。第三,汇率变动,当企业存在着国际业务的时候,可能会因为汇率的变化发生财务风险。
(三)投资风险
投资风险是指企业在进行项目投资过程中给企业的财务状况造成不乐观的现象,给企业带来了一定的风险。一般情况下,投资风险的出现最主要是因为投资决策出现失误造成的。有些企业在投资的前期,没有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投资项目做好充足的分析和准备,导致产生了错误的决策,因而造成了投资风险。
二、分析水利水电施工企业的风险管理策略
风险管理策略是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在风险分析、评价的基础上,采取科学的手段进行风险分析、预测和防范措施,促进风险管理得到有效实施。一般情况下,风险措施主要是风险回避、风险控制、风险自留和风险转移等策略。
(一)风险回避
风险回避策略是指在企业在充分考虑了项目的风险存在着很大的可能性和风险造成的损失比较严重的时候,主动放弃项目以回避项目风险的发生和损失的一种策略。从风险回避的性质上来说,风险回避是一种彻底处置风险的方式,也是彻底消除风险的方式。但是,风险回避在消除了实施项目带来的风险的同时,也同时失去了争取该项目会带来的经济效益。
(二)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策略是指在企业的风险管理过程中,针对企业即将产生的风险采取一定的控制方法,实现最大限度地减少风险事故发生的概率和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失程度的风险处理方法。风险控制策略是一种控制风险发生频率和产生影响的策略,又能保全项目的利益,因而使运用得最普遍的方法。
(三)风险自留
风险自留策略是企业在项目自行准备基金用来承担风险损失的风险处置方法,但是在实际的水利水电工程中要分为主动和被动两种。
(四)风险转移
风险转移策略是将风险转嫁给他人或者其他经济利益关系的方法,让别人承担风险的风险处置方法。风险转移又分为保险转移和非保险转移。在目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采用保险转移法已经是最常用也是最重要的方式。而非保险转移是指企业将项目风险可能导致的损失转嫁给合同的另一方,让对方来承担后果的一种方式。通过风险转移方式,风险的发生概率和影响大小并没有发生改变,只是将风险的承担者做出了改变,从而免受风险带来的损失。
此外,水利水电施工企业除了要掌握好风险管理中的几个策略以外,还要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以免影响工程风险管理的成效。首先,企业在工程前期,要组织和选择好工程的范围,通过选择好项目管理班子、强化施工力量、提供资金保障等方式营造好风险管理氛围,确保风险管理工作得到顺利开展。其次,企业在工程施工的过程中,要做好施工质量、安全、人员、设备、进度等多方面的监督和管理,通过强化施工人员的责任意识、划小风险发生概率、严格辩证项目标准、实施跟踪监控等方式监督好、管理好、整顿好企业的施工过程,及时防范风险,促进风险工作的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王文飞,黄介生.水利水电项目风险管理浅析[J].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09(05)
[2]王杨科,漆文邦,周小军.浅谈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J]. 四川水利. 2006(03)
[3]刘贵增.水利水电施工企业风险预测[J].水科学与工程技术.2006
一场席卷东南亚甚至波及全球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使人们真正体会到了金融风险。稍微了解近西方金融的人就会知道,金融风险是随着现代金融制度的形成相伴而生的,金融风险的大小并不取决于人们对它的认识程度。7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宏观波动的增大以及西方各国相继放宽金融监管体制,金融机构面对的变数增大,风险随之大幅度提高了。而过去的十年正是现代金融体制构建,金融业快速发展的时期。这段时期,人们更多关注的是金融行业的高利润率,股市的出现也仅仅让人们意识到证券业的风险,银行业一直被人们看作是稳定高收益的行业。显然,人们对银行业的风险认识不足,的银行财务分析体系就可以反映出这点。从普遍的情况来看,我国银行财务分析实践中比较重视对财务收益的分析,分析体系、技术也较为成熟,但缺乏对风险的分析。这是有一定的历史原因的。
在计划体制下,银行的资金是按国家确定的计划分配的,单一银行体制下,银行一度成为财政部门的和出纳,此时是以单纯的资金计划管理为核心的,无需考虑收益;改革开放后,多家产权较为明晰、具有真正性质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相继建立,国有独资银行也开始了商业化进程,对商业银行的探索使银行业更加注重吸收资金的成本和资金运用的收益性。追求股东权益最大化的企业目标促使银行在进行资金计划管理的同时也要注重财务计划的实施;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和金融市场风险的日益显现,银行业普遍推行与国际惯例接轨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核心就是风险管理。因此,商业银行对资金营运计划的分析从最早的单纯对信贷资金计划执行情况的分析,发展到以盈利为出发点对信贷资金计划和财务计划执行情况的分析,最终发展的方向是以盈利为出发点、以风险分析为核心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综合分析,真正体现商业银行流动性、盈利性、安全性目标。
商业银行财务分析的发展方向是风险收益分析,这是与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由收益管理向风险管理方向演变相适应的。现代商业银行财务管理作为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是以风险收益管理为核心的风险管理,这是由于:
1.风险收益是财务管理的基本观念。商业银行的财务管理必须首先树立风险收益观念,以风险管理为核心内容。
2.是稳健经营的要求。银行是高负债的企业,本身财务风险很高,决定了银行业是高风险的行业。同时,银行是经营货币资金的特殊行业,经济发展中的风险会向银行集中,经济危机往往伴随着银行危机。在金融风险环境中,为确保稳健经营,商业银行的财务管理必须以风险管理为内涵。
3.是银行自身生存发展、开展集约化经营的要求。在前几年我国银行业快速扩展时期,各家银行普遍实行粗放式经营战略,传统银行发展思路是,以高投入为代价获取市场份额,在利率差较为稳定,未采取谨慎性会计原则的情况下,规模的扩张能体现出账面收益的增加;但同时由于我国银行业缺乏对风险的认识,忽略了风险管理,缺少对经营行为的风险约束,也积累下了无穷的风险,目前已严重抑制了健康发展。海南发展银行和多家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倒闭已经对中国的银行业敲响了警钟。因此,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化经营首先就要开展风险管理。
4.是推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与国际管理接轨、参与国际竞争的要求。80年代以来,至东南亚金融危机发生之前,西方国家已有多家银行因忽视风险控制而倒闭,教训惨痛。巴塞尔协议已经把风险性原则上升到第一位。因而,推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就是要推行风险管理,提高银行运营对风险的承受能力。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开放,不仅银行业竞争加剧,风险也日益增加;同时,银行业的国际化促使我国银行要面临国际金融市场的风险环境。这些都迫切要求商业银行财务管理向风险管理转变。
商业银行财务管理向风险管理模式的转型,重要的一步就是财务分析的重点由收益分析向风险收益分析的转变。这是由于财务分析是站在财务管理的角度发现银行经营中存在的、分析原因、提出解决问题方案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对银行历史和现实经营状况和工作实绩作出全面衡量和评价,为制定经营方向和发展战略决策提供直接的依据,因而是财务管理发挥为经营决策服务的具体体现。商业银行财务管理向风险管理模式的转型首先要从财务分析开始。
商业银行股东权益最大化的目标直接表现为追求银行价值最优化,由于宏观经济波动和市场环境的变化,各种不同类型的风险使银行管理者必须在极其不确定的状况下实现银行价值最优化目标,因此,需要对收益和风险进行平衡分析和选择,这就是风险收益财务分析。
国内银行业在借鉴西方银行管理模式建立自己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指标体系时,都考虑了风险控制指标,但由于缺乏对银行风险的深刻认识,并没有因此实现真正的风险管理。开展风险管理,必须首先针对风险控制指标,实施风险分析,只有对银行目前面临的风险程度作出评价,才能采取相应的风险管理策略。可见,风险分析是认清风险、量化风险、反馈风险信息和实施风险控制的首要环节。财务分析作为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分析体系中的重要部分,也必然向风险分析转变。二、商业银行面临的几类风险及与收益的关系:
银行风险是指一切与银行业务有关的不确定性及因此给银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一般而言,商业银行可能面临四大类风险:
1.环境风险。商业银行所处的宏观环境、经济政策、法规所决定的风险。例如,我国银行法的出台和监管政策变化已经促使银行业相应的作出变革。央行的货币政策的调整也会到银行的经营策略。
2.管理风险。由于管理人员素质与能力因素决定的风险。近年来,银行业中违规经营、大案要案所引起的一系列风险在很大程度上阻碍我国商业银行的健康。
3.交付风险。由于银行提供金融服务所导致的风险。
例如,由于化手段滞后或金融创新所带来的风险。
4.金融风险。银行业面临的金融风险是指在资产负债管理中存在的风险。如,流动风险、信贷风险、利率风险和资本风险。
在银行的经营过程中,银行收益与所面临的某些风险存在相互交替的关系。一般来看,环境风险属于不可控制风险,与银行收益之间不存在交替关系,环境风险的增加并不能促使银行收益的上升,相反却构成银行收益增长的限制因素。而金融风险与银行收益存在正向相关关系。当金融风险增加时,银行收益也随之增长,并对收益实现和未来收益预期有一定影响。交付风险与银行收益之间也存在一定的替代关系。而为提高银行收益能力,管理风险应严格加以控制。
三、商业银行财务中风险分析
银行财务分析中的风险分析,侧重对风险收益的分析,即对风险和收益的交替关系进行分析,以获得在承担较低风险的情况下的较高的收益。对风险和收益交替关系的分析实际就是商业银行财务分析的特征,为与传统财务分析相区别、突出风险分析,我们暂且称现代商业银行财务分析为“风险财务分析”。在股东权益最大化的目标下,风险财务分析是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风险管理的核心工作。风险财务分析为信贷资金计划分析提供收益导向,为信贷计划和资金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金融风险是银行在资产负债管理中面对的风险,是风险财务分析主要分析对象。不同阶段,风险财务分析侧重点不同,在经济发展平稳、利率管制严格的时期,人们可能会更关心信贷风险;而在利率频繁波动、利率市场化时期,人们会更多地关注利率风险;而流动风险、资本风险直接关系到银行的生存,一直为人们所关心。各种金融风险之间存在着一定相关度,这综合体现在银行资产负债结构上。为便于操作,建议在开展风险财务分析时可以从资产负债结构分析和利率分析入手:
1、资产负债结构风险分析。主要是通过分析资产负债结构(资产负债对应结构和自身结构)、资产质量,分析资产风险度和资本杠杆来分析流动风险、信贷风险、资本风险。
流动性对商业银行至关重要,是银行的生命线,银行的流动性也涉及到整个金融体系乃至整个经济体系对流动性的需求的保证。而流动性与盈利性是流动性风险管理首要解决的矛盾,银行持有高流动性资产,流动性风险会降低,但同时也降低了银行收益;反之,高资产收益而低流动性会使银行面临过大的流动性风险。风险财务分析首先应对资产负债结构进行风险分析,分析的内容是对流动性和收益性相互关系的分析,资产负债结构不仅是流动性也是收益性的决定因素,最佳资产负债结构应是在流动性和收益性求得最佳平衡的结构。
资产风险分析的一个侧重点是对资产质量的分析。资产质量的好坏是信贷风险的直接体现。信贷风险也称违约风险,是指借款人不能按约偿还贷款的可能性。因此,是商业银行的传统风险,至今仍是银行的主要风险。西方国家许多银行的倒闭从表面上看是因为流动性危机,但其实质是资产中存在巨额呆坏账所致。资产中的有问题贷款不仅会导致流动性危机,而且因占用信贷资产规模,在资产负债比例限制下,直接导致了资产收益能力的下降。
资产风险分析中另一个重要分析是对资产风险度的衡量。巴塞尔协议建立于银行资本规定及其与资产风险的联系。银行资本充足的标准是以银行资产风险为基础的,对银行资本风险的管理取决于风险资产确定。在全球经济频繁波动的今天,维持一定的资本充足率已成为各国银行界的首要关心的问题。与资本充足度紧密相关的是资本的杠杆作用,由于银行是高负债企业,有着比一般企业更高的资本杠杆度,因此,银行资本收益率高于一般企业。但杠杆作用对银行风险和收益交替效应的放大作用,决定了这种高杠杆度不是无节制的,过高杠杆度会引起高财务风险,同时降低了资本充足率,最终危及到安全性和收益性。适度的资本杠杆与银行价值最优化的平衡是风险分析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可见,财务分析中对资产负债结构风险分析与计划、信贷部门分析的侧重点不同。财务分析更侧重于寻求银行资产价值最优化即在收益最大化和风险最小化之间寻求平衡,从而能为资金计划管理提供风险盈利的可靠依据。
2.利率风险分析。利率风险是银行的基本风险之一,因而,西方银行业曾一度认为资产负债管理就是对利率风险的管理,当然,目前来看这种观念未免失之偏颇。而过去,我国银行业并不重视对利率风险的管理,原因是我国利率没有真正市场化,也较少利率政策,在严格利率管制下,存在稳定的高利差,只要扩张规模,即可获得可观的收益增长。但近年来经济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利率政策成为调节经济常用手段。而利率市场化成为金融市场化改革的内容。由于过去缺乏对利率风险的认识,在最近几次利率调整中,银行业普遍缺乏应变、调整能力。可见,利率风险分析是目前财务风险分析中的重点。
银行利率风险主要是由两大方面决定的:一是银行自身资产负债结构和数量;一是外部宏观经济形势与经济政策。因此,对利率风险的分析一方面要及时了解国家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另一方面是根据自身的资产负债结构情况分析利率波动下所产生的利率风险。
由于我国银行业资金运用渠道狭窄,资产结构简单、利润来源单一,利差收入占利润的绝对比重,利率风险的分析与控制就尤为重要了。
传统的利率风险分析是对利率敏感性资产和利率敏感性负债差额风险的分析(缺口分析),用于衡量银行利差收入对利率波动的敏感程度。这种分析首先要对资产负债的利率期限结构和对称性进行深入分析,这对目前银行业来讲是难以解决的问题。现行的账务体系和统计报表在设计的当初,并没有考虑这种需求。如果不能准确了解到资产负债利率期限匹配结构,就无法确定一段时期的差额风险,更谈不上对利率走势预测和利率敏感性资产负债差额的调整。因此,开展利率风险分析,首先要对目前的会计账务和统计体系进行改革,以客户管理代替账户管理,借助机数据库技术建立每个客户和每笔业务的会计、统计档案。利率风险分析还包括在利率波动情况下,因收息资产和付息负债利率变动幅度差异而引起的基差风险和客户对利率期限重新选择的选择权风险。
另外,开展外汇业务的银行除了面临前述几类风险还会面临汇率风险。这种风险来源于汇率的波动。汇率和相关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稳定密切相关。央行的干预对汇率的波动也产生很大的影响,利率的变动也会影响汇率的变化。这取决于本国的货币政策和外汇监管制度。在金融全球一体化和银行业务国际化的潮流下,银行面临的汇率风险将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全面的风险财务分析还应对表外业务进行风险收益分析。四、对风险财务的几点考虑:
1.与信贷资金计划分析的协调关系:
我国银行业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体系尚在探索之中,各家银行相应的组织结构也有所差异。在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分析体系中,风险财务分析应以风险收益为基本观念,信贷、资金管理计划分析结论,侧重于对风险与收益的交替关系的分析,反过来为信贷资金计划分析提供风险收益的依据。
2.必须借助机、手段:
在计算机网络,借助手工进行风险财务分析已经不大现实了,银行业务数据的繁杂性和系统性要求利用计算机、网络等先进手段。以利率风险分析为例,要准确了解银行的资产负债利率期限结构及变动,必须利用计算机详细记录每个客户和每笔业务,构建大型的数据库(甚至数据仓库),在此基础上利用分析工具进行数据的采集、索引、分析。对于一个大型银行,有众多的分支机构和上万的客户,业务记录随时间推移更是成倍增长,不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先进的算法而依靠手工来完成分析工作,恐怕连上的可能性都不存在。
3.分析要不断创新:
财务分析从收益分析向风险收益分析转变,对动态分析提出迫切需要。财务分析常用方法是财务比率分析,是与收益分析阶段相适应的静态分析法,不能满足对风险动态分析与预测要求,应向现金流量分析过渡。传统风险分析方法也基本是静态分析法,无法满足对风险预警的要求,也要向动态分析方法过渡。如对利率敏感性资产负债差额分析没有考虑到外部利率条件和内部资产负债结构连续变动,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西方银行业提出持续期动态分析方法。
风险分析的另一方向是借助数量学的方法,建立数学模型,计算机开发先进算法,进行量化分析,对客户进行细分化,提高风险分析的针对性,实现从事后分析向事中控制、事前预测的前瞻性方法转变。
4.要不断地关注国外风险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最新发展,并建立完善银行特色的风险管理分析体系:
国外银行界随着风险管理实践的广泛开展对风险管理的在不断的深化,风险管理理论在不断丰富。例如,1997年初巴塞尔委员会了《利率风险管理原则》(征求意见稿),提出了利率风险管理的基本原则,体现了国际银行界对利率风险管理研究的最新成果;1997年下半年又推出了《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从银行监管的角度对银行风险管理提出了更全面、更高的要求。这些研究成果对我国银行业的风险管理也具有现实指导借鉴意义。我国银行业应该大胆借鉴外国成熟的研究成果,加快风险管理和风险分析工作的进程并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在此基础上形成我国银行风险管理、分析体系。
5.对财务分析人员素质的要求:
关键词:公立医院;财务风险;财务内部控制
近年来,医疗行业竟争不断加剧,医患矛盾集中爆发,医院已经变成高风险行业,医生已经变成高风险职业,公立医院作为医疗卫生体系的中坚力量,必须正确认识和面对医疗环境的内外部变化,应时而变,因势而谋,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处理机制,加强财务内部控制,构建现代医院财务管理体系,以适应和推动新医改政策,确保医院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公立医院财务风险的内涵及特征
公立医院财务风险是指公立医院在开展医疗活动过程中财务资金周转、实际运营收益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具体类型包括财务预算风险、资金回收风险、成本费用风险、收益分配风险、投资业务风险、融资筹资活动风险、编制与披露财务报告的风险等。公立医院财务风险管控就是分析医院的财务报表和经营资料数据,采用对应的数据化管理方式,监督、控制医院的实际财务状况,深入分析医院财务运营体系中所潜藏的各种问题、医院发生财务危机的深层原因,及时向医院管理者反馈所面临的财务风险,并有效解决出现的问题。一般地说,公立医院财务风险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可变性、相关性、依存性、损失性的特征。
二、当前公立医院财务风险形成的诱因
从公立医院财务风险的外部影响因素来看,新医改政策和新会计制度实施以来,国家调整了卫生补偿机制,取消药品加价使医院收入结构发生重大改变,医保支付延迟导致资金链紧张,医院规模盲目扩张和传统“大收大支”财务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医院会计核算工作衔接不连贯,医院财务信息系统并没有得到全面、及时的更新,很多医院仍然没有充分认识到建立会计信息系统的重要性,资源投入不足,缺乏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从医院财务风险的内部影响因素来看,内部控制制度没有及时完善和有效执行,财务管理理念不够科学,费用核算不规范,预算管理不力,风险防范意识淡薄,风险控制能力不够,忽略对医院财务报表的分析,对往来款项未进行及时清理。例如,到2010年底,天津各三甲医院超过10亿元医疗应收款中,超过50%已确定无法收回,对医院经营造成严重影响。
三、新时期公立医院提升财务风险管控能力的途径
(一)健全风险防范机制,加强财务内控制度建设
公立医院必须建立财务风险防范和预警机制,科学设定财务风险指标,以便财务人员及时识别款项收缴、财务退费、住院医药费减免、病人欠账管理等风险点,发现财务数据中的异常信号,并制定相应的操作细则和规章制度。例如,货币资金、药品材料、往来账款等医院的流动资产一般占医院总资产的30%,财务风险防范机制要以此为重点。内部财务控制是现代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医院必须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有效结合,从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应对和风险评估报告等方面完善风险评估机制,按照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落实钱、账、物分管,同时把全面预算管理融入医院经营管理之中,达成事前预算、事中控制和事后评价相结合的闭合管理。
(二)增强风险防范意识,提高财务人员专业水平
公立医院内部必须理解财务风险的客观存在性,充分完善风险管理的宣传与培训,使风险控制深入到医院的每个环节,带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主动的参与到医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活动中来。医院要夯实人才队伍建设,制定完善的财务人员培训计划,包括岗前技能培训、专业技能培训、道德素养培训等,要明确培训手段、培训内容、培训目的,培训结果要与绩效考核挂钩,使财务人员掌握常用的财务分析方法,增强风险防范意识,改变以往重会计核算、轻财务管理的思想观念。同时管理层要重视财务信息化建设,完善财务信息反馈系统,畅通信息沟通渠道,全面提升财务信息分析和处理能力,为财务风险管理提供保障。
(三)重视内部审计监督,提升财务风险管控能力
建立审计监督机制,加强财务内部审计监督,有利于发现财务内部控制中存在的漏洞与问题,降低内部控制风险。首先财务人员要发挥内部会计监督作用,对医院经营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会计资料的完善性、真实性以及医院内部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有效监督,严格控制财务风险,对投资、筹资业务加强风险管控。其次完善内部审计机构的建设,夯实审计队伍的专业素质基础,扮演好“经济警察”、“经济卫士”的角色。医院应继续加强审计师的培训,增强审计师的业务能力以及专业知识,对财务会计内部控制体系的实施工作进行全面监督和评价测试,以及时解决隐患问题,确保各项经济活动健康、有序运行。
四、结束语
财务风险具有客观性,公立医院要全面认识财务风险管控,从被动处理财务风险转为主动识别、控制财务风险,把构建全方位的风险控制体系提升到战略的高度。实践证明,切实有效的风险管控措施能够优化医院成本模式,提高管理水平,降低运营成本,提高医院的综合效益,是现代医院的制胜之道。
参考文献:
[1]尹璐.公立医院财务风险研究[J].财会研究,2014(01)
[2]兰娜.浅议新医院会计制度下的财务分析[J].中国总会计师,2014(5)
关键词:财务信用分析;经营风险;财务风险
在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成绩的同时,信用问题成为现阶段倍受关注的热门话题。缺乏信用支撑的市场机制很难健康运作,打造高水准的企业信用评价与管理体系已刻不容缓。信用分析是对企业进行信用评价的基础。作为其重要组成的企业财务信用分析,是对受信方的偿还能力和还款风险等财务信用状况的系统评估和判断。
一、财务信用分析的基本特性
(一)客观评价与主观判断相结合
信用分析过程需要有高度的专业知识和技术,但也有一定的主观色彩,是评价技术和评判艺术的有机结合。在信用评价时虽然要参考大量的资料,但信用评价的目的决不是对企业历史绩效的一般分析,而是对企业未来财务信用风险的评估。既然涉及对未来的评判,就离不开人的主观认知和判断,特别是那些无法用财务报表反映的诸如企业竞争力、管理能力、企业形象与知名度,以及企业高层管理者的管理理念等等。因此,数量化的度量模型和评价人员的专业判断相结合是企业财务信用评价的特性之一。
(二)着眼于中长期的分析评价
企业财务信用评价所重视的是影响企业中长期偿债能力的因素分析,包括宏观经济背景和变化趋势、国家法规建设、企业长期发展战略和发展趋势等,不会因为单独一个经营周期的财务报告而改变企业的信用等级。
(三)重视现金流量及其稳定性
由于企业财务信用品质最终将表现为按时偿付行为,企业信用分析的核心在于评估企业资产的流动性,有充裕现金的企业最有可能按时偿还到期债务;流动性不好的企业,包括那些缺乏足够现金流的盈利企业,其信用风险都会比较高。因此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水平和稳定性至为关键,对于企业创造现金流量的策略、影响现金流量的因素、企业应对现金流量变化的能力等都是企业财务信用分析所要关注的重要内容。
二、财务信用分析体系构成
在对企业进行信用评价和分析的过程中,所需评估的范围广泛地涵盖了各种层面的风险,既包括客观具体的财务分析,也包括较为主观抽象的策略分析及组织能力评估。在形式上这些评估内容大致可以分为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两类。
(一)经营风险分析
经营风险分析具体包括产业风险评估、竞争定位分析和内部管理评估。产业风险是指公司所属产业在国内经济上的相对重要性及其特有的风险和机会。当所处经济环境衰退时,厂商的破产率往往大幅上升,因此要掌握受评企业信用品质的变化,必须先了解产业所处生命周期阶段、景气的荣衰,以及产业的竞争结构。竞争定位分析包括关键成功因素的界定、多元化情况以及规模的评估。关键成功因素的界定即是不同产业的竞争基础;公司的多元化经营则需要在进行信用评估时对不同行业的风险等级及影响因素加以综合考虑;而公司规模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其市场竞争力的高低,规模评估的重点在于其规模是否能够展现出市场优势。关于内部管理的评估,主要是管理团队的能力评估和组织结构评估。对于管理能力的评估,不仅要以过去的经营绩效来判断,还应就管理层所提出的计划与政策加以评估,以此来判断管理层观点的一致性与可信度。而对于组织结构的评估,主要应注意是否存在潜藏的问题,比如组织对特定个人依赖过重等。通过对受信公司经营风险的分析,可以深入检视其经营基本情况、管理团队的组织管理能力与经营策略,评估其在业内的竞争定位,最终得以全面掌握授信者的受保障程度。
(二)财务风险分析
财务风险分析,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会计品质。在进行所有的财务分析之前,必须先评估财务报告的会计品质,以免所有的分析最后只落得“垃圾进,垃圾出”(Garbage in,Garbage out,GIGO)的结局。评估的内容具体包括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会计报表的品质和各种会计处理方法等。在必要时,应将报表作适当调整以利于分析。
2、财务政策。在了解了受评公司会计信息的可信度之后,即可进入各个财务方面的评估,首先便是财务政策的评估。财务政策评估除了发行新股的意愿与能力、股利政策的内涵外,还需要特别注意管理层的经营策略与管理政策。追求经营规模积极扩张、快速成长的经营哲学,很容易将财务政策导向高杠杆策略,使企业承受较大的风险。
3、获利性。获利能力是信用保障一项很重要的因素。公司如果能够得到较高的营业利润与资本报酬,就能够产生较多的内部资金,也比较能够吸引外部权益投资,使公司的自有资金站在较为厚实的基础上,这样外部债权人的权益才能得到较为充分的保障。衡量获利能力的指标很多,最典型的包括资本报酬率、营业利润率等。除了观察获利率的高低,获利的趋势变化和竞争者的相对水平也很重要。尤其是考虑到不同产业间的重大差异时,会发现获利率的水平很难有一个标准可言,20%的净利率在某个行业可能是很不错的成绩,但在另一个行业却可能不尽人意。因此,在评估个别公司的信用时,必须将获利性放在时间的纵断面与产业的横断面来审视,才可能产生较客观的估计。此外,由于未来未必是历史的直线延伸,影响未来偿债能力的是未来的获利能力,而不是过去的获利高低,因此欲评估决定信用强度的获利性,真正应该重视的是未来获利能力的评估,而不仅仅是历史记录的分析。未来变化如何难以完全预料,评估人员在评估获利性时,对于管理层为达成盈余成长所提出的计划须特别重视。
4、资本结构与资产保障。资本结构是否健全直接关系到债权受到保障与缓冲的程度,评估的重点除了资本结构本身外,还应涵盖较为动态面的短期保障等项目。衡量财务杠杆或是举债程度的财务比率很多,如资产负债比率、产权比率等等。举债程度越高,代表一旦发生危机时债权所能得到的缓冲保障越小。除了关注长期偿债能力外,还需要考察短期负债的保障性以及资产组合动态的市场性。短期偿债能力最明显的指标在于盈余与短期偿还义务之间的关系,在财务比率上经常用利息保障倍数来衡量。而资产组合的市场性是决定适当杠杆水平的一项重要因素。能够产生稳定的现金流量或是市场价值较为稳定的资产,比那些市场流通性较差者可以采取较高的举债水平。
5、现金流量健全性。信用分析中对现金流量的分析已越来越受到重视,因为真正用来偿还本金利息的是现金流量而非会计盈余。常用的现金流量比率包括现金到期债务比、现金债务总额比、销售现金比率等等。这些比率的计算简单,重点在于计算后的分析诠释,因为比率并非越高越好。身处于一个低成长甚至衰退的市场,受评企业可能展现出很高的自由现金流量,那是因为其所需支出的资本性投资甚至营运资金投资都很小;相反,成长型公司的可支配现金流量常常是负数,因为需要高额投资来支持成长。
6、财务弹性。企业的信用分析师必须考虑到在各种可能的变化下,受评公司面临未预期的资金需求时,有哪些相应的措施可以采用,比如到各种资本市场紧急融通的可能性、向其它公司和金融机构融资的可能性,以及随时处分资产的能力等。
三、财务信用分析体系指标构建
企业财务信用评价指标是反映企业财务信用状况某种特征的专门概念,通常包括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两大类;而在企业财务信用评价中,这两类指标则表现为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考虑到企业财务信用状况和信用风
险是企业偿还能力和偿还意愿的集中体现,其中偿还意愿与企业管理者个人素质及其管理理念有很大关系,我设计的评价指标如表1所示。
四、结束语
目前,我国企业财务信用评价理论体系尚未完善,评价方法、指标体系、评价程序、评价标准等都没有形成统一的规范。信用评价仍然没有得到整个社会的普遍重视,尤其是在证券市场,推动上市公司进行财务信用评价或评级的力度不够,上市公司财务运作不规范,财务信息披露不真实、不及时等现象依然盛行。针对我国企业财务信用评价与分析存在的问题,建议引入系统管理理论作为构建企业信用状况分析框架的理论依据,从整体实效最优的观点出发设计信用评价系统,强调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协调。
企业财务信用评价不仅可以为市场投资人、金融机构和监管部门等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并且评价工作本身也需要大量的信息。但信用数据的缺失已成为目前我国信用评价与管理发展的一大障碍。信用信息流通不畅,信用信息披露缺乏规范化及完整性等都给信用评价的健康发展留下了隐患。有鉴于此,建议监管部门应当加强信用信息披露,例如在企业会计报表中披露企业信用等级状况,并解释信用等级转移的原因,同时,应尽快建立信用信息数据库,以确保信用信息披露的完整性、规范性与权威性。
参考文献:
1、田高良.企业财务信用管理体系构建途径探析[J].会计之友,2007(5).
2、曲艳梅.上市公司财务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J].商业研究,2006(6).
3、沈雪峰.浅谈企业财务信用问题.财会月刊[J].2005(6).
关键词:私募股权;财务风险;内容;管控;措施;研究
一、私募股权投资企业财务风险分析
(一)私募股权投资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私募股权投资的重要前期准备工作就是要对企业价值进行评估,但是部分国有企业资产流失严重,估值较低,导致投资收益较差,投资者难以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目的;民营企业由于财务制度不透明,财务监督机制缺失,导致企业价值估值工作难以顺利开展,没有充分使用贴现现金流方法的优势,没有对财务指标估值方法和期权期货估值方法进行比较。部分企业没有认识到企业市场股票价值的重要性,没有根据公司股票的净现值或参考市场交易价格综合定价,导致企业的实际市场价值难以得到准确的计量,使得投资者难以辨别优秀企业,投资风险增大。
(二)来自投资者的风险
投资者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投资法人内部的专业人员素质越高,资金网络越完善,投资者在使用私募股权投资方式进行投资时取得成功的可能性就会越大。反之,就会给私募股权投资带来阻碍,降低投资收益,加大私募股权投资中的非系统性风险。投资者可能会给私募股权投资企业的带来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部分企业内部缺乏完整合理的信息支持体系,没有采用信息化管理系统对投资者的资信状况和财务实力进行记录和分析,没有对投资者的资金状况、专业能力、可靠性和诚信程度等进行调查,也没有及时建立投资者实名档案,对投资者的信用状况不了解,给私募股权投资活动带来风险,合约资金无法按时按量到账,呆账坏账问题时常出现。
(三)来自企业运营工作中的风险
私募股权投资是一种复杂的投资方式,需要花费投资者巨大的精力和时间。投资者需要寻找融资企业,并和融资企业进行多方谈判,及时着手准备法律协议,再根据双方的协议来安排资金入账工作,这一过程通常会耗费投资者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交易成本较高,需要支付大量的管理费用。同时,投资者还需要对国家的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进行了解,并要及时跟进市场的发展情况,进而权衡项目融资的盈利性、经济性、灵活性和降低风险的好处。在投资项目运营过程中,企业要及时更新技术和管理模式,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降低由于技术故障引起的风险。企业在运营过程中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成熟技术还是创新技术,无论是那种技术都要注重风险防控,对项目技术、设备可靠性、生产效率和质量、产品设计和生产标准等因素进行风险评价,识别控制技术风险。
(四)外部环境中的风险
根据公司金融相关理论知识可知,企业开展投资活动会面临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对待不同的风险,企业要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外部环境对私募股权投资企业带来系统性风险,企业内部风险即非系统性风险,非系统性投资者可以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防控或者管理,如果是系统性风险,则只能依靠国家从宏观层面入手,完善金融市场制度,规范金融市场行为等措施来降低,企业投资者往往不能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消除系统性风险。外部风险通常有政治风险、利率风险和外汇风险、通货膨胀风险和环境保护风险等等,外汇风险又可以分为不可转移风险或者汇率/,!/波动风险。环境保护风险是企业在开展私募股权投资时,部分国家借口资源保护要求企业承担环保成本,进而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损失风险。
二、私募股权投资企业开展财务风险管理的措施
(一)做好风险评估工作
私募股权投资企业要开展财务风险管理工作,首先就要对风险进行评估。风险评估是建立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根据项目风险的特点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预测风险的大小和破坏程度。企业要对风险进行评估,将风险划分为不同的等级,根据风险等级来制定风险防控的对策和方案。企业要了解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要明确风险事件发生涉及的范围和危害程度,可以采用敏感性分析和概率性分析方法对财务风险进行评估。企业要做好风险评估工作,首先就要熟悉风险评估的内容,并要根据财务工作业务性质来选取风险评估指标。风险评估指标的选定直接影响到风险评估工作的效率和质量,选取不同的评估指标将会得出不同的风险系数,因此企业要合理选取风险评估指标,可以运用财务信息建立计量回归模型,采用OLS分析方法来分析各项指标对风险的影响作用,以便的得出有效的规范性分析,为私募股权投资企业风险管控工作提供依据。企业在进行风险评估时要重视风险评估方法的选取,对项目进行风险评估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主观评分法、决策树法、层次分析法等,企业要结合自身的风险管理情况来合理选择。
(二)明确财务风险管理原则和重点
私募股权投资企业开展财务风险管控工作,就要明确财务风险管理原则。财务风险管理原则对企业风险管理工作具有约束和导向作用,企业开展风险管理工作要符合企业总目标要求。企业战略目标是经营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风险管理活动也要符合企业战略目标的要求。企业要在不同的投资项目的
风险和收益进行权衡,要根据企业实际情况来选取最佳的筹资方式,企业要注重优化自身的资本结构,慎重使用财务杠杆,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系数。其次,企业要明确财务风险管理控制的重点,要根据重点防控内容来选取金融工具,提高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率,降低企业的筹资成本。企业的财务风险往往取决于投资的期限、流动性、投资项目的收益、企业资金周转能力和偿债能力等因素,企业在开展风险防控工作时要对不同经营环节中工作重点进行分析,因为企业在不同的环节和阶段有着不同的工作重点。 (三)细分财务风险管理权责,重视合同
私募股权投资企业开展财务风险管控工作,要细分财务风险管理权责,要以风险识别作为风险机制设计的依据,根据风险识别得出的规范性分析来建立健全风险管理机制,设计出风险分担结构。企业要重视风险管理工作的分配,可以根据不同的风险管理工作内容将权利和责任进行配比,将项目当事人作为风险分担的主要负责人。其次,企业私募股权风险处理的核心环节之一就是项目风险和项目当事人之间以合同方式形成的额对应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企业构建风险约束机制,保证投资结构的稳健性。企业可以积极构建风险约束机制,将合同作为风险处理的首要手段和主要形式之一,将风险管理工作具体化,保证合同效力运用的最大化,并以合同的方式明确规定当事人承担多大程度的风险,使私募股权投资企业财务风险得以规避。
(辽宁科技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辽宁 鞍山 114051)
摘 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市场开发程度的日益加大,企业所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多。所以,风险这一概念逐渐走入了企业的内部控制之中,对风险的评估也越来越被企业所重视。本文从风险入手,讲到风险评估与企业内部的控制之间的关系,两者的特点,以及风险评估的相关方法,在明确上述问题的基础上,才能使企业更好的规避风险,在当代社会占有一席之地。
关键词 :内部控制;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内部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10-0171-02
一、背景及意义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确立、发展和完善,占据了重要地位的企业其经营环境日趋复杂,企业的经营风险也在不断的增加,原本的管理制度与方法已经无法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因而我们必须进行体制的改革与创新,内部控制制度就是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必然产物,许多企业由于内部控制体系的不完整甚至是失效,导致了其会计信息失真乃至破产,所以说,针对内部控制体系的完善是刻不容缓的任务,而其中,内部控制体系中风险的识别与评估是我们首先要进行研究的方面,因为,在日趋复杂的环境下,各种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多,企业的风险也不断加大,如果企业对经营项目本身的风险评估不够恰当,做了错误的决策,将会导致严重后果甚至是使经营项目功亏一篑,所以说,风险的评估对公司目标的实现有很重要的影响。
二、内部控制的特点
内部控制是为合理保证单位经营活动的效益性、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法律法规的遵循性,对企业的整个经营管理活动进行监督与控制的过程。内部控制包括以下几个特征 : 1、全面性。内部控制是对企业一切业务活动的全面考核控制,并非是局部性控制。它不仅要控制考核财务、会计、资产、人事等政策计划的执行情况,还要进行各种工作分析与作业研究,并提出改善措施。 2、经常性。内部控制不是阶段性与突击性的工作,它涉及各种业务的日常作业与各种管理职能的经常性检查考核。 3、潜在性。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内部控制行为表现不十分明显,其实它隐藏与融汇在一切作业工作之中。不论你采取何种业务事项,都潜在有控制意识和控制行为。 4、关联性。在企业内部各项控制工作中,彼此之间都是相互关联的,一种控制行为成功与否均会影响到另一种控制行为,一种控制也许会导致另一种控制的加强,也许会导致另一种控制的取消,或者减弱另一种控制的效应。
三、企业中风险的识别与评估存在的问题及研究
许多企业正是由于内部控制的缺失和不健全而导致其面临困境甚至是破产,如巨人集团的失败,2010 年所爆发的柴油荒,富士康员工的的跳楼事件,被指责为国内赚钱海外亏的中投,追根结底的根本原因就是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极度缺失和对风险的忽视,而风险评估作为内部控制系统的基础组成部分,其在内部控制中有着尤为重要的作用。 这里,我们将风险按来源的不同分为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其中,外部风险主要有自然风险、政治风险、经济风险及市场风险;内部风险包括组织风险、营运风险、财务风险、技术风险、人事风险和人才风险。
(一)企业外部风险的识别与评估 自然风险,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往往会因为自然灾害(如洪水、水灾或地震等)的突发而导致企业投资的损失,这种风险,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而,企业在制定目标及对项目进行投资的时候,应当考虑这些自然风险的影响。 政治风险,主要是指由于党和国家对社会经济发展做出的一些相应的法律、法规及政策使企业受到意外的风险损失。 经济风险,是指由于市场宏观调控、金融危机、通货膨胀或萎缩等所导致的企业利益受到影响的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由于物价变动、市场供求关系改变等市场结构发生意外变化,使企业无法按照既定策略完成经营目标而带来的风险。
(二)企业内部风险的识别与评估 组织决策风险,是指企业在管理决策过程中,由于决策的失误,决策者能力的不足等不确定因素影响导致决策与目标定位不符,亦或错过潜在机会失去巨大理论。 营运风险,因生产经营方面的原因给企业盈利带来的不确定性。 财务风险,是指由于企业资金不能及时供应而给企业财务成果带来的不确定性。对财务风险的控制,关键是要保证有足够的资金供应,维持企业活动的进行,这既要充分利用举债经营这一手段获取财务杠杆的收益,提高自有资金盈利能力,同时也要注意防止过度举债而引起的财务风险的加大,避免陷入财务困境。 技术风险,是指由于技术开发难度的不确定性、技术无法有效地商业化及开发的可行性等所带来的风险,其影响因素包括技术评估风险、技术成熟度风险、技术变化风险。 人事风险,是涉及企业人事管理方面的风险。 人才风险,企业员工的素质和可利用性,关键的技术人才,市场营销人才和管理人才能否获得,以及如何对人才进行激励和管理会带来人才风险。
四、风险评估的方法
企业应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两个方面对风险进行评估。当风险本身无法量化时,或者量化评估所要求充足的可靠的数据实际不可获得或者数据获得或分析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时,企业可以采用定性的分析技术。定量的分析技术通常更加精确,一般用于更为复杂多变的活动,作为定性分析的补充。[1]
(一)定性分析方法,定性分析法是被广泛使用的一种风险分析方法,一般侧重于估计事件所带来的损失,根据企业经营活动面临的风险及控制措施等来判定安全风险等级,给出一个期望值。它通常用于最初的筛选,以便鉴定出需要更详细分析的风险,数据不足以进行定量分析时或者是在无法对风险的程度进行更充分的分析时,它对风险产生的可能性和风险产生的后果只是粗略的估计其影响程度的高低,而不是准确的给予可能性和损失量。目前常用的方法有: ①德尔菲方法 德尔菲方法又称专家调查法,是由美国兰德公司于 1964 年提出的,它是通过对企业内外环境的分析,判断其是否存在引起风险发生的因素,以此预测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但由于德菲尔方法只针对常见性的问题,因此,对于个别的企业或特殊存在的风险则无法预估。 ②头脑风暴法 头脑风暴法是由美国创造学家奥斯本与1939 年首次提出,它是通过邀请相关专业领域的专家对风险进行分析,然后根据经验列举出可能遇到的风险,这种方法比较常用于军事决策和民用决策,但由于其所需成本过高,且要求参与者有较好的素质,因此,一般情况下很少用到。 ③情景分析法 情景分析法是由美国 SLLELL 公司的科研人员 PierrWark 于 1972 年提出的。这种方法是根据发展趋势的多样性给出多种可能的发展态势,然后对这些未来的发展趋势作出详细的情景假设和描述。它适用于分析各种技术、经济和社会等有较多可变因素的影响,但因为其操作过程较复杂,一般只有大公司在大项目方面才会使用。
(二)定量分析方法 定量分析法是利用数学模型进行风险分析,注重的是资产的价值和威胁的量化数据。这是将风险评估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并为最终的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对风险进行分析及度量,需要充分地获得企业在历史年度内发生的各种风险的次数以及所导致的损失,了解潜在事项如何影响企业目标的实现,通常一个潜在事项结果是一个可能的范围值,在评估体系中必须予以界定,这是制定风险反应方案的基础,也能保证评估的准确性。当然,历史上各种风险发生的频率,还要充分考虑风险的客观环境是否改变,如果有变化,就要在历史数据的趋势分析上进行修正。常用的方法有: ①灰色系统理论 灰色系统理论,是对企业内外部各种可控或不可控的风险进行分析,从其离散无规律的分布中找出内在的联系,将这个无规序列变换成有规序列,然后进行判断预测。 ②故障树分析法 故障树分析法是美国贝尔电话实验室的维森于 1962 年首先提出的,它是一种演绎的逻辑分析方法。遵循从结果找原因的原则,即仿照树型结构将多种风险画成树状进行多种可能性分析。其分析结果具有系统性、准确性和预测性。
五、对内部控制风险评估研究的现实意义
市场经济从微观经济的角度来说是一种风险经济,企业作为市场的基本单位时刻置身于风险之中,越是开放发达的市场经济,其中包含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也就越大。当今社会,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成熟以及市场开放程度的不断加大,使得风险成为企业关注和管理的焦点,内部控制作为企业内部管理的核心,想要发挥本身应有的作用,就必须更好的进行风险评估,以此来跟上市场越来越快的发展脚步。随着风险之一概念逐渐走入企业的内部管理,减少或者规避风险成为了企业内部控制活动的首要目标,各种风险因素成为了内部控制的对象。所以,企业要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就必须要识别和衡量它所面临的风险及其风险因素,这是采取有效控制活动的依据和前提。这里的所说的识别和衡量风险就是风险评估。史学家汤因比曾说过:“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民族,其衰亡是从内部开始的,外部力量不过是其死亡前的最后一击”。由此来看,企业的衰退也是从其内部开始的,所以说要使企业得到发展就必须要从企业内部抓起,内部控制正是基于这一点才得到了世界各国理论界和实务界的重视。目前COSO整体框架和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把风险评估作为一项基础要素纳入内部控制框架之中,这个措施正是企业内部管理与当今时代相结合的必然结果。
进行内部控制和风险评估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内部控制的缺失和不健全是导致会计舞弊泛滥的根本原因之一;内部控制制度的极度缺失和对风险的忽视是导致我国企业生命周期短的根本原因;国有企业改革的威功离不开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及风险的管理和控制;风险评估是内部控制制度设计控制活动和发挥应有作用的基础。[2]
正因为有了风险的存在,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就显得更加重要了,风险评估也就成为了企业内部控制的基础和关键。对于企业来说,将风险加入到企业的内部控制中无疑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与之相关的配套体系还没有完全的成熟起来。这就需要企业尽早的对风险进行有效的评估,在发展中逐渐摸索出风险与内部控制的结合方法。面对发展迅速的市场经济,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在国内,企业只有尽早的预测到自己可能会面对的风险,并对所要面临的风险进行评估,找到合理有效的方式结合企业的内部控制,规避风险,减少风险带来的损失,企业才能更好的立足与市场,获得更好的收益。由此可见,对内部控制和风险评估的研究对于企业来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六、结论
企业风险评估是一个持续反复的过程,一次风险评估并不能一劳永逸。企业应当结合不同发展阶段和业务拓展情况,持续收集与风险变化相关的信息,进行风险识别和风险分析,根据情况的变化及时调险应对策略,以避免由于原来选择使用的风险应对策略无效而影响内部目标的实现。[3]特别是当企业经营活动所处的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企业就必须保持应有的敏感度,并且针对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行相应的风险评估,以使企业的目标在变化了的外部环境中得以实现。我国企业只有建立比较完善的风险评估系统,才能真正完善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真正促进我国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农跃.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构建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8:117-118.
[2] 陈芳,许良虎.建立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风险评估体系[J].会计之友,2009(10(上)):71-72.
一、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流程和手段
(一)银行信贷管理的主要流程贷前通过调查,评估与识别银行信贷风险;放贷过程中完成相关审批;贷后管理是银行信贷管理的三个阶段。1.贷前调查、风险识别与评估阶段流程主要包括:掌握。公司信贷品种、建立客户关系、客户资格审查、贷款受理、贷款调查、客户信用评级、明确授信额度及范围、贷款审查、撰写贷款调查报告、客户准入审核、授信发起等诸环节。2.贷中审批审批阶段阶段流程主要包括:授信决策、放款审查、执行放款等环节。3.贷后管理阶段阶段流程主要包括:贷后检查、资产分类、风险预警、客户退出、贷款档案管理等环节。
(二)信贷风险管理的手段银行识别和防范信贷风险的主要手段有贷款前对授信企业作出信用评级、放贷过程中作出授信决策以及贷后的信贷资产风险分类。一是授信企业信用评级是依据企业的管理水平、竞争实力、经营环境、宏观经济数据及企业近两年的财务报表等资料对授信企业因经营情况变化而可能导致的偿债能力不足进行评估、分析和预测,以确定授信企业信用情况及等级的过程。二是放贷过程中银行要根据授信企业信用评级和可偿债资源确定企业未来一段期限内最大承债能力,做出授信决策。三是信贷资产风险分类是指银行收集授信企业和担保方近几年的财务数据及与财务状况相关的其他信息、抵(质)押品最新的价值评估信息,按照最新信息并且以授信(担保)企业经营性净现金流量为核心,依据从授信企业和担保方及时、足额收回贷款本息的可能性的大小将贷款风险分为不同的档次。
二、银行现行财务分析方法的不足
从上述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流程和手段可以看出,财务分析贯穿整个信贷业务的全过程,财务分析结果的有效程度,对商业银行能否及时识别和防范信贷风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分析的主要手段是依据财务管理的一些基本理论构建一整套财务指标分析体系,对授信企业按照现行会计制度所编制的财务报表数据进行分析。因为财务报表本身及相关财务指标体系的局限性,使得商业银行现行的信贷风险分析也带有一定的局限性。
(一)财务报表自身存在的不足1.不能实现财务信息无遗漏披露。财务报表只能反映能以货币计量的、且已经发生的历史财务信息,许多对银行进行授信决策有重大影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信息及其他有重要参考价值的信息均无法在财务报表中完全反映。如:预测信息、企业的管理层状况、企业拥有的核心技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等,这些不能以货币计量的信息会给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巨大影响,却无法在财务报表中反映出来。从而影响商业银行的授信决策。2.财务报表提供的信息具有滞后性。财务报表对外披露越及时,商业银行据此进行信贷风险分析就越有效;反之,财务报表对商业银行的价值就越小。比如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这两个指标反映的都是资产负债表编报时点的情况,由于这些信息在不同时点是不断变化的,所以不同时间点所得出的财务评价结果是不一样的。如果商业银行不能拿到最新的财务数据,根据滞后的财务报表数据所做的财务分析就可能不能识别已存在的信贷风险,做出错误的授信决策。3.会计估计的存在直接影响报表数据的精确度。会计报表中有些项目数据是会计人员根据经验加以估计计量的。比如坏账准备的计提比例,无形资产按多少年摊销,固定资产按多少年折旧、采用哪种折旧方法,固定资产净残值率的估计等都不同程度地含有主观估计因素。其结果的精度有待于进一步加强。4.财务报表数据之间可比性不强。《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可以按照自身的实际情况的不同,对固定资产折旧、存货计价、对外投资收益确认、坏账准备计提、所得税会计确认等采用不同的会计政策和会计处理方法,由此可能导致经营和财务状况相差不大的企业,其同类报表反映的财务数据相差很大,缺乏可比性。这种差异加大了商业银行通过财务报表反映的财务信息选择信贷对象上的难度。除了以上所提到的局限性,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局限性,例如授信企业提供经美化或粉饰的财务报表数据、企业管理层片面注重短期效益。不论是现行会计政策导致的财务报表本身的局限还是报表数据被人为操纵和粉饰,财务数据的准确度和精度都会受到影响,从而影响商业银行据此做出正确的判断。因此,银行在根据财务报表进行贷前评估、贷中审查及贷后跟踪的过程中,都应该根据财务报表信息存在的上述问题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尽可能接近企业生产经营和财务状况的真实情况,以做出正确的决策。
(二)银行现行信贷业务财务指标分析体系的不足目前银行信贷风险分析中常用的财务指标分析体系是杜邦分析体系。杜邦财务分析体系存在着一些缺陷:1.没有利用现金流量表中的数据。传统杜邦分析体系主要是依据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及利润分配表两个报表中的数据,以权益净利率为起点通过逐级分解进行分析。这两个报表的数据均为静态数据,同时,这两个报表中的数据容易通过会计估计和会计政策变更等方式进行人为的调节,甚至可能通过编造虚假财务信息特别是调节净利润数据的方式来粉饰。由此,对于商业银行这一外部财务报表使用者来说,按照杜邦分析体系很容易做出错误的决策。在实际中,现金流情况可以反映一个企业盈利质量的好坏,可以看出企业盈余纵程度的大小,同时,现金流是否充足对于一个企业能否顺利经营至关重要。由于传统杜邦分析体系没有基于现金流量的财务分析指标,无法揭示企业的现金流状况,商业银行依据该体系对企业不能做出更为准确、全面的财务分析。商业银行可通过增加对授信企业现金流数量、来源、结构等情况的分析,以对企业生产经营效率的高低和创造现金能力的大小做出判断,从而做正确的授信决策。2.杜邦分析法没有对企业发展能力的分析。由于杜邦分析体系没有分析企业成长能力的指标,单从权益报酬率角度反映企业的过去会计年度的经营及盈利状况,容易助长企业管理层的短期行为,过分重视短期的财务成果。比如削减研发费用可以减少企业当期费用支出,从而使得企业短期内的会计利润得到增长,却对的企业长远发展不利。今天,企业的管理、技术、营销等方面的素质的高低,企业的研发能力的强弱这些长期要素对企业的发展和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要,而这些都无法在杜邦指标分析体系中反映,商业银行依据该体系也难以判断企业的成长能力及未来的发展前景,从而对企业未来的经营能力和偿债能力难以做出正确的判断,单纯依据该指标体系做出授信决策难以降低银行信贷风险。3.企业面临的风险未能得到充分的反映。杜邦分析法体系中没有企业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评价指标,该体系侧重评价和反映的是企业以往会计年度的盈利能力,商业银行无法依据该指标体系判断企业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4.杜邦分析体系中总资产净利率指标中的“总资产”与“净利润”不匹配。总资产净利润率=净利润/总资产,公式中,总资产包括股东和债权人等提供的企业的所有资产,而净利润只属于股东不属于债权人,该指标中分子与分母的口径不匹配,商业银行依据该指标不能准确判断企业实际回报率。5.杜邦分析体系中的损益指标,包含了经营带来的损益和融资带来的损益,没有把这两种损益分离开来,这就使得损益指标与经营资产不匹配。商业银行在分析企业的损益时要将两者进行区分,将金融资产所带来的收益和耗费的费用相应从杜邦分析体系的损益指标中剔除,这样才能经营的资产与收益口径一致。
三、构建有效识别和防范银行信贷风险的财务分析体系
针对以上银行信贷工作中对企业财务分析的方法存在的不足,我们需要对银行的财务分析体系做一些改进,构建一个更加准确有效的财务分析体系,以使其能够更真实准确的评估企业的财务状况和偿债能力。
(一)改进杜邦分析体系1.将一些现金流量指标补充进入杜邦分析体系。相比净利润指标,现金流量能更加真实地反映企业收付现金的能力和盈利质量,管理层难以对其进行操纵和干预。引入现金流量后的杜邦体系的基本框架为:净资产收益=总资产收益×权益乘数;总资产收益=净利润与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比率×总资产现金回收率;权益乘数=资产总额/所有者权益=1/(1-资产负债率);净利润与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比率=销售净利润率/销售现金比率;总资产现金回收率=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资产总额;销售净利润率=净利润/销售收入;销售现金比率=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销售收入。2.在杜邦体系中引入衡量风险因素的指标解决传统体系中风险未能得到充分的反映的问题。加入经营杠杆系数=[息税前盈余(利润)变动额/基期息税前盈余(利润)]/[销售变动量/基期销售量],反映经营风险的大小;加入财务杠杆系数=(普通股每股利润变动额/基期每股利润)/[息税前盈余(利润)变动额/基期息税前盈余(利润)],反映财务风险的大小。3.在杜邦分析体系中引入股利支付率指标,评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根据相关财务管理基本理论,可持续增长率=销售净利率×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1-股利支付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