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创新创业教育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微课程”理念;高校商务英语专业;教改创新;研究分析
随着当前移动通讯技术和相关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基于“微课程”理念的高校商务英语专业教改创新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相关全新的课程形式使得教学工作的建设发展不断改进。同时,新的教学理念的融合,也可以使得传统的教师主导的课堂全面实现转型,成为师生互动的全新模式,这一点对提升教学视野并且不断优化教学资源的配置均有着重大的意义。
一、基于“微课程”理念的高校商务英语专业教改的优势分析
微课有助于教研活动的深入开展。视频是微课的主要呈现方式,一般在10分钟左右,时间比较短,但主题更加突出,指向性也更加明确。微课十分精短小巧,也特别方便阅读,因而可以很好地实现在线的浏览和点击。重点分析基于“微课程”理念的高校商务英语专业教改创新中障碍的突破方案,加强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教育程度,并且使得学生在基于“微课程”理念的高校商务英语专业教改创新之中可以更好地形成思想意识,同时对基于“微课程”理念的高校商务英语专业教改创新质量改革的相关措施和教学模式方式等进行了全面和系统化的分析,旨在以此为基础更好地实现对相关事业的增强和改进。同时对更好地实现真正意义上基于“微课程”理念的高校商务英语专业教改创新的建设原则等进行了分析,使得其视野得到全面的开拓。
二、基于“微课程”理念的高校商务英语专业教改创新实践分析
建立微课资源建设机制。一方面,与学校教研活动相结合,不断充实微课资源库。塔里木大学的教研活动开展得特别活跃,除了每周一次专业备课教研活动,还经常性地承办各种学术讲座、公开课等,这就要求我们的教研活动都尽可能地以微课的形式进行,教研活动后教师通过教学反馈进行教学反思与改进。同时与学生活动相结合,不断丰富拓展课程内涵。基于“微课程”理念的高校商务英语专业教改创新的实践之中,不仅需要结合当前的教学现状和教学思想等进行全面改进,同时还需要不断地制订出完善的教学方案和教学措施,以更好实现对相关工作质量和水准的增强改进。另一方面,在实践基于“微课程”理念的高校商务英语专业教改创新之中,相关教师还需要结合教学的经验以及教育的基本现状,从多个层次和多个角度着手,以更好地保证基于“微课程”理念的高校商务英语专业教改创新的基本质量,更好地增强最终教学工作发展和创新改革的效果,通过新的教学理念的融合,也可以使得传统的教师主导的课堂全面实现转型,成为师生互动的全新模式,这一点对于提升教学视野以及不断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均有着重大的意义,在保证了基于“微课程”理念的高校商务英语专业教改创新基本效益的同时,还应当加强对不同层面相关内容的结合,真正意义上实现对相关工作的增强和改进。
总之,电子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基于“微课程”理念的高校商务英语专业教改创新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根据对基于“微课程”理念的高校商务英语专业教改创新的基本现状和实践当中应当明确的原则等进行分析,旨在更好地实现教学改革,促进教学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 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1.093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超竞争格局”的不断加剧,创新在实现“中国梦”中的地位愈来愈重要。特别是我国人口红利的逐步衰减和资源环境约束的强化,以互联网技术和新材料、新能源为特征的新一轮产业革命的敲响,急需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中、高级创新创业人才。因此,为顺应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和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决策需要,响应教育部《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的通知》,各大高校纷纷将创新与创业课程纳入各专业的必修课程体系架构中。然而,创新创业课程在高等教育领域中如何落实并发挥作用,却是一个亟待探索、实践、反思与修正的道路。
1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问题反思
高校,作为肩负知识构建与传播的重要场所,在创新创业教育培育体系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在校大学生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创新创业能力为主的教育。虽然创新创业教育近年来逐渐受到了教育部、各层次高校的重视,并持续推动相关政策。但是,在实施上却碰到了一些质疑。下面是笔者在大学生创业教育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的两个问题:
第一,创新与创业课程的实用性问题。
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创新性与创造性特征,因其本质上是一种实用性教育。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大学生,尤其是非商科专业的大学生,认为创新跟自己无关,创业更是靠运气,创新与创业不是被认为难以捉摸,就是被视为太容易上手。这种思考方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创新创业教育作用的发挥。此外,现有创新创业教育的教材比较多,但其课程内容跟不同行业职场的接轨似乎并不明显,相关课程的教学目标也跟学生的“实用技能”没有显著关联性。虽然高等院校越来越重视创意特质与创新精神的人才培养,但创意特质与创新精神绝非补习可得。
基于此,笔者认为,在中国传统思维下,创新创业课程的重点不在于传导创业知识,更在于创新创业观念的启发,培养出面对两难问题不按常理脉络思考,遇到困难却能勇于拥抱,迎接环境变化,更敏于观察机会、资源制约下能转化心念等行为特质的创新创业型人才。
第二,创新与创业课程的持续性问题。
创新创业课程,是否也会像某些流行一时的现象,风潮过了就褪流行了呢?创新创业课程在众多高等院校陆续开设,是否都是以“你有我也要有,大家都有”的心态而开设呢?笔者认为,不管什么时候,创新创业教育都是必须的。尤其是在中国传统应试教育体制下进入大学的学生,更有必要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培养其创新意识、创业精神。此外,现有大部分承担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相互复制课程架构,教材与教法,而不思考不同专业领域的差异与整合,对学生而言就没有多大的价值感了。当学生对课程价值感缺失时,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开设就变得可有可无了。因此,创业课程的教师需要根据不同专业特色,设计出切合专业特色的创新创业课程,帮助不同专业学生创造价值,让学生“被动接受”创新创业教育到“主动学习”本课程。
2创新创业教育的教材规划建议
笔者根据现有教材缺陷,参考美国、德国等国家的大学创业教育,结合实践教学经验,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教材规划上提出以书本教材为主,以影音型教材为辅,并结合使用“体验型”和“开放型”教材。
2.1书本教材为主
从2002年开始我国8所高校开展创业教育试点,到目前高校普遍开展创业教育教学,各种创业教育的教材纷纷进入大学课堂,但在教学工作实践中总感这些教材有一丝遗憾。一方面,目前通用类的创业教材很多,但教材质量良莠不齐,且基本上均侧重于创业理论的诠释,另一方面,缺失行业性的创业教材。虽然现在有许多优良的创新创业案例素材,令人津津乐道,但笔者认为这些案例素材不一定全然适应于所有专业的学生。比如医药行业环境不同于其他行业,医药创业教育必有其行业性和独特性。基于此,笔者认为高等院校实践创新与创业教育,在教材上要考虑行业有别,教材案例的选取应从本专业中寻找,邀请成功创业校友提供教材案例,这样更容易使学生产生共鸣,激发其创新与创业欲望。
2.2影音教材为辅
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大部分教师基本上没有创业经验,所授知识点缺乏实践支撑,因此,可以从电影与影音演讲中挑选一些与创新、创业有关的素材,如《微软英雄》、《实叔》等,通过电影丰富剧性与演员魅力,以此充分吸引学生的兴趣。如《永不放弃》描述了创新如何对抗机构,是理解相关概念活生生的教材。
2.3结合“体验式”和“开放式”教材
“体验式”教材,即某些创业场所或企业生产基地,如带领或课后要求学生去参观大学生创业园,或某个企业。通过参观创业实践,观察创业人员的工作情形,与创业人员座谈或互动等,达到学习效果。“开放式”教材,即通过网络、媒体等各种资讯渠道,要求学生自行寻找的创业案例或资料,并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播报与评价。
3课程内容与教学活动设计
3.1课程内容设计
从一个创意(好的Idea)到创业,需要经历很多过程。因此大学创业教育的课程内容设计必须建立在对创新与创业概念辨析的基础上。创新,一般是指内含新颖性,即代表与现状的显著不同,其涵盖面很广,从有形到无形,从科技到人文,只要有新颖性(即与过去、传统不同)并且能产生价值就是创新。例如,能显著提高用户价值的新模式,相较于速度慢、价格高邮政,层出不穷的快递公司、相较于仅具通话功能手机的智能手机、缔造全新消费情境体验的参与式蛋糕店及具有教育价值的展览会等等。创新可能会以新产品、新技能或新服务形式出现(Thshman and Nadler,1998)。而创业来自于创意、创新在组织层面上的实践与执行,即为使用者产生价值并实现价值的过程。
基于这些概念的区别,以及创业过程发展,笔者认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课程内容架构可以设计成三个部分:“创业零点”、“创业起步”、“创业发展与管理”。第一部分“创业零点”,即通过大量的现实大学生创业案例,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认知创意、创新与创业的区别、了解创业种类、理解企业家的创业动力,提高大学生捕捉创新创业机会的能力。第二部分“创业起步”,以创业机会与资源两个内容为主线,从市场机会捕捉、新产品开发、商业计划和团队建设等角度,帮助大学生如何识别创业机会、利用创业资源,将创业机会有效转化为创业实体。第三部分“创业发展与管理”,主要从初创企业的创立、商业模式的构建,创业企业管理等方面,为大学生展现了现实企业从创立到成长的全貌和全过程。
对于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其教学内容应该有所不同。比如,对于非商科专业的大学生,重点教学内容为第一、二部分,即创业意识的唤起、创业机会识别、创业资源利用等;对于商科类专业的大学生,因对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及创业机会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教学内容可重点放在创业发展与管理等内容上。
3.2课程教学活动设计
西方发达国家的创新创业教育,在教学活动设计上基本上走多元化路线,除了老师课堂讲述外,还设计了个案研讨、小组讨论、模拟创业竞赛、创业演讲等方式,学生通过不同的教学活动方式,参与各教学活动,培养其创新意识与创业精神,从而自行建构出完整的创业技能。国外先进的教学模式为开展创业教育提供了较好的参考与借鉴。然而中国大学生每学期选课多、中国人不注重表达与自我展示的文化传统等原因,致使西方所提倡的多元化教学在中国出现了水土不服现象,因此,有必要构建符合中国大学背景的课堂教学模式。
3.2.1课堂教师讲授
教师讲授的目标在于介绍一些重要概念或新知、讲述原理原则,因此在课时上,教师讲述规划为整体创业基础课程的1/3―1/2。在教授过程中,需要适当设计与创新、创业有关“小练习”、“小考验”,适时停留确认学生的理解以及教学内容上的互动。在教学进程上,通常安排在课程单元主题开始时,作为后续活动的基础。
3.2.2案例教学
在案例教学上,尽可能取自真实生活情境,比如,校友成功创业的案例故事。通过笔者的教学实践发现,校友成功创业的故事因能引起共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显著得到改善。值得注意的是,在案例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有简单的案例故事的描述,一个完整的教学案例素材应该包括精心设计的案例故事,同时附上讨论提纲以及教学指导,提示本案例内的理论概念与教学重点。
3.2.3隔堂小组合作讨论
为了克服课堂教学模式只利于“教”,而不利于学生主动“学”,且无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的弊端。笔者认为可以通过“隔堂讨论”的安排,使在创业教育教学过程上更加优化。把一半时间给教师讲授新课,一半时间给学生运用小组方式对前次教师所讲内容进行讨论。隔堂小组合作讨论,一方面可以充分调动大学生学习自主性,发挥创新思维,另一方面可以让小组各成员学习到不同观点,学习如何沟通、协调与协作来完成一项任务,而这些正是创业团队所必需的。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要把握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与评价,避免小组成员“搭便车”的情况。
3.2.4创新与创业竞赛
在校园内,积极引导学生组织或参与创新创业竞赛等活动,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外的各种创新创业竞赛。
3.2.5实务讲座
借助校企合作、学校产学研平台,结合课程内容需要,邀请创业经验者(尤其是成功的校友)到学校跟学生零距离分享创业心得,进行创业教育指导。
参考文献
[1]高晓杰,曹胜利.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新时代事业的开拓者――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创新创业教育研讨会综述[J].中国高教研究,2007,(7):91-93.
[2]刘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思考[J].教育科学,2011,27(5):64-67.
[3]蒋德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1,(10):34-36.
[4]马永斌,柏.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模式研究与探索[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5,(6):99-103.
一、高职院校创新创业特点分析
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有着自身层面的特点,结合时展的背景,只有不断地对于其发展特点进行相应的分析,才能够有效地分析其发展方向,结合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开展实践,主要在以下层面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特点分析。
(一)理念性
创新创业教育开展,主要的目的就是使得学生对于创新创业的概念有着深刻地理解,这就主要体现在理念层面的教学中,因此创新创业教育具有理念性的特点,主要有着以下层面的体现。首先,创新创业教育开展,是创新创业时代主题出现之后的教育跟进,因此教育开展过程中,重点要进行理念层面的教育。例如,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中,向学生教授创新创业的理念,使得学生在思维观念上不断地进行转变,是重要的教学内容。其次,??新创业教育的开展,重点就在于理念,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十分广义的概念[1],任何创新创业教育中,都是不是教会学生怎样创新,而是不断地给与学生方法和思路,使得学生进行自主层面的创新创业,这同样体现出了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性特点。理念性的特点,是创新创业教育与其他专业课程教育的巨大差异,正是因为其具有了理念性的特点,对于学生思维理念层面的促进作用是十分明显的,可见积极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开展,对于学生能力素养层面的促进作用是十分积极而有效的。
(二)实践性
通过对于高职创新创业教育进行调查分析,创新创业教育还具有一个十分显著的特点,即实践性的特点,实践性的特点简单而言就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开展,均与生活生产实际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使得大量的理念,知识,方法能够在生活生产实际寻找到相应的体现。首先,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都是基于实际问题出现,培养学生不断地养成发现意识,创新创业解决社会现实中的问题。例如,创新创业教育中,理念层面的教育,主要就是使得学生转变思维意识,从实际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其次,在具体教育教学开展的层面,创新创业教育中,大量进行实际案例分析,这同样体现了创新创业教育具有了实践性的特点。例如,创新创业教育中,许多实际中的创新创业案例均成为了教学案例,如科技层面的创新,共享经济理念的出现等[2]。总的来说,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实践性的特点,是其基本层面的属性,即创新创业是基于实际出发的,要在实际发展过程中进行创新创业开展。因此,随着时代的发展,探究创新创业的发展方向,要着重实际的层面出发,不断地提升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的实践性,实现对于创新创业教育最大程度地促进。
二、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方向分析
上文中结合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实践,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创新创业教育有着其自身层面的特点,探究其发展方向,主要就是结合时展的背景与趋势,重点考虑创新创业教育层面的特点,从而更加准确科学合理地进行发展方向分析,为今后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做出积极的指导。
(一)引导性教学模式构建
新教育理念下,使得我们认识到了教学实践的发展与进步,要紧跟时代的步伐,要不断地实践新教育理念。社会的发展,对于创新创业素养层面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对于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断地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使得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意识,才能够更加适应今后的创新创业环境,因此今后创新创业教育中,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就是,引导性教学模式构建。首先,构建引导性教学模式,就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兴趣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应用引导性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大量应用教学举例,实现对于学生的引导。例如,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意识的教学中,不是告诉学生什么是创新思维意识,而是不断地结合实际案例,如,马云与阿里巴巴的故事,人工智能的出现等。通过实际案例,使得学生能够自主形成对于创新的理解。其次,开展任务型作业,大量的布置相应的开放式作业,使得学生不不断地进行实践层面的调研。例如,针对学校层面,调研当前学生教学中的限制性因素,调研学校规划建设的不合理的地方,针对社会,调研共享单车当前的使用现状。不论是引导性教学方法应用,还是任务型作业开展,都是促进学生自主地进行调查研究,不断地结合实践开展思考,能够积极适应今后创新创业环境层面的发展变化。可见不断地构建引导性的教学模式,实现学生能力层面的引导,是今后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中的重要发展方向。
(二)现代教育技术融合
创新创业的理念就是不断地对于社会发展进行思考,不断地进行技术层面融合与引入,当前技术的发展,我们已经进入了互联网+的时代,这对于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有着一定的影响,利用技术层面的先进性,促进教育教学实践层面的发展,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可见将大量的现代教育技术不断地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引入,是今后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首先,不断地应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将视频教学资源,网络教学资源以及新媒体教学资源等,不断地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应用。例如,利用视频教学资源,开展案例教学,促进学生的理解程度。例如,新媒体教学资源,使得学生基于移动终端开展学习。其次,利用网络技术,建立学校层面的创新创业教育系统,建立相应的系统,使得学生能够基于系统的层面上,进行学习的开展。例如,学习系统中有大量的教学资源,有大量的教学案例,学生能够自主地进行探究,对于学生创新创业素养的养成十分关键。现代教育技术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引入,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趋势所在,我们应顺应教育发展的趋势,值得一提的是,现代教育技术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引入,能够很大程度上促进教育开展的质量水平,积极意义不言而喻,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三)实践教学活动开展
正如上文所提及的一样,创新创业教育带有很强的实践性,创新创业教育都是根据实践创新而开展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创新创业模式本身就是处于不断地发展中,为了紧跟这种模式层面的发展,创新创业教育一个重要的发展防线,就是实践教学活动开展。首先,实践教学活动开展,应当紧跟时代步伐,在创新创业教育中不断地开展相应的研讨教学,使得学生通过?τ谙质蛋咐?的分析,来不断地感受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与变化。其次,实践教学活动开展,还有一个重要的体现,就是不断地基于学校的层面开展创新创业大赛的举办。竞赛形式的开展,通过竞赛主题层面安排,引导学生基于实际进行问题的调研,进行实际问题的分析,通过创新创业策划书的写作,来增加自身层面的实践能力。值得一提的是,在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中,不断地引入创新创业模拟软件应用,也能够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增长。总的来说,实践教学活动开展,首要的目的就是使得学生紧跟创新创业模式层面的发展,再者不断地提升学生创新创业层面的能力,在对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素养积极促进的同时,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四)教学反馈机制形成
随着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我们对于教育本身也在不断地思考,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就是在高等教育开展中的一种探索与实践,在这个探索与实践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相应的问题,不断地对于这些问题进行优化,即建立相应的教学反馈机制,是促进教育发展的关键措施,也是今后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方向。教学反馈机制建立就是不断地收集创新创业教育开展中的问题,例如,不断地通过面谈,问卷的形式,调查学生对于当前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的意见与建议。然后根据问题的收集,老师以及学校层面不断地展开对于问题的了解,进行相应的优化策略应用,实现对于教学中问题的解决。教学反馈机制的建立,体现了一教育自我完善的思考,通过不断地优化限制教育教学发展的因素,实现教育教学发展,应当不断地进行应用层面的推广。总的来说,创新创业教育发展中,建立相应的教学反馈机制,对于整体层面的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也有着积极的作用。
(鞍山师范学院,鞍山 114005)
(Anshan Normal University,Anshan 114005,China)
摘要: 本文以我国高校教育创业的实际情况为论述切入点,分析高校创新创业的现实状况,从而根据这些具体的实际情况客观的提出做好创新创业之路监控与保障工作的措施和办法。
Abstract: Taking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ntrepreneurship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reality of university innovation entrepreneurship. And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measures and methods to monitor and guarantee the innovation entrepreneurship are put forward objectively.
关键词 : 高校;创新创业;质量监控;体系
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innovation entrepreneurship;quality control;system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06-0286-02
0 引言
十明确指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依赖于创新创业活动。创新创业是提高大学生就业的重要途径,也是深化高校素质改革的重要举措,实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离不开完善的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只有高校构建健全的监控与保障体系才能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
1 创新创业教育的概念及意义
1.1 创新创业教育的概念 创新创业教育就是实现创新教育、创业教育以及学生专业教育的契合,通过构建创新式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参与校内外实践的质量,让学生发现自我价值,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不断地挖掘学生的潜力,实现学生的创新创业行为。创新创业教育不是某种具体的教育模式,而是将其纳入到学生的日常学习过程中,从整体上实现创新创业教育。
1.2 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 首先有利于我国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转型。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关键时期,社会发展需要创新型人才,高校作为培养知识人才的场所,它在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完善的高等教育可以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优秀人才,加速我国经济的转型;其次有利于大学生的职业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是创业的灵魂,而创业是创新的载体,因此创新教育是否完善决定着创业的成功与否;最后有利于缓解当前社会就业难的问题,通过创新创业教育不仅提高了学生自主创业的积极性,而且为社会提供了相应的就业岗位,有效解决了劳动力资源紧张与社会岗位供需之间的矛盾。
2 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分析
2.1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缺失 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是支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动力,但是目前我国高校内部关于创新创业能力的观念还不强,高校的管理者还没有意识到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很多人更愿意将创新创业教育看作是一种摆脱社会就业压力的途径,甚至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将创新创业教育看作是学生毕业之前的常规性教育,误解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内涵;高校学生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属于特别优秀的人才享有的教育权利,它主要是培养创办企业或者公司管理人员的教育模式,属于精英教育。
2.2 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不高 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主要集中在一些选修课之中,其教育层面主要集中在具体的操作层面和技术层面,缺乏具体的教育实质内容,尤其是没有与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相融合,当前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高校的就业率,缓解社会就业难的问题,忽视了对学生的价值教育的培养,而且高校对于创新创业教育还没有准确的教育专业定位,在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时没有根据本校的教育特色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比如鞍山师范学院属于师范院校,为此在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时更要与教育市场相挂钩,拓展学生开拓教育市场的能力。
2.3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专业知识含量不高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的基础应该是紧紧围绕专业学科知识,脱离专业科学知识的创新创业教育是没有知识性的,通过笔者的调查发现,高校在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时缺乏考虑学生的专业学科知识,最明显的例子就是高校的创新创业教师使用相同的教学教案对不同专业学生进行辅导,缺乏对相应专业知识的结合,使得学生接受的创新创业教育是不全面的,最终会导致学生的创新创业知识体系转化不成实践能力。
2.4 创新创业教育管理制度不完善 当前分析全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管理工作发现,到目前为止建立专门管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部门非常少,其大部分被高校的学生管理部门、就业指导部门、教务处以及团委等共同管理,多部门的共同管理必然会导致创新创业教育管理体制出现臃肿现象,最明显的问题就是高校的创新创业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相脱节,影响创新创业教育向纵深方向发展。
3 健全高校创新创业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措施
健全高校创新创业监控与保障体系的重点就是要强化高校部门的质量管理意识,制定与落实责任制度,建立完善的评价指标等,细化到具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活动中主要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3.1 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的制度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制度的构建是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制度保障,是指导具体活动的标准,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原则,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体制:①政府部门构建创新创业制度。政府发挥的功效主要是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指导创新创业教育的顺利实施,比如政府部门出台的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等;②学校建立创新创业制度。高校要整合内部职能构建统一的创新创业教育管理部门,明确管理职责,并且加大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投入,设置相应的政策与制度。
3.2 整合高校资源,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联动平台 首先实现高校科研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整合。高校要充分利用科研优势,积极吸引学生参与到其中,比如构建本科生进研究实验室制度,鼓励本科生参与高校主持的各种科研项目,通过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其次实现区域高校资源的整合,相同区域内的高校在教学质量、教学资源方面都存在优势与缺陷,本着服务区域经济的原则,高校之间应该进行资源的互补与共享,高校之间要充分认识到自身的缺陷与对方的优势,通过开展各种实践活动与学术交流等促进高校之间的合作;最后深化校企合作模式。社会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也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平台,因此高校要深化与社会资源的合作,开展校企合作,①要与企业共同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基地,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基地为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提供相应的服务与指导。②鼓励优秀的社会企业家、成功自主创业人士到高校内部开展讲座,用切身的经验感染学生的创新创业激情。
3.3 加强创新创业技能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与保障,因此加强对师资力量的建设是当前高校发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当务之急。首先提高教师的创新创业的素养,在全校内部形成良好的氛围,通过各种培训提高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使教师掌握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与专业课程融合的技能;其次聘请社会优秀的研究学者到高校内部兼职授课,通过社会优秀人才的引导,提高高校教师团队的整体实践能力水平;最后鼓励现有的教师进行自主创业实践活动,通过教师的自身创业可以提高他们对创业过程的了解,进而在教学过程中更加详细地阐述创业的感受与经验。
3.4 制定多样化的评价标准体系 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效分析必须要通过多样化的评价体系才能得以检验,多样化的评价标准:①明确评价的观念,也就是采取什么的理念评价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对创新创业教育而言,考核学生的学习质量不应仅仅局限在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还要重点评价学生运用知识的实践能力;②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主体,高校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评价不要局限在高校内部,而要充分结合政府、学者、媒体以及劳动中介的力量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主体,注重他们的评价意见,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符合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③制定完善的评价指标,并且将评价指标转化为量化指标,指导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
当然,健全高校创新创业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单靠上述的几个措施并不全面,还要通过构建完善的实践教育体系、教学体系以及制定完善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等措施以保障创新创业教育的顺利发展。
参考文献:
[1]邹晓惠,陈荣泉.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研究现状评述[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6).
一、创新创业教育时代背景
(一) 社会背景
1、国家的支持
国家为了进一步的发展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为此也加大了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投入,以至于各大高校都会格局当地的?Y源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去开展创新创业的教育。
2、对大学生创业的奖励与扶持
国家为了鼓励大学生们都能自主创业,在此他们会给大学生提供多种就业的渠道和奖励资金。实际就是为了解决他们在创业的途中解决一些突发的情况。
(二) 学校背景
1.创新教育的普及
由于政府出台的政策,大力扶持大学生们自主创业并为他们实施一定的奖励政策。所以,现如今的各大高校都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了高校的课程中,使得创新教育课程的种类、数量逐渐增加,大大的对各高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带来了无限的机会和挑战。
2.教育环境的改变
各大高校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大学课程的一项基本课程。在教育的过程中,它不光是学习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基本,而且在各大高校为了加大创新创业教学的学习机制,各高校还组织学生参加各项创新创业教育比赛,为大学创业教育提供信息和理论基础的指导,很大程度上为大学生的创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二、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必要性
(一) 概念的模糊性
高校创设创新创业教育事业常常被人们所误解。一方面是由于大多数人所认为的创新创业教育仅仅只是作为为少数学生提供单方面的创业指导。为学生选择就业进行压力的缓解。但是从根本上来说,它没有注重对大学生本生的思想意识的培养。另一方面,高校创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只是进行创业教育的理论基础指导,而很少的对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所以,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概念过于模糊。
(二) 师资力量的欠缺
任课教师在教授一门课程时,他不仅需要丰富理论基础和创业的经验,而且还需要有其他学科的强力支持,因为创新创业课不仅是让学生知道什么背景下进行的创业,而且他还需要为学生提供其他领域的知识背景。例如,工商管理、营销创新、顾客购买商品的心理等。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必须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做基础,实践经验做保证。
(三) 创新创业教育缺乏专业的体系
纵观各大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课虽然已经纳入到平时的教学环节中去了,但是它还并不是一个对单独的学科体系,既没有独立的学科,又不能纳入到到专业的人才培养范围内去。这很容易让学生以为这样的课程往往只是一门纸上谈兵的课程而无实际的角色定位。
(四) 实践教学经验过于薄弱
各大高校开设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有较大的随意性,在它没有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之前,它主要采用的课堂教学模式师注重在创新创业理论的指导。并没有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教学有一个很好的认识,从而就忽略了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最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对企业的管理能力。所以说,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的教学经验过于薄弱。
三、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机制的对策
(一) 极力选拔创新创业潜质学生
各大高校所面临的学生是全体在校生,所以高校可以在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上去极大潜质的挖掘有能力创新创业型人才。这样有目的的对学生进行培养可以为日后的考评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 完善教学机制、创建创新创业平台
由于我国各大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比较薄弱,并且他们的创新创业教育的知识不广,在一定程度上不能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所以在此之上,我们必须利用多种渠道去吸引更多的优秀的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的人才。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完善教学机制、创建创新创业平台。
1.整合校内师资力量
在学校现有的创新创业的教师的基础上对他们进行多方面的知识扩充,以缓解学校的师资力量的薄弱。同时本校的其他专业的老师配合他们创新创业的教学。
2.引进国内外先进教师团队
各高校可以在社会上寻找一些优秀的企业团队为学生们在来有趣的讲座和经验之谈。这样既能给学生带来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且还能激发同学们的潜在能力和兴趣,同时还可以提高校内的创新创业教师的水平为创新创业实践教学起到良好的推波助澜的效果。
3.创建创新创业教育的平台
受我国的政治政策的影响都在实行“走出去和引进来”。其真正的目的在于将别人的优秀经验吸收到自己囊中,将自己优劣的东西带出去去多以借鉴。为此,各大高校可以定时不定点的派教师出去学习,或者将优秀的企业团队请到学校为教师和学生上一堂生动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课。其次,各大高校之间可以建立起一个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的公众平台相互探讨理论知识与实践的操作,这不仅对学生,而且对老师都将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
(三) 创建校内创业实践平台
1.创建创业基地
学校可以在学校内创建创业基地,用小项目去引导和领导学生将怎么去选择创业的项目和保持创业的热情,这样不仅能带动学校的创业产业,还可以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创新创业实践的机会。
2.多组织学生创业比赛
多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创新创业的比赛,这样的比赛学校不仅能发现很多的创业的潜在人群,还可以培养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能力,从根本上的让学生去知道其创业过程中的艰辛和不易为以后的社会中能有好理想和人生目标。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法学专业教育教学;路径
1.创新创业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名词,它作为一个经济学概念,最早由美国MylesMace教授提出,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MylesMace教授创设了《新创企业管理》课程,五十年代初,J.P.Guilford在美国发表了名为《创造力》的演讲,这次演讲也代表创新教育学理念的诞生。1998年清华大学首次举行创业计划大赛,同时政府也颁布了各项措施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
2.推进法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困境
2.1教育理念滞后,培养方案不明确
在高等院校的法学专业中融合创新创业教育在目前广受争议,一些教师认为法学专业同其他专业不同,其他专业偏实践类专业的教学中心在实践教学上,但是法学教育更侧重学生学习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而不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技能。对于法学专业学生来说,只有具备了专业基础知识,学生在走入社会之后才能更好的发展,因此他们认为对于法学专业学生来说创新创业思维并不是特别重要;其次,高校法学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不够,不愿花费精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更重要的是许多高校缺少一个科学的教师考核评价制度,评价方式过于传统,并且缺乏全面性,导致部分教师忽视了对学生法学实践能力的教学。
2.2课程体系不完善,法学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割裂
大多高校已经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但是我国仍然存在着起点低、时间短,同时高校缺少完善的法学专业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问题,大大限制了法科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再加上对课程的编排不科学,相关课程数量少,因此,如今学生只有具有充足的创新创业基本理论知识才能实现创新创业。但是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有限,并且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过于集中于创业管理、就业指导等理论层次,并且缺乏有效的教学方式,传统的知识传授型方式缺少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以本校来说,我校在法学专业的创新创业实践课程数量较少,在法学专业的教学中缺乏对学生法学理论知识的创新创业理念的培养,违背了创新创业教育的任务。
2.3师资力量薄弱,引导功能难发挥
高校教师要想胜任这个创新创业社会环境中的教学工作,就需要在具备丰富理论知识的同时还需要一定的社会实践经验以及创业经验,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推动高校改革任务的实现。但是目前大多学高校的法学专业教师并不具备这样的基础,许多高校的法学专业教师大多是刚接触教学工作的年轻人,再加上如今大多年轻人会兼职一些其他工作,因此很难实现在学生实践课程中的全程参与。
3.推进法学专业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
3.1转变教育理念,明确培养任务
高校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法学教育观念,树立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理念,将创新创业理念作为开展教学工作的指导理念,做好基础理论教学的同时投入精力开展对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最重要的是以身作则,充分参与到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
3.2健全课程体系,推进法学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
实现法学课程的科学安排,同时在安排课程时要注意专业基础同创新创业课程的衔接,同时要在法学专业的特殊性基础上设置一个科学合理的法学课程体系。在实践中我们可以设置为两个课堂,第一课堂也就是理论课堂,负责对学生的法学理论知识教学,第二课堂也就是实践课堂,主要包括学生法学专业实践以及各种综合实践。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理论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6-0042-02
一、创新创业教育基本理论和l展战略
1.创新创业教育基本理念。创新创业教育基本理念是从“接受继承”为主转向以“发展创新”为主,面向未来,促进学生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
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的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是对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思想转变,是素质教育时代特征的具体体现是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落脚点,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要求当代大学生开拓思维,勇于实践、敢于创新、敢于突破传统,创新创业教会人的应该是一种生存本领和技能。创新创业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
2.创新创业教育概念。创新创业教育是根据教育学和创造学的基本原理,是培养和提高人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教育活动,以形成创新创业基本素养为目标,注重开展个性发展,增强大学生以自主创业为核心的创业理念。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在教育教学领域一种全新的突破。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注重理论的引导和灌输,创业教育在与培养学生创业意识,提高创业职业素质,更好的应用实践。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内容结构是相互融合、相辅相成的。创新是创业的基础和核心,创业是创新的载体和表现形式。高校的创新教育成效,只有通过其培养的学生未来的创业实践来检验,而创业的成败根本依靠创新教育的根基扎实程度。创新教育侧重对人对当代大学生发展整个过程的研究,而创业教育是对人人生价值、社会价值的探究,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密不可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3.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战略。一是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推动高校树立体现时展特征、反映人才成长规律、具有院校专业特色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理念。实施“辽宁高等学校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计划”,强化辽宁地区各高校之间创业教育的交流,促进专业的融合;通过虚拟教研室、校内外双导师机制等形式,推动人才培养机制改革。二是深化实践教学改革。以学生为中心推动高校拓展教学实践平台,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着力开展辽宁省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毕业设计(创业)项目等。三是加大创新创业投入。不断加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投入力度,引导高校建立分阶段、多层次的支持体系。在学生创新创业理念疏导上加大投入。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制改革和实践研究
1.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制改革研究。提高高校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紧扣培养目标,探索建立需求导向的学科专业结构和创业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类型结构调整新机制,促进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创业就业需求紧密结合,大力推进应用型本科建设,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机制,鼓励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
2.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研究。在科研平台和实践基地的建设上增加投入成本,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加大资金投入,建设高等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学生实践实验创造良好的环境;对创新创业实验室等进行变革;精心设计第二课堂,实施制度建设保障,营造学校浓郁的创新创业氛围。
三、高校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与途径研究
目前,中国社会存在就业难、就业压力大等众多严峻问题,我国的经济改革也进入了深水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出现的连带问题使得我国经济增速明显下降。怎样解决、怎样更好地解决当今社会严峻的就业问题,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源泉和动力,成为了社会十分关注的问题。
(一)高校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成效不足。当前很多高校对创业教育都不够重视,这一方面体现在对创业教育的教学投入上,很多高校的创业教育的师资主要来自行政和教育,很多教师缺乏在企业工作的相关经验,故往往只能是纸上谈兵,其不到很好的效果;另一方面,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长期且漫长的过程,周期长,见效慢,所以很多高校不愿意投入太多高深师资在这方面,而是更多的注重可以快速带来经济效益的项目。
2.缺乏配套的创业支持体系。创业是具有一定风险的,在校学生由于没有资金来源并且经验不足,在创业的过程中很容易遇到各种问题。当前大多数高校中都出台了鼓励学生自主创业的政策,例如在创业初期给予相关的项目资金支持。
3.学生的创业观念不强。很多在校大学生都以为创业是一件离自己很遥远的事情,他们觉得大学还是应该向高中那样学好相关的理论知识可以,大学毕业找个工作就行了。但是在当前这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时代背景下,这种创业不关己的想法显然是不合理的,当前的就业形式如此艰难,谁都不敢保证自己毕业之后就能找到一个好工作。在校期间就积极的参与一些创业项目,可以积累相关的经验,锻炼各方面的能力,还能为自己的未来多提供一种选择。
4.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有待于提高。创新源自与生活,很多学生缺乏创新的意识就是因为其不愿意留心与生活,不乐于去发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高校对新时代大学生的培养应更多的注重创新素质的培养,创新是创业的基础,创业为创新提供保障,只有基础牢固,才能在生活实践中挖掘可创业的商机,从而实现真正创业。
[关键词]创业大平台;教育模式;理论思考
[DOI]10.13939/ki.zgsc.2016.40.164
在21世纪这个新时代背景下,人们对教育事业更为重视,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人才的需求。创新成为大家亘古不变的话题。为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创新型人才,各大高校都纷纷响应国家号召,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素质教育,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使其能够更快地融入社会。比起理论知识来,更重视对人才的能力培养。因此,必须选择科学的创新创业大平台教育模式,探索正确的创新创业大平台教育路径,以保障高校创新创业大平台教育的高效性。
1 创新创业的相关理论基础分析
在创业教育中创新是其最基础的部分,是逻辑起点,更是学生们参与创业的主要动力。创新不仅仅是某一个创业想法,更是一种理念,要求学校在实施创业教育时,能够将专业知识与社会价值相结合,以便于学生能够将理论运用于实践中,增加创业者之间的交流与学习。
近来,创新已经成为国家高度重视的内容之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也成为各大高校需要贯彻落实的主要课题。社会需要更多的创新型人才。创新理论在很多书籍中都有提及。例如:法国经济学家Richard de Cantillon首次提出了“创业”概念,美国学者Francis Walker于1844年发表的《政治经济学》一书中,阐述了创业者模型。因而“创新创业”这一概念具有强大的理论基础。
创新创业教育不只是存在于某一个教育时间段,而应当是一种终身学习,需要培养学生创业思维,增强其创业意识,以满足高校学生的自身发展需求,使其能够更深入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以此将自己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更好地运用于实际生活中,让其能够朝着自己的梦想踏实地前进。
创新创业大平台教育需要明确创新、创业目标,将基础教育作为出发点,引导学生参加更多的经济活动,把学生的思维理念转化为社会效益,建立健全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帮助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创业路。
2 创新创业大平台教育模式路径的背景环境
2.1 国家政策积极支持大学生创业
高校的创新创业大平台教育开展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实施。教育部门也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相比过去的传统教育,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新时代的全新教育模式,而创新创业教育这种理念更具有独特性和时代性。创新创业大平台教育的基础并不是专业,而是学生的创业需求,这种教育模式更凸显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符合社会对当下人才的要求。
2.2 大学生的创业需求
当下,大学生的创业需求越来越大,据调查发现愿意接受创业教育系统化培训的学生占了三成,而具有强烈意愿的则也占10%。对于不同学生的创业需求,应当实施不同的创业教育,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3 创新创业大平台教育的受众性
虽然现在人们对创新创业已经不再陌生,大家逐渐接受,但如何将创新创业观念深入每个学生的思想中,还是个问题。创新创业大平台教育模式是否被大家所接受,也是需要被关注的重点。因而在选择创新创业大平台教育路径的时候,我们应当考虑到这因素。要打破传统的教育理念,不仅仅是以专业教育为重心,更要重视整个课程体系以及教育环境建设方面的内容。在这个转换的过程中,还处于过渡期,需要一步一步地去适应。
2.4 创新创业的条件因素
推动创新创业大平台教育的发展是需要一定经济条件支持,并不是所有的高校都能达到要求。开展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不仅需要校领导的支持,还需要建立完善的创新教育管理体系,设立科学的运行机制,创建优秀的师资团队。除此之外,还应当创建孵化基地,建立信息化体系。现如今,许多高校都已经开始推行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以推动创业人才的培养和发展。实施科学的创新创业大平台教育模式,不仅要从固有的教育观念中脱离出来,还需要克服消极思想,积极地展开各项创业教育活动,选择恰当的创新创业教育路径,充分利用逆思维,从教育成果来推动创业教育的发展。部分高校认为大学生的创业应该是在离开学校之后再进行的,学校不适合创业,此话虽有道理,但这对那些已经拥有创业想法和具备创业能力的学生来说是有误的。而且学校作为教育主体,更是应当为大学生创造创新创业环境,以实现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3 创新创业大平台教育路径
3.1 重视教师和学生的双向创新,做好创新思维培养
在实施创新创业大平台教育的时候,可减少理论知识教育的比例,即使是对于没有任何创业理论的人也能够进行创新教育。以梦想为动力,培养第一创新思维。可充分利用反向思维,直接从实践结果推出创新理论,在恰当的时候转换传统的教育路径。在创新创业初期,更为重要的是专业知识的扩展,而不是一味地传达专业特点。而且创新本身就是一个思维变化的过程,因而需要允许适当的变化,而不是一直坚持固有思维。
除此之外,还应当重视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深入指导。高校的招生部门不仅要为学校招来学生,还应当引进优秀的人才,维持人脉,做好政策牵引和环境构建等工作。应当培养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师,以给予学生更为专业的创业指导,做好孵化工作。
在创新创业大平台教育模式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对学生有所要求,更应当对教师的教学作出要求,将更具逻辑性地合理的指导贯彻到实际教学中。通过多角度的指导可发散学生的思维,提高思维创新能力。
3.2 多路径发展,拓宽专业思维
在选择创新创业教育路径的时候,我们可以多路径发展,可拓宽专业思想,不需要固定单一路线,也无须限制专业界限,打破传统思维,可利用三维重组的方式来创新创业。在创新创业教育的时候,不仅可学习对口专业的学科内容,还可以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将其作为第二内容的学习,尤其要重视对经济思维的培养。可将校本创新思路作为中心,向外发散,多路径发展,创建良好的信息交流平台,引导学生培养创新意识,学会合作。
在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时候,如果将专业细分得太详细,就不利于对专业之间合作的学习。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更应当重视互联网思维的培养,需将互联网思维作为创业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以提高知识的延伸性。
3.3 在管理上实施“高准入、先退出”原则
“高准入”原则的前提条件是“零基础”,其强调的是在指导学生进行创业的时候,应当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把学校的专业知识与社会相结合,以此让学生多接触社会层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此原则下,应尽可能地覆盖全体学生,建立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环境。
对于专业的创业指导教师来说,其需要用平等的眼光去看每一个创业理念,认真对待每一个创业想法。创新不但是学生应学习的内容,也是教师需要面对的课题。只有营造出良好的创新环境,才更有利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
“先退出”原则指的是退出机制,这一机制的产生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到“失败”,不是所有的创业都能成功,在创业教育过程中应当先引导学生接受“失败”。在设计的时候,可设计多个层面,比如:“创新创业方案退出”“创新创业指导教师退出”等。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只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创业尝试平台,而不是他们的创业工作,因而必须清楚地区别价值型创新和功利型创新。
3.4 加强策略指导,培养逆向思维
在策略指导方面,要弄清楚重点,相比于项目过程来说更应重视对项目成果的逻辑引导。这并不是说之前所研究的方式不对,而是更关注于实施科学的策略,提高价值度。在大学生创业初期,其需要考虑的因素十分多,如果其能够实施有效的策略成本,则有利于培养其创业思维,运用科学的创新方式。
逆向思维则是要求学生能够对创新创业项目进行反推,引导其对项目进行反向评价。逆向思维的培养,有利于实践成果的多元开发,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这种反推反思考能力在学生们未来的创新创业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创业不会一帆风顺,在逆境的情况下如果能够掌握好逆向思维,则更容易柳暗花明又一村。这种逆向实践也是创新创业大平台教育的一种转变,需要高校、政府和相关单位之间的配合,积极开展大学生创业活动。
3.5 建立孵化教育基地,开展创新合作
为促进创新创业大平台教育的发展,则必须建立科学的孵化教育基地,创建相关实验室,系统化地实施创新创业培养。对于拥有良好经济条件的高校来说,应适当引进高端设备,创建模拟实验室,充分利用计算机互联网来促进大学生创业。
完善的孵化教育基地,不仅需要具备实际可操作性,还应当满足虚拟性条件。面对一些交互性强的创业课题时,可通过实验室来进行实战模拟,通过情景化、沙盘化来创建真实的阵地。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直接参与到相关社会活动中。
除此之外,高校还应当开展创新合作工作,无论是高校之间的合作,还是高校和政府的合作,亦或是高校和企业的合作,都应当重视。高校可以通过这些合作派部分教师或学生参与到相关单位的创新创业活动中。另外,还可针对于此制定科学的评价体制,以推动学生的创业发展。有效的创新合作工作,不仅能够帮助学生适应社会,也能够向社会各单位各企业输送创业型人才。
4 结 论
优化创新创业大平台教育模式,寻找创新创业大平台最佳教育路径,是21世纪高校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重点内容之一。如今,社会最需要的便是创新型人才,社会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创业人才。各大高校为满足社会当下的人才需求,纷纷从传统教育模式转变为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中创新创业又是重要课题。为培养更多的创新实用型人才,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则必须加强对创新创业大平台教育的研究,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积极与社会企业、政府单位进行有效合作,以促进我国高校创新创业大平台教育有效性地提高,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创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宋之帅.工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14.
[2]席升阳.我国大学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7.
[3]柴旭东.基于隐性知识的大学创业教育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4]曹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问题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4.
[关键词] 高等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
从党的十七大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以来,特别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写入本届政府工作报告以来,高等职业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倾注了巨大热情,做出了很多有益尝试,取得了一些效果。但从总体上看,我国许多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思路还不够清晰,热衷于创新创业平台建设、个别优秀团队的培养,对制度创新研究还不够,对课程体系建设思考不多,导师队伍建设力量不强,因而适合创新创业人才培育的环境尚未形成。因此,有必要对高等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体系构建进行深入思考。
一、明确目标定位
199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办事处召开的东京会议对创业教育概念进行了“狭义”与“广义”的区分,指出:广义的创业教育“在于为学生灵活、持续和终身的学习打下基础”;狭义的创业教育则“与增收培训的概念紧密结合在一起”。以后,二者分别发展为“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经过多年探索实践,“素质型”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在我国基本确立。2015年国务院颁布实施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强调了“面向全体、分类施教、结合专业、强化实践”的基本原则,确立了“普及创新创业教育”的总体目标。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应立足于普通教育,对受教育者进行专门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教育,全面提升全体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思维和能力,使之成为具有通识眼光的高级应用型专门技术人才。
二、建立组织架构
科学完善的组织结构是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顺畅运行的坚强保证。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2015〕36号)精神,在学校层面,应成立专门管理机构,负责总体设计学校创新创业课程,加强内外联络沟通、统筹教学、就业、学工、系部等部门相关工作。成立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发展中心,负责“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和企业兼职教师等社会师资的日常管理。在院(系)层面,可成立专门工作机构,由综合科室主导,协调教学、学工开展课程制定、平台建设、讲座组织、竞赛协调、社会实践等相关工作。在学生层面,可由团组织牵头成立创新创业实践协会,搭建活动平台,丰富第二课堂活动形式,营造浓郁“双创”氛围。
三、构建课程体系
课程设计是高等职业院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做好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和前提。课程设置既要考虑素质教育的通识性需要,又要结合创新创业教育特点,还要考虑特定对象的个性化需求。
(一)开设通识课程
创新创业教育是具有全员性、基础性的教育形式,是素质教育的拓展与延伸。因此,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要对大一学生开设通识性必修课程模块,让学生入校就获取创新创业所需的知识、能力、方法,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的思维方法,激发他们创业的意识及热情,为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开设专业发展匹配课程
注重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有利于学生拓展知识广度,增强新创业能力,提升综合素养。根据专业特点的不同,可采取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如在艺术设计专业可强化创新创意教育,着眼文化创意产业;在企业管理专业帮助学生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思维新方法设计创业模式;在电子商务专业增加国际贸易知识,拓宽学生就业创业领域,等等。
(三)开设服务创新创业群体课程
对已经开始创新创业的学生群体,应加强现代企业管理、公司法、市场营销、财务税务、人力资源、生产安全等方面知识的集中辅导和有针对性地进行个性化指导。开展模拟创业问题培训,把由“教为主”向“学为主”转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开设创新创业班级的模式,以专业化的方式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发挥集聚效应,达到相互促进、相互提升的目的,不断促成创新创业教育成果落地生效。
四、搭建实践平台
强化实践教学,是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保证。高等职业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要以专业技能训练为基础,以综合素养培养为核心,以创新创业教育为主线,建立开放式、系统化、强应用的实践教学平台。
(一)创建训练类实践基地
以院(系)为主体,以专业发展为目标,创建实训室、实验室等实践基地,为学生营造良好创新实践训练环境,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运用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分析能力。通过模拟“实战”环境训练、开放实训场地等形式,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提升职业素养。
(二)创建竞赛类实践基地
由学校主导,为大学生创建各级各类创新创业竞赛活动的实践训练环境和必要条件。鼓励学生以自由组合的方式成立各类工作室、竞赛团队,建立指导老师跟团制度,为其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指导,资助必要的项目启动资金,助力竞赛成果向实践成果转化。
(三)创建创业体验类实践基地
主要形式是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引企入校构建校企合作平台等,让学生未出校门就能感知社会、了解市场,积累一定的社会实践经验。
(四)创建创业孵化类实践基地
学校可与校外机构共建的创新创业园区,应当逐步建立起“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一体化的创新创业平台。孵化基地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政策、资金、法律、税务、融资、财务等方面的支持,达到既在市场风雨中长见识、增本领,又在平台扶持下长知识、增经验的目的。
五、完善机制保障
要使创新创业教育科学化、规范化、长效化,必须完善机制建设,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创造良好制度环境。
(一)建立激励机制
应在学分转换、评先评优、奖助学金评定、学干遴选、就业推荐等事项上,对在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中具有突出表现的学生予以政策倾斜,既要达到激励先进的目的,又要达到示范引领作用,形成全员参与创新创业的热潮。
(二)建立考核机制
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对学生全面考核指标当中,把“结果考核”和“过程考核”融入到考核方式内容中,建立互动式、沟通式的考核反馈机制,充分发挥考核的刚性作用,倒逼学生学习创新创业知识、参与创新创业实践、形成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
(三)建立服务机制
通过召开创业项目推介会、创意分享平台、设立创新创业基金、组建创业导师团队、形成创业团队互助等形式,为学生提供具有普遍性与针对性相结合的服务支持,促进创新创业团队成功孵化,立足市场,产生效益,反哺其他创新创业团队。
参考文献
[1]张鹏.高校创新创业研究:机制、路径、模式[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