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区资源对幼儿教育的作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幼儿园 家庭 社区教育 资源共享
幼儿教育是多方面、多元化的综合系统的工程,是家庭、幼儿园、社会密切结合的综合整体。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幼儿教育是一件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就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儿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必须要三方面结合方能发挥其充分的功效。”《幼儿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家庭、社区合作,引导幼儿了解自己的亲人以及与自己生活有关的各行各业人们的劳动,培养其对劳动者的热爱和对劳动成果的尊重,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社区的教育环境,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由此可见家园、社区一体化教育模式已成为当代学前教育的大趋势。
一、幼儿园与社区资源共享,合作共育的策略
社区是社会和自然的缩影,反映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的文明、文化的进步,又具有本地区的特点,包括人文景观、风俗习惯、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社区设施等。社区环境天天为幼儿所接触,社区资源就象是一本本精彩的书籍,一幅幅美妙的画卷,它给幼儿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现在许多幼儿园所处小区都有中心花园,这使幼儿园周围优美的环境、完善的绿化设施,各种社会服务机构以及工作人员都是对幼儿进行教育的可利用资源。教师应该及时地去发现去挖掘去利用,有目的地选择幼儿感兴趣的题材,适时地将幼儿从“课堂中”带到“社会情境中”来。我们现行的传统教学模式过多地禁锢了幼儿创造与想象空间,把幼儿从“课堂中学习”引领到“社会情境中学习”,给幼儿充分、自由想象和发挥的空间,达到家、园、社区共享共育的效果。把幼儿带入社区,让幼儿在社会情境中去感知、学习,并且获得快乐的体验,绝不是简单的否定或者替代,而是一种新举措、新进步。
二、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为家长提供幼教信息
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是不完全的教育,良好的家庭教育不仅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也有利于辅助幼儿园的教育。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父母又是幼儿教育工作者的合作伙伴和同盟军,共同肩负着培育下一代的重任。家长和教师的配合教育更能营造一个积极主动的家园共育氛围。当前,许多家长对这个问题已经有所认识,但并不真正懂得正确的育儿方法。要取得家长与幼儿园在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上的尽可能一致,幼儿园必须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育儿观,可以通过举办家长学校,针对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具有共性的问题和他们对育儿知识的不同需求,举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知识讲座,专家咨询等活动,帮助家长解决实际问题;认真开辟好“家长园地”,及时向家长传递新时期幼教信息;并引导家长认真阅读学习有关育儿的科学知识,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加强家庭教育指导的针对性和合理性,以提高家庭教育指导的质量,帮助家长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掌握正确的育儿方法。
三、家、园、社区共享、共育的措施
1.走进社区, 走向社会,是幼儿教育的必由之路
幼儿教育必须与社区教育相结合, 才能在最大范围内产生影响。首先, 幼儿园在与社区交流的过程中, 应坚持互利互惠、平等交流的原则。在开发社区教育资源的过程中, 幼儿园要了解社区对教育的态度, 只有社区重视教育, 理解并接受正确的教育观, 幼儿园与社区的共育才能顺利进行。其次, 幼儿园要致力于改善社区教育环境,协助社区建立和发展社区教育网络, 并发挥幼儿园的教育辐射功能, 形成区域性的学前教育中心, 达到幼儿园、社区资源共享, 互相服务, 共同培养幼儿的目的。
2.成立专门的社区教育机构
管理和协调社区教育,家、园、社区共育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缺乏权威的管理机构, 这使得三方的交流与合作比较随意, 难以形成持久的、深层次的交流与合作关系。为解决这一问题, 可成立专门的社区教育机构,负责管理和协调整个社区教育。专门的社区教育管理机构可以使家、园、社区合作纳入政府管理范畴,改变目前比较松散乃至不合作的合作状态。近年来, 人们对学前教育机构功能的认识发生了变化, 即由单一的保教专职机构转变为社区综合机构。这一认识的转变促使幼儿园与家庭、社区的关系也发生转变。 幼儿园与家庭不应只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 幼儿园与社区不应是互不干涉的关系, 三者应加强联系, 构建共育平台, 共同承担保教责任,从而保证幼儿教育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姜勇《国外幼儿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教育导刊》,2001年,第2期。
2.桑林《与家长多沟通,让家长多参与》.《学前教育》,2001年,第6期。
3.黄少霞《构建幼儿园家庭社区三结合的学前教育网络》.《教育导刊》,2002年11月。
“参观”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原指对各种情况加以比较观察,现指实地观看。幼儿园的参观活动是指由幼儿同组织幼儿集体外出进行实地观察、考察,以达成某种学习目的的活动。随着幼儿园、社区、家庭合作共育工作的深入开展,幼儿园利用社区资源开展参观活动已成为幼儿园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参观活动正成为幼儿同“走出去”的重要形式。社区是幼儿同的课程资源之一,它是指在一定地域内,在生活上相互联系,具有一定社会关系的人群及区域。社区资源中的环境、社区习俗、人口等都会对学前教育产生重大的影响。幼儿园对社区资源的利用状况成为影响参观活动开展的重要因素。
本研究采用问卷法、访谈法和观察法,对幼儿园参观活动中社区资源的利用状况进行调查研究。选取了上海市8所不同区县、级别、性质的幼儿园作为研究对象。共发放教师问卷160份,实际回收147份,回收率为92%,其中有效问卷138份,有效率为94%,访谈教师12人,并实地观察了4次幼儿园参观活动。
(一)参观活动利用社区资源的程度
调查数据显示,绝大多数幼儿园(91.2%)会定期利用社区资源开展参观活动。每学期开展2次参观活动的幼儿园占一半以上(50.7%),开展1次的为33.4%,3次的占14.1%,4次的占1.3%,5次的占0.5%。在参观活动持续的时间上,有62.6%的幼儿园达到4个小时,2个小时的占19.9%,6个小时的占16.3%,8个小时的占1.2%。从参观活动的季节分布来看,以春季和秋季为主,其中春季为47.8%、秋季为45.2%,夏季和冬季开展参观活动相对较少,其中夏季为10.7%、冬季仅为1.3%。由此可见,绝大多数幼儿园已经开始定期利用社区资源开展参观活动,但次数不多,大多是一学期开展一到两次,每次活动持续的时间大多是半天时间且多集中在春季和秋季。
根据社区资源的特点及功能,我们将参观活动可选择的社区资源类型分为学校教育机构、人文景观、自然风光、科技文化场馆、社区服务场所、休闲娱乐场所等六类。调查结果显示(见图1),参观活动利用最多的资源是休闲娱乐场所(41.66%),其次是社区服务场所(21.44%)和科技文化场馆(14.78%),这三类社区资源构成了当前幼儿园参观活动利用社区资源的主要类型。而自然风光(9.22%)、人文景观(8.57%)和学校教育机构(4.33%)等资源则相对乏人问津。
(三)影响参观活动利用社区资源的因素
四、研究分析
从时间维度来看,多数幼儿园会定期利用社区资源开展参观活动,参观活动已成幼儿园活动中的一个特色项目。但每学期参观活动的频率较低,基本是每学期1次~2次,参观活动的持续时长多为4个小时。笔者通过观察发现,由于参观活动的时间较短,参观活动的内容会受到很大的限制。参观过程中教师往往考虑时间的问题,只是带着幼儿四处走走看看,参观内容大多停留在简单“看”的层面上,而无法让幼儿进行深入观察或动手操作。例如,在一次“参观理发店”的活动中,理发师原计划要向幼儿展示如何卷发,但是由于孩子中午要回幼儿园用午餐、午睡,便将这个幼儿很感兴趣的环节取消了。此外,参观活动多集中在春秋两季,主要是因为考虑到幼儿身体抵抗力较差,天气过冷过热都不适合外出,而春秋季节温度适宜,参观活动还可以和春游、秋游结合在一起。
(二)影响幼儿园参观活动利用社区资源的因素分析
安全问题是幼儿园决定是否利用社区资源开展参观活动的重要因素。出于安全的考虑,在组织活动时教师表示相对于外出活动,更倾向于园内活动,因为 作为同外活动的参观活动,其中的不可控因素比较多。正是如此,幼儿园才会将大多数参观活动和亲子游活动结合在一起开展,以保证幼儿的安全。
五、建议与思考
近年来,我园在《纲要》理念的引领下,积极改变教育资源观,坚持从本园实际出发,建立开放性的幼儿教育体系,优化幼儿园教育资源,在合理有效地依托社区资源,促进幼儿健康成长方面做出了一些思考与探索。
一、精心遴选可以课程化的社区教育资源
社区是幼儿赖以生存、成长的地方,蕴涵着丰富而广泛的教育资源,但并不是只需具备教育价值的资源都可引入课程内,这就要求教师对社区资源进行充分调查,在此基础上科学选择,以实现资源与课程的有机结合。
(一)选择符合安全性、参与性的资源
在任何情况下,幼儿的生命安全都是第一位的,因此幼儿园在开发和利用社区教育资源时应把物质环境的安全、卫生放在首要位置。
(二)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资源
幼儿园课程只有面向幼儿、面向生活,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和现实生活,才能使幼儿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才能真正培养出学习活动的主体,个人生活的主体和社会生活的主体,因而教师应选择那些与幼儿生活联系密切的社区教育资源,对于幼儿来说,这些资源是他们十分乐意接受的内容,也是他们易于吸收的内容,深入地认识这类资源也是引导幼儿学习需要掌握的社会认知和技能的一部分,而且是不可忽略的一部分。
(三)选择幼儿感兴趣的资源
新《纲要》指出:教育活动应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教师应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因而教师应选择那些能激起幼儿强烈兴趣,吸引幼儿好奇心的社区教育资源。因为这类社区教育资源往往与幼儿本身或幼儿身边的人发生着联系,也是他们需要学习的社会知识。
二、精心做好社区教育资源与幼儿园课程的整合
(一)以社区活动为纽带,开拓校本课程资源
幼儿园的主题活动应以幼儿的兴趣为出发点,立足幼儿生活而展开课程模式。利用社区资源开展主题活动,应重视将社区资源转化为课程内容,将幼儿的好奇心转化为学习动力,引导幼儿在生活中学习,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展开探究,使生活中的偶然转化为教育的必然。社区中的很多事件与幼儿的生活密切相关,往往能引发为具有教育价值的课程资源。因此,可以将社区资源纳入主题课程内容,引导幼儿以社区资源为内容展开探究。
例如,秋天是收获的季节。随着天气逐渐转凉,一片片树叶飘落下来,农民们忙着收割、播种,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正是一个活生生的课堂。我们利用丰富的农村自然资源,开展了以“秋天”为主题的活动。充分利用农村自然资源,带领幼儿观察秋天树和花的变化,鼓励家长在秋天多带幼儿到大自然中活动,感受秋天的季节特征。中班主题活动:“多彩的秋天”,使幼儿知道稻子、棉花、花生等是秋天农田里长出的农作物,认识家猪、兔子,知道它们的主要特征,要求家长能积极关注、支持幼儿园的活动,懂得如何利用周围的环境资源进行教育。大班主题活动:“秋游”,组织幼儿进行野外活动,充分利用周围的社区资源,带孩子们到大自然中去,丰富幼儿对秋景的认识,让幼儿真切地感受到秋天的美景。
我们还利用自然资源开展了具有本园特色的主题活动“家乡的农作物”,在活动中带着孩子走进自然,走进农家,走进生活,让幼儿与农民伯伯一起摘菜豆,剥玉米,拾稻穗,在劳动中习得了简单的劳动技能,感受和体验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辛苦,懂得了自觉去爱惜粮食,尊重劳动成果,从而产生尊重一切劳动者的情感。
(二)以实践活动为桥梁,丰富校本课程资源
社区教育资源中,文化广场、邮局、银行、超市等活动空间较大,幼儿可以自由地观察,与人们充分交流、对话。还可以组织幼儿到医院、邮局参观,鼓励幼儿与医生和营业员自由交谈,请教问题,回园后开展角色游戏“爱心医院”“小小邮局”等。利用社区教育资源生成新的游戏活动,使游戏的角色和情节不断丰富,成全班幼儿关注的焦点。
选择社区教育资源时还应考虑到地方的特色,武坚素有“中国体育器材城”之称,工业园区生产的体育器材品种丰富多彩:羽毛球拍、乒乓球拍、网球拍、跳绳、篮球、跳马、体操垫、双杠、单杠等,我们通过带幼儿实地参观生产车间,让他们知道这些体育用品的加工过程,在晨间锻炼时幼儿会很爱惜地玩此类体育用品,在游戏中幼儿不仅获得了有关体育用品的丰富知识,而且在他们心中产生了深厚的爱家乡情结。
一、捕捉社区传递出的信息,及时生成园本课程主题
我国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幼儿园要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幼儿园同时应为社区的早期教育提供服务。
为了保证园本课程体系中社区资源的完整性,应对社区资源进行整合与利用。一方面要使社区(包括成员、机构、组织)理解、支持和帮助幼儿园,以便有效的实施教育目标;例如,通过观察幼儿在游戏、区域、户外活动中对某一事物或现象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倾向,进行有选择的确定主题,满足其探索、学习的要求。幼儿在一日游戏、学习、讨论过程中难免会产生争论或提出各类问题。教师搜集幼儿的问题,关注热点问题及时生成各种主题,比如,中班社会活动《寒风中的人》,让幼儿通过平时的社会观察,自己当一当小记者,采访并进行总结身边的社会现象,用生活中的知识积淀社会经验,达到教学目标。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这就要求教师不能仅仅观察到孩子的兴趣点,而要有能够敏感捕捉社区中隐藏着的教育资源的能力,生成适合幼儿本年龄阶段发展的主题。
二、充分挖掘社区资源,服务于园本课程开发
幼儿园所处的社区环境是社会大环境中的一个部分,它包括幼儿园周边的自然景观、风土人情、各种社会机构以及人员等,这一切给幼儿带来了不同的信息和感受。对幼儿来讲,工厂、农村、机关、部队、商场等各类单位都是向社会学习的课堂,这些单位在社区所辖范围内,与幼儿园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为幼儿提供了解社会、从事实践活动的条件,充实了园外教育的活动内容,增强了教育活动的实效性。
雕庄中心幼儿园地处常州市东南经济开发区的中心地段,自1984年创建以来初具规模:道路宽敞、交通发达;雕庄中学、东南陶瓷商场也都坐落在这里,这里一幢幢各具特色的高楼争相媲美;一片片高低错落的绿化带争奇斗艳;一条条四通八达的马路环绕盘旋,这里的环境充满生机和活力。这些社区资源潜藏着许多有价值的教育资源,充分利用能大大丰富我们幼儿园园本课程的内容。不仅可以开阔幼儿眼界,丰富幼儿经验,拓展幼儿学习的途径,还可以使幼儿更加关注周围的生活,关注社区的发展变化,形成对社区的良好情感,弥补幼儿园教育资源的不足。
1.巧妙运用社区环境及物质资源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提出“生活即教育”的教育主张,而美国教育家杜威主张教育的本质即“成长、生活与经验的改造”。教育应贴近生活,而作为幼儿园应重视开发社区的资源,开展教育活动。我们幼儿园所处的雕庄在建筑、道路、绿化上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商场、学校、医院这些场所与社区联系密切。我们围绕这些充足的资源,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设计主题教学活动,有的渗透在其他主题活动中,有的形成了一个独立的主题。例如,在大班年龄班中我们利用附近的建筑资源,在参观和欣赏活动之后开展各种积木的建构游戏,有效地提高了大班幼儿建构游戏的能力并且获得一致好评。还有在中班阶段我们开展了“我居住的地方”的系列主题活动。通过走一走,小朋友了解了从家到幼儿园的路线,和爸爸妈妈一起画来园路线图;看一看,给我们的社区拍张照,让不少孩子有了一定的摄影经验,学会使用照相机;唱一唱,社区参观过程使小朋友尝试了一回填词唱歌,编的一曲《逛常州》成了我们幼儿园特有的音乐教材。围绕主题活动我们还同时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亲子活动:建构凤凰新城、亲子制作活动、社区小棋等,这些活动不仅吸引了大批家长的参与,使家长对我们幼儿园的教学有了更深更新的认识。
通过这些活动,我们发现充分利用社区生活环境资源,在教育活动中带领幼儿多亲近社会,贴近自然,走进生活,让幼儿在开放的环境中学习知识,增强幼儿参与社会活动的信心,学会做生活的主人。
2.合理利用人力资源
(1)充分发掘和利用家长资源。家长资源是社区中的重要资源的一部分,幼儿园发挥家长教育的优势,鼓励家长来园进行互动,直接参与教学教育工作,并进行参观、学习、交流经验,针对个体差异,制订教学发展的计划。如,请家长来园当教师和直接到家长工作现场参观、学习。
案例:进来的“一节课老师”
家长是社区人力资源中最为重要的一分子,是我们开展社区教育实践活动不可缺少的合作伙伴,也是我们幼儿园教学活动资源的潜在宝藏。他们的职业优势可以弥补教师在一些特定领域的不足。在幼儿参观理发店后,我们请来了周祁星的爸爸。这位理发师爸爸穿着专业的服装,带着整套的理发工具来给小朋友上课了,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小朋友认识了理发工具,在专业理发师爸爸的理发“实战”演示中了解了理发的全过程。活动过后有的小朋友说:“理发真好玩,我再也不怕了!”有的说:“我们要经常理发做讲卫生的孩子。”还有精通英语的爸爸来和小朋友一起玩英语歌曲和游戏;摄影师爸爸来和小朋友一起研究照相等等活动;厨师爸爸带领着小朋友欣赏并尝试自己制作水果沙拉。
活动中我们体会到每位家长都有自己的优势、强项,不同的家长所从事的职业是不同的,家长的参与可以和教师形成优势互补,充实了幼儿园的教育资源。而且,在连续几个学期的尝试与实践中,我们发现家长资源的利用可以渗透到幼儿园一日活动的各环节中,不仅仅是在一个活动中。这些活动经过实践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充分挖掘社区长人员的资源优势。居住在社区内的专家学者,学识渊博、受人尊重,可以为幼儿园教育提供智力支持。比如,我们了解到老年活动中心有一位奶奶有一手剪纸的绝活。于是教师和孩子们登门拜访,学习到了不少剪纸的诀窍。从这次活动中幼儿的剪纸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较之幼儿园枯燥的教学活动,与社区的互动形式更加丰富。一方面,他们可以作为教师向幼儿普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基本常识,同时还可以给幼儿教师和幼儿介绍最新的学术前沿问题,开阔他们的视野,扩大知
识面。
关键词: 人类发展生态学 幼儿园 家庭 社区 合作
一、引言
幼儿园处在一个开放的社会系统中,它与家庭、社区有着密切的联系。近些年来家、园、社区合作共育的问题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家庭、幼儿园和社区是幼儿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有着最直接的影响,家园共育合作有利于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只有充分利用家庭、社区、幼儿园的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它们各自的优势,才能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
世界学前教育组织(伽EP)和国际儿童教育协会(AcEI)在1999年召开的“21世纪国际幼儿教育研讨会”上,通过了《全球幼儿教育大纲》,指出:儿童的发展是“家庭、教师、保育人员和社区共同的责任”。教师要和家长“就儿童的成长及和儿童家庭有关的问题,经常进行讨论、交流”,教师要和心理学工作者、社会工作者、健康卫生人员、工商人员、公共服务机构、学校、宗教组织、休闲娱乐机构及家庭联合会等建立合作关系。
我国政府非常重视家、园、社区合作共育。2001年,教育部在颁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学习和生活的空间。幼儿园同时应为社区的早期教育提供服务。”
虽然我国通过制定有关的政策和法规强调幼儿园、家庭、社区之间合作的重要意义。但是,从现实的状况来看,家庭、社区内部虽然存在较丰富的教育资源,但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与利用。幼儿园、家庭、社区的合作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如合作的单一性、合作地位的不平等性等问题。
布朗芬布伦纳的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将对人的行为和发展的研究放置于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稳定的生态系统之中,探究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态环境对人的行为和发展的作用,以及人与各种生态环境的交互作用。这为幼儿园、家庭、社区合作共育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有意识地将生态学的系统观引入到这个问题的研究上,将会有利于学前教育机构更好地运用整个生态系统的力量,更好地发挥其促进儿童发展的作用。
二、人类发展生态学的主要观点
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的创始人布朗芬布伦纳认为:“人类发展生态学研究的是发展着的个体与其直接生长于其中的变化着的环境之间的渐进的、双向的互动,而这个互动过程又受到个体不同的直接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的影响,并受到这些环境所处的文化背景的制约。”布朗芬布伦纳认为儿童发展的生态环境由若干相互镶嵌在一起的系统组成,这一生态系统包括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外层系统和宏观系统。
1.微观系统
微观系统是指由儿童及与儿童最密切接触的其他成员组成的微观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儿童与他所处的环境产生最直接的相互作用,儿童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与环境发生作用,这种相互作用是双向影响的。儿童所处的微观系统包括儿童学习和生活的场所,如学校、家庭、社区等环境,这些环境是与儿童生活密切相关的,对儿童产生的影响最直接。
2.中间系统
中间系统是由个体发展所在的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微观系统之间的联系构成,个体参与到微观系统相互关系中。中间系统对幼儿的影响很大,幼儿可能没有直接参与到中间系统相互作用的关系中,但是中间系统中的两个微系统间的相互作用对幼儿产生间接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具体地说,也就是幼儿生活的场所(幼儿园、家庭、社区三者间)的相互作用对幼儿的影响是很大的。
3.外层系统
外层系统是指儿童不直接主动参与,但是外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儿童所处的微观系统对儿童产生间接的影响。外层系统包括父母工作场所、家庭生活条件、各种视听媒体等。
4.宏观系统
宏观系统是指由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宏观系统联合建构所组成的社会文化背景,这种社会文化背景包括儿童所处社会中的某种文化或亚文化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信仰等。宏观系统不直接对儿童产生影响,而是通过影响外层系统对中观和微观系统产生影响,以至影响到儿童本身。如国家的就业政策影响到父母的职业状况,父母的职业状况影响到家庭的经济收入、家庭的生活质量,进而对处在微观系统中的儿童产生影响。
布朗芬布伦纳创建的生态系统理论,各个系统之间是整体联系的。在这个生态系统中,任何一个系统的变化都会波及另外一个系统,个体从出生就受到家庭生态系统的影响,由于个体的生成发展的需要,个体的发展扩展到幼儿园、社区,这时家庭环境、幼儿园环境、社区环境,以及这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个体的成长产生重大的影响。
三、人类发展生态系统理论对家、园、社区合作共育的启示
处于社区环境中的幼儿,可以与家庭、社区具体特定的物理和物质相互作用,可直接面对和接触人或物,并发生一定的关系,并从中获得知识和经验,譬如家长、社区成员、操场、博物馆,等等。对于幼儿来说,中观系统中各微观系统间的互动质量越高,促进儿童发展的可能性就越大。
哈佛大学的怀特教授曾指出:“研究人类发展时,我们必须把人们周围的社会实践活动作为整个研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样的道理,要想改变某个人的活动方式,我们需要理解和对待个人活动所处的各种情形。”以布朗芬布伦纳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作为研究学前教育的视角,我们要看到以下两个层面的意义:第一,我们要认识到幼儿园作为生态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生态系统相互作用,共同对儿童产生作用。第二,我们要关注到幼儿所处的宏观环境对幼儿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如国家政策、规划的制定。以下主要探讨布朗芬布伦纳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对家、园、社区合作共育的启示。
1.充分协调好家、园、社区之间的关系
从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视角来看家、园、社区之间的关系,应该把这三者看成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密切相关的。充分利用家、园、社区的教育资源,将有助于最优化的教育合力的形成。
瑞吉欧・爱米利亚的儿童早期教育模式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参照样例。在瑞吉欧,“我,就是我们”,“我”只有在团体――“我们”中才能最大限度地获得发展。在瑞吉欧眼里,幼儿教育是全社会的事,不仅包括市长在内的政理论府力量介入到幼儿教育的管理中,由教师、教学协同建设人员、研究者、家长等组成的社区咨询委员,也参与幼儿教育的管理,充分体现了“全社会参与幼儿教育”的独特风格。
2.家、园、社区资源的开发利用
幼儿园、家庭和社区是幼儿积极参与的环境,它们之间的关系构成幼儿发展的中间系统。中间系统中各个环境的相似性、联结、交流等是幼儿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幼儿园处于一个大的社会系统中,与家庭系统、社区系统发生千丝万缕的关联,根据生态系统论的观点,各个子系统只有相互协调、通力合作,才能发挥整体的最佳效果,产生1+1+1>3的增值效应。这一点启示是幼儿园要充分利用幼儿园资源、家庭资源、社区资源,最大限度地开发中间系统对幼儿的发展潜力。
3.家、园、社区合作类型
EPstein(1995,1996)从学校为家长提供指导与支持的角度提出了六种类型的学校与家庭、社区合作的模式:(1)养育期,指学校对家长进行家教指导,帮助家长为儿童获得成功的学校生活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2)交流期,指学校和家庭围绕儿童的发展和学校的教学方案进行有效沟通;(3)志愿者活动,指家长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学校的日常事务与教育活动;(4)家庭学习,指学校为家长提供相关信息和活动建议,帮助家长指导孩子的家庭学习;(5)决策,指家长参与学校的决策管理;(6)与社区合作,指将社区中的资源和服务整合起来,进而促进学校教学与家庭活动的实施和儿童的学习。
4.以社区为基础的整合性早期教育服务机构
目前很多国家正在推行以社区为基础的整合性早期教育服务机构,各国政府期望通过这种服务机构的运行,能将家长和社区纳入到早期教育中来,期望通过家长和社区的参与及服务机构对家长和社区的影响,为学前儿童的发展提供更加有利的生态环境。因此,这些以社区为基础的整合性早期服务机构以更加开放、全面、上位的视角审视整合服务机构的价值:不仅指向婴幼儿的发展,提供婴幼儿服务内容,而且指向家庭支持、社区支持,为家庭成员、社区成员提供他们所需要的服务内容,并将整合性机构作为解决国家所面临的家庭问题、儿童问题的重要手段。同时,在管理思路上,打破了从学前教育系统自身角度进行专业化管理的思路,政府在加强对服务机构在学前教育、健康等行政部门的专业指导的同时,力求建立和健全以社区为基础的早期整合服务的社会协调机制,将行业化管理和社会化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共同保证学前教育机构的健康运行。
参考文献:
[1]李毅译.全球幼儿教育大纲.幼儿教育,2001.(4):6-7.
[2]转引自李生兰著.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合作共育的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
[3]薛烨,朱家雄.生态学视野下的学前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65).
[3]洪秀敏.儿童社会往的生态学分析.学前教育研究,2003.(4):7.
一、建构主义理论流派的知识观和学习观
大多数建构主义者对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知识并不是对客观现实的准确表征,仅仅是一种解释或假设,它会随着社会和人类的进步而发生变化,所以,知识具有流动性。建构主义认为,虽然能用语言符号的形式来表述知识,但由于不同的背景,学习者对同一知识会有不同理解,对知识的理解只能由个体在自己的经验基础上建立。因此,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学习的特点有:知识并非预先确定的,更非绝对正确的;重视学习者原有的经验背景;知识需要在具体情境应用中不断深化。基于上述知识观,建构主义提出了新的学习观:重视学习者已有的经验;学习者是自我主动构建知识结构的过程;强调知识的实际应用等。
二、建构主义理论对幼儿园利用社区资源的几点启示
社区资源的充分利用无疑对幼儿的成长有重大的意义,《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也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下面就提出在建构主义理论启示下几种幼儿园对社区资源利用的可能途径。
(一)利用社区资源开发特色园本课程
从生态学立场来看:各个幼儿园处于不同的自然、社会生态环境之下;学前儿童的学习具有生活化、经验化和个性化的特点;建构主义也重视知识的情境性。我国当下幼教事业正处在快速发展时期,各个幼儿园在日益竞争的激烈环境下,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办出特色来,是求生存与发展的稳妥之道。幼儿园课程应该运用可能的社区资源,社区应该被充分地运用到幼儿园的课程中去。因地制宜,以社区资源为依托,集合教师集体智慧开发切合幼儿实际生活的特色课程是必要的。当然,事先要对社区人文环境条件充分了解,再加以取舍与抉择。例如,某大学附属幼儿园利用大学的丰富科技知识资源,决定打造成科学教育特色的幼儿园:设立科学发现室;开设科学特色课程;利用家长资源来园给孩子做讲座;定期请相关专业大学生来园与幼儿互动;参观大学实验室等,科学教育做到长期化、系列化、特色化,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开展以社区资源内容为主题的教育活动
幼儿园课程属于前学科的形态,活动的形式主要为游戏。由于幼儿具有思维具体形象性,知识经验少等特点,可充分利用身边社区资源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教师可选择社区资源中蕴含的主题,并将各领域的内容统合,使其有机联系和相互渗透,并注重活动的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
在密切结合社区的活动中,由于幼儿置身于触手可及、动态发展的情境中,对于幼儿来说,是蕴藏了无数秘密的,因而是充满了吸引力的真实社区,这无疑是适于幼儿的好奇心的。通过系列的社区主题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幼儿的兴趣,埋下其探索意愿的种子,还可以促进其各方面的发展。
(三)引导幼儿参与社区的各种活动
大多数的建构主义学者认为,学习者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知识的习得要与其已有经验联系并通过主体的自我建构才可完成,因此,建构主义提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和真实任务。
幼儿生活的范围相对狭小,社区是影响其成长的重要外部因素。幼儿园可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幼儿参加适合其身心发展特点的社区活动,将幼儿教育融入到社区文化和环境中去,例如:参观社区中的医院、商店,慰问养老院,参观学校,参加社区文艺活动等。在参与社区活动中,不仅要“请进来”,还要“走出去”。参与的过程中,一方面幼儿从幼儿园和家庭中走入小社会,可以延伸其活动范围,开阔视野,扩大交际面,使幼儿可以通过真实活动动手动脑,构建知识,发展能力,积累大量鲜活的感性经验;另一方面,幼儿园通过与社区的良性互动,有利于扩大其影响力,以便于得到各方面支持,从而提高自身社会效益。
(四)利用社区资源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依据建构主义理论,教育作为一门实践哲学,必须以实际的现象和问题为基础,教育理论的转化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也需要以实践活动及其过程中教学者的自我建构为基础。一个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要成长为有经验的幼儿园教师,大约需要3至5年的时间。教师是富有创造性的活动主体,教育过程中会带有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教育观,教育活动的复杂情境性决定了幼儿教师必须同时是一名研究者。为了提高教育效果,做到因材施教,教师必须在教育过程中研究实际所发生的问题,并积极地进行反馈与调整。
社区中蕴含了大量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关键是幼儿园教师要有主动参与的意识和善于发现的眼睛,在对其开发利用过程中不仅促进了幼儿的发展,自身专业也得到了成长,可谓“教学相长”。例如,社区中有电影院、养老院、风景游览区、商店、剧场、生活设施等,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来设计相关活动,让活动更加贴近生活。很多就在社区工作的家长为了接送方便会选择就近入园,这也是一种教育资源,教师也可以充分利用。比如,请家长做向导带孩子们参观相关场所,也可请家长来园给孩子介绍一些专业知识,开展家长志愿者活动等。教师在整个活动的组织过程中,锻炼了各种能力:课程开发能力、教育教学的组织能力、理论的理解和转化能力等。更加可贵的是,此时的教师不再仅是课程的机械执行者,他们走出了幼儿园,开拓了视野,在创造性的活动中体验到精神上的愉悦,从而能以积极的姿态来面对所从事的职业,有效地避免了职业倦怠感的产生,并由此获得职业幸福感。
(五)创建良好社区生态环境
建构主义中的社会建构主义强调知识是个体通过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来获得的,社会文化认知观也强调知识与文化、历史和风俗习惯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我们的教育不仅仅应该在物质层面上,更重要的是在精神上为幼儿创设一个自由的并可促进其发展的生态环境,但这一环境的创设又与处于深层的社会文化意识、个人意识以及蕴含于其中的儿童观和教育观是密不可分的。我国幼教事业的起步和发展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要滞后得多,历史文化传统中的一些陈旧的观念,比如“小大人”的儿童观、神童崇拜等,这些根深蒂固的观点阻碍了我国幼教事业科学化和现代化发展。作为幼教从业人员,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利用各种渠道向社会和家长宣传科学的教育观,比如,利用社区的宣传栏举办有关的咨询活动、亲子活动,开展家长学校、教育经验交流会活动,布置家长园地,印发家园小报等,逐渐地从思想观念到行为尽可能让幼儿园、家庭和社区在教育观念上保持一致,以形成教育合力,从而为幼儿打造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这一点不仅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
综上所述,建构主义作为一个正在发展与完善中的流派,理论自身也在不断完善,这需要我们在应用过程中加以扬弃。目前,幼教事业处于大发展和转型时期,东西方的各种幼教理念和课程模式的涌入,给我国幼教事业注入新鲜血液的同时,也出现了盲目崇拜和不考虑到现实情况的照搬照套的刻板化、模式化倾向,这些都在不同的程度上忽视了对我们自身优秀传统的继承和对本土资源的利用。所以在新时期,我们不仅要借鉴古今中外的幼教理念,也要因地制宜,智慧开发,不仅要使我们的教育做到低投入高产出,而且也要让教育跨越围墙,尽可能拓展教育资源和空间,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学前教育事业走出一条真正平民化、大众化和具有中国特色的道路来。
参考文献:
1.吴庆麟.教育心理学――献给教师的书[J].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皮连生.教育心理学[J].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一、向瑞吉欧学习什么
自20世纪90年代起,意大利的瑞吉欧幼儿教育体系引起了全世界学前教育工作者的注目。在对瑞吉欧教育的一片赞美声中,“应该向瑞吉欧学习什么”的问题备受关注。针对这一问题,朱家雄教授在“向瑞吉欧学习什么”的主题报告中指出,学习瑞吉欧教育绝不该用技术主义的、一成不变的方式,简单地将瑞吉欧教育的原型“本土化”,这不能算是学习瑞吉欧。他认为,学习瑞吉欧应该学习瑞吉欧的精神,而精神是与价值观念、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应该向瑞吉欧学习什么”是一个与文化相关的复杂问题。朱教授提到:“不管瑞吉欧教育系统本身怎么理想,也不管有多少人把它捧得多么高,它只属于意大利瑞吉欧这一特定环境,没有人能把它原封不动地搬到中国大陆来,若谁一定要这样做,等待他的可能是失败。”朱教授还进一步提到,文化的差异不仅仅存在于不同的国家之间,也存在于同一国家的不同地区之间。他以中国为例,向与会者展示了中国东西部在文化与教育资源上的巨大差异,形象地说明了“教育实践不仅会受教育理念的影响,还会受社会文化、政治制度、经济状况、风俗习惯以及幼儿园师资水平、物质条件、社区资源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无视这些因素而采取简单的一刀切的做法,也就是无视教育的具体性与公平性。他指出,教育从来就是一个当时当地的问题,如若一味追随瑞吉欧,是不实际的,也是有害的。因此,“向瑞吉欧学习什么”的问题带有强烈的个人选择与文化倾向色彩,实际上是“我要向瑞吉欧学习什么”的问题。朱教授认为,这一问题的解决必须立足于自身的教育实践,必须一切从学前教育的实际出发,在特定的时间、空间与条件下,进行决策和调整。
二、学习并挑战瑞吉欧
1994年韩国首次应用瑞吉欧方案教学,在长达十几年的时间里,韩国学前教育领域对瑞吉欧进行了学习、研讨、反思。金恩姬教授在“学习并挑战瑞吉欧”的主题报告中介绍了韩国应用与转化瑞吉欧方案教学的过程,以及瑞吉欧带给韩国幼儿教育的启示与思考。
金教授首先对韩国幼儿教育的现状进行了分析与探讨。一方面,金教授就韩国当时的教育理念与瑞吉欧教育理念间的异同与实践上的差距作了分析,归纳了韩国当时幼儿教育的不足。另一方面,金教授提出,在学习瑞吉欧时,首先应该明确自身教育课程的定位。学习的过程,是追求“转化”的过程,而不是单纯“借用”的过程,也不是“迷失自我”的过程。教育体系本是社会文化的产物,只有明确了自身的定位,才能使瑞吉欧和自身社会文化相融合,从而建构一种适合自身社会文化的幼儿教育课程。
接着,金教授介绍了韩国幼儿教育学习与转化瑞吉欧的历程。她认为转化关键在于寻求一种共同体,该共同体既指一个幼儿园内部的教师、园长与家长资源,也指所有参与应用项目的幼儿园、教育专家、瑞吉欧研究人员等组成的团队,它是囊括社区、环境、社会的最大共同体。通过教师培训项目、幼儿园间的互访与讨论、专家与幼儿园的长期合作、共同运营瑞吉欧模拟教室、开设瑞吉欧网络社区等手段,共同体的资源与作用被充分地调动和发挥。她指出大量的评价报告显示,课程、教师处境、对幼儿的观点、家长地位以及环境在“转化”中发生了巨大变化。
最后,金教授还就当前学习瑞吉欧面临的挑战作了探讨,并提出几方面值得注意的问题。她指出,学习与转化瑞吉欧将会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也应该是一个具有远瞻性的过程,同时更应该是寻求本土化的过程。在共同体中,不管是教师与专家,抑或是家长与教师,都应该完全平等。同样,成人应将幼儿视为社区中的一员,因为幼儿不再是资源的消费者,而是关系与环境的生产者。此外,金教授认为应该给教学记录适当的定位,记录固然重要,但聆听比可视的记录更重要。
三、如何向瑞吉欧学习
“如何向瑞吉欧学习”是幼儿教育一线工作者们十分关注的问题。在本次会议上,中韩双方的幼儿园园长与教师代表就学习瑞吉欧的具体问题,如教师专业发展管理、家长合作、教师作用、幼儿园与社区一体化等进行了交流。
上海芷江中路幼儿园郑惠萍园长从瑞吉欧教师的专业发展中获取了灵感,在幼儿园管理实践中构建了富有特色的“自助式”教研制度,从而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专业自主能力。该“自助式”教研制度包括故事分享制、菜单式项目选择制、轮流主持制、对话式教研制等,形式多样,灵活机动,它使教师变得更有自信心和安全感,从而更有动力创建共同的校园文化。
韩国约瑟幼儿园边京善园长主要介绍了该园在应用与转化瑞吉欧的过程中怎样不断增进与家长的合作。通过向家长展示幼儿工作成果、发送教学计划、邀请家长带领幼儿分组活动、共同协商幼儿园十年大庆等方法,该幼儿园使家长从原来的参与率不高转变为积极与幼儿园合作。
上海浦东新区东方幼儿园的华培老师对瑞吉欧方案教学中教师的作用作了分析。她认为,教师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确立有价值的主题;创设环境;通过交流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明确研究的方向;寻找和发现幼儿好的学习方法,支持幼儿的探索;引导幼儿在新旧经验之间建立联系;观察与了解幼儿行为,给予幼儿探索的空间。
一、目前我街道的幼儿教育现状:
目前我街道辖区有学前儿童2700名,有幼托机构14所分别为省级示范园2所,省级优质园3所、民办园2所、民办托儿所6所。
二、对社区幼儿教育实施机制的探索和思考
1.建立组织机构----社区幼儿教育发展指导中心。幼教工作不仅是一个职业,更是一项事业。我们必须营造一个全社会都来尊重、理解和支持幼教的良好氛围,从而提升整个民族的素质,推动幼儿早期教育工作的不断完善和进步。区主管部门在协调街道社区教育、卫生、计生、妇联、共青团、文化、民政、公安、老干部局等各部门的基础上,动员全区的力量参与、督导社区幼儿教育的实施,建立健全一整套社区幼儿教育服务的规划、组织、标准、实施方案和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并在改善早期教育的质量上给予更多的投资,以便更系统地促进和提高早期幼教项目的质量和幼托机构的成功创建,使所有的幼儿都成为高质量的幼儿保育和早期教育的受益者,尤其是低收入的社区。我们常说,“缺谁的不能缺孩子的”。然而在政府里,我们恰恰就是管孩子事的工作人员缺少,在有些部门甚至已经被忽略不计了。我们完全有必要在各级政府里,健全早期教育的管理组织,这是组织上的保障体系;
2.创办社区父母、儿童学习活动中心,如亲子俱乐部,使父母学习、儿童教育两手一齐抓。要走出托幼园所的保健和教育只对入托儿童而不对社区其他儿童的传统模式,要把社区的整个家庭作为儿童早期发展的教育和干预对象,改变托幼园所的功能,使其成为一个全方位开放的教育系统,促进教育的多样化与社会化。
3.实施托幼一体化的早期潜能开发与素质教育。使早期教育与保健受到同样的重视,冲破生育、养育、教育在实施阶段上分步走的陈旧观念与做法,真正使优生、优育、优教有机融合、同步实施。
4.树立幼儿整体发展的大概念。幼儿是完整的人,需要全面的关怀。建立从生理到心理、从治疗到预防、从预防到全面发展的积极的全方位的幼儿发展社区服务事业。使幼儿心理发展与生理发展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5.建立幼儿早期发展的质量目标管理体系、幼儿早期发展评价系统和幼儿早期环境评价体系。要建立督导制度,创造“评估---指导---发展---评估”不断循环互动的家庭---社区工作模式。
6.将儿童营养、保健、心理、教育等多学科的知识与技能综合起来,使其能够发挥促进社区幼儿发展的综合功能。在社区幼儿发展服务中,要变“拼盘式”为“炖烩式”,变理论说教式为操作技能式。所有的幼教合作关系都必须考虑到在职父母的需要,向家长和幼儿提供具有时间针对性、实用操作性、科学创造性、艺术趣味性的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方法和技能。
三、对社区幼儿教育的工作模式和途径的探索和思考
社区幼儿教育最重要的,是要找到一种好的模式和途径,将社区散居的幼儿组织起来,制定以社区为依托的学前教育方案,实施科学的潜能开发与素质教育,为社区广大幼儿家庭服务。
1.参观游览。带领幼儿到博物馆、图书馆、展览馆、科技馆,甚至工地、农村去参观,增进幼儿对国家政治、历史、文化、艺术、社会生活等方面的感性认识。
2.操作劳动。让幼儿自己动手操作,尝试、探索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加深幼儿对周围环境的认识。如带幼儿去超市参观时,鼓励幼儿根据要求合理地安排花费,买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3.走出去,请进来。带领幼儿到街道、广场、新村、小区去散步,还采用“请进来”等形式,利用社区人力资源的独特才能,提高学前教育的质量。如,邀请消防队员向幼儿展示灭火的技能,请医生为幼儿演示急救的方法等。此外,幼教机构也应积极为社区服务,促进社区的发展。如教师可利用节假日,为社区居民举办育儿知识讲座;为特殊幼儿家长提供家教服务等。
4.成立社区家长委员会。以前,家长确实也参与了幼儿园的活动,但更多的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参与,如开放日、家园联系手册、家长会,家教通讯等。这种形式上的参与,决定了家长在家园联系中只能成为一个“支持者”与“学习者”。而不是一个消费者、监督者。如何构建家园合作的组织体系,从体制上来保障家长的积极参与,是我们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而成立社区家长委员会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四、整合幼儿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幼儿教育资源的优势,使之形成一股合力,共同为幼儿教育做出贡献。
(1)积极构建幼儿园局域网、幼儿多媒体教室、幼儿电脑房,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营造学习的园所氛围,丰富幼儿的学习生活,为更好地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乃至创造。网络和现代信息技术必将在幼儿园和社区的良性互动、教育、管理、服务等各个领域发挥其独特的价值。信息技术使幼儿园教学增添了亮丽色彩。网上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有趣的动画故事、精彩的教学方案、前卫的教学理念……都能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尤其是富于动态、伴随音响效果的多媒体课件更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在动态情景中实现师生互动,使教学更生动、具体、形象、直观,提高幼儿园教学的效率。局域网使教学资源得以在社区选择与共享。以往幼儿园只能单向统一播放学习课件,而今,局域网则为师生提供了挑选播放自己所需内容的机会,大大提高了孩子学习的自主性,同时还能进行资源共享,精彩的课件、教案都能在幼儿园的每个班级和社区中的每个家庭共享,使大家不断地相互学习。
(2)电脑技术使幼儿园所管理更有序、高效。办公自动化、光盘刻录等技术的运用,还能使幼儿园管理及教育教学工作更科学、有序、高效。同时可使社区中的每个家庭通过网络参与幼儿园所管理与创新等工作。网络技术使幼儿园、家园交流天地更为宽广。幼儿园网页的制作,使家园、幼儿园、社区间的交流更广泛,通过电脑也便于家长、社会及时了解幼儿园的教改动态,以便家园更好地合作。使教师、家长、幼儿通过网络实现良性的互动。
2、幼儿园教育与社区教育优势互补,利用社区资源拓展教育空间,构建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教育环境,携手促幼儿全面发展,幼儿园教育是根据国家教育方针,根据改革发展的需要提出教育目标,并有目的、有计划的实施教育,具有幼儿教育的优势。社区则有任务按照国家教育方针和年龄特点配合幼儿园教育,而社区更具有灵活性和自愿性的特点,其主要任务是配合幼儿园、家庭,组织安排生活,防止和减少孩子受到社会消极因素的影响和腐蚀。二者各具不同教育特点,各有其不同职责,幼儿园教育只有充分利用和借助社区教育的优势,与社区一道共同优化社区教育环境,才能取得幼儿教育的整体效果。我们应主动架起幼儿园和社区的桥梁,将幼儿园教育辐射到社区的各个环境中,构建起真正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教育环境,以充分满足幼儿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五、建立幼儿园与社区的联络站,以保证社区幼教活动的方便、及时、系统、有实效
幼儿园与社区建立良好的关系,可以极大限度地调动人力资源和广泛的、经常性的联系,并将这一关系程序化、制度化,使社区将幼儿园的活动视为自己份内的工作,变临时性为计划性,建立社区联络站,以保证社区活动的方便、及时、系统、有实效。
1、健全社区幼儿教育领导机构。社区幼儿教育的开展,涉及到社区内各种教育机构与教育有密切联系的职能部门和经济实体。因此,必须建构一个能统筹、协调社区内各种教育因素的组织机构,这就是社区幼儿教育委员会。这个社区教育委员会,充分发挥其参教、议教、资教、助教的作用,使社区教育工作得以有计划、有步骤地深入进行。
2、组织幼儿参加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是一个大而活的课堂,幼儿园利用社区的优势,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让社会教育资源为组织幼儿园参与、了解社会的各项实践活动提供服务。
3、完善幼儿园为社区服务的管理制度,以幼儿园的资源优势回报社区。营造积极、和谐、开放的人际关系。幼儿园管理制度做出相应的调整,以幼儿园的资源优势回报社区。如幼儿园每周六、日向社区开放,让社区内孩子来园活动,免费为他们提供活动场地、玩具和操作材料;放开了幼儿接送时间,为社区的家长们提供方便;定期举办培训,向家长宣传科学育儿知识等。有效地促进了幼儿园、家长、社区三者的互动与合作。
六、对拓展社区幼儿教育发展方向的建议
1、以园为主导,加强协调性。形成园、家、社区的教育合力,重要的是要加强协调性。在这三者之中,作为幼儿教育和保育的专职机构——幼儿园必须发挥其主导作用。了解幼儿家庭情况及社区环境状况,帮助家长掌握科学育儿知识和技能,要建立制度定期与家长和社区有关人员定期沟通、加强协商合作,积极取得家长和社区对幼儿园工作的支持。
2、幼儿园应成为社区教育中心。这就要求幼儿园不仅着眼于入园幼儿,而且要面向社区全体幼儿。未来的社区内的幼儿园应敞开大门,庭院设施对外开放,社区内各幼儿及其家长都可方便享用,幼儿园的图书室,可让社区成员自由阅读。使幼儿园真正成为社区的教育中心。
一、乡土资源的概念
乡土资源是指幼儿园所在社区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方面的资源,包括乡土地理、民风习俗、传统文化、生产和生活经验等。这些资源大概可以划分为社区资源、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每个幼儿园所在城市都有相应的地方传统文化和习俗,存在丰富的、具有本土特色的乡土资源。
二、乡土资源对幼儿教育的价值
乡土资源是学前教育的重要资源,对幼儿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要从幼儿园的自身条件出发,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教育资源拓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在《幼儿园课程》一书中,陈鹤琴先生也提出:“幼儿园的课程要以大自然、大社会为活教材。”我觉得,将乡土资源合理、正确地运用到幼儿教育中,利用本土文化、自然、社会中一切适宜的资源,深入幼儿生活,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对幼儿进行身心浸润式教育,有助于开启幼儿的智慧,培养幼儿的文化之根,促进幼儿情感、价值观、文化素养、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
三、乡土资源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运用现状和问题
很多幼儿园没有认识到乡土教育资源对幼儿园教育的重要性。许多幼儿园特别是城市地区的幼儿园对乡土资源对幼儿园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将乡土教育资源深入到幼儿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其次,对乡土教育资源认识不足,只是片面地对其开发利用。只是一味地利用自然资源,对于人文资源一点也没有运用,从而失去了太多乡土资源对幼儿教育的好机会,没有充分领略到其魅力之所在。此外还有幼儿园教师自身的原因。在进行有关乡土资源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没有明确、合理的教育目标,只是一味地寻求一些简易的没有深度的教育教学目标,致使乡土教育资源没有得到最大功能的发挥。
四、解决乡土资源利用不充分问题的策略
首先,从幼儿园角度,我认为应该将乡土教育资源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加强教育理念,深化对乡土教育资源的认识。乡土资源是幼儿学习的活教材,应将本地独特的自然、人文、社会资源作为教材的来源,从贴近幼儿的生活与学习经验出发,以主题探索活动为主要学习形式,让幼儿亲近自然、接触社会,获得初步的感性认识。其次,对幼儿教师来说更应加强培养,让幼儿教师主动地将乡土资源运用到教育教学中。要根据乡土资源、幼儿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活动具体目标,组织活动内容,灵活选择各种方式开展活动。要想将乡土教育资源更好地渗透到幼儿园教育中,离不开幼儿园本身和周边的物质环境与人文环境,更离不开课程的实施者――教师。这就要求我们深入地了解幼儿园的实际,对幼儿园周边的各种教育资源进行分析、筛选,并充分、合理地利用,这样才能使园本课程具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使用价值。同时,也要求我们发挥教师、家长的作用,共同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学习与生活氛围,给幼儿园教育注入生命力。
五、促进乡土资源在幼儿教育中有效应用的具体措施
1.选择并收集符合教育目标的乡土资源
区角活动中,材料的投放是与所要达成的教育目标紧密相关的。将教育目标隐性地体现于材料之中,是区角活动的一大特点。也就是说,投放材料应有目的性。我们在开展区域活动中要非常注重材料投放的目的性。比如中班的美工区,我们结合课题投放了许多乡土特色的材料如:种子、石头、竹块等材料,开展了种子粘贴、石头画、竹印画等活动。通过幼儿对材料的操作使用,体现乡土材料带给幼儿的乐趣,并达到了教学的目标。
2.将乡土材料有层次地投放在区域游戏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