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感情心理辅导范文

感情心理辅导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感情心理辅导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感情心理辅导范文

关键词 中专学校 适应障碍 原因 对策及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适应障碍”是指在重大的生活改变或应激性生活事件的适应期时所出现的主观痛苦和情绪紊乱状态,它常会影响到人的社会生活和行为表现及严重影响学习。适应障碍一般在一年级新生是个比较普遍现象,但是因学生个人的差异导致克服适应障碍的过程、结果不同,严重学生出现退学等现象。情感方法的特色在于对情感因素的强调,之所以关注新生情感因素对学生适应障碍的影响,就是在于关注情感的主体,即人的发展。如何在新生学生出现适应障碍现象后利用情感方法去帮助学生克服适应障碍呢?

1分析出现问题适应障碍的原因

(1)进入中职学校失去了学习的目标,因为目前社会上对职业教育的认识有点偏见,再加上中考的相对失败结果使学生对自己的将来学习失去了动力信心。失去了学习目标他们就会感觉无所适应。

(2)有些学生适应性差,特别是从来没有离开过家的学生。他们严重缺乏人与人交往的经验一旦来到一个陌生的集体环境当中,就会出现适应障碍。如中专新生从初中学校进入一个新的中专学校学习生活,常表现出对新环境的不适应。如思念亲人和同学,不习惯学校食堂的伙食,不会独立生活等等。一部分家处农村的学生还会觉得不如城市同学那么富裕、能说会道,从而产生自卑感,严重的会产生退学的念头。

(3)角色转换,初中生和中专学生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学习目标都是不同的。如果转换不过来,就容易会出现适应障碍,导致退学。

2运用情感方法根据针对原因进行适应的辅导

如果学生在成为一名中职生时出现适应障碍,这时班主任利用情感方法去帮助他引导他,学生的适应表现会得到及时缓解。

(1)首先必须了解学生产生适应的原因,然后从班主任的角色转换学生的大哥大姐角色,最后让学生多情感方面信任你。因此,对于班主任来说,为了让引导适应的学生走出困惑构建情感支架是非常关键的一步。哲学家、教育家、社会都关心中职学生的教育。约翰・杜威宣称想象是所有人类体验的中心物质,他曾指出,想象比任何一种意识体验要饱满、丰富。所以班主任在对中职新生构建情感补偿管理支架时,要能够意识到情感的重要性且随机多变的情感反应并且对此做出回应。

(2)根据学生不同适应障碍的原因,运用情感方法采用不同的方法辅导学生应对适应。比如失去学习目标的学生,我们班主任要做学生值得信任的朋友,让需要帮助的学生从情感上信任你,这时你再对学生进行讲解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学生对职业教育的需要性、学生学习知识必要性等道理,重新引导学生找到学习目标。比如是因适应性引起的适应障碍,这时也是首先让学生产生对班主任的情感依赖,然而引导学生对班级产生情感,及时从学生生活方面进行引导,最后引导学生适应学校、班级的环境,在新的学校、新的班级找到自己快乐心情,更好度过情感障碍适应新的学习环境。比如是因角色转换出问题的学生,班主任引导学生对中职学生的学习任务、学习的成果、学生之间的关系等方面进行讲解。

3班级管理运用情感方法对中职新生适应障碍的辅导的意义

在我国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农村存在大量的初中毕业学生因学习成绩原因导致不能上高中学习而要进入中职学校继续接受教育也就是说绝大多数到职业中专学习的学生文化分比较差,然而社会、家庭、同学等因各种因素导致部分中职学校新生出现适应障碍没有得到及时克服,最后因不能适应中职学校的学习、生活环境退学走向社会,成为社会发展过程的不利益因素。然而学生在班主任的帮助下顺利地度过心理适应障碍、继续学习直至完成自己的学业。班主任的工作之一就是帮助学生顺利度过中职学习开始的适应期,帮助因学习基础差、适应性差的学生度过适应障碍,增强他们在新学校新班级的愉悦感和幸福感,是培养完善中专生的优秀品德和掌握过硬劳动技术、促进中职生建立良好人际和社会关系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 朱小蔓.情感教育论纲[M].南京:北京出版社,1993:6.

[2] 张庆远.苏霍姆林斯基的德育理论与实践[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

[3] 张淑燕.我国当代情感教育的现实思考[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4] 毛信元,石婷.浅析我国中小学教育中的情感教育[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8):3-5.

[5] 吴志红.论班主任工作中的情感[J].教育文教资料,2007(33):113-115.

[6] 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第2篇:感情心理辅导范文

【关键词】高校教育 心理辅导 辅导员

高校学习是大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关键时期,如何在高校的生活中学习专业知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学习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以及教学目的的实现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分不开的。据统计,一半的高校学生存在心理问题,这些问题的根源分为生理和心理,比如说考试的压力、人际关系的压力,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高校辅导员的参与。

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都是动态的,这种方式需要辅导员掌握一些工作的技巧和心理沟通的技巧,作者在教育工作中,通过多年的实践以及对文献的研究,现对心理辅导的技巧进行总结,并结合自身的实例,针对高校学生学习生涯的几个关键时期所面临的心理问题的解决方法展开讨论。

一 高校心理辅导技巧

1.心理辅导与班级管理策略

心理辅导是辅导员运用自身的专业技能,给学生以合乎情理的帮助,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和周围环境,并向对社会发展有用的方向发展。辅导员心理教育的内容涉及学生学习、生活、工作、人际关系的方方面面,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社会适应性。新型的班级管理策略认为教育的起点是学生的心理需求,所以将心理辅导与班级管理相结合的理念是加强心理辅导意识的一个有效工具。

2.参照心理辅导关系构建新的师生关系

辅导员和学生在进行心理辅导时,良好的辅导关系可以通过辅导员对学生的积极关注、肯定、平等公平地对待、及时地倾听学生的心声等手段来实现,从而使辅导员能够及时准确地掌握学生的情况。

3.团体辅导技术的运用

团体辅导是将班级作为一个辅导整体,让学生通过特定情境创设、角色扮演、换位思考的方式获得心理体验,实现自我认识和自我辅导。团体辅导的内容可以是开学动员、考前减压、职业规划等,通过和谐的团体环境,使学生适应环境,养成良好的品质。

4.倾听技术的运用

辅导员在与学生的交流之中适当地运用倾听技术能够使辅导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良好的倾听能够让学生产生安全感,从而能够主动地提供真实全面的信息。辅导员的倾听能够给学生直面自身缺点的机会和勇气,为其提供和谐的心理氛围。

二 高校辅导员工作开展的关键时期举例

1.入学心理辅导

新生入学必然会产生新的人际适应、环境适应和学习适应。一些新生不能很好地融入新环境,产生了焦虑情绪。在这种情况下,我采用了团体辅导的方式,通过开新生座谈会的方式,调节新生入学的紧张气氛。座谈会的地点在教室,我让学生们坐成一圈,大家互相畅谈大学以前的情况以及对于大学的憧憬,对于老师的要求。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畅所欲言,整个气氛也轻松了不少,同学之间的感情也增加了。还有一个同学因为家庭经济不好,妈妈又生病了,一直很孤僻,我对他进行了个体辅导,在我每周一次的心理辅导下,这个同学逐渐变得开朗,人际关系也越来越好,同时我还帮这个同学申请到助学金,解决了这个同学的经济问题。

2.学生考试的心理辅导

很多学生在考试之前都会出现紧张的情况,特别是一些平时准备不够充分的同学,在考试之前更容易出现焦虑。我的一个学生曾经因为考试的压力过大而患上了抑郁症,我找了一个有空的下午,约他出来,和他谈心。在我的开导下,这个学生终于说出,他之所以这样担心是因为自己的父母很优秀,他觉得自己英语四级没有过给父母丢脸了,家里对他的要求也不高。了解这种情况后,我主动联系学生家长,一起讨论孩子要如何进行学习,鼓励小孩认真学习,在这个过程中不要对孩子施加过大的压力而是应以赞扬为主。最后这个学生心理负担减轻了,也成功地通过了四级考试。

3.求职心理辅导

很多学生在就业前都会面临心理问题。很多同学都对社会有恐惧和不安,害怕自己做得不好,对自己的未来很迷茫,缺乏人生规划的情况。于是我们班上专门组织了一场求职面试模拟。我和一些同学通过商量,设计了不同的面试环境和不同的问题,对同学进行模拟面试,很多同学都通过这种方式,使自信心和胆量都得到了提高。通过互帮互助的练习,也加深了同学们的感情,彼此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对于个别心理负荷过重的同学,我也进行了个别辅导,了解其产生心理辅导的原因,共同寻找解决方法。通过这种方式缓解了学生的心理压力,为他们的职业生涯加油鼓劲。

三 总结

高校辅导员是教学工作的重要辅助力量,学校将学生日常生活的管理、学习的管理、学生的心理辅导任务交给辅导员,需要辅导员发挥主人翁精神,在工作中尽量多投入、多付出,在辅导工作中讲究策略和方法,拓展自身教育领先的地位,起到信息沟通的桥梁作用,为学生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赵虎、赵玉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辅导员发挥核心价值初探[J].内蒙古名族大学学报,2010(3):118~119

[2]蹇福利.分析高校辅导员工作及努力方向[J].科技资讯,2010(18):217

[3]曾永辉、钟向阳、魏剑波.高校心理辅导站建立的初步探析[J].社会工作教育,2010(6):28~30

[4]王雅倩.高校主体班会的创新研究[J].校园心理,2010(3):201~203

[5]贾丽敏.加强高校辅导员对于建设,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科技教育,2010(18):209

[6]路敏.论高校辅导员加强大学生心理辅导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科技资讯,2010(12):209

[7]蒋倾云、朱璐.浅析高校辅导员在毕业生就业心理辅导中的作用[J].教育研究,2010(7):91

[8]张喜川.浅析高校心理辅导工作存在的问题[J].科技教育,2010(18):216

第3篇:感情心理辅导范文

大学生是我国人才队伍的主力军,大学生的身体与心理健康关系着祖国的希望和未来。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引导者,应该高度重视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开展大学生心理辅导工作,培养大学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复杂的社会变革和沉重的竞争压力。

一、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突出

1.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环境适应能力差的问题。我国各地高中生由于学习任务繁重,往往采取寄宿制,学生在学校一心学习,与外界接触甚少,进入大学之后,他们必须改变原有的生活方式和学习特点,尽快融入到新的学习环境和生活集体之中。在这一过程中,一些学生离开熟悉的亲人和朋友,难以短时间内独立地适应新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在心理上往往会出现紧张、压抑甚至厌学等不良心理反应。

2.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社交能力差的问题。大学阶段是学生开始与外界社会接触的时期,但是一方面,对于刚进入大学的学生来讲,生活与学习环境与之前的大不相同,由于自身缺乏经验,再加上周围的同学来自不同地区,他们在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上有所差异,因此在交往中会出现一些困难。另一方面,一些学生作为独生子女,本身在独立性与社交能力方面有所欠缺。还有一些大学生虚荣心强、相互攀比,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不免产生嫉妒、自卑等不良心理。

3.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学习和就业压力大的问题。当前,高校的扩招导致我国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大学生面临着沉重的就业压力。为了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稳定的工作,很多大学生意识到“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提高自身素质,打好基础,才能具备过硬的竞争能力,于是在掌握基础知识之上,进行各方面能力的学习,造成了过重的学习负担,从而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

4.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缺乏理性恋爱观的问题。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时期,爱情是大学生活永恒的话题。但是不少大学生缺乏理性恋爱观。一方面,青春时期的大学生心理尚未成熟,容易感情用事,在对待感情问题上鲁莽草率,缺乏认真的态度,甚至把爱情当做消遣寂寞或攀比的手段。另一方面,有的大学生不能正确处理爱情与学业的关系,一味地沉溺于感情之中而荒废了学业。有的学生甚至承受不起失恋的痛苦,产生自杀的念头。

二、当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提高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当前我国高校的重要举措,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了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教育部也多次出台相关文件,强调各级部门要重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工作,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了满足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的需求,当前高校建立起校园三级心理健康网络。一级网络是由辅导员队伍组成,辅导员要做好学生心理问题的早期防范工作,并对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给予及时跟踪与指导,起到基础防范作用。二级网络是由院系党委或党总支书记(副书记)组成,主要负责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与协调工作。三级网络则指的是高校的专职心理咨询人员,对一、二级心理健康网络进行专业性的指导,并给出有针对性的计划和意见,接受大学生的心理咨询。

三、辅导员心理辅导能力的培养途径

提高高校辅导员的心理辅导能力,是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对于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1.高校辅导员应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增强自身责任意识,同时,要深刻认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随着高等教育的深化改革,辅导员应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不断提高大学生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工作能力。作为辅导员,要积极响应国家相关的教育方针,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注重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

2.高校辅导员应做好学生的贴心人,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转型时期的社会充满各种新生事物和潮流,不断冲击着大学生原有的思想和观念,新旧交替产生的矛盾冲突给当今大学生带来前所未有的新问题。作为辅导员,首先应该加强自身学习,提高个人的能力与素养,在此基础上,紧跟时代步伐,深入学生班级、宿舍,及时了解学生们的思想动态,做好学生的贴心人,这是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前提。

3.高校应积极开展辅导员心理辅导知识与技能培训。高校辅导员心理辅导能力的提升,包括扎实的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及专业技能的培训。辅导员应系统地掌握心理学方面的理论知识,包括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学科的基本知识。各高校应该定期对辅导员进行专业的技能培训,组织高校的专职心理咨询人员对辅导员队伍进行业务指导,多举办一些大学生心理咨询活动,帮助辅导员更好地了解和关注学生的心理状况,在循序渐进中提高辅导员的心理辅导技能。

第4篇:感情心理辅导范文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辅导;策略

一、前言

小学生心理辅导应当划归在儿童心理辅导领域,为心理辅导内的关键环节。儿童心理辅导还有治疗相关工作者表示“避免粗略的将儿童当作‘小大人’,避免将儿童的心理辅导当成依照比例压缩的成人心理辅导,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因此,作为藏族城镇小学生心理辅导者既要有较扎实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又要有从理念到方法、从专业学习到临床实践的较好的训练和专业成长。本文在这种情况下,围绕着心理辅导的一个案例,对如何强化藏族城镇小学生的心理辅导提出了个人建议,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结合案例分析小学生心理辅导的策略

(一)案例背景

1、个案身份

王小雨;性别:男;年龄:10岁;三年级学生。

2、个案起因

很长一段时间,该生常滋事、闹事、打骂同学、无心向学。对待老师的教育表面上能接受,但背后却说谎欺骗,没有悔改之意。

3、个案调查

王同学家共计四口,包括父母还有一个姐姐,由于父母思想保守,即使有女儿,不过比较偏向男孩。王同学小时候,对其十分溺爱,没有进行科学教育,导致王同学自身出现很多恶习。研究王同学父母,教育途径不得当,没有同王同学进行合理交流,造成王同学出现叛逆思想,忽视他人的教育,没有接受科学的教育。

4、分析与诊断

王同学争强好胜,还有父母溺爱,能够察言观色、经常撒谎,性情反复多变,出现诸多恶习;家庭条件:父母在教育方面方法不恰当,同学校方面不一致;学校条件:王同学学习成绩较差,思想、品德、意识存在不足,平时教育没有效果,不能产生明显效果。

(二)心理辅导的策略建议

1、从心理学的角度正确对待学生

从存在心理障碍还有心理困惑的儿童从教育过程中产生注意力分散,多动明显,不遵守教育秩序等情况,不能通过批评、训斥还有体罚途径解决。从教育环节内,杜绝产生对号入座情况,杜绝给儿童发展还有心理问题的处理出现消极作用。同时,从推动儿童处理心理问题的环节内,特别关键的步骤为了解儿童的内心想法,另外,想要消除儿童的担忧,应重视儿童隐私。

2、因材施教,实行个别针对辅导

由于学生心理的独特性和环境的差异性,造成的心理障碍也有其特殊性。所以采取个别心理指导,有针对性地矫治和疏导各种心理障碍是一项必需的工作。学校可以成立“心灵小屋”的心理活动室或者是“心灵热线”咨询室,为学生开辟一个娱乐游戏,说心里话,排除心理障碍,解决学习困难的天地。同时心理辅导老师应作好前来咨询学生的咨询和记录,耐心地倾听,及时有效地排解学生的心理困惑。

三、实现与学生良好的沟通

(1)尊重学生

理解学生为当代师生关系的展示。理解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还有自尊心。任课教师可以快速奖励学生的些许提高和发展,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热情、理解后进生,任课教师应认真研究学生的实际心理,假如学生具备较强的自尊,恐惧其他人歧视,想要在和谐平等环境中学习,上述均应通过任课教师进行营建。

(2)加强学生的对外交流

许多藏族城镇小学生还不善于与人交流,其实藏族城镇小学生多与家长、教师和好朋友交流,可以增长知识,受到启迪,增进友谊,能给自己带来意外的收获和快乐。

4、培养学生兴趣转移不良情绪

转移调控即为在学生自身情绪比较消极的过程中,能够开展另外的活动,借助焦点发生转移来有效消减消极情绪。任课教师应培养儿童在不开心的情况下,能够忘记不开心的事,能够看看电影、参加运动、唱歌等等,借助另外的活动有效减少消极思想。

5、创建良好学习生活氛围

营造和谐稳定的学习氛围应特别重视同学生父母保持交流,推动学生父母了解儿童心理发展历程,了解心理健康的关键作用,了解教育儿童的科学途径。同时借助教师家访、儿童素质发展报告书、教师同父母的交流同途径,推动教师同父母有效交流。父母、老师稳定的联系可以给学生营造稳定的氛围,推动学生给自己开展科学的了解,培养自己的自信心。

(三)案例成效

1、现在,王同学可以及时完成功课,学习出现了突出的好转。

2、近几个月,同同学关系比较融洽,同学逐渐认同了王同学,建立了友谊。

3、王同学家长说,王同学同父母关系逐渐改善,能够进行交流,感情增进。

四、结论

教育工作者只要有关注学生发展的责任心,一定会结合教学实际,搞好学生的心理辅导,走进学生的心理世界,师生心灵上“微妙接触”,一定会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育心”之目标一定会达成。本文对小学生心理辅导进行了分析,从而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认为应该:

(1)从心理学的角度正确对待学生;

(2)帮助小学生树立积极的观念;

(3)因材施教,实行个别针对辅导;

(4)实现与学生良好的沟通:尊重学生;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加强学生的对外交流;

(5)培养学生兴趣转移不良情绪;

(6)创建良好学习生活氛围。

参考文献

第5篇:感情心理辅导范文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心理辅导

一、 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辅导的优势

      为了有效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我国高校普遍构建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三级网络:一级网络由班级心理卫生委员等学生干部组成,二级网络则包括辅导员、班主任和院系党总支书记,主要起着跟踪辅导、早期预防的作用;三级网络则由学校心理辅导中心专职教师及聘请的专家教授组成,其职能主要是制定整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计划,并给予一、二级网络一定指导,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给予咨询。辅导员是这一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不光是大学生心理辅导的主力军之一,弥补现有心理辅导的师资不足,他们在大学生心理辅导方面还具备其他高校工作人员无法比拟的优势。

      1. 与学生联系紧密,便于开展心理辅导工作。《规定》要求,我国高校应按照1:200的师生比设置专职辅导员配备专职辅导员。辅导员对学生情况最熟悉,也更容易发现学生心理状况的异常,及时了解情况并给与及时的心理疏导和心理帮扶。学生们容易对辅导员产生信任感,遇到心理问题都喜欢向辅导员寻求帮助。心理问题通常都是越早干预效果越明显。许多因心理问题而发生极端行为的学生大多数是因为前期的征兆没有被及时发现和干预而造成的。有了辅导员与学生的及时沟通和疏导,可以降低心理问题发生几率。对于长期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的学生,辅导员可以通过谈话、组织活动等形式进行干预消除,或避免不健康的心态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个人交际等方面。

      2. 具备双重身份优势,有利于推进心理辅导工作。《规定》指出,高校辅导员具备教师及行政管理人员的双重身份, 这为辅导员开展心理辅导提供了便利。他们除了能够提供学生进行单独咨询外,还灵活利用不同场合开展心理辅导活动。部分高校辅导员有定期谈话机制,即辅导员定期约见学生个人或某一寝室的学生,了解学生实际学习生活的收获或其中所遇到的实际困难,利用这样的机会,能及时发现存在于学生中的心理隐患和心理问题并采取及时有效的应对措施。此外,辅导员利用周日例会、班会等场合传播心理健康的理念,进行团体心理辅导等。作为政工干部,辅导员还可以组织和开展系列活动,如心理健康月、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周、团队素拓日等活动来推动心理辅导工作的成效。

      3. 与学生心理距离较近,有利于提高心理辅导效果。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普遍比较年轻。大多为刚刚毕业不久的研究生,而且其中大部分人读书期间都担任过不同层次的学生干部,能够较快地接受新兴事物,比较容易理解在校大学生的想法、感受及需求。因此,师生间代沟较小,沟通更方便。在日常生活中, 学生普遍对辅导员比较信任。遇到学习、生活、就业甚至是个人感情方面的困惑往往都比较愿意主动像辅导员寻求支持与帮助。辅导员队伍作为研究生毕业的高学历政工队伍,具备较深厚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进行心理辅导时也能给与学生较有针对性的建议。

二、 辅导员开展心理辅导的困境

      高校辅导员进行心理辅导工作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我们发现,当前高校辅导员履行心理辅导职能的情况并不理想。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辅导工作的深度和广度不足。《规定》所列出的辅导员工作范围涉及的都是很细致琐屑的工作。而且当前许多高校的辅导员职责不明确, 学校各部门将各种涉及学生的事务,事无巨细都交由辅导员去落实完成。从思政教育、安全维稳、学生宿舍的卫生检查、欠费催缴、奖助学贷等。这使高校辅导员每天忙于应付各种事务, 很难静下心来关注、研究学生的心理问题高校辅导员实际履行心理辅导的职能很不乐观。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学生遇到心理问题的几率增高,问题也趋多样,处理难度加大。疲于应付各种事物让辅导员难以深入研究学生心理问题的新特征,在处理问题时显得力不从心。

      2. 辅导员缺乏开展心理辅导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大学生心理辅导要求辅导员运用心理学理论、思想和方法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解决各类心理发展问题的活动,不但要求辅导员有交叉、综合的学科知识, 还要具备相关的心理辅导专业知识和理论素养, 甚至心理辅导的职业技能和职业资格。国内有研究发现,73. 5 %的辅导员认为自己缺乏心理辅导的知识技能 [2]。尽管辅导员入职前都接受过一些心理辅导方面的培训, 但培训多以介绍心理学基础知识为主,并没有心理辅导技能的学习和实践。这使许多辅导员在进行心理辅导时, 将辅导变成了单纯的说教, 并不能向学生提供行之有效的帮助,不容易为学生所接受。

      3. 辅导员对开展心理辅导信心不足。对于高校辅导员来说,心理辅导是一项能够挽救心灵和完善学生心理发展的崇高事业, 但数据表明,大多数辅导员没有心理学及相关专业的学业背景,而且心理辅导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主要来自于上岗前的系统专业训练和上岗后的在职培训。这对于心理辅导这项不仅需要系统的专业知识背景和扎实的技能训练,而且还需要辅导员有很高的个人综合素质的工作,大多数辅导员坦言自己难以胜任。 

三、 辅导员心理辅导能力的培养

      心理辅导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她不同于专业教学、行政管理工作,一般性学生事务管理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不同于专业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活动。她带有强烈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生管理的特征。这在当前处于社会转型期大学生心理辅导的要求达到前所未有的强烈的背景下,对于辅导员而言,提高心理辅导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1. 完善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选聘机制。《规定》指出:“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 是搞好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不难看出,与专业教师及专业技术人员相比,高校辅导员的专业特征不明显,职业岗位定位不高,没有特殊任职资格要求及专门任职条件,招聘过程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和主观性。而心理辅导作为高校辅导员的重要职能之一,对工作者在心理学基础、工作技能以及个人基本素 质方面都有较高要求。通过完善辅导员选聘机制,把握人才引进关,是提高高校辅导员心理辅导能力的重要途径。心理辅导能力的提升方面容易通过培训而实现和改进的,引进自我认识较高、心理素质较好、工作能力较强的辅导员尤为重要。

      2.加强心理学基本理论的学习和心理辅导实践。理论学习是开展实践工作的基础。能够成功开展心理辅导的辅导员在知识结构上,除了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相关知识,还要掌握心理学的基础知识: 如《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知识等。同时,还应学习心理辅导的方法和技巧,如《心理咨询理论流派与操作方法》等。另外,还要掌握一些基本心理测量工具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如《心理测量学》、《心理测量技能》等。此外就是了解心理治疗的相关理论,了解学生在气质、性格、兴趣、能力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性。在实际工作中正确区分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正确对待不同心理辅导对象,工作方式方法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因时而异,使心理辅导工作更有针对性。我们都知道,扎实的心理辅导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不断深化的过程。高校辅导员必须克服短期速成的急躁心理,要在工作中不断探索、总结、分享和提高。除了由辅导员自行探索积累工作经验,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邀请有丰富经验的心理学专家或心理咨询师深入辅导员心理辅导一线,通过结对督导和案例探讨等途径提高辅导员的心理辅导实践技能, 切实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另外,学校可创建平台,组织辅导员群体或辅导员与其他工作人员一起探讨实践中遇到的难题或典型案例, 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3. 掌握心理辅导的方法,提高工作成效。虽然心理辅导与思想政治教育两者统一于“全面发展的大学生”的培养,但是二者在工作的手段和方法存在着明显的差别,辅导员开展心理辅导工作最应避免心理问题政治化、政治问题心理化,应从思想教育的模式中走出来, 从以“教导”为主转变为以“引导”为主, 从单向劝说转变为双方共同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从直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转变为帮助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倾听,理解学生, 使他们抛开顾虑, 对辅导员产生信赖感,进而掌握学生提供的各种信息使他们的想法更加合理, 对自身问题的理解更加准确, 从而达到其自助的目的。

      4. 学会利用网络新媒体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辅导员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主要通过语言交流、书本知识、网络传播等途径对受教育者的心理认知和个体行为施加影响,使其认识、情感、态度发生良性变化,保持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面对面的心里辅导工作对排解学生成长中的困惑与烦恼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实际生活中许多学生喜欢将心理问题或心理困惑写在QQ空间、博客或者微博上,而不是第一时间与辅导员沟通,这降低了思想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随着时代的进步,辅导员必须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的平台开展心理辅导工作,抢占心理辅导的新阵地。辅导员可将自己的主页、空间地址、微博地址等信息公布给学生,学生可以自由与老师交流。避免办公室约谈等太正式的交谈途径,有利于学生将其心中所想真实地告知老师。此外,辅导员还可以通过新媒体传播心理健康知识,利用网络组织心理健康活动,如组织同学们在主页进行名为“班级记事簿”的公开日记,开展“成长的痛”等公开留言请求匿名支持等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情感宣泄,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另外,辅导员可以利用新媒体开展健康心理知识普及活动,如减压方法、正确婚恋观、人际关系调整,甚至个人使用这些方法的切身体会和感受等。利用网络新媒体,增加师生之间的心灵暴露程度,这对辅导员而言,是进行心理辅导和思想教育的大好时机,可以将心理辅导及思想教育充分融合。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引导的同时向学生灌输在日常教育中学生听不进甚至抵触的教育内容,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第6篇:感情心理辅导范文

一、寄宿制高中生团体心理辅导应用的必要性

(一)高中生心理特征

当前寄宿制高中生群体中存在以下特征,首先,独立性比较差,很多高中生在这一方面都存在着问题,学生在家生活和学习时,各种事情都依赖于家长来帮忙,在学校则过于依赖老师的帮助和引导,所以这样一来就很少有机会独立处理各种问题,更有甚者,有的学生生活都难以实现自理,因此,心理独立更是不可能。寄宿制高中生在学校度过很长时间,除了在校学习,其交往和生活活动也都在学校,这就要求学生要能够实现生活自理;其次,学生要能够正确科学地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实现自立自主,但是,因为他们本身独立性较差,从而无法正确科学地处理好相关问题。

(二)学生缺乏自我控制能力

个别高中生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在课堂上注意力不够集中,经常会出现听音乐、睡觉、闲聊、玩手机等上课注意力不够集中的现象。处在信息化、娱乐化的当今社会,学生变得更加浮躁,无法合理控制自己的情绪。寄宿制高中生和家长不在一起,在使用金钱、支配时间上都能够主动管理,但是,因为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很多时候会导致过度沉迷于游戏,上网等等,从而可能出现“金融危机”,这些问题虽然较小,但是,这也会导致学生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被浪费,进而诱发其出现紧张、焦虑、困惑以及孤独等心理。

(三)个别学生存在交往障碍或者自闭现象

高中生比较渴望友情,而且,高中生因为上学寄宿远离自己的父母,所以,他们希望能和老师、同学更好地沟通,得到相应的理解。但是,他们在与人交往中不懂得如何化解各种矛盾,面对交往困难时,不能够积极主动地去需求相应的帮助,从而导致小事被放大、小矛盾被激化,更有严重情况下,学生还会对教师或者同学产生仇恨心理。

二、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法

(一)“互动性”+“实践性”

在总体方面,团体心理辅导与训练要特别注重互动性,实践性,在学校的教育中,可以充分利用心理健康课,课外活动来达成。去尝试一些多媒体的手段应用于团体的讨论,通过网上的心理论坛,把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用来达到宣泄和交往的目的,在不断地辅导过程中,来逐步的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二)如何得以实现

在学校中,老师们都有领导一个团体的实践经验,经常被提到的集体主义是尤为提倡的价值观,这是有利的一面,而另一方面,则容易造成忽视个性,教条主义。所以,在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的时候,我们不仅要学习欧美,日本以及我国港台地区的先进经验,还要结合具体的国情和文化背景去探索出切实可行的途径和方法。

第7篇:感情心理辅导范文

一、注重倾听,建立信任的咨询关系

倾听是人际交往中个体之间内心世界的接轨,以求达成一致的思想和畅通的感情,是有效沟通的必要途径。倾听是心理咨询中的第一步,它是在完全接纳受辅导者积极和消极情绪的基础上,全情投入地在倾听中找出受辅导者存在的心理症结,帮助受辅导者解开心结。

1.倾听要真诚

倾听要保持专注,用真诚的态度听,以眼神交流和适当的表情应答,让受辅导者知道心理辅导者对事件有兴趣,并愿意帮助受辅导者共同解决存在的问题。当受辅导者在倾诉过程中产生负面情绪或与正确的价值观相背离时,也不厌其烦,不打断对方的倾诉,不做价值评判,可以微微点头表示理解、乐意继续听下去,以真诚获得受辅导者的信任。

2.倾听要适度参与询问

倾听不是只听,一直处在默不作声的状态,而是在听的过程中参与到受辅导者的情感中,不但要听懂受辅导者通过言语、表情、动作所表达出来的问题,还要通过适度问答、一唱一和来引导受辅导者在倾诉中表达出心理问题,甚至是受辅导者都不知道自己潜意识中的心理隐患,这样才能更好地进一步找出受辅导者的心理症结。

二、注意尊重隐私,建立安全的咨询关系

隐私不是说个人有不合法的事情需要隐藏,而是一些诸如经历、身高、体重、身体状况、财产状况、婚恋、家庭、社会关系、爱好、信仰等个人觉得尴尬的事情,或者公开后可能会引发一系列影响正常生活、工作、学习,需要隐藏起来而不便公开的个人信息。

在心理咨询中尊重、保护受辅导者的隐私,对建立良好的帮助关系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有心理障碍的患者通常会伴随着不便公开的隐私,有些患者甚至是因为这些个人的隐私而导致产生心理障碍,他们在选择心理咨询前也明白了要放弃隐私的代价,为了避免隐私受到侵犯,就更明确了要选择值得信任的心理辅导者进行心理辅导。当受辅导者提及任何个人的信息或尴尬的内容时,我们应该认同并保护个人信息,避免以语言、文字、照片、视频等各种方式涉露受辅导者的隐私。如果受辅导者的隐私一旦被涉露,事情可能会被扭曲到无法想象的后果,在心理咨询中无法获得安全感,逐渐进入到一个自我保护的过程,心理咨询亦会因此中断。因此,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应懂得保护受辅导者的隐私,在理解中让受辅导者获得安全感,受辅导者才会把自己的心里话全盘托出,促进心理咨询的顺利进行。

三、营造宽松氛围,建立平等的咨询关系

心理咨询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平等则是心理咨询活动的重要前提,因此,心理咨询切忌建立在控制与被控制、教导与被教导的紧张关系中。心理咨询常常被误认为心理辅导者能摸清受辅导者的心理,双方在心理上进行较量,心理辅导者将个人主观意见强加给受辅导者,通过理论教导受辅导者消除消极情绪,或通过控制中断受辅导者的消极情绪,这种观点刚好与良好的心理咨询相背离。建立在控制与被控制、教导与被教导关系的心理咨询都会让受辅导者觉得不舒服、很着急,感觉受到了攻击,担心被指责自己存在的问题而产生烦恼。因此,在心理咨询中,对受辅导者应是引导与疏导的过程,受辅导者无论性别、职业、年龄、学历、富贫、样貌等差异,都应在平等的关系中进行,双方像朋友般交谈,并可以恰当地表达出自己或身边人也有过相同的经历,以同感拉近距离,才能建立和谐的咨询关系,受辅导者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并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心理辅导者的良好影响,按心理辅导的期望发展。

四、传递正能量,建立积极的咨询关系

心理咨询最终要让受辅导者认识到自身的负面心理带来的一系列后果,引导受辅导者回归到健康的心理状态,对此,在心理咨询过程中还需要恰当地传递正能量,以正确的方法加以疏导。

法国有位作家说过:“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也对你哭”。面对一个带着消极情绪的受辅导者,心理辅导者在举止谈吐要时刻保持正面的能量。对思想偏执的患者要以微笑表达接受与理解,表示出宽容大度;对自卑的患者要肯定对方的优点,通过“我相信你能行”、“相信你可以走出困境”等话语鼓励对方树立自信、坚持不懈、追求理想的信念;对脾性容易暴燥的患者,要淡定自若,不反感或反应强烈,可以说“我们谈谈你的感受”,表示出让对方冷静下来,主动向患者伸出援手,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对自责的患者,要轻松对待,清楚地告诉对方“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积极面对错误,才能真正获得原谅”的哲理,给予对方勇敢面对错误、解决问题的力量。受辅导者也会在正面的心理咨询过程中耳濡目染,感受到这些正能量带来的正面影响,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也会积极偿试改变。

第8篇:感情心理辅导范文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6-0099-02

现代社会关于“健康”的概念已超越了传统的医学观点,不仅躯体、生理健康,还应该精神、心理健康[1]。当今社会竞争激烈,给人们带来了较大的心理压力。在校中学生也不例外地受到了这个大环境的影响,提前感受了这些大的压力,如升学压力、人际关系紧张、心理脆弱、心理压抑得不到一定的宣泄等。目前,我国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问题也显得越来越严重,加之由于家庭的残缺和不和谐,如父母感情不和、父母离异形成的单亲家庭,隔代抚养孩子等现象,都使孩子缺乏良好的生活和教育环境。就目前状况而言,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进入二十一世纪后,随着我国经济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观念的不断更新,公民心理健康问题已引起了政府的高度关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2] 2008年,在抗震救灾中政府与社会对灾区人民开展了积极的心理援助活动,可见心理健康维护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反映在教育领域中,随着经济现代化、教育现代化的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深入开展,社会各界都开始认识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对于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笔者深切体会到在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大力推广心理健康教育和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对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加强学生的心理建设,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使其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其身心全方位的发展的重要性,尤其需要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必要的梳理和反思。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辅导现状

笔者在担任某中学的心理辅导教师期间,曾与多个学校的心理辅导教师做过学习交流,参阅其他资料,认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有以下特点。

1.学校对心理健康辅导工作重视程度不够,配备了心理咨询室的学校所占比例还较小就是一个比较突出的证明。

2.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对心理辅导教师重视不够。心理辅导教师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普通学校一般是由其他学科的老师兼职担任的,重点学校相对重视,会安排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来担任。但是由于学习和考试的压力,对该项工作的重视程度还普遍存在不足。

3.从中学生的角度来看,普通中学的学生对心理辅导还比较排斥,不愿进行心理辅导,对接受过心理辅导的学生会有一种异样的眼光看待;大城市的重点中学的学生相对较易接受心理辅导,愿意前往心理咨询室接受心理辅导。

二、中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

结合笔者的咨询辅导实际、相关资料和与同行的较多的沟通,认为目前中学生主要存在以下常见的心理问题。

1.学习问题。中学生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这个群体最主要的心理问题,具体表现为:学习压力过大、学习方法不当、学习缺乏动力、学习困难、考试焦虑等。

2.人际关系问题。人际关系问题也是中学生反映较多的问题,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同伴关系、亲子关系、师生关系。

3.青春期问题。由于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发展的时期,出现了很多相应的心理问题,比如:早恋、情绪不稳定、自制力较弱、过分关注自我等,这些都需要引起广大心理工作者的重视。

三、对中学生心理健康辅导的反思

结合自身的实践经历和其他心理辅导教师的反馈,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进行了反思,以期获得同行和专家的共鸣。

1.反思心理辅导教师。对于心理辅导教师而言,当面对不同的来访者前来寻求帮助时,我们是否需要向他们提供种种解决问题的办法。按照罗杰斯的观点,我们应该秉承“非指导中心的原则”,让他们自己去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是要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做。但在实践中笔者发现每个前来咨询的中学生,将问题说完都会问到“老师,我应该怎么做?”,这似乎暗示着中学生内心是渴望我们给他们一个具体明确的方法,这也是大多数教师所关注的问题,而这也似乎暗示着我们有责任为其提供解决问题的办法。对于这种理论与实践上的不协调,作为咨询师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取舍?

2.反思中学生。对于前来咨询的中学生而言,正如笔者所提及到的,大多数学生都迫切的希望得到心理辅导老师相关的建议和方法。此刻,笔者不禁要反思,当辅导老师给来访的学生提供了相应的建议时,按照这样做的学生有几个呢?或者能这样长期坚持做下去的又有几个?我们知道短短的一次辅导仅仅给来访者带来的是心理上的启发与行为上的建议,真正的改变还在于自己,而对于其是否会按照辅导老师的意见来做我们是不得而知的。

3.反思心理辅导形式。对于心理辅导的形式,笔者更多的感受是在与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谈心交流,或是在进行一次思想教育课,缺乏甚至不会运用专业的咨询技术。因此才出现了其他学科老师能够代替心理咨询老师的现象。作为咨询师我们要如何摆脱这种尴尬的局面?如何提升自我的实践能力?如何做到科学的运用有关咨询技术?又如何改变这种咨询模式?使得其他学科的教师无法替代心理辅导教师这个专门职业,笔者认为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的。

4.反思心理辅导效果。对于心理辅导效果,笔者深知不能对此做全盘否定,因为当来访者来到咨询室那一刻,他的内心是期望改变现状的,哪怕只接受了一次心理辅导,也可以在动机、认知观念上或多或少发生着某些变化。但众所周知,心理问题的形成是多方面因素影响的结果,不仅包括生理因素、心理因素、还包括社会因素,要想解决好心理问题必须经过一个漫长的时间。然而在实践中发现:对于大多数中学生而言,要想跟进心理辅导效果是很难的,首先学生不愿再次前来做咨询,对于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也就不了了之了;其次是心理咨询老师有限,需要咨询的学生较多,无法顾及到以往咨询过的学生,因此无法得到咨询效果的反馈意见。作为心理咨询师,我们是否需要对前来咨询的学生进行心理建档?是否需要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持久的跟进工作?是否需要对心理辅导效果进行评估?倘若需要,我们又当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呢?

对于以上种种反思,是心理辅导教师普遍存在的困惑,应该引起心理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因为这既是对学生负责,更是有利于心理辅导教师的成长。

参考文献:

[1]胡崇富.论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J].成才之路,2009,(22):6-7.

第9篇:感情心理辅导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 人际交往 团体心理辅导 实验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8-0246-02

1.引言

进入高校后的青年大学生,随着他们生活环境的变化、自身角色的转换和对社会发展、自我发展的要求的认识与理解,在心理上产生了强烈的交往意识和交往需求。但是,由于他们过去生活面较狭窄,社会经验不足,再加上繁重的学习任务和较大的高考压力,他们的交往意识淡漠,缺乏基本的交往知识、交往经验和交往能力。人际交往困惑已成为目前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的主要心理适应问题。虽然大学生群体的年龄特点使大学生内心渴望与人交往,但人际交往状况却不容乐观,并因此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1]。人际关系不良的大学生往往有着更多的心理健康问题[2-5]。有研究表明,对大学生进行人际关系训练,不仅是改善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也是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良好途径[6]。有社交焦虑的大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认知—行为集体治疗及情绪表达训练后,其人际关系敏感程度、交往焦虑程度、一般焦虑程度、消极思维习惯等都有较为明显的改善[7]。

2.关于团体心理辅导

个别心理咨询在交往障碍咨询上虽有一定效果,但也存在着咨询周期长、效率低、咨询效果难以控制和巩固、经常出现反复现象等一系列问题。团体心理辅导作为学校心理辅导的重要形式之一,通过为团体成员提供彼此观察、学习、交往的机会,促使个体进行深层次的探索,重新认识自我以及他人,产生新的观念、态度与行为,具有效率高、涉及面广、感染力强等特点,能够在短期内产生较好的干预效果[8]。在大学生中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是近些年来在我国高校发展起来的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形式之一。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训练活动是以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运用团体动力学、精神分析理论和需要层次理论作指导,将有同质性问题的学生组织起来,在具有专业辅导经验老师的带领下,通过一系列具体的心理辅导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进行自我探索,在自我探索中了解自己的问题,重新发现自我,了解他人;在互动中学习人际交往的基本知识和经验,培养积极的交往意识和心态,从中产生新体验,形成新认识,积累新经验,学习新方法,养成新习惯,获得新技能;并将学习到的新知识、新经验应用到自己日常人际交往实践之中,在日常交往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交往能力。团体心理辅导的优势在于:为参与者提供一个宽松的活动空间和氛围,使他们在共同的交往情景中彼此了解,相互影响,相互关爱,并由此产生一系列的有关人际关系的心理活动,如人际态度、团体气氛、社会认知、模仿与暗示等,从中反映出他们在人际交往中的问题与缺陷。同时,使参与者通过一系列的心理互动过程,促进自我探索,自我表露,自我认识,并尝试改变自己,学习新的人际交往知识和行为,产生新的体验,形成新的经验,达到自我发展,自我成长的目的,从而改善人际关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9]。

3.大学生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实验研究设计与实施

目前国内关于大学生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研究主要遵循如下的实验研究设计与实施程序:

3.1 实验设计类型

研究者主要采用的是对照组前后测实验设计,选择完全相同的两组大学生进行测试,一组作为进行实验处理的实验组,一组作为参照对象的控制组。在两组未进行实验之前都进行人际交往相关心理测试,对实验组进行处理后,最后两组再进行一次测试。还有研究者采用的是单组事前事后测定实验设计,即选取一组大学生被试,在没有进行人际交往团体辅导实验活动之前进行一次心理测定,实验处理之后再用相同的问卷进行一次测定,比较两次测定结果的差异。

3.2实验活动目的

不同研究者的实验活动总目标一致,即改善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状况,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增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在具体实施的子目标上各有侧重点,概括起来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子目标:①让学生了解自己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的具体问题:包括交往心态和交往方式;促进学生发展正确的交往心态,学习成功交往的技术;②学习人际交往方面的基本知识,为正确交往提供理论支持;③学习人际交往方面的基本方式,形成新的体验和感受;④帮助学生改变自我心像,形成新的交往意识和交往心态;⑤将学习到的交往知识、感受和经验应用到日常交往实践活动之中,获得新的感受,积累新的交往经验,不断提高他们的交往能力;⑥使学生学会关注和自助,学会尊重和理解,学会与不同类型的人交往。

另有研究者将团体辅导目标分为如下几个单元,单元一:增加成员对团体性质、目标、进行方式和内容的认识;促进成员间的相互认识,消除陌生感和紧张情绪,营造团体融洽、开放的气氛;制定团体规范,形成团体意识。单元二:引导成员敞开自我、在分享中了解自己,加深对自己的认识;促进悦纳自我,帮助成员正确看待自己的不足;增强成员的自信心。单元三:促使成员觉察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明确受人欢迎的人格特质以及自己的人际期待;引导成员对照自身的特质,增强交往意识,提高交往的主动性。单元四:引导成员了解非理性信念在人际关系中的影响;帮助成员澄清人际交往中的非理性信念;指导成员学习如何用理性信念替代非理性信念。单元五:带领成员练习有效的沟通技能,学习新的行为方式;互相解决各自面临的问题。单元六:向成员介绍人际相互作用理论的基本知识;引导成员学会分析自我心理状态;指导成员在不同情境中正确使用各种自我状态。单元七:引导成员练习并运用所学的人际沟通技能,并将其带到日常生活中;促使成员学会合作,体验成功交往的快乐。单元八:巩固辅导成果[10]。

3.3 实验活动形式

实验活动主要采用的是结构式小组活动,在辅导老师的统一组织下,分成若干个小组,以小组为具体单位,完成所有活动。

3.4 实验活动内容与程序

根据团体的总目标及每次活动的子目标,在一定的理论依据指导下,精心设计活动内容,引导学生对活动进行思考,在团体中分享感悟、讨论及行为演练,整个活动分次进行,每次1个主题,围绕主题安排具体活动内容。具体的活动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序列:①导入活动,设计活动促使团体成员进行初步的相识和交往。如采用“叠罗汉”活动进行名字的串联,帮助成员记住彼此的名字相关信息。②主体活动,主体活动是达到团体辅导目的的关键,主要是通过设计一系列活动来改善成员的人际交往心态、意识,强化积极自我和对他人的积极看法,并且通过辅导老师的指导和成员之间的交往活动提高人际交往的技能。可以采用提高自我认识能力的活动,还有具体的人际交往技能训练,如人际交往礼仪、人际交往中的互动言语训练等。③结束活动,结束活动主要是让成员在活动中巩固已经习得的新技能,并且对自己在这一段时间以来的活动心得体会进行总结,以指导今后日常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实践。

3.5 实验活动的实施

实施步骤:(1)前测:主要采用的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相关量表,如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AD)、交往焦虑量表(IAS)、羞怯量表、自尊量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等; (2)团体心理辅导的实施:根据相关文献自行设计大学生人际交往团体辅导计划,。团体性质一般为结构式,每次活动有不同的目标,包括相识、自我探索、澄清人际交往中的非理性信念、自信训练、人际交往训练等,采用游戏、讨论、个案分析、角色扮演、认知训练、行为训练等形式进行,每次活动后布置相应的家庭作业,以行为演练为主; (3)后测:在最后一次活动后除了用心理量表进行测验之外,成员还可以填写团体活动自我评估表等测试问卷,,如《团体辅导过程成员自评量表》、《团体效果评估表》,写出自己的感受和建议等。

4.大学生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实验效果评估

已经研究发现,大学生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对于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改善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状况,以及提升大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都有比较显著的效果。张改叶研究发现,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紧密联系大学生的实际,适合大学生的特点,时间相对集中,活动内容丰富,针对性强,寓教于乐,有利于解决实际问题。并且坚持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在实践活动中补充理论上的不足,在理论的指导下学习新的交往技能,形成新的交往经验,学员收获大,有利于他们发展[9]。刘倩倩等的研究发现,对大学生实施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干预后,大部分成员在以上方面都有了或多或少的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回避、苦恼、交往焦虑、羞怯等交往问题有改善作用,同时也提升了成员的自尊水平和心理健康水平,尤其是在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方面有显著改善[11]。高海燕对大学新生实施干预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有效缩短大学新生入学适应的时间,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由于参加辅导的成员处于同一心理发展水平,他们能在心灵的交流中找到真正的知音,同时学习模仿多个成员的适应行为,摆脱孤独无助的困扰[12]。张海文对贫困大学生实施干预结果发现,经过训练,实验组在羞怯、自尊、自信和感情与社交孤独方面比对等控制组的贫困生获得显著的改善,与不对等控制组的非贫困生没有显著差异。说明团体心理辅导是改善贫困生人际交往的有效形式。结果表明团体心理辅导后贫困大学生在羞怯、自信、感情与社交孤独、自尊方面获得了显著改善【13】。王慧等的研究也发现,经过团体心理辅导后,实验组的成员在社会回避与苦恼、社会回避、焦虑以及自尊等方面均向积极的方向发展,且变化显著,这说明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干预上具有积极的短期效果[8]。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通过团体内部人际的交互作用,促使团体的成员在互动的过程中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索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适应性和助人行为,因此,对于人际关系辅导具有很好的效果。这是因为团体是一个安全的多维人际互动环境,是一个模拟的社会,团体心理辅导为大学新生提供了一种特定的社会生活机会,他们在团体中可以放心地进行新行为演练。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使参与者学会倾听、接纳自我、赞美与欣赏他人,增强沟通技巧等。特别要指出的是,团体心理辅导与个别辅导相比,它能提供更为典型的社会现实环境。团体就像一个社会生活实验室,成员可自由观察、分析实验场所表现的资料,进而体验自己在社会环境中与人相处时容易出现的问题。成员还可相互学习、交流经验,获得直接、间接的劝告。此外,团体活动还有助于学习社交技巧,成员抱着改变的愿望去积极模仿适应行为,从而改善社交技能与技巧,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5.展望

国内近几年才开始进行大学生人际关系团体心理辅导的实验研究,虽然在已有研究中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今后的研究在以下几个放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发展。首先,是对实验中无关变量的控制,团体成员的参与动机、团体成员接受其它形式的心理辅导等作为无关变量会混淆干预效果,因此需要对被试进行严格的筛选,并对实验活动进程进行一定的控制。其次,是实验设计需要更加完善,已有的一些研究缺乏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比较使得研究不够严谨,另外对于实验效果的评估不应局限于近期效果的考察,可增加追踪调查的内容以评估其远期效果。最后,是可以进行不同人际团体心理辅导形式和活动的比较研究,筛选出最有效的辅导模式,以增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冯宗侠.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现状调查研究.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4):57-59.

[2]凌苏新.广州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教育对策[J].心理科学, 2000 (5): 49.

[3]陈家麟.城市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版), 1984 (4): 26.

[4]姚利民.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调查[J].吉林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2000 (3): 49-51.

[5]吴守良.大学生社交能力的调查分析[M].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研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1 (11).

[6]欧阳文珍.人际关系训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0 (3): 186-187.

[7]杨眉.青春期集体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理论与实践——一种解决社交焦虑的模式[M].台湾:文津出版社, 1995.

[8]王慧,孟婷婷,陈仙.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影响的效果评价.中国学校卫生,2007(11):1031-1032.

[9]张改叶.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训练的团体辅导活动设计与实施.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4):288-290.

[10]王慧,孟婷婷,陈仙.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影响的效果评价.中国学校卫生,2007(11):1031-1032.

[11]刘倩倩,李辉.大学生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研究. 昆明大学学报,2006,17(3):63~65.

[12]高海燕.大学新生人际沟通的团体心理辅导.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07(5):39-40.

[13]张文海.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团体心理辅导效果.中国临床康复,2005(40):13-15.

作者简介:

汤芙蓉,女,1983年9月出生,汉族,毕业院校:西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