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小的船教学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视觉传达设计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3.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3-0119-02
国家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有1000多所高校开设了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参加学习的各年级本科、专科学生达到10万人以上。随着教育规模不断扩大,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改革、教学管理以及如何根据我国社会人才需求来发展教育等,都是我国高校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对视觉传达设计教学工作的回顾与思考
现阶段,我国很多高校在设置专业过程中,其教学模式、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往往脱离社会实际。首先是课程设置方面,基本还是采用传统课程内容,学校专业单一狭窄与社会高素质综合型人才需求矛盾日益激化;其次是教学模式方面,我国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出现真正的现代设计教育,由于基础薄弱,基本上都是吸收、引进、借鉴国外发展成果。不管是工艺美术教育、应用美术教育,还是装饰教育、视觉传达设计教育,都是走跳跃式发展道路,照搬照抄国外教学模式,没有从本国国情出发,缺乏创新性,实践效果并不理想。虽然这些问题出现和历史文化因素有关,但也的确是专业教育方面存在的漏洞缺陷,我们应该及时总结反思,切实解决好这些问题。
二、视觉传达设计教学课程设置的新思路
视觉传达设计课程包括理论知识和实践探索两方面内容,改革以后的课程体系要体现专业建设新思路,突出专业特色,应立足于社会发展需要来培养专业人才,这是视觉传达设计教学改革的根本目标。
首先,注重教学实用性。视觉传达设计课程设置要把教学内容和科研、设计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推广普及应用专业教学成果,体现其实用价值。另外,还要充分发挥教学的辐射效应,通过多种途径实现产学结合,不断丰富课程体系。同时,要加强校企合作,促进学术和生产的互动交流,把教育成果推向市场,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突出特色,发挥优势。做法有如下三点:
1.立足于行业发展情况,从本专业实际出发,充分利用科研、设计实践成果,推动课程内容改革创新。如“写生”专业课可以和“摄影基础”课融合在一起,让学生有更多时间获得专业认知。通过实践活动,可以提高学生艺术创意素养,全面有效掌握视觉设计专业知识。
2.让学生多动手,同时还要勤思考,把艺术设计知识应用到艺术创作实践中,全面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手绘设计能力和计算机操作设计能力;不仅要突出艺术性,还要注重实用性,设计创作必须要根据专业设计要求进行。
3.学校可以举办毕业生创作展,提高学生艺术创作实践能力。由艺术设计研究中心提供专业教师队伍,带领学生参加各种设计比赛,帮助他们积累经验,促进其素质能力发展。
其次,优化整合课程资源,把课程内容和科研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改进专业教学工作,由教学团队派专人负责管理重点课程体系,明确岗位职责,具体措施包括以下三点:
1.从学生就业实际出发,立足于社会发展需求,及时调整、改进人才培养计划,注重培养创新人才以及高素质专业实用型人才。严格按照专业发展要求,开设一些重点课程,像“创意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等;基于市场实际需要,制订专业课程教学目标;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努力培养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
2.推进课程体系改革,完善实验教学建设。根据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目标开发重点课程,辅之以基础课程、实验课程、专业理论课和素质培养选修课,构建艺术创意和专业设计有机结合的课程体系。教学改革整体规划应包括专业基础知识、专业创作设计能力以及实验活动。
3.根据科研要求来设置课程,完善知识模块设计,加强重点课程体系建设,通过科研来提高教学水平,实现基础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创新设计有机结合,开设多种基础理论课和专业课,包括视觉传达设计、视觉传达课程设计、广告设计、企业视觉形象识别设计、艺术概论、图形创意等,培养学生专业核心能力。
三、视觉传达设计教学模式的新思路
视觉传达设计教学改革对于实现课程改革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直接关系到教学实际效果。
首先,改变传统教育思想,加强教学方法创新。教师应当把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提高专业素养,根据社会实际需要,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不断优化整合教学资源,实现艺术创意和专业设计有机结合。具体包括以下两点:
1.不断丰富教学资源,改变过去注重课本间接知识的教学模式,积极使用网络信息技术,开展多媒体教学,让学生了解新思想、新发明、新艺术形式、新生活方式等等,扩大专业教学知识面。视觉传达设计学科具有开放性特征,所以我们在设置相关课程时,必须要运用多种媒介,像电视、网络、手机等视听媒介;广播、音乐等听觉媒介;还有像报纸、书籍、名片、包装盒、手提袋、宣传册等纸制品媒介;服装、气球、飞机、轮船等活动媒介;路牌、横幅等空间媒介。通过这些媒介进一步拓宽学生学习思路,培养其创新能力,不断完善视觉传达设计知识体系,从而使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2.采取多种教学形式,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缺陷,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在上“视觉传达设计”课时,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设置一些有深度的综合性问题,让学生自由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并把学习成果用书面形式展现出来;鼓励学生自主查找资料,独立思考分析,开拓学生眼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促进其全面素质的发展。
其次,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注重学生亲身体验,加强改革创新。做法有五点:
1.采取分段教学方法,加强互动交流,在掌握好专业知识的前提下,尽量多给学生提供一些富有新意、内容形式丰富的课题范例,让学生分组讨论,研究分析范例。先学生小组内部讨论,然后不同小组间相互讨论,最后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交流,这种循序渐进的教学互动方式有利于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不断完善学生知识体系,让他们更好掌握专业知识。
2.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基于专业知识学习要求,给学生布置一些课题研究实践活动,像产品推广、广告宣传、CI设计等,这也是视觉传达设计教学的根本目标。因此,学生除了学好专业知识外,还要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能力,充分考虑设计语言、创意构思、材料特点、技术手段、画面表达效果等因素,科学灵活使用点、线、面、颜色等图形语言以及形式美的构成法则,尤其是现代技术与媒介等,设计出具有强烈的形式美感和现代感的,既新颖又奇特的作品。
3.增强手绘及快速设计方案的练习,培养学生独立的“采集-调研-分析-思考-设计-解决-反思”的能力。不断地练习,使学生在实践中积累经验以及激发创新思维,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环节联动,指导学生动手实践,灵活运用理论知识,教师参与过程辅导,并研讨交流,作出总结评价。
5.增加实验教学的教学模式,依托学校实验资源、校外企业及实习基地建立的校企合作,按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思路,采取技术升级、专业设备更新、校企共建等方式,完善实验室的功能;专业设计实验基地具有系统性强、仿真度高、环境真实的特点,能满足教学、实验的设计开发需要,为专业技能培训创造条件。
根据我国的经济发展,社会对视觉传达设计师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作为培养设计人才的高校,尤其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教学团队,任务更是重中之重。通过视觉传达设计的教学改革中对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的探讨,充分发挥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充分将授课内容与时展的需求相结合,充分将课堂教学的专业知识与设计产品的实践相结合,充分将学校的有效资源与市场、企业相结合。如此优化教学的资源配置,调整教师的教学理念,调动学生的创意思维,才能够对视觉传达设计中现有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中的一些落后现状进行给养和调整,才能真正做到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方向人才的培养,也只有这样才能够培养出与时代共同发展的新型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朱孝岳.艺术设计纵横谈[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2:42.
[2]靳玉乐,田继万主编.教学改革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2.
[3]林家阳.设计创新与教育[M].北京:三联书店,2002:63.
本课的重难点在于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力求做到在读中体会,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想象,在读中得到美的熏陶和情感的升华。
沈老师在执教本课时,把握了以下几个重点:一是扎实的字词学习;二是有效的初读课文;三是深入的阅读理解。
在字词版块的学习中,沈老师的引导扎实而且有效。在对字词展开学习之前,沈老师以谜语的形式引出课题,激发起了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纷纷被这神奇的月儿迷恋住了,为下一步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随着字词的出现,沈老师在本环节的引领中又把握住了几个难点,从读音中进行区分,比较“翘舌音、三拼音、后鼻音”,使学生在比较中加深对生字的记忆。对生字词的朗读也是层层深入,由扶到放,由易到难,并且重点指导好轻声的朗读技巧。在这里,沈老师以“小小的、弯弯的、闪闪的、蓝蓝的”几个特殊形式的短语进行训练。孩子们在老师的指点下读得非常好。
因为这首儿童诗简短且韵律协调,音乐性很强而且由于字词版块的有效铺垫,初读课文时显得十分顺利。在本环节的教学设计中,沈老师首先抓住了孩子们对于一句话的理解。在沈老师的引领下,学生知道了什么是句号,什么是一句话。沈老师也很大胆,能够给予孩子尝试标出课文有几句话的机会。事实也告诉我们沈老师的尝试是正确的,孩子们理解了“什么是句号,什么是一句话”,因此标得非常好。在引领孩子认识一句话的过程中,沈老师以“指名分句连读课文的形式”进行了朗读课文,使孩子们对于一句话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课文的阅读理解中,沈老师的教学设计也十分巧妙。比较法是十分有效的一种方法。沈老师以“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与“弯的月儿小的船。”进行比较,在交流中孩子们首先在朗读中感受到课文原句的妙处,朗读上口的优势中体会到这样写的好处。并且引导孩子理解“像”的句式,以“弯弯的月儿像”的句子形式出示给孩子,让他们说一说,在交流中使学生理解了句子。在阅读理解第二句话的时候,沈老师重点抓住“尖尖的”这个短语进行理解,使学生更加形象的理解为什么说月儿像小船。
教学目标
1.读懂句子,理解词语,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晴天的夜空中有些什么,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2.认识一个新偏旁:小字头。学会5个生字。
3.能正确书写生字。
4.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读懂课文内容,理解句义、词义。
2.识字、写字。
教具准备图片,生字卡片,词语卡片,田字格小黑板。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读懂每句话,理解词义。
(二)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晴天的夜空中有些什么,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三)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理解词句,读懂课文内容。理解月亮和小船的关系;小孩和小船的关系。对句子中叠词的理解。
(二)朗读课文。
三、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解题。导入新课。
1.课题中说小小的什么?(船)小船和小小的船,有什么不同?(表示这个船很小很小的意思)
2.我们今天要学习课文是怎样讲这个很小很小的船的。
(二)初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了解小诗共有几句话。
1.出示卡片、读准字音。
t$u
ji1n
l!
zu^
ji4n
两
头
尖
里
坐
看见
小小的星星月儿
2.认识多音节。
zh9zh!
一只小鸟只看见
3.这首小诗一共有几句话,分为几行?(一共有三句话,分为4行)
(三)读课文,理解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1.读第1句,出示蓝天月儿图。
(1)这一句说的是谁?(月儿)月儿什么形状?(弯弯的)
①“小小的船”是指谁说的?(指月儿)
②为什么把弯弯的月儿比作小小的船呢?它们有什么地方相似呢?(启发学生把月儿和小船的形状联系起来理解,月儿是弯弯的,像一只弯弯的小船,写出月儿很可爱)
(2)这句话说的是什么?(弯弯的月儿像小小的船)
(3)理解词语。
①指名读第1句。问:你们比一比,“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和“弯的月儿小的船”有什么不同?(“弯弯”比“弯”还弯,“小小”比“小”还小)
②这里“小小的船”是指月儿说的,为什么要说“小小的”呢?(让学生知道月亮离我们太远了)
(4)朗读第1句,读出对月儿的爱。
2.读第2句,理解词义、句义。
(1)指名读第2句,思考问题,这句里“小小的船”和第1句里“小小的船”意思有没有不同?(这句里指的是月儿,第1句指的是真的小船)
(2)月儿的形状除了是弯的,还有什么特点?(两头尖)教师让学生看图,问:月儿的形状有什么特点?(弯弯的,两头尖尖的)
3.读第1、2句,让同学思考,这两句话讲的是什么?
(这两句话讲了月儿的形状是弯弯的,两头尖尖的像一只小船)
指导朗读,“/”要停顿,加粗字读重音。
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
小小的船/两点尖。
4.学习第3句话,理解词义、句义。
(1)读第3句(三、四行)话。读通顺。
(2)理解句义、词义。
①“我”指的谁?(坐在月儿上的小朋友)
②“我”真的坐在月儿上了吗?(这是“我”的想象)
③“我”坐在“小小的船里”看见什么了?(星星和天)什么样的星星?(闪闪的星星)“闪闪”什么意思?(星光不停地一闪一闪的)你看见过“闪闪的星星吗”?它是什么样子的?“蓝蓝”是什么意思?(很蓝很蓝的意思)在什么时间才能看到这样的景象?(在晴天的夜里)“只看见”的“只”是什么意思?(因为在晴天的夜晚,观看天空除了看得见蓝蓝的天和星星外,别的什么也看不见,所以说“只看见”,“只”是唯独的意思)
5.练习朗读。
我在小小的/船里坐,
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四)朗读课文,体会感情。
1.教师朗读课文,让学生一边看图,一边听,想象着自己也跟图上的小女孩一样,坐在弯弯的月儿上,看到蓝蓝的天空中一闪一闪的群星,有什么感觉?(星空美,月儿可爱)
2.带着感情朗读全诗。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会5个生字:头、尖、里、坐、见。认识一个新偏旁:小字头。
(二)能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生字。
(三)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识字、写字。
三、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读生字卡片:头尖里坐见
2.朗读课文。
(二)学会5个生字。
1.头,t$u,拼读音节,读词语:两头。
(1)识记字形。启发学生自学后,说出自己的识记方法。(指名说)
头,t$u,用数笔画方法记,一笔点(丶),二笔点(),三笔横(),四笔竖撇(),五笔长点(头)。一共5笔。
(2)学生书空练习,口述识记方法。
(3)加深对词义的理解,口头组词。
两头东头西头人头一头牛
(4)指导书写。
找准该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①整置:下紧下松。
②笔画位置。第一笔点,写在坚中线上半格二分之一的地方。第二笔点,点在左上格的右下角。第三笔横,从左半格中间横中线下一点儿起笔,写斜横,到右半格中间横中线上收笔。第四笔竖撇,从离边线三分之一,竖中线右边起笔,写斜竖到中心点撇向左下格中心点。第五笔长点,从中心点右下方起笔,点向右下格中心点,收笔要圆,点要上尖下圆。
③教师带写,学生仿写字头。
2.尖,ji1n,拼读音节,读词语:两头尖。
(1)识记字形,自学,指名说识记方法。(尖ji1n,上下结构,上面小字头,下面“大”字,两头尖的尖,一共6笔)“尖”字上面的小字头,和“小”字有什么不同?(尖字上面的小字头,第一笔是竖,“小”字第一笔是竖钩)
(2)练习书空,记字形。
(3)口头组词语,加深对词义的理解。
两头尖铅笔尖刀尖心眼尖尖锐
(4)指导书写。
①找准位置。整置(上小下大);笔画位置(一笔竖压竖中线。二、三笔左点、侧点,两边对称,四笔横,斜压横中线,五笔斜撇,从中心点上对齐一笔竖起笔,撇向左下格中心点,第六笔捺从横与撇交叉点起笔捺向右下格中心点顿笔写捺脚)。
②教师示范,学生仿写字头。
3.里,l!,拼读音节。
(1)识记字形。(按数笔画方法记字形,一笔竖“丨”,二笔横折“”,三笔横“”,四笔横“曰”五笔横“”,六笔竖“”,七笔大横“里”。共7笔)
(2)练习书空,口述识记方法。
(3)口头组词语。
里头里面手里门里地里水里
(4)指导书写。
①找准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上半部斜压横中线,最后大横在下半格一少半的地方。五个横与横中间距离相等。第二笔是横折,第三笔小横不靠两边。
②教师范写,学生仿写字头。
4.坐,zu^,拼读音节。
(1)识记字形。
①用顺口溜记字形:左、右两个小人,坐在土台上。
②用部件组合法记字形,上面两个“人”字,下面“土”字。(人字做部件,捺改为点)
(2)练习记字形。
(3)口头组词语。
坐下坐在坐车坐船
(4)指导书写。
①找准部件位置,左边的“人”写在左上格的右下角,右边的“人”略比左边“人”高一点儿。下面上第一横起在横中线下,收在横中线上。竖压竖中线,第七笔大横占下半格一少半的地方。
②教师示范带写,学生写字头。
5.见,ji4n,拼读音节,读词语:看见。
(1)识记字形。
用数笔画方法记字形,一笔竖(丨),二笔横折(),三笔竖撇(),四笔竖弯钩(见)。一共4笔。
(2)书空记字形。
(3)口头组词语:
看见见到再见会见见面
(4)指导书写。
①找准笔画位置,第一笔在离边线三分之二靠近竖中线写竖,到横中线收笔。第二笔横折,斜横折到与第一笔对称的位置。(有的学生把上面“”写得太宽)第三笔压竖中线起笔,过横中线向左撇到左下格中心点靠右一点儿的地方。第四笔竖弯钩,从中心点起笔,压竖中线,在下半格一半的地方写弯,横向右下格,过中心点写钩。
②教师带写,学生仿写字头。
(三)指导背诵。
1.用问答方式练习背诵。
(1)弯弯的月儿像什么?
(2)月儿还有什么地方像小船?
(3)“我”到了什么地方?
(4)“我”看见些什么?
2.用填空方式练习背诵。弯弯的月儿____________。小小的船_____________。我在__________。只看见__________。
(四)巩固练习。
1.背诵课文。
2.写生字。
3.写出下面各字的笔顺。两____________。里____________。坐____________。
4.填空。
弯弯的()()
闪闪的()()
1.多媒体技术在识字教学中的运用基础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主要是指通过计算机技术,把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和声音等多媒体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和管理,并运用于教学实践中。
1.1教育学基础(1)CAI课件主要采用声音、图片等导入机制,并同时利用动画效果,集中了学生学习汉字的注意力。一般而言,动态的事物比静态的事物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在识字教学中,学生是否集中注意力进行识字,将影响学生的识字效率及识字效果。多媒体技术采用动画图片,把学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于所动的画面,克服了分散所带来的不良影响。例如在《小小的船》的课件一开始,在屏幕上展示动态画面:一艘船,在海面上行驶,立刻把学生的注意力从课间与同学闲聊或玩耍中转移到课堂上来,使学生更快更好地进入到学习状态中。而传统的黑板板书则没有这样的效果。
1.2CAI课件采用多媒体声像系统为先导,通过多彩的画面和美妙的音乐,诱发了学生探索知识的强烈欲望,激发了学生的识字兴趣。例如在《小小的船》的课件中,等引入课题后,马上展开课题画面:蓝蓝的夜空中,有着闪闪的星星,一个小姑娘坐在弯弯的月亮上,犹如坐在小船上划着桨。在画面切换的同时,配以背景音乐:童声朗读《小小的船》(反复两次)。在这过程中,一方面精美的画面首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这一画面产生好奇心,进而开始探测下面讲学习的内容;另一方面,美妙的童声朗诵课文,使学生注意到课文中的部分生字,如船、弯等,部分学生会主动开始跟着朗读,这就激发了学生学习这些生字的兴趣。
1.3语言学基础。小学汉字教学的重点在于字型的辨析与掌握。汉字的字型可分为三层:一是零件,指组成偏旁部首或独体字的笔画;二是部件,即组成合体字的偏旁部首与独体字;三是结构,汉字的结构既指零件和部件组成汉字的结构,又指零件和部件组成的顺序。运用CAI课件进行识字教学,可将汉字进行零件和部件的分别演化,亦可将汉字进行零件和部件的顺序演示,使学生能较快地掌握汉字的字型,从而提高记忆效果和效率。例如本课生字"蓝"字,对于一年级学生而言,"蓝"字的结构比较复杂,因此在学习时最好进行零部件的分割。首先,从屏幕由上而下移入红色"艹",再各从左右两边分别移入蓝色"リ"和"",最后从下而上移入红色"皿",组成生字"蓝"。为进一步让学生了解"蓝"字的间架结构,再次演示,并要求学生指出"蓝"字的哪一部分是蓝色。对于汉字结构的掌握,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便是利用熟字学习生字,或进行比较。再以"蓝"字为例,进一步巩固该字,教师可用"篮"字与之比较。课件展示时,两字偏旁"艹"和""分别用红色显示,并要求是动态"监"字用蓝色显示,用于学生区分比较"蓝"和"篮"。这种多媒体教学的使用,有利于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增强知识的系统化。
在利用CAI课件进行教学时,可利用实物图片进行字形匹配,特别是象形字的教学,例如"火"字的教学,在课件上可展示一堆火燃烧的画面。这使得汉字的笔画结构与生动鲜明的表象联系起来,进一步巩固了联想记忆。在利用图片教学时,可使汉字抽象的定义形象化、具体化,从而来提高记忆的效果和效率。例如本课生字"弯"和"闪"均比较抽象,为了化抽象为具体,可通过图片弯弯的月亮和闪闪的星星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弯"和"闪"的字义。
2.多媒体技术对识字教学的辅助功能
2.1弥补教师示范技能的不足教师的示范技能对于识字教学有重要的影响。教师示范技能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识字效果的质量。就目前而言我国小学语文教师基本示范技能水平不是很高,尤其是普通话和三笔字。而普通话和粉笔字对识字教学至关重要。由于多媒体的运用中,采用了声音导入机制,因此可以利用计算机声音来代替老师的读音,这对于农村地区,特别是地方口音浓重地区更有意义。
2.2促进课堂效果的提高虽然整个多媒体教学设计要花费不少的时间,但对于40分钟的课堂教学而言,多媒体教学具有容量大使用方便的特点,从而提高了课堂的效率。首先,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代替部分老师用手画的内容。例如本课"船"的教学时,教师可利用先选好的实物图片来进行直观教学;若教师用传统的手画法进行教学所要花费的时间肯定比计算机操作所花多许多倍。其次,多媒体技术的使用提高了学生记忆的效率,加快了学生学习生字的速度,因而可以节省更多的时间来学习更多的知识。
2.3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材是师生之间唯一的媒介。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引入,多媒体也成为师生之间的媒介之一。然而就这一种师生关系中,教师的部分职能亦可以由多媒体来代替,即学生通过与计算机的对话来完成学习。例如课件中的练习部分,学生可通过人机对话来检测自己的学习状况,并且发现问题,再自己解决。在识字教学中,教师的作用亦可由计算机来代替,只要学生自己会控制计算机,便可自己进行汉字的学习,自己检测学习效果。计算机这种交互性促进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可以解决由识字量少,识字时间晚而对阅读造成的影响。
3.多媒体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运用应注意的问题
3.1把握学生的注意力在利用课件教学时,一方面我们为了集中学生注意力,采用了色彩、声音、图象,动画等多种手段,使学生的思维能跟着教师的教学的思路进行,但另一方面,过多色彩的使用及动画的引入,将反而会影响对同界面上其他事物的注意力。例如在《小小的船》的课件中,在学完所有的生字之后,将在课题画面上出现课文内容,目的在于把生字用于课中,使学生学会运用。但如果这一课画面过于色彩绚丽或过于动态展示,将使学生的注意力从课文内容转向课题画面。因此,在课件制作时,我们应采用较淡的色彩,把其作为背景画面。另外,在教学时还应注意学生的注意力保持程度。
一、创设精彩的教学情境让课堂“活”起来
精彩的教学情境是赋予课堂以生命,让课堂“活”起来的催化剂,是保证课堂“活”起来的必要条件。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特点、时代信息等众多教学资源创设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学情境,丰富课堂,促进教学。
(一)创设“意”境,让学生的兴趣“活”起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出有意义的教学情境,借助拟人、比喻等方法,通过图片展示、动画演示、音乐、新闻故事介绍等手段巧妙地将知识演绎出来,让学生一开始就觉得学习是件既有趣又有意义的事情,学生的兴趣必然会被立即调动起来。他们就会带着好奇、带着渴求情不自禁地投入学习之中。在这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气氛中,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激活,他们会兴致盎然地投入学习,如饥似渴地消融知识,同化知识,学习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发自内心的自我追求,成为一种快乐有趣且有效有意义的活动。例如:教学《小小的船》时,我让学生闭上眼睛边欣赏歌曲《小小的船》边想象,然后让学生把自己想象的用笔画出来。优美悦耳的音乐营造轻松自由的氛围,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活了,不仅学到了知识,又得到情感的陶冶。
(二)创设“疑”境,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设置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出一种“不协调”,制造冲突,就可以为学生创造探究的空间和氛围,有的放矢地点燃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学生思考,激活学生的创造思维,使学生在“疑问――探究――深思――发现――解决问题” 的过程中,得到思维的拓展和训练,迸发出睿智的火花,从而获取知识,增长能力。例如:学习《捞铁牛》一课后,教师提问:“同学们,除了怀丙的方法可以捞到铁牛外,还能不能有别的方法?”一位学生举手说:“老师,我还有比怀丙更好的方法。怀丙和尚捞一只铁牛需要两船泥沙,捞八只铁牛需要十六船泥沙,那么多泥沙最好都要铲入黄河里,多不好!这样有可能阻塞航道,污染河水。如果我来指挥捞铁牛,只用两船泥沙,我先准备四只一样大的空船,两只先装满泥沙划到铁牛沉的位置,搭好架子,扣住铁牛,让另两只空船分别靠在前两只船的边上,水手们不是把泥沙铲到河里,而是把它们分别铲到两旁的空船上,随着船的慢慢浮起,铁牛也就被拖到岸边了,再用装好泥沙的另两只船用同样的方法捞铁牛,依此反复七次,就可以把铁牛全部捞上来。最后,再把这两船泥沙送回原处,这样既捞出铁牛,又保护了河流。”学生这段话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这就说明创设“疑”境,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三)创设“忆”境,让学生的知识结构“活”起来
创设恰当的“忆”境,能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同策略,帮助学生建立 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建全和丰富知识结构。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以“忆”启“新” 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善于根据旧知识推 测新知识,善于将新旧知识进行比较,找出其中的联系与区别,善于将知识系统化; 并且在这种比较、推理、归纳知识的过程中,学生的相关能力也悄然得到锻炼和提高。久而久之,学生头脑中的知识不再是零散且杂乱无章的,而是有致有序的知识排列,是能为学生随心所用的“活”的知识网格。教学也就达到 了 “教为不教”,“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的终极目的。
当然,以上三境并非孤立,而是相互渗透,纵横交错的。无论教学情境形式如何,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活”,形式活、内容活。因为,教师若只是把知识简单地罗列出来,叙述给学生听,这非常容易,你只需要大声朗读就行,亦或再进一 步,抑扬顿挫地朗读,学生所接受的也不过是些干涩的文字。但若把知识讲“活”, 有声有色地讲,则学生所接受的就不再是简单而干巴的文字符号, 而是精美的图画、 优美的旋律、精彩的影片;是知识的熏陶、生活的启迪、探索的乐趣;是一种陶冶心灵的美的享受。精彩而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就是给那些简单的书面知识配上跳动的音符、绚丽的色彩、丰富的画面,就是赋予知识以生命,让知识“活”起来,在学生头脑中真正扎根、发芽、壮大。因此,精彩别致的教学情境,可以使课堂远离平 淡和沉闷,换之的是激情和快乐;远离教师独自的直白评述,换之的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有情有景的双边活动。正如余文森教授所说:“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那么,就让我们共同努力,创设精彩的教学情境,为知识的传播和吸收制造出美味的汤,让课堂“活”起来。
二、把主动权还给学生,让课堂“活”起来
教学改革的宗旨是要打破束缚学生手和脚的做法,让学生主动的学习,给学生最大的发展空间,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一句话,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应学生而动,应情景而变,发挥学生自己探究的能动性,让课堂显现真正的活力。
(一)把 “读” 的权利还给学生
我们常常告诉学生预习课本和阅读教材如何重要,然而从以往学生反馈的信息 可知结果并不尽人意。虽然教师布置预习了,但因为没有相应的检查督促措施,绝大多数学生却并没有预习。至于课堂阅读,虽是有模有样地进行了,但受课堂时间的限制,阅读也往往只是表面的,学生根本没有时间进行深度的思考、体会,更不用说跟以前的知识联系起来了。 所以,我们应将学生的“阅读”跟“课前预习”有机地 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在认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归纳总结知识,并将新旧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完成有效的预习,课堂学习事半功倍。
(二)把 “说”的权利交给学生
古人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疑问才能启发学生去探索。要课堂激情洋溢,焕发生命活力,我们应一改以往教师面面讲的局面,而是只讲学生不明白的问题,使课堂变成学生“解疑释惑”的阵地,让学生有充足的“说”的机会。上课前,将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收起来进行集中、提炼、 归纳。课堂上,先让提出问题的学生朗读他的问题,然后再发挥学生的力量,给优秀者以展示的机会,让他们来解答、评价这些问题;学生解决不了的我再解决。 这一过程也是我们生命化课堂教学的精彩之一。
(三)把“练”的权利交给学生
关键词:新课改 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快乐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c)-0126-01
新课改以来,素质教育越来越得到教育工作者的关心和重视,如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成为人们所共同关心的话题。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改变过去传统枯燥的填鸭式教学,充分尊重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采用快乐教学法,使学生们可以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进行学习,获得成长。
1 快乐教学法概述
快乐教学法是教师在教学中,把快乐引进课堂,有意识地创造快乐的情境气氛,让学生在轻松快乐中学习知识、进行思维和理解课文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主动性,开发学生智力。快乐教学与教育孩子刻苦勤奋学习并不矛盾。学习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困难,而克服困难更需要孩子们情绪饱满、精神振奋、乐观进取,这正是快乐教学才能达到的。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是激发和保持学生兴趣的重要方法。
实施快乐教学是完全必要的。学生在快乐的心情下,思维活动能够更好的得以顺利展开,追求真知的毅力得以萌发,记忆力也就增强,最感兴趣的事是“不思量,自难忘”的[1]。
爱因斯坦也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我们传授的知识,能使学生产生兴趣,那么,他们就会主动地、兴趣盎然地去领会。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学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当学生对某种学科发生了兴趣时,就会自发的认真对该学科进行学习,而且还觉得其乐无穷。此时,学生在学习中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而不是一种负担。另外,当学生在快乐的学习时,可以百分百的全身心投入,不仅学习效率高,而且可以拓展学生思维视野,启迪学生思维能力,增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熟练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性格特征,努力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快乐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爱学、乐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并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2 快乐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
2.1 优化导语设计,引发学生好奇心
小学生的心理尚处于半成熟状态,他们对各种事物充满好奇心,有极强的求知欲。作为教师应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出能够引发学生好奇感和产生兴趣的导语导入新课,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1)由故事导入。如讲《小小的船》时,我引入我国民间神话故事“嫦娥奔月”,当学生听完故事后,会对月亮产生浓厚的兴趣,对课本的内容有了一定的兴趣,此时再引入课本,就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同时还可以鼓励学生,告诉学生现在人类已经可以通过宇宙飞船登上月球,鼓励学生努力学习,为航天事业做出贡献。
(2)用诗画导入。在讲《两只小狮子》这篇课文中,我用的是快乐诗画(画狮子的方法)引出课题《两只小狮子》,孩子们通过看、画、想这一过程,激起孩子们感兴趣的的话题(介绍狮子),由此一来,学生们能更深切的体会不学生活的本领,将来一无所成,靠谁也不如靠自己。
2.2 贴近学生生活,与教学内容建立相互想象的平台
当前,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教师所高度追求的。而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具有较好的想象力。新课改理念中,积极鼓励学生结合生活实践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联想和想象。因此,在日常教学设计中,在提问环节,积极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所思所想真实的表达出来,即使有的回答有些孩子气的异想天开,这也没有什么,这正是学生在这个年龄阶段特有的特征。
如在教一年级学生学习拼音字母时,由于拼音字母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无关,为了便于让学生深刻记忆,根据拼音字母的外形,将b画成简笔画的菠萝,t画成跳舞的小鱼,d画成正在奔跑的小马等,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互关联,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又如学习《识字5》时,让学生模仿蜻蜓、蚯蚓、蚂蚁等动物的动作,快速抢答它们的家在哪里等等。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
2.3 设计情境,使学生更好的融入课堂
根据教材的内容,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通过表演,让学生受到形象化的感染,既能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又符合儿童爱玩好动的心理特征。如上《称象》一课时,我扮作曹操,道:“谁有办法把大象称一称?”一生上前拱手道:“臣有计。”我做大喜状:“有何妙计,快快说来!”“得造一杆大秤,砍一颗大树做秤杆。”此头一开,挠得其他学生心痒痒,都想参与进来,这时,我抓住时机说:“凡献计者,统统有赏!”学生们激烈的参与到对课文的讨论中来。学生也演得十分投入,通过对文中角色的扮演,使得学生充分融入课堂,一堂课下来,学生还兴奋不已。
2.4 构建合作学习的良好平台,使学生在团队学习中找到乐趣
教师把要教学内容进行设计,并分解成相关教学任务。同时对学生进行分组,给每个小组的成员布置相关的任务。并给小组完成任务以时间限制。对小组成员的团队合作学习提出要求,指明组长,并协助组长做好任务分配协调工作并督促每个成员按时完成任务。当小组成员完成任务后,交由组长整理并在课堂上进行汇报。需要指出的是,小组内部成员的岗位要可以换岗,同时老师在评价小组学习效果时,应予以鼓励和表扬为主。例如,在学习鱼类时,我在班级选12名成员,并分为两组,要求他们去收集各种鱼类的图片和简介,并为每个小组成员制定了组长,由他协调小组成员的任务并最后在讲台上向全班同学汇报。当团队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任务时,很好的帮助同学们扩展了知识面。
3 结语
教育教学是快乐的,“快乐教学”就是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和谐的教育思想。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种教学方法的掌握并不是一说就行的,它需要我们不断实践,探索,不断去思考,不断去创新,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参考文献
[1] 刘向华.多维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新课程学习(上),2011(12):323.
关键词: 古诗教学 教学活动 活动设计
一、诗歌概述
建设的速度快了,情感的交流少了,追赶的脚步快了,望月的目光少了,于是有人叹道:现代社会,“诗歌国度”那圈诱人的光环退色了,诗歌缩成了一弯孤独的月,被光怪陆离的霓虹灯挤到了浮云的阴暗里……
诗歌是生活的浓缩,是生活的结晶,是生活中灵魂的闪现,情感的迸发。千百年来,她合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脉搏,无时不刻不在撞击着国人的灵魂,一代代仁人志士“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丹心一片,映照汗青,多少呐喊发自肺腑,多少志士响彻云霄,多少深情洒向山山水水,多少酸泪沾湿青青衣襟……
在各种版本的小学语文课本中,诗歌是一种主要体裁,因为诗能启发我们的灵性,激发本真的自我,纵观选编的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诗歌,基本上氛围儿童诗和古诗两大类。
儿童诗是专门为儿童创作,富有儿童情趣的诗歌,有些虽然不是一定为孩子们写的,但容易被儿童接受,适宜于儿童阅读。这些儿童诗有的以抒情为主,也有的偏于叙事,其中主要的有童话诗如《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寓言诗如《蚕和蜘蛛》,谜语诗如《画》,儿歌如《小小的船》,等等。
古诗一般而言则是指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大瑰宝――中国的古典诗词,这是祖先们把沉重的生活凝聚成的灵动的诗:遥看“西岭千秋雪”,注目“万里送秋雁”,听得“十里蛙鸣”,闻得“十里荷香”,江南草长莺飞,塞北金戈铁马――山川美景尽收眼底,国运盛衰流泻笔端;陈子昂“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幽思,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豪迈,李白的潇洒与傲慢,杜甫的心系天下寒士的博大情怀,极尽想象夸张之能,道不能道之景,抒无法抒之情,种种高洁的人格,种种优雅的情愫,种种洗炼的表达,汇成了一泓清幽的泉水,在心中汩汩流淌。
诗歌教学在小学阶段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这与诗歌本身的特点不能分开:深邃的思想,丰富的内涵,语言精炼,节奏明快,韵律和谐,从而形成特有的音乐美。特别是古诗,寓意深刻,耐人寻味;抒情真挚,感人肺腑;写景自然,怡人耳目,这对陶冶学生的品德情操,发展语言,丰富想象,增进知识,培养创造力和审美力都有很大的作用。语文教师应该是这诗歌园地中的导航者,用鲜活的、富有激情的语言去引导小水手们起锚远航,品味诗一般的语言,诗一般的意境,并且试着去创造诗一般的生活。
二、诗歌教学的活动设计
好诗如歌,如诗如画,跌宕起伏的旋律,韵律优美的节奏,层次分明的色彩,摇曳多姿的情态,重章叠句,一咏三叹,细细咀嚼,齿颊留香。在翻阅了大量教学文献的基础上,借鉴并吸取了自主教学活动的有关原则方法,我提出了“读”、“议”、“演”、“画”、“品”的诗歌五步教学设计法。
1.读:反复读,读通读懂。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就是说,拿到一首诗后,我们应该要求学生自己先大声朗读,读准字音,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理解个别重要字词,了解全诗的大意,直到熟读成诵,首先从整体上去感受它的语言美、音律美。
在这一环节中,可采用多种形式的读法,但都要遵循学生的个性特征和教学常规,如可以分男女生或小组竞读,不拘形式的自由读,也可像古人背书那样摇头晃脑地读,集体朗读,等等。总之,就是要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鼓励读出特色,不可追求同一,在读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诗句的“味”、“美”、“趣”。
2.议:小组合作,体现自主。
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思想,有感情,有独立的人格,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所以,学生也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且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此应用于诗歌教学,就是说学生在自主感悟之后,可留下充足的时间引导学生谈体会谈感受,互相交流,各抒己见。
例如我在教学王安石的《梅花》时,与同学讨论这首诗赞美梅花的什么品质,许多同学纷纷发言,有的从诗“凌寒独自开”中体会到不畏严寒、清高的品质,有的从诗“为有暗香来”中谈了梅花为人们送来芬芳喜悦,有的则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说这是表明王安石不害怕恶劣的环境,表示自己要将变法坚持到底的决心,还有的则说是王安石心系百姓的表现,等等。思维的匣门打开了,学生的思维瞬息万变。这个过程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又张扬了学生的个性,还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了课堂资源的优势互补,增加了课堂的信息量,提高了课堂效率。
3.演:再现诗句,感悟情感。
演即在“读”和“议”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将在读诗歌时的所感所悟用语言、动作、神态等直观形象地表现出来,进一步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如在教学《九月九日亿山东兄弟》一诗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又是一年重阳节,诗人王维远在京城,他在思念远方的亲人,而远在山东老家的亲人们也在思念王维,想象当时的情境,鼓励学生用不同的形式来表演。学生发言很积极,有的直接再现情境,学苏轼“把酒问青天”:有的采用书信形式,表达“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的欣慰和牵挂;有的则穿过时空隧道,大胆地想象,把二十世纪的新发明移到了几千年前,找合作伙伴用打电话的形式表演,体现发扬“千里一线牵”的现代文明……通过表演,学生将体态语言再现出来了,也将诗中隐藏的对话凸显出来了,这样既激活了学生头脑中原有的表象和由此产生的新形象,又真切地表达了诗人在重阳节极度思念亲人的感受,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4.画:画出内容,再创意境。
绘画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是反映儿童想象的一面镜子。在诗歌教学过程中,不但应该要求学生领会诗句的内容,而且应该让学生想象当时的情境,然后让学生把想象到的情境用手中的彩笔画出来,把诗歌与绘画相结合,真正感悟到“诗情画意”。
例如在教学杜牧的《山行》时,要求学生提笔画一画:苍茫的山,洁白的云,隐约可见的土黄茅舍,红艳似火的满山枫叶,远近衬托,错落有致,诗人置身其中,停车观赏,流连忘返,朝气勃勃,热爱生活的神情,呼之欲出。写情中之情,鲜艳夺目,抒景中之情,耐人寻味,极尽情景融合之妙。
5.品:品读诗句,品出韵味。
理解了诗句的意思,感悟了诗句的感情,把读诗后的情感体验与诗文建立起一定的联系,将诗的外在语言表现形式内化为自己的内心体验,此时就迫切需要将自己内心体验通过一种形式表达出来,这就是品读,即反复地读,带着对诗句的理解有感情地读,读出不同的感受,读出不同的韵味。
例如许多学生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发现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因果关系,“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假设关系,“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中所蕴涵的新生力量不可阻挡的哲理,等等,品出了诗句的哲理美。
以上五个环节,教师要点拨得当,学生理解古诗的语言美、声韵美、意境美、哲理美、心灵美要同步进行,统一而不可分。教师要密切注意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知识结构水平出发,进行引导,切忌不顾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去作泛泛的抽象分析,将信息传输给学生,要深入浅出,不违背诗的原意,不泯灭诗的光泽,更不能扼杀诗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