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心理学的学科性范文

心理学的学科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心理学的学科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心理学的学科性

第1篇:心理学的学科性范文

 

一、心理学与积极心理学

 

我们知道,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而存在发展,仅仅有百余年的历史。在过去,心理学主要是以研究各类心理问题为核心的理论体系。心理学潜在的观念将人类的本质嵌套进一种病态模式———身体缺陷、脆弱不堪、生存环境残酷、不良基因影响等,忽略了对正常人群的研究。这种消极心理学的研究模式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向人类心理问题的消极层面,而忽视了人的积极品质、自我实现,以及社会的和谐等影响,导致了心理学的片面发展。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曾经提到: “如果一个人只潜心研究精神错乱者、心理变态者、神经病患者等,那么他对人类的信心逐渐变得越来越小,这样的研究,只能产生畸形的心理学和哲学。”因此,这种消极的心理学模式,不可能全面、真实地理解和解释人类的本质。

 

而积极心理学的创立,修正了这种心理学的不平衡,并向深入人心的心理疾病模式展开挑战。它向心理学家和大众呼吁:心理学不仅要关注心理疾病,也要关注人的力量;不仅要修复病损,也要帮助人们构筑生命的美好;不仅要致力于治疗抑郁的创伤,也要帮助健康的人们实现人生的价值。正如美国当代心理学家马丁赛里格曼所说:“当代心理学的研究者们,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和新的使命,那就是,如何促进个人与社会发展,帮助人们走向幸福,使青少年健康成长,使家庭幸福美满,使公众称心如意,使社会和谐美好”。

 

积极心理学基本的假定是,人类的美好和卓越,与疾病、混乱和痛苦同样都是真实存在的。它反对心理研究中关于“障碍”“问题”“失败”的消极心理研究倾向,而是注重研究人性中的积极层面、优点与价值,倾向于用心理学比较完善和有效的试验方法与测量手段,对最理想的人类机能进行科学的研究,探究和发展人的潜力和创造力,致力于构建一个积极的支持环境。

二、积极心理学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积极心理学的兴起,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崭新的分析方法,使我们能够通过以积极的品质、力量和潜力为研究对象,重新认知和理解一个人的心理与行为。这无论对于心理科研本身,或者是教育工作实践,都提出了新的思路与挑战。如果能从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与视角,设计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则会发现令人欣喜的角度与视野。

 

近年来,学校各方面心理健康教育的条件都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和提高。然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模式多数沿袭了20世纪心理健康教育以研究各类心理问题为核心的理论体系,在实际教育工作中,注重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和矫正,忽视了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和积极品质的开发,削弱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积极心理学提供了全新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与视角,那就是心理健康教育应以增加学生的幸福感为主要目标。以往的教育模式定位于消除各种心理问题,以预防各种危机事件的发生。它关注的不是人本身,而是问题以及问题的解决。而积极心理,强调幸福感的教育,通过幸福感的体验,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形成良性的循环。

 

另一方面,来自工作的实践也告诉我们,人际关系问题、情绪情感问题、学习困难问题、就业压力问题、个性与人格缺陷等是导致学生心理适应不良的几大主要问题。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些问题只是表面现象,其根本原因是学生价值感和存在感的缺失,没有深刻的幸福感和快乐体验。而我们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面对学生心理适应不良或危机时,我们惯用的干预手段往往就是介入辅导和密切防控,注重问题的预防和矫正解决,缺少对学生积极品质的开发和培养给予足够的重视。

 

而积极心理学展示了一种积极教育的方向与途径,通过重塑或构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模式,使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取得平衡,在治疗和矫正的同时发展学生积极的心理因素,促进他们真正健康地成长和发展。

 

三、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方向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是积极人性论的倡导者;它应该真正体现教育应有的功能和使命———使所有人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并生活得幸福。

 

就学校心理教育而言,要统筹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单一性和多样性。单一性是指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通过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在考虑不同的个体主观能动性和差异的基础上,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以发展和完善;而多样性是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关注压力、焦虑等问题,更重要的还要关注幸福感、满意度、乐观等积极指标的发展和培养。

 

目前多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多以心理问题为专题,通过统计、分析问题的原因,然后给予解决消除问题的建议、方法和策略等,最后让学生结合实际进行讨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提倡,每个人都可以是积极的自我教育和管理者,都有其解决问题和发展的支持资源,拥有自我实现的潜能和成长能力。这种理念,拓宽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从这个角度来讲,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包括:积极的情绪体验教育、积极的认知方式教育、积极的意志品质教育、个性完善教育、适应性教育、人际技能教育、生涯发展和适应教育以及心理疾病教育等。

 

因此,在重新塑造和整合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层次和内容的基础上,构建新的、适合当前社会发展和学生心理特点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应该首先成为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借助学校、家庭、社区的力量,通过学校内部的教育、教学、管理活动,以及指导家庭教育,充分利用社会发展资源,对学生的心理施以积极的影响。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完全依靠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还应该与家庭联动、宿舍社区联动、后勤社区联动以及各学科教育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使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有效的组织支持系统。

 

其次是全面教育的互动模式。心理辅导(咨询)的对象不应仅仅针对于问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包含所有的学生,实施发展性和预防性相结合的教育策略和方式,多途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开展工作。如何拓展覆盖其他学生,充分利用策略去引导学生的注意力、快乐、兴趣、挑战性,干预的关注点在学生体验主观幸福感受而不是心理疾病,建构积极的自我概念、希望和生活满意度,促进其人格和个性更加完美,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在开展的形式和内容上体现出更专业化的思考和设计。

 

积极心理学的兴起,特别是以克里斯托弗·彼得森的《积极心理学》这本著作的问世,开拓了整个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思路、新途径。而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依据,以积极心理机能为培养目标,以积极的心理体验为主要方法,构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多元化、立体化的系统网络,仍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发展。

第2篇:心理学的学科性范文

【关键词】学习兴趣 创设物理情景 多媒体 个人魅力

一、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创设物理情景,唤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在讲授新课之前联系生活,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与教学内容息息相关的实际现象或事物,设置讨论问题,引发同学们的思考讨论。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会有很多各式各样不同的答案,这时教师不必急于作出评价,学生在求知心理及好胜心理作用下,会认真仔细地听课,活跃的思维、激烈的讨论,会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知道学有所用,和生活密不可分,会有兴趣接受新知识,应用新知识。例如,在讲解“光的折射”中,可以用筷子放在有水的碗里会出现弯曲的实际现象,先让学生观察,再分组讨论原因,这样学生很容易理解;讲惯性时,引入轮船靠岸、接篮球等实例,分析其中蕴涵的物理规律,联系这样有趣的问题,学生学习起来会富有兴趣与激情。

二、精心设问

教师精心的设问会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的情绪处于高涨状态,导致其关心、注意和探讨的行为。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如果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新的学习内容之间具有中等的差距时,就会引起他们的认识需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物理学中许多规律、定律是前后相连的,而中学生的思维缺乏连贯性,往往停留在表层认识上,如果教师能设法让他们发现原有认识的片面性,或再多问一个“为什么”,学生就无法解决,则会使他们产生认识的需要。例如讲到《沸点》一节时,精心设问可按下述程序进行:教师在讲台上放一盏酒精灯,然后举起一张纸问:“这张纸,放到点燃的酒精灯上,会燃烧吗?”“会”。“那么,用纸折成一只盒子放在灯上会不会燃烧?…‘当然会”。教师将纸盒里装满了水,待纸盒湿透了,倒出水,放到点燃的酒精灯上,结果纸盒没有烧起来。学生说:“这有啥奇怪,纸盒湿掉了当然不会烧起来。”教师问:“为什么纸盒湿掉了,就不会烧起来呢?”此时学生已处于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急切等待教师的解答,伴着这种浓厚的认识兴趣和强烈的学习动机,教师因势利导自然而然地导入新课。

三、制造悬念

在物理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够不断地制造悬念,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一种急于探求的心情,那么就会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例如讲到《压力和压强》一节时,教师带五、六个鸡蛋进教室,教师举起一个鸡蛋问:“你们能把这个鸡蛋放在掌心捏破吗?”学生想也不想肯定说“能”,而且会争先恐后举手要求做这一件简单易行的事,然后每组叫一个学生到讲台前操作,结果发现事与原违,鸡蛋不能捏破,这一现象会使学生感到非常惊讶,怎么会这样呢?他们迫切地想知道其中的原因,在这样的渴求中老师稍加分析就会收到明显效果,起到分冗长的讲授为积极的探索作用,老师讲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四、讲究语言表述

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表达形式上的艺术美是一项很重要的基本教学能力,其中教师讲课时语言感染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语言风趣,讲解生动。使学生愿意听并引起高度注意,能够让他们在较为轻松的环境中接受知识,增加技能。如讲“固体、液体和气体的分子结构”时,我把物体的这三种状态比喻为学生们“上课时”、“下课时”和“放学后”的情况,使学生们在形象愉快的气氛中理解知识。对于有些物理现象、定义、定理,不要让学生死记硬背,那样会削弱和降低学生的兴趣。结合教材编写一些学习口诀。如:电磁现象中“电流的磁场”,我就给学生编写了“一根导线通了电,磁场环绕导线转,右手握线来判断,拇指电流四指线”(线――即磁感线),通过这些口诀,引导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五、用实验培养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在以前,一般都是以教师为主的演示实验,学生仅仅是旁观者,没有直接参与,不利于其兴趣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如果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突出加强实验观察和操作的趣味性,充分开发利用青少年好动心理特征的正面效应,用实验趣味性启发兴趣,进而转化成学生的积极求知动力,提高学习的兴趣。在实验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引导学生明确实验目的,熟悉实验内容,实验注意事项和实验操作程序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按程序进行实验、牢固掌握实验步骤、提高观察效果,更重要的是因为他们有了思考操作的内容,讨论的话题,从而激发了他们的实验操作兴趣。

2、注意分散操作难度,适当控制信息量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根据教材中实验的目标要求层次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单位时间内的接受能力,防止难度过大和单位时间内的信息过量,使学生难以吸收。与此同时,我们还应允许学生用不同的器材、不同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在实验中,学生需要在各种因素中进行取舍,对所得信息进行筛选。这就要求学生在即定目标的过程中,有全局观点和善于妥协,在不同情况下善于应变。对已获成功的学生可进一步用言语刺激,“你还有其他方法吗?”“你还有更巧的方法吗?”这样既满足了他们愉悦情绪的需要,又培养了他们应变的能力,自然形成越有兴趣越想学的良性循环。

六、用教师个人魅力吸引学生,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第3篇:心理学的学科性范文

在概念上,思想、心理和意识具有相通性,因为心理是思想的基础,同时又渗透在思想中。而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要解决学生的思想认识、觉悟问题,而且更多地面对着要解决学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在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上,教师往往侧重于教育内容,忽视了教育对象和教育过程,教师像念经,整个课堂死气沉沉、学生昏昏欲睡。大学的课堂不应该再像中小学的课堂那样,单纯靠灌输,学生被动接受一些他们并不感兴趣的东西,经常是“左耳入右耳出”,难以达到将它内化为自身道德品质和动力倾向。那么,如何运用心理学原理,通过改良教学方法来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值得我们深思。

一教师的人格魅力

人格是指人在现实生活中比较稳定的人生态度和行为表现的个性心理特征。人格是由多种因素经过长期潜移默化而形成的,是一个异常复杂的动态心理构成物。魅力是一个人所具有的吸引人的力量。一个人的魅力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如一个人的内在涵养和素质,外在的仪表、服饰、行为动作,在相互交往中的地位等。人格魅力是一个人心理素质和修养的外在表现,它能反映一个人的道德品格、思想情感、性格气质、学识教养、为人处事态度等。

教师人格魅力的力量是巨大的,对学生有强烈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可以给学生以震撼人心的影响和冲击。如果一位教师能受到学生的欢迎、接纳,实际上他(她)就具备了—定的人格魅力。教师的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学生的成长、成人、成才。具体来说,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起着示范、激励和熏陶的重要作用。

高校教师的人格魅力主要体现在渊博的知识、灵动的智慧上。知识是水,魅力是舟,魅力需要知识的承载方能显出迷人的风采。身为人师应紧跟时代步伐,进一步开阔视野,拓宽学习领域,不仅自己所学专业要“精深”,相邻学科也要“广博”,向“博、大、精、深”迈进,教师把讲课进行得如行云流水,内容旁征博引,每一堂课都是一场异彩纷呈的学术盛宴,那么学生的注意力就会被吸引;相反,教师一味地朗读幻灯片,把本身就抽象的理论变得更加晦涩难懂,学生的表现自然是不为所动。

教师人格魅力构成的根本是高尚品德,正如北师大的校训所言“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是以培养人为终极目标的,因此在担当培养人的任务之前,教师自己就必须造就成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魅力崇尚高尚的操守,他需要一身正气和傲然不俗的风骨,需要站得直、走得正。尤其是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从事教师这样一个特殊的清贫职业,保持平和的心态尤为重要。高校教师虽然有很高的社会地位,但也属于工薪阶层,另外由于国家政策导向,使大学的功能变成了重科研、轻教学,所以很多教师越来越轻视没油水的教学任务,转而研究课题和搞第二职业,充实了自己的皮囊,却亏空了学生的脑袋。

二“标签效应”和学生的需要层次理论

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学生不感兴趣,公共课不是专业课,这个课程能及格就行,学好学坏都没什么用,首先在态度上,学生就已经忽略了“思政课”的重要性。当一个人被一种词语名称贴上标签时,他就会做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这种现象是由于贴上标签后引起的,故称为“标签效应”。心理学认为,之所以会出现“标签效应”,主要是因为“标签”具有定性导向的作用,无论是“好”是“坏”,它对这件事都有强烈的影响作用。给一件事“贴标签”的结果,往往是使其向“标签”所喻示的方向发展。引申到此处,“思政课”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被学生贴了一个不重要的标签,而后学生就会在行为上应付了事。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应跳出高校“思政课”地位低的思维定势,联合学校,做好“思政课”重要性的宣传工作,使学生对这门课程提高重视程度。

如果套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专业课是以后谋生的工具,就业的技能,就像生理需求一般,直接关系到自身利益,专业课学艺不精就意味着今后要挨饿受冻,关乎生命,开不得玩笑;而公共课是安全需求,只要过关就行,毕竟这五门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基本原理,形势与政策)的学分还与自己的毕业证和学位证挂钩,能确保自己安全毕业就可以了。教师就要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很多学生觉得政治离自己很远,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是政治载体,只是承载的内容和份量不同。政治状况如何,直接影响着民众的生活姿态。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教师就可以举例政策的出台,涉及到一部分人的利益,也许关乎到学生自身,也许关系到他们的亲戚朋友。将现实生活与课本的知识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政治品格和政治敏锐性。学生看似与政治无关,其实是紧密相关的。政治生态决定着百姓的生活质量和社会风气,如果对政治的态度是麻木与漠视,学生就真的成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

三期望定律在“思政课”上的运用

期望定律一般被广泛应用在管理过程中。比如,管理者相信下属,并给对方一定的期许,对方往往就会按照上司期许的目标奋进。同样,老师注意在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表现出对学生的充分信任,并给予学生更多的肯定与鼓励,使学生树立起极大的学习信心,往往就能获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不同的学生,其发展现状及发展潜力都是不一样的。老师如果高高在上,居高临下,以严格的要求,苛刻的标准看待一般的学生,看到的永远只能是一无是处的学生。在这种情况下,是做不到对学生真诚以待的。如果老师真能蹲下身子看一看,那学生在老师的心目中就会变得高大。有了这种感觉,老师对学生的肯定、鼓励就会发自内心,对他们的期待就会非常真诚,学生自然就能从老师的言谈举止中感受到这种真诚。

学生都是有个性的,其发展的能力、方向都不完全相同,对于同样的问题,或是同样的结果,放在不同的学生身上,其价值是不一样的。就是在同一个学生身上,老师如果换个角度想一想,就会发现学生原来还可能是那么出色。

面对九零后的大学生,很多教师会觉得他们太过张扬,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代沟,无法沟通。基于此,教师在讲台上自说自话,学生在后排扎堆各忙各的,井水不泛河水,课堂上鲜有交流。为了打破这一局面,教师必须为学生搭建展示自己的平台,让学生在这些舞台上大显身手,比如针对某一时事谈出自己的看法,并对学生施加积极的自我暗示,使其克服紧张的情绪,将自身能力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有了交流和沟通,教师对学生的认识才能更深一层,对学生多一点欣赏与喝彩,少一点轻视与指责,在一言一行中流露出对学生的信任,学生是真挚的,他们会尽自己所能做的一切来回报教师的鼓励和信任。形成了课堂互动,教学效果就比单纯的灌输好得多。

总之,在“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担当着主导者的角色,对整个实践教学的设置和开展发挥着主导的功能,而学生作为实践教学的主体,通过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体验参与其中,两者密切配合,相互作用,共同决定教学的过程和结果。

思想政治教育是研究人的思想和行为的产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科学,“思政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战场;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科学,心理学同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新时期的到来,使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灌输教学显得苍白无力,教师应有意识地加强自己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储备,将心理学同“思政课”乃至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这样不仅可以增强教学的效果,更能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高校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陈林元,张玉梅.从心理学视角进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1(9):20-22.

[2]李雪华.浅谈思想政治工作与心理学的结合[J].安徽文学,2009(2):275.

第4篇:心理学的学科性范文

论文关键词:非言语行为;心理语义;交流沟通;课堂教学;认知

课堂教学活动,实际上是师生之间进行的一种特殊的人际交流沟通活动,是师生间对知识信息、技能信息和情感信息的传递与接受的动态过程的统一。通常情况下,交流沟通方式分为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两种。两种交流沟通方式各具特色,其中,言语行为比较容易理解。非言语行为是指运用面部表情、身体姿势、手势、目光接触等无声言语或语速、节奏、音调等辅助言语传递行为,该行为通过潜在的方式体现信息传递者与接收者的信息价值。

众所周知,教学中离不开相互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教学是一个整合的过程,缺少教与学中任何某一个方面的沟通都不能称之为完整的教学模式。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客体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器具,即教材、教具、教学设备等。尽管每个客体的角色和功能不同,但都处于主导地位,只有教师与学生紧密联系,加强言语和非言语沟通互动,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作为课堂教学中两种不可缺少的交流沟通方式之一,非言语行为应当在研究与运用中得到应有的重视。实践证明,在现实交往过程中,通过非言语方式获得的信息量高达65%。美国心理学家艾帕尔·梅拉比在一系列试验的基础上,于1968年提出这样的公式:

交流的总效果=7%的文字+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

不难看出,研究非言语行为对课堂教学的影响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从目前研究来看,在课堂教学理论研究中,普遍重视对教师语言表达艺术与策略的研究,对师生的非言语沟通问题研究甚少。许多教师虽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时常进行非言语沟通,但更多的是习惯性、随意性的,处于无意识、无控制的自然状态;学生的非言语行为所传递的信息往往被忽视,而这恰恰是对教学信息做出生动而又形象的反馈,从而导致有价值的教学信息资源被浪费,对课堂教学直接产生着消极的影响。因此,非言语行为,尤其是学生非言语行为,应当引起每个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本文通过对体育教师课堂教学中非言语行为进行探索与研究,增强广大体育教师对课堂教学中非言语行为的重视力度,把非言语行为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提升体育教学质量。

一、非言语行为的特点与其在体育教学的作用

相对言语行为,非言行为更生动、更真实,有更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能发挥言语行为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非言语行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现出特殊的适应性和实用性,是言语行为的深化和补充。

在研究体育课程非言语行为对课堂教学的影响程度之前,我们对体育非言语行行为进行概念的界定。体育非言语行为可以定义为狭义的体育非言语行为和广义的体育非言语行为,狭义的体育非言语行为是指在体育运动中,能传递信息的人类身体或肢体动作,如眼神与表情、形貌与服饰、身姿与动作等引起视觉反应相关信息或符号。广义上的体育非言语所涉及的内容太宽,包括环境与色彩、时空与距离、音响与标志等。本文主要是从狭义上的非言语行为语义角度出发,对其在体育课程教学的影响进行研究。

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的教师的非言语行为主要是指在课堂这一特定的背景下教师所产生的对教师或学生含有潜在信息的所有刺激,这些刺激涉及到手势、面部表情、眼神、动作姿态、距离等。通过非言语行为和言语行的良好互动,扩大交流范围,更多、更准确地传递信息,从而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非言语行为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搭建情感沟通,调节师生关系

心理学研究中的皮格马利翁效应表明,教师的眼神、语气等非言语行为可以激发学生克服困难,促进学生刻苦学习,成为学生取得优异成绩的动力。和其他的课程教学一样,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言语行与非言语行为进行知识的传授任务,在通过言语行为进行动作原理的讲解之后,采用非言语行为方式,通过示范等方式来传递信息,表达对学生的期望、态度或者观点。从学生的反馈情况来看,非言语行为对学生体育课程的影响程度很大,研究表明,学生在体育课堂上希望得到教师非言语行为的肯定性评价,我们把这种评价称为内隐性评价,它能激发学生训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学习中搭建起师生情感沟通的桥梁。通过熟练地运用非言语手段,可以在体育教学中充分展示教学的艺术水平,达到以情施教、协调师生关系、发展学生智能的作用,以增加师生之间沟通的有效性,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2.建立完整的技术动作表象的功能,提升课堂讲解的生动性

体育教学过程中,几乎90%以上的技术动作学习要通过动作示范的形式来完成,它是教师或教师指定的学生以身体动作为范例,向学生讲解学习的技术动作要领与方法,以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教师在运用语言手段讲解技术动作的基础上,通过非言语行为方式向学生展示技术动作的形象、结构、动作顺序、技术要领和完成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非言语行为应用增强了体育课堂教学的生动性与趣味性,加深学生对整个课程内容的理解。在技术动作的教学过程中,非言语行为的表达功能具有特殊性。比如在单杠、双杠、跳马等课程教学中,首先是教师的技术动作示范,而后是学生的动作要领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在旁边进行保护与引导。通过直接或间接的身体接触,会产生心领神会的微妙效应。这种效应是口头语言示范表达的扩展和延伸,一定程度上增添一些附加信息量,增进了学生对信息的理解能力。

3.操纵师生互动,促进沟通交流

所谓师生互动的操纵,就是通过非言语行为影响并控制师生之间的交流,这是非言语行所具备的独特操纵功能。这种功能在体育教学中非常普遍,比如教师可以通过点头、摇头、手势等方式代替自然语言来表达对学生的指示,也可以通过特殊的手势和身体姿势来传递教学意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掌握讲解与纠正动作的时机,控制学生完成动作时间,向学生传递不同的信息,以此操纵师生之间的互动,增进了学生的内心感受,达到了控制学生学习活动的目的。

4.准确反馈体育教学信息,确保教学过程顺利实施

反馈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体育教学也不例外,反馈是体育教学的重要调节机制。教师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还要兼顾教学的效果。课堂教学的效果需要从学生身上获得种种课堂教学的信息,从而及时有效地对课堂教学的内容、节奏以及组织安排进行有效的控制。与教学评价不同,体育教学反馈信息的获得是实时的,而不是滞后的。这种反馈信息的获得是通过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非言语行为获得的。因此,教师必须通过学生的面部表情、规范的动作或者其他肢体语言等方式及时获取反馈信息来作出适时的判断。

5.增进学生智能水平提高,推动学生个性健康发展

长期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知识和运动技能掌握,需要智能的较好发挥,反过来,在发挥智能、掌握知识和运动技能的过程中,又促进了智能水平的发展。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微笑,使学生感到友好、亲切、平易近人。良好的情绪活跃了巧妙的思维,思维上的触发有利于其在新的类似问题情境中的迁移。诸如此类的情景的长期累积,便会提升智能水平。心理学研究表明,智能是通过心理过程和心理状态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学生潜力的发挥,特别需要“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教师通过丰富细腻的面部表情、亲切友好的目光等非言语沟通,为创造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心理安全”环境。快乐情境下的非语言行为教学,促使学生感知、记忆、思维等认知过程优化,导致由量变到质变,促进智能水平的逐步提高。

另外,我们在体育教学中也意识到,教师的非言语行为具有潜在的暗示性,在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暗示作用,这种暗示作用有助于学生良好个性品质形成与培养。暗示作用通过使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进而促使学生产生一定的信念或出现相应的行为。比如,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看到动作技能较差的学生做出一个较为规范的动作时,可以通过拥抱、拍肩等非言语行为方式来激发其个人动机,促进其积极训练。对没有达到训练要求的学生,体育教师鼓励的微笑、轻微的拍肩等非言语行为就会让有自卑心理的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动力,从而推动了学生个性健康的发展。

二、基于学生非言语行为研究对课堂教学的建议

1.根据非言语行为特点,有效发挥其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非言语行为可以归类为符号的集合,体育课程教学中的非言语沟通行为主要包括副语言、目光、面部表情、体势语、动作和身体接触等多种符号,体育教师必须掌握一些非言语沟通的知识,认真分析非言语行为符号特点和功能,根据目光、面部表情、动作、身体接触的特性,在教学过程中恰到好处地运用体势语作用,达到以情施教、协调师生关系、发展学生智能的作用,以增加师生之间沟通的有效性,从而使体育教学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以学生非言语行为的信息流为依据,激发学习动机

良好的学习动机是完成学业的基本前提,而学习动机又分为:兴趣类动机、爱好类动机、信念类动机。其中兴趣类动机由事件的新奇性、趣味性引发,最容易引起,保持时间也最短;信念类动机最难形成,可是一旦形成保持时间也最长。高校学生的学习动机以爱好类学习动机和信念类学习动机为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非言语行为心理,了解学生爱好和信念,激发起学生高水平的学习动机,合理调整教学目标,使课堂教学满足学生需求。

3.以学生非言语行为的信息流为补充,更新教学内容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可能把学科中所有知识教给学生,更多的是教给学生该学科核心的框架和认识事物的理念,而这些框架或理念的载体不是唯一的,完全可依据师生间的言语行为进行交流沟通,作出适当选择。与此同时,以非言语行为的信息流为补充,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更新,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机会和发展空间。

4.注重教师课堂非言语行与学生课堂非言语行的优化组合,非言语行和言语行相辅相成

教学是一种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互动过程,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是言语行为与非言语行为的组合,教师课堂非言语行为效果可以从学生的言语或非言语得到反馈。在对非言语行为研究过程中,我们要注意把非言语行为研究和言语行为研究结合起来进行分析。作为一种教学交往手段,体育教师课堂非言语行为常常是伴随体育课堂中教师言语行为而出现的。

5.努力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升体育教师的非言语行为的应用艺术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影响课堂教学的非言语行为因素很多,每个因素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说,场地器材布置是否得当,示范教具的使用是否直观,体育教师的穿着、言谈、举止等是否规范都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非言语行为运用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教师只有在学习中掌握非言语行为的运用技巧,通过实践提高非言语行为运用能力。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提升自身的非言语行为修养,在理论指导下主动学习与非言语行为相关的知识,体会非言语行为的美学含义,要尽可能创造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意志力和良好情绪的教学情境,通过清晰的解释,优美的示范让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体育课堂中锻炼学生活跃思路、丰富想象力,从而增加自信,提高求知欲。

6.营造和谐环境,培养团队精神,构建良好师生关系

从心理学的角度可以知道,和谐的课堂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热情。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巧妙利用非言语行为创设和谐轻松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那么学生心理上就容易产生愉悦感,诱发其学习的兴趣。我们在对体育课程教学过程问卷调查中发现,73.5%的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都注重运动技能的传授,忽略团队精神的培养。其实,体育项目是一项对团队精神培养最有效的课程,我们可以把它和其他课程的团队精神培养联系起来。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要善于发挥非言语交际符号的优势,通过师生示范、模型、挂图、多媒体技术等手段,促进对学生运动技能的尽快掌握,借助于手势、面部表情、眼神、人际距离、身体接触等非言语行为的情绪感染力、鼓动性和影响力来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有助于教学团体凝聚力的形成。

三、总结

第5篇:心理学的学科性范文

1 自由创作课

每学期设四节课,并集中起来使用。之所以集中起来使用,是基于以下考虑:即许多成年人都不能很好地利用零散的时间,十四五岁的孩子就更不用说了。为了提高利用效率,我们做了这样的安排,在实际的操作中也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自由创作关键是“自由”两个字,它体现在以下方面:①创作体裁的自由。学生在这些课上,既可以创作历史论文、历史手抄报、编演历史课本剧、历史小说、创作历史漫画等,也可以做历史调查报告、历史探究、仿制历史文物等;②创作心灵的自由。在学生进行创作的过程中,学生的心灵是自由的、安全的,任何人包括老师都无权中止学生的创作活动,也无权指责和批评学生的创作活动,同学和同学之间更不准随意打扰别人的创作,更不得对别人的创作品头论足、指手划脚。为指导学生更好地创作,教师可以提出参考意见,提出一些基本的创作要领。当学生的创作活动结束后,教师应以平等的身份和学生探讨创作过程中的得与失,总结创作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以利于以后更好地开展创作活动。同学之间也可以进行类似的探讨活动,但不准使用讽刺挖苦的语言。在自由创作课上,教师并不是无事可做,他可以通过创作技法辅导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举办优秀作品展览唤起学生的创作欲望,通过播放音乐来放松学生紧张、压抑的神经。通过这些措施,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很大提高。 

2 角色体验课:

初中生年龄小,喜欢模仿和表演,我们尊重学生的这种爱好和选择,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地引进这种课型,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这种教学形式主要用在人物类的教学中,如在学习商鞅变法时,我们引导学生编写了历史课本剧《商鞅舌战》,然后组织学生进行了表演。通过表演课本剧,不少学生明白了应该如何说服别人,如何减少改革的阻力,同时也比较深刻地理解了商鞅变法为什么能取得成功。这种教学形式还有助于培养、发现特长学生,把艺术教育和历史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课后不少学生反映“上完课后,我觉得更贴近历史了”。 

3 历史探究活动课:

第6篇:心理学的学科性范文

[关键词]交叉学科;学习动力;激励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13―0030―02

交叉学科是众多学科之间的交叉所形成的综合性、系统性的知识体系,是知识体系的融合,是知识、技术、方法的集成,是不同思维、观点、理论的碰撞。交叉学科已经成为当代科学发展的时代特征,是创新思想的源泉。回顾百年诺贝尔科学奖,从获奖成果的性质看,获奖率居于首位的往往是交叉学科成果,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由最初的36.23%发展到47.37%,20世纪最后25年交叉数量近50%。由于该类专业课程体系正处于逐步完善阶段,仍存在诸多不足,专业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策略也还不够清晰,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因此激励学生学习动力,促进交叉学科稳步、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 新型交叉学科学生学习动力差的原因

影响新型交叉学科学生学习动力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 许多交叉学科在我国现行的学科管理体系中找不到相应位置,其发展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得不到相应的重视,社会知名度较低,公众对其认可程度偏低,发展前景与成长空间得不到理性的认可,没有形成完备的就业体系。另外,学科建设基础相对较差,起步晚,学科群单一,学术队伍不强,学科和专业的生长点少,教育教学发展空间狭窄。大部分学生考入该专业后,都一定程序地存在自卑和忧郁,影响了他们学习的动力。

2 由于就业压力等使学生形成了不适当的过度焦虑和心理压力。在求学过程中他们常常采用强迫的方法学习,甚至用超时间超强度强迫自己学习,或者采取逃避的消极态度回避学习,久而久之,产生了厌学心理。

3 当前大学教育面对的对象主要是90后。由于时代的发展和变化,他们的思想和理念与老一辈有着很大的不同,同时有着不同于前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他们的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相对发展,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也不断广泛而深入,他们富于个性与创造力,是充满自信的一代人。但是,他们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亲情观念淡薄,容易产生孤僻与自我意识。他们的消费观念超前,欲望更强,更多的把钱多钱少作为衡量事物好坏的标准,钱和获得钱的渠道的重要性或多或少的被过分强化。传统的教学方法方式已不能满足当前的需要,但是当前的教育体制改革还不能跟上社会的发展,其专业课程设置、教育教学方法、师资素质水平、质量评价标准等都存在一定的差距,这都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投入。他们对未来抱有很高的期待,但缺乏社会实践,当看到现实与理想相差甚远时,心理很容易受到沉重打击,心理承受能力脆弱,希望一蹴而就,扎扎实实沉心于理论学习的学生越来越少。

二 激励新型交叉学科学生学习动力的可行方法

学生学习动力的强化主要是一个心理问题。采取积极的心理辅导,矫正正确的学习态度,促进学生学习动力持久地发展,主要办法有以下几点:

1 采取生动、丰富的专业介绍,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介绍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时,如果只是简单的介绍为其前身是数学专业,结合信息技术形成的一个新型的交叉学科。虽然数学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计算素养、信息素养和高度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大部分学生普遍认为数学无用论,将来找不到好工作,从而对它产生不了兴趣,不喜欢学习,甚至自暴自弃。因此在做专业介绍时,可以举几个案例,如展现几张带有噪声的图片,对它进行去噪、滤波等一系列处理,告诉学生在进行这一系列处理时,都是用到了不少的数学知识,学习这个专业就是用数学知识为基础,为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建立模型,从而解决问题等,以生动丰富的介绍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兴趣。

2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学生入校之后,最关注的事情就是该专业的就业率,如果该专业的就业率好,许多学生就能积极的去学习,反之就是厌学。在当代这种信息社会,一个人一生从事的工作也许是换好几个公司,甚至是好几个不同性质的工作。大学的专业学习并不是显得那么重要,应该是学习和锻炼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树立正确的学习观,端正学习态度,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求知的刻苦性和意志品质的稳定性是非常重要的。

3 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过紧张的高考之后,进入了暂时没有压力的大学,许多学生因而放松了学习,日子就在不知不觉中度过了。因此,在适当的时候要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采取多种组织方式,如自我总结等,适当的敲敲警钟,拉回学习的缰绳。

4 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培养学生的自学创新能力。信息与计算科学,由于其结合了数学和计算机专业,所学课程数目相对较多,学生的空闲时间较少。任继愈先生认为,课程排得太满是抑制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原因。学生只有有空闲才能学得活,学得博。大学生的学习应该主要是靠自学,这种灌输式教育不利于培养和形成学生自学能力,不利于学生接受初步的科研训练。因此需要制定合适的教学计划,这种满负荷填充的教学模式亟待改造。可以直接减少学分总数,去掉可有可无的课程,或者是课程不少学时减少;或者是修改教学方式,增加实践教学等。

5 改善教学方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笔者曾经和学生有过这样的对话,问:“你们的英语老师对你们要求严格吗?”学生答:“我们又不想学,要求严了我们就不和他玩了。”严师出高徒,对现在的学生,尤其是将来的90后的学生已经不是那么显著了,他们拥有更多的判逆,喜欢顺着自己的想法办事,单纯的理论教育已经吸引不了他们,你对他们的苦口婆心,也许会是收效甚微。因此,需要改善教学方案,运用教学技巧,如学习程序设计语言时,示范几个动画等生动的实例,多注意色彩效应,多联系实际应用,以提高其学习的兴趣,激发其学习的动力。

6 改进现行的评估体制。现行的大学教育评估策略大多还是采取期末考试方式,然而,现在的学生对考试的不合格越来越麻木,并不会觉得考试不及格会是一件羞耻的事情,只要在大学四年之后,能够按时拿到毕业证就行了。因此,有必要制定一个完善的评估体制,更多的考查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以促进学生学习。

7 搭建技术、科研平台,改善研究条件,加快师资队伍培养,促进学科发展。只有有了坚强的后盾,强健的师资力量,才能更好的丰富学科内容,准确定位研究方向。只有教师自身的水平提高了,才能更好的教育学生。因此,改善研究条件,提高教师素质是非常重要的。

第7篇:心理学的学科性范文

一、教师要合理定位自己的角色

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现在的教师不能仅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者,而是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组织者,点播者。在不同的时间情况下,扮演的角色,可以是示范者、评论者、欣赏者,也可以是顾问或朋友。因此,教师首先要摆正位置,这直接关系着学生参与意识的培养。也是真正让学生“动”的关键所在。

二、诱发学生参与的意识

《课标》指出:“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获得广泛的知识经验”。因此,我们必须把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数学,在现实生活中学数学。所以,我在教授新课时,根据教学内容,要求学生参加调查,收集素材等活动,获取为新课教学提供丰富的实际材料,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

三、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

心理学家罗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让人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环境下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表现。因此,教师首先要克服那些课堂上教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是观众、听众的这种大大限制学生参与热情的旧教学模式。只有积极创设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能以宽容友好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为学生提供足够有安全感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做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各抒己见,对学生中独特的想法不要轻易否定,鼓励学生标新立异。这样每个学生都能深刻理解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使学生真正能知其然而又能知其所以然,使学生将学习的能量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促使学生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

四、激发学生动的热情

现代心理学家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动机引起的,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可以诱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并使学生产生正确的学习动机。因此,一堂课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是前提。如果能把学生真正引入到教学的情境中去,激发学生产生学习新知识的迫切愿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大有裨益的。

五、建立激励机制,强化参与能动意识

教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我们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潜能,树立新的教育观,进行常识教育。对于学生自己发现的结论、规律或提出与众不同的解法,我在课堂上从来不吝啬赞美的语言,总要适时给予表扬;对学生多伸大拇指,不伸食指。从鼓励学生敢举手回答问题开始,哪怕说的驴唇不对马嘴,只要敢发言就是一个勇敢的人,说不对没关系,一次、两次……只要积极思考总有说对的时候。同时我在教学中还经常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比一比”、“赛一赛”等竞赛活动,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我的做法取得了成功,课堂上出现了从未有过的争先恐后回答问题、提出问题的局面,有时候简直难以控制。对于作业中的灵活解答,我总不吝夸奖,让其在班上介绍解题思路;同时还要鼓舞学生勇于去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变苦为乐,化难为易,通过自觉、积极、努力的学习,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融会贯通地掌握和运用数学知识。对于有进步的学生,我在全班同学面前大张旗鼓地表扬;对于学困生,善于发现其闪光点和微小的进步并及时鼓励。通过榜样励志、竞争励志、表彰励志种种方式,既创设了有利于学生参与学习的氛围,大大激励了学生,调动了学生内在积极因素,又真正让学生发自内心的“动”起来。

六、鼓励学生善于动手实践,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数学实验是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重要手段。因此,适当组织学生开展一些生动有趣的教学实践活动或实验,使学生亲身经历。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如在学完“三角形相似”时,让学生到操场量一量旗杆的高度等。通过如此之类的实验活动,让学生手脑并用,获得感性知识,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于以上几点,我在教学实践中也尽量落实,其教学效果也非常之好,我所带班级的各科成绩都名列全校前茅。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也受到各科教师的一致好评。

第8篇:心理学的学科性范文

【关键词】外科护理学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R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0)03-00-02

《外科护理学》是护理学的一大分支,也是护理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临床专业课程,它包含了医学基础理论、外科学基础理论和护理学基础理论及技术,是一门理论紧密联系实践、临床实践检验护理理论的临床学科。随着现代护理模式发展,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她已成为护理教学人员关注和研究的热点。现就我院《外科护理学》教学过程改革实践进行总结。

1 研究对象

选择我校2006级护理本科学生116名、2007级护理本科学生94名,将2006级学生设为对照组,2007级设为实验组,年龄20-24岁,平均24岁,两组学生年龄、录取成绩等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

2 教学改革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实验组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方法手段,师资人才,评估体系,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深入思考和整体推进改革。

2.1 建立教学与实践的良性循环互动

优化课程设置,创新教学内容,构建“以人为中心”的课程体系,采取双轨制的教学计划,以护理专业知识和医学基础知识为主线,以人文、社会、心理学等知识为副线齐头并进,使各门课程之间合理衔接,协调配套,着眼于创新,紧跟社会发展[1]。发挥教学医院的优势,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实现教学与临床的良好结合。按发病机制、病情判断、并发症、治疗原则和护理措施来组织,强调病情观察、判断、紧急情况处置、危重症监护和健康教育等与临床护理工作密切相关的知识点突出护理特色。

2.2 优化教师结构,提高教师素质

教研室在组建过程中,非常注重教师的选拔和培养,选择具有丰富临床经验并具有“双师”资格的临床专家担任《外科护理学》的教学工作。在师资培养、教学方式改革、教书育人等方面科学地认识和运用隐性知识[3],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

2.3 优化教学方法,营造创新环境――五字教学法

(1)引――探究性、启发式教学

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引导学生要经常深入外科病房,查找病例、检索资料,并在病人身边真实情景中主动体验、探索,从而了解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直接掌握疾病护理的特点、难点。例如:围手术期护理中,必须结合病人自身的特殊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和护理。

(2)问――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

由教师提出问题,采用问题讨论式教学,课堂师生互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师在讨论中的角色体现多元化的特点,时而是组织者,时而参与者,时而是评判者,时而是引导者。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思维活跃时会有不同于教材、教师观点的时候,教师要动之以情地鼓励,观点偏颇的要晓之以理地启迪,允许有不同观点,大胆鼓励发散思维。

(3)案――案例教学法

根据典型案例,组织学生讨论。如病例讨论式教学,在每个系统授课结束后,老师挑选典型或疑难病例,学生分组到病房收集病史资料―护理体检―运用护理程序提出护理问题和护理诊断―制定护理目标―实施护理措施。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鼓励学生以循证护理的理念进行批判与质疑,寓思维训练于问题解决之中,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4)演――情景模拟教学法

实战演练,组织学生角色扮演,教师进行指导和点评,要让学生体会到师生间、同学间合作的欢愉,使优秀生有所得,后进生有所获。例如:对高血压病病人术后出院的健康教育指导,让“护士”和“病人”进行有关休息和运动,情绪调节、饮食护理、药物疗效观察及病情监测等方面的指导,提出模拟要求,通过对角色的塑造和模拟,增强学生的真实感和现场感。

开展床边教学或教学查房和实习护生教学。学生10-18人一组,在病房或示教室授课,锻炼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多媒体课件制作能力,教案书写能力,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5)研――研究性教学法

教学要从学生的经验和体验出发,密切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教师不仅要增加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演讲、辩论、表演以及观看影视、录象等活动成分,而且应打开校门,引导学生走向广阔的社会生活,进行社会调查,参与社会实践,并及时引导学生收集资料、举办展览、壁报等活动,安排学生撰写小论文、调查报告,选择不同研究课题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等。

2.4 优化教学手段,改进教学过程

(1)多媒体的应用:外科护理学教研室教师根据实际授课的需要,灵活地调取图、文、音、像等各种多媒体资料;通过系统化、形象化、直观化的教学界面和多种教学方法,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同时参与学习活动;把常见的临床案例和生动的图片、录像资料有机结合,真正使教学内容和形式融为一体,对教学重点、难点起到的画龙点睛的作用。

(2)模拟练习的使用:生理驱动型模拟系统它能够模拟人体真实的病理生理特征以及临床实践中经常遇到的各种病例和救治场景,模型人的各项生理指标会自主发生相应变化。我院护理实验中心在利用规范化培训标准来培训护生进行“青霉素过敏性休克救治”的过程中,采用了一种与国际接轨的新模式――“简短理论讲授+分项技术练习+综合模拟演练+录像分析总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5 优化考核方式,完善评价标准

在教育评价上,注重考量学生的综合能力。学生的课程总评成绩由讨论发言、论文撰写、社区实践、临床教学等多个环节中学生的态度、知识、能力的评价和综合卷面考核来确定,在成绩中体现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进一步淡化学生对过分细化成绩的追求,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抓好课堂评估、课程评估、终末评估、师资评估“四个评估环节”,采取专家督导、同行评价、学生评价三者结合的方法,使评估更具有规范性、综合性、指导性。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外科护理学教学中教育方式的创新,得到了大多数学生的肯定,促进了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首先,创新型护理人才的培养以创新素质培养为目标,注重社会对护士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着力构筑完美的人格教育,加强了护理学生专业责任感、使命感,更好的服务社会。其次,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理念,建立教学与实践的良性循环互动,优化课程设置、优化师资结构、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优化考核评价标准,培养和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另外,针对外科护理学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和弊端进行改革与创新,全面提高外科护理学的教育教学水平和效果。

参考文献

第9篇:心理学的学科性范文

【关键词】 数学学习 兴趣培养

数学学习成绩与数学学习兴趣有显著的相关性。浓厚的兴趣产生较大的学习动力,使学生的注意集中于数学学习,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学习,并乐于迎接学习中的各种挑战。稳定的数学学习兴趣是逐渐形成的,需要长期培养。

培养过程中应注意下面几个环节:

一、构建和谐的师生协作关系

师生情感不仅是师生交往的基础,而且也是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的关键。教师是师生情感的主导者。热爱学生是进行数学教学的前提。当教师的情感倾注在数学教学中,激发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情感时,学生就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数学学习。这是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秘诀。

二、高超的教学艺术是引发数学学习兴趣的保证

调查表明,学生学科兴趣形成的最重要条件是教师的教学水平。为此,教师应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努力的方向包括:

(1)练好教学基本功

随着教学理论的深化,人们对教学基本功含义的理解也发生了变化。除了课堂组织、语言表达、板书、画图等传统内容以外,还包括信息技术的熟练应用,尤其中新课程理念下,互联网技术在教学中的大量应用,教师通过网络吸取大量的信息是必不可少的。

当然教师的分析能力也是完成数学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素质。心理学家认为,任务分析大致可以区分为四大类,即过程分析、能力(或技能)构成成分分析、专家-新手差异分析和综合分析。

(2)处理好教学中的各种关系

数学教学中应当处理好的关系包括: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教学与数学基本能力、基本态度培养之间的关系;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与教师的讲解引导之间的关系;新的数学知识与已有数学认知结构之间的关系;共同要求与学生个性差异之间的关系;课内与课外的关系等等。这里就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和基本态度这“四个基础”之间的关系作些讨论。

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和累积是形成数学基本能力基本态度的前提,能力和态度又反作用于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制约着知识掌握和技能形成的速度、深度、难易程度和巩固程度。因此,数学知识的习得、数学技能的形成和数学基本能力、基本态度的培养数学活动过程中,它们之间有同一性、同步性,从根本上说必须协调发展。“四个基础”是数学学力的基本构成要素。我们可以借用 “冰山模型”来对“四个基础”之间的关系进行解释。冰山有浮在海面上的“冰山一角”和隐藏在海面以下的“冰山基座”,浮在水面上的看得见摸得着的部分就是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隐藏于水面下的看不见的部分则是基本能力和基本态度,它是支撑着浮出水面部分的基础。正如冰山由显出水面和隐于水面两部分组成一样,数学学力也可以分为显性学力和隐性学力两部分。显然,显性学力是由隐性学力支撑的,隐性学力是显性学力发展的动力;而显性学力的获得和不断加强,又使得隐性学力更加巩固,并得到不断升华。数学学力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通过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形成显性部分,同时,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通过对数学知识中蕴含的观念、思想和方法的领悟,获得数学学习方法、科学研究方法、探究能力以及数学观念态度等作为数学学习潜力的隐性学力。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隐性学力的形成,有一个从模仿到认同再到内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长期的、内隐的、潜移默化的。隐性学力的获得,教师有意识的指导是关键。过去的数学教学比较多地关注了学力的显性部分,而对隐性部分有些忽视。“四个基础”协调发展的数学学力规则追求显性学力与隐性学力的和谐统一,是一种发展性学力观。

(3)学会创设问题情境,搞好启发式教学

问题情境,是指一种具有一定困难、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教学实践表明,只有那些与学生“最近发展区”相适应的问题情境,才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才能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任务的难度是形成问题情境的重要因素之一。不需经过努力就能完成的任务,或经过再大努力也不能完成的任务,都不能引起学生兴趣。只有那些“半生不熟”、“似懂非懂”、“似会非会”的内容,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并迫切希望掌握之。所以,问题情境的形成表明了学习任务与学生数学认知结构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既适应又不适应。完全适应或完全不适应的状态都不构成问题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