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青年教师;职后培训;对策;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02-0078-03
《教育部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师[2012]10号)明确提出:“高等学校青年教师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力量,关系着高校发展的未来,关系着人才培养的未来,关系着教育事业的未来。”自1999年我国高校招生规模扩大,高校学生数量激增,随之而来的是高校对教师需求的与日俱增。在教育部网站公布的2012年教育统计资料中,截至2012年底,高校专任教师中35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有657507人,占高校专任教师的43. 9%。因此,在未来的5―10年里,青年教师将会逐渐成为高校中教学和科研活动的中坚力量。
目前,大部分步入高校教学岗位的青年教师,主要是来自高校和研究院所毕业的硕士生和博士生,虽然他们在各自的学科专业领域接受了专业的学术知识学习,但除了师范专业的毕业生以外,其他专业的毕业生几乎没有接受过教师的专业训练,关于高等教育的教育理论与实践更是一片空白。很多青年教师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还没能完全转换过来就直接走上讲台,因此这些青年教师在入职初期的教学任务中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难。例如,在教学过程中表现为缺乏教学经验、教学能力薄弱、课堂组织和管理能力欠缺等问题。如何帮助青年教师走出角色困境、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质量、成为合格的高校教师、实现其自身的专业发展是很多高校的管理部门需要深思的问题。因此,面对青年教师在入职后出现的这些问题,及时对青年教师进行职后培训尤为重要。只有充分重视高校青年教师职后的培训工作,并将青年教师的职后培训作为一项长期性、常态化的工作来抓,才是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质量、实现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实现高校长远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高校青年教师职后培训现状
对于我国高等教育来说,青年教师的职后教育工作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对教师职后进行的培训。青年教师的职后培训也称为在职培训,是对已经走上教育教学岗位的教师进行的提高性教育。其目标第一是帮助教师丰富和更新知识、技术和教育教学理念,了解本学科最前沿的趋势和动态;第二是帮助在职教师提高教学技能,优化教学方法,掌握较为灵活的教学手段,从而提高整个教育教学质量;第三则是丰富在职教师的专业发展生活,潜在地为其提供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1]。高校青年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培养关乎我国高等教师的发展方向和建设质量,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水平。对进入高校的青年教师进行职后培训是缩短青年教师独自探索教学经验、快速提高教学科研能力的有效途径。虽然近年来各高校师资培训工作全面展开,相应的政策纷纷出台为青年教师职后培训提供政策支持,并且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高校青年教师职后培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
(一)重视度不够
目前,我国部分高校在青年教师职后培训观念方面仍然存在问题,其中既包括了学校的因素,也包括了教师自身的因素。首先,很多高校的管理部门倾向于认为青年教师经过了高等教育阶段的学习已经具备了高深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技能,并且,青年教师在职前阶段接受了相应的培训,认为青年教师无须在职后继续接受相关的培训也可进行授课,没有树立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和职后培训一体化这一重要的教师教育理念。其次,部分高校的青年教师对职后培训存在浓厚的功利主义色彩,参加职后培训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进行学历补偿,以便日后可以更顺利地晋升职称,这部分青年教师只注重眼前的利益,没有将职后学习的中心放在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提高科研能力、促进专业发展上,没有形成正确的职后培训理念[2]。总之,部分高校管理部门和高校青年教师自身在职后培训方面未能在培训理念上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支持,未能充分认识到青年教师职后培训对于提高在职青年教师的教学质量、综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深远意义和重要作用。
(二)培训工作缺乏系统性
高校教师职后培训工作具有复杂性、多样性、长期性的特点,表现在它的培训对象是来自不同专业、不同教育背景、不同任教学科、不同培训需求等特点的教师的集合,是一支具有多样化、多层次特点的教师队伍,随着终身学习理念、职前职后培训一体化的理念不断深入以及高校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其职后培训的长期性。因此,职后培训不能泛化,高校管理部门必须要设计出具有计划性、系统性、长期性的青年教师职后培训方案,并且要根据学校发展规划和师资队伍建设规划,系统规划和合理安排职后培训工作[3]。然而,目前很多高校的青年教师职后培训工作的问题缺乏青年教师职后培训的整体规划和长远规划,长期以来培训工作流于形式,随意性较大,没有形成长期性、常态化的培训机制。并且很多高校管理部门存在对职后培训工作疏于管理的问题,没有把重视高校师资培训工作落到实处,因此导致教师职后培训质量不能得以保证,使职后培训失去了应有的效用和意义。
(三)忽视教师教学能力培养
2012年3月16日,教育部以教高[2012]4号印发《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中首先明确了教学的中心地位,把本科教学作为高校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
教学是教师职业的本质,是大学永恒的主题。教学能力作为教师教学的核心部分,直接影响着高校教学任务的完成与否和教学质量能否得到保证。高校青年教师作为教育战线上的新兵,与教学实践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相比在很多方面存在差距。很多青年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欠佳、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教学内容中理论与实际联系不紧密,更多时候在课堂上照本宣科。目前高校的职后培训普遍存在重理论知识、轻实践教学的倾向[4]。尽管我国高校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教师职后培训,如助教进修班、教师进修班、参加学术会议等,很多培训的内容也多是泛泛地讲授现代高等教育学理论知识,其主要侧重点,仍然停留在对青年教师专业理论知识的培养上,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往往被忽视。职后培训中实践的环节则因为各种原因被忽略,青年教师很少有机会能够接受关于教师教育教学技能的相关培训。
二、优化高校青年教师职后培训的对策
(一)强化青年教师职后培训意识
高校青年教师职后培训的开展,首先必须要强化高校管理者和青年教师的培训意识,树立正确的职后培训观念,端正青年教师职后培训的目的。高校管理者以及青年教师要树立职前、职后培训一体化的培训观念,认识到职后培训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终身教育过程,并且是伴随青年教师职业生涯的,职后培训不仅有利于教师的成长,而且符合终身教育的思想。要明确认识到,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业务素质最好的方式是加强职后的学习,而职后培训是实现目标的有效途径。
同时,高校管理部门要从青年教师的切身利益出发,积极采取激励措施来提高青年教师参与职后培训的积极性。例如,薪酬是高校教师重要的物质激励手段之一,高校在职后培训上为教师提供经费上的有力支持,减少青年教师个人支付的培训费用;同时,对职后培训中考核成绩优异的青年教师提供奖励等[5]。为了在青年教师队伍中形成良好的竞争环境,督促青年教师积极参加培训来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质,高校管理部门可以建立严格的青年教师职后培训的考核制度,由高校中教学和科研经验丰富的专家教师对青年教师在日常教学科研工作中的情况以及职后培训参与情况进行定期考核,根据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效果、指导教师意见和学生的评价结果给予适当的奖惩,并且将青年教师职后培训的表现与教师职称评定结合起来,成绩优异者可以有机会在评定职称中得到优势。通过一系列青年教师职后激励措施,青年教师能够积极参与到职后培训中,并在职后培训过程中逐渐形成正确的培训观念和目的,将“要我培训”转变为“我要培训”,在职后培训中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促进其教师专业发展。
(二)注重青年教师培训的整体规划
高校管理部门应该在国家青年教师队伍总体发展指导的框架下,依据本校青年教师职后培训的现状以及高校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高等学校教师培训工作规程》、学校总体发展规划和青年教师培训需求等,对今后本校青年教师职后培训制定切实可行的职后培训整体规划及其实施方案,避免出现职后培训随意性、盲目性等问题。同时,制定本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和发展的总体目标,并将培训细致规划,分解为可实施的具体目标,力求规划目标既有特色又有创新,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前瞻性,与高校师资规划和学校总体发展规划相适应。培训的组织和设计要体现终身教育思想和现代培训理念,同时赋予教师更多的自和时间,从而使青年教师职后培训符合需求而具实效。集中各方面力量,统筹协调各种关系,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手段,把职后培训工作落到实处,定期检查监督青年教师职后培训规划的实施,开展动态开放的青年教师职后培训,适时调整规划目标,确保高校青年教师职后培训的作用真正发挥出来。
(三)建立常态化青年教师职后培训机制
对于高校青年教师而言,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集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和职后教育一体化的、持续终身的过程,一次性的或是随意性的培训是远远满足不了的。教师的专业性决定了他们在职后也要通过不断探索教学方法,积累教学经验,丰富专业知识,提高教学技能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要求。因此教师职后培训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所谓职后常态化培训,就是将青年教师原本非常规、不平常的职后培训转变为正常、普通、常规的状态。常态化的培训可以减少青年教师职后培训的不确定性和随意性。本文中的职后常态化培训就是指让青年教师对职后培训形成一种自觉的习惯,不需要硬性的制度规定,教师就能够定期主动自觉、习惯地参加定期的培训,并把它当成一项平常的活动,将这种培训长期地坚持下来,把它当作一种自然而然的培训。在这一过程中,青年教师终身学习、自我发展的意识也会自觉地形成。常态化的职后培训有“长度”和“宽度”,“长度”是要持之以恒,贯彻到青年教师职业生涯的始终,关注到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每一步,“宽度”是惠及到每一位在职青年教师。
高校青年教师职后培训是伴随其整个职业生涯的学习过程,不仅需要青年教师自己的努力,而且有组织、有计划的教师培训也是促进教师发展至关重要的外在支持与有效途径,因此高校管理部门要将青年教师的职后培训作为一项长期性的、常态化的培养工作来重视。高校应成立专门的教师培训研究指导部门,负责研究指导教师培训工作,规范培训管理,同时充分结合青年教师的培训需求来合理安排青年教师职后培训的时间,定期组织和安排青年教师相关的职后教育活动等,建立常态化的青年教师职后培训机制,为高校青年教师职后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推动高校青年教师师资队伍建设,将富有成效的培养工作以常态化的形式传承下来,不断推动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
(四)加强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
面对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薄弱的问题,青年教师职后培训中要将教学实践活动作为一个重点的环节给予足够的重视。在培训中要让青年教师深入课堂,给青年教师更多教学实践的机会和专业的指导。比如,在教学之初,由教学经验丰富的专家型教师积极指导,高校管理部门可建立青年教师导师制,实行一对一的传帮带,向他们传授教学经验和教学案例,帮助青年教师尽快熟悉教学环节[6],从备课、上课、听课、评课等方面全方位指导青年教师的教学活动,让青年教师通过自我实践来积累教学经验。定期组织青年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内容进行试讲,青年教师通过反思性教学的方式来总结自身在教学实践中的不足,这样才能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缩短青年教师在教学岗位上的探索尝试的漫长过程,使青年教师在职后教学工作中少走弯路。值得注意的是,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不是短时间能够实现的,这是一项需要青年教师长期坚持的培训。因此,在教师职后培训中,高校也应重视对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培养的长期性。
(五)完善青年教师校本培训模式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教师数量的增多,传统培训模式限制了教师培训的多样化需求,而将高校青年教师的培训回归学校本位,完善校本培训模式受到很多高校管理者的认同[7]。高校作为青年教师工作和学习的重要场所,要充分发挥其在青年教师培训中的作用。我国高校具有十分丰富的教育资源,高校是理论知识、学科前沿动态知识更新快速的地方,汇聚了很多具有较强科研能力和教学能力的专家型教师。因此高校管理者可以依托高校的学术资源、人力资源开展多样化的青年教师职后培训活动,实行专家型教师指导新手型教师的方案,并逐步建立起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培训导师队伍,来保障青年教师职后培训师资的质量[8],在职后培训中,专家型教师能够将其丰富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成果相结合,将最新的前沿知识传授给青年教师,更利于促进青年教师职后教育研究的深入拓展。
高校青年教师作为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高校教学质量提高的重任。而职后培训在高素质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培养方面既是不可或缺的基础,又有不可替代的推动和促进作用。高校青年教师的职后培训工作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艰巨工作,因此,需要高校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和青年教师自身的刻苦努力,不断发现高校青年教师职后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完善青年教师职后培训工作,发挥青年教师职后培训应有的作用,才能为促进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为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国宏.关于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的思考
[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1,(5).
[2]郭伟欣.我国高校青年教师职后教育研究[D].甘肃:兰
州大学,2012.
[3]王蓓颖.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教师
教育研究,2011,(5).
[4]陈林元,张玉梅.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探索[J].教
育理论与实践,2011,(12).
[5]韩宝庆.关于我国教师职后培训的几个问题[J].教育探
索,2006,(8).
[6]秦小智.大学教师教学能力及其培养研究[D].长沙:湖
南大学,2006.
[7]王越.高校教师在职培训模式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
[关键词]高校 青年教师 教学能力 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4-0135-04
[作者简介]宋朝丽,河南牧业经济学院讲师(河南郑州450044)
教学能力是指教师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基于一定的教学知识和教学技能,促进教学目标的高效达成,促进学生生命发展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我国学界对教师教学能力的研究始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90年代以后尤其是扩招政策实施之后,随着大量青年教师加入高校教师队伍,对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研究成了近年教育学界研究的热门话题,相关研究成果可谓硕果累累。本文以国内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重点是2009年至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硕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以及相关期刊所发表的相关论文,并与2009年之前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对比,分析近五年来关于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研究的近况、新进展、不足及未来的研究趋势,以供后续研究参考。
一、我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研究关注点
(一)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构成研究
关于教师教学能力构成问题在2009年以前众多学者已经做了深入系统的研究,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基本已经确定,近五年来学者多引用前人已有的成果,不再将其作为研究的重点。在这一领域也有学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张大良认为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是一个立体多维的结构,从教育学角度把教师教学能力分为教学设计、教学实施以及教学研究能力,从心理学角度把教师能力分为教学认知、教学操作及教学监控能力,从社会学角度分为教师沟通、终身学习、心理辅导及适应国际化、信息化的能力;蔡宝来根据教学层次划分理论,在申继亮和唐玉光研究的基础上,把教学能力划分为一般教学、学科教学及特殊教学能力,并将每一种能力细化为若干指标。在研究中,高校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构成与普遍意义上的教师教学能力构成没有本质的区别。
(二)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现状研究
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现状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学者们采用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及专家问询法对我国高校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进行了总结,普遍认为高校青年教师这一群体学历高、有活力,发展潜力大,专业知识储备渊博,科研能力强,但缺乏教育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经验。
近五年来有代表性的观点有:周萍、纪志成通过对高校管理部门调查,发现高校师资队伍呈现年轻化趋势,青年教师队伍趋向高学历,学缘结构渐趋合理,但队伍不够稳定,流失比较严重,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都有待提高,教学手段先进,但缺乏教育学基本理论知识和师范教育的正规训练。余远富通过对8所地方高校青年教师的考察认为,地方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方面存在以下主要问题:教学内容不熟悉或把握不当,教学手段不得当或模式单一,多媒体使用不恰当或过分依赖,教学研究不深入或基本没有。杨慧清认为青年教师存在“乐教”但缺乏动力;重视科研,轻视教学;重视专业技能提高,忽视教学能力的提升等问题。
(三)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研究者对这一问题有两种理解,一种将影响因素理解为影响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形成的因素,另一种将其理解为阻碍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因素。周萍、纪志成认为,影响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形成的主要因素有:学科知识深度、表达能力、课堂教学管理能力和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素养,还有对学生学习知识的了解、学校的培养机制、社会和学校对高校教师的要求、教师对行业发展的敏感度等。张大良认为影响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形成的因素分为个体特性、制度与环境因素和实践因素三个方面,其中个体特性包括教师个体的教育理念、从业态度、自我发展要求,制度与环境因素包括教育政策法规及学校的教师评价政策、社会报偿、文化氛围,实践因素包括社会实践和专业实践。
将影响因素理解为阻碍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观点,主要是针对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存在的不足找出其成因。于晓红认为影响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因素有缺乏严格系统的教学能力培训,不注重与学生的沟通交流,重科研轻教学的政策导向。束仁龙认为影响新建本科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主要因素有教师职后培训问题凸显,教学管理措施不够,教师考核评价导向偏颇,教师个体教学反思欠缺。另外,还有学者提出经济待遇低、社会压力大等影响因素,徐玲从教师个体发展角度提出教师终身教育体系尚未形成、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高原期”、教学效能感的走低等影响因素。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6C-0085-02
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作为学校师资队伍中的生力军,担负着教育学生,成为未来专业学术带头人的重任,其专业能力的发展和提高决定着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未来的教学质量。然而,目前我国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情况堪忧,主要存在的问题有:第一,部分高职院校由于对“双师型”教师的界定标准不够科学和准确,对青年教师的专业能力培养缺乏明确的目标,导致培养效果差强人意。第二,高职院校部分青年教师毕业于师范类院校,入职前普遍缺乏有效的企业工作经验,因而入职后专业能力发展的后劲不足,而另一部分青年教师虽然来自企业生产一线,具备一定的专业实践经验,却因缺乏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入职后教学能力亟须提高,这两方面的矛盾都困扰着学校对青年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第三,部分高职院校没有形成一套科学而成熟的青年教师专业能力培养模式,导致学校对青年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效果不佳,青年教师入职后专业能力提升和发展受到限制。综而观之,高职院校没有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青年教师专业能力培养模式是问题的关键,它导致培养效果的低下,严重影响了青年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因此,探索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青年教师专业能力培养模式已成为当前教育者关注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专业能力内涵
对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专业能力培养模式进行探索,首先要明晰青年教师专业能力的内涵。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培养总目标是:把青年教师培养成为爱护学生,热忱职业教育事业,具备良好教师职业道德和教育教学能力,拥有过硬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具有一定学术研究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其中“拥有过硬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具有一定学术研究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可以作为青年教师专业能力培养的标准。
此外,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是工学结合实施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实用型技能人才。其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鲜明的职业定向性,教学内容更注重专业实践操作能力的训练。这要求高职院校的教师不但具备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知识,还应具备较丰富的专业实践经验和技术操作能力。因此,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专业能力应包括专业知识能力和专业实践技能两方面。专业知识能力指的是青年教师掌握和运用自身所学专业的理论和操作知识的能力;专业实践技能指的是专业实践经验和专业技术操作能力。高职院校对青年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就应是对青年教师专业知识能力和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
二、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专业能力培养模式探讨
明确了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专业能力的内涵,就可进一步探讨专业能力培养模式的建立。要建立培养模式,首先要明确培养目标,在培养目标的指导下确立模式的组成结构。
(一)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专业能力培养目标
根据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培养总体目标中“拥有过硬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的目标要求,结合青年教师专业能力的内涵,可以确定,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专业能力培养目标是:培养青年教师具备较强的掌握和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不断丰富和积累专业实践经验,拥有过硬的专业技术操作能力,成为知识丰富,技能过硬的“双师型”教师。
(二)青年教师专业能力培养模式的组成结构
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专业能力包括专业知识能力和专业实践技能两方面,青年教师专业能力培养模式的主要内容就应包含这两方面。针对目前部分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专业能力培养过程中出现的“职前教育简单,职后教育乏力”的问题,培养模式可分为以下两大块:
1.入职教育。入职教育顾名思义指的是青年教师入职前接受的教师岗位教育,也可称为岗前培训。以往高职院校对青年教师的入职教育大多非常简单,仅仅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教学应急处理以及学校教学等内容进行简单培训,这对于非师范类毕业的青年教师系统学习教育教学知识而言,是十分有限的。此外,高职院校的入职教育普遍没有企业岗位实践环节,这对于师范类毕业的青年教师积累专业实践经验而言,也是不利的。因此,青年教师专业能力培养模式中的入职教育模块必须针对这些弊端,设计适合高职院校实际的岗前教育。合理的入职教育内容应分为职业教育教学知识培训和为期3-6个月的校企合作企业的岗位实践两部分。入职教育的实施原则是重视入职教育,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教学知识培训和企业岗位实践,实现传授教育教学规律和理论知识,积累基本专业实践经验。入职教育的最终目标是遵循职业教育规律,真正培养青年教师具备一定的教育教学能力,使其较快适应职业教育环境,进入职业教育角色,顺利获得职业教育教学能力。
2.职后教育。职后教育指的是青年教师正式进入教师岗位后继续接受的教育,它是青年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重要阶段,决定着青年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质量和成效。一套科学而合理的职后教育应包括一对一的导师指导培养、阶段性教学能力提升培训和企业实习挂职三部分,这三部分是相互独立又彼此辅助的关系。
一是一对一导师指导培养模块。一对一导师指导培养模块是指由一名专业中获得高级职称的教师专门指导一名青年教师的培养形式。这种培养形式对于高职院校青年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积累教学经验,提升专业知识能力是发挥基础性作用的。高职院校大部分青年教师都普遍缺乏教育教学经验,通过一对一的导师指导培养,能极大促进青年教师掌握教育教学技术,提升教学质量,为下一阶段的学历职称提升和成为专业教学骨干打下坚实基础。
二是阶段性教学能力提升培训。阶段性教学能力提升培训是对导师指导培养的阶段性检验,它具体指青年教师入职后每学期或每学年进行的校级层面的教学能力提升培训。这种培训可以是集中学习培训、教育教学技能比赛、教学管理经验交流研讨等形式,内容可涵盖教育教学新理论、教育心理学知识培训、教学新技术运用、专业教学新动向研究等。高职院校必须确保每学期或学年都要进行阶段性教学能力提升培训,只有这样,才能检验每阶段导师指导培养模块的效果,确保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持续而有效的提升。
三是企业实习挂职。企业实习挂职指的是高职院校定期指派青年教师到相关合作企业进行为期一年或半年的专业岗位实习挂职,目的是丰富青年教师的专业实践经验,促使青年教师在此基础上掌握最新的专业技术,锻炼过硬的技术操作能力。青年教师一旦走上教师岗位,面对自身学历、职称层次的提高,专业教学任务和教学管理任务三方面的压力,对自身专业实践经验的积累和专业新技术的掌握操作会越来越乏力,针对这种情况,高职院校必须通过有效的企业实习挂职环节,帮助青年教师突破专业能力发展瓶颈,鼓励青年教师往更高的专业技术层次发展。
(三)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专业能力培养模式的实施要求
1.改革和创新师资培训制度,鼓励青年教师往更高专业技术层次发展。构建更科学的青年教师专业能力培训模式,必然要对原有的师资培训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尤其是原来的入职教育环节和职后教育环节,都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改革,在入职教育中针对师范类青年教师,增加企业岗位实践环节,灵活入职教育的时间,提高入职教育的成效。对于原有的教师继续教育环节,保留导师指导培养环节,增加阶段性教学能力提升培训和企业实习挂职,并制定相应的培训制度和企业岗位实践实习制度,确保职后教育依规有序实施。
2.创新校企合作形式,共同培养“双师型”教师。高职院校的一大办学特色就是校企合作实施职业教育,既然校企合作共同培养高素质的实用型技能人才,当然也可以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双师型”教师。要实现这一目标,高职院校要创新校企合作形式,在校企合作办学教育的基础上,开创校企双方管理人才的相互交流学习这种形式,双方定期指派职称相当的管理人员到对方处实习挂职。校方可指派青年教师到企业挂职学习,积累专业实践经验,学习专业岗位新技术,企业相应地委派管理人员到学校,传授新的专业知识技能,指导职业教育教学,提高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质量。这种双方人员相互实习挂职的形式,能使校企双方达到双赢。
当前现代信息技术已经运用到各个领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教育领域,各地学校也已经开始配备多媒体硬件设施或者正在进行打造各种资源共享的信息平台建设。信息社会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为教育理念的重构提供了一个生动的平台。信息社会对教育有以下影响:
(一)教育教学手段的丰富
传统教学方式是教师上课时用黑板和粉笔这种形式为学生们传授新知识。而如今,教师将多种课堂信息输入与输出的手段综合运用,多媒体和板书巧妙结合,教学语言生动活泼,使教学方法的运用达到课堂教学最优化的效果。现在许多学校都配备多媒体教室,教师利用PPT形式进行讲解,丰富了课堂教学模式,同时能提高青年教师对新时代多媒体的研究,更进一步为课堂教学多样化努力学习。
(二)教学知识范围的扩大
如今多媒体的高速发展,对传统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教学方法。对学生来说在课堂中吸取新的知识内容,对青年教师来说是一个新的机遇。教师在面对教学环境发生改变的同时,是否能让教学内容、教学知识与社会发展同步。这就需要青年教师有新的突破,青年教师自身应有着吸取新知识的能力,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自主发现能力、知识建构等创新能力教学方式。课堂上课模式、回答问题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模式等都要符合新的信息技术。青年教师也要有一定的学术视野和专业知识基础,其中包括人文社科、自然等各种学科在内的都要有所涉及。
(三)教学组织形式的改变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在教学中,教师根据一定的要求,引领学生在特定教学目标的指引下进行的有目的、有秩序的教学活动安排,核心要素主要是教学的时间、空间、内容及方法的选择与安排。
二、当前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动力不均衡
首先,重点学校与普通学校之间的区别。重点学校的青年教师学历普遍较高、有良好的学习气氛,重视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对青年教师要求严格,既有内在需要,又有外在压力。而普通学校师资队伍相对较差,家长对师资要求不高,青年教师动力不足,教师约束力差等原因构成了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动力不均衡。
其次,城乡教师专业发展动力不均衡。在城市上班的青年教师,学习接收能力强,学校资源丰富,学校对多媒体硬件条件配备齐全。而在农村或者偏远地区的青年教师,自身专业发展条件受到限制,学校的多媒体硬件设备配备不全。整体而言,农村偏远落后地区教学设备落后,知识结构不合理、视野狭窄、对实现自我的追求不高,专业自我实现的积极性不够,导致农村区域教师的整体素质不能契合教育发展对教师质量的需求。信息技术是培养青年教师专业素养、也是培养教师信息知识的基础,如果青年教师不会使用信息技术或者没有这种兴趣和爱好,只用传统的教学方式,那么这些配套设施就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二)青年教师缺乏指导
首先,青年教师缺乏学校有效指导。一些学校认为青年教师刚进入学校,对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并不看重,只是让青年教师尽快地融入到学校中来。学校对青年教师在知识传授上和自身发展上重视不够,缺乏专业的指导,学校也缺乏对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部分学校管理层事务性工作繁忙,对教学工作、教改前言进展了解不够,指导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缺乏前瞻性和针对性。部分学校没有把青年教师发展列入到学校发展规划或者工作计划,缺乏有效制度安排。
其次,缺乏優秀教师的有效指导。学校管理层没有看到优秀教师在对培养青年教师上的优点。优秀教师能够更快地帮助青年教师了解教学内容,增长青年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也能让青年教师感受到成为一名优秀教师需要经历哪些专业知识发展。目前,有些薄弱学校或薄弱学科,缺乏名师指导,这样的成长环境限制了青年教师的发展,进而影响学校的发展,致使教师和学生陷入了互相限制的恶性循环。
(三)培训内容陈旧
当前主要的培训方式还是比较传统的讲授方式,单纯通过专家单方面对学员进行知识技能的讲解,包括培训师资团队与参培学员的沟通,未将参培学员放在主置,而是仅将参培教师看作培训对象,忽视了培训教师在培训中自我领悟到的知识,专家虽然讲授着专业知识,但是教师的自我反思对培训效果却有着明显不同。当前大多数培训模式还是传统的讲授模式,也过度依赖于专家的讲授,缺乏与培训老师的互动。培训专家一般都是以自我认知为主,使培训沦为简单的说教或告知,这种单向度的信息传递形式难以调动培训课堂的学习气氛,致使参训教师兴趣丧失,无法发挥参训教师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难以有效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
(四)青年教师参与培训机会少
青年教师在进入学校以后,大多担任班主任的工作,工作任务繁重,另外当学校有机会让教师参与培训的时候,也优先让老教师去参加培训。但是学校没有考虑到青年教师在接受新知识、新信息技术能力方面,动手能力方面较强,能够更好地吸收新的知识。但是学校考虑到现实需求,给予青年教师的培训机会减少。另外由于整个学校的教师存在不同需求,这些教师分别承担不同的教学任务,使得学校在安排教师培训、进修的过程中,务必要考虑多方面因素,学校一般会组织优秀教师进行培训,青年教师外出参加培训的机会较少。因此,青年教师得到的培训机会就大大降低。
三、信息社会对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
(一)重视青年教师专业发展
首先,需要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师的教学能力反映一个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表现,是否能够把学到的知识讲授出来,让学生能够认真听懂。备课上课、管理评价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等是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提升青年教师的学术能力。青年教师要对学术科研有着学习的心态,在对当前教育发展前沿的问题上要有一定的了解,特别是青年教师是一线教师,对学生学习知识有着重要的指导能力。但是青年教师在对学术问题上并不是特别重视,这就需要学校对青年教师有引导的作用,让青年教师参与学校课题研究,也需要青年教师的新的理论和理解能力,从多种渠道去引领青年教师从事教学研究,以研促教。
(二)加强校本培训
校本培训是指由学校和全体教师一起组织的,以学校教育教学发展和教育改革所面临的所有遇到的现实问题为导向,充分利用社会上和校园内部的全部有效资源,注重教师的教学、学习、研究的有效统一,更大程度地实现教师发展的培训活动。校本培训是当前提高学校教师整体素质的最有效的方式,校本培训也受到当地教育部门的重视。校本培训是以老带新共同结合的方式,以传统的培训模式转向学习型的终身学习模式。当地教育部门也要定期召开培训会议,宣传校本培训的重要性,举行校校联合,增加校本培训的经验,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大力开展远程教育
远程教育是指师生在准分离状态下运用广播、电视、文字教材、音像素材和计算机课件及网络等多媒体来实现的教育。远程教育资源具有海量性、超链接性、共享性和低成本性等优点,能够为教师进行教育技术培训提供良好的支撑。青年教师的学习不受时间的限制,无论是在午休时间还是晚饭后,或是节假日等都可以无限制地通过网络进行学习。这种将知识填充入零散时间的新型教学模式,无疑会获得更为充分的发展,而这也无疑将会是人类未来学习的新模式、新范式。
(四)丰富培训内容
由于教师教学工作具有复杂性的特征,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具有了多样性。在当前互联网+时代,以资源为视角,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建立乡村教师培训资源公共平台,提供不同类型的优质资源,使乡村教师能进行网络学习或免费下载学习。要想保证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自由性、自主性、便利性,就需要扩大乡村教师培训网络资源建设,达到乡村教师在专业发展方面需要什么就能找到什么想补充什么就能找到什么,而且都是免费资源。
关键词:边远地区;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对策
边远地区高校是指那些地理位置处于非中心化城市的高校,这类地区高校多半属于高职类院校。对于高职类院校来说,教学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而承担教学工作的主要力量是青年教师。青年教师在很多方面存在优势,如青年教师思维敏捷、接受新信息的速率快、具有创新意识等,但同时也应注意到青年教师的不足之处。由于高职类院校的性质决定了在高职类院校所设置的专业中非师范类专业较多,于是相应专业的授课教师也多半为非师范院校毕业的教师,他们在大学阶段没有系统地学习过教学理论方面的知识,这导致了他们的教学能力不足,因此,边远地区高校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就是如何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
一、边远地区高校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现状
教学能力是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活动所表现的一种心理特征。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是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核心[1]。边远地区高校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包括青年教师的知识类能力、教学过程中的技能类能力、态度类能力和个人特质类能力等四个方面。首先,青年教师的知识类能力,它包括青年教师对所学专业的专业知识掌握能力及所教授的专业知识的掌握能力。边远地区高校青年教师在知识类能力方面的现状主要体现在:青年教师自身教育教学知识储备不足,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及时学习和更新教育教学相关知识,学科教学知识及应用能力有待提升,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发现并加以研究、解决。其次,青年教师教学过程中的技能类能力,它包括青年教师教学的组织与设计能力、教学创新能力、教学调控与实施能力、转化知识的能力及技能操作的能力等方面[2]。边远地区高校青年教师在技能类教学能力方面的现状主要体现在:青年教师缺乏对授课内容的教学设计,课堂内容照本宣科,缺少创新性,对课堂突发事件缺少预见性和调控能力,不知道如何将教学内容按照合理的方式方法传授给学生,在知识转化能力上明显较弱等。这些现状都直接导致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接受效果差和教学效果不佳的状况。再次,青年教师的态度类能力,它包括青年教师的教学热情、兴趣、师德、责任心及奉献精神等方面。边远地区高校青年教师在态度类能力方面的现状主要体现在:一些因为稳定而选择从事教师工作的青年教师,由于择业的原因,使得他们难以把较高热情投入到日常的教学工作之中;另外一些青年教师对教学工作缺少兴趣,师德方面的弱化致使他们在教学工作中没有表现出敏锐的感知力、丰富的想象力和积极的创造力,而表现出的却是对教学工作的厌烦和懈怠,缺少应有的责任心和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最后,青年教师的个人特质类能力,它包括随机应变能力和教学反思能力。边远地区高校青年教师在个人特质类能力方面的现状主要体现在:缺乏随机应变能力和对课堂的掌控能力,因为在学校所学的内容中很少有涉及此方面的教学内容,加之缺乏工作经验,致使青年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缺少对可能发生的教学情况的预见性,一旦突发事故发生,随机应变能力方面的弊端就显现出来。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学行为的再次思考和认识,以此来总结教学中的经验及教训,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3]。青年教师应该对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教学反思。而边远地区高校青年教师因为缺少教学反思,致使在青年教师中存在明明十分认真地备课,但教学效果却不理想;明明对所讲授的教学内容十分熟练,但教学过程却十分生硬;明明制作了精良的教学课件,却收效甚微等等这样的情况。
二、边远地区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对策
边远地区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是关乎高校教学质量的一项大工程,它受教师自身和高校的培训体系与教学评价机制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以下主要从青年教师自身和高校两个层面出发对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问题提出解决对策,从而实现提升边远地区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目的。
1.青年教师自身层面的对策
首先,加强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学好基础教育理论知识(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是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高的首要前提。为此,青年教师不但要主动参与高校组织的教育理论培训,同时青年教师个人也需要对教育理论知识进行详尽细致地学习,形成正确的教育理念,真正了解“教什么”的内涵和“怎么教”的方法,做到与所教学科融会贯通,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加强自身对课堂教学的掌控能力,做好本学科的教学组织与设计,努力进行教学创新,灵活转化所教授的知识,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知识与技能类能力。其次,端正教学态度,提升教学热情。“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敬业精神,在当代社会仍然应该被广大高校青年教师所敬仰和学习。态度决定行为,热爱教学工作,才能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繁复的教学工作中。兴趣能激发教师敏锐的感知力、丰富的想象力和积极的创造力,青年教师要善于发掘自身对教学工作的兴趣点,提升自己的教学热情,建立对本学科教学的自信心,激发应有的责任心和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更加热爱自己的本质教学工作。
2.高校层面的对策
首先,创设一体化培训机制,采取多元化培训形式。边远地区高校应创设青年教师岗前职后的一体化培训机制。青年教师在成为一名高校教师前,必须参加岗前培训。岗前培训以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学和教师职业道德为培训内容。教师岗前培训的目的是为了让青年教师尽快适应教师工作环境、顺利完成从接受到给予的学生与教师角色之间的转变。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的特殊性要求教师要有与时俱进的专业学科知识和先进的教育理念,要不断更新自身的专业学科知识体系,所以要在青年教师入职后定期进行职后培训,帮助青年教师形成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观念。培训可以采用教授讲坛、教学研讨、“老带新”、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等多元化形式。其次,建立有效的青年教师评价考核制度,采取多元化评价方式。只有高校重视教学效果,才能使青年教师提高对教学工作的重视。高校应把教学效果纳入青年教师考核体系,通过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来量化青年教师的教学效果。采取同行评价、系部领导评价、督学评价、学生评价等多元化评价方式,其中包括同行、系部领导和督学课堂随听随评,学生课堂月评。由学校设立网络评价系统,系部领导、同行和督学采取推门进课堂的方式,随时听、随时评,然后登陆网络评价系统给所评青年教师进行评价。学生评价采用由学校针对不同系部和专业制定的月末学生评价表,评价周期为一个月,学生每个月末在学校网站评教系统选择自己所在的学院和专业,并在对应青年教师的评价表中进行评价。最后将几种方式的评价结果进行汇总,结果纳入教师的考核中,作为青年教师职称评定和奖励的依据。这种评价制度有利于青年教师把工作重心放在教学上,进而提高青年教师教学的积极性。
作者:李丹丹 单位:伊春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黄伟.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制度支撑研究[D].广州:广东师范大学,2014.
一、制订规划,重在落实
规划是学校实现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的蓝图,也是青年教师实现职业生涯的阶段性目标所在。所以,我校在启动和推进青年教师培养过程中,一直坚持规划先行,规划引领。
在启动《亭新中学青年教师三年培养规划》和《亭新中学青年教师培养推进方案》时,学校要求每位青年教师都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订3年成长规划。规划包括师德修养、教育教学能力、教科研能力等方面的目标和措施,让每一位青年教师设计自己的发展蓝图,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提出适合自己特点的个人发展目标。
规划仅仅是写在纸上的蓝图,是成为行动的路线图,关键在于落实。为了使规划落到实处,学校先由校长室负责督察实施过程,在形成制度后再由教导处、教科室负责检查落实。同时,建立青年教师专业成长档案,记录青年教师的成长轨迹。
二、立足校本,夯实基础
学校是青年教师实践的地方,是遇到教育教学问题的地方,也是解决问题后再实践的地方。
一是加强理论学习。学校定期为青年教师选购教育理论书籍,并要求青年教师撰写读后感和读书笔记等,以此引导青年教师对教育教学的思考。同时,安排校内外优质资源为青年教师举办各类讲座,以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
二是开展同伴互助。同伴之间的学习对青年教师有很大的认同感,学校定期组织青年教师开展课例研究、演讲、板书、多媒体制作等比赛,促进教师互助互学。定期组织青年教师开展教学比赛和教学展示,以此促进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是重视自我反思。反思能避免出现第二次同质错误,反思能提高教育教学效率,能从把握外在现象到把握内在规律。所以,学校十分重视青年教师对备课、上课、生成性问题、不同学生的差异处理等进行反思。通过反思,让青年教师去感悟教育之“道”,发现自身的不足。
三、拓展途径,寻找资源
乡镇学校的青年教师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优质资源的缺乏,以及学习、交流的机会少。这是乡镇学校青年教师在职初期与城区、市区青年教师拉开差距的最大原因之一。所以,学校想方设法拓展青年教师的成长途径,寻找可利用的校外资源的支持。
一是争取外出学习、交流的机会。在教师进修学院和教研员的支持下,我校为青年教师争取到了更多外出学习、培训、听课的机会。近年来,学校有8位青年教师参加了上海市职初骨干教师培训,在区内同类学校中位列前茅。
二是借助校外资源。为了获得更多校外优质资源,学校主动与教师进修学院第一党支部和金山区教育学会数学专业学会结对共建,借助结对组织的专业力量,对青年教师进行指导,使他们获得比其他学校青年教师更多接受指导的机会。
三是主动联系学校。学校积极主动联系区内素质教育示范校,有针对性地选派学科教师定期前往听课、学习,使我校青年教师得到了更多金山区优秀教师的指导。同时,学校选派青年教师分批去区外、市外优质学校学习;另外,还组织青年教师去区内同类学校学习、交流。
四、分类培训,互动提高
针对青年教师职业成长的需要,学校对青年教师进行各方面的分类培训。在培训过程中,我们坚持培训者和青年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
一是学科教学培训。学校安排青年教师与学校或区内教学骨干教师结对带教,使青年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熟悉所教学科的教学大纲、教材,掌握教学的各个环节,熟悉课堂常规,规范使用教学语言,胜任课堂教学。
二是班主任工作培训。学校实行实习班主任和后备班主任制度。实习班主任是在老班主任的指导下,参与班级管理,了解班集体形成发展的一般程序和规律。实习结束后,如果没有安排担任班主任,就将其转为后备班主任,让其参与班主任的日常工作。
三是教科研研究培训。通过校本培训和专家讲座,鼓励青年教师参加课题研究,使青年教师了解教育科研的理论与方法,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方式,提高青年教师的创新能力和科研素质。
四是课程开发培训。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开发成为对每一位教师的要求。学校帮助青年教师利用自身特长开发拓展性课程;同时,在教育专家的指导下,青年教师也成为以校本作业为抓手的基础型课程校本化的主要力量。
五、搭建平台,展示才华
青年教师的健康成长必须有他们展示才华的舞台,有了舞台他们才能看清自己潜在的能力和不足。
一是岗位锻炼。学校根据青年教师的实际情况,安排相应的岗位,让他们在岗位上锻炼成长。同时,学校还为青年教师搭建服务社会的舞台,组织青年教师志愿者服务队,承担社会责任,在志愿者服务活动中提高其人生观、价值观。
二是平台展示。学校定期为青年教师搭建课堂教学、教学设计、命题等舞台。同时,给青年教师确立一个绝不能停留在“现在”的理念,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市、区组织的各类教育教学、教学技能的展示和竞赛。
六、关心生活,解决问题
关心青年教师的生活,应该被列为培养青年教师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是给应聘到学校的青年教师安排好住宿。这不仅减轻了青年教师的经济压力,更为重要的是给初来乍到的青年教师省去诸多压力和麻烦,使青年教师有了归属感。
二是通过教代会确定“非本市户口青年教师在当地购房的借款”制度(本借款基金制度因教育经费规范使用而不能再扩大)。如今,学校有多位青年教师利用这一借款实现了在当地购房的愿望。
我园具有一支充满生机,乐于进取,奋发向上,大有希望和活力的0—5年青年教师队伍,共计14名教师:其中新招聘非专业教师2名,一年工作经验与二年以上工作经验的青年教师各有6名,在此群体中,非专业教师有7名,占总数比例的50%。从数据上分析,刚结束见习期的老师还是占了较大的比例,这也意味着新教师的后续基础培训仍需加强,同时提升非专业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也不能忽视。另从期初青年教师专业化水平问卷与日常观察中获悉,教师们对于二期课改理念的认识还比较表面化,当理念转化为教育实践行为时还存在着一些偏差,环境设计与活动设计驾驭的能力还需不断加强与提高。
二、指导思想:
依据我园青年教师发展现状与实际,立足课堂研究与实践,采取全方位、多途径的培养措施,着眼于青年教师师德修养的提升、专业化水平的提高,进一步加强青年教师园本培训,不断优化过程管理,从解决问题入手,从关注薄弱环节为着眼点,实施关注教师成长、幼儿发展的青年教师“园本研训”,全面提高我园青年教师的整体素质。
三、培训目标及要求:
结合《纲要》,从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出发,更新教育观念,加强对教育新理论,新知识的学习,坚持政治上高标准,严要求;业务上压担子、放手使用;生活上热情关怀,为他们的成长创造良好条件,促使他们上一个台阶并迅速成长起来。通过培训,力争使每位青年教师在政治思想、师德修养、业务素质和教学育人的实际工作能力方面达到合格水平。在此夯实业务能力的基础上,发现并培养一批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能力的园级青年骨干教师队伍。
(一)见习期新教师( 0—1年):
1、领会“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热爱幼儿、热爱幼教事业,具有一定的教育责任感。
2、学习掌握学科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前沿信息,理解掌握二期课改的有关课程标准,熟悉学段教材,掌握学段教材的知识体系。
3、深入了解、亲近孩子,了解孩子的年龄特点,有针对性地实施指导,促进孩子发展。
4、熟悉班级常规工作,提高管理班级日常事务的能力。
5、学会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反思,逐步积累自己的教育教学心得和经验。
6、学习以信息技术为主的现代教育技术,并尝试将其运用于实践。
(二)适应发展期青年教师(2—5年):
1、深刻领会“以儿童发展文本”的教育理念,爱岗敬业、团结协作。
2、主动学习专业理论知识,提升专业知识结构和教育理念,善于观察、了解不同孩子的差异,并有针对性地实施指导,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3、进一步熟悉班级常规工作,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并提高与家长沟通、管理班级日常工作的能力。
4、具有一定的活动设计以及环境创设的能力,学会实践与反思、,逐步形成一定的教学风格,体现班本教学特色。
5、尝试承担幼儿园区级和校级课题的研究,有初步的课题研究能力。
6、积极参与园本课程建设,并能大胆地创新与实践,积累一定的课程实践经验。
7、积极申报并主动承担幼儿园的各类公开教育教学展示活动,勤于反思与调整自身教学行为,能结合幼儿园运动特色发展,确定自身运动特色发展方向。
8、掌握以信息技术为主的现代教育技术,并大胆将其运用于实践。
四、具体措施:
1、加强青年教师的思想建设,把师德修养放在首位。
组织青年教师学习《规程》、《纲要》、《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教育、德育纲领性文件,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等,用正确的思想和理念激励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敬业爱幼,安心于教育教学岗位的思想观念。
2、通过一对一以老带新结对子,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素质。
教师专业知识、教学技能、教学艺术等方面的水平和能力是做好教师工作的基础。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首先要提高教师的素质,因此,我们把青年教师的业务能力作为培训重点。在培训中,我们将以“以老带新,以优带新,以学促新”等方式,牵动整体教师队伍业务素质的提高,通过幼儿园高级教师对青年教师一对一的结对带教,即指导——听课——评课——总结等环节,不断推进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另展开分层结对和带教,不断发现与培养苗子,为建构梯队式的教师队伍作好铺垫。
3、挖掘、利用园内、园外、区内、市内的各种学习资源,创设学习共享的机会。
本年度我们将从青年教师需求出发,从课堂实效入手,扩宽外出学习平台,让更多的青年教师有外出学习和锻炼的机会。如选派青年教师到李蔚宜培训中心导学班学习、奥林幼儿园结对学习、邀请专家专题培训(美术基础培训)等方式,拓展青年教师视野及发展的空间。
4、创设平台,注重实践与相互的观摩评析。
园方积极为青年教师搭建展示教学的平台,在“新教材观”的引领下,充分发挥青年教师的主体能动性,在实践中学会选择、学会应用、学会创造,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升,努力实现在青年教师队伍中打造3——4名园级骨干青年教师。
5、重视加强教科研培训,提高青年教师的教科研能力。
提倡青年教师积极参与教育科研,引导教师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工作实际开展教育科研活动,展开教育教学的研究,学期结束围绕这一方面撰写论文和教学心得。
6、开展定期的青年教师园本培训工作,解决青年教师普遍困惑的核心问题。
即通过每月至少一次的青年教师园本集中培训学习和研讨的形式,帮助青年教师将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新的教育行为,学习运用新的教育观念来指导实践。预设青年教师园本培训专题:探讨幼儿一日活动环节中班级管理的有效方法;日常教育教学设计与组织的思考。
五、培训过程:
时 间
预 设 安 排
调整
筹备阶段
07.8至07.9
1、 了解情况,听取结对意向,制定交流、调整培训方案。
2、 启动师徒结对签约仪式,明确结对任务与目标。
3、 发放结对带教手册,制订带教结对计划。
【摘要】医学教师培训是医学院校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如何加强医学教师,尤其是新任教师能力的培养,是培养高素质医学教师的关键.我校通过对新任教师有计划、有目标的培训,包括岗前培训教育、岗位培训教育、设立专题讲座、开展公开教学、观摩教学、组织青年教师讲课及说课比赛、专家随机督导及课后评教和进行对青年教师传帮带活动等,提高了青年教师的综合能力,实现了从学生到专业医学教师的角色转变.
【关键词】青年教师;能力培养
医学教师是教师职业中的一大类别,神圣而又特殊,担负着医学知识的传承和白衣使者的培养。对于既没有教学经验又没有实践经验的新任教师来说,怎样尽快地熟悉新的环境,实现从学生到合格教师的角色转变,加强青年教师能力的培养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我校青年教师较多,教学任务又很艰巨,对如何提高青年教师综合能力,圆满地完成教学计划,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把体会报道如下.
1培训目标
通过培训和锻炼,使新任教师能够达到①适应教学环境,达到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变②具有专业医学教师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态度;③掌握丰富地医学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争取一年过教材关、三年过教关、五年成为教学骨干。④学会与学生沟通、互动的技巧。
2培训方法
2.1岗前培训教育
先从思想上使新进教员热爱医学教育事业、热爱学校、尊重学生、爱岗敬业、形成归属感。让青年教师了解办学理念、学校定位、办学特色、培养目标、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学校文化,形成一股向心力,这有利于调动青年教师投身教育的积极性;了解“教育质量是高职高专院校的生存之本”,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才能在教学中充分发挥青年教师的聪明才智,全心全意投入到学生教育工作中去。教师的专业包括学科专业和教育教学两个专业,对于青年教师来说,刚刚从医学院校毕业,在教育这块还是个盲点,因此,强化教育专业知识技能的训练显得尤为重要,我校通过对新进教员按照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教学指导纲要》规定开设的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班,主修了教育学、心理学、职业道德与法规等课程,大大提高了青年教师对教师这一职业的认识和感悟。
2.2岗位培训
提升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教师的知识结构不能一层不变,必须不断补充新知识,了解学科的最新发展和变化。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应用性、实践性和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等技术人才。学校培养教师不仅定位在“双师型”,而且要求青年教师专业知识要不断更新,适应专业的调整和学科的变更。专业知识的提升可以通过多途径进行,做到校本培训与校外进修结合、实地就进修与远程教育相结合。除此之外,还需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性、应用性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市场要求,也是高职教育教学的特色,学校合理安排专业教师的教学任务,鼓励专业教师深入临床实践锻炼,缩短了教育教学与行业实践之间的距离,促进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化。同时积极聘请医院专业技术人员在我校兼职任教或讲学,建立院校合作,把教师实训锻炼基地落到了实处。
2.3设立专题讲座、开展公开教学及观摩教学
开展不同形式的示范性教学,在教中学,教中做,锻炼组织、驾驭课堂的能力;观摩他人教学,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提升综合素质。进行课后专家评价并及时反馈本人,督促教学。
2.4做好青年教师的传、帮、带工作
我校教师的结构层次以青年教师为主,中青年教师相对缺乏,存在断层现象,为了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我们建立了导师制或老帮新机制,一名年资教师负责3名青年教师,责任到人,这种方式对加速青年教师的成长很有帮助。
3效果评价
采取客观评价和主观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建立考核标准,客观评价是指以专家听课后的评价和学生打分以及理论和实验考核的分数为量化指标.主观评价是指教师的自我评价。结果显示学校对青年教师的成长给予极大的肯定和鼓励,学生的满意度也在95%以上。教师的自信心也得到很大提升。
论文摘要:青年教师是高等学校一支具有较强后劲的队伍,是学校在跨越式发展过程中必须重视的一个群体,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直接影响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显得尤为重要,文章分析了高校在青年培养工作中的不足,特别对如何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进行了论证。以学校和青年教师自身两个方面入手探讨了青年教师提高教学能力的一般方法。同时对青年教师的后续培训进行探讨,这有利于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高,更对高等学校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有促进作用,最终对人才培养起到促进作用。
在我国高等学校中,有大批青年教师毕业于非师范院校,虽然学历一般在硕士以上,但是没有经过师范院校的专业训练,怎样在较短时间内,系统地掌握教育科学理论,认识教育规律,遵守教学原则,学会科学的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不断规范化,从而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校对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现状分析
1.岗前培训重培少训
青年教师进校后要先经过岗前培训,这是一个常规做法。岗前培训是针对国家统一考试而安排的培训,这种培训是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去学习四门左右的课程知识,可谓时间短任务重,青年教师的角色转变尚且需要一个过程,参加这样的培训往往也得不到应该有的重视,培训老师往往也是领导或是退休的教授,这种培训也往往只是只“培”不“训”。
2.指导青年教师仅限于形式
指导青年教师是教授、副教授必须履行的岗位职责。因此,每位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的教师每年至少要指导一名青年教师。指导教师要及时检查被指导者的听课笔记、作业批改、辅导答疑等情况,要指导青年教师备课和试讲。不得对青年教师疏于指导。而实际中往往是指导就是填表,没有真正落实指导工作,考核时对于软指标也往往是能过就行。
3.实习授课制度落实不力
青年教师作为高校的新生力量,在正式成为授课教师之前要进行实习授课,这是一个很好的做法,曾经很多学校都坚持这一做法,这些年学校扩招,需要大量的教学人员,加上一些高级职称走向领导高位或是去给研究生授课,使新进学校的教师就不经过实习授课而直接成为主讲教师,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4.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缺乏有效机制
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是一个两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观上青年教师要积极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能力,客观上学校必须建立一个培训机制,让青年教师在组织的安排下提高水平,实际上恰恰缺乏这一机制,有些学校认为派出青年教师参加一些会议就可以认为是培养了,从长远讲这是十分不利于青年教师成长的。
二、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高的阻力
1.来自青年教师本身的阻力
高校青年教师一般是刚刚硕士或是博士毕业,还一身书生气,尚没有形成一个教师应该有的范式,如果是师范类院校毕业的还好,受过专业的教学能力训练,其他院校毕业的就缺乏这方面经验了。青年教师对备课的要求和内容未能深入理解,没有备课笔记,教案或讲义的内容也不过是教材内容的翻版,电子课件也仅仅是教材中条框的简单罗列,表现出责任意识不够的特点。另外青年教师不注意进行启发式教学,缺乏调控课堂纪律的能力,教学中缺乏师生互动的良好气氛。教学方法单一,更谈不上教学艺术,这些都直接的阻碍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2.来自管理者的阻力
作为管理者要履行管理职能,这是一个基本要求,但管理者也是一个个体,他势必会考虑改革的成本,能没墨守成规就安于现状,能得过且过就不求进取,对于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是学校的大事,作为相关管理部门和管理者若忽视了这项工作,会对学校的长远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也不利于高等人才的培养。因此来自管理者的阻力也是不容忽视的。
三、高等学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路径和策略
1.着力提高青年教师待遇
学校应采取措施稳定教师队伍,努力改善教师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提高青年教师待遇。努力形成鼓励广大青年教师安于教学、热心教学、投入教学的运行机制。教育和引导广大青年教师运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导教学。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2.严格岗前培训,强化导师责任制
对于毕业于非师范专业的青年教师,在走上教学岗位前,学校对新人校的教师岗前培训要严抓并加大学时培训,让青年教师全面地学习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法规概论以及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四门课程,这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它使新教师明确了什么是教育、高校教育的范畴、怎样进行班级教学、如何上好每一堂课、怎样对待学生以及师生在教学中的关系等等,使我们懂得了教学规律性、科学性和艺术性,避免了在工作中只凭热情、凭感觉进行教学的盲目性,从而规范了教学环节。同时要强化指导教师责任制,最大限度的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
3.组织普遍意义讲课比赛
普遍意义的讲课是指讲课比赛要让每一个青年教师都参加的比赛,选拔制度是有一定局限性的,普遍意义的讲课比赛更有利于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的提高,学校和各院系每学期都组织一到两次听课和开展教学竞赛活动,对青年教师来说,是一次极好学习提高的机会。一方面通过专家和老教师听课,其反馈意见能使我们明确教学中的不足。另一方面通过观摩教学和参加优质课竞赛,可以拓宽自己的视野,打开思路,学习参赛教师的授课方法和教学风格,这对于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无疑会有极大的帮助。
4.组织校际交流
现代网络的发展给了人们一个很大的启示,那就是资源共享可以达到多方共赢,学校之间的资源也可以组织跨校交流,这样有助于取长补短,如我校的的青年教师可以到重点院校的相关专业进行互换交流,作为政府相关部门也可以给跨校交流一定的政策支持以及经费支持,这样有利于思想的交流,有利于学校以及青年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5 青年教师要发挥能动性形成独特的教学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