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生足球入门训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在青少年校园足球中,基本技术可分为三类:
—控球
—带球跑
—踢球
1.控球
a.控球
控球是指对足球的完全掌控。有效地控球是指成功地完成一个动作。控球行动主要集中在:
—在身体移动中完成接球与控球,
—这将加快进攻的速度。
b.颠球
如果经常反复地联系颠球,能够提高青少年队员的灵敏、协调以及平衡能力。这些能力有助于快速地掌握其他技术。
2.带球跑
a.带球跑
带球跑是指个人在开阔区域内的有球行动。如果队员能够娴熟地带球跑,他始终很难过在控制球:这需要良好的平衡及出色的身体稳定能力。带球跑同时注意抬头观察能使运动员不断接受比赛的信息,这有助于根据情况采取相应的行动。
b.运球过人
运球过人是指球员面对防守队员时的个人有球行动。个人运球突破能够让控球队员通过以下行为突破一名或更多的防守队员:
—采取行动和冒险,
—整体行动,
—为队友的接应赢得时间,
—蒙骗防守队员(假动作的意义)。
3.踢球
a.传球
传球是指将球交给队友的行为。这是全队配合的核心部分。作为比赛的核心,传球可使球队:
—保持控球权,
—组织进攻,
—改变进攻方向,
—发动反击,
—关键性的传球或最后一传。
传中球是短距离或长距离的传球,通常会形成射门。传中球通常是最后一传。
b.射门
射门是指以将球打入对方球门为目的的行动。这是必然性的结论,是进攻的最终目的,也是足球运动的核心。
射门需要技术能力(良好的击球技术,准确性)、良好的身体能力(力量、协调性、平衡性)以及心理素质(果断、大胆、自信)。
4.特殊技术
a.头顶球
头顶球与对球得掌控(颠球或控球)及击球(传球和射门)相关联。头顶球在防守和盯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b.凌空球
当球在空中运行时直接射门,之前没有任何其他的控球行为:
—在球落地前(凌空球),
—在球触地瞬间(射门反弹)。
c.防守行为
—从对方控球队员脚下夺回球权,
—当对方控球时夺回球权(断球),
—在规则允许情况下抢球(1对1防守),
—减慢对方进攻速度(延缓),
—重要的是,队员要学会不要轻易上抢和倒地,要学会通过选位进行防守。
d.守门技术
守门员的职责就是阻止对方将球打进他的球门。
守门员是球队中唯一能用手的队员(除了掷界外球时),但只能在之内。
针对于守门员的专项训练是一个长期过程,从儿童时期开始直到退役。训练过程要经过几个阶段:
—守门的起步阶段,
—学习守门员的技术,
—发展守门员所需的必要的身体能力,
—心理素质的培养。
守门基础技术
(6—10岁)
技术准备
—第一次触球,第一次“守门”的经历,
—逐步学习守门员的技术,
—学习脚下技术。
身体准备
—通过不同的比赛提高身体素质(耐力、速度、协调性、柔韧性等)
心理准备
—抗挫折,
—尊重教练员、队友、对手以及裁判员,
—学会“独立”,
—把球门当做防守“堡垒”。
(11—14岁)
技术准备
—不断提高已掌握的技术,
—逐渐使用更大范围的场地及更大的球门,
—练习处理空中球,
—提高脚下技术能力,
—守门员在球队中的作用,
—增加可能会遇到问题的难度。
身体准备
—利用专项训练提高专项身体素质(耐力、速度、柔韧性、灵敏性),
—有球或无球的协调性训练。
心理准备
—作出正确的抉择,发挥领导者的作用,
—自我控制并保持冷静,
—保持注意力集中,
【关键词】软式排球 高职学生 体育教学
排球运动与足球和篮球运动并称为“三大球”,深受人们喜爱。尤其是中国女排获得五连冠,更使排球运动得到空前的发展。但是,随着排球运动的职业化,排球技术水平随之提高,对技术、身体条件要求很高,加之排球场地大多集中在学校,对公众开放的排球场地少之又少,使它更加远离身体条件普通的排球爱好者,似乎对它只能观赏,难以参加。目前新兴起的软式排球运动,场地简易,入门容易,娱乐性强,安全性好,既保留了普通排球的特性,又能使各年龄段的普通群众容易参与是对传统排球运动的拓宽与创新,正逐步成为我国群众体育项目的新宠。
一、软式排球运动的特征
软式排球由软塑料制成,呈黄色,球质软,富有弹性,手感舒适,安全性好,不易伤到手指或身体;球体大,圆周为70~85厘米,重量轻约100~150克[1],与硬排球相比,重量约轻一半;目前,专门的软式排球场很少,一般利用羽毛球场地进行比赛。软式排球运动规则对持球、连击等比较宽松,身体任何部位均可击球,且击球准确性高。入门容易,安全性好。软式排球比赛对技术和战术的要求很低,一般群众很容易入门,即使从未参加过软式排球训练和比赛的人,也能很容易加入到软式排球的活动中来。有兴趣的普通爱好者经过短期训练,都能参加软式排球比赛。参赛者不容易受伤,打球毫无手指挫伤的忌讳,安全性好。娱乐性强,观赏性强。软式排球弹性好,稳定性强,战术易组成,比赛中球不容易落地,来回球的次数多,比赛更加精彩,观赏性强。软式排球适宜人群广,各年龄段的人群均可参与,易于普及。比赛中,双方队员和观众的互动性强,因而有很大的娱乐性。
二、高职学生的生理及心理特点
高职学生是身体和心理发展特别快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个青春期是学生一生中最宝贵的黄金时代,这个时期学生的身体形态和身体机能及其心理都发生了质的变化。青春期来临,使身体发生急剧而显著的变化,主要表现在:青春期的生长发育状况很明显的反映在其体态变化上,即在青春期时,神经系统的结构更加复杂、功能更加完善。速度、耐力、灵活性、神经系统功能的完善、肌肉的增长等,使高职学生的身体素质快速提高。在这个阶段的学生,思想最活跃,逆反心理极强,心理素质具有较强的不稳定性。虽然具有了一定的独立性,但他们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反对和抵制错误思潮等并没有一个十分清楚的认识,往往受到外界影响变化而变化。
三、如何在高职学体育教学中普及软式排球运动
开展软式排球运动的场地要求不高,软式排球场地与羽毛球场地相差不大,建在室内、室外均可。现在一般均利用羽毛球场地进行比赛。这使得对于体育硬件条件不是十分理想的学校,都不会因为场地等条件而影响软式排球运动的开展。对场地要求不高,是软式排球运动能在体育课堂中开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有相对足够的教师资源
软式排球是从硬式排球中发展出来的,其特点就是比硬式排球更简单,健身价值比竞技价值大。而且各学校均有一些排球专业毕业的教师和相当部分的排球爱好者,他们都接触过排球,再加上现代信息时代,资源的来源快捷,为软式排球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开展软式排球运动的意义
软式排球运动作为一项集体育健身和娱乐为一体的新兴体育运动项目,由于它巧妙融合了个人技术与集体配合,球质软、手指无伤害、场地随意、规则宽松、形式多样、技术灵活,无论是用于强身健体,还是作为提高排球技术的辅助练习,都会使同学们练习中感到心理塌实、放心,能充分发挥个人技术,从而提高个人的灵敏性、判断力,增进健康,加强运动神经、血液循环、呼吸等系统的能力,提高机体的代谢能力,享受到集体配合的艺术美与体验运动过程中的胜利的喜悦。
软式排球运动的集体性特点充分体现了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体现在球场上一切个人行动都要基于全队整体的目的与任务中,即依靠集体力量、倡导团队精神。软式排球运动是一项群体性体育项目,它要求每名运动员在比赛中必须做到齐心协力、相互配合。只有把个人的技能融于集体,集体才能为个人提供最佳保障,给个人技术发挥创造更多、更好的机会。
四、普及软式排球运动的策略
将软式排球项目纳入高校体育课程体系中,这既是软式排球运动发展的需要,也符合高职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目前,大部分高校都开设硬式排球或者软式排球课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软式排球运动的产生,使高校在体育课程的设置上增添了一项有价值的项目来吸引学生。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大众传媒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现代体育的发展,离不开媒体的支持。软式排球运动要想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发展和普及,必须要借鉴媒体促进成功的经验,通过广播、报刊、影视、网络等,加强宣传,配合全民健身积极宣传软式排球运动相关知识和价值,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努力营造良好的软式排球文化氛围。通过广播电视、互联网、报刊等传媒不时地对软式排球运动进行广泛的宣传,并且对有影响力的比赛实况和录像进行转播,可以使人们及时迅速全面的认识和了解软式排球运动,并且不知不觉的从了解到喜爱,再到参与到软式排球活动中来,从而达到扩大软式排球影响范围,增加软式排球人口,普及软式排球运动的目的。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任何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科技的支持,有了科研的支持,软式排球运动的发展也会少走弯路。各级体育科研和高校教学部门,要关注软式排球运动的发展,利用专业优势,积极组织人力、物力对软式排球运动有关基本理论进行科学研究。挖掘软式排球的价值,为软式排球运动的推广普及提供理论依据;指导软式排球的学习和训练,促进软式排球技术水平的提高;总结各地软式排球竞赛规则,为软式排球运动规范化提供参考;并且研究软式排球运动的推广发展策略,通过科学的指导,使软式排球运动在全国有条件地区迅速的普及。
在21世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我们的外语教学需要借鉴国外成熟的经验,但我们在借鉴外国经验的时候,不应是片面借鉴。我们的外语教学不能采用单纯的交际法和翻译法,应该采取认知和交际相结合的方法,从我国外语教学特点出发,采用能够包容更多功能的方法和理论,要能够把外国的和中国的东西结合起来,把我们正在实践的东西和过去已经实践过的东西结合起来,立足中国外语教学的实际情况,将中国教学法理论与外国教学法理论进行整合,扬长避短,以形成中国外语教学的特色。
一、我国外语教学特点
与欧美和一些前英美殖民地国家的二语教学或外语教学相比,我国的外语教学具有许多特点。这些特点可以从教学客体、教学主体、教学环境等方面加以考察。
1.教学客体的特点
教学客体指目的语语言,如英语。虽然我国学生和外国人同样学习英语,但我国学生学习的是作为中国学校中一门科目的英语课,它受到各级学校课程结构的制约,因而具有以下特点:(1)英语和其他科目具有同样的教育任务并包含人文教育的内容,这些须得通过知识的吸收与建构而完成。(2)英语学习的对象是外语,不是第二语言。外语是学生可能用到的工具,学生对之选择性大;二语则是面向学生的生活条件,学生对之选择性小。(3)英语开设于小学、中学、大学,目的连贯而学程不一定连贯:学生有的只能读到小学、初中,有的只能读到高中,有的只能读到大专,有的可读到本科以上。所以我国学校的外语教学是分阶段完成的,并且各学段的毕业生都可能终止在校的学习,而在某一个时间自学外语或上学继续学习外语。这样,各级学校的外语教学都必须把可持续学习放在首要地位,而能保证可持续学习的语料,首先是语言知识。(4)由于上述三个特点滋生出在教学对象方面的第四个特点,那就是学习内容有限。外语教学既不追求绝对的双语水平,也不可能像二语学习那样全面地面向生活。与“生活中需要什么就学什么”相反,外语课所学的目的语内容是相当有限的,因为它要求达到的只是相对的外语沟通水平。所以它需要学习再生力强的结构、中性的功能以及使用频率高的词汇,而结合生活需要的内容只占很小部分。从这些内容看,外语课的学习内容主要应立足于语言知识。
2.教学主体的特点
教学主体指学习外语的学生。在这方面,我国学生具有四个特点:(1)我国学外语的学生哪怕是小学初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思维能力已相对成熟,缺乏的是目的语语言形式。比如,我们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在掌握汉语拼音之后,便能阅读“十万个为什么”以及具有相当难度的童话、故事等读物,如果不借助汉语拼音突破语言形式关,大致得到小学四、五年级以后才能阅读。在外语教学中这种思维实际超前于语言发展的情况,说明教学必须立足于语言知识,以尽快掌握目的语语言形式。(2)我国学生学习外语的时间投入有限,不可能通过大量接触模仿去学会。儿童习得母语估计要用10 000小时。根据全国初、高中英语教学调查,我国中学生学习英语每周课内课外共投入6小时45分(*以每学时45分钟计算,含不合规定而多用的时间,下同),每学期以上课20周计共135学时,初、高中总共1620小时。小学每周约2小时,全程240小时。大学每周至多与中学等同,但仅2~3年,故全程约540~810小时。这样,我们的学生即使从小学一年级学到大学本科,至多能投入2400~2670小时。实际上还很可能投入不到这么多时间,除了学校的课堂内外,我们的学生又很难得有其他接触外语的机会。因此我国学生惟有充分利用语言知识,以求学一用十。(3)我国学生对于使用外语具有前瞻性,大多数学生只是为了将来的发展需要而学习外语。这使外语教学只宜把“学了要用”作为远景目标,而不是现实目的。因此不必重点在模拟交际中学习,而适宜以语言知识的学习作为起点。因为即使使用交际教学法,不少知名学者,如哈佛大学的里弗斯教授,也主张外语教学应从认知知识着手再进入产出,以获取技能,然后通过应对(interac-tion)去运用技能,以进入真实交际活动。(4)我国的文化是一种大一统文化,这使我国有记载的几千年历史中,国家很少分裂。大一统文化的一个特点是自上而下,由一般到特殊,世世代代按此逻辑活动,使我们的学生很自然地易于采用演绎式的学习方法,这也为外语教学以知识为立足点提供了方便。
3.教学环境的特点
外语教学是在课堂环境中教学生学会外语,这不同于在目的语环境中的自然学习,环境对学习会有极大的制约作用。而综观我国的外语教学环境,仅在操作层面就有四大特点:(1)班大人多。当前小学英语班级有多达50余人,中学则可能每班超出60,最小的班也是50来人。一名教师同时教这么多学生,师生的接触面很窄,在短短的20~40分钟里,学生之间以目的语为媒介的接触量也极为有限。课堂以外,学生又难得有其他外语信息源,有了也不见得能够抓住。惟有循知识—技能—综合运用的路子学习,才能保证学生学有所得。(2)我国人口多,发展极不平衡。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我们的学生仍会缺乏目的语环境,学生在生活中自然学会的机会极少。这也限制我们采用经验主义教学方法,而较多地采用理性主义的教学方法。(3)根据近几年外语教学经验的统计分析,我国学生学会外语在很大程度上得靠自学。因此,外语学习须有适合自己的方法和对于正误的检查。拼读能力、语法能力、词汇知识正是学习的手段,也是检查输入与产出语言之正误的工具。为此,外语教学必须以语言知识为立足点。(4)我国学生最现实地运用外语的场合是考试,不论测试理论和试题结构如何变化,应考能力的基础仍是语言知识,只是或隐或显而已。二、我国外语教学应实施四个教学原则
根据我国外语教学的特点,为把我国外语教学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笔者认为我们的外语教学应实施四个教学原则。
1.阶段侧重,学以致用的教学原则
如果有人问怎样才能学好英语,这可能是个最难回答的问题。学习英语的目的有注重知识和培养能力之分,培养口头交际能力和笔头运用能力之分。各人的学习目的不同,学习的内容也就有所不同。具有不同的学习目的,在听、说、读、写四项技能上也会各有侧重,因此很难说有一副学好英语的灵丹妙药。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教学生所需要、能接受的东西;对于自学者来说,要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分析自己学习英语能在听、说、读、写哪方面有较大的发展。英语学习有不同的目的和层次,分为不同的学习阶段,教与学的过程也应该有的放矢。旅游区的老太太为了与向外宾兜揽生意,先学“Hello!”“Bye-bye!”之类问候语及讨价还价的有关表达,加上相关的手势和情境,大抵连比带划能把买卖做成,不必从A、B、c国际音标之类基础系统入门。陪同外宾的导游和口译人员当然要在听说能力方面有相当的功底,需要经过专业学校系统学习和培训,并且要在实际生活中不断操练。
中小学生的英语学习是素质型的,不是实用型的,就是说,中小学开设英语课的目的是培养国民的文化素养,让国民从小了解开放的外部世界,而不是培养能用英语与外国人交流的外语人才。许多人说花这么多的人力、物力学习外语,到社会上能用上外语的人不多,是不是得不偿失?其实一个国家国民掌握外语的水平与国家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印度软件产业的飞速发展,就得益于教育改革和国民外语教育的成功。国家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领队吴建平在阿根廷回答记者关于为什么中国队历年来取得这么好的成绩的提问时,说这正如阿根廷的足球水平高是因为踢足球的人太多了一样,中国参加数学奥赛培训的人太多了,这是中国队在IMO中取得优异成绩的群众基础。也有人指责我国的英语教育不实用,学了几年英语开不了口,这是因为他们不了解我国英语教育的性质。我们英语教育的目的不是主要培养能说会道的英语人才,而是着重国民对英语和英语国家的了解,培养一种外语文化素质,所以通过了英语六级也不能与老外顺利交谈也不足为奇,与老外能直接交流的人才必须参加口语等级考试达到合格等级以上才行。就是我们的汉语也不是有普通话等级考试过关吗?连自己说了几十年的母语都还存在表达能力问题,对于每周仅几个课时的英语教学,我们又能有多高的言语能力要求呢?
2.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教育是开发人的思维、做人的思想工作、培养人的过程,不能比作加工产品。学生是一个个具有个性的个体,不能用同一个标准要求所有的学生,也不能要求学生按自己的意志去发展。对于英语老师来说,英语成绩好的是好学生,英语成绩差的也是好学生,对于后者,我们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学生不爱学习,不爱学英语,有思想感情方面的原因,有心理因素方面的原因,也育智力方面的原因。但是有一点,人人都想把学习搞好、把学习成绩提高,只是受过某方面的挫折或花了许多功夫但效果不好,没有成就感,有的学生就慢慢丧失了信心,甚至自暴自弃。教师要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要细心分析学生学习成绩差的原因,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课内要实行分层次教学,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不同的要求,提问、解答、作业布置都要因人而异。
以人为本也不是放纵学生,而是要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去帮助他们发展。著名钢琴家刘诗昆谈到儿童的钢琴教育时说:钢琴教育不应只当作兴趣来培养,而应作为一门学科,即作为一门选修课程。也就是说要认真学好一门技艺,光有兴趣是不够的,还得下苦功夫。英语作为21世纪的一种生存工具,必须下苦功夫才能学会。我们讲教学方法、学习方法的研究,只是寻求比较科学的方法,没有不劳而获的捷径。当然要让学生“跳起来”能“摘到桃子”,这样学习劲头才会持久。《英语课程标准》实行的目标分级语言能力描述为分层次教学提出了具体的可行性目标,必须认真执行。
3.授人以渔,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原则
英语学习具有社会化的性质,其过程超越课堂,超越校园,乃至贯穿学习者的终生。除参加各级各类学校的考试外,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身份的人都可能需要学习英语。从广义上讲,在校学生也是自学者,因为“师傅领进门,修行在各人”。个人的理解能力、心理过程、适应能力都会有所不同。同是一个班级,同是一个教师授课,学生的成绩差异主要是学生个性心理特征不同和学习方法优劣所造成的。因此每个学生都必须通过自学来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以提高学习效果。在校学生的优势就是能在教师的组织下进行听、说、读、写各项训练,弥补外语学习缺乏语言环境的缺陷。
在学习动机确立以后,学习策略的研究最为重要。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因人而异地指导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在教授语音、语法、词汇等基础知识和训练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时,必须充分尊重语言学习规律和符合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折不扣地贯彻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活动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把课堂上大量的时间交给学生,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语言实践活动。在课堂教学中要利用教材和学习资料,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激励学生大胆进行语言实践,不碍口、不害羞、不怕出错,勇于矫正错误,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运用实物、模型、图片、动作、表情、身姿、手势等直观手段把抽象的、概念化的语言变成具体的、形象化的直观影像呈现给学生,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运用类似联想、搭配联想、相邻联想等联想思维方法来掌握和记忆单词和句子,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设计一些诸如读图对话、憧憬想象、打破定势、发散集中、新旧连接、矛盾辩论等话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结对表演,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要鼓励学生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敢于提出不同见解,善于用不同的语言结构表达同一思想,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加个性”、“合格加特长”的新世纪人才。4.分级过关.定期循环的教学原则
《英语课程标准》的分级与年级的不对应性,一是指小学阶段的级别要求与教学年级不一致,但中学阶段的六个年级分别对应三、四、五、六、七、八级;二是指学生的实际水平与级别要求不一致。中学各个年级都要按照相应级别从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这五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语言基本素质和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以达到《英语课程标准》描述的目标。能力培养与提高学习成绩之间有一种科学的内在联系,比如学生的拼读能力差会影响词汇量的积累、语感的形成、阅读能力的提高等诸多问题,但提高拼读能力不是光要学生背、记音标和拼读规则,可以选用一些朗朗上口、生动有趣的韵诗让学生念诵,在开口说英语中巩固拼读规则。
还有词汇量的问题,并不是上升一个年级,学生就自然地达到了相应水平,有的高二学生还不够初中学生的词汇量。各年级都要注意低年级词汇和语言知识的复习和巩固问题,要能“瞻前顾后”,查漏补缺,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切莫高一只顾高一,初三只顾初三,而是要把握整个课程标准的级别衔接和连贯性。.至于词形变化、句子结构、基本句型、动词时态、非谓语形式等汉语中没有的主要语法项目,要定期、不分年级地集中归纳复习,以强化对这些语言规则的掌握。对于所学词汇也要定期复习,特别是不规则动词的过去式、过去分词等,更要定期巩固。在还没具备英语思维能力的情况下,英语学习是用心译、口译、笔译的方式来完成的,以解决成熟的母语思维能力与有限的外语表达能力之间的矛盾,而心译、口译、笔译的媒介就是找到合适的词汇用合适的语法规则造句,因此学习英语不可能完全习得,其中词汇和语法的作用举足轻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