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产品设计的技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智能化生活
伴随着两次工业革命,人造物从手工艺制作向机械化大批量生产转变,能源的革命给人类带来了空前的巨变。20世纪的信息产业革命使微电子技术极大地提升了人们的生活质量。纵观人类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人造物”(包括手工艺品和机械化大批量生产出的产品)的发展史。“人造物”的创新则是影响和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的因素,而智能化则是“人造物”的重要发展趋势。
1.未来人类的生活方式――智能化
如今,智能产品在方方面面影响着人类的生活:面部识别技术让使用者仅凭自己的脸就可以打开房门;智能马桶可以根据粪便检测出使用者近期的健康状况,并与个人的电子病历同步记录;苹果公司的iPhone指纹识别技术降低了手机购物存在的资金盗用风险……这些已经实现的智能产品,方便了人类的生活,也让我们憧憬着更美好的明天。
可以肯定,在未来更多种类的智能产品将给人类带来更加人性、便捷的生活。
2.智能化设计的特征
人类的智能化生活,需要建立在强大的科技支撑之上。新材料的发明,信息技术的发展都支撑着智能化设计。因此,智能产品一定拥有高科技含量,其必然伴随新技术、新材料的发明和创造,这是智能化生活的前提。
智能化生活的特点是使生活便捷化,节约人的体力和时间。从手工制作到机械制造再到数字控制,体现的不仅是科技的发展,也是人类不断节约体力的过程。智能产品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把这种体力节约再向前推进一步。
智能化设计带来的风险
1.精神孤独和情感异化
智能产品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必然会带来一些负面效应:在智能化生活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交流在深度和频率上都被弱化。就像很多学者认为的那样,我们正在构造一个由大量幻景、人造物和虚假表象组成的社会[1]。如今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朋友聚餐、家庭聚会变成了大家刷微博、玩微信的场所,传统的寒暄问候和面对面的交流逐渐被虚拟的交流方式所取代。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被一串串可以存储和复制的代码所取代。但情感交流是人类的天性,这种科技带来的虚拟必然会引起精神的孤独感和情感的异化。
2.人体功能减退
产品的智能化使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方便地进行购物、医疗诊断……传统体力劳动逐渐被按键所取代。但过分的智能化,会增长人的惰性。在能够遥控操作的情况下,人在本能上不愿亲自动手操作。根据达尔文的进化论,长时间如此,人的部分功能将会面临衰退。智能产品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但却可能带来人体功能的衰退。
智能产品的设计原则
1.健康的原则
产品设计的最终对象是人,产品创新应把人的全面发展放在首要位置。体现为:一是要考虑人的身体健康,智能产品要能给人适宜的体力负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的劳动本能。例如,残疾人康复器械的智能化设计,适宜的负载对于病人康复是十分必要的,倘若只是一味地追求智能化而降低对病人基本操作能力的要求,结果只会本末倒置。设计具有沟通人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的特质,应通过其强大的物质属性,潜移默化地影响人、塑造人[2]。因此,智能产品创新应始终有一个“度”,既要满足人的需要,又不至于走向完全智能化的极端。
2.伦理的原则
产品的智能化,可能会带来一定的伦理风险。如生物克隆技术,在技术上完全可以克隆出“产品”意义上的“人”,但这会给人类带来不可预料的伦理风险。“设计具有改变世界的力量,但也有可能把世界变成垃圾场。”[3]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智能产品创新也“表现为对人的‘自由’的介入”和对伦理规范的遵循,[4]厂商、设计师、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都应被纳入到伦理的规范中。在产品创新时,要符合人与人、人与“人造物”、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
3.可持续的原则
智能化生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这种生活模式应是可持续的,只有这样,才会真正促进人和社会的全面、谐调发展。当前,受经济利益驱使,有些智能产品的更新换代越来越快,某些产品的所谓升级仅是外观的更新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功能创新。这种情况带来了极大的污染和浪费。因此,在产品创新的过程中,要以可持续的原则对产品的设计、生产、使用和回收做出全面、科学的规划。
结语
当今,智能化已经成为产品设计的重要趋势。探讨智能化设计的设计原则有着先进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智能化是产品创新、发展的动力。要本着要健康、伦理、可持续的原则,消弭智能化生活带来的健康风险、伦理风险和对环境的伤害。用科学的原则,为人类的智能化生活探寻一条长久的发展之路,在可持续发展中彰显人的智慧和价值。
【关键词】FAST法;产品设计;功能
引 言
在产品的构想与设计开发环节中,设计师会将市场调研得到的结果作为设计流程活动的基础和参照而进行创意构思。当进行产品功能设计时,设计师会参照用户的心理需求模型,来设置产品的功能体系和功能模型。虽然在前期的市场调研环节中,已经收集到了一些关于用户需求的信息,但这些信息有时对产品概念的产生并不会起到实质性的帮助作用,反而会混淆设计师的开发思路。并且随着开发周期的缩短、设计预算的减少及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导致设计概念与用户的需求逐渐脱节。从用户的需求到最终具体的产品设计,这一过程更多的是趋向于一种构思的艺术,而非对现有资料和信息的概括、总结和分析,对于许多用户化的产品来说,设计师通常是从前人的设计经验中去寻找创意构思的灵感,最终,市场上虽然出现了大量的不同种类的产品,但是用户对产品的抱怨声音也是越来越多。
1、产品功能分解
产品的功能,是产品对一个输入与其期望输出之间的一种清晰和可重现的关系,即它是用来做什么的。所有的产品都是具有一定功能,具有用途的,不存在绝对没有功能,没有用途的产品,只是功能的表现是否明显。
用户对产品功能的需求都很直观,他们对产品的期望是:输入――运行――输出,而对产品的如何运行和结果实现过程并不关心。并且有时用户期望通过操作实现一种需求,而有时又期望产品的功能可以满足其不同时刻的多种需求,这就使产品的功能问题变得复杂。所以在构思产品的时候,首先需要将顾客的需求映射到最终功能上,将用户需求进行细化和分解,从而得到更为细致的分解功能,就降低了设计问题的复杂性,设计师就可以以最小的误差来分析并设计产品。
2、功能建模
在对需求进行细分和对功能进行分解后,就可以进行产品功能模型的创建了。在建模中,要能够正确分清产品的主要功能、次级功能和约束。产品的主要功能即基本功能,是这个产品所能够表现的最基本的关系。次级功能也是子功能,是产品功能的组成部分。通常一个综合功能能够也必须分解成为可识别的、相应于子任务的子功能。子功能与综合功能之间是由约束或输入与舒服的关系来控制的。约束是对功能实现的一种限制条件,而非一种功能,是产品所必须满足的一种明确的特点、规范或准则。在功能模型的建立中,将用户的需求映射成一种功能,还是作为一种约束,取决于最终的设计方案。
功能建模始于概念性的设计阶段,需要把用户需求重新进行组织,将它转换为明确的设计规范。大致分为描述创建、区分约束、功能结构细化、需求对照和功能建模及分析五个过程,如图2-1所示。通过建立功能模型,可以对后期的设计开发做出指引,帮助设计师在功能需求与设计表达之间广泛的寻找最佳的设计方案。
3、FAST法的功能设计
FAST法,即功能分析系统技术法,是Function Analysis System Technique单词首字母的缩写,是一种系统化的、自顶向下的功能分析创建方法。FAST法用于定义、分析和理解产品的功能,确定产品功能之间的主次关系,关注产品的重要功能。在创建和排序功能时,是按照逻辑顺序进行的,通过对产品功能的主次进行排序,从而检验功能与功能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
Fast法首先从用户的角度,通过问答的方式,对产品的所有功能进行分析。只需要了解产品是用来做什么的,并不关心产品是什么。之后在定义产品的功能时,必须采用简单的词语,如动词加名词或者动名词等,以简化对产品功能的描述,从而帮助设计师对产品功能进行筛选。在筛选时,根据功能的重要性的不同,从所有功能中选择一个作为基本功能(也叫主要功能)。从用户需求来说,产品的基本功能是产品存在和选择的基础,每种产品都有其基本功能,而在有些情况下,产品的基本功能不止一个,当在研究这种产品是,将基本功能单独分析,有助于降低产品功能设计的复杂性,提高产品功能的有效性和高效性,从而满足用户的需求。
Fast法是通过创建Fast功能树的建模方法来对功能进行分析的。首先从基本功能开始,将其放在左上角,将完成基本功能的一个或多个子功能以串联方式放置在基本功能的右侧,子功能串对产品功能的实现具有关键作用,这样就完成了产品功能的基本框架,基本功能到功能串组成的路径叫关键路径,而关键路径最右侧的子功能不是由产品的功能来实现的。在完成关键路径的分析之后,开始对子功能进行分析。对每一个子功能来说,在完成功能的同时也会产生一定的副作用,因此必须创建新的功能来抑制副作用。将这些非关键路径功能都列在关键路径子功能的下方。最后将一些不属于关键路径上的子功能都列在FAST功能树的上方,其中在产品工作中始终起作用的伴随功能列在左上角,一次列在中间,而设计工作的目标列在右上角。通过FAST功能树的创建,能够直观的展示产品功能的整体结构,了解产品功能是如何一步一步实现和完成的,还可以创建子功能来对产品功能问题进行扩展和优化,从而实现新的可用的功能。
4、使用FAST法的家用榨汁机功能设计
利用FAST法对家用榨汁机功能进行建模,其基本功能是研磨果蔬,而实现这一功能是通过电机带动告诉选择的刀头来完成的,而电机旋转需要提供电能,这就完成了榨汁机功能树的关键路径,在此基础上,在对子功能进行分析,榨汁机运行会产生噪声、震动、难以清洗等副作用,所以还必须创建新的子功能来消除或减弱这些副作用。除了这些,榨汁机的造型美观、结构紧凑、操作方便等功能又可以看作是设计的辅助作用而将其放置在FAST功能树上端,最终创建出如图4-1的榨汁机功能模型树。
结 语
在产品功能设计中通过运用FAST法,可以有效的帮助设计师分清产品的基本功能和次要功能,辅助他们抓住产品功能开发的关键,而对于复杂的功能问题,也可以将其转化为简单明了的功能组合,最终开发出满足用户功能需求的产品。
【参考文献】
[1]郭柏林,王军,冯瑞年.基于功能的机电产品概念设计[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08(02).
关键词:功能定义、产品、造型
设计大师沙利文有一句名言:“形式追随功能”。青蛙设计公司也有一句话:形式追随激情。这两种表达方式都有一定的道理,作为一件产品,其存在的基本价值就是它的功用性,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产品的需求不仅仅局限于功能性,越来越多的人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更注重产品本身所带给人的精神方面的意义,换句话说,设计的发展不仅仅要满足用户使用方面的需求,还要满足情感的需求。目前基本功能实现已经不是问题,那么,产品满足用户情感的需求将成为产品设计发展的大趋势。在产品的情感向用户进行传达的整个过程中,产品造型设计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关于产品造型设计的方法有很多,比如说仿生设计等,在本文中,笔者从产品功能定义的角度进行分析,探讨产品造型设计,这种方法可以打破传统思维模式,拓展设计思路,为产品造型设计提供支持,使产品造型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增加产品使用过程中的情感性体验。
一、产品功能定义法概述
《辞海》中对“功能”的解释是:“一为事功和能力,二为功效、作用”。产品设计的目的就是为了某一种“用”,为了实现“用”这一目的可以有多种方式,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经常拘泥于现有的使用方式和产品造型创意,很难跳出既定思维的怪圈,以至在产品的造型上很难有新的突破,产品功能定义法可在这方面开阔学生的思维。何谓产品功能定义?为功能下定义就是将用户所需的和产品提供的各种功能用科学的、简练的、准确的语言进行描述的过程,这是对产品和人们需求进行本质的抽象。通常情况下,我们认为对产品功能定义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实则不然,对产品的功能定义是很困难的一件事情,一旦定义不准,就会影响设计思路的展开,所以,产品功能定义需要一定的技巧和方法,才能准确的、科学的、简洁的定义产品功能,在功能定义方法中,功能是一种抽象化的概念,经过设计人员和教育工作者的多年研究,总结出了一个基本的方法,那就是:原则上可用一个动词加上一个名词来表达,即功能=动词+名词。这样的组合其实就构成一个动宾短语,如果该动宾短语不能准确的表达产品的基本功能,允许在宾语前加一个形容词进行修饰和限定。见表1。
表1
以上就是关于产品功能定义法的简单论述,但是对于一件产品来说,很多都不仅仅只有一种功能,大多情况下,产品都会集几种功能于一身,但不管一件产品有几种功能,至少有一种最基本的功能,是为达到其使用目的必不可少的主要功能,产品只有具有了这方面的功能才会有存在的价值,不然就是一件失败的产品。如:坐具之所以称之为坐具,必须能提供支撑面,不管支撑面是平面的、曲面的、支撑面面积大小如何。产品除了基本功能外,有的还有辅助功能。不管功能是基本的还是辅助的,在进行产品功能定位时,都可采用动词加名词的方法进行定义,以扩展产品造型设计的思路,设计出新颖的产品造型,更好的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二、从功能定义切入研究产品造型
从产品功能定义切入,研究产品的多种使用方式,层层递进的分析实现使用方式所采取的结构和形态,将传统的形态、使用方式和新的技术相结合产生新的造型。如;洗衣机的基本功能是清洁衣物,其实质是将灰尘和衣物分离开来。那么,使灰尘和衣物分离有很多种方式:在古代,人们用棒槌敲打衣物,利用了物理学中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的惯性,灰尘附着在衣物上,敲打时,衣物在力的作用下发生变形而下沉,而灰尘保持惯性状态,致使灰尘和衣物分离;用手或者用鸡毛掸子掸衣物也是一样的道理,即便是现在的涡轮洗衣机和滚筒洗衣机的工作原理依然是模仿棒锤击打衣物原理设计,干洗利用化学溶剂对衣物进行洗涤,当然随着科技的发展新的洗涤方式将会陆续的出现,洗涤方式不同,提供动力的系统有所不同,自然会影响到产品的造型,但归根结底功能是一样的。
基于洗衣机的基本功能,我们对洗衣机进行再设计时,就可以结合传统的洗衣方式和先进的科学技术探究洗衣机的造型。在2012伊莱克斯“家的构想”设计大赛中,新加坡国立的一名学生设计的一款干洗洗衣机(图1)就是利用了负离子和高压气体对衣物进行清洁,在伊莱克斯Design Lab’09大赛中,浙江大学的学生李振鹏设计的Naturewash洗衣机(图2)也是使用负离子清洁衣物,该洗衣机设计成休闲椅的样子,以上设计都是由于使用方式的不同,造型与市面上的洗衣机完全不同,打破了我们对传统洗衣机造型的认识。
再以表的设计为例。表的基本功能是提示时间,从古至今,提示时间的方式有很多,最古老的却最原始的一种方式是根据树或建筑物影子的方向粗略的判断时间,我国古代天文史上一种重要的记时仪器日晷也是利用太阳投射的影子来测定并划分时刻。另外一种古老的计时仪器沙漏是根据颗粒均匀的砂粒从容器中漏出的量来计量时刻。我们目前所用的手表大多是根据表盘上分针、时针的指示位置来判断时间的,精确显示分针和时针的指示位置有很多种动力系统:机械式手表是根据振动系统原理设计的,电子表是根据电磁转化的原理设计的,石英表主要是用石英晶体作为振荡器来实现工作原理的,光波表是目前技术比较先进的一种,采用光动能技术完成。
同样的,根据表的基本功能,在进行手表设计时,可以借鉴传统显示时间工具或仪器的形态,应用在设计的整体或局部造型上,以2003年飞亚达杯手表设计大赛中的名称为“时间简史”的手表设计为例(图3),整个表盘的设计借鉴了日晷的形态,当人们看到这款产品时就会想到日晷,而日晷正是提示时间的工具,所以,无须解释,从整体造型上我们就能判断出此款产品的功能,用造型提示产品的功能,使产品造型语意明确,这种方式最好不过。再以第二届飞亚达杯手表设计大赛中名称为“X――沙漏”的手表为例(图4),此款产品在形式上将古老的计时仪器沙漏与先进的技术结合起来,其基本功能不言而喻,同时依靠先进的技术又使该产品具有较强的科技感和时代感。
关键词:UED 产品设计 用户体验 互联网
中图分类号:TB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12-0036-02
一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工业化大生产、微机时代的到来、微机的普及化、大型机中型机陆续被淘汰,“科技以人为本”成为流行元素,UED作为企业或公司的部门团队逐步成为其市场竞争的利器,那些关注UED的企业得以在市场中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并得以生存下来;而不太关注UED的企业则逐渐被淘汰。而UED则逐渐成为目前流行的元素,并不再局限于IT行业,渗透到了其他行业之中。
二 UED目的与作用
1.1 团队目标
UED是以用户研究为中心,以用户需求为目标而进行的一种设计手段。设计过程注重以用户为中心。用户体验的概念从开发的最早期就开始进入整个流程,并贯穿始终。作为一个团队组织,基本特征就要有组织分工,也就是能为用户创造更好服务,以获取商业上的成功为目标。UED的存在正是在这个共同的基础上,形成让整个组织高效运作的一种分工形式,借助这个形式赋予的角色――用户体验研究、交互、视觉等更有效率地创造服务价值。UED除了分工还需要合理地组织结构将权力分化到每一个团队成员,进行决策间接参与,促进整个组织有序运作。
1.2 设计各阶段UED的主要工作
首先,根据目标用户群的特征、竞品系列的分析、业务具体要求等总结产品关键词;以确定设计方向及设计风格。在这个时期,调研报告和竟品分析都已大致完成,用户研究、交互设计、视觉设计等通过各自的工作分析,都已对产品在一定程度上有了较深的理解。这个时候交互和视觉首先要先做一个重要的工作――设定关键词。关键词有三个维度:产品定位、目标用户、产品传达。
其次,产品经理、用户研究、交互设计、视觉设计需要以这三个维度为标准,头脑风暴出各种关键词再进行筛选、归类。在这个过程中,大家要互通有无,取长补短,以达成一致认识。使设计师非常明确产品的设计方向,避免因沟通问题而导致的修改返工。
接下来便是根据筛选出来的关键词来制作视觉情绪板,用以确定具体的色彩方案。这个过程也是大家共同完成的:根据上述关键词,每个人各自寻找一定数量的图片建立图片库;用户研究去进行简易昀用户访谈,好最终确定主要关键词。
最后通过对产品业务的理解,结合之前作的竞品分析、用研报告、集体讨论等内容,开始设计制作,完成可以交付给开发的各类设计产出物。这个过程大体可以分成四个层次:
①基础的内容管理:字体库、图片库、案例库、品牌传达、用户模型等。
②方法论:竟品分析、VIRS、故事板等等。
⑧设计体系化:DPL、用例、设计工具等。
④设计产出:demo、原型、概念设计等。
三 UED团队内的职位与作用影响
2.1 用户体验设计研究
用户体验设计是一份执着于解决问题的工作,是通过设计具体的产品来满足用户的需求。在这里,用户体验的设计原则是以用户为中心,通过拆分用户的行为,来为他们设计最简洁的操作步骤。
2.1.1 户体验对产品的影响
①86%的用户在高峰期遇到糟糕体验后不再回来;
②90%的用户认为网站信息分类体验不好不可接受,这一比例由2009年的29%上升为11年37%;
③用户在电商网站糟糕体验比例达61%;新闻或信息站点50%,零售网站22%;
④体验不好后果:75%跑到竞争对手网站;43%对网站留下不好印象并告诉他人。
2.1.2 用户体验中数据分析的运用
随着互联网行业的迅速发展,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用研设计已经不仅仅可以通过用户访谈的方法去了解用户了,更可以通过分析用户问卷调查数据以及网站页面数据等方式,了解用户的需求以及用户在使用产品时所遇到的种种问题。而且,直接通过接触用户去进行调查,了解到的用户需求有可能只是个案。所以为了增强客观性,通常都会采用大样本调查,从数据实证的角度,进一步更准确和客观地找到用户的普遍需求。通过对数据分析结果与用户访谈所得到的定性分析结论,进行比较和综合分析,这样设计师才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了解用户的真实需求。
2.2 交互设计
所谓交互设计,就是通过分析用户心理模型、设计任务流程、运用交互知识,把业务逻辑(功能规格或内容需求)以用户能理解的方式表达给用户,最终实现产品战略(公司需求和用户需求的最佳平衡点)的过程。交互设计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是“如何将产品定位与用户的真实需求深度融合”,深度融合并非一味满足,主要因为有时候一个新产品的定位并非理论化和理想化,需要考虑到创新,也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比如开发时间限制、底层技术框架制约等,只能尽可能满足用户需求。
交互设计在项目中的作用
①节省其他环节的时间,更容易实现“术业有专攻”
②跟进各个环节,保证产出物质量
③提高设计质量,提升设计效率
④促使项目流程更合理,更有规划
⑤协助产品经理组织各个环节,是整个项目的有力推动者
从《用户体验的要素》中可以得知,设计的基础在于对用户需求(目标)和网站目标的综合考量。无论是功能、结构、还是界面,都是在这个基础上去逐渐设计实现的。其中,用户目标是交互设计师无法忽视的重要前提:如何引导无目标用户,使之成为有目标的用户?如何平衡不同用户之间的目标?这些则是交互设计师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2.3 视觉设计
通过词条解析可初步了解,视觉设计是针对眼睛官能的主观形式的表现手段和结果。主要针对被传达对象而有所表现,缺少对设计者自身视觉需求因素的诉求。视觉传达既传达给视觉观众也同时传达给设计者本人,因此深入的视觉传达研究已经关注到视觉的方方面面感受,所以亦称其为视觉设计。
2.3.1 视觉设计的目的
而在互联网行业中,视觉设计已经不仅仅只是针对眼睛官能的主观形式的表达了,其意义已经更加宽泛为产品的整个形象设计,即通过外在的设计等美化手法使人们通过视觉、听觉等各种感官在大脑中形成对某事物或任务的整体印象,而且由于意识的主观能动性,头脑中形成的不同形象也会对人的行为产生各种不同的影响,而其设计的最终目的,是希望产生符合设计期望目标的结果――为用户而设计。
当用户第一次使用一个产品时,会迫切需要知道下一步该做什么,当逐渐熟悉产品后,还需要知道信息与信息之间的联系,从而进行其他功能的探索,而在解决用户体验的需求上,界面的视觉应满足:
①重要的信息易发现
②信息与信息之间的关系清楚
2.3.2 视觉设计的作用
在此需要了解,优化信息的传递是对色彩差异化的设计,优化信息逻辑关系,是对形态差异化的设计。且视觉设计师还需要做到维系和突出公司的整体品牌形象,毕竟在体验经济时代,需要有相应的工具方法来管理、预测和设计用户如何期待一个产品服务,使用产品服务的体验以及使用之后产生的口碑。这一切更多的则是为了创造品牌价值。
关键词:空调结构设计;提高产品性能;影响;分析
空调可以调节夏季的高温,可以驱赶冬天的寒冷,让人们可以随着自己的心愿任意地调节自己喜欢的温度,使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的环境更加的舒适。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空调设备在结构设计中也做了很大的调整,空调生产厂家为了迎合市场经济的发展,研发出更加节能、环保类型的新型产品。对空调的内部结构进行了更好的技术改进,达到提高空调的性能,降低了能源的消耗,提高了能源的高效利用率,推动空调产业的向前发展。
1优化空调性能的优点
现在的空调与电脑、电视、洗衣机、冰箱一样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家用电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空调的消耗能量是最高的,对人们的生活环境影响也最大。在空调的生产过程中,使用了非金属元素氟,非金属元素氟可以对大气外层的臭氧层进行破坏作用,臭氧层具有隔离太阳紫外线的功能,保护地球生物不被紫外线直接照射;一旦臭氧层出现空洞,紫外线就会通过空洞直接进入到地球表面,给地球生物造成重大的伤害。例如:紫外线直接照射到地表或是人体上,可以产生强烈的辐射,导致海洋生物的死亡或是灭绝,使农作物大量的减产,使人们的皮肤出现红肿、皱纹、色素沉积等问题。空调使用的数量越多,产生的氟元素就会越多,破坏臭氧层的几率就越大,对人体造成的伤害就越强。空调的运转是由电能带动的,电能是由煤炭资源经过燃烧释放出的热能,或是由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产生的热能带动。如果有一天这些不可再生资源消耗完了,人类生存的环境将不可想象。因此,只有优化空调的性能,改善空调的内部结构,加强空调的能源使用效率,生产出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型产品,才是节约能源的最好做法。
2优化空调的各个组成部分
2.1空调换热器的优化
换热器是空调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要想提升空调的能源利用率,改变空调的内部结构,首先,就要优化空调的换热器。空调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包括换热器和压缩机,它们是空调消耗能源最大的组成部分,要想优化空调的结果设计,就要先将空调的换热器更换成比当前使用更大的。更大的换热器可以促进空调更好的调节环境的温度,降低空调的能源消耗。当然,优化换热器的同时,还要兼顾生产成本的考虑,既要选择最适合的换热器,优化空调的结构设计,又要提高空调的使用性能。
2.2空调压缩机的优化
空调的压缩机比换热器的重要性更高,属于是空调结构的核心技术,压缩机的性能决定了空调的使用性能,优化空调的压缩机是提高空调节能的最佳途径。空调的压缩机大多数采用的旋转式压缩机,这种压缩机的制冷量与空调的整体制冷量不同,当压缩机的制冷量过高时,就会增加空调的耗能,降低了空调的性能;当压缩机的制冷量过低时,就会损失制冷的数量,使空调的整体制冷量降低,起不到空调节能的效果。因此说,压缩机的能效决定了空调的能效,是空调能效的重要参考数值,能效高的比能效低的更加节能。与换热器一样,优化压缩机要考虑生产的成本控制,推动空调事业的发展。
3影响空调性能的送风方式
空调的使用是为了更好的改善人们生活和工作的环境,更换室内的空气,保证室内空气的流通和清新,使人们生活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之中,提高生活环境的质量。
3.1置换通风
置换通风是新兴起的一种空调换气方式,他是将新鲜的气流从空调的散热器中释放出来。这些新鲜的气流由于没有受到外界的污染,所以质量比较轻,是从室内的底部上升到室内的顶部,在气流上升的过程中,底部的空气比较新鲜,上面的空气由于杂物比较多,空气的质量不是很好。因此,空调的散热器一般安装在室内的底部,确保空调通风的顺利进行。
3.2工位送风
工位送风是非常特殊的送风方式,包括设备通风、区域通风、人员的自动调节。工位送风的方式就是将送风的出口安装在人们可以呼吸的位置,通过特殊的管道把送风口与空调的送风设备连接在一起。空调的送风口的位置可以根据人们的需要进行位置的调换,气流的速度、流量、流向、温度的调节,从而提高空调设备的使用性能。工位通风更加适合现代的办公环境,满足不同人对生活环境的要求,更好地发挥空调设备的性能。
3.3地板送风
地板通风属于混合形通风方式,空气经过处理之后要经过地板下的静压箱,传输到送风散流器,再由送风散流器输送到室内,与室内的空气混合在一起。地板送风将新鲜空气由下至上地在室内进行流通,带走室内的热量和湿气,通过屋顶的排风口排除,保持室内温度和湿度的均衡。地板式的送风方式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受到地板高度的限制,送风的数量有限。适合安置在散热设备比较多、人员集中、建筑密集的地方使用,促使空调设备的效果达到最好。
4结束语
综上所述,空调是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必不可少的电器设备,空调的耗能也是众多电器中最大的一个。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环保节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只有提高空调设备的使用性能,才能推动空调设备市场的向前发展。调节空调设备的结构,优化空调设备的压缩机和换热器,提高空调的使用性能,使空调的性能发挥到最大值。在生产空调时,设计师要了解空调结构设计的重要性,设计出更好、更符合人们需要的空调,切实地改善人民的生活和工作的环境。
参考文献
[1]龙剑秋.空调结构设计对提高产品性能的影响[J].科技经济市场,2014(5):79-80.
[2]张志明.空调结构设计对提高产品性能的影响[J].科技视界,2015(15):77.
1 产品设计专业课程教学的现存问题
1.1 基础课程教育与专业课程脱节
目前,国内产品设计专业多数设置在艺术设计学院,多个设计类专业并存。基础课程的设置往往是通用式的素描、速写和色彩,并没有针对产品设计专业的特点,去训练学生对产品内部结构的把握能力和整体塑造能力。这种万金油式的教育,使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设计课程之间衔接不到位;同时,由于总学时的限制,产品设计专业的许多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被勉强塞进后两年,学生没有机会接受系统的专业基础教育[1];另外,许多院校受实验条件的限制和实践基地的缺乏,材料与工艺、产品模型制作、模具制作工艺等课程仅仅停留在纸上谈兵阶段,学生的实践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锻炼。
1.2 设计理论与专业设计课程呈割裂状态
设计理论课的教学因学时和上课方式的限制,缺乏设计实践的训练,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专业设计课也因学时所限只是展现了一定的设计方案,而缺乏理论的归纳与总结。因此,学生无法把相关的艺术美学、设计理论、工程技术、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知识客观地运用到设计之中[2]。
1.3 设计类课程之间存在重置现象
每一门专业设计课程均包括市场调研、设计草图、模型制作、工程制图、方案展示等环节。然而,受课时量的限制,许多设计课程无法深入开展,造成许多环节的缺失,整体学习效果不理想。另外,在教学模式上,许多专业设计课程采用独立的单元制授课方式进行,任课教师要按照教学大纲完成教学计划,需要保持完整的教学体系,这使得该课程与其他课程衔接不够,造成了各专业课程之间的重置现象。
2 基于CDIO教育模式的产品设计专业课程建设策略
2.1 学习借鉴CDIO教育模式
CDIO教育模式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探索出许多丰富的成功经验。首先,明确产品设计是一门艺术与技术交叉、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边缘学科,应该打破应用艺术与纯艺术之间的壁垒,实现艺术与科技的新统一;同时,要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树立专业设计课程与实践课程并重的教学理念,培养具有扎实基础知识与设计能力的设计师。其次,注重培养学生设计表达的能力,设置产品速写、设计草图、产品设计快速表现、产品设计表现技法等多种形式的手绘课程,以及计算机辅助产品设计、产品模型制作等三维训练课程,大大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第三,将设计项目带入课堂,以此来整合学科知识,让学生在设计中探讨设计方法,了解材料工艺与加工流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实践能力、自学能力、交流能力和创新能力。
2.2 组建产品设计专业课程群
产品设计专业需要依托设计学科、机械学科的教学资源,突出科技与艺术的交叉融合,突出以创新为中心、“艺”与“工”相结合,实施基础教学与专业教学并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行、课堂教学与项目教学并行的培养思路[3]。积极打开学科前沿窗口,打造符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卓越的产品设计专业设计师的教学模式。以齐鲁工业大学产品设计专业为例,在满足产品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将课程按相互关联度分为造型艺术、设计基础、表达基础、工程基础、设计理论、专业设计、实践教学等多个课程群。其中,表达基础课程群主要针对学生创意思维的表现,设置了设计草图、产品设计手绘技法、计算机辅助产品设计、产品模型制作等课程,借以训练学生的手绘、软件和立体模型制作能力;专业设计课程群分为家居生活用品设计和交通工具设计两个方向,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组班上课。在学时安排上要结合实际需要进行系统整合,重点提高学生的手绘表现能力、计算机软件操作能力、模型制作能力、设计思维创造能力、设计交流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
2.3 增设中国传统文化类设计课程
增设中国传统文化类设计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其远离抄袭与模仿。课程设置上,除了开设西方设计文化类课程拓展学生国际化的视野,同时可适当增设中国设计文化类课程,让学生积极参与,培养民族文化情操,提升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例如,齐鲁工业大学产品设计专业结合齐鲁文化的地域特色开设了《旅游产品设计》课程,在山东省旅游商品创新设计大赛中屡次获得优异成绩,也得到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许多设计方案已被有关企业或机构采用。开设特色课程形成自身办学特色。产品设计是一个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交叉学科,专业办学特色尤为重要,有特色才能有生命力和竞争力。要结合地方特色优势开设相应的特色课程,这样不仅形成专业办学特色、提高专业竞争力,还可以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2.4 校企双方打造一流的师资队伍共建实践课程
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实践课程的设置是至关重要的因素。既要安排高校青年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详细了解相关产品的设计程序与方法,积累丰富的设计经验,又要聘请企业资深设计师担任兼职教师,进入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实际课题的设计训练[4]。邀请企业参与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以及课程设置环节,共同设立校企双方互利的实践课程,形成“高校+企业”的联合培养方式。
3 基于CDIO教育模式的学生能力培养
3.1 创新能力培养
产品设计创新能力,就是指运用创造性思维开拓性地解决产品设计中的问题。欧、美、日等先进国家的产品设计教育十分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他们提倡多元化的设计形式,反对模仿和抄袭。课堂教学强调师生互动和引导式教学,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思考、实践、交流的时间,为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了良好基础。鉴于CDIO教育模式的成功之处,我们在上课方式上要杜绝满堂灌、照本宣科的现象,应该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去独立思考、相互交流、消化所学的知识,让学生不仅注重对基础知识的传承与掌握,更要培养独立思考、开拓性创新的能力[5]。
3.2 交流能力培养
产品设计专业的学习,由于其多学科交叉的特性和产品设计流程的需要,交流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课堂上,在专业学习方面师生之间、学生之间需要交流,走上工作岗位,设计师与设计师之间需要交流,设计师与客户之间需要交流,可以说交流无处不在。总之在设计方案形成的过程中设计师不仅需要好的创意还需要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在设计方案面对客户时,设计师还需要将设计方案完整地展现出来让客户认可并接受该方案。这种交流不仅是语言的准确表达,还需借助设计草图、产品效果图、工程制图,甚至是精细的产品立体模型。这就要求一位合格的设计师,不仅具有开拓性的创意思维能力,其手绘表达能力、計算机建模与渲染能力、立体模型制作能力都要具有相当的水平。产品设计的过程就是交流的过程,通过交流设计师可以扩充和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完善自己的设计方案,从而设计出打动客户的设计作品。
3.3 实践能力培养
产品设计专业的学生既要掌握充分的理论知识,又要拥有学以致用的能力。国外大学课程设置了大量的专业实践内容,并且大多数学校具有较好的实习基地,甚至有些课程直接到企业授课,学生成绩由企业或实习基地来评定。国内的产品设计专业,实践课程课时偏少,评价方式也不够完善,导致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训练不到位。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途径是加强校企合作,充分利用企业现有的设备资源和人力资源,最大效率的满足教学需求,力所能及地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4 结语
色彩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能够对产品的魅力进行提升。成功的色彩设计,将直接影响产品的销售情况。根据相关数据表明,一个人从外界获得的信息87%是由视觉器官输入大脑的,这87%的视觉输入信息中80%都是色彩信息。因此,消费群体在进行消费的时候,产品的外形对消费者的吸引程度固然重要,但是更多的还是色彩信息对消费者的第一印象进行影响。在相关工艺技术手段基本固定、消费市场基本饱和、在不降低企业实际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对产品的外形与色彩进行设计,才是提升产品竞争力的根本途径。
色彩象征功能与产品设计
不同的色彩会传达给人们不同的心理暗示,暖色会给人一种温和饱满的感觉,冷色则会给人传递一种凝滞沉重的感觉。红色给人积极奋发的感觉,粉色给人以可爱浪漫的感觉,每种色彩都会给人以不同的感受,这就是色彩的象征功能。
在产品的设计过程中,根据产品的实际使用途径,应用不同的色彩进行包装。在对产品的功能进行提示的过程中,就拿一般运行指示灯的颜色来说,红色表示预警,绿色表示正常工作,这都是长久以来人们形成的习惯。产品功能通过醒目的颜色进行提醒,可以有效的帮助人们对产品的功能进行了解。例如电脑在关闭过程中,会弹出一个三色对话框,橙色显示的是“切换用户”、红色显示的是“关机”、绿色显示的是“重新启动”,这样可以直观的帮助用户了解每个按键的功能,这就是长久以来人们形成的色彩象征意识。
在对于空调、冷风机、冰箱等制冷产品进行色彩设计的时候,设计人员需要考虑到色彩与产品性能具有一致性,因此在对制冷产品进行上色的时候,一般会采用冷色调,因为冷色调有着很高的反射率,明显的对机身外部受热起到良好的抑制作用。当然这只是根据正常标准对制冷设备进行设计,如果使用更为鲜艳的颜色也不会对产品的运作有着过多的影响,相反,这种独具个性化色彩设计的产品也能获得较为广泛年轻人的青睐。
产品的色彩更多的还是需要根据消费者的实际年龄层次进行设计,也需要对消费地区的人文、历史等因素进行考察,才能确保产品的色彩符合绝大多数消费人群的喜爱。
色彩象征在工业产品设计中的总体构想
产品的色彩在设计时需要进行整体的构思,在产品的外形、结构等设计都完成的时候,色彩的合理选择与使用就成为产品最为关键的一步。
目前,主要的色彩所代表的的象征意义在国际上已经有了较为规范的体系。但实际上根据民族、国家、地区的不同还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例如在中国红色代表了革命与喜庆,传达给国人的是积极向上的精神,因此,在国旗、党旗、节日装饰上,一般都选用红色作为主色调;然而在美国,红色是葡萄酒的颜色,在圣餐或者祭典中代表耶稣的鲜血,美国人更原因选择白色来进行节日的庆祝,白色在他们的日常中向着着纯洁与美好,但白色在中国传统中则代表着祭奠与不祥。
因此我们可以很好的发现,不同民族都有着自己色彩独特的象征意义,但是究其根本其实也具有相当大的相似性。色彩在生理方面的体现是极具共通性的,红、橙、黄为主的暖色,在大部分地区都会传递给人们一种温暖的感觉,蓝、青、灰为主的冷色,在大部分地区都会传递给人们一种清冷的感觉。色彩的透明程度也会对人的主观生理产生影响,透明度高的色彩会给人一种轻盈的感觉,透明度低的色彩会给人一种凝重的感觉。色彩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是值得人们深入研究的。
只有充分的了解色彩的象征意义,才能保证产品的色彩设计能够对产品的销售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产品的设计人员在对产品进行色彩设计的时候,不仅仅需要考虑到实际的运用,还应该更多的了解某些色彩对于此地区人群的象征意义,才能保证产品在此地区能够被更多人所接受与认可,提升产品的销售量。
工业色彩的体现
1.色调确定
确定基本的色调是工业产品色彩设计的关键步骤。色彩间的搭配是一门学问,只有充分掌握不同色彩搭配所产生的效果,才能更好的确定主色调与属色的搭配,提升产品的艺术魅力,吸引消费者进行了解,进而购买产品。
例如电视机的色彩设计中,如果把电视机的外壳设计成五颜六色的样子,在电视机没有进行工作的时候可以很好的吸引消费者,但是如果电视机进行运作,五颜六色的电视机外壳一定会对用户观看电视节目产生影响,分散用户的注意力,发生审美疲劳的情况。因此,电视机的外壳一般都会采用一种较为深沉的颜色,例如黑色与银灰色,这样就不会影响用户实际使用的效果。
2.重点部分色彩处理
关键词:智能设备,个人电脑,可戴式手机
引言
随着当今科技的飞速发展,带来个人智能设备也蓬勃发展。个人智能设备主要包括我们所经常使用的手机、平板、电脑以及现在非常流行的可穿戴的产品等。从以前的由PC电脑主导的桌面互联网时代,到现如今由手机和平板主导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但是继笔记本、平板、智能手机风靡之后,技术的不断进步,可穿戴设备的发展将会远远超出我们的预料。虽然它绝不可能在短期内取代智能手机,不过对于未来的发展将有很大的可能将取代智能手机。
1.从个人电脑的发展历程预测未来智能设备发展方向
个人电脑发展经过了好几代更新,先从我们熟知笨重的纯屏显示器的电脑,台式机在最早普及的时候,笨重的显示器、滚轴的鼠标等,台式机的键盘与鼠标都属于外接设备,所以不管哪一个坏掉了你都不可能在使用这台台式机,可见鼠标、显示器的作用是多么的重要。到逐渐的鼠标的设计已经有滚轴变成了现在的光电鼠标,增加了灵活性,而且现在无线鼠标、键盘也已经随处可见了。在鼠标进化的同时,液晶显示器逐渐成为市场的主流显示器。液晶显示器大大减轻了纯屏显示器的重量,占用面积也急剧缩小。
笔记本的出现为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提供了不少的帮助,它相比液晶台式机大大的机箱以及显示器来说,已经给我们带来了许多便捷。笔记本与台式机除了便携能力上有所不同,还有个不同之处就是笔记本可以不用鼠标也可以照常工作,因为有了触摸板。笔记本在使用过程中除了那些藏在机身内部的硬件设备以外,我们常用的就是显示器、键盘、触摸板。触摸板虽然不能像鼠标一样灵活,但是足已处理日常的工作、学习等方面。我们只需要在触摸板上轻敲,就可以完成鼠标左按钮和触摸板左按钮的相同功能,而且用起来比按钮更快捷、更方便。
从在形态上来说,个人电脑所配备的显示器的确越来越薄、越来越清晰,但是主机的外形仍然像一个大盒子。体积上的优势使你可以方便地将它们带到任何地方,未来它们甚至可以缩小到内置在你的衣服中或者皮肤里。实现这个梦想的关键在于生产速度更快、体积更小、价格更低廉的电脑芯片。在使用操作上;未来的电脑在交互式软件和芯片方面都会有很大的改进,因此,下一代个人电脑也会变得更为个人化,而不会像今天的PC机这样千机一面。人与电脑进行交互式交流也会更容易,比如说,将来的电脑可以和我们进行语音交流――这一点也不奇怪,目前的所谓语音识别软件还只能识别我们的声音,以后的这类软件甚至无需我们发声,它就可以读懂我们的“唇语”!将来的语音界面会训练电脑知道,当用户把脸转向它时,它就懂得主人要下命令了,而当人离开时,这种待命状态就自行结束。
纵观个人电脑的发展历程,未来的个人电脑发展趋势是在最小的空间内实现其功能的最大化,体积也在不断地变小,功能在不断地强大,其操作也更加便捷,正在逐步向着更加时尚、简洁化、人性化的方向发展。
2.从手机的发展历程预测未来智能设备发展方向
手机是我们现在日常生活使用最频繁的通讯工具。第一款手机是由摩托罗拉公司生产的,重2磅、通话时间半小时,销售价格为3995美元,是名副其实的最贵重的砖头,俗称“大哥大”。第一款揭盖式手机也是摩托罗拉80年代末生产出来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手机的大小也不断在变化,从内置天线手机、双屏显示手机、可旋转手机、滑盖手机等,到现在引领潮流的苹果公司出的一系列智能手机。它在一夜之间改变了智能手机市场的格局,开启了手机宽大屏幕和内置屏幕按键的时代。
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手机产品已经和人的生活密不可分。随之而来的是人们不断追求更多的便捷的享受,更多娱乐气氛。十年前手机仅仅以一个通讯设备出现在人们的面前,但是在网络全球化的今天,手机俨然成为个人的“超级计算机”,品种多样的手机,纷乱复杂的程序软件,不断改变人们手机使用的态度。至今为止,手机是我们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信息平台,无论从覆盖面,还是总使用的人次,以及对每个人的影响,都是史无前例。所以我们进入了一个以手机为中心,手机为标准的时代。手机也是可便携的图象处理中心,它能够在手机上显示出天气或者地图,那么手机也变成了可便携的电脑运算中心。
3.从可戴式设备的发展历程预测未来智能设备发展方向
随着平板电脑的不断的发展,可穿戴设备在智能产品行业也越来越火。智能穿戴设备继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平板风靡之后,另一个兴起的产品。目前,市场上已经出现的可穿戴设备有智能眼镜、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智能头盔、智能戒指、智能项链、智能服饰等。智能眼镜、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智能头盔4类是目前市场上的主要可穿戴设备。目前,可穿戴设备更多的可能是以手机配件的形式存在,但未来一定会独立化,因为未来可能处处都是屏幕,任何介质都有可能成为一个显示设备,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可穿戴设备将是手机的附属品,但是无论是从技术的发展,还是手机长远发展趋势来看,可穿戴手机终将替代智能手机。从人类的信息平台来看,距离我们每个人的距离是不一样的。从电视开始,它离我们是3-5米,电脑是1米之内,手机是10几公分,到了可穿戴就是零距离。而从待机时间来说,电脑的持续时间是两小时,而不是两三天,这是用手机的标准来看的。
可穿戴手机设计的难度一定是比手机难得多,因为手机离我们人是10几公分,而穿戴是0公分,这对用户体验要求是成倍上升。而我们需要做的最好的是用户如何操作它。人有五个感知:听觉、味觉、视觉、触觉等。未来的可穿戴手机也能听懂我们说的话,比如说可穿戴手机里面有一个应用,我想打开这个应用,只要说出那个应用的名称,它就会立马给提醒,确认我们需要的应用程序。这样我们会省去一些快捷键的设定,从而减小了手机的体积。从对使用手机各种习惯统计数据分析,我们发现打电话、发短信,用手机做的一些工具,包括我们看气象,看时间,这些功能从界面上面来讲都可以在穿戴上面进行完成。
笔者对可穿戴手机也有自己的想法,进行了设计。主要采用的是穿戴手表的形式,在使用上,第一,可以戴在手臂上;第二,可以将表带拆卸下来,将手机夹在衣服上,这样打电话时,不需要手持,就可以完全解放我们的双手。由于可穿戴设备的屏幕大小具有一定的限制,所以在其手机上增加了投影仪的功能,让窄小的屏幕瞬间放大,这样方便了看电影。在操作上,侧边的按键主要是音量和开关键;其他按键均和屏幕融为一体,因为它具有较强的语音识别功能,很多按键我们将其转化为语音,来实现操控它。
结束语:随着物联网的不断发展,电子互联化也越来越流行,未来的智能可穿戴手机可以充当一个载体,比如我们可以通过手机来管理家里的电灯、空调、电视、窗帘等一切你想接入的物体。智能可穿戴或许真的将要成为未来物联网的“核心”。未来的可穿戴手机的发展,在形态上会有更大的突出,或许是一个手环,或许是一个戒指,或许是直接隐藏在人类的身体内。
参考文献
[1].石延辉; 李澍森; 左文霞; 冯宇;智能设备的发展现状分析及前景展望[J].电气开关,2010,(04)
论文摘要:文中以机械产品设计师为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为背景,探讨了目前高职教育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针对机械设计制造大类专业的以就业职业为导向的职业能力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和课程模式的改革与实践方面的研究与实践。
为了满足企业用人单位对数字化机械产品设计人才的需求,针对本校已有的机械设计与制造大类各专业学生的培养,以机械产品设计员(师)就业为导向,建立机械产品设计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对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等进行研究;大力培养具有机械产品设计就业意向学生机械产品设计能力,以适应国家对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1 现实背景及意义
机械是工业的的基础技术,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对机械的要求越来越高。开发各种新型机械设备、机械传动产品能更好地满足生产及社会的需要。数字化机械产品设计师是机械行业企业产品开发、生产的重要岗位,近年来这一岗位的需求越来越多。高职院校机械设计与制造大类专业学生可以以机械产品设计师能力为培养方向,在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教学改革措施下,完成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毕业后寻求机械产品设计的职业和企业输送高技能人才上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迫切要求,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国务院作出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进一步明确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特别是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精神指导下,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呈现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大好形式。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目标更加明确,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 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内容
目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向纵深发展。在指导思想上,新的人才观念和办学理念正在形成。在办学方向上,高职教育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并以此来推进在办学思想、专业建设、管理模式和办学机制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在人才培养上,开展“定向”或“订单式”培养,走校企合作和产学研相结合之路,实现双赢和共同发展。现有较多的高职院校对探索培养技能型人才模式作了较多的研究与实践,但是针对机械设计制造大类专业的以就业职业为导向的职业能力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和课程模式的改革与实践方面还存在以下问题需要研究与实践。
(1)企业机械产品设计员的职业能力培养模式构建;(2)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体系定义;(3)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材建设;(4)校企结合、工学结合的顶岗实习实施方案与实践等。
以机械设计制造大类专业群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基础,建立以机械产品设计员职业为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培养模式,建立以工学结合,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模式研究和课程开发。具体为:教学体系中技术基础课前二年培养计划不变,第三年第一学期重点开设与机械产品数字化设计技术相关的课程,增设机械产品设计相关选修专业课程。第二学期安排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实训。在岗位任务分析前题下,对机械产品设计专业课程开发进行正确定位,编写机械产品设计专业教材。以企业产品设计实例为教材开发的主体内容。以计算机三维设计软件应用为主要培养技能,以适应数字化机械产品设计职业技能的要求。
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基础上,与行业企业工程设计人员和兼职教师共同研究打造机械产品设计师职业能力的培养,建立对机械设计制造大类专业以机械产品设计为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工学结合,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模式改革和课程开发。大方培养学生的机械产品设计能力并使之成为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具有机械产品设计和创造的高技能型人才,使他们出了校门就能投入机械产品设计工作和自主开发创业。
3 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以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宗旨,紧密结合浙江省高等教育发展形势和地方经济建设需要,以机械产品设计师就业为导向,对机械设计与制造大类专业学生的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等进行研究与改革实践。使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和以行动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更加适应社会企业用人需求,适应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积蓄个人职业发展潜力。
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研究与实践。有专业教师和行业企业兼职教师辅导,学生参与的课外科技小组活动;有实验课、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活动的多环节、多方位的机械产品创新设计、计算机应用软件应用等数字化机械设计实践活动,参加大学生的各种创新大赛等。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与企业结合共同做好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实训,共同编著出版具有机械产品设计的就业导向专业教学教材,使本课题研究成果更适用于企业对高职人才的要求。
4 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步骤
通过在企业调研、互联网资源查询,充分掌握机械产品设计师职业的内涵、职业特点、职业任务、职业等级和社会企业需求等信息。
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精神指导下,开展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建设和培养模式研究,打造为机械设计与制造大类各专业学生毕业就业为机械产品设计师职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研究与制定以行动为导向的机械产品设计职业人才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教材、教学手段的改革上创新。编著“机械产品设计”教材,教材内容定为,以机械产品设计师(员)就业为导向,按照机械产品设计任务和流程,较全面讲述机械产品的设计理念、设计要求、设计方法、标准、设计工具软件和数字化机械产品设计程序,配有可实际操作的机械产品设计实例,提供实训任务等。